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农贸营销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1 10:11:5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贸营销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贸营销论文

篇(1)

1 农产品营销渠道现状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目前,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呈现出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覆盖了所有的大、中、小城市和农产品集中产区,基本形成了以城乡集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构筑了贯通全国城乡的农产品流通大动脉。目前大、中、小城市消费的生鲜农产品80%-90%是通过批发市场提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大力发展,对于搞活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镇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发挥着积极作用。 

农产品超市脱颖而出,对城市集贸市场造成一定冲击。超市作为一种现代新型营销业态在近几年开始涉足农产品销售领域,成为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里的新成员,与传统的集贸市场在零售终端展开了激烈竞争。目前国内的大型超市遍布郊区、乡镇,以连锁方式经营生鲜农产品,其农产品的销售量和市场份额近两年来大幅上升,发展势头迅猛,对原有农贸市场的经营业绩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传统农贸市场“唯我独尊”的销售地位正倍受挤压。另一方面,各个地方政府也都在大力推行“农改超”工程,打造高效安全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使之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农产品营销中介发展活跃,各种农产品购销主体:个体户、专业户、联合体不断发展壮大。依托这些活跃在城乡各地的农产品营销中介组织,使得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和大市场实现了对接,改变过去产销脱节的尴尬局面,有效地缓解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随着农产品市场的活跃,各省市都相继出现了一批批农产品运销大户和农产品大王,他们的出现带动了上游生产基地的发育壮大,带领农民走向市场,帮助农民致富,对地区农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 农产品营销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1)渠道层次过多,环节过长。我国农产品的主要流通形式是以多层中间商销售为主的营销渠道。以蔬菜流通为例,生产者(菜农)——产地中间商——市场批发商——市场中间商——零售商——消费者,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要经过多个环节。即使是目前的生鲜超市,大多数也只是市场中间商与零售商的合二为一,并没有有效地减少流通环节。多层次的渠道模式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交易成本过高,每个环节的参与者都必须获取相应的利润;流通时间过长,而农产品具有保鲜时间短、易腐变质的特征,时间越长损耗越大,使得交易成本进一步扩大,农产品流通范围受限。多层次的渠道模式也阻碍了信息的流通,从需求市场反馈回的信息无法快速有效地到达生产者,生产者在缺乏信息或信息被扭曲的情况下盲目进行生产,造成了资源极大的浪费。 

(2)渠道组织过于分散。生产者、中间商、零售商无一不是参与者众,缺乏组织和规模。从生产者方面来看,小农户、小规模的小生产方式与现有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得农产品生产者成为整个营销渠道中最弱势的群体,缺乏讨价还价的能力,成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生产者权益得不到保护,同时也没有太大的积极性用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从中间商方面来看,职能单一、组织分散,基本上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企业集团。整个中间商层面的现状是:产地中间商、市场批发商、市场中间商为数众多充斥市场,成分复杂,大多数完全缺乏现代企业的营销管理,对上不关心农产品的质量,对下不关心消费市场需求信息的反馈,使得农产品质量和资源配置失去市场控制。从零售商方面来看,分散化的零售点是符合消费者便利购买农产品的实际情况的,关键是如何解决零售终端的分散与经营规模化、服务规范化的问题。 

(3)渠道交易活动传统,缺乏创新。从交易方式看,大多数农产品交易仍沿用传统的现货交易,即买主现场看货,实物交易,增加了物流负担和农产品储运损耗,限制了农产品交易的时间和地域范围,使得交易效率低下。现代交易手段如网上交易、拍卖交易、期货交易方式所占份额仍有待大力提高。从交易对象看,不仅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成交量份额很低,就连关系到所有家庭膳食的只需初加工的净菜产品的消费也未普及。保守估计,农产品垃圾要占到家庭生活垃圾的2/3左右,于是每天大量初始形态的农产品运入城市,与此同时又有大量农产品生活垃圾从城市运出,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而在西方国家,只有加工好的农产品才可运入城市直接使用,节省了不少城市资源以及职业女性的家务时间。 

3 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的对策建议 

(1)各级政府部门应大力培育各类农产品营销主体,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当前,要解决我国农产品“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就必须大力培育各类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营销主体。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各级立法机关应尽快制定与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各类农产品营销主体的生长与发育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各级政府部门应在财税、金融等方面对农产品营销主体的成立、运作等给予优惠政策和大力支持;三是政府部门应在市场信息、法律咨询、价格协调、纠纷调解、工商登记等方面为农产品营销主体有效运作提供良好的服务;四是应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体系。如建立农产品市场的信息、质量安全检测、电子结算制度等基础设施,为农产品营销主体的成长与发育提供保障;五是各级、各地政府部门间应加强合作,打破所有制界限和行政区划,以主导农产品为纽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农产品行业协会。 

(2)对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与集贸市场进行拓展升级,以提高流通效率。 

改造升级原有的渠道组织,提高流通效率。主要是要对当前农产品流通的主要载体——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进行拓展升级,具体措施有: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加强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组织软硬件建设,完善市场服务功能,扩大批发市场辐射范围,实现规模经营;批发市场在交易方式、管理模式、服务功能等方面要进行完善和发展,提高流通效率;集贸市场的发展则要继续推进超市化改造,改变过去集贸市场“脏、乱、差”和“食品安全无保障”的状况,促进农产品营销渠道的规范化。 

(3)优化农产品营销渠道结构,提升营销渠道绩效。 

针对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结构存在渠道环节多、流通链条过长等问题,必须对农产品营销渠道结构进行优化。一方面,可以通过渠道环节的减少来提高流通速度、节约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如美国78.5%的农产品通过“生产地配送中心超市、连锁店消费者”这一渠道通路完成其分销过程,只有20%的农产品通过“生产者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商农贸市场消费者”的传统农产品营销渠道,农民的集贸市场只占1.5%。这种渠道环节少,物流快、成本低、效率高的渠道结构值得我们借鉴。另一方面,渠道结构优化可以通过渠道系统的垂直一体化,水平一体化和渠道集成化来进行。垂直一体化是由生产者和中间商组成的一种合体。水平一体化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渠道成员利用各自优势联合开拓农产品市场。渠道集成化是指同时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营销渠道通路进入某一细分市场。 

(4)加强各行为主体的诚信建设,规范农产品营销渠道行为。 

一方面,中国农户是规模非常小的经济个体,大部分农户依靠非常小的土地规模进行简单再生产,多数农户的财富很少,因而其违约成本很低导致其容易选择违约行为;另一方面,工商企业等营销主体的强势地位,使其在选择违约行为时很难受到分散的、弱小的农户的追究,从而更易发生违约行为。各行为主体没有良好的信誉,就必然导致各行为主体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机会主义和更多的违约行为,从而势必影响整个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篇(2)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099-02

一、中国分散小农户营销渠道现状

当前,中国的农产品营销渠道主要有“农户+农贸市场(集贸市场)”、“农户+批发商”、“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供应商+超市”等形式。

(一)农户+农贸市场(集贸市场)

农户自产自销,使用简单的交通工具,通过农贸市场、集贸市场等主要形式销售农产品,直接将产品传递到消费者。这种方式没有中间环节,生产者与消费者面对面进行信息交流,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但是,各渠道成员分散缺乏沟通,以小农生产方式为主,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广泛需求,在市场交易过程中效率低下,容易耗费较多时间与精力。

(二)农户+产地批发商

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交易的主要载体,目前在中国农产品流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批发市场体系中,直接进入市场与农户进行交易的是产地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商通过适当的交通工具与销售方式,靠自身的市场运作能力,将农产品转移到消费者。

(三)农户+龙头企业

“农户+龙头企业”这一组织形式通常也被称为“订单农业”,龙头企业通常由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充当,因而它们也是直接与农户进行交易的流通组织。在这种渠道关系中,按照双方签订的契约界定权利与义务,农户按照契约生产指定品种和数量的农产品,而龙头企业则按照契约专事农产品的收购、加工和销售,并为农户生产提供相应的服务。相对于批发市场中农户与农产品批发商的交易而言,这种渠道关系相对稳定,在维持农户作为农业生产基本组织单元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同时,发挥了龙头企业加工、销售农产品的优势,联结农户进入市场,从而与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规模性相适应,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四)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

这种渠道结构是对“农户―龙头企业”这一结构的完善与矫正。在这一结构中,仍然由农户分工负责指定农产品的生产,龙头企业分工负责农产品的收购、加工与销售,只是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不再直接订立契约,而由农户自己组织的农产品流通合作社充当了农户与龙头企业交易的中介,由合作社代替分散的农户与龙头企业签约。

“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渠道方式下农户与龙头企业密切合作,通过深加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使整条产业链向两端延伸,提高整条产业链的价值。但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城乡之间,不同的区域之间,东部与西部差异明显,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在中国的发展,不能普遍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模式。目前,“农户+农贸市场(集贸市场)” 、“农户+批发商”模式仍然是中国分散小农进行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目前,大、中城市消费的鲜活农产品在80%左右是通过批发市场、农产品供应商提供的。

二、基于分散小农的农产品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

(一)小农户的分散经营很难获得农产品在市场交换过程中的合理市场利润

作为农产品渠道中的产品提供者,由于小农户的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获取信息和谈判能力弱,农产品营销渠道系统内往往因为权力和信息的不对称,在农产品销售上对批发商和龙头企业存在很大的依赖性,渠道权力向批发商和龙头企业倾斜,农户很难获取农产品在市场交换过程中的合理市场利润。

(二)农产品流通渠道环节较多,加大了农产品成本,易挫伤农户生产积极性

农产品流通渠道环节较多,渠道较长,农产品的大宗物流一般会经过这些环节: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整个物流链条上,分散农户生产规模普遍小,无力从事农产品的贩运与销售,收购商以其灵通的市场信息,较强的运输能力而成为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中间商,并且成为批发市场内批发大户的主要货源。多次集散,完成农产品所有权的转移,每个环节都要加上一定的毛利,产品价格被反复提高,加上流通时间越长,农产品损耗越大,物流成本高,无形中加大了农产品的成本,容易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小农户所销售的农产品多以原产品、初级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

目前中国的农业产业化水平普遍偏低,对于分散经营的小农户来说,只是单纯的种植、采摘然后直接出售原产品,即便部分农民表示很想进行产品的进一步加工以获得更多的收益,但是由于专业生产技术的熟练程度低下,专门的生产工具和设备又比较落后,专业化的管理理念缺乏,只能选择放弃。另外对于一些农产品所需要的现代科技加工和保鲜技术等,对于分散经营的小农户来说成本偏高,即使国家提供优惠政策,但是由于当前分散小农户文化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大规模推广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由于上述种种限制条件,因此当前分散小农户所售农产品多以原产品、初级产品为主,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农户收益低下。

(四)渠道成员之间关系松散,农户难以获得对商品生产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

一方面,由于缺乏对农户完善的引导和培训,作为生产者存在的农户,非常分散,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另一方面,农户仍有着自产自销的观念,其生产和销售手段依然很传统,交易方式原始,绝大部分采用“看货―讲价―挑选―购买”的现货交易方式,达成远期性契约交易的甚少。现货交易为主的交易方式,尽管交易信息对于调节当令商品流通、平衡区域供需矛盾有较大作用,但因交易对象是现成产品,对商品生产指导意义并不大,甚至还可能引发某些消极作用,农户难以从市场交易中获得对未来的商品生产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其渠道交易活动也非常单一,缺乏渠道建设方面的技术创新,分销产品的能力不强。

三、优化分散小农户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对策

(一)加强信息化的平台建设,降低农户获取市场交易信息的成本

大力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加强信息化的平台建设,建立起覆盖市、县、大多数乡镇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将分散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等直接相关单位的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形成横向相连、纵向贯通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渠道,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滞后的状况,使农户通过现代“信息高速公路”,及时、准确、经济、全面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找准市场,降低成本,以及时、准确、真实的交易信息做基础,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滞后性,降低市场风险,使农户获得市场交换过程中合理的市场利润,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二)建立以小农户为主要会员的农产品流通组织

从国外的实践看,大多采用以农业合作组织为主要流通渠道。发达国家许多农民合作社的业务贯穿于从农业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农产品流通全过程,实现了垂直一体化经营和横向一体化经营相互渗透,取得了明显规模效益和范围经济。中国分散的农户经营也遇到搜寻信息成本高,进入市场难,不能有效地维护自身利益等市场效率低的问题。因此,农户必须联合起来,建立以合作社为中介的农产品流通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经营同市场需求有机联系起来,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将中间商获取利润的一部分留在合作社和农户中。特别是对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专业市场、农户股份经营组织等农产品交易组织形式引导和支持,使传统农户离散的交易形式向合作或垂直交易模式转变,提高农户交易效率和交易绩效。

(三)整合物流配送、产地批发市场系统,短化农产品营销渠道

一是要加强物流配送设施建设,包括配送中心、运输设备、储藏设施、保鲜设施、道路交通条件等方面的建设,提高流通效率,减少鲜活易腐农产品在交易过程中的损失,降低运销成本,为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农产品专供直销和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创造条件。二是要注重市场功能的完善和多种服务设施的配套,拓宽流通渠道,建设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减少流通环节,加快运输中转,把星罗棋布的“田头市场”及时升级为集中规范的产地批发市场,重点是加强信息体系、质量检测体系、电子结算系统等基础设施,以提高市场档次和交易能力,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网上交易拍卖、等现代流通方式,提高流通效率。

(四)发展壮大农产品营销渠道主导企业,建立产销一体化的营销渠道

农产品营销渠道主导企业可以把本地区同质性较好的农产品通过收购、蹄选、清洁、检验、包装或简单加工处理后,统一产品名称对外销售,有利于形成品牌效益。农产品营销渠道主导企业本身具有规模较大、辖射带动作用较强的特点。在实际经营过程中,营销渠道主导企业一方面通过研究市场,分析市场信息,指引农户按照市场需求情况来调整产业结构,组织生产,决定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质量标准是什么,把生产和销售组成一个系统,建立产销一体化的营销渠道,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降低成本。

参考文献:

篇(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物流是社会物流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新疆因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其农产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加之农产品品质较高,因此受到诸多内地消费者的青睐。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后简称“巴州”)作为新疆农产品主产地之一,其农产品物流具有典型的新疆区域特征,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分析了巴州的农产品物流现况就基本了解了新疆的农产品物流现况,其中的问题,相应的思考、建议和对策也就具有新疆全区农产品物流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新疆的物流业兴起时间虽然不长,但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兴趣,早在2005年,上海海事大学的工程硕士仇军卫,就写过《新疆物流园区布局规划》作为其硕士学位论文,文中对物流产业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结合新疆的实际情况对物流产业园的发展做了细致规划,可以说这篇文章是较早对新疆物流产业园进行整体规划的文章,对于了解新疆物流园的发展非常有价值。新疆本土学者近年来对新疆的物流业发展做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探索和总结。例如:新疆社会科学院的阿布都伟力・买和普拉博士自2012年开始就一直致力于新疆物流产业的研究,并在2014年先后发表了《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的新疆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和《新疆物流产业发展模式探讨》,在这两篇文章里,他以数据为依托,系统的阐述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其物流产业的特点和运行模式,并提出了发展建议。既有宏观展望,又有微观描述,是全面了解新疆物流情况的综述性论文;石河子大学的王金凤、郭军辉在2009年写过《新疆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概括性的描述了新疆的物流现况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王烽峦在2015年发表的《一带一路战略与新疆物流业发展》中概括阐述了新疆物流业的发展现况和“一带一路”战略对新疆物流业的重要意义。

一、巴州简介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东邻甘肃省、青海省;南倚昆仑山与自治区相接;西连和田、阿克苏地区;北以天山为界与伊犁、塔城、昌吉、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等地、州、市相连。东西和南北最大长度为800余千米,面积达48.27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被誉为“华夏第一州”。巴州下辖一个县级市(库尔勒市),七个县(和静县、博湖县、和硕县、尉犁县、轮台县、若羌县、且末县),一个自治县(焉耆回族自治县),简称八县一市,其中北四县包括和静县、博湖县、和硕县和焉耆回族自治县,该区域属焉耆盆地中温带区,日照充足,气候温和。南四县包括尉犁县、轮台县、若羌县和且末县。南四县包括库尔勒市在内,属塔里木盆地东部暖温带干旱区,该区域的农业气候优势是光热充足,热量资源较丰富。冬夏和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

二、巴州农业概况

巴州全区广泛种植棉花,品质突出,长期供应内地;水果品种丰富,富有特色;特殊的自然条件,也使畜牧业有较快的发展,全州的。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流业的兴起,巴州的特色农产品也受到广大内地消费者的青睐,例如库尔勒的香梨、若羌的红枣、和静的牦牛肉、尉犁的羊肉等特色农产品。同时,这些农产品的热销,也对物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巴州农产品物流的现状

1.农产品物流总额稳步增长

2015年,巴州农业实现增加值197亿元,同比增长7%。全州农作物总播面积749.15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为181.18万亩,棉花种植面积386.58万亩,甜菜种植面积10.1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94.95万亩(其中,工业辣椒种植面积45.27万亩,工业番茄种植面积30.39万亩)。全年粮食产量88.61万吨,棉花53.91万吨,甜菜58.45万吨,蔬菜445.19万吨,工业辣椒131.19万吨,工业番茄224.37万吨。全州林果面积204.19万亩,总产量96.96万吨。其中,香梨种植面积72.03万亩,产量54.95万吨;红枣87.67万亩,产量30.06万吨;杏子9.37万亩,产量3.76万吨;葡萄28.42万亩,产量6.52万吨。全州年末牲畜存栏470.29万头(只),全州肉类总产量14.84万吨。

2.农产品市场多元化主体竞争格局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巴州农产品市场主体由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组织为主体的格局,逐步向多元化格局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巴州国民经济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农产品市场主体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现在,巴州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82家,立足于巴州的农业特色,主要以棉纺业、乳制品加工业、特色果品加工业、天然色素生产、仓储业和生物科技产业为主。

3.现代农产品体系初步建立

2011年,巴州初步形成了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牲畜定点屠宰批发市场为流通主渠道,农产品直销、直供业态为调剂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目前,除牧区草场之外,升级改造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已经基本覆盖巴州农产品主产地和主要县市。现在,巴州的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有67家,整个巴州均有分布。所有的县市农产品交易市场基本都是批发型市场。乡镇以下基本都是集贸市场,固定在每周的某一天进行交易。其中,北四县的农产品交易主要在焉耆县;中部的农产品交易主要在库尔勒市;南部的农产品交易主要在若羌县;且末是相对独立的市场单元,因且末县距离库尔勒市725千米,空间上的举例使得且末的商贸流通比较独立。

五、发展巴州农产品现代物流的思考

1.加快实现农产品物流销售渠道的多元化

引导农产品经销商改变传统的交易习惯,鼓励利用网络等电子商务平台,发展鲜活农产品网上交易,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产品溯源体系,让网上交易既便捷又可靠。笔者在巴州的调研当中走访了尉犁县电子商务平台--尉犁县农村电商运营中心。尉犁县在兴平乡达西村红色主题一条街建立尉犁县达西电子商务创业基地,通过“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商+网商+传统产业”相互作用,实现“农产品进城”与“消费品下乡”的线上、线下双向流通功能,形成富有新疆特色的“达西电商模式”,使本地乃至全州中小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及农牧民的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国内乃至国外市场。“达西模式”不仅带动了本土特色农产品的种植销售,也带动了物流平台的搭建;不仅在农产品经济上给当地带来了收益;也间接刺激了旅游产业等等朝阳产业的兴起。“智慧达西”品牌的塑造与多元化的市场运作密不可分,与“本地本物”的合作给新疆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打造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新颖感,将新疆本土特色农产品打造成具有更广阔市场的新疆品牌。与此同时,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弘扬达西村社会和谐、民族团结、长治久安的红色品牌,也使品牌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农民群众的信息自觉性和领悟能力在政府的扶持之下完全释放出来,使传统的农产品焕发出勃勃生机。和静县的晟鑫贸易公司是专门从事畜牧业产品加工的企业,生产羊肉、牛排肉。羊肉以巴州黑头羊为主要品种来源,牛排肉以巴州黄牛为主要品种来源。为了使产品生产更专业化、标准化,公司投入了大量财力,聘请北京的专业数据公司,为公司制作了监控屏幕和全套的管理数据系统,从养殖、产羔到屠宰、加工,每一个环节都在严格的监控范围内进行,保证了肉品的安全和卫生。此外,晟鑫贸易公司还特别为所有的商品制订了追溯系统,使每一个产品都有据可考,使消费者对产品更放心。

2.提高农产品物流主体的组织化程度

让区域性的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就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服务性渠道组织。一方面要引导农业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其他经济组织,提高农民参与市场交易的规模与效率和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培养扶持一批有市场开拓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现代企业管理能力的农业物流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物流主体的规模化、组织化和系统化。

3.加强对农产品物流技术的研究和基础设施的投入

大力推进对农产品加工、包装技术和物流的冷链、保鲜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借鉴内地和国外的先进农产品物流经验,减少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耗,尽可能的降低物流成本。由政府划拨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物流技术的专业化水平。例如前述巴州和静县晟鑫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冷冻鲜牛羊肉的,对物流车辆的要求较高,必须是冷冻车辆,需要较大开支,因此在权衡成本的情况下,他们选择全部采用内地的回头车来承担物流运输。有这种情况的类似企业在巴州还有很多,政府是否考虑建立“疆肉东运”供应链,扶持一些冷链物流第三方企业,与肉类加工企业合作共赢。创立一个完整的供应链机制,以良好的供货渠道来保障一定的市场规模,使得新疆的肉类加工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起来。

4.加快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农业信息化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但巴州乃至新疆目前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尚不完善,因此必须整合现有的农产品信息网络;构建新疆与内地的农产品交易信息系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平台的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改变传统的农产品交易模式;发展网上订单、配送的物流方式;大力发展农产品溯源体系,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物流等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据笔者的了解,在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电商企业进行完整的产品追溯体系的开发,进行线上销售的模式已比较普遍。例如电商平台“源汁源味”,总部设在上海市,平台以线上销售农产品为主,有水果、茶叶和肉类加工品等。以茶叶为例,在这个平台上销售的所有茶叶均附有二维码,每一包茶叶都可追溯其所属的茶树、所属茶农,甚至可以通过手机APP软件观看茶农的茶叶采摘过程。这种配套的一些列营销方式,在“源汁源味”的产品中得到普遍的推广,收到了良好的市场反馈。现在,这种开发软件--在线销售--物流运输的销售模式已经得到很多企业的效仿。前述的巴州晟鑫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牛羊肉追溯体系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参考文献:

[1]吴亚辉,庞燕.湖南农产品物流现状研究[期刊论文].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

[2]郭玉杰.农产品物流成本控制因素分析[期刊论文].财会通讯,2014(4).

[3]哈乐群.农产品物流增值环节的挖掘[期刊论文].中国农学通报,2011(27).

[4]朱自平,和金生.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与亟待解决的问题[期刊论文].现代财经,2009(2).

[5]郭娟.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农业经济,2013(6).

[6]阿布都伟力・买合普拉.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的新疆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期刊论文].中国流通经济,2014(9).

[7]阿布都伟力・买合普拉.新疆物流产业发展模式探讨[期刊论文].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4).

篇(4)

最近几年来农产品的价格不断的上涨,致使消费者在农产品的消费商迅速增加,出现了“买农产品价格高”之重,但与此同时农民却由于“卖农产品价格低而并未得到实惠。为此在农产品的买卖中就出吸纳了“一高一低”的现象,从而说明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从而有效地提升农产品流通的运行绩效。

一、现存流通方式的问题

1.农贸市场仅仅解决了农产品的流通问题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各大城市开始建立大中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这些批发市场以及农贸市场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农民“卖难”与城市居民“买难”的问题,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这种农产品流通方式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也极大的丰富了城市居民的“菜篮子”。

但是这种传统的农贸市场环境较之现代化的大型超市存在着卫生及购物环境的差异。例如在农贸市场中普遍的存在着菜叶、淤泥等杂物,致使道路不整洁;在活禽宰杀或者水产区由于清理不及时,难闻气味弥漫;此外摊位出租的分散经营模式导致农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为管理者对市场的统一管理增加了难度。为此一般的农贸市场就被当地人冠以“低劣商品”的集散地,商品质量一旦出现问题,商贩往往不能有效解决或者干脆逃之夭夭,从而无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2.现存的流通模式无法改变农产品价格的“一高一低”

我国很多的大中城市都已经初步形成了各类以批发市场为中心而城郊贸易市场为基础的流通模式,但是随着新兴流通模式的出现,这种流通渠道逐渐被“农户+龙头企业+消费者”、“农户+批发商”、“农户+供应商+超市+消费者”以及“农户+批发商”四种模式所取代。尤其是以批发商为中心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最为重要。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不难发现,以上不同流通方式依然具有自身的优劣势:例如在最常见的农户与批发商构成的流通模式中,农户 仅仅作为初级商品交易的主体进入市场,为此难以实现农产品的增值;在农户与合作市以及龙头企业的模式中,合作社作为中介,提升了农户进行交易的快捷性;在农户与龙头企业的模式中,由于产品价格随着各种因素而波动,致使农户的农产品一般是以较低的价格卖给了消费者;而在农户与供应商以及超市所构成的模式中,农商产销被进一步分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流通对生产的带动。

为此不难发现,以上基于农贸市场发展起来的四种流通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流通渠道稳定性高、运行绩效高。但是不足之处是无论是对于水果、蔬菜还是粮食等农产品,农户仅能得到产品价格大约的30%的收入,从而没有真正的实现增值;而产地市场的经销商作为产品流通的经纪人可以获得大约价格20%左右的收入,剩余一半的收入则被农产品的终端市场所获取,从而最终消费者获得的依然是高价农产品,“一高一低”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

二、降低农产品成本的创新流通模式

1.推广“农户+终端市场”的流通模式

(1)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农户+超市”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尽管近年来我国在农村推行的“农村+供应商+超市”的流通模式较之传统的产销分离现状有一定的突破,向完善与构件农产品的产销一体化迈进了一大步。但是由于“农村+供应商+超市”的供应模式依然存在着各种的进场费等一些其它明目的费用,总体来讲还是会导致成本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在中小超市的淡季时甚至比农贸市场卖的贵。为此在“农村+供应商+超市”的供应链中要减少供应商这一环节,从而减少农产品的进场费用,最终使消费者得到实惠。

(2)完善“农户+社区”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可以在农村的农产品销售中将产品直接送到社区农贸站、社区菜店或者是农副产品平价店等,从而省去了流通中的进场费用。通过这种销售者与消费者的直接交易达到降低流通成本的目的,一般来讲消费者买到的农产品要比农贸市场或者超市低廉30%―50%。尤其是“蔬菜直通车”可以将新鲜、廉价的蔬菜直接的送到社区门口,更是受到了广大居民的欢迎。但是由于现存使用的社区农贸店、社区菜店的条件较为简陋,卫生条件较差,为此需要政府通过资金或者政策扶持建设或者改造一批公益性质的农贸市场、农产品市场等。与此同时也要相应的扩大“蔬菜直通车”规模,并解决其专用停车场的问题。

2.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

(1)加大对“农户+消费者”的推广力度。这种创新的流通模式作为最近出现的新生事物,只是在几个大型城市刚刚兴起,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农户与消费者的好评。这种流通模式较之传统的的“农户+学校”、“农户+批发商”、“农户+企业”等农产品流通模式具有更少的中间环节,只需要通过物流公司就可以将新鲜的农产品送达到消费单位或者消费者。尤其是近年来新兴的政府部门或者事业单位在城郊租地点种农产品,规定农户使用绿色方法生产农产品,更是一种经济、安全的农产品流通模式。

(2)大力推进“农宅”对接。这种全新的农产品流通方式是一种可以方便实现农户与消费者直接交易的方式,但是一般出现在北京等大城市。例如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在社区设置农产品配送柜,社区居民如果想买农产品只需要在网络上点击鼠标,通过提前预定的方式就可以在规定时间获得商品。这种方式类似于订奶、订报一样便捷。以上各种新型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均通过减少中间环节而有效地控制了流通中的损耗,促使菜价降低,对于农户来说卖菜价升高了,而对于购买者来讲又买到了便宜菜,可谓一举两得。

三、创新与完善政府支撑体系

1.强化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要准确、快速的加快农产品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强化省级、地市,尤其是县乡级对于农产品信息的搜集与处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农产品的信息制度;其次要建立蔬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价格、供应、生产、监测以及预警体质,尤其是建立农产品市场供求与价格波动的应急机制,保护农户的利益。

2.建立农产品流通基础设

各级政府要加快建设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是加强基础市场的建设。尤其是要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并不断的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及配套设施吸音批发商、贩运者以及生产者进入市场;对农产品的加工、储藏以及运输等环节进行更新,建立现代化的服务体系;扶持产地建立冷藏等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强化城市社区农贸市场改造,引导现有各级集贸市场实行“退路进场”以及“退路进市”。其次要创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管理方式。传统的批发市场要按照当下现代农产品流通业态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对现有的市场进行改造与升级,从而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此外要积极地引导市场进行网上交易,实行网上订单交易、结算等。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由于农产品市场较之其它行业,具有社会效益大、回报率低因公益性强的特点,为此降低了一般主体的投资意愿。为了促进这一行业的发展,各级政府要按照发展生产以及搞活流通的要求:首先要在税费政策上给予农产品市场与流通一定扶持。其次要加大对农产品市场建设的投入。例如进一步的鲜活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政策,保证用于装载运输新鲜农产品的车辆免收通行费;对流通领域的各种收费行为,例如零售商供应商收费以及农产品市场收费等;可以在一定的期限内减免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房产税以及城镇土地使用税;当地财政部门要加大对于当地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加大对于连锁经营、产销挂钩 、配送、等新流通方式的支持力度。最后还要对于一些龙头企业进行补助,支持龙头企业对农户提供技术培训及营销服务。

4.健全市场法规制度

首先政府要制定法律法规来对市场交易的双方进行干预或者引导,利用购销双方已经形成的资产交易性频率与专用性来进行锁定,从而构成双方规制结构;其次要放宽农产品市场的准入政策,简化农产品经营者手续的办理程序,从而保证他们真正的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公平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此外还可以建立健全“企业办市场”的法规,从而规范市场经营设施的租赁制度。

四、结束语

通过流通模式的创新发展可以在解决“一高一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切实的解决这一问题还要从农产品的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生产组织。例如在农产品的种植管理过程中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以及引用高新技术来降低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通过国家制度建设、强化市场管理、政府扶植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及强化宏观调控力度等来降低农产品的交易成本,同时通过发展与培养农产品物流组织、强化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支持以打通地区封锁、改进生鲜农产品物流、建立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体制、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等来降低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如此就可以在相对提升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同时降低购买者的买进价格,从而有效地解决“一高一低”问题。

参考文献:

[1]黎元生,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研究[J].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1).

[2]杜红梅,应对WTO与我国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与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 (5).

[3]邵乐群.陕西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篇(5)

一、农产品网络营销现状

我国地大物博,气候丰富多样,适宜于多种农产品生长,农产品种类丰富,产量充足。随网络营销的兴起,农产品销路也有了新的扩张渠道,但目前我国农产品在网络上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较低,这主要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产品自身特点、农产品市场特征和人才缺乏等原因导致的。

(一)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部分,但在我国大部分农村,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家庭收入较少,网络普及程度还比较低,而由于地方财政局限,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够,网络基础设施落后甚至欠缺,致使农民很难成为网络营销主体,而专业性的网站或者经济实体又较少,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缓慢。

(二)农产品自身特点

由于农产品本身存在周期短、标准化程度低、运输难度大等特点,导致其在营销过程中对物流技术和保鲜水平的要求较为严格,而农产品单位价值又较低,对环境依赖性强,难以承受高额的运输成本,目前我国物流水平发展有限,专业化物流企业和人才欠缺,难以满足农产品网络营销的要求。

(三)农产品市场特征

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多以家庭为单位,产品分散在千家万户,专业化的农业生产组织较少,农村现有农村合作社水平较低、规模较小,不利于农产品的迅速集中,致使农产品网络营销缺乏规模效应、聚集效应,不利于进行统一快速的网络直销。

(四)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缺乏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多数农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还没有适应全球网络化信息化的趋势。使得农民难以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工具进行网络销售,农民难以成为网络营销的主体。而专业化的信息技术人才和网络营销人才在农村分布十分稀少,导致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程度一直较为落后。

二、农产品网络购买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一)环境因素

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下,消费者最关心的莫过于账户的安全性和可靠度,其次是进入网站的方便可行性和产品特点。而农产品大多是食品,直接关系人体健康,产品的安全度就尤为重视,相关的法律环境和保护政策也较受关注。目前,我国网络消费者维权中出现救济成本过高、管辖权不明确、责任主体难以界定、立法缺陷等障碍因素,影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严重挫伤了消费者网络购物的积极性。

其次,居民社区环境的网络普及程度也直接影响了网络信息受众人群数量,消费者家庭周边交通的方便性,超市、银行、邮局等的有无对网络营销的影响极大。部分人群由于居住地周围没有大型农贸市场或者超市,购买农产品耗费的时间和交通成本较高,电子商务毕业论文也会选择尝试网络购买农产品。

(二)网络营销水平和策略

网站是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重要平台,是农产品网络营销组织提品、宣传产品的窗口,部分地方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高质量的农产品网络营销站点。而在线产品或服务质量则是影响消费者购买与否的直接要素。由于实体店铺可以选择最能展示商品特点和美感的商品陈列方式,而网络交易只能通过商家提供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去了解商品,因而商品的图片展示效果和文字描述对消费者就显得至关重要。除此之外,产品的网络宣传力度和促销手段的适时运用也会有效提升产品网络购买力度。

(三)消费者网络认知程度

消费者对网络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其对网络购物的接受程度及网上交易的流程。此外,网络购物经验也是影响消费者网上购物的重要因素。消费者网络购物经验越丰富,进行网络交易时的知觉风险也越低,直接影响其对网络产品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四)网络消费者特征

目前网络用户以年轻人为主,他们注重自我、有强烈好奇心、追求新鲜事物、崇尚时尚便利的生活方式,网络消费者最早的一批就是被网络这种新鲜事物所吸引,尝试与时尚接轨,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以同样的心理推测,年轻一代更倾向于追求时尚购物方式,用网络满足日常所需农产品。而部分年长者,虽然也在逐步熟悉网络信息时代,但受传统购物习惯和消费观念的影响,难以接受网络的虚拟购物环境。同时,由于消费者职业和文化程度不同,对网络认知程度和接触时间不同,收入水平不同,网购条件、购物理念和消费档次也不尽相同。

三、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对策

(一)网站策略研究

建立农产品营销网站首先要明确建设的目的,对目标群体的消费习惯、爱好、购买能力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建设本企业的网站,并采取措施提高网络的宣传效果,使网站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产品和服务策略研究

互联网络具有很好的互动性和引导性,用户可通过互联网络在企业的引导下对产品或服务进行选择或提出要求,企业可根据顾客的选择和要求及时地进行生并提供服务,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益和营销效率。太便宜和太昂贵的商品都不易在网上交易成功,因为太便宜的商品会因送货上门而价格上涨,而太昂贵的货物,顾客更乐意通过面谈来购买。因此,企业应通过市场调研先了解消费者的意向和偏好,然后再设计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使产品研发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赢得顾客。

(三)定价策略研究

互联网上开展商业应用网站的成功案例大多是遵循了互联网的免费原则、间接收益原则和低价位定价原则。农产品在人们消费结构中,多属必需品与低档品,且消费弹性不足,只能采用低价位定价策略。目前农产品品牌效应尚未形成,应该重点树立品牌农产品物美价优的形象,而不能盲目地追求高价位。可用低价位来开拓市场,使产品占领市场后,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提高价格,使品牌农产品的价格和价值相符,再用高价位获得高效益。

参考文献:

[1]于慧.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2]綦卫平,王新艳.互联网技术下农产品的网络营销[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10)

篇(6)

i加强组织领导,促进无公害蔬菜标准化基地发展

    首先成立了标准化生产组织。区里成立了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区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的日常组织实施和业务指导、监督工作。其次建立区、镇、村三级服务 网络 ,宣传、组织、发动无公害蔬菜生产,开展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广大菜农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意识与技能,营造无公害蔬菜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社会环境。三是与村里就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和生产管理签订协议书,全程监控整个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过程,保证蔬菜的安全生产,推动了基层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管理工作。

2强化科技兴菜,提高蔬菜无害化生产水平

    一是广泛宣传,加强培训,提高菜篮子生产者整体素质。在全区范围内通过培训班、现场会、广播电视、宣传手册、黑板报、上九庙会、科技三下乡等多形式、多层次、多内容的开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科技培训和宣传推广活动,全区10万人口中,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知晓率近80%以上,基地农户培训及宣传手册到户率达90%以上,户均有1人能熟练掌握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化生产技术。二是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与示范推广。结合本区实际,选用高抗、多抗、适宜、适销蔬菜新优品种(品种主要为茄果类、瓜类、豆类、水生菜类等)进行示范推广,全区共引进各类新优蔬菜品种40余个。如:2007年我区从湖北武汉引进了优质莲藕武汉高产63新品种,该品种莲藕投人产出比1:10,产量可达45t/hm2之多(藕种4 500kg/hmz),比当地莲藕产量增加22.5t/hm,以上。在技术上加大保护地生产推广技术,合理进行大棚轮间套作,充分发挥各类设施优势,大力推广应用“三避”实用技术和诱虫板、频振式杀虫灯等先进防虫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生态蔬菜栽培管理技术,全面提升我区蔬菜科技生产管理水平,推进蔬菜产业的持续发展。

3建立技术标准,严格蔬菜生产技术规程

    为完善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体系,做到“有标贯标、无标制标”,在遵循国家农业部行业标准及省级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对尚未出台标准的一些蔬菜品种,结合我区蔬菜生产实际编写制定了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及产品标准,其中((无公害菜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无公害菜豆产品标准》已报质监局审定批准,并作为我区的地方标准实施,从而使我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技术体系趋于完善。

4加强检验检测,全面提高无公害蔬菜品质

    徽州区蔬菜副食品产销办公室自2000年起,就组织开展了蔬菜农残抽检工作,先后采用速测卡、速测录、速测仪等重点对蔬菜主产区和批发市场进行了取样检测。从2004年建立了无公害蔬菜农残检测室,配备了一套定性检测仪器和相关设备,全面开展对蔬菜农药残留的检验检测工作,受到当地政府与广大菜农的高度关注。生产基地蔬菜凡是经检测合格的,允许上市销售,经检测农药残留超标的,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发出禁止采收通知单或延期采收通知单,由村委会通知菜农延迟采收,责令生产限期整改,禁止进人市场,对乱用禁用农药者严厉处罚。

5推进产业化经营,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组织

篇(7)

农业产业化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农村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式,指在稳定的前提下,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牵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区域性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经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十二五期间,如何变我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的格局为社会化大生产组织形式,解决农工商分离、产供销脱节的问题,把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市场衔接起来,促进上饶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是必由的路径。

1 上饶市农业产业化取得的成绩

(1)龙头企业数量增加。截止2008年底,全市拥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8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66家,市级龙头企业120家。

(2)龙头企业规模增大。全市68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为114亿元,比上年增长18.2%,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达到3家,亿元以上达到22 家。列入全省“双十双百”工程的14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43亿元。

(3)带动农户总量增大。我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农户38.6万户,带动农户增收3.8亿元。如万年生猪集团大力推行“协会+集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养猪模式,带动农户养殖1.2万家。

(4)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截止2008年底,全市有44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工商登记,农民合作社成员总数23000人。

(5)农产品品牌建设上了一个台阶。截止2008年底,我市获著名农产品商标24个;获江西省名牌农产品47个;获绿标343个;获有机食品标志216个;无公害农产品68个。万年贡米成为地理标志农产品,婺源县成为中国绿茶核心产区金三角之一,德兴的“源森”牌红花油被评为江西省名牌(农)产品。

2 上饶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1)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低。

上饶市虽然有着丰富的农产品和农业资源,但农业生产仍处于粗放型的传统农业发展阶段,农产品加工能力和转化率都相对较低,长期以来普遍存在单一的粗加工产品多,系列开发深加工产品少;大路货产品多,名优特新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平销产品多,畅销产品少;内向型产品多,外向型产品少等“五多五少”的问题。农产品深加工转化增值率低,资源开发层次浅,造成农业后续利益流失,农产品的高附加值难以实现。

(2)组织化程度低,市场开拓能力弱。

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现在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所以只能走组织化经营这条道路。近年来,虽然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了较快发展,但是总的来看组织化程度并不高。2006年全市只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有201个,其中专业合作社57个、协会95个、其它49个,部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仍是社团法人,以技术咨询服务、交流生产经验和有关信息为主,在引领千家万户的农民如何正确把握市场、顺利走向市场方面还缺乏有效的办法,真正能够实现有效开拓市场的非常有限。

(3)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能力不强。

规模较小,实力较弱,辐射能力不强是上饶市大部分龙头企业面临的情况。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3月,上饶市级以上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188家,省级以上为68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只有22家,过10亿的3家。由于龙头企业发展主要受到融资困难、资金短缺的影响,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低,导致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难于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

(4)品牌竞争能力不强。

一是农产品品牌意识淡薄,对农产品商标注册的认识不足,一些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名山名湖被外地抢注,没有把商标作为拓展市场营销的有效手段。二是目前上饶市农产品的少有大品牌,处于牌子少又不响的处境。

3 上饶十二五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路径

3.1 突出农产品深加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十二五”期间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抓农产品加工业,抓加工业必须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必须培育大品牌,从而才能延伸产业链,完善服务链,拧紧利益链。抓住了农产品加工,就抓住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主要矛盾,就抓住了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关键。

(1)粮食加工。我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鄱阳湖更是全国闻名的“天下粮仓”,2008年粮食总产达286.5万吨。要想增加粮食产品的附加值,要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实现从粗加工向精加工、从单一品种加工向多品种加工、从简单产品向深加工产品转化。重点扶持年贡米集团、弋阳大禾食品有限公司等粮食加工企业。

(2)茶叶加工。以名优茶、有机茶、保健茶为重点,加大茶饮料、茶多酚等茶叶系列深加工产品开发力度,延伸产品链条。整合茶叶的品牌资源,全市重点培植3-5个精品名牌。加强绿茶加工企业的改造与建设,提高绿茶的质量和档次,扩大出口创汇。重点扶持婺源绿茶、婺源的“大鄣山”牌有机茶叶、“源发”牌绿茶、“林生”牌绿茶、“绿露”牌上饶白眉茶等知名品牌。

(3)水产加工。依托以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为代表的全市水产养殖优势,以渔业龙头企业建设为核心,重点扶持以鳗鱼加工、龙虾加工以及常规鱼的熏、糟制品为主的系列加工企业。完善优化产品结构,研究开发精深加工系列鱼制品、风味食品,速冷调理食品等,发展水产品综合加工业,不断提高水产品附加值。

(4)林木加工。目前,上饶全市林业用地面积为2058.2万亩,林木绿化率达57.7%,活立木总蓄积3836.9万立方米,其中竹林面积158.4万亩,毛竹18314.6万株;用材林面积876.0万亩,蓄积1861.6万立方米,林木资源非常丰富。我们要以林木原料基地为依托,以龙头企业为带动,重点发展竹胶板、竹地板、竹家具、竹笋、竹工艺品、细木工板、高(中)密度纤维板、贴面板等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

(5)畜禽加工。要大力实施无公害和标准化发展战略,培育和扶持一大批规模大、牵引力强的畜禽加工龙头企业。对现有的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企业改制,引进一批有高新技术、先进设备的新企业。以加工冷却肉、分割肉为突破口,生产适销对路的袋装冷却肉为主的卫生方便食品,逐步实现畜产品由农贸市场走向超市、餐桌。

3.2 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战略

品牌化是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培育农产品品牌是促进传统农业向产业化转变的重要手段。要使上饶农业发展的增长方式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必须积极推进上饶“特色品牌,做大做强优秀品牌”农产品的品牌培育战略。

近年来,我市在树品牌、创名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的来说,我市农产品品牌杂、规模小、档次低、竞争力弱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如婺源的茶叶品牌就有近40个,大大小小的茶叶加工作坊有400余家,这种“百茶齐放”现象导致过度竞争,谁也成不了名牌。所以政府部门要引导企业进一步更新观念,强化品牌经营意识,以地理标志保护、原产地保护为平台,加大品牌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叫响一个品牌。

3.3 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的风险不仅仅停留在生产领域,已经转向到了市场流通领域。发展是硬道理,卖出去更是硬道理,所以要大力培育形式多样的农产品流通市场主体,放眼全球开拓农产品的销售市场。

(1)大力发展公司制农业企业。以优势产业为重点,努力培育和扶持一批农产品经营公司,力促三个转变,即从单纯从事农副产品收购,向苗种、生产资料供应、加工、保鲜、贮藏、运销等一体化经营转变;由以本地营销为主转向本地与外地、国内与国际营销并重,深购远销,实现销售市场多元化;由注重农副产品的现货收购经销向注重市场信息的收集方向发展,发挥好信息在引导商流和物流中的特殊作用。

(2)发展超市农业。超市系统代表现代流通业的发展方向,对农产品加工业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他们都是货架销售为主,摆上货架的东西与零售店里摆进柜台的东西不一样,与进农贸市场的更不一样,同样的水果玉米进入上饶市区的超市销售与进农贸市场的价格相差接近50%。因此我们要引导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基地主动与国内外大中型农产品连锁超市挂钩,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品供销关系,为农产品销售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

(3)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加工配送、电子结算等新型物流业态。发展集团购买、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电子商务,落实国家和省、市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减轻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3.4 破解农业企业融资难问题

(1)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重新定位政府的投融资作用。虽然上饶的经济和财政实力还不足以大规模反哺农业,但是政府财政支出新增财力的使用应当大幅度向“三农”倾斜,特别是对于法定支农支出要确保落到实处,并最大程度去争取国家各项支农资金。此外,政府亦不能充当投融资的主导力量,而是要正确定位在其中的角色,即在努力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为其他有投资能力的投资主体如金融机构和外资创造有利的投资条件,引导资金流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项目。

(2)大力扶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众多金融机构当中,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投资农业产业化当中具有先天优势。在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比较方面,农村合作金融由于其人员和网点优势,加之对农村环境的熟悉,在向农业企业提供融资时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和风险管理方面有较大的比较优势,这样可以相对其他金融机构而言在这方面有较低的边际成本。政府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降低这些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扩大和丰富农村合作金融的业务范围,增强业务能力,在这些金融机构开展适应农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种贴现、汇兑、信用证等业务,为农业融资创造金融环境。

(3)充分发挥利用外资潜力。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利用外资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以实现的。农业产业的效益和农产品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地的资源禀赋,而上饶在许多自然资源上有其独特优势,如上饶丰富廉价的土地资源、良好的绿色食品生产条件等,这意味着投资上饶农业产业化能带来良好的收益,再则近年来上饶基础设施和投资大环境的改善,都使利用外资成为现实的可能。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政策优惠吸引外资,积极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丰富利用外资的方式。

3.5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积极培育和扶持由农民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负盈亏的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对于有条件的地方,在自愿的前提下,以“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为原则,以产权为纽带,大胆探索组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以农户入股的形式,与合作组织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促进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依托各地的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从不同产业、不同地区农民实际出发,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为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质量,还要切实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化。

(1)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除了要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积极性,更要不断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依托政府在财政、技术、金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鼓励和支持农民自主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以及其他形式的合作与联合,淡化兴办合作经济组织的行政色彩,防止走“政企合一”的老路。

(2)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做法,在市场运作的前提下,把合作经济组织办成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登记、照章纳税、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实体,同时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农民在政府的宏观政策指引下自我组织、自我保护、自我发展。农民从合作组织的服务中得到利益、合作组织通过服务获得收入。

3.6 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由于目前农民在信息、技术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各涉农部门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充分发挥在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物资、基础设施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组织社会力量,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1)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涉农部门信息网的作用,在扩展容量的基础上,规范信息采集、分类。增加报刊杂志、电子网络、电视和广播电台对农业信息的传播量。

篇(8)

引言

现在市场经济体制正逐渐向着成熟方向迈进,在此种形式下,社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人们也提高了自己的生活水平,对肉制品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肉制品加工市场中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各种各样加工肉质品的企业逐渐涌现出来,为了在市场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各大企业开始通过网络开展营销服务,以使自身形象得以塑造,并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企业品牌。本论文旨在从联合康康公司在网络营销方面存在的不足来分析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以实现联合康康的利润增长。

一、联合康康企业介绍

联合康康公司在浙江省属于加工肉类食品的最大企业,主要经营的就是冷鲜肉。此公司在1958年创建成功,在加工肉类方面有着近五十年的经验。其中联合康康品牌的车间在1999年被我国贸易部评为先进的定点屠宰企业。在2003年通过了我国ACCP认证以及安全食品认证。联合康康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获得了有关部门的认可和众多顾客的信任。05年时杭州市通过了联合康康公司的冷鲜肉绿色市场认证,被称作为名牌产品。同时,联合康康公司为了能够让市民方便购买,在杭州建设了百余家子公司,并配备了低温冷藏柜和冷库,提供各式加工服务,在方便购买的同时,让消费者吃到健康的肉制品。

二、联合康康的网络营销现状

我国生鲜食品网络营销起步比较晚,从2000年开始,我国各大生鲜产品企业才开始应用网络对产品进营销。其中联合康康公司在05年通过聊天工具和网络论坛等方式进行网络营销宣传,并在自己的官网上构建销售平台,开始初步的网络营销模式。之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在网络营销成为主流的趋势下,各种网络营销平台层出不穷,如淘宝,聚美优品等。联合康康也于10年加入其中,建立了联合康康天猫旗舰店,扩大企业的网络营销规模。使自己企业所生产的冷鲜肉销售范围更广,扩展了销售市场,还提高了经济效益,以实现利润增长。

三、联合康康的网络消费者需求调查

为了了解联合康康公司网络消费者的需求,我们对家庭主妇进行了调查,在超市以及菜市场和农贸市场等地方大批量的发放调查问卷,以此了解人们对联合康康的产品需求,还有影响他们进行网购的因素。其中发放出问卷共860份,其中有728份被回收回来,698份有效,有效率高达96%。根据回收的问卷,我们了解到89%的人购买过联合康康的产品,表示人们对联合康康的认知度还是很高的。但是,只有12%的人在网络上购买过联合康康的产品,针对这个比例,我们又详细调查了顾客不在网络上购买联合康康的原因,8%的人觉得联合康康的包装不够新颖,32%的人认为联合康康在网络上销售的产品较为单一,43%的人认为该产品的网络销售价格与实体店的价格差不多,所以更愿意去实体店购买,76%的人担心网络上的产品质量和实体店的不一样,81%的人担心联合康康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出现损坏。

四、联合康康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包装不够新颖,缺乏创意。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众多消费者对联合康康所销售的冷鲜肉都有一定的认知,但是他们在众多的冷鲜肉品牌中,并不一定会选择联合康康。例如,有部分人就认为金锣品牌的比联合康康的好,因为两者相比,金锣品牌更能吸引他们的眼球。对此,分析其根本原因,我们发现联合康康这一品牌冷鲜肉包装缺少创意,比较单一,并不能一下抓住消费者的目光,它的包装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心理。它和其他冷鲜肉的包装差不多,这样消费者就会出现视觉上的疲劳,对其失去购买兴趣。

(二)线上线下价格缺乏比较,线上销售缺乏吸引力。通常商家都会根据线下市场的销售情况来制定线上产品的销售价格价格,并适时进行产品价格的调整,而显然,联合康康并没有做到这一点。通过调查,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联合康康产品在线上和线下销售的价格是差不多的,因此针对联合康康公司在线上销售的产品价格而言,它所销售的产品对顾客是缺乏吸引力的,致使很多人更愿意到实体店去购买产品,因为那样至少他们还可以进行挑选,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而且在节日活动的时候,价格也应没有因时调整,致使消费者失去购买乐趣。

(三)网络上产品组合不足,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消费者在网上选购产品,通常不满足于一样,他们既想要这样,又想要那样。而联合康康在线上的产品种类虽多,但组合产品较为单一,不够丰富,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这样容易导致消费者的消极情绪,以至于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消失。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有很多人反应联合康康网络营销的服务人员态度冷淡,没有对消费者进行产品的推荐,对于消费者提出的一些问题也没有及时回复,致使很多消费者购买欲望降低。

(四)网络营销渠道单一,网络宣传不够到位。现在联合康康公司所应用的网络营销渠道较为单一,就网络销售平台来说,目前仅在淘宝和官网上有所销售,这对于现在网络营销的环境而言,显然联合康康网络营销的力度不足。还有就是康康宣传力度的不足,它没有与消费者建立和谐关系,适时进行相应的互联,对消费者的疑虑不能及时解答,以至于不能让消费者及时了解到网络上销售产品的质量保证,物流保障,从而造成消费者无谓的担心,最终导致消费流失。

五、联合康康优化网络营销策略的建议

(一)改善产品包装,抓住消费者视线。联合康康公司应该改变传统的产品包装,增加一些专属于自己的独特设计,能让消费者眼前一亮,激发消费。联合康康的包装可与现在社会的绿色无污染理念相结合,一方面,绿色是很能抓住消费者视线的,另一方面,绿色也更能突显出产品的品质保障。与此同时还要对绿色包装进行应用,产品有一个好的包装可以使联合康康公司的文化理念得以传达,应用绿色无污染的包装材料,还可以体现回收再利用节约环保理念。

(二)定期促销,区别线上线下价格。联合康康可以根据线下的价格去降低线上产品的网络销售价格,以此来吸引大量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康康冷鲜肉。在节日的时候还可以定期发放一下优惠券,建立满减活动等促销优惠手段,迎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从而增加线上销售量。或者在消费者在线下购买商品的同时,给予消费者一定数量的线上购买抵价券,以激励他们去线上购买产品,这样在保证线下销售的前提下也能提高线上销售的销售额。

(三)丰富产品组合,提高服务质量。联合康康可以丰富他们在线上销售的产品组合,以求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可以采取6选2这种组合自选的形式,符合现代人的消费习惯,又能更好地促使他们的消费增加,在满足消费者的同时,也能提高销售额。或者增加系列大礼包,推出款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大礼包,又能送人,又能自己享用。还有就是要提高线上的服务质量,因对线上服务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采取一定的措施激励他们热心去服务,比如,在顾客的反馈信息中有表扬的,可以增加一定的工资等。

(四)增加营销渠道,对产品进行宣传。想要将冷鲜肉的规模效应发挥出来,一定要在网络之上构建更多的产品营销渠道,进而使冷鲜肉的整体效应得以提高。我们还可以对电子商务进行优化,构建一致的交易平台,使冷鲜肉加工、生产以及营销都可以在网上进行操作和订购,这样就可以构建出供销一条龙的营销渠道。与此同时,联合康康还要加强对质量和物流体系的介绍,增加对产品的宣传,可以与微信,微博相结合,这种点对点的营销手法,可以宣传得更为广泛,从而让更多的消费者放心安心,进而去线上购买产品。

结语

本文通过问卷的方式分析了联合康康公司的网络营销方式的不足,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总结,明确了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希望联合康康公司能够在网络营销方面将此作为参考依据,以顺利地开展网络营销工作,进而实现销售量,市场份额的增长。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在建筑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被广泛应用。我国的建筑文化在几千年来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都包含了建筑风水的因素。无论是皇宫建设、皇陵规划,还是普通民宅和村落,各式建筑都包含有风水学的因素。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建筑风水学开始传入西方,受到了相关学者的重视,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的建筑风水文化在国外受到了高度重视,大量的外国建筑在设计中都受到我国风水文化的影响,开始融入风水元素。建筑风水学和现代房地产进行有机结合,既体现了风水文化的与时俱进,同时也融入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2.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区南端,海尔大道的东侧沿线。工程所处位置交通便利,区域内商业价值较高,项目以高起点的商业天街定位进行打造,预计建立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心商业圈。工程地块狭长,在建筑平面图上呈现出两排沿着城市干道一字排开、两排建筑形成一条商业街的模式。建筑由商业群房、五栋点式高层住宅和地下架空层商业建筑组成,周边无较大型的绿化用地,建筑绿化基本上都只能在建筑架空上进行种植。(空间分布如下图所示)

3.建筑设计和建筑风水。

3.1.建筑设计和建筑风水概述。

建筑风水是我国传统文化—风水文化在建筑设计的具体应用,我国的风水文化是古代人们认识世界的开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古到今一致沿袭下来,通常人们都认为是趋吉避凶的术数或是一种民俗、一种人与自然环节的学问。建筑的风水是我国传统建筑的灵魂所在,通过建筑风水和造园学、营造学等其他科学,构成了我国传统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建筑的风水是研究地理磁场和生命磁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调节所处的磁场,来提供有利于人体的环境。众所周知,地球具有磁场,各个生命体也存在磁场。地球的磁场影响着人类的身体状况,同时也对人类的“运气”造成影响。各类建筑工程中,达到城市规划,小到个人家庭建筑设计,都需要考虑到人体同地球磁场相协调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普遍认为地球的磁场主要是通过位置来对人体产生影响,一般对住宅区和办公区等人类生活的主要区域影响较大,地球磁场处理不当,轻则影响业主的情绪,重者会损坏人类的身体健康。

3.2.建筑主体结构形状和建筑风水。

(1)五行。

1)水形建筑。水形建筑的主体呈曲形,通常外墙颜色有浅土色、咖啡色。因咖啡色同黄色皆属木,而曲形的建筑物在五行中属“水”,水具有周流不息及源远流长的寓意。水形建筑外形好似波浪,其造型较为新颖,显得较为时尚,但由于整栋楼的中心点通常不在楼宇内部,即风水学上所说的没在中宫之位,一般不适合做居住住宅。但由于五行属“木”的建筑物是适合建筑和人体,由于水生木,因此该建筑可以作为住宅。

2)木形建筑。木形建筑多位廋直高的长方形的木形建筑。在风水学中,木代表树木和草,代表的生命中生的根源及功能,木形建筑一般事宜从事文艺、研发、教育、服侍、创意等工作或相关行业,其主体颜色为浅黄色。风水中为,黄色属土,而土可生木。在建筑风水中,火生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即为不同的方位及不同的人和物。由于长方形的建筑不存在缺角,因而不会缺失任何乙方的卦象,所以一般认为木形建筑比较适合居住。

3)火形建筑。在建筑物中,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状的建筑在五行上都属“火”。建筑风水中,三角形是非常不好的形状,而不规则的形状又容易造成缺角或失去多方卦象容易引来祸事。若建筑下部为方形,符合高直瘦的特点,可称之为“火形建筑”。

4)土形建筑。土形建筑的外形较矮,通常都是厚实而宽阔,形状方厚而稳重。由于方形的建筑不存在缺角,因此也不会有任何卦象的缺失,磁场较为稳定,此种建筑通常适合从事政治或用于办公。

5)金形建筑。因金主方,因此外形无论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都为金形楼盘。金形楼盘适宜从事金融行业。

3.3.建筑环境及建筑风水。

(1)建筑外部格局及建筑风水。

在建筑的外部环境中,存在三种情况,在建筑规划设计时,如果存在类似情况,需要考虑各个建筑平面关系并采取避免措施。

1)外部环境煞气。外部环境煞气主要是指在外界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形成的对建筑或人体所不利的磁场。外部环境煞气主要包括:刀煞、光煞、天斩煞、路冲煞、磁电煞、反弓煞、孤阳煞等。

2)外部环境阴气。所谓外部环境阴气,是指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如容易造成悲伤、凄惨的心情等不利人体健康的磁场,通常由于阳气不见,所以阴气较盛。建筑若位于低洼之地,则阴气和湿气较重,容易滋生细菌,长久居住必然有损身体健康;建筑位于殡仪馆、墓区、庙宇附件时,由于悲凉的气氛,容易造成建筑内部的人体健康出现问题。

3)外环境秽气。外环境秽气主要是指臭气熏天、瘴气连天,对人体产生不利磁场的环境。垃圾场、贫民区、烟囱、排水沟等容易造成人体郁闷自闭,导致人缘缺失。

(2)建筑内部格局和建筑风水设计。

1)大门的格局。建筑中,大门的磁场在建筑风水中代表事业,大门对内的区域称之为内名堂,即所谓的玄关;大门对外的空间区域称之为外明堂。建筑的大门内外要保持明亮,要增强阳性磁场。大门的外明堂宽敞,而内明堂则较为狭窄,此种情况下,容易造成气流运行不畅,造成气不聚。在建筑风水中,通常为宅大门大,而宅小则门小,需要搭配和谐,要注意阴阳平衡。

2)客厅格局。一般情况下,客厅都将客厅置于房间的最前面,而将卧室放在后面。在建筑设计中,存在某些开发商为了营销效益及需要突出与众不同,往往设计为最前面为卧室,而将客厅放置于卧室的后侧,此种结构在风水上称之为退财之所,由于将内明堂放置在后,造成纳气不畅。建筑风水认为,明厅暗房,要求客厅要保持明亮宽敞,这样才能纳气催旺,但有不宜过大,否则容易造成气散,面积过小,则不利于聚气。除此之外,客厅要具有足够的阳光,由于阳光具有驱暗智利,能助长阳宅生旺之气,才能让人生机勃勃。

3)厨房格局。住宅厨房一般不适合布置在西方、北方或西北方。由于厨房属火,而西方和北方都属金,其方位受制于火,因此不适宜布置厨房。在进行厨房格局布置时,要注意厨房要和房间相配合,根据房间大小,来合理分配厨房的大小。另外,厨房要保持方正的空间,要利于气流的稳定及通行顺畅。对于复式住宅,在厨房上不要设置成为卧室,也不要在将厨房放置在卧室和卧室之间,在厨房旁边,不要设置小孩的房间,更不要将床依靠在卧室和厨房相邻的墙壁上,避免布局造成火气太重,影响小孩的性格养成。厨房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采光,这样才能造成磁场良好,才能有利于人体的健康

4)卫浴格局。

《易经》有云,乾为天,为西北,为尊贵之所。建筑卫浴在风水中属于坑脏之所,因此不适宜布置在西北方或南方。在设计卫浴面积时,要根据房间面积来进行合理配套,若房间面积较大时,可安排较大的卫浴面积,房间较小时,卫浴面积也较小。卫浴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采光,利用阳台的辐射来达到杀菌消毒的作用,有利于室内的清洁卫生。

4.本工程建筑设计及风水分析。

本工程西南位置较高,学校在外,有堡坎;东北位置较低,门前即为道路,呈左高右低分布。工程整个用地的地块为狭长形,沿着公路一字排开。在建筑设计取向时,设计为巽山乾向。由于八运当旺,为财官两旺,而且本工程有依靠有朝向,工程位置缺点为气散不聚,容易造成先富后贫、始吉终衰。为了避开不利影响,要将大门开在“乾方”。在民俗传统中,通常认为“乾”为极贵之位,正所谓乾方贵气太盛,常人不敌,虽然大门开在“乾方”,但要经过调整才可使用。大门位于“乾”位,同时也是驿马之位,言外之意为贵人驾马而来,所以可在大门外设置铜制麒麟一对。工程大门方向为巨门,而公路的高差所形成的斜角也从立交处延伸而来,因此大门的门柱要设计为下方上圆的形式,大门要保证方正、阔大。

各房屋呈一字排开,其背后有坎,而坎上有建筑,在建筑前面的主入口处面临大路,故:虽主入口位置气不聚,方位为财位,少贵,必须要调整方位才可纳财。改变的具体做法为将内明堂要设计为尽量阔大的面积,在平台下面的外明堂入口处,要设置引导,引导方法为:从路边开始,按照左右两侧的楼房外观造型,来排布雕像,并在其中种植玉兰、银杏及桂花等,种植花草要排列整齐,合理利用对仗方式,以迎财气、贵气。

工程东部和南部位置均有圆形建筑,同时也是小区的车辆出入口,意味破军星飞临此方,要在圆形建筑的顶部位置树立旗杆造型来化解,否则不利车辆出入通行。工程东部为农贸市场入口,其对冲的位置建筑基础要有石敢当,避免造成意外之伤。西南方向为武曲吉位,同时也是最利出口。小区内B区2号和1号楼的入口都在背靠坡的一侧,中间的间距较为狭窄,为避免从背后出入造成意外,虽小区无景可借,可以通过利用套景法,利用玻璃或反射化煞,或动静相套、石水相套来化解。(附:工程方位分布图)

5.结束语:

建筑风水和建筑设计的有机结合,涉及内容非常广泛。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提高了对高品质建筑的需求,人们开始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开始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这就要求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将传统的建筑风水等中国元素和建筑设计进行有机结合,打造精品建筑工程,改善生活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黄其锋 基于建筑设计与建筑风水的探析 [期刊论文] 《中华民居》 -2011年11期

篇(10)

㈠粮油生产情况:

2008年全镇粮食总产量达6000吨,作物播种面积22370亩,其中春粮3500亩、油菜6500亩、夏秋蔬菜3800亩、瓜类2600亩,粮油总产值达5200万元。

㈡效益农业情况:

由于&&是一个以林为主的山区农业大镇,所以效益农业开发以效益林业为主,主要有竹笋类开发、花卉苗木开发、干鲜果类开发、反季节高山果蔬开发、土家禽土畜牧业开发等。

1、竹笋类开发:主要是以唐舍村的“安吉县万亩无公害冬鞭笋示范基地”为主,全镇现有冬鞭笋开发基地四个,分别是唐舍、岭西、文岱、中潭,共计样板林600亩,度产冬笋200吨,产值达350万元;今年冬笋供不应求,最高市场价20元/公斤。桐坑的小笋干基地每年产优质小笋干150万斤,产值达300万元,尚梅村与东光公司合建的有机笋基地,春笋年产量150吨,产值80万元。

2、花卉苗木开发:全镇现有花卉苗木面积达1000余亩,主要分布在吴村、缫舍、桐杭、新桥、高村等,主要品种有天竺、桂花各类绿化苗木、各类树桩盆景,产值达1500万元。

3、干鲜果类开发。目前全镇有干鲜果基地四个,分别是塘河布朗李基地,面积297亩,去年产量8000余斤,产值6万余元;缫舍板栗基地,面积4000亩,去年产量500吨,产值400万元;杭狮公司的青梅观光园,面积1500亩,去年产量10万斤,产值12万元;尚梅、姚村、杭河的山核桃基地,面积500余亩,产量1万余斤,产值30余万元。

4、反季节高山果蔬开发:全镇高山果蔬基地有四个,分别是尚梅村林场300亩、文岱村和杭河村200亩、唐舍村林场50亩、大坑村800余亩,其中高山西瓜380亩,合计全镇高山蔬菜达1000余亩、高山西瓜380亩,产值达800万元。

5、土家禽土畜牧开发:土鸡养殖全镇去年约8000余只,山羊养殖全镇约3000余头,主要分布全镇的养殖大户,岭西村特种动物养殖梅花鹿现已有30多头,预计今年可达40余头等,合计全镇家禽养殖业产值达300余万元。

㈢县、省级效益农业课题项目

&&镇现有县、省级效益农业课题项目有二个,分别是桐杭毛竹林低改课题、姚村片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基地建设,现有县、省级效益农业基地有三个,分别是唐舍冬鞭笋基地、缫舍板栗基地、桐坑小笋干基地。

㈣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状况:

&&镇目前有农业龙头企业28家,年销售收入达4.9亿元,以竹木类加工为主,以“公司基地

农户”的企业有4家。共带动农户数4200户,解决劳动力2900人,年支付工资4000万元。

二、当前我镇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小农经济”意识和畏难怕险思想的普遍存在,与农业结构调整必然的风险存在,影响了农民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㈡农民科技水平低,农户产业经营规模小,经营管理粗放,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增产不增收。

㈢区域条件限制,交通、信息等相对滞后,影响了农业经济市场化步伐。

㈣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农技人员自身条件限制与农民需求的矛盾和农民观念的更新。

分析原因:

针对以上制约因素,分析如下:

㈠“小农经济”意识和畏难怕险思想的普遍存在与农业结构调整必然的风险存在,影响了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部分农民存在着“种田吃饭”、“自给自足”和“早上栽树、下午乘凉”等等小农经济观念;还有一些群众,虽有着强烈的致富愿望,渴望通过发展效益农业来发家致富,但在发展效益农业特别是发展尚处在探索起步阶段的农业项目时,往往缺乏承担风险的勇气和敢为人先的信心,因此而错过机遇的不胜权举。

㈡在农业发展各要素中,特别是农民经营规模过小,经营管理粗,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增产不增收。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小,科技成果应用的空间就窄;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差;农业科技水平低,大部分农村农业生产仍依靠传统技术维系;经营管理粗放型,农产品附加值自然不会高,所以农民增产不增收。

㈢区域条件限制,交通、信息等滞后。&&镇地处安吉西部山区,距县城递铺37公里,11省道&&段正处启动阶段,交通、信息相对滞后。农民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不仅如此,还经常受骗),信息服务也很落后,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收集、辩析和处理有关市场规模、技术变化,相对价格等信息并作出决策时,将很困难,很不适应,经常表现为市场主宰他们,而不是他们主宰市场,这时广大农业生产者仅有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已远远不够,传统的勤快和懒惰似乎已不是富裕和贫穷的主要原因了。他们或贫或富,更多的是取决于市场。

㈣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农技人员自身条件限制与农民需求的矛盾和农民观念的更新。

政府职能与农民需求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错位和脱节,农民奔市场靠谁带领,有种说法是靠政府带领,现实证明靠政府带领有很多弊端,是行不通的,政府只能是引导。乡镇农技人员专业知识和信息的有限性和农民需求信息的广泛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有些农民依赖思想的存在,什么东西都由政府来指导,很大部分的农民还没有真正理解市场经济的内涵。

三、应对的措施及发展方向

我镇农业发展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推动和促进我镇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基地、创品牌。

根据新&&镇的实际情况和产业布局,2008年农业产业化发展将继续围绕我镇主导产业:一是,念好山字经,做深竹文章,着重抓好以唐舍村为主的万亩无公害冬鞭笋示范基地建设,今年新增样板林400亩,使全镇冬鞭笋样板林面积达1000亩,切实搞好培育管理和技术培训工作。其次,改造提升传统的竹林抚育水平,在省、县科研单位和业务主管局的帮助下,实施低产林改造和高效林培育,以及“一寸、十支、百元、千户”工程,实现&&镇人均竹产值增收250元的目标,进一步加大对小笋干基地建设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二是,着力开发生态型干鲜果基地建设,对板栗类等落叶干鲜果实施套绿、补绿技术。可以套种黑麦草、杨梅、香榧等,加大干鲜果的更新换代(如青梅),对原永和及&&的老龄板栗林实施高枝嫁接等。三是,建立1000亩绿色无公害绿茶基地。同时扶持新品种的发展与推广。建立200亩吊瓜基地。建立3000亩高山果蔬基地,建立2000亩花卉苗木基地,新增1000亩,重点在档次、规模、大户上下功夫,建立500亩山核桃基地,规划种植百亩连片基地一处。重点加强对镇属农产品品牌建设,如冬鞭笋、小笋干、板栗都将实行统一包装、统一品牌。

(二)闯市场、抓龙头。

建立专业市场,以市场促营销,可充分发挥唐舍冬鞭笋、桐坑小笋干、缫舍板栗三大专业市场的作用,把镇农贸市场逐渐建成土特产专业市场,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培育专业化营销队伍,联姻外界市场,通过加工贮藏,延长农产品销售时间抵御抗风险的能力。具体目标:培育建立农产品土特产营销队伍30人,建冷库房1—2座,农产品进超市1—2种。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如杭狮等企业,使其建立更可靠的“公司基地农户”联姻关系,体现龙头带动辐射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主导规模产业。

(三)政策促活机制。

一是政策引导要“四化”要求种养业要基地化,规模化,资源要绿色有机化,营销要品牌化,加工要深度化、高附加值化。

二是政策扶持,运用经济政策加大对镇农业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

三是机制创新。加大土地流转机制,加大山林承包,流转机制。

四是大力鼓励科技人员参数(或公务员等),实行奖励政策,对农业招商人员加倍奖励。

(四)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在“万里河道清水工程”、“千库保安工程”和“水资源开发”等项目上下功夫,结合本镇实际,切实做好各项水利工作。进一步投入资金搞好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对林道路建设。确保每年全镇净增50公里林道路(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

(五)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篇(11)

一、山东农业现状

2015年山东农林牧渔各方面平稳增长,农业增加值29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4.7%;特别是种植业增产增量,粮食总产量4700多万吨,增长2.5%,连续十几年增产提质。山东省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面积已经达到100万公顷。2015年农业产量在全国居于第一的位置,山东农业产量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山东农业产量的总量较高,同时也保持着较好的外商直接投资态势。山东廉价的劳动力、农业良好的自然资源和政府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视,都对海外资本拥有较大的吸引力。

二、山东农业在外商直接投资中出现的问题

(一)农业FDI区域分布不平衡

作为农业大省和农产品出口强省,山东省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不平衡,存在“西冷东热”的现象。80%以上农业的FDI集中在东部沿海,并从沿海向内地递减,中西部地区的农业不仅FDI投资小,而且发展缓慢。东部沿海的农业发展越来越强劲,而西部的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东西部农业的发展不平衡,已经严重制约山东的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二)农业FDI来源相对集中

山东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国家和地区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地理位置较近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并以港澳台和日韩为主。其中香港比重最大,占据了全省农业FDI的49.5%,其次分别为韩国、东盟、日本、新加坡、欧盟、美国等。这些国家拥有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可利用其其资本优势,然后结合山东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出口。

(三)农业FDI投资结构不合理

虽然山东农业FDI逐年增加,但是主要涉足都说初级型农业,由于附加值较低,对农业带动性小。缺少高科技含量和精深加工的投资。虽然政府对此加以积极引导,希望投资重心转向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品种改良和资源开发,但收效甚微,现有传统农业竞争却愈演愈烈,阻碍山东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三、FDI对山东农业的影响

(一)出口创造效应

随着外商直接投资在山东农业的逐年增加,而投资方式主要以跨国公司在山东建立分公司或者合资方式为主,这些跨国公司在全球拥有成熟的销售市场和农业技术,同时采购山东当地的农业原材料,利用山东的廉价劳动力进行深加工和农业技术创新。据山东省统计局显示,外商投资企业还是山东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主力军,出口贸易额占整个山东农产品出口的三分之一。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对山东农业的投资产生连带效应,如农业技术扩散、产业链的延伸、提高山东农业的规模经营和产业集聚,逐步降低山东农产品的成本,增强农贸国际竞争力。

(二)FDI有利于构建和延伸山东农业产业链

虽然山东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但并不算是农业强省,农业中仍然存在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农业资源分散,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等因素都制约了山东农业的发展。而外商直接投资利用当地的优势企业,连接农业产业链的上下游,互通农业生产和消费的中间力量。一些外资企业逐步投资农业流通和农资服务,实现农业上下游、前后关联性,还影响了农产品的物流运输方式,构建和延伸了山东农业产业链。衔接农户和市场,农业发展模式向产加销一体化转化,成为现代化的“农户+企业+市场”农业发展模式。外商直接投资还使得一些非农产业资本汇入农业领域,增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农业企业实力拓宽融资渠道,从而加强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三)FDI在山东农业的示范和竞争效应

在外商投资山东农业中,一些跨国公司带来了先进的农业加工、生产技术,全球化的营销模式和系统的管理经验。这些外资企业在山东省当地的企业中起着示范、带头作用,在外资企业的带动下,当地农业企业也积极学习和模仿外资企业的技术、生产产品和管理经验。当地企业为了增强行业内自身的竞争力,会注重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增加科技投入。因此FDI的示范和竞争效应推动了山东省农业技术的进步,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

(四)加大农村基础配套设施

山东当地政府和企业为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不仅注重农业的人才、技术等软条件的投入,还会加强农业的基础配套设施,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和财政投入。有数据显示,农业利用外资的投入比为1:7,意思是外商直接投资一美元,需要增加当地的农业配套设施投入七元。农业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防范农业风险能力。

(五)乘数效应

除此之外,在农产品加工这一中间环节中,外商直接投资也发挥深远作用,不仅带动了产业前后的互补性投资,还产生投资乘数效应。例如总部位于加拿大温哥华的科奈尔饲料公司,在青岛注册成立青岛科奈尔饲料有限公司和青岛加宏进出口有限公司,公司经营农产品贸易和深加工和饲料原料进出口等相关饲料研发与销售等,产成品有苹果粉、玉米皮粉、花生壳粉、棉籽壳颗粒、胡萝卜颗粒等等。其在青岛莱西采购原材料时,与食品油公司、食品加工厂、蔬菜经销商建立产业连锁关系,带动相关产业的互补性投资。科奈尔饲料公司为了拓展市场渠道选择青岛莱西当地的企业做其分包商,还与饲料公司、养殖基地等国内外的下游企业建立产业连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