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教学语文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强调细读的方式
读书是不能慌慌张张、急于求成的,一定要重视涵咏,对书中的韵味进行咀嚼,对其进行慢慢消化和理解,从中获得一定的启示。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要对表现儿童多的语句进行细细品味,说明孩子们在哪,那么春天就在哪,跟着孩子们就能找寻到春天,通过对文章语句的品读,我们可以理解其隐含的意思:孩子们活泼可爱,就像春天似的生机勃勃。比如,在对古诗进行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之后利用领读以及赛读还有唱读等方式,再引导学生去理解其中的诗意,了解其中的感情,最后再进行诵读,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学生在反复进行诵读的时候,感情也会更加深入,在反复诵读之后就会对其更加理解。反复诵读是学习和鉴赏的一种方法,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以及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好的帮助。有哲学家认为,模仿这一行为是推动人类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宋代朱熹曾经说过,看书就要首先熟读,将书中话背诵下来,就像从自我心中说出似的,如此便可在书中获得一定的收获。模仿也就是依据前人经验进行发展的自己的理论,当自身还没有能力创造理论时就要借鉴前人经验,并对前人研究路线进行模仿,省掉不少麻烦。同样,增加阅读量,对自我文化底蕴进行丰富,积累经验,利用自身阅历与理解,对其意蕴进行模仿,才能逐渐发展出自我理论。对小学生培养语感也不例外,如果只是依靠教师讲解是很有限的,其决定作用的还是自身修养。课本中的内容是有限的,主要的作用就是引导,课文中选取的文章只是文学海洋中的九牛一毛,还有更多的部分必须要长时间进行积累,并反复进行思考,这就需要增加阅读量,从中吸取风格不同的文化知识。
发掘美感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使学生由“知学”进入“乐学”,教师的备课过程非常重要。首先,教师在感知教材时,要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根据诗意,读诗作画,化静为动,再现诗的画面,把“诗”与“画”结合起来,将古诗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诗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直观感受,深入体会。其次,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利用情境,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举一反三。再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反复推敲,细心挖掘,努力实践,以自己的审美经验引导学生透过表象,站在不同角度观察,领悟内涵,调动学生的审美体验,进而去分享这种美,获得美的享受。这样,学生的审美心扉就会洞然开启,带着热切憧憬和审美情感,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再欣赏、再观察,把古诗以及自然、社会、自我等都作为学习的资源,从而更深入地领悟古诗的艺术真谛。
(二)披文入情
动之以情诗,源之于景,抒之于情,学习古诗少不了一个“情”字。在审美教育中,情感是核心,是灵魂。语文审美教育活动主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动之以情,是课堂教学揭示美、传输美,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致力于引导学生通过吟诵古诗去感受其美,享受其美,汲取其营养,领悟其真谛。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出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自己动手查阅资料弄懂诗中的词义、句意,正确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通过古诗教学,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以读为本,体会诗情,体会诗境,自我思考,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在更高的层面上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三)启发想象
切身领悟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发挥想象,领悟意境美,应重视以理解为基础,由意象感知到情感体验,再到理性升华的过程。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独具匠心,发挥想象去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将古诗文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使学生切身领悟,感受到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由表及里,见微知著的能力,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使课文在头脑中有声有色地活起来,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联想力、想象力,对课文的形象给予补充和丰富,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四)循循善诱
师生共鸣教师要善于以情激情,通过自己动情激发学生动情,这样可以使学生具体感受作者的感情,做到通理明情,入境动情,进而增强美感效应,达到作者、教师以及学生之间共鸣的效果。首先,教师可以在教授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向古诗的深处。其次,通过讲述、朗读等教学手段,设境传情,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领悟到古诗的意境美。再次,教师讲课的语言、表情、动作等都要富于感情,切忌无动于衷的一般讲解,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诗中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体会到诗人写诗时的情感,使学生在教师生动形象、理趣盎然的教学中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整体感知诗意,从而把古诗情、教师情、学生情这“三情”融为一体,师生之间迸发出强烈的美感共鸣,产生共振效应。
二、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对策
1.识字教学规律。识字教学应遵循汉字音形义的结构规律,每一个汉字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由一定的部件或笔画组成,呈现出指示、形声、会意及象形规律的特点,教师要发掘汉字的这些规律,用形旁帮助学生理解字义,用声旁记忆字音;识字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识字教学;识字教学还要遵循语文学科的规律,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识字教学要与词、句、文相联系,使学生在词、句、文中认识汉字,并能够将学到的汉字应用到词、句、文中。2.识字教学方法。标注拼音、提前读写法,这个方法是在儿童识字之前,借助拼音,进行读写,目前有大量的拼音读物,即标注拼音和汉子双行文章,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拼音、观察自形、理解字义,增强儿童的记忆力,帮助儿童认识汉字。韵语识字法,先将字组成词,再将词放在短文中进行识字教学,将分散的没有联系的字集中在一起,借助一定的语境来识字,实现“在词中学习字、在句中学习词、在文中学习句”,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字词的理解。[3]3.识字教学课后作业。课后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就要对识字教学作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识字教学作业要体现趣味性、渗透性、层次性及拓展性原则,既要达到巩固识字的效果,又要促进学生对语文文字的拓展和延伸能力。因此,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课后作业一定要精心设计,注重质量。4.识字教学评价体系。新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的评价为: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的情况,在具体语境中应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工具书学习汉字的能力。新课程的评价标准,既注重了对学生识字量的要求,又注重了对学生识字能力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要综合运用这两种评价标准。此外,新课程标准还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将识字习惯和识字态度纳入评价标准,使识字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进行写字教学时,教师们通常情况下都只是重视字写得是否正确,而忽略了字写的好坏。小学低段的学生所写的字大多都不“入体”。这里的“入体”并不是指的书法家之体,而是指的那种田字格的汉字间架结构。他们写出来的字各个部分的比例失调,起笔不好,收笔也存在问题。一些基本笔画也写得不规范,该直的地方不直,该弯的地方不弯,撇无锋,捺无脚等等。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是因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在学生的启蒙阶段没有打好写字的基础,也没有让小朋友们认识到写好字的重要性;
(2)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语文考试的时候基本都是看字写得对不对,很少去看字的间架结构,也不可能去看学生写字的姿势;
(3)有时候还与教师的写字基本功有关。
(二)没有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小学低段的学生基本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他们在写字时有着态度不认真、字迹比较潦草、写字不整洁、喜欢乱涂乱改等各种问题。特别严重的是很多学生的写字姿势都存在问题。写字姿势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握笔离笔尖距离太短;
(2)写字时胸部紧贴桌边;
(3)头喜欢偏向某一侧,眼睛离本子太近。在小学低段的学生中能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的学生很少,有很多学生握笔姿势也不正确,例如有很多同学以拇指关节卡笔杆,食指末关节向里凹进,还有的学生握笔杆时的斜角度与方向都存在问题。
二、提高小学低段学生写字水平的措施
想要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努力。教师要明确目标,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爱上写字、乐意写字。荀子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写字要懂得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一)通过形式多样的手段激发出孩子写字的兴趣
通过儿歌来激发出孩子写字的兴趣。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儿歌通俗易懂,可以让他们在轻松地吟诵歌唱的同时,牢牢的记住靠说教很难做到的写字姿势、执笔方法、书写规则等方面的规矩,例如关于写字姿势的“两腿并排脚放平,身子稍微向前倾,自然大方坐端正,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桌边一拳间”、“两肩齐平坐端正,头正背直挺起胸,笔杆斜靠虎口里,‘一尺’‘一拳’记心中”,或者是关于字的写法的“田字格,四条边,把字写在正中间,上下左右不靠线,行列整齐一线牵”等等,这些儿歌能够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写字习惯,激发出他们的写字兴趣。
树立榜样激发孩子们的写字兴趣。在进行写字教学时教师是学生的第一榜样,只要教师的板书规范工整,讲究法度,学生就会很自然的将教师当做是自己学习的榜样,产生一种要写好字的想法。同时,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树立起一些较为亲切的容易追赶的榜样,例如那些在班级中写字水平较高的同学,要经常的给予他们奖励,来激发其他学生想要赶超的欲望。
利用比较来激发学生写字兴趣。这里的比较包括了学生自己和自己比较、和他人比较这两方面。在每次写字练习后,要让学生记下日期,在练习过一段时间后,用现在的作业与几天前、几星期前的作业比较,让学生们能够发现自己的进步。还要鼓励学生们与其他同学比较,找出和他人的差距,树立起新的奋斗目标。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使得学生的写字水平呈螺旋式不断上升的趋势。
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对字的笔画、结构的分析,从而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捺”这一基本笔画时,可以用学生们比较喜爱的“踢足球”的动作来进行比较,在捺尖画上一足球,将正确的捺法比作是用脚尖踢足球,不正确的捺法比作是脚后跟来踢足球,通过这样的一比,很容易就能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他们学起来也能够更加容易。
(二)重视笔画的教学
学习写字就一定要打好基础,牢固的掌握基本的笔画。因此,可以从点、横、撇、捺、提、折、勾这八种基本笔画入手。并在掌握基本笔画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掌握整个字的字体结构,在进行字体结构教学时应该按照独体字、左中右结构、上中下结构、半包围结构、不规则结构等进行逐步的推进,先从独体字开始,然后是合体字,再是复杂结构,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那些比较难的字和容易书写出错的字要进行重点讲解。通过这样按照一定规律上升的,可以大大的降低学生学习写字的难度。在学习笔画时,也可以结合一些较为简单的结构来进行教学,例如每学完一种笔画,就可以写一些用该笔画组成的简单的字。这样能够巩固前面所学到的知识,还能够从笔画教学中引申、过渡到结构教学,这样做,在基本的笔画学完后,学生也能够掌握一部分基本结构,可以为以后的进一步的写字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能够有效的避免学生学习笔画时滋生枯燥乏味的情绪。
(三)注重临摹,提高学生写字水平
临摹是传统沿袭下来的学习书法的有效途径,临摹需要一定的耐心、还要有规则,按一定的次序即遵循由摹到临的规则。通过临摹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习惯。临摹是为了写字,而写字是教学中相当关键的一环,学生学习的怎么样,教师教的如何,都能够在其中体现出来。写字不是空中楼阁,它需要用大量的临摹练习作积累。
(四)纠正学生的练字姿势
有一个规范正确的写字姿势是学生写好字的前提,也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关键。为了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严格的要求学生做到“一寸、一尺、一拳头”,直到他们能够让这些成为身体的记忆,能够很自然的就做到,同时也必须要注意到小学低段的学生本身的肌肉与骨骼都没有定型,也不发达,那么对于“一寸”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些,不能够强其所难;
(2)必须要让学生能明白写字姿势不正确的危害,要让他们能够做到姿势不规范不动笔,在进行指导时,不仅需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写字是正确的姿势,还要让他们能够知道如果姿势不正确会对身体造成什么危害,例如近视、斜肩、驼背、脊椎弯曲等各种毛病;
(3)要与其他的课任教师一起配合,写字并不光是写字课、语文课的活动,它是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因此,要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写字习惯,就还需要加强与其他的课任老师之间的联系,让他们也能够在上课时督促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
(4)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要让家长能够在家中发现孩子写字出现错误姿势时,也能够进行及时地纠正,与学校配合规范孩子的写字姿势。
(五)利用多种评价提高写字水平
因为一些社会上的原因,社会上根本就没有重视对汉字书写的评价,这也就使得学生们也没有能够认识到汉字书写的重要性。然而我们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写字教学的评价有利于引导绝大多数学生对写字产生兴趣;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具有基本规范的写字技能。
自我评价。要让学生养成字字认真,提笔就是练字的习惯。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时,要让他们能够正确的对自己的字进行评价,只有这也才能够让他们更快的提高。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他们不知道自我评价该如何入手。为此,教师可以帮助他们设计一个评价表,主要内容包括有整洁、正确、匀称、有笔锋等几个方面,并在自评表中还附上一些评价的标准和评价依据,孩子们在自我评价时就很好操作了。
同桌之间互相评价。当孩子们学会自评后,就让他们同桌之间互相评一评,指出对方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还需要改进。可以将自评表里面的评价标准作为互评的标准。当他们有了评价的标准后,评价就能够更加的具有针对性。在他们进行互评时,要鼓励他们多对照自己的去发现别人的长处,以此来改进自己的字。进行互评,不仅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写字水平,还能够锻炼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让他们能够从小就学会们正确全面的看待人和事物。
集体展示进行评价。在对写字作业进行评价时,可以将好的作业来进行展示并进行评价。这样做可以有效的提高全体同学的评价能力。通过这样的评价可以有效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要重点表扬那些有进步的同学,通过对新旧作业进行对比,激励全体同学不断努力。
二、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阅读的特色化教学
1.提高教师的学品和文品,塑造教师形象。教师在写教案之前,一定要反复读教材、读文本,要读进去。要进入情境,忘掉自己,沉浸在文本的意境中,作者表达的情感中。只有在老师真正理解阅读的基础之上,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喜欢上阅读。老师是教学的指南针,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热情在很大程度上深受老师的影响。所以说,老师一定要强化个人的阅读意识和能力,提高学品和文品,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2.对学生进行熏陶,引领他们走进阅读世界。
语文的阅读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阅读,这里的阅读是灵魂的阅读,也就是说学生要走进名家诗意的灵魂,感受文本诗意的旋律,体会到作者的胸怀和情感。对学生进行阅读的熏陶是至关重要的,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能力,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够提高水平,而不是通过教学就能够实现的,需要的正是一种“熏陶”的力量。比如六年级上册课文《唯一的听众》一课,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自己体会主人公的情感,而不是直接说明,让他们自己静下心来感受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体会这种发自生命深处的人与人的关怀,感受这种爱。主题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所在,我们阅读文章也正是在感受这种虚无的东西。
3.阅读百家名篇,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阅读百家名篇,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这是实现小学语文特色化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纵观人教版小学语文的课文,不少都是出自于名家之手,比如《少年闰土》、《跨越百年的美丽》、《卖火柴的小女孩》、《桃花心木》、《草原》等,从客观上讲,这些名家的名作在无形之中为学生的阅读树立起标准化的规范,引导他们走向真善美的人生道路,这些佳作无论是文章的表达方式还是主要内容,或者是表现手法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说在水平上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学生阅读这些名篇佳作,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这对于他们阅读水平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感悟能力也会随之有很大的提高,这对他们一生的学习都是受益匪浅的。当然了,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相对来说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个时候可以有目的地引导他们阅读一些长篇的佳作,比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提高阅读水平。
4.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形成阅读积淀。小学语文阅读的特色化教学,还要不断地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各种各样的文章都应该来读一读,不断地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使其形成自身的阅读积淀。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
具备了阅读的基本能力,各类的语文杂志,例如《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快乐童话》、《世界儿童》、《课外阅读》等,古今中外的文学类名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阅读。高年级阶段正是情感发育、悟性熏陶的重要时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并不断地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对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来说几乎是有利无害的,阅读带给他们的完全是正面的东西。提高阅读能力、拓宽阅读的知识面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学生的健全发展。
1.加强对中心句段的解读,把“文眼”作为切入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一般都是从整体阅读开始,但是要想快速、准确、深刻的理解文本,就需要抓住中心句、中心段,切准文眼和文意,通过反复的解读中心句段,达到对文本整体的深刻理解。对中心句的解读,是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主要着手点,中心句具有高度呈现文本意旨、表达作者观点的作用,学生深刻理解中心句,就能在文本的解读中有了主线,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就更准确。对中心段的解读是对中心句解读的延伸和拓展,也是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有效方法,学生通过对中心段的理解,对文本的理解就轻而易举。在理解中心句和段落的过程中,要抓住文眼作为切入口,所谓文眼,其实就是能够高度表达文章主旨的关键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例如《生命的价值》这篇阅读中,学生在阅读过之后能够找到文本的中心句是“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价值,被说成稀世珍宝。你不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吗?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能够找到文章的中心段落是最后一段,让学生抓住“看重自己”这个文眼,探寻到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尊重和肯定,在于乐观而自信的面对生活,不仅理解了中心句,而且也很好的理解了文本的主题。在对这篇阅读进行解读的时候,学生通过中心句的感悟快速的理解了文本,感悟能力进一步提升。
2.学会“窥斑见豹”,用丰富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感悟能力
感悟能力其实是更高层次的联想和分析能力,从阅读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在阅读中对一些关键词、关键句的分析和解读都和对文本的联想、对已有知识的联想密不可分。由此,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就要引导学生掌握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联想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说来,就是要学会“窥斑见豹”,“斑”就是关键词、关键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提炼出来的这些重点内容进行深度解析,联想自己既有的知识储备,拓宽对文本的理解;“豹”就是全文、中心主旨,学生在充分理解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主题等再次感知全文,就能迅速而准确的理解全文,达到对文本的深层次感悟和解读。例如《最贵的蛋是“笨蛋”》这篇阅读材料,学生抓住“善良”“纯真”“微笑”这三个关键词,理解到这三个词代表着对人的赞美,通过联想以前学过的内容,更深刻的理解这三个词对“弱智”这个词语定义的重新诠释,在接下来理解故事情节时,学生都被“笨蛋”所感动,也感受到善良的价值和动人之处。学生通过联想,完成了整篇素材的理解,感悟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小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要创新阅读教学的方式,丰富阅读教学的内容,提高对阅读教学的整体把握能力,促进小学感悟能力的提高,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既能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也能为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吴慧芳 单位:甘肃省瓜州县渊泉小学
二、重视读写结合
读写训练强调以读带写、以写促读,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读写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语文教师要注意在每一节语文课上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机会,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口头说一说或写个小感想、小片段,或续写,或改写等,让学生读后必动笔,这样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教材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学习教材学会说话与写作。我们要通过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自求得知,从而方便其自主学习。
三、教会学生预习
要想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语文教师应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使得学生能够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前预习,从而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我们可以有计划地指导他们进行预习,要求他们通过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则要指导其运用审、读、划、提、查的方法进行课前预习,即,注意文章题目与内容的关系;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圈点文章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语句;提出不懂的问题,以便课堂上有目的地学习;查阅相关资料,拓展知识,深层次理解课文。这样科学的预习方法,学生不会盲目读书,长此以往,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语文教师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以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竞争。竞争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自然上课的时候听讲认真,积极主动,勤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自觉地研究课题,目标明确,从而很好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在教生字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比速度、比正确率;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感情、比体会。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以个体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各式各样的比赛。
五、作业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作业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不能仅仅拘泥于课本和课内的学习内容。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通过查阅资料、走访群众,对身边的环境和人物进行调查活动,从而了解环境的变化,社会的进步,身边的榜样……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阅历,对学生人生的发展很有好处。我们还可以要求学生每天看新闻,留心身边的广告语、警示语,把学生家庭生活、社会实践、其他学科等与语文作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学习整体,从而深化和应用语文知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因此,学生应当知道学习语文究竟学什么、怎样学,通过哪些方法去感悟语言、运用语言,而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各种条件,给予点拨、引导、激励,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获得知识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指点和熏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交流、探究,学生在交流探索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学生就能在探索中学到知识,获得发展,有利地培养了他们探究知识的能力。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交流,学生才能弘扬个性,在交流探索中释放出巨大的潜能。课内打好基础,在课外求得发展,把主动学语文辐射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能力。
三、自主学习,重在引导,强化学习效果
在课堂中,凭教师一节课中滔滔不绝地讲,采取强硬的灌输是不行的。教师教的应该是学习本节课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过程的方法。在课堂中只有把学习方法找出来,才能解决别的问题,以此来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如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等,让课堂充满生机,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组织、引导相结合,课堂上教师随机点拨,引导学生的多项思维。从而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原先我在指导学生读文时,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或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或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读等,结果学生的读书水平始终不见提高,总是不能把课文的感情读出来,这就是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点拨造成的。后来,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点拨、引导、范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课堂教学学习方式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拓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阅读文章,认真地思考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理解文章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仔细思考,做好和同学交流的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相互交流,探讨问题,最后说出讨论的结果。
四、质疑与想象力相融合,增大学生的知识面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质疑的过程实际是一个积极思维、发现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性的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培养他们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敢于冒错误风险,不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框内。语文教学中的质疑对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是很有帮助的,但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质疑中,学生会怎么想,想对了还是想错了,对概念的理解是清晰还是模糊,必须弄个水落石出。另外,质疑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要防止在课堂教学中把师生之间的质疑,只局限于教师与少数学生之间。教师解释的重点应放在中等学生与学习有空难的学生身上。当然,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以解答,这时教师要做好疏导工作,要正确引导学生,绝不能打击学生质疑问题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就会在快乐中掌握知识,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完成了教学任务,并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联系生活实际,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求新求奇。
二、给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和机会
“是马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潜心阅读,深入思考。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切莫急于求成,要给予学生期待的眼神和鼓励性的言语,这实际上也是在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这个时间虽然十分短暂,但它是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最为活跃的时刻,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例如,我在进行《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时学生读完课文后,我问道:“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这时仅有两三名学生举手,如果我立刻提问他们,这将影响其他学生的思考,所以我用手势示意他们先把手放下。不一会儿,学生都举起了手,我这才进行提问。先让一名中等生回答,回答基本正确,但不够具体,又经过另一名学生的补充,答案具体、完整。瞧,这短短的几分钟不同样也是学生思维的空间吗?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
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越来越多地遇到与人的交际、合作,怎样与人和谐的合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合作学习也逐渐成为新时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教师所采用。在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中,学生的思维不断迸发出闪闪火花,并从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例如,在学习《林海》一文时,学生有的网上查阅资料,有的翻阅书籍。他们搜集了老舍先生的有关资料。搜集了有关兴安岭的资料,如物产、地貌、地理、历史和现状;还有的学生搜集了文章的出处(原文)。通过生生交流,将不同方面的资料汇集在一起,使每个人的资料更全面了,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课文。小组合作学习并不等于教师袖手旁观,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模式,是师生共同探讨、共同学习的过程。如,在教学《丰碑》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小组合作预习,通过自学初步感知课文。在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时,我便在这个小组走走,到那个小组看看,无意间我却听到:“军需处长怎么也是一个官,怎么可能将军会认不出他?”偶尔间,学生的问题触动了我的内心,其实这个问题我是没有发现的,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并不比成人低。于是我就加入到这组同学当中,跟他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最后在文中找到答案,“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是因为积雪把军需处长的身体覆盖了,所以将军没有认出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小组讨论学习描写军需处长的一段话时,又有学生在讨论时提到军需处长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为什么他在临牺牲前会如此镇定、安详。在听到这个问题后,我立即将它公布给其他小组,大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我自己加入到这个组一起进行讨论研究。这两次小组合作,正是由于教师及时发现,并加入讨论,致使学生讨论学习的热情高涨,使合作学习的效能发挥到了极点。高明的教师在参与合作中,在发现了学生的问题、困难时,应不着痕迹地帮助他们攻克难关,到达胜利的彼岸。教师更是一个真诚的赞美者,会对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发出由衷的赞美。在师生合作中,教师要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到尊重与信任,树立自信,并把这份信任与尊重带到生活中,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二、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后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甚至导致产生厌学情绪。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
1.品味书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让学生沐浴在书香中,有利于营造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教室的小黑板上可以经常摘抄一些好词好句、古诗、励志良言,学习角摆放各种各样的书籍,培养学生学习的氛围。教师可以让学生专门准备一个本子摘录好词好句好段,随时写下自己的感悟,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每学期举办定时诗歌朗诵赛或读书交流会,促进学生多读书。例如,古诗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朗诵古诗的时候,体会古人的胸怀。
2.交流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学习经验,勤交流。优秀学生向全体学生介绍好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其他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以少带多,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交流,更有利于学生之间友谊的培养。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学习。
很多语文教师因为过分考虑考试分数,在授课过程中,并没有从对话理念下的多媒体阅读教学出发,而是一味要求学生枯燥地学习。这就使得小学生在学习的启蒙阶段,对语文学习就失去了兴趣。教师的教授态度需要进行改善,要更多地从学生的品德教育以及基本素质培养出发,才能为学生谋求更为长远的发展。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2)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过少
部分语文教师因为课时安排较少,所以造成课程安排非常急促,在教授过程中,教师为了赶进度,将课堂交流时间大大压缩,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课堂交流非常少。这样就严重抑制了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与对话理念的多媒体阅读教学相结合的思想,并且在根本上造成创新教学受到阻滞。
2教学建议
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速率与质量,从而帮助师生在课堂上进一步的交流,使学生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等方面都得到综合发展,从而培养综合性的人才。
2.1充分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共鸣
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教授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想象力来实现小学语文与对话理念下的多媒体阅读教学的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自制力差,语文教师就需要在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反馈等内容的情况下,引入提升想象力的课程安排,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整体的上课氛围,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这种品德教育的引导形式,能够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真正符合多媒体教学的宗旨。因而才能真正做到以特殊的行为方式建立多媒体教育体系。
2.2改变教学观念,要求学生大胆表现
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态度、教学观念,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理念充分融合,扬长避短,全面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质量与效率,由过去的被动式教学,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并且要求学生大胆的表现,从而进一步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与对话理念的多媒体阅读教学的充分结合。语文教师除了要有更加正视语文阅读教育的态度外,还应该进行自我充实,为自己的教学观念注入更多的创新意识,这样是为了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特征,从而主动地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教师在学生胆怯的时候,不仅不会责怪,反而要多多表扬学生敢于表现,这样才是真正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特征。
2.3保障对话理念下多媒体教学的可持续性
为了保障小学语文教学信息传递的可持续性,教师在获取信息的时候,需要遵照可持续原则来进行小学语文多媒体信息教学信息传递工作,并且及时地反馈问题与信息,保障小学语文多媒体信息教学信息传递工作的正确开展。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建设不能完全依靠地方的财政支撑,还需要从经济市场当中寻求帮助,这样才能保障小学语文教学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师生都要参与到小学语文教学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建设中来,这样才能够为有效地提升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建设的可持续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只有在不断的更新与提高中,才会获取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