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基本含义和特点
1.1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本含义。
(1)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当代高新技术产业化实践表明;一方面,市场机制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的主要动力所在。这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在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国际竞争力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和国家整体形象设计等方面能发挥并且正在发挥出巨大的能动作用和主体作用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要普遍和纵深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除了必须塑造企业行为主体外,还必须有政府相应功能的支撑与服务。这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所以能对当代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变革性作用的必要条件。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所以能长期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牢固的垄断地位,与这些国家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有效的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中对政府功能的作用尚有不少异议的话,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领域,它们几乎都作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一个重要职能来实施。这表明,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模式方面,发达国家的政府职能与传统产业管理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分离,正在发生重要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对经济增长、充分就业、抑制通货膨胀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都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并且这种作用还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这是发达国家政府长期以来不懈地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重要启示。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为例,其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已占整个制造业增加值的25%,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1996年7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提出的《为了国家的利益发展技术》报告中强调,技术进步是决定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80%左右。由高技术产品的开发而形成的带有高技术含量的服务业的出口额已占商品出口额的40%。1996年5月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确定,由欧盟部长理事会支持召开的“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产业的竞争力——政府的作用”研讨会,探讨了高新技术产业化新经济发展模式中政府功能及其政策问题。显然,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竞争力,是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功能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所在。
发达国家新经济实践表明,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经济功能转型和创新的重要方向。一般而言,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功能的实现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政府本身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的直接参与行为,如把财政资源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去。二是政府通过建立一系列优惠政策体系去推动、引导、促进、调整和规范全社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创新活动的持续、有序化发展。三是通过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公共基础设施来提高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供给能力,提高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功能的形成和作用也相对复杂。这表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并不像传统产业那样简单明了。
(2)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本含义。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反映政府政策、法规、规划与计划等促进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扶持和规范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竞争实力。它是指一定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经济功能在高新技术产业管理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竞争力。
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问题提出的重要背景。
从理论渊源上分析,古典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和相对比较优势理论是竞争力存在和作用的基础。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竞争优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的主要实施方式,因此,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就成为决定一国社会整体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
从政府经济学的观点分析,政府经济功能的发挥是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方式,是加快一国工业化和现代化速度不可替代的力量。而政府功能的产生和发挥,除了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外,还必须辅之以产业政策。即从强化政府产业管理竞争力的角度,增强政府经济功能对国民经济作用的效果,尽量减少“政府功能失灵”。
从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分析,发展中国家必须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作为工业化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不仅使政府经济功能的强化成为必然,而且使政府经济功能的重点有了战略性调整的必要。为此,必须把政府经济功能集中在工业化发展的国际竞争力上,进而形成一套能促进政府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政府政策体系。
从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观点分析,一国国际竞争力取决于以下五种不同因素的组合:变革素、变革过程、环境、企业自信心、工业序位结构等。由此形成两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竞争力,一方面是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是环境优化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环境优化竞争力成为制约企业竞争力、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而环境优化竞争力又与政府经济功能作用形成和效果密切相关。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实践分析,要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的效果,必须以强化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为关键。
从理论上分析,一国或一地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一国或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能力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效果之间的乘积。即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能力×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效果。
1.2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特点分析。
(1)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强化和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功能的主要内容。
(2)决定和影响一国或一地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因素。这是影响一国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本因素。一方面,只有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国家政府才有对其实施产业管理的必要和可能;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扩大,使其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提高,从而奠定了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必要性、主动性、积极性。
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能力因素。它主要包括:政府高新技术产业财政投入力度指标、政府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财政投入力度、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扶持力度、高新技术产业政府管理机构设置和功能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市场行为主体利益矛盾的政府规范力度等。
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效果因素。其衡量指标主要包括: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幅度指标;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支柱产业地位的形成和扩散程度指标;三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指标;四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化发展指标;五是高新技术产业对国家财政收入贡献率指标;六是高新技术企业就业贡献率指标;七是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八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推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带动作用指标等。
(3)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虽然不可避免地受制于一定经济体制的影响,但经济体制变量对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影响只能限制在一定限度内。其主要原因如下:
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已由过去的单纯企业化、个体化和小额化向目前的政府化、社会化和巨额化方向发展,尤其是政府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规模与实力已成为决定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知识经济国际竞争的核心因素。这是在不同经济体制下政府投入功能都能得到充实的体现。
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知识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技术重大创新和技术、知识在资源配置与利用中的功能成为主要决定力量。由于技术、知识与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的相关性极小,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一般与经济体制因素关系并不特别密切。
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及其知识经济发展中,经济体制变量对其影响主要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方针、政策、措施、手段等体现出来,因此,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也成为经济体制变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
经济体制对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政府行为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何重新认识政府在国家经济职能中的作用,如何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政府功能的“最大化”和“最满意化”。
(4)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提高一国产业素质的重要条件。首先,政府通过相对超前和富有战略性的优惠政策体系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扶持,客观上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速度和规模;其次,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主要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高度考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因此,对推动和加快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高级化调整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再次,政府通过必要的、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财政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投入等手段,能促进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进程,进而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最后,政府通过制定一定的产业保护和产业开放政策等手段,可提高产业发展素质。
2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目标和主要条件
2.1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目标体系:促进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扶持和规范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刺激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改善和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有效供给;建立和健全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的市场结构与市场体系;建立和强化具有自主开发能力和知识产权形式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建立和完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企业家才能供给和研究与开发人才供给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2.2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条件。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既是一个多重目标体系,更是一个客观过程。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建设必须具有条件体系的支撑与服务。具体地,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条件有:
(1)国家规划和战略支撑条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和战略成为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需求条件,也是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充分条件。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和实力条件。这主要要求高新技术产业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高新技术产业对财政贡献率提高等条件。
(3)有效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不足的条件。在市场结构改善、提供市场信息和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发挥政府经济功能的主体作用。从发展趋势看,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必须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市场失灵”的可能方面。
(4)需求引导和刺激条件。引导和刺激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和创造相关需求既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的主要支撑条件,又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形成和强化的基础和核心。
(5)高新技术企业有序竞争条件。调和企业行为主体和居民户行为主体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的利害冲突和利益矛盾,提高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法规监管能力和水平,进而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功能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宏观调控能力。
(6)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整体能力条件。强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整体能力建设,实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充分条件。
这是从根本上确保一国国家经济安全的终极手段。
2.3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对传统经济体制下政府经济功能的一种超越。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既是一个社会日益增长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供给能力的持续增长过程的方式,也是经济管理体制、新兴产业管理方式和体制的不断调整、转换和创新过程。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种新型生产力的载体,由于产业生命周期的作用,由于产业增长的国际因素影响,由于政府功能、作用的局限性,因此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对传统经济体制下政府功能转换和创新的必然过程。
(1)提高政府产业管理竞争力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功能创新的主要内容。
(2)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是对传统经济体制下政府功能形成和作用模式进行重大的转换和创新。
(3)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必须把刺激和放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作为关键。这既有助于缩短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起步阶段周期,又能极大地加快重要高新技术产业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化和战略产业化发展进程。为此,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必须强化对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的引导和改善,进而使一定时期的产业供给结构和产业结构得以顺利调整。即在产业不同的生命周期通过某种、某些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的创造和刺激,去调整高新技术产品市场价格,促进厂商调整生产方向,促进生产要素的重组,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通过创造有效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去引导社会总需求的变动方向,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在促进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的功能,使高新技术产业化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4)强化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指导方针是,既要能消除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市场失灵”障碍,又要能强化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进而提高社会整体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
(5)建立和健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促进政府产业政策的完善,并强化其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功能。这可通过形成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重点的产业政策,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超前调节,提高国民经济主要支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国家或一地区能在某一或某些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形成国际竞争优势。这是发展中国家构造国际竞争的后发优势的关键。实践表明,这既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功能转换和创新的关键,也是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核心。
(6)形成有效的政府高新技术及其产品市场管理的新模式,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这方面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竞争环境的建设;二是市场竞争主体的塑造;三是政府与企业产权关系;四是政府对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宏观管理模式;五是对高新技术市场垄断的管制和规范能力等。
(7)要创造全面提高社会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的动力机制。必须强调,长期以来,在政府经济政策目标中,需求政策占据了绝对地位,而供给政策则被大大弱化了。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由于其资源构成和各种资源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地位和权重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创业人才资源和新型企业家人才资源等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决定因素。而这些新型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供不应求的。而且,在发达国家,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相对超前,因此,普遍存在着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不足问题,并且这些新型要素供不应求程度会更明显。因此,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就成为发达国家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的基本思路主要有:一是借助优惠政策条件体系来有效降低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风险;二是通过提高政府高新技术基础设施供给规模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的多元化机制。这都要求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要以控减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为基点。众所周知,高风险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因此,高风险是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风险控制就成为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重要目标。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风险控制方式主要有:一是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税收减免政策支持;二是政府财政直接投入战略性关键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提高一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安全性;三是政府提供科技创业孵化条件体系,降低科技创业人才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本和风险;四是提供政府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供给能力,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型人才资源的供给水平;五是利用国际科技合作来分散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风险。
必须指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风险控制能力与一国政府财政收支能力直接相关,与该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其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关,与该国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状况相关,也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关。因此,在新技术产业化的起步阶段,可通过制定和实施一定的优惠政策,来提高政策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控制能力。这既能增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政策导向功能,也能大大降低企业市场行为主体风险度,有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主体多元化机制的形成。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行为的不到位,由于受其国民经济发展阶段所限,其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制度创新供给能力上与发达国家的存在着很大差距。这丝毫不比其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创新供给能力上的差距小。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政府在提供高新技术产业化制度创新条件方面的认识不到位,它在这方面的供给职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因此,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在新经济发展中的巨大差距,发展中国家政府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化制度创新供给条件和行为建设的重要性,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创造最佳的发展环境。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起飞阶段或成熟阶段,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控制的手段也要进行全面调整和创新,不能再单纯依赖于优惠政策条件,而要通过建立制度创新的比较优势,来提高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控制效率。
因此,强化政府制度创新供给能力,也是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础条件。制度创新供给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基本功能。与其它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品种相比,制度创新供给的主要承担者是政府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国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行为绩效的高低和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高低很大程度上主要取决于其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的制度创新条件。21世纪美国经济优越的竞争优势,与其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有巨大密切相关。一方面,而对新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背景,作为世界第一科技强国的美国也在及时调整其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如科技移民政策和降低国防R&D经费支出的政策等。国防R&D经费支出在美国科技投入中所占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就呈现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63%下降到目前的50%左右;另一方面,为了推动高技术产业化,美国政府积极为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创造有利的制度创新条件。如2000年联邦政府放宽对人类胚胎细胞研究的限制。美国是一个宗教保守势力较强的国家,政府经费一直被禁止用于有关人类胚胎细胞的研究。2000年,克林顿在其总统任期最后一年中终于取消了这项禁令。由于联邦政府经费在医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占有最大份额,大大推动美国在胚胎细胞方面的研究进程。为了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美国加强了相关法律环境的规范建设。2000年6月30日,克林顿总统签署了《全球和国内商务之电子签名法》,确认了电子签名在签订合同、使用和存储文件时的法律有效性,规范了电子商务的法律环境。这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非常有利条件,如该法案承认了电子商务网站中大量存在的格式合同的有效性。为了规范信息产业的发展,2000年5月,美国和欧盟达成了“信息安全港”的协议,使隐私权问题正式进入美国科技制度创新范围。由于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使厂商获得了强大的消费者私人资料收集能力,直接威胁到消费者个人隐私和利益,因此有必要对厂商进行相应约束。虽然美国企业界一直不愿加强隐私权保护,但美国政府还是力排众议,对隐私权保护提供立法保障。这得到了HP等著名公司的积极支持。
(8)改善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干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全球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使政府协调行为成为影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各国政府加快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预期和责任都非常强烈;另一方面,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不能脱离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中,国家政府必须在新型国际分工中获得有利竞争地位,在技术、信息、管理、新产品和服务等配置竞争中处于主动。这要求政府必须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实施适当干预。这要求国家政府产业政策的设计和操作的开放化要以培植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竞争与合作机制优势为关键,利用国际科技合作来提高有限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在此基础上提高科技创新资源全球化配置能力。研究表明,发达国家产业全球化竞争能力是与其高新技术产业成长能力密切对应的。因此为了提高一国在产业全球化中的竞争能力,必须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为前提。为此,发达国家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干预功能不断强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制定和实施国家级中、长期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计划,提高有限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这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争先恐后地制定跨世纪科技发展战略和计划中有突出的表现;二是强化国家财政能力对研究与开发的扶持,引导社会科技投入规模和结构,提高社会科技投入供给水平;三是加大政府对知识和技术基础设施的供给能力;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和条件体系;四是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财政政策,创造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化有效需求,带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五是加大政府采购力度,扶持高新技术企业迅速长大;六是拓宽国际科技合作渠道,提高对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能力。
虽然我国各级政府有干预经济的传统,但这种传统模式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促进行为相差甚远。①我国政府传统的干预功能过多侧重于行政功能,与市场经济要求正好相反;②我国政府传统的干预功能最突出地表现在组建国有企业,进入国民经济诸多行业。而在新技术产业化中,政府能直接参与的行业是非常有限的,这使得我国政府传统的经济干预功能难以实施;③我国政府传统的干预功能往往导致很多的投资失误,导致重复建设。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如果国家干预导致了投资失误,可能会从根本上扩大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周期,加大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本,进而加大我国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国际差距。这比传统经济下我国政府干预失灵的危险要远大得多;④我国政府传统的干功能没有与相应的制度创新有机结合。发达国家政府干预高新技术产业化,不仅有行政手段,还有与之相辅相成的法律手段。客观上,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起步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化所需要的制度创新条件难以有效供给,此时借助行政手段的干预功能能弥补制度创新不足和滞后的缺陷。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进入到成长阶段后,单凭行政手段所能实现的制度创新功能就十分有限,同时过多的行政手段可能导致新的制度瓶颈。因此,这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承担全部制度创新功能。从我国情况分析,政府在干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的功能还十分有限。实际上,现行公司法、投资法和税法对高新技术创业的限制还很多。
收稿日期:2002-03-26
【参考文献】
[1]科斯·罗纳德.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斯蒂格里茨.政府经济学[M].春秋出版社,1988.
[3]杨俊一.制度变迁与管理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论文的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知识研发和技术进步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什级,推动经济增长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高新技术保持这一个较为平稳的态势持续快速发展。2014年,高技术制誉造业销售利润率达到5.41%,创7年来全国高技术制造业销售利润率新高。一是世界经融环境的前景良好,但依然有一定的风险存在,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走高。但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未完全消除,全球经济是否已经进入良性循环的稳定增长期还一时难以判断,依然存在这一些潜在的风险。二是“十二五”规划的启动,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一批重大工程加快实施、收人分配改革不断深人和城镇化进程的显著加快,意味着国内市场的需求扩大。同时,伴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都为带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势必将进一步壮大我国高技术及战略性新兴产品市场空间。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宏观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相关理论
1.高新技术的含义及特征
高新技术的概念是由高技术的概念延伸而来的。高技术(High Technology)一词,简称为“High-Tech”,该词于70年代起源于美国。中国对高新技术的定义是:新型技术、创新的成熟技术以及专利技术、专业技术和本国本地区没有的技术。高新技术是以当代尖端技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技术群。
高新技术的特征:
(1)创新性。通过投资高额度的资金,来推动创意的完成,促使科学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从而达到科技的创新。
(2)智力性。要想推动高新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科研人才是第一要素。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务。
(3)驱动性。高新技术对经济发展具有较为强大的推动力,其科研成果的转化,能有效的运用到传统工、农业中,能跟好的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
(4)战略性。国与国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和军事上的竞争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也体现到了里面,而高新技术就体现了这么一个发展前景和未来发展方向。也因此,高新技术具有了重要的战略性地位。
(5)风险性。创新往往都是收益和风险并存的。在高收益的愿景下,我们也要注意到其存在的风险性。
(6)时效性。由于高新技术的推新换代速度快,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高,因而时间收益特别高,在最几十的时候投入最新的成果,才能获得最大化的收益。
2.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是指性质和功能相似的一类地域组织,众多功能相近或不同的企业,机构等集中在一起是为了合理的理由当地的资源。其集群是为了相互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信息间的传递更为迅速,推动资源的流动和合理配置。更好的推动科技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科研技术的创新,促使科研成果向商品化、产业化的转化。高新区有利于集聚产业群,创造较好的企业发展环境,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带动周围区域的发展。起到一个带头和风向标的作用,推动整个区域和城市的经济、科技发展。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制高点。它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什级和转型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跟好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发展高新技术的经验和启示,尽可能的走更少的弯路。
1.发挥规划宏观指导作用
按照“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总体部署,及时出台相关产业规划,切实加强中央和地方、产业和科技、应用和研发等各方面规划、政策的衔接和配套。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强化自主创新的总体目标,将调结构、转方式的各项战略部署落到实处。一是明确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指导方针、具体路径和战略步骤,实施若干研发、产业化、市场应用、业务创新和政策扶持相互协调的系统性工程。二是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区域布局,一方面强调东中西部错位发展,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有序转移;
2.开拓高技术产品内需市场
国内市场依然是一个消化高新技术产品的好地方,政府推行政策,扩大内需,尽可能的推动国内高新市场的发展,从而推动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抓住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热点,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需求的地方,来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和科技效益。
3.稳步推进创业投资发展
一时继续推动鼓励自主创业的政策,引导人民自主创新并加以实施。引导风险投资和创意相结合,并完善相关体制,保护相关合法人的利益。二是发展专注投资早期创业企业的投资方式,为早期创业企业提供资金和管理支持。三是尽早建立创业投资统计体系,为正确引导和管理创业投资发展和创投机构准确决策提供依据。
4.坚定不移地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化演进路径
2009年3月,总理参加湖北省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武汉是中部地区最重要的城市,应对金融危机时,更加需要利用好区位优势、工业基础好、交通枢纽、商贸中心条件和科教实力雄厚等五大优势,在中部崛起中要起带头作用。
近年来,湖北着力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等重点领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四大行业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增强,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尽管如此,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例如产业规模小,我省高技术产业规模只有广东、江苏、上海等发达地区的1/3;骨干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知名品牌不多,未形成分工协作的产业链,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度不高。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投资人不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因此,如何利用好和发挥好湖北省的五大优势,如何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争得先锋,如何做大做强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这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
一、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规模化的机制
1、比较优势理论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斯密创立了绝对贸易理论。他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利益的驱动下,主观上为自己利益的微观经济主体可通过分工和贸易利用自己的绝对优势客观上为社会工作,从而实现自利与互利、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相互联系。社会各经济主体按照自己的特长实行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国际市场进行贸易,从而实现各自的绝对利益。大卫·李嘉图针对绝对比较优势的缺陷,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不论经济力量是强还是弱,技术水平是高还是低,无论有没有绝对优势,都能够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然后利用自己的相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使国际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地利用,从而使得贸易的双方都能获利。
新任湖北省省长李鸿忠说,湖北在区位上承东启西,既有经济后发达地区资源丰富、劳务成本低的特点,又有像省会武汉这样比较发达地区,交通便利,科研实力强,工业基础的条件完备。尤其指出了,湖北省已有普通高校八十六所,各类科学研究和开发机构一千三百多家,湖北省的国家重点试验室在全国排到第三。五年来,湖北省累计登记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三千七百九十九项,实施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二十项,获国家科技奖励一百一十三项。作为中国科教大省的湖北,已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到科技成果产业化,覆盖了国民经济各行业、比较完善的科研开发体系。近年来,湖北省和武汉市依托科教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并取得了较好的业绩。湖北着力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等重点领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四大行业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增强。武汉东湖高新区打出“光谷”品牌,光电子的配套能力明显增强;襄樊高新区经过这几年的建设,区内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的主体地位也进一步突出。
2、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理论
集聚在不同的层面上,竞争优势有不同的内涵。微观上,是企业内部的活力和创新力,即企业竞争优势;有学者把竞争优势定义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在市场份额、利润或增长率等方面超越竞争对手,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中观上,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研发、销售和服务等各环节的创新带来的高附加值是产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即产业竞争优势;宏观上,区域从全局的高度,根据本区域的范围可以调度的资源,将局部优势整合为综合竞争优势,即区域的竞争优势。
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做出举全省之力、集全国之力、借世界之力,建设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重大决策后,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截至2007年,湖北省初步形成了4大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群,湖北省的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已增至7家。共实现增加值243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0%。这些产业群分别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和制造业信息化为核心。其中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居全国第8位,电子信息产业居全国第10位。经过几年的发展,东湖高新区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研发基地、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研发基地、最大的光通信产品研发基地。2007年,高新区光纤光缆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了50%,光器件提高到40%,激光设备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地理信息软件达到60%。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特点和地方经济新的增长源。
二、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化的方法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成长性和高增值并且对于其它产业具有广泛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有利于增加就业,拉动整体经济增长,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规模化是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未来竞争成败的重要衡量指标。
1、品牌聚集
湖北省在国内具有科技、教育与产业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潜力巨大。发展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规模化,要重视地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实行品牌战略。
(1)地域品牌。地域品牌一方面是一种经济文化象征,另一方面也是该地域的信息载体,是一种无形资产。“武汉·中国光谷”作为一个地域品牌,对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首先,“武汉·中国光谷”作为地域品牌,具有便利效应,可以提升武汉的知名度。其次,具有聚集效应或吸引效应。可以在武汉聚集相应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提高武汉市对于特定高新技术企业的吸引力。总之,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域品牌会使投资者了解武汉的投资环境,使他们作出投资地域的选择,这样就能更好地吸引国际和国内资本。塑造品牌已成为聚集投资者吸引客户的重要手段。
(2)企业品牌。名牌企业是产业或行业中的核心企业,它聚集了同类企业的众多优势,因此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一个地区的名牌企业多就意味着这个地区的产业聚集力强、投资环境好、人气旺。名牌企业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互相促进的关系。目前,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武汉·中国光谷”已经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的优秀的企业进驻其中。光谷已累计引进外资逾15亿美元。IBM、家世界、住友等世界500强企业已在光谷进行投资,光谷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此外,湖北省高新区还培育出了一批在全国以至在世界都有影响的名牌企业。华工科技、武汉楚天激光等一批核心企业主要产品的竞争力已不断增强。2007年,武汉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光电子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规模化趋势日益显现,影响力日益扩大。
2、产业链聚集
湖北省和武汉市应该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发挥优势,实施梯度转移对接战略。吸引国内外的资金、技术、产业和人才在中部地区迅速形成一定的聚集效应,构筑腹地经济圈,使国家经济地理的中心区域逐步成为经济地理的产业重心地带。
(1)将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与促进武汉支柱产业和优势行业发展相结合。确定符合湖北省经济发展战略方向的主导产业。以科技创新为导向,构建实业性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钢铁、电子、汽车、石化以及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构造先导性产业集群。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建立起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方便快捷的现代立体综合交通体系、从而为城市产业升级奠定基础。优先承接有利于上述产业发展的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并对不同产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2)将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化发展与国内国际产业转移、升级和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上中下游产业链建设相结合。基于科教实力基础之上的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正在不断朝着规模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而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推进和加快。与此同时,国家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加快实现产业升级的要求犹在耳边。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处理好产业转移来的企业与高新企业的衔接问题,打造一条以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核心的,以承接产业转移企业的辅助和配合的,共同提升产业升级的“光谷产业链”。“光谷产业链”既是指以光谷为代表的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核心的产业链,同时也是指以光谷模式为发展目标的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产业链。
3、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创新相结合
1 问题的提出
21世纪高新技术发展突飞猛进,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当代经济增长的核心,世界各国都在抢占高新技术的制高点。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更是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业产值从1998年的7110.66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50461.17亿元,年均增长24.1%,成为我国经济中最有活力的一部分。2007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1207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完成增加值11551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当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总额为34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占全部商品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28.6%[1]。目前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一些核心领域缺乏原创性技术,导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为薄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近年来,中国政府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国家”作为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试图通过技术创新、科技进步来提升产业结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投入持续攀升,R&D经费从1998年的56.45亿 元,增长到2007年的545.32亿元,年均增长28.44%;R&D人员总量也有大量增长,从1998年的70879人年,增长到2007年的248228人年,年均增长14.94%。但与此同时,新产品销售收入从1998年的1207.254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0303.222亿元,年均增长只有26.68%,比R&D经费年均增长率还低[1]。由此可见,增加创新资源投入只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中国在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创新资源的总量投入,更要注重其效率问题,特别是在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科技创新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效率问题就变得更为突出论文提纲怎么写。
如何设计一个高效的R&D测评系统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国外学者做过相关研究。Brown和Svenson(1998)提出了最著名的R&D系统框架模型——B-S模型,认为R&D系统方法由输入、处理系统、输出等八个主要的单元组成[2]。Kerssens-van Drogelen(1999)从影响R&D绩效的权变因素、测度方法和技术等构建了R&D绩效测评系统[3]。Bourne(2000)等认为,实施一个完整的绩效测度体系应包括绩效测度的指标设计、测度指标的选取等四个步骤[4]。Begemann(2000)提出一个动态的绩效测度体系框架[5]。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运用参数或非参数方法从不同视角对高新技术产业效率进行了测度。余泳泽(2009)基于价值链的视角,将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分为技术开发和技术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并利用DEA模型分别对各阶段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6]。官建成、陈凯华(2009)综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松驰测度和临界效率测度模型,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度[7]。朱有为、徐康宁(2006)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了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效率及影响因素[8]。
综上文献,国内学者从不同侧面探讨高新技术产业的绩效测评及影响因素,对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理论与实践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遗憾的是,专门研究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测评,并分析其效率高低的关键影响因素的文献很少。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如何界定?创新效率如何测评?其关键影响因素有哪些?找准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对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原创性,并提高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加快发展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起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政府的产业结构优化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界定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的范围,基于创新链视角,运用DEA方法从两阶段测度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并分析影响效率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针对性提出有效提高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和企业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决策提供参考。
2 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范围界定及创新效率的测度方法
1. 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范围界定
在创新的产出方面,专利是一个被经常采用的指标(Griliches,1990[9];池仁勇等,2004[10];官建成、何颖,2005[11];刘树、张玲,2006[12])。在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专利中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发明专利技术含量高且申请量很少受到专利授权机构审查能力的约束,更能客观反映一个地区原始创新能力与科技综合实力(Liu & White,2001[13];Guan & Gao,2009[14];刘凤朝,2006[15] ,白俊红等,2009[16])。新产品销售收入是衡量创新产出的另一个指标,但其中的新产品,若源自于三种专利中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其技术含量没有发明专利高。鉴于此,本文放弃“新产品销售收入”而以“发明专利”相对近似衡量高新技术产业的原始性。
由于原创性产业的界定在国内尚无先例可循,到目前为此,学术界难以找到比发明专利更好的反映原创性替代指标。本文认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拥有发明专利数占三种专利申请总数的百分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对较好地反映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原创性水平。为研究问题的方便,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样本容量大小对实证结果的影响,以及中国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原始创新能力较弱的现状。本文从1999-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里以“发明专利占专利总数百分比(临界值暂定为70%)”从高新技术产业的17个行业中筛选出反映相对原创性较高的中国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的12个行业。需要说明的是,原创性是个相对概念,如果是原创性相对发达的国家,临界值可适当放大。
2.创新效率的测度方法
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是测度同类型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 DMU)相对效率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由著名运筹学家Charnes、Cooper和Rhodes于1978年首先提出[10],现已广泛应用于银行、高校、医院、保险公司以及制造业、服务业等诸多领域的效率评价。现有文献中,有关区域创新效率的测度亦基本上是基于DEA方法展开的,本文利用DEA方法中的CCR模型,以我国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的每个行业为基本决策单元测度其创新效率。对于任一决策单元DMU0,其对偶形式的CCR模型可表示为
式中:为决策单元的个数,和分别为输入与输出变量的个数,为投入要素,为产出要素,为决策单元DMU0的有效值。若且,则决策单元DEA有效;若,且或时,则决策单元为弱DEA有效;若,则决策单元非DEA有效[17]论文提纲怎么写。
3 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两阶段测度及其分析
完整的技术创新链包括: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生产四大环节。由于生产环节涉及的要素太多,由于篇幅所限,为简化起见,本文只研究原创性高新性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的两个阶段,即: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两个阶段(见图1),分别测度两阶段的创新效率。
3.1 两阶段的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1.技术开发阶段
技术开发阶段的投入指标:R&D经费,R&D人员。产出指标:拥有发明专利数,属于一种中间产出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它是指将研发投入转化为知识产出的能力,从某个角度反映了原创性科技产出。
数据处理方面,主要考虑三个因素:数据的缺失导致采样不全面;技术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时滞性;价格因素导致数据的虚增或虚减。(1)在技术开发阶段的投入产出指标数据处理方面,本文采用了移动平均法和线性插值法弥补了部分产业在某些年份数据缺失的问题。(2)科技从研发投入到新专利通常需要一定的周期,同时各种创新活动周期存在较大差异性,例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几个月到医药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几年不等,且时有交叉,使得投入和产出数据不对应。本文选择滞后期1 年,投入数据选择1998-2007年,产出数据选择1999-2008年。(3)有关研发经费的平减方面,首先是要确定R&D价格指数来将当年价格核算的经费总值折算为可比价格,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的有关数据,构造R&D价格指数如下:R&D价格指数=0.7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0.2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其中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基年均定为1998年。然后计算出R&D经费1998-2007年的年平均增值率,即,关于R&D存量的折旧率,参考已有文献通常采用的折旧率,基年1998的R&D存量,这里用所有时期的R&D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代替1998年之前的R&D支出的平均增长率,则1998的R&D经费存量用公式表示为,以后各年的R&D经费存量通过永续盘存法的方法推导得:。
2.成果转化阶段
成果转化阶段的投入指标:技术投入为技术开发阶段产出,即拥有发明专利数(反映原创性科技产出),经费投入为技术改造经费,人员投入为科技从业人员。产出指标:考虑到要求能直观体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成果在商业上使企业获利的能力,以及市场通过吸收技术创新而带来增强竞争力的能力,因此选用新产品销售收入和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作为成果转化阶段的产出指标。
数据处理方面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数据的缺失、时滞性的处理方法与技术开发阶段相同。价格指数方面,成果转化阶段的技术投入指标技术改造经费选用的平减指数采用R&D价格指数,而在产出指标新产品销售收入和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的平减指数的考虑上,将高新技术产业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医药制造业中的三个细分的产业;另一类属于机械电子行业即其余的四大产业。因而在这两个产业的指数选取上也是有所不同的,前者选用化学工业1998年为基年将当年价格核算的经费总值折算为可比价格,后者选用机械工业1998年为基年将当年价格核算的经费总值折算为可比价格。技术改造经费的数据处理在年平均增长率,折旧率以及基年和以后各年的存量处理方法都同研发经费的处理。
3.2 实证结果及分析
1 .我国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整体分析:基于技术创新链视角
根据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活动的投入产出数据,运用DEA测算两阶段创新效率值(如表1).
表1 技术开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效率
行业
技术开发效率
成果转化效率
化学药品制造
0.324
0.209
中成药制造
1
0.055
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
0.54
0.104
飞机制造及修理
0.099
0.501
航天器制造
0.042
0.282
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
0.128
0.531
广播电视设备制造
0.53
0.266
电子器件制造
0.434
0.557
电子元件制造
0.288
0.516
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
0.554
1
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
0.99
0.103
仪器仪表制造
0.659
0.157
平均值
0.466
0.357
由表1知,技术开发阶段效率(0.466)的平均值大于成果转化阶段(0.357),说明我国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的成果转化效率已落后于技术开发效率,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效率亟待增强。
综合表1的技术开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效率(行业)的数据结果,得出各个产业技术创新效率中技术开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的二维分布图,如图2所示。
图2 两阶段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矩阵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12个行业中只有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1个行业处于高技术开发效率高成果转化效率的C区域;落在高技术开发效率低成果转化效率B区域的有5 个行业:中成药制造、医疗设备及器件制造、仪表仪器制造、广播电视设备制造和生物与生化制品制造;位于低技术开发效率高成果转化效率D区域的有4 个行业:电子器件制造、电子元件制造和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飞机制造及修理;其余的2个行业都落在低技术开发效率低成果转化效率的A区域。
由图2可进一步看出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效率的原因及其相应的调整方向,具体如下:
A类行业——低开发低转化
航天器、化学药品制造,这些行业的研发阶段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收效却不显著,同时在成果转化阶段盲目投资,对投资的质量(消化吸收、技术引进等)重视不够。对于这类行业应该两阶段同时加强,既要提高技术开发效率又要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B类行业——高开发低转化
仪器仪表、医药类、生物与生化制品制造行业等,属于国家相对比较传统行业,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并且近几年国家加大研发投入,技术开发效率高;但由于经济不可行,技术不确定现代企业管理论文,缺乏转化资金等,导致成果转化率低。这类行业应当在不降低技术开发阶段效率的前提下,重点加强成果转化阶段的效率。
C类行业——高开发高转化
这类行业属于发展比较成熟的行业,其技术开发阶段的效率和成果转化阶段的效率都比较高, 是其他类型行业发展的目标。这类行业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投入与产出发展比较配套,经济发展基础好,属于我国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锋论文提纲怎么写。
D类行业——低开发高转化
电子类、飞机与雷达类,说明此类行业的发展基础比较弱大多是引进后转化,缺乏技术开发,技术开发效率不高;在成果转化阶段,技术比较成熟,实现了较高的成果转化效率,总体上限制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这类行业应在不降低成果转化阶段效率的前提下,重点提高其技术开发阶段的效率。
图2 整体可看出,我国原创性高新技术行业除了电子类产品外,大部分行业都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偏低的问题。可能的原因是:1、研发项目缺乏市场导向,导致技术转化比较困难。高校、科研院所许多研发成果技术含量高,但生产成本很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或者不具备行业生产能力,导致转化困难。二是许多技术不成熟、不稳定,不具备产业化的基础条件,在技术转移中存在很大的风险。2、技术转移对接程度不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是为了“科研”而不是为了企业的需求,成果无法迅速转化,科研的重复和浪费现象比较严重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导致成果转化效率偏低。3、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不强。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技术属于落后技术、传统技术和限制技术,从而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技术转移。3、企业技术转移的资金不足。技术成果转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通常是技术开发的10倍。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资金不足问题,高新技术产业由于高风险性,很难取得商业银行贷款支持。由于受条件限制,获得政府专项资金扶持的也很少。5、缺乏有效的技术转移机制。一是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二是缺乏政策扶持。三是缺乏合理的评估机制。四是缺乏风险投资。五是双方信息不对称[18]。
针对以上四类不同的行业,可以采取不同的提升渠道:单边突破式提升:。即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针对各个行业不同的情况,保持住原先的效率高的阶段,以其效率低的阶段为突破口,加强投入和产出的配比,以提升B、D类行业的技术创新的整体效率。
渐进式提升:例如或者。对于A类行业的效率提升方式有多种渠道,就是先集中精力将某一项优势发挥至最大,同时再极力弥补劣势,通过B或D区的过渡,最终成功进入成为C类行业。
跨越式发展:,A类行业需要具备雄厚的经济基础,并且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技术开发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两手抓,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实现的跳跃式发展渠道是有可能的。
2.技术开发阶段的效率分析及投入与产出分析
用DEA方法测度的技术开发阶段的创新效率及投入冗余与产出松弛情况如下 (见表2).
(1)效率分析
表2 1999-2008年我国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开发阶段的平均创新效率与差额值
效率
差额
行业
crste
vrste
scale
规模效应
拥有发明专利数
R&D人员
R&D经费
化学药品制造
0.324
0.324
1
-
100
0.0
中成药制造
1
1
1
-
0.0
生物与生化制品的制造
0.54
0.738
0.731
irs
6139.5
飞机制造及修理
0.099
0.099
0.991
irs
1131
0.0
航天器制造
0.042
0.307
0.136
irs
23
8883.5
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
0.128
0.396
0.324
irs
14
52
0.0
广播电视设备制造
0.53
1
0.53
irs
0.0
电子器件制造
0.434
0.435
0.999
-
25944.0
电子元件制造
0.288
0.288
0.997
irs
241
0.0
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
0.554
0.563
0.985
irs
91780.1
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
0.99
1
0.99
irs
0.0
仪器仪表制造
0.659
0.66
0.999
irs
2622
0.0
平均值
0.466
0.568
0.807
3
346
11062.3
从表2可看出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开发阶段的创新效率(crste):
中成药制造和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的创新效率分别为1,0.99,创新效率较高;而飞机制造及修理、航天器制造、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3 个行业的创新效率分别为0.099,0.042,0.128,创新效率较低论文提纲怎么写。生物与生化制品的制造、航天器制造、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广播电视设备制造、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5 个行业的规模效率分别为:0.731,0.136,0.324,0.53,0.99,分别小于相应行业的纯创新效率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无效率主要来自规模无效率,可能的原因:这5个行业规模扩张过快,内部协调管理能力不足管理费用增加幅度大于规模扩张带来的成本降低的幅度。其它行业(除中成药制造外)的规模效率分别大于相应的纯创新效率,无效率主要是源于纯技术无效率。我国原创性高新技术行业技术开发阶段创新效率平均值仅为0.466,创新效率较低可能是因为这些行业过多追求技术开发的投资规模而忽视了技术开发效率。这为各行业技术开发阶段效率低找准症结所在,并提高其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2)投入冗余与产出松弛、规模效应分析
为了探讨1999-2008年间我国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开发效率的特点并且寻找未达到有效值的根源,用基于产出导向的DEA模型CCR度量了各个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
从投入角度看,生物与生化制品的制造、航天器制造、电子器件制造、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这4个行业都存在研发经费冗余,分别为6239.5万元, 8883.5万元, 25944万元,91780.1万元;相对而言,研发人员显得不足。化学药品制造、飞机制造及修理、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电子元件制造、仪器仪表制造这5个行业都存在研发人员冗余,分别为100人,1131人, 52人,241人,2622人,相对而言,研发经费显得不足。中成药制造和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的创新效率分别为1,0.99,效率最佳,不存在投入冗余和产出松弛。从产出角度看,航天器制造和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产出松弛分别为23个,14个,存在拥有发明专利总量不足。这些行业需要加大技术开发的原始创新力度。这为进一步调整科技投入产出方向和幅度,提高技术开发阶段效率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
从规模效应来看,除了化学药品制造、中成药制造、电子器件制造这3个行业处于规模效应不变外,其它行业处于规模递增,这些行业可进一步增大研发资源的投入以提高技术开发阶段的效率。
2.成果转化阶段的效率分析及投入与产出分析
用DEA方法测度的成果转化阶段的创新效率及投入冗余与产出松弛情况见(表3)
(1)效率分析
表3 1999-2008年我国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转化阶段的平均创新效率与差额值
效率
差额
行业
crste
vrste
scale
规模效应
新产品销售收入
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
拥有发明专利数
技术改造经费
年平均就业人员
化学药品制造
0.209
0.222
0.904
irs
0.0
586274.6
221151.2
62714
中成药制造
0.055
0.17
0.322
irs
0.0
211811.9
39
0.0
生物与生化制品的制造
0.104
0.69
0.15
irs
0.0
18150.0
27
0.0
飞机制造及修理
0.501
0.534
0.938
irs
0.0
906360.1
390404.7
102711
航天器制造
0.282
1
0.282
irs
0.0
0.0
0.0
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
0.531
1
0.531
irs
0.0
0.0
0.0
广播电视设备制造
0.266
1
0.266
irs
0.0
0.0
0.0
电子器件制造
0.557
0.565
0.985
irs
1415025.5
0.0
264215.0
114122
电子元件制造
0.516
0.533
0.968
irs
918319.9
0.0
235985.1
464750
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
1
1
1
-
0.0
0.0
0.0
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
0.103
0.4
0.258
irs
0.0
54444.3
16
0.0
仪器仪表制造
0.157
0.184
0.855
irs
0.0
188935.1
0.0
10241
平均值
0.357
0.608
0.625
194445.4
163831.3
7
92646.3
62878
从表3可看出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转化的创新效率(crste):
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的成果转化效率(为1.000)达到最佳外,其它行业效率都较低;而中成药制造、生物与生化制品制造、化学药品制造、医疗设备及器件制造和仪器仪表制造4 个行业的成果转化效率较低,分别为0.055, 0.104, 0.103, 0.157。生物与生化制品制造、航天器制造、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广播电视设备制造、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5 个行业的规模效率分别为:0.15, 0.282, 0.531, 0.266, 0.258,分别小于相应的纯创新效率,无效率主要来源于规模无效率;其他行业的无效率均主要来自纯技术无效率,纯技术无效率可能是因为这个行业既定的投入资源提供相应产出能力比较弱。我国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在成果转化阶段创新效率平均值仅为0.357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创新效率低,可能是因为这些行业过多的追求投资规模,不注重投资效率造成的。这为各行业成果转化阶段创新效率存在的问题找准症结所在,为有效提高其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2)投入冗余与产出松弛、规模效应分析
从产出角度看,电子器件制造、电子元件制造2 个行业的收益性产出不足,相应的新产品销售收入松弛分别为:1415025.5万元, 918319.9万元。化学药品制造、中成药制造、生物与生化制品的制造、飞机制造及修理、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6个行业的竞争性产出存在不足,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松弛分别为:586274.6万元,211811.9万元,18150.0万元,906360.1万元,54444.3万元,188935.1万元。这些行业要加大科技成果商业化,同时加大新产品出口的竞争性力度。从投入角度看,造成我国高新技术行业成果转化阶段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投入冗余上。中成药制造、生物与生化制品的制造、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拥有专利发明数与技术改造经费的冗余分别为39个,27个,16个;相对而言,技术改造经费、年平均就业人员显得不足。仪器仪表制造中年平均就业人员的冗余分别为:10241人,相对而言,拥有专利发明数的技术性投入、技术改造经费显得不足。这为进一步调整其科技投入产出方向和幅度,提高成果转化阶段效率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
4 结论与政策启示
4.1 结论
本文运用DEA方法测度了1999-2008年我国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各行业创新效率、规模效应、投入与产出的冗余与松弛状况。研究结论可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我国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的成果转化效率已落后于技术开发效率,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效率亟待增强论文提纲怎么写。第二,我国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除了电子类产品外,大部分行业都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偏低的问题。第三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技术开发阶段,中成药制造和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的创新效率较高,飞机制造及修理、航天器制造、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业的创新效率较低。相对于研发人员和研发经费投入,技术开发阶段的原创性产出(拥有发明专利数)不足。第四,成果转化阶段,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创新效率最高外,其它行业效率较低。化学药品制造、中成药制造等行业的竞争性产出存在不足。第五,从投入产出角度看,两个阶段的不同行业创新效率低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源于规模无效率,有的源于纯技术无效率。从规模效应看,两阶段的大部分行业都处于规模递增阶段。
4.2 政策启示
其一,各个行业应根据本行业创新活动是否达到生产前沿、两个阶段的实际投入产出的冗余与松弛、规模性等进行改善,有针对性调整各行业的两阶段的科技投入或产出的方向与幅度,使创新效率尽可能向生产前沿移动。
其二,不同行业根据本行业目前技术创新链的不同阶段创新效率状况,分别单边突破式、激进式、跨越式渠道提升各自创新链的不同阶段创新效率。
其三,为有效提高原创性高新技术行业的成果转化率。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提高研发项目缺乏市场导向、技术转移对接程度、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加大企业技术转移的资金,加大风险投资。完善缺乏有效的技术转移机制的法律法规、政策扶持、合理的评估机制、双方信息的对称化程度。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年鉴1999-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Brown,M.G., Sevenson,R.A.Measuring R&D Productivity[J].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1998,41(6):30-35
[3]Kerssens-van Drogelen,Cook. R&DPerformance measurement: more than choosing a set of metrics[J].R&Dmanagement,1999,29(1) :35-46
[4]Bourne M.,Mills J.,Wilcox M.,Needly A.,PlattsK. Designing,Implementing and Updating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al& Production Management[J].2000,20(7) :754-771
[5]Begemann C. Dynamics of Performance measurementsyste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2000,20(6):692-704
[6]余泳泽.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科学,2009,(4):62-74
[7]官建成,陈凯华.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0):19-33
[8]朱有为,徐康宁.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38-45
[9]Griliches,Z..PatentsStatistics as Economic Indicators:A Survey[J].Journal of EconomicLiterature,1990,(4):1661-1707
[10]池仁勇等.我国东西部地区技术创新效率差异及其原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8):128-131
[11]官建成,何颖.基于DEA方法的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J].科学学研究,2005,(2):265-272
[12]刘树,张玲.我国各省市专利发展有效性的DEA模型分析[J].统计研究,2006,(8):45-48
[13]Liu Xielin, White S. An exploration intoregional variation in innovation activity in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Technology Management,2001,21(1-2):114-129
[14]Guan J C ,Gao X.. Exploring the H-index atPatent Level[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Technology,2009,60(1):35-40
[15]刘凤朝.基于专利结构视角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研究[J].管理评论,2006,(11)43-47
[16]白俊红等.应用随机前沿模型评测中国区域研发创新效率[J].管理世界,2009,(10)51-61
[中图分类号] F062.9;F83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5-0059-07
一、金融支持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意义重大
现代经济有两大特征,一是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二是金融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金融对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科技与金融结合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两者共同构成新经济发展的支柱。金融支持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没有资本大量的投入和积累,没有融资制度的支持,技术的创新和由此带来的生产组织的彻底变革都难以实现,也就无法形成新的增长点,无法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但是金融如果没有效率,起不到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的作用,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金融的发展和创新则是无本之木,必然伴随金融泡沫,影响经济健康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除了具有高风险、高收益、高投入等区别于传统产业的特征外,我们认为,它还具有时效性的特点,高新技术企业之所以能依靠某些高新技术快速占领市场,并获得超额垄断利润,就是因为它领先竞争对手一步,而在现代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里,又只有不断缩短从思想到市场的周期,才能不断占据领先优势。因此,从初期的项目培育,到产品的成形再到产业化,每一步都需要有充分的资金的支持,如果项目资金链发生断裂,耽误了项目的研发进度,很可能即使研发出来也失去了先导优势。在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国外有关资料统计,高新技术的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和生产能力开发三个阶段所需的资金匹配是1∶10∶100。一般地说,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技术开发阶段是技术密集型活动,其资金投入的大约50%~60%为研究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开支,物质投入少;而到产品开发和生产能力开发阶段是资金密集型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机器设备、仪器仪表、原辅材料、能源及建筑物等。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硅谷”是美国高科技企业的荟萃之地,其成功的经验主要有三点:一是硅谷的产业集中度高;二是硅谷的风险投资体制;三是纳斯达克资本市场作为孵化器。后两点本身就是金融支持问题,第一点的真正形成同样也离不开金融支持。这是目前美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上高新技术产业化最成功国家的原因。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发达健全的金融体系的支持,没有金融的驱动,就没有高新技术的持续开发与迅速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对于资金的大量需求,必然要求金融体系提供规模足够大、效率高的金融支持,否则,就不可能有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健康的发展。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必要条件。因此,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存在互促共进的关系。金融的发展可以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利用前向、后向和旁侧关联引致相关产业的结构变动,从而带动区域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高新技术的扩散、渗透与诱导等方面的作用,也能够达到推动相关产业技术变革的目的[1]。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融资特征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业周期的多阶段性,决定了其投融资的金融价值的多样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技术经济系统的动态过程,是个完整的技术经济行为。因而,其投融资行为的完整金融价值,应是投融资行为的技术价值与产业价值以及市场经济价值的综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技术经济系统是分为多阶段的,由于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的投融资的金融价值不同,对投融资需求的方式和数量也不同,从而导致对金融工具多样性的需求(见图1)①。
1.种子期(Seed Stage)的融资特征。种子期又称筹建期,企业尚未真正建立,基本处于技术研究开发阶段中后期,只有实验室成果,还没有真正的产品,但创业者能够确认他未来的产品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有市场的。此时企业或项目的整个财务处于亏损期,没有收入来源,无正式的销售渠道,只有费用支出,无直接的投资回报。筹集的资金主要用来购买开发实验所需要的原材料、支付各种研发费用。此阶段主要面临高新技术不成熟的技术风险和能否开发出产品及产品能否被市场接受的市场风险,项目失败率很高,倘若技术开发遇到严重障碍,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时,投资者就会失去耐心,企业或项目就只能夭折了。因为没有投入正式的生产经营,种子期的资金需求量较小,但投资风险很大,正规的风险投资家、大企业、商业银行等对其缺乏投资欲望,因此很难吸引外界投资的介入。种子期所耦合的金融资源是体现为科技价值的资本:国家开发资金、企业开发资金和私人资本,其主要资金来源还是以自有资金、创业者自筹或私人投资者等私人资本为主,如个人积蓄、家庭和朋友、个人投资商、富有家庭的集团投资等。其中,个人积蓄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70%以上企业的初期资金是个人的积蓄。即使在风险投资最为发达的美国,成熟的风险投资者也仅将其5%的资金投入该阶段,而且其目的主要为了了解所关注行业的最新发展动向,而非直接获利②。愿意进入这一阶段的种子基金,投资者主要是政府机构或富有、独具慧眼而又敢于冒险的非公开和正式的个人投资者即所谓的天使投资者(Angle Capitalists ) ③。这些投资天使的特点是,有扎实的商务和财务经验,大体在40多岁或50多岁,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95%的人有大学学士学位,51%的人有硕士学位,在获得硕士学位的人中,44%现从事技术工作,35%在商业或经济领域。他们可以为企业提供各种帮助。例如,招募关键管理人员,帮助企业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设立组织结构,建立销售网络和供应商网络,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帮助其制定融资计划,并联系投资公司,帮助其上市等等。根据“大拇指定律”④,种子期和创业期的天使投资回报为20倍,但风险很高[2][3]。
2.创建期(Startup Stage)的融资特征。创建期投资主要用于形成生产能力和开拓市场,企业资金除了花在“中试”上外,投入到广告和其他推销费用上的也较多,当期销售收入有限,再加上企业此时尚不具备大批量生产的条件,产销量不大,单位制造成本较高,企业财务仍处于亏损阶段,但亏损额随产品销量的增加呈不断缩小的趋势。相对于种子期来说,这一时期的技术风险有所降低,但市场风险和财务风险则变的较为突出,因为由技术转化形成的产品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并不仅仅由技术本身所决定,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风险总是存在并且在产品的推广时期发挥着决定作用。另外对于一个新的投资项目来说,其项目成本核算、投资收益预测、资金回收周期等方面存在着的不确定性使企业在财务管理上也存在不小的风险。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全过程来看,创建阶段是实现从样品到“现实商品”这一关键性跳跃的重要阶段,也是十分耗费时间和财力的阶段,由于存在很高的风险,以谨慎为原则的商业银行是不可能向其提供资金的,更不用说公开发行股票了。这一阶段融资难度极大,这是阻碍企业发展的瓶颈,正是由于创建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大,资金缺口大,这样高新技术企业就必须依靠自身可行的经营计划、卓越的产品功能和市场前景来吸引风险投资资金的进入,从中获得急需的资金支持及经营、管理方面的辅导,而这一阶段也正是风险资本乐于进入、取得一定股权,为日后取得高额投资回报打下基础的关键时期,以期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伙伴或战略控股者。在风险资本介入以后,由于企业的资金实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有所增强,部分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运作比较熟悉的商业银行会适度介入,并提供一定程度的贷款支持。此外,政府设立的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基金对于这一阶段的企业也具有明显的支持作用[2]。
3.成长期(Growth and Expansion stage)的融资特征。在成长期产品已经进入市场,潜力也初步显现出来,技术风险大幅度下降,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己转移到管理风险以及规模化生产而形成的资金需求缺口的风险。此时企业销售收入、现金流量逐渐趋向稳定,但需要更多的资金以扩充生产规模和进行大规模的市场开发,不断完善产品和进一步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在此阶段企业经营业绩逐渐得到体现,但距离企业股票上市还有一定距离,不过已经能够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一些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开始愿意向企业提供抵押担保贷款,以获得飞速发展中的企业的一部分收益。当然,由于商业银行等的贷款需要担保、抵押等,企业能够获得的资金支持还存在一定的缺日,而风险投资资金的大规模参与正好能够弥补这一缺口。风险投资资金对企业的进一步投资也扩大了它在企业中的股权。另外,企业留用利润也可作为一项重要内源性资金来源。可见,虽然此时企业急需资金,但对外融资的地位却从被动逐渐转为相对主动。
4.成熟期(Bridge stage)的融资特征。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其发展的潜力已经充分体现,经营业绩高速增长,经营风险降低。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和开始新的技术研发,保持市场竞争力,成熟期企业的资金需求量仍很大,但由于投资风险大幅降低,成熟期企业的融资能力增强。此阶段企业经营业绩稳定,资产收益率高,资产规模较大,可抵押的资产越来越多,商业银行、共同基金等比较稳健的金融机构会以比较积极的态度介入到成熟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活动中去。此时,企业应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利用银行贷款或发行债券的方式获得所需要的资金。在资本市场比较完善的条件下,企业选择融资的方式更趋多样化,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各种信贷、资本市场的产权交易和证券融资、货币市场的资金拆借、企业留用利润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阶段相对较低的投资回报对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风险投资资金逐渐失去吸引力,但风险投资资金(美化基金)仍会进一步介入,其目的是为了包装、美化企业,以利于企业公开上市或并购,实现风险资金本身的更多增值和早日退出,使风险资金拿到真实的投资回报后再去投资新的企业。在成熟阶段的上半期,由于企业仍在较快增长,其规模和盈利水平又达不到主板市场上市的要求,很多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为了更好地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融资支持,设立了二板市场,二板市场的设立既为高新企业的直接融资提供了条件,也为风险投资的增值、退出提供了舞台。此外,这个阶段还应通过产权交易、场外交易等方式给风险投资提供一个良好的退出通道。随着高新企业的进一步成长和成熟,在达到主板市场上市条件后,就可以通过主板市场进行股权融资,以满足企业不断发展阶段对资金的进一步需求。
三、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不同金融机构和融资形式
除大型企业通过内源性融资⑤进行研发外,高新技术产业成长根据各个阶段的目标、主体和特点不同,需要选择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共同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资本市场等不同的渠道融资和方式。
1.商业银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政府在推动银行信贷资金支持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陆续成立了一些科技信用社,并要求大商业银行加强对科研的信贷投入。科技金融结合的力度不断加大。目前,在全国贷款总量13万亿元基础上每年新增的1万亿元中,支持科技发展的贷款约占22%~23%。也就是说,银行每贷出4元钱,就有近1元钱流向科技产业。以1999年为例,全国各类银行支持科技进步的贷款总余额达到1.69万亿元,其中,专门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达到7,600亿元,占45 %。2005年,在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支持下,科技部向银行推荐了1246个高新技术项目,合计申请贷款229亿元。银行贷款已经成为产业化计划中继企业自筹后,第二大资金来源。2006年2月14日,国务院《关于实施
今后,各商业银行向高新技术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出发点应是:以效益为中心,加大信贷投入,健全中介服务机构,建立支持科技进步的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完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可以考虑发展科技贷款政府担保基金。采用政府第三方担保形式的贷款以弥补高新技术产业财产担保的不足,从而促使银行金融机构多发放贷款给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担保基金的资金来源可以是从高新技术产业所征收的税收、财政无偿拨款、科技三项费用等。通过改变传统信用抵押担保模式,创新形式多样的贷款担保方式,来满足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需求。比如,一些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中,科技人员的个人股份的市值数额较大,所以科技上市公司股权抵押应是一种值得商业银行考虑的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新渠道。银行在贷款的同时购买创业企业的期权来分散风险,贷款证券化的形式实现银行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间接融资支持等。商业银行可尝试牵头组建专门的高新技术贷款担保公司,由银行、企业、社会机构和政府部门各方共同参与,具体操作方式可借鉴中国人民银行和建设部出台的住房贷款担保公司的管理规定。设立专门的高新技术贷款担保公司,这在政府导向和宏观政策的支持中是非常重要的。要发挥银行的网点优势,发行高新技术企业债券,开辟民间投资资金进入高新技术产业的渠道。目前,国内民间投资资金充裕,但投资渠道相对单一,无法满足民间资金的正常投资需求;另一方面,民间基金一直有追求较高收益、也愿意承担较高投资风险的习惯,伺机进入高新技术行业,寻求高额投资回报一直是民间投资资金的长期追求。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发挥其服务网络优势,市场发展前景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或拟上市的股份制科技企业或已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发行高新技术企业债券,在民间投资资金与高新技术企业债券,在民间投资资金与高新技术企业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发挥中介、协调、协助作用,密切银企关系,也从中获取手续费收入,提高自身盈利水平。近年来一些商业银行尤其是地方性的城市商业银行,或依托原有的科技支行,或依托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在商业银行服务高新技术企业,包括比较成熟的大中型企业和亟待支持的新兴小企业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初步摸索了适合中国转轨时期特点的科技信贷管理模式。在科技投入中除了上述各专业银行开办科技贷款业务,与科技有机融合外,还应建立专门面向科技,为高技术产业服务的科技金融机构――科技银行。这个银行要面向社会的整个利益和国家的长远目标,进入国民经济中重大和关键的技术领域,对开放周期长、风险高、投资大和对整个国民经济有战略影响的科技产业实施政策引导、宏观调控。科技银行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银行的组织形式、资源来源、功能设置、运作规则、相应的界定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此,限于篇幅不作论述[4]。
2.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即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证券公司,在资本市场上从事着广泛的证券交易和资本运作等中介服务,除证券二级市场的业务和自营业务外,还包括在证券一级市场上的股票发行与上市、企业股份制改造、企业的资产重组、企业的兼并收购策划、安排项目融资、企业产权转让、协助企业走向国际资本市场、设立证券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客户理财、金融证券创新,等等,其管理资产的经验和投资变换能力是其他商业银行所缺乏的。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同样离不开投资银行的金融支持。从市场的职能看,投资银行主要为成熟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具体业务包括企业上市、为企业寻找私人贷款、企业并购等,其中企业上市业务对于投资银行来说最为主要。与规范意义上的风险投资相比,投资银行更多的是提供融资服务,一般不自己投资,也不代表投资者参与企业管理。它的收益不是通过分享利润,而主要靠收取服务费和取得一定的购股权证(warrants)获利。而风险投资主要是通过股权控制和利润分享来获得收益。投资银行的作用表现在:投资银行可以凭借拥有的行业分析专家,了解当前和将来技术进步是否会对相关产业产生重大变革以及投资的可行性;投资银行可以凭借做企业资产重组和收购兼并财务顾问的丰富经验,为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收购兼并等提供一揽子策划方案;投资银行凭借其与上市公司的良好关系,可为被投资公司提供所需上下游公司的产品链和技术链,并帮助股权转让的顺利实现;投资银行可以运用其在企业购并、股份制改造、国内外融资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畅通的信息渠道,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咨询建议;投资银行可运用其在资本市场上运作的专业经验和广泛的营业网络,积极参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地区经济结构高级化等活动。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投资银行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投资银行可以帮助发展成熟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从而使风险投资顺利地从高风险的企业中撤出,以进行新一轮的风险投资。投资银行也为那些虽然发展并不成熟、但已具备一定实力和条件、需要融资的高科技企业,进行以私募形式为主的融资,从而使公司迅速达到上市水准[5][6]。
3.共同基金。共同基金(Mutual Fund),是指基金公司依法设立,以发行股份方式募集资金,投资者作为基金公司股东面目出现。它在结构上类似于一般股份公司,但本身不从事实际运作,而将资产委托给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运作,同时委托其他金融机构代为保管基金资产。共同基金具有如下特点:共同基金将众多小额资金聚集成巨额资本,使广大中小投资者能够参与大型项目的投资者能够在与大型项目的投资,分享相应的投资收益;共同基金的投资活动由对证券投资有专门知识和经验的专家来负责,能规避某些投资风险;共同基金将资金投资于有价证券、股权等,但不涉及有关证券经营业务,如证券的发行、推销等;共同基金以长期资本利得为投资目的,不谋求控制所投资公司;共同基金具有完善的经营管理机构,等等。共同基金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主要表现在其不同形式的融资支持。首先,是共同基金对于尚处于发展阶段、而且还没有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投资,能够有力地推动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共同基金因受政府管制,共同基金一般不投资于上市前的高新技术企业,但某些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共同基金允许将少量资金,一般不超过基金总额的1%~2%,投入变现性低的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即将上市的企业。由于共同基金控制的社会资金数额巨大,这些投入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对于正在走向成熟、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大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讲,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其次,共同基金的活跃投资为一般意义上的风险投资的退出创造了条件。风险投资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短期性色彩,在风险投资承担了较大的风险并打算通过上市获得回报时,必须要求在证券市场上有足够规模的资金、以恰当的价格来购买即将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股票。从美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看,美国的共同基金多数购买高科技股,其中有些基金也可能是专门投资于某些高科技领域。这些共同基金在获得丰厚回报的同时,也提高了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时的市场价值,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培植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5][7]。
4.风险投资。(1)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人类已经进入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社会,创新与发明已经成为21世纪的经济增长点,高新技术与风险投资的有机结合被看作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纵观世界各国高新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必备的经济条件之一。高新技术实现商业化需要风险投资的支持,风险投资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孵化器”,风险投资的发展程度决定着一国经济中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的高低。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网络经济的兴起,最重要的一条是美国坚持不断的自主创新。而美国的创新活动之所以常胜不衰的一个非常重要动力就是源于新型的投资机制――风险投资,为技术创新的连续性提供了保障。这一新型投资机制出现的直接结果就是大量资本纷纷投入到高新技术创新活动中,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的高新技术发展。风险资本推动了美国的电脑软件技术、通讯技术、半导体和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医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康柏通信公司、苹果计算机公司、数字设备公司、太阳微电子公司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并使它们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型企业甚至是创意型公司迅速发展、扩张成为全球驰名的跨国公司。风险投资成为美国创新技术产业化重要的孵化器,向创新科技企业注入了大量的资金[8]。
(2)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源供应效应。高新技术产业化一般需要3个阶段:技术研究和开发阶段、成果转化阶段和工业化生产阶段,这三个阶段依次连接,环环相扣。风险投资作为一种中长期的股权投资,最关心的不是短期盈利性和安全性,而在于远期成长性。风险投资的独有特征决定了投资对象必然是传统金融机构不愿涉及的高风险、高收益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从而完善了整个投资体系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全过程中的融资作用。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一般经历4个阶段: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要求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在各个发展阶段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不同的发展阶段资金投入的特点不同。其中,成长期和扩展期是风险企业发展的融资瓶颈,在此阶段需要风险资本的持续资金支持。风险投资是一种专业化投资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源投入不仅仅局限于资金和设备还需要利用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咨询服务、营销渠道、社会关系网络以及资本运营经验等各类资源给予风险企业帮助,帮助企业管理团队顺利完成创业,提升企业内在价值在恰当的时机选择合适的蜕资方式以实现风险资本的增值和再循环。
(3)高新技术产业对风险投资的资本循环促进效应。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和资金、技术、知识密集的“三高、三密集”特征,这一特征和风险资本偏好高风险、高投资收益的内在驱动力是完全匹配的。高新技术的动态性决定了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个内容不断更新、丰富、持续性的动态过程,正因如此,才能为风险投资业创造无穷的商机,成为风险投资活力的源泉。风险投资的根本目的不在于长期控制风险企业的股权,而定位于在一段不太长的投资期间内实现风险资本的快速增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科技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生命周期短、创新性强,市场一旦获得成功,企业资产和内在价值便如细菌繁殖般呈现指数级激增,风险投资机构可采取适当的方式将股权变现(蜕资),实现风险投资本的较快回收,继而投入下一个风险项目,使缩短风险资本循环周期成为可能。还有,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收益性的特点,其产品或服务为具有高附加值的商品,高新技术成果一旦顺利实现产品化、商业化,企业可以获得垄断利润和超额利润,为风险资本增值提供了广阔的利润空间[9]。
总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孵化器和催化剂;同样,风险投资的发展也离不开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成果的不断涌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是风险投资发展的强大动力,两者只有紧密结合才能共同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5.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亟需大量资本投入,而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正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壮大的“温床”。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不仅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且是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将夯实产业经济基础,有效防范金融泡沫。从经济形态上看,金融资本所代表的只是一种符号经济⑥(symbol economy),而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产业资本所代表的才是实质经济。但是,符号经济越向前发展,距离实质经济就越来越远。如果符号经济走得过快过远,可能会对实质经济产生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如投机性增强、金融不稳定、食利者阶层侵蚀经济成果等,最终不利于经济增长。可见,符号经济固然重要,不可漠视,但是实质经济才是根本。金融资本过度地游离于产业资本之外,畸形地集中于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必然会损害产业经济的发展根基,形成泡沫经济。在资本市场上,符号经济斩钉截铁地引导着资本流动进而直接影响各个上市公司――实质经济的基本组成单位。符号经济为实质经济提供了信用支持,使迂回的生产过程得以顺利完成,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实质经济的运作效率。同时,符号经济一定程度上分担了实质经济所产生的个别性风险,大大地减少了实质经济领域的振荡(破产倒闭),促进了资源配置与运作的健康发展。现代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和运用,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可以很好地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金融资本更好地为实质经济而非泡沫经济服务,而实质经济的良性运转又将对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其次,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可以发挥资本的乘数效应,使高新技术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获得跨越式发展。靠资本的原始积累来滚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仅速度慢,而且容易贻误商机,高新技术产业不易迅速成长壮大。而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则可以通过市场使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形成各类资本向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和流动的态势。这就为高新技术产业在较短的时间、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跨越式规模扩张创造了极好机遇。再次,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可以为风险资本提供一条“安全通道”,促进科技链与产业链的联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巨额的投资。但是,新建高新技术企业所面临的高市场风险,令一般投资者望而却步。风险资本恰恰能肩负起弥补这个“投资缺口”,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使命。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初中级阶段最重要的一种股权融资方式,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催化剂,其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投资回报。与传统的银行、股市融资方式相比,其成功之处在于实现了资金、技术、信息及人力资源的整合,把投资者、风险资本家和企业管理层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一套以绩效为标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大大减少了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和者成本,从而表现出了良好的融资绩效。而对风险投资来说,资本市场是其进出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渠道,是风险资本自由流动的最佳方式和最好场所。风险资本能否顺利退出是风险投资最终成败的关键,资本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了多种可能的退出渠道如上市、股权转让、兼并等,而风险资本的良性循环又对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起着重大推动作用。最后,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力量,诱导技术与资金两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机结合。可以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推进器和催化剂的作用,有效地促进技术转化和技术扩散,从而促进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0]。
国内外实践证明,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乏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就不可能发展。资本市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本市场可以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可以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制度保障。资金保障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制度保障则是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现有市场条件下,技术进步速度空前加快,企业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水平,更需要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锐感觉、对资源合理配置的能力和对市场竞争格局的清晰把握。一个健全高效的资本市场体系能使各方资金有效结合起来,并有效发挥资金的导向功能与杠杆效应。它应是由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等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构架。资本市场功能的放大能有效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资需求,多层次的证券市场的上市条件由低到高正好满足了高科技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能更加有效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又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动力,如果没有高新技术的发展,资本市场就不会像今天这样充满生机与活力。90年代以来,美国股市一枝独秀,即得益于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不仅为证券市场提供了高速成长的实体经济基础,还改变了证券市场的结构和体系,改变了投资人的投资理念和价值评估方式,并为证券市场提供了资产重组、新陈代谢的主要动力,促使证券市场的竞争格局和经营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目前我国创业板市场即将成立,创业板的推出也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创业板将为中国资本市场引入一种全新的更为健康合理的机制,提升我国证券市场的层次,促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类传统的生产和工作方式,也改变着资本市场交易方式。一方面,信息技术赋予证券交易系统处理无限交易量的目人潜力,使得证券交易所能够突破空间界限来开发遍及个球的各类客户,促进资本在个球范围内的流动;另一方面,传统的证券交易制度已不再能够完个满足客户尤其是国际投资者的需求了。因此,信息技术在催生新的融资方式的同时,也在悄然地塑造着证券交易的新模式――网上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科技创新的发展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功能,减少了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一般说来,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是与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的质量直接相关的。换句话说,上市公司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着资本市场的风险程度[11]。
[注 释]
①OECD:Venture Capital and Innovation[EB/OL],OECD/GD (96),1996,168:pp4-121.
②在当今美国,富有个人是创业者的重要资金来源。据威廉姆・威特翟尔(WilliamWetzel )所统计,目前有25万个或25万个以上这样的富有个人,其中有10万人在投资。他们每年总共在2万―3万家公司中投资50亿―100亿美元,而且大部分投资在2万―5万美元之间,36%不到1万美元,24%超过5万美元。当然这些资金量与美国风险投资业每年3000项―3500项的投资相比显得非常之小,但对于一个种子期的企业来说却是雪中送炭的,尤其适合于那些还未开发出雏形产品的高技术发明人的最早期融资。
③天使投资是指具有一定资本金的个人或家庭,根据他们的个人喜好或者感兴趣的领域,对所选择的具有专门技术或独特概念等巨大发展潜力但缺少自有资金的项目或者处于初创期的企业进行直接的权益资本投资的一种民间投资方式,其承担创业中的高风险和享受创业成功后的高收益。天使投资发生在企业家已经花完其家庭或朋友的钱之后(首轮融资),在接触正式的创业投资机构(如创业投资基金或创业投资公司)之前。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天使投资是一种民间的、小型的、隐蔽的和非正规的投融资方式,常常被称为非正式的风险投资。
④在硅谷,风险资本所投资的创业企业有着一个不太精确的经验定律,即所谓风险投资收益的“大拇指定律”。是说每十个风险资本所投入的创业公司中,平均会有三个企业;三个企业会成长为一两千万美元的小公司并停滞在那里,最终被收购,另外三个企业会上市并会有不错的市值;其中的一个则会成为耀眼的企业新星,并被称作“大拇指”。根据“大拇指定律”,种子期和初创期的项目风险最大,但回报也最为丰厚。一般情况下,如果投资额在10万美元到250万美元之间,美国的天使投资者都跃跃欲试。到目前为止,在美国大约有300万人有过天使投资经历,其中大约有40万人为持续的天使投资人。通常是三类人群:一是传统意义上的有钱人,医生或律师等高收入
人群,二是从创业者转向投资者的人群,三是任职于高科技公司对技术等趋势非常了解的人。美国能够拥有数量庞大的高科技公司,天使投资者功不可没。
⑤内源性融资指企业不依赖外部资金,通过自身积累将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
⑥对现代经济实现方式作明确区分的首推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德鲁克在1980年《未来经济学趋势》和1986年《管理的前沿》两书中,把现代经济一分为二:实质经济与符号经济。认为符号经济(symbol economy),是指货币和信用;实质经济(real economy)是指货物、工作和劳务。符号经济概念虽由德鲁克提出,但对这一现象的关注却是三百多年前就有了。早在十七世纪中叶,就有个叫威廉・波特的人在他发表的《致富秘》中这样预言:“符号性财富将取代真正的财富”。而当前的金融全球化正在把这个预言变成现实:一个全新的时代―“符号经济时代”―正在来临。
[参考文献]
[1]田 霖.金融业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1):21-23.
[2]卢焱群.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机理研究[D].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07-11.
[3]赵玉林,张倩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风险分析与防范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9):85-88.
[4]陈显忠.商业银行拓展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必要性分析[EB/OL].省略,2007-03-27.
[5]巴曙松.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J].城市金融论坛,2000,(1):15-21.
[6]孟宪昌.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企业成长[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7]胡志强.高新技术、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1):168-170.
[8]杨爱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分析及防范策略[J].理论月刊,2006,(7):162-164.
[9]傅毓维,等.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共轭双驱动机理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2):129-132.
[10]张 敏.论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J].湖南经济,2001,(4):42-43.
[11]张思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风险资本支持[N].科技日报,2000-05-12.
Research on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y
Chen Liuqin
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阶段重大转折和体制改革大变动时期,经济结构问题十分突出,有旧的问题,也有新的问题。国内外经济结构变动的趋势表明,老工业基地工业结构中的主要问题已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问题,产业技术水平低、产业结构低度化已上升为主要矛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迫在眉睫。本文仅以沈阳这个老工业基地典利城市为例,重新审视和调整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思路并提出若干对策措施。
一
思路之一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众所周知,老工业基地多以传统产业为主,因此,在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勿庸置疑,高新技术产业是战略性产业,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未来,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希望所在。从世界著名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经验看,没有单纯依靠对成熟和衰退产业通过改造恢复生机的,而都是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替代产业,通过经济转型,实现了区域经济重振。但中国老工业基地有其特殊的成长背景和发展条件,它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投资倾斜形成的,是催生化的产物,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经济发展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即使是目前工业化水平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面对中国广大的市场空间和容量,在目前和今后较长时期,老工业基地的传统产业经过注人新的技术成份,仍有其发展的广阔前景和生存空间。从发展意义上讲,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远未完成,重要基础产业远未到“夕阳产业”的地步,发展规模经济、企业集团仍需以原有的生产能力为核心。沈阳作为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工业城市,虽然目前传统产业增长潜力远不如前,但传统产业所作出的经济贡献仍占有重要地位(截至1999年末,全市工业总产值中传统产业占76.7%,利税占77.3%),在未来-段时期内,高新技术产业还不足以支撑整个经济的发展,沈阳的经济发展仍将主要依赖于传统产业。由于工业体系的调整和发展是一个“慢变量”,因而,希望在短时期内,以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替代传统产业是不可能的。应该时确,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尽管在21世纪的国民经济中,传统的原材料工业和一般加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缩小但其绝对量和产值不会萎缩,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退出经济生活。应该消亡或被取代的是传统产业中的耗竭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因而,老工业基地改造比较现实的选择是以高新技术,特别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嫁接”高新技术使传统产业的改造水平有质的提高,以此盘活巨大的传统产业经济存量,这应是老工业基地现阶段实施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基本内容。论文
思路之二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
现实告诉我们,仅靠传统工业自身渐进式和滚动式的更新改造和单项基本建设项目的改造与革新,零星的挖潜、革新与改造活动是实现不了我国传统工业技术体系的根本再造的。今天,我国传统工业的再造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那就是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技术体系再造和大“换血”,要进行技术结构重组,才能适应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任务对传统工业再生的需求。而要实现这样大跨度的质的飞跃,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技术体系进行突变型改造就逻辑地和历史地成为必要手段和条件。传统技术系统若以传统的革新、挖潜和改造方式进行更新改造,其技术状态的改善与提高是有限度的,绝难实现“脱胎换骨的技术体系再造”和技术结构重组,也就绝难实现我国传统工业体系的再生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因为“骑着自行车”无论如何是“上不了月亮”的。而高新技术是能够胜任这一历史使命的。航空飞行器装备以航天动力系统,就成了“航天飞机”,其技术等级与功能就比普通飞机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不仅可在大气层内做航空飞行,亦可在大气层外做航天飞行。对传统工业技术体系实施高新技术改造,就好比对航空器实施航天技术革新,这种革新是质上巨变的、技术等级上大跨度的革命性突破,不如此,就难以实现产业升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就成为一句空话。
二
根据以上思路,对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21世纪是以计算机为标志,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产业是21世纪最具优势的产业。一方面,沈阳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迫切需要电子信息产业的先导、牵动作用。目前,沈阳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比重仍占80%以上,大量传统产业存量资产的存在,既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这些物质条件又必须通过高新技术注人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创新改造才能得以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沈阳已基本具备了将电子信息业作为第一主导产业的物质基础、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
在电子信息企业中东软集团与和光集团作为全国信息产业的战略力量是沈阳市发展电子信息业的骨干和中坚;全市拥有47万人的科技人才,还涌现了如刘积仁、昊力等信息产业的成功的带头人。加速电子信息业的产业化,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必将迅速改善全市企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这是确立沈阳市在未来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优势地位的先决条件。要采取市场导向、经济手段和行政千预相结合的办法,把沈阳有限的经济资源集中起来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通过采用最先进的实用技术,跨越基础落后的障碍,改造生产、服务、经营、管理,实现跳跃发展,获得后发性经济效益。近年,东北大学与上海宝钢合资组建了目前全国最大的软件集团一一宝钢东软信息产业集团;和光集团与美国第一、世界第二的计算机生产商康柏公司正式签订生产“康柏和光”联合品牌机协定,已展示了沈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美好前景。
2.对传统产业进行完善的信息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把老基地原有主导产业改造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势支柱产业。朱榕基总理在关于“十五”计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要“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跃式发展。”这就为我们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捷径”。电子信息技术是改造传统产业的首要技术,带头技术,是经济效益的倍增器。据调查,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中的投人产出比一般为1:4以上,有时甚至可达1:10。企业信息化改造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一场技术革命,是企业能否立足于21世纪的生存基础。传统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实现工艺创新、强化产品设计,完全可能实现“凤凰涅梁”般的新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优势,突出特点,梯次推进。目前,沈阳市已把沈阳的传统优势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作为“十五”期间的支柱产业,但支柱产业的发展基础不在于行业,而在于具有拳头产品的骨干企业。沈阳市各行业都有一批在全省和全国具有一定优势的重点企业。特别是机械行业的大型电力变压器、隔离开关、摇臂钻床、大型凿岩机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54%,45.4%,80%和60%。有8个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三名。沈阳市应将信息化改造的重点放在这些基础好、综合实力强、产品知名度高、在全国及在未来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优势的重点骨干企业上。使其逐步实现主要产品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生产过程和生产设备采用计算机控制,企业采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辅助管理和辅助决策,使沈阳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登上新台阶,真正成为具有行业优势、对地区经济发展和财政收人起支撑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沈阳起家靠工业,而工业的优势在配套。针对沈阳市企业加工能力强,而组合优势弱的现状,围绕发展先进重大成套装备(包括各类生产线)还要运用高新技术对相关企业进行改造,提高成套设备的开发制造能力,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向现代装备制造业的转变。
同时,坚持实施名牌产品战略工程,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产品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要发挥沈阳市工业产品配套的群体优势,集中力量发展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具有相当经济规模的名牌产品,在全市形成一批地区名牌、国家名牌和世界名牌产品,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用名牌效应促进经济发展。名牌的效应在于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盈利能力,因此名牌要由市场和消费者认可,而不是行政的任命和评定。
3实施大企业战略,通过资产流动重组“造大船”,改善企业组织结构。大企业战略是实现规模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已为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经验所证实。实施大企业战略重在提高质量。要尽快改变沈阳市国有经济比重过大、质量不高的现状,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大放小,缩短战线,使企业大而强。实施大企业战略“造大船”要讲求规模效益。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防止简单的企业叠加和规模扩张。要按照市场优胜劣汰的原则,改变对于劣质、亏损企业不断投人,救济、扶助的传统做法,坚决消灭无市场、高能耗物耗、技术等级低的行业和产品,使资本向优质企业集中,“拆旧船,造新船,卖小船,造大船”,形成规模效益。实施大企业战略还要与国际经济技术、管理接轨。要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界限,以产权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收购兼并或股权交易。要以加人WTO为契机,通过与世界著名企业攀亲,与知名品牌联姻,与“巨人”同行,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占领国际市场。
4.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机制,为产业升级奠定微观基础。目前,沈阳市大多数企业,包括一些国家重点企业,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储备。不少企业没有真正建立起技术开发机构,一些影响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源头大多在国外。通过实施“捆绑-C程”、“与巨人同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固然是当前改造传统产业的一种现实选择,但从长远看,企业必须有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才能具有持续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一、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机理
(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促进技术创新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众多企业和机构聚集在一起有利于获取创新资源。创新资源越容易获取,创新就越有优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区内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利的制度环境、技术支持环境、孵化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劳动力环境。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大都靠近大学和科研机构集中的地区,大学等科研机构与企业间形成的科研网络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二,有利于人才的流动。人力资源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产业集群便于企业了解人才,也便于人才了解企业;这样就促进人才在区内的自由流动,并能有效降低企业搜寻人才的成本。同时,由于高端人力资本在产业集群内积累和流动,使技术创新过程中形成的隐性知识在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失真度减小,从而提高创新技术扩散的效率。此外,由于地理临近,增加了企业间通过各种正式或非正式途径交流的机会,使得集群内的知识尤其是缄默性知识传播非常快,形成溢出效应。第三,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形成后,集群内紧密相邻的企业由于共同的区位缩短了竞争的过程,激励了当地供应商的发展,加速了相关产业不断出现新的竞争者,出于对技术创新的内在需求和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结合集聚区内的创新资源优势,迫使企业形成了各种促进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二)技术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
技术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从产业集群的历史经验看,集群的形成主要因素很多例如:创新时机、产业特征、区域环境、偶然因素、政府的支持等。其中技术创新是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因素。这是因为技术创新来源于市场需求,并服务于市场需求。它包括企业整合、创新资源进行研发、开发生产出新的产品、并进行商业化获得创新利益,这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技术创新又衍生出对其它市场主体新的各种市场需求,从而导致新企业的诞生,或者诱导其它企业也进行技术创新以满足先创新企业的需要,该地区企业数量迅速增加,相关配套机构也不断进驻该地区,从而促进了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第二,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保证。企业只有不断地技术创新,才能不断降低成本,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最终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主体和基本单位,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的发展,只有企业生机勃勃,产业集聚才具有生命力。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受行业特点的影响,必须进行不断的技术创新,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只有随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才会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的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实现了优化和升级,从而增强了集聚区的活力,加强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此外,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提高其竞争力的保证。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长久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经济体都面临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尤其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表现更为明显。哪个企业技术力量强,其便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每个企业都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同时也提高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自身的竟争优势,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竞争力的有力保证。
二、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对策建议
(一)通过业务外包加强产业集群,增强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辽宁高新技术产业中,大型企业较多。由于产业结构偏向重型工业,因此,老工业基地发展产业集群多数要以国有大型企业为核心。众所周知,企业规模越大,管理成本就越高,资金周转也会减慢,为了提高大企业的生产效率,国有大型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情况,集中自身的物力、财力把企业发展的重点放在核心竞争力的构筑上,对生产过程、工艺进行重新界定,控制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把非核心的配套业务外包给其他中小企业。这样核心企业可以通过组装化生产采购体系,实现生产的灵活专业化,通过产业配套实现近距离采购,既分散了成本和风险,也能够克服由于经济、制度及技术等环境快速变迁所造成的不确定性,还节省自身的资金和管理成本,是这些大企业可以利用更多的资源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同时也带动了相关小企业的发展,这样大企业和相关小企业便可快速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因此,鼓励业务外包是促进辽宁高新技术产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促进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发展
从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来看,中小企业是产业集群活力和竞争力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为此,辽宁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从事专业化生产和特色经营,主动为大企业、大公司配套,打造优势产业链;加速企业技术、人才、资金的合理集聚,形成一个技术先进、专业化程度高、与大企业协调发展的辅机配件产业群体;推动中小企业的专业化集聚,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加速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产业园区内,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促进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扩大产业规模。要按照产业链形成规律确定产业分工及布局,并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导向,分类指导推进,把产业链做大做强。
(三)发挥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服务作用
产业集群虽然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发展产业集群方面完全放任。世界上许多国家产业集群的发展,都是在政府制定的区域发展规划指导下完成的。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强化政府的宏观规划和引导。政府对产业集群进行适当的政策引导将有助于形成多样化的、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的产生、发展和壮大,并会使产业集群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度耦合,从而使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得到放大的效应。因此,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推动。政府在加强对产业集群的引导和规划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其一,产业集群的建立目的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互利互惠的效果,并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全越好,而应按照比较优势,求专求强,追求既定成本内效应最大化。其二,鼓励集群形式的多样性。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推动不同形式产业集群的形成。同时,区域之间要加强规划和协调,注重个性与特色,根据地域特点,资源特色,采取灵活多样的集群形式和联合深度。不能为了“集群”而集群,做到错位发展,防止一哄而上和过度竞争。同时也要避免产业集群只是成为是一种“地理”上的集中,而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集聚体。其三,政府要建立良好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其包括建立产业带、产业园区和基地,以及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齐全的专业化批发市场和畅通无阻的物流体系等等的硬环境和包括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优化经商的法制环境、制定相应的财税政策、提供优质的服务以及其他方面的优惠条件等软环境建设。
(四)完善产学研合作体系
企业、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联合研究、联合专利以及更为非正式的联系。产业集聚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生产与科研的联系问题,生产与科研的脱节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三者交流的频率和效率是决定产业集群和产业自主创新创新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辽宁现己建成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35个,技术中心45个,聚集和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现有博士近2500人,硕士2万人,学士10余人,高新区从业人数35万余人。因此,各高新区应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和人才的流动机制,并且要加强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投入,其中关键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推进:其一,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签约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建立起联盟成员之间互动开发、长效发展的创新体制和模式,以扁平化的组织形式,建立产学研联盟网络,使各联盟成员能实际互动,各专业人才能相互联系,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及时总结经验,对成功开展合作的产学研机构予以表彰和奖励,加速示范推广。同时,为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要构建起“知本激励”的最佳激励方式,包括培训、内部沟通、知识管理等使人才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制度安排。鼓励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以各种方式直接参与工业园区技术创新活动,鼓励大学教师、研究生到公司兼职,知名教授兼任公司顾问或董事会成员。建立和完善技术入股制度、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技术开发奖励等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分配形式,鼓励科研院所承担技术创新项目,对科研成果的所有权,技术转让及使用的付费方式等做出明确的规定;鼓励企业主动寻求科研院所的支持,为科研院所的项目提供经费援助,以此达成产学研相互支撑的有机联合体。其二,充分利用好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基金等创新金融工具,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前景良好项目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货款担保风险准备金的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科技企业和项目提高融资能力。其三构建产学研联盟的有效平台,开辟多种信息渠道,提供数据、政策、技术咨询。重点支持相关研发平台建设,将其优先纳入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框架并给予相关政策扶持。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及大学生到相关企业兼职或实习,鼓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高校兼职授课,形成良性互动。其四,是建立开放的人才大市场。人员及其所携带的知识的流动既是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也有助于技术创新速度的提高和深度的拓展。
参考文献:
[1]杨超,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研究[D].沈阳大学硕士论文,2011.3
[2]赵维双杨明靖.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的辽宁省产业集群升级研究[J].经济师,2012(9)
[3]吴芷静,产业集群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对策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商业时代,2011(9)
[4]张菁,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
[5]于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式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8(12)
[6]楚尔鸣,李勇辉.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7]董国娟.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及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经贸导刊,2010(6)
[8]王玲.辽宁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2YJA790137)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研究。
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阶段重大转折和体制改革大变动时期,经济结构问题十分突出,有旧的问题,也有新的问题。国内外经济结构变动的趋势表明,老工业基地工业结构中的主要问题已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问题,产业技术水平低、产业结构低度化已上升为主要矛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迫在眉睫。本文仅以沈阳这个老工业基地典利城市为例,重新审视和调整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思路并提出若干对策措施。
一
思路之一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众所周知,老工业基地多以传统产业为主,因此,在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勿庸置疑,高新技术产业是战略性产业,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未来,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希望所在。从世界著名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经验看,没有单纯依靠对成熟和衰退产业通过改造恢复生机的,而都是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替代产业,通过经济转型,实现了区域经济重振。但中国老工业基地有其特殊的成长背景和发展条件,它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投资倾斜形成的,是催生化的产物,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经济发展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即使是目前工业化水平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面对中国广大的市场空间和容量,在目前和今后较长时期,老工业基地的传统产业经过注人新的技术成份,仍有其发展的广阔前景和生存空间。从发展意义上讲,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远未完成,重要基础产业远未到“夕阳产业”的地步,发展规模经济、企业集团仍需以原有的生产能力为核心。沈阳作为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工业城市,虽然目前传统产业增长潜力远不如前,但传统产业所作出的经济贡献仍占有重要地位(截至1999年末,全市工业总产值中传统产业占76.7%,利税占77.3%),在未来-段时期内,高新技术产业还不足以支撑整个经济的发展,沈阳的经济发展仍将主要依赖于传统产业。由于工业体系的调整和发展是一个“慢变量”,因而,希望在短时期内,以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替代传统产业是不可能的。应该时确,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尽管在21世纪的国民经济中,传统的原材料工业和一般加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缩小但其绝对量和产值不会萎缩,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退出经济生活。应该消亡或被取代的是传统产业中的耗竭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因而,老工业基地改造比较现实的选择是以高新技术,特别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嫁接”高新技术使传统产业的改造水平有质的提高,以此盘活巨大的传统产业经济存量,这应是老工业基地现阶段实施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基本内容。
思路之二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
现实告诉我们,仅靠传统工业自身渐进式和滚动式的更新改造和单项基本建设项目的改造与革新,零星的挖潜、革新与改造活动是实现不了我国传统工业技术体系的根本再造的。今天,我国传统工业的再造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那就是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技术体系再造和大“换血”,要进行技术结构重组,才能适应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任务对传统工业再生的需求。而要实现这样大跨度的质的飞跃,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技术体系进行突变型改造就逻辑地和历史地成为必要手段和条件。传统技术系统若以传统的革新、挖潜和改造方式进行更新改造,其技术状态的改善与提高是有限度的,绝难实现“脱胎换骨的技术体系再造”和技术结构重组,也就绝难实现我国传统工业体系的再生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因为“骑着自行车”无论如何是“上不了月亮”的。而高新技术是能够胜任这一历史使命的。航空飞行器装备以航天动力系统,就成了“航天飞机”,其技术等级与功能就比普通飞机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不仅可在大气层内做航空飞行,亦可在大气层外做航天飞行。对传统工业技术体系实施高新技术改造,就好比对航空器实施航天技术革新,这种革新是质上巨变的、技术等级上大跨度的革命性突破,不如此,就难以实现产业升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就成为一句空话。
二
根据以上思路,对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21世纪是以计算机为标志,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产业是21世纪最具优势的产业。一方面,沈阳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迫切需要电子信息产业的先导、牵动作用。目前,沈阳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比重仍占80%以上,大量传统产业存量资产的存在,既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这些物质条件又必须通过高新技术注人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创新改造才能得以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沈阳已基本具备了将电子信息业作为第一主导产业的物质基础、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
在电子信息企业中东软集团与和光集团作为全国信息产业的战略力量是沈阳市发展电子信息业的骨干和中坚;全市拥有47万人的科技人才,还涌现了如刘积仁、昊力等信息产业的成功的带头人。加速电子信息业的产业化,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必将迅速改善全市企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这是确立沈阳市在未来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优势地位的先决条件。要采取市场导向、经济手段和行政千预相结合的办法,把沈阳有限的经济资源集中起来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通过采用最先进的实用技术,跨越基础落后的障碍,改造生产、服务、经营、管理,实现跳跃发展,获得后发性经济效益。近年,东北大学与上海宝钢合资组建了目前全国最大的软件集团一一宝钢东软信息产业集团;和光集团与美国第一、世界第二的计算机生产商康柏公司正式签订生产“康柏和光”联合品牌机协定,已展示了沈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美好前景。
2.对传统产业进行完善的信息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把老基地原有主导产业改造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势支柱产业。朱榕基总理在关于“十五”计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要“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跃式发展。”这就为我们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捷径”。电子信息技术是改造传统产业的首要技术,带头技术,是经济效益的倍增器。据调查,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中的投人产出比一般为1:4以上,有时甚至可达1:10。企业信息化改造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一场技术革命,是企业能否立足于21世纪的生存基础。传统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实现工艺创新、强化产品设计,完全可能实现“凤凰涅梁”般的新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优势,突出特点,梯次推进。目前,沈阳市已把沈阳的传统优势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作为“十五”期间的支柱产业,但支柱产业的发展基础不在于行业,而在于具有拳头产品的骨干企业。沈阳市各行业都有一批在全省和全国具有一定优势的重点企业。特别是机械行业的大型电力变压器、隔离开关、摇臂钻床、大型凿岩机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54%,45.4%,80%和60%。有8个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三名。沈阳市应将信息化改造的重点放在这些基础好、综合实力强、产品知名度高、在全国及在未来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优势的重点骨干企业上。使其逐步实现主要产品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生产过程和生产设备采用计算机控制,企业采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辅助管理和辅助决策,使沈阳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登上新台阶,真正成为具有行业优势、对地区经济发展和财政收人起支撑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沈阳起家靠工业,而工业的优势在配套。针对沈阳市企业加工能力强,而组合优势弱的现状,围绕发展先进重大成套装备(包括各类生产线)还要运用高新技术对相关企业进行改造,提高成套设备的开发制造能力,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向现代装备制造业的转变。同时,坚持实施名牌产品战略工程,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产品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要发挥沈阳市工业产品配套的群体优势,集中力量发展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具有相当经济规模的名牌产品,在全市形成一批地区名牌、国家名牌和世界名牌产品,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用名牌效应促进经济发展。名牌的效应在于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盈利能力,因此名牌要由市场和消费者认可,而不是行政的任命和评定。
3实施大企业战略,通过资产流动重组“造大船”,改善企业组织结构。大企业战略是实现规模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已为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经验所证实。实施大企业战略重在提高质量。要尽快改变沈阳市国有经济比重过大、质量不高的现状,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大放小,缩短战线,使企业大而强。实施大企业战略“造大船”要讲求规模效益。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防止简单的企业叠加和规模扩张。要按照市场优胜劣汰的原则,改变对于劣质、亏损企业不断投人,救济、扶助的传统做法,坚决消灭无市场、高能耗物耗、技术等级低的行业和产品,使资本向优质企业集中,“拆旧船,造新船,卖小船,造大船”,形成规模效益。实施大企业战略还要与国际经济技术、管理接轨。要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界限,以产权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收购兼并或股权交易。要以加人WTO为契机,通过与世界著名企业攀亲,与知名品牌联姻,与“巨人”同行,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占领国际市场。
4.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机制,为产业升级奠定微观基础。目前,沈阳市大多数企业,包括一些国家重点企业,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储备。不少企业没有真正建立起技术开发机构,一些影响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源头大多在国外。通过实施“捆绑-C程”、“与巨人同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固然是当前改造传统产业的一种现实选择,但从长远看,企业必须有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才能具有持续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决定地区竞争力的关键,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则是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我国目前的科技、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差距更大的,还在于对科技成果的利用程度。据国家教育部有关资料统计,全国高校每年科技成果在6000-8000项之间,而真正实现产业化的却还不到10%。伴随“渤三角”经济圈的崛起和京津冀都市圈建设的启动,为身处环渤海核心区域的河北带来了发展的历史机遇,科技创新无疑是突破制约全省经济发展关键瓶颈的重要路径,但如果要实现进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实现由经济大省向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根本性跨越。
一、河北省高新技术成果发展现状及不足
河北省高新技术成果主要以应用技术开发为主,2007年全年登记成果应用技术类成果最多,共登记2207项,占总数的89.1%,软科学类、基础理论成果较少,分别是154项、116项。全年应用技术应用率较高,达到了90.76%,未能应用的应用技术类成果主要是因为缺乏资金或技术成熟度不够造成的。医疗机构完成科研成果最多,大专院校次之,企业、独立科研机构、其他单位为辅。根据国家科学技术部的《2006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在科技活动产出指数的排序中,河北由2005年的第 22 位降至2006年的第 29 位,远低于全国科技活动产出42.26%的指数。在对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中,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较2005年提高了2.17个百分点,河北由上年的第 29位升至第28位,增加了0.78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43.88%。
通过对河北省高新技术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到以下不足:第一,河北省高新技术成果数量偏少,和河北省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称;2005年以来河北省国民生产总值稳居全国前列,但是同期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在二十几名徘徊。第二,从2007年情况来看,河北省科技成果集中在医疗医药行业,而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成果数量教少,这也和河北省作为钢铁第一大省的情况不相匹配。第三,医疗机构成为高新技术成果产出的第一行业,而大专院校却居次要位置;从全国范围来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是高新技术成果的主要供给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河北省高等院校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二、河北高新技术成果发展偏弱的原因
河北濒临京津,从理论上讲,优良的区位优势使河北省并不缺少科技创新的源动力。然而实际上,河北省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两项指标上都是偏弱的。这反映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1.高校的创新能力不强
(1)从整个高校评价机制来看,长期以来,高校排名多以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学生规模、SCI论文排名数等为依据来评判高校办学水平高低优劣,忽视了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化作为高校办学优劣的评价标准,因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内在的激励和动机。(2)高校的评价体系决定了高校内部的激励和分配机制。在高校,职称与教师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绝大多数教职员工的荣辱升降、利益效益都与职称挂钩,职称是教师最为关注和最热心追求的,而职称的评审条件主要以数量、是否刊于核心或权威期刊,主持、参与科研项目数量、级别,以及获奖情况、教学情况等为评审依据,教师对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工作与贡献不作为参评指标。(3)缺乏有效的评价、激励和分配机制。表现为对管理人员的评价、奖励缺失,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转化的动力压力不足
学校的科技管理部门往往把科研考核简单地归结为“项目、进款、论文和获奖”,使得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得不到应有的支持,高校教师的考核政策使得科技人员缺乏产业化的动力和压力。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有关科技成果转化部门有名无实,或为纯行政管理部门,缺乏服务意识,很难适应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起到的作用不大。对于高校来说,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与质量也未成为评价高校的依据,高校自身对科技成果转化缺乏紧迫感。这些都造成科技成果的可转化价值不高。
3.科技转化的交易平台缺失。由于中介组织的数量少、不规范,造成许多大学与企业双方的信息都十分闭塞,大学的专家靠个人力量难以找到恰当的企业,而企业也同样难以在高校找到自己需要的技术和人才。还有许多企业似乎不缺信息,也充满着对高校科技成果的渴望,但它们缺乏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科学评估机制和判断能力,仅靠感觉而简单地做出投资决定。一方面把高新技术理想化、绝对化,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要求十分苛刻,另一方面又幻想着能够从高校找到短平快的项目,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失去了许多获得新技术使企业得到发展的机会。高校也同样难以在众多的技术寻求者中确定能够宽容理解、鼎力相助的合作伙伴。
三、高校应该成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主力军
河北省完成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必须不断增强高新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实力。而高等院校必将成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主力军。把引导产学研有机结合,作为整合利用科技资源、提高产业科技竞争力的实现方式.
第一,确立高校在高新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地位,加大对高校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如2007年保定市被批准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太阳能综合应用科技示范城市”,保定高新区被批准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河北省应该积极参与和中央共建华北电力大学,通过共建华北电力大学促成保定市真正成为中国的“电谷”。
2007年石家庄市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石家庄软件园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而石家庄同时也是中国的制药基地之一。邯郸新材料产业基地、廊坊信息产业基地、承德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等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河北省应该加大对省内高校的科技资金的供给,同时发挥濒临京津的优势,加强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建设,促进技术转移。
第二,进一步完善科技风险投资体系,完善产权交易市场。省科技厅要与有关市、金融机构、企业和大学合作,共建科技发展基金。目前,省政府已经与廊坊市、邯郸市和清华大学分别合作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与国家开发银行河北分行签订协议,以省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为依托,建立了5亿元规模的高科技贷款平台,科技融资机制初步建立。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创新科技、服务社会、引领文化的重要使命,努力将自身融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利用学科和科技优势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是高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然而,高校在融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进程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制约因素,需要深人研究和探讨,以利在高校与区域之间建立一种互动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对高校创新能力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与区域唇齿相依,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的支持,地方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的支撑。高校应当成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地方高校还是中央部委所属的高校,只有与地方有机结合并承载其发展的烙印才能更加凸显出特色。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间事实上存在如下关系。
(一)高校的原始性创新是保持国家或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高校是创新知识的产出核心,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高校不仅要依靠高水平的科学家群体、先进的科研设备、巨大的科技信息资源,而且还要充分利用产学研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相互作用,成为持续而富有强大生命力的知识创新源。高校还通过承担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巨大影响的重大科技计划、科研课题,不断发现新的科学事实,探索新的科学规律,建立新的科学理论,提出新的科学思想和新的科学方法。高校是高新技术的重要来源。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都是技术创新的行为主体。企业是技术创新的资金投人、创新收益、创新活动和创新需求的主体,应该是技术创新的核心行为主体,但高校也是一支重要的技术创新源。高校在学科交叉综合、人才基础雄厚、学术氛围宽松、科研资源聚集、科技信息灵捷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可使其能通过各种方式成为新技术的提供者。我国目前企业因技术创新力量比较薄弱,未能发挥出技术创新核心主体作用。而高校在创新人才的培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能够根据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知识基础、人才支撑和技术成果,促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二)高校培养的创新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l世纪,区域经济竞争的浪潮形成了创新性人才的巨大需求。谁拥有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资源,谁就拥有持续的区域创新能力和区域经济竞争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处于关键地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靠高校。高校在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浩大的科技资源环境中培养出各类人才,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持和保障。
(三)高校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挥孵化器作用
产业集群能够产生区域竞争力.但产业集群产生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在于集群创新优势。高校作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孵化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孵化高新技术业。高校通过佼办企业、产业集团承担起企业“孵化器”的作用.使最新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生产力。辐射和带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二是通过大学科技园建设促进高新技术迅速实现产业化。高校与区域经济各类产业之问通过科技园区这个纽带为高校高新技术成果迅速商品化、产业化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条件。三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例如,以斯坦福大学为主发展起来的“硅谷”,分布着3000多家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大学与产业界互相依托,互相促进,使产学研协调发展,科学技术创新、传播、应用获得有机整合,产生了巨大能量l3。
二、影响高校融入区域创新体系的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区域内高校创新体系虽说已经具备了一体化建设的初步基础,但距离建成能为区城创新体系提供一个知识和技术强力支撑点的高校创新体系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问题如下。
(一)高校创新供给与企业创新需求错位
一些高校的科研活动多以出科研成果为导向,以争取科研经费、政府奖励、、出版著作为主要目标,离市场化应用有一定距离,而企业需求的创新成果则是能运用于生产过程并能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高新技术。高校科研活动通常以申报硕士点、博:上点和学科建设为主要目标,难以按统一的科技创新目标凝聚和集成相关创新活动,以提升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为日标的区域集成创新能力不足。
(二)区域协调机制尚不完善
各高校之间相互作用的创新网络体系尚未彤成,各高校的优势与科技创新资源难以:有效集成高校的科研项目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少,高校之问的科研项目合作也不多。没有形成统一的符合市场要求的能将整个区域内的创新资源有效合在一起并向区域内所有高校提供所需科研设备、科技文献资源等方面服务的区域协调机制。
(三)科技创新资源使用效率低
科技创新资源总量不足与大量闲置并存是一个突出问题。区域内各高校的创新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科学仪器设备资源、科技文献资源、科学数据资源、专业技术资源等科研资源利用率低下,浪费和闲置现象严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各单位各自为阵,封闭使用。这就导致一方面.创新经费投入不足;另一方面,许多创新资源闲置,派不上用场。各高校科技创新基础条件的建设缺乏统一布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突出。
(四)科技创新人才资源严重匮乏
区域内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在科学研究领域,有重大影响和在国际国内有知名度的专家学者不多,科技队伍的总量不足,尤其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环保产业等高技术领域的人才紧缺,不能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且高层次人才流失的现象未从根本上解决。
三、高校融入区域创新体系的对策
高校的跨越式发展使区域内高校为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逐步建立起高度开放、功能完善、内外协调、运作有效、特色突出、成果显著的区域高校创新体系迫在眉睫。具体来说。主要应采取如下对策。
(一)搭建平台
建立高校与区域企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特点,集群区域产业,培育学习与合作竞争的集群创新文化,大力推动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知识集群和技术集群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嗣绕区域产业集群和关联企业的政策,高校必须搭建四个平台。
1.科技创新平台。高校是知识创新与知识传播的双重核心行为主体,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行为主体,是区域科技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创新源。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使区域内高校的创新资源投人到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和潜在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建造一个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的科技创新平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区域的核心经济增长点。
2.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的协同创新平台。创造高校与其它创新行为主体的新型互动模式。加强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之间在重大科技项目上的联合攻关,建立能整合区域内所有创新资源的协同创新平台。通过政策支持,鼓励部分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部分或全部进人高校,与高校现有资源重组,增强高校的创新力量。
3.创新人才平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开发、引进的力度,形成一个符合区域经济发展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平台。
4.高校创新文化平台。创新文化是区域科技创新的母体。要弘扬创新文化,培育良好的高校创新环境,形成一个勇于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崇尚竞争,富有激情、力戒浮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海纳百川、人才荟萃的高校创新文化平台。
(二)建立配套机制
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每年取得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成果有3万多项,专利技术有7万多项,但其转化为产品并形成规模经济效应的仅有10%~15%,与发达国相比要低50%~65%;我国高科技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很小,仅仅占到8%左右,而发达国家已达到30%~40%的水平。可见,我国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高科技产业产值比重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了资金短缺等因素的制约,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依靠的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但是,由于其自身高风险性,高新技术企业从银行大量贷款非常困难,银行贷款率很低。如表1和表2所示,高新技术企业申请贷款的拒绝率远远大于其他企业。据湖北、广东将近两千多家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金融机构提供给中小企业的贷款非常有限,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需求中缺乏资金,同时3/4的企业资金主要依靠的是自有资金。
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技术变成产品,只有高技术成为产品才能进入市场,企业才能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高新技术企业也不例外,如果资金短缺,再好的项目也只是空谈。创业板的推出对解决融资困境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创业板市场不仅降低了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门槛,为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铺平了道路,也为高科技企业扩大再生产,提供了更好的融资渠道,因此创业板市场建设对高新技术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创业板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
(一)创业板降低了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门槛 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较高的成长性,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绝大多数企业由于规模小,业绩不佳等特点却很难进入资本市场。创业板市场的创立为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铺平了道路,为解决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境提供了解决渠道,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其最大的特点表现在低门槛进入,严要求运作,具体说明如下:
(1)财务门槛低。我国创业板市场为高新技术企业制定了相对宽松的发行和上市标准,对企业的历史经营绩效未设立很高的要求,但与海外创业板市场相比,门槛相对比较高。如美国纳斯达克市场要求企业最近一年税前利润不得低于400多万元。在我国,出于风险控制的需求,创业板规定,企业最近一年要盈利,净利润不得低于500万元,营业收入不得低于5000万元且最近两年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两年持续盈利,净利润累计不低于1000万元并且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
(2)发行规模要求小。与主板和中小企业板市场相比,创业板市场对企业的发行规模提出了比较低的要求。我国创业板市场要求企业上市后股本要超过3000万,较中小企业板,平均融资额大约要少40%,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企业平均要1~2个亿资金的融资额,而主板最低要求是5000万元。
(3)营运记录要求低。我国创业板市场针对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的独特性,为其制订了宽松的入市标准,对其营运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创业板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发行上市之前只要在同一管理层下,具有持续两年以上的高新技术经营业务经验,并且最近一年企业净利润为正值即满足上市条件,这里所说企业包括企业整体改制设立,或有限责任公司依法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皆可以连续计算。另外,对于一些研发能力很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板上市条件还可以进一步放宽, 可以不设最低盈利限制,且不分企业存续期间的所有制性质,只要有一年的经营记录, 均可连续计算经营业绩。
(二)创业板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方便高效的融资渠道 具体表现在:
(1)创业板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更为方便的融资渠道。与传统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很高的成长性、收益性和风险性,以及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传统的筹融资方式给高新技术企业带来了很大的融资困境,创业板的推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科技企业的融资瓶颈,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建立了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直接融资机制,引导风险投资取向,调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贷款,从而形成适应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
(2)创业板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高效的融资机制。创业板市场不仅增强了企业资金筹集与使用过程比较高的透明度,由市场引导社会资金合理配置到生产效率高的企业中去,而且通过股票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实现了投资期限的转换,将投资者进入股市的短期资金成为上市高科技企业的长期投资,保证了充足的长期资本供给,再利用企业的股票价格传导机制,使高新技术企业初创期到成熟期的整个过程都能够高效的运用资本。
(三)创业板为风险资本营造了一个正常的退出机制 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风险投资的支持,而风险投资的有效运作则依赖于一个成熟、发达、充满活力的创业板市场。如果没有一个便捷的退出渠道,风险投资就无法实现增值和循环流动,也就无法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风险投资市场。创业板市场为风险投资基金提供 “出口”,分散风险投资的风险,促进高科技投资的良性循环,提高了高科技投资资源的流动和使用效率。
三、发挥高新技术企业与创业板的联动效应的对策
(一)高新技术企业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培养企业自主创新力,是创新型企业进入创业板市场融资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高科技企业的首要任务是研制和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内在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整个过程,需要高新技术企业明确当前形势,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自觉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加强产学研相结合,整合资源,发掘科技创新潜力,激发技术创新活力。
(二)高新技术企业要加强内控管理,加快向现代企业过渡 内控管理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是建立各职能部门之间对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方法、程序和措施,以实现经营管理目标。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但内控管理状况不佳,主要表现在组织结构简单、规章制度缺失、管理水平不高等方面,这不仅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影响了整个群体的对外效应,影响对外融资,限制发展。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该从自身出发,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以打造现代企业为目标,提高自身信誉度,从而打开外部融资的大门。
(三)完善创业板市场,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创业板市场作为高风险的投资市场,当前运转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隐性问题。从2009年10月我国正式推出创业板市场开始,有关方面借鉴国际市场经验已经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由于我国整体法制环境、监管环境远未完善等原因,创业板市场所蕴涵的系统性风险仍旧不容忽视。其能否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福地,需要在发行环节、信息披露、投资者保护等方面进行更多的制度性创新,然而完善投资者保护的法律制度和提高执行质量,则是所有制度建设和环境改善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徐冠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中国科技投资》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