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食文化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美式快餐文化受到孩子们的青睐,对于传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造成了阻碍
东西方的饮食文化不同,虽然中国传统的平衡膳食的思想能够保证人们的健康,但是美式快餐文化还是以其快捷的优势迅速俘获了中国人的心,尤其是洋快餐总是把少年儿童作为销售的主要目标,事实也是如此,大多数儿童经常光顾美式快餐店。因为美式快餐店提供的各种甜食,快餐店内配置的简易的儿童游乐设施,派发的系列小礼物、各种优惠券,都对孩子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为儿童的消化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正处在被塑造的阶段,他们的饮食习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对少年儿童来说,美式快餐的影响更加的严重,这显然会严重地阻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2]。
3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的饮食结构西化现象越发严重
据有关调查显示,仅在1988—1998年十年间,中国人的肉食消费量就增长了一倍,在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的肉食消费量达到了每年46公斤,近两倍于发展中国家人们的平均消费量,超越了日本和韩国。在早餐的餐桌上,传统的稀饭、豆浆被汉堡和可乐取代了,在饮食结构上中国居民被西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4严重威胁着中国本土餐饮市场的发展
4.1地方美食中餐厅的市场份额被严重挤占中国的鲁、川、苏、粤、浙、闽、湘、徽等菜系,历史上形成了炒、爆、熘、炸、烹等24种菜肴烹制工艺,并经千年流传至今,其技艺的博大精深享誉海内外,但是在世界文化不断加快融合的当下,中华传统美食文化却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而挑战方竟然是以精、短的制作时间为特色的洋快餐。我国年轻一代的很多消费者本来是为了节省时间,但是却要在洋快餐厅里花很长时间找位子、等食物,然后再坐下来慢慢品尝,而且明知道洋快餐几乎没有多少营养且对健康不利,还要用其满足一日三餐的需求,各种甜点和油炸食品恰恰适合了青年人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口味,虽然中国餐饮市场已经被美式快餐所充斥,但是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洋快餐店里仍然常常是人满为患、座无虚席。这无疑严重地威胁着中国本土的餐饮市场。近年来,美式快餐因为自身食品的不健康以及食材来源渠道不正规而屡屡被媒体曝光,例如:“苏丹红”事件,就炸薯条含致癌物问题美国检察机关首次提出诉讼,特别是最近媒体揭开的洋快餐的食材来源问题等,迫使“洋快餐”企业进行相应的完善和调整,针对消费者越来越多的质疑,它们都会及时地加以应对,做出声明,自我爆料:传统洋快餐产品选择少,难以达到营养平衡。并且提出“拒做传统洋快餐,全力打造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快餐”的口号,不断推出符合中国人口味的饮食产品,从而变被动为主动,进一步抢占了中国的餐饮市场。
4.2从事餐饮经营的小商贩举步维艰在进入中国餐饮市场后,美式快餐逐渐适应中国国情,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本土化快餐的发展道路,通过改良食品,推出了更加适合中国人口味的新产品,例如肯德基一直坚持产品的创新,由不辣的劲脆鸡腿堡发展出黄金烤鸡腿堡,继而又先后推出具有中国风味的老北京鸡肉卷和广东风味的咕噜鸡肉卷,还有新奥尔良烤翅、新疆孜然烤翅、葡式蛋挞、卡布奇诺咖啡蛋挞、芙蓉鲜蔬汤、番茄蛋花汤、草莓圣代、冰纷彩豆圣代、果珍橙汁、九珍果汁等新产品,尽管很多产品的市场生命力不长,但是肯德基创新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总是可以花样翻新地适应国人的口味。其中推出的豆浆油条和爱心粥等早餐产品,无疑是严重冲击着在路边靠小本经营的小商小贩。
二、中西饮食对象差异
一个民族对饮食对象上的差异因当时地域、气候以及传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中国自古主要是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国家。历来就是以谷物为主,但随着文化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文化的不同,人们的饮食对象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饮食种类和范围不断扩大。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烹调方法更是五花八门。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同的食材,食材的不同,就直接决定了人们的饮食的不同。中国的面食可以说是有着最古老的历史,面食一直是人们比较喜欢的饮食。食物的多样化,食物的创新,使得人们在食用时能够乐在其中,达到身心的愉悦。中国的饮食文化也丰富多彩。儒家文化是中国历来都很重视的文化,儒家讲究“以和为贵”。在饮食文化上也同样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哲学观念也用到了中国的饮食上。西方饮食传统农业主要为畜牧业,种植业只占很小部分。因此西方人以食用肉类和奶制品为主,谷物为辅的饮食方式。西方人饮食常讲究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天然营养。他们食材虽然丰富多样,但常常种类单一,饮食目的主要是为了生存和生活交际。过于讲究科学性造成了同一道菜在不同的区域、家庭,味道通常是一样的。西方人们不会把饮食和精神上的享受联系在一起,显示出强烈的目的和功利的含义。
三、中西烹调操作程序差异
由于中国对饮食有比较多的要求,饮食对象的范围大,种类多,因此中国的烹饪原则和讲究方式会有很多的不同。中国的饮食一般各家对同样的一道菜,用同样的材料和同样的厨具做出来的一份菜的味道往往却有所不同。这主要是在辅料的添加量和火候的把握上不同,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技巧的使用在菜的烹炒上也会有很多的表现。因此人们为了追求食物在味道上的不同,人们往往会在食物辅料和技巧上的使用上会变化多端。在烹饪的程序上,人们为了追求味道的至高无上,在操作程序和准则上不是有特别的规定性,主张随意性。西方国家因为讲究的是饮食的营养和科学性,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西方对菜谱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对于食物的调料,时间会精确到克,厨房会备有测量辅料的天平、量杯、定时器等等大小不同的容器。因此西方配出来的食物同一道菜往往味道是一样的。比如说肯德基和麦当劳的味道在全球是一样的。西方哲学的思维表现是机械化的,在饮食上就表现了理性科学的饮食文化。
二、中意两国饮食文化形成的原因
(一)地形地貌层面意大利北至北纬47°,南至北纬36°,西至东经6.7°,东至东经18.5°,地处欧洲南部,北部有阿尔卑斯山脉挡住来自北欧地区的寒风,加上整个亚平宁半岛深深地嵌入地中海之中,意大利比同纬度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温暖。亚平宁山脉北与阿尔卑斯山脉相接,从中部纵贯整个意大利,给意大利带来丰富的地形环境。在意大利东北部,由波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巨大的波河—威尼斯平原有肥沃的土壤,为意大利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意大利的东部海岸地区地形以山区和峭壁海岸为主,以海产居多,有零星的果蔬种植和葡萄酒酿造。意大利中西部地区以平缓的丘陵和平原为主,气候和地形均适宜农业发展,盛产各种果蔬,乳类、肉类产品和粮食作物。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地形差异明显,东北地区以平原为主,土壤肥沃,适合大面积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但由于气候较为寒冷,较少种植果蔬类作物。东北以南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北方地区是南北作物的交汇地带,南北方的各类作物均有种植,养殖业也非常发达,已基本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南方大部地区果蔬品种非常丰富,但由于地形复杂和人口密度大的原因,畜牧业更多的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存在。广袤的西部地区由于海拔高、气候条件较为恶劣等原因,农作物品种较单一,以小麦、青稞等粮食作物为主,产量较低,仅是自给自足水平,但畜牧业比较发达,各类牛羊肉和乳制品产量都很大,当地人也都以乳肉作为主要食物。
(二)气候层面意大利的气候多样,北部地区属于大陆性湿润副热带气候,如都灵、米兰及博洛尼亚等地,特点是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而沿海地区及佛罗伦萨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日间气温常超过35℃且昼夜温差很大,冬季温暖多雨,气候温和。如西西里岛的首府巴勒莫,冬季日均最低气温为12℃,日均最高温为17℃,气候宜人,也非常适合各种作物生长,这也是意大利南方人食用果蔬量明显比北方人多的原因之一。意大利独特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各种农产品的风味物质和营养成分的积累,所以意大利农产品普遍质量较高,风味十足,这也是意大利饮食更偏爱使用各类未经深加工的天然香料调味的原因之一。中国的国土面积广大,气候种类多样。东北大部分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严寒少雨多积雪,日均积温低,作物生长时间长而品质高。东北以南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北方地区虽也是温带季风气候为主,但年均气温比东北地区高,受太平洋夏季季风影响,夏季降水多,水热条件适合多数农作物生长。秦淮一线以南的广大南方地区则是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气温、降水都比较温和,良好的降水光照条件是南方种植业发达的原因之一。西部地区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全年降水较少,冬季被西伯利亚高压控制,凛冽干燥的北风持续整个冬季,而地区则是高山高原气候,终年低温少雨,上述两种气候都不适合种植业的发展,所以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三)物产层面意大利各个地区的饮食文化都受历史上的数个统治民族的影响。这些民族带来了自己的饮食文化,同时也把他们的特色食材带到意大利种植、培育。因此,在意大利的土地上产出的各种食材,有不少带着浓郁的异域风情。就整体来说,意大利的农产品普遍质量较高,各大区出产的农产品种类和特产也不尽相同。北部如皮埃蒙特大区、伦巴第大区、威尼托大区就以出产优质的小麦、玉米和葡萄为主。中部偏北地区如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托斯卡纳大区则有着极为发达的畜牧业和大片的果园、葡萄园,为全意大利甚至世界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如以帕尔玛火腿为代表的肉制品和托斯卡纳地区的特色红酒等。以罗马为中心的中部地区则是意大利粮食作物的主产区,橄榄的种植也从此开始。如拉齐奥大区,用于制作各种意大利面和意大利粉的杜林小麦大半产自此处。在自然风光秀丽的南方,地中海气候赋予这块土地充分的日照和剧烈的日夜温差,果蔬农产品就成了南方农产品中当仁不让的主角。意大利南部大量出产的果蔬主要有:1.番茄,以个大、味浓、鲜甜可口而闻名;2.葡萄,南部产区出产的葡萄酒口感锐利,偏涩,别有一番风味;3.柠檬,在意大利除了调味之外,还被拿来酿制成独特的烈酒———柠檬酒,它口感甜中带辣,香味馥郁久久不散,深受意大利人喜爱。南部的渔业在意大利举足轻重,在全国鱼类供应中占了大半。意大利国土面积较小,各地出产的各种食材都能在国内广泛流通。而中国幅员广阔,气候差异大,各地物产差别较大,饮食多以当地或附近的食材为主。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肉类是以牛羊为主,各种奶制品也较多;由于气候所限,北方出产的蔬菜种类较少,以耐寒耐旱蔬菜为主。在沿河沿海地区,各种水产被广泛地食用。中国南方地区出产的农产品种类丰富,在全国范围内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根据记载,在中国有约600种被食用的蔬菜,其中大半均在南方种植,除此之外,如芒果、百香果、山竹等热带水果也是南方独有。
(四)人文历史层面饮食观念是人们在食物的制作和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深受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尤其是哲学的影响。不同的哲学思想及由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产生了不同的饮食观念。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五味调和,而意大利的饮食观念是天然新鲜和原汁原味。中国饮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和为贵”精神的影响。“以和为美”的概念在中国饮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调味时强调五味的调和,在食材的选择上追求温寒搭配、多种多样。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各种食材巧妙搭配,成为一道道驰名中外的中国名菜。而饮食文化也融合进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吃可以交流信息,表达欢迎或惜别的心情,甚至感情上的风波也往往借助于酒菜来平息。吃的形式后面蕴涵着一种丰富的心理和文化的意义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吃”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原有的交际功能上,更发展出了调节社会心理的功能。西方哲学的发源地希腊,由于在文明发源之时,自然资源不甚丰富,人们必须努力探索、开发自然以获取发展的资本。在探索的过程中,科学理性的精神、遵循自然规律的理念和独立自主、互不干涉的思想深入到了西方哲学中。意大利饮食也与其他西方饮食一样,讲究食物的营养成分和搭配,每天的饮食只要摄入了足够的营养,满足一天的消耗,能保持身体健康即可,对食物的口味和样子并不过分追求。“独立、分别”的思维也深深地融入了意大利的饮食中。在意大利的菜谱中,除了汤类和酱汁,各种食材基本都是分开烹饪,互不相干,即便有搭配也都是在盘中。在用餐时也实行分餐制,体现了个人的独立自主。从文化的意义上看,“吃”在西方国家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交流、交际层面上,并没有像在中国那样被赋予更多、更为重要的“使命”。
(1)中国人强调和谐,注重和合与整体。中华民族向来追求“和”与“合”的境界,体现到烹饪方面则为调和“五味”,在食物烹制的过程中,在保持原料自然味道的同时,遵循阴阳五行的基本规律调和“五味”,从而达到食物的美味可口。因此,中国菜在烹制时都要选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同时选取多种调料来进行调和。因此,中国饮食往往以其味美而独具魅力。
(2)西方人追求自由,注重个性与分别。中西饮食文化的特征明显的差异是中国重“和合”,而西方重“分别”。在西餐中,正菜的各种原料互不关联,通俗地讲:鱼就是鱼,鸡就是鸡,烹制时绝不相互搭配或与其他原料搭配,即使有搭配,也只体现在盘子中。例如:“土豆烧牛肉”这道菜,不是在一锅中烹制土豆和牛肉,而是牛肉烧好后再搭配煮熟的土豆。这充分体现了西方“重分别”的社会文化。
2在饮食对象方面存在的差异
在西方人看来,菜肴主要用来充饥,因此往往是大块吃肉、整块吃鸡,而中国往往随意性地使用烹调原料,在西方人看来没有利用价值的原料,在中国可能都是极好的;西方厨师觉得没有办法处理的原料,而在中国厨师的手中却具有神奇的功用。西方人更重视合理地搭配营养,如他们的罐头、快餐等食品,尽管都是一成不变的口味,但是具有丰富的营养,而且节省时间,所以西方人往往拥有比中国人普遍健壮的身体,个高、腿长、肩宽,肌肉发达。因此,针对具有明显差异的西方饮食对象,有人认为中国人是植物性格,而西方人属于动物性格。除此之外,中国人一般是一日两餐或三餐,而西方人一般是一日多餐。
(1)西方坚持科学规范地进行烹调。西方在菜谱中都以“克”进行原料计量,而且他们往往喜欢带着菜谱去买菜、烹饪菜肴。但是在复杂的工序面前,他们常常是无能为力,这直接致使西餐缺乏特色。例如:肯德基在烹制炸鸡时,不但要依据配方进行配料,而且还要严格按照规范控制油温和炸鸡的时间。因此,肯德基在全世界的味道都是相同的。除此之外,烹调的规范还要求配料的准确、添加调料时要以克计、烹调的时间要以秒计。因为西方过于强调规范化地制作菜肴,导致烹调变成一种机械性的工作,从而连机器人都可以代劳。
(2)中国推崇烹调的随意与特色。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烹调不讲究精确和规范化,反而显得很随意。在中国的菜谱中,对于菜肴原材料的准备量、添加调料的量常常描述得非常模糊,一般都表述为“少许”、“半碗”、“一汤匙”等等,而究竟是多大的汤匙和碗,“少许”的量究竟是多少,从来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在中国的烹调中,各大菜系的特色和风味都是不同的,哪怕是一个菜系里的同一菜品,也会由于不同厨师的爱好特点,而选择不同的配菜和调料。甚至于一名厨师烹制同一菜品,也往往会根据季节、场合的不同,用餐人不同的身份、口味和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中国烹调的这种随意性的特点,使中式菜肴的菜式丰富多彩。
3在饮食习惯方面存在的差异
中国人在烹饪的过程中,喜欢添加醋、姜、蒜、葱、辣椒等佐料,其作用是消脂、杀菌、刺激食欲、促进消化等;西方人在进行烹饪时不喜欢添加味精,主要是因为味精中含有钠,过多地摄入不利于身体健康。中国人大多喜欢每天出去购买新鲜的食材进行烹饪,而西方人常常是一周内一次性地把食品购全存放在冰箱里,每天就是吃冷冻食品,而且所吃的罐头以及腌制品的数量分别8倍和6倍于中国人所吃的数量,而这些罐头以及腌制品较多地含有防腐剂和色素等,往往不利于身体健康。在饮食结构方面,中国人每天吃的蔬菜要远远多于西方人,而西方人每天吃掉大量的蛋白质食品,反而由于食用纤维素太少而影响肠胃的功能,因此与中国人相比,他们的消化系统患病、患癌的比例要高得多;中国人往往相对地吃粗粮,而西方人常常喜欢面粉等细粮,实际情况是,粗粮的营养物质多于细粮;中国人偏爱使用植物油烹饪菜肴,而西方人则喜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而且每天还摄入很多的黄油。
三亚,是个被大自然宠坏了的地方。由于三亚地处最南端,纬度较低,四面环海,四季如夏,常年温度较高,被称为“天然大温室”,长年都可以种植各类瓜果蔬菜,是著名的冬季瓜果蔬菜种植基地。由于三亚四面环海,是海南省重要的渔业基地和最大的海产品集散地,这里的海鲜种类繁多,特别新鲜,这些都是烹制三亚美食的上好食材。这里凭着海鲜的种类繁多,都是渔民刚从海里捕捞上来的,特别新鲜,很多游客都是慕名而来,来到三亚不吃海鲜会让这次的旅途留下遗憾。
1.2美食资源种类繁多,丰富多样
1.2.1三亚当地饮食独具特色三亚当地居民喜欢用水果入菜,例如菠萝炒鸭肉、酸豆煮鱼、荔枝煲鸡汤、菠萝饭、椰子饭等等。水果的清甜可口加上肉的浓香,浓淡结合,味道甜而不腻,别有一番风味。炎炎夏日,如果感觉没有胃口吃饭,这些酸酸甜甜的菜会让你胃口大开。三亚地方的美食的原材料都是当地自给自足的,就地取材,不论是海鲜、肉类、或者是瓜果蔬菜都是特别新鲜的。三亚常年温度较高,人们都是喜欢清淡、新鲜一点的口味。美食的烹制手法也都是以:清蒸、煮、焖、煎、炒为主。这些烹制手法不仅将它的原汁原味保留了下来,还不会让原材料的营养流失。像三亚的十大名菜,分别为:荔枝沟饿、三亚海鲜火锅、藤桥排骨、疍家咸鱼煲、南海鲜鲍、南山素斋、雅亮老鼠猪、安游夜光螺、羊栏酸鱼汤、槟榔花鸡。这些都是三亚的特色菜,都是比较清淡的口味。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也十分丰富。三亚有很多少数民族的人们在此居住,他们有他们的民族文化,有自己的信仰,当然,也有属于自己的饮食文化。这也成为了三亚旅游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
1.2.2岛内外美食的聚集地由于三亚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重点旅游城市,这里不仅有当地的美食,还有很多岛内其他市县的饮食,都各具特色,例如海南著名的四大名菜,还有一些特色小吃在第一市场也随处可见。三亚由于很多独特的自然环境因素吸引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居住在这里,这些外来人口的流入也把他们省市的美味佳肴、风味小吃带到了三亚,这又让三亚的饮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开发。这让很多游客在这里可以品尝各个地方的美食,也让很多游客在异乡也可以尝到家乡的味道。
2三亚饮食文化旅游现状
三亚在人们的印象里就是蓝天,白云,沙滩,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虽然人们也都知道这里的海鲜新鲜,种类繁多,也知道这里是热带水果的天堂。可是大多数游客来到这里旅游都是奔着这里的自然景色来的,至于饮食文化一直都不是游客的首选,三亚有很多美食,可是并没有把名声打出去,没有很好的宣传到三亚的饮食文化,所以三亚的饮食文化旅游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效益。三亚的饮食文化特别多,不仅有独具特色的本土饮食文化,还有来自省外的许多美味佳肴,甚至还有来自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这里的饮食文化特别多,但是没有很好的得到系统规划,特别杂乱无章。例如三亚有很多黎苗族人聚居在这里,他们有自己很独特的黎苗族美食,可是三亚没有很好的把自己本土特色美食宣传推广,没有很好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
3三亚饮食文化旅游现状的建议及开发思路
3.1政府应该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出一些补助金能够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去宣传三亚的饮食文化,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台,还有在飞机场、火车站、汽车总站和公交站。在这些地方都用醒目的广告语去吸引游客的注意。有政府的帮助,宣传力度一定会大大提高,并取得很好的反响。
3.2可以在海南的各个旅行社都做好相关的宣传,并且能够开发出一些相关的旅游线路。例如“海鲜渔民体验游”,就是让游客能够体验一下渔民的乐趣,在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下海捕鱼,然后可以在海边或者是海上的海鲜店上自己加工,吹着海风,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饭后还可以在海边进行垂钓,这样悠闲的生活方式可以让自己的身心得以放松,没有太多工作与生活带来的压力,是休闲度假的不二之选。还有一种“黎苗特色饮食文化游”,这是专门深入黎苗族的饮食文化中,去品尝他们的特色美食,一起探讨黎苗族的风土人情。还可以跟当地的居民学习美食的制作方法,参与其中。
3.3三亚也可以系统完善的去构建一条美食街,这里可以有各个地方的美食,不论是岛内的,或者是岛外的,甚至是国外的,都应有尽有,毕竟三亚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它有足够的客源来到此地消费,像海口的骑楼小吃街,来到海口的游客就一定要到骑楼去品尝,就算不懂,只要问问路人,到哪里可以有好吃的,他们就会告诉你。
(一)对本民族饮食文化的熟悉程度
调查表明,对本民族饮食文化非常了解的占4.1%;比较了解的占38.4%;了解一点的占53.4%;不了解的占4.1%。从年龄段来看,18~44岁人群对于汉民族饮食文化的熟悉程度要大于45~59岁的人群。此外,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现代化和人们对本民族饮食文化的了解并不是对应的。
(二)进餐基本仪式讲究程度
中国人在宴席中十分讲究礼仪。宴席中的规矩很多,各地的情形不尽一致。从总体上看,汉民族对进餐的基本仪式还是比较讲究的,但是这种讲究正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变化。据调查,十分讲究的只占8.2%;只有重要场合才讲究的占到了一半以上,达65.8%;不怎么讲究和很随便的占26%。说明对进餐基本仪式的讲究程度在一些重要场合越来越突出,其他场合进餐的基本仪式已经渐渐地弱化。究其原因,一方面,乡村地区由于汉民族传统的文化还比较浓厚,因此对于进餐的基本仪式还是比较讲究的,尤其是乡村老一辈的人们。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逐渐走向了城市化的道路,人们对于进餐的基本仪式逐渐简化,逐渐发展到只有重要场合才讲究进餐的基本礼仪。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逐渐简化了进餐的基本礼仪,但一些基本的礼仪并没有弱化。新疆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中心,几大文明的交汇地,因此四面八方不同民族的人们在新疆汇聚,或许由于脱离了原先的生活环境,不受原先文化环境的束缚,人们逐渐简化了本民族进餐的基本礼仪。
(三)饮食地点的变迁
汉民族的饮食地点选在家中的居多,达到了43.9%,其后依次是汉餐厅、民餐厅、快餐厅、西餐厅。这和新疆处于丝绸之路的中心、多元文化的交汇以及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依据下表,喜欢炒的占到了绝大多数,其次是喜欢烧烤炙炮、煮、蒸、涮。从中可以看出,炒依然是汉民族喜爱的烹饪方式,煮也是我国最早的烹饪方法之一,它成为基本的烹饪方法是在陶器出现以后,因此炒和煮是汉民族基本的烹饪方法。烧烤炙炮的烹饪方法是人类最原始的烹饪方法,它源自于火的使用,但随着其他烹饪方法的出现,喜欢烧烤炙炮的逐渐下降,但依然是汉民族喜爱的烹饪方法之一。而蒸是在煮的方法上演化而来的,因此喜爱蒸的比例较炒和煮少。涮法主要集中在重庆、四川地区,但新疆是几大文明的交汇地,因此涮法在新疆汉民族饮食中也较为普遍。
(五)对新疆美食的喜爱程度
由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因此原来新疆的饮食应以肉类为主,但随着汉民族的融入,带来的农耕文化改变了新疆固有的饮食结构。依据上表,表中的26种菜肴是目前新疆的特色美食,肉类食品占到一半以上,这和新疆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因素是分不开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面类食品依然是新疆汉民族喜爱的食品之一,例如选择拉面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58.9%,再比如馕、汤面、炒面等分别占41.1%、34.2%、41.1%。但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面中融入了丰富的少数民族特色,馕是维吾尔族的食品,凉皮黄面中的烤肉也是民族特色,薄皮包子、烤包子、烤全羊、油塔子、汤面、抓饭、粉汤、大盘鸡、烧烤类食品、清炖羊肉、羊羔肉、羊蹄、熏肉马肠子等也是新疆少数民族喜爱的食品。可见,新疆少数民族的饮食对汉民族的饮食结构有着深厚的影响。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新疆汉民族的饮食已经打上了少数民族的印记,有许多少数民族饮食已经受到大多数汉民族的喜爱,有的甚至达到了一半以上。
(六)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习俗变迁情况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选取了汉民族的10个传统节日来考察节日饮食的变迁。以下是通过对上述汉民族主要的传统文化节日所做的前后对比分析,主要从有很大变化、变化很小、没有变化、不清楚4个维度来考察新疆汉民族传统节日饮食习俗的变化情况。调查对象在表中提到的10个主要的汉民族传统节日中,认为春节、七夕节、清明节、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这6个传统节日发生很大变化的比例最高。而重阳节、冬至、腊八节和送灶节则变化较小,可见新疆汉民族传统文化节日的饮食习俗与过去相比,总体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分析其原因,一方面人们认为民族交往引起了新疆汉民族节日饮食习俗的变迁,这种民族交往不仅包括与新疆当地少数民族间的交往,还包括来自内地省份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影响。当然,认为这些节日没有什么变化的也有一定的比例(大体在6.3%~15.5%)。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认为没有发生变化情况统计中,刚好与发生很大变化的维度相吻合。在发生很大变化的维度中,呈现下降趋势,而在此维度中呈现上升趋势。从表中可以发现,春节、七夕、清明节、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这6个节日的饮食习俗与过去相比没有变化的比例较小,反向证明了它们发生很大变化的比例较高。而没有变化的比例或变化较小、较不明显的依然是重阳节、冬至、腊八节和送灶节。由此可以认定,汉民族传统饮食文化习俗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新疆汉民族传统节日饮食习俗是否有变化,认为不清楚的,送灶节占34%、重阳节占18%、腊八节占16%、七夕占10%、冬至占7%、元宵节和端午节都占4%、清明节占3%、中秋节和春节都占2%。不清楚汉民族节日饮食变化的统计情况,刚好证明了上述变化情况中的不同现象。例如,在这个维度中,送灶节、重阳节、腊八节和七夕节不清楚其饮食情况的人数偏多,这就对人们的选择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从表中看,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不清楚的比例较低,反映了新疆汉民族对于本民族节日的饮食还是比较了解的,这从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调查结果的质量。
新疆汉民族饮食文化变迁的原因分析
(一)地理环境的影响
饮食文化的变迁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地理环境又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变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自然地理环境制约该地区植物的类别从而影响食物的特色;(2)气候的干、冷、湿、热以及不同的土质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口味;(3)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具有保护作用。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气候干燥寒冷,这一地理环境决定了迁入新疆的汉族居民必须逐步适应当地的饮食结构,否则将无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二)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
(1)章鱼小丸子例⑤沙茶面、海蛎煎、花生汤这些都是必须要尝一尝的特色,另外常见的关东煮、章鱼小丸子、春卷也做得格外地道。例⑥不知不觉,中山大学哲学博士小周和小薛夫妻俩在黄埔一小学门前摆摊卖章鱼小丸子,已经十多天了。章鱼小丸子起源于日本大阪,原名“たこ焼き(蛸焼き)”,其历史要追溯到大正年代,创始人是日本著名美食家———远藤留吉先生,素有皮酥肉嫩、味美价廉之特点,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国粹小吃。章鱼小丸子这个命名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如果直说章鱼烧的话,恐怕没吃过的中国人很难想到它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但是我们中国的美食实在是强大,轻轻松松地就把它的做法总结成了丸子。这样,通过食材和做法把它的名称翻译过来再引入,这个美食也就没那么神秘了。
(2)关东煮例⑦便利店里除了寿司、饭团、关东煮,还有可自选搭配的盒饭,20元左右就可饱餐一顿。关东煮,日语本名御田(おでん),是一种源自日本关东地区的料理。“関东煮、関东炊き”,是关西人给这种料理的名称。这种食物最早是从老东北传到日本,后来流传到台湾,在台湾进一步丰富了汤汁、蘸料及其品种,该美食营养丰富,诱人的香味让你垂涎欲滴,在日、韩、台湾、东南亚特别流行。所以说,我们如果单纯说这个美食是属于日本的,那确实有点谦虚了。那么这道美食引入时,我们选择了最容易理解的“关东煮”作为它的中文名称。“关东”体现了“出身”,而“煮”则把食物的烹饪方式一语道破。这样既保持了美食的日本风味,其做法也被描述得十分清晰。
(3)寿司例⑧麻叶儿、小汤包、寿司,还有用栗子面和玉米面做的小窝窝头,花生粘还分出南北两派做法……百十道小吃放在一起,光是闻着香味,不少居民就大呼“过瘾”。寿司这道美食既体现了日本美食清淡、尊重原始滋味的特点,又方便携带,它的主要材料是用寿司醋调味过的维持在人体体温的饭块,再加上鱼肉、海鲜、蔬菜或鸡蛋等作配料,其味道鲜美,很受日本民众的喜爱。现在国内的回转寿司店也由于独具特色而非常流行。然而“寿司”这个词汇的传入确实几经周折。直到2012年7月《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才把这个词收录到汉语中来。在这之前,寿司称为“四喜饭”,现在的称谓是取了其日本发音。这种音译方式确实很难买账,一来“四喜”容易令人费解,会混同于“四喜丸子”的感觉;二来像“章鱼小丸子”的“丸子”那样去描述这道美食的做法,又在中国的饮食中难于有参照物,单用一个“饭”字也还太过单薄,最终,取了“寿司”的说法,让这一传统的日本美食保持了它的原汁原味。
长治处于太行山、太岳山环绕的高原地形区域内,山峦起伏,地形复杂,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各占15.9%、33.4%、50.7%,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年降水量为500—660毫米,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热同期,四季分明,多样的地形和优越的气候适合于多种生物的生长,漳泽水库渔业、沁县小米、壶关紫团参、长治潞酒、平顺花椒和柿子、黎城绵核桃、襄垣黄土蛋、武乡苦荞茶、屯留玉米、长子青椒、长治县鸡鸭生猪、沁源药材和食用菌类,及小麦、大豆、高梁、马铃薯等构成了长治丰富的物产资源,为长治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长治居高设险的地形地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北宋时期长治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工商业中心,金、元、明、清时少数民族文化与上党文化逐渐交融深化,历史的长河中,长治与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丰富了饮食文化的内涵。目前,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长治承接着东西部产业转型的战略地位,也是山西省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基地。长治农业产业飞速发展,以绿色为主题的千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各类农户公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等,如雨后春笋出现在上党大地,经济社会的进步,提高了上党人的生活水平,为饮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机遇。
(二)文化资源
1.喜面嗜醋、重盐爱辣的饮食习俗
山西是面食的故乡,长治面食是其中的一支奇葩。据传,上古时炎帝神农氏在上党百谷山尝百草定五谷,开启了华夏农耕文明和面食文化;上党沁水下川文化遗址,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磨锤、石镰刀、石盘磨等种植、收割、加工谷物的工具,代表了上党、山西及黄河流域面食文化的先声;明清时期潞安府及民间的面食在山西已独领。春季吃浇卤面、夏季吃凉拌面、秋季吃肉炒面、冬季吃热汤面,四季面食各有不同。擀、削、搓、拔、擦、揪、蒸、煮、烤、炸、煎、焖等制法多样。上党拉面、饸饹面、三和面、刀削面、黑圪条等以煮制见长,沁县开花馍、雪花烧麦、长治包子以蒸制见长,还有水煎包、长治麻花、馅饼、蜜酥以煎炸为主。长治人技艺精湛,如长治县的“灯糕”堪称一绝,制作时需8~10斤面,底大顶小如一座宝塔,高十二层,逢单层夹30个红枣,双层夹35个红枣,一共365个红枣,灯糕顶部还要做上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象征一年十二个月365天,红红火火步步登高。长治人爱吃醋的习惯世代相传,历史久远。据说,古时候“家家有醋缸,人人当醋匠”,现在酿醋的人少了,但是每家一日三餐的餐桌上必备一定的碟、碗、壶、瓶等醋具,长治人制醋就地取材,种类繁多,有高梁醋、玉米醋、小米醋、柿子 醋等,醋文化已成为饮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治人吃饭还重盐、喜辛辣,常常腌制韭菜、葱花、芥菜、花椒芽、辣椒等作为佐餐小菜,吃饭时,放上四碟小菜,咸酸辣间备,胃口大开。喜面嗜醋,重盐爱辣饮食习俗,深深打了上党地域的烙印,更显高原人的淳朴、智慧与豁达。
2.丰富多彩、人文厚重的饮食内容
长治位于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饮食文化。潞酒、小吃、名面、名菜、名筵等,种类甚多、丰富多彩、人文厚重。潞酒已有1200年的历史,相传唐玄宗曾多次来潞州“宴父老”,有诗云当时的盛况:“宫里府外灯连彩,街头巷尾笙和歌。夜阑霜起归者少,陌路相逢醉人多。”曾经在潞州做官多年的沈王朱模写到:“潞州城中酒价高,胭脂滴出小檀槽。华胥一天不易返,汉使何须种葡萄”。山西自古就有“南潞北汾”的说法,潞酒一直是山西乃至全国名酒。长治菜肴擅长炒、烧、熘、炸、蒸、煮、扒等,油少汤多、皮薄质嫩酥脆,代表菜有芙蓉鸡、糠醋鱼、过油肉等。长治菜肴选料精细、原料鲜活、注意养生,如黄芪甲鱼汤,选用花山黄芪和漳河甲鱼为主料,加入红萝卜块、野生蘑菇、菠菜等制成,味道鲜美,滋补养生。据传清代宰相吴琠回家乡沁县祭祖时喝过此汤,所以又叫甲第魁元汤。长治筵席就地取材,制法多样,文化内涵丰富,有庆典唐明皇生日的唐王秋宴、纪念长平战争中死亡烈士的长治十大碗、迎接李顺达、申纪兰等劳模的平顺劳模庆功筵,以及伊和轩清真十八碗、神农五谷宴等上百种。长治小吃从热饮羹汤到凉拌冷食,从蒸煮烧烤到油炸锅煎,花色品种多样、咸辣酸甜俱全,沈王府的烧麦、清宫贡品酥火烧、以及襄垣半疙瘩、武乡枣糕,潞城甩饼等。地方特色鲜明,人文色彩厚重的饮食文化资源,将对长治的旅游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3.上党特色、淳朴传统的饮食礼仪
居住在太行山顶的长治人,曾经历过生活环境艰难困苦、生活资料相对匮乏的年代,这也造就了长治人团结互助,共同抗争大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文化特征,从饮食礼仪可见一斑。平日进餐,合家围桌,长辈居中央,小辈周边坐,饭菜的顺序是:先酒后菜,先凉后热,先咸后甜,先荤后素,先饭后汤。平时客人到访,长治人一定竭尽家力热情款待,新碗新筷,置桌摆饭,先酒后菜,邀请客人坐上席位,菜少则有三凉一热或四凉四热,多则有六六席、八八席、双十席等,席间主人举杯劝酒,招呼吃菜,客人很斯文的抿一口酒,吃一口菜,放一次筷子,不快不急。长治地区的屯留人,人人爱喝大叶茶,很讲究茶道、茶礼。沏茶时,一杯茶需沏三遍逐次倒满,这样冲出的茶浓淡相宜,香甜清爽。喝茶时,主人要不断地给客人添茶,一杯茶总是满的,只要客人把杯中剩余的茶水,往地上稍稍泼一点,主人就不再倒茶了。如果家里办红白筵,姑舅姨表亲戚为上宾,等上宾全到才可开饭,如果红白筵未吃完的东西,都要分给左邻右室吃,这是长治人增进感情的重要方式。淳朴传统的饮食礼仪展示了上党文化内涵,富有传承和发展的现实意义。
二、长治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一)开发层次低,资源挖掘不充分
长治有历史悠久的潞酒文化,风味别具的特色小吃,种类众多的农家面食,风味浓郁的地方菜肴,但在国内外知名的饮品却少之又少。以菜肴为例,我国的粤、鲁、川、湘、闽、徽、浙、苏菜系风靡全国,就是在长治的宾馆、饭店也是上等菜和主要菜品,而长治地方菜由于开发层次低,菜品单调,再有“洋菜”、“江湖菜”冲击市场,其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究其原因有这么几点:由于地域原因,长治饮食中的原料、调料不足;不太注重营养和养生;以基础层次的饱腹为主;忽视资源内涵的挖掘;烹调技艺创新不够;不注重地方特色;开发理念落后等,这与全国闻名的魅力城市称号极不相符。
(二)品牌意识弱,产品转化度低
目前,长治市的餐饮住宿企业较少,而个体私营业很多,餐饮企业零星分布在英雄路、延安路、大庆路,其它街道更少,资质低的小饭店、小旅店,没有登记的小排档、各种小吃充盈在大街小巷,而且经营品种雷同,以次充好,服务质量差,创新产品更少,品牌意识弱,市场推广意识不强,既使价值高的产品也无法走出去。如长子猪头肉、杨氏肉丸、长治县的肚肺汤等都是长治的名吃,完全可以在山西各地开连锁店,甚至走向全国。长期以来,长治餐饮业在旅游业中的贡献率小,许多饮食特产如:壶关羊汤、潞城甩饼、长治县猪汤等,除个别包装外,大部分只能当时品尝,不能携带,饮食产品转化度低。要想让游客不仅吃好而且能带走,需要开发包装精美,便于携带,具有纪念意义和文化品位的旅游饮食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旅游购物占有比重,扩大饮食产品的宣传范围,提高饮食产品的转化度。
(三)管理水平低,宣传营销力度不够
长治拥有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的餐饮企业不多,大部分餐饮业缺乏管理制度、卫生质量标准差、员工经营素质低、经验不足,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基本上是家庭式管理、粗放式经营、简单化服务,导致餐饮业发展受到限制,减弱了市场竞争力。要使餐饮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加强餐饮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服务水平,培养一批素质较高的管理和服务人才。同时,长治地区对饮食产品和饮食文化的宣传不到位,到目前为止,没有进行饮食制作技艺展示的饭店,没有系统介绍和宣传长治饮食文化的书籍和博物馆,更谈不上对制作原料、工艺、文化深入了解。如:红烧肘子、上党腊驴肉、沁源第一锅牛内等长治以外很少有人知道,更没有企业把饮食文化作为旅游重点项目去开发,轻饮食、重游览现象长期存在,仍然固守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念,缺乏宣传营销手段和力度。
三、长治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一)政府主导,整合资源,建设设施,培养人才
长治要促进旅游业与饮食文化的互动发展,需要政府制定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整合、保护、扶持餐饮业的发展。首先,政府作为主导部门,应根据旅游目的地的需要,针对长治旅游饮食机构、旅游线路、餐饮产品等进行有效整合,在主要旅游线路上,等级明晰地合理布局餐馆、酒店,建立餐饮产品的投诉机构、旅游饮食信息中心、长治饮食博物馆等,让消费者吃出口味、吃出文化。其次,政府应加强旅游交通、农产品原材料基地、饮食体验式基础设施建设,如:平顺大红袍花椒基地、漳泽水库鱼类生产基地、沁县沁州黄小米生产基地等,建设通往壶关太行山大峡谷、沁源灵空山、武乡八路军总部旧址等重点旅游景区及一些知名古镇、古村落的道路建设,逐步形成集观光农业、旅游线路、餐饮布局、信息服务在内的饮食旅游体系。再者,饮食旅游体系的良好运行,需要一批即有专业素质又有创新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饮食旅游服务人员应进行专业培训,掌握与饮食相关的专业知识、工艺技能、交流技能、管理技能,根据不同顾客的审美需求、体验需求、经历需求,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服务,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严抓卫生质量,建设一支具有创新理念的餐饮服务队伍,把长治的美食做特、做好、做新、做大。
(二)公众参与,挖掘内涵,突出特色,营造氛围
长治饮食文化内涵丰富,许多名吃佳肴典藏着与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相连的故事,渗透着民俗、民情、民风,折射出上党人的处世特点和精神风貌。如:壶关羊汤救曹操、半疙瘩救驾光武帝、六月姥姥送面羊及潞城甩饼与李隆基、雪花烧麦与朱模的故事等等,还有许多饮食成品造型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如:沁县开花馍,长治县的灯糕,雪花烧麦等,旅游者品尝的是名吃,咀嚼的是历史与文化。因此,要可持续开发长治饮食产品,餐饮企业应收集、整理与长治饮食文化相关的民间传说、历史典故、风土人情、制作工艺、祖传秘方、文化诗词等方面的资料,使旅游产品融入地方文化,保持自然本味,彰显地方特色。在旅游过程中,当地旅游服务人员与居民的语言、行为对游客的印象最为深刻,他们的盛情招待、亲切攀谈、热情讲解,营造了详和、友善、欢乐的旅游氛围,传播了长治饮食文化,丰富了饮食文化内涵,所以公众参与是挖掘和传播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在旅游活动中,要营造和谐的餐饮环境,优雅的餐厅装饰、独特的用餐餐具、恰当的服务用语,能让游客在宽松、优美的环境中获得一次难忘的感官体验和精神享受。文化品位上去了,就可吸引客源,增强企业竞争优势,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意境创设:生动别致,充满想象
旧式菜厨的另一热门斗方,非“山珍海味”莫属。该句呈现出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美食方面的意境营造,大多基于真实,着意表现在菜肴的材料、菜式、加工方法、饮食习惯等方面所呈现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也有的通过理想化的描述,即对绝世佳宴的幻想实现。无论如何,均将感彩融于其中,赋予大众人本主义的温暖。如“庖有肥肉、厨里盐梅”,创作者捕捉到的美的画面,在旧时是老百姓致力实现的目标。作者旨在体现对食者的关切和挽留,或表明家境殷实。如“琳球琅玕、二膳八珍”,创作者用精当的词语传神地勾勒出贵族阶层佳肴满桌、形美味醇的生活状态。前者喻指菜肴丰盛,菜品繁多。后者涉及烹饪体系和拿手好菜,是对最佳美食的生动状写,且还运用了典故“八珍”。八珍出现于周代,原指八种珍贵的食物,为后世之八珍筵席先驱之作。语见《周礼•天官•膳夫》:“凡王之馈,食用六谷,饮用六精,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1]
思想内容:从生活积淀到道德修养
通过对斗方的赏读,不仅可以丰富对菜点的感官体验,增进对美食的了解,而且还可以深入了解饮食风俗、风土人情和文化特征。还有些斗方可品味到更为深远的立意,能体会到孜孜以求的道德修养追求,其开启心志、陶冶性情的理性火花让人震撼。如“仁义礼智”,我们可理解为,人类首先应在饮食方面讲究礼仪,汲取智慧,善施仁义,要让普天之下的人们都能在饮食上达到很高的境界,过上幸福的生活。斗方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类。第一类,“最堪适口、玉食羹鲜”,此类着意表现百姓家庭鲜美可口的菜式,使受众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第二类,“肴仁豢饭、尝列珍厨”,此类表情达意更进一层,描绘了饮食高档精致、花样繁多的未来社会图景,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愿望。作者题写此语,最主要的还是图个喜庆、吉利和祥和,而并非要实现虚构的乌托邦。第三类,“元亨利贞”,此类系最高层次的斗方,融物质追求与精神诉求于一体,或咏志或戴德或理喻或警示。例句指人的运气很好,交好运。四个字本来是分开解释的,宋程颐在其所著《易传》中解释道:“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2]属《易经》中乾卦的卦词,是哲学家用来表述事物从始到终发展阶段的术语。古代的中国人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用在厨门上,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渴慕和对家庭餐饮达到更高品级的追求,突显了哲学内涵。
艺术特色:极尽夸张之能事
在中国,尤其是在北方地区,人们普遍喜欢吃面食,在现在的华北和西北一带人们几乎每天都是吃面食,人们把白面做成各式各样的形状,做成不同的食品。本文是通过对山东胶州湾一带的调查了解,试图分析总结当地人为什么喜欢吃“馍馍”,并且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分析总结出由普通的饮食——“馍馍”,对山东胶州湾一带的饮食习惯有个总结,并且对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饮食文化并且能够延续至今,在当今的社会还得到了发扬光大,达到了很好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是探讨中国饮食文化,通过全面介绍山东馒头的由来,特点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当今社会人们又重新对传统的文化有了深刻反思,对传统的文化有了重新的认识,由此社会、政府及个人对此进行了发展,从中获取有益的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地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项目进行开发,并且通过一些宣传使普通大众对此有了重新的认识。本文就是要通过对山东胶州湾一带的“馍馍”进行阐述,分析,研究其中由普通的饮食所引起的文化现象。
二、胶州湾一带的人们喜欢吃“馍馍”的原因
1.自然原因。胶州湾地处山东半岛,也就是华北平原之内。本区域的农业灌溉水源不是充足,春季时候气温上升地快,水分蒸发量大,容易造成春旱,冬季气温不低,适宜种植冬小麦。所以本区域种植有大量的小麦。这种自然条件使得当地保留了大量的农田,而且至今这种农业形势保持持续的发展。
2.经济原因。本地区的人口非常多,尤其农村地区。所以本地区的人们自古就有吃“馍馍”的习惯,因为这种面食能够极大地程度上解决人们温饱的问题。另外本地区地处黄海北部,人们都有出海捕鱼的习惯,所以在出海之前当地人都会举行一些祭海的仪式,起初人们都是用一些牲口,后来才演变成用做成各式形状的“馍馍”在代替牲口。
3.社会原因。本区古代时期是战乱频繁之地,当地人们为了求得平安,就会举行祭拜仪式,因为离海近,人们对大海有一种敬畏之心,当地人喜欢出海捕鱼,想从大海中获得食物,所以就在出海之前举行一些仪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这种行为逐渐演化成为一种风俗习惯。论文大全。到现在,在当地农村每家每户都会在一些节日的时候做各种各样的馍馍,表达自己的心情。论文大全。
三、馍馍——从一种食物是如何变成一种风俗习惯的
馍馍,作为胶州湾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种食物,在人们心中早已有了一定的地位。在当地,据笔者调查了解人们不仅仅把它当做一种食物,而是有了艺术的加工。在当地的农户家里人们会有一些木材做成刻有各式形状的磕子,然后再用面做成各式各样形状的馍馍,有些人还会在馍馍上面涂上颜色,做成各种小动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这种花样面塑非常有名,逢年过节或农家喜庆之时,手巧的农妇都要做些好吃中看的花样“饽饽”庆贺吉日。但手工制作花样饽饽费时费力,一般手艺很难做好。于是,人们便用梨木、莱果木雕刻出专用的模子——饽饽磕子来磕制面食。这种方法工序简便,磕出来的饽饽纹理清晰、花样好看,很受农家妇女的喜爱。论文大全。农村家庭一般都有几件或成套的“饽饽磕子”。这种磕子被民间美术家赞为一绝,后来流传国内外。这种馍馍磕子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已经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市场经济时期,人们普遍有了商品意识,有些当地人就会利用馍馍的特点作为卖点,使之形成一种商品。随着改革开放,人们对于传统的东西有了新的认识,逐步把的仪式恢复了,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当地的祭海仪式又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在一些特定的日期都会举行大型的祭海仪式。随着这种活动的逐步开展,当地人们对于传统的馍馍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开始从普通的食物转变成为了一种风俗习惯。
四、传统饮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近些年,胶州湾馍馍的饮食文化随着当地的经济发展也逐渐地传播到了周边地区,这种文化形式也逐渐被许多人了解认识。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兴起,政府的大量宣传,使得这种饮食文化逐步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牌,作为宣传胶州地区的很好的工具,政府通过旅游业的带动,通过高文化产业的方式,让更多的来到这里认识当地的文化,风俗习惯,使得当地的经济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例如:在一年一度的即墨田横祭海节上,田横镇的大馒头也“出尽风头”。祭海节上的馒头装饰有松树、鲜花,还有龙、凤等花样。当地人说,这种面塑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女人们一到祭海节就研究制作面塑的花样,不断推陈出新,从龙、凤、仙鹤等传统作品发展到熊猫、牡丹花等新花样。据悉,为了给当地人引一条致富之路,田横镇当地政府想尽办法作好馒头文章,包装、注册商标,举行馒头“选美大赛”等,田横馒头也逐渐打出了名气,成为了“香饽饽”。在山东农业商务网上,“田横馒头”也图文并茂地做了展示。
笔者通过对当地的实地走访调查了解总结出一些观点:传统文化意识的回归给传统文化的新发展的机会。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传统的文化有了新的认识,能够充分地发展传统文化的优势,使之成为发展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方法。既然现在人们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那么就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有效地宣传,很好的运作,才能使这种传统的东西合理有意义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欣然接受,并不断地发展下去,做大做强。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很好的领导,要依靠强有力的手段,要依靠不断创新的产品,同时也要依靠对于传统、特色的发掘和发展。这样经济就会与文化有机地接合,通过一个合理的平台使其达到利益最大化。
“馍馍”这种饮食文化的发展还是个开始,人们还会不断地创新,通过“馍馍”还会衍生出各式各样的文化和商业形式。通过“馍馍”的发掘和发展,会给当地带来一定的改变。
参考文献:
[1]hi.baidu.com/482530/blog/item/0f06012d3049cd34349bf7a0.html.
[2] cnr.cn/newscenter/gnxw/200903/t20090321_505278238.html.
中国广播电视网/国内新闻
[3]胡自山等编.中国饮食文化.
[4]庞毅,王敬武.饮食与文化.
[5]王仁湘.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
民族文化的重点分布及其特点
(一)独具特色的以军事名胜古迹为主的人文景观
历代以来,凭祥一直是个边陲重镇,尤其近代以后,发生过多次抗敌护边的战争,因而有许多闻名遐迩的御边旧址,军事名胜古迹较多,有二关一卡十九隘之称。既有气势雄伟的关隘,又有秀美奇特的古建筑;既有恢宏的古战场遗址,又有现代战争的痕迹。其中有友谊关城楼、金鸡山古炮台两个一级景点,有大连城、白玉洞、平岗岭地下长城三个二级景点,以及班夫人庙、万人坟、伏波庙、平而关、叫隘等三级景点。
(二)秀丽的以亚热带景观和喀斯特地貌为特征的自然景观
凭祥大部分地区属于溶岩峰林地貌,山多洞多,且山美洞奇。往往是或山峦叠嶂,或奇峰林立和悬崖峭壁;岩洞内空间大,钟乳石形态万千,玲珑剔透。主要有金鸡山、法卡山、大青山、白云山及白玉洞、中山岩、牛岩、观音岩、瑛龙岩等。平而河自越南流入凭祥,河水清澈且流量大,水流平缓,两岸是青山翠竹,美丽的小村庄依山傍水,两岸景观充满着诗情画意。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