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大专生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9 09:20:5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专生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专生论文

篇(1)

1.理想信念方面比较模糊

五年制大专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相对比较轻松开放,而当前社会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风气盛行,一些所谓的“高富帅”、“白富美”群体热衷于奢侈、享乐等生活方式,其不当的言行举止通过互联络大肆传播,对身心尚未成熟的五年制大专学生影响很大,表现为:有的学生缺少对国家、民族“公而私”的精神,对个人利益更加注重;有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知之甚少,却热衷于追求欧美日韩等国家(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有的学生对我国的各类优秀楷模式人物缺乏尊重和了解,但对一些娱乐明星却盲目的追捧。这些表现充分说明了当前的五年制大专生在理想信念方面缺乏正确的导向,处于一个非常模糊的状态。

2.道德认知与践行严重脱节

当前“90后”的五年制大专生对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有一定的认知,认为应该做到国守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等方面,但在践行方面却令人担忧,具体表现为崇尚奢侈、不劳而获、欺负弱小、考试作弊等不当行为。充分说明五年制大专生存在知行分离、重知轻行问题,其道德认知和践行严重脱节。

3.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突出

五年制大专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从小集数名长辈的宠于一身,基本上没遇到过生活上的困难与挫折,没有经过劳动的锻炼,这就造成缺乏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精神,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缺少抗压和自我排解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在学习中、生活中稍稍遇到一点儿的困难和挫折,便表现的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变得消极、阴沉、怨愤,缺乏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一些人甚至因此产生了心理障,做出了极端行为,给自己、家庭以及社会造成了危害。

二、五年制大专生德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因素影响

五年制大专生的平均年龄为15、6岁左右,普遍年龄较小,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其道德认知和道德习惯正处于一个逐步形成的时期,在沟通交流、接人待物、自主学习和处理事务等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这说明五年制大专生在中小学时期的主要精力都用在准备升学考试,忽略了道德认知和实践方面的学习,不会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里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家庭环境方面因素影响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成功与否不仅仅关系到青少年优良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形成,还是每个人的人生的起点和基础,它涉及到人生的各个领域,有终身性的特点。作为父母,无论其文化水平或素质的高低,都应明确教育子女是权利更是责任的观念。当前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普遍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部分家长把自己未实现的目标或愿强加到子女身上,对孩子抱有很大期,一旦其学业成绩没有达到家长所预设的目标,轻者受到言语上的训斥,重者则会遭致拳脚相加,使孩子从小就背负着沉重的压力,抑制了其自身的个性发展,甚至导致逆反心理的出现;部分家长对于子女过分溺,这种溺表现为对子女的各类要求一味的迁就,却忽视了孩子的独立自主的能力、为人处世的方式等方面素质的培养,致使子女自小就养成唯我独尊、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惯;部分家长自身道德水平不高,但没有意识到这样将会对子女带来不良影响,发挥不出正面积极向上的榜样作用。

3.学校的教育引导方面因素的影响

学校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学校教育是学生学习道德理论、培养道德素养的主要途径。学校教育在五年制大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在德育工作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1)偏重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轻视德育。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没有将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当中的意识;(2)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缺乏实效性,对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等工作的方式方法明显滞后,跟不上当前社会发展趋势;(3)教师队伍自身道德水平有待提高,部分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不高,根本起不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正面引导作用。因此,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素养也是学校当前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4.社会环境方面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其对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的五年制大专学生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当前社会中确实存在着“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不正之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理念、价值观不断涌入,部分报纸、杂志、站等媒体受到利益驱使不良信息,制造了大量的“垃圾文化”,个别社会公众人物的言行举止不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等因素,都会对学生身心的健康、价值观和道德素质的养成带来不利影响,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巨大落差,可能会导致青年学生失去对思想道德教育的信心。

三、加强五年制大专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1.五年制大专学生加强和改进自身的自我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德育工作,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应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学校、教师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情况出发,给予其相应的德育指导﹐从而充分发挥学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辨别何为美丑、真伪和善恶。学生逐步培养出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和监督自己的能力﹐学会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我教育的方法进行学习、生活等活动。通过自我教育,五年制大专学生能够自主学习道德理论知识,根据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更新评价自我的标准,积极参加各类健康向上的课外实践活动,从而促进自身未来的多元化发展。

2.进一步提高五年制大专生的家庭教育的水平

作为家长,应不断更新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认识到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从当前社会发展和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更新自己的家教理念,进一步优化家庭环境。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转变评价子女的标准,从孩子童年时期开始,有意识培养他们独立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度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严于律己、作风正派、品行端正,给子女展现一个具有高水准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形象,从而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道德准则传授给子女。

3.进一步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高职(高专)院校应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教育学生不仅仅只是教授其文化和专业知识,学生的道德素养更为重要。学校教育担负着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塑造高水准的道德素质的重任。因此,学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专职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教育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道德教育功能,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高雅、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将各类课外德育活动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切实提高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篇(2)

2.思想结构单一、遇事容易冲动。当前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处理事情上,思想易受干扰,容易冲动,以至于出现“我行我素”的现象。但是,他们也有优秀的一面,其思想文化素质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并且思维敏捷,接受新鲜事物快,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坚韧的意志与不服输的精神。只是由于长时间参与运动训练及投入学习精力的不足,使得他们的思想结构单一。如一旦在奋斗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与失败或功利取舍时,体育人特有的耿直个性会使他们很容易丧失判断是非的能力。

二、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状况形成的原因

1.社会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中国社会的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使得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观念认识、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如媒体报道的运动员退役之后得不到良好的安置、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等,在无形中给他们带来了就业压力,容易使体育专业大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其健全人格和良好价值观念的形成。

2.教育因素。长期以来,思想文化素质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很多高校也成立了专门的思想教育工作部门,还配备了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从课内到课外对大学生实施了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但实际这只是一些表面工作而已,从外表上看是重视,实际上却是轻视,如仍然采用一些传统的思想教育案例,内容不科学。这种跟不上时展形势的教育模式,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效果。

3.自身因素。由于体育专业大学生还没有涉足社会,导致他们的社会阅历欠缺。虽然他们都已经到了成年的年龄,但是还并不具备选择或判断人生之路,以及支配自己思想行为的能力。如果他们一味地坚持自己的思想观点,做事任由自己的性子来,那将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极为不利。因此,高校应采用科学、正确的思想教育引导,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目标与内容分析

高校体育教育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与探索。要把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做得既全面又突出重点。应积极端正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要肩负的社会责任,承担起振兴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重任。

1.加强做人教育。只有学会了怎么做人,才能将事情和学问做好,如果一个人不会做人的话,就谈不上做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情。体育专业大学生不仅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和敬业精神,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足球、篮球等团体运动中善于与人共事的团队组织能力。体育专业大学生不仅要了解最基本的体育专业知识、运动技能等,也应具备科学的体育态度和主动创新的意识。

2.加强智育教育。智育教育就是指当人们对客观事物有了认识以后,能运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实施智育教育,首先,要以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条件、开学导向、考试测评等方面为入口,为智育开发积极创造条件。其次,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最后,还要让体育专业大学生树立始终服务于祖国、服务于人民的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理念。

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今天与未来。“而社会创新,主要还是要依靠教育,需要学校肩负起培养未来建设者创新能力的重任。”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学校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通过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来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四、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策略分析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当前的体育教育还面临着诸多问题。要想获得良好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效果,就必须紧紧围绕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的教育目标与内容,制定出一套适合体育专业大学生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并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才能真正将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1.构建协调联动的思想文化体育教育组织机构。学院各级领导与教师,要将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放在体育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并健全党委宣传部与体育社团工作。各体育教育部门也要层层负责,积极协调好体育教育工作,并且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教育计划。如可以结合国际、国内体育形势变化以及体育专业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来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统筹安排体育教学计划,实行学年考核制度,以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对思想文化类课程的重视,为提高自身的体育文化素养和思想素质奠定坚实基础。

2.营造“校园、社会、家庭”教育“三体合一”的思想文化教育环境。学校教育是思想文化素质教育的内部环境,在奠定知识基础的同时可以使体育专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社会、家庭教育及其他因素则是思想文化素质教育的外部环境。社会教育是学生发育成长、成才的基本空间,而家庭教育也同属于社会教育组织的一部分。要想真正做好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就必须内外结合,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有机结合,从而让体育专业大学生接受良好、文明、健康的教育熏陶,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3.建立体现体育元素的思想文化教育模式。在理论上有研究,在教育观念上有更新,才能在实践中有突破,收到实效。面对21世纪个性张扬的体育专业大学生,高校体育教育必须要针对性强、计划措施得当、实施目的明确,体育教育内容与方法要切合实际,考核标准要体现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特性。体育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进行学习与创新,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社会知识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学习等,还应积极研究受教育者的性格特点,研究当前国内外的体育发展形势,研究社会体育人才需求标准,研究体育热点与难点问题以及社会体育的新思潮等,制定出一套具有体育特色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新模式。

4.实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思想文化体育教育手段。“养成”教育就是指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当中,通过严格的规范来要求自己,并逐渐养成良好的各个方面的行为习惯。如学生通过每天坚持体育锻炼、课后追忆笔记、整理寝室卫生等活动形式,可以养成良好的锻炼行为与生活习惯。但这种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与生活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因此,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分阶段有重点地对他们进行引导,耐心地教育,才能让体育专业大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达到《弟子规》中的“圣与贤,可驯至”。

5.强化社会实践的思想文化教育活动。学校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体育专业大学生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如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研究体育文化开发、体育活动推广或社会公共体育服务工作等。对于利用假期时间主动参与到城乡支农或支教,以及参与多种形式的社会体验实践活动的大学生们进行表扬。学校在进行教学总体规划时,也应该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当中,并通过设立社会实践学分,来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使其建立正确的思想文化价值观。

篇(3)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底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有些书也可以请代表去读,并且由别人替我作出节要来;但是这种办法只适于次要的议论和次要的书籍;否则录要的书就和蒸馏的水一样,都是无味的东西。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因此,如果一个人写得很少,那末他就必须有很好的记性;如果他很少与人会谈,那末他就必须有很敏捷的机智;并且假如他读书读得很少的话,那末他就必须要有很大的狡黠之才,才可以强不知以为知。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学问变化气质”。不特如此,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就如同肉体上各种的病患都有适当的运动来治疗似的。“地球”有益于结石和肾脏;射箭有益于胸肺;缓步有益于胃;骑马有益于头脑;诸如此类。同此,如果一个人心志不专,他顶好研究数学;因为在数学底证理之中,如果他底精神稍有不专,他就非从头再做不可。如果他底精神不善于辨别异同,那末他研究经院学派底著作,因为这一派的学者是条分缕析的人;如果他不善于推此知彼,旁征博引他顶好研究律师们底案卷。如此看来,精神上各种的缺陷都可以有一种专门的补救之方了。

试题部分:

一、选择题

1.“知识就是力量”的提出者是()

A.鲁迅

B.莫泊桑

C.欧•亨利

D.培根

2.“人类历第一个真正揭示知识的真正意义的人”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培根

D.黑格尔

3.《培根论说文集》英文版原名为()

A.《随笔》

B.《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

C.《随感录》

D.《猎人日记》

4.下列不属于《论学问》一文提出的读书四种方法是()

A.精读

B.快速阅读

C.选读

D.全读

5.下面属于《论学问》一文提出的读书做学问的三种用途的是()

A.为了言谈和议论

B.旅游

C.体育锻炼

D.增长才识

二、填空题

1.《论学问》的作者是英国16世纪哲学家、散文家__________。

2.培根在本文中论述了两大问题: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培根在本文中说:“史鉴使人__________;诗歌使人__________;数学使人__________;博物使人__________;伦理之学使人__________;逻辑与修辞使人__________。”

4.培根在本文中说:“__________使人充实,__________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

5.培根在本文中说:“多诈的人渺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__________学问。”

三、解释下列旬中加点的词语

1.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

2.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熏。

四、简答题

1.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怎样理解“学问锻炼天性,而其本身又受经验底锻炼”?

3.文章主要论述了哪两个问题。

4.本文选词用语有何特点?这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表达有何作用?

5.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和比喻句。

五、分析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

(1)请分析“尝”、“吞下”、“咀嚼”、“消化”几个动词的实际含义。

(2)请说明这段话的修辞效果。

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因此,如果一个人写得很少,那末他就必须有很好的记性;如果他很少与人会谈,那末他就必须有很敏捷的机智;并且假如他读书读得很少的话,那末他就必须要有很大的狡黠之才,才可以强不知以为知。

(1)请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2)从这段文字来看,这篇文章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

—、1.D2.C3.A4.B5.D

二、1.培根

2.治学的目的;治学的方法

3.明智;巧慧;精细;深沉;庄重;善辩

4.阅读;会谈

5.运用

三、1.可供人借鉴的历史书籍

2.指自然科学常识

四、1.本文论述了学问的用途和读书治学的目的方法。读书为学的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治学的目的是为了“能权衡轻重,审察事理”。在治学方法上,主张对不同的书采取不同的读法,读书应该与会谈交流、写作、笔记结合起来。

2.这句话是培根在谈论为学的目的时提出来的,它体现出了培根对学问与经验二者关系的理解。首先,他认为作为理性形态的学问对于仅仅是个体生活实践的经验有某种修剪作用,因为个人所积累的经验,个人的天性都是个别的具体的,虽有实感性,但偏于狭窄,缺少普遍性。其次,培根又强调经验对于学问的重要作用:学问“其本身又受经验的锻炼”作者主张既不要藐视学问,也不要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学问应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并受其检视。

3.文章一是论述了读书为学的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二是论述了治学的目的方法,即“能权衡轻重,审察事理”,对不同的书采取选读、全读、勤读、精读的不同读法,还要与会谈、写作、笔记相结合。

4.一是文章选词用语冼练精当,如“阅读使人充实”,“史鉴使人明智”等语句,堪称警句格言,做到一语中的;二是文中多用比喻及排比句式,使文章说理生动,富有气势。

5.排比旬有:“在娱乐上学问底主要的用处是幽居养静;在装饰上学问底用处是辞令;在长才上学问底用处是对于事务的判断和处理。”“多诈的人渺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等等这些都是排比句。而“盖人底天赋有如野生的花草,他们需要学问的修剪”,“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就如同肉体上各种的病患都有适当的运动来治疗似的”等是比喻。

五、1.(1)“尝”是指选读其中的一部分;“吞下”是指全读,但不必细心地读;“咀嚼消化”则不但要全读、勤读,而且要精读、细读。

篇(4)

二、非专业书法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探究

1.以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为核心,改革非专业书法教育教学内容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我国非常重视人文科学的发展。书法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与生俱来的亲和性以及自身独特的艺术性。书法身兼文化与艺术的两重身份,不仅作为一种艺术存在,同时也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学问存在。在众多的文化现象中,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书法可以作为深入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切入口。书法艺术课程的传授中渗透了人文精神,在书写实践、展览等活动中渗透了思想内涵、道德情操、认识能力和文化修养的教育。非专业书法教育的对象均是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此,在设计书法教学时应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加强中国书法史、书法理论、大学语文、古代汉语、诗词欣赏等方面的教学,拓宽学生知识面。强调学科间的整合,培养综合型、复合型人才。以中国文化的人文关怀为出发点,提高学生对书法在中国文化中所处地位的认识,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非专业书法教育必须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奠定基础。

2.治学与治艺相结合

书法艺术在中华文化的历史中不断传承、延续、发展。如今,将书法艺术推而广之,让更多的学生认识传统文化、走进传统文化,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产生、发展脉络、艺术特征有所把握,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的思考。将治学与治艺相结合,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学术修养的同时,注重治学方法的传授;在提高学生书写水平的过程中,兼顾其治艺理念的确立和提升。在非专业书法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更注重审美方式与审美理念,使学生将对艺术的感知拓展到生活中,自觉地感知生活中的美。

3.改进非专业书法教育教学方式

教师在非专业书法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特殊的艺术情境,分析经典作品,展开多元的评价,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参加书法展览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技能展开创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对学生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当前,各类艺术作品展出场合不断增多,传播媒介日新月异,应该着力实现书法艺术信息多元化。改变以往书法课堂教学,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把握最前沿的书法艺术发展动态,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引导学生欣赏书法纪录片,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互评,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自信,体现自我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

篇(5)

伴随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艺术行业越发受到人们的青睐,艺术院校和艺术专业设置增加,艺术专业招考受到持续热捧。全国有700多所高校建立了艺术专业和院系,包括一些综合类、师范类和理工科院校,这无疑扩大了艺考生源的接收数量,并处于持续增加态势。“艺考热”使生源充足,而社会上的就业岗位并没有相对增加,导致对口工作处于饱和状态,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基数变大,就业压力加大。

(二)艺术专业大学生自身特点突出,就业能力不足

艺术专业大学生在学校和专业选择中,都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对专业十分热爱,而往往忽视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提升。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优势在于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对于新生事物易于接受,但同时也存在综合能力欠缺,难以管理,往往向往绝对自由等缺点。此外在就业观念上,艺术专业大学生非常看重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专业对口程度等方面,不能正视用人单位对综合素养、动手能力、实践经验等方面的要求,造成“有工作不能干”和“有工作不愿去干”的困局,最终影响就业结果,造成就业困难。

(三)艺术高等教育范式培育,就业竞争力欠缺

在目前艺术高校人才培育的运行机制上,往往以文科或理工学科的共性标准代替艺术学科的特殊标准,未能充分尊重和遵循艺术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把握艺术学科建设及艺术人才的特点。部分艺术高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的盲目性,授课内容空洞,缺乏实践性,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四)艺术市场需求低迷,就业驱动力疲软

虽然近些年来,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人们对精神食粮的需求,但我国艺术市场需求基本上还停留在满足基本使用和审美功能的艺术层次上,对专业艺术教育的需求还非常有限。在这些因素的限制下,艺术大学生不能够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且在我国文化市场中,由于法治环境的建设不足,艺术类成果容易被复制或者艺术专业大学生由于缺乏法律意识,自身也存在诸多侵权行为。这些因素都影响了艺术市场对艺术专业大学生就业的接纳和需求程度。

二、提升应用型艺术专业大学生就业实力的路径探究

通过对艺术专业大学生存在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艺术高校想找准自身办学的立足点与着眼点,明确发展定位,充分挖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就业优势,就要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维就业实力培育路径。

(一)规范艺术高等教育设置,促进招生与就业挂钩

面对持续的艺术专业办学热潮,应当严把办学关,限制艺术专业设置的数量和招生人数,对每年就业存在严重问题的艺术专业和院校要限制招生人数或增设艺术专业。此外,应适当提高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招收综合素养较好的青年人,打造合格的艺术人才,增强其潜在实力,为其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二)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准确进行自我定位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艺术类专业投入相对较高,高投入期待的是高回报,这种思想影响了艺术类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就业期望值,因而要引导艺术专业大学生正确地自我分析、自我定位。在面临毕业时,艺术专业大学生一方面应当全面地评价自己,既要总结自己的长处,发挥优势,从综合能力与素养上缩小与岗位要求的差距,提升自我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客观地分析面临的就业形势,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就业规划目标,及时合理地调整就业期望值。

(三)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打造应用型人才培育机制

艺术高校的应用型发展定位是其全面深度融入区域发展、产业升级等的需要,也是其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凸显其特色专业的优势,保持其原创开发的动力。“应用型”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一种积极回应,为艺术专业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前提和保障。因而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可实行“双向进修制度”,使业界精英熟悉讲台,科班教师熟悉业务,才能为打造出合格艺术人才提供保障。

(四)推进学产对接,深度开展校企合作

艺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更要紧密把握市场导向,深化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国内外高校的合作,特别是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合作,使其成为应用型艺术大学建设的参与者、合作者。同时拓展国际化发展思路,通过开展国内外校际交流、吸引和扩大留学生平台等方式,这样不仅能够学习到发达国家先进的艺术教育理念,更有利于扩展国内艺术人才的视野,形成自身独特的就业竞争优势。

(五)加强职业规划引导,做好就业前期准备

“凡事欲则立,不欲则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导大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并使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尽可能少走弯路。通过加强就业指导,一方面使艺术专业大学生科学合理地评价自己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还应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需要具备的决策、创造、社交等能力。同时还要在正确评价自己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需求,避免选择的盲目性;另一方面,促进艺术专业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对接,艺术专业大学生从进校开始直到毕业应结合专业设置安排多次实习、实践,以缩短艺术专业大学生就业初期的适应期,使他们更快地融入社会,进入社会角色。

(六)开拓创新创业培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通过分析近年来艺术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发现,一部分毕业生放弃了传统的被动就业方式主动创业,自主创业成为解决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但是问题也不容忽视,如艺术专业大学生对创业认识模糊;自身准备及经验不足等。这就需要艺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加强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搭建创业平台;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从而拓展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途径。

篇(6)

为了更加方便快捷地管理学生,高校应搭建学生信息管理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自主获取信息,教育管理者可以通过管理系统查询、统计、总结及分析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大学生因为缺少父母及时的管教和督促而存在懒惰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考勤,详细记录上课迟到、缺课、违纪的学生信息并录入考勤系统,也可以记录下遵守纪律、表现突出的学生信息,既便于院系领导及时了解学生情况,也便于开展学生评估工作。

(二)网络交流平台的建设

为了在大学生和院系领导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管理者可以搭建一个网络交流平台。“留言板”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发表对于学校规章制度的意见、上报学校基础设施的缺失情况、反映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个人主页”的方式可以在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建立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大学生可以分享书籍信息、优秀视频及精品课例等等;“班级论坛”的方式有助于班级内学生的沟通交流,进而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学生间的知识水平差距不大、兴趣爱好也几乎相同,彼此间拥有很多的共同语言,经过班干部的带动一定会传递出正能量。

(三)学生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

为了方便教育管理者各项学生管理信息,高校需要专门建立一个管理信息平台,及时更新教育管理者的工作推进情况。此外,学校的重要信息和会议通知需要辅以短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与日常教育管理信息也需要日常管理平台,包括每周的寝室卫生情况、寝室违规违纪情况、公物损坏情况、月末综合评比情况,院校领导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工作,并研究下月的工作重点。

二、网络传播视角下的管理创新

(一)把握学生的网络思维,实施针对性管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们的网络思维得到充分的激发,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思维方式多样化,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通过网络传播获得异常的发散,这也是网络获取信息的一大特点,当学生搜索某一条网络信息时,会出现一系列与之相近或有关的信息,大量信息的涌入使得学生在拓展知识范围的同时间接改变了发散式的网络思维;但是,这种发散式网络思维要求大学生必须具有强大的辨别能力,不能让网络上虚假与不良的信息影响他们的价值观。第二,思想平面化趋势。网络中的各类知识都以网址链接的形式存在,学生掌握的各种知识也都是基于网址的印象,较之传统的知识记忆需要常年的日积月累,网络传播使得知识结构的记忆方式发生了变化,便于大学生全方位地获取知识和看待问题;另外,网址的呈现方式既简洁又实用,极大地方便了学生记忆。第三,思想被动性。网络信息量十分庞大,大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地选择信息,接受新鲜事物、提出全新见解,在网络环境中畅所欲言;但是,大学生的人生观和思想上还未完全成熟,判断是非的能力相对薄弱,思想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牵制,所以,教育管理者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网络思维,进行有针对性的高效管理。

(二)借助网络教育环境,引进情景化管理

现如今,加强大学生的生活体验意识极其重要,这就要求教育者借助网络教育环境引入情景化管理。所谓情景化管理,就是让大学生在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各抒己见、自由沟通。创建一个既有利于师生又利于管理者进行交流的情景化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为了让大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教育管理者一定要以大学生为中心,使大学生无论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占据主导的地位,使他们拥有独立自主的选择权,教育管理者则在教育和教学中发挥辅助和引导作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推进情景化管理,分享优秀的网络教育资源。第二,选择恰当和优秀的信息资源陪伴学生成长。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是大学教育的重要部分,教育管理者既需要创建一个共享的活动情景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还需要充分掌握各种信息资源,换句话说,教育管理者要把传统的直接干预转变成利用信息资源的间接干预。第三,为大学生的勤工助学提供服务,为大学生排忧解难。教育者借助网络平台的交换模式就可以了解到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相应的帮助和引导,通过教育者敏锐的观察,学生的困难也一定会得到解决。

(三)注重网络与现实的互动,优化教育资源管理

现实世界和网络虚拟世界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只有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才能实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现实生活中的学校、家庭、社会与网络虚拟环境中的社区团队共同努力,优化教育资源管理,在肯定网络教育环境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相互促进,共同辅助大学生的成长。

篇(7)

目前高职高专学校的就业培训学习没有成立专门的组织,通常是跟随着招生就业,内部的结构没有相应的健全,教育工作不能如期的开展,只是就业的信息是远远不能让学生有正确的方向去就业。学校在指导方面,要设立不同的班级,分开指导,让学生更好的去就业。

(二)师资力量缺乏,整体素质不高

师资力量的缺乏来自于学校给予的奖励以及薪水的多少,很多专业的老师本身是不远加入就业指导的工作,这就让老师的资源无法渗透都学生中去,同时学校缺少专门的机构,在知识上也存在着缺陷。

(三)学校不够重视,理论研究薄弱

活动开展的顺利和学校的投入成正比,一些学校由于每年都面对着就业指导的问题,在教育上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传统的观念是注重学科不注重就业,这让很多学生不能在就业方面有全方位的认识,在就业中没有方向。

(四)教育对象片面,教育内容狭窄

目前高职高专开设的课程仅仅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范围相对比较狭隘,不能促进教育的事业发展。

(五)教育没有特色,因材施教不够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经济的发展,要求教育要面向各方面,目前高职高专的教育知识按照陈旧的方式进行,没有本质的创新,不能体现其教育的特殊,对学生都是一样的规划,毫无特色。

2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新模式的基本内容

为了及时的解决教育开展中出现的问题,就要积极的开创新的教育体系,近年来,我国学校虚心的学习其他学校优良的教育系统,通过实际情况,在教育工作中作出了巨大的进步,更加的贴近社会的需求,其教育的基本模式如下:

(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理论知识在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

在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时,首先要选对材料,对课本的材料要有较高的要求,必须具有对就业有的放矢,其次要对已有的教材进行填补,涉及各个方面,让学生全面学习,最后要让课堂生动活跃,让学生能积极参与,有利于课程的开展,也可以通过邀请专家来学校进行讲解,同时了解并分析毕业生的家庭情况,听取家长、学生的意见。

(二)开展实践锻炼活动

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只看重课堂的教学,只局限在课堂的讲解是不够的,还要联系实际情况,让学生参加不同的活动进行锻炼,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素质。

(三)把就业教育融入学生教学见习

实习过程之中在引导学生实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结合就业教育,更好的融入社会。带领下是去不同的单位进行考察,了解工作人员应该具备的知识,给学生相应的安排创业实习的机会,培养其良好的素质和工作的积极性。

3构建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教育新模式的配套措施

(一)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教育的核心

教材要根据课程的需要,联系生活和实际,覆盖丰富的信息,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同时要加强对教学的填充,不断的完善教材的内容,让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壮大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要扩大师资队伍,就要对老师进行严格的培训和筛选,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效率,同时还要不断的引进经验丰富的老师,来扩大教师的人数,还有不断的提高老师的素质。

(三)加强校内外合作

在开展教育的工作,不断要提高本校的教育模式,还要借鉴和学校其他学校的教育模式。达到合作共赢,通过学校之间的相互交流来达到教育系统的不断完善。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对学生的就业进行正确的引导

对学生的就业价值观进行教育,让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更加乐观,开展心理教育咨询,培养学生的素质,要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五)加强就业实践基地建设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

不断要加强教育,还要合理的利用学校的资源,穿件就业的实习地点,让学生可以亲身体会就业,更好的加强学生的就业观念,积极的参加社会实践,不断的提高其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篇(8)

注重专业的可操作性和使用性,紧跟市场需求,专业的创业易操作、易起步。一方面学生能够在校就掌握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尤其是校企合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实践机会。不断证明了在高校中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立足于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效融合的长远发展。

2.行业领域发展为专业人才创业提供更多机遇。

专业领域的行业发展为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是长期和有效的,专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的发展,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带动专业的发展。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电子商务领域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更多该专业学生的创业机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创业,从事淘宝或是微商等进行在线交易,创业成本低、风险小、收益快,都为高校贫困大学生带来机遇和挑战,也是运用专业知识创业的最佳选择。

3.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更多创业型专业人才。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层次低等问题,需要创业的融入,以激活市场化意识,改变传统产业,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如旅游英语专业的一位贫困大学生利用地域旅游和专业优势,自己创业开设家庭小旅馆,通过网络渠道为预订房间和景点,接待外来游客提供一条龙服务。

二、高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

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越来越重视,单一在教育中融入创业知识和理念会使教育空洞,在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实践平台等方面都要探索结合创业教育。实施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将成为必然,融合的路径方式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理念融入到培养模式。

高校专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本专业领域的高级人才。创业教育理念的建立是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和提高创业能力的前提条件,让学生吸收创业知识拥有原始创业活动出发点。构建创业教育理念,需从思想上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拥有创业激情和创业原动力。

2.创业教育融合到专业培养计划中。

专业教育培养计划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蓝图。在专业教育培养中,高校各专业需要如何教、怎么教、教什么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要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注重培养计划的全面和整体设计,把实用型人才培养和创业型人才培养放在同等高的位置,逐步探索适合高校自己专业特色的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

3.课程设置增加创业创新教育。

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改革,主要将创业教育课程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以培养大学生具有创业精神和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立足于成功创业校友和行业顶尖企业合作创业课程,投入到精品创业课程的建设与投入,并将新理念的创业教育引入课堂。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入创业教育理念。

由于高校教育的专业化培养只专注本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其结果是导致学科之间孤立学习,形成知识和技能结构单一的人才,制约了本专业与其他领域的联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需要引入到创业教育中,更注重学生和市场的需求,帮助大学生建构择业和就业的主动性。

5.实践平台的搭建。

校内要把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创业大讲堂、创业比赛、创业社团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在校内的创业热情。同时要加强创业基地建设,给予学生创业实践空间,如建设大学生团队“创业园”,学生不但可以获得创业知识和理论,体验创业实践过程,增加创业成功率。校外与企业合作,带动创业项目,如导师指导学生参与创业课题和创业项目,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拓展项目,从而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篇(9)

(一)政治热情不高,理想信念淡薄调查结果显示有36.8%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的开设是非常必要的”,60.5%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的开设完全是浪费时间”。通过调查也发现,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不高。调查显示,“对十报告的学习”,“非常愿意参加”的学生仅占10.35%,“因为对组织和老师的尊重参加”的学生有6.28%,这种相对消极的政治参与态度,须引起足够重视。

(二)集体观念不强,道德标准个人化调查显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认为应该具备基本的道德,但是道德的评判标准不一,不能用一些人的道德标准来束缚另一群人。在问及“你所理想的职业是什么”,32.37%的学生回答“清闲舒适”,63.43%的学生认为“充分发挥个人才能”。能开除90后的学生在追求发挥个人才能的同时也在注重工作工程的享受。但是他们在精神追求与物质享受上,一方面表现出较强的集体观念,另一方面又不愿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当问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你有何选择”,48.67%的学生回答“尽量两种利益趋同”、10.67%学生回答“视情形而定”。这也表明,他们虽然认为应该具备基本的道德标准,但一旦发生了违背公德的事情,他们的态度又是暧昧的。(三)组织纪律性不够,行为方式情绪化在调查问卷中,当问及“对上课迟到你怎么看”时,58.8%的学生认为“迟到总比旷课好”,仅有9.75%的学生认为“不应该,是缺乏组织纪律性的表现”;在回答“对校园内的不文明行为你怎么看”时,有65.26%的学生认为“这是个人自由”,30.89%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只有3.26%的人认为“应该注意大学生的形象”。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身的特点,他们大都以快乐自己为原则,推崇时尚,思想前卫,喜张扬、好独立、爱自由,追求感性满足,行为方式情绪化。

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现状分析

造成艺术类学生职业道德现状的原因无外乎三类: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艺术类学生先天的对外界环境变化敏感性和他们的专业特点,使他们极易受到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侵蚀的影响,自媒体时代的今天,他们的信息获取方式越来越简单,信息获取内容越来越丰富,信息获取时间越来越短暂,社会上不良信息的传播和接受形成了即时性和面对面的局面,缺乏辨别力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容易形成人云亦云的状况,并且受到深深的影响。

(二)学校环境的影响在高职类专科学校中,由于很多学校因为社会需求,艺术设计类学院的成立时间短,加上艺术设计大环境长期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学科,学校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重技术教育,轻人文教育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职业道德观念淡薄。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家庭环境相对来说一般比较优越,这样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教育偏向于开放化,学生获得大量的书本知识,兴趣爱好广泛,学生特长比较突出,但是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可能比较淡薄,造成很多学生养成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他们追求享受,消费观念大胆并且习惯于以眼前利益的实现,代替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价值取向实用化、功利化。

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途径探析

(一)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构建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党的十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同时还要求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二)加强引导,实践育人,将新媒体的运用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新媒体技术环境下建构的虚拟空间不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割裂的独立空间,而是以现实为基础的,是现实社会的拓展与延伸,展示了虚拟与现实的统一与整合。要避免学生沉溺新媒体娱乐不可自拔,就需要将新媒体的运用与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利用新媒体、投身现实的实践教育活动的能力。特别要重视学生在新环境中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其真正成为媒介的主人,而不是媒介的奴隶。通过引导与教育,让学生通过新媒体实践提升自我素养,让学生在实践教育中体悟自己的价值。

(三)构建丰富的职业指导内容体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构建丰富的职业指导内容体系,不仅包括内容上的丰富,主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建立职业指导、咨询、服务机构,根据学生的心理、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综合测评,系统开设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学生开展心理、求职、政策、创业等个性咨询活动,帮助学生正确定位、增强自信心和耐挫心。为学生收集整理和提供就业实习岗位信息,组织企业宣讲招聘会,提供就业或创业服务等。同时还应包括授课方式上的丰富,主要体现在分阶段的引导式教学手段的设计,团体辅导、个性化辅导、素质拓展、专家讲座、现场实践等等。

四、软件与艺术设计学院加强职业道德引导教育的一些做法

通过几年的摸索实践,我们以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为切入点,开展了多项同学们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分项目活动,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建立了不同类别的分项目活动,也在致力于把每个分项目都打造成精品活动。用“团队文化节”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用励志视频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用访谈类活动表达同学们的心声,用“世界日”为同学们普及节日知识,用“学习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感染学生。

(一)以四格漫画的形式制作了多块宣传画,在学校学生公寓,进行德育引导。

(二)选出学院内获得重大比赛奖项或者有特殊表现的同学,制作访谈节目。把有代表意义的现场采访片段和访谈节目制作成视频到微博、人人等学院公共网络平台上,大范围传播,让同学们相互转帖、跟帖,以便我们扩大了解,深入探究。

(三)主要以真实的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为切入点,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手法拍摄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励志微视频,拍摄各种大学生优秀行为习惯及不良行为习惯制作成类似于公益广告的宣传短片,上传到学院人人网公共主页、学院微博平台、学校贴吧等,让校园文化建设达到更好地宣传效果,目前已经拍摄六个短片。

篇(10)

2有效构建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措施与途径

2.1加强高等院校师生创业教育的思想认识惯切落实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是当代严峻的就业形势所需,是开展教育深化改造的关键环节,是全面增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中之重,也是当代大学生认识“适者生存、如何生存”的重要渠道。而开展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加深高等院校全体师生对创业教育的思想认识,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内外创业教学项目,让师生正确地了解到创业与学业、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在根本上消除创业误区。再者,高等院校应当制定与完善创业激励制度,让广大师生积极地投身到创业队伍中去,并且要对在创业教育实践项目落实的过程中表现突出、具备较强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大学生进行适当地奖励与表彰,在行动上支持创业,在认识上理解创业。值得各高等院校注意的一点是,为了全面构建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就务必要更进一步地提高教师对创业教育的思想认识,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至创业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工作中,不断丰富自身的创业知识,并将自身所积累以及掌握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能力素养有效地融入到创业课程教学课堂当中,不断地鼓动与感染学生,从而将创业教育、创业素养培养工作全面地落实到高等院校日常教学项目当中。

2.2制定具有体育专业特色的创业教学方法教育体制改革要求当代教师依据“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制定创业教学方法,并将创新元素有效地融入到教学方案当中,以新颖有趣、新奇创新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广大学生的关注力,有效提高他们参与创业课堂的积极性。首先创业课程教师应当依据实际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规划各项创业课程的实际课时,从而确保部分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创业课程具有足够的实践时长,为体育专业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创业实践机会。其次,创业课程教师务必要精心制定创业课堂的落实流程与教学内容,绝不能够让创业课程充满随意性。再者,在开展创业教育实践项目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强调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坚决抵制无指导无组织的创业项目,此外教师还应当始终坚持“走出校门”的创业形式,让大学生接触到更多创业实践机会与落实渠道,从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当代大学生对创业实践性、目的性、效益性、全面性的认识。

2.3努力打造良好的体育专业学生创业教育落实环境各高等院校能够通过定期举办具有体育专业特色的创业大赛、创业讲座、创业知识交流会等一系列创业教育实践项目,与此同时还能够定期邀请具有一定创业实践经验的创业成功者前往学校给广大体育专业大学生亲身讲解自身的创业之路,分析可能导致创业项目失败或者成功的因素,为广大体育专业大学生提供有力的借鉴依据。而且高等院校还能够开设创业培训班,为更多的体育专业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机会与实践机会,从而有效地培养与提高学生自主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除此以外,高等院校可以加大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投资力度,在行动上重视与支持创业教育,且加强与相关体育部门的沟通联系,尽可能地将学生创业活动和体育部门发展结合起来,从而让大学生的创业成果具备一定的产业化、适应化、经济化。

篇(11)

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工作时,往往会更加倾向于建筑业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很多毕业生都愿意到一线城市。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在上述地区,建筑行业人才基本上不存在短缺的情况,而中西部地区,在建筑行业,存在一定的人才缺口。由于中西部地区,建筑行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薪资待遇水平也不是很高,在加上比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得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到中西部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就业地点分布的集中,从整体上看不够均匀。

1.2就业面较窄,需求量较小

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其专业知识较深,专业性也比综合类专业强。因此,在就业过程中,主要是比较对口的单位,例如,建筑工程设计单位、建设行政管理单位和科研教育单位。重点本科院校或者硕士研究生,一般能够进入设计院等较好的单位工作,但是地方性的建筑大学,学生的专业基础和综合知识,相较于重点大学,要差一些,在就业过程中,主要是一些建筑施工单位。但是很多学生不愿意到一线的施工现场,因此,虽然施工单位需要的人才较多,但是经常出现招不够人的情况。而毕业生希望就业的单位,如一些设计局、园林规划局等单位,其人才缺口非常小,并且由于是国家事业单位,建筑类专业毕业生,想要进入上述单位工作,还需要参加公务员考试。总体上来看,地方性建筑大学的毕业生,就业面比较窄,需求量也不是很大。

1.3对就业期望值高

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值高受以前学长们的影响,认为建筑类仍然是热门专业,抱着“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这种思想,再加上一些学校和成功校友的渲染,导致建筑类很多专业毕业生对自身期望值偏高。同时动手能力较弱,缺少老建筑人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4对就业单位挑剔

参加本次问卷调查毕业生中,希望到党政机关就业的有4人,希望到国有企业就业的有70人,希望到外资企业工作的有10人,希望到民营企业工作的有15人,在所调查的毕业生中,有近百分之七十的人希望可以进入到国有企业任职,百分之十的毕业生希望可以到外资企业任职,而只有百分之15毕业生希望到民营企业就职。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工作比较稳定,福利待遇优厚。这也是毕业生绝大多数选择国有企业的原因,但正是因为毕业生盲目追求国有企业,而忽略一些条件较好的民营企业,是造成依然没有签订工作的原因之一。

1.5建筑类毕业生中女生就业压力突出

由于建筑行业的工作性质和特点较为特殊,决定了建筑类毕业生中女生在就业时受到招聘单位的挑剔。在当前中国就业环境下,女生就业存在众多困难。

2地方建筑类大学就业对策建议

2.1大学生加强自生素质的修养

扎实专业素质。打铁还需自身硬。建筑类专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专业,大学生要想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成功,实现自我价值,在学校时就得打下坚固的基础,要博采众家之长。同时,建筑类专业更加强调专业实践能力,通过在学校老师领导的实践,汲取书本以外的营养,学会活学活用,在大学期间就为以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创业能力。大学生在毕业时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由于从事建筑类工作的人员具有高流动性,对于建筑类毕业生而言,如果就业形势不乐观,可以先就业,再择业。也可以选择自主创业。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一定要未雨绸缪,做好充分的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要提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者通过对大学生自身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其实现目标的思路、途径,使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尽可能地少走弯路。在校期间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选择就业之前做好充分的分析,毕业生才能选择合适自己的职务,而不要乱投一通,以致浪费人才资源。

2.2增强教育机构的创新能力

深化教学改革,高校应在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同时深化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市场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拓宽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知识面,使高校培养的学生具备各种综合技能,并能够适应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有能力进行自主创业,才能在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现,给自己创造就业机会。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高校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从学生入学时起,高校就应在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应职业课程的指导,逐步进行职业规划,并在大三、大四加大指导力度。

2.3加强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扶持力度

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政府要加大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扶持政策。在高校密集的地区,对已经成立的高校创新产业园区,政府要加强监管,规范相关的创新机制,引导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民营公司聘用毕业生。到私营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公安机关积极放宽建立集体户口的审批条件。对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工商和税务部门要精简审批手续,予以积极支持。同时鼓励毕业生到民营单位、基层单位及广大农村就业。拓宽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鼓励毕业生大基层,到中小公司,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改善就业环境,切实保护大学生就业时的切身利益。政府出台措施平衡中小城市与北上广等大城市的人才竞争环境。为鼓励毕业生到农村等基层单位工作而创造有利条件,要切实关心这些高校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对到基层单位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使他们到基层单位工作,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广阔的天地大有作为。切实维护女毕业生的合法权利,由于建筑类专业的工作特点,很多单位招聘员工时明确表示不招女生。这导致女生的就业难问题。政府部门应该通过立法制止这种违法行为,保证广大女性同胞的合法权益。同时,政府应该借助行政执法,遏制这种行为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