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学语文教师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主要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关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所在。 语感好的人可以灵敏地对语言资料的重点、好环、情趣等做出精确判断和感知;可以让想象的空间无限扩大;可以很快地运用语言流畅精确地表达含义。学生经常会死咬文字,偏离文章的主旨。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字优美、内容丰富的语言文章。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切合实际地加强语感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才会大大增强,思考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语感在初中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实施初中语文中的语感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朗读和背诵在语感训练中重要作用
训练学生的语感,必须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言,感受语言,要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感知语言,在朗读中锻炼语感。在教学中要十分注重朗读训练,注意引导学生借助语言词句去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头脑中能够浮现出课文中叙述的人与物,有真挚亲切的感受,从而感知课本中的内容,增强语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各种语言形式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感悟语言中的情感和乐趣。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朗读训练,鼓励学生读出感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要求学生要充分理解课文,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进行课文的朗读。(2)要求学生读懂文章的文字语言的意思,能够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情感和理念,在朗读时,能够做到准确的掌控。(3)建议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要进行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能够在朗读的过程中更深入掌握文章的思想情感,以便能够引起学生自身的阅读思考中的共鸣。
二、比较分析词语,使学生正确理解词语,感知语言的魅力
语文教学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词语的意思,进而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情感主旨。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提示并帮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理解词语。词语离开句子和课文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在课文中的重要词汇要找出与它相近的词语进行比较,两个词在课文中的不同,区别两词的意义。进行这样比较,锻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蕴含的丰富含义,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学生只有通过抓住文中重点词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才能把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在教学中,紧扣这些精彩的字词,引导学生联系文章内容,细心领会作者的独具匠心,感受文章所要传授的思想感情,就会获得强烈的语感。
三、开放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尽情地想象
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内容。如果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就会在朗读中表现出较好的语感。文章的内容往往是丰富多彩的,在朗读时,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某种事物的描述展开具体的想象,获得形象可感的具体现象。当然,有必要通过创造性、独特的思维填充、丰富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去领悟课文内容和意义,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模式与自身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联系在一起,去感受语言文字在具体运用中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有利于开发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想象能力。
重视学生学习思维习惯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语感的水平,以下几方面可以借鉴:(1)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建议学生在业余的学习时间下对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利用,来表现学生学习思维习惯的独特性;(2)鼓励学生运用各种各样的学习思维形式思考课本内容,以便取得比较合理全面的语言认知感悟知识;(3)让学生能过展现自己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各自思维的学习和感悟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进步,从而促进他们语言感悟的内在生华。这样,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的语言学习的思维得到充分的体现,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和合理的思维发展空间,提升他们的语言思维感悟层次。
四、不断加强写作的锻炼
写作是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通过写作的训练,学生可以把从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和表现技巧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当中。在写作时,我们在整个写作的过程中,坚持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在课堂上学到的语言方面的方法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学习运用词汇的能力,发挥想象力,分析比较琢磨字词,想象比较,体验领悟,表达真情实感,最后不断重复修改,以形成自己个人独特风格的语言风貌。
五、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语言的的实践中获取语感
学生应该加强修身养心,多学正能量之举。最好的方式是多泡图书馆,多看健康书籍,这样既可以增长见识,又能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如此不尊重教师的现象将会大大减少。学生是教育中的受益者,与老师费尽心血的培育是分不开的。只有学生做好尊重老师,才能逐渐影响到社会的其他群体,从而在社会上形成“尊师重教”的优良风气。
1.2学校改善课程设置与评分标准
改善成绩评定方式,一则统一课程的评分尺度,避免学生根据老师或者课程评分结构选课;一则增加课程评分标准的多样性,而不是仅仅依据出勤率与考试成绩。比如,将课堂讨论、小组发言和小组讨论等记入总成绩等。另外,在选修课程设置上多考虑学生的兴趣与志向,对于一些比较热门的课程应该多设,避免人多课少。
1.3国家完善教育政策
1.3.1提高教师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据不完全统计,重视教育的国家,教师的待遇都是很高的。一个行业的社会价值往往体现在其从业人员的待遇与社会地位上。民族振兴的希望在于教育,而教育的核心在于教师,所以应该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待遇水平。真正形成“学而优则师”的喜人局面,而不是维持“教师是最后的职业选择”“教师是稳定的职业选择”的现状。
1.3.2增强学生伦理道德教育尽管国家越来越重视对青少年的伦理道德教育,但是大学前沉重的升学任务和大学后象牙塔的彻底放松,致使学生无暇顾及这些伦理道德。应该从小给学生都灌输“不尊重老师是可耻的”的思想。
1.3.3建立良好的师生平等关系通过完善教育政策导向来更好地平衡师生关系。一则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师生以相互了解为基础,建立双向沟通的关系模式;一则通过重视教师节与开学、毕业典礼等活动,在校园中形成尊师重道观念的文化氛围。
1 “班班通”设备能让历史老师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粉笔和黑板是主要的教学工具,其容量和呈现方式受到了严重的局限。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历史知识,为了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绘画、板书,这都耽误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教师在课堂上也很累。而现在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有着强大的存储和调用功能,可以使用电子笔进行操作,呈现方式快,能面向学生进行,随时可以关注学生的动向;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密度,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真正实现高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白板上随意利用各种应用软件,随意的使用工具库中的各种工具,如:手电筒、抹布、橡皮擦等,像在黑板上一样可以自由的书写和勾画,对讲授的重点内容进行拖拽、放大、旋转、擦除、遮罩等手段。通过这些手段在白板上表现出来的新颖、形象、生动、直观、有趣的知识内容,对听课的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进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利用“班班通”引入有趣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摘 要]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弊端日益显现, 亟待改革, 而改革的关键在于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完善教材编排, 从而更好的完成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 不断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 改革
语文是研究语言与文字的学科, 语文教学最简单的要求就是为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和文化基础。而中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中的重要工具, 中学语文的教学也就变得不容忽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已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面临亟需改革的局面。社会各界乃至中学广大师生都呼吁改革中学语文教学, 那么,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哪些问题, 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 才能适应时代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呢? 下面,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 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存在误区由于高考仍然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导向者, 高考成绩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衡量语文教学阶段性成果的重要指标。因此,中学的语文教师们受高考指挥棒的左右, 在素质教育的幌子下仍搞应试教育。教师不敢教课本以外的内容, 不敢鼓励学生持标准答案以外的观点。学生大面积的出现“唯书唯师”论, 不敢质疑, 考试生搬硬套, 以致错漏百出。学习语文的目的也变成了应付考试, 与语文教育本身的目标背道而驰。(二) 教学方法失当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忽视学生的思维、情感、兴趣等因素, 一味按传统模式教学各类课文, 上语文课, 似乎就只是为了给文章分段, 概括中心思想, 为了找出文章记述了什么, 歌颂了什么, 批判了什么; 同时不厌其烦地逐字串讲, 按部就班的灌输知识, 在知识传授中只注意标准答案的统一, 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沉闷、单调、乏味, 阻塞了学生接受语文信息的渠道,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教学, 从学生获得语文技能的角度说收益甚微。(三) 教材的设置不够合理近年来, 教材改革进行了一轮又一轮, 但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仍然不尽人意。首先, 过多旧篇目, 缺乏时代感。目前新信息、新知识不断涌现, 而我们的教材仍然停留在几十年前的状态, 远离学生生活, 难以引起学生共鸣, 这种强烈的反差, 也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背标准答案,人云亦云, 成为背书的机器, 因而对语文产生厌倦感, 完全失去学习兴趣。其次, 教材没有从学生角度精心挑选课文。中学语文课本的课文应当从学生的角度来精心挑选, 虽然不能要求所有的课文都是这样, 但至少得要求大部分课文都能唤起学生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能激发他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再次, 教材的编排阶段性不强。从初一到高三, 每册课本都由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四个板块构成。编者的目的是不断加深学习、循环往复、逐步深入, 但将初中入选文章《论雷峰塔的倒掉》和高中的不少议论文进行比较, 就会发现高中的议论文在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因素上并不比初中的高明多少。这反映出我们的教材编排缺乏阶段性。
二、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一) 转变教学理念过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摒弃教知识、背知识、考知识的传统模式, 而代之以对学生能力, 尤其是发现问题、全面综合地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教师进行提问时, 不应只注重答案, 而应集中精力观察学生思维的过程,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古语有云:“授之以鱼, 不若授之以渔”, 这与现代教育理论所倡导的“最有用的学习, 使对学习的学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教师教给学生的再多, 也还是极为有限的。有关方法的知识才最有价值。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教给学生有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 如怎样分段、怎样概括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等, 还要让学生理解获得方法的具体过程。这样, 学生就会根据需要主动吸取知识并加以运用。学生对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的恰当与否是评判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依据。中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 教会学生学习, 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才是语文教学的“活的灵魂”。(二) 改进教学方法语文教学效果的显现是潜移默化的, 需要师生双方日积月累的努力。有些教师含辛茹苦、诲人不倦, 学生也起早贪黑的学习, 却收效甚微。这显然与教学方法有关。我认为, 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1、扎稳基本功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认真贯彻科学的、大众化的语文教育观, 把这种观念在教师头脑中进行有效的渗透, 并运用到教学中, 跳出语文教材去教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做好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与思维能力的训练。2、因材施教的“多元论”任何一个正确的理论和方法都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所以教师要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出发, 提倡因材施教的“多元论”, 不要要求学生只接受某一种思维模式, 只按照某一种认识来回答问题,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目的、分层次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3、发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表明: 凡人同伟人一样具有创造的潜在能力, 但凡人与伟人的不同全在于潜能的激活与发挥。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分析, 学生思维品质的独特和学习行为的独创是多方面的。教师可以在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容纳给他们把自己的想法以不同于他人的方式表达出来, 并力求表达效果巧妙而又合理, 这就是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挖掘。从这个角度考虑, 教师若引导学生发挥学习语文的创造潜能, 就能让他们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三) 完善教材编排中学生目前最重视的也是最重要的信息源就是教材。中学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基本任务, 所以教材的编排也应以此为标准。在文本选择上, 教材编写者多年来很难突破传统的模式。我认为, 中学语文教材在知识点的编排上应按阶段来划分, 选文要具有经典性和教育性, 注意收入古今中外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代表作品, 使学生能够通过语文, 学习和了解古今中外的语言艺术, 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这样, 学生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 并通过信息的接收和处理, 真正受到教育, 得到实质的提高, 达到教育的真正目标。21 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 今后社会、国家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都将具体化为知识的竞争, 而语文作为知识的基础, 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 它的教学是片刻也不容忽视的。我们应优化教育的过程, 使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 还需要我们语文工作者深入教学一线调查研究, 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
例如:在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时,在课外,学生肯定对秦始皇这一位伟人有了深刻的了解,无论是兵马俑还是长城,所以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也有同学提问到:“老师,秦始皇这样的残暴,虽然有功,但是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呢?”在课文中,主要是强调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但是我还是决定让学生自行讨论,并且组织了一次辩论:
正方的:
1、前230年的先灭弱韩:“先取韩以恐他国”。
2、前228年的离间灭赵:郭开诬李牧,赵括代廉颇。
3、前225年的水灌灭魏:王贲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
4、前223年的王翦灭楚:秦王知错能改,姜是老的辣。
5、前222年的北灭燕国:荆轲刺秦,无功不返。
6、前221年的完胜灭齐:孤掌难鸣,一败涂地。
反方的:
1、秦始皇所做的焚书坑儒,灭杀天下才子。
2、修筑长城,累死人民无数。
3、赋税过重。
4、严厉的刑法。
这时候,我将学生引入到秦朝中央集权的制度讨论中来,有了辩论的兴趣激发,很多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秦始皇的统一六国,为他带来了极大的威信。虽然他的统治是残暴的,但是秦始皇的伟业,自然有很多人去维护他。”学生将的是精彩、大胆,作为老师,我也给予了学生及时的肯定。在这一个提问、讨论、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得到的是个性的张扬、得到的是视野的开阔,也能在不断的在自主学习中,挖掘历史的本质。
二、历史意识的重要内容——情感教育
由于客观条件的约束,历史教材中不可能设计到所有的教材相关的史料。所以,在历史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将教材作为参照的基础,选择具有趣味性、能活跃学生思维以及启迪学生只能的材料,真正的让教学内容生动、形象,让教学充满情感的味道。
例如:在说到《》时,为了在课堂中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之初,我播放了《在松花江上》这一歌曲。这一首充满离愁别恨的歌曲,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聆听悲壮而激昂的音乐的同时,达到一种情感上的震撼,进而对中的家破人亡的苦难同胞产生同情,担忧祖国的命运,对日本侵略的愤怒,将学生带入到发生的事件中去。(如,九一八事件、等等。)在日本那妄图灭掉中国,将其沦为自己的殖民地的思想中,中国人民为了自身的幸福、民族的独立,开展了激烈的。这样的情感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民族责任感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历史意识的落脚点——评析能力
初中语文
审美愉悦
通观初中语文教材,诗歌教学被集中安排在课内诗词单元25首,课外古诗词背诵60首,其中新课标推荐背诵的篇目34首。这些古诗词部分多样性地安排了唐诗、宋词等各时期的经典篇章;所选诗歌系统地展示了中华上下千年的诗歌菁华。那么,怎样教诗歌,才能让学生既能体味到诗词数千年人文积淀的博大厚重,传承灿烂的传统文化,又能感受现当代诗歌的异彩纷呈和美丽嬗变,把握时代变革跳动的脉搏,从而滋养性情、陶冶灵魂、激励精彩人生、重铸民族精神呢?诗歌被广泛选人语文教材,是诗性的回归,但这只是万里的第一步,真正的回归还要看诗歌的价值在现代青少年身上能否得到真正的体现。关键一步还要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去教。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独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还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还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
“象外之象”,还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那诗歌对他而言是味同嚼蜡了。老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堆积;还不会带领学生去吟咏、去感悟、去思索。
一、巧引故事
喜爱听新奇的故事是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她们很容易被有趣的故事吸引。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巧引故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特别在课文导人中巧妙运用,能收到奇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便讲述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的生活逸事。诗歌教学中,精选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趣闻,用形象的语调讲出来,不但能引起学生注意,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愉快活跃。
二、美读诗词
古人就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叶圣陶创造性地提出了“美读法”。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了,无论兴味或授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诗歌教学,十分强调朗读的作用。诗词是以语言文字形式出现,而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如何体会字里行间所包蕴的情感?美读就是一个极好的途径。通过美读,能将美巧妙地传输。教师要读出课文的思想美、情境美、形象美、语言美,藉此感染学生。朗读要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催人动情。例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时,用豪放、激昂的语调进行了“美读”。在范读过程中,教师完全融入词中的境界。读到最后二句,并辅以动作,展示诗情。大气磅礴的力量震撼学生的心灵,仿佛让学生身临其境。一番美读,学生获得了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
三、点缀音乐
(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反思古代教育中强调的另一个内容就是内省思想,它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深刻的反思,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在课程改革的推进下,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注意从中学语文课程的实际出发,相应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还要吸取古代教育智慧的精华,领悟内省思想的内涵,自觉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及时纠错。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反思,反思在语文学习中有待加强的地方,以便及时改正和提高自己。因此,古代教育智慧可以有效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反思,提高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水平。
(三)推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就形成了,而二者的联系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古代教育中强调师生平等和师生的和谐相处,并且教导学生要敢于提出和教师不同的见解,教师和学生也要互相学习和提高。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保证教师将最全面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则用积极的态度消化知识,获得自身水平的提高。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了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形成,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中学语文教学要从古代的师生平等关系中获得启迪,推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建立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古代教育智慧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
(一)注重诗化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借鉴古代教育智慧,帮助学生形古代教育智慧对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吉林省四平市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李莹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古代教育中强调诗化教育,诗化教育在古代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语文教育而言,中学语文教学正是像诗一般涤荡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的思想,所以进行诗化教学是必要的。就目前而言,中学语文教学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诗化教育水平还有待提高。进行诗化教学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正确阅读诗篇,首先要了解诗人,因为诗人是诗篇的创造者,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性情特点就可以分析他的作品肯定有时代的烙印,诗人的情感会跟随自己的情感变化,了解诗人之后再去阅读诗篇就可以充分读出诗人的心境和诗篇的内涵,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提升,因此,诗化教学是有效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二)进行反思教学将古代教育的智慧充分应用到现代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将古代优秀教育理念渗透进中学语文教学中。反思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要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古代教育强调教师要因材施教,也是对反思教学的强调。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并根据学生自身水平的不同采取相应的语文教学方法,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可以给学生创造应用的情境,用提问的方式启迪学生。第二,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这样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更好的教育学生。古代教师更是以其渊博的知识培养优秀的人才。教师要注重自我提高,还要积极参加学校培训,提升综合语文素质。第三,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自主学习。
(三)优化教学环境良好的中学语文教学环境的建立依赖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更大的成效,优化中学语文教学环境要做到:第一,教师要保持民主平等的态度,了解学生的内心,减少师生间的隔阂。第二,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树立师生平等的思想观念,教师和学生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共同进步。第三,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的认识,用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和谐愉悦的中学语文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03-001
语言文学课中的文学作品,多为优秀之作,本身就是美的创造与结晶。它们用美的语言塑造出美的形象,创造出美的境界。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所谓审美观,是指人们对世界的审美把握,它同真理观、伦理观一起,构成了人们对世界和人生的总的看法。青年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才能把握正确的审美标准,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才能谈得上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语文教学在教育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正确的审美标准、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许多文学作品表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性,反映了一定时代、民族、阶级的审美要求、审美趋向和审美理想,这些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是语文教学发挥美育功能的坚实基础。比如,我国古代的一些文学家和艺术家的作品中都表现出各种高尚的审美情趣。陶渊明的作品独爱傲霜的,陆游的诗作赞美圣洁的梅花,王安石歌颂挺拔的松树,郑板桥的诗画偏爱青竹。抓往这些,可以引导学生追求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人们都能不同程度发现美、欣赏美,而获得的审美享受却不尽相同。这不仅是因为人们的审美观不同,更是因为人们的审美能力不同。所谓审美能力,是指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能力的获得和发展,主要依赖后天的审美实践活动和审美教育。所以,在语文课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青年学生对美的事物的观照和喜爱,提高他们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技术美的感受、想象、鉴赏、理解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作品的语言、形象、意境等方面,下工夫培养青年学生的审美能力。
1.抓住美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含义,把握词语的感彩,不同的句型、语调以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领略其语言美中得到美的享受。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写边防战士在茫茫的沙漠里防守边疆,时间已经很长,仗也打得很多。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穿”用得准确、形象。频繁剧烈的战斗、漫长的驻防时间,使金属的盔甲都磨穿了。从侧面点出了战士生活的艰险,渲染了战争气氛,给人以无穷想象的空间。
我们要特别注意把握句中关键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注意它们创造的深远的意境和美学情趣。如杜甫写的《登高》诗中的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和“不尽”,既是对眼前景色的真实描写,也是作者心中的无限感慨的抒发。看着眼前无边秋色的萧条景象,想到岁月的艰难、人生的失意、病老的痛苦,还有残存的希望,谁能说尽诗人心中有多少的人生感慨呢?所以,“无边”、“不尽”既写出了空间无限,时间无穷,表现出万里河山的浓重秋意,也显示出诗人广阔的胸襟和无尽的感慨,可谓用词精妙。
2.抓住作品的形象美
文学是作家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生活图画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因此,语文课的教学必须突出文学形象。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审美思想为指导,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的社会意义的典型化形象的美。作品中不朽的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学生的心灵,富有强大的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美学价值。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蔡老师,她外貌温柔美丽,心地慈爱,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
形象美也表现在对整体画面美的欣赏上,如峻青的《夏夜・秋色》,描绘了一幅海滨仲夏夜的美景。
讲授这一类课文时,应让形象说话,把艺术形象再现于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感受和共鸣。
3.抓往美的意境
艺术作品的形象性,是意境的基础。所谓意境是作家创造的可经看得见觉得到的具体的生活画面,与作家在他创造的形象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意境优美,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才强。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这是一幅可以看得见、感得到的生活画面:作家离家已一个多月了,现正行进在茫无边际的沙漠之中,望着再圆的明月,思念着千里之外的家乡。通过这幅生活画面,作者含蓄地表述了自己“凄凉寂寞之感,思乡怀亲之情”,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全篇无一字提到思乡,但字里行间处处可以使人联想到思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110-01
二十一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显得尤为紧迫而重要。从根本上说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而且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人材就是综合型和创新型人材。因此,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开动脑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变客体为主体。这样学生才能发挥主体作用,乐于求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呢?
1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为课堂创新教学创造良好氛围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应该保有一颗年轻的心,始终能把握住当代学生的脉搏,永远用试图理解的目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和他们一起聊同样的话题,就可以拉近与学生的关系。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要以平等的身份去了解和研究学生,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品德、兴趣爱好等入手,通过观察、谈话、访问等渠道,做到对学生了如指掌。在平时要努力营造一种氛围,使师生间建立起能真诚相待、关系融洽、共同进步、和谐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当学生处在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创新能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为了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要设法与班主任协作组建富有创造精神的班集体。在班级内形成创新气氛,就是形成全体同学互相尊重人格,尊重创新,互相交流思想,互相鼓励的气氛,这样的班集体内充满宽容、理解的温暖气氛,这对学生的创新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它能使学生不担心失败和错误,自由地在未知的世界里探索,当学生从老师和同学那里感受到理解和友爱时,健全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才能逐步加强、成长起来。
2 转变教育思想,确立新的教学观,培养教师自身创新精神
现如今的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广,思维很敏捷,思想也复杂,教师要善于听取学生的新思想、新计划,与学生坦诚相见,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对学生的创新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豪。教师应保持自身的求知欲,有创新动机、求知欲旺盛的教师,学生的创新活动才旺盛。我们应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开启知识的“活水源头”,用活水理论取代一桶水理论,要终生学习探索,不断更新知识。经常阅读教育教学专著及教育教学报刊杂志,及时总结教育教学工作,撰写论文,积极争取参加课题研究,认真搜集有关文字资料、总结研究成果,让创新时刻伴随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有创新意识,只有教师的思维活跃了,学生才能自由大胆的发挥想象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充分自由大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必要的选择。过去是看传递知识数量的多少,而现在应看教学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以及活跃的思维和想象力。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的地位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的地位。教师也要特别注意要求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尤其是对差等生的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宽容善待每一位学生,给他们应有的尊重,避免伤害性、侮辱性的语言出现。激励性教学评价能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永远保持高昂的斗志和进取精神,努力学习、永不懈怠。作为教师必须切记,不能把教学评价变成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的简单工具,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多一份宽容,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最大限度的大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创设课堂情境,增强师生互动,融洽课堂氛围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良好的师生关系必然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优化好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关键。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热爱并且尊重自己的学生,对于年龄尚且不大的小学生来说更加需要这种关怀,我们教师应该亲近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和关爱。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声肯定的话语都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这样的课堂氛围将不会是死气沉沉的,课堂将会更加得活跃,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敢于发言,敢于和教师进行互动。用热爱与尊重的行为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与信任,轻松愉快地参与探究学习,营造民主氛围。
三、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进行学习活动的,在这个过程中能否巧妙地提出问题也是很关键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一个重要的爆发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合理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怀着问题去进行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过程。我们在问题设置的时候可以以班级学生实际的水平为依据,设置出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来引导大家进行探究学习。同时在问题进行设置的时候也可以设置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在对《刻舟求剑》的故事进行学习的时候,提出问题:“剑掉到水里,应该怎样才能找到剑呢?《坐井观天》中的青蛙跳出井口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呢?”通过诸如此类的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将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情绪就会得以调动起来,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好,探究性的学习结果也会变得更加理想。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对课文学习之后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敢于提出疑问,教师要从文本出发或改变体裁,或转换角度,或引导质疑,或抒感,渲染鼓励创造的氛围。在此情此境中,学生的创造性才会易于表现出来,才能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从而使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四、精心组织、加强合作学习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分组学习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因为小学生的天性决定着他们比较喜欢这种小组式的学习模式,在实际分组上,我们教师也应该考虑到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进行分组,力求能够让每个小组成员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这样的分组模式对于学习将会带来极大的帮助。分小组学习,各个小组之间相互竞争,这样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各个小组内部的成员之间,又有着明确的分工,既能够保证相互竞争,又能够实现相互帮助。分组学习既有着极大的好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人多瞎胡乱的情况也会出现,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各个小组明确自己的目标。让各个小组将目标记录在黑板上,待问题完成后再展现给大家,这样课堂上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便于他们人人参与,相互激励和共享信息。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自主探索和研讨,使学生切实处在自主学习和积极交往的状态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效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作为语文教师应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条件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主动而系统地探究知识、增强智力和能力的活动。师生交互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但使学生成为了知识的接受者,还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并为自己的学习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使得整个语文教学有效合理地开展。
一、什么是交互式教学
交互式教学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方法与途径调动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的过程,实现教学相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语文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有意义的活动。语文学习不能变成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新知识需要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理解和应用,然后纳入他现有的认知结构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交互式教学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采用“交互式教学”,教师通过呈现实际的问题情景或者直接从现实的教育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勤思考、多发言,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明所提问题的欲望,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语文交互教学设计的实际意义
教与学是密切联系的两种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缺一不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就意味着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包含着教师的教,这是同一个过程。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教学即成功”,就是说如果“教”的行为未达成有效的“学”,那么这种“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过分注重教,对于学生的学则重视不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特点及个体差异,如此才能教学相长。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师生双方的交互过程。实践证明,教学交互或交互式教学,是实施教学共振的最好方式,教学交互是共振的一种具体体现,它能使教学效率和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正是教师与学生这两类主体之间的交互交往过程,构成了教学。作为主导的教师在自身工作动力的推动下,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以提高教学效率;作为主体的学生受激发后的学习动力的驱使,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专心听讲、质疑问难、回答问题,这些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强化了教师的工作动力,促使教师挖掘教学潜力,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交往,推动教学过程持续运行和发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如何开展语文交互式教学设计
现在中小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学的活动设计与安排。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交互交往过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通过这个交往过程和活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能力态度,人格获得一定的发展。
在教学目标设计方面,交互式教学强调使用更为具体明确的行为术语,使得教学目标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交互式教学需要做大量材料精选和补充工作。传统的教育学教材都是以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逻辑性为特点编写的,没有顾及学生学习的心理逻辑。交互式教学一方面要顾及知识逻辑,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学习的心理逻辑。因此,要根据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学习的需要,收集和创设大量的学习资源,如教育案例、教育视频、教育争鸣性的事件。
四、语文交互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1.参与率不高。现在的高中或者职业中学班级规模往往过大,生数众多,这样的班级规模要实现交互式教学,存在比较大的困难。人数多,增添了管理方面的压力,呈现一个案例或者情景后,难以让每一个学生有发表自己见解、参与讨论的机会。这样,使得一部分同学,特别是比较被动的同学,还是处于“静听”状态,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