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计算机操作员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 引言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是能源的巨大消耗与安全方面的问题。计算机业高速发展,正在使用的计算机遍及每一个角落,每时每刻都在消耗着大量电力能源,同样使人类面临环保节能方面问题,此外在计算机管理领域还存在数据保密安全方面的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是当今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科研课题。
2 剖析问题,重点考虑节能与数据安全
计算机领域的环保节能与数据安全,应从计算机的AT/ATX控制管理模式入手,通过分析关机状态下ATX管理模式计算机的耗电情况,同时分析Windows等广泛应用的系统与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重要数据安全问题,提出对计算机管理控制模式的合理化建议和相对应实施方案,规范计算机在节能环保与数据安全的管理与操作。
针对以上问题,研究人员已研究出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与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计算机领域在原基础上又会出现许多关于环保节能、数据安全方面等新的问题。由于节能与电源有关,我们就从电源管理方面入手网络安全论文,对环保节能、数据安全方面,进行剖析如下:
研究计算机领域的环保节能,首先要分析计算机对环境的干扰、污染、能耗。计算机工作中,对周围产生微波干扰、辐射污染,工作人员长时间工作对眼睛的损害、在低频率声音环境中时间长了容易引起疲劳,长期静坐在计算机前工作会引起各种相关疾病等等。这一些问题已有许多人员在研究,并已在计算机中使用了ATX管理模式及其他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但是在具体的计算机领域中还是大量存在能源浪费的问题,这是由于计算机的大量普及造成的。正是由于计算机的大量普及,我们就应该认真考虑计算机的节能问题。由于ATX电源管理模式在计算机中占的比重很大,对ATX电源管理模式的计算机进行节能分析就成为必要。ATX管理模式的计算机只要接通交流电源,即使在关机状态也会消耗电能。使用ATX管理模式的计算机又是如此之多,因此,重提和研究节能环保,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计算机操作人员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很少在关机后,再去关闭交流电源开关,实施断电,浪费了大量的电能。还有,由于大多数计算机没有断开交流电源,关机后的时间内一般无人看管,可能会引起一些事故,是一个安全隐患。因此在不使用时,应该让计算机完全断电。以前,采用AT管理模式的计算机,由于采用直接的断电控制模式,不会存在此类问题。但以前的AT管理模式无法实现计算机的智能化管理。
计算机领域的数据安全方面的研究:关键词)的计算机,可以通过网络唤醒已关机的计算机,远程控制此计算机实现盗窃机密数据的目的。
通过以上剖析,结合AT与ATX管理模式的优点,考虑系统的智能化管理与安全以及节能,探索找出了问题之所在,我们可以用如下具体方案克服和解决上述问题。
3 具体方案及效果分析
3.1、充分考虑环境及工作要求,对于一些使用AT电源管理模式可满足要求的计算机,则不要使用ATX电源,改用AT电源。
ATX电源关机状态下维持了一个比较微弱的电流,计算机并没有彻底断电,因而在关机后的这段时间里存在消耗电能的现象。对不需要使用ATX智能化电源管理或对电源的智能化要求不高的计算机网络安全论文,完全可采用AT模式电源做计算机电源。这样可彻底节约计算机关机后的电能消耗,杜绝了计算机关机后的安全隐患,并能防止其他人通过网络远程唤醒控制已关机的计算机,保护了计算机上的数据。
3.2、在ATX模式电源中增加断电开关及控件,在计算机系统关机后,计算机电源自动或由手动控制断电开关,切断电源。
该方案简单可行,研究开发与生产的费用也很少,适应所有具有智能管理模式功能的计算机终端。在一些电器设备中已使用,如长虹电器产品的电源就应用过此类电路,效果理想。此方法需要在电源电路中增加相应的电路及元件。此方案具有ATX管理模式节能的优点,增加了断电控制功能,即在节能降耗上节约了计算机“关机”的这段时间里所消耗的电能,当电网异常时,在关机的状态下,也能起到保护主机,防止损坏的作用。在数据安全方面,别人(包括自己)无法利用网络异地开机,保证了此计算机上数据的安全。当然,如果计算机操作员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关机后再按插座上的断电开关(一般的计算机电源插座上都有开关)的习惯后,也可以达到节能及安全方面的效果。但操作人员一般都较懒散,所以考虑在计算机ATX电源中增加断电开关及控件,这样,在节能及安全方面效果也就明显优于原来的ATX模式或AT模式的计算机。
3.3、进行产品研究,综合AT/ATX电源管理模式,适当改变电源的受控电路,使计算机管理兼具两者的功能。
ATX电源管理模式除了具有自动关机的功能之外,还能够支持系统休眠和STR,如果使用的是在线式UPS,当UPS蓄电池电量即将耗尽时还会自动报警和关机。ATX电源管理模式在节能环保方面的管理之所以优秀,这主要归功于计算机的智能化程序管理模式。但由于人们操作计算机时的不良习惯,才使ATX模式得在节能及数据安全方面不尽如人意,也让研究节能环保的人员在这方面还有可研究的空间。而AT模式不存在软件开关机器、键盘开机、网络唤醒等功能,与ATX模式相比,在计算机关机后的数据安全及节能方面具有小小的优势。
综合AT、ATX电源管理模式的优点,研究ATX管理模式的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适当改变ATX电源的受控电路网络安全论文,再在计算机系统的关机控制程序模块中增加一“断电”功能模块,使电源既具有智能电源管理功能,也兼有AT/ATX电源管理模式的优点,增加关机断电的功能。这样,计算机就具有了两种关机状态(“关机”与“断电”)可供操作者选择。在节能及安全方面效果也就明显优于只具有ATX模式或AT模式的计算机。这种电源,可以成为符合节能降耗环保与数据安全方面新的计算机部件。
4 结束语
在计算机无法实现微功耗,系统无法真正实现数据安全的情况下,有必要结合现阶段的具体情况,重新分析原来的管理模式,在原管理模式的基础了进行研究改革,对已研究的成果进行必要的补充研究分析,在应用技术成果的基础上,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进一步完善已有的研究。本文针对计算机目前在节能环保及数据安全方面的问题,做了一些简单的研究和探索,虽然是简单的研究探索,但对于计算机研究机构和生产厂家,应是一个不错的参考与选择。这对于当今在计算机行业就如何实现计算机的节能环保及数据安全,具有较高的指导和利用价值,具有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向文.计算机的节能管理[J]. 科技广场, 2008, (01)
社会竞争的残酷性使大多数学生认识到就业竞争的压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极不协调。所以高职院校学生为了将来的就业,不得不参加资格认证考试,为将来就业铺好路。计算机考证使高职生在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之间找到了有效平衡点,当前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某些脱节。基于此,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分析学生计算机考证的必要性。
一 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考证的现象
很多高职院校学生都忙于考证,忽视了专业课的学习。“考证热”的现象反映了当前大学教育中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职业需要的脱节和矛盾,需要在教育与就业观念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反思。“考证热”的现象,也给政府主管教育和经济部门提出了制度革新和政策调整的新课题。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放权,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政府经济主管部门要加强企业教育培训的力度,保障主管部门规范职业资格的考试与培训制度,不要增加应试者的负担。
二 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考证的必要性
1.有利于强化师资建设
计算机等级考试不仅是考学生,也在考教师。首先,一个学校申请了某个认证考试考点,必须组织教师培训学习,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业务水平。有了统一要求的考试,教师也会自觉地去了解考试信息,学习考试大纲,了解考试题型,进而指导学生复习,为学生辅导。在该过程中会学到以前读书时未学到的知识,特别是实践操作能力,通过组织等级考试,可以积累教学实例,大大提高教学水平。
2.教学目标统一,较全面地考核学生知识水平
高职院校不像中学,很少考试,即使考试,也考得很肤浅,很容易过关,这样学生没有学习压力,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教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师也没有明确定位教学目标,在同一个学校,常出现教师教学进度、教学重点不同的情况。考试也是自己教、自己出试题,试卷质量无法把握,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如果采用等级考试的教材,明确规定学生学完计算机应用基础必须通过等级考试,这样,教师和学生目标定位就很明确。另外,计算机等级考试分笔试和机试,既能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又能测试实践操作能力,一举多得。
3.获取证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高职院校的毕业证书社会认同普遍不强。如何检测高职生文凭的“含金量”呢?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可作为学生升学、用人单位选人的重要参考。笔者认为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考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很全面,也很有针对性。
4.考证是顺应人才需求多重性和学习型社会发展的要求
我国加入WTO后,高新技术、高级经营管理、法律顾问等高层次人才供不应求。人才流动的空间将更广阔,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将会不断提高。今后的人才就必须顺应多重性的要求。这种人才多重性表现为技能型、技术型等。这必然需要一种更为合理、更能联系实际的系统的经过培训确认的人才认证。显然,考证是最合理的人才认证方式。高职院校学生在大学时期完成符合人才需求多重性要求的考证,必然会成为企业的抢手人才,能迅速给企业带来可观回报。高职生考证本身也是一种新的“专业+技能”的科学施教模式,是对当前高等教育中专业基础知识不足的有效补充,也是将大学生学科知识与社会实际有效衔接的体现,它在最大程度上使大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之间找到有效的平衡。高职生通过培训学习获得证书,本身就是对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肯定,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这些持证高职生的综合素质。
三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考证的管理
高职毕业生要顺利走向市场、步入企业,不仅要学好相关知识,而且要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只有具有熟练技能水平的毕业生,到生产一线才能直接顶岗。因此,许多高职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到相应的计算机证书。根据我国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实行就业准入制是政府维护公民利益的一项举措,职业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就业准入制要求从业者必须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从近期IT培训市场行业结构分析,与前两年相比有较大变化,从事IT行业的学生已经成为参与培训的主流。与两年前相比,有了大幅提高,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就业压力增大,毕业生急需一项显著的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企业在面对众多高校毕业生选择人才时,更看重实战技能和综合素质,于是学生开始选择以培训的方式加强自身综合能力。二是国内IT人才的缺乏促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了就业,选择IT的工作岗位。这使从事IT专业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比例逐年提升,甚至有超过计算机专业学生人数的势头。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点
计算机应用作为新时代的一门技术,已应用到各项专业领域中,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熟练操作和使用计算机是高职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必修的一门课程,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使用操作系统以及office软件,要求学生具备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为今后的专业课程和计算机类课程学习打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职业准备课,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在第一学年,然而它却不同于其他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类课程,本课程的特点是教学内容更新快,教学对象的差异大,同时由于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也是有增无减,课程要求能力目标不断加强。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殊性,传统的教学方法设计已不适应目前的教学需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教育的现状存在诸多弊端,主要体现在:
在教学目标方面,课程成过于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操作技能训练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践性教学明显偏低。
在课程体系方面,课程依然使用以知识点的层次递进的传统教学方式,没有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设计,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脱节,与实际应用脱节。
在教学内容方面,忽视实用性和趣味性,脱离了实际工作的需求,强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
针对以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现状,高职院校必须对于本课程的体系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和设计。
3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设计
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特点,利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来进行课程设计更能充分体现“面向操作技能应用”的教学理念,工学结合,基于真实任务的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组织,以专业为载体实施课程的整体设计,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拓宽就业平台,适应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下面就利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设计。
3.1教学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达到国家职业标准(计算机操作员)中级要求,并能顺利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Office,通过一个基于工作过程的实际情景案例,使学生能完成相关专业生产任务中的各类技术文档的处理,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关键技术,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MS-Office办公软件中的Word 2010、Excel 2010和Powerpoint 2010工具使用,以及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和网络应用技术,使学生达到技能能力、素质能力和拓展能力目标。
技术能力方面学生要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Office办公能力,构建并使用局域网的能力以及日常维护、排除计算机故障的能力。素质能力方面学生应具备合格的政治素养、极强的合作精神,一定的英语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助的学习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在拓展能力方面,学生应具备分析解决问题、思考探索的能力,同时具有勇于挑战困难,创新设计的能力。
3.2 课程设计
针对移动通信技术的专业特点,对本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情景案例设计,具体工作包括:员工招聘培训、工作文档制作、建设方案制作、设备使用、设备管理五个具体工作过程。从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和能力领域方面进行分析,行动领域中学生能用计算机实现各类基本软件的操作,能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编辑文档、数据和文稿,能用网络进行工作技术文档的搜索下载。行动领域包含13个情景案例,案例内容为:岗前培训计算机基础操作、制作公司招聘启事、制作员工入职培训手册、制作员工旅游策划书、制作项目建设方案、制作设备使用培训文稿、制作设备操纵规程、统计设备维护费用、制作固定资产管理表、制作市场部绩效考核表、年度部门汇报业绩演示文稿、制作年终总结演示文稿、加快工作效率。通过行动领域中的情景练习,学生达到能力领域中的要求,能完成技术文档的制作,对毕业论文编撰和排版。
当今的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之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高低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当今大学毕业生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文科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对提高文科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整体素质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培养文科背景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文科计算机课程的特点
1.文科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具有知识性、技能性、应用性相结合为特征的课程。
2.文科计算机课程是实验性很强的课程,它立足于实践,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动手、体验,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
3.文科计算机课程是一门知识高度综合的课程,学生在学习,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会用到诸如文学、社会、经济、心理、数学、审美等方面的已有知识。
4.文科计算机课程是一门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的课程,学生在学习、掌握计算机知识、技能的同时,容易形成并保持对信息技术的强烈求知欲并积极主动地学习、应用信息技术。
二、文科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建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知识更新较快的学科之一。文科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与其它相关的课程一样,应该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合理部分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方法。
1.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教师只能起一个引路的作用,更多的技能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掌握提高。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应该避免单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是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的被动局面。教学模式应从“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和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模式。只有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使他们真正掌握计算机,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而这正是培养文科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之关键。
2.明确教学定位。对计算机课程的教育,既不能脱离实际、片面强调基础知识的“理论性”,更不能只讲具体操作,把大学生培养成计算机操作员、停留在只会使用鼠标和菜单的水平上。在熟练掌握操作系统、常用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网络等基本应用的基础上,应适当重视对学生在软件开发环境、开发工具方面的运用和一般软件的基本开发能力的培养上。事实上,惟有既懂某一专业又懂计算机的人员,才有可能开发出真正适合所从及专业自身需要的应用软件。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讲授程序设计基础和一般软件开发的基本方法。只有这样,当他们从学校走进社会之后,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学识,将自己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应用于所从及专业的实践中去。
3.实验内容的改革。实验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巩固已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可将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实验的应用水平。实验项目要有代表性、实用性、综合性、前沿性及可操作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内容应直接与科研、市场结合,以实际的课题进行真刀真枪的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关平台及软、硬件开发技术,培养他们工程化、规范化的技术素质及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三、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的问题
1.要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目标的定位,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兴趣即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一种倾向,它是教与学过程中的桥梁和纽带。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人们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必须以学生的浓厚兴趣作依托。在教学中,笔者一直把“兴趣”看作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催化剂,看作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直接、最活跃的学习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2.要科学地采用授课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每一位有远见的教师都会选择后一种答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教育理论家曾明确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例如笔者在讲授“Flash动画设计”教程时,首先让学生熟悉Flash界面,了解各菜单项的功能,再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帮助”菜单。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此软件时,感到困难重重,每进行几步操作都会遇到新问题,甚至产生抵触心理,此时教师要耐心指点,鼓励学生去发现新问题,大胆地引导学生动手试验,使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中,总结出有规律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语音室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大提高了高等教育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尤其是在提高学生听力和会话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从根本上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单向教学的重要手段。
概念及其作用
语音室是进行听、说等语音交互的专业教室,是适应外语教学发展的需求,加强学生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理想场所。语音室分为数字语音室和模拟语音室。数字语音室与校园网连接,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使用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补充和推动了校园网应用的发展,使语音室和校园网都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也解决了多媒体数字资源占用空间大、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为学校提供了语言教学应用与管理的专业环境。
数字语音室的数字化技术和强大灵活的教学功能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到外语学习中去,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语音室中实现视、听、说的充分结合。
1.培养阅读能力
由于传统的外语课堂教学过多地承担了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外语教师常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知识点的传授、复习、掌握和操练上,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训练不足,阅读内容局限于教科书和配套教材,阅读量小、知识面窄、实时性差,致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较差。数字语音室通过dvd、mp4等影音文件和计算机、互联网为学生提供实时性强、知识点丰富、内容新颖、吸引力大和可读性强的阅读材料。
2.培养听力和口语能力
数字语音室为听力和口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技术设施和语言环境。现行外语教科书和配套教材远远不能满足系统训练和提高听力训练的要求。语音室的重要作用就是将多数有声资料的语言交流与交流背景融合在一起,较真实地展示语言交流的过程。以英语为例,学生可以根据原声带的对白进行模仿,能较快掌握正常语速、语流、语感的英语口语。同时,学习英语必须懂得一定的英美历史和文化背景特征,了解一些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及生活方式和习惯,不少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听力理解产生了一些困难,而通过数字语音室可以播放介绍英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音资料,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数字语音室在外语教学应用中的主要问题
1.影响师生之间的情感传递
数字语音室的学生座位大多前有挡板、左右有隔板,半封闭的座位在空间上造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阻隔。主控台也有一定高度,教师授课时由于需要戴耳机或使用有线话筒,往往是坐在主控台后上课,学生戴上耳机后,教师常常无法看清学生的面部表情,目光交流减少,无法把握学生的情绪信号。如此一来,相对于传统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传递大多只能通过声音进行,教师也难以自由走动,课堂气氛容易陷于沉闷,影响教学效果。
2.语音室的使用效率低
现阶段有许多学校还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数字语音室教学系统,数字语音室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一是有的教师现代教育思想观念落后,迷恋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结果导致价格昂贵的语音室教学设备的优势无法在外语教学中得到很好发挥,整个教学过程仍是单一模式,把数字语音室仅仅视为传统录音机的升级版;二是有的教师还不能制作、使用符合现代教育技术要求的教学课件;三是语音学习系统易淘汰、易损耗;四是语音室技术及管理人员学历层次低、流动性大;五是有的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缺少应有的控制,不能将自主学习与统一授课有机结合,从而降低了该系统的使用效率。
3.教师的指导作用常常被忽视
由于摒弃了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数字化教学把教师从繁重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很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紧密结合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特点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原本应学生占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成了教师与计算机的独角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机会减少,教师甚至变成了放映员或计算机操作员,造成主次颠倒、人机错位,以致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
4.语音学习系统易淘汰、易损耗
近年来,语音设备伴随着计算机不断发展变化也从起初的听音型向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其软件系统在逐渐完善、功能也日益多样化,但它也像计算机一样成为易淘汰品,仅仅几年的时间,就要对语音设备的各种硬、软件设施进行更新换代;同时,语音设备又易损耗。一方面,在语音室授课的基本是外语系教师,在这个小群体中,对语音设备应用的掌握能力参差不齐,由于教师对设备不熟悉及操作上的失误,很容易引起各种故障导致计算机中途“罢课”。另一方面,学生精力充沛,对于新鲜事物非常好奇。来到语音室,他们的好奇好动的特点就充分表现出来了,由于误操作而引起的人为故障也时有发生。
提升数字语音室在外语教学应用的对策建议
1.加强教师培训,转变教师观念
对教师进行培训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不定期向教师传授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使他们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二是课前对教师进行语音室操作程序的培训,了解语音学习系统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同时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熟悉常用应用软件的简单操作。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对教师的要求又提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要求其不断增强自身的信息素养,强化信息意识,提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
2.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和职能
数字语音室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反而加强了教师的隐性工作量。事实上,数字语音室不可能取代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的只能是驾驭教学过程的教师,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系统并使其内在驱动力发挥作用上,体现在科学地选择和恰当地采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上。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本身的素质,外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知识、跨文化交际常识、深厚的语言理论涵养,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
3.加强日常维护与科学管理
要使语音室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最佳,在平时就要熟练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了解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知识,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使用。此外,还必须配备专职技术人员负责对使用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传授操作和维护保养常识。还要经常检查设备运转情况,及时处理故障并作好维修记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语音室在大学外语听力教学中的作用也必将愈加重要,正确地应用多媒体,可使单调枯燥的听力教学课成为受欢迎的丰富多彩的新型课程。
参考文献:
一、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脑普及的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正日益受到新的科学技术的冲击,信息技术、生
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新科技群。计算机技术课也成为中职学校的必设课程和重点课程,但它的高速发展性、综合性成为制约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难点。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多采用理论和实操分开授课的形式,即先在教室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再到机房进行实操训练。这样使得理论和实操出现时间上的间断,学生操作技能很难达到企业用工的要求。面对目前金融危机环境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必须具备真正的实操技能,教学必须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目标,代之以“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内容
1.理论和实操实现一体化教学。
模拟企事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在原来教室的基础上添加相应的网络通信设备、多媒体设备、网络打印机、电脑等,就变成了“一体化”教室,做到教师和学生人手一台电脑。由师生双方共同在“一体化”教室中边教、边做、边学,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模拟企事业的工作环境进行项目化教学,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使学生一毕业就能适应企事业的工作环境,满足企业对技能的要求。
2.改革教学模式,改变教师观念。
教学模式包括教学思想、功能目标、操作要领等,它是组织、设计和调控教学活动的方法论体系。当代的一些教育理论家也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机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当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具有很好的作用。在计算机这一现代化的学科中,在面临21世纪的挑战面前,从事计算机教育的工作者应该树立全新的教育观,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首先,明确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他们的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其次,明确素质教育的实施,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推行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再次,创新能力需要终身培养,创新动机需要终身激励,因而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3.针对职教和专业特点,大胆进行课程整合。
两年制势必弱化学生的文化基础,但我们应当认识到,学生必须具备的文化基础已经在高中阶段形成,进入高等教育层次后,学生的文化基础更多表现为意志品质的培养,以及后续的学习能力。学校不可能教给学生终其一生的知识,只能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职业技术教育是合格教育,而不是优秀教育,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培养的是计算机操作员而不是计算机工程师,所以授课课程应以实用为目的,针对学生基础相对较薄弱的特点,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4.创新教育。
总书记曾经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大力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教育。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换句话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1)在兴趣中树情感。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环境,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要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由衷赞美学生的成果,采用交互性强的先进教学手段等,从而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主学习的情感。
(2)在自主中变观念。长期被动式的学习方法束缚着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发展,教学中学习观念的转变是培养其自主能力的首要问题。创新思维是学生在最佳心态得以发展时出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愉悦、新奇的气氛,为学生形成“最佳心态”创造条件。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创造教育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而不是在课堂上控制学生。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尊重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要为人师表,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能仅满足于学生继承知识,而应使学生学会创造;要诚实正直、平等待人,善于与学生沟通。计算机教学是人机交互以技能操作为主的教学,我们要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是技能学习的真正主体,利用这个教学特点,我们应要求学生摒弃跟从式的学习方式,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今天学习的主人,实验结果来自于自己的努力,老师只是“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老师的演示操作仅仅起着指导作用。与学生的第一次接触,就应以此理念要求学生,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他们产生“断奶”的痛苦,从而去寻求学习的方向,使自主学习的观念渗透到其内心中。
(3)在实践中长能力。计算机课是一种实践课,这是由计算机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而这些特殊性恰恰是阻碍学生学习的一道障碍。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近似人们在工作中使用计算机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他们会遇到很多问题,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学生会一步一步地掌握有关计算机的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开拓视野,打开思路,从而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潜力,适应现代社会的工作需要。
教学计划不能一成不变,应根据社会的需要而不断调整。专业教学计划随社会发展而发展,已毕业就业的学生也可以根据需要“回炉”――回学校进行新课程的短期学习,使知识及时更新。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教师应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辩论,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蔡妍.浅谈中职计算机专业方向定位与课程改革.职业教育研究,2009.3.
[2]邱凯.浅析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西部开发报,2009.3.
作者简介:杨庆柏(1955-),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工程学院自动控制工程系,教授;王存旭(1965-),男,辽宁鞍山人,沈阳工程学院自动控制工程系,教授。(辽宁?沈阳?110136)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09-2011年度自筹经费项目)(项目编号:A8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92-01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五七纵横式”教学体系是基于电力工业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它不但包含了理论教学体系,也包含了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是基于电力工业标准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
一、构建“一线三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认真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以前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充分听取专、兼职教师和毕业生的意见,加强了基本工艺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建立与课堂理论教学体系相互平行、相互联系、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的“一线三训练”实践教学体系。“一线”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三训练”为基本技能训练(金工实习、电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计算机实习)、综合应用技能训练(实验、热工综合实习)、工程应用技能训练(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基本技能主要通过金工、电工、电子工艺和计算机实习得到训练。金工和电工实习要求学生达到一级钳工和一级电工的水平;电子工艺实习要求学生掌握电子元件的识别和检测技能、仪器仪表的使用技能、电子线路焊接的技能和整机电路的组装、调试技能。严格把握工艺要求,电子线路焊接质量要好,焊点光滑、饱满,任何焊点不出现虚焊、假焊,各种元器件要排列规整,安装要遵守组装工艺规程,调试要按调试工艺进行;计算机实习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维护,掌握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能力,掌握其他一些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基本知识,并达到二级计算机操作员水平。
综合技能主要通过实验和校内专业综合实习得到训练。在实验中,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选取与处理、实验基本步骤和各种图表的运用。校内专业综合实习包括四个方面的实习:热工过程控制系统仿真实习,主要培训学生对控制系统的整定、计算、分析和解决系统问题方面的技能;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调试实习,主要培训学生对控制系统安装、调试和维护方面的技能;热工开关量控制系统实习,主要培训学生安装(如接线、校线等)、设计和调试方面的技能;工程师工作站组态实习,主要培养学生设计、更改控制系统控制策略的组态技能。
应用技能主要通过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得到训练。课程设计是学生消化本门课程基本知识的综合训练,也是工程应用的基础。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重要环节,学生下班组、跟师傅、熟悉就业环境,并把学院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去;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关键环节,设计题目来源于生产、工程实际。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获得现场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
二、基于电力工业标准,强化实践教学
(1)实验单独设课。实验作为一门课程与理论课程同样对待。对于实验份量较重的课程单设实验课,按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的要求,规划实施。一方面可以使实验内容循序渐进,自成体系;另一方面,加大了实践教学力度。
(2)变实验、实习指导书为任务书的试点。可以使学生在明确任务前提下,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发挥各自的创造性。如自动控制原理的二阶系统响应上机实验就是把任务和要求布置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调程序、自己设置系统参数,自己写出实验结论。
(3)增加实验组数,减少每组人数。保证基础课一人一组,专业课2人一组。同时实行大循环,即一次实验同时开出几个实验项目,有几组学生同时做不同的实验,做完实验后进行轮换,以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如热工过程控制仪表实验室可同时开出电动执行器、智能变送器和模拟变送器的实验,就是采用这种大循环方式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机会。
(4)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开发的条件和场所。如计算机房全天开放,使学生上机时间大大加长。按计算机打卡统计,2008级自动化试点班平均上机时数约200学时左右,其中晚间开放上机时数约100学时。
(5)不断更新实验项目。专业教学改革开始以后开出了许多新实验项目,淘汰了许多旧的实验项目。
(6)强化实习教学。近几年又完善了金工实习场、电子实习场和热控实习场,其工艺操作训练项目齐全,设施完善、较先进。热工实习场拥有INFI-90分散控制系统(美国贝利公司产品)、MACS分散控制系统(和利时公司产品)、SIMATIC S7-300(德国西门子公司产品)可编程序控制器、LD301(美国斯玛公司产品)电动基地式仪表和EQN智能变送器(美国贝利公司产品)等先进的控制仪表,根据教改方案和现场要求改革实习项目,其调试维修工艺与现场相同,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校外实习方面,建立了5个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从厂内聘请兼职教师,收到了良好效果。
(7)开展学生热工技能竞赛。在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中采用了热工技能竞赛法。热工技能竞赛法与电厂开展的热工技术比武或热工技能大赛有相似之处。在实训室,也像电厂热工技能大赛或比武那样,摆上热电偶、热电阻、压力表、变送器和执行器等热工控制仪表,由学生进行安装接线、校验调试和故障排查,其动手操作技能训练与生产现场相差无几。
三、建设符合电力工业标准的实训室和实验室
2002年,自动化专业的前身——热工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被教育部命名为国家示范专业,那时投资了200多万元建设了INFI-90实验室;2008年,火电厂过程控制实验室被评为沈阳市重点实验室。2010年,又投资200多万元建设了热工控制系统组态维修实训室和现场总线实验室。这些一流教学实验设备是实施基于电力行业标准人才培养模式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
“热工过程控制仪表”是2004年国家精品课(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标准除了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之外,基于电力行业标准的实验室标准还应增加一流教学的教学实验设备。本科“过程控制仪表技术”与高职“热工过程控制仪表”共用一个实验室。实验室标准是按国家精品课的标准制订的,现根据电力行业标准对所有专业核心课实验室标准进行了修订或制订。为保证“一流的教学实验设备”,这些教学实验设备还要随生产设备的更新而不断更新。
四、基于电力工业标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查阅技术资料、绘制工程图纸、进行工程计算和编写说明书(论文)的能力。因此,毕业设计是基于电力工业标准专业教改的重要内容。
五、结束语
在基于电力工业标准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教学的两年时间里,采用基于电力工业标准的教学课件已经先后对12个电厂的生产人员进行了培训。基于电力工业标准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教学课件受到电厂专业技术人员的好评。同时,基于电力工业标准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成果也得到了生产现场人员的肯定。基于电力工业标准的教学计划培养的自动化2008级学生即将毕业,他们在用人单位的面试中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目前就业签约率已达90%。
参考文献:
学科馆员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大学图书馆,国内最早由清华大学于1998年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目前学科馆员制度已在我国重点高校开始推广,这是现代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新的趋势。为更好地推进学科馆员制度,发挥学科馆员应有的作用,首先应对传统图书馆员与现代学科馆员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深入的理解。
顾名思义,“学科馆员”首先是按学科分工的高素质的文献信息专家,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学科馆员是指熟悉一门或几门学科知识,并掌握图书情报知识,具有丰富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经验、能够有针对性地为相应学科提供高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员。与传统图书馆员相比,学科馆员具备两方面的必备条件:首先,学科馆员比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员有更高的要求,除了基本的信息素质、服务技能、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之外,学科馆员需要具备相应的学科背景。传统的图书馆员要求具有较广博的知识视野及图书情报学或文献信息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备计算机操作应用的基本技能,外语水平达到中等以上,同时具备较强的信息查询和编辑能力。而学科馆员既要具备较广泛的科学文化专业知识,精通某一学科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较多的图书情报学和文献信息学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数据库建设的能力及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达到较高水平的一门外语,并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整理、综合分析、加工等能力,即必须掌握一门或几门专业学科知识;有深厚的学科底蕴;是某学科的文献信息专家。
由于学科馆员与图书馆员在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上的差异,因此对他们素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相对而言,图书馆员对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背景要求更高,而学科馆员对某一学科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员只有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与丰富的服务经验才能熟练应对多种多样的用户需求,而学科馆员更强调知识的专业性,要对自己所负责的特定学科知识有较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一般图书馆都要求学科馆员具有某学科的大学本科基础,“熟悉主要专业参考文献、参考工具书和网络资源站点,掌握学科发展趋势,把握学科研究前沿和热点,能够为专业用户提供专业化的信息帮助”。①优秀的学科馆员应能从纷繁多样的信息中筛选出最有价值的信息,能够合理利用信息的检索途径、方法进行信息咨询,较好地满足不同信息用户的需求。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学科馆员的创新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身兼计算机操作员与计算机系统管理人员、网络管理员与数据库管理员等双重角色;“既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又要掌握计算机技能。”②国外高校图书馆对学科馆员专业素质的要求相对较高,如果按照这一标准,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员中符合学科馆员条件的人数较少。因此,要想在全国高校推行学科馆员制度,强化业务素质的培养应是重中之重。
学科馆员既是一种新的管理制度,同时又是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它要求对读者用户提供更主动、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传统的图书馆员主要为到馆的读者用户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帮助其解决利用图书、期刊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采取的是一种“坐等上门”的服务方式,被动地为各种不同的读者群体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并按照读者的需求对文献资源进行优化重组,从而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因此,这种服务明显地存在着主动性不强、层次不高、方式单调等问题。而学科馆员则采取一种“主动上门”的服务方式,深入到科研、教学活动中,成为学生、教师、科研团队的伙伴、学习顾问等,重视发挥专业学科信息的联络职能。其服务方式体现出三个方面的特色,一是针对性,针对不同读者用户的服务需求,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强化信息服务的个性化特色;二是服务内容的专业性,注重对不同学科用户的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善于发现和挖掘读者潜在的信息需求,从名目繁多的信息中发现并找出对解决问题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提炼和加工,从而实现信息服务的专业性;三是服务手段的多样性,积极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开展不同形式的信息传递、信息导航服务,注重提供学科信息个性化服务、主动推送服务、检索服务等。通过这些方式使学科馆员成为事实上的教师、E-1earning环境中的课件设计者、网络学习的指导者、技术环境的维护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服务的主动性职能。
传统的图书馆员为读者用户提供的是一般性借阅、检索与咨询服务,馆员面对的读者来自不同专业、学科,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复杂多样的,相互之间没什么必然的逻辑联系。有些问题对于普通馆员来说,有些勉为其难,因为一般的图书馆员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无法真正了解为数众多的读者的特殊需要,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而学科馆员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专业科研人员,相对而言,学科馆员的服务对象更为具体、更为明确,服务的范围较小,读者群体相对稳定,信息需求有很多共性,学科馆员在有限的范围内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去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和服务对象的需求,所接触和面对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所提供的信息等服务工作更有专业特性,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科用户的需求。专业服务、主动服务是学科馆员制度的主要目标。而其中积极、主动服务又是搞好学科服务的前提,只有更加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各专业读者的特殊需求,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科服务。
传统的图书馆员凭借其对各类馆藏资源及其布局十分熟悉的优势,解决读者在使用图书馆资源的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向读者提供一般性的、浅层次的、事实型的信息服务,属于普通性质的文献信息服务。学科馆员学科专业性强,致力于解决科研人员在学科教学及项目研究中遇到的研究性问题,为用户提供高水平、深层次、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从一定意义上说,为学科用户提供更直接的、便于解决问题的知识型信息服务,是学科馆员的工作核心。譬如,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对于本校知名的资深教授学者……开展‘一对一’的贴近式服务,让学科馆员的信息服务如同为他们配备专门的‘科研秘书’一样”,③对有重大课题的部分专家提供科研方面的专门服务,以准确、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协助重大原创性项目研究,以鼓励本校教师创作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精品。
传统图书馆员的信息服务手段是以手工操作为主,馆员从对书刊的采购、编辑、加工、入库、管理到利用目录卡片、书本式的目录索引及文摘等检索工具,都是通过手工操作,即使是图书馆员为读者用户提供的信息咨询服务,也是借助翻阅参考工具文献、查找相关资料来解决用户提问,然后用手工整理后形成咨询档案,以口头形式向用户回答。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信息服务渠道得到拓展,信息服务手段得到更新。学科馆员的服务方式由传统单一的、被动的、静态的检索转变为多样的、主动的、动态的信息查询。服务内容由常见的传播知识发展为获取与开发信息资源以便为用户提供及时的高层次的专业咨询。利用多种服务手段为学科用户提供多方面的信息资源。
总之,学科馆员与图书馆员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服务角色,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具有一定的优势互补性。其中,主动服务是学科馆员区别于图书馆员的本质所在;个性化服务是学科馆员的突出特色;学科专业化服务是学科馆员的服务核心,也是学科馆员制度能否达到深化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的预期目标的关键。学科馆员的产生和发展,是图书馆信息服务深化发展的需要,是传统图书管理工作的延伸。在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时,要全面科学地理解“学科馆员”的多重内涵,在吸收传统图书馆员制度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馆员制度的优越性。
注 释:
①张在昭:《论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版,第6页。
②赵茹林:《现代图书馆信息管理》,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0页。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经过对东莞市黄水职业中学及外校所开设专业课程的调研分析,认为中职学校各专业的基础课: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三个专业开设的“网站规划与网页设计”、计算机动画设计的“图形图像处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汽车美容与装饰”,烹饪专业的“美术与设计”,服装设计专业的“设计基础”,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的“平面设计”等专业课程与平面版式设计这门课程内容都有紧密的联系。根据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及特点,笔者在这几年尝试性的开设了“平面版式设计”这门课程,作为对美术教学的改革和探讨。对文化课如何更好地与专业课结合,为专业课服务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较好的成效。
一、平面版式设计的内涵与运用
平面版式设计又称编排设计、版面设计,是平面设计中的一大分支,主要指运用造型要素及形式原理,对版面内的文字字体、图像图形、线条、表格、色块等要素,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编排,并以视觉方式艺术地表达出来,并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编排,使观看者直觉的感受到某些要传递的意思。表面上看它是关于编排的学问,而实际上,它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版式设计的范围可涉及到报纸、杂志、书籍、画册、网页等平面设计的领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翻阅报刊、浏览网页的时候,又或当我们漫步街头与各种林立的广告牌、指示牌、商标等相遇时,更有超市、商场中琳琅满目的商品包装、商品陈列的样式,现实生活中学习用的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的版面设计,为自己博文进行编辑装饰,DIY电子贺卡、生活影集这些都是经他人或自己精心设计展示出来的版式效果,我们也从中自觉不自觉地感知与品味版型设计。这说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不但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版式设计作品.同时也衍生了许多新的专业,如网页制作与设计专业、动漫制作专业、多媒体技术专业等,而这些专业都与版式设计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开设平面版式设计课的必要性
1.平面版式设计课有助于相关设计软件教学目标的完成。据调查了解,中职学校电脑美术专业、动漫制作专业都开设了平面设计这门课程,有专职教师任教。他们基本上都是既具备相当的设计素养,又拥有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而其它专业的必修课“多媒体技术”中的word、powerpoint,或计算机专业、网络设计专业的专业课及精品课程dreamweaver、photoshop、flash、coreldraw中有关文字的排版、色彩的搭配、图形的组合等有关编排设计方面的课,还是由信息技术课的老师讲授。由于信息技术与平面设计两个专业跨度较大,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来自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的平面版式设计、美学知识缺乏,对版面排版、色彩搭配一般规律了解不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只能照本宣科,所举示例只注重了信息技知识的传授和堵养。学生虽然学习了很多的有关设计或文字排版的软件,却不会利用这些软件进行相关的创作;或者信息技术老师由于设计(美学)素养不够,往往不能很好利用平面设计的编排规律对设计元素进行组合排列,主要表现在对版式设计中的文字、图形、色彩及点、线、面等设计元素的编排能力较弱,从而直接造成有关设计课不能达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美术创作的教学目标。开设平面版式设计正好对辅助学生学习相关设计软件和信息技术达到教学目标。
2.平面版式设计课能激发学生学习设计软件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上所述的几个软件,如果只让学生学习软件操作的技术,没有了解学习这个软件的真正目的和意义,那么学生的学习就相当枯燥。由于学生没有版式设计的基础,要求他们运用这软件对文字、图形、色彩以合理、美观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就显得相当困难,对字体的运用、图片的放置、色彩的搭配比较随意,版面杂乱无章,色彩花俏,毫无美感。而开设平面版式设计课,使他们懂得运用平面版式的编排规律,用这些软件制作出各类精美而具有艺术效果的版式作品,他们就有了成就感,并认识到平面版式设计在专业课中应用的广泛性.自然就增强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让他们欣赏到国内外大量的版式设计作品,开阔了视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自然就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相关软件的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平面版式设计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美术也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而平面版式设计是视觉艺术的一大分支,它与其它艺术一样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提高对美的审美能力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教育和享受。在生活中经常听到学生赞美某个设计作品或某本书籍中的图形图像多么美,但是不懂作品为何美,美在哪里,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作品,更加不会欣赏优秀的版式设计作品,或对作品的评价仅止于感官认识,至于作品的内涵、意境都不能领会。这就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需要老师在设计课中多引导学生分析、评价作品,从版式中的构图、点线面、黑白灰、空问、色彩等美术语言去分析作品,让学生审视美、领悟美、捕捉美。在“平面版式设计的原理”这一章中讲授的平面版式设计的视觉流程、平面版式设计形式与法则、平面版式设计的造型要素、平面版式设计中的网格体系及色彩象征,这些内容就很好的诠释了如何有效地将特定的信息准确地传递给目标受众,如何在版式设计中做到诉求理念和设计表现的个性化统一。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学习版设计原理和版式设计中的文字、图像和色彩组合构成法则后,审美评价能力和情趣也得到了一定提高。
4.平面版式设计课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意理念。版式设计是指在规定的版式上将各种所需的视觉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达到视觉生理学和视觉心理学的高度统一。版式设计尊重视觉美学的自身规律,达到视觉感官的完美结合。创造想象力是人类最伟大的能力。而平面设计就是表达想象力的平台。学生可以创造性地把个人见解、设计对象以及版式等设汁元素重新组构,来表现版式设计的个人风格。学生对不同色彩、肌理、块面、紧密、动势等进行编排,编排出给人或紧张或放松或兴奋刺激或夸张怪诞的视觉元素,这就是版式设计的创造性活动,它不但能使学生在编排中掌握排版能力,还可以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意理念。
5.平面版式设计课可以拓展就业范围及提升就业能力。2l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电脑的使用已经非常普及,在一些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熟练操作计算机办公软件的重要性.有些公司还提出要求有文字编辑能力、图形处理等方面的能力。现今最热门的职业是IT互联网等有关职业(智联招聘网排行榜),招聘此类人员大部分都要求具有网站整体页面的设计和布局观,有较强的文字、色彩、图形设计能力,能独立完成网页设计作品,有较好的创造性思维及较好的审美观。所以在中职学校普及开设平面版式设计这门课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图形、文字、色彩等设计元素的编排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就业机率,而且使他们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发挥更大的潜力,实现从最初的图形图像处理人员到平面设计人员的晋升,平面版式设计基础使他们得以持续发展。
三、开设平面版设计课的可行性
1.平面版式设计课程的开设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要求,美术课在中职学校为必修课,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服务,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文件要求美术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应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与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所以,笔者认为在中职学校普及开设《平面版式设计》这门课程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具有可行性。它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艺术素养,还辅助学生学习好“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中的有关课程,更重要的是服务于学生学习好相关专业精品课程,提升专业技能水平,为学生转岗就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学生对平面版式设计课程大多有学习兴趣。几年来,笔者在中职学校开展平面版式设计课的教学,丰富了美术课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对文字、图形、色彩的编辑和平面设计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的兴趣。为了证实开设这门课程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和对所学专业课是否有辅助作用。笔者在每学年课程结束后就向学生做问卷调查(如图1和图2),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85%的人感到有兴趣,97%的人感到对自己所学专业课有辅助作用。当然还有15%认为学习平面设这门课无所谓或没有兴趣,还有3%人认为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没有辅助作用,这说明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还需要改正,还要帮助小部分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提高对版式设计的认识。
图1选项为:a.很感兴趣(22%)b.有兴趣(63%)C.无所谓(11%)d.没兴趣(4%);
图2选项为:a.很大(28%)b.较大(51%)c.不大(18%)d.没有(3%)
3.平面版式设计中的文字、图像、色彩元素的变革。在网络信息时代以前,一个设计师要设计有创意的图形或艺术字体,就要有深厚的绘画基础,对色彩的搭配有着深刻的认识。而现在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图形资源的共享,要取得一幅有创意图片是相当容易的,当前各种艺术字体的产生也为设计提供了素材。另外在各个软件中自带的色彩填色对话框里丰富而有序的色彩,很好的描述了色彩的分类,可帮助个人快速地选择正确的色彩而定出作品的色调。在以往的色彩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要做大量的色彩练习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要制作精细、工整,不允许有一点错误,不然可能就会导致返工。然而运用排版和绘画软件进行绘制、着色、编辑和修改等就很方便,只需要几个简单的步骤就可以做出手工制作难以表现的效果。
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地位十分重要。其知识体系庞大,理论性和逻辑性强,内容复杂抽象,学科进展快。同时,随着多数院校课程改革,使得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课时减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进行生物化学辅助教学已成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笔者根据近几年来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食品生物化学教学的体会,就该教学方式的利弊进行初步剖析,以期能对改进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有所帮助。
1 多媒体辅助食品生物化学教学的优势
1.1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的教学模式要花费较多的时间用于板书,教学时间不能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信息量较少,有许多新知识没时间在课堂上讲述。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后,课件都是在课前准备好的,课堂上很少写字,这样就节省了板书时间,为增加教学信息量提供了条件。教师就可以多讲授一些食品生物化学领域内的新知识和新进展,有利于知识的更新和视野的扩展。另外,节省的时间也可为师生互动留下空间,便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1.2形象直观生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整合,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教学形象、直观、形式多样、趣味性强,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食品生物化学中,生物大分子的立体结构及其代谢过程都是教与学的难点。在传统的教学中,借助板书、挂图或模型可有效讲授这些难点,但对于学生而言,内容还是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利用多媒体可轻易的解决这一问题。如在讲生物大分子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的结构时,十分抽象,教师难以讲授清楚,而学生通过观看三维结构的图片或动画,就可以轻易地理解有关的复杂问题,自然地掌握了这些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等有关的概念。在生命物质的代谢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动画技术对生物代谢过程进行演示和讲解,学生就可以清晰明了地掌握相应的内容。
此外,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插入一些紧扣教学内容的时事图片或研究进展,有效结合专业领域内的社会热点问题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均有很大帮助。如在讲解核糖体RNA时,插入2009年拉马克里希南、施泰茨和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报道;在讲授蛋白质含量测定时,引入三聚氰胺事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化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食品生物化学的兴趣,并拓宽他们的视野
2 多媒体辅助食品生物化学教学的不足
毋庸置疑,多媒体生物化学教学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需充分认识并及时改进,才能真正使多媒体在食品生物化学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2.1过分依赖多媒体,师生主动性发挥不够
多媒体明显提高的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效率,但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会极大的限制师生的主动性发挥。在课堂上,教师将所用的教学内容均制作成课件,用屏幕代替黑板,把书上的文字拷贝到电脑中,在教学过程中变成了计算机操作员和解说员。教师仍然是灌输知识,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形成了新形式下的填鸭式教育。在课堂外,一方面教师是“新瓶装旧酒”,往往一套课件多年使用,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只是在课后考前看课件,忙于应试,对课件之外的知识不去了解,学生课外知识的拓展不够,造成“上课老师读课件,考前学生背课件”的现象。
一、前言
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7月的《第二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6月31日,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4.2亿。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增长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产业之一。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电子化培训
20世纪90年代电子化培训在美国诞生。发达国家超过80%的公司采用了电子化培训方式,而在我国,企业培训市场还是以传统培训为主。
广义的电子化培训是指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来传递教学的内容,传递的方式包含国际互联网(internet)、企业内部网(intranet)、企业及其相关的组织间建立的外部网络(extranet)、卫星传递(satellite broadcast)、录音及录影带、交互式电视及cd-rom等。电子化培训主要有以下特点:
1.电子化培训在时间和地点的安排上比较灵活。电子化培训只要在有网络的地方随时都可以进行培训,时间、地点都可以灵活地做出安排,因此培训教师和学员不会受到限制,还能够消除参加人员数量和结构的限制。
2.电子化培训的内容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电子化培训的内容全面,信息量大,内容更新快。受训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受训内容。
3.电子化培训可以综合各种媒体的优势,大大提高了培训效果。电子化培训的方式灵活多样,可以将音频、视频、动画、文本以及交互式材料综合起来,激发员工的学习兴趣,帮助每一位学生以最适合自己的速度学习,是一种效率更高的教学技术。电子化培训方式还大大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能够为员工量身定做培训方案,可重复性学习,还易于随时掌握培训效果,以改进培训内容。
4.电子化培训的成本显著降低,包括培训的场地设施、教材、差旅费等费用很大程度上将取消或削减。据统计,电子化培训能够节省50%~70%的费用,还能够将一些课程分解为短小的片断,然后分成多天或多个星期学习。对企业来说,这种方式能够避免全天候培训对工作造成的影响。
三、企业成功实施电子化培训所需的关键要素
(一)企业高层的支持和对电子化培训的宣传
企业高层是电子化培训实施的重要支持力量。企业高层主管亲自参与企业电子化培训系统的构建,可以获得更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支持。向员工宣传电子化培训,提高员工的计算机使用能力,能够使员工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增强。
(二)实施电子化培训系统进行员工培训与开发
一个完整的电子化培训系统是由电子化培训课件和学习管理系统组成。电子化培训系统可以提供的功能主要有:
1.员工信息管理系统。员工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员工的注册、审核和信息的修改等。企业的员工通过自己的用户名申请学习资格,通过密码进入学习系统。对自己的个人信息进行登记,包括员工的职务、所在的部门、培训经历、学历等,以方便培训管理者对员工更好的了解。管理者可以直接根据部门或者员工的姓名对员工信息进行查询。
2.培训计划的管理系统。对于课程内容,培训管理者可以根据本公司和本部门的具体需求添加、更改、删除课件;对员工的学习申请进行批准。还可以利用电子化培训系统中的课件制作工具将企业或部门拥有的一些珍贵的学习资源制作成个性化的文档、视频、音频等各式的课程,上传到学习系统中,使公司的知识得到更好的共享。也可以在线制定公司整体的培训计划或者部门的培训计划,随着计划的实施可以对计划进行适当的修改,使其更适应企业的发展。
3.培训的跟踪监控系统。培训管理者可以对员工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对每个员工学习的课程,以及课程的学习时间,学习进度,或者是每门课程的学习人员和学习时间都可以进行统计,对员工在学习中所作的学习笔记进行检查,完整的对员工的学习状况进行监控,为员工的绩效考核提供依据。对于积极学习的员工进行奖励,没有按时完成学习计划的员工进行督促。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对培训计划进行修订,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
4. 系统平台。一个成功的电子化培训需要有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信息管理平台为学员提供学习支持。它是基于网络、便于交互、界面友好的软件系统, 而且涵盖教育、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 从学员培训、教学管理直到培训结束,都要使用这个平台, 使教学过程、交流过程、管理过程能够顺利展开。同时, 这个平台的内容要随时更新, 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
(三)电子化培训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电子化培训要求培训教师既是一位现代教育培训工作者, 又是一位熟练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教师还要根据培训目标设计培训内容, 选择培训方式, 然后把培训内容放到网上。同时,教师要通过网络交互平台对不同进度、不同程度、不同能力的职工给予不同的帮助和辅导,引导受训职工开展自主性学习。此外,需要项目维护人员定时对培训系统进行维护,避免发生因系统故障而导致学员无法进行学习的状况。
(四)电子化培训的课程设计要充分考虑成人的学习特点
借助图表、漫画、音视频、flash 动画等生动的多媒体技术手段,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场景对话、案例分析等互动教学方式,使学员置身于一种人性化的轻松氛围中,能够在“例中学”、“玩中学”,从而加深理解,快速掌握知识和技能。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不但要充分考虑学员的专业学习课程,还要考虑学员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尽量满足学员综合能力发展的需求。
(五)完善培训制度建设
对于实施电子化培训的企业来说, 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是必不可少的。首先, 要制定明确的目标。其次,要制定相关的培训制度。最后, 实行培训标准化, 保证培训的时效性、一致性和完整性。
四、结束语
电子化培训将是企业培训方式的主要趋势,也是信息时代企业培训的首要选择。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为企业实施电子化培训提供了前提条件。企业经营革命和企业人力资源竞争也促使企业需要加大培训投入来增强员工的忠诚度,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电子化培训和传统培训方式相比所具有的优势以及电子化培训用于新员工培训开发对企业和员工的意义也是企业选择这种培训方式的重要原因。
实施电子化培训方式进行员工培训开发是有一定要求的,只有符合要求、具备实施条件的企业才能够采用电子化培训的方式,同时,也可以尽可能避免电子化培训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