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建筑项目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生活设施的发展,人均居住面积在不断提高,上世纪70年代,贵阳市人均居住面积仅2.9m2,现在已经超过10m2。
2居住套型的变化
人均居住面积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大面积套型的大量出现,而是多种套型类型的综合策划。(1)户型平均人口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家庭平均每户人口规模不断缩小,1990年为3.96人,2010年为3.10人,2012年为3.02人。《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中,90年代按3.5人计算,2002年版降为3.2人。(2)城市单人户和2人户大量增加:2000年至2010年,1人户数翻倍,2人户增加68%,2000年这两类家庭占全部家庭户数的1/4,到2010年已接近40%,共计1.6亿户。(3)国家政策的保障要求:为适应广大居民的要求,国家提出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要求及其一系列政策,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建设部等九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要求商品住房套型建筑面积90m2以下的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总面积的70%以上,并提出了城镇廉租房的建设要求。(4)由此,住房的套型除受控制的大户型外,中小套型为90m2/户以下,经济适用房为60m2/户,廉租房40m2/户。又由于1~2人户的增多提出了“单居住空间户”的要求,即只设一间兼起居的卧室、有厨房和卫生间共组成的最小套型(以下简称《单居套型》)这种单居套型不同于“单身公寓”。“单身公寓”属集体宿舍类型,不设厨房,最多仅有简易的微波炉或电磁炉操作台或设公共备餐间,且居住人无产权。(5)“单居套型”《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中对单居套型的使用面积,规定不应小于22m2,其中兼起居的卧室不应小于12m2,厨房不应小于3.5m2,三件卫生设备集中布置在卫生间不应小于2.5m2,这种套型住宅在国外有较长的历史,一直是常见的居住套型,在国内也已有不少的工程案例,贵阳也已建有多个建筑项目。单居套型可作为廉租房中的户型应按廉租房面积标准控制,也可作为产权房的户型,此时,可按照市场需求,从建筑面积35~50m2均可,在住建部组织的廉租房优秀设计方案中,单居套型的套内使用面积为22.47m2,套内建筑面积为27.6m2(不含阳台),如图1:贵阳某工程的单居套型,套内建筑面积34.7m2(不含阳台)如图2:此单居套型可以与其他类套型组合在同一单元之中,也可以作为单一的单居套型住宅独立集中设计,但作为廉租房不能与产权房组合在同一单元,产权房和廉租房必须各自单独成栋设置,以利于管理。
3居住环境要求
随着居住方式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只是满足对住房的需求,而是对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包括居住环境和社会环境。居住环境一方面是对住宅本身的通风、日照、采暖、绿化、节能和建筑质量的要求,即居住舒适度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对居住环境即所处小区、地段的环境要求,包括空气质量、声、光、热、水、电、景观、卫生等;如绿化、公共活动空间设施、商业服务和文化教育条件、交通、噪声以及小区服务、管理等等。社会环境包括文化环境、人际交流环境、安全环境、健身环境以及养老物业等等。这些都必须从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着手,作好小区规划、建筑项目策划进而才能做好住宅的建筑设计。
4住宅建筑项目策划
住宅建筑项目的策划要有前瞻性,从社会和城市的总体发展来研究,对不同收入的群众,不同标准的住宅建筑项目,不要单一分开设置,可采取混合居住的策划思路,即在同一区域内,除部分较高标准的住房外,同时安排有保障性套型、经济适用房、单居套型以及廉租房等,不同类型的住宅适当配置,更有利于社会融洽、邻里亲善,并可在社区内开展非正规劳动就业、社区服务形成不同标准的统一要求、良好环境的共同追求,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符合社会公正的总体要求。特别是在廉租房和扶贫搬迁房建设中,有的将其集中在城市边缘地带,交通不便,设施不全、远离亲朋、不便就业。不易儿童入学,往往有被隔离冷落的感受。
5绿色建筑和健康建筑的发展与研究
绿色建筑的要求与评价,已提到日程上,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和贵州省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52/T065-2013)均已相继实施,我省除公建有多项建筑按绿色标准实施外,在住宅建筑中也已出现按绿色住宅建筑进行设计的建筑项目。《健康住宅建筑技术规程》(CECS179:2009)以颁布多年,北京等许多城市以做了健康住宅的试点工程研究和实施。绿色住宅建筑和健康住宅在总体要求上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特别是在策划和设计阶段,两者的要求内容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在工程策划和设计中应充分研究,特别是有关控制性建筑项目。健康住宅有两个层面的要求,即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绿色住宅建筑主要控制建筑项目中,均与健康有密切关联,如住宅小区的绿地率、公共活动场地及其设施要求、日照和通风要求等,既是生理健康的必要环境,也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此环境的优劣影响人际交往,也必然对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6生态环境设计
(1)住宅建筑项目策划和设计中,要遵从城市总体规划。选址必须符合居住环境的要求,交通方便并以公共交通优先的原则,特别是廉租房和单居套型住宅,为期方便劳动就业和工作,减少不必要的交通阻塞和大气污染现象,是应充分考虑的。建筑设计要从城市空间设计的整体角度考虑。开始设计的时候,应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土地特征,选择适应的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根据当地气候、日照和风力特点选择建筑适宜的布局形式和间距标准。尽量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减少建设过程中的土方施工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历史遗迹和原生植被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使其成为整体规划的一部分。在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同时还要考虑居住区域日照、噪音、污染以及交通等方面的因素。(2)崇尚生态型、环保型的环境设计理念建筑物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关注和处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①对自然资源的充分考虑:如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的方式来改善建筑物内的环境和空气质量,减少对空调系统和照明系统的依赖,从而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②对污染物的考虑:在建筑平面布局和设计中,通过考虑建筑的进风口和排风口位置,使建筑物有良好的通风性能,可以避免污染物的增加;③尽可能使用无污染、易降解、可再生的环保材料;④设计师还要注意严格控制装修房内的空气质量,对住宅中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源,进行控制和治理。(3)绿地率是居住小区评价的控制性建筑项目,其面积、尺度以及其日照要求等必须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进行配置。此外,要大量提倡屋顶绿化和竖向绿化。对低层和部分多层公建的屋面,可按社区活动和管理要求设置屋顶活动空间;对其他屋面包括高层住宅的屋面,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允许屋顶住户进行屋顶绿化,这不仅对顶层住户的屋顶保温隔热和室外活动有利,对整个小区乃至全地区的减少太用辐射和净化空气都是有利的,当然,屋顶除绿化外,不得搭建违章建筑。对竖向绿化也要大力提倡,在户型设计中,可留出必要的开放空间和共享空间;每户的阳台上要有种花设施,如栏板加设花槽等。(4)结合绿化做好公共活动场地的设计,包括老年人、儿童运动等场地,也是社区的人文交流和健康的必须。此外,在高层建筑的底部可设架空层,优化空气的对流,设置健身场所。(5)日照。每套住宅均必须满足日照要求,但有的设计中仅仅只是一个次要卧室有日照,或两套住户连通后,以“两代居”的名义,借用其中一套日照条件较好的套型,使其“满足”有关要求;虽可行,但不是优秀设计,更达不到绿色健康住宅的要求。对绿色住宅套型,起居室不宜朝北,起居室或主卧室要满足日照条件。住宅建筑的最好朝向是南北向布局,贵州境内的最佳朝向宜为南偏东30°至南偏西15°,但对全单居套型住宅建筑和廉租房住宅建筑来说,若全部按南北向布置,则北向套型达不到日照要求。根据贵州的气候特点可按东西向布置,可满足每户的日照条件。但朝西的户型要做好外遮阳,并应进行一体化设计。如此,在总体规划中,住宅楼可做城凹型布局,将主楼南北向布局,而将单居套型和廉租房布置在端部,并做好开敞式的公共院落布局,此种布局,在高层建筑满足日照间距的条件下,端部加设多层单居套型或廉租房,还有利于提高建筑容积率。
7应用新技术新材料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更多利用新技术新材料,真正地将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如使用节能环保的新型墙体材料,提高墙体的热工性能,采用节能型电气照明系统和智能楼宇控制的自然采光,使用新型的玻璃产品,来改善室内的光热环境,降低噪声音量,以提高建筑物的碳纤维塑料的结构强度和降低建筑物本身的重量,还可以在环境构筑物中利用薄膜结构和壳结构,丰富建筑物的整体形式。
8高效节能的绿色生态住宅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较低且各地不平衡、耕地资源匮乏的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居民的住房需求将是居高不下的,这样必然造成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各类消费品中,住宅是其中耐久性最长、耗用资源最多、同生态环境结合最紧密的产品。这就要求在设计住宅的过程中,要注意水、电、供热、制冷及生活垃圾处理的设计。在使用自然资源时,要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两方面结合起来。
对于建筑电气施工的协调工作主要包括技术调整以及对施工规划的调整。在电气施工前,要先对施工图纸进行仔细的分析,结合建筑整体施工结构,合理的进行电气施工工艺流程;然后,做好对电气施工图纸的会审工作,并且组织有关参建部门进行技术交底,解决施工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消除各种隐患;对于电气施工难度较大的施工部位,要特备注意,并做好相应的保障措施,确保电气施工能安全进行,并保证能在工期内完工。在电气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市场形势变化、天气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有时不得不对原先制定好的施工方案进行调整,以适应工程施工的具体情况。在实际的电气施工过程中,定期要召开一次工程平衡进度会,结合市场形势的变化,以及施工材料成本的变化,对施工人员以及设备等做出相应的调整,控制施工的进度,并保证施工质量前提下按期完成施工。
2加强电气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在建筑基础施工过程中,电气施工部门要与土建施工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配合土建单位做好电缆、进户气管等的预留孔等工作,并做好止水板等的预埋工作;然后再建筑主体施工过程中,对于工程重点施工环节要提前进行监控,对工程的质量进行预控,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保证施工质量;在建筑工程初步整修阶段,尤其是进行隔墙砌筑过程,要求电气施工管理人员安排技术人员和建筑放线员一起,将隔墙线以及水平线进行核实;在抹灰阶段,要对电气施工的所有预留孔洞进行仔细的核对,在抹灰时还要保证孔洞的收口平整光滑。
3控制电气设备安装质量
进行建筑电气施工中关键的环节就是电气施工设备安装,对于电气施工设备安装过程中,要保证其安装的质量,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建筑电气施工配电箱来说,其安装过程必须严格的按照安装规范进行,确保配电箱的位置准确,其各个部件完整,并且配电箱的标高一定要根据施工设计图纸进行;(2)对于建筑电气安装过程中的线路敷设以及PVC管敷设,在安装前要对电线与PVC管的管口进行详细的检查,确保其管口平整整齐;在进行线路穿墙过程中,要进行协调配合,穿过导线后,要将所有裸漏的管口做密封处理;(3)对于建筑工程中开关、灯具、插座等的安装过程中,首先要对开关、插座等设备进行检查,保证其能够正常使用,然后按照施工设计图纸的位置将其进行固定,插座的位置一定要根据业主的具体要求结合实际建筑结构进行安装;开关的方向要保证一致,避免出现开关错位的现象出现;灯具的安装中,对于那些可以接近的裸漏导电体要做接地处理,保证用电安全。
4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施工安全是所有建筑工程都关注的问题,进行建筑电气施工过程中需要特别的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只有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才能确保电气施工能够顺利的进行,确保其能够在预计工期内完工。对于建筑电气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加强对电气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让施工人员能认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2)在施工安全重点管理区域设立安全警示牌;(3)安排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现场安全巡视,发现有安全隐患问题,要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解决;(4)设立安全施工文明岗,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5)对于容易发生安全问题的细小部位,要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检查,保证电气施工能够顺利安全的实施。
1)基础:建筑最下部的承重构件,承担建筑的全部荷载,并下传给地基。2)墙体和柱:墙体是建筑物的承重和围护构件。在框架承重结构中,柱是主要的竖向承重构件。
3)屋顶:是建筑顶部的承重和围护构件,一般由屋面、保温(隔热)层和承重结构三部分组成。
4)楼地层:是楼房建筑中的水平承重构件,包括底层地面和中间的楼板层。
5)楼梯:楼房建筑的垂直交通设施,供人们平时上下和紧急疏散时使用。
6)门窗:门主要用做内外交通联系及分隔房间,窗的主要作用是采光和通风,门窗属于非承重构件。
二、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组织管理的创新思路与方法
1)培养创新型人才。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重要财富,为了建立更具创新性的管理体系,企业管理者比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念,多借鉴与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理念,还要在管理制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样才能提高对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只有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才能提高施工的质量与效率,才能优化企业的施工项目管理体系。
2)对传统观念进行创新。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较大影响,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管理者必须对传统的管理进行创新,增加经费投入,加强创新意识,在制定管理制度时,以市场需求为原则,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更加科学、合理。
3)对机制以及技术进行创新。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的建立,对企业体制有机管理制度有着较大影响,所以,企业的管理者必须首先建立具有先进性的机制,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技术创新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基础,其有利于提高施工效率,所以,技术人员要多借鉴先进的案例以及经验,对技术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保证管理体系的先进性以及创新性。
三、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
民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包括多项内容,为了提高施工的质量,管理人员需要重点对施工材料、技术、设备以及工程资料加强管理。在施工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做好项目资料收集工作,这样资料包括材料合格证、设计方案、竣工材料、验收报告以及测量数据等等,管理人员妥范文翔大庆油田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善保管这些资料信息,如果由于管理不善,出现资料缺失等问题,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延误工期。所以,在建立管理体系时,一定要做好细节工作,建立存档制度,对不同类型的材料进行分类管理,这样才能保证管理体系的完善性以及高效性。
四、实例分析
1、工程概况
某民用建筑工程,占地面积为12800m2,其属于高层综合性大楼,地上为26层,地下为2层,建筑高130m。其开挖面距离周围建筑的最大距离为20m,而最小只有8m.该建筑由于处于商业中心,所以,人流量比较大,为了保证建筑使用的安全性,必须加强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工程设计人员还要结合工程实际,优化与创新组织管理体系,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才能提高施工的效率。
2、施工组织项目管理体系创新的重要内容
由于该施工场地较为狭小,在南北距离不足100m2的场地中,要建立结构较为复杂的高层民用建筑,必须合理利用外部场地。项目把场地内的临时设施布置得非常紧凑,临时办公室尽量精简,大宗材料堆场相对集中。经与周围业主积极协商,在离工地1km左右的地方租赁一块闲置空地,搭设6幢共60间临时活动房,并配以卫生间、食堂等生活设施。项目在工地租赁仓库作为临时堆放,在工程急需时再短距离转运。项目的成品、半成品及大型设备需求量很大。大楼采用SRC结构(型钢混凝土结构),在结构施工阶段钢结构施工量较大,平均每周的吊装量就有100多T。外墙整体玻璃幕墙面积达60000m2多,穿插主体结构施工,幕墙骨架和玻璃的用量巨大。大楼设置45台电梯、手扶梯,电梯组件进场运输量也很大。所有这些分部工程对狭小的场地都是严峻的考验,项目设置专职管理人员协调所有垂直运输工具(2台TCT7032大型塔吊和2台京龙SCD200/200GS高速变频货电梯)对到工地大宗构件、设备实行进场24h内吊装完成。本基坑开挖10m深,土石方开挖工程量较大,出土难度较大。基坑基本上是白天爆破,晚上集中装土外运。土石方外运坡道铺设厚麻袋,并用水浇湿,黏除车轮附着的泥土。防止车轮带出工地污染道路。门口设置全自动机械洗车机,对车轮、车身及汽车底部进行全面冲洗、确保无泥土外带后才放行。车厢顶安装自动式车盖,防止土方运输过程中散落。出入口专人指导,避让过往快速行进的车辆,保证行车和行人的安全。
2.了解企业需求、改进教学改革思路
通过了解市场人才的需求现状不难发现:与建筑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中,一线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基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少之又少。为此,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课程改革时可以将施工图的识读当做切入点,根据建筑工程的具体施工顺序,把建筑工程细分成各个分项工程,把分项工程作为主线进行项目教学;除此以外,还可以把教学项目进一步划分成多个教学模块,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把教育、学习、实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不但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发,还能促使建筑工程施工课程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不断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只有不断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才能为在校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实习环境,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实习实训基地作为一个技能训练的场所,其一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环境,帮助学生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及专业素质;其二也可以间接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其三可以为职业资格、技能等级鉴定及职工岗位培训或再就业培训提供场所。为了确保学生在进入工作之后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环境,要加快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并且选取管理科学、技术水平高且工作环境好的相关企业,与其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交流。此外,要确保每一位在校学生至少有半年的顶岗实习时间,并且参与至少一项的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的实践锻炼,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做到顶岗实习。
2建筑项目经管存在的问题
(1)预算执行力不够。工程项目的预算工作在工程施工前已经完成了,是项目施工的前提与保证,在建筑工程中影响着工程的质量与效益,但是,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的预算工作存在很多的问题,很多建筑企业虽然做出了预算设计,但是缺乏预算管理的制度,预算过程没有考虑投资回报率,也没有考虑工程的变动与更改,缺乏变通性,缺乏有效的误差范围,而且预算中没有加入土地征用的资金数目,这样的预算准确率不高,而且没有实际价值,没有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而预算的管理工作也缺乏执行力,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使得建筑工程的整体管理水平大大降低了,管理的效率也被削弱了。
(2)资金管理效率不高。我国大部分建筑企业都存在资金管理效率不高的情况,一方面是管理水平不高,建筑工程的投资金额、融资金额以及利益分配等工作都缺乏有效的管理与利用,很多资金的利用缺乏有效的监管与控制,很容易出现制度管理漏洞,企业资金受到损失等现象。出现这类问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企业的项目经管人员素质不高,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与专业的管理水平,思想觉悟不高,没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没有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竞争的激烈情况,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使得企业的发展速度很慢,而且增加了企业的成本,甚至会使企业的债务增加,出现经济危机。
(3)没有有效的控制成本。建筑管理的项目经管涉及的内容广泛,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运行过程,有效控制项目资金,可以增加工程的效益。项目资金可以控制的方面很多,比如工程造价、员工工资、材料成本、开发设计费用、工程设备机器等等,但是我国目前很多建筑企业,常常出现铺张浪费的行为,没有有效的控制资源的浪费,这样既增加了建筑工程的成本,也降低了建筑工程的收益。
3强化建筑工程项目经管的措施
3.2加强成本控制成本的控制管理是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与重点。为此,企业应注重自身成本的控制,通过合理的对项目各阶段成本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实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益的目的。成本控制需要做到:合理使用外部造价咨询单位;建立完善的资料管理;使用信息化系统和台帐月报对工程项目动态进行成本监控;做好材料以及设备的核价;做好工程预结算方面的管理。
3.2优化资金结构建筑施工企业只有通过不断优化资金结构和完善自身资金管理,才能提高对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建筑企业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现金使用计划,并严格执行企业相关收款责任制度,以延迟现金的流出并加快资金的回流,使企业能够实现在收支上的平衡。资金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建筑企业投资方面的风险。为此需加强在工程项目投资初期的控制,并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化、专业化的调查论证,使项目资金的投资风险能降到最低。
合同的客观风险是法律法规,合同条件以及国际惯例规定的其风险责任是合同双方回避的,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往往无法控制。例如,合同规定承包商应承担的风险有,工程变更在1.5%的合同金额内,承包商得不到任何补偿,这叫做工程变更风险;又如合同价格规定不予调整差价,则承包商必须承担全部风险,如果在一定范围内调整差价,则承担部分风险,这叫做市场价格风险;还有在索赔事件发生后的28天内,承包商必须提出索赔意向通知,否则索赔失效,这叫时效风险。
主观性合同风险。
合同的主观性风险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同时能通过人为因素避免或控制的合同风险。在相当多的国内施工合同中,业主利用有利的竞争地位和起草合同条款的便利条件,在合同协议中通过苛刻的条件把风险隐含在合同条款中,让承包商就范。而承包商为了急于承揽工程,在合同协议中,对自身权利不敢据理力争,任其摆布。对合同谈判只重视价格和工期,对其他条款不予注意。这样即使不平等的合同也愿意签,甚至有欺骗的合同也敢签,在合同签订上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承包商不是作为法人权利主体参与对等的合同谈判,而是受制于业主,这样很容易被业主牵着鼻子走,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很难体现平等性,自然增加了履行合同的风险性。承包商十分轻信业主在合同以外的妥协和许诺,轻率地签订了既没有法律约束力,又无法兑现的“君子协定”。承包商对签订合同的前期准备工作明显不足,对业主的资信和合同的公正性缺乏严格的分析,承包商对合同缺乏识别力;当合同条款不全,不完备,不具体,缺乏对业主的权利限制性条款和对承包商保护性条款时,没有全力争取去修改完善它,不自觉的接受了合同中大量隐含风险,最终在合同施工中导致了承包商的损失。因承包商对合同审查不严引起的合同漏洞,缺陷造成了不应有的合同风险,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
在指导思想上,力争签订一个有利的合同且始终坚持“利益原则”。缔约合同双方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况且授标后商签合同,业主也不能随便毁约。承包商有权签订一个平等互惠的合同条款,这是承包商减少或转移风险所坚持的最基本原则。承包商可以晓之以理,陈述利害,说服业主修订某些过于苛刻的或本来不合理的条件,增加保证承包商权益的条款,使合同比较优惠或有利,风险较少,合同双方责权利关系比较平衡,尽量减少苛刻的、单方面的约束性条款,实现承包商签订一个有利合同的目标。总之放弃权力等于自杀,合利则动,背利则滞,是我们任何承包商都应坚持的原则。利益原则不仅是合同谈判和签订的基本原则,而且是整个合同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则。
在人员配备上,让熟知和精通合同的专业人员参与商签合同。大中型建设合同一般都由业主负责起草,业主聘请有经验的法律专家和工程咨询顾问起草合同,使合同质量很高,其中隐含了大量的不利于承包商的风险责任条款和业主的反索赔条款。这就要求承包商必须具备既懂工程技术,又懂法律,既懂经营管理,又懂造价、财务的综合素质谈判人员,才能保证在合同谈判中处于一种智力均衡,信息对称的状态,增加谈判的力量,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因此承包商必须筹建工程合约部,成立高效的合同谈判班子。这是降低合同风险,签订有利合同的人才保证。
在策略安排上,承包商应善于在合同中限制风险和转移风险,达到风险在双方中合理分配。承包商对于业主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免除责任的条款应认真研究,切忌轻易接受业主的免除条款。否则,合同履行中业主就有可能引用所谓法律障碍和合同依据为借口,对承包商的损失拒绝补偿,并应用免除条款对其拒绝付款推卸责任,承包商将会遭受重大经济损失。由此,对业主的风险责任条款一定要规定得具体明确。
承包商在合同正式签订前应进行严格的审查把关。其要点是:
(1)施工合同是否合法,业主的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健全,合同是否需要公证和批准;
(2)合同是否完整无误,包括合同文件的完备和合同条款的完备;
(3)合同是否采取了示范文本,与其对照有无差异;
(4)合同双方责任和权益是否失衡,确定如何制约;
组织管理,就是指建筑企业在工程项目开始前,应该进行的组织人事工作和制度建设。如工作人员配备、企业内部分工与机构设置、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等。这些工作的开展,必须以事先获取与建筑企业、施工项目有关的信息资源为前提,通过调查统计,获取一手的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得出结论,才能为项目管理机制的形成和项目建设的开展提供最基本的数据支持。同时,通过统计工作的开展,全面地将各类信息参数化,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有效掌握项目建设整体情况,规避潜在风险。
(二)项目施工中,进行全程控制
在建筑项目具体施工全过程,同样应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对施工环节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尽可能完整、实时、详尽的收集之后,将它们形成有机结合的信息链,然后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处理,得出的结论不仅对当前施工项目,而且对下一期的工程建设项目都起到反馈、指导作用。在招投标中,应当充分利用统计分析指标来开展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运用统计学知识,通过客观规范的信息搜集,运用科学的数理分析方法,对项目的标的、投入、成本、资产、负债、利息、工资等进行量化评估,对建筑项目进行整体经济效益分析。在质量管理环节,质量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工程的具体需求来制定质量指标、技术参数,?对比在建建筑项目关键点,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给出质量水平的具体评价,找出与质量指标、技术参数的差异,确定质量偏差,及时整改。在成本控制环节,通过统计调查与预测,对可能出现的因人工、材料或设备价格上涨等造成的成本超支进行预测,从而有效做出成本控制计划。
(三)工程结束后,综合分析评价
建设项目大多过程复杂,周期长,涉及部门多,相关项目数据庞杂。工程后期,进行项目统计,将各环节的信息进行量化分析与汇总,建成数据化的施工资料档案库,方便后期的财务审计工作。
二、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统计应用存在的不足
(一)统计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如上所述,统计工作在建筑项目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部分建筑企业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企业管理者认为统计工作就是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然后用图表展示,企业在统计工作岗位设置、人员配备上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二)统计岗位的设置不够明确,业务不专
根据调查发现,我国很多建筑企业中并不存在专职的统计人员,很多部门在设置统计人员都是跟其他岗位进行混设,人兼多职,职责不够明确,并且人员调动频繁;从事统计工作的也非专业人员,他们并不掌握统计知识以及专业技能,难以对项目管理相关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及提供统计咨询等。
三、加强建筑企业统计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健全统计制度及科学的指标体系,规范统计工作
在建筑企业项目管理中,为了更好地发挥统计工作的重要作用,首先必须保障统计工作部门独立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权限。统计部门通过统计、审计,对欺瞒行为,一经发现,可以行使一票否决权;统计部门对建筑企业各项目指标进行全面分析统计,形成统计报表后,可以不经由其他部门而直接统计结果上报给领导层,为其提供决策参考。同时,建立完善的统计制度对建筑企业而言也是非常必要的。配备专业化的统计部门和统计工作人员,可以有效解决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统计问题,让计划统计发挥指示器、校正器之功能。另外,企业还需构建一套科学化指标体系,通过指标的形式,规范统计人员的行为。通过采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技术,系统、真实反映项目进展情况。
(二)引入信息技术,优化统计工作
目前我国正处于信息时代的变革中,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运用。在建筑企业统计工作中的也应该引入信息技术,实现统计工作网络化,在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的同时,也加速了企业与外界的网络沟通。这样可以让统计工作得以高效开展,也可以让统计分析结果更为便利的呈现给企业其他部门,给出相应的决策参考。
(三)形成部门合力,做好全面统计
项目统计作为建筑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贯穿于整个项目全过程,涉及人事、财务、安全等环节,为了共同做好全面统计工作,各部门需打破传统的部门界限,让权、放权,通力合作,资源共享,以便让统计部门迅速、准确获取所需统计数据和资料。
一、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详细的控制措施分析
1.1 控制施工进度
所谓施工阶段,是指以工程为对象实施详细地实施管理的阶段。这一阶段不仅仅是耗时最久的管理阶段,还是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加之要时刻应对时间的变化,因此我们要全面地对工程展开动态式地管理。
1)探索调整原先的施工进度并执行施工计划的施工进度控制手段主要有控制、规划、协调三个。
2)规划,指的是在施工项目全面实施过程中确立施工项目分进度及总进度目标并编制相关的进度计划。
3)协调,顾名思义,就是协调和施工进度存在关联性的部门、单位、施工之间的关系。
4)控制,指的是在施工项目整个实施过程中对比施工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后若偏差产生则应及时应对调整。
1.2影响施工项目进度的因素
1)有关单位的影响:最主要对有关单位作好协调工作,以达到我施工单位工程顺利进行。做到甲方影响有签证,平行施工单位影响有甲方认可。
2)施工条件的影响:在客观条件影响下,使工期发生了偏差,需要及时与甲方沟通,取得甲方认可。
3)技术失误:在技术交底过程中,要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使工人对设备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达到100%。对各施工环节熟练掌握。
4)施工组织管理不利:在施工之前编制好施工计划,主要对施工顺序进行反复推敲。对施工管理制度进行制定。
5)意外事件的出现:当突发事件出现的时候,是避免不了的。这就要求在施工过程中要保持认真的态度。作为项目经理要分析各种因素采取措施对工期进行动态的控制以保证工期。
1.3安全管理
确定安全生产目标:达到五无目标,即“无死亡事故,无重大伤人事故,无重大机械事故,无火灾,无中毒事故”。对于安全的管理要依据以下六项原则执行:
1)管生产同时管安全。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并对生产发挥促进和保证作用,因此,安全与生产虽有时会出现矛盾,但从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目的,表现出高度的一致和安全的统一。
2)坚持安全管理的目的性。安全管理内容是对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状态的管理,有效的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清除避免事故。达到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的目的。
3)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安全生产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4)坚持“四全”动态管理,安全涉及的,生产涉及的方方面面,涉及的从开工到竣工交付的全部生产过程,涉及的全部的生产时间,涉及的一切变化着的生产因素。因此生产活动中坚持全员、全进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安全管理。
5)安全管理重在控制。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健康。
6)在管理中发展、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是在变化着的生产活动中的管理,是一种动态。其管理就是意味着不断发展的,不断变化的,以适应变化的生产活动,预防新的危险因素。
1.4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措施
成本控制是做为一个项目经理应具备的,是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的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控制成本的措施:①办理施工任务单和限额购料单的管理。②将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与施工预算进行控制,指出差异,分析差异原因,并采取有效的纠偏措施。③以某一段时间为一个周期,对成本发生进行核算比较,发现问题采取措施正确处理。④定期检查。
施工中成本控制情况,发现情况主动处理。具体办法:①以施工预算控制成本支出,包括人、材料、机械要用的机械;②以施工预算控制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消耗。
二、施工项目管理的特性与内容
施工项目管理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寻求高效实现项目目标的方法,基于项目经理负责制依据其内在逻辑规律如何有效组织、计划、控制、协调项目从而适应内外部环境并高效组织施工,从而在实现合理优化组合配置生产要素的同时确保施工生产的均衡性,凭借着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与技术达到项目目标,进而让企业得到的综合效益有所增加。
施工项目管理是为使项目实现所要求的质量、所规定的时限、所批准的费用预算所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和协调。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由于项目是一次性的,故项目管理需要用系统工程的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管理,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程序性。项目管理的目标就是项目的目标,项目的目标界定了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即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这些要素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是一种相互结合的立体多维的关系,这就说明项目是具有系统性的施工,施工项目管理具有系统管理的特点。
加强施工项目管理,必须对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详细分析,认真研究并强化其管理。对施工项目生产要素进行管理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1)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即适时、适量、比例适当、位置适宜地配备或投人生产要素以满足施工需要;
2)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即对投入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在施工中适当搭配以协调地发挥作用;
3)对生产要素进行动态管理。动态管理是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与保证,动态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按照项目的内在规律,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生产要素,使之在项目中合理流动,在动态中寻求平衡;
4)合理地、高效利用资源,从而实现提高项目管理综合效益,促进整体优化的目的。
三、建筑项目管理的施工系统相互作用
项目管理的施工系统包括技术、社会、经济三个分系统,这三者是施工项目系统的三个不同的侧面,三者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3.1技术系统
技术系统是三个分系统的核心,因为施工项目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向业主交付低成本高质量的工程产品。首先认真研究工程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并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变化,随时调整进度计划。对设计图纸中的疑点和问题及时以书面形式向业主和设计单位反映,要求澄清。施工方法的选择要先进,又要可靠,选择成熟的技术。施工活动关键是技术性活动,只有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才能做到低投入高产出,并创造优质产品。确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与施工工艺是技术系统的重要内容。
3.2经济系统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建筑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论是在技术实力还是资本的投入都大为增加但因市场管理的缺失,众多缺乏资质的中小型企业的加入导致整体管理水平的下降。尤其是在财务管理环节,还存在手工记账管理的现象。
(二)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意识不足
从对现有的工民建筑事故案例分析中不难发现,引发工程事故的原因大都在于企业管理者对于安全管理以及工程质量管理的松懈所致。从质量管理角度分析,施工单位在资金和工期的双重压力下,以及现代化企业管理知识和方式缺乏等因素的影响下,对于工程管理的重点放在了追赶工期以避免因违约而遭受经济损失,致使对工程质量管理上得过且过。在安全管理方面,大多数企业虽然制定了一定的管理制度,但却流于形式并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甚至并未对一线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知识教育。而大多数一线施工人员来自于农村,知识层次绝大多数在高中以下,不仅专业技能缺乏而且安全知识更是极为欠缺,同时其对于安全防护意识还未形成一定的高度,因而在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工程事故的发生是难以避免的。
(三)项目核算存在薄弱环节
随着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高涨,在竞争加剧的大环境下,建筑企业要想稳固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不仅要保障每一个建筑项目的施工质量而且要合理的压缩成本,减少资金的投入以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竞争优势。然而,走诸多中小型建筑企业当中,因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致使成本核算不够精确,存在漏洞。尤其是在项目成本核算上存在诸多问题。
二、提升工民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于完善项目管理制度
工民建设质量关系到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如出现较大事故有可能会引发巨大的社会矛盾,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受阻。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符合施工标准,施工单位必须建立项目管理制度:首先,行政管理部门应发挥统领管理的作用,根据工程建设的要求制定严格的质量管理和验收指标;其次,建立事前准备、事中监督、事后检验的三层管理制度,将质量隐患及时排除在施工环节之中;再次,定期召开部门交流会或通报会,将工程建设的要求和变更等信息及时告知相关部门,以使之明确自身的职责并严格贯彻到位。
(二)强化人才建设与管理
在市场经济中,任何企业都不可避免的要参与到行业竞争之中,而且建筑行业因利润巨大而且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致使市场竞争度日益提升。然而,在行业竞争的背后,其实质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对于企业而言唯有掌握了高素质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对此,公民建筑施工单位可从以下几点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其一,明确企业现有人才状况以明确所缺少的人才类型,进而据此制定科学的人才引进计划;其二,根据企业需要以及人才发展的需求,建立科学的人才培训与培养机制以不断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强化了人才的个人素质。另一方,又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三)严守工序,保质保量
建筑工程大都具有工程量大、工期长、涉及到环节众多等特点,也就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在施工前即制定好相应的施工计划,比做到科学有序,保障工程建设的顺利施工。首先,根据工民工程实际情况,确定施工计划,明确先后顺序并严格按照既定的计划执行,确保每一个环节均处于有序开展中;其次,制定细节管理制度与措施,在工程建设中细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工程的成败,众多工程事故证实了这一点。因此,必须要立足现实,分析每个环节可能存在的细节问题并制定管理措施。
(四)定时质检强化监管管理
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以保障工民工程施工质量的有点措施之一,在任何工程建设中都不可缺少监督机制。其一,施工企业应成立监督管理部门,赋予其监管职权并且具备独立性,直接对高层部门负责;其二,制定每日巡查监督制度,发现任何施工环节中的质量问题应及时要求停工并要求严格施工规范施工,在必要地情况下命令其返工直至达标。唯此才能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避免造成企业的损失和人员的伤害。
1、材料采购人员必须正确了解并执行材料方面的法规
在我国,不同的建材采购和使用都有不同的文件规定,作为材料采购负责及管理人员
在了解相关法规及文件的同时,还必须做到认真严格按规定执行。如在目前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就明确对钢材、 商品混凝土、 石材、胶合板、管道、预制混凝土构件、 商品砂浆、混凝土外加剂等等材料实行了备案证明等管理。
2、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
规定材料采购的申请、授权人的批准权限、采购的流程、相关部门的责任和关系、各种材料采购的规定和方式、报价和价格审批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材料采购内部控制制度。严格、完善的材料采购内部控制制度,不仅能规范企业的材料采购活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物资的正常、及时供应,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杜绝部门之间扯皮、推诿,而且能从制度上规范采购人员的日常行为,预防在采购过程中违法、违纪等不良行为。采购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规定材料采购的预算、请购、授权人的批准权限、材料采购的流程、相关部门的责任和关系、各种材料采购的规定和方式、报价和价格审批等。
3、合理制定采购方案
采购阶段材料的成本控制应当首先选择适应的采购方案,做好材料需用计划,加强采购管理,规范采购制度,降低采购费用。对一个施工计划段所需要的材料数量、价格进行列表分析,用ABC分类法分析出主要材料、次要材料和一般材料,进行分类管理,对主要材料要实行重点管理。利用价值工程原理对主要材料进行功能和成本分析,求出降低成本的对象和目标。综合考虑使用计划、采购周期与使用批量,选择最佳采购方式,减少流通环节,减少收发、储运各环节损耗,实现降费节支。其次是正确选择采购时机,尽可能减少材料库存,并加强库存管理,减低库存费用,优先就地取材、使用现场制造的材料、选择本地区建筑材料。
4、选择合适的采购模式
如施工过程中的大宗材料,包括钢筋、水泥等,适宜采用供应链采购模式,由企业进行集中采购。由于这一类材料对施工过程影响较大,必须要保证供应的充足、及时以及质量,传统的采购模式库存过大,资金的占用量大,企业讨价还价的能力偏低,不能获得价格上的优惠,也会产生大量的交易费用,不能达到采购中的规模经济。所以建筑施工企业有必要寻求一种与供应商之间的新型合作模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即供应链采购模式。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的投标过程中,依据招标方提供的工程量清单就基本确定了各种建筑材料的需要量。在工程中标后,对项目所需的主要材料、大宗材料,项目经理部应编制材料需要量计划,由企业物资部门统一订货采购。对零星材料,项目部可采用就地自行采购模式,从而实现时间上的控制与材料成本上的控制。
5、拓展料源渠道,降低材料采购成本
企业应根据市场供应和对材料的需求选择合理的采购方式,努力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抓紧管理材料物资的采购-供应渠道,坚决中断与那些质量低价格高、信誉差的供货单位的业务关系,选择信誉好、质量优、价格适宜的生产厂家和供销单位,定点挂钩,建立良好的购销合作关系,就近发展材料物资供应基地和协作网络,形成稳定、有效的采购、供应渠道。对于需要量大、需求期长的主要材料物资施工单位还可以拿出一定的资金,跟有关生产厂家和供销单位进行长期投资,控制其生产经营活动,以便获取优惠价格保证长期供应。其次可发挥集团公司采购的优势,统一进行材料采购,降低材料采购成本;对大型设备、钢材、木材等批量大、金额高的大宗材料实施统一采购,既能保证质量,又能节约采购费用和降低采购价格。
6、做好采购询价管理,采取议标订货。
所谓议标订货就是需方根据自身需求拟定一个基本的选标条件和价格文件,向具有一定供货能力的供货厂家发出标书,供货厂家依照需方提出的条件向需方投标。在议标会上由需方组织的招标委员会公开唱标。这种订货方式能比较客观地反映资源分布、生产及价格构成情况,有利于需方选择供货厂家,确定切实可行的供需关系。做好采购询价管理,现在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借助网络优势,快速地浏览和获取需要的信息,从而保障采购询价管理、得到询价结果的高效率。
7、做好供应商确认和采购合同签定
供应商的选择依靠采购询价环节的评价结果,也要参照其他标准,如供应能力、历史信誉等。确定了供应商后,要签署采购合同,签定前,需要对合同类型进行选择,确保把最大的实施风险放在供应商。合同可分为三种:成本加奖励费合同:主要用于长期的、硬件开发和试验要求多的合同;固定价格加奖励费用合同:长期的高价值合同;固定总价合同:项目易于控制总成本,风险最小;供应商风险最大而潜在利润可能最大,因而最常用。
8、加强采购组织与人员建设
为达到以上功能目标,建立明确的授权机制,将整个系统按使用人员角色进行具体的功能模块划分。(1)业务经理。主要完成审批员管理、一般查询用户管理和有关建筑材料采购统计与分析工作。(2)审批员。主要完成材料基础库信息维护、片区材料采购审批与指导、价格分析、合同审核、报价员审核、供应商管理等具体工作。(3)报价员。主要完成材料采购计划制定、招标公告、自由竞价组织、采购计划申报、招标议标谈判、片区材料价格管理等具体工作。(4)材料供方。主要完成自身经营材料价格、查询招标信息、参与材料招标竞价具体事务。(5)项目材料员。主要完成项目各种材料在不同时间需用计划制定与上报工作,分项目进行。(6)查询用户。主要是工程投标人员与项目成本控制人员、公司领导层等,定期查询材料市场信息价、内部参考价等具体信息。(7)系统管理员。主要完成数据的安全备份及保密防护工作。
9、结束语
材料成本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研究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建筑材料的采购成本在整个工程造价中占40%-60%甚至更大,因此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建筑材料采购的成本,有效地减少施工企业的整体成本,从而增强施工企业的竞争力。目前,由于市场体系还不完备,法治还不够健全,管理也还不到位,在物资采购供应上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我们足够重视并在不断地工作实践中加以解决,要不断地完善材料采购和管理费用的控制体系,加强和提高材料管理人员的成本意识,探索和寻找降低材料采购成本的最佳方法,正确处理材料的批量采购与建筑成本的匹配关系,最终达到降低工程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
2工程咨询机构全过程工程造价控制组织形式
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是指工程造价咨询机构接受项目法人(建设单位或其他投资人)的委托,对建设项目从前期(立项、可行性研究)、实施(设计、施工)到竣工结算(决算)各阶段、各环节工程造价进行全过程监督和控制。其主要内容一般分为决策阶段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投资估算、设计阶段的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概算以及实施阶段的工程招投标中的标底和合同价、施工过程中的动态造价及竣工结算中的造价审核等。根据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把这个组织分成五个小组,分别是决策阶段造价控制小组、设计阶段造价控制小组、招投标阶段造价控制小组、施工阶段造价控制小组和竣工结算阶段造价控制小组,并分析业主在全过程控制中的工作,得出全过程造价控制点组织机构。
3建设项目不同阶段工程造价咨询项目的范围
(1)建设项目前期及可行性研究阶段造价咨询项目的范围
主要工作是建设项目投资策划、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建设项目投资估算及建设项目财力评价。目的是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经济技术论证,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以及进行判断和决定。收集和熟悉有关咨询依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国家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任务和技术经济政策;项目建议书和咨询合同委托的要求:有关的基础数据资料,包括同类项目的技术经济参数、指标等:有关工作经济技术方面的规范、标准、定额等,以及国家正式颁布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国家或有关部门颁白的有关项目前期评价的基本参数和指标。
(2)建设项目设计阶段造价咨询项目的范围
项目设计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比选、价值工程分析、设计概算的编制或审查、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或审查、项目资金使用初步计划的编制。目的是通过工程设计与工程造价关系的研究分析和比选,确保设计产品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收集和熟悉有关咨询依据有各设计阶段设计成果文件及相关限制条件,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批文、建设项目设计所采用的技术与工艺流程、建筑与结构形式、技术要求、建筑材料的选用标准及项目所涉及的规划、配套等限制条件,编制或审核概算、预算所需要的相关基础资料,包括参考选用的定额、市场造价数据、相似项目经济技术指标及与项目有关的其它技术经济资料。
(3)建设项目招标阶段的造价咨询项目范围
主要工作是策划建设项目招标方式、编制招标文件、编制标底、提供评标用表和其它资料、起草评标报告、起草合同文本并参与合同谈判与签订。其目的是依据合适的建设工程招标程序,通过施工合同来确定工程的施工合同价。收集和熟悉有关建设工程招投标的法律、法规、程序和要求等资料,项目的实施要求,包括工程拟招标的方式、范围,编制招标阶段咨询文件所需要的基础资料与相关的设计成果文件,图纸和技术资料,建设项目的特殊条件以及其它与建设项目招标工作相关的其它资料。
(4)建设项目施工阶段的造价咨询项目范围
主要工作有工程款使用计划的编制与工程合同管理、工程进度款的审核与确定、工程变更价款的审核与确定、工程索赔费用的审核与确定。其目的是以工程合同为依据,达到全过程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目标。收集和熟悉施工合同,特别是工程造价的计价模式、工程进度款的结算与支付方式等,编制施工阶段咨询文件所需要的基础资料,包括设计图纸与技术资料、合同计价的相关定额、标准等,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沟通协调,并确定作为工程结算计价依据的相关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的程序与职责。
(5)其它相关造价咨询业务项目的范围
包括投标报价书的编写、工程造价信息咨询、工程造价的鉴定等内容,其目的是依据造价咨询专家的专业知识向委托人提供专业的技术咨询服务,达到相应的咨询成效。
4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中的偏差管理
(1)一般规定
①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中的偏差管理主要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预期造价与实际造价出现偏差的预测、分析、调整、控制的管理;②实行代建制责任模式的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项目必须从开始实施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第二个阶段开始进行偏差管理;实行投资顾问制和节点授权制责任模式的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项目可由受托人与委托人协商确定是否进行偏差管理。③偏差管理应按以下步骤进行:a.偏差预测:对项目进行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因素进行预测与分析;b.检查与计算:对项目一定进度条件下的造价进行计算和检查,得出检查当时条件下的造价;c.对比:对项目已完工程的预算造价与实际造价进行对比,发现造价偏差,计算出偏差值;d.分析: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确定偏差幅度并找出偏差产生的原因;e.纠偏: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和偏差分析结果,建议或采取适当的措施,使造价偏差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以内或进行项目总造价目标的调整。
(2)偏差分析、偏差责任和偏差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