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铁发展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30 11:27:3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铁发展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铁发展论文

篇(1)

京沪高铁的开通,使沧州与北京、上海这些高铁沿线城市的距离大大缩短,如何依托京沪高铁使沧州的经济,尤其是使沧州旅游产业更上一个台阶,成为沧州经济的新增长点,已经成为全体沧州人共同关注的问题。

国内外研究现状

铁路在沿线经济发展、文化旅游方面是否起到推动作用,国内外有着很多这方面的研究。

在国外,著名美国学者福格尔就19世纪铁路是否对美国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进行了研究,虽然其设计模型存在诸多问题,并指出作用不显著,但其数据能够说明铁路对经济的发展有推动作用。根据其计算,1890年美国铁路运输农产品产生的社会节约量为2.14x108美元,相当于该年度国民生产总值的1.8%。这就说明如果不用铁路而改为水运,则运输成本就会大大增加,因而反证了铁路对经济的推动。

在国内,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欧国立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他认为铁路在促进城市化进程、满足旅客交通需求方面贡献巨大,尤其是自从实行“黄金周”、“小长假”以来,更是让许多人依靠铁路来满足旅游出行需求,即促进了旅游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经济。

高铁对沧州旅游文化的推动作用

(一)高铁的建成改变了沧州人的出游方式和模式

由于高铁的时速达到300公里/小时,从沧州到北京也只需1小时左右,大大缩短了旅途的时间。高铁沿线的区域旅游进入了同城时代。这使得京津沧周围的一日游成为可能;并且价钱合适,时间自由,这是京沪高铁在建成前难以想象的。

(二)京沪高铁为沧州走出去,提供更加便利的平台

京沪高铁建成后,除了缩短沧州与高铁沿线城市之间的旅行时间,更使沧州借高铁向外界展现自己的旅游资源,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平台。

由于沧州位于京津南大门,地理位置和文化习俗较近,所以京津两地旅游资源在得到有效开发后,使得沧州的旅游资源的优势被上述两地的光辉掩盖下去,造成京津等消费能力强的城市游客对沧州了解很不充分。但随着沧州加入到由7城市组成的京沪高铁旅游联盟之中,通过积极参与推介活动,从而有助于带动沧州旅游产业的提升。在引入外界游客进入沧州的同时,也可以让沧州的资源通过这一优质的平台推广出去,这同样是在高铁建成前难以办到的。

(三)京沪高铁为沧州旅游市场提供了大量优质的客户资源

京沪高铁沿线的很多城市除了是经济发展水平高、旅游产业发达之外,其当地居民也具有收入较高、消费能力强、节假日出行常态化等特点。高铁的建成,再加上城市联盟之间的合作,沧州也将成为上述地区居民假期出行的目的地之一,只要沧州本地旅游产业根据上述地区的游客需求,设计出独特项目组合,相信沧州的旅游业会得到巨大的发展,也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三、函待解决的问题及分析

(一)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缺乏竞争优势

沧州是一座历史悠久、充满文化魅力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城市。早在北魏熙平2年(公元517年)就已设置州治。在文化资源方面,像汉博士毛苌,他虽然不是《诗经》的作者,但正是通过他在沧州开始设馆讲授《诗经》,使得这部被称为世界文学史上堪称瑰宝的经典名作,得到了更好地传播;此外,还有著名的历史遗迹有:已经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京杭大运河、全国重点文物单位――清真北大寺、著名的沧州铁狮子;自然资源方面,有渤海湾重要的湿地等等。但我们这些资源的开发程度较低,无法满足高铁开通后旅游市场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传统文化的科学挖掘程度低,在这方面不如南京:南京针对京杭大运河所做的旅游产业的开发,就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历史文化元素在运河周围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并结合了现代旅游元素,在重现秦淮两岸曾经繁荣风貌的同时,也带动了南京旅游产业的发展。其次,没有考虑到旅游产业内容不是只有历史的,还有现代的;这一方面做到比较好的有德州:其通过对太阳能城的旅游战略目标确立,充分整合其现有资源再加强宣传,使得以了解光能产业为目的的企业环保旅游,成为其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之一。

(二)旅游产业运营管理水平较低

旅游产业要想得到发展关键是,要有专业的人才,通过其进行科学的规划与管理。而沧州旅游产业的现状除了相关资源有待开发之外,更重要的是其旅游产业的运营管理还处于一种较低水平,使得现有的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营销水平滞后旅游业发展

在现今的市场经济下,信息的传播路径、数量和速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果在众多同质化产品中,让你的产品得到顾客认可,就必须有科学的营销模式来推动。而沧州的旅游产品在营销上,存在三个特点:首先,传统式营销,简单来说,就是被动营销,认同“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模式;其次,盲目的重复,看到有些产品营销成功,不考虑本地实际,盲目效仿;再次,新的媒介利用程度低。

因此,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只有通过有效地营销手段,使得沧州的旅游产品进入到旅游市场的主渠道,并得到顾客的认可,方能推动沧州旅游产业借高铁的开通取得大发展。例如,这几年沧州市一直努力在做的”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主场回归沧州的活动,和推动“沧州国际武术节”变成全国乃至世界的一大武术盛会的活动,都是资源质量不高的旅游文化产品,但在产品的营销推广上,还是十分滞后,目标客户获得产品信息来源主要还是在传统媒体为主、获得产品的内容还不是十分清晰,这都是营销水平滞后的表现。

旅游产业集约化、品牌化水平较低

纵观旅游产业发达地区的发展规律,可以看出:如果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只是松散的发展,没有进行有效地集约化整合,产业成规模,并形成在本地区、本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品牌,这类资源衍生出来的产品,是无法在国内旅游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脱颖而出的。沧州目前之所以旅游产业还不能成为沧州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动机之一,究其原因就是其旅游产业中的资源没有得到合理整合。像沧州著名小吃――羊肠汤、河间驴肉火烧等等这些带有浓郁沧州本地特色的食品,无论是从营养价值还是历史内涵都是大有文章可做,但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却是这些食品全国遍地开花,但却没有叫得响的品牌,这不得不说是有些遗憾。反观北京“全聚德”烤鸭也是北京名吃,但做烤鸭却不是只有“全聚德”一家,其就是通过自身努力再加上政府引导,“全聚德”已发展成为北京烤鸭的代名词,其企业已成为中国的上市公司,其“全聚德”的品牌也被国家工商总局确定为“驰名商标”, 以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塑造品牌形象,以连锁经营的方式拓展国内外市场,加强对产业链条的控制,使得全聚德这一全国品牌,走上了规模化、现代化和连锁化经营道路,目前也作为亚洲唯一的餐饮业代表,进入亚洲500强品牌企业。按照全聚德模式,沧州的旅游产品也许无法达到它的发展水平,但走上大发展并建立自己的旅游产业品牌并不是无法实现的。

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旅游产业的营销和集约化的发展这两方面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因素却是人的因素。应该说,这些年沧州旅游产业也取得快速的发展。目前,截止到2010年,沧州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达到了4万余人,但按照现在沧州市这几年旅游业发展程度来看,符合“一城、三带、十二个精品旅游区”的发展格局所需的专业人才还远不足以达到要求,有必要从现有人才的培养和外界人才的引入下功夫。

以吴桥杂技大世界为例,作为沧州市4A级国家旅游景区,为了确保“吴桥杂技”在国际杂技艺术界的地位,将以吴桥杂技大世界为核心,构建成旅游、杂技交流、培训和道具发展一体的综合旅游区,则其周边必然涉及到表演场馆、住宿酒店、道具销售商铺,交通设施等诸多配套设施,这些设施如果要想发挥集约化的整体运营,没有专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是难做到协调一致的。

此外,沧州针对京沪高体带来的旅游行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整体的配套设施不健全,旅游资源的范围的拓展(如工业游)等等在此不再详述。

四、针对上述问题的建议

京沪高铁的开通对沧州本地的旅游产业而言,其实是把双刃剑,如果沧州针对高铁特点和外地游客的需求设计出合理旅游产品,相信外地游客通过高铁来沧州进而带动沧州旅游产业发展是件好事情;但如果前面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吸引不了外地游客,则高铁就变成沧州本地客户外流到其他城市的不利局面。因此,沧州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谋划。

(一)、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推动产业大发展

相对于京沪高铁沿线城市组成的七城旅游联盟而言,沧州要想在其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并能拿出自己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吸引通过乘高铁来沧的游客,以目前推出的旅游产品品质而言是困难的。这是有原因的,首先,游客对产品有着自己的判断标准;以北京为例,2010年人均GDP已经达到了10070美元,消费能力强,出游率很高,再加上高铁通车后,完全可以满足“一日游”类产品的特点,但北京游客由于接触的旅游信息来源广泛,出行经验十分丰富,则他们对选择旅游产品的标准也是很高的。如果沧州在旅游产品品质较差,吸引力不够强,宣传不到位,则很难形成大量稳定高质量的北京客户;其次,旅游产品正常运作需要多部门协作完成,沧州旅游产业在这方面还是有欠缺的。

加强行业集约化

沧州的旅游产业只有在政府的主导下,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完成集约化建设,组建几个有实力的产业集团,才能保证我们的旅游产品,从最初产品设计研发,到后边市场推广以及客户反馈,都有资金有实力作保证,才能保证我们有推出好产品的可能。

从营销入手,政府主导,完成品牌的创建

按照营销学的相关理论,品牌产品最终被顾客选择,大多数情况是产品在市场推广过程中在客户头脑中的感觉,而不全是本身的质量和价格。而对于旅游文化类产品,多数产品是符合这样的条件。因而,正确的营销策略有助于产品完成品牌化的建设。目前我国的旅游产业整体水平偏低,恶性竞争和产品复制的情况十分严重,已经把整个行业的旅游产品供给情况,从短缺变成相对过剩,旅游市场已经变成买方市场,产品能否被顾客认同并采购,顾客有最终决定权。因此,只有以把产品做好为基础,加上正确的营销策略,把产品做成品牌,才能保证顾客有采购的可能。以国内酒店业为例,国内的品牌酒店在收益方面遵循着著名的“二八定律”:百分之二十的国际品牌酒店,获得了国内品牌酒店中百分之八十的利润,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沧州旅游行业必须加强品牌建设,才能有顾客光临,才能促进沧州旅游产业的发展。

同时,结合旅游产品本身涉及多个行业,以及对经济多角度、多层面的拉动作用,因此这类产品的品牌营销有必要在政府的主导下推进,才能更好地完成旅游文化产品的品牌化建设。

(二)加强人才体系建设

只有人才在行业中发挥到位,产业中各个环节才能串起来运转,成为一个动态的整体。这里提到的人才,按照来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本地人员的培养;另一类是外来人才的参与。

本地人才的培养形式,就是让本地的有经验的从业人员,到大专院校或者有实力的公司去参观学习以及深造,使得了解沧州情况的本土化人才能够短时间成长起来。

在外来人才的参与方面,主要涉及到形式可以分为三类:A、就是从大中专院校招纳毕业生,或从外地引入专才到沧州发展;B、主要是引入有经验的外来公司,采用或独资或控股等多种经营模式,整体提升沧州市旅游产业管理水平;C、是发达地区的一些咨询或智囊机构,通过他们对我们的实地考察,针对我们的实际情况和客户端需求,设计出符合我们产业发展特点的规划或者是建议。

(三)以京沪高铁为主轴,加强产业差异化培育

京沪高铁给我们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沧州同北京、天津和济南等地的距离缩短了。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差异化为目标,做好有特色的地方旅游,培育适合采用高铁作为交通工具的旅游产业,把客人引进来。

五、结束语

应该说,高铁的开通确实给沧州的各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而其中尤其以旅游业的影响更为明显。通过本文的讨论,目的就是吸引更多针对沧州旅游产业借高铁上台阶的思考,并最终通过把有利于沧州旅游产业发展的观念和措施应用到实践中去,使得沧州的旅游经济能够取得更大的发展,造福于沧州。

参考文献:

欧国立、姚影《重新认识福格尔关于铁路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 长安大学学报,2008.3

篇(2)

Abstract: high-speed rail bridge construction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eneficial to the people's livelihood project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safety must be full control of construction, to put one's heart and soul into serving the people, people's satisfaction with the project construction. At present, the high-speed railway in our country most of the use of continuous bridge hyperstatic structure, the bridge structure stiffness, little deformation, driving comfort, less expansion joint, stress the key section of high-speed rail continuous beam construction control including control, linear control, temperature control, work structural stability control and safety control work,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high-speed rail construction control of continuous beam bridge and control method.

Keywords: high-speed rail continuous beam bridge construction; problem; discussion

中图分类号:TU7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的高速铁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给人们的交通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高速铁路的建设要求很高,在施工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尤其是桥梁的设计和施工,给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悬臂结构和T型刚构的桥梁需要设置较多,容易出现“搓板”现象,因此,我国高速铁路大多使用超静定结构的连续式桥梁,这种结构的桥梁刚度大、变形小,行车平顺,伸缩缝设置较少,优势明显。本文主要针对超静定结构的连续式桥梁来探讨桥梁的施工控制方式。

2、高铁连续桥梁现场施工控制内容

高铁连续梁现场施工控制的内容包括线性的控制工作、关键截面应力的控制工作、温度控制工作、结构稳定性控制工作以及施工安全控制工作。

2.1 线性控制

线性控制是高铁连续桥梁现场施工控制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其具体的内容包括几何外形控制工作以及挠度变形控制工作。在桥梁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控制好梁体的竖向挠度变形以及桥梁的几何外形。

2.2 关键截面应力控制

为了控制好关键截面的应力,必须要在桥梁关键截面处设置好应力的观测点,对应力变化进行实时的检测,如果发现应力出现偏差,就要做好调整工作,提高桥梁结构受力的稳定性。

2.3 温度的控制

温度的控制是桥梁施工控制工作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合理的温度控制能够检测出现场气温的变化以及桥梁内部混凝土的温度变化,能够有效的防止开裂情况的出现。

2.4 稳定性的控制

高铁桥梁中有大量的高桥墩、大块度以及薄壁的箱型结构,这种结构的大量使用会降低桥梁的整体刚度,影响桥梁的稳定性,因此,必须要重视好桥梁结构稳定性的控制工作。

2.5 安全的控制

高铁桥梁施工时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之中,必须要全程控制好施工的安全性,做到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建设好人民满意的工程。

3、高铁连续桥梁现场施工控制方式

对于高铁连续桥梁的施工控制工作,需要严格的根据施工进度和施工方案来完成,从现场梁体的整个施工开始时期到最后的合拢期,控制人员都必须对整个现场梁体内部的温度和应力进行及时的观测,再根据观测数据的变化来修改理论模型,计算出下一节桥梁的预拱度,并建立好模标高来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指导。

3.1 高铁连续桥梁的施工控制方式

待整个桥梁下部结构的施工完成之后,由于实际的现场环境有一定的限制性,因此,施工单位以及设计单位必须对设计方式进行反复模拟分析,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此外,为了更好的控制施工过程的应力,必须要对桥梁结构应力变化进行实时的检查,以便保证整个梁体结构受力的稳定性。同时,在埋设传感器时,需要考察现场钢筋网的实际情况,在测点处沿纵桥方向设置好传感器,以便对连续桥梁结构的应变值和应力进行实时的测量,此外,还要注意到导线沿腹板钢筋处的温度和应力变化情况。

3.2 高铁连续桥梁施工过程中温度与裂缝的控制措施

对于高铁连续桥梁的施工,必须要注意到温度应力的产生,如果混凝土温度应力较大,就可能导致混凝土施工完成后出现开裂的情况。对混凝土温度应力产生影响的因素十分复杂,水泥品种、施工现场环境、混凝土浇筑温度、混凝土收缩等问题均会对温度应力产生影响,因此,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其内部温度进行实时的监控,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要做好后续的养护工作,在养护时要注意降温,防止由于温度应力的影响导致浇筑完成的混凝土出现开裂。此外,要注意到,如果浇筑作业在冬季或者晚上气温较低的情况下施工,混凝土很容易出现不均匀的温度变化,进而出现裂缝,因此,在浇筑完成后,要在混凝土表面进行保温处理,在其表面加盖干草、棉絮等,防止由于温差的因素而发生裂缝。

3.3 高铁连续桥梁配筋的设置

据国内外的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当混凝土由于内外温差的影响出现收缩时,并不会导致钢筋出现收缩,但是在钢筋与混凝土之间也必然会出现收缩的应力,由于混凝土材料具有非均匀性的特征,在混凝土出现收缩时,内部的各个质点也会出现非均匀性受力情况,也会出现一些集中的应力点,在受力的增加下,就会发生局部变形,如果发生变形,那么就会出现地方裂缝。为了防止该种裂缝的产生,必须在应力集中点的位置合理的配置钢筋,减少混凝土的受力,提高混凝土的抗拉性能。

参考文献:

[1]周雄.沪杭高铁连续梁桥施工控制若干问题研究[期刊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11,05(01)

篇(3)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5-0072-03

1 前言

伴随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兴起,高速铁路站点枢纽地区受到高铁沿线各城市的极大重视。相关研究表明,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其周围的空间发展带来触媒作用,引发该地区新的发展和转型,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新兴功能组团,从而带动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在高铁时代的机遇背景下,城市功能的提升与转型需要一个高效活力富有门户特征的综合交通枢纽地区,这样目标的实现需要依托于对交通枢纽地区的整体规划与合理开发。以下将结合当前高铁枢纽地区的特征分析,提出集约开发策略实现高铁枢纽地区与所在城市的一体化、协调发展,并以南三龙高铁沿线的三明南站地区规划为例,探讨这一理念在高铁枢纽地区规划建设中的实践应用。

2 高铁枢纽地区特征

2.1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

现代的高速铁路已不再是单一的铁路站点和对外交通节点,而是与航空、城市轨道、公交、长途客运、出租车及社会车辆等多种交通方式组合形成的交通一体化区域,即现代城市综合交通枢纽。

2.2 带动城市结构演变

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混合使枢纽地区的可达性提高,交通的改善又使得周边地区土地开发利用价值进一步增强,并吸引各种城市功能再次聚集,带动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

2.3 产生规模集聚效应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引起交通需求及路网结构等方面的改变,带来更多的功能集聚和人流,逐渐成为成规模的城市功能区,并对周边区域产生规模辐射效应,成为区域和城市发展的潜在增长极。

3 高铁枢纽地区的集约开发策略

3.1 TOD 发展模式

以高铁站为核心,在周边范围内进行较高密度开发,以候车功能带动发展各种功能,如住宿、休闲、购物、展示、娱乐、餐饮等,形成圈层式发展结构。利用高铁出行的人群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并结合周边居住社区的商业需求,形成城市商业商务休闲区,充分发挥交通枢纽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

3.2 功能充分复合

人流量大是交通枢纽一个最基本的特征,针对商业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功能的特征,通过土地混合使用,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将多元化的功能组织融入城市和地区发展,打造地区活力中心。混合功能有助于保持活动的连续性、增加城市的活力和多样性、提升城市文化氛围等,使枢纽地区成为区域发展的引擎,提升城市竞争力和活力。

3.3 交通一体化网络

结合交通枢纽提供多种交通方式,如高铁、常规公交、长途汽车、出租汽车等,形成大型的交通枢纽节点,并通过枢纽地区交通网络的构建,理顺区域路网结构,将枢纽站点、高铁枢纽地区与城市高效衔接,不仅有效服务枢纽地区的交通,又能作为城市整体发展格局的支撑。

3.4 构筑城市门户景观

结合现状地形地貌特征,塑造高品质的公共空间,体现城市特色。高铁交通枢纽是城市的门户,是城市对外交流与展示的窗口,枢纽地区的景观与环境品质关系着城市的整体形象;同时,构建宜人优美的城市公共空间,也有利于营造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促进城市相关功能的发展。

4 三明南站地区规划背景

4.1 南三龙铁路背景

南三龙高铁是杭广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福建省南平、三明、龙岩三市的高速铁路。南三龙高铁开通后,将形成便捷高效的快速客运网,大大缩短沿线到长三角和珠三角各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扩大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区位优势和辐射范围。三明南站预测2030年年旅客发送量为310万人,是除始发站龙岩外,预测旅客发送量最大的站点。

4.2 三明南站枢纽地区背景

三明市地处福建省西部山区的闽赣交界,近年来随着海西建设的快速推进,使得三明市的交通区位得到极大的提升,三明市逐步成为福建省连接中部地区重要的通道枢纽。《三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中规划市级综合服务中心东霞一台江服务中心,依托三明南站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配套体育、文化、教育等公益设施,培育商业、商务办公等功能,服务于包括台江在内的主城区南部片区。三明南站枢纽地区处于三明中心城区向南拓展的发展轴线上,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枢纽地区不仅应做好交通枢纽职能,更应成为承接中心域功能外溢,促进城市职能重构的节点(见图1)。

三明南站枢纽地区位于三明市区的西南部,周边现状地形多为丘陵,海拔位于125-149m间,山体自然植被较好。规划区的东侧有沙溪河,是三明市主要河流之一。用地被沙溪河与丘陵合围,导致了地块狭长,从地块的高程分析来看,规划区是沙溪河西面难得的较平坦地块。表1为对三明南站枢纽地区开发的SWOT分析。由于可开发用地并不多,规划设-计需综合考虑周边环境对基地的影响,因此用地的紧凑集约使用,成为地区开发的首要策略。

5 集约开发策略在三明南站地区的规划实践

5.1 打造城市复合功能区

三明南站枢纽地区的规划应把握海西经济区新一轮发展机遇,以高铁枢纽站建设为契机,通过承接区域产业转移及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实现由交通枢纽向城市综合功能区的转变。

结合上位规划对于规划区的发展要求以及地区自身的发展诉求,将规划区定位概况为枢纽台江、商务台江、文化之窗、城市之窗。基于以上定位,提出了南站地区的主导功能,包括居住功能、商业商贸功能、现代商务功能及旅游休闲功能等,并进一步对以上功能进行细分和产业建议。表2为南站地区主导功能的业态细分及产业建议。

规划在高铁站区域集聚了商业休闲、商务办公、酒店接待、文化娱乐、居住、公寓SOHO等多元功能,并对其进行功能融合和空间的紧凑安排,打造两个紧凑集约的功能核心区――交通枢纽核心区和现代服务业核心,实现土地价值的最大化和景观环境的最优化(见图2)。

5.2 整合地区空间

规划将南站枢纽地区置于三明市空间结构中整体考虑,打造成为三明市南部发展节点。规划形成“一轴、两核、八片区”的总体空间结构,并整合南站地区地上与地下空间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形成空间一体化布局。

一轴为沿沙溪河的滨水景观休闲轴线。

两核为紧邻高铁站的交通枢纽核心以及其南侧的现代服务业功能核心。交通枢纽核心综合集中多种交通方式,是三明南部城区及中心城区的人流换乘枢纽。三明现代服务业功能核心是集中高铁片区建设风貌和人文景观、为片区及周边提供生产业服务的核心地区。

八片区分别为交通枢纽区、商业商务核心区、休闲办公区、商住混合区、公园休闲区、品质居住区、安置乐活区、后备发展区(见图3)。

5.3 构建一体化交通体系

受到河道及山体影响,规划区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空间非常局促。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解决私家车、公交车、出租车等交通设施用地的需求,同时又创造开放、宜人的换乘环境,是实现规划目标的关键与核心。

在区域路网层面,过境交通与到发交通分离、出入道路应以安全为主、集散道路应以快速通过为主。从更大范围内分析枢纽地区进出站交通,将站点地区交通量分散到区域路网上。

将停车设施、公交换乘设施、地下广场、地下商业等布置于地下空间,集约化使用土地空间资源。

规划将各种交通设施均集约布置在枢纽建筑主体内,通过建筑内部的空间布置及相互关系的组织和衔接,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换乘(见图4)。

5.4 塑造城市门户景观

通过对南站周边地区的现状环境分析,总结出规划区内重要的景观节点与视点,在此基础上建立片区的景观体系,形成可见可达的景观环境氛围。

通过建筑及空间构建出区域、地标、视觉走廊等城市空间形态构成要素,有效控制城市形象品质。通过对界面的控制,滨水地块通过品质居住界面、高层商务办公界面、开敞高铁交通枢纽界面以及休闲办公界面和滨水绿地、站前广场共同形成三明南站片区的整体形象。形成山围合建筑,建筑围合水体的一个门户形象(见图5)。

6 结语

在我国现阶段高铁建设热方兴未艾之际,高铁枢纽地区的规划越来越呈现出功能结构类似、空间形态趋同的现象。高铁枢纽周边区规划是一个综合问题,需要从交通、规划、景观等多个角度进行系统性分析,开发规模、功能构成、空间形态等重要的规划内容都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研究确定,基于自身条件,寻找特色与差异。集约开发策略通过TOD模式、多元功能组织、交通一体化发展、门户景观营造等具体对策对某些特定枢纽地区的整体性规划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丁甲宇,郭旭东.高铁客运枢纽对城市周边地区发展影响研究.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3

[2]徐士伟,邓毛颖等.高铁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探析――以广州南站为例.规划师.2011

[3]顾永涛,辛兰.中小城市高铁枢纽站区开发如何“搭乘高铁”――以内江市高铁枢纽站区城市设计为例.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1.

篇(4)

中图分类号:F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大规模建设,旅客追求的节约时间成本的交通方式并不局限于民航,使得民航与高铁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适应市场需求,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是目前民航面临的严重问题。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与高铁竞争的研究鲜少,大多是关于航线网络设计研究。世界欧美的大型航空公司普遍采用以枢纽航线网络为主的航线网络模式,并且这个模式成为这些公司的最重要盈利手段。

Pollack[1]对航空公司的航线与航班频率的计划问题做了研究,指出在进行航空公司的航线规划时应综合考虑航班频率和载运率、干线飞机与支线飞机、航班频率和飞机容量、直达服务和中间经停服务、直达服务和中转服务等几个方面的关系。Morton E O'Kelly[2]提出了可以用来解决具有不确定因素、统筹规划、拥有多个枢纽点的设计中枢辐射航线网络结构问题方案的一个整数规划模型。这篇论文是率先对枢纽航线网络的稳定性,以及相关的涉及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提出了数学解决方案。在枢纽航线网络模式的理论研究上,虽然学者们确立了很多的研究方向,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果,但是在实际运用方面都不能达到预期的良好的效果,因此研究适合航空公司实际应用的网络模式是下一步的目标。

二、国内研究现状

1.高铁发展现状及趋势

2010年,仇加印[3]详述了中国铁路客运系统将由“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通道,以及三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组成,高铁强烈冲击民航客运黄金航线。同时,对三种运输方式(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民航)比较分析,认为在200~800公里范围内,高铁具有明显优势;在 800~1200公里范围内,民航具有相对优势,该范围也是民航与高铁竞争最激烈的区间;在1200公里以上,民航具有明显优势。同年,黄晋[4]针对铁路运输的特点和民航运输的优势,着重提到了民航的线路布局优势,民航应提高航班频率,拓展国际市场,退出部分干线航线以应对高铁挑战,以及民航应优化空域结构,合理编排航班,构建更多的空中快车,并促进空铁合作,实现空地联运,搭建完善综合运输体系。

2.我国航线布局现状

2009年,彭峥[5]从我国航线数量、运输业务量、航班频率以及运营效率的增长变化情况等方面对我国航线网络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我国航线网络发展分为两个阶段:(1)1978-1999:规模快速扩展,通达能力增强,运行效率较低;(2)2000-现在:规模持续增长,通畅能力增强,运行效率提高。从当前我国民航发展的现状看,我国的航线网络也还远未达到尽善尽美。一方面从航线网络整体布局上看,我国的航线网络还是以城市对式连接为主,其中许多航线并未合理衔接起来,仍然是点到点的两个航段的叠加。另一方面,中国航空公司还没有实际意义上的枢纽航线网络,航线开辟、运营还是以城市对为主;航空公司航班频率和运营效率有待提高。

褚衍昌[6]在从机场布局及我国航线网络的空间、时间特征两个方面详细地分析了我国航线网络现状。在空间结构分析方面,主要分析不同地区间的航空运输量、运输流向;城市间的航线运输情况;航段距离等方面。在时间结构方面,主要分析随着民航事业的发展,航线数量、航线运营情况、航班频率等方面。本文的分析方法是以具体的数据印证所概括的特点,形象易懂。

3.应对高铁竞争对策研究现状

面对高铁的竞争,关于构建我国航线网络体系,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2008年,于晓晖[7]从国家机场体系建设、国家航路体系建设、边远地区航空运输服务、国内航空运输政策、国际航空运输政策、环境保护、提高服务质量、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及市场监管职能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同年,柏明国[8]对建设我国成熟的航线网络体系进行了研究,在对城市对航线网络和枢纽航线网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两种航线网络进行了经济性研究,详细探讨了两种航线网络的优缺点,并且结合目前民航现状,对我国的航线网络布局模式进行了探索。2009年,陈文玲、张海峰[9]在归纳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从通达性和经济性两方面比较了城市对式航线网络和中枢辐射式航线网络的优缺点,然后分析了我国航空公司航线网络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我国国情,对我国航空公司航线网络的设计问题进行了定性探讨。

三、结语

随着高铁的不断发展,对我国民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已逼迫多条航线为此停飞。如何应对高铁的竞争,如何在航线网络布局方面做出战略性的调整,成为民航发展必须面对的挑战。如何构筑适合中国的航线网络,已成为近年来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对近年来研究进行了归纳分析,为接下来的深入研究做好了铺垫工作。

参考文献:

[1]Pollack M. Airline route-frequency planning[J]. Transporttation Research,1982.

[2]Morton E O'Kelly. The location of interacting hub facilities[J].Transportation science,1986.

[3]仇加印.高铁时代的民航发展展望[J].空运商务,2010,4.

[4]黄晋.高铁发展对民航运输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9.

[5]彭峥.我国航线网络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民用航空,2009,9.

[6]褚衍昌.我国航线网络特征研究[J].

篇(5)

关键词:渭南市;高铁;城市发展方向

一、渭南市城市空间发展背景

渭南市位于黄河流域中游,西北黄土高原东南缘,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渭南地区在周、秦、汉、唐属京畿之地,是古代长安的东大门,交通发达,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是沿海、华北与西北、西南互通的重要交通要道,距省会西安 60km。

渭南是我国新兴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和重要商品粮基地,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为 655.5 亿元,仅占陕西省的8.2%,位于陕西省第六位;市辖区GDP占全市比重为17.53%,远低于陕西省其他市。同年渭南市户籍人口543.18万人,占陕西省省总人口的14 .4%,仅次于西安,位于陕西省第二位;市辖区人口仅占全市总人口的17.2%,在陕西省及周边地区中位列靠后,形成典型的“小马拉大车”特征,这与渭南城市是区域中心的地位极不相符。总体城镇化水平为3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9%),其中临渭区人口为95.79万人,城市化率为40.6%。从城市化率发展来看,渭南市即将进入城市化发展加速期,城市空间规模扩张势在必然。而现状城区对市域辐射能力不足,这一方面是由于渭南城市所出的地理位置造成,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说明渭南城市产业发展存在一定问题,对城市整体用地发展带动不足。

二、渭南市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分析

渭南市现状城市空间形态由于渭南、南部塬地的限制,现状形成了沿陇海铁路、高速公路东西向分布,以工业园区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格局。根据已有研究和经验,高铁的建设将给设站城市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城效应、文化效应及政治效应[1]。在快速推动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的同时,由于城市交通区位的改善将使城市获得跟多的发展机会。随着区域中心城市西安在产业升级过程中转移部分以劳动密集为特点产业的开始,大西高铁、郑西高铁的建设使渭南城市有条件成为这些产业的落之地,加上站点周边形成的以第三产业为特征的站点直接影响圈,渭南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在高铁建设的影响下必将发生变化。

要研究城市发展方向应从城市现状布局结构的生长方式及规律入手,综合评判影响城市发展方向的动力因素,它主要包括:用地自然条件因素(用地形态和地貌现象、地基承载力、地势与地下水埋深、土壤肥分、用地条件、植被绿化条件、坡度高程)、交通条件因素、现状建设条件因素、其他条件因素(区位优势、开发心理、土地本身经济效益)等,最终确定城市发展方向。

根据渭南城市现状建设和用地适宜性评价分析,向东发展:从现状建成区(以原渭南市化工厂计)东侧边缘向东约1.7公里处存在由山体和渭河挤压形成的狭窄地带,南北距离仅有1公里左右,且被西潼高速公路、陇海铁路和310国道等交通线路切割,没有发展空间,不适宜发展。

向西发展:是历来城市空间拓展的主导方向之一,但发展空间不足,从现状建成区西侧边缘(以崇业路计)向西1公里即到临潼区零口镇行政边界,只有少量建设用地存量。鉴于现状城市空间骨架已经拉开,现有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不高,适合填充式发展。

向南发展:南部主要是台塬地区,并且受到西潼高速公路、陇海铁路、西合铁路以及310国道等交通线的阻隔和切割,用地支离破碎,难以利用。向南发展还造成道路、供水等各项工程投资量大,而且破坏了南塬的生态环境,因此不适宜发展。

向北发展,地势平坦,用地条件良好,城市用地拓展空间充足且利用成本较低,渭河宽2公里的河道对于城市空间发展而言门槛较高。但现有三座平均间距在2.5公里左右的桥梁,按照跨河城市发展的一般经验,满足每2公里左右有一座跨河大桥可基本满足两岸的交通联系需求,故在一定时期内现状桥梁可基本上满足两岸交通联系需求。可跨越门槛向北发展。

因此对于渭南城市而言,向北跨越、向西填充的发展方向存在一定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作者通过分析高铁建设对发展方向影响因素的影响,确定对渭南发展方向的影响。

三、渭南高铁对城市空间发展方向的作用

渭南高铁的建设将会影响渭南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产业发展选择、城市人口增长,同时站点设置在主城区北部,渭河南岸,站点周边用地条件良好促使它成为市域服务中心。因此对于渭南城市而言,这些因素将直接作用于城市布局,从而对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产生影响,具体体现在:

第一:渭南城市产业用地主要布局现已成规模的工业园区,主要位于西部和渭河北部平原上。也就是说高铁建设带来的产业将布局在这些区域,而之前在城市发展动力机制中已明确提出产业用地的布局一直是渭南城市空间发展最主要的动力。因此随着产业用地的布局,未来城市空间将向西、向北发展。

第二:渭南高铁站点设置在渭河南岸,主城区北部,站点周边地区现阶段处于未开发状态,依据国外高铁建设经验,站点周边将发展成为市级公共服务中心。而渭南城市空间将沿渭南两岸展开,渭河将成为渭南城市的内河,使渭河由“门槛”变身为渭南城市良好环境的创造主体。因此,站点的布局将成为城市向北发展的有力跳板。同时站点位于高新区的西北地区,站点周边形成的以第三产业为特征的城市功能将很好的解决现有高新区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的局面,为城市产业向西填充和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创造条件。

第三:从区域角度分析,随着高铁建设、关中环线、西咸北环线以及渭蒲高速的建设,城市跨河向北发展顺应了中心城区与市域北部五县市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渭河以北地区将成为渭南中心城区与市域北部各县市联系的重要空间节点,为了渭南城市在区域中影响力的提高,向北发展已成为一种需求。而高铁建设、西潼高速公路、陇海铁路和310国道构成的东西向陇海铁路经济发展带和渭南城市与西安主要经济联系方向,城区西部地区因此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地区。

综合各种发展条件,向东、向南发展存在用地条件的限制;向西发展虽然存在行政区划的限制,但还存有发展空间;向北虽然存在渭河的天然门槛,但在高铁建设影响下发展条件已经成熟,因此,在高铁建设影响下渭南城市发展空间以向北、向西发展。

参考文献:

[1] 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篇(6)

1 前言

规划的成贵高铁起于成都南,途经乐山、宜宾等,而后进入云南境内,最后再进入贵州省毕节市、贵阳市,形成四川至珠三角等沿海地区的快速通道。成贵高铁的建设将极大的缩小毕节与贵阳、成都的时空距离,毕节市的交通区位将由目前的相对封闭状态,转向融入贵阳半小时生活圈以及成都1.5小时经济圈,将成为长三角与珠三角辐射大西南的重要节点。国内外经验显示,大型铁路枢纽客站周边地区将凭借其“综合交通枢纽”的优势,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使城市可以在市域甚至更大的范围内思考未来城市建成区的功能布局。

2 高速铁路的影响分析

2.1 高铁对城市产业的影响

根据国外高铁站建设的经验,乘坐高速铁路的出行主要以商务和旅行为主,同时包括一些短途的通行出勤和少量的长途旅行,由于商务、旅游、通勤等活动的需求,使得高速铁路与城市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发展密切,包括商务、商业、公共服务、休闲旅游等,城市经济发展中能够受到高速铁路带动和影响的部门也主要集中在这些方面。如法国高速铁路(TGV)的经验显示,高速铁路的建成影响了商业企业的选址行为,同时也带动了高铁站周边地区的发展。其中最为明显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商务出行活动总体增长了50%,其中铁路出行量增长了约一倍;TGV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原来在内地的中等规模的信息业公司通过TGV进入巴黎市场。

表1 高铁对城市产业的影响

对应产业 影响要素

房地产业 促进区域居住产业向高铁站周边地区扩散,推动新城建设

旅游 游客增加,聚集人气、住宿增加、娱乐设施增加

商业 利用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形成地方商业中心

资源型产业 有利于资源大量输出

一般制造业 有利于管理者出行、公司分布设置

高新制造业 与铁路相关的装备制造业存在发展可能

2.2 高铁站点的时空影响范围

高铁建设使得城市之间交流频繁,为优化调整城市空间结构提供重要机遇,其基本模式是以站点地区为核心的新城开发。从国内外相关经验上看,高铁新城形成以高铁站点为核心,包括周边一定服务区域,呈现出明显的圈层结构。核心圈层为500-800米,紧邻圈层为1500米,新城范围为一般以枢纽为核心,5000米范围以内。

3 地方发展诉求及发展趋势

3.1 地方发展诉求

梨树新客站的选址位于毕节市七星关区和大方县城的中心位置,处具有极其重要的区位以及较佳的可达性与服务条件,同时,其南部紧邻毕节职教城,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智力技术支持。地方政府希望在这一区域内,借助新客站带来的区域影响力,塑造一个崭新的核心城区,既能承担部分老城向外拓展的城市功能,又能促进七星关区―大方县城同城化发展,以适应本地区城镇化的发展需求。

3.2 发展趋势

根据地方发展诉求以及发展动因,本文得出以下趋势研判:一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快速城市化进程促使提升了区位条件,梨树新客站片区将成为门户地区,商贸业成为未来市场增长的重点,并将逐步升级;二是未来伴随着区位改善,将促使本地区优势产业逐步走向高端业态,商贸业成为未来市场增长的重点,并将逐步提升其产业层次;三是优势产业成长将带点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地区发展趋于多元,商贸业将带动相关居住、物流、展贸及相关设计行业发展;四是土地成本的提高对低附加值产业产生“挤出”效应,制造业将逐步从本区迁出。

4 用地功能策划

4.1 功能策划

高铁站周边区域必须具有多种复合功能,以吸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们。功能的组合应充分利用新客站片区未来将成为中心城区的优势,应充分平衡本地、地区层面上的不同需求。在这些原则指导下新客站片区应进行注重空间环境,针对不同使用者的需求,梨树片区安排的功能包括:

(1)针对居民的居住生活功能

作为城市功能拓展的重要承载地,居住生活功能应作为新客站片区重要的一项功能,片区内应提供舒适、优美、生态、便利的居住环境,以满足购物、文化娱乐、教育、医疗等日常生活需求。

(2)针对技术人员、企业家的、投资者的商贸服务功能

商务服务功能主要包括商务办公、孵化、商贸物流中心等,片区应提供优美、舒适的科研开发的空间平台和居住环境,以及中高档次文化娱乐场所。提供高尚住宅,舒适、优美且价格适宜的办公空间和高档次文化休闲场所。该部分设施主要承担城市高端服务功能,提升地区档次。

(3)针对游客的休闲娱乐功能

主要包括度假型住宅、文化艺术、体育休闲公园、酒店等,为居民提供休闲放松、娱乐聚餐、旅游度假的场所。

4.2 空间功能布局

结合上述功能策划,在片区空间上构建“一轴一带多片区”的功能发展格局。

(1)一轴――中央商务发展轴

以高铁站为核心,打造南北向的中央商务轴。其中中部为中央公园,在其两侧布局商业办公区、商住区等,形成地区的商务核心区。在入口门户地区设置大型城市公共设施,如城市展览馆、会展中心、城市影剧院等,通过大体量的现代化建筑树立毕节新城市形象。

(2)一带――生态体育休闲带

南部归化河两侧用地均为峡谷峭壁等难于开发利用土地,且这些地区生态敏感性较高,规划将该类地区作为生态保育地区,在维持其原有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发展体育休闲功能,如高尔夫以及其他山地运动等,为市民提供户外体育休闲服务。

(3)多片区

包括一个商务办公片区、两个商贸片区以及五个居住片区。其中商务办公片区充分利用高铁站场带来的大量人流物流优势,形成商业、行政办公、酒店、写字楼、会议展览以及餐饮、娱乐、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片区,通过繁忙的商业活动聚集人流和物流,以形成完善的区域商业商务中心。商贸片区凭借便利的交通条件建设展销商务综合发展区,集展示、贸易、办公于一体,同时在其周边相应配备物流中心。居住片区则结合现状地形以及规划道路等因素,共设置五个居住功能片区,每个居住社区配备一个邻里中心,为居住社区提供必要的生活配套服务。

5 结语

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高铁对城市化的冲击非常深远,从长远的观点看,高铁覆盖面在全国的扩展将为高铁沿线节点城镇提供跨越式发展的机会,中国将会出现大量的依托这种交通枢纽的建设起来的新城区。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本文结合当地政府的发展诉求,提出新客站片区周边的用地功能布局安排,为其开发建设提供相关指引,同时也为其他相类似地区提供相关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篇(7)

“学习民法典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做的事情,我虽然退休了,但还是要继续学习好、宣传好民法典,通过学法用法、尊法守法,进一步提高自己和身边群众的法律意识,更好地为社区的发展发挥余热。”在观看完专题报告会后市公司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庞在礼如是说。“高铁霸座现象经常在新闻里看到,民法典明确了禁止高铁霸座。”“小区电梯广告收益归谁,民法典说了扣除合理成本,属业主共有。”“还有很多群众关心的热点事件和问题,民法典都给出了标准答案,确实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典范之作啊!”观看视频的老党员们在观看后分享心得。

参加省公司定期组织的见习经理集中培训,有针对性地提升见习经理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集中培训以考试或论文形式结业,结业笔试或结业论文成绩未达到“合格”以上的,经市公司党委研究后,解聘见习经理职务,退出培养计划。

(2)交叉挂职锻炼

篇(8)

1.长株潭城际高铁概况

长株潭城际铁路是连接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的城际快速铁路。由原铁道部和湖南省合资建设。城际铁路使用双 线,区段最高设计行车速度200公里/小时;采用电力牵引,自动控制,计划于2016年开通运营。

新建城际铁路以长沙站为中心,衔接株洲、湘潭、益阳三个方向。线路自长沙站引出后,经圭塘、汽车南站、植物园至暮云,沿京广铁路经白石港沿红旗路接入株洲 站,并向南延伸至七斗冲站,线路自暮云经昭山、荷塘、板塘跨湘江引入湘潭站;线路自长沙站北端引出后,沿开福寺西路过湘江,沿杜鹃路经长沙市政府北侧至雷锋大道站。新建正线长度97.5公里,桥隧比79%。并实施长沙站、株洲站站房改造,新建捞刀河调车场工程以及株洲车辆段搬迁工程。

2.SWOT分析法简介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与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是一种能够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分别代表:strengths(优势)、weakness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SWOT分析通过对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加以评估与分析得出结论,然后再调整企业资源及企业策略,来达成企业的目标。

3.3.基于SWOT分析的长株潭城际高铁对区域经济的效应分析

3.1 优势

(1)促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

首先,长株潭城际高铁的建设可以使三个城市的经济要素更加充分自由的流动,区域经济发展实质上就是通过要素的有序流动形成区域间合作、分工与竞争,实现生产要素在区域整体上的基本最优配置。其次可以促进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的深化及产业的集聚与扩散,产业转移在一般意义上能够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以某种方式实现跨区域的流动,助于转入地区更好的利用内外部资源、市场、技术等等,扩大本地区经济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形成区域动态竞争优势,进而促进本区域的经济增长。

(2)满足区域间客运需求,提高区域的可达性[1]

长株潭区域范围内,现在拥有的交通方式主要有长株潭公交、普通铁路运输、高速铁路运输、城际快吧、私家车等。交通方式比较多,长株潭三个城市间距离在50公里左右,速度上高铁最快,可以大大缩短区域间的时间距离,但是高铁车站建设地点相对来比较偏,离市区比较远,而长株潭城际高铁在市区有站点,旅客上下车比较方便,所有城际高铁对于长株潭三个城市间可达性影响是巨大的,城际高铁建成通车后,相对于沿线其他已有的交通方式来说,沿线各设站城市到其他地区的旅行时间就缩短了。这种新交通方式的引入使得居民出行更加方便,客流吸引能力也很强大,客流量也会有很大的提升,时空距离上的缩短使得区域可达性水平提高,在经济发展方面将促进经济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的效率得到提高。

3.2机会

(1)调整区域产业结构[2]

第一,长株潭城际高铁的建设可以增强城市间产业布局的灵活性。长株潭城际高铁可以大大提升运行速度,缩短了三个城市间的空间距离,突破了运输时间和效率限制,使得制造业所需要的大量劳动力需求和运输能力得以保证,增大了产业布局的灵活性。

第二,城际高铁可以优化高技术产业的布局。由于交通条件的影响,使得三个城市间的市场要素流动产生壁垒,阻碍了地区优势的充分发挥,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影响整个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长株潭城际高铁的建设概述运输基础结构,提高运输能力。

第三,长株潭城际高铁的建设可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高铁的发展将土地利用的高效性与多元化[3]。随着长株潭三市的土地开发趋于平稳,服务设施日渐成熟,逐渐形成的新商业和服务中心,将承接大量人口和服务需求,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四,城际高铁的建设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由于高铁的作用机理是通过缩短区域间距来优化资源配置,高铁打破了空间和时间距离,拉近了心理距离,淡化了城市间形态边界,有利于产需衔接和互动,促进有限资金、技术和人力等资源得以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发展。

(2)拉动区域投资,增加投资吸引力

城际高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为建设本身促进的经济增长和建成后运营促进的经济增长。城际高铁建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城际高铁的建设包括线路建设、车辆设备生产等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土建工程投资时城际轨道投资构成中占有重大比例,而且高铁的车辆设备对技术的要求很高,在投资中也占很大一部分比例。城际高铁建设运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还表现为与之前后关联的加工制造业、机械机车制造业、冶金业、信息技术产等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方面,产生波及效果。

(3)增加就业

城际铁路的修建和运营将大大增加劳动就业机会[4]。据调研,国内地铁每公里配备人员约60名,高铁与城际轨道交通每公里配备人员约14名,按运营人员占三分之一推算,到2020年地铁需要运营人员2.2万人以上,高铁与城际轨道需要运营人才约4.3万人。

3.3劣势

(1)城际铁路造价昂贵[5]。长株潭城际长株潭城际铁路投资估算总额为233.2亿元。其中静态投资193.85亿元,建设期贷款利息10.5亿元,动车组购置费28.8亿元,铺底流动资金0.1亿元。如此昂贵的造价必定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2)票价较高。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城际高铁票价仍是难以接受的,城际的票价比一般车次要贵很多,对于不追求时间效应的居民来说,往往会选择较为便宜但是比较慢的车次出行,可能导致客运量不足,也可能会削弱城际高铁带来的经济效应。

3.4威胁

长株潭城际高铁的开通所带来的流动便利,城市间要素的加速流动的同时也会促使各要素流向实力强的城市。高铁的发展加快了客流的周转速度,加强了城市间的衔接,可能更多的人选择到省会长沙发展。其次,城际高铁的开通会对其他运输方式和产业规划造成一定的冲击。因为高速铁路改变运输格局。

4.总结

长株潭城际高铁的建设运营是一个投资巨大但具有公益性的项目,城际铁路的运营管理需要昂贵的成本,从运营生产的角度来说,长株潭城际亏损难免,但是,对长株潭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的驱动作用,可以形成良好的经济效应。通过长株潭城际的建设运营,使得长沙、株洲、湘潭的人才、信息、技术资源和城市功能可以更加快捷的扩散融合,进一步增加长沙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长株潭三市合作的加深,必定推动实现各自的功能定位,通过优势互补,共同推动长株潭地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玉,龚超.中国高铁经济的经验分析[N].中国集体经济,2010-12

[2]王萍.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07):29-31.

[3]张文尝,金凤君,樊杰.交通经济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0-12.

篇(9)

中图分类号:S55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14(2010)04-210-02

2010年2月6日郑西高铁正式开通运营,高铁使中西部地区城市之间的同城效应得到体现,铁路沿线将形成走廊产业经济带。它架起了关中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经济带合作、联动、协作发展的桥梁,两小时的旅游圈为郑西两地无障碍旅游提供了条件。SWOT方法在战略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即分析企业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

和威胁(Threats)。现已扩展到旅游领域并取得显著成效。郑西两地地缘相近,文化相通,旅游资源具有相似、相关、相连性,这使得两地乃至沿线城市能够进行区域联动,实行旅游业的联合开发与发展。

一、郑西两市联动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1.一流的交通优势。郑州至西安高速铁路成功试运行,国产“和谐号”高速动车从西安站至郑州站用时只需1.48小时,是我国建成的又一条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它定会打破传统旅游格局,营造了一个新的两小时旅游圈,使两地市民互动频繁。它的投入使用,对中西部地区有下列影响:首先,改善了中西部的交通设施,促进了交通事业的改革;其次,改善了铁路运输的服务品质,提高了沿线铁路运输能力;最后,将促进沿线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拉近中西部地区的距离。这使得其沿线的1亿多人口的出行更加便利,对郑西两地和沿线的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郑西高铁为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架起了最宽阔的桥梁。

2.资源互补优势。旅游资源互补性是旅游整合的前提,区位关系适宜性和区域经济共需性是旅游资源整合的推动力。旅游资源互补是指旅游资源之间由于种类、规模、形状、文化内涵、时间序列、区位等自身要素的差异而形成的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区域间旅游合作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区域内各旅游经济体能否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使区域内差异性旅游资源可以有效结合,从而产生更大经济效应。郑州作为省会城市,城镇人口众多,往来人流量大,是在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人口、物资集散地。其代表性旅游产品少林寺、拜祖大典世界知名。西安拥有世界级的旅游观光资源是海内外著名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西安文化遗产极为丰富,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坑,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墙――西安明城墙及周沣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四大遗址等,皆为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两个城市中拥有着互补的旅游资源,如西安有秦岭野生动物园,而河南目前没有野生动物园。更有旅行社打出了“兵马俑+少林寺”的新线路。郑西两地通过旅游联动和整合,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会极大地丰富旅游产品。

3.政府部门的充分重视。2010年1月22日,郑州市旅游局与西安市旅游局签署协议,达成深度合作关系,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并签署合作协议,协调当地景点针对郑西高铁推出优惠活动和优惠政策,积极推进两地无障碍旅游。在2009年底,西安旅游局就组团到郑州举行过大型旅游推介活动,郑州旅游局也在2010年元旦赴西安进行宣传,并在高铁开通首日组织首批游客去西安体验古城之旅。而在此之前,郑州和西安旅游也一直有合作,两地曾联手向香港推广旅游产品,西安表演的是唐歌乐舞,郑州则是少林武术,一文一武一张一弛,相得益彰,在香港特区大卖,获得市场的认可。

4旅游基础设施完备。郑州和西安两个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完备,具备足够的规模接待能力。郑州作为著名的旅游城市,餐饮、酒店等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档次高、数量充足,接待能力的优势明显。郑州市旅行社已达200余家,旅游星级饭店近百家,旅游车船600余台,旅游教育培训机构40余家,旅游直接从业者10万余人。西安旅游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颇具规模。全市拥有年接待游客10万人以上的景区20多个,国家4A级景区9个,星级宾馆72家,其中五星级宾馆4家,四星级宾馆13家。

二、郑西两市联动发展旅游业存在的劣势

1.地区壁垒的阻碍。目前,从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层面,并无明显的旅游行业壁垒存在。但是,由于组织机构、利益协调机制、诸侯经济等多种“壁垒”存在,在操作层面,由于对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理解不同,加之保护本地区利益的需要,郑西两地确实存在一些事实上的行业和地区壁垒。如有些地方规定非本行政区的旅游车辆不能进入本地区景区景点,或要求其交纳一定的额外费用方许进入;异地旅游企业进入本地区经营时,有些地方规定或在操作中执行一些高于本地企业的进入标准,实质性限制旅游企业的跨区域经营;在一些地区导游的异地带团还存在一定的障碍。

2.文化习俗的相似性。近几十年来,河南人来陕西有三次大的规模迁徙,因此在陕西人中祖籍为河南的人的数量较多。两省在历史文化、地理文化、古都文化、交通文化、旅游文化等资源上,具有同根、同源、同性、同质的高度共生性和同一性。而旅游活动是一种文化消费活动,从旅游者来说,他们进行旅游主要是为了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参观重要的历史古迹,欣赏自然美景,享受大自然的恩惠,购买有特殊含义的纪念品、工艺品和礼物,品尝精美的佳食,进行度假或有益于自身事业和学习的探访等。因此,文化习俗差异不大,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不足。

3.区域内合作不足。区域内各城市的发展都立足于本地利益,缺乏整体上的宏观协调,尽管城市间会就某些领域进行合作,但只是临时性的、局部性的和非制度化的。各城市追求自身利益的狭隘性和近期性,会导致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对支撑和保障区域协作发展的制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郑西两市各旅游景区竞争有余,合作不足,没有发挥整体的组合优势。旅游景区之间缺乏区域旅游合作意识,各自打出降价牌,吸引对方城市居民的前往,制约了联动旅游业发展的实现。

4.经济条件的制约。旅游依托于交通,但最根本的还是经济作为基础。郑西高铁的开通运营无疑使两地距离缩短,但价格提高了,大概是普通票价的5倍,旅游者未必都愿意乘坐,更多的可能是商务游客。

三、郑西两市联动整合旅游资源的机遇

1.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首先,郑西高铁对沿线区域经济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它可以加速沿线城市经济的快速转型和高新技术的创新,促进地区间各种要素的高速流动。沿线城市无论在旅游规划,还是产业布局,甚至是招商引资多方面都可以开展合作。这一区域能源丰富,人口众多,工业基础良好,而且,郑州、洛阳、西安等均在经济发展的高速期,将大大带动沿线城市的发展。而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能刺激旅游需求的增加,提高居民的出游率,使旅游业的的发展具有一个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其次,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最后,国家大力推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家扶持旅游发展战略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

2.为郑西景区战略联盟提供条件。景区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景区间或景区与各旅游企业间,为了实现资源共享、风险或成本共担、优势互补、共同拥有市场等战略目标,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通过股权参与或各种契约而结成的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网络式的景区经营联合体。郑西两地在时间距离缩短,空间距离不变的基础上,通过今后战略性的合作,促使双方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从而无需扩大景区规模就可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3.豫陕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随着郑西高铁的开通,两省间航空、(下转第212页)(上接第210页)铁路、公路、水路“四合一”的经济文化通道必将更加兴旺发达起来。两省将共同承担起打造和建设黄河“经济长廊”、“文化长廊”、“生态景观长廊”、“遗产长廊”和“旅游长廊”的任务。陕西省是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桥头堡”,西安是黄河中游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决定了陕西将要承担起联合包括河南在内的兄弟省市区共谋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历史使命。可以从古都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黄帝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玄奘佛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等多方面进行两省旅游文化产业的合作发展。

4.提升郑西两市城市形象。郑西高铁的开通提升了两地的运输价值,使郑州、西安的城市地位得到更大程度的认可,对两个城市的形象也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对郑州而言,可以借助西安的国际影响力,扩大和提升郑州乃至河南旅游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扩大境外游客的数量;对西安而言,可以借助郑州铁路交通运输枢纽优势,拉近与中东部地区以及沿海地区的距离,尤其是与上海等特大城市的连接更加顺利,可增加西安地区的游客量,进一步推动西安旅游事业的发展。

四、郑西两市联动整合旅游资源的挑战

1.游客对旅游品质要求的提升。高铁的开通为西安与郑州之间在今后的合作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交通条件,也使像少林寺、大唐芙蓉园这样的旅游产品更有吸引力,将加剧两地更深层次合作的开展。但同时,两地的合作并不代表没有竞争。作为游客在进入城市的一瞬间,对于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酒店、出租车和公交车服务、市民行为规范等方方面面都会有更加苛刻的要求。城市必须在旅游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旅游产品的进一步开发、旅游服务的改善等方面提升自身的品质来满足游客的需求。另外,景点的竞争还将存在和加剧,对于相似的景点,游客可能只会选择其一,这种竞争也会促使景区品质不断提高。

2.旅游者多元化的需求。目前,客源市场和出游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随着客源市场较大规模扩展,游客个性化需求的不断突出,体验游、自助游、自驾游、民族村寨深度游等极具个性化的旅游方式逐步显现。旅游需求方式由静态观光向动态体验方向变化,旅游者需求的变化趋势为郑西两市旅游联动指明了方向,豫陕两省可以大力发展民俗游、观光游、采摘游等乡村旅游,培育出一批具有特色的旅游名村。

3.日趋激烈的区域旅游竞争。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也造成了区域旅游的激烈竞争。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都市经济圈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得到了迅速发展。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首都圈(京津冀大都市圈),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和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大都市圈,这些都市圈都是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城市之间具有相对紧密的社会、经济联系,这些区域的旅游发展迅猛。因此,郑西区域旅游的的发展面临着周边区域的激烈竞争,如何能够突围而出,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实现大旅游的目标,还需要认真研究。

发展区域协作,是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郑西高铁的开通拉近了郑州与西安两地在时空上的距离,要想实现两地旅游的融合,必须要做到豫陕两地的联动。只有实现资源共享、旅游共享、信息共享、人员共享,才能形成一个多业并举、融合互动、快速发展的产业集聚区,并更好地联动沿线的客流、货流,为沿线城市注入新的动力,实现真正的融合,以此实现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张义明.提升黄淮四市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理论诉求[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81-184.

2.胡宁,赵莉.基于SWOT分析的河南省国内旅游战略选择[J].现代商贸工业,2008(10):100~101.

3.安传艳.中原城市群旅游一体化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7)

篇(10)

党的十报告和国家“十二五规划”都将自主创新确定为国家战略,坚持自主创新战略,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已成为跨越“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实现现代化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梦”的必由之路。面临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创造性的探索以高端制造业拉动我国产业整体发展,实现自主创新的模式,已成为当前应当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以高端制造业中比较典型的汽车工业、高速铁路和民用飞机产业的发展现状为重点,比较分析,查找差距,总结原因,给出建议。

1 国内大型高端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取了初步的成果,为我们探索以高端制造业拉动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模式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

1.1 汽车工业的艰难前行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特别是近十年的发展,汽车产量和销量迅猛增长,已开始进入“汽车生产大国”行列,产量由世界的第八位成长为超过美国的世界第一位。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和汽车市场供销两旺的局面并没有改变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局面。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品牌竞争力差,使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受制于人,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汽车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中国只能是汽车的生产大国而不是汽车制造大国。在国际产业链的分工中,我国汽车企业也和其他很多行业的制造业一样,处于“微笑曲线”的最底端。三十多年的“市场换技术”也没有改变为国际跨国汽车公司打工的角色。

综合汽车工业的发展路径,可看出中国企业汽车自主创新能力缺乏主要表现在核心技术引进不成功、系统集成能力不足和没有形成自主品牌三方面。

第一、核心技术引进不成功。中国汽车企业一开始就提出“以市场换技术”的口号,通过合资来提升并获得核心技术,然而,由于欧美发达国家汽车企业对国内企业进行了严格的技术封锁,引进的技术和国内企业的技术能力存在较大差距,跨国公司在中国实际处于垄断地位等因素,以“市场换技术”的设想进展缓慢。例如,在中美达成的协议条款中,取消了国产比例和技术转让的要求,并规定不得限制进口部件总成装车。与大众合资,外方也进行了严密的技术封锁,中方改一个国产化零件的试验都必须拿到德国去做。

第二、产品系统集成能力不足。产品系统集成是集成多种技术设计出新产品的能力,是汽车技术结构的首要环节,产品系统集成能力是汽车产业技术基础和性能保障,具有强大的产品系统开发集成能力是汽车产业实现自主发展的关键。中国企业在合资模式下的技术学习基本不发生在产品开发层次,而仅发生在产品制造环节。

第三、缺乏自主品牌。合资企业作为中国轿车生产的主要力量予以保护和扶持,给我国自主品牌带了巨大的竞争压力。我国民营汽车企业在竞争的夹缝中起步,虽然在高增长的汽车市场中占得了一点市场,但苦于技术研发的难度、资金的短缺、政策的挤压,只能在竞争相对宽松、技术壁垒不强的低端市场上以价格优势竞争。在自主品牌企业阵营中,生产规模达到20万辆左右的只有奇瑞、天津一汽和吉利三家企业。

1.2 高速铁路的快速崛起

中国的高速铁路走出了一条与汽车产业不太一样的道路。不到6年,中国高铁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重大跨越,中国高铁走出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模式”。中国铁路按照国务院确定的“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方针,大力推进高速列车技术自主创新,跃居世界领先水平。分析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联合组织,实现自主创新。我国高铁打破了部门、行业、院校、企业的界限,由科技部、铁道部等部门携手组织全国的科技资源,共同搭建高铁及列车技术自主创新平台。铁路部门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以掌握核心技术为目标,积极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举,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构建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第二、注重系统集成和产业链发展。高速铁路不仅是高新技术的集成,而且有着特有一条长长的产业链,紧密带动机械、冶金、建筑、橡胶、合成材料、电力、信息、计算机、精密仪器等相关产业发展,并促进这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新材料和信息产业的研发和高铁沿线区域经济布局的调整。我国高铁诸多重大项目的技术引进与国产化工作在一条产业链上同步展开,高铁的核心技术与主要配套技术的各个难点被产业链上的企业逐一攻克。高铁产业链的整体升级,保证了关键技术的整体水平和后续开发能力。

第三、技术转让,创建自主品牌。35家机车车辆厂和各地铁路局是一家,由铁道路统一组织谈判,统一向企业下单,任何一个国际巨头要跻身中国市场,必须技术全面转让,必须本土化生产,必须打造中国品牌,必须价格合理。

通过以上三步,逐渐形成了从创建品牌到拉动产业链,再到自主创新的模式,进而实现了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崛起。

1.3 民用飞机的方兴未艾

大飞机素有“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的美誉,整个研制过程需要耗时十年以上,却能给国家带来巨大的产业拉动和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中国人的大飞机梦却是一波三折。中国民用航空工业走过的三十几年证明了: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技术,才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1970年8月,国家启动“708工程”,即“运十”飞机,是我国第一架自主设计制造的大型客机。不过“运十“飞机仅装配了两架就匆匆谢幕。1992年,与麦道公司签订了合作生产40架MD90飞机协议,1996年,麦道公司被波音公司收购后,MD90飞机停产,中国只生产交付了2架飞机。由于没有大型航空工程项目引导,依靠“运十”、MD系列飞机项目成长起来的民机设计、制造专业人才大量流失。2000年以后,中国大量购买波音、空客飞机,继续执行“以市场换技术”战略,2008年,空客在天津建立总装厂。但是空客天津总装公司仅局限于总装,核心技术设计依然在欧洲进行。

2002年4月,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启动,面向全球招标配套,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国有单一投资的道路,2008年11月,ARJ21新支线飞机在上海首飞。2006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大飞机被确定为“力争取得突破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2007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听取了大型飞机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关于大型飞机工作汇报后,原则上批准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同意组建大型客机股份公司,尽快开展工作。经过20多年的反复和波折后,中国终于重新下定决心制造自己的大飞机,向研发民族品牌的大型客机迈进。2008年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成立,正式启动了国产大型客机C919的研制。C9型客机采用国际通行的“主制造商―供应商”,进行全球招标,拉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目前C919已转入工程发展阶段,预计2015年首飞,2017年交付用户,目前累计订单400架。

中国民机发展历史充分说明,必须走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制造的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品牌,增强系统集成能力,同时充分开展国际合作,才能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整体产业链发展。

2 国内大型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思考

通过对汽车产业、高速铁路和民用飞机等高端制造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研究其发展的内在原因,可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第一,必须坚持自主品牌的基础性地位。各种战略的困境都充分都说明,只有我们掌握核心技术,坚持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基础性地位,才能不断发展产业,引领行业。

第二,必须坚持自主品牌、系统集成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模式。自主品牌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增强系统集成能力是关键。在坚持自主品牌、系统集成的基础上,充分开展国际合作,按市场经济规则办事,就能充分吸引国际著名供应商的参与,从而充分利用国际先进的技术,将国际先进的技术将扎根于自主创新的品牌中,不断提高技术和产品的国产化程度。

第三,坚持全产业链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必须站在全产业链的角度。仅从单处出发的自主创新或引进技术,无法引领产业的发展,必须将视野放在全产业链的高度。创立自主品牌是产业链源头的原始创新,实施系统集成是全产业链中关键部位的集成创新,而开展国际合作则是带动全产业链中下游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全产业链自主创新战略就能站在全局的高度,攻破自主品牌的核心关键,重点突出,各个击破,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实现高端制造业自主创新的若干建议

自主创新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战略,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正确选择,也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强大支撑。通过对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总结和思考,我们认为目前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需要对重点的高端制造产业进行整体规划,按照“自主品牌引领、系统集成创新、充分国际合作”的路线,打造国际一流产品,逐步提高重点产业的国产化率,进而实现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3.1 重视自主品牌建设,掌握自主知识产权

自主品牌引领是以高端制造业拉动产业发展,实现自主创新的基础。自主品牌是指由企业自主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它有三个主要衡量因素:市场保有量、生产研发的历史及其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企业自主品牌首先应强调自主,产权强调自我拥有、自我控制和自我决策,同时能对品牌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进行自主支配和决策。

对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高端制造产业,如果缺乏自主品牌,则不仅长期处于产业链下游,处于给其他企业代工的境地,而且将导致整个产业的衰弱。例如,汽车产业,由于没有形成自主品牌,长期被跨国公司占领,没有形成国内成熟的产业链。而高铁、大型客机则从一开始就确立了打造自主品牌的战略,逐渐取得了自主知识产权,并对整个产业链形成了拉动效应。

3.2 增强系统集成能力,打造国际一流产品

增强系统集成能力是以高端制造业拉动产业发展,实现自主创新的关键。系统集成能力主要依靠集成创新,它和基础工业能力一并是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两个方面,不同的是系统集成能力突出反映了关键核心技术对产业的拉动效应。

美国波音公司就是典型的“系统集成”公司,和波音公司类似,国际很多著名企业,像苹果公司、三星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等都是“系统集成”创新的典型案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企业要力争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位置,必须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增强系统集成能力,打造国际一流的产品。

3.3 加强国际合作,注重利用先进技术和国际市场

开展国际合作是以高端制造业拉动产业发展,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开办合资公司、“以市场换技术”等战略仅是较低层面的国际合作,而在打造自主品牌、增强系统集成能力之后的国际合作将是较高层面的国际合作,可以起到拉动整个产业链的效果。国际合作主要可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充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欧美发达国家在技术领域还依然占据领先地位,国内企业必须在打造自主品牌的基础上,增强系统集成能力,以庞大的国内市场做依托,吸引国际部件制造商参与合作,促成国际供应商与国内供应商深度合作,并通过政府与市场两种途径,逐步学习、引进并掌握先进技术。作为主制造商要将国际供应商看做合作伙伴,“风险共担、利润共享”,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掌握技术进步的主动权。

二是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成为国际化企业、跨国公司将是必然选择,也是国家整体实力的象征。未来几十年,中央企业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开展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打造国际一流的企业。

3.4 逐步实现国产化、拉动整体产业链发展

逐步实现国产化,拉动产业链发展是以高端制造业拉动产业发展,实现自主创新的最终目标,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逐步实现国产化。逐步实现国产化关键在主制造商,要高度重视主制造商的作用,促成国内企业与国外部件制造商的合资合作,推动国内企业尽快学习取得国际经验、标准、规范,承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国内部件企业作为供应商,逐步提高国产化率。

二是拉动产业链发展。高速铁路、大型客机等产业是高技术的集合,具有产业链长,辐射面宽,产业带动面大,技术扩散作用明显等特点,对于大量基础学科有着很强的拉动作用。要发挥主制造商的作用,积极拉动产业链发展,使中国企业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整体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参考文献:

[1]邹璇.要素流动、产业转移与经济增长.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09.

[2]王文寅,张叶峰.科技、资本、劳动的贡献率比较[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2,30:45―47.

[3]杨宇,邓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要素贡献率的变化[J].财经问题研究,2012,8:23―25.

[4]张景安.科技部政策与体制改革司.实现由技术引进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的战略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3,11:1―3.

[5]张晓辉.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目标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4.

[6]陈怡玲.世界汽车自主创新发展模式印发的思考[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3:9―11.

[7]邵慰,李怀.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4:22―25.

[8]曹方.从“追赶”到“领跑”中国高铁进行时[J].上海信息化,2011,1:23―25.

[9]孙国瑞.中国高铁的发展应注重专利制度的运用[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1,8:12―14.

篇(11)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225-02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这是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京津城际高速铁路的运营,拉开了全国高速铁路建设的序幕。据相关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已建成21条高速铁路,营业里程9300多公里。预计到2015年将会有4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投入运营,届时覆盖全国省会城市(拉萨除外)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高速铁路网将形成。随着高速铁路建设同步发展的是高速铁路车站的建设。高铁时代的到来,意味着高速铁路车站将发展成为城市网络的一个中心。城市的人流!物流通过这些中心,进出城市轨道网络,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使高速铁路站区逐渐成为引领整个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因此,高铁站区的发展将成为城市发展的热点。

高速铁路车站的新建,导致车站周边的土地利用及城市功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功能形态。同时,城市对外交通方式向高速轨道交通转变也将对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市民生活带来深刻影响。面对高铁时代的到来,如何对高铁站区进行合理规划,己经成为地方政府和规划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高铁站区兼具交通功能与城市功能,能否带动城市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 用地功能的选择

高速铁路自身服务的人群特点决定了其对于地区发展带动作用存在明显的指向性,最显著的效应就是进一步强化城市服务业相关职能的发展,包括商务办公、零售商业、住宅等。

高铁站区用地的功能中往往选择较大比例的商务办公用地、商住混合用地以及部分文化用地等。一般来说,高铁站区适宜布局的产业用地类型主要有几下几种(如图1)。

1.1 商务办公用地

商务办公用地主要指各类生产服务业用地。发展面向区域的生产业,有利于加快城市自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同时也有利于区域的产业升级,使高铁站区真正发展区域功能。生产业重点发展地区总部、研发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等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知识型制造服务业,打造辐射区域的地区总部,积极发展金融、中介、咨询等产业。

1.2 商业服务业用地

高铁枢纽作为大量人流集散的场所,木身就需要相应的商业配套服务设施,这边枢纽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初始需求。枢纽周边地区应努力发展为区域服务高端零售业,将交通枢纽进一步转变为经济枢纽,形成现代化的区域商业中心。

1.3 会议展览用地

高铁枢纽建成后,将成为城市乃至城市群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为会展业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高铁站区要抓住机遇,提供比其他城市更加优越的会议展览场所,形成服务区域的会展休闲产业中心。

1.4 娱乐休闲用地

高铁站区可发展三种类型的娱乐休闲设施:一类是依托自然景观的娱乐休闲设施,可结合滨水绿地及大型绿化公园,建设为本地区居民服务的休闲场所,同时作为城市客厅的特色景观;另一类是与商业、商务、会展等设施配套的都市型娱乐休闲设施,在空间上与现代服务业结合布置,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同时,吸引周边城市相对高收入者和短期出游者;第三类是旅游业。高铁建成后,会有大量游客通过高速铁路达到目的地或者进行中转,借助这样的交通优势,结合城市体闲设施的建设,注重地方历史元素、民俗文化元素、水元素等利用,可以将高速铁路周边地区开发成为城市重要的旅游中转站和城市重要的旅游、文化展示节点。

1.5 居住用地

为保证新建的高铁站区实现高端化的发展,有一定规模的居住用地同期投入开发是比较安全稳妥的选择。高铁站区应在打造城市商业、商务副中心职能的同时,同步建设较大规模、环境优越、配套设施齐全的居住社区。这样不仅有利于木区尽快形成较为高档的景观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还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好处:住宅区可以为站区商业设施聚集人气,促进乘数效应的产生;多样化的地产物业开发类型可以适当降低市场风险;商业与居住同时发展有助于促进站区实现职住平衡式的发展,缓解未来的交通压力。在居住用地的建设中,毗邻高铁核心区的地区宜采用小街坊、密路网形式布置公寓型住宅,并适当提高用地的兼容性,可以采用底商上住的形式,在布置用地较为完整的居住小区用地。

2 用地结构布局

高铁站区土地利用呈现圈层式特征,距离车站越近的地区土地开发强度越高,各圈层用地结构布局如下。

(1)第一圈层:高等级商务办公区、高密度开发。这个圈层包括交通核、餐饮、商务、信息、办公、宾馆等,这些功能与高铁车站枢纽作用关联性最高,用地空间及功能布局上受交通枢纽控制最大。规划重点是建立与城市一体化的道路交通网络,合理布局车站地区伴生的用地功能,最大限度地为客流提供各种方便、快捷、舒适的服务。

(2)第二圈层:商务配套设施,中高密度开发。服务对象从以旅客为主转向兼顾城市居民。用地包括商务、办公、居住,甚至文化、教育、工业等。各类功能键用地与车站关联性降低,逐步向常态的城市土地利用平衡过渡。重点是发挥高铁枢纽拉动效应,注重土地经济性的培育。

(3)第三圈层:为城市各种相应职能区,服务对象从旅客逐步转变为居民。规划的重点是在更大范围内协调站区的交通组织,保持高铁站区与城市的整体布局与功能的协调。

我国许多城市地铁出行比例并不高,从出发地到高铁车站的时间得不到保障,导致乘客由于缺乏安全感而提前出发,很多乘客在距离实际发车时间还有一小时以上时就早己到达火车站候车,这样一来就无形中增加了高铁站区的交通压力。再加之,高铁站区集散交通和用地开发的交通需求相叠加,进一步导致高铁站区交通拥堵、秩序混乱。

综上所述,高铁站区需要采取高铁车站与周边地区相互融合的策略。保障高铁站区的有机互动,同时既要避免火车站和城市其他功能分离,也要避免高铁车站和周边地区相互干扰。我国一些高铁站区采用建立枢纽核心区与商贸商务核心区相互靠近但中间相隔一段距离(5~10 min步行距离)的方式,形成双核结构,如图2所示。

高铁车站和周边地区,适度分离。高铁站区由交通模块和服务模块共同组成,服务模块包括附属商业金融、办公酒店、公寓住宅、体育休闲以及文化会展等设施。客运枢纽和城市服务中心对于城市交通和城市环境的依存度并不一致,甚至产生一定的排斥性,不宜相邻并置;而一些共同的城市功能需求又使其相互吸引,也不宜相隔过远。5~10 min步行距离和适度规模的公共空间,可以有效屏蔽客运枢纽与生俱来的交通、环境压力。在视觉景观上,保持两者的连续性,避免人为的设置物理隔离设施将高铁车站孤立开来。功能上,高铁枢纽和周边地区之间可以局部共享,以促进高铁车站和城市中心的积极互动,达到共赢。依托高铁和地铁、BRT、长途汽车所带来的便捷交通条件,将一些相关商业、零售、办公、酒店、金融等功能聚集于此,而这些设施在一定程度上与城市服务中心有所重叠。整合这类公共设施,在满足基本保用要求的同时,将其布置在距离客运枢纽较近的高铁关联型城市功能区内,从而达到集约利用资源并强化重点地区的目的,实现两区的协同发展。

在交通上,保证高铁枢纽和周边地区之间既不相互影响,又能紧密联系。由于客运枢纽对于城市交通具有较大的压力,并且交通流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不均,对城市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容易千万较大冲击。同时,大量人流、车流的涌入也对城市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在人行交通上,通过站前广场、地下空间以及连续的人行系统,将两者充分联系起来;在机动车交通方面,建议分别采取各自相对独立的进出系统,汽车主要进出流线相互干扰最小化。

3 开发强度分区控制与用地开发流动时序安排

3.1 用地开发强度分区控制

土地开发强度指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上地的开发使用率,主要包括土地的建筑开发容量和建筑覆盖密度,可用容积率、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三个指标来进行控制。在高速铁路站区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稀缺与开发需求旺盛是大多数城市都面临的突出矛盾,市场机制的作用进一步促使追求土地的高强度开发与高效益配置成为必然趋势。然而高速铁路站区土地总体开发容量是有限度的,需要以保证区域内生态环境和广大市民适宜生活的空间环境质量为前提。因此,必须确定高速铁路站区适宜的开发容量并形成合理的密度空间分布,在满足发展需要和保全环境质量二者之间取得平衡。此外,由于自然条件、功能布局及需求多样性的影响,站区内部的密度呈现非匀质的空间分布,并形成了特有的城市肌理和形态结构。按照城市规划的整体思路对密度分布进行合理控制和引导也是塑造高速铁路站区特色和整体景观风貌的重要手段。

香港的密度分区制度很值得借鉴,其密度分区的基本原则为:建立住宅发展密度的分级架构,使有限的土地供应能够满足各类物业的市场需求;保证住宅发展密度与现有的和规划的基础设施供给保持平衡,并在环境容量范围之内;注重公共交通设施对于发展密度的影响,高密度的住宅发展应当尽可能位于地铁车站及主要公共交通交汇点的周边,以减低对于地面交通的压力和依赖程度;为了塑造丰富的城市空间形态,需要规划不同密度的住宅发展;为了避免对于湿地和郊野公园等自然保育区造成破坏,应当以低密度的住宅发展为主;在不良地质状况以及周边有危害性设施的地区,应当控制发展密度。

各个城市在高速铁路站区都应该采取灵活的开发强度控制策略,根据车站所在区位与交通设施所占用的空间对区域开发强度的影响,灵活设置开发强度,以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结合不同的区位和环境条件,在实现整体平衡的前提下对高速铁路站区土地开发强度进行合理的分区控制,即采用适宜的高密度土地利用方式,用地构成以混合使用为主。总体而言,站区土地开发强度遵循以下三个规律:市区范围内车站土地开发强度比郊区高;土地开发强度与距车站的距离成反比;商业、商务开发强度明显高于住宅开发强度。

高速铁路站区用地强度分级需要根据火车站站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的辐射,把区内地块按照强度由高至低依次分级开发。站区建筑高度控制,基本原则为:参考容积率设定高度的所在范围;根据各种用地对密度的要求或规范确定限制高度;结合城市设计考虑高度的设置。

3.2 用地开发流动时序安排

高铁站区的开发建议采取分期滚动型开发模式。

(1)近期,建设高铁车站、高铁站区环境轴线等展示城市门户形象所必需的公共设施,商业性的集中开发尽量远离高铁车站。尽量避免站区用地开发所产生的交通量与高铁车站集散交通相互叠加,避免交通拥堵影响环境质量。同时,也要避免高铁站区过多流动人口,影响区域商贸商务区的开发品质。(2)中期,重点建设高铁站区标志性地块,同时要注重用地的兼容性,根据市场需求以及交通供给能力,建设一定规模的居住社区,使得高铁站区形成成熟的社区氛围,同时,向居住与就业平衡的目标靠近。(3)远期,在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系统建立后,周边住宅区较为成熟之后,高强度二次开发高铁周边地块,实现特殊区位的土地效益。

在用地开发时序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轨道交通建成通车以前,尽量避免在高铁车站周边进行高强度的用地开发,以及安排与高铁车站无关的其他城市用地。应该轨道交通建成通车以后,再对紧邻高铁车站的用地进行再开发。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获得更好的土地经济效益,避免高铁车站前地面交通压力过大,而且再开发的土地利用项目将再一次带动枢纽周边环境的进一步提升,使高铁站区的发展获得新的机会与动力。

4 地下空间适度开发

由于车站地区土地资源非常紧缺,人们逐渐把目光转向地下空间开发中。地下空间的适度开发,可以有效提高高铁站区土地利用效率。随着科技的进步,广泛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成为了可能,地下空间的使用已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地下商业、地下铁道、地下轻轨交通、地下汽车交通、地下步行空间等,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地下交通网。地下空间具有不受气候条件影响,安全、迅速、便捷与节能的优点。

高铁站区可以利用地下空间来解决与城市动态交通系统的衔接与转换,以及与停车设施的联系,借助地下空间还可以提供商业、娱乐、信息、餐饮、停车等多种服务。

近年来,车辆的增多与交通的立体化发展,使得地下停车面积的需求大增,这样更加带动了商业服务等功能的发展,地下空间有多功能化、复杂化的趋势。我国大多数城市的站前广场对地下空间的利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交通、商业、人防工程和下沉广场等。

地下交通及停车:地下交通是组织城市人流、旅客人流过街的一种手段,是综合治理站前交通的一种方法。它为行人提供了更为安全的交通方式,也保证了地面车流的通畅。

地下商业:地下商业为满足地下交通人流和旅客、以及城市居民的购物需求而设,但应有一个正确的市场定位。其商业规模、商品种类应基于对旅客流量及其购买能力和广场周围的商业设施的市场综合调查,做到供需平衡,若刻意地夸大站前广场地下商业的潜能,把地下商业空间做得很大,就会造成人力、物力上的浪费,还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人防工程:站前广场的地下空间开发大多数与人防工程息息相关。我国关于人防工程的建设方针是: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站结合。于是,平站结合便成为我国站前广场地下空间的一大特点,实际上是地下空间的复合利用与开发问题,复合利用主要表现在同一空间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使用功能。人防工程有复杂的流程和工艺,站前广场地下空间的开发只有在各部门各专业通力合作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及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珊珊.地铁车站建筑综合体的开发利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7.

[2] 朱彦东,李旭宏,吴炼,等.城市核心区火车站改造及对地域再开发的影响—— 以郑州火车站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