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9 09:20:5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篇(1)

第一章 我国近年来中小企业营销现状分析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我国60%的工业总产值和40%的实现利税率来自中小企业。在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更是发挥着重要主导作用。然而,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自己做强做大并不容易。许多弱势小企业只是昙花一现,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往往产品开发上市时轰轰烈烈,但没几年就销声匿迹了。一些中小民营企业平均寿命2.7年,生存10年以上的只占民营企业的15%.中小企业能否做强做大,取得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营销方式,实施创新新举措,不仅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赢得广大消费者良好的社会声誉,更重要的是企业将获得可持续发展和壮大。要做到这些,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还有较大差距。中国加入WTO以后,全国大部分的民营企业与国外大型的跨国公司相比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服务水平落后,产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低、运行效率低、消耗较大,产品缺乏竞争力。其次、管理模式落后、经营者素质普遍不高。第三、优质产品少、品牌效应低,制约了私营企业的竞争力。第四、人才素质普遍不高,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我们既然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民营中小企业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空之下,依托各自的优势,凭借中国企业家的卓越才能,定能在21世纪的全球化经济中,在中国加入WTO这个机遇中不断的成长、不断的壮大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主流。

第二章 中小企业经营创新的条件分析

一般来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以创新的领域有很多。根据美国哈佛大学着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观点,企业“创新”概念包含下述5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采用一种新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三是开辟一个新市场;四是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五是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虽然熊彼特的创新概念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企业经营中的各个创新层面,但考虑到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在创新中具有经营体制灵活、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较高,以及承担风险的创业冲动易于激发等比较优势,我们认为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是中小企业应该重点加以关注的3个领域。针对不同的领域,可以采取适合中小企业自身特点的创新策略。

(一)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模仿创新及开放创新的相互关系

1、技术引进、模仿创新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基础。

由于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许多国内企业早已将“自主创新”纳入到其发展战略中,但多数仍只为名义上的自主创新,实为技术引进或模仿创新。这是许多中小企业进行创新的开始,客观上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技术引进是通过一定形式从国外向国内引进先进或适用的技术成果,促进国内技术进步、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模仿创新是通过模仿而进行的创新活动,具体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完全模仿创新。即对市场上现有产品的仿制。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很多企业发展都从模仿其他企业技术开始。二是模仿后再创新。这是对率先进入市场的产品进行再创造,也即在引入他人技术后,经过消化吸收,不仅达到被模仿产品技术的水平,而且通过创新,超过原来的技术水平。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可节约大量研发及市场培育方面的费用,降低投资风险。但是同时难免在技术上受制于人,而且新技术的模仿难度越来越大。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专利制度的不断完善,模仿新技术的难度将会更大。

2、自主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长远发展战略来说,国内企业引进技术并不等于引进了创新能力,最终还靠自主创新来增强民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技术,其内涵已经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物化产品,其中更深刻的还在于技术是缄默知识派生的结果,这两者之间的涵义是完全不同的。“缄默知识论”的基本逻辑是:知识可分为编码化知识和隐性知识,随着交通通讯的发展前者可不受空间的限制快速传递和扩散,而后者只能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获得;创新过程涉及大量隐性知识的输入,而这类知识必须通过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才能有效获取。缄默知识及其衍生出来的各种诀窍来自于企业创新过程中的经验积累,是组织学习的结果,依赖于企业内部解决技术问题过程中的努力。也就是说,企业的技术能力的提升和隐性知识的积累只能依靠自身的技术创新活动,而没有任何组织之外的力量和过程可以替代。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引进技术只能作为提高创新能力的学习手段,目的是要在消化吸收的技术上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站在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基点上的再创造和再发展。因此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必须进行自主创新。 3、正确理解“开放创新”是中小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关键。

一般认为,“开放创新”模式,是由加利福尼亚大学亨利·切斯布朗(Henry Chesbrough)教授,于2003年在他的专着《开放创新:技术创新和收益的新需要》中倡导的。他认为,在科技创新不断发展的今天,大企业越来越难以从其研制的先进技术中获取市场收益,原因主要在于这些公司只固守自己的理念,而近年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创新剧变,使大企业不再具有垄断创新理念的能力。因此,必须消除存在于企业和大学之间的界限,特别是要让大学分享企业的研究成果,这种合作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将大大超过付出的成本。他强调企业自有技术和外部技术有机融合,在已有的技术和市场之外产生新的技术和创新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创新可以使企业充分、有效利用全球范围的科技创新资源,打破企业之间、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创新壁垒和障碍。对于国内的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很难找到合作对象或成为被合作对象,所以不能急于实施开放创新,否则就重新

回到技术引进、模仿创新的老路上。 (二)影响中小企业发展自主创新战略的外部环境与内部原因

1、外部环境。

①入世带来的竞争压力。随着国门的逐渐开放,国外公司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会缩短其在国内市场的扩散周期,使模仿创新难度越来越大。同样,国内的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在国外市场经常会遭到不公正的待遇,如制鞋业和纺织业的“反倾销”事件。所以,广大中小企业不能以“世界制造工厂”而沾沾自喜,而应适当注意长远利益,不断地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②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制度因素。能够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就是企业所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因此,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技术创新而言至关重要。而目前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基本建立,但执行过程还存在许多问题,有些问题还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现象。二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当,某些保护措施和保护对象超出了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变成了对垄断知识产权的少数跨国巨头的强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变成了跨国企业的谋利工具,阻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阻碍了公众享受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

③国家产业政策。当前,国家为了提升国际竞争力和推进结构调整,已经把自主创新摆在了空前重要的位置上。我国的国情是,中小企业在经济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创造了相当部分的国民财富。要推进自主创新的产业政策,必然需要发挥中小企业的积极作用,大力推进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的开展。为此,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配套政策和法规,为中小企业营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2、内部原因。

①自主创新意识淡薄。许多企业满足于引进设备、仿制产品所带来的短期效益,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特别是一些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降低劳力成本、物流成本等方面,很少经营自己的品牌,结果导致大量利润流失。

②技术基础落后。企业技术资源尤其是核心技术的缺乏严重限制了企业的自主创新。

③资金相对短缺。资金问题已经成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制约因素。

④创新型人才储备不足。虽然目前高素质人才总量在不断增长,但是中小企业的对口创新型人才仍然匮乏。中小企业目前主要缺乏两类人才,一类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一类是具有专业能力的技术人员。这两类人才是中小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关键。

第三章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自主创新战略的建议

(一)培养自主创新的意识。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谁掌握了更新的技术和知识,谁就占有了更大的优势。这在信息技术产业表现得更为明显,虽然网络经济泡沫导致了许多依靠信息技术企业的创业之路并不平坦,但是信息技术仍然在不断地创造着亿万富翁,微软公司更是创造了世界上最多的财富。而创造知识的源泉主要是自主创新,所以,中小企业必须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走以依靠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只有这样它们才能跟上世界经济的发展步伐,不再受制于人。

(二)加强企业自主创新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建立适合自主创新的管理制度体系,有利于从内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工作。要把创新的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科学地协调组织起来,形成自主创新的整体能力。建立决策管理制度,对创新机会的把握,对创新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是正确决策的核心;建立员工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吸引和储备创新型人才,打造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源泉;科学规划企业资源,加大技术创新的工艺改进的投入,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长效机制。

(三)打造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孵化器。

篇(2)

网上交易确实有着许多优点。节约时间,这是显而易见的。对于经销商说,这种交易方式越来越成为吸引客户的一种途径,人们慢慢地接受它,并表示认可。同时,网上交易还减少了许多开支,其中包括员工、管理、市场等方面的花费,而节省下的费用又可在汽车配件售价上使顾客受益。

这是国外汽车配件经营实现网络化销售的一个实例。这种通过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实现网上经营,对我国的汽车配件销售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从目前我国的汽车配件销售状况来看,整个汽配流通领域的网络建设还很不健全,还是处在一种内部局域网的状况。这种网络的设置大都是为了企业内部的协调和日常管理,而非电子商务。

我国开展网上配件销售的前景,也可以从国外汽车配件网上销售的发展中得到启迪。在国外的汽车配件销售中,怎样才能做到“零公里”销售?怎样才能为顾客提供最满意的服务?有了互联网,上述两个问题可大大缓解。现在,全世界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通过互联网来购买汽车配件的人正在快速增加。

二、汽车配件网络化经营的优点

网上购买汽车配件车不管对于顾客、经销商,还是对于汽车配件生产企业来说,都是一件大好事。首先,对于汽车配件生产企业来说,互联网可以更方便地收集顾客购买汽车配件过程中所提的各种问题,并及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汽车配件生产企业。生产企业可以据此分析出顾客的购买意愿,从而尽早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汽车配件。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和费用,又抢得了市场先机。其次,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和便捷服务,生产企业可以及时得知配件销售商的库存情况和销售情况,从而调整自己的生产和汽车配件调配计划。汽车配件销售商减少了库存,加快了资金流通,获得了较满意的收益。对用户来说,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象“点菜单”似的随意选取自己所需要的汽车配件。

市场信息对于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和销售商来说至关重要,而通过互联网即可轻松获得。互联网汽车配件销售商可以给生产企业提供顾客实时实地的信息。这种需求意愿的信息可以帮助生产企业降低汽车配件销售费用,而这种费用通常将占到汽车配件最终销售价格的15%左右。如果算上促销费用的话,这种费用所占比例就更高了。事实上,互联网还可起到一定的广告促销作用。

以前,销售商所经销的汽车配件中总有一部分畅销,而另一部分滞销。滞销部分占用资金所引起的费用就要分摊到卖出去的汽车配件上。通过互联网,生产企业和销售商都可以及时避免生产和销售市场销售不好的汽车配件。有了互联网的便捷服务,不仅仅节约了时间和费用,更重要的是,互联网还可引起一种观念的变革,使汽车配件生产企业、销售商和顾客贴得更近。

三、我国汽车配件网络化经营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汽车配件网络化经营和电子商务,已经开始呈现发展的趋势。目前国内的许多大中型汽车修理企业建立电脑管理系统,实现了内部联网。这种网络覆盖了整个维修业务。从业务接待到派工领料,再到检验结算。电脑化的实时控制使经营者可随时了解到厂内的实时状态,从而可以进行监控,并且大大提高每位员工的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可取代手工做帐和对帐,加强配件管理。

与此同时,眼下一些经营规模较大、业绩较好的汽车配件经销商也引入了电脑化管理。由于汽车配件产品种类繁多,因此对使用此类管理软件的人员要求较高,必须经过一段时期的培训才能上岗。此类汽配经营管理网络涵盖了汽配经营的全流程。从产品入库、确定零售和批发价格以及按车型、编号等方式分类管理,最后到出货、结算乃至做帐、销帐。连锁经营搞得比较好的经销商已把这种网络管理扩大到了它的整个分销点,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网内网。许多汽车配件经销商都从网络管理中获得了较好的收益。其最显著的特点就体现在商品的调拨上,通过网络管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近几年旧的汽车配件流通体制逐渐被打破,各地汽配件市场蓬勃发展,不断成熟壮大。一些有远见、有见地的经营者已感觉到了网络时代的临近,纷纷建立和启动市场网络。象长春汽车配件城、北京西郊汽车配件城、上海汽车配件城等市场都把网络化建设和虚拟市场作为2000年的发展重点。但就现实来看,这种网络还是相当稚嫩的,当然更无法实现网上交易和服务。

随着我国“入世”步伐的加快,业内人士为之称道的“三位一体”的销售模式也逐渐落户中华大地。譬如,上海通用在选择各地经销商时候,就以是否具备“三位一体”的销售能力来最终确定对象的,这种“三位一体”销售模式正是整个汽车配件流通领域网络化的一个缩影。因为它包括了从整车销售、配件供应以及维修保养的全过程。

提起汽车配件网络化经营和电子商务,有人认为,汽车配件电话购物其实也是电子商务,因为两者之间只是通讯平台不同,后台的操作基本上是一样的。其实这种理解并不准确,电话商务和电子商务更象是近亲,在许多方面,电话商务先天不足。首先,消费者从电话中了解的信息很有限,无法充分满足客户要求。其次,如果发广告,或印刷配件目录给客户,由于销售的配件越来越多,使得印刷成本越来越高,而更新速度却越来越慢。另外,在电话中交流时,由于环境、语音、语速、方言等因素的影响,使电话业务人员的工作难度和出错率不断增加。仅仅作电话商务,经营内容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进一步发展就会受到限制。

四、汽车配件配送系统和网络化经营的构建

众所周知,如今在网上实现成功交易的有形产品如图书、音像制品、成衣等等,而汽车配件作为一种有一定科技含量、某些产品还有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工业产品,要实现网上交易,较之其他工业产品,更有其优势,销售者和购买者只要在互联网上和输入汽车配件的有关信息,例如车型、车款、配件名称、零件编号、生产地、价格、数量等,即可实现网上销售或购买。要真正实现电子商务概念的网上销售,除了解决买卖双方的“诚信”等问题外,还必须建立一整套完整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以前说起限制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不外乎支付手段、安全认证等方面,真正做起来,才会发现汽车配件物流配送系统是最难、最花力气、最花钱的一块。许多汽车配件电子商务企业试图寻找现有的实体网络,比如邮政、快递甚至送报公司作为配送系统。但是,一个适合与电子商务的汽车配件配送系统应该是什么样子?什么条件的实体网络能改造成为电子商务的汽车配件配送系统才会成本最低?

在商场购买大件商品,商场可以为顾客送货,连锁超市、连锁专卖店也有自己的配送系统。但商场送货都是一次,客户也不是固定的,说到底只是个服务概念,不是网络概念。同

一客户再次需要商场的送货服务时,对商场而言,这又是一个新客户。连锁店的配送网络只连接起不同的店铺,真正到客户家里或汽车维修厂的“最后一公里”还是个空白。被人看好的邮政、速递、送报公司,能将触角伸到老百姓家里,可是每天基本上只送一次,而且不太可能递送体积和重量较大的汽车配件。所以,如果汽车配件配送系统不能真正建立,实现配件网上经营就无法实现。因为,一方面入网的修理厂家希望通过互联网找到价格合适的汽配产品,以实现零库存的最佳状态,但被选择的汽配产品如果不能及时送达目的地,那网上交易实质上就无法实现;另一方面,当那些零部件制造企业发现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不再容易时,就会想到通过互联网的集约化配送来降低其流通成本,也就希望有这样一套完整的物流配送体系。同时,目前汽车配件流通领域内供大于求的状况,在短期内还根本无法改变,许多配件经销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货物积压,因此很需要通过网上完成过剩产品的交易,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有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作保证,否则网上交易也就名存实亡。

应该看到,单凭各企业自己去建立这样一套配送系统是绝对划不来的,所以可以预见随着汽车配件流通领域网络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带动这项服务领域的发展。而如何利用现有实体网络或自己建立配件配送系统,将是我国汽车配件流通领域要解决的关键。

那么,假如在拥有这样的物流配送系统的前提下,如何来实现汽配流通领域的网络建设呢?

1、汽配市场的网络建设必须坚持“小市场、大流通”的方针。比如在汽配城内建成完整的导购系统,客户入城后便能通过触摸式电脑对城内商家布局、产品价格和分类有详细地了解,使购物做到有的放矢,得心应手。不仅如此,汽配城还必须把各自城内信息通过专业汽配互联网站发送出去,与全国其他汽配市场实现信息共享,以扩大各自城内商户的交易面。

2、汽配经销商的网络经营。各地的汽配经销商在完善各自的内部网络管理、调配的基础上,通过专业汽配网站及时提品价格目录和品牌目录,以供广大用户(主要是修理厂和大用户)进行选择、定购,最终实现网上交易。现阶段,在配送服务还不完善的状况下,最可行的就是把一些比较特殊的产品和一些发达地区可能已经淘汰的过剩产品通过专业网络实现按需交易。

篇(3)

在我国,中小企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家族式的经营方式。这类企业在创建的初期,往往都是依靠家庭或家族成员共同经营打天下的,所以其所有权和经营权大都控制在其家庭或家族成员的手中。另一方面,出于某些方面的考虑,这类企业的所有者都会选择自己人来管理一些重要部门,特别是作为直接掌握整个企业的货币资金的岗位——出纳,绝大部分的老板会启用自己的亲戚。

中小企业的这种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密不可分,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比较混乱,报销审批制度不严,容易出现贪污舞弊现象。

2.会计、出纳岗位职责划分不清,缺乏监督和牵制机制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业务频繁、会计核算简单、会计制度不健全,同时企业老板出于管理成本的考虑,往往要求财务人员“一个萝卜几个坑”,有的企业出纳除了办理涉及现金、银行存款的本职业务外,同时还兼保管银行存款全套印鉴、审核会计凭证等会计业务,而有的企业会计,偶尔也收取现金,一个人办理有关现金业务的全过程。加上财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会计、出纳岗位职责划分不清,缺乏监督和牵制机制,甚至有时一人身兼数职,混岗和职能的交叉最容易引起货币资金的挪用和侵吞。

3.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造成会计资料乱、漏的现象

中小企业所有者的“任人唯亲”,导致会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有的会计人员“半路出家”,业务不精通,方便那些“有心人”利用各种手法贪污现金。比如:利用工作之便,少开收据,隐瞒收入;涂改原始凭证的金额,达到多支出的目的。

4.缺乏健全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

中小企业的货币资金管理出现混乱的根源,除了其本身经营特点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企业内部缺乏货币资金控制制度。一个企业的财务规章制度是否健全,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严格,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货币资金能否健康运转,关系到企业的财产能否安全无恙。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建立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

(1)建立不相容职务岗位分离制度。不相容职务是指企业里某些相互关联的职务,如果集中于一个人身上,就会增加发生差错和舞弊的可能性,或者增加了发生和舞弊以后进行掩饰的可能性。这是中小企业建立相互约束机制的基础。就会计部门来讲,出纳和会计这两个职务,不能由同一人担任,即:出纳只负责货币资金的收付、保管各种空白收据、支票、发票等,不能兼任会计审核、会计档案保管和登记债权、债务、收支、费用等分类账、总账的工作,应该根据分工原则,尽量地将涉及到现金的业务由不同的人员来完成,避免只由一个人去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如果企业的确人手有限,也应保证实行钱账分管,即管钱的不管账,管账的不管钱。此外,中小企业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种职务之间的分离:授权批准职务与执行业务职务,业务经办职务与财产保管职务;财产保管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

(2)建立授权审批制度,各司其职,杜绝一条龙作假的现象。

货币资金支出审批手续的规范化、制度化,既可减少某些不必要的支出,也可以防止侵吞和挪用行为发生。具体可以包括:①授权权限,即审批人应当根据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②授权批准程序,企业的有关部门或个人在用款时,应当向审核人(会计主管)提交支款申请书,注明款项的金额、用途、支付方式等,并应附有关的合同或送货清单、签验货证明等。审核人应对该申请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核,并核实该笔业务的手续及相关单证是否齐备,金额计算是否准确,支付方式、支付单位是否妥当等,对不符合规定的支付申请,审核人应当不予办理;接下来,审批人(企业负责人)应当对审核后的支付申请批复,最后交给出纳人员办理支付手续。

当然,在这一整个过程中,必须要具备一个主要的前提,那就是除了要建立不相容职务岗位分离制度以外,还应当加强企业的内外部监控。

(3)建立健全的货币管理制度。

a.做好企业的资金收支预算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是通过货币资金的流通(流入与流出)来实现的。编制资金收支预算的目的,就是要按照企业的生产经营要求,对企业的货币资金流入流出先做一个预先的安排,尽可能使企业保持畅通的资金渠道,从而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运作。

b.合法地办理现金收支业务

中小企业应该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和会计人员的设置情况,对经济业务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建立一套符合实际情况的资金收支业务流程,以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正确性,同时,也使货币资金业务的会计处理更为程序化和规范化。

收入货币资金的途径,一是通过银行,二是直接收取现金。由于通过银行收款的业务受到银行的直接监督,起到了外部控制的作用,客观上能够减少和堵住货币资金收入业务中的漏洞,企业只需把重点放在银行票证的管理与银行的及时核对上,就能有效地保护货币资金的安全。因此,货币资金收入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主要是现金收入业务。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现金收入主要靠销售货物取得现金和回收欠款取得现金。由销售货物取得现金,多数是那些零星销售行为,凡发生这类收现金的业务应该先由出纳开具收款凭证(收据或发票),再传递到会计那里加盖财务专用章,出纳再根据收款凭证的顾客联收取现金。业务发生后,收取的现金应于当日存入本企业的银行账户,存单回执应由会计人员复核签字,并附上收款凭证的入账联,尽量在当天进行账务处理。回收欠款业务也可以参照这个程序来办理,总之,就是要使开票和收款工作分离,且不论采用什么方式收取现金,在强调原始凭证作用的同时,都必须充分利用账簿的功能,按规定及时登记现金日记账和现金总分类账,并加强两者之间的核对工作。中华会计网

目前,许多企业办理财务开支大都先由企业负责人审批后,再由会计审核记账,我认为,企业开支的原始凭证不合法、不规范、白条入账、贪污挪用等违法会计行为屡禁不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种“自上而下”的票据审批程序造成的。如果将这个程序的顺序调整一下,先由会计人员对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进行审核,再经企业负责人审查该笔开支是否与经营业务有关,是否同意开支,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这样才有利于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及时有效地打击违法行为。

(4)建立票据与印章的管理制度。

票据和印章的管理对一个企业来讲是货币资金业务得以正常进行的保证,有了票据和印章,就可以支配企业的货币资金运动。所以,企业应当明确各种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并设置专门的登记簿进行记录:购入票证时及时登记,妥善保管;详细登记用途;领用时必须按编号顺序使用;防止空白票据的遗失和被盗用。同时,还要加强对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在实际操作中,一般是由出纳保管空白支票和个人私章,财务专用章由会计或其他授权人员保管。严禁只由一个人保管全套银行印鉴和空白票据。

(5)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企业的经营活动离不开人这个主体,要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和运作畅顺,就必须保证货币资金业务岗位人员的素质。企业的会计人员必须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这是对从事会计工作人员的最起码的要求。对货币资金岗位的人员进行定期换岗,并应当鼓励会计人员多学习相关知识,定期参加后续教育,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2.检查监督制度的执行力度

建立相应的内部审计制度,是检查监督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企业内部经营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理、合法和有效的独立评价机构,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称为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中小企业出于管理成本的考虑,一般不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所以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控制,可以定期聘请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账目进行审核,看是否存在错误和营私舞弊的现象。在日常的工作中,应该加强以下两点的控制:

(1)对现金实行突击盘点。

据了解,许多中小型企业只在年末(每年的12月31日)进行一次现金的定期盘点,由出纳盘出现金的实存数额,会计复核,并与总账的现金数额进行比较,看二者是否一致,然后填制(现金盘点表》。中小企业的老板应该重视对现金的内部控制,采取经常性的突击盘点,并且增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感,把这件事情落实到位,及时发现和处理现金收支保管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现金的安全才能得以保障。

篇(4)

1.教育培训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供电企业的教育培训大环境已经成型,但培训制度还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需要进一步进行细化。一方面,很多供电企业的教育培训缺少针对性,对员工的某些必需技能的培训欠缺,对员工改善日后的工作绩效帮助不大,更有些培训内容脱离实际工作内容,有待反省现有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另一方面,教育培训的结果并没有与员工的晋升、薪酬等个人利益挂钩,而且培训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模块之间也缺少必要的联系,不能充分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限制了教育培训的效度。

2.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很多供电企业进行教育培训的经验不多,对闭环管理模式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很容易出现培训内容与企业战略脱节的情况。很多企业还只是将培训的目标定位在表面性的东西之上,没有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这就致使了教育培训容易浮于表面,对参与培训的员工缺少吸引力。很多员工只是将参与培训当成公事应对,加上没有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得员工严重缺乏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育培训效度的提升也就无从谈起了。

3.教育培训内容缺乏科学性

教育培训的内容超前性不强是培训内容的一大问题,很多企业的教育培训内容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未来岗位的技能需求。以管理人员为例,供电企业的管理人员多都是从基层人员中选的,这些人员大都没有在教育培训过程中接受过管理方面的专业培训,往往在上岗之后需要经过漫长的磨合期才能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团队整体绩效。

4.缺乏合理的培训评估体系

目前我国供电企业教育培训的考核和评估工作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模式,很多企业的考核和评估内容还只是停留在对知识和技能的考察,缺乏对职工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行为以及工作效率等方面的考察。而考察和评估过程采用的形式也过于单一,多是以考试的形式对培训成果进行评估,容易出现评估与实际工作脱节的情况。

二、提升教育培训闭环管理效度的措施

1.完善教育培训制度

完善的培训制度是提升教育培训效度的保证。一方面,要定期对培训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保证培训计划的落实到位,对没有按时开展培训的部门进行通报批评,并勒令及时改正。另一方面,要将培训的考核结果与晋升和薪酬挂钩,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体系,充分调动职工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构建科学完善的培训系统

构建科学完善的培训系统是提升教育培训效度的基本要求,应从培训内容、培训计划、培训考核和评估体系几个方面入手。

2.1确定合理的培训内容

确定培训内容要充分考虑到岗位需求及员工自身情况。在搜集信息过程中,为了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应当采用问卷调查法,访问法以及观察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集。根据采集的信息对培训目标进行清晰地定位,确定好培训的对象、地点、内容、师资等问题,为培训的成功做好第一步。

2.2建立完善的培训计划

完善的培训计划包括培训内容的选择以及培训方法的选择两大方面。在选择培训内容时,要充分结合供电企业的长远战略,注重员工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并结合参加培训的人员的能力特点及发展方向对培训的时间和内容进行不同安排,充分体现出培训内容的超前性。在选择培训方法时,要采取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以更科学形象的方式培养员工的各方面能力。

2.3完善培训考核和评估体系

培训的考核和评估是我国供电企业当前在教育培训方面较为欠缺的部分,很多培训工作由于缺少必要的考核和评估而迟迟不能落实到位,制约了培训效度的提升。培训的考核和评估工作要由人资部门的相关人员组织,不仅要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还要将员工的工作能力、态度、行为、效率等方面纳入其中,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员工表现的重要参考。五、供电企业教育培训闭环管理的成效分析教育培训工作是企业培养人才和保留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员工能力提升的重要方法。经过近些年来的不断探索,笔者所在的汕尾供电局在教育培训工作中得到了一些思考和成效。连续三年安规统考合格率达到100%,一线员工培训率达到100%,全员培训积分达标率达到100%,企业员工工作绩效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但仍然需要积极响应网、省公司的要求,不断完善教育培训体系,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培训方法,建立更加完善的培训评估体系。

篇(5)

作业成本计算法即Activity-basedCosting(ABC)是指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其理论基础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作业成本计算法在成本计算方法上突破了传统方法的束缚,使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面。它以作业为单位归集成本,并把作业(或称作业成本池ActivityCostPool)的成本按动因分配到产品。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企业采用了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技术,以满足客户多样化、小批量,并能快速、高质量地生产出个性化强、品种多、批量小的产品。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生产状态由“多人操作一台机器”转变为“一人操作多台机器”。因而,固定制造费用占有的产品制造成本比例大幅度上升。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管理者对制造费用的核算作革命性变革,要求把成本核算的重点从直接人工转移到制造费用的合理分配上,以便提高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和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相对于传统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计算法在理论上有本质的突破:作业成本计算法的理论基础可以表述为“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资源是成本的源泉,包括人工、材料、生产维持成本(如后勤、辅助人员工资等间接费用),以及生产过程以外的成本,譬如广告费等。资源(生产费用)按一定相关性进入作业,作业是协同生产中的工作的各个单位。例如售后服务部门,其作业包括受理客户投诉意见、解决产品问题,以及反馈产品信息等三项作业。作业可以看作是连接产品与资源的纽带,不仅产品成本是最终的成本计算对象,处于“中介”地位的作业也应成为成本计算对象。因为作业与产品之间有着更为紧密和直接的联系。因此按照业务作业的耗用量来分配成本,比用产量或工时比例作为分配标准来得更为合理,因而也就更加贴切,更加准确,成本精度也就大为提高。这样一种双重因素连动的成本计算方法,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法的生产量愈大,技术要求愈简单的产品成本愈高,严重扭曲各产品之间的合理成本,并导致成本指标不能真实反映不同产品耗用生产费用的基本面貌。因此,相对于传统成本计算法而言,作业成本计算法在理论上有了本质突破。

二、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计算程序比较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计算程序按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作业消耗资源。即资源所含的价值按作业需要分配到各个作业成本池(ActivityCostPool);第二阶段,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消耗作业。由于产出需要作业,因此要将各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成本计算的对象。它的成本计算程序是:归集、分配和再分配。

在作业成本计算中涉及的动因有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按照作业成本计算的规则:作业决定资源的耗用量,资源耗用量的高低与最终产品没有直接关系。我们将这种资源消耗量与作业间的关系。我们将这种资源消耗量与作业间的关系称为资源动因,资源动因联系着资源和作业,它把总分类账上的资源成本(生产费用)分配到作业。作业动因是分配作业成本到产品(或劳务)的标准。它们计量了每类产品消耗作业的频率,反映了产品对作业消耗的逻辑关系。

由于上述二个阶段双重因果连动,使得二个阶段服务于最终产品的作业非常多,选用的作业数越多,计量成本也就越高。作业数量增多所带来的系统监控成本高企,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因此,初次建立作业成本计算制度时,应当注意选用较少种类的但较为典型的作业,一般取20~30种为宜。实现较少种类、典型作业的要求的主要方法是同质归并。即归并同质作业,构成同质成本库。

传统的制造费用分配方法的计算程序则是依据各种记账凭证和各种费用分配表,如:材料费用、外购动力费用、工资费用、折旧费用、辅助生产车间费用等分配表,汇总登记归集。其后选择一个或几个具有共性的分配标准对制造费用进行分配后计入产品成本。

三、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分配标准比较

制造费用的分配是否正确、合理,对保证产品制造成本计算的准确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合理的制造费用分配标准的确定应当满足“共有性”、“比例性”、“可计量性”、“稳定性”等原则。

作业成本计算法采用典型的“成本驱动因子”作为分配标准是对传统的制造费用分配方法的一项重大变革与突破。作业成本计算法以成本驱动因素作为连接资源与产品的中介,成本的归集与分配需首先计算作业耗用的资源成本,然后再计算产品所消耗的作业成本。除了产品是最终的成本计算对象,作为中介的“作业”也就成了新的成本计算对象,并成为连系资源与产品的纽带。

按“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的二个阶段方式的归集步骤和选用成本动因作为分配标准,改变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大一统”和“简单化”程式。细化了成本的归集与分配程序,进一步考虑并反映了不同产品实际耗用资源情况,使之能够针对不同产品实际耗用资源情况,使之能够针对不同产品选用成本动因并作为分配标准分配生产费用,使产品成本的计算更为准确,更加合理。

最终产品归集的作业成本的“估测”实质是计量。一是计量反映的动作效率数量;二是计量作业时间量。前者是指在全部最终产品对作业的需求程度大致均等的前提下,以执行作业的次数为基准来分配(归集)成本。后者是指按最终产品耗用每种作业所需时间来分配(归集)成本。在各最终产品对同类作业的需求程度与执行作业次数完全不相关的情况下,必须采用时间量标准。而传统的制造费用分配方法的分配标准主要有:直接人工工时标准、机器工时标准、耗用直接材料量标准以及按标准产量标准等。由于产品有共性,决定了这些分配标准也具有一定的“共性”。对于生产具有这种“共性”产品,而且制造费用比重不大的企业来说或许是合理的。因为按这些分配标准所造成的成本失真,并未超出标准所允许的范围。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单位产品中直接人工工资比例的大幅下降,固定制造费用则大幅度地上升,再按照传统的分配标准,其结果必然导致成本的严重扭曲。

四、作业成本计算、作业管理及其在我国应用的前瞻性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作业成本计算法相对于传统的方法确实有其优越的方面。它能比较客观地、准确地反映企业的销售成本以及存货价值,具有真实性与可信性。但是就我国的整体经济运行现状看,应用与推广实施作业成本的情况下不容乐观。其具体理由有三:

第一,我国企业的生产管理能力相对落后。中国的生产管理模式,可以称之为传统式的生产管理模式。因为中国模式是在50年代照搬前苏联的基础上创立并发展起来的,而且目前尚处于改革的进程之中。

第二,我国上市公司从现有经济体制看,具有不可忽视的缺陷。传统的成本计算法是审计导向型的,存货计价的目的必然要求适应财务报告的目标。从传统成本计算计价法向作业成本计算法转化,注册审计师不一定接受这个转变。另外,传统成本法下提供的存货成本与销售成本不同于作业成本计算法提供的存货成本和销售成本,对于它们之间的差异,注册审计师不一定会接受,且个人经济利益受损的那部分股东也会持反对意见。

第三,作业动因和资源动因的确认和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的工程人员和技术人员来决定的。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作业动因。因而,其可比性和可验证性都不高。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完善与深入。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为作业成本计算与管理的应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它们在中国的应用与推广具有广阔前途。当前,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大宣传力度,转变会计业界的观点

我国推行作业成本法的最大障碍是观念上的落后。其表现有三:第一,对成本,管理会计本身的认识不足,长期以来不少企业仅仅将财务会计看成是一种单纯的记账、算账的报账,忽视了会计管理、决策功能的作用。第二,对传统成本计算的局限性、甚至是误导的认识不足。第三,没有与时俱进的态度,对新情况、新市场、新方法不甚了解。因此呼吁加强宣传、推广介绍,引起实务界的重视。

(二)由点到面,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实施

可以先在小范围内试点,然后推广。目前我国的资金和人员素质都很有限,应先采用作业分析法剔除某些作业,然后按照成本——效益原则对其余的作业排队,先取关键作业作为标准进行作业成本计算。

篇(6)

对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可以从对管理创新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探讨。

从需求方面看,首先,管理薄弱一直是我国国有企业竞争力低下、效益不高的重要因素。从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在70%以上,而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不到40%,管理水平高低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具有重要的影响。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数据,1995年与1985年比较,主要能源、原材料消耗指标中,上升的占50.9%。管理约束已经成为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其次,新的经济格局和市场环境要求国有企业努力提高管理水平。近年来,随着民营企业的崛起和三资企业的发展壮大,对国有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和压力。同时,多年来的重复建设已经导致了结构性的买方市场的形成。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和历史包袱更使其在竞争中处境不妙。提高管理水平是国有企业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有效途径。

从供给方面看。首先,党的十五大精神的出台,为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空间和多样化的发展方向。其次,现代科技的进步既对管理创新带来了需求上的压力,如技术的进步使得规模经济效应成为可能,从而增加了对管理的需求和依赖,同时也为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和工具,如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新的管理方法成为可能,如CIMS、EBP、MIS等等,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对产出的贡献率。

2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和基本途径

2.1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管理思想的创新

各种管理组织、制度和管理行为都不过是管理者思想的外在表现。据资料,我国现阶段仍有不少企业家长期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不熟悉甚至还不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不理解现代企业制度,有的企业家不赞成公司制的法人治理结构,认为设董事会是使经理多了一个“婆婆”。相当一部分企业家仍不重视市场问题,不认真调查分析市场状况。很多企业家不熟悉、不善于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不懂得资本经营,尤其不熟悉国外市场,不善于改进营销管理,不关心有关企业经营的法律法规。因此,要大力在国有企业内部倡导管理观念的转变,通过培训教育或引入新的管理人才,来开阔国有企业管理者的视野和思路,要广泛吸收新的管理信息,提高管理者的管理专业知识和能力,使管理创新有一个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

2.2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管理组织创新

国有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的特点和生产的要求合理设计管理组织,改变传统的单一行政式职能型组织结构,按照精简高效、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来构架新的内部组织结构;在传统的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机构十分繁多,而且也不合理,非生产性组织(如党工团和后勤服务部门)占了企业相当多的编制和人员,同时,真正的生产管理和市场管理机构和人员在企业内部地位不高,编制限制也很紧;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就需要精简不必要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加强市场管理、生产管理和技术研究开发管理机构的力量,引入如矩阵制、事业部制等新的组织设计模式。

2.3要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管理技术的创新

随着国有企业的发展,市场规模的扩大,一方面企业内部管理日益复杂化,同时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和竞争形势的变化又要求管理者提高反应速度。要解决这两者问的冲突和矛盾,只有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尤其是动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管理信息是管理中的基本要素和中介。管理过程实际上也是对管理信息的处理过程。运用现代的信息处理技术,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在我国企业推行CIMS的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CIMS是建立在现代管理模式基础上的企业管理系统。它带来的典型管理模式包括: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资源计划(MRPII)、准时生产模式(JIT)、按类个别生产模式(OKP)、优化生产技术(OPT)、精良生产方式(LP)、基于并行工程的产品开发与生产管理模式等。尤其近10年来,在我国20多个省市、10多个行业的200多家企业开展了CIMS应用示范工程,其中国有企业超过半数。CIMS应用示范工程10多年的实践证明,它不仅给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而且改变了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和经营思想,促进了企业管理的高度集约化和信息的共享。

2.4要重视企业主要经营者在管理创新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改进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选拔方式

篇(7)

在网络经济,随着企业经济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媒体空间,如虚拟资本市场、虚拟银行等等。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行将退出舞台,取而代之以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定单方式,商业活动将主要以电子商务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使企业间的购销活动更便捷、更安全、费用更低廉,更精确,这种特殊、新型的商业模式,已经使得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无法适应需求,也远远无法满足基于互联网的商业交易结算。传统财务管理的弊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无法防范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风险:

网络安全

网络经济要求财务管理借助互联网来进行,而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它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易于搭截侦听、口令试探和窃取、身份假冒,给网络安全带来极大威胁。而传统的财务管理大多采用基于内部网(Intranet)的财务软件,局部信息的共享,无法保障外部的信息入侵,未考虑到来自互联网的安全威胁,对企业而言,企业的财务数据,尤其是财务管理的,均属重大商业机密,如遭破坏或泄密,将给企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二)用户身份确认以及文件的管理方式

网络经济下所有的商业交易均在互联网上进行,供需双方互不见面,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确认用户身份,以此来保证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性。而传统的财务管理软件一般采用口令确认身份,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口令。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增加,如果沿用口令验证身份方式,将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且还存在泄密和被解密的可能,显然这种身份验证技术已不适应基于互联网的财务管理模式。另外,传统的财务管理一直使用手写签名来证明文件的原作者或同意文件的内容。而在网络经济环境下,电子报表、电子合同等无纸介质的使用,无法沿用传统的签字方式,况且国家在这方面还存在立法的滞后性,在上缺乏保护,也有辨别真伪上的麻烦和不必要的风险。

(三)无法满足电子商务的需求

电子商务的贸易双方从贸易磋商、签订合同到期支付等均通过互联网完成,使整个贸易交易行为远程化、即时化、虚拟化。这些变化,首先对财务管理的及时性、适应性、弹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财务管理没有实现网络在线办公、电子支付、电子货币等手段,使得财务管理中的预测、计划、决策等各个环节工作的时效性较差,间隔时间较长,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另外,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也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网络经济下,企业通过网络对其下属分支机构实行数据处理和财务资源的集中管理,包括集中记账、算账、登账、报表生成和汇总,并可将众多的财务数据进行集中处理,集中调配集团内的所有资金。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的限制,不得不采用分散的管理模式,造成监管信息反馈滞后、对下属机构控制不力、办公效率低下等不良后果,无法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

此外,传统的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的内容不能满足电子商务的要求。

(四)不能适应新的财务管理模式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原材料采购、销售、银行汇兑、保险等过程均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无需人为干预。因此,它要求财务管理从管理方式上,能够实现业务协同、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模式。从工作方式上,支持在线办公、移动办公等方式,同时能够处理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等新的介质。而传统的财务管理使用内部网的财务软件,通过内部网实现在线管理,它不能真正打破时空的限制,使财务管理变得即时和迅速。由于传统的财务管理与业务活动在运作上存在时间差,企业各部门之间信息也无法相互连接,因而企业的财务资源配置与业务动作难以协调同步,不利于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二、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

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类生产经营活动和活动的网络化。财务管理必须顺应潮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从管理目标、管理模式和财务管理软件等多方面进行创新。

(一)目标创新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总是与经济紧密相连,随着网络经济的到来,客户目标、业务流程发生了巨大变化,具有共享性和转移性的知识资本将占主导地位。原来以追求企业自身利益和财富最大化为目标者,必须转向以“知识最大化”的综合管理为目标。其原因在于,知识最大化目标可以减少非企业股东当事人对企业经营目标的抵触行为,防止企业不顾经营者、债权人及广大职工的利益去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知识资源的共享性和转移性的特点使知识最大化的目标能兼顾企业内外利益,维护社会生活质量,达到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知识最大化目标不排斥物质资本作用,它的实现是有形物质资本和无形知识资本在网络经济下的有机结合。

(二)模式创新

在互联网环境下,财务管理模式只有从过去的局部、分散管理向远程处理和集中式管理转变,才能实时监控财务状况以回避高速度运营产生的巨大风险。企业集团利用互联网,可以对所有的分支机构实行数据的远程处理、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等远距离财务监控,也可以掌握和监控远程库存、销售点经营等业务情况。这种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得企业集团在互联网上通过Web页登录,即可轻松地实现集中式管理,对所有分支机构进行集中记账,集中资金调配,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软件创新

企业在人、财、物和产、供、销管理中由于财务数据无法实现共享,难以实现一体化。运用Web数据库开发技术,研制基于互联网的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可实现远程查询、网上支付等,支持网上银行提供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等多种服务。这样,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将在Web的层次上协同运作,统筹资金与存货的力度将会空前加大;业务数据一体化的正确传递,保证了财务部门和供应链的相关部门都能迅速得到所需信息并保持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开发与网络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网络财务系统。

三、转变财务管理模式的措施

从新型财务管理创新的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而言,是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网络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因此提出财务管理模式转变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企业理财观念

网络经济的兴起,使创造企业财富的核心要素由物质资本转向知识资本。企业理财必须转变观念,不能只盯住物质资产和资本。首先,要认识知识资本,了解知识资本的来源、特征和特殊的表现形式。其次,要承认知识资本,即认可知识资本是企业总资本的一部分,搞清知识资本与企业市场价值和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知识资本应分享的企业财富。最后,要重视和利用知识资本。企业既要为知识创造及其商品化提供相应的经营资产,又要充分利用知识资本使企业保持持续的利润增长。可以说,转变企业理财观念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转变的基石,也是网络经济下财务管理创新的根本保证,不能不予以高度重视。

(二)加强网络技术培训

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程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模式转换的成功与否。普及面广,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程度深,加之有针对性地对财务人员进行网络技术培训,就可提高财务人员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事实表明,对财务人员加强信息与网络技术,有利于在网络经济下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成功转变。

(三)建立财务风险预测模型

随着互联网在商业中的广泛应用,在企业内部作为数据管理的机往往成为逃避内部控制的工具,经济资源中智能因素的认定将比无形资产更加困难。在企业外部,由于“媒体空间”的扩大,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商业交易的无地域化和无纸化,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大,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因此,建立新的财务风险预测模型势在必行。该模型应该由监测范围与定性、预警指标选择、相应阀值和发生概率的确定等多方面的组成,并能对企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敏感性指标(如保本点、收入安全线、最大负债极限等等)予以反映。这样,将风险管理变为主动的、有预见性的风险管理,就能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四)采用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

互联网的出现,也使得财务集中式管理成为可能。企业可以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手段,以整合实现企业商务为目标,开发能够提供互联网环境下财务管理模式、财会工作方式及其各项功能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该系统至少应包括核算的集中化、财务控制的集中化、财务决策的集中化三部分。采用集中式管理,将会提高财务数据处理的适时性,减少中层管理人员,使最高决策层可与基层人员直接联系,管理决策人员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虚拟结算,实时跟踪市场情况的变化,迅速做出决策。

篇(8)

战略是什么?我们可以用《Economist》杂志的一个简单而权威的定义进行诠释,即战略回答企业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Wheredoyouwanttogo?”,一是“Howdoyouwanttogothere?”。企业长期存在及发展的基础是创造价值,价值的不同理解和定义构成了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如何创造价值则是后一个问题的解答,至于价值如何分配则是企业各种利益攸关者之间的博弈结果。这样,我们可以说企业战略就是如何实现企业自身所定义的价值创造。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萌芽阶段。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中,60年代有钱得勒的“结构跟随战略”假设和安东尼—安索夫—安德斯范式。进入70年代以后,战略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逐渐转向实际操作,其主流如70年代的经营组合管理理论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定位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从外部环境看,技术创新加剧,国际竞争激烈,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不确定性对企业管理的挑战越来越大;从内部环境看,员工素质普遍提高、自我发展意识日渐增强,组织趋向扁平化和弹性化。战略管理研究转向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那时,圣吉、柯林斯和珀斯提出了企业愿景驱动性管理,另外一些学者在波特的竞争理论上进行发展,提出了竞争优势观和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新的理论与模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创新和创造未来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重点,在此背景下,超越竞争成为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热点,有较大影响和代表性的如德—博诺提出的超越竞争理论、莫尔提出的企业生态系统使用演化理论、达韦尼提出的超级竞争模型等。另外一些学者敏锐地感受到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如瑞克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已经越来越把知识看成是自己最有价值的战略资源,并提出了以知识为本的战略。

二、企业战略管理的三种战略思维及其比较

企业战略管理考虑的是如何利用自身有效的资源/资产,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下去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这样,资源、竞争和顾客三者就构成了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思维出发点。纵观各种战略管理理论,无不是从这三者出发来考虑企业的战略制定,因此,形成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战略思维,即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和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

1.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

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认为企业是一系列独特资源的组合,企业可以获得超出行业平均利润的原因在于它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掌握和利用某些核心资源或者能力,在于它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把这些能力与在行业中取胜所需要的能力结合起来。

加里。哈默尔和C.K.普拉哈拉德认为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特殊能力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他们提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与新事业发展的源泉,并认为核心竞争力应成为企业战略的焦点,企业只有把自己看作是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市场导向的事业这样的层次结构时,才能在竞争中取得持久的竞争地位。波特也有一个类似的战略考虑,他认为差异化是竞争优势的两大源泉之一。差异化是一种从产品/企业出发的观念,指企业内在的差异化。与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一样,波特认为应根据企业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来制定战略。

许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而具备了某种资源,如专利技术、自然资源、法律垄断、人力资源、知识学习、治理结构等等,这种资源可以通过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而体现出来,从而在竞争中具备竞争优势,如美国高通公司在CDMA市场上的成功即是技术优势使然。

2.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

过去20多年以来,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认为在决定企业盈利性的因素中,市场结构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企业如何在五种竞争力量中确定合适的定位是取得优良业绩的关键。毕竟,企业需要比竞争对手拥有某些优势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因此,如何打败竞争对手、如何在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就成为这种战略思维的主要焦点。

根据波特的竞争模型,企业战略的制定基本过程如下:首先是利用五种竞争力量模型来分析行业的吸引力,然后识别、评价和选择适合所选定行业的竞争战略,最后实施所选定的战略。一般认为企业可以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垂直整合获得竞争优势。企业一旦实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带来的低成本就可以成为企业竞争取胜的法宝,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把市场份额作为经营的重要目标,因为高市场份额往往代表着高利润,我国广东格兰仕集团控制微波炉市场即是如此。零售业态的发展与变革无疑证明了范围经济确确实实可以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沃尔玛即是例证),而思科的成功并购也证实了垂直整合可以帮助企业树立竞争优势。

3.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

随着实物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企业与顾客之间不仅仅是一种交易,而是转变成了一种关系,这样,维系顾客远比吸引顾客重要。网络盛行的今天更是如此,企业都把顾客维系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因此,顾客在企业战略制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认为顾客是企业经营的中心,研究顾客需求和满足顾客需求是企业战略的出发点。正如日本战略专家克尼奇。欧米所说:制定战略时把竞争纳入考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们不应该首先这样来考虑问题,首先要做的是仔细研究顾客的需要。对欧米来说,战略始于顾客,顾客决定产品。成功的战略要找到更新的、更有效的方法去满足顾客的需要和欲望。艾德里安。斯莱伍克兹基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战略的本质就是向顾客提供价值。

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把顾客视为企业的一部分,它把顾客与企业存在的关系过程中给企业所带来的利润作为顾客价值的度量,亦作为企业盈利能力的度量,因此,发现/引导(甚至是创造)顾客需求、满足顾客需求、维系顾客关系便成为这种企业战略的重点。企业根据顾客来调整企业的各种资源组合和经营行为,以便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惠普公司正在积极实现这一变革,把公司的组织结构从以产品线为中心改为以现有顾客和潜在顾客为中心,它首创地设立了客户业务经理岗位,由客户业务经理向顾客提供服务。客户业务经理的绩效不仅仅与销售收入挂钩,还与顾客的满意程度挂钩。因此,他们能真正做到以顾客为中心来开展工作。

4.三种战略思维的比较

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和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这三种战略思维并没有优劣之分,仅仅反映了不同环境条件下不同企业制定企业战略时的战略思考方向,当然,企业更多的是综合运用这三种战略思维来制定自己的企业战略。下面,我们来对这三种战略思维进行比较。

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把企业所能掌握和利用的资源视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本质上讲,这是一种从企业出发的战略观点,由内而外来考虑企业战略的制定,因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决定企业所服务的顾客,决定了要满足的顾客需要。这种战略考虑更多的是企业具备什么独特的资源,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获得更多的利润。但是,以资源为本的战略存在一个问题,即战略不是以顾客需求为中心。一旦企业的核心能力与顾客需求毫不相关,或企业的差异化不被顾客所认识和接受,那么,以资源为本的战略就会陷入困境。

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以行业吸引力作为企业战略取向的指标,把竞争对手的经营行为作为自身经营行为的标杆,考虑的是行业内的此消彼长,考虑的是竞争对手之间的你争我夺,考虑的是如何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或打败竞争对手,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是一种零和战略。不过,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并不太重视价值的创新。企业若从这种战略思维出发来考虑战略的制定,则不可避免地产生三种影响:一是企业注重模仿而不是创新,因而企业常常接受竞争对手的成功之道并进行模仿;二是企业更多的是应对式地展开经营,这是竞争的本质使然;三是企业对新出现的市场和顾客需求的变化把握不够。

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则是由外而内的一种战略思维方向,考虑的是顾客需求什么,企业应该如何满足顾客的需求,把维系顾客或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顾客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并由此来对企业进行变革,以应对这种要求。采取这种战略思维的企业以顾客价值作为战略的取向,以价值创新为已任,以价值来维系顾客和满足顾客需求,这样,对整个行业而言是一种非零和的战略。当然,以顾客为本制定战略要求企业能快速理解和把握顾客的需求及需求变化,有足够的柔性来调整自身各种资源的组合,并以顾客能接受的成本向顾客提品和服务,这种挑战和压力并不是一般的企业所能面对和应付自如的。

当然,以企业内在的基础来制定战略(以资源为本的战略)还是有意义的,特别是波特的低成本战略,因为成本和收入都是盈利能力的基本决定因素。但是,以顾客需求为基础的战略与顾客的关系更紧密一些。以竞争为本的战略考虑更多的是企业的外部竞争对手,它考虑的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如何生存,但并不重视价值创新,从而忽略了企业应该如何发展。在一个追求群赢、竞争与合作并重的知识经济时代里,把竞争对手作为企业的利益攸关者可能要更好一些。相对而言,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则是从顾客需求出发,以价值创新来满足顾客需求,驱使企业不断地创新与变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顾客需求,这更符合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战略制定的需求。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战略制定所面临的挑战

知识经济是现代的主流经济,是现代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和主导发展方向,其最直观和最基本的特征是: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地位空前提高;知识需求成为人类实现其它一切期望的前提,知识生产本身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中心。知识经济给企业经营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最明显的特征是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强,变化越来越快。企业战略是企业综合考虑顾客需求、企业资源和市场竞争这三个因素,寻找实现企业自身所定义的价值创造的途径。然而,知识经济对这三个因素都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因此,制定企业战略时要充分关注知识的变革作用。

第一,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竞争的形态多种多样,包括企业之间的现有知识资源的竞争、拥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竞争、企业内部知识资源和其它资源配置效率的竞争、企业内部知识创新能力的竞争等,知识竞争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因此,制定企业战略时需要从全新的角度来分析市场、评估竞争状况。

第二,尽管目前知识尚不能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出来,但没有人怀疑知识的重要性,而且,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深入,知识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突出。知识资源正在取代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而成为企业最重要、最大的企业资产。而且,现代知识的高速更新、爆炸性增长使静态的已有知识掌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知识竞争的需要,驾驭知识的学习、研究开发能力培养就成了企业构造自己知识竞争优势的要点。这样,评估企业资源时需要把企业的知识资源/资产评估纳入进来。超级秘书网

第三,具备知识创新能力的顾客是知识经济条件下最有活力的变革因素,其需求变化更具有不确定性,这对企业理解和把握顾客需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需要企业战略更加灵活,具备足够的柔性来适应顾客需求的变化。

因此,制定战略时企业就需要充分考虑知识经济所带来的变革影响,综合运用以资源为本、以竞争为本和以顾客为本这三种战略思维,敏锐抓住顾客需求的变化及理解竞争对手的行为,优化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向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

「参考文献

1.徐二明、王智慧:《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创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2.武亚军:《9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南开管理评论》1999年第2期。

3.、陈劲、许庆瑞:《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溯源与逻辑结构剖析》,《管理科学学报》2000年第9期。

篇(9)

毕业论文撰写是英语专业本科阶段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外语教学计划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培养专业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一种综合训练,为学生以后从事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毕业论文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价学生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毕业论文一般应用英语撰写,长度为3000-5000个单词,要求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独立见解。评分时除了考虑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应把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依据。各校要加强对学生撰写论文的指导和评审,使之对学生真正有所裨益,防止流于形式。”

诚然,对即将迎接国家本科评估的我院而言,本科毕业论文的组织工作、操作过程也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迎评组成部分,做好毕业论文至关重要。不可否认,校方和系部已经在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规范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然而,在我院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使得本科论文水平不高。笔者将通过对现有的毕业论文有关规定的分析及其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研究,从几方面提出改进意见,并提出适合英语专业特点的毕业论文管理办法。

一、学校相关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毕业设计(论文)与答辩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并未对毕业生的论文撰写资格的要求进行规定。

就撰写要求而言,不管他有没有挂科,也不管他挂科多少,一般只要是毕业生都合格,全日制本科毕业班的学生无须具备其他条件就可参加毕业论文的写作。因此,做毕业论文的人数几乎占毕业班人数的百分之百,而且一般都能通过,不及格的人数极少。这导致无法体现学生实际的知识和能力,对毕业生的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也是大打折扣的。所以我们可以对能否参加论文写作的学生与其学科能否及格挂钩,或者与其学分达到多少挂钩,或者可以设定课程论文或学期论文,并与是否通过了课程论文和学期论文挂钩。

(二)《毕业设计(论文)与答辩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对指导老师的规定不切实际。

文件中规定:“指导老师必须随时掌握学生工作进度……每周至少指导所带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两次。”对题目相同的学生很容易采用集中指导方式,但对于外语专业是一人一题,无法想象每周对每名学生单独指导2学时。2010届指导老师一般都带了7-8个学生,即使放下所有其他工作(这极不现实),导师指导8名学生的周工作量最少也达14-16学时(包括评阅有关材料,修改学生论文),更何况学校承认的工作量总共仅为13学时/学生。

(三)《毕业设计(论文)与答辩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中对答辩要求欠缺。

答辩部分的第(3)点规定了“答辩小组均由专业教师组成,同时积极邀请专业基础课教师,基础课教师参加,每组答辩教师不少于5人……”但未规定交叉答辩,其实论文开题报告和答辩最好是避免导师与自己指导的学生分在一起,这样能更全面地体现学生专业能力,也能使答辩老师更民主、更自由地提出论文存在的问题。

二、系部论文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及其对策

(一)格式模板不严谨和不固定。

1.按照学校的模板,表格与论文正文中文字的间距应为1.5倍,但系里面的模板有些表格未加说明。

2.注释与参考文献的格式说明不清楚。问题出在一是给出的例子是理工科的例子,二是标点符号的标注未标清楚,如注释中引用之文的出版年代与页码之间的标点符号应该是逗号还是冒号,都应该有详细的说明。理论上是,引用的专著用逗号,若引用的是期刊,其间就要用冒号。

3.模板反复变化。有时候交定稿的前几天,模板都会有所变化。这些诸如此类的小小细节和不断变化,弄得历届英语专业的学生和指导老师都对每年的论文设计模板头痛不已。对于学生而言,一次次地修改自己论文格式,不仅增加了学生不必要的经济负担,而且对写论文的目的更加模糊。同时,对老师而言,一次次的检查,增加了老师不必要的工作量。写作的过程原本是一个培养科学、严谨、诚实的治学态度的过程。然而,格式模板的反复变换说明学校、系部的不严谨,又怎么要求学生严谨?

这说明系部论文指导老师毕业论文的教学准备不充分,不妨组织专门的小组借鉴其他本科英语专业论文格式对现格式等进行研究和整改,反复检查或者邀请不同老师对整改好的论文格式检查是否有忽略之处,确定没有错误,面面俱到的时候再挂到网上,一旦挂到网上就不再轻易修改。

(二)论文启动时间不佳。

篇(10)

(Xingtai Coal Mine of Jizhong Energy Resources Co.,Ltd.,Xingtai 054000,China)

摘要: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企业需要将自身的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进行融合,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既存在联系也存在区别,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一定差别,通过将二者进行融合,可以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竞争力。

Abstract: In order to achieve its own development 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the enterprise needs to integrate the enterprise culture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o improve its core competitiveness in a certain extent. There are some contact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nterprise culture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 culture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he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can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关键词 : 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

Key words: enterprise management;enterprise culture;human resource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156-02

0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在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企业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以此希望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而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通过教育和培训,帮助员工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同时,通过绩效考核与评估等,进一步激发员工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服务。

企业组织内部的人,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逐渐成为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对象,通过对企业的每一位员工进行管理,进一步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在企业组织内部,人一方面是企业文化的来源,另一方面是企业文化的承载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企业文化规范的对象依然是人。在共同的经营理念的指导下,企业全体员工通过共同的实践,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逐步形成共同的信念。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通常情况下,其工作重点是研究、分析、解决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人与企业、人与岗位是否适应、是否匹配的问题。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其目的就是不断挖掘员工的潜力,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同时调动职工劳动的积极性,进而确保企业获得相应的收益。建设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通过对两者进行统筹安排,有机融合,共同开发,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企业高效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1 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灵魂

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企业文化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正确的指导,在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方式,同时发挥积极的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企业的使命与文化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在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方面,例如,在人员招聘、选拔、奖惩等方面,企业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人力资源管理,把人视作管理的主要对象和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尊重个人价值,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过程中,对全体员工进行积极的引导。同时强调,通过劳动员工不仅可以享有获得报酬的满足感,更重要的是享有参与管理、施展才干、得到尊重并获得荣誉的自我实现感。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需要正确的管理理念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引导,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企业文化发挥自身的支撑作用。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文化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企业的诞生,在经过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提炼出来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指导。同时企业文化的本质和精髓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得以充分的体现,企业文化一方面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指导,另一方面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灵魂和精神支柱。通常情况下,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能够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进而便于组织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2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文化实现的手段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文化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是积极向上的,符合人们心愿的,另一方面是消极落后、不尽如人意的,或者是积极、消极两个方面兼而有之。在执行过程中,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文化是否优秀进行检验,同时对管理理念的正确性进行核实,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向做出相应的调整,进一步使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通过对企业的使命、精神、目标和价值观等进行提炼,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思想产生影响,在一定的管理思想指导下,人力资源对员工的行为通过制度进行规范。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经营管理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在企业中,员工的地位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为了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要求员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并通过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员工的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越来越多的企业普遍采用这种知识经济所倡导的“人本”管理模式,并将其作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关键。借助企业文化活动,员工积极参与管理。在工作过程中,工作的着眼点一方面需要掌握某种技能,另一方面实现自我的发展与完善,同时积极构建和谐关系。“人”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和目标,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激发企业员工的才能,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中,帮助企业员工健康成长。由于企业员工之间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适应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同模式。

3 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相互结合,强化竞争力

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全体职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通常情况下需要将企业的经营宗旨、经营理念等企业形象不断地向员工、社会公开,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所在,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围绕企业中人的因素建立相应的价值体系,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引导、凝聚作用,以及规范作用。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氛围,用何种文字、通过何种方式表述不重要,重要的是激发职工工作的积极性,调动职工工作的创造性,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将职工与企业建立成利益共同体,甚至命运共同体。

对于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研究的角度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结论。有位企业家曾说:“人们不会做你提倡的事,只会做你考核的事情”。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管理理念与管理手段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异同点,应给予正确的认识,对优秀的企业文化进行提炼,同时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让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结合,进一步发挥各自的优势,彼此之间通过互为依托,通过优势互补,巩固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则是一种无形的文化上的约束力量,通过形成一种规范和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建设企业文化需要与企业管理相互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同时提升企业的品位,强化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11)

成本管理是每个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法宝。成本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特别是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并波及到中国企业的特殊时期,成本控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例如对成本的计划、分析、核算没有从生产过程拓展到技术领域和流通领域;侧重了事后管理,而忽视了事前的预测和决策,没有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预防性作用;没有形成一套责任预算、核算、分析的管理体系等等。这些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存在的不足严重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业急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如何在新形势下进行成本管理的创新。

一、树立成本管理战略观

企业的成本管理应打破传统的以企业自身角度为出发的管理理念,必须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实现观念上的根本转变。企业应做到以下几点:成本管理要以企业全局为对象,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发,综合分析包括企业内部、竞争对手及行业在内的整个价值链;要注重于长远的降低成本,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不要追求短期效益;着眼于外部环境,涉及到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各个环节;要将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发展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上,帮助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实现低成本领先战略。

二、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一种主要方法,是对现代企业成熟与发展起着重大推动作用的管理系统。在当前风云变幻的市场中,能否及时把握信息、抓住机遇,是企业能否驾驭市场的关键。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提升企业战略管理能力,有效地实现对集团企业和子公司的业绩考核、有效规避与化解经营风险、提升收入及节约成本。建立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例如成立成本控制工作小组以制定成本控制工作总体规划;汇总各部门成本控制工作计划,确认各部门成本控制人员;制定成本管理员工作职责及工作流程,对各部门成本控制员进行业务指导;制定年度成本管理各项费用考核指标及考核办法;定期举行成本控制工作会议,协调各项成本控制工作等。

三、寻找能够降低成本的成本项目

控制成本必须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不能盲目地控制产品的全部成本。假如某制造业企业,材料费用、刀具消耗和机物料消耗在产品成本中比重较高,占有较高的份额的话,那么最好先从高比例成本项目入手加强控制,这样才能使公司成本控制目标顺利实现。以材料采购环节为例,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降低成本,如建立完善的采购制度、供应商档案及准入制度、价格档案及价格评价体系;开展集中采购或批量采购,增强议价能力,降低采购成本;开展招标采购,可以有效地选取对企业最为适用并且物美价廉的材料;采取实时监控,对主要材料的价格变动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进行预警并做出反映。

四、实行全员成本管理和全过程成本控制

由于成本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它涉及到企业的所有人员和全部生产过程,因此,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这一成本管理体系应包括企业的全体员工和生产的全过程,能够将成本指标分解到每个部门、车间、班组和员工,形成成本管理网络。通过实行全员和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形成人人关心成本、处处关注成本的局面。将费用量化到每一个责任部门,责任部门再层层分解到个人,使每个人都有考核指标,并与其个人绩效挂钩,实行奖惩机制,调动全员节约成本的积极性,使职工体会到为企业创效益就是为自己创收入,让每一个参与者学会算账,建立“成本”、“效益”意识。因此,实行全员成本管理和全过程成本控制,是企业降低成本的保障。

五、全方位创新成本管理意识

降低产品成本需要有创新意识,企业只有从创新入手才能有效的降低成本。从技术创新上来降低原料用量或寻找新型替代材料;从工艺创新上来提高工艺水平和设备利用率;从工作流程和管理方式创新上来进行全过程优化,减少各类浪费;从营销方式创新上来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用户满意率;从存货管理创新上来降低存货占有量,减少资金占用;从应收账款管理创新上来加快资金周转速度,降低资金占用成本;从薪酬制度上创新以激活每个岗位的工作热情、形成全员创新的局面。企业只有不断创新,不断用有效的激励方式激励创新,才能实现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六、正确处理产品质量与成本的关系

企业要尽量避免或减少因为产品质量不好造成的成本增加,因此要树立提高质量即是降低成本的观念。通过生产设备技术改造使产品的质量提高,降低废品率和返修的费用,从而降低产品成本。通过加强质量管理,全力推进精益生产,提高员工操作水平,降低废品率,提高质量改善意识,把员工培训与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有机结合,提高操作者的技能水平;全力推进精益生产,严格工作流程和标准,严控各项费用支出,坚决杜绝浪费。

七、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在生产力这一系统中,人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一是企业可通过教育、学习、训练的途径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养,开发劳动者的智慧,为技术革新献计献策。据日本研究,工人教育水平每提高一个年级,技术革新者的比例平均增加6%;工人提出技术革新建议一般能降低成本5%,而科技人员的建议一般能降低成本10~15%,特别是受良好教育的管理人员推广现代管理科学方法和技术,可降低成本高达30%以上。二是加大经营者激励约束力度。通过股票期权等激励措施,鼓励经营者注重长期的降本增效,通过加大外部审计力度,确保报表内成本费用数据真实准确。

参考文献:

[1]王炳荣.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费用[J].经济师,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