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教育管理本科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9 09:21:1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育管理本科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教育管理本科论文

篇(1)

回顾及特点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发展较成熟的国家,商业诚信环境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起步早,历史悠久,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和科研资源,专业办学特色鲜明,定位准确,课程体系设置科学,教师梯队合理,有良好的教学基础,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速度都比较快。以美国富乐敦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为例,该校自1957年建立以来,以其应用型和研究性的传统而闻名,并不断地科学合理地界定工商管理的内涵与外延,引领探讨工商管理学科包含的知识体系,从理论上把工商管理研究引向深入。从目前美国高等学校商学院管理类院校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1)从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与MBA和DMA的教育有着明显的差别。在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更加注重商业经济管理的应用性,其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是围绕着商业经济管理的应用性以及市场需求而设定的,而在工商管理硕士和博士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注重的是工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性与领导性。

(2)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美国高校商学院管理类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日趋成熟并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从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到MBA和DMA的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看,都有整套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

(3)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从学生入学起就介人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素质教育,并且对学生进行职业倾向测试,进行一对一的职业发展辅导和构建强大的现代技术网络支撑平台,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平台各类信息。

而我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起步晚,从目前经济管理类院校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看,特点如下:

(1)计划经济时期高等院校经济学分科的影响仍然十分明显。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设置都是建立在原工业经济或商业经济的基础上,因此工商管理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与现实企业类管理问题存在偏差。推荐阅读: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与评价体系构建论文

(2)在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与MBA的教育没有明显的差别。在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中,这样一种倾向越来越严重:把国外MBA课程直接复制到本科教育中。

(3)我国改革开放后在引进西方工商管理教育过程中,我们一开始就强调中国特色,但是中国特色的呼声好像有越来越弱的趋势,在课程设置上直接照搬国外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结果,要么是课程设置水土不服而流产,要么是缺乏符合要求的师资力量而使得许多课程难以开出或降低要求开设。

二、中美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框架分析

篇(2)

创业教育模式是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是创业教育模式实施的重点。管理类本科专业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目标是:基于专业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战略眼光与创新意识,掌握扎实的管理类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同时具备较强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能够胜任企业各层次经营管理工作,具备自主创业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的创业型管理专门人才。

(二)基本原则

本文将运用系统的设计思想,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遵循创业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有计划、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如下:

1.融合性原则

即普及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专业教育过程中逐步强化与渗透创业教育,融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于一体,最终实现所有大学生接受普及性创业教育,部分大学生接受专业性创业教育,少数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的目标。

2.主体性原则

为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教学核心应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相关教学组织要基于学生的现有水平与专业需要,即“学生需要什么”,而不是“教师现在有什么”,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收集学生反应,并积极做出改进回应。因此,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同时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为目的。

3.实践性原则

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创业实训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始终,使学生能够接受全过程创业实践的训练,注重理论与实训、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实行全过程质量监控。

(三)总体框架

基于上述总体目标,遵循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从实际需求出发,本文构建了管理类本科专业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总体框架。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培养思想-培养目标-培养结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逻辑思路,以造就创业型管理者为培养理念,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在能力结构上要求学生具有战略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创新综合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在知识结构上要求学生掌握人文素质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工具方法知识、拓展性知识、创业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与实训两大教学系统,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在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设计中详述。

二、管理类本科专业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设计

(一)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1.课内教学体系设计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在各专业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创业教育的管理类本科专业创业教育教学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创业思维、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实践五大模块,各模块的具体内容、要求以及实现方式如下:

(1)在原有专业课的基础上增设创业思维和创业意识模块课程,即开设“创业学”和“企业家研究”、“名师论道”等课程,并通过网络开展系统的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使学生接受创业普及教育。这些课程要求学生必修,大一修完,这是学生进入创业实验班的必要条件。

(2)对进入实验班的学生增设创业知识类模块课程,即组织设计、创业战略、风险投资、公司治理、新创企业管理等课程,并通过网络开展系统的创业模拟训练课程。这些课程要求学生必修,大二修完。

(3)大三以后,进入实验班的学生可根据兴趣,有针对性地选修创业能力模块(如团队管理、领导力、企业伦理与文化、创业领域专题研究等)和创业实践模块(如创业设计、管理决策模拟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创业能力与技巧,最终实现少数学生自主创业的目标。这些课程一部分列入教学计划,一部分要求学生自修,要求学生在大三、大四修完。

2.课外实训教学体系设计

(1)建立创业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相互联系的主要环节,是高校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桥梁。因此,各高校应加大力度建立适合本专业的创业实训基地,将理论教学过程根植于企业创业实践的土壤之中,为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2)强化校企合作。一是让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提高教师的创业实践能力;二是请企业家走进课堂,介绍创业的成功经验;三是探讨逐步建立教学与企业发展之间利益相关的机制,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校企合作共同成长等有效方式,如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财务、税务服务等,实现企业与学校共同成长。

(3)开展创业大赛。创业竞赛包括创业计划书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创新创意大赛、GMC国际企业挑战赛等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大赛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4)搭建创业融资平台。把各种创业投资人集聚起来,建立起创业投资基金,并开展线上和线下的各种互动,使投资者和创业者能够相互了解,以此来解决创业者的资金筹集问题,为资金困难的大学生创业者筹集创业资金。

(二)创业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设计

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应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一系列改革与创新。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各种教学方法对不同能力培养的作用程度,优化教学方法,改变“在黑板上生产,在书本里经营,在课程中交流”这种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实施网络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及互动教学法等多种方法于一体的新的教学方法。系统整合各种教学方法,使之能有效相互渗透与补充。如应用动态案例教学法,通过创业案例讨论、书面分析报告、角色模拟、课堂辩论等,让学生通过创业案例教学的体验,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感受和把握创业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高学生对创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创业欲望。

(三)创业教育教学网络支撑平台设计

建立创业教育教学网络支撑平台,实现对整个教学体系的支撑。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创新创业模拟实训平台,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可供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借鉴。平台设有教学模块、创业实践模块、模拟实训软件模块及导师模块、交流互动模块等,通过这些模块的有效组合,实现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另外,通过搭建创新创业教育网络支撑平台,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置于云平台,实现开放式的网络教育。待条件成熟,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制作成慕课MOOC,实现国际上最流行的大型开放式的网络课堂教学。

篇(3)

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教育规模呈现快速扩大趋势,高等院校在旅游学院数量、专业学生数量等方面都在不断增加,而且教学实力也有所增强。但是随着这种外延式增长模式的扩大,一些地方高等学校会受到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因素的影响,使得旅游专业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而且难以根据我国旅游市场的实际发展需要,培养出适合时展的旅游专业适用性人才。

2.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已经建立起了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以及各类中职生的教育体系,但是针对于旅游专业,本科教育培养人才的体系还不够完善,导致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准确定位。有些院校虽然把培养旅游专业适用性人才作为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但是对旅游专业自身固有的特点却缺乏深入了解,在人才培养中往往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脱节,导致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实践能力及敬业精神相对缺乏。

3.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高校旅游教学,在学科设置上,普遍缺少科学性,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在专业课与选修课之间往往出现结构失衡现象。必修课的选课数量远远大于选修课,而且有些选修课内容安排不够合理,实用性不强,导致学生的选修课学习积极性不高,时常还会出现旷课现象。另外在授课过程中,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还很深,采用较为单一的教学方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二、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对策

在开展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工作时,需要依托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本校教学水平与规模,对旅游专业课程进行详细分析,掌握学科特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与内容,有效控制旅游专业的教育规模与教学质量,促进旅游专业教学发展,培养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旅游专业高素质人才。

1.控制教学规模,调整体系结构。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旅游教育已具规模,针对当前旅游专业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旅游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育体系进行合理布局,使其发挥出较大效益,因而当地教育部门的宏观调控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需要对教学规模进行控制。当前,从而我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高等教育情况来看,旅游教学规模比较大,当地教育部门需要结合旅游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做出合理预测,对旅游院校或专业的扩张速度和幅度进行合理控制,促使其与旅游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相适应。同时要加大对各个院校的扶持力度,提高地方旅游专业的教学质量。另外,由于很多高等院校在本科旅游专业或学院设置中具有一定盲目性,因而相关部门需要对各个高校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对高等教育旅游专业的本科教育进行合理规划,把握好审批尺度,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对教育结构进行调整,使旅游专业教育体系呈现出金字塔形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不仅能够与旅游业发展建立起相互对应的人才培养关系,同时也有助于各个旅游院校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课程进行合理设置。

2.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科实践。

为了更好的开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立足于本校教学实际,将培养出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性、适用性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作为教学培养目标,最大程度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要建立起集教学实习、专业实习等为一体的实践教学组织体系,借鉴其他先进的旅游管理教学经验,例如可以适当的把大学学习中的三分之一或者更多的时间用于旅游管理实习,使教学与实践进行完美结合,让学生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也可以与当地知名企业建立起信息文化交流与合作平台,为旅游专业学生的实习与继续深造提供合适场所,从而扎实基础,拓宽学生的知识储备面,为学生个性化和专业化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课程改革。

针对当前高校旅游专业本科教育中存在的学科设置不合理现象,首先需要推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与发展。注重教材设计,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增强各个学科之间的支持力度,拓展专业口径,促进学科专业化建设。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强师资专业化队伍建设,通过培养鼓励在职教师再学习的方式,使旅游课程教师在完成基础教学任务的同时,通过专业知识的研修逐步提高技术教育的适应能力。同时要根据旅游课程多元化化发展需要,加大复合型人才及高学历教师的聘用与引进力度,着眼于高校的发展未来,做好人才储备工作,注重双师发展战略,注重培养与选拔学科专业的带头人。此外,要在加强课程专业建设的同时,推进课程改革。根据教学实际,增强课程体系灵活性,并结合学生个性发展与职业的适应性,对课堂内容进行及时调整,构建出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教学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执行教学计划,结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管理特色,重新制定出实践课程教学方案,力争在素质教育中取得新成果。

篇(4)

在高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绩单,都要提交一份自己的毕业论文(少数专业学生没有毕业论文要求)。学生课程成绩与毕业论文是反映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档案资料,两类档案资料的显著共性特征是学生身份信息唯一和明确具体,体现在每位学生的学号具有唯一性。在教学进程中,这两类档案资料的时间属性也很明确,学生课程成绩每学期都有记载,毕业论文在本科学制最后一学期提交归档。此外,学生课程成绩具有私密性、调用频率高等特性;毕业论文属于学生科研成果,成果归属权清晰,学校有对成果进行使用的权利,除保密论文外,一般毕业论文均具有开放性,可供其他人和机构查询。毕业论文还具有页码多、图表字数多等特点,纸质档案占据较大的保存空间。归纳和理解学生课程成绩和毕业论文档案资料特点,是开展档案管理和编研工作的基础。

二、以身份信息为支点的档案组卷及双重管理

传统的常用的成绩档案和毕业论文档案组卷方法是采用入学年度与院系别(专业)相结合如组卷方法,或者采用以毕业年与院系别(专业)相结合的组卷方法。例如:××学校××级××院系(专业)学生成绩册(毕业论文),××学校××届××院系(专业)学生成绩册(毕业论文)。由于受到院系、专业调整和更名的影响,受到办学模式多样化的影响,受到学分制和学籍异动等影响,这种组卷方法具有一定的弊端[4]。

就目前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实际而言,学生成绩和毕业论文一般都采用了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双重管理,但这种双重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学生成绩电子档案一般依托高校教务管理部门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学校档案馆无权调阅;学生成绩电子档案虽然采用了学号查询入口,系统也具有一般的统计汇总功能,但对学生课程成绩的统计分析功能开发的软件还远远不够,难以满足教学管理的较高级需求;毕业论文电子档案一般是做成光盘,或者简单存贮在院系教学管理工作者计算机硬盘中,不利于长期保存、扩充内容和查询浏览。这说明,目前的所谓教学档案双重管理还仅仅是初步的、分离的档案保存,不能充分体现纸质档案管理和电子档案管理各自的优势,不能满足档案管理的要求和用户服务需求。

因此,建立以学生身份信息为支点的档案组卷及双重管理值得深入探索。朱惠钰,刘美娟(2001)提出,在新生入学时候,教务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一个学号姓名及身份证号对应的数据库,实现使用学号或身份证二选一的查询方式。以学号为支点组织成绩档案,形成的案卷题名为:××学校学生成绩总册(学号范围),把学号与档号一起贴在案卷脊背上排架,一目了然,有利于快速准确调档[4]。同时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中,建立以学号或身份证入口的查询界面,在主字段学号目录后面,添加更多的其他信息子目录,例如:姓名、院系、专业、学期、班级、课程名称、课程性质、授课教师等,充分实现多维学生课程成绩数据分析的功能,为做好档案编研工作打下基础。谭玲玲等(2009)把整个学生成绩档案信息化管理分为五大功能模块,即成绩录入、成绩查询、成绩修改、成绩分析、成绩输出,每一个功能模块下面又设立若干子模块,共计11个子模块[5]。在毕业论文电子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杨焕海(2007)提出了基于web的高校毕业论文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方案,对系统分析与结构、关键技术,以及系统实现进行了论述,提出的系统具有录入、修改、查询、浏览、编审、检索和汇总等功能[6],该毕业论文电子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也是基于学生学号关键身份识别信息而建立起来。以学生身份信息为支点,可以把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对应联系起来,实现双重管理。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强大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学档案的价值。

三、学生成绩与毕业论文档案的编研要点

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部门以馆藏档案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会利用的需要为主要目的,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编辑史料,编写参考资料,参加编史修志及撰写专门著作的工作。它是一种主动提供或报道档案信息,为学校和社会服务的形式。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开发档案信息的有效手段。高校档案编研工作应立足于服务学校,做好选题规划,体现学校特色[7],对于反映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学生成绩和毕业论文,学校和院系档案管理工作者可充分利用纸质档案和信息化电子档案,选择一些关键选题,开展教学档案编研工作,供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参考,便于了解教学质量状态,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加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例如:对于学生课程成绩,可选择的编研题目有全校公共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的一次性考试通过率;英语四级六级通过率;班级大面积不及格课程分析;学生学籍异动警示分析等。对于学生毕业论文,可选择的编研题目有结合教师科研和生产实际题目的比例;历年选题的重复情况分析;不同职称教师指导学生人数情况分析;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等。

学生课程成绩和毕业论文是重要的教学档案资料,是学生学习历史的记载。对其开展科学管理和编研工作,不仅有利于实现一般的快速查询功能,还能实现纸质档案和信息化的电子档案优势互补,弥补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充分挖掘和利用该类档案的价值,便于为用户提供优质档案服务,为改进教学和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优质档案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含卓,欧雪梅.加快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13(3):427-428.

[2]钱爱华.高校教学档案分类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12):100-103.

[3]王玉武.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浅析[J].黑龙江档案,2011,(5):52.

[4]朱惠钰,刘美娟.浅谈高校学生成绩档案组卷方法[J].浙江档案,2001,(12):25.

篇(5)

近年来,为培养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人才,我国教育界不断进行改革、与时俱进,将教育质量放于首位,此举的确振奋人心。而在实践中,新型教育模式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像学风、课程设置、管理人员素质等暴露无疑。当然,要想根治这些顽疾,只有科学规范大学本科教育管理,因为教育管理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高等院校综合教育水平的标准。本文将进一步探究大学本科教育管理之存在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一、我国本科教育管理的种种弊端

1.1学生学风方面

对于目前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来说,学风问题的讨论最为激烈,像毕业论文危机与考试严重作弊就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的“奢好”,而对整个教育管理却造成了不良影响。首先,关于毕业论文危机方面。目前大学生写毕业论文不感兴趣,一味赶“时髦”,跟别人学着东拼西凑,甚至全篇抄袭混学位,应付考试而临时凑合。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而带有功利主义色彩,他们误以为上大学为的只是一张文凭,只要过关领证就是目的,由此而不择手段,自欺欺人又影响学风。当然,这种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诚信问题,这是我国高等院校出现的主要作弊之一。再次,关于考试严重作弊方面。作弊不光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目前大学生却引以为荣,作弊能助其过关就是“本事”。虽然全国各地高校均制定了考度管理制度,但仍有学生视若无睹,不认真学习只指望作弊。比如:无学习纪律意识,睡懒觉、迟到、旷课、抄作业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顽敌也是考试作弊屡禁不止的直接原因,最终严重影响学风。

1.2课程设置方面

时代在发展,一切都在变化,教育界也不例外,但是大学课程设置出现了许多不合理现象,特别是大学本科课程变成了“3年课程”加“1年休息”,结果使学生在大四忘记所有内容而学不到东西,学校只为提高本校毕业就业率、考研率而不惜打破教育惯例,危害社会稳定。

据《人民日报》报道,关注“大四现象”,即“放羊”,此比喻相当形象。苛刻地说,这种现象使教育方向偏失,背离了教育本质及其目的,学生无法得到发展,要实现社会的真正进步也非常艰难,它是当前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管理提升的“绊脚石”。其实,它主要受社会不良风气、“厌学风”、“经商风 ” 的影响,强烈冲击着本科教育管理健康发展。

1.3管理人员素质

通常来说,大学本科教育管理人员素质应卓尔不群,以身作则,其管理下的学生素质也应符合大学教育目标。然而,当前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存在问题层出不穷。关于当前教育管理的不当现象,首先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极不合理,它与现代学生心理特点相背离,时代性与实效性不强;其次表现为少数教师责任心丧失,缺乏育人责任;最后,由现代不良之风影响下的学生自身因素决定,而且高等院校管理部门也没有足够重视。不难想象,这些因素的结合共同酿成了高校管理人员素质的匮乏。

二、本科教育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2.1坚持“以人为本”,完善校风校纪

所谓“以人为本”,指学校学生管理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上进心,即增强管理效能,完善校风校纪。

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策略主要有:理解学生,尊重个性发展,鼓励师生沟通,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加强思想和心理教育,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避免纯粹的管理模式,大学本科教育要以服务意识管理学生,让学生时刻感受到高等教育带来的温馨。同时,高校教师也要不断加强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积极完善校党政干部及共青团干部体系,通过相关活动促进学生教育管理激励机制,从根本上打造教学、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大学本科教育管理新格局。

2.2 科学规范大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

由于大学本科教育课程的存在问题严重影响教育风气和高等教育的权威性,所以要及时纠正当前大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的荒谬性,坚决杜绝“大四放羊”风气的蔓延,使各科课程严格按照国家教委规定实施,深度融合,合理整顿原有工作班子,科学规范本科课程设置。此外,针对经常进行学科调整与专业整合的现象进行分析探讨,避免多种课程设置教育管理格局对本科教学质量造成影响。

2.3提高本科教育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高校学生的不良之风蔓延的同时,高校教师的学术腐败也随之而起,实际上,大学生学风不正恰恰是高校教师学术腐败的根源之一。由此可见,治理高校教师之风首先要加强学生管理,培养学生的道德精神尤为重要。所以,大学本科教育管理首先明确学术规范,建立一套关于学术研究的道德规范,例如:人格修养、社会责任等;其次明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本要求,提高学生道德水准,为高校教育管理创建良好环境。

此外,重视本科教育管理中的法律规范十分必要,可以不断约束触犯法律的“学术先生”。因此,强列建议我国教育行政部定期开展高等院校检查工作,问题必究,严格规范领导责任,并对本科教学评估的存在问题严加防范,全面落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十一五”教育规划,从根本上提高本科教育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结束语:

总之,大学本科教育管理具有综合性特点,集思想、知识、实践于一体,正确得当的管理措施可以实现培养现代化人才的根本目标。在大学本科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只有结合自身情况,建立科学的高校管理队伍,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在完善中不断调整,才能从根本上创建一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校管理队伍。

篇(6)

 

初等教育系成立于2000年,原名小学教育系。2004年首次招收本科生,分小学教育文科方向和小学教育理科方向。2006年7月从教科系划入学前教育专业,现共有两个专业。目前初等教育系有教师1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10人,高级实验师1人,辅导员2人。

作为新建系,做好科学发展规划,对初等教育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1.教学建设工作上所做的工作

过去的几年,我们严格按照本科教学计划开设课程,制定了本科教学大纲,大纲规范、科学合理、实用,指导性强;从06年开始我们全面要求教案都按照教务处规定的格式撰写,其中还通过开学、期中、期末三次检查来强调它的规范性和实用性;今年,我们对期末试卷的检查加强了力度,使得这次试卷的质量大为提高;在课程建设方面,我系4门学院重点建设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儿童文学和学前教育学,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在抓教学质量上教育管理论文,我系按照学院的有关教育教学质量要求的文件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注意常规工作的管理环节;学生管理组织机构运转正常,党建工作井然有序,学生活动丰富多彩,特别是我系一年一度的“12.9”师生手工作品展已成为遵义师院学生时间活动和课程应用的一个亮点。

整体上看,我系整体水平和实力在学院十八个系部中还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与省内师范类院校中举办小教专业系部相比,从招收本科生时间来看,我系在全省招生比本科生较早;从管理模式上看,我们是独立建系,独立管理,这在全省市少有的,管理优势明显;我系与西南地区师范类院校中举办同类专业本科的系部相比,我们升本时间较早,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同时,我们属于独立管理的“主流”式的管理模式,管理相对成熟。

2.存在问题

(1)教师队伍中高职比偏低,仅有25%,高职数缺少2人。同时,还存在理科方向高职教师缺乏的严重困难。

(2)教师学缘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一是到目前为止,全系教师中还没有一位毕业于全国著名师范类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的,仅有一位教师来自重点大学,其余教师均集中在省内高校;二是教师来源低学历化程度仍然较重—有些教师还只有本科学历。

(3)教师队伍中硕士比虽然勉强达到评估要求(包括在职硕士达50%),但是,存在学科专业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教育学方向的不利现实。

(4)专业方向建设仍显单一,只有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两个专业。还没有新的专业方向,这与当前小学教育教学和幼教工作发展的需求现状不相适应论文的格式。

(5)在教育研究和课题申报上,尽管现在2个国家课题,但是在科研论文与著述上,整体水平偏低,整体实力不够。

(6)理科方向教师队伍和文科方向教师队伍比较,职称、学历、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等方面的整体实力悬殊大,急需补充有经验、有能力的高职称学历的教师。

(7)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方面仍显得办法不多,经验和能力不足。

(8)在部分专业课程上,我们还缺乏专业的师资(如写字训练是书法教师、简笔画训练的美术教师、儿童手工训练的手工教师等)。

(9)小学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必须的实验室建设还未进行,这对来年各个专业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管理论文,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

(2)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根据学院面向基层、服务基础教育及地方经济发展的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扬师范教育之长,构架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机制,培养适应现代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合格本科应用型人才。

2.基本原则

(1)立足于社会发展需要。

根据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关于大学应注重质量发展的要求,根据贵州省“十一五”规划关于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根据遵义市“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在基本完成“普九”基础上农村急需大量合格教师的需求,并根据学院“十一五”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确立的“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办学思路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要求,确立初等教育系以质量求生存的办学理念。

(2)立足于学科专业自身条件的发展潜力。

充分考虑初等教育系在遵义师范学院所处的地位,并结合全省、全西南本科专业的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到我们现有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充分考虑本专业学生的来源情况和思想状况,以学院定位为基本办学方针。

(3)突出 “小教性”、“幼教性”,坚守学科专业特点,立足自身,办出特色。

篇(7)

当今中国高等院校历史学院(系)承担着重要的史学专业研究和中学历史教育人才的培养工作,而历史人才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中国史学专业科学研究的发展前景,以及中等教育阶段国民历史素养的培育。众所周知,史学对于提高国家凝聚力,解决重大国际问题,发展国民科学文化素养,启迪民众人文意识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可见中国高校历史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工作事关国计民生,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将结合笔者历史教学工作中的经历以及思考,探求本科生培B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 高校历史专业学生培养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笔者供职单位的历史专业为省级重点学科,学生大多属于本科第一批次录取,入学前中学教育基础比较扎实,具有较强能力,学风普遍较好。但是通过笔者对近六届学生的课堂表现、课程考核、日常交流、论文指导等方式,发现学生理应具备的一些专业素质是有欠缺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毕业论文质量差和师范生基础技能薄弱。

毕业论文质量总体不高。毕业论文是历史本科学生四年学习之后专业基础知识和史学研究能力的总的体现,这往往直接反映其大学四年学习的效果。学生论文写作经验较少,既缺乏对专业研究的充分了解,也缺少写作技能的基本训练,平时的论文作业大多因循陈说,未能深入研究。

师范基础技能缺乏。笔者供职单位的本科学生大多属于历史教育专业,这意味着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成为中学历史教育的主力军。但根据笔者对于学生教学实践活动的观察,以师范技能为基石的历史教学素养相对缺乏。三字一话水平参差不齐,语言表达能力也缺乏必要的训练,更不用说熟悉和掌握讲课能力。尽管笔者单位在历史教学上的课程配备相对丰厚,但仍然出现学生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未能密切结合的缺点。

此外,笔者通过其他途径与学生的沟通和了解,还发现如下问题,如课堂提问,学生往往翻教材念书,缺少必要的复习预习; 课堂讨论大多没做课前准备,照本宣科,而对相关领域研究一知半解乃至缺乏了解。考试复习多考临时突击,造成基本知识面狭窄,常识性错误屡见不鲜,主观题成为教科书的翻版。课程作业以拼凑成文的情况居多,而往往缺失独立的思考和深入的钻研。

2 高校历史专业学生核心素质的缺失

上述种种问题不能从整体上否定高校历史教育专业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历史教学能力的培养机制,而亟待解决则是他们某些核心能力的培训。

第一、实践能力。虽然接受了史学方法、历史文献、史学论文撰写等研究性课程以及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史学基础性课程的教育,但学生比较缺乏学术研究的实践。仅就撰写学术论文而言,尽管大多数专业课程都以论文作为成绩考核标准之一,但很多学生平时的课程作业往往拼凑成文,质量不高,甚至他们大学时期写过的真正意义上的论文就是最终的毕业论文。只有少数学生可以通过选题、搜集史料、完成论文这样系统的研究过程从而培养自身科研能力的学生尚属少数。同时,学生的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也比较缺乏。除了大四学生参加的教育实习外,大多数学生平时很少参加与中学历史教学相关的实践活动,他们既不熟悉基础的备课、讲课技巧,也不了解中学教育的特点,因而毕业后他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掌握必备的技能,积累教学经验。不管是史学学术研究还是历史教育技能,没有实践的配合,理论学习只是成为学生敷衍考试,应对毕业的无本之木,死记硬背的专业知识也很难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主动性学习能力。由于高校学生成绩评定标准的宽松,学生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通过考试,获得相应学分。这样造成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整体偏弱,那些无人监督、评定的学习任务如课外复习、预习,阅读课本以外的相关研究论著,历史教学技能的锻炼等往往失去应有的重视。尤其考验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论文撰写上,问题多多。如笔者曾经发现学生撰写论文时“写中国史的不看古文史料,写世界史的不看外文史料”的现象。史料是历史研究的根本依据,研究者应以“竭泽而渔”的态度广泛搜集,但学生大多追求省时省力,不愿看原始资料,甚至连本校图书馆馆藏资料情况都不甚了了,更不用说通过搜集整理史料深入研究。总之,主动的锻炼自身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本应成为学生在大学教育各阶段的重要内容,但目前由于主、客观等因素制约,长期的能力锻炼实际上被临时抱佛脚的突击行为所取代。

第三、研究能力。研究能力本是高校历史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但目前历史专业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仍然停留在中学死记硬背的层面。笔者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往往注重书面考试的考点,忽视专业能力的培养;注重教材知识,忽视前沿研究;注重因循旧有模式,忽视转换研究角度。此类问题显然不能单纯归咎于课程设置和理论传授的欠缺,更重要的显然是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从平时课堂讨论、课程作业以及毕业论文的情况而言,学生显然还没有从掌握基本知识点的低级学习上升到利用基础知识进行专业分析的高级学习。

必须强调的是,研究能力的培养并不只是学生从事史学研究的基础,它也为学生从事中学历史教育提供必要的培训。当前的中学历史教育体制更强调培养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理论导向整体趋向更新、更多元、更有时代感。同时在网络迅猛发展、经济高速运行的今天,中学生素质有很大提升,拥有更大的知识储备,思维活跃,富有创新意识,他们不再满足课本有限的内容,对当下中学历史教育提出更高要求。这些都需要高校历史教育加强对于未来中学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

3 高校历史专业学生素质培养体系的问题

高校历史专业学生某些核心能力的缺失,不能仅仅归咎于学生自身,它说明我国人才素质培养工作、高校教育体制等方面存在的种种不足。我们需要从下自学生上至高校教育体制等诸多层面去找原因,对学生积极主动性、教师教学方法、系院班风建设、高校教学管理体制乃至社会对高校历史学的认识等方面具体考察问题所在。

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调动上,我们需要从学校、教师、班级、学生自身角度上找不足。学习积极主动性需要客观压力和主观动力两方面共同协作。

3.1 教育管理机构客观压力的缺失

中国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和高考制度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的“严进宽出”模式。通过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严苛考验后,学生往往不再愿意保持中学时期紧张的学习生活节奏。而中国高校教育管理尚未建立起立足人才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成熟模式。因而高校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于承担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并最终融入社会的核心任务,而实际上被简化为通过基础知识的考试,获得文凭。

就考试而言,高校学生的考试体系主要以理论和基础知识为中心,以教材为主要考试内容,同时教师往往o出复习提纲,或划定复习范围。这样的考试方式有利于突出重要的基础知识,但显然不利于学生对本专业广博知识面的掌握,同时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方式、研究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效果不明显。虽然论文是几乎所有课程主要考核方式之一,但学生拼凑成文的情况比较多见,甚至连论文撰写的基本程序也并不熟悉。因而更高层次的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学生仅仅在脑子里留下一些零散的知识点。

就教育管理体制而言,大多数高校学生并不担心学分不够以致无法正常毕业、获取学位。这也使学生的学习态度、考试成绩、论文质量等方面有明显下降。前述问题不仅由于考试制度问题,更因为从学校、系院乃至班级没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监督管理氛围和体制。作为教育管理主体的学校、学院最大压力在于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因而提高学生考试、毕业论文答辩的难度与前者之间存在矛盾关系。加之着眼于学生研究能力、思维模式等高层次能力的考核体制建立和完善难度较大。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其研究方法和观点往往见仁见智,很难确定统一的评价标准。这必将是我们未来探讨高校历史人才培养体制的重要课题。

3.2 学生主观动力的调动

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仅仅来自严格的高校教育考核、监督体系的约束,更需要班级乃至学校等多方面共同协作,塑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以及良性的激励机制。

篇(8)

省电大于2009年对电大开放教育集中实践环节进行了修订,并出台了新的教育实施方案,我市电大也对《集中实践环节实施手册》作出了相应的修改、补充和调整。现将相关注意事项通知如下:

一、关于写作要求的变化

<一>本科:所有论文和实践报告均要求用A4纸打印,论文为三稿(初稿、修改稿和定稿),实践报告为二稿,电子版见山东电大在线或滨州电大在线。

1.法学专业:内容包括2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调查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为百分制。

2.汉语言文学(师范):

内容包括教学实习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教学实习又包括实习方案、教案和3000字以上的实习报告。教学实习的方案、教案和实习报告均可一次打印成型,具体要求见“实施方案”,教学实习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实习报告的打印参考实践报告的相关内容要求;毕业论文成绩为百分制。

3.教育管理: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教育管理实践报告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教育管理实践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制。毕业论文不再要开题报告,成绩为百分制。注意不要把教育管理实践报告写成调查报告,另外,论文选题不能选学科教学,要紧扣教育管理内容。

4.小学教育: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社会调查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百分制。

5.行政管理: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社会调查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百分制。

6.英语教育专业:内容为教学实践设计。整个教学实践设计研究项目必须经过简短分析、方案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估和撰写4000字以上的鉴定报告几个阶段。

具体过程包括:项目启动、问题分析及方案设计、学生实施方案阶段、数据分析讨论、研究报告撰写过程。 要求:①每一步骤都要有书面材料;②要有4次教学研究记录或教学日记;③要有原始问卷或座谈的录音等。

研究报告一律打印,格式统一。详见省电大的《教学实施方案》。作业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7.工商管理:内容为模拟实验和7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模拟实验要求附500字的模拟实验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论文的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

8.会计学:内容为模拟实验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模拟实验要求详见省电大《教学实施方案》,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9.经济学: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调查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10.金融学: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社会调查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

1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内容为毕业设计。要求毕业设计有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答辩。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论文书写规范、文字流畅、图表清晰、测试数据完整、结论明确;论文正文前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后附参考文献;论文要求打印,统一格式,统一封面,装订成册,详细要求见省电大新《实施方案》,成绩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12.数学与应用教学:内容包括教育实习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对于正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学生要求:①提交所在学校对其教学工作情况的考核意见(有获奖证书者附上复印件,加盖印章)②提交两学时的中学教学教案,可以打印。③提交一份个人从教经历和体会(不少于3000字的打印稿)④由电大分校根据以上材料评定其实习成绩。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良好、 1

及格、不及格四级。

13.土木工程本科:内容包括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四部分。

课程设计要求从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结构设计原理、桥梁工程、建筑监理5门课程中任选一门,时间为3周,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生产实习时间3周,要求写出实习日记,成绩为及格、不及格二级。毕业实习2周以上,要求写出毕业实习报告,成绩为及格、不及格二级。毕业设计不少于8周,要求写出5000字以上的毕业设计报告,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

<二>专科:所有论文和实践报告均要求用A4纸打印,论文和实践报告均为二稿,电子版见山东电大在线或滨州电大在线。

1.汉语言: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2.法学: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3.教育管理: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4.行政管理: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5.小学教育: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6.工商管理: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4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7.会计学: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4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8.金融学: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9.护理学:内容为毕业实习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实习内容主要有护理学原理、内科护理、重症监护、外科护理、手术室护理、急诊护理等六项,成绩为百分制,毕业论文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详细要求见省电大新《教学实施方案》。

10.旅游酒店管理:内容包括模拟训练和毕业论文两部分。

模拟训练要求有活动资料和照片,并写出不少于2000字的实践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要求5000-7000字,具体要求见省电大新《教学实施方案》,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

11.计算机信息管理:内容包括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企业资源规划(ERP)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三项。前两项内容成绩均为百分制,第三项内容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12.建筑施工:内容包括建筑结构实训、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测量实习和毕业实践四部分。建筑实训2周,主要根据5次习题作业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定;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可根据平时学习态度、实习进度等情况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定;测量实习不少于2周,成绩可按及格、不及格二级评定;毕业实践活动结束,要求提交:实习单位鉴定、实践日记、实践报告(技术论文),成绩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定。

以上专业的社会实践,除护理学和计算机为百分制外,调查报告等成绩均为合格、不合格二级;论文成绩除护理为合格、不合格二级,计算机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级外,其他成绩均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级。

二、打印装订要求

篇(9)

1、成人特色无法体现,论文内容与学生工作脱节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从选题、实施、答辩的整个过程基本上按照或是参考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论文流程进行的,无法突出成人教育的特色。 

选题的内容偏重基础学科研究。普通高等教育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基础和重点,长期以来影响着高校中其他教育形式。成人教育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宏观教学内涵均是由高校普通高等教育衍生而来的,授课方式、考核形式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似。毕业论文作为整个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由于前期教学的影响,论文的选题多集中在基础研究学科上,成人教育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完成论文的条件有限,导致论文整体上选题差别很大,质量不能保证。 

毕业论文内容与学生实际工作脱节。成人教育学生多为在职从业人员,多数人有着长期的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成人教育来补偿自己的学历和提升职业技能水平,毕业论文是所学理论知识和具体工作最好的结合方式。但是,成人教育毕业生的论文受所谓的论文质量的约束,很少能与自己的具体工作相结合,将自己所学应用于实践之中。 

毕业论文缺少成人教育特色。成人教育学生从事的工作多种多样,参加成人教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己的学历和工作中的能力,毕业论文作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环节,应该是能够反映出每个学生的工作内容和特点以及几年来理论知识在学生工作中如何体现出来。但是,目前成人教育学生为了应付毕业论文环节,内容很多与学生实际工作无关,成人教育中服务行业的特色无法体现。 

2、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 

很多高校的成人教育管理部门为了方便,照搬普高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体系,导致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相近,对论文的科学研究层次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并以涉及学术层次水平高低评定论文的质量;这种考核标准脱离了成人学生的工作实际,导致一些学生为了完成毕业论文,出现了网上文献拼凑、他人发表、挪用别人数据等现象发生,完全背离了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宗旨。 

3、保障机制不完善,论文的完成缺少有力支撑 

缺少论文指导课。论文指导是学生完成毕业论文非常重要的一节课,指导学生如何去开展相关工作,如何在网络上查找相关文献,如何按照要求格式去撰写论文。很多教学单位都忽略了论文指导课的重要性,或是缩短学时,或是直接取消面授,改为网上自学,出现了学生的论文格式不规范,选题不准确,论文内容与题目偏差等严重问题。 

指导教师的选择问题。指导教师是学生论文完成的关键环节,为学生配备合适的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的论文工作事半功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多为挂名,没有真正地去指导学生如何去思考、操作论文的完成,同时,指导教师多为高校教师,在帮助学生选题上多以自己研究的课题为基础,脱离学生的工作实际。 

二、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目标 

建立成人教育中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成人教育学生的毕业论文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满足工作单位对员工工作能力提升的需求,是保障体系研究的主要目的。 

1、在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下,论文实施的每个环节都具备相关操作制度和质量标准,各主体在整个过程中分工明确,各执其责,保证论文高效、高质的完成,确保论文的真实性和学生的诚信度。 

毕业论文是学生完成某一专项研究的总结性材料,成人本科生毕业论文研究多数是在本人单位实施,与其具体工作联系非常紧密,内容相对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更加多样、复杂,论文质量不宜控制。建立科学可行、适用于成人教育需求的操作制度,在大的框架上对论文的方向进行把握,对具体细节内容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对论文的每一部分设置质量标准,完全按照此标准衡量相关的操作,达到成人本科论文的实施的制度化、标准化。 

2、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充分体现成人教育的特色,将学生工作单位引入到体系之中,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提供技术和物质支撑。把高校、用人单位、学生三个主体有效结合,充分发挥高校和用人单位的指导作用、质量保证作用和全程监管作用,保证学生论文的顺利完成。 

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将课堂中所学理论知识与本职工作有效结合,最终为工作效力服务。学生的工作单位是学生学业完成的最大支柱,特别是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过程中,工作单位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为学生提供完成论文的场所、仪器等硬件设施,还要学生配备具有一定资质的实习指导教师。因而,结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的学习特点,在毕业论文中引进工作单位,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 

3、通过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升论文质量,最终达到高校顺利、高质地完成论文整体工作;用人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培训员工、利于单位发展的目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成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毕业论文是学生理论学习与本职工作结合的最好体现。学生在完成学业,提升学历的同时能够增强自身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单位。

三、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制定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主要研究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各组成因素,包括前期规范、过程控制和后期评估,通过对过程中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到适宜的切入点,寻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成人高等教育本科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1、前期规范体系 

前期规范是成教学生在实施毕业论文之前,学校对论文具体的完成形式和结果做的统一要求和部署,是学生完成整个论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整个论文工作的主线,学生按照此要求进行论文实际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主要根据各专业和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毕业论文完成的整体过程,研究建立一系列符合成人教育的毕业论文制度: 

(1)教育制度,包括制定完备的管理制度、毕业论文准备工作的教育、写作方法的教育、违反纪律的教育等。教育制度的建立,让学生明确论文工作如何开展和进行,对学生的论文过程做以框架式要求,约束学生在论文的完成中务必坚守诚信原则,以自己的真实数据编写论文。 

(2)开题报告制度,成教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论文设想、文献查阅情况、指导教师综合意见,形成具有可实际操作的论文构思,并以文字的形式向高校汇报,经高校专家审核通过施行。 

(3)中期考核制度,依据开题的思路和步骤设计,对论文中期取得成果进行审评,根据前期情况规划下一步论文的具体实施。 

(4)论文考核制度,对学生的论文完成工作进行考核,学校组织论文答辩,由学校老师和学生工作单位与论文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同时,成人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论文工作的基础数据进行检查和归档。 

2、过程控制体系 

过程控制体系就是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质量跟踪,是论文写作中的把关环节,对论文的开题、期中考核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保证论文高质量地完成。依据学校制定的开题报告制度和中期考核制度,学生以书面汇报的形式向学校汇报论文思路及阶段性工作成果,学校对学生论文思路是否符合要求及进展情况做评价,学生工作单位作为实习单位对学生论文整个过程进行质量跟踪,及时与高校沟通,依据学生论文完成期间的表现给予评价。 

3、后期评估体系 

通过对学生论文质量、基础数据真实性、论文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审查,对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前期规范体系和过程控制体系进行有效评估,根据具体工作情况建立评估制度,同时验证上述两体系的合理性和实际操作性。 

依据成人教育的特点,三个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由高校、学生工作单位按照各自的需求和要求共同完成,达到既能规范论文质量又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员工继续教育的目的,使成人高等教育真正成为各行业在职人员学历和能力提升的有效平台。 

【参考文献】 

[1] 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3). 

篇(10)

毕业论文作为成人教育学历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成教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学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的综合培养,其最终目的是成人学生职业技能的全面提升。制定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对毕业论文的完成实施全程监控,将有利于提高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和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一、当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成人特色无法体现,论文内容与学生工作脱节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从选题、实施、答辩的整个过程基本上按照或是参考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论文流程进行的,无法突出成人教育的特色。

 

选题的内容偏重基础学科研究。普通高等教育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基础和重点,长期以来影响着高校中其他教育形式。成人教育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宏观教学内涵均是由高校普通高等教育衍生而来的,授课方式、考核形式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似。毕业论文作为整个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由于前期教学的影响,论文的选题多集中在基础研究学科上,成人教育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完成论文的条件有限,导致论文整体上选题差别很大,质量不能保证。

 

毕业论文内容与学生实际工作脱节。成人教育学生多为在职从业人员,多数人有着长期的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成人教育来补偿自己的学历和提升职业技能水平,毕业论文是所学理论知识和具体工作最好的结合方式。但是,成人教育毕业生的论文受所谓的论文质量的约束,很少能与自己的具体工作相结合,将自己所学应用于实践之中。

 

毕业论文缺少成人教育特色。成人教育学生从事的工作多种多样,参加成人教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己的学历和工作中的能力,毕业论文作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环节,应该是能够反映出每个学生的工作内容和特点以及几年来理论知识在学生工作中如何体现出来。但是,目前成人教育学生为了应付毕业论文环节,内容很多与学生实际工作无关,成人教育中服务行业的特色无法体现。

 

2、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

 

很多高校的成人教育管理部门为了方便,照搬普高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体系,导致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相近,对论文的科学研究层次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并以涉及学术层次水平高低评定论文的质量;这种考核标准脱离了成人学生的工作实际,导致一些学生为了完成毕业论文,出现了网上文献拼凑、他人写作、挪用别人数据等现象发生,完全背离了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宗旨。

 

3、保障机制不完善,论文的完成缺少有力支撑

 

缺少论文指导课。论文指导是学生完成毕业论文非常重要的一节课,指导学生如何去开展相关工作,如何在网络上查找相关文献,如何按照要求格式去撰写论文。很多教学单位都忽略了论文指导课的重要性,或是缩短学时,或是直接取消面授,改为网上自学,出现了学生的论文格式不规范,选题不准确,论文内容与题目偏差等严重问题。

 

指导教师的选择问题。指导教师是学生论文完成的关键环节,为学生配备合适的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的论文工作事半功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多为挂名,没有真正地去指导学生如何去思考、操作论文的完成,同时,指导教师多为高校教师,在帮助学生选题上多以自己研究的课题为基础,脱离学生的工作实际。

 

二、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目标

 

建立成人教育中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成人教育学生的毕业论文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满足工作单位对员工工作能力提升的需求,是保障体系研究的主要目的。

 

1、在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下,论文实施的每个环节都具备相关操作制度和质量标准,各主体在整个过程中分工明确,各执其责,保证论文高效、高质的完成,确保论文的真实性和学生的诚信度。

 

毕业论文是学生完成某一专项研究的总结性材料,成人本科生毕业论文研究多数是在本人单位实施,与其具体工作联系非常紧密,内容相对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更加多样、复杂,论文质量不宜控制。建立科学可行、适用于成人教育需求的操作制度,在大的框架上对论文的方向进行把握,对具体细节内容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对论文的每一部分设置质量标准,完全按照此标准衡量相关的操作,达到成人本科论文的实施的制度化、标准化。

 

2、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充分体现成人教育的特色,将学生工作单位引入到体系之中,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提供技术和物质支撑。把高校、用人单位、学生三个主体有效结合,充分发挥高校和用人单位的指导作用、质量保证作用和全程监管作用,保证学生论文的顺利完成。

 

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将课堂中所学理论知识与本职工作有效结合,最终为工作效力服务。学生的工作单位是学生学业完成的最大支柱,特别是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过程中,工作单位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为学生提供完成论文的场所、仪器等硬件设施,还要学生配备具有一定资质的实习指导教师。因而,结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的学习特点,在毕业论文中引进工作单位,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

 

3、通过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升论文质量,最终达到高校顺利、高质地完成论文整体工作;用人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培训员工、利于单位发展的目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成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毕业论文是学生理论学习与本职工作结合的最好体现。学生在完成学业,提升学历的同时能够增强自身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单位。

 

三、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制定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主要研究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各组成因素,包括前期规范、过程控制和后期评估,通过对过程中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到适宜的切入点,寻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成人高等教育本科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1、前期规范体系

 

前期规范是成教学生在实施毕业论文之前,学校对论文具体的完成形式和结果做的统一要求和部署,是学生完成整个论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整个论文工作的主线,学生按照此要求进行论文实际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主要根据各专业和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毕业论文完成的整体过程,研究建立一系列符合成人教育的毕业论文制度:

 

(1)教育制度,包括制定完备的管理制度、毕业论文准备工作的教育、写作方法的教育、违反纪律的教育等。教育制度的建立,让学生明确论文工作如何开展和进行,对学生的论文过程做以框架式要求,约束学生在论文的完成中务必坚守诚信原则,以自己的真实数据编写论文。

 

(2)开题报告制度,成教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论文设想、文献查阅情况、指导教师综合意见,形成具有可实际操作的论文构思,并以文字的形式向高校汇报,经高校专家审核通过施行。

 

(3)中期考核制度,依据开题的思路和步骤设计,对论文中期取得成果进行审评,根据前期情况规划下一步论文的具体实施。

 

(4)论文考核制度,对学生的论文完成工作进行考核,学校组织论文答辩,由学校老师和学生工作单位与论文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同时,成人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论文工作的基础数据进行检查和归档。

 

2、过程控制体系

 

过程控制体系就是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质量跟踪,是论文写作中的把关环节,对论文的开题、期中考核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保证论文高质量地完成。依据学校制定的开题报告制度和中期考核制度,学生以书面汇报的形式向学校汇报论文思路及阶段性工作成果,学校对学生论文思路是否符合要求及进展情况做评价,学生工作单位作为实习单位对学生论文整个过程进行质量跟踪,及时与高校沟通,依据学生论文完成期间的表现给予评价。

 

3、后期评估体系

 

通过对学生论文质量、基础数据真实性、论文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审查,对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前期规范体系和过程控制体系进行有效评估,根据具体工作情况建立评估制度,同时验证上述两体系的合理性和实际操作性。

 

依据成人教育的特点,三个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由高校、学生工作单位按照各自的需求和要求共同完成,达到既能规范论文质量又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员工继续教育的目的,使成人高等教育真正成为各行业在职人员学历和能力提升的有效平台。

 

【作者简介】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1—100-02

自2009年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范围以来,各高等学校纷纷加快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的步伐,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研究生培养结构类型的调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规模剧增,不仅对培养模式和教育资源带来新的压力,也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因此,研究认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群体的教育管理特点,与时俱进地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对于进一步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面临的形势

(一)规模逐年扩大

2009年,教育部决定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范围,在原定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5万个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约占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的10%。随后,每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当中,都加大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2011年全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已达到14.9万人,占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的30%,距离“2015年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各占50%”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二)培养模式变化要求教育管理创新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求其为社会培养现代高科技研究型人才,而且更需要培养大量高级管理、技术等应用型专门人才。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都比应用型研究生要成熟很多。应用型研究生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它的存在遵循社会职业分工的逻辑,重视实践和应用,主要培养的是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最突出的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才,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因此,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环节中很注重到实验基地、企业等中去锻炼、实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大多数培养单位规定第一年为课程学习时间,其他时间用于专业实践、毕业论文的撰写和实习就业,因此,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结束以后,大多数时间在校外完成其他培养环节,这给研究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

(三)心理压力日益增大

1 随着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加上高校连年扩招,人才市场中供需关系产生巨大变化,研究生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即使是研究生,毕业之后都要面临找工作不容易、找到好工作更难的问题,并且待遇也不如从前。这些落差与社会压力交织在一起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心理背负了更多的压力,很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2 学术型研究生在社会的认可度普遍较高,但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来说,虽然也有毕业生踏入社会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社会公众大多数对其认同度不高、单位重视度不够、职业衔接不紧密,这也给在校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带来了不好的心理阴影。

3 学业上的压力也是导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几年,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各高校纷纷加强了研究生毕业的要求和审核,采取规范要求、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提高毕业论文盲审率等多项措施,使他们对学术上的专业要求会产生更大的压力。

4 目前,一般高校开展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主要是针对本科生,针对研究生的较少。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承担的心理压力的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白亟待填补。

二、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管理队伍建设

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规模的扩大,他们中要求被关注、被关心的心理取向可能更大,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可能更复杂。同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奖助贷等政策往往因正在探索而复杂多变,多数研究生辅导员配备不到位,使得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迫切需要从加强管理队伍着手,逐步完善落实研究生辅导员配比政策,落实导师负责制和辅导员专职管理相结合。

(二)管理要把握特点、因材施教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第二年要进行专业实践和找工作,大部分时间研究生在校外活动,因此,要针对这些特点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例如,各专业研究生班班长要定期向学校或学院研究生管理人员汇报本专业研究生在外情况;研究生导师要定期联系学生,保持对学生在外情况的密切了解;同学之间要相互照顾,加强联系。2010年,教育部批准部分高等学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对于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三)以人为本,丰富教育管理的内容

当前,研究生除了要承受学习、经济、人际关系和婚姻爱情的压力,毕业之后还得面临就业的压力。这些压力如果不能处理好,很容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需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内容。

1 加强就业指导。例如,可以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讲座、报告会,帮助研究生摆正就业心态,掌握面试技巧,增强就业竞争力;尽可能地利用资源,及时地搜集和就业信息。

2 要加强媒体宣传,增强人们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消除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心理上的障碍。

3,培养单位要提高毕业的门槛,在给研究生“增压”的同时,还需要在具体的培养环节进行指导和监督,创造良好的学习科研条件和氛围,为其“减压”。例如,强化对研究生教学过程,毕业论文完成过程包括选题、完成开题报告、开展课题研究、课题中期检查、完成论文和答辩的监督与管理;加强与导师的沟通,并充分地调动导师在研究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举办形式多样的学术报告会、交流会、学术论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并相互配合。例如,举办心理健康专家讲座或团体活动,提高研究生心理调节能力;建立和完善心理问题预警机制和咨询体系,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人员结构相对较复杂,管理松散,可以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牵头,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鼓励学生自发组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促进相互交流和沟通,增进研究生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