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教育界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30 11:27:3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育界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教育界论文

篇(1)

二、高度重视教学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学质量是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一个体现,教学质量的提升,要经过全体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教学目标,要发挥教学管理有效作用,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管理中去。要做好教学管理工作,一方面,加强学校领导对教学管理的重视,积极调动各种力量,包括学生家长、社会力量等,及时联系,让他们参与到学生的管理和发展中,开门纳言,建言献策,将家长和群众集中反映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实际,将好的建议纳入学校的管理中。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现将教学质量的评鉴标准进行改革,取消学生排名评比,转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纵身发展的教学目标,为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具有可行性的改进意见。

篇(2)

2讲究德育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2.1说服教育,以理服人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绝对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形式讲大话,讲空话,甚至进行训斥。如果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结果,还会产生负效应。所以教师应当采用启发和引导的方式,晓之以理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行为准则和思想意识,主动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和错误的认识观念。可以充分利用好“入学教育”“、主题班队会”“、思想品德课”“、座谈会”等形式进行。

2.2重视“班风”、“学风”建设,形成正能量

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时空绝大多数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因此其道德品质一定程度上是在校风和学风这一特定而典型的道德氛围中形成的,一个有着良好班风和浓厚学风的班级,会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学生会从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舆论对每个学生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在这种健康舆论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由此可见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是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的关键所在。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是一个良好班级的正能量。

2.3实践活动,体验锻炼

德育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而应当是一种行为的体验。学生有各种实践活动中,道德认识水平得到提高、道德情感得到激发、道德意志得到锻炼,行为习惯得以养成,并且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深化与完善提高。同时由于中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也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法,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

篇(3)

二、推进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效对策

推进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快乐参与,增进健康,必须要打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在体育技能及体能训练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并从教学构思及创新教学实践中来摸索适合学生特点实际的体育教学模式。如针对立定跳远教学,可以从运动挂图展示中,让学生从中领会动作要点,并在多次实践中来理解注意事项,强化示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入,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从教学中积极融合,提高自身运动技能。

(1)注重体育教育思想的指导与模式组合

体育教学目标在实施中需要进行必要的分解,并从学生的体育基础、身心特点、年龄层次上进行具体分析,特别是初中低年级学生应该从兴趣的激发上来把握运动动机,让学生能够从体验中感受到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避免技能上的强化,以基本技巧来作为重点,以运动认知规律来及时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体育锻炼中,应该尊重学生个体生理机能的差异性,在训练与休息中贯穿好准备、负荷、调整、负荷、休息等步骤,让学生在不厌学中增进体育乐趣,转变体育意识。

(2)注重对不同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各个阶段层次的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特点和差异,在体育教学中尤其需要注重因材施教的意义。如对初中男女生的差异上,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教学模式的实施中,应该把握好不同对象的特点。对于女生,根据其自尊心强、好胜心足,自身体质因素影响较大等特点,所以在课程引入上,要注重教法的灵活性,注重从基本体育知识、基本体育能力上来培养学生的习惯;对于男生,根据其活泼好动而好奇心强的特点,在体育运动认知引导上,应从不同学生的差异性上强化基础运动教学,对于有训练基础或体质较好的特长生,则需要从重点训练中全面发展。

(3)注重教学内容的差异性选择

针对初中阶段体育教学计划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方面要从技术、体能上加以逐渐递增,另一方面从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应把握好训练类教学与情感类教学的互补,着力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从愉悦身心及体验成功中来激发能动性和主动性。如对于足球教学中的停球技术,对于低年级初中生可以从减少力度、强化快乐体验中来训练脚内侧停球动作;对于高年级初中生可以从强度及复杂度上来强化运动技术的养成。

(4)注重体育师资自身能力的养成与提升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作为体育运动的引导者,体育教师应该从自身能力修养及专业实践上不断强化内练,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强化专业技能水平和教学特色,特别是对于多种教学模式的优化使用,能够从学生的特点、兴趣、能力差异上扬长避短。如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多采用“成功情感体验体育教学模式”,对于具有一定体育基础的学生采用“发现式教学模式”,结合体育活动的自身示范,来选拔具有良好基础的体育苗子,为开展针对性的特长生教学创造条件。

篇(4)

一、能力形成需求的差异与实践的错位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和技巧。而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技巧不是平起平坐的兄弟关系,其主次顺序为:“听”次于“说”,“说”次于“读”,“读”次于“写”,因而“写”是四种语文能力中的核心能力,也是最难形成而应用价值较高的能力。

但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存在一个显而易见的误区:重视篇目选文和语法的教学而相对轻视写作教学。从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体----教材看,目前尚缺少系统有序的专门用于写作教学的课本。虽然一些语文课本也提供了用于写作教学的提示和文题,但相比之下形瘦影单,而且在教学实践中也未引起教师和学生足够的重视;从教学时间的消耗看,用于选文教学的时间大大超过用于写作教学的时间,而且作文教学课时有时还要被利用于选文教学。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实践已偏离了科学的轨道,步入喧宾夺主的境地。

能力的形成必须以实践训练为载体,这是不可逆转的规律。目前中学生每学期写作训练量约在八千字左右,每天的写作训练量只有六十字左右。这样的训练量与核心写作能力的养成需求存在着很大差距,严重制约着学生写作能力的健康发展。魏书生要求他的学生每天写作五百字左右的文章,烟台市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每学期写作量不少于二万字。这些做法,使学生语文能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提高,我们应当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试想,即便让一个学生在一学期内把一本语文书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对他语文能力的提高又能产生多大的积极作用呢?因此,语文教学应立足于篇目教学打基储写作教学练能力,把教学实践的重心位移到训练学生写作能力上来,这样也许才能真正见效。

二、对理论的肢解导致践行的错位

篇(5)

在“事主”这一层,写了猫既“温柔可亲”又冷默无情的矛盾。写它高兴的时候最温柔,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写的:一是写它主动亲近主人,在主人面前毫不拘束,“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二是写它以叫声取悦主人,“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三是写它以巧妙的解闷方式讨主人的喜欢。在它不高兴的时候,一反常态,变得冷默无情,“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这既温柔又冷默的情况,又使人觉得它的性格“古怪”。

在“胆量”这一层,写了它既胆小又胆大的矛盾。写它胆小:“什么都怕,总藏起来。”而它胆大的时候,“它又是那么勇猛,不要说对付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这既胆小又胆大的特点,也使人觉得它性格“古怪”。

这一部分作者虽未直书其爱,但字里行间将一个爱字展示得何其充分。“性格”本来是人的心理特点,猫并不存在“性格”问题,但作者不但说它有“性格”,而且说它性格“古怪”。所谓“古怪”是指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使人觉得诧异的生疏、罕见的现象。猫的嗜睡、贪玩、捕鼠、亲近主人、爱叫本是猫的正常的习性,因为作者赋予猫以人格,按照人的特点去衡量,所以才得出“古怪”的结论。作者还多次用“会”,表现猫懂得作事;用“决定”表现猫对自己的行动会作出主张;用“尽职”表现猫捕鼠的执着。作者用这些表现人物特点的词语去表现猫,充分说明作者对猫的喜爱。另外,在稿纸上印脚印是令人烦恼的,但作者却把猫的脚印说成是“梅花”;猫叫会影响作者的写作思路,作者却说这叫声“丰富多腔”,这都表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

在“可爱”这一段,作者以中心句的形式直书其爱,并具体写了两层意思:一是“腿脚还站不稳”就开始在屋子里玩了,它玩起来“没完没了”,并不怕挫折;二是写它稍大点就到院子里玩,跳花盆、“打秋千”、折腾花草……作者用“淘气”、“不哭”等词语,把小猫描述为一个孩子,并在结尾用“从不责打”、“喜欢还来不及”等词句,进一步表现了他对猫的喜爱。教学这一课,可按照下面几句话去做:抓住矛盾品“古怪”,矛盾多处思“实在”。字里行间寻感情,活泼事例话可爱。抓装我家”想“真实”,“具体”以事去摩揣。阶段重点仍为段,教学当中莫忘怀。

前两句的内容在上文中已经阐述了。后两句说的是训练重点,教学中要认真落实。这一课的训练重点是“一要真实,二要具体”,教学时要抓装我家”一词去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文章写得真实的。正因为是“我家”的,作者才能由小到大,才能把猫的一举一动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作者写的是一个具体的猫,而不是一个虚指的猫,而且将自己眼中的猫活生生地再现在读者面前,读了使人产生的第一个感觉便是“真实”。“具体”是真实地再现生活的法宝,教学中要抓住具体事例来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怎样写具体的,通过一件件具体事例去理解矛盾现象,从中理解“具体写”的好处。

此外,四年级的训练重点是段,这篇课文是进行段的训练的极好教材。成年猫与满月小猫两部分作者写得非常清楚,而且每部分中的层次非常明晰。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理解段的内容入手去理解课文,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而且要有说理过程,从而使学生受到段的训练。

二、关于《麻雀》的理解与教学建议课文《麻雀》是根据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写的散文诗《麻雀》译写的,它通过写老麻雀舍身拯救小麻雀的事,歌颂了一种伟大的力量——爱,表现了作者对弱者的同情。课文写了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事情发生的背景,即打猎归来;第二部分写事情的全过程。第一部分具体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打猎归来)、地点(林荫道上),事情的主要参与者(我和猎狗)。

第二部分是事情的全过程,写了事情的起因(小麻雀落地,被猎狗发现),事情的经过(老麻雀舍身救小麻雀),事情的结果(我唤回猎狗,并把它带走)。

在起因这一部分,先写了猎狗发现了落地的小麻雀。接着写小麻雀落地的原因和我所见到的小麻雀。大风撼梧桐,这既是事情发生时的气象,也是小麻雀落地的原因。作者细致地写了小麻雀的神态(呆呆地、无可奈何地)、外形(小翅膀、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并由此肯定地得出结论:刚出生不久。

作者对事情发生的环境、小麻雀落地的原因以及落地后的情形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以真实的感觉。

事情的经过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先写在猎狗欲吃小麻雀的千钧一发的时刻,老麻雀挺身而出。作者在写猎狗欲吃小麻雀时,像是放了一组慢镜头,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勾画。在猎狗看来,小麻雀肯定是它的口中食物了,它无需追赶、猛扑,而是“慢慢地走近”,然后“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造成了一个“大嘴利牙欲吞小鸟”的紧张气氛,读来令人为小麻雀担心。下面是老麻雀的出场,特点是果断、迅速。“突然”写出了老麻雀来势之猛;“飞”写出了下来之快;“像一块石头似的”写出了落得坚决,毫不犹豫;“落在猎狗面前”表现了它舍身救子的精神;“扎煞起全身的羽毛”写出了它御敌的本领;“绝望地尖叫着”表现了它的抱定必死的决心欲与猎狗一拼。这“大狗利牙逼小雀,老雀舍身迎强敌”的场面,一幕幕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尽管老麻雀那小小的身躯起不到掩护“幼儿”的作用,但它还是“掩护”了,这足以表现其爱子胜于生命。老麻雀自知同猎狗相比在力量上有着悬殊的差别,拼死也很难救下幼子,所以它“紧张”、“发抖”,然而它还是“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这“呆立着不动”一语,表现了它决心之大,救子之心切。后面两句是补叙,它所以“紧张”,在于自己同庞大的猎狗有着悬殊的差别;它所以准备一搏,是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推动着它。这强大的力量便是“爱”,是对幼子之爱。历来是“耗子见猫麻了爪”,弱者在强敌面前常常是束手就擒,而老麻雀的举动大大出乎猎犬的意料,使它“愣住了”,这“愣住了”是它在反常情况下弄不清原委的一种反应,正是在这种反应之下,它“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作者连用两个“慢慢地”,表现它“后退之慢”。这一段中老麻雀的举动,猎狗的反应,作者的议论都那么自然、合理,给人以真实的感觉。

下面写的是故事的结局,由猎人出场,唤回猎狗,解决了矛盾。“急忙”一词,说明了“我”被老麻雀舍身护子的义举所触动,并感触倍深,所以,带着猎狗走开。“我”是解除险情的关键人,“我”的举动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爱”的态度,作者正是借“我”的举动来倡导“爱”,宣扬“爱”的。

篇(6)

2对大学生开展廉洁文化教育的意义

廉洁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要求把廉洁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加强大学生的廉洁教育,能促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树立拒腐防变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不断提高道德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良好心理品质,能够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校园氛围,增强高校师生员工的反腐倡廉意识,提高高校领导干部拒腐防变能力,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廉洁文化体系,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能充分发挥廉洁文化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教育、示范、熏陶、导向作用,使高校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教师提升师德师风和学术道德、成为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廉洁从教的示范者,使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操得到培养。

3将廉洁文化教育纳入思政课教学的途径

3.1将廉洁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课理论教学

在思政课理论教学中要专门开设廉洁教育专题,并与思想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政治理论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大学生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正确的道德认知,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生活情趣,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他们内心常保警惕,善于防腐拒变,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价值判断,切实增强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养成敬廉慎独的思想作风和行为习惯。

3.2将廉洁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

要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的实施,组织大学生读“廉政书”、唱“廉政歌”、听“廉政课”、观“警示片”,组织大学生开展廉洁书画赛、廉洁摄影作品展、廉政公益广告大赛等实践活动。同时要充分利用校报、校园网、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等载体,大力宣传推介学生廉洁实践项目成果,普及廉洁教育有关知识。此外,还要结合廉洁教育主题活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如学风建设、特色党团日、主题班会、典型事迹报告、廉洁诗词吟唱会等,营造廉洁文化教育的浓郁氛围。

3.3将廉洁文化教育融入教师的师德教育

篇(7)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backgroundoftheformationofBTECcurriculummodelinEngland,andprobesintothecontentsandoperatingmechanismofBTEC.Thenitevaluatesthismodeland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forthecurriculumreformofChinesevocationaleducation.

Keywords:England;BTEC;curriculummodel;vocationaleducation

BTEC是英国权威职业资格考试和颁证机构之一——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theBusinessandTechnologyEducationCouncil)的简称。该机构成立于1986年,它由商业教育委员会(BEC)与技术教育委员会(TEC)两大职业资格评估机构合并而成,其主要任务是课程开发,编写教学大纲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颁发。BTEC课程就是该组织开发并操作运行的课程的简称。后来,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BTEC)和伦敦大学考试与评估委员会(ULEAC)合并,成立英国爱德克斯国际教育基金会(EdexcelFoundation)。目前,BTEC课程由英国爱德克斯国际教育基金会操作运行。

一、英国BTEC课程模式产生的背景

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特定的背景,英国BTEC课程模式的出现也不例外。从经济背景看,二战后,英国国力日渐衰落。20世纪70年代,以石油危机为导火线爆发的欧洲经济危机,使英国经济进一步陷入困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得英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从政治背景看,主要是教育民主化要求。20世纪60、70年代,英国社会分层仍很严重。为了消除社会不平等,就必须消除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也就必须改革现行的教育制度——双轨制,建立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从教育背景看,英国对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职业教育在英国教育系统的地位和对双轨制的反思都要求建构一个立足于现代社会的全新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英国BTEC课程模式的内容和运行

1BTEC课程模式的内容

课程模式构成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开发、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考核评价等环节。BTEC课程模式的主要内容如下:

(1)课程目标——强调通用能力的培养。课程目标是指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BTEC课程将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都列入教学目标。BTEC课程教学认为,职业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不同岗位的要求。专业能力指的是针对某一职业领域的能力。BTEC课程教学大纲一般设有4~5项专业能力目标,要求根据专业能力目标组织、设计课程内容,制定教学策略。

(2)课程结构——模块式。课程结构是课程模式和实现课程的基础。BTEC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

BTEC各专业的课程称为学习单元。若干学习单元组成不同的模块,不同的模块之间可以自由组合。一个或若干个模块组成一个技能模式(一个工种或岗位的工作规范)。所有BTEC证书课程(学习单元)都是某个专题相关知识的综合,学生在修完该门课程之后,能够运用这些综合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每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围绕着专题知识而横向展开,具有宽阔的覆盖面,表现出一种综合化特征。

(3)课程开发——以职业岗位为依据。

课程开发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BTEC课程开发把职业岗位要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逻辑起点。课程开发人员有三分之二来自企业界,其余是教育界的课程专家。教学大纲是由英国爱得克斯国际教育基金会根据雇主协会提出的职业资格标准,集行业专家和课程专家智慧而编写的。

(4)课程管理——弹性选课和学分制。第一,弹性选课。

BTEC的学习单元分为两类:职业单元和核心技能单元。职业单元又分三种:必修单元、选修单元和补充单元。核心技能单元分为两种:必修(包括交流、数字应用和信息技术应用)和选修(包括与人合作、改进自己的学习和成绩、解决问题)。第二,学分制。

BTEC课程规定,只要学生修完所规定单元并获得相应学分,即可得到相应水平的资格证书。BTEC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与其他课程标准的可比性,为不同课程间学分的转换提供了条件。

(5)课程实施——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是BTEC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BTEC把“以学生为中心”作为自己的教育哲学,有其明确具体的内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大纲、教学过程和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估方式以及建立完善的学习支持系统等方面。

(6)考核评价——以课业为主。

BTEC课程模式主要通过课业评价来考查学生能力。BTEC要求每门课程安排3~5个课业。任课教师要通过教学小组的形式开展课业设计工作,并且必须在课程开始之前完成。学生的课业设计成绩按优、良、合格和重做进行评定,累计成绩,取得课程学分,各门课程累计满16学分,即可取得证书。凡是学生课业成绩为重做的,必须选择相应课题重做课业,一般可重做1~2次。

2BTEC课程模式的运行

BTEC课程运行主要分三个阶段:教学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和教学考核阶段。教学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训教师、研究大纲、设计教学、实施计划并编写讲义、设计课业、编写教案、教学内容的审核等;在教学实施阶段,主要包括采取的主要教学形式、教学检查和调整改进;在教学考核阶段,主要是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综合BTEC学生各门课程的成绩,经内审、外审和BTEC总部的严格审核合格后,发放毕业证书。

三、英国BTEC课程模式的实施效果评价

英国BTEC课程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模式,它的课程观、课程实施过程、课程评价方式等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学能力、综合能力、团队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有明显的教学效果。英国BTEC课程模式的实施效果可以从BTEC课程教学对师资队伍建设和对学生综合素质影响两方面来进行评价。

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由于BTEC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以能力培养为基本点,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因此,BTEC教学必然要求教师进行角色转变,由教学中的说教者、课堂的控制者转变为教学中的示范者、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的帮助者。这些转变主要表现在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发生转变、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等方面。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第一,改变了学习态度,提高了自学能力。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BTEC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紧密相连,具有社会实用性,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BTEC教学将通用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和合作能力;通过合理安排时间、任务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信息资源、解决常规和非常规问题的能力以及使用多种设备、运用数字的能力。

四、英国BTEC课程模式对我们的启示

我国传统职教课程的课程内容、课程理念和课程架构等方面,都暴露出许多弊端,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表现:①以学科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和能力培养;②课程结构的僵化和课程之间联系的割裂;③课程开发脱离职业实际需求;④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对我国的职业教育进行改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英国BTEC课程模式给我们以下启示: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想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转变思想,强调“学”重于“教”,强调师生互动。教师不再是简单地、机械地灌输知识,而是积极地启发和引导;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参与,在教学活动中创造出师生互动的情境。师生合作和互动应成为课程建设的核心思想。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和合作伙伴。这一转变使得教师的作用和责任更加重大,因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和更全面的要求。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整体素质不高且队伍不稳。因此,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职教师资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3企业界参与职教课程建设

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大纲急需企业界和教育界的共同参与制定。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编制应有行业的、地区的、教育行政机构和劳动培训机构以及企业和学校的有关专家、职教工作者参与,要改变过去那种按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照章执行的老办法。因此,国家应建立相应的制度或政策,对企业和教育机构进行引导和约束。

4建立健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积极开展和推动“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互沟通的工作。通过“双证”沟通,融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为一体,构建大职教体系。“双证”沟通后,职业学校的全日制在校生实行“一教两证”,即一套教学体系,学生毕业同时颁发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人员实行“证书换文凭”,即对持有一种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且有继续学习深造愿望的人员,可按规定的程序在职业学校注册,并将职业资格证书折算一定的学分,再按“缺啥补啥”的原则,修满规定的学分后颁发学历文凭。

5重视社会能力的培养

传统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对方法能力的培养往往重视不够,社会能力的培养则大多被忽视。较强的社会能力会让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受益终生。重视和加强社会能力训练,有利于职业教育实现从以职业资格达标为重点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转变,有利于学生提高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国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A].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研究分卷[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谢幼琅.BTEC课程教学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刘连青.BTEC课程教学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9).

篇(8)

2疗效判断标准

优:术后,患者的髋关节恢复良好,可适度运动和应对日常生活,无并发症;良:术后,患者的髋关节恢复良好,虽对少数运动不太适应,但可基本应对日常生活,存在少数并发症情况,但简单处置后基本恢复正常;差:术后,患者的髋关节恢复一般,仍给日常生活带来困扰,并伴有并发症[3]。总优良率=优秀率+良好率。患者满意度:向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共20题,每题5分,满分为100:其中满意为80分以上;比较满意为50~80分;<50分表示不满意。总满意率=满意率+比较满意率。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康复良好率为93.3%,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康复良好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7.8%,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82.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篇(9)

一般认为,狭义的教育爱是指教育者在教育劳动实践中所产生的对受教育者的自觉、真诚、普遍、持久的超越血缘关系的一种爱,这种爱伴随着教育者的全部职业生涯,也伴随着受教育者的全部学习过程。教育爱包括多个要素,如理解、宽容、公正等等。没有理解,爱就会显得盲目和无知;没有了宽容,爱就会变得苛求;而如果没有了公正,爱将会是怎么样的呢?

在涉及公正领域研究的学者中,美国的约翰·罗尔斯(JohnRaMs,1921)堪称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在罗尔斯看来,“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1]。所谓“正义”,即公正,总意味着平等。根据他的设计,在原初状态中,人们会选择两个正义原则:第一,平等的自由原则。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去拥有可以与别人相类似的自由权利,并存在着最广泛的基本自由权。第二,机会公平和差别原则。对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的安排应能使这种不平等不但可以合理地指望符合每一个人的利益,而且与向所有人开放的地位和职务联系在一起。

根据两个正义原则,“所有社会价值都应当平等地分配”[1]。学校实质上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特殊教育型“社会”中,学生是一个可塑性极强的易感群体。如果他们经常遭受“不公正”的待遇,那么这种体验往往会成为孕育其“抵制”和“抗争”意识的种子,甚至外溢为社会问题。为了减少这种“不公正”,作为最宝贵“基本善”之一的教育爱,其分配理应遵循“正义原则”。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但要爱学生,更要公正、有效地爱每一个学生。从道德的境界来说,公正远远低于仁爱。然而,从道德的社会效应来说,公正却远远重于仁爱,也重于其他一切道德:公正是最重要的道德[2]。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公正是教育爱的尺度,也是鉴别教育的尺度。只有将教育爱赋予正义的内涵,我们才真正抓住了教育爱的本质。

二、非正义:教育中爱的缺失

如果说现在的教师大多不爱孩子,这未免太绝对了些。哪一个教师会否认自己是有爱心的人呢?哪怕是对学生极其粗暴的教师也会认为自己是爱学生的。但不容置疑,很多的“教育爱”实质上只保留了爱的外壳,丧失了爱的内核。道德价值论上的正义被现实冷漠的功利主义挤到一个狭小的角落,爱在教育领域呈现非正义状态。从正义的角度来说,教育中爱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师生间缺乏平等对话。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中师道尊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心目中,“民主与平等”的观念是比较淡漠的。有的教师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充当着“教育警察”的角色,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居高临下或惟我独尊,对学生缺乏起码的尊重与信任。在课堂上,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命令学生服从,学生被置于脆弱不堪的境地,成为被动的、驯服的接受者。以至于有位教育家说: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的是学生,站的是老师,而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老师占据着至尊的地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3]。在这种缺乏平等的严重扭曲的师生关系中,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忽视边缘群体。这里所说的边缘群体主要有三种:一是中间生。我国现行的班级管理模式使得许多教师采用的方法常常是“抓两头”,对中等生,尤其是对那些不爱表现自己、不调皮、不捣乱的学生,教师往往无暇顾及他们,因而他们最容易成为教育的盲点,成为被师爱遗忘的对象。二是“后进生”。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对优秀生呵护有加,对后进生则置之不理或者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致使后进生在后进的道路上越滑越远。三是贫困生、身体和智力有缺陷的孩子。这些孩子往往性格内向、敏感、自卑、孤独离群,也很容易被忽视。对于边缘群体,忽视无疑是对他们巨大的“心理虐待”。因为,“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甚至连责备都懒得说的冷漠……冷漠是无视你的存在,比仇恨更难以承受”。这样的冷漠常常会导致孩子们的行为扭曲,甚至于“许多儿童或青年都曾借破坏强迫人们认识到他的存在;尽管他会受到惩罚,但至少人们已注意到他。活生生地被恨几乎跟活生生地被爱一样好,它毕竟打破了孤独和个性的极其难以忍受的处境”[4]。

第三,虚假爱。虚假爱是一种丧失了正义的形式和爱的本质的偏激情感,包括偏爱、偏见、娇宠放纵、严格控制等等。有些教师仅仅爱那些他认为值得爱的学生,如学习成绩好、听话、长得好看或与自己性格相投的学生;有些教师对学生娇宠放纵、百依百顺而不加任何必要的限制,往往还美其名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主体性”;还有一些教师则缺少对受教育者的认识与尊重,喜欢自作主张地规定学生做一些事,根本不顾他们的需要和兴趣,致使他们对孩子们的关注与责任,演变成了冠以“我都是为了你好”美名的操纵与控制,诸如此类。这些虚假的教育爱在儿童教育实践中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它使学生逐渐丧失了自我,成了教师的“奴隶”。三、正义原则:教育爱的普适手段

教育爱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需要知识和能力才能学会的艺术。我非常赞同一种关于教育爱的比喻:教育爱如同一个电路适配器,相同的教育条件、教育对象,通过一定的师生关系配置,或许能爆发出强烈的教育能量,产生积极的教育效益,或完全相反,会产生短路,使学生厌学。那么,教师作为职业教育者应当如何实现教育爱呢?根据罗尔斯的正义原则,真正的教育爱应当遵循公正、补偿、差异三原则。

公正原则。公正是教育爱的核心,没有公正,教育爱是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育爱。罗尔斯指出,“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因此,正义否认了一人分享更大利益而剥夺一些人的自由是正当的,不承认许多人享受的较大利益能绰绰有余地补偿强加于少数几人的牺牲”[1]。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应当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

篇(10)

COGNITION(ofunits,categories,and(knowledge)functions)

ABSTRACTION

SKILL-(internalizingrulesGETTINGrelatingcategoriesandfunctions)

PRODUCTIONARTICULATION

(orpseudo-(practiceofsequencesofcommunication)sounds)

CONSTRUCTION

(practiceinformulatingcommunications)

RECEPTION

(comprehensionSKILL-INTERACTIONofamessage)

USING(orrealcommunication)MOTIVATION

EXPRESSION(tocommunicate)

(conveyingpersonalmeaning)

结合上表可以看出,英语学习过程有三个阶段

1.基础知识获得阶段

2.基本技能获得阶段

3.交际能力获得阶段

当然这三个阶段是不可分割、相互依赖的完整教学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

一.基础知识获得阶段

目标语言的基础知识的获得是通向交际之路的第一步。此阶段,要使学生打下牢固的语音及词汇基础。对初中生来讲,适当讲授读音规则及词汇的拼写规则是很必要的。语音词汇的基础不牢,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值得注意的是,此基础的不牢固会潜移默化地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教师在备课中,一定要精简地揭示读音规则,利用学生的发散思维,举一反三地新旧结合。127;如在讲到head时,就要复习到-ea字母组合的读音,

great

meat

bread

sweater

...

及时总结再现归纳。正是由于这种知识的教学不能占课上很多时间,才要求教师认真备课,精选例子,在很短的时间内给学生最大的信息量。

二.基本技能的获得

观察上文的图表,我们可以看到,技能的获得与运用之间是有不同点的。而英语的基本技能恰恰起着基础知识与真正的交际之间的桥梁作用。外语的基本技能指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获得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此,一个不容忽视的要点是:何者为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不少人把英语基本技能的获得理所当然地视作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认为所谓英语技能即准确无误地造句、进行句型转换或做填空练习等。事实上,这远远不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让我们仔细考虑一番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英语难学,教师也抱怨学生的分数与自己的投入相比相差甚远。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细思之,不难发现初中英语课本中的基础知识项目不值得困惑──只有1200左右词汇,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如七个时态,两种语态等。如果把掌握这些项目为最终目标,那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也许一两周就足以把这些条条框框介绍给学生。

还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许多人学了不少英语,有些堪称佼佼者,通过了大学四六级的水平考试,可当用英语与人交谈时却不知所措,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

上述两种低分与高分低能从一个角度说明基本技能的获得不能代替最终的交际能力;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我们英语教学的失败。责任当然不能全部归咎于教师。目前素质教育已提到了教育改革的日程上,其核心是培育学生的能力。素质教育反映在英语教学中,首先要把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作为核心问题。教育改革不可避免地要从考试制度上做文章。

在基本技能获得阶段,教师应该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

一节高效率的英语课应严格注意教师与学生,即教学双方在课上应占的时间比例。传统的教法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做?笔记。这种教法对英语初学者极为有害。从表面上看,这些教师很无私地、执着地工作着,但事实上,他们却给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设障。127;English127;can127;only127;belearned,butnottaught.即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个体的学。127;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有效地引法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内驱力。特别是语法方面的讲解,要点到为止,而不要面面俱到,占据课堂大部分时间。只要学生懂了,就要掉转“指挥棒”让学生去练,在练中真正体会、把握所授语法知识。以学游泳为例,语法知识的讲解正如游泳要领的讲解一样,不宜过多,而应简明扼要,然后让学生下水,呛上几口,再告诉他错在哪儿,怎样才能避免呛水。学生的自身实践就会使其逐步摸索、体会出游泳的要领,这就说明,在学会游泳的过程中,下水多练应是主要的手段和方法.学语言亦同理。语言能力要靠不断的实践才能获得。

三.交际能力的获得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是为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交际能力的形成所做的必要准备。

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Presentation的启发下,根据所给的词或短语进行的句型操练式的会话,只属于基本技能获得过程,或中介过程。所以教师要清楚欲授课的交际运用的理想模式如何而加以引导,不能以使学生停留在机械地句型操练的过程而自满。故句型操练也不应完全占据练习的时间。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再向前跨一步,进入交际运用的阶段,以实现英语教学的完整过程。任何缺少交际运用的教学都是不完整的教学过程,离开交际运用,前两个阶段也毫无依托。但是,从基本技能的获得到技能的运用并非自然而然的发展结果。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际实践活动。1)激发交流动机,创设最佳语言学习环境

英语教学的第三阶段最重要的是交流动机,即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是影响英语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之一。心理学向我们揭示出这样一个规律,“个体一旦获得动机并发生作用,就能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持久力,大大地促进学习。”现行教材与原教材的不同点之一是,每单元都有功能项目(FunctionalItems)127;。许多贴近现实生活的话题与情境的创设,足以使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这些话题有:购物,问路,打电话,谈工作等。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话题,进而创设一定的情境。

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的创设还包括教师英语口语的使用。教师的口语应适合所教学生的英语水平,一个能用高级口语上课的教师不一定是称职的教师。课堂短短的几十分钟,不是留给教师来"showoff",而是通过教和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127;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能听懂外语,能用英语表达自己!课上,教师应尽可多地讲英语,使学生耳濡目染。关于学习外语的环境,有人认为最佳的就是到所学语言的国家去生活、工作,这也是相当一部分人的出国动机之一。不否认国外是学习当地语言的最佳环境,但这并不是唯一的。不是么,有不少人从未出过国,而英语却学得相当好。如老前辈葛传规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也有的人虽未踏出国门半步,却掌握了好几门外语。那么,国外的语言环境到底提供了什么样的条件呢?这种学外语的环境的实质是什么呢?设想一个人到了国外,生活在异乡人中,他便时时刻刻离不开外语。如去邮局,他要问,"HowcanIgettothepostoffice,please?"所谓外语环境,最大的“功能”就是“逼”你用外语,这个“用”就是语言的交际运用。这种“逼”当然不一定非要到国外才能出现,有心者,有志者会“自逼”而出成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逼迫学生非说外语不可的条件,充分利用课本模拟的环境,去“逼”学生,令其不停地说,想方设法地问、答。

2)重视语言的输出

在交际运用阶段,127;要注意利用语言习得的手段引导学生学习。127;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克拉申)首先提出语言习得理论。语言习得是无意识的、自然的学习,是学习者在积极参与的真实环境中的学习。在交际中应有意识地变学生被动的“答”为主动的“问”。“问”是在语言输入大脑后的输出,能更多地调动大脑的思维。能主动发问是交际能力形成的明显标志之一,是学习由被动向主动的质的飞跃。教学就应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使教学的三个阶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我们要教的内容,通过学生主动的消化、吸收而转化为他们自己的知识。不少课堂能听到教师在就课文内容提问,学生只是答出“Yes"或"No"。127;是谁在大量地进行语言实践呢?127;又是谁需要这实践呢?127;It’sthestudentswhoneedthepractice,nottheteacher!

篇(11)

1.美国小学阶段经济教育目标现状美国经济教育课程已经被作为一门核心课程,可见经济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美国小学阶段经济教育目标主要在《全美自愿性经济学内容标准》(VoluntaryNationalContentStand-ardsinEconomic,1997)和《全美社会科课程标准—卓越的期待》(CurriculumStandardsofSo-cialStudies:ExpectationforExcellence)中进行了详尽的规定。(1)《全美自愿性经济学内容标准》中的小学经济教育目标1997年,美国经济教育委员会(NationalCouncilonEconomicEducation,简称NCEE)颁布《全美自愿性经济学内容标准》。这是美国第一部关于幼儿班至12年级经济教育的国家课程标准。该标准在前言中阐述了经济教育的基本目标。知识目标:①理解基本经济概念,能够找出影响生活的各种经济问题,避免发生因不懂经济学而犯的错误;②了解有关美国经济的一些事实,包括失业、通货膨胀、现行的资费标准和利息率等;③理解人们看待经济问题时会存在不同的观点。能力目标:①确定经济问题、选择、利润和成本;②分析经济环境中激励对工作的影响;③考察经济条件和公共政策变化所带来的后果;④收集经济证据,比较利润与成本。为了实现经济教育的这些目标,教育委员会又制定了贯穿幼儿园到12年级的20条内容,针对幼儿园到4年级、5年级~8年级、9年级~12年级,每一条内容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学习基准。例如,该内容中的第一条为:学生能理解的生产资源有限,人们不能得到他们所要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结果是他们必需选择某些东西,放弃其他的东西。针对幼儿园到4年级提出:人们需要做出选择是因为不能拥有所想要的一切;经济需求是一种欲望,可以通过消费商品、享受服务或从事休闲活动得到满足;商品是可以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服务是可以满足人们需要的行为;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选择决定了资源怎样被利用;一旦做出选择,就意味着其他一些东西被放弃;企业家是组织生产资源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人;生产者是指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人等15条具体基准。总之,美国小学阶段的经济教育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教育概念,开始学会抉择。(2)《全美社会科课程标准———卓越的期待》中的小学经济教育目标美国全国社会科协会于1994年推出的《社会科课程标准:卓越的期望》是美国课程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社会科课程标准,在美国国内和国际上都影响深远。该课程标准以10大主题轴(thematicstrands)的形式构建了社会科课程结构。

这10大主题轴分别是:文化;时间;连续与变迁;人、地与环境;个人发展与认同;个人、团体与制度;权力、权威与管理;生产、分配与消费;科学、技术与社会;全球联系;公民意识与实践。其中“生产、分配与消费”主题轴主要涉及经济内容。该主题轴分别描述了学生在低、中高年级应达到的经济教育目标。低年级应达到的目标如下:低年级阶段的学生要学会区别“想要”和“需要”,通过比较自身与他人的经济体验去探索经济决策,进而思考这些决策给不同的群体、社区、国家等所带来的影响。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又对低年段作了详细的预期目标,被确定为:(1)举例说明稀缺性和选择影响着我们的经济决策;(2)分清需要和想要;(3)从范例中分辨出属于私人还是公共的商品和服务;(4)说出构成经济体系的各种不同机构,如家庭、工人、银行、工会、政府部门、小型商业机构、大公司等;(5)描述我们怎样依靠特定工种和工作方式的工人,他们服务于生产、商品与服务的交易;(6)描述动机、价值观传统和习惯在经济决策中的影响;(7)解释并说明金钱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8)描述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关系;(9)使用经济学概念如供给、需求、价格去帮助解释社区和国家中的事情;(10)用经济学概念分析当地经济问题,如怎样减少垃圾。从上述主题轴中的经济教育课程目标可以看出:(1)美国对小学阶段的经济教育尤为重视。其目标的详细性和深刻性远超过我国小学阶段,甚至超过我国初中的经济教育课程;(2)目标的逻辑性。目标根据人的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用螺旋上升的方式来构建。(3)目标内容的全面性。内容涵盖了经济学的基本要素,便于经济学知识的构筑。

2.韩国小学阶段经济教育目标现状韩国中小学的经济教育是通过社会科课程实施的。1987年韩国进行了第五次教材改革,在课程中增加了大量的经济学内容,另外对各学段的经济教育目标作了具体规定。其中小学阶段的经济教育目标为:教育诱导学生从小关心经济生活,养成良好的经济生活习惯和正确的生活态度,对周围的经济生活产生兴趣,并能用简单的用语来叙述发生在身边的经济现象;培养学生合理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和素质。低年级(1~4年级)重点放在养成正确的经济生活习惯和形成良好生活态度上;高年级重点放在能够正确理解与经济有关的基本概念,在较高的层次上关心经济生活,培养对经济生活的浓厚兴趣和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与素质。与美国相比,韩国没有独立的经济教育课程,而是通过社会科课程进行实施的。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经济教育目标会存在差异,但也有共同的特点,如美、韩两国都旨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掌握基本的经济概念。可见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实施经济教育的重要性,它可以使我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经济习惯。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一直把“德育”作为社会科课程的主要目标,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美韩等国的经验对于我们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小学经济教育课程目标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经济教育在小学阶段涉及到的内容很少,相比发达国家,在理论研究和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小学尚未设置独立经济教育课程,只有少量与经济相关的内容存于社会科课程中,如品德与社会课程个别单元涉及了经济内容。随着“国家三级课程体系”改革序幕的拉开,有些发达地区出现了经济教育的校本课程,如浙江省兰溪市实验小学开设的《理财与生活》和宜昌市大公桥小学开设的《经营与消费》等。关于小学经济教育目标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有所涉及,以下添加着重号部分为经济教育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经济教育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二)能力1.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相比较美、韩等国,我国对于经济教育目标研究的敏感度不够,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理论研究不足通过搜索数据库可以发现,关于经济教育的论文还比较少,专门写经济教育目标的论文更是很少,大多零散地出现在对经济教育情况整体描述的文章中。另外,对于国外的经济教育研究多于国内,如对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经济教育研究的学术论文都有涉及,而对我国经济教育研究的文章很难找到。且研究的深度不够,大多是对我国经济教育进行宏观的文本研究,缺乏深入课堂、深入实际教学中进行的调查。只有把文本研究和实际调查相结合,才能深刻把握经济教育的实质。

2.比较研究不够细致以中、美两国为例,研究者趋向于把两国的经济教育总体情况作一个比较,缺乏从微观视角入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作详细比较。就中美小学阶段经济教育目标而言,可以从“二者有什么共同点?二者有什么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等方面作细致比较。总之比较得越细致,越能深刻把握其实质,越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3.小学阶段经济教育目标过于笼统,缺乏阶段性和递进性如美国在经济教育总目标下,对幼儿园到4年级、5年级~8年级、9年级~12年级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学习基准。对每个阶段具体应该掌握什么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而且每个阶段的目标呈螺旋式上升。以我国的《品德与社会》而言,经济学相关目标分散于课程的三维分目标内,缺乏不同年级或年段的目标,更谈不上目标的阶段性和递进性。因此,小学阶段经济教育目标亟待优化。

4.经济教育目标侧重在经济生活中道德品质的培养,缺乏经济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我们一直所推崇的,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再也不是一个谈金钱、谈利益可耻的年代。在我国社会科课程目标中,经济教育目标和道德教育目标混杂在一起,更多的是教育学生如何看待财富的问题,缺乏从经济视角看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如课程目标中的“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等原则,体现的就是学生在经济生活中所应该具备的道德品格。我国小学的经济教育可以说是以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为指向的。这一事实与我国社会科课程突出道德教育相关。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该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因而,经济学相关目标也指向了经济道德品质的培养,经济教育被作为品德教育的一部分。与我国相比,美国经济教育以公民素质的培养为宗旨,即以培养理性公民为目的。经济教育目标包括了丰富的认知方面要求,以及选择能力和决策能力等技能方面的要求。

三、我国小学经济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1.加强小学经济教育目标的基础理论研究我国经济教育目标的研究相比较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有利于我国经济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对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其中包括目标、经济教育、经济教育目标等一组概念。这些概念的界定,是研究经济教育目标的起点。(2)对研究方法进行重新审视。对于经济教育目标的研究应该把文本研究和实际研究相结合,深入课堂,对教师、学生、家长等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这样得出的结论对我国经济教育目标的制定和实际教学才更有借鉴价值。(3)引进国外先进经济教育理论。美国一直走在经济教育前沿,如对“朴素理论”和皮亚杰的“经济认知理论”的引进,为我国经济教育目标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2.优化我国小学阶段经济教育目标我国目前小学阶段的经济教育目标包含在社会科课程标准之中,但对于经济教育目标涉及的很少,且不够完整和深刻。因此,我国经济教育目标急需优化。我们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思路:首先我们可以从目标的来源(学习者的需要、社会需要、学科需要)以及三种基本取向(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来厘清小学经济教育目标的确立依据。然后根据目标确立的原则———基础性与发展性、连续性与一致性、全面性与差异性、科学性与人文性,对小学经济教育目标进行优化。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以及霍恩斯坦的目标分类理论,为我们目标的优化提供了思路。因此,我们可以把目标分类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小学阶段的经济教育目标进行具体的优化。根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现状,设置独立的经济教育课程标准还不可能,但是可以把这样的优化思路用在社会科课程标准经济教育目标的制定中。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研制自己的校本课程,制订适合于本地区的经济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