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美术研究生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30 11:27:3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美术研究生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美术研究生论文

篇(1)

根际区是植物体与土壤物质、能量交换的场所。一方面植物体通过呼吸、分泌有机物质根际土壤性质[1];另一方面,土壤又通过根际区以各种方式向植物体提供营养物质。农作物上有关根际的已十分深入[2、3、4],并都针对表根几个毫米的根面土(RhizoplaneSoil)和根际土(RhizosphereSoil),而林木上的研究相对滞后。一方面林木立地条件差异较大,另一方面,对林木而言,确定几个毫米的根际有很大难度。虽国内外有关林木根际土壤研究有零星报道[5、6、7、8],但研究都较农作物上粗放。由于林木根形态的特殊性,有些研究只对林木根际附近一个较大的区域即根区展开[9]。毛竹作为禾木科植物与农作物玉米(Zeamays)、小麦(Triticamaesticum)和水稻(Oryzasativa)一样,在根际区也具有联合固氮微生物[10、11],因而开展毛竹根际区土壤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但至今为止,未见毛竹根际区土壤生物化学性质方面的系统研究报道。为此,作者采集了不同年龄毛竹根区土样,旨在这方面作些探讨。

1样地与

1.1采样地概况

采样地设在浙江省临安市郊青山镇。该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理座标为119042′N,30014′E,属丘陵地区,年平均气温15.9℃,最高气温41.3℃,最低气温-13.3℃,年降水量1424mm,无霜期236d。土壤成土以富铝化和生物集化同时进行,土壤为发育于花岗岩的红壤。土壤pH在4.5~5.5,有机质含量在20.00g·kg-1左右,全氮含量在0.8~1.3g·kg-1之间,土壤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平均为93.23、10.96和77.26mg·kg-1。采样地海拔高度为100~120m。竹林密度4100株·hm-2,Ⅰ、Ⅱ、Ⅲ度分别占35.5%、31.2%、和33.3%(Ⅰ、Ⅱ、Ⅲ度竹龄分别为1~2a、3~4a和5~6a),毛竹平均眉径为8.5cm。

1.2采样方法

在0.33hm2左右的采样区域内,按15m×15m的面积划分为12个样方。1998年6月在每个样方中分别确定生长水平中等的Ⅰ度(1年生)、Ⅱ度(3年生)、Ⅲ度(5年生)竹各3株,分别在毛竹基部挖开,顺竹蔸取连在根上粒径小于1cm土壤作为根区土壤,并分别将Ⅰ、Ⅱ、Ⅲ度各3株竹的根区土样混合成一个样品,作为该样方Ⅰ、Ⅱ、Ⅲ度竹的根区土样。同时在每个样方的竹林中多点采集和根区土深度一致的林间土样1个,采集时尽量避开竹鞭,各点均离竹鞭5厘米以上。

1.3分析方法

土样带回室内后分成两份,1份鲜样分析土壤微生物三大类;另1份风干、去杂、过筛后测定土壤各类酶活性。土壤微生物计数采用平板法[12],细菌采用牛肉蛋白胨培养基;真菌采用马丁氏琼脂培养基;放线菌采用高泽1号琼脂培养基。土壤过氧化氢酶采用容量法;蔗糖酶采用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脲酶采用苯酚——次氯酸比色法;蛋白酶采用茚三酮比色法;磷酸酶采用磷酸苯二钠比色法。[13]

2结果

2.1毛竹根区与林间土壤微生物数量比较

从表1可以看到,Ⅰ、Ⅱ、Ⅲ度毛竹根区土壤细菌数量平均为每克土4.07×106个,是林间土壤的1.53倍。方差分析显示,不同部位土壤细菌数量存在显著差异,由LSD法多重比较可知,Ⅰ、Ⅱ度竹根区土壤细菌数量显著高于林间土壤,而Ⅲ度竹根区土壤细菌数量虽是林间土的1.43倍,但两者差异不显著。不同年龄毛竹根际土壤比较,Ⅲ度竹根区细菌数量明显低于Ⅰ、Ⅱ度竹,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放线菌数量Ⅰ、Ⅱ、Ⅲ度竹根区土壤平均为每克土5.11×105个,和林间土壤的数量十分接近,方差分析也显示不同部位土壤间无显著差异。而真菌数量林间土壤与根际土壤间差异明显,Ⅰ、Ⅱ、Ⅲ度竹根区真菌的平均数量为每克土4.58×104个,是林间土壤的2.05倍。方差分析显示,不同部位土壤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多重比较发现,Ⅰ、Ⅱ、Ⅲ度竹根区土壤真菌数量均明显多于林间土壤,而其中Ⅱ度竹根区又显著多于Ⅰ、Ⅲ度竹根区。综合细菌、真菌、放线菌可以看到,土壤微生物总数根际土壤显著多于林间土壤。

注:表中数据为12个样地的平均值;同列中不同字母表示差异达显著性水平(P<0.05);F0.05(3.33)=2.90,F0.01(3.33)=4.46

根际区承接了大量根系分泌物和根表脱落物,给微生物生长、繁衍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和能源物质,因而根际区土壤微生物数量一般都比林间土高[5],毛竹也不例处。根际区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有利于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也明显刺激了植物体生长。而根际并没有刺激放线菌而使根际放线菌明显增加[12]。从Paravizas等对蓝羽扁豆(LupinushirsutusL.)根际微生物的来看,当离开根表3~6mm时,放线菌的数量就和非根际土壤没有多大差异了[12]。文中毛竹根区土壤放线菌数量和林间土无明显差异,一方面说明了毛竹根区放线菌刺激作用也不明显,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这种林木根区土采样从某种程度上淡化了根际效应。

2.2毛竹根区与林间土壤酶活性分析

表2显示,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蛋白酶和磷酸酶的活性不同部位土壤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LSD法多重比较发现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Ι、Ц、Ш度竹根区均显著高于林间土壤,而不同年龄竹根区土之间无明显不同。蛋白酶和磷酸酶活性Ι、Ц、Ш度竹根区土明显高于林间土,并不同年龄竹根区土之间也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Ц度竹根区活性较强。

注:表中数据为12个样地平均值;同列中不同英文字母表示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F0.05(3.33)=2.90,F0.01(3.33)=4.46;酶活性单位:过氧化氢酶,0.1mol·L-1,KMnO4·g-1·min-1;蔗糖酶、葡萄糖毫克数.g-1·d-1;脲酶,NH3-Nmg·g-1·d-1;蛋白酶,NH2-Nmg·g-1·d-1;磷酸酶,P2O5mg·g-1·h-1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到,毛竹根区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蛋白酶和磷酸酶的活性均明显高于林间土壤,Ⅰ、Ⅱ、Ⅲ度竹根区各类酶活性平均分别是根区的1.28、1.94、1.48、2.00和1.82倍。根际区土壤酶活性高是土壤研究者一再证明了的事实[14、15]。根区有大量根系分泌的粘液和根表脱落物质,其上都附着各种植物分泌的酶,其次,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较多,这些微生物也常释放出酶类[13],从而使根区土壤酶活性高于林间土壤。土壤中养分转化离不开酶的摧化作用,因而,毛竹根区土壤酶活性高有利于根区土壤养分的有效化,对毛竹生长极为有利。

值得一提的是,比较不同年龄毛竹根区土壤,就可发现Ⅱ度毛竹根区土壤微生物数量较多、酶活性较强,虽然象细菌数量、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活性等多重比较后并未显示Ⅱ度根区显著高于Ⅰ、Ⅲ度竹根区,但从不同年龄毛竹土壤R/S值(表3)仍可看到这些性质总体上Ⅱ度竹根区土较强。Ⅱ度竹根区土生物学活性强于Ⅰ、Ⅲ度竹说明随着毛竹新竹长成,根系逐渐发育,根系分泌物、根表脱落物逐渐增多,到了第3、4年根际区的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达到最高水平,以后随着竹子变老根系代谢能力又逐渐下降,根区土壤生物学活性又有一定的回落。毛竹这种随着年龄不同,根区土壤生物学性质发生较快变化的情况在其它林木上很少发现,这也从一个方面启示我们在研究不同土地及不同人为措施对毛竹根区土壤时,一定要选择相同年龄的竹子作为研究对象,才具有说服力。

注:R代表根区,S代表林间

3结论与讨论

毛竹根区土壤细菌数量明显多于林间土,从不同年龄来看,Ⅰ度、Ⅱ度竹根区细菌数量较多,它们和林间土达到了显著性差异,Ⅲ度竹根区相对较少。无论是不同年龄毛竹根区之间还是根区与林间土之间土壤放线菌数量均无明显差异。Ⅰ、Ⅱ、Ⅲ度竹根区土壤真菌数量都显著多于林间土,Ⅱ度竹根区又显著多于Ⅰ、Ⅲ度竹根区,并差异都达显著水平。毛竹根区土壤的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林间土壤,但Ⅰ、Ⅱ、Ⅲ度竹之间这3类酶活性均无明显不同。Ⅱ度竹根区土壤蛋白酶、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林间土和Ⅲ度竹根区土,差异达显著水平;蛋白酶活性Ⅱ度竹根区还显著高于Ⅰ度竹根区,差异同样达到显著水平。

值得指出的是在农作物上,研究根际土壤微生物时常常是针对根表几个毫米的区域,因而研究所得的“根际效应”(R/S)也都较大,R/S值一般为5~20,有的甚至更大[12],而本文中毛竹根区是指竹子根蔸区粘于根表1厘米之内的土壤,“根区”范围要大得多,因而R/S值相对较小。

1.施卫明.根系分泌物与养分有效性[J].土壤,1993,25(5):263~265.

2.张福销.环境胁迫与植物根际营养[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8.

3.ZhangF.S.,TreebyM.,RomheldV.AndMarschnerH.Mobilizationofironbyphytosiderophoresasaffectedby

othermicronutrients[J].Plantandsoil,1990,130:173~178.

4.ZhangFuso.Mobilizatiomofironandmanganesebyplantborneandsyntheticmetalchelators[J].Plantandsoil,1993,155/156:111~114.

5.蒋秋怡.杉木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初探[J].土壤,1993,25(5):271~273.

6.贾黎明.杨树刺槐混交林生长树种内营养关系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1996.

7.杨承栋,焦如珍.杉木人工森根际土壤性质变化的研究[J].林业,1999,35(6):2~9.

8.IchioN.,parofYezosprucerootsinthehealthyanddeleteriousforests[J].JapaneseJournalofForestEnvironment,1994,36(1):51~56.

9.姜培坤,徐秋芳,钱新标,等.矿质肥料对杉木苗根区土化壤生化性的影响[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6,13(1):10~14.

10.顾小平,吴晓丽.毛竹根际分离的多粘芽孢杆菌固氮特性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8,11(4):377~381.

11.顾小平,吴晓丽.接种联合固氮菌对毛竹实生苗生长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1999,12(1):7~12.

12.陈华癸.土壤微生物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篇(2)

[2]平洪.把握机遇,积极探索,开创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新

局面――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2011年年会综述[J].中国翻译,2011,(3):31-33.

[3]国务院学位办公室.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R].学位办(2007)78号.

[4]文军.论翻译课程研究[J].外国语,2004,(3):64-70.

[5]穆雷,邹兵,杨冬敏.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参考模板探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4):24-30.

[6]陈琳,章艳.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翻译述评”的撰写模式研

究[J].中国翻译,2011,(6):46-48.

[7]何瑞清.对翻译硕士(MTI)笔译方向课程设置的思考――以

国外和台湾笔译硕士课程为参照[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2):37-41.

[8]穆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职业化教育的新起点[J].中国翻译,

2007,(4):12-13.

[9]李昌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学制问题探讨[J].上

海翻译,2013,(2):51-53.

[10]王京平.浅谈硕士翻译专业的课程框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2):28-33.

[11]Christiane Nord.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张美芳,

王克非译.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5.

[12]郭玲义.专业翻译硕士培养模式之探索[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篇(3)

美术专业①的学位论文问题众多,这早已不是秘密。但长期以来,有些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目前在一些院校已经出现学生在论文的写作上自我矮化、不以为然,教师在论文的教学、指导、评判上日渐放松的趋势,由此影响到了美术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声誉。本文就美术专业学位论文写作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和思考。

一、重视学位论文的写作规范

国家学位条例规定,高校学生须提交学位论文方能毕业和授位。毕业论文因此成为审核美术专业学生能否毕业和授位的主要依据之一。毫无疑问,我们必须执行国家的学位条例。

最近,教育部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厘定了学位论文的作假情形,明确了单位、导师与学生各自的责任和违反规定后的惩处措施,并要求从2013年1月1日起执行。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在2004年通过《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对于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包括学术引文、成果、评价、批评等规范做出了界定和要求。这两份文件不仅对学位论文进行了学术规范也明示了学术造假与学术不端的后果。

在论文的学术观点和内容上,有些方面虽然没写进《办法》和《规范》,却同样不可掉以轻心。譬如,涉及国家的、政治的、民族的、宗教的、伦理的等敏感问题或大是大非问题,以及涉及学位论文研究的“雷区”,或学术规范的“灰色地带”,都要十分慎重,不能妄言。有一种说法,学术观点无对错,只要自圆其说。但真正要做到自圆其说并不容易,观点可以讨论,论据必须准确,论证必须严密。

从形式技术层面上讲,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对学位论文的编写格式如摘要、关键词、绪论、正文、结语、致谢、参考文献等部分都有明确要求。各美术院校制定的学位论文写作大纲均以国家标准为基本依据。论文的形式规范虽然只是论文的外形和细节,却是一些硬性标准。在实际的论文写作和论文评定中,这样一些技术规定不能形同虚设。

国家条例与院校文件是学位论文写作与评审的主要依据,这是必须重视的基本规范。重视规范,不仅是学术问题,它还关乎到学风和品德。有许多时候,我们在学位论文上的尴尬处境并不归咎于我们的条件和能力,而在于我们的学术态度和责任感。美术学科不应该成为知性和学术的苍白之地,尊重艺术实践性的特点尚不足以成为不写论文或不讲论文写作规范的借口。

二、加强学位论文写作的教学指导

从多方面的信息来看,许多大学的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计划里都没有论文写作的课程安排。虽然有的美术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方案里制定了论文写作的计划,但没有学分,也没有具体的课程依托。现阶段学生在论文写作这个环节上存在许多不确定、不可知的因素。要改变松散的教学状态,就必须增设学位论文写作课程,加强学位论文的教学与指导,为学生开辟获取知识更为有效的途径。只有建立起有效的教学制度依托,才能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

由于美术专业的学位论文写作与毕业创作同样重要,有必要制定理论阅读和练习写作的培养要求,就如毕业创作必须有一个前期的积累一样,毕业论文的写作也要有一个前期的准备。

首先可以要求通过写读书笔记、讲座心得、短篇考察报告、期刊小文章等形式,进行学位论文写作的先导性训练。这种研究性的自学项目同时会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升华艺术感性。其次,应鼓励学生拓宽视野,广采博收,不能局限于专业或者画室的小圈子。教师鼓励学生外出看各种画展,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和学术讲座,了解高层次的艺术展览和学术研究动态,提高他们的理性思考的兴趣。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位论文的重要性并能够积极主动写作,除了一些教学管理手段的运用外,还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论文写作对他们专业的发展和今后的人生有好处,“老牛亦解韶华贵,不等扬鞭自奋蹄”。当然,美术专业毕竟是实践型专业,在专业实践上首先要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才能有“写头”。如果不从专业学养上进行修炼,光去“练写”也无济于事。

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导师应当切实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并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论文选题进行专业的、审慎的学术判断,因势利导为学生把好关。有的导师在指导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还要充当语文教师一职,在字、词、句上进行指导,虽然这样实属无奈,但是,通过认真负责指导后的论文与不管不顾的论文一定大相径庭。所以,应该明确导师责任制,学生的论文情况将是衡量导师是否履行职责的重要标尺。对学生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也需要进行督促和跟踪,事前的严格把关总比事后的补救要好。

学生在进行论文答辩前,有必要进行答辩预习。注意答辩礼仪、着装举止、PPT制作、陈述要点、语言方式以及论文的问题点等。就如教育实习前的教案审定和试讲一样,学生经过答辩培训后进入答辩席,即可以将自己置于一个自信成熟且懂规矩的答辩者之列,这种慎重态度是对评委专家的尊重,同时也展现了良好的个人形象。

三、提升学位论文评审的规范化要求

如何规范地评阅学位论文,这是件难事。论文评审表上要求对论文的意义价值、研究方法、创新性、学术水平、研究成果、存在问题及作者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论文写作等做出评述,但由于没有具体的可参考的标准,这中间就产生许多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客观上难免因评审专家的不同而导致对论文的评审意见的不同,人为因素常常左右着评审结果。一旦评审的意见或决议引发学生质疑时,评审一方甚至往往难于做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回应。此外,研究生论文答辩的三级成绩——优、合格、不合格显得马虎和粗糙。由于优秀论文常常在几十个毕业生里只有一个指标,对于绝大多数的研究生来说,别无出路,写作的动力就剩下“60分万岁”了,此举更加剧了平庸论文和问题论文大面积出现的概率。健全和细化学位论文的评估标准,提升学位论文评审的规范化要求看来十分必要。

学位论文的答辩评审至关重要。有些问题的出现不能说管理层和学术专家疏漏失职,其实还是一个制度规范的问题。譬如:有时我们看到一个专家组几十位研究生的答辩在一天之内就进行完毕,一个学生的答辩大约耗时20分钟,答辩专家的合议也就在50分钟左右,在这个时间段还要写出每一位研究生的评审结论。赶时间赶效率必定导致产生一些草率和失误。如果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论文答辩评审规范,立足规范进行评审,而不被其他偶然的、外部的因素干扰,就能最大限度的维护学术评审的形象,并保证公正、公平的评审过程和结果。唯此,当否决不合格的学位论文,打破了“零淘汰率”时,才不至于激化矛盾。如果对优秀论文也能给予及时表彰奖励,激发师生从事学术理论研究的积极性,更是利好。

四、尊重美术专业学位论文的学科特点

美术专业论文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视觉化、图像化、感性化、技术化的写作方式是美术专业论文的学科特征。用文史类的论文形式和理论水准来衡量美术专业论文,肯定不合适,它们甚至没有可比性。如果我们同时考虑到论文写作存在的学科特性,美术专业论文就能彰显出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正因为美术专业的艺术性、创造性特点,造就了美术专业的学生自我意识强并勇于创新的个性。在他们的论文写作中常常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学术探讨不拘一格。如果我们不戴有色眼镜看人,再多一点包容,我们就能发现美术学科论文的价值与精彩。

陈丹青在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导师时,曾在“导师评语”中填写他对论文写作“宁低勿高”的要求与标准:

“本人对美术学博士论文仅仅要求做到三点:

1.研究个案。

2.资料充分。

3.文字清通。

此外,尽可能与自己的成长背景与创作实践相契合。尽可能以艺术实践者而非职业理论家的身份与思路书写论文。”②

这里的要求似乎较低,但非常实在。我们不能照搬文、史、哲论文评定的条款,不能只看到学位论文的一般属性,而忽视美术专业的学科特性。美术专业人员大多局限于学科专业的形象思维定势,注重对各种图像的“看”,而不是对文章的“读”。当然,大量的专业实践也使得他们无暇顾及多少文法结构和理论知识。因此,适当降低美术专业学位论文的文字和理论标准是一种尊重学科特点,实事求是的做法。我们在制定学位论文评估标准时应尊重美术专业的学科特性,考虑论文写作如何更好地服务于艺术实践、服务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许多问题的处理方式,也许文案上的逻辑推理比较明晰,但实际解决要复杂得多,提高美术专业学位论文的写作质量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和共识。

篇(4)

一、 生存教育与美术教育的关系

生存教育是指在教育中加强生存意识、生存知识、生存能力、生存价值等方面的教育,以保证受教育者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自强、自立、创造,特别是在险峻的环境下也能生存发展,成为起码能够满足生存需求,直至自我实现需求的社会个体。[3]

美术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具有审美性、认知性、实践性、个体性。审美性表明美术教育关注人的精神塑造;认知性则显示美术教育和其它教育传承知识的共性;实践性是美术教育的目标和手段;个体性是美术教育对个体价值及其创造性的维护。这些特点和生存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

生存教育既能够被认为是单独的教育学科,即教人规避风险,逃灾自救;也可被视为一种教育灵魂,用来指导生存意识、生存知识、生存能力、生存价值的教育。在生存教育视阈中考察美术教育,实质上是要求把生存教育当作贯穿美术教育始终的主线、现代美术教育的灵魂。而美术教育中的生存教育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二者相互交集,相互渲染,共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话题,为当下美术教育务实的、明确地导航。

二、生存教育和美术教育的危机背景

“生存”的定义是(人或生物)保存生命(跟“死亡”相对)。所以生存教育的提法是关系到个人甚至人类的生死存亡的教育底线。众所周知,教育是特定历史条件,特定意识形态下的教育。生存教育成了这个时代的主题,背后的因素是生存危机。

首先,21世纪是一个人类个体意识强化的时代,生命平等,对个体生命尊重。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因此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4]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一文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从低到高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尊重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从个体生命方面看来,人总是把满足生存作为第一需求,只有满足生存需要,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求。

第二也是直接的原因,就是全球化和市场化的生存环境,导致竞争,进而增加了生存压力。人炸;参与世界经济的国家数量翻番;技术进步速度及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速度都在加快;商业、公司网络以及金融和资本流通的自由化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这种全球化趋势在今后还会进一步加快,她为人们提供了更广泛的生存空间的同时也搭建了更为激烈的竞争舞台。市场经济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游戏规则,使整个人类都面临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和每个人都面临日益严重的生存压力。因此,教育能做的和必要做的就是培养其生存意识以应对挑战和压力。

而当前美术教育在大的教育背景下,还具有自身更明确的危机:

首先,扩招和扩校加剧了美术行业竞争。据2006年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不完全统计,全国1683所普通高校的80%都设置了美术类专业。甚至煤炭、医疗、农林、石油类院校也开设美术类专业。高考艺术学科录取人数已经高居全国第六。[5]这么大量的美术毕业生,无疑会陷入“毕业即失业”的怪圈。

第二,美术考生的整体素质逐年下滑,学生大都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也不愿去学习专业理论,知识面窄,阅历浅,审美能力较低,实践少经验不足,盲目追求新、奇、怪,被艺术运作机制拒绝于门外。

第三,专业方向不明确,学得太杂,会的不精。“电脑”、“动漫”等商品化的美术现象对高校美术教学的冲击巨大,特别是一些学设计的学生,给应聘单位提供的作品几乎都是电脑制图,离开电脑,就啥也不会了。

第四,对艺术修养不重视,只在外形上去模仿电影、小说等艺术化了的艺术家的风貌。或者寄希望于社会上的另类生存观,妄图一举成名或是不择手段达到目的。

第五,市场成为美术的指挥棒,艺术与金钱联姻,严重冲击着传统的教育理念。

艺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作为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受到高校的广泛重视。现在,精英教育已经转变成平民教育,那么,为学生的生存解套的“业本教育”也将成为美术教育的主流。只是我们要警惕为了生存把“美术教育”纯粹“职业化”的教育倾向。

三、“美术教育”中“生存教育”的应有之意

无论美术教育还是生存教育,其落脚点终究是“人”的教育。人的存在,首先是一种工具性存在、目的存在,同时又是一种诗意的存在。由此,人类的教育就往往表现为生存教育和诗意性教育的平衡。

现代美术教育要贯穿生存教育,首先必须树立危机意识,重视“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认识及体验生命活动的教育,是美国1968年提出的,为了解决社会中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及生命的社会问题的教育对策,旨在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消解生命的威胁。[6]研究表明,诸多压力如学业、就业、恋爱等原因引发个体心理状态严重失衡,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只有正视生命困境,理解竞争社会的常态和经济社会价值规则,让学生理解生命奋斗的价值,强化为生存打拼的意识,才能调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第二,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教育作为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关系到人类生存命运的重要前提,学习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每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当前,美术教育的制度运作还不完善,高考应试教育和大学放羊教育还不接轨。一定要摒弃应试教育养成的被动学习方式,重新审定评价机制,把学习成果的评审权归还社会生活和市场竞争而不是考试,让生存压力带动学生自主学习 。校园围墙已经事实上坍塌,美术教育应面对这种现实,调整为一套开放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社会实践应该被学校审定并承认。现代美术教育应离弃假大空的说教,对学生应有清晰的公民与法制教育,这是公民与法制社会的必须。

第三、重视生存教育和诗意性教育的平衡。

尽管生存教育很重要,但是其在客观上会带来学校教育的工具化、机械化,教育中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它教人去追逐、适应、认识、掌握、发展外部世界,教会人生存的知识与本领,但是它放弃了探讨“为何而生”的内在目的,不能使人们从人生的意义、生存的价值等根本问题上去认识和改变自己。教育这种“外在化”的弊病造成了人只求手段与工具的合理性,而无目的的合理性;只沉迷于物质生活之中而丧失了精神生活,只有现实的打算与计较而缺乏人生的追求与彻悟,失去了生活的理想与意义。因此,生存教育也离不开诗意教育的牵引和制约,诗意教育代表着人类的一种超越功利的价值追求、理想追求,甚至是一种乌托邦的追求,它的重要作用在于对生存教育起到引领、制约甚至解毒剂的作用。美术是人文教育的重要一环,美术教育可以借用自己的诗意资源反哺,以期生存教育在实现生存需要后,能够激发学生自我实现和实现别人的高韬人生境界。

众所周知,当今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技术的时代,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更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生存教育使美术教育走向生存平台,与受教育者人生的链条形成完美的对接。它丰富着美术教育的组成理念,使它的论题、层面、方式、话语、维度领域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散和多元化,使受教育者强化生存的本领,强化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把学习深化在自己的全部生活之中。同时,美术教育以其诗意性的教育资源抵消着生存教育的物质化,使二者共同的落脚点在于提高人的自身素质,完善人生的意义。贯穿生存教育的美术教育是务实的教育,时代的教育,一定能培养出果敢、诚信地面向人生,面向社会竞争,走出一条属于自己个性特色的人生之路的人。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第2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张小元主著:《艺术论》,第74-84页[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3]彭国平:《生存教育的价值研究》,第10页,武汉大学研究生论文2005年5月。

[4]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 79页[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篇(5)

隋唐文字锦在我国丝织物及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受到汉晋文字锦的传承,并随着织锦技术的进步及西域文化的影响,逐渐发展演化出了自己的风格,对宋明清乃至现代的丝织物,都存在一定的影响,在我国丝织物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即使在我国今天的织物图案上,依然存在着唐锦的遗留痕迹,比如“帧薄“寿”、“福”等单字及其与花纹相配合的图案纹样仍频繁的出现和活跃在现代织物上。因此,隋唐文字锦的艺术风格对我们今天的艺术设计思路仍然存在深远的借鉴意义。

对于隋唐文字锦,已经有很多前人及学者进行过相关研究。[1,2,3,4,5]作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刘安定[1]及李斌[2]等人对汉晋至隋唐文字锦的变化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在大量实例的佐证下,其主要观点认为:首先汉晋文字锦以长语句为主而隋唐文字锦则主要呈现单字或短词。在汉晋之时,文字锦主要表现为祈福、求仙及纪事为主的长语句,如汉锦中的“恩泽下岁大孰常葆子孙息弟兄茂盛无极锦”及“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而到了隋唐,取而代之的是简明扼要的段语或单字,如“贵”“吉”“喜”等,例如隋唐之际的“吉字葡萄中窠立凤纹锦”和“红地簇四云珠日神锦”。其次汉晋文字锦与图案搭配较为单调,主要表现为图案中填字的方式,而隋唐文字锦中文字与图案搭配更为丰富,经常表现为文字与图案相互重叠的方式,并且图案也更为生动。

对于以上两个隋唐文字锦与汉晋文字锦的主要差异,刘安定和李斌[1,2]认为,造成该现象主要因素首先是外来织物纹样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传统织锦造成了冲击,丰富了唐锦的艺术造型;其次是隋唐统治阶层对西域外来文化的积极和开放态度,使得唐锦吸收了外来的纹样或风格;最后则是文字崇拜在隋唐时期逐渐衰落,导致汉锦中祈福类长语句不再流行。

在造成唐锦艺术风格变化的原因上,笔者认为刘安定等人的所列举的外来纹样冲击说、隋唐统治者开明说以及文字崇拜衰落说只是原因的一部分,而造成唐锦艺术风格进步的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首先,织锦技术的发展使得更为生动的图案表现形式成为可能,对织锦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及影响,促进了隋唐文字锦的进步;其次,社会生产的进步使得隋唐之际的平民阶层可以接触到甚至拥有织锦,进而影响了文字锦的发展历程;其次,汉语言的发展使得汉语表现更加简洁而内涵更加丰富,单字所承载的意义更加丰富;最后,隋唐时织锦市场机制的作用必然导致繁琐难以加工的图案及字句被抛弃,转而求之于丰富生动而又便于加工的图案及图文搭配形式。

为了方便说明,以汉晋文字锦与隋唐文字锦中较为典型的代表,可以看出,单从唐锦本身的花纹及文字艺术表现形式来说,相对于图案古香古色、并带有祈福类长文字的汉锦,除了唐锦中文字与图案搭配更为丰富,且经常表现出文字与图案相互重叠艺术形式外,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织锦的纹样题材在隋唐之际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纹样从繁琐写实的祥瑞神兽往灵动写意的花鸟缠枝风格过渡。汉锦中的长语句大多以线状的排列方法,而唐锦中由于图案多以缠枝或团花为主,为了与其配合,唐锦中汉字排列多以四方连续构图的形式呈现。并且由于外来纹样的传入,隋唐织锦的纹样表现形式更加多样且具有异域气息,风格也更加灵动写意。可以看出,隋唐之际的织锦图文形式在艺术上表现了长足的进步。从表面上看,固然是外来艺术的影响及人们审美风格的进步造成的,但是更为深层的原因是,织锦技术的发展使得更为生动、丰富、图文重叠等的织锦艺术形式变为可能。不得不说,汉锦中文字与图案略显单调古板的搭配形式,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历史局限性及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影响所致,然而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即使汉代人民有更为丰富的想象力,但是汉代落后的织染技术尚不足以将更为丰富生动的图案表现出来,而到了唐代,织锦、印染以及丝织技术的发展,都为隋唐文字锦的辉煌做出了贡献。

生产及社会的进步也对织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汉晋至隋唐,随着生产的进步及物质的丰富,织锦变得更加普及,织锦艺术的拥有者从汉晋的贵族阶层逐渐向隋唐之时的平民阶层普及,到了隋唐一代,织锦不再像汉晋时代那样,仅是贵族专享物品,平民阶层中的富有者也有机会接触或者拥有织锦,平民阶层对织锦艺术形式的偏爱必然影响织锦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肯定的是,平民阶层的对汉语言的掌控程度必然无法与贵族阶层相媲美,他们不可能对“恩泽下岁大孰常葆子孙息弟兄茂盛无极”这类拗口而又类似于祭祀文字的语言感兴趣。

同时,随着汉语言的发展与演化,对于隋唐文字锦来说,绝不仅仅是从汉隶书演化成了唐楷书这么简单,而更为重要的是一方面汉语的表现形式变得更加简洁,而另一方面其所承载的意义却更加丰富,这是一门语言发展所经历的必然过程。在此过程中,必然有外来语言以及平民阶层口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非常复杂的一句“恩泽下岁大孰常葆子孙息弟兄茂盛无极”还不如短短的三个字“贵”、“吉”、“喜”所承载的意义更多,而后者却更简洁,更容易为文化程度不高的广大平民阶层所接受和喜好,这也是汉晋织锦中长语句衰落而隋唐织锦中短字词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到了隋唐之际,随着织锦艺术及实物向平民阶层的普及,织锦被广大平民阶层接受以后,由于平民阶层对织锦的需求量大但却囿于其有限的购买力,织锦作坊为了节省织锦制造成本而增加产量,繁琐的长语句、难于加工而又繁琐的瑞兽纹等表现形式必然会被织锦作坊所抛弃,转而被简洁的单字、写意的花鸟缠织纹等生动而又便于加工的艺术形式所代替,艺术形式变得更加生动写意,这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隋唐文字锦与汉晋文字锦之间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进了叙述与研究,尤其是深入地辨析了隋唐文字锦相对于汉晋文字锦在图案、文字及搭配形式上的不同之外,并对造成该差异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不得不说,对于隋唐文字锦与汉晋文字锦存在的差异,除了刘安定等人的所列举的外来纹样冲击说、隋唐统治者开明说以及文字崇拜衰落说外,更为重要的则是织锦艺术、社会生产及汉语言的发展,导致了唐锦中更为丰富、生动的图案出现,也导致了汉锦中祈福类长语句的衰落。

参考文献:

[1] 刘安定.中国古代织物中的文字及图案研究[D].东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5.

[2] 李斌,李强,刘安定.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文字锦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J].服饰与文化:源流考据,2016(1):15-20.

[3] 李斌,李强,杨小明.中国古代丝织物中织造文字探析[J].进展与评述,2012(2):7-12.

篇(6)

作品被文化部、中国美术馆及海内外收藏家收藏。

作为编审和社长的朱俊杰,每年里总有好多的外出机会,或开会、考察,或游历、谈书稿,这是我等在学校里工作的人很羡慕、向往的美事。我的好些游历域外的生活也是过去在出版社当差期间有过的,到学校后,三尺讲台捆住脚,经费又窘困,再也少有合适的事由外出了。

一个人的专业成就跟见识大有关系,这里面的道理无须多讲,大凡成点事的人一定有这方面的经验和体会。读书固然重要,行路也或缺不得。编辑自然是很有条件见多识广的一个职业,聪明人、有心人身在其中,真是一种福气,也一定会大有收获。

朱俊杰干出版30 年,从编辑干到社长位上。但出版乃正业,绘事始不荒。我对他30 年公务履痕就是这个评价。从1980 年代至今,对画画这档事儿就从未疏离过,这种不疏离不是指画插图搞装帧,而是指实在的纯绘画;平时的朱俊杰总是稍事闲暇就画些东西的,即便不动手,眼也没闲着,好画起码过眼数千上万,包罗中外古今。在好些出差机会里,我知道他的时间节奏中,总是伴随着在繁忙的公务间隙看画展、与画界朋友小聚、买画册等等这些挤出来的绘事活动。朱俊杰在出版社没有太多的时间画画,这倒是在情理中的事,但如果讲朱俊杰在工作中攒了什么专业上的本钱,我以为就应该是这些给专业续热添温的读画积累和观看的历练。要知道干出版是很容易冷却掉一个人身上的专业兴致的。

从前在编辑任上,我就注意到他画兴不减,虽然在职编书多年,但他永远也不想把画画推向往事。所以初到出版社的那些年,水墨、油画都来,持才而立;再后来咱们还一块出去游山玩水画写生。谁都知道,编辑这活儿挺耗人的,非得全力以赴不可,尤其是后来进入企业模式以后,想画画、能画画的编辑就很少了,这对一个出版社的走向、发展不是一个好的信号。但就在半年前,他在他的办公室打开电脑让我看他正在编排的个人画册,一大本,都是水墨,大抵是这几年的新画,多数我也没见过。我印象中,他就是不停地开会、出差,各种应酬,忙到晚上回家基本也没了兴趣走向画桌理纸倒墨,再从容地画画(当然这是我的猜想)。然而这回的朱俊杰就在这样一种大环境的职业状态下,竟搞出一大批画,还马上要印出画册了,对我确是不小的震动。我见过太多有专业根底的编辑最终荒死专业的现象,这些人在我看来多少有些可惜的。像赵家璧、邵宇、范用、叶至善、沈昌文这样纯粹的编辑家,里外终究还是个文人,到后来还是有著述、作品传世的。画画如做文,这里面的动因还是兴趣、情怀使然,哪有干编辑就告别或丢荒了画画的理由呢。

干出版的朱俊杰,拿什么时间画画,我不知道,也没细究过,但面对他的一大批画和从容的意兴,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文人情怀和画家的本份使然。一方面他心系图书利润的涨浮,内心里则望追古贤,躲进小楼成一统。否则光靠一个用功、坚守的劲头,画不到这个程度。

朱俊杰的画,小品多,桌几上的瓶花尤其多,有一些还与书香随伴,几根随性精巧的线条可爱到家,偶有些墨色涂写其间,总可见出其清雅的性情,一如他平时接人待物的平和。

还有一些风景写生,如画于山西晋祠、乡村的几幅,我都很喜欢,有写生手稿的范儿。我见过不少虚张声势以示霸气,或巧设书卷味以为文气的画,怎么看都与心隔,不是随性之作。朱俊杰的画温馨好看,言简意浓,画面趣味有一种不露痕迹的形式感,看得出传统和现代艺术的养份尽在其中的。以前朱俊杰游历山水,甚至出国时,见到好景致,总会心生诗兴,吟上几句,用手机短信发给我,这个习惯好多年了,这些空中电传来的诗,我照例是一一攒着的。兹录两首,以见其性:

2010 年登黄山,他写“黄山有奇峰”:

仰首望山山不语,只见云动山不动。

夏来黄山寻仙境,似见石涛写山峰。

再有一次有朋友送来一筐妃子笑荔枝,他也有诗寄兴。

梦里依稀到钦州,“妃子”笑在我心头。

来年再往荔枝园,“妃子”亲君我害羞。

诗画相生,朱俊杰的这些自家诗,有一些也照例题写在画上的。但我看上的不是朱俊杰写诗如何,而是在意朱俊杰在山水或平常的生活面前有了闲情,退火去燥,如同有闲情心态去打理、观照一盆花几颗草一样的去面对书画。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意味着朱俊杰在其生命中又有了闲情意趣和图画抒怀的追求,实在也是在编辑和利润之余的另一个生命质量。而且诗系打油,画系文路,一概自由写去,没有词章修辞的拘束,还能涂写得文气上口。由诗及画,理数一样。诗画在朱俊杰手上都平易近人,表面上不拒人千里;丝毫不在所谓的“成功”上去较劲,一切随了情意,所画之图皆以胸有逸气为上,为生命的趣味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