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国古代建筑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前言
我国古代建筑可以说是东方的文化以及哲学的载体,不但本身有着非常高的文化底蕴,同时在其平面以及外观上也能给人们一种生动并且实际的美的感受,在全球的建筑史的中所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特点。我们国家的建筑学界对于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及时有一些关注,可是对古代建筑文化特色的研究和探讨还是很不常见的。积极的总结我国古代的建筑特点,对我们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的理解和把握以及继承还有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以及对民族传统建筑的弘扬是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
一、展现了我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主题
中国古代淡于宗教、浓于伦理的旧的文化传统,主要是和人与自然的亲和、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相互统一的,我国人文化中有着一种支配的地位神一般都是属于一种自然神,所以以伦理代替宗教,也就是整个中国文化的一种基础的品格。主要讲的是上下尊卑的一种礼制,在旧的文化中是包含了极大的影响力,以及有着最大的文化范畴。我国古建筑的不同门类也都展现出了相应的伦理文化的主题,可以说在一定程度我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也属于是一部开展于东方大地的伦理学的鸿篇巨制,也是伦理的宗教化和审美化。到封建社会的末期,这样的一种制度在社会每个方面都已经发展到了极限。宋代的营造法式以及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可以说属于建筑著作的代表,规定了严格甚非常严厉的建筑工程的做法,这也是按照伦理的原则作为最高的文化思维尺度进行的。
二、风水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非常巨大
中华人们把大自然当做是母亲和故乡,普遍的理解为人和自然是血肉联系的、并且是相互对应的,人离不开自然,所以也就体现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和自然相亲和的这种哲学思想。如《周易》关于天和地以及人相互协调的思想以及老庄的道法自然和我自然以及返璞归真的思想。在古代的人们只可以栖息在山洞土穴的时候,按照需求就选择了临水和向阳以及背风的地方进行居住,主要是为了方便保温和防潮以及防兽还有防火,一直到了当代,人们在进行房屋的选择和建房屋也都要看风水,在山区则主要是以山为主,选择枕山和环水还有面屏以及向阳的地方;在平原则是以水为主要的依靠,选择四面水绕和背河的地方,就是说要选择整体的环境较好的地方,也就是风水好的地方去进行建筑。这是符合科学的选择。可以理解为风水学中有不好的东西也有合乎自然规律的东西,比如强调建筑还有其设计一定要注意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的紧密配合以及协调的关系,特别是是在风景秀丽的地方进行建筑,选址以及建筑物的体量和高度以及色调等,都一定要和景区的整体气质进行协调统一,不然可能就会产生对景区景观的人为的破坏。对风水术的科学内涵以及它的封建迷信外衣一定要进行区分。风水术在一定的含义上说就是通俗化的中国易学理论。在这样的深厚文化的影响下,我国历史上的兴国建邦和城市选址,和相宅都运用了风水术,佛教寺院的选址以及古代建筑的每个方面也都有风水理论渗透其中。
三、农业的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起到了决定的作用
文化的材料模式以及组成的语汇。我国古代建筑通常都是都比较平缓,又能够让建筑群体在地面上向周围进行有序的展开,以象征严肃的人间的伦理秩序并且时我国古人又受阴阳和五行说的限制,觉得木头盖的房子就是阳气的体现以及生命的所在。这就让中华文化的发祥地黄河流域的中华先民,不但有着取之不尽的森林木材以及适合用不同的方法建筑房屋的黄土,也更喜欢用木头建造房子,于是土和木就成了中国古代建筑使用的主要材料。而以土和木两种材料的掺和选择,也就决定了我国古代建筑的技术和结构以及空间组合还有艺术的形象。
四、以诗的性情做为主要的思想的自然风景式
园林可以说在我国古建筑中有着主要的地位,也是我国古代建筑文化风格独特的建筑之一。我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是因地制宜和掘地造山,布置房屋和花还有木,并选择环境,组织借景,组成有着自然情趣的园林。还通过对大自然风景素材的概括以及精炼,建造出的理想意境,是自然景观的展现,不只对自然的单纯仿造。它总是把玲珑小巧的建筑物巧妙地组织在山和水之间,令之每一景都有诗情画意,任何空间空间都有浪漫的情调。这种诗情画意通常都展示着主人以及士大夫阶级的思想情调,以追求悠闲雅逸的意趣为原则,并且也让我国古代园林的布局还有一些具体作法有着山水画式的独特的风格,这正如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所讲,中国园林就是一幅立体的中国山水画,这就是中国园林最基本的特点。这也是它和别的国家的自然风景式园林唯一不同的地方。并且,老旧的建筑形式和装饰以及色彩,还有绘画和文字、雕刻以及诗词的方面也和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有着不能分割的关系,通过它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以及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一些特征。更加准确的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的深刻的文化内涵,掌握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是研究以及设计还有保护和抢救、弘扬民族传统建筑的主要组成。
结束语
总体来说,在世界上的建筑文化的发展上,研究中国的古老建筑的平面外形还有其自身的深刻文化内涵,对我们继承以及弘扬民族传统建筑和民族精神,并且更好地吸纳一些外国优秀建筑的建筑特点,丰富还有发展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创新现代建筑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哲文.论中国建筑文化中国建筑文化大观[C]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一、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与世界其它建筑形态最基本的区别是木结构,是世界上惟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
中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木结构建筑遗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已有七千年。据考古发现,在300平方米的范围内,最少有三栋以上的干阑式建筑遗迹,其中一座长约23米,进深约8米。木构件建筑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多构件上都有榫卯,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已发现的最早的遗存。如果我们把河姆渡文化出土的榫卯木结构建筑遗迹当作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真正”起点,那么,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已经有七千年的历史了。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建筑主要分为抬(叠)梁式和穿斗式两种。另外还有井干式,但它不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只在一些林木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出现,如云南。
抬梁式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的主要形式,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建筑结构形式。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因此,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时代采用穿斗式构架的民居。这些地区有的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采取将穿斗式构架与抬梁式构架相结合的办法 :在山墙部分使用穿斗式构架,当中的几间用抬梁式构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木结构的建筑几乎都是有一定的制作规范。宋代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一书中包含各种“作”(大木作、瓦作等)的制度、工限、料例三个主要内容以及有关附图,系统地说明了当时建筑的分级、结构方法规范要领。书中提出“以材为祖”的材份制,即以与建筑规模等级相应的某一尺度作为建筑的空间尺度及构件尺度的模数。这是建筑体系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这种模数制度或比例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只是表现形式有所变化。清工部《工程做法》记载了这一体系的最后形态——斗口制。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体,它的基本艺术造型特点来自结构本身。中国建筑的起点是以间为代表的房屋,宫殿是房屋的扩大,它本质上并没有变化,只不过柱子更高、梁坊更长、间数更多而已。
二、大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
将中国古代社会和世界上其它古代社会作比较,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大一统”。而对于中国古代建筑来
说,则是它的“大屋顶”,这几乎是一个历史奇迹——“大屋顶下的大一统社会”。因为,在所有的中国的古代建筑中都可以找到一个最基本的形式特征——人字形的“大屋顶”。
中国任何类型的建筑都是由民居住宅演变过来,它是以增加重复单位来解决人所要求的尺度和规模。其基本外形都如一个篆书“人”字形,即双面坡的屋顶。通用性成为中国古代建筑构成的基本法则。大屋顶,这个人字形的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明显的特征。
不管是殿、堂、厅、轩、馆、楼、阁、榭、亭等称呼的建筑,还是方的、长方的、圆的、角形、扇形、一字、凹字、工字、田字等组成的平面;或是三合院、四合院或像故宫一样的建筑群体 ;无论是住宅,还是宫殿,或是庙宇、寺观 ;无论是悬山、歇山、硬山或庑殿、卷棚,还是单檐、重檐、丁字脊、十字脊,大屋顶可谓万变不离其宗。站在景山顶向南望去,紫禁城一片金色的屋顶,它虽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高有低,但总体上形式统一、规整,这就是“大屋顶”。
三、四合院——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
中国人对内向型封闭空间的习惯要远大于对外开放式空间的习惯。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以“合院”为单位的封闭性的组合体,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上的群体组合,构成了独特的空间形式。
四合院的布局方式早在殷商的建筑遗址中就可以看到。而到了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相当完整的四合院布局。到了汉代,这种四合式院落的发展就更为普遍了。我们从隋唐时期绘画、明器中可以看到这种前堂后寝的四合院式宅第。宋代对这种四合院布局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在厅堂和卧室之间形成了“丁”字形(或“工”、“王”字形)的平面,堂寝两侧有了耳房或偏院。元代四合院目前虽无实物,但在元大都旧址上发掘出来的后英房元代住宅遗址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这座遗址所反映的院落布局,它与近现代北京的四合院十分近似。到了明清时期,四合院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而北京的故宫就是由许多大小不等的四合院组成的。
由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以及方位的不同,从空间组合来讲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四合院是个统称,也可以称为“合院”。这种围绕一个中心空间(院子)组织建筑的形式的形成,是人类在从自然环境向人工环境过渡中所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需要。这种用高墙封闭的空间(院子)是一种外界环境与室内环境之间的过渡,这种布局原则不但适应了人们在生活上的实际需要,也符合人们思想上既要安全又想亲近自然的要求,并满足了我国封建礼制的精神需求与生活的功能要求,因此合院的建筑形式成为中国建筑中最典型的布局方式。
在生活空间上,民居建筑“有宅必有院”的“院”是其精华所在,建筑内部的内庭院空间,使整体建筑形成多进式格局。在中国式庭院中,院门关起来,就是自己的,门外始终是别人的。讲究的是私密性、安全性,而不是对外开放的格局,这就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特色,南方北方都是这样的。四合院虽小,但却内外有别、尊卑有序,讲究对称。大门一般在南向,其形式分为屋宇式。大门有门屋;或为墙垣式,就是直接在墙上开门。其中以屋宇式的大门为贵,依房主地位分3、5、7间,间数越多,则房主地位越高。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居多.木结构有很多优点,倒如卯榫结合整体抗震、雕粱唾栋艺术纯粹、单体组合空间丰富等;但也有许多致命的缺点,例如取材匮乏、腐朽老化、制作复杂、单体空间单调等。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如何合理化、规律化的在古建筑中应用,使现代结构的仿古建筑既保持浓郁的中国古代特色又能摒弃木结构的致命缺点,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现代设计中仿古建筑的特点分析
1.现代设计中仿古建筑的概念简述
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远,形成独特,建筑物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宏伟中不失细腻,庄严中不失优雅。而“仿古建筑”一词正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但直到上世纪末学术界在理论上的探讨, 褒贬不一, 可以说它经历了一个坎坷不平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仿古建筑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或传统建筑材料, 对古建筑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狭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传统建筑材料, 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的复原,严格讲属于文物修复范畴。
2.仿古建筑的特点简述
仿古建筑通俗点讲既是用现代的施工工艺体现古代建筑的外形。而我们知道由于古代建筑材料和理论的局限性,古建筑并不存在高层结构;故而现今的仿古建筑多以单层和多层为主。众所周知,现代多层建筑多为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所以在仿古建筑中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
(一)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体现在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并保持构架制原则。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鉴于木结构的耐火性很差且使用周期短,在现今建筑中已经不提倡使用;而构架制的结构形式和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极为相似:传力途径明确,主体的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分开。这就说明框架结构是最能体现古建筑精髓的结构形式。这也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
(二)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但彩画制度这一形式在现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也只能通过外贴或喷绘等装修手段才能达到。
(三)中国古代建筑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所特有的形制,它既是梁和柱之间传递荷载以及承担抗震作用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为一体的精华所在。随着现代结构形式及建筑材料的发展,斗拱这一重要的结构构件应用在仿古建筑中时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实质性作用,而仅仅作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装饰构件。但是它作为古建筑的代表性构件是不可或缺的。
(四)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正是由于这种理念,古代建筑的单体建筑形式也是高度统一,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这些特点难免单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古建筑的多样性,而古代建筑师则从建筑组群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从而使庭院变化丰富多彩的。而在古代园林的设计中这些特点并不明显,原因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这才有了现在我们熟知的各式园林。
三、现代设计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
仿古建筑中应尽可能的以现在设计方式来使得各个方面的特点得到显示。中国古建筑中以明清时期的苏式园林古建最具代表性,也最为人们熟知;所以在仿古建筑形式中以仿明清苏式古建为主。仿古建筑的主受力构件大体可分为:柱、梁、桁、檩、椽。传力方向为:屋面椽檩桁梁柱;途径明确,受力简单。笔者将以一个简单的仿古建筑设计做出分析。
1.景点的整体规划
如图1,该景点是为纪念一个上古凰落架”的传说依山而建。简单地分为两个标高平台。
首层平台是一个小型的游园,二层平台是围绕一颗老梧桐树的纪念游园。两个高差所形成的两个立面采用汉阏组合造型,第一立面两组组合,中间设神道,通过神道台阶上至第一层游园平台,该平台采用对称手法完成以铺装、落差广场、旱地喷泉等要素组合的休闲广场;第二立面一组组合,中间设过门阀门,阕门两侧分列两组阁和宫墙,通过阕门上至二层纪念平台。该平台上设纪念亭和老梧桐树遥相对应。其间夹杂绿化、铺装、廊道、水池等园林设计因素。
2.单体设计
如图2,汉阕的造型古朴刚劲,别名凤阕,能够很好地突出该景点纪念。凤凰落架”的古老传说。将单体的阗分体量大小,前后不一地组台在一起形成立面造型就要求单体的阔比例及大的构件仿古特点明显,且利于现代结构施工。
设计中通过对古代汉阋造型有选择取舍,强调大形体的同时忽略某些结构细部,尽量通过小型装饰构件体现古朴的昧道。单闫分上下两层檐,中间是空口回音腔体,内置风铃致枚,每当山风吹过铃声清脆引人寻觅。戗脊、覆瓦条等构件粗拙刚劲.线条挺拔。双层阕顶面覆墨绿琉璃平瓦,其余外露面铺青灰陶土砖。阕体正面中间置古式青铜浮雕。总体组合色调以青灰的阕墙、青灰的铺装地面、墙上铜制金属花箍、古松柏、红绿的花草构成既庄重又活泼的纪念场所。单体组合方面通过阕体的高低、前后错落,材质的转换,横向竖向线条的对比,墙体古式花盆的点缀形成单体的统一,丰富的多角度观感组合立面。
3.结构分析
如何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百分之百解决建筑设计的思路,在基础承载、基础形式、墙体形式、阕头形式、细部构件等方面分别对待,既要考虑安全合理.又要考虑经济实用。由于该地盛产石灰石,所以在基础和墙体上采用了M7.5水泥砂浆浆砌MU20石灰石,在围头标高范围内采用了内部框架,两层檐板和竖向腔板从框架梁上以折板的形式挑出,板厚100 mm,壬10配筋,根部由于双层板厚承载剪力不是问题,主要荷载考虑板自重、瓦板重量、风荷载、雪荷载。内部框架柱基础伸人浆砌石灰石满足锚固,并每隔800mm环形拉结一道框架梁,框架梁内侧挑出基础板,上浆砌石灰石作为压载。且为防止风的侧向力,必须在框架基础上砌够足够压载的石灰石,防止阕头的侧倾。其余戗脊等构件按照加工尺寸,用细石混凝土9号铅丝做骨架,壁厚15 mm,预制后,焊接在相应位置的预埋铁件上。外露装饰分90采用铺装、抹面涂料、斩假石等做法。
四、结束语
通过对现代设计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对现代结构的仿古建筑借助古老传说的优美意境,和谐地与景观规划有机地融为一体有了浅显的认识和大胆的尝试。该景点建筑建成后,给人以建筑总体布置。彰显雄浑大气,单体建筑突出沉稳厚重,细部装饰刻意精雕细琢的感觉,是谓成功的现代设计思路,同时也成为人们在闲暇时观赏、游览、休闲、散步的理想场所
参考文献:
[1]牛毅胜 浅析现代设计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 [期刊论文] 《山西建筑》 -2007年28期
[2]张向东 肖胜利 夏琪谷 洪勋 马学 仿古建筑地震灾后重建施工技术 [期刊论文] 《施工技术》 ISTIC PKU -2011年6期
[3]张福萍 仿古建筑结构设计实例简介 [期刊论文] 《煤炭工程》 PKU -2003年9期
[中图分类号]TU-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2-0046-01
居住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之一。勤劳而勇敢的中国先民们在与大自然的不懈斗争中,从“穴居”“巢居”进步到“筑室”而居,出现了居住建筑。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的不断进步,其他方面的建筑也相继兴起。
中国的建筑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一个独立且生命力极其顽强的体系。历经时间与空间的冲击,它仍然保留着原有的本质。而更令人称奇的是:在这过程中,它不断地接受并吸收中国文化精华,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风向标。正如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老先生在他的《清式营造则例》中谈到:“中国的建筑直至成熟繁衍的后代,竟仍然保存着它固有的结构方法及布置规模,始终没有失掉它原有面目,形成了一个极特殊、极长寿、极体面的建筑体系。”
正是由于中国建筑体系的完整性,我们才能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解读,更深刻地去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
建筑作为一种语言,它诠释着社会文化和观念的形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生命、敬畏生命的民族,中华民族对于生命的延续和繁衍看得极重。随着野蛮原始充满血腥的部落时代的结束,封建儒家将“礼”作为社会准则的同时,仍然没有忘记对生命的渴望。一方面,儒家大肆鼓吹“饮食男女”是人之“大欲”“大恶”,惟有藏其心方可有“礼”。而另一方面,他们又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由此可见,他们同样无法逃避对于生命的认识。
由此,中国古代的建筑除了完成主人的任务使命,它还深深地打上了生命的印记,它代表了对生命的渴望。
正是由于建筑没有客观永恒存在的必要,所以中国人没有像西方人一般发展出用石头兴建的建筑。中国人很讲究天人合一,因而建筑自然而然地就和人的寿命一样,它随着主人的生命节拍而存在。主人的起起落落就决定着建筑的生命,当主人处于人生的低谷时,建筑也就相对而言是寒舍、陋室,但当主人飞黄腾达时,建筑也就生机盎然。当主人撒手人寰之后,建筑也归于沉寂,终因岁月之磨蚀,无人照料而破败。因此,使用可以腐朽的木材要比使用不会腐朽的石头更加具有生命的意义,木材作为建材也就成为必然了。
提到建筑材料木头,就不能不联想到土。中国人历来讲建筑工程为土木工程。可见,土与木是中国古代建筑必不可少的建材。《尚书•洪范》中,箕子陈述上天赐给禹的“九畴”中,第一条便提到“五行”之说。中国古人形象地联想到:木,向上生长的树木,代表着生命,象征生气,以青龙为标志,方位为东。土,居中央,主方正。两者皆为吉象,并且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同样,古人认为石材只是地面下或脚下的建材,它暗示着死亡,因此墓室多用石材砌成。而且石材,其质地近金,有肃杀之气。即使是修筑城墙,中国人也大都不用石材,而是用夯土。所谓夯土建墙即指版筑夯土墙。它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构筑城墙的方法,它是以木板作模,内填粘土或灰石,层层用杵夯实修筑成的。尽管后来也有用到石材,但那石材都是贴在夯土墙上。即所说的“砖包墙”。
生命的感觉对于中国人来说,比起永恒还要重要许多。除了在环境上感受到生气,在材料的使用上执着于木材之外,造型的生气也变得尤为重要。
那么,不用石材作建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太重,不够飘逸了。大多数中国古代建筑,东西多用实的山墙;南北多用虚的门窗,可以开启,让气流和光线畅通,符合人之所需。同时,在六朝之后,中国建筑产生了地面用短柱支撑,屋顶以曲线起翘,聪明地使建筑的重量感消失。这无疑是一种生韵的生动表现。
由此,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建筑是生命的建筑。建筑表述的是隐含着建筑者深层的观念形态,或者说是一种社会的哲学和美学观念、文化的系统意义。
中国人在几千年不断磨合的时间里,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和人生观、文化和艺术观。并且,中国人从来没有放下过对天地自然的观察,因而形成了一套属于中国人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在建筑上表现出来即为“人本的精神”。
何为“人本精神”?按照西方人的解释就是以人的本位来观察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在中国,中国古人们将其解释为人与空间的和谐,一切顺应自然,按自然的规律行事。
在建筑上面,无论是建筑布局还是建筑本身构成,它都与自然和谐统一。上天赋予人体的造型,基本上是对称的。因此在中国的古代个体建筑都是极其简单的长方形的匣子,都成“组”出现。四合院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最起码的建筑了。每一个组合都反映着天命的观念,都是一个小小的宇宙。
台湾著名建筑学家汉宝德老先生曾经在他的讲演稿中提到:“建筑是文化的上层建筑。建筑的每一现象都有文化的根基,这是毫无疑问的。”
的确,中国古代建筑由一张白纸被描绘得色彩斑斓,它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建筑文化的现实意义将会愈加明显,它包罗万象,忠实地反映了中国延续千年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中国的传统文化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是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也传承了华夏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中国动画艺术的发展,也始终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不论是故事内容还是绘画风格,中国传统文化对动画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动画风格众彩纷呈,从动画产生之初,就蕴含着特有的民族风格特征,例如水墨国画、皮影、剪纸、京戏、瓷器青铜器、敦煌壁画、太极八卦等等,其绚丽多姿的形式和表现内容为中国动画乃至世界动画的创作提供了生动的素材。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时间的沉淀,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积累了大量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如:新石器时代质朴厚重的彩陶、商周时代神秘雄浑的青铜器纹饰、战国时期灵巧多变的器皿,以及意境深远的国画笔墨、复杂多变的装饰图案、造型生动的民间剪纸、色彩绚烂的木版年画等等,都充分体现了或简约或精致,或恢弘或灵巧,或粗放或工整,或质朴或奢华,或娟秀或热烈等多种手法。许多传统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科技和工艺的不断进步,经久不衰,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传统元素。
计算机技术与游戏的结合最早是以街机游戏和单机游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虽然表现简单但都是由计算机绘制的图像,最有代表性的就是Atari公司开发的第一款视频游戏“PONG”。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游戏的发展突飞猛进,技术的进步使得生产商开发出更为轻便的街机版本,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个人电子产品成为可能,矢量游戏的开发使得“任天堂”成为计算机游戏产业的一支生力军。20世纪80年代末,计算机图形设备的发展大大积励了软件编写者改进模拟器和影像创作等专业领域,即使在3D环境中,模拟和表演也是属于不同的问题范畴,常常使用Pantbox, Adobe Photoshop等工具来修饰润色。20世纪90年代,街边游戏厅里的游戏机中的硬件可被追溯到商用飞机制造者和军队训练官所开发的飞机模拟技术。1994年,亚历克斯・塞罗皮安和杰森・琼斯为苹果公司制作了第一款大卖的游戏,是第一人称射击作品《马拉松》系列。
数字媒体化大大简化了不同学科间各种形式和内容的相互转换。游戏制作再也不想早期那样,被放在了一个与电影同等的位置上,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和关注。现如今许多数码游戏都来自于影视作品或者是历史神话小说,当代的数码游戏制作更为精美和生动,电影与游戏在新技术的不断进步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次世代游戏的到来,使游戏行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次世代本来代表的是拥有更高cpu硬件设施的电视游戏,即戴着头盔能感到wii拳击的震动、拿着拳套能感应阴森恐怖的氛围。绝对让玩家融入气氛的Xbox360的《生化危机5》还带有场景破坏,能打下一片墙,还拥有超真实的第一人称射击,现在的《战争机器》也被运用到了网络游戏上。
我国古代建筑在Q版游戏场景设计中的运用以及重要性
Q版游戏场景设计的概念
游戏场景设计是指游戏里除了那些有生命的造型外的一切物的造型设计。包括房屋、道具、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
Q版,其实这个名次来源于英文Cute(可爱)的谐音Q,通常意义上讲的比较梦幻、卡通、可爱的类型。那么Q版风格的场景设计也就是走的可爱风,运用夸张的手法将一切写实的场景可爱化,为玩家创造一个圆润可爱的世界。
建筑与游戏场景设计的关系
游戏场景设计是游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游戏场景设计能提升整个游戏画面美感,能够使游戏的渲染效果更加饱满,并利用游戏主题突出游戏主题、强化渲染游戏主题。游戏场景交代游戏中的时空关系和营造氛围,体现故事发生的地域特征、历史时代风貌、民族文化特点。很多游戏当中的场景都来源于真实的世界但又“架空”世界。选择什么建筑风格直接影响着游戏是否能够很准确地表达出游戏时代背景、发生的地域、时代风貌以及游戏本身要带给玩家的主题和思想。因此建筑的风格选择,造型在游戏场景设计中非常的重要,直接的呈现给玩家一个虚幻又逼近真实的游戏世界。
现在的风靡的游戏中的借鉴的建筑风格,常见的古希腊建筑风格:例网游《MYTHEON》,古罗马建筑风格,欧洲中世界建筑风格:例《永恒之塔》,文艺复兴建筑风格,中国风格:单机版的《功夫熊猫》网络游戏《诛仙》等。
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我国古建筑主要以木材、砖瓦为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2、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包括彩绘和雕饰。
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我国古代建筑的分类
中国古代建筑按功能分为7大类:居住建筑、城市公共建筑、宫殿建筑、礼制与祠祀建筑、陵墓建筑、佛教建筑、园林和园林建筑。建筑的类型多,形成了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亲切宜人的住宅型风格、自由委婉的园林风格。
我国古代建筑在Q版游戏场景设计中的运用
相比于魔幻风格(魔兽世界、暗黑破坏神)、欧式风格(天堂、永恒之塔)、玄幻风格(兽血沸腾、斗破苍穹)、中式古典风格(仙剑奇侠传、轩辕剑)等已广泛应用的风格模式,Q版风格越来越成为游戏风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特别多的Q游戏场景设计都借鉴中国古代建筑,不仅仅是国内的甚至国外的游戏开发都会大量在游戏中加入中国古建筑元素,例韩国的游戏《热血江湖》游戏背景是古代武侠之风,游戏场景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特色建筑。国内的《问仙》、《封神西游》、《鹿鼎记》等。
游戏场景设计的思路与原则
首先,整体归纳游戏主题,从宏观上把握游戏的基调,即驾驭整个游戏的思想。游戏场景的设计必须紧密围绕着主题进行设计,设计出的场景必须符合总策划的要求,达到所设计的视觉效果。整体的基调定好了之后就可以设计场景的局部,在此期间也同样要遵循从整体观察的原则,看局部的设计是否脱离主题思想,是否合理。
其次就是对游戏场景氛围的塑造了,游戏的氛围很重要,它体现出的画面效果直接影响整个游戏的质量。要营造一个恰当的气氛必须考虑到游戏主题是属于哪种世界观,游戏策划设计了哪些些环境等。例如:白天、夜晚、阴暗、诡异、神秘等。不同的环境和色彩能给玩家带来不同的感受,也使游戏更加丰富饱满,为游戏的可玩性加了不少分。
最后就是游戏场景的空间表现了,在制作场景时有很多方法能够加强场景的空间感、距离和深度感。例如使用景深效果,光
影的设计等。可以将场景设计得更丰富多变、信息量大,使玩家更加有探索的欲望,牢牢吸引住玩家。
中国古代建筑气魄宏伟,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
达到了力和美的统一。在建筑的设计中一直试图把唐代建筑的历史凝重感和q版可爱风格完美的结合。
设计时将正常比例的建筑屋顶夸大,屋内柱子高度和柱子到屋顶高度,基本形成1比1的关系。让场景建
筑和物件在造型上尽可能的圆润,可爱化,夸张化。
在设计场景的过程中,场景划分为几大类:即游戏中世界观中角色的不同生活场景。着重在建筑的屋顶
屋檐等明显的设计形式上进行设计,由此赋予建筑的功能属性。例铁匠铺,屋顶上的装饰就可以设计一
把很有气势的斧的形状。按功能设计铁匠铺,民居,书屋,服饰店,食品店,钱庄,公堂,凉亭。桥梁
,船屋,草棚,长廊等。在设计人族的建筑时,就可以大量的运用古代的建筑元素,表现建筑的宏伟以
及当时经济的繁荣。而在设计魔族的建筑时,选择的元素大多是大自然的,尽量的让人工的痕迹少。例
如魔族的栖息地是被盗的墓穴或则山洞,凉亭是用稻草铺的,船是用木板随意定的,屋的搭建材料大都
是没有修饰的木头,竹子等。其次是色彩搭配,古代的建筑色调简洁明快。可以避免无过于复杂的纹样
,给人朴实,大方,庄重的整体感觉。简洁明快的大色调基础上,再加以丰富色彩斑斓的装饰。让整个
画面大气不单调。建筑设计很庄重,色调艳丽。有很多的装饰和图案。魔族的就相对的很朴素。要一直
努力地表现场景物件的真实质感,充分的表现建筑的历史凝重感,将中国古代建筑和游戏世界观背景完
美的结合。
根据创作主题,Q版玄幻游戏场景设计要恰当的运用古代元素为玩家创造一个天马行空又充满玄幻的游
戏世界。造型新奇,物件比例要适当夸张。由于故事发生在人魔对战的年代,那么城镇建筑的一定要透
露出历史感和残破感。色彩的搭配就显得尤为重要。明快的色调上再做旧,把历史厚重感和Q版完美结
合,突出游戏主题。
中国古代为背景的游戏,架空历史但又贴切历史的玄幻游戏。因此在游戏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
展示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古建筑文化也是游戏想要传达的重要信息。所以在设计时,会更加的注重设计
元素和历史的真实感。
正如我之前所讨论到的场景设计的原则,场景设计必须围绕着游戏主题进行展开,从整体到局部的再到
整体的理念。在进行对场景设计的构思时,首先根据游戏故事背景和游戏风格设计了整体基调,然后设
计出每个场景的部分局部,在进行总体归纳。根据这样的步骤完成游戏场景设定 。
结论
本论文结合了自己的创作经验来进行对游戏场景设计建筑部分的讨论。本文不仅仅讲述了什么是游戏场
景,分析了中国建筑的特点而且主要还阐述了设计过程中的思路和原则。结合自己的创作灵感和丰富的
生活积累和素材,将他们整合,设计出整体成系统且又合理的场景,包括局部设计与整体的配合,一个
好的游戏场景不仅仅能提升游戏的画面效果,还有游戏的质量、可玩性等,只有满足了这些,才能牢牢
的吸引住玩家,才是一款成功的游戏场景设计。(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与表现》 周晓波 西南师范法学出版社
Abstract: in the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due to improper thoughts, ideas and feudal hierarchical view, the effect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 makes our present a unique style and form, this paper from the construction concept, layout characteristics, image ar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hese four aspects are discussed, analyses the uniqueness of the ancient buildings.
Keywords: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Layout; Image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ce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特点及建筑特色,首先就得从建筑者的文化心理入手。我国古代建筑的产生与发展,与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封建社会的君臣伦理思想、皇权等级观念等,都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所以要分析我国古代建筑的布局特点、艺术特色以及中西建筑的差异性,就必须从建筑者的营造观念出发。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观念
在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观念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敬天祀祖的礼制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和以家长为中心的家族观念。这些中国传统的观念与思想,直接影响了古代建筑的构造特点,例如在宫殿的建造中,许多殿堂建筑的屋顶、台基、斗拱和装饰都体现了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具体而言,就像是故宫太和殿是皇帝上朝处理政事的地方,就会使用最高级的屋顶、台基和彩画,其开间和进深的数目也最多,以体现帝王“君王之尊”的思想。
而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则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北京天坛上,整个天坛建筑群是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内外墙的南面为方角,北面为圆角,象征着“天圆地方”。此外,古代宫殿的辉煌、雄伟、崇高、灿烂等外观特征,也蕴含着古代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肃穆的特色,体现出中国古建筑的营造观念。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特点
所谓平面布局的规律,就是每一处宫殿、寺庙、民居等建筑都是以“间”为单位,从而构成了单体建筑,然后再以单体的建筑组成庭院,以庭院为单元,形成了风格各异的群体建筑。而庭院这种群体建筑,一般都是前后串联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思想意识的产物。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这些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建筑群与布局特点,通常是使用均衡对称的方式,这与我国传统的“中庸思想”一脉相承,这种建筑群会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然后将较为重要的建筑安置在纵轴线上,例如一国之君、一家之主的起居室;而次要房屋,则安置在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这样才能使得建筑群体主次有分,相互映衬,层层有序。北京的故宫和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皇权的至高无上、封建的等级观念;又如,北京四合院由三进院落组成,每一进院落内又有东西厢房、正厅房,正厅房两侧有耳房。四合院各房的使用一般按长幼、内外、贵贱来安排,体现了以家长为中心的家族观念。
三、中国古代建筑丰富多彩的装饰特点——以彩画为例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及其自身风格的独树一帜,是长期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后的表现,集中国式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色于一体,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形象,因此,下面就以彩画作为切入点,探讨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形象特色:
彩画多出现于屋顶内外檐梁舫、斗拱及室内天花板、藻井和柱头上。原来用以防潮、防腐、防蛀,后突出其装饰功能,因而具有保护、装饰、标志、象征等多方面的功能。明清时期彩画已成为宫殿和王公大臣等宅第不可缺少的装饰构件。明清的梁舫彩画最令人瞩目,主要有三种:
一是和玺彩画,这是清代宫式彩画中等级最高的彩画,这种彩画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主要应用于主宫殿中梁枋檩等大木构件上面的装饰,构图受当时较为成熟的旋子彩画影响,为三段式构图,中间为方心,方心占整个构件的1/3,方心两边是找头、盒子、箍头。和玺彩画比较突出的特征:一是折线形彩画大线;二是其纹饰主要为龙纹和凤纹,龙凤是帝王家族的象征,彰显着统治者身份的高贵;三是所有纹饰均贴有金箔,放眼望去,金碧辉煌,富贵华丽。
二是旋子彩画,等级地位仅次于和玺彩画,是清代官式建筑彩画的一个主要类别,运用范围很广,例如应用在皇宫的次要建筑、贵族府邸、衙署、城楼、和一般的佛庙、寺院建筑。旋子彩画品种繁多,历史悠久,于元代便初具雏形,经过明代的不断规范,至清代早期,构图、纹样、设色(彩画三要素)就基本固定下来。
旋子彩画最突出的特征是被施建筑构件上的旋涡状花纹,这也是称其为旋子彩画的原因。梁枋檩上施旋子的部位称为“找头”,找头左边往外依次是箍头、盒子、箍头、副箍头,找头右边是方心。因为古建筑的梁枋檩构件长短不一,所以有的构件亦可不设盒子,找头的长短形式也不尽相同,常用的构图方式有一整二破、喜相逢、勾丝咬等。
三是苏式彩画,这是清代官式建筑彩画的一种,而非字面上理解的“苏州地区彩画”。苏式彩画与苏州地区彩画在构图、纹样、设色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苏式彩画色调与其他官式旋子、和玺彩画类似,以青绿两色为主,早期常用吉祥图案,表达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美好祝愿,晚期写实性绘画渐盛,其整体仍是华丽富贵。苏州地区彩画则不然,它的图案以锦纹为主,用金量小,追求的是淡雅清丽之格调。
四、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古代建筑的差异性
1、封建等级观念VS自由平等观念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封建制度的统治,因此,在古代建筑的营造中,也明显地受到了这一严格的等级观念的影响,但是,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较,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虽然西方国家在一定的时期里,跟中国一样经历了封建专制和君主专制的制度,但是,到了欧洲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以后,西方国家就已经基本了君主专制制度,加上之后席卷而来的英国工业革命,使得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随后涌现出一批具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艺术家和思想家,建筑当然也经历了这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革命。
民主、自由、独立、博爱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迅速在西方各国散播开来,因此,在这种朝气蓬勃的艺术思想指导下,建筑设计与建筑的风貌也逐渐走向了自由化和个性化,呈现出多样化的色彩,在建筑的装饰上,更加崇尚自然、真实、合理,并且将“方便、坚固、美观”奉为了当时建筑设计的三条经典原则。
同时,一些受到启蒙思想影响的建筑设计师还大力提倡建筑要要合乎自然,要为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在建筑中还要宣扬人的“个性”,提倡从建筑的外部结构到内部装饰,都要体现出人文色彩,表现出平等、自由的观念,因此,与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观念截然不同。
2、注重群体统一性VS注重单体的差别
纵观中西古代建筑,不难发现,中国古代建筑非常注重群体的设计,但是西方的古代建筑,则侧重于单体个性化的建筑。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个人必须服从群体,强调社会的服从性、等级性,要先“大家”,后“小家”, 例如中国华北地区古代仿生名城,还有明清时期的傲州仿生村落,无不体现着城镇与天、地、人三者形成有机活体的宏观整体概念。所以,中国古代建筑群的艺术成就是卓越的,而单体的民房建筑则是鲜为人知。
而在西方哲学中,从“我思故我在”就可以看出,西方文明的源头是从强调个人自身的生命意义出发的,先个人,才考虑到社会群体。因此西方古代建筑的构造设计历史多以建筑单体为突出,成就也是最大的。
参考文献:
[1]栗德祥、周榕,建筑学的千年涅槃——建筑的学科困境与自我拯救,[J]建筑
学报.2011.04.
[2]赵和生,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J]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设计是为了改造、美化人的生存环境。设计行为所必须的材料、技术、信息,都来自相应的环境,体现出环境所达到的水平。如果设计所花费的经济代价超越环境水平的设计是不会被公众认同的,只能导致失败。而社会审美时尚,这种环境的美学标志,不能不成为设计所要依据的一种精神要求。“要是我们脱离环境而存在,那么就不可能有什么设计活动,也不可能产生正确的观念和思想。正确的设计也就不可能创造。”也就是说设计的正确与否的论断,它的各种价值的鉴别和判定,也只有将它放到相应的环境中才能完成。整个设计活动过程,都要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论文格式。
无论从整个人类设计发展史来看,还是从现代设计诞生和成长的历史来看,我们都能清楚地发现环境对于造成和推动这种发生、发展的不可轻视的作用。任何设计大师的任何杰出的个人行为,都是在环境作用下的设计发展历史潮流中涌现的璀璨浪花,然后才谈得上这种行为对设计潮流的促进。而设计产品总会成为特定环境的一个构成部分。无论是一件家具、一只花瓶、一件服饰、一幅招贴画、还是一座建筑物、一个装修完的房间等等,都可以看作是大环境中的小环境或存在物,大空间中的小空间或实体。一件设计产品会与他周围的日用品、房间、庭院、绿化、建筑乃至山林原野产生联系,共同构成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丰富性的环境。设计要受制于环境因素,要考虑产品所使用的场所环境,预想到当它处于该场所环境是可能产生的效果。
对环境的研究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环境研究本身是一个大课题。在通常的意义上,环境可以说就是围绕着某种物体,并对这物体的行为产生某些影响的外界事物。论文格式。按照这种说法,对于现代设计来说,至少可以有两类环境:一类是围绕着设计师,对其设计活动产生作用的外界事物,即设计师主体环境,属于人的环境;另一类是围绕设计产品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外界事物,即设计产品主体的环境,属于人工制品环境,我们要探讨的主要集中在设计师主体的环境。我们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来分析影响设计的外界事物。
一、自然环境对设计的影响。自然环境可以分为非生物自然环境和生物自然环境两类。前者包括影响设计的土地、河流、山脉、气候、季节等因素。后者是动、植物。两类环境是彼此联系结合在一起的。它们对设计的影响首先体现为限制和选择,即限制设计的产生和发展,筛选出那些与环境相结合的设计形式使之得以存在。比如: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样式木构建筑的成型和发展就是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有人曾经指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当地盛产的木材,就成为构筑房屋的主要材料,这样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其他材料作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就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中国建筑的主流。”丰富的木材资源,宽阔平坦的中原地域,都是造成以宫室寺观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这些鲜明特征的重要自然环境因素,这些特征有形制高大、装饰华丽和飞檐翘角等。如大屋顶的作用就是为了对木构架的保护,同样出于保护目的的,梁、柱头、天花板、斗拱等处以浓艳色彩施油漆彩画,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的一种重要装饰手段。在室内设计、环境设计等设计活动中,材料、技术、结构直到具体部件的选择安排,都不能不受到自然环境所施加的力量。
当然自然环境对设计的影响不仅体现为限制和选择,而且也体现诱发和促进,即为设计师提供素材,激发设计师的创作构想乃至灵感,促进设计的多样、丰富和合理。自然环境成了一些设计师的灵感之源。比如:大众甲壳虫汽车的设计灵感就来自于甲壳虫。如今,在世界各地仍旧有几百万辆甲壳虫汽车行驶在路上,它们中间几乎包括了几十年来甲壳虫的所有车型。尽管由于各种原因,甲壳虫汽车登记在册的数量在逐渐减少,但它仍然是世界上最流行和最受人喜爱的汽车。
二、社会环境对设计的影响。社会环境可分为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军事环境、文化环境、宗教环境、习俗环境等等。这种种因素或成分实际上是彼此联系的,但是对于具体的设计行为、设计思潮来说,影响他们的社会环境条件可能以某一成分为主,这种情况在设计史上也是相当常见的。社会环境的变化,较之于自然环境更为明显。人们被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人工制品所包围着,被自己的同类的群体所包围着,纠缠在种种社会关系之中,所以社会环境被人们更加直接地感觉到,经济、政治、法律、宗教、文化、风俗等等往往直接地对设计发生作用。社会环境对设计的影响也像自然环境一样首先以限制或制约的方式体现出来。比如:生活方式和习俗限制服装的样式,也是筛选服装的色彩、型、结构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古代的契丹族曾长期过着游牧及渔猎生活,他们的服装除了受寒冷的气候条件所限以兽皮为主要衣料以外,受生活方式所制约一般为长袍、圆领窄袖、长裤皮靴。设计所要考虑的审美因素,同样要取决于社会的生活方式。
社会环境对设计的影响的另一种体现方式也是诱发和促进。设计师被社会环境激发起设计动力和热情,从社会环境、社会变革中获取设计动机和设计主题。实际上,环境的限制和筛选作用与诱发和促进作用是结合在一起的。限制了设计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同时也就促进了这一方面的发展,淘汰了其他类设计,同时也就激发推动了这一类设计。论文格式。两种情况相反相成地存在着。比如说那些反映战争、竞选、科技新成就的招贴画,那些为环境保护或种族平等书刊杂志设计的封面,那些模仿太空舱的室内设计等等都是社会环境对设计的影响的另一种体现方式也是诱发和促进。
总之设计离不开环境这一观念,应当成为设计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作为人类一种重要创造活动的设计行为,总是在特定的外在环境中进行和展开的。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时代历史社会环境中,才能产生出某种设计的需要和创作的动力。产生出设计主题,产生出设计创意和设计方案。从设计活动、产品和设计发展史的角度,我们都能得出设计离不开环境这一结论。
参考文献:
[1]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2]大智浩:《设计概论》,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
关键词:新中式风格;住宅;建筑;文化
Key words: new chinese style;housing;building;culture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098-02
0 引言
从80年代开始,中国的老百姓,就奢望着住上窗明几净的楼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房地产迅猛发展。然而中国建筑市场被欧陆、西式建筑所垄断。我们把毕生的积蓄投入自己的房子,我们到底在期待什么样的房子呢?新中式风格,是我们内心始终不能割舍的。
1 新中式风格概念
新中式风格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新时期,伴随着国力增强,民族意识逐渐复苏,人们开始从纷乱的“摹仿”和“拷贝”中整理出头绪。在探寻中国设计界的本土意识之初,逐渐成熟的新一代设计队伍和消费市场孕育出含蓄秀美的新中式风格。在中国文化风靡全球的现今时代,中式元素与现代材质的巧妙兼柔,明清家具、窗棂、布艺床品相互辉映,再现了移步变景的精妙小品。
2 现代新中式风格住宅的发展概况
现代新中式风格住宅的发展不是否定西式住宅或是其他,更不是全盘照搬中国古典建筑,而是重在创新。所谓现代中式就是保持了传统建筑的精髓,又有效的融合了现代建筑元素和设计手法,改变传统建筑的功能使用,给予重新定位。建材的变化以及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内在因素引发新中式建筑形式的产生。就目前国内具有现代中式风格的项目多以低密度、低容积率高档别墅社区为主。一方面,别墅中的院落空间与传统民居建筑空间构成较为相似。另一方面,现代别墅生活模式与传统家族式人居模式有着较多的类同。然而,在住宅市场占有绝对比重的高层、小高层等产品领域,由于竖向叠加的居住模式与传统人居理想有着天壤之别,现代中式很难在他们中间有所发展提高。
3 现代建筑形式的传统表达
新中式风格的中国文化价值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人居的回归并不是建筑形体的复古或者简化后的传统符号。新中式建筑不在于有着大屋顶,也不在于建筑物的富丽堂皇,只要是能够将传统的人文价值和文化底蕴体现出来的设计,我们均能够去应用。新中式风格的建筑的精华也就在于使用当代的建筑形式以及观念去表达传统的人文价值以及文化内涵。因为高层建筑和传统的民居不仅在体形上,同时在空间上,两者都有着实质性的不同,因此,现代中式建筑只是通过简单的模仿传统建筑,紧紧可以做到形式上相似而已。所以,我们现在亟待处理的主要问题就是怎样将现代中式的高层建筑与传统的建筑达到“神似”。建筑设计大师经过研究传统建筑的的纹样以及古典花格窗等发现,这些传统纹样不仅具有逻辑性而且还有规律可循,一方面它们可以传达出传统的人文价值,另一方面,也具备了当代建筑的一些特性,例如时效性、简洁性等。兰亭御苑建筑形式就是经过对我国花格窗和纹样进行现代建筑手法的处理。
4 大胆创新
创新,是所有产业的根本与动力。新中式风格住宅建筑,如何创新是值得思考、实践的。
从南北方、民族建筑中提取典型元素,并且进行全新的建构与重建。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宫殿建筑与徽派截然不同。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形式上,它们都显示了皇家的尊严和富丽堂皇的气派,从而区别于其它类型的建筑。几千年来,历代封建王朝都非常重视修建象征帝王权威的皇宫,形成了完整的宫殿建筑体系。本课以明清故宫为代表,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特点及其反映的历史文化内涵。紫禁城宫殿在建筑布局上贯穿南北中轴线。故宫建筑大体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南为工作区,即前朝,也称外朝,北为生活区,即后寝,也称内廷。前朝是皇帝办理朝政大事、举行重大庆典的地方,以皇极殿(清代称太和殿,又称金銮殿)、中极殿(清代称中和殿)、建极殿(清代称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东西以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其中太和殿是宫城中等级最高、最为堂皇的建筑,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或庆典,此时数千人“山呼万岁”,数百种礼器钟鼓齐鸣,极尽皇家气派。
内廷以乾清宫(皇帝卧室)、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西六宫(皇妃宫室),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皇帝的“三宫六院”,是皇帝平日处理日常政务及皇室居住、礼佛、读书和游玩的地方。坤宁宫后的御花园,是帝后游赏之处,园内建有亭阁、假山、花坛,还有钦安殿、养性斋,富有皇家苑囿特色。出御花园往北为玄武门(清代改称神武门),是故宫的北门。
故宫前朝后寝的所有建筑都沿南北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布局严整,东西对称,建筑精美,豪华壮观,封建等级礼制森严,气势博大雄伟,这一切都是为了突显专制皇权至高无上的权威。
满族的“口袋房”,又叫“斗室”,因其形如口袋和斗形而得名。一般是3间或5间,坐北朝南,房顶用草苫,周围墙多用土垒成。门大多开在东边,也有的中间开门,称“对面屋”。进门便是伙房,又称外屋,西侧或东西两侧为里屋,即卧室。卧室筑有南、北、西三面构成的火炕,这是满族卧室的最大特点。火炕又称“转圈炕”、“拐子炕”、“蔓字炕”等等,满语叫“土瓦”。一般南、北为在炕,东端接伙房炕灶,西炕是窄炕,下通烟道。按满族习俗,西炕上供着神圣的“窝撒库”祖宗板,因此不要说堆积杂物,就连贵客至友也不能坐西炕。南炕温暖、向阳,一般由长辈居住;晚辈则住北炕。火炕既住人又取暖,深得满族群众喜爱。满族入关后,火炕在北方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推广。
满族的窗户分上、下两扇,高丽纸糊在窗户外面,糊之前,把盐水和酥油搅拌成的比较稀的糊状物喷在高丽纸上,这样就可以防止被雨浸湿。“窗户纸糊在外”这也是“东北三大怪”之一。烟囱,满语称“呼兰”,建在屋侧,高过屋檐数尺,通过孔道与炕相通。除用空心木外,烟囱多用土坯或砖砌成。满族房门多为两层,内为两扇门板,有木制插销,外为单扇花格门,外糊以纸。
以上是不同地域、不同设计思想、不同民族的中国建筑,在现代新中式风格住宅设计中,可以进行仔细研究,将各种设计元素、设计色彩、设计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且大胆使用“三大构成”“现代时尚思想”“低碳”等思想,运用设计在现代住宅建筑设计中。
5 “诗情画意”的延续
中国人内心的“诗情画意”,是与生命同在的。以“诗情画意”为主导思想的自然风景式园林,在中国古建筑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独特风格之一。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是因地制宜、掘地造山,布置房屋、花、木,并利用环境,组织借景,构成富于自然情趣的园林。它是通过对大自然风景素材的概括和提炼,创造出的理想意境,是自然的再现,不是对自然的单纯模仿。它总是将玲珑小巧的建筑物巧妙地组织在山、水之间,使之每一景都有“诗情画意”,每一空间都有浪漫的情调。这种“诗情画意”一般都反映着主人和士大夫阶级的思想情调,以追求悠闲雅逸的意趣相标榜,同时也使中国古代园林的布局和若干具体作法具有山水画式的特殊风格,这正如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所说,“中国园林就是一幅立体的中国山水画,这就是中国园林最基本的特点。”这也是它与其他国家的自然风景式园林迥然不同的地方。此外,传统建筑形式、装饰、色彩,甚至于绘画、文字、雕刻和诗词等方面也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有着较大关系,通过它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某些特征。这就是如岳阳楼、黄鹤楼和滕王阁之类依文章、诗词名气而存的建筑,还有开封的金明池、清明上河园等依画而存的道理。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的深刻的文化内涵,把握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是研究和设计、保护和抢救以及弘扬民族传统建筑的关键。
当今的小区住宅,不可能完全重现“私家园林”,但是,可以尽其所能,营造优美的小区环境,积极吸取中国园林的营造智慧,与现代建筑结合,创造现代中式的“诗情画意”。例如:建筑入口,可以设计为“月门”“瓶门”等。在建筑中,穿插设计“漏窗”“垂花落”等。
参考文献:
风水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认为人与自然处于同一个有机整体。风水思想的基本原则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要求人类居住的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风水的这种整体有机自然观,不仅造就了中国传统建筑和城市景观的独特风格,而且得到近现代建筑和城市设计思想的认同、筛选乃至升华。
近年来, 风水在我国南方发达地区日益盛行。风水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为了学界的热点。对于风水文化的解读,也多了很多理性的成分。风水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单单把它理解为迷信,是不客观的。至于把风水当作集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生态建筑学、气象学和人体信息学合一的综合性科学,也是不理性的。
中国的建筑史,很大程度上就是风水史。风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被很好的传承和发扬了下来。从西安半坡发现的6000 年前的氏族村落,到清朝的颐和园,无不渗透风水观念。把风水理性的应用于景观设计,是当前景观设计界的研究热点。风水应用于景观设计应该遵循几个原则:第一是系统原则。系统思想早在中国古代就产生了,历代都城选址都综合考虑系统要素,要求地处中心、交通便利、易守难攻、地域开阔。二是因地制宜原则。即根据环境的客观性,人应主动地适应环境。所以中国古代的建筑形制在北方是窑洞, 在南方是干阑式吊脚楼,在中原是土石房屋。因地制宜,可以节省建筑开支、保护生态环境,达到我国传统哲学所崇尚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第三是负阴抱阳原则。因为中国处于北半球,四季的阳光都由南方照射到房间,所以房屋宜朝南。在现存的古代建筑中, 如故宫、丽江古城、苏州园林也有很明显的体现。理性的应用好风水文化,摒弃其中的糟粕迷信成分,对当前我国城市规划有着积极的意义。
风水的实质,实际上就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与自然相平衡、相协调,保护自然,使建筑物和自然相融合。风水理论关于建筑选址的基本原则之一,叫做“相形取胜”,即选用山川地貌、地形地势等自然景观方面的优胜之地。《阳宅十书》中写道:“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择优选址,讲究“穴位’,风水论穴,是一种比喻。所谓“盖犹人身之穴,取义至精”;“穴者,山水相交,阴阳融凝,情之所钟处也”。按照这一原则,风水中关于聚落选址的最佳格局,即:“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具有这样相对较为封闭的空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小气候,背山可以阻挡冬季北向的寒风,面水可迎来南向的季风,朝有良好的日照,缓坡避免淹涝之灾和保持水土。中国古代在建立城市的时候,把周围的山川形胜看得比规矩准绳还要重要。《管子・乘马篇》中说到:“凡立国者,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按照这一原则所选择的建筑基址,有利于形成优越的小气候和良性的生态循环。在这样一个自然环境中安家落户,必然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健康。所以在居住区的选址上,我们可以充分借鉴风水的选址方法。
大自然姿态万千,并非都是佳境。风水的主要目的,一是挑选出吉祥的地址,一是把凶相的地形改善成吉详的地形――例如把不吉详的水塘埋掉,在其上造林,控制洪水和潮湿的沼泽地,使阳光得以充分照射,或为便于交通而修筑道路。虽然这些改变,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凶吉,但是后来重点渐渐的转移,而更多地从改进景观的角度出发了。为了使环境能够平衡,给人以较好的景观感受。
在当前社会,建造人居环境最常采用的办法是先把基地推平,在平地上设计景观,然后开湖移树,将环境重新建立起来。这种办法的好处是可以随心所欲的设计景观,但是同时也出现两个问题:一是造价较高,二是不易和周围的环境协调。比如推平的基地边缘就容易产生较大高差,影响景观效果。而如果借鉴风水的处理方法,将可以利用的地形和树木保留,将不利的环境适当的重新设计改造,这不但能节约很多造价,还能取的和周围环境的共生协调。面对不理想的地形,风水不一味放弃,也不完全“顺应”自然,认为“以地气之兴,虽由天定,亦可人为”,即在“顺天”的同时对地形进行积极处理,合理的布局,使之趋于理想模式。
近年来,随着各方专家的深入探讨,山水城市的概念得到了广泛的深入和提高,我国许多城市纷纷提出了建设花园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等生态城市目标,我国城市建筑选址大多注重与山水环境的融汇,如常熟的“十里青山半入城”、桂林的“城市山林自郁葱”,山林水网与城市密切结合,使山水城浑然一体。这些实际经验无一例外的告诉我们,风水理论所突出的关于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对于我国城市化建设有着相当大的参考意义。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雅典、马丘比丘,再到如今的山水城市、生态城市、城市经营等理念,随着城市规划事业的不断发展,优秀的规划理念也在不断完善和成熟。亲和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创造开放灵活的空间。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原态,是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优良传统。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建造同自然和、表达自己独特风格的城市,是历来规划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风水理论历来都是有争议的,从其发展过程看,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凝聚着强烈的传统文化色彩。它应当被看作一种文化观念来研究对待。风水理论对于城市规划产生的影响,积极成份占主导地位。在处理城市规划与自然要素的关系方面,它用全新的理论方法为我们提供理论支撑。我们应当重视这份文化遗产,对它进行科学研究和剖析。
风水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了城市整体规划观念。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从选址到规划实施到环境布置,虽然我们一般都按照科学的方式去进行,但是其中也必然包含有风水里面的相关哲学内涵,比如背山面水;第二,“法天象地”的思想对于城市以及城市内建筑的布局都有很大的启示,尤其对于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的创造很多方面都模仿天地万物;第三,虽然城市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全球环境问题爆发后提出来的一种适应社会自然需求的理念,但是古代的风水学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就体现了这一点,因此,风水思想对于生态城市的构建也是十分重要的。
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在当今科学化水平提高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城市规划的内容已不仅仅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要综合地方自然与人文要素地方精神与民间文化,达到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寻求天人合一,达成人与居住环境的共惠共荣,正是风水理论运用于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所倡导的。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适宜人居的城市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亢亮,亢羽.风水与建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2.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 冯建速、王其亨.关于风水理论的探索与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4. 王复昆.风水理论的传统哲学框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5. 徐苏斌.风水说中的心理场因素.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6. 盖光.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生态化与人居环境美.管子学刊,2005.
7. 汪溟.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与园林景观.武汉:中南林学院.
8. 李蔚.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自然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大学.
中图分类号:TU241.5;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1-0041-04
收稿日期:2006-09-27
作者简介:陈丰(1975-),男(汉族),湖南南县人,2002级工程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建筑技术科学研究工作。
1 中国古代民居环境观念的内涵
受传统“堪舆学”(俗称“风水”)的影响,我国古代民居的营建大都按风水师的建议去择址建屋。风水术中对民居住宅地的选择、民居外形环境、以及宅内空间布局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古人营建民居环境的生态意象。
托名于人文始祖黄帝所传的《宅经》中“凡修宅次第法”一节有“宅以形式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林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俨雅、乃为上吉。”之语,观点精辟,堪称我国古代对居住环境最早、最权威的注释。这句话清楚地表达了古人勘察地理、相地择居的传统规划思想和环境观,对中国传统民居的选址和布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左右着传统民居的格局形态。
古汉语词义与现代汉语有差别,从文中“宅――以舍屋为衣服”可以推断,当时“宅”字的含义,应为居住区域,居住环境。
人的肉体是生命的载具,是各脏器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宅经》将居住环境中地形、风水、植被、房舍、入口等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比喻为人的身体各部与服饰,十分贴切。
凡人不可无衣服冠带,但服饰与身体相比,轻重自有分别。服饰可以随意更换,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改变。中国人历来造屋多用土木少用石材,并不刻意追求房舍长久存在,这是因为宅邸在古人心目中如黼黻衮冕一般,可以随主人身份的变化而更换。房舍与门户除提供舒适的活动空间之外,还应满足显示等级、门第、身份之要求。天子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锡”中,就有朱户、纳陛两种宅邸元素,这正是中国历朝都把宅第纳于舆服的写照。
《宅经》认为在人与居住环境之间,应是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宅经》认为:“宅吉则人荣”,“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又说:“以宅为家,居若安,则家代昌吉”,并有“故不可独信命也”的结论。
《宅经》认为居住环境的各要素组织在一起,作用既各不相同,又有机统一、相互协调,犹如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主次分明,但缺一不可。《宅经》的这种观点很大程度上暗合黄老“道法自然”思想,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具有天生的吸引力,因此,它不仅仅常见于后世的诸多风水术书之中,同时也为广大士人阶层所接受,从而成为指导中国人选择、评价、改造居住环境的理论纲要和实践指南。
近代以来,《宅经》中关于“风水”的论述受到许多有识之士的批判,被认为是伪科学甚至迷信,但事实上,它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追求理想居住环境的代名词,是古人试图人为的调整环境,以保持人与自然的有机融合。它决定民居村落营建的选址、朝向、空间结构、景观构成等,同时也充分反映了古人朴素的生态保护意识。这些意识在今天仍然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 中国古代民居环境的类别
如果按居住所在地的地域类别而言,古代民居的环境一般可分为山水、村野、市郊、城邑四类。中国人迷恋山水福地,古已有之,明代文震亨《长物志》有云:“居山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由此推论,未言之届于城邑当为最末。这句话集中体现了儒家知识分子阶层对于居住环境的审美取向,即居住环境以亲和自然为上。
山水地有林泉草木之生机,又有丘壑洞石之幽静,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本来就是最为宜人的居住场所。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人审美观念逐步扩展,大致到了魏晋时期,中国人已经对自然的山水奇趣及其所蕴含的意境有了极为深刻的体验,出现了许多隐逸泉林的名士高人,比较著名的,如东晋时谢灵运所居的“傍山带水,近幽居之美”的始宁墅,宣州谢眺建于当涂青山的池馆,唐朝时王维的辋川别业,白居易的“庐山草堂”等等。
无法依山傍水而居的历代统治者,想方设法,不恤民力财力地大肆堆土为山、广植林木,环园建廊,为自己营造自然山水之奇趣的皇家苑囿,比如东晋简文帝造“华林园”,北宋徽宗建“艮岳”,清代建颐和园“万寿山”。而肇始于东晋、南朝,兴盛于明清的江南私家园林,更是创造出幽静雅致、郁郁葱葱,可游、可观、可居的城市山林,如无锡寄畅园、苏州留园、拙政园、同里退思园等等。凡此种种,都从不同侧面体现出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山水的迷恋。同时,丰富的实践造就出如计成、周秉臣、张涟、叶洮、李渔、戈裕良等一批从事造园活动的专门家。他们中间有一部分人有很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将古典诗词、水墨山水画的意境引人园林景观之中,因而把园林创作推向了极高的艺术层次,使得园林创作变成一个独立于绘画雕刻的单独艺术门类,成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明代计成著《园冶》,乃是我国古代最为系统、成就最高的园林艺术论著。
山水地被推崇为最佳居住环境,除了上述原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传统的美学伦理要求。孔子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使山水成了美德和智慧的具象。居住环境为“礼之具”,山水地的景观能够很自然地满足文人“养心”、“自省”的处世要求。
由于城市道路限制了住宅的规模,在元代,居住于元大都内的权贵阶层中流行建别墅于郊外以供游玩、休闲。城郊离城市近,既能得城市中优厚物质生活之便,又可享受山水林泉的乐趣。无市井之喧哗、有山野之幽静,林木葱郁、环境幽静。这和当今西方国家的富裕阶层,纷纷在市郊建别墅以满足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诉求,是一个道理。
市居环境虽远不及山水村郊,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市居规模却日益扩大。这是因为:①城市是一个地域之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传统儒学中又有非常强烈的人世观念,城市可以提供参与政治与经济、文化活动的种种机遇;②“城市便家”,居住在城市,可以享受到村野无法享受的生活便利;③对市居无法令人满意的生活环境,古人能够提出一系列措施加以改善,如雅洁门庭,清扫室庐,可以“种佳木怪箨,陈金石图书,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还要建筑界墙,以“门掩无哗”。
中国古代城市民居采用闾里制,居住区按居民的社会地位划分为一般市民阶层所居住的“廛”与士大夫等贵族官僚所居住的“里”,在建筑布局上,“里”类似宫殿;“廛”则按职业类别分区居住,井然有序。“间”为里门,闾里制的建筑布局形势,颇类高墙围筑
的小城堡。这种宅居制式大致形成于周,延续约两千年,至北宋前后逐渐消失。
3 中国古代民居聚落的环境营造
中国古代民居大多组合在一起,形成聚落,这是由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决定的。按照聚居性质划分,大致可以归为三类,即地缘性聚居,血缘性聚居,志缘性聚居。地缘性聚居一般为古城邑内各阶层、各职业百姓杂居一处的群体居住环境;血缘性聚居则十分常见,聚居者之间有血缘关系,一般为同一祖先的后裔,组成同一姓氏的血缘村落;而志缘性聚居则是聚居在一起的,同职业或同信仰者的居舍组合在一起的聚居环境,比如书院的同窗宿舍、寺庵中僧尼的禅房、行伍中士兵的营房等。本论文认为,这三种聚居类型中,以血缘性聚居对现代居住环境的营造最具有启示意义,故着重加以探讨。
相较之于城邑,野外村庄建筑密度低,与自然山水融合好。以宗族血缘为纽带的传统村庄,村落宅居的建设和改造历来被认为与宗族的兴旺与发展息息相关,而“祖宗家法”在族中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这在客观上提高了对宅居环境中的植被、水系、文化建筑、公共建筑、休憩空间、道路以及周围自然山水的保护、开发能力。绵延数百年的持续建设和改造,使得这些传统的自然村落在宅居环境方面做得十分完善。
中国这种传统的血缘村落主要建立在农业经济和农耕文明基础上,受传统哲学思想和风水术影响下“天人合一”的建筑生态环境观,它的生态意义在于它尽可能地顺应自然,或者虽然改造自然却又加倍补偿,达到生态的平衡与自然的循环;充分综合利用自然生态资源,非常节约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重视局部的生态平衡,以达到“人――天――地”的和谐统一。①居舍一般都是坐北朝南、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屋后的山峦可以阻挡北面来的冬季寒风,而面朝河流,便于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效果,水面也具有明显调节热环境,改善局地气候的功能,河流、湖泊等水体可以为人的生活和动植物的驯养种植以及农田的灌溉提供充足水源,同时山水作为良好的景观资源提供人们一种美好的居住环境。因此往往村居聚落的布局形成一种“村落――山水――农田”良好的景观安全生态格局,组成一个有机的大地生命整体;②屋舍背山而处,尽量不占用良田,节约土地资源;③聚落选址勘察风水,汲取充沛水源,或傍水、或近水、或跨水,充分利用地表水资源建立灌、排水渠以利于耕种和生活用水,营建聚落内部的水圳、水塘、水池、水院,蓄泻生活的地表水,改善聚落小气候,美化环境,凿井利用地下水;④民居外形及其环境安排上也具有一定的科学生态意义,协调水体、植被、山峦、岗阜等各环境因素,形成风水中所谓“气场”,做到“气不外溢”,“地有佳气”,“随土而生”,在居住区内气候温暖湿润,气流通畅;冬避寒风,日照良好,植被丰茂,创造出非常宜人的生态环境。
相比之下,现代农村的行政村镇里,居民之间的血缘关系相对淡薄,行政领导者的权威和凝聚力更无法与过去的族长相比,所以村落的居住环境建设大都各自为政,缺乏组织与统筹,这对传统的村落居住环境与周边自然生态的保护与延续显然十分不利。比如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富裕起来的农民在原来的居住地拆除旧宅,建造在他们自己看来十分豪华现代的居合,虽然每栋房屋单独来看富丽堂皇,但总体上没有完善的规划,更没有像过去的血缘村落那样,长时间持之以恒地对总体居住环境加以改进与完善。
古代城邑中的血缘性聚居,一般表现为类似于周庄沈厅式的深宅大院,这是由城邑中人口数量和居住环境所决定的。这些深宅大院构成城邑血缘性聚居的基本单位,但是单位之间并无血缘关系。与血缘村落一样,等级森严的宗法是维系这种聚居式大家族的纽带和制度。在这些占地庞大的宅院里,长幼有别、尊卑有别的宅第位置、交通空间,灵活多变、气象万千的庭院布局,以及深厚内敛的文化底蕴,都可以为今天如何满足用户越来越高品味的需求,创造雅致、充满归属感的居住空间提供参考。
4 中国古代民居环境营造中的宅主参与
中国古代历来有宅居主人亲自参与居住环境建设的传统。如果宅主对环境和景观的营造有足够丰富的经验和艺术修养,那么这些参与往往涉及到环境设计、策划,营造细节等各个方面。古代谚语有“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说,足见这类宅居主人在营建过程中所起作用之大。此处“主人”的文化品味和人生价值取向决定着居住环境与景观设计和建造,可以将宅主的这类参与称为“操作参与”。
如果宅主对于居住环境的营建不熟悉而又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一般是委托当时较为著名的“都料”、“工师”进行宅居的环境营造。这类古代的景观设计师们既有较高的艺术品味,又有丰富的环境设计与施工实践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宅主仅仅在策划工程中向设计师提出要求,并对设计方案进行认可,督促施工进度。这类宅主的参与类型可称为“策划参与”。
无论是参与操作,还是参与策划,有一点是共同的,宅主个人的愿望、个性、雅好一定要在居住环境的营建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和体现。
不象现在的商品房开发,中国古代从未出现“房地产”这一行业,住宅也从来没有成为商品(不包括抵押、变卖)。在古代,宅主集“开发商”与“业主”为一身,开发商对环境设计的干涉等同于业主对环境设计的干涉,这就是古代宅居环境与宅主不会产生矛盾的原因。
还有一种现象需要说明,即宅第的易主。宅第易主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家产继承中的房产再分配,另一种是因仕途不顺、家业破败或其他等等原因造成的房产的抵押、变卖易主。前一种情况,因两代主人之间不同品味、不同个性造成宅居环境的变化与调整;而后一种情况下,宅第具有了商品性质。除了因品味、个性以及功能需求等方面的差异造成居住环境的变动之外,还有中国社会特有的传统习俗和心态的原因。上文提到,《宅经》中有“以宅为家,居若安,则家代昌吉”之语,中国人一般认为个人的祸福时运与宅第凶吉密切相关,于是往往将原主人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归咎于宅第门庭的不吉,故在人住之前,一定要对原宅居环境进行大规模的改建,以求避凶趋吉,举家平安。
古代建筑大都为木结构,空间分隔灵活,结构构件更换方便,因此宅第的改建扩建一般不会遇到难以解决的结构难题。而在工程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业主们在对房舍进行改建或者装修时,却会因为怕影响结构安全而受到种种限制,这似乎是对人类科技进步的反讽。工程技术人员在进行房屋建造时,如何通过各种手段为空间的可变、可换提供支持,如何适应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古代宅居建设中所用的方式,也许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5 结论
5.1一个成功的居住环境设计,不但要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同时还应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对于前者,设计师们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精确数据和手段来实现,而对于后者,则需要设计师通过发掘存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的理想环境模式,并使设计与这一心理模式相和谐来实现,但这是十分困难的。古代中国人以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为基础形成的一整套关于传统居住环境观的完整思想体系,对于今天我们解决居住环境建设中的这一难题,仍具有现实意义。
5.2在进行居住区环境设计时,适当参考中国传统血缘聚居民居的做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家族观念运用于现代的居住区建设,使得居住区环境充满对自然的尊崇和对人的关怀,充满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归属感,应是现代建筑师可以探索的方向。
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 A
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顺治八年(1651年)初步完工,此后在康熙、乾隆及嘉庆各朝又对之进行了增建和改建,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格局,可以说它是一座积累式建筑群。清昭陵与清福陵、清永陵并称为“清初关外三陵”,清昭陵是其中占地最多,规模最大的。陵区内的建筑下马碑、石华表、石狮、神桥、石牌坊、东西院落门、正红门、石像生群、石望柱、神功圣德碑亭、东西朝房、隆恩门、方城、东西果楼、东西配殿、隆恩殿、二柱门、石五供、明楼、月牙城、宝顶、宝城等,多为清初建筑,保存了原有的真实性,特别是宝顶下的地下地宫,保存完好,真实地展示了清初关外帝王陵寝规制布局的完整性。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传统建筑中的体现:
一、中国传统建筑中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1.宇宙之“势”
《周易》中有“大壮”卦,《易・系辞下》称此卦为:“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周易・说卦传》“乾为天,震为雷、为龙,震在乾上,则大壮卦的卦象为雷在天上轰鸣,龙在天空升腾,其势大且壮也。”古代先哲将这一审美作为品评建筑艺术的标准之一。
作为时空之意的宇宙,其特性之一即为“大”。“宇者,大也”,说得一针见血。“宇,弥异所也” 说宇弥满于一切,包容一切,其广大无比之程度,当可想而知。中国古代建筑史,但凡宫殿、陵墓等皇家建筑,只要经济条件、建筑材料、技术水平等条件允许,都尽可能的建造得宏伟、博大、华美、威严,以雷霆万钧的大壮之势及天地宇宙之大体现其恢弘之大壮。
清昭陵是随着历代皇帝建陵寝的发展,而逐渐扩建而成现有的规模,因此可见宇宙之势在陵寝中的体现。
2.天人合一――传统哲学思想与建筑组群
在影响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根本性的,中国传统建筑类型丰富,宫殿、宗教、民居、陵墓等,虽种类和使用功能不同,但都遵循传统的礼教秩序和等级观念,一般会有中轴线,布局规整对称,讲究均衡和等级差异,始终流露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其他明清陵寝相比,清昭陵建筑布局严格,陵寝主体建筑全部在南北中轴线上,其他附属建筑则均衡地安排在中轴线的两侧,在东、西配殿旁建东、西配楼也是清代盛京三陵中仅有的。
二、中国传统建筑体现出的理性精神――传统哲学思想与单体建筑形式
从先秦开始,在中国人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就开始贯穿着一个总思潮、总倾向,这便是理性主义。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注重人生(现实),强调“实用理性精神”。“便生”,就其意来讲,一是便于现世的人,二是便于生活。这种思想,也是中国哲学思想中关注现实人生的写照。从皇帝的寝宫,到衙署的后宅;从寺庙的方丈院到村野的农舍,虽等级千差万别,但其“便生”的思想,却有许多相通之处,都是从生活的方便,生活环境的良好出发,创造出便于人们生存、生活的空间。
清昭陵建筑单体运用了大量的楼阁式建筑形式。一方面是出于营建一个城堡式陵寝的需要,作为进入方城通道的隆恩门和用于守望的角楼,他们的防御性均举足轻重,建高既可以望远,又可以使观赏功能得到满足;而另一方面则反映出了满族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喜好楼阁的审美定式。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理性)。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它确实低矮,比较平淡,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
三、中国传统建筑体现礼制的象征
宫殿中的“前朝后寝”,住宅中的“前堂后室”,是“男女之礼”的一种体现。
盛京昭陵的总体布局也是“前朝后寝”的陵寝规制。
四、中国传统建筑哲学的《周易》思想
1.传统哲学思想与建筑材料
中国古代人们思维方式多数受到了《易经》的影响,认为将任何事情放在易学的大背景中去认识,可以发现它规律性的东西。在建筑上,也是这样。比如说,中国古代建筑为何喜用木构而不用石材,这并不是技术问题,是种社会文化现象。“金、木、水、火、土”,“木”象征春天、绿色、生命,用于给生者建造房屋;而“土”即是砖、石,“此生归无,可再生”,多用于为死者修建陵墓、墓室。八卦、阴阳五行、风水等对中国古代建筑都有诸多影响。
昭陵的方城与宝顶两者由封闭小院自然联系在一起。由于此小院平面呈月牙形,故名:“月牙城”。昭陵月牙城高二丈二尺七寸四周长二十七丈七尺。月牙城为十分封闭的小院,特别是最后的工序所用工匠为哑巴,故名哑巴院。
宝城,是一座半圆形的城,青砖垒砌,上面有起象征作用的女墙和垛口。宝城中间的丘冢为宝顶,用三合土夯筑而成。
2.传统哲学思想与建筑装饰
石牌坊全部为仿木架结构,其造型为四柱、三间、三楼,歇山式顶子。各部位还浮雕有花卉图案,如云龙纹、吉祥八宝、缠枝莲、蕃草等。四根柱脚上雕有座狮四对,獬豸一对。其中,南北相背者是狮子,东西相背者是獬豸。它们相背蹲踞在须弥座上,昂首挺胸,虎虎有声,令人望而生畏。整个牌坊雕琢穿透,集平雕、园雕、浮雕、透雕等各种雕刻技法于一炉,是一件石雕艺术的巨型神品。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表彰功德,引导人们进入膜拜帝王的境界。
3. 传统哲学思想与选址
皇太极所以看中昭陵这块地方是因为这里是风水宝地,生有百泉、百花、百果、百鸟,百兽。缺一不可成为陵地。百泉最大者名“大泉”,虽天旱不干涸,水质比八王寺水有过之无不及;百花之中有一种叫金钟梅,花小而味香;百果中只少花红一种;百鸟中有鹏鸟;百兽中有白狼一条,不时出没等等。
其实,昭陵的选定者是杜如预、杨洪亮二人。据《盛京通志》记载:“昭陵,自城东北,叠献层峦,至此而宽平洪敞,有包罗万象、跨驭八荒之势。辽水右回,浑河左绕,佳气轮,葱郁万年,帝业非偶然也。
通过对盛京昭陵的游览与观看,认识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传统建筑中的一些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所建立的基础是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其中蕴含的深刻的哲理精神、审美心里则是其发展绵延的文化动因。
参考文献
[1]闫宝林,陈伯超.清昭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行性初探.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2):274-277.
[2]陈伯超.满族建筑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9.
[3]李凤民,陆海英.盛京昭陵.沈阳:沈阳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