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食品营养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1 10:11:4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食品营养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食品营养学论文

篇(1)

中国分类号:R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1-025-02

食品营养学》目前是我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中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有机地将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连接起来,将营养学知识融入食品科学之中,体现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的主流。通过这门课的教学,能让学生掌握食品营养学的理论和实际技能,应用于我国食品工业,不断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为调整我国人民的膳食结构,改善其营养状况和提高其健康水平服务…。食品营养学涉及营养学基础知识,单纯的理论教学会使学生十分枯燥乏味,因而对这门课的兴趣日渐减弱,课堂显得沉闷。如何提高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是值得老师们探索的问题之一。本研究从目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等方面人手,对笔者所在农业院校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食品营养学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教学优化,探索改进食品营养学教学的方法。

一、认识《食品营养学》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食物是人类生存与活动最基本的物质保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物的要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已不仅仅满足于最初的饱腹、维持自身生存的基本条件,而是逐渐向疾病的防治、人体的健康以及通过食物良好的色香味形质来满足人们不同的嗜好和要求等方面发展。所以,迫切获得食品营养方面的科学知识、文化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食品营养学》是营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营养的生物学过程及其有关因素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一方面植根于生物学和医学的土壤中,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另一方面以改善全人类的营养状况为目的,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其主要任务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关系,在全面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和不同人群食品的营养要求基础上,掌握食品营养学的理论和实际技能,并且学会食品营养价值的综合评定方法及评定结果在营养食品生产、食物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应用,通过食物和营养来保证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指导人们合理地选择并摄取能量和营养素满足生理需要,提高人体对疾病和外界有害因素的抵抗力,使机体处于健康的状态。因而对这门课的学习,首先应广泛引起学生的重视。

二、充实和更新《食品营养学》教学内容

(一)教材的更新

本课程自开设以来,曾选用过孙远明主编的《食品营养学》(第一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作为教材,它的内容相对来说系统性较强、但实用性有一定缺陷。例如,该教材介绍食物的体内过程这一部分内容过多,这样对已经学过生理课程的学生来说非常肤浅,没学过的又感觉不足;又如,社区营养既应包括各种人群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居民膳食指南的制订、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社会营养监测等内容的研究,还应包括营养配餐、食谱编制、居民营养状况调查与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但在该书中并没有提及养配餐、食谱编制等内容,这样就造成一定的缺陷。为此,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研究及理解基础之上,与其他几所农业院校的教师合作编写了《食品营养学》(第一版)(李凤林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十一五”规划教材,2009年3月出版)这本新版教材,弥补了上述缺陷。经我院08级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使用后,效果良好。此外,我们还经常参考葛天佑主编的《中国营养科学全书》、刘志皋主编《食品营养学》及美国鲍曼主编的《现代营养学》等书目。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了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每年备课的时候,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浏览专业网站或者参加学术交流会获得最前沿的知识,并将其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对《食品营养学》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补充,让学生尽快了解到学科前沿的知识。

另外,课堂教学是学习《食品营养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新的正确的思想和理念贯穿到教学中,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教学也如此,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便于学生理解。及时掌握书本上的相关知识,并能解释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介绍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时,可结合介绍各种食物的相克相容问题,各种食物的搭配问题,以及季节的不同,饮食要求也不一样等问题,从饮食的角度考虑营养学,这更能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此外,可采用案例法教学,用鲜活的事例来说明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在介绍蛋白质失调时,以安徽省阜阳劣质奶粉事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记忆深刻。另外,还须注意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如让学生对学校的膳食状况进行调查,进行社区营养调查,宣传营养学知识,帮助居民调节不良饮食结构等,这不仅对学生以后的就业方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可以增加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更明确学习目的,也更有学习动力。

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进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导致教师和学生问成为传授与接受的教学关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发展的多样性以及智能的培养,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因此尝试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好《食品营养学》课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强化说、写、算三个途径,帮助学生建立起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的整体概念,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说,就是在课堂内要求学生能把问题讲清楚,让人听得懂,并力争做到引人入胜;写,就是要求学生能把自己的理解认识体会,结合自己的经验写成科普论文;算,营养配餐最终要用食谱形式来表达。

本课程采用传统的讲课方式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授课,既保留了传统方式上课所拥有的一些优点,如充分利用教师上课时的形体语言、利用板书、言语的轻重缓急来调节、控制上课气氛,突出讲课内容的重点与条理性;又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授课的优势,如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增强感染力,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增大了课程的信息量,加快了上课的速度与进度,提高了授课效率。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课堂授课与课外查阅文献、撰写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予以实施完成;在课堂上分组设计各类人群的食谱。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及时巩固与加深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使学生在文献检索、归纳、综述及论文撰写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此外,由于实验课时间有限,内容多,时间紧,能否顺利完成每次实验并取得预期效果,课前的预习工作显得尤为必要。在每次实验前,教师可要求学

生提前进行预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思考实验过程中将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在实验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不至于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另外,教师还要让学生走出实验室,进行数据采集,让他们得到更真实的数据,了解更准确的信息。例如膳食调查实验,学生可以对周围的人群膳食状况进行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了解到周围人群的营养状况;食谱编制实验采用了营养计算器,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了软件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可以方便同学们编制各类较为复杂的食谱,这些实验的开设使同学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真正感受到学有所用。

合理布置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查阅有关资料、综合分析问题的习惯。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可选择一些有着实际意义,能够指导生活的题目,如针对一日三餐的重要性及如何安排合理膳食。这是一个非常现实性的问题。人体到底需不需要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需要补充多少才算科学?为什么肥胖也会营养不良。脸上有长青春痘该如何安排饮食?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饮食应注意什么等问题。学生很感兴趣,会查阅相关资料,认真完成作业。

四、改革考核方法

篇(2)

营养学是一门研究机体与食物之间的关系的学科。近几年,随着社会各界对营养学的进一步重视,我国高等院校的营养学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随着医学专业目录的调整,1995年以后,营养学专业从医学专业中脱离出来,成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下的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授予理学士学位[1-2]。然而由于相关制度的缺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营养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3]。同为亚洲邻国的日本,一向以长寿人口最多而闻名,这和他们很早就开始重视营养有关。国家法规和相关规定的支持、营养学专业教育的广泛普及使得日本营养学在亚洲国家中领先。本文对日本营养学专业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希望对我国的营养本科办学有所启发。

1.日本营养学专业发展状况

早在1910年,日本就开始摸索营养学,针对食品中所含的营养成分、何时吃、吃什么、吃多少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分析。1920年,日本内务府设立了营养研究所,即现在的国立健康营养研究所。1924年,作为日本营养学创始人的佐伯矩用私费设立了日本的第一所营养学校佐伯营养专门学校;时至今日,日本的营养学高等教育也多见于私立大学。1933年设立的女子营养学园,于1961年更名为女子营养大学,营养学专业开始跨入高等教育的行列。1947年,日本意识到营养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制定了《营养师法》。1962年确立管理营养师(注册营养师)制度[4]。

日本的国立大学中,涉及营养学的代表性院校为:御茶水女子大学、奈良女子大学与德岛大学。前两所大学的营养学分别归于生活科学系和生活环境系下,属于综合科类;德岛大学的营养学归属于医学系下,属于医科类。

综合科类的营养学,专业设置为四年制营养学学士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主要是以丰富饮食文化生活,发展健康社会为目标,从食物和营养相关的科学理论视角,培养掌握实践能力的营养人才。而以德岛大学为代表的医科类营养学,也同样为四年制营养学学士专业,在人才培养理念上重点是以推进医学营养发展为目标,着重培养具有现代医学、营养学和食品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熟悉营养相关疾病的营养防治的临床营养专业人才。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在课时分配上略有差异外,主要课程设置与综合科类营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区别不大。此处,笔者列举了御茶水女子大学课程设置情况见表1。由此可见,日本在营养学专业的教学理念上,理论和实践并举,尤其侧重于实验和实习的环节。

表1 御茶水女子大学课程设置情况

由于研究方向不同,大部分院校的营养专业并不是单一的一个教研室,为了更有效地展开研究,专业内划分有各研究团队,如德岛大学的营养学科内分别设置了临床饮食管理学、食品机能学、生理营养学、预防环境营养学(食品毒理学)、分子营养学、代谢营养学、实践营养学、疾患治疗营养学等研究室,间接促进了整个学科师资力量的提升和营养学科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大四学年开始之前,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营养学分支领域,填写志愿后,被调配入不同的研究室。大四期间,以各个分支领域的研究室教师为首,大四学生跟随导师科研团队下的研究生前辈,以研究室为主要基地,开始各项课题的研究,最后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与答辩。在此期间,穿插安排食物营养管理实习、医疗机构的临床营养实习、供食经营管理实习、公共营养实习。学生自主调配,选择适当的时间有组织有计划地前往食品工厂、医疗机构、保健所等地完成规定时间的实习,并根据不同场合的要求分别提交作业或实习报告。

在以科研为主的最后一学年中,教师主要培养学生形成基础知识与实践验证并重的研究态度,并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激发,努力与各方协调,按具体情况调配科研与实习的顺序。科研期间,无论是基础型研究还是应用型研究,自主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需要时刻关注最新的科研成果;实习期间,根据实习场地的不同,在上级指导下,熟悉现场操作与管理,熟练专业技能。

本科学生在大四学期末,都有参加国家管理营养士(注册营养师)考试的资格,合格者给予管理营养士资格证,可以进入医院营养科或在食品企业中享受中高层人才管理待遇。管理营养士资格证是进入医疗机构和大型食品企业的敲门砖,因此营养学专业本科期间的教学以通过管理营养士资格考试为主要目标之一,前三年理论联系实验教学,将基础与应用知识全面解析,再通过最后一年科研实践的学习,让学生对知识结构全面掌控、融会贯通,以便顺利通过毕业前夕的全国管理营养士资格考试。

2.对我国开展营养本科办学的启示

2.1营养专业课程设置的宽泛性。

从表1的课程设置可见营养专业涉及领域宽广。营养学是一门涵盖了生命科学、医学、食品科学、农业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学科,它和分子生物学、生理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学、食品科学密切相关。同样,我国现阶段的营养学专业也多隶属于预防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等[1-2],不同的学院和多样化的师资背景使专业的发展更为丰富多彩。另外,营养专业课程设置的宽泛决定了其就业的广泛性,学生可以选择继续研究深造或者就其感兴趣的某个领域安排细致的职业规划。

2.2国内本科营养专业可借鉴的课程内容。

要让营养专业本科学生受到系统的专业培训,课程设置应该具备哪些要点?这是笔者试图从日本营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学习和借鉴的。根据表1总结来看,有一些核心内容(见表2)是可以总结并借鉴的。国内的营养专业,尤其是开设在医学院的营养专业,在完成上述核心课程的教学之余,可以充分利用医学院的教学资源,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医院见习,培养学生的临床意识,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2.3对国内本科营养教学的启示。

据调查,在教学过程中,上述日本国立大学的营养学专业的教师并没有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系统化的教学上,有些课程并不完全依照教科书,根据不同的教学习惯,采用案例法、分发讲义等多样化方式进行教授。由于国立大学科研经费较为充裕,专业内形成科研带动教学、实践带动教学的氛围,引导学生研读科研文献、积极参与实践学习。在本科的最后一学年,鼓励学生将重心放在研究室的科研课题上,复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关注科研新动态,强化了实践能力和科研论文写作能力,也间接促进了专业科研活动的发展。而国内在此领域的本科阶段,科研活动较沉寂匮乏,可能与学生的就业压力、实习压力、教师的科研申请等有关。国内本科营养专业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由系统化、多样化的科研活动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反过来更能促进营养专业科研的发展,这是国内营养人才及营养本科办学迫切需要发展的关键。

2.4营养本科办学分组发展,形成科研化、产业化。

现阶段,我国的营养专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在部分院校中,工作的重点更侧重于教学环节。而在日本,不同研究组的营养学科教研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中,将科研经验、科研新成果带入教学,分享给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热情,更有利于整个学科内长期稳健发展。另外,营养本身与生活密切相关,将可行性的科研成果形成相关产业,也是营养办学发展的落脚点之一。因此,专业内分组发展,形成良性竞争,做到产、学、研相结合,是营养本科办学的重要发展趋势。

2.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注册营养师制度。

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营养师法》,确定临床营养师的法律地位,维护合法权益,建立相关制度,规范职责,保障依法开展各项业务。制定营养法规可以将我国居民营养改善工作纳入法制管理[3]。否则,全民营养与健康普及教育、居民营养监测等工作,因为无法可依就难以落实。另外,社会各界尤其医院方面应加大扶植力度,为营养专业的毕业生提供更宽泛的就业环境。

3.结语

营养学专业的本科办学是国家发展营养学、建设营养专业人才队伍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几年专业政策方面的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须解决。如早前的医学营养专业为五年制,具有医学学士学位,可以参加国家医师资格证考试,而现阶段一并改为四年制,理学学士学位,加剧了学生对本专业将来的发展趋势、就业前景等的不确定性。目前由中国营养学会主办的中国注册营养师资格认证及考试大纲已经进入积极研讨期,试点工作的推进,将有力推动我国注册营养师认证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

综上所述,营养本科办学在未来不仅要适应时展不断改革完善培养方案,丰富人才培养内涵,更重要的是需要加紧营养相关法规、注册营养师制度等的建设,为我国营养师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创造更优越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柳园,胡雯,饶志勇,等.医学营养本科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华西医学,2013,28(1):142-144.

[2]杜寿玢,李珏声.我国营养教育的历史回顾[J].营养学报,2006,28(2):106-107.

篇(3)

在中国营养学会特殊营养分会的发展历程中,分会通过召开特殊营养学术会议等方式,为各界专家学者和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的平台,有力地推动了国内发展特殊营养学研究。

1986年11月,第一届特殊营养学术会议在西安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有80名正式代表和47名列席代表,再加上其他相关人员,共计187人。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特殊营养专业组,于志深担任组长,吴训贤担任副组长,而这便是中国营养学会特殊营养分会的前身。在这次大会上,共收到了各界特殊营养研究人员的94篇论文和12篇专题报告,这些成果最终汇编成了我国第一部特殊营养学专著――《特殊营养学》。该书于1991年10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自1986年首届特殊营养学术会议召开至今,特殊营养分会已经召开了8届特殊营养学术会议。每一届会议都有众多的学术论文和专题报告,每一届会议都对当时特殊营养研究的前沿问题进行了探讨。

其中2006年8月20日至23日在江西省吉安市召开的第六届特殊营养学术会议上,与会专家提出了修订1991年出版的《特殊营养学》专著的意见,以反映我国特殊营养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推动我国特殊营养工作的发展。

而3年后在吉林延吉市召开的第七届特殊营养学术会议上,中国营养学会荣誉理事、《营养学报》名誉主编顾景范教授受邀作了题为《特殊营养学的发展与展望》的专题报告,同时程义勇教授也作了题为《改善军人应激适应能力的营养措施研究》的专题报告,两篇报告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也就是在这次学术氛围浓厚的会议上,《特殊营养学》第二版出版发行。

第二版《特殊营养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由顾景范教授、郭长江教授主编,经过20多位从事特殊营养学研究的专家共同修订完成,并由中国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葛可佑教授亲自作序。该书反映了近年来国内外特殊营养研究的最新进展,对于我国今后特殊营养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近的一次特殊营养学术会议是2012年8月16日至17日在贵阳召开的第八届会议,这次会议上众多特殊营养学专家作了研究报告。

会上,挂靠单位为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所长汪海研究员亲临会议,并发表了讲话。汪海研究员在自己的研究报告中回顾了近年来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在高原营养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通过采用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先进技术,发现急性高原暴露可导致一些维生素的营养状况显著下降,补充相关维生素后,营养状况显著改善,同时对低氧的耐力也显著增强,其作用机制与调节多基因表达有关;该所的科研人员还应用一些药食两用的中草药,研制成功了参归片,可显著提高机体的低氧耐力。

同时,李可基研究员通过文献调研,提出了科学补钙的新理念,即除了补钙外,还应考虑其他影响骨骼健康的因素如运动等,以针对性防治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而杜松明博士则在自己的研究报告中分析了我国四城市成年居民夏季饮水量,并提出了我国成年人每日饮水推荐量。

另外,白树民研究员的报告针对长期航天飞行营养和食品研究面临的挑战,展望了今后我国航天营养工作者面临的主要任务。而杨昌林研究员则在报告中探讨了雷达兵服用膳食补充剂营养改善效果,其研究结果表明雷达兵服用膳食补充剂后相关营养素的营养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刘民航副研究员报告了模拟480m氦氧饱和潜水试验的营养研究结果,表明潜水员在水下存在着头痛、头晕、恶心、厌食、口感异常等问题,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其他学者的报告也从不同方面反映了近年来我国特殊营养研究领域内所取得的主要进展。

由此可见,历届特殊营养学术会议,不仅仅是特殊营养学专家的交流平台,更是众多相关领域科研成果的平台。

特殊营养研究 成果丰厚

中国营养学会特殊营养分会是中国营养学会领导下的二级学会之一,其主要目的在于团结全国特殊营养工作者、共同交流特殊环境与特殊作业营养研究和营养保障工作经验、培养特殊营养人才。

分会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研究、传播和普及相关的营养科学理论和实践技术,改善或提高高温、低温、高原、低照度、辐射、航空、航海、潜水和工矿、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人员以及运动员、军人、农牧民等的营养水平状况。

如今,特殊营养分会在郭长江主任委员的带领下,分会以上述目的与任务为指导,不断开拓进取,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郭长江教授先后负责或参加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国营养科研基金课题等研究任务。在他所主要从事的特殊人群营养代谢、营养需要量与食物天然成分保健功效等研究领域,200余篇,主编专著 8 部,参编专著 10 部,并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奖学金、中国营养学会优秀青年人才奖、美国农业部研究成果证书等多个奖项。郭长江教授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他在特殊营养分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未来,他将继续从事特殊人群的营养代谢研究,并针对特殊人群存在的营养问题,研究制定特殊的营养干预措施,以改善或提高特殊人群的健康状况与作业效能。

近年来,在郭长江教授等一批优秀的特殊营养专家的推动下,特殊营养分会进行了多项特殊环境和特殊人员的相关研究,并获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篇(4)

尽管从2011年开始,学院启动了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项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过去两年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积极的进步,但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1.1学生主观学习的意愿不强,专业课学习效果不理想自治区从2006年开始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改革,专科毕业生不再计划分配,2007年开始除部队生源外,本科及本科以上毕业生也不再计划分配,均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但这种改变并没有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增强就业本领。2012年自治区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并使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实现全部就业。这种政策一直持续至今。自治区区内毕业生就业基本上都寄希望于每年的高校毕业生公开考录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学生毕业后进企业或其他单位就业的意愿较低。由于公务员考试的内容与专业相关不大,导致一部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不够重视,专业课程学习较差。

1.2实训实习教学条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有差距为了较好地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这就需要实训场地、实习基地。目前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加上学校所处的林芝地区食品加工企业较少,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学生无法获得严格和广泛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训练和技能的应用[2]。

1.3学科基础比较薄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全国招生仅10余年的时间,专业教师也仅有11人,学科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学院学科带头人建设薄弱,虽然学校下文任命了学科带头人,但至今还没有出现在和全国都有重要影响力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带头人,所有这些都影响着学科建设和发展,直接影响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和发展。

2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紧密结合的种养殖与加工结构,以最大程度服务于地区经济为目的,以创新教育与个性化教育为特色,对食品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进行调整[3]。通过这次课程体系调整,力争使课程更贴近于学生,更符合食品工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1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努力探索“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拥护党的领导,德、智、体、美和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适应食品行业发展需要,具备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系统掌握食品工程原理、食品保藏原理、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农产品质量检验与品质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及技能[4]。能在质监、工商、出入境检验检疫、海关、卫生防疫机构、科研院所等部门及相关企业工作。从事产品研发、生产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通过制定教学计划,分析理论教学相关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分配理论课程学时数[5]。使学生毕业时具备食品研发、食品加工、食品保藏和食品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具有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的基本能力。具有在食品企业、食品质量管理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及国家机关中从事食品研发、生产、管理、分析检验与质量控制的能力。通过专业技能训练,获得相关专业技能证书。

2.2确立主干课程原来的教学计划中专业课程较多,没有明确的方向,也没有归纳出专业的核心内容,培养的学生在专业上没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6]。针对这一问题,教学计划调整的核心就是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质,经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多次调研与探讨,确定了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理化分析、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保藏原理、畜产品加工工艺学、果蔬加工工艺学、粮油加工工艺学、食品工厂设计和食品包装学13门课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教育的主干课程。

2.3调整教学课程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成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或者基层公务员。其中部分人员会到各地区工商、质监、药监、农牧和粮食等系统从事与食品专业相关的工作,少数学生会到食品企业就职。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生毕业后授予农学学士学位。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和专业培养要求,在座谈征求意见及全体专业教师专题讨论的基础上,对专业课教育做了相应的调整。一是削减了部分工科学时,如食品工程原理、食品保藏原理均由以前的80学时降到了64学时。二是优化了部分课程设置,如将农产品原料学和畜产品原料学两门课程合并成了食品原料学,课时由以前的共96学时降低到了现在的64学时。食品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两门课程合并成了食品卫生与营养学,课时也由以前的112学时降低到了现在的64学时。三是减少了人才培养学时总量。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计划总学时由2012级的2727学时降低到了2013级的2567学时。人才培养方案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3教学方式改革和探索

3.1多媒体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降低教学难度;有利于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7]。大学农牧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室从两年前仅有《食品生物化学》等极少数课程利用多媒体上课到目前80%以上的课程均由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显现,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3.2实行双线管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院实行“学院行政-教研室-教师线”和“学院党总支-辅导员-班主任线”双线管理,第1条线主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实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第2条线配合学校“两课”教育,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和健康心理培养,使学生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深厚的国家感情及民族感情。努力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两年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学院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外学术活动,到目前为止学院共有两队选手获自治区“成才杯”三等奖,1对选手获国家“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二等奖。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3.3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比例增大2012年至今,学院争取到了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1个,新到位实验室设备价值200余万元,实验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实验开设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实验开设过程中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如在畜产品加工学课程中就开设了畜产品加工综合实验、乳制品加工综合实验以及蛋制品加工综合实验。在食品工厂设计中开设了工厂设计实验、工厂制图实验。在食品营养学课程中开设了特殊人群食谱设计、个人食谱设计、不同阶段人群食谱设计、营养学调查等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3.4毕业实习改革为了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室采取了大学生创新实验与毕业论文相结合,近两年通过国家级、自治区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占毕业学生总数的50%左右。对于没有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的学生,教研室采取了关口前移,提前安排部署,在第7学期开始的时候便给学生指定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便于学生提前开展毕业论文工作。避免第8学期毕业论文实验与毕业就业实习冲突。

4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在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作用非常重要。“双师型”教师不但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应具备将两者融合于教学过程的能力[8]。为了切实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到各门课程和教学环节中去,克服运作逻辑上存在的脱节现象,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懂教育、通实践的教师队伍[9]。在过去两年中,教研室充分利用自治区实训项目,积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到目前为止,已经有7名教师取得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资格,11名教师深入到林芝地区乳品企业进行了实践实训,提高了专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教研室老师基本上都成为了“懂教育、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

5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10]。实习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由于大学农牧学院现有的校内实习基地已不能满足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实习的需要,学生实习更多地依赖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对于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食品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两年来,学院先后与林芝地区贡布乳业有限公司、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分中心等多家单位达成了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协议。特别是林芝地区贡布乳业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学院学生校外实习和教师实践实训的重要基地。为学院食品专业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篇(5)

“食品营养学”是北方民族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主要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是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实用性课程。目前,大多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仍旧是以灌输、接受为主要特征并占绝对优势的传统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制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束缚并制约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已不能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就是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开展有意义学习,形成主动探求、积极思考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和现有的学科教学不同,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各种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所带来的兴奋感和自信感,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激发,课程知识的学习系统日益完善,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对于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主要研究方法 

1. 教师的研究性教法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以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为支撑的,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融为一体,相辅相成。激励与爱是教学中的核心因素,教师正确的引导与鼓励可使学生积极主动并有兴趣地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教学中教师要起到引领作用,具体实施时,教师在总体把握本课程内容之后,确定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并提炼相关问题。课程前期将研究性学习问题发给学生,学生分组选题。考虑到学生一直以来的学习方式就是接受式学习,如果将他们习惯的被动式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式研究性学习,恐怕很多学生会有抵触情绪。因此,研究性学习内容不宜过多,研究内容的选择就很关键。研究性学习中,根据课程内容设计问题很重要,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就会探究怎么解决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学策划和设计,以问题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目的,进行专题设计。 

“食品营养学”课程内容有4部分知识体系,第一部分至第三部分是关于营养学基础知识的介绍,包括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各营养素营养价值、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等,这几部分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使学生掌握营养学的基础知识,建立知识框架。第四部分是关于不同年齡阶段和不同人群的营养膳食需求,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是实用性强,贴近生活,适合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本课程将此部分内容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设计主题(问题)要求学生进行研究学习。比如:“我的青春我做主”“老爸老妈有我呢”“宝贝计划”“征服癌症”“完胜糖尿病”“打败高血压”“决战高血脂”,或根据自己兴趣自拟题目,要求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归纳各类人群的特点,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制定膳食指南、饮食起居计划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前提是建立在充分掌握已学过的营养学知识的基础上,所以学生是带着问题去听讲、去学习、去思考,这样的学习就有动力,整个课程的学习模式都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 

2. 学生的研究性学法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按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学生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根据兴趣选择想要研究的题目,带着研究的问题听讲,带着思考学习,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构建课程体系框架和研究思路。 

具体实施时,将全班学生分组,每组根据兴趣选择想要研究的题目,带着问题听讲,带着思考学习。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工协作,完成最后部分内容的研究性学习。其任务包括查阅资料、学习讨论、信息梳理、分析简答问题、撰写论文、制作PPT、设计汇报和答辩等。需要学生按组撰写专题论文,教师进行相关论题讨论和论文撰写的指导,学生以PPT形式进行答辩。对于学生讲授不完善或不正确的地方,教师要及时给予补充或修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相关的营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了学习的过程,包括收集信息、整合信息、分析讨论、撰写论文、汇报展示、团队协作等。 

3. 改革考核方式 

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关键是改革考试制度。高校的教学和考核都应灵活多样,考核方式不改革,教学改革的路就走不远。要全面、系统、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就要从考核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大胆探索,制定相对完整、切实可行的能充分发挥考试功能和实现高校教育教学目的的考核制度。目前大多数高校采取“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形式,期末成绩占70~80%,平时成绩(即上课出勤率、作业)占20~30%,这种考核方式说白了就是“一张试卷定输赢”,导致学生出现考试投机心理,大部分学生在考前突击记忆几天就可以过关,对学风和考风建设没有益处。 

原有的考核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如:重理论,轻应用,方式单一,评价片面,既没有全面公正的评价课程教学效果,也没有客观真实的评价学生的能力。学校对“食品营养学”的考核方式进行了大胆改革,将期末考试成绩比例缩减到50%,增加研究性学习成绩(包括答辩和论文成绩)。答辩成绩包括资料收集、回答提问、幻灯片制作、展示与演讲、演讲时成员间配合、时间控制几部分。最终成绩构成由三部分组成:期末卷面成绩占总评成绩50%;研究性学习成绩占总评成绩30%;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10%,出勤率占10%。这样的考核方式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也促进了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教与考相互结合、相互渗透。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的相关技能是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激发,逐步形成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并将之运用到其他课程学习中。在系统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使学生拥有更多实用的营养饮食知识,具备指导和设计膳食方案等相关技能,能够指导自己及家人的膳食营养,实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目标。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也有了能力基础和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梁敏学.我国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历程和问题反思[J].科学与财富,2011,(6):280-281. 

篇(6)

夏季气候的特点是“暑”、“湿”。根据这一气候特点,古人将整个夏季又分为夏和长夏。夏为暑热,五脏属心。由于气候炎热,毛孔开张,出汗量较大,人体的代谢是一年中最为旺盛的季节,功能活动强盛,机体能量消耗也是一年之中最大的时期,需要的营养物质也会增加,同时由于气温高,影响体温的调节,人们容易出现食欲不振、入夜难眠、倦怠乏力、日渐消瘦等症状,有时还出现心烦口渴、头晕脑胀、自感发热等现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疰夏。

现代医学对疰夏发生的病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中医认为其病因多由体质虚弱又感暑热之气所致。一是元气不足,二是津液耗伤,三是暑湿困脾,前两者导致机体气阴两虚,后者则致脾虚。

夏季食养原则

1、清热解毒、清心驱暑。夏季五脏属心,宜清补,心喜凉宜食酸,食物以性寒凉味酸为宜,不吃辛辣温燥之类食物,注意冷饮不宜过度。

2、清热利湿、止渴生津。长夏五脏属脾,宜清补,宜食味甘、性寒的食物,即食物以甘凉或甘寒为宜,宜清热生津止渴。

3、补气益阴、健脾养胃。饮食宜清淡、松软易消化,达到健脾养胃之效,常以汤、羹、汁等汤水较多的膳食为主,少吃油腻厚味、油煎之类膳食,少食多餐。

夏季食养建议

1、驱暑利湿、清热解毒的食品常选用:黄豆、绿豆、金针菇、冬瓜、荠菜均性味寒凉,可健脾利湿、渗湿、利水,可驱暑热;而茶叶、西瓜、黄瓜、冬瓜、丝瓜、甜瓜、芹菜、苋菜、高粱、甘蔗等均为性味甘凉或性平食物,可清热解毒、清热驱暑。常用清热的食物还有、苦瓜、香蕉、荸荠、茄子等。此外,青菜、芹菜、金针菜、茼蒿、茭白等均有清热利湿功效。

2、夏宜清补,以清淡食物、素食为主。宜用蔬菜、水果和粳米、麦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米饭。

3、夏季津液亏损较多,宜驱暑生津为主,辅以滋阴益气,常用食物有:菠菜、藕、茭白、西瓜、甜瓜、菜瓜、桃子、柠檬、椰子、甘蔗、绿豆、番茄、竹笋、黄瓜、胡萝卜、橙子、枸杞苗、柚子、柑、豆腐、蛤蜊肉、鹅肉、鸭肉、鸡蛋、苹果、牛奶、葡萄、莲子等。这些食物均有清热除烦的功能。

夏季食养方

根据上述原则,建议读者朋友在夏天食养方面采用下列饮食,当能助您平安度过炎夏季节。

各类粥:莲子粥、玉米粥、大麦粥、山楂粥、鹅肉粥、绿豆粥、丝瓜粥等。

篇(7)

【关键词】孕期保健 叶酸 畸形

叶酸是体内重要的甲基供体,参与核苷酸的生物合成和DNA甲基化,体内叶酸营养状况可影响许多基因的表达。由于DNA合成和其他甲级转移反应的需要,孕妇对叶酸需求量增加,因而孕妇患叶酸缺乏症的危险性增加。叶酸摄入不足和低血清叶酸浓度会造成不良的妊娠结局,包括早产、婴儿低出生体重和胎儿生长迟缓的危险性增加。作为体内的甲基供体,叶酸可使蛋氨酸代谢产物同型半胱氨酸重新甲基化为蛋氨酸,从而减轻同型半胱氨酸的毒性作用。大量研究显示,补充叶酸能降低血液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而体内高浓度同型半胱氨酸会增加成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患病风险,也是引起妊娠高血压、先兆子痫等妊娠期并发症的危险因剥。母体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升高,使习惯性自发流产和妊娠并发症增加,后者会增加低出生体重和早产的危险性。

胎儿胚胎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 NTD)的发病机制可能是多因素的,包括可能影响叶酸代谢机能的环境因素和基因缺陷,但是,膳食摄入不足显然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调查表明,没有给予膳食补充干预的中国育龄妇女,叶酸缺乏率全国平均30%,北方高于南方,农村高于城市,在北方农村高达70%;并随季节而变化n蔬菜作为膳食叶酸的重要来源,叶酸缺乏症的流行分布,与膳食蔬菜消费情况吻合,也与NTD的发生分布情况相吻合。叶酸缺乏可导致胎儿胚胎神经管畸形、先天性心脏畸形。NTD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胚胎畸形的通称,是由于胚胎发育中胚胎的神经褶未融合所致。叶酸代谢异常增加NTD妊娠危险性的机制可能包括: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使DNA合成和DNA甲基化异常,影响与神经管形成有关的基因表达和神经细胞的,迁移或增殖,从而阻碍神经管闭合。孕早期是胚胎神经管闭合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叶酸缺乏是引起胎儿NTD畸形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膳食叶酸的来源可分为两类,可准确地称为叶酸和叶酸盐。叶酸指结合了一个谷氨酸的最简单形式的叶酸,它在天然食品中几乎不存在,其来源只能是人工合成品,用于补充剂和强化食品;它的性质稳定,几乎可完全吸收,常被作参考标准。来自天然食物的都是各种结构复杂的叶酸盐;主要食物来源有橙汁、深绿色叶类蔬菜、芦笋、草莓、花生和豆类;在体内必须首先转交为简单结构的叶酸才能被利用,其生物利用率平均约为标准叶酸的50%左右。因此,在评价叶酸摄入量时,需要区别对待来自补充剂、强化食品和天然食品的叶酸。

除了原发性膳食叶酸摄入不足外,其他可影响叶酸代谢的因素也都可能增加NTD发生危险,包括药物、酒精以及叶酸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等。抗肿瘤药物甲氨蝶呤,抗惊厥、抗癫痫药物苯妥英和苯巴比妥,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药物柳氮磺胺吡啶,糖尿病治疗药物甲福明二甲双胍等,都被报道会损伤叶酸代谢。有不少的文献观察到,使用本文病例中提及的丙戊酸或丙戊酸钠进行抗癫瘸治疗时,会造成血清叶酸水平下降和NTD生育危险增加,其作用机制可能也是损伤机体的叶酸和同型半胱氨酸代谢,但其详细机制尚未得到很好的阐明。

在面临妊娠的育龄妇女的癫痫治疗方案中,应充分考虑控制癫痫症状的重要性与药物带来的畸形风险之间的平衡;尽量选择单一药物治疗方案、在药物选择尚尽量避免使用丙戊酸治疗。如果治疗方案早已建立,丙戊酸是有效控制病情的最佳选择时,则应选择最低的有效剂量(最好

除了对妊娠期妇女的保护外,补充叶酸还是有效降低血液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有效方法,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和肿瘤具有意义。血营养因素对胎儿及优生的影响人的生长发育离不开人体所需要的蛋白、维生素等六种营养成份。营养因素会影响人体的各种内分泌腺,对于育龄妇女,营养不良会造成排卵不正常、月经不规律、流产机率高。对于成人男性来说,则可使和数量减少。即使怀孕了,也会因

孕期营养需求量的增大,相对摄入量不足,导致胎儿发育迟缓.体重不足、身材低矮,严重的营养不良还会引起早产、死胎、畸形等。因此,孕妇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加强营养,要保证让胎儿大脑在形成发育时期获得足量的氨基酸等。要做到不偏食、不挑食,以新鲜卫生,数量适当为主,保证母体与胎儿健康发育及成长的需要。综上所述,要做到优生,既要注意先天的遗传因素,又要防止外部因素对胎儿的损害,搞好婚前检查,禁止近亲结婚,加强孕期保健,避免早婚早育,这样才能做到优生,从而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汪之顼,叶酸营养与孕期保健.会议论.文第六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营养分论坛暨江苏省营养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2009

[2] 单玉华,把住婚前保健、孕期保健、产后保健三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会议论文.20全国围产医学与妇幼保健学术交流会

[3] 蒋迪仙;石树中,?妇婴保健与儿童发展.会议论文.?第六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

[4] 蒋丽芳等,河南省出生缺陷项目试点一级综合干预中期效果评估. 会议论文.全国出生缺陷干预学术研讨会.2010

篇(8)

(一)精选教学内容

现代生命科学课程,突出介绍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发展趋势及热点问题,突出生命科学与理、工、文科各领域之间的交叉,精选教学内容,定位于基础性、系统性、趣味性和学科交叉性。以教材《基础生命科学》[1]、《生命科学导论》[2]为主要蓝本编写教案,内容从生命的物质基础到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进而讨论“克隆”、“癌细胞”等热点问题;从物质代谢深入到生物遗传的本质,在分子水平上阐述遗传疾病等的奥秘;从生物技术到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从生物材料到人工器官,明确仿生学在工程技术上的应用,同时还从动物、植物、微生物、环境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来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国内外科学图册和网站上采集丰富、精美的图片和信息补充到电子教案中,以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一些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实验设计和研究经历,以及他们获得这些知识的著名实验,如Loewi的双蛙心灌流设计、著名的肺炎球菌实验、遗传密码的破译、PCR技术等,使学生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乐趣。

对于系列课程的开设,本着实用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系列课程之一———食品营养学,根据相关教材[3]重点介绍营养素的概念及生理作用、营养与疾病、营养与健康长寿的关系,强调保持膳食平衡及合理营养的重要性,补充讲授食品营养学应用的热点问题,如减肥、美容、糖尿病、补钙等内容,并通过视频向学生宣传食品的安全和卫生知识、食品新资源的开发以及世界食品的发展趋势等国内外在本学科新的研究进展。学生既学到了有关食品营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又掌握了合理搭配食物、保持平衡膳食的具体方法。系列课程之二———普通药物学,其开设的必要性是针对大多数学生有自我药疗行为,且有错误诊断和不合理用药的倾向,这种情况已通过开放式问卷形式加以证实。因此,有必要对综合性高校非医药专业学生开设药物学公选课,以提高广大学生的合理用药水平。参考非医药专业的《普通药物学》[4],重点介绍常用药物的防治作用及不良反应,内容包括:药物的基本知识,常见疾病的用药知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与泌尿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用药方法,抗生素与维生素专题,各类药物的禁忌症及不良反应防治,家庭常备药物介绍等。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将人体系统的组成与结构适当补充到相关章节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抗病防病能力和科学用药水平。

(二)多元化考核

选修课教学中,学生方面的瓶颈主要在于学习积极性不高、到课率低、混学分现象严重。为促进学生乐学、爱学、会学,在轻负担、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境界中得到积极、主动、全面的发展,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变期末考核为随堂测验、课堂提问、专题讨论、联系专业的小论文以及对本课程提出建设性建议等多元化的素质考核,学生可以发现并提出自身感兴趣的具体问题,使学生思维活跃,把学生从只注重记忆知识结论的传统学习法引向注重探究问题所需要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来,并结合盖章形式抽查考勤,期末综合记分给出考核成绩。例如,在讲授食品交换份法时,要求学生以自身为对象进行能量和营养素的计算,结合自身的喜好设计一日三餐的食谱;在介绍体重指数(BMI)时,要求学生通过计算,判断自身的营养状况,并提出合理的调整措施。通过课堂讨论形式进行相互交流,学生们的兴趣高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每次课的出勤率都达到95%以上,学生的满意度达90%以上。

二、优化实验内容,培养实践能力

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资源,遵循实验项目的科学性、趣味性和与实际生活的贴近性的指导思想,面向非生物类本科生开设实验项目。对已初具规模的现代生命科学课程,实行独立设课实验,开设的实验项目有:食醋中总酸含量的测定、叶绿体色素的层析法分离、牛奶中蛋白质的分离提取、生物样品中微量元素的测定、现代工业水质分析等,使学生既学习和掌握了相关的实验技能和分析方法,还学会了离心机、酸度计、分光光度计、电导仪等常规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深受学生的欢迎。此外,注意把当代科学的研究热点及校内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学生的实验内容,既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又有很强的实用性。例如,结合本系教师的科研成果,设计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毒蛋白的合成及杀虫实验、污水的生物处理实验,一方面使学生了解生物合成与生物降解的原理及方法,同时又加深对现代生物技术重要作用的认识。食品营养学、普通药物学课程,配置开放性实验,供选题目有:酸牛奶的制备、常用消毒药品如紫药水、碘酒的配制等,由学生自主选择,也可由学生自己拟定题目,实验步骤的制定、仪器设备的选择和使用、数据的处理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均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独立完成。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较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班教学已成为我校公共课教学的主要形式。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信息量,借助PPT软件,开发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视听结合、感染力强等优点,将书本知识变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目的。例如,在讲述遗传密码时,设计体外翻译系统的动画实验,通过慢放、定格、特写等方法,真实、艺术地展现遗传密码破译的全过程,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新颖有趣,再加上教师的适时讲解,学生可轻松地掌握细胞中64套密码子与20种氨基酸的对应关系,从而也加深了对遗传的中心法则的理解。总之,正确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突破教学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9)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6-040-01

科学的膳食营养摄入是保证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运动中营养需求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对影响身体素质和成分的先决条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合理的膳食营养对运动员来说能够提高运动能力、促进对训练的适应和疲劳的消除、防止伤病、有利于运动员发挥出最佳的运动水平以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以首都体育学院网球专业的本科学生的膳食营养为研究对象,学生为19岁至24岁的成年人。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学校图书馆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查阅的有关运动膳食营养及网球专项营养补充的论文进行综合整理分析,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为本文的分析和讨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二)观察法

通过对追踪观察网球专业本科学生日常摄入食品的种类及多少来推算运动员摄入的营养,总结运动员的饮食习惯,为研究做好充足详实的准备。

三、结果与分析

(一)结果

1.首都体育学院网球专业学生食谱调查与分析

(1)早餐:主食:油条、烧饼、糖饼、鸡蛋,汤类:大米汤、小米汤。

(2)午餐:主食:馒头、米饭、面条,副食:白菜、蘑菇、油菜、洋葱、豆芽等素炒菜;也有菜和蛋类肉类搭配的副食如西红柿鸡蛋、苦瓜鸡蛋、青椒肉丝等,肉食:鸡腿、鸡翅、排骨、肉丸,汤类:鸡蛋汤。

(3)晚餐与午餐种类大致相同,有时提供高淀粉类食物。

通过以上总结看出,体育学院网球专业学生所摄入的食物中涵盖了: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碳水化合物、淀粉、糖这些运动员必需的营养物质。

2.首都体育学院网球专业学生饮食习惯调查与分析

(1)早餐:一般为烧饼和鸡蛋,去食堂就餐的学生一般食用鸡蛋搭配油饼富含淀粉蛋白质的主食。

(2)午餐:网球专业学生进行午餐时通常会选择烧饼、米饭做主食,并搭配两菜一汤,但由于口味原因有时会出现浪费过多现象,这种情况下运动员无法摄入足够的营养来应对下午的训练,造成过早疲劳的出现。

(3)晚餐:由于食堂晚餐与午餐供应食物的种类相同,学生在经过训练后偏向于“味道可口”的食物,忽略了维生素的摄入,不利于运动员在下午经过中高强度训练后的恢复。

(二)网球运动员的合理膳食研究对策

1.网球运动员训练日配餐依据及设计原则

网球运动是一项集技巧、耐力、爆发力、速度、反应等综合素质的体育运动。网球运动员膳食食谱设计既要考虑均衡、全面等原则,同时也要针对每个运动员自身不同特点以及在训练、比赛前后不同生理阶段的状态分别进行膳食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几条建议:

(1)保证食物多样性,以谷物为主,营养平衡;

(2)早、中、晚餐及加餐的热能分配比分别保证为25%、40%、25%、10%。

(3)三大产能营养素的热能配比要合理,分别是碳水化合物占55%-60%,蛋白质占11%-15%、脂肪21%-30%。

2.网球专业训练课后的营养和恢复措施

为了调整需要,以恢复最佳比赛状态和进行高效的训练,此时补充营养的主要目的在于达到或超过(超量补偿)赛前水平。由于赛后酶活性增高,机体急需必要的营养素(如糖原合成)。水和电解质大量流失,需要及时补充富含矿物质的水或功能性、运动性饮料,所以要补充一定量的抗氧化物质。此时营养安排:

(1)运动后按照运动体重的偏差,应保证体重每下降1公斤补液1升。

(2)多方面的高糖饮食(大米、面条、土豆),使工作肌群的糖原快速、广泛、高效的恢复。

(3)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相应地减少脂肪的摄入(可食用去脂奶制品、低脂肉类),尤其是儿童和少年。

(4)新鲜的含糖食物,以及大量的水果蔬菜,都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和纤维素,使机体能快速的消除疲劳。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首都体育学院网球专业学生的饮食调查发现,他们摄入的食品种类较为单一、固定,食堂的午餐与晚餐所提供的食品种类、菜色基本相同,导致口味与营养单一,间接地导致了学生不在食堂内而是在校外就餐情况的出现。

(二)建议

学校应不断加强对食堂管理员和厨师的营养学知识培训;食堂应在采购时保证副食与主食原材料的多样化;加强食堂管理,严格控制含添加剂食物的进货数量,运动类饮料要根据其配方进行选购,碳酸类饮料要减少。

参考文献:

篇(10)

实验内容的选择教学实验内容的安排,应密切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实现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营养学专业教学实验设置的内容上,应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实验内容,并且尽量涵盖其专业主要的教学内容。

实验样品的种类和来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实验兴趣,调动他们的实验积极性,要变被动实验为主动实验。为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和操作积极性,我们拟从样品入手,以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积极性。目前的方案是向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实验样品,使样品多样化。样品的种类覆盖五大类食物(谷类、动物性食物、豆类、蔬菜水果菌藻类、纯能量食物);同时,实验样品还包括可食用的食品和不能食用的变质食品。从样品的来源考虑,教师可选购一些和学生生活较为接近的食品作为样品,也可鼓励学生自己准备样品进行实验。如在检测食用油的油脂酸价、过氧化值和碘值的实验课上,可让学生准备质量好的品牌精制油和小摊位上反复煎炸的劣质油作为样品,使他们在学习实验方法的同时对身边的食品做出营养价值评价。学生们在检测自己准备的样品时,实验积极性高涨,更注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同学们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1]。

实验项目结合社会热点,丰富实验项目。一方面,使营养学的重点知识渗透到教学实验中,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紧密实验课与社会的联系,使实验更具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如何将社会热点食品成分的检测有选择地逐步纳入到实验教学中,是营养学专业实验课程改革亟需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食物中的七大营养素分别为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和膳食纤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由于长期高能量膳食和少运动的不良生活方式,使超重、肥胖、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患病率逐年攀升。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膳食纤维认识的不断深入,膳食纤维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膳食纤维具有预防结肠癌、降血脂和减肥等功效。故我们拟在原有的实验项目中增设膳食纤维的检测项目,使营养学专业的教学实验项目覆盖七大营养素的检测。鉴于日趋恶劣的环境污染和人们对食品安全性的高度关注,如:食品中限量元素和农药残留超标等。拟增加食品中重金属元素和农药残留的检测项目。另外,《基础营养》和《生物化学》两门课程中,其教学实验均安排了维生素C的检测,拟精简《基础营养》中的维生素C检测。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实验教学提出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要求,并明确所占比例,同时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进行了定义:“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涉及到多门课程的知识和多种学科的实验原理,学科相互交叉,具有一定难度,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困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表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使学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实验教学的整个体系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其作用却不容忽视。综合性实验的设置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整个实验内容上的理解与把握,为下一步开展研究性实验做好必要的准备。设计性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3-4]。目前,我们学院营养学专业的教学实验中没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设置。在教学课时紧张的教学实验中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是否尝试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利于学生科创项目的开展,并为科创项目的顺利结题奠定基础,同时也利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实验方法和技术的选择现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营养学领域内一些检测手段和评价的标准也在不断更新,我们的实验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调整、补充和修改。实验仪器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是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快速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用于科研工作的优质仪器设备资源可以用于支撑本科教学实验。研究发现大型仪器的运用在本科生的实验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5]。目前的实验设置中没有涉及到大型精密仪器的使用,拟新增涉及此类仪器的实验,以增加学生接触大型仪器的机会。另外,学院最近购置了一批新仪器,如水分活度仪、食品安全检测仪、全自动凯氏定氮仪等。拟将这些仪器逐步渗入到营养学本科的教学实验中,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得以进一步提高。

实验方法教学实验的方法应包含营养学实验的常用方法,要具有实用性、普遍性和代表性。目前,本专业选择的实验方法多为常用的经典方法,如脂肪含量测定的索氏抽提法,蛋白质含量测定的凯氏定氮法和双缩脲法(Biuret法)等。纵观本专业目前所开设实验的实验方法,没有快速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较先进的检测技术;设想将这些检测技术融入到本专业的教学实验中。在原有实验方法的基础上,拟新增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快速法。

篇(11)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008-02

食品安全不仅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1],同时,还涉及社会[2]、经济[3,4]、法律、国家形象等诸多方面,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指标。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的食品工业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势头,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国食品工业到2015年将达到12.3万亿元。在这样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有些食品生产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难免出现质量把关不严的现象,使得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在这样的形势下,对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人才需求日益增加,从而在教育领域,出现新的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如此多的院校开办相同专业的情况下,如何办出特色,提高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就成为每个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天津商业大学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1983年本科专业)基础上,于2007年筹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08年开始招生,2010年申报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并获得批准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主要针对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主干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及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着力形成专业特色,提高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一、制定适合现代行业发展需求和竞争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战略性新兴专业主要任务是为新兴产业培养人才。在2008年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和就业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走访相关生产单位,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我校的优势与特色,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进一步修正。

以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分析与检测为主要模块,设置教学课程。根据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需要,教学重点侧重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分析与检测两个方面。同时,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进行专业模块学习过程中,必须完成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再选择模块课程的学习。

专业基础课程共38学分,包括: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化学、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学等。

核心课程共10学分,包括: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等。

食品与安全控制模块共8学分,课程包括:食品标准与法规、绿色和有机食品管理和认证、食品贮藏与运输、食品物流学等。

食品分析与检测模块共分,课程包括:食品添加剂、动植物检验检疫学、食品安全学、食品微生物检疫技术等。

2.加强基础和实践教学,强化个性化培养。(1)在教学计划修改过程中,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将总学分从原有培养计划(08版)的191学分压缩至184.5学分。(2)增加实践和实验教学的比例。在修改后的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的比例从原来计划(08版)的18.3%提高到28.5%。通过提高实践和实验教学的比例,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3)增加基础课比例,打实理论基础。在新的教学计划中,授课学分共160.5学分。其中,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占总授课的75.7%,较原来(08版的基础课为69,学科基础课为38,授课学分为15分,占总授课学分比例为65.4%)增加了10.3%。通过加大基础课教学,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4)提高选修课的比例,增加学生自主选课空间。修订后的培养方案中,可供选修课程的41.5个学分,占授课学分的25.8%,较原来(08版选修课学分为38,授课学时为159,所占比例为23.9%)增加1.9%。通过增加选修课程比例,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的课程。(5)增加工程类课程教学的比例,作为工学学士学位,必须有相应的工程类的课程,在新的培养计划修订中,增加了食品工程原理和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的课程。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工程方面知识。(6)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个人能力。将大学生参加各类科研活动(国家和天津市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科研立项、教师科研)、各类竞赛、发表科研论文、考取各类证书等纳入学分,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全方位提高个人能力。

二、构建主干课程,构建课程教学团队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重组。通过吸纳食品制造、食品营养与安全控制、食品技术管理等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在修订的培养计划中,对有些课程内容按类进行划分合并,减少内容重复。将《食品原料与安全控制》、《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生产过程安全控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等相关课程整合成一门课――《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同时增加该课程的实验课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综合实验》(2周),该课程重点是现代检测技术应用和大型仪器操作使用,增强学生实验技能。

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强化操作技能的培养

1.系统设计实践教学模块,实现培养目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应用型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在一、二年级以基础课程教学为主,除了公共基础课程外,主要课程有: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仪器分析和食品工程原理等。为了强化动手能力,在课时分配上,无机与分析化学共96学时,实验学时为46,占47.9%;有机化学80学时,实验学时为37,占46.3%;仪器分析为48学时,实验学时24,占50%;生物化学80学时,实验学时为32,占40%;食品工程原理开设1周的课程设计;基础课的总体实验学时占总学时的46.%。在三、四年级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教学为主,主要课程包括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工艺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其中,微生物学80学时,实验学时为32,占40%;食品工艺学实验为40学时;食品分析32学时,实验学时为16,占50%;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综合实验为2周;食品生产规范设计1周;专业实习2周;毕业实习4周和毕业论文为12周。通过修订后培养计划,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学时占总学时26.6%。

2.科研创新、证书考取等纳入培养计划强化个人能力培养。在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学生参加科研立项(国家和天津市及学校的大学生创新计划)、各类竞赛、参加教师的科研,发表学术论文、各类资格证书的考取等纳入学分,上述内容共计5个学分。

目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每年有50%参与科研训练和科研立项,其中包括国家和天津市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以及校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30%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每年参与数量在10篇以上;有80%的学生通过HACCP内审员、高级检验师、营养师等各类的考试,并获得资格证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强化个性化培养。

3.实行导师制,指导四年级学生学习。四年级学生主要以专业课学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为主,在这期间,全面实行导师制,形成导师负责研究生参加的指导队伍,将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紧密结合,使学生感受专业学习与领域前沿研究及行业发展前景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4.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升实践教学功能。以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与贮藏重点学科和天津市食品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发挥学习科研力量和人才的优势,帮助企业开发新工艺和新产品;企业为学校提供生产实习基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保证了实践教学顺利实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增强竞争力。

四、优化教学资源,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完成教学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引进、骨干扶植与培养、结构优化等方式,建设一支学缘丰富、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与科研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现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7名(58.3%),副教授4名(33.3%),讲师1人(8.4%);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50岁以下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师资队伍中,50~60岁6人(50%),40~50岁4人(33.3%),30~40岁2人(16.7%),已形成知识、学历、年龄等均较合理的教学团队。

所形成的教学团队,不仅能够完成本科和研究的教学工作,还具有很好的科研能力,近3年共发表教学改革及学术论文200余篇;主持或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8项,累计经费达700多万元。

五、结束语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经过6年多的建设,在培养方案方面,经过3届毕业生的检验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程体系基本成熟,同时建设了一支有较高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能够高质量完成本专业的教学和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石琰.浅谈食品安全与健康[J].沧桑,2014,(6):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