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9 09:20:5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城市地理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城市地理学论文

篇(1)

1.人文地理学的含义[1]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发展的一门学科。人地关系是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它与自然地理学被并列为地理学的两大支柱。人文地理学包括的分支学科有经济、城市、人口、部落、旅游、社会、文化、政治、军事、民族、行为、感应地理学等等。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人文地理学发端于19世纪的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和拉采尔,当时称为人类地理学。由于他们过分强调"地对人的控制",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环境决定论的泥坑。20世纪2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韦达 白兰士及其学生白吕纳提出"人地相关论"称其学说为人文地理学。他们的观点成为人文地理中"或然论"的理论基础。本世纪20年代始,地理学注意的重点逐步转向社会科学,离开了单纯的地球科学,探讨地理学新起点的各种学说竞相争鸣。各种学说的共同点都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立,都抛弃了以往那种"自然为因,人生为果"的命题,从人本主义出发,探讨人地关系。

3.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

3.1 研究的主要内容[2]

人文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但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地理学中的一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空间"和"地方"是人文地理学的两个核心论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学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涉及空间、全球化、城市化、人口、迁移、文化、景观、发展和地缘政治等,其内容主要包括:(1)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2)人类与其周围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不同空间尺度,包括世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演化特征与趋势;(4)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阶级等因素相连的社会特征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尽管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趋明显,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可能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2 研究的主要方法[3]

几个世纪以来,哲学家们已经提出了以下的研究方法:(1)意识形态观念学。寻求知识的社会或政治的支持理由或目的。(2)认识论。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有关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的假设(我们认识了些什么?我们是如何认识的?)(3)本体论。支持理论或观念体系的一系列特定的假设(什么可以被认识)。(4)方法论。一套可以应用于进行调查研究某种现象的计划和程序。人文地理学是研究社会、空间、地方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方法论。

4.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4.1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表现为以人地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克服了以往拼盘式或形式综合的缺点,体现了当今地理学走向统一的趋势。

4.2 加强了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

加强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并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商业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其中旅游地理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迄今为止,已在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旅游客源市场与游客行为、游客空间结构、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地形象设计与营销、生态旅游与持续发展、旅游影响等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少数研究成果同国际水平相比已无明显差异,如旅游地综合个案研究、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旅游环境容量、国内旅游者行为规律、主题公园的研究等。

4.3 密切关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4]

如对农村工业化的研究。中国乡镇企业高速增长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带动,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独特现象。相关研究包括乡镇企业影响因素及环境,农村工业化差异,产业联系与农村工业发展,外向型农村工业的省际差异分析等。其它新兴领域还包括企业发展的地理学研究,农村乡、村级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城市感应空间的研究等。

4.4 理论研究逐渐加强

中国地理学的理论建树不多,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相比,理论研究又较为薄弱。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判断、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具有滋生新理论的土壤,但我们的理论建设却滞后了,这与重实践轻理论的大气候有关,也与人文地理学一开始就表现出与国土规划相结合的特点有关。可喜的是,相当一部分学者在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

4.5 服务于决策和管理的应用研究仍然是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支柱

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学属应用性较强的学科。80年代以前,人文地理学的决策支持系统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农业发展、工业资源的开发、重大项目的选址等领域,随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的兴起,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与决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区域经济战略和区域政策,城市和农村发展等成为人文地理学应研究的热点。

4.6 研究技术的多样化

地理学包括人文地理学都经历了从个别地理知识的记载到地理现象归纳解释,从定性文字描述到定量化地揭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过程,从最初的多元统计与线性规划的应用,到后来系统科学、灰色描述在人地相互关系,社会发展因子相关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到今天GIS技术在城市规划、区域发展、资源开发方面的大量应用,人文地理学研究技术手段的丰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认为当代人文地理学也正在从经验科学走向实验科学,从宏观进人微观。

5. 结束语

中国现代的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论是在后通过传教士、外国学者和归国留学生传入中国的。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受前苏联自然科学体系的影响,人文地理学逐渐被经济地理学取代,直到1979年才提出复兴中国人文地理学。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空间最广阔的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经济也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原有的社会制度、历史遗存文化、社会结构形态等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国家的发展。中国需要发展人文地理学,而且中国也具备了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肥沃土壤。

参考文献

[1] 王兴中,刘永刚.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的进展与"文化转向"以来的流派[J].人文地理,2007,(3).

篇(2)

Abstract: the city is a kind of human activity effect is strong landscape, its internal material flow, energy flow and information flow, population flow, very active.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serious disorder the natural evolution of the landscape structure, urban landscape inflation and the natural landscape of the contradictions of shrinking broken increasingly fierce, the urban morpholog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come urban geography and urban planning research hot spo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andscape ecology view of urban landscape and landscape ecology connotation, the urban landscape overall planning and urban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inciple of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reference, and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cology research planning design method and way.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 urban landscape;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学随之迅猛发展,成为时代背景。在这样的生态浪潮激荡下,城市景观结构研究成为了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研究的核心内容,传统的城市空间结构着眼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规划学的脉络而展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景观领域的研究逐渐兴起,它引起了对描述、解释和规划景观结构的传统方法的重新思考,也为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传统研究和科学交叉提供了新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景观规划理论原则上的指导,甚至为景观规划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方法论。

一、景观与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分析

景观生态学中景观(Landscape)概念的引入将地理学家采用的表示空间的“水平”分析方法和生态学家使用的表示功能的“垂直”方法结合起来。弗曼(1995)对景观的解释是由相互作用的重复出现的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镶嵌组成的异质区域。它具有空间异质性,是实在的地理实体,即包括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系统整体。

景观生态学是1939年由德国地理学家C.特洛尔提出的,对其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它给生态学带来新的思想和研究方法,由此应运而生的“生态景观”强调重视景观的生态效益、利用绿色景观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等。

城市景观整体规划特征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城市是典型的以人类干扰为主的景观,是一种连续的景观,城市主体的研究以城市地域社会为对象,探讨人类活动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总结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城市景观绿化是对城市公园系统、绿地系统和城郊风景区的规划与管理,城市是其对象与主体。城市景观格局亦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城市景观组分类型中以高密度的人类活动为主体,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性化原则;其次,城市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主要受人类有目的的规划、建设、活动的决定性影响;第三,城市景观组分的内涵性重组和外延性扩张行为非常频繁;第四,城市景观组分的镶嵌性分布特征十分突出,相互之间的功能联系一般通过发达交通系统中的能流、物流和人流来实现;最后,城市景观具有生态脆弱性和破碎性,城市景观主要靠人为输入或输出不同性质的能量和物质来协调和维持,变化极快且对人类调控存在高度依赖性,城市功能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都很脆弱,一旦人类活动失调,就很容易导致城市生态衰退。另外,城市交通系统网络将城市切割成许多大小不等的斑块,城市景观要素斑块之间及其与城市外部之间的,与人类活动相关的能量和物质流同速率很高,而城市景观中的“自然”生态过程受阻,提高城市景观生态连通性,就成为维持城市景观生态过程和环境功能的基础。

三、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内容与设计原则

李团胜(1998)认为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内容应该包括环境敏感区的保护规划、绿色空间体系规划以及城市外貌与建筑景观规划。由此总结生态规划主要包括如下内容:收集和调查城市景观生态的基础资料:对城市进行景观生态分析与评价,即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分析城市景观的要素、结构、功能,这是做好景观生态规划的基础性工作;拟定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最后,提出合理城市规划的原则,对城市空间及景观布局进行合理规划。

城市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在规划中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实现优化利用。此外,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应遵循合理安排城市空间结构,相对集中开敞空间,组织和谐的土地利用,保持和恢复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维护自然斑块之间的联系,以绿色生态空间体系建设为中心的保护环境敏感区等规划原则。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从方法论的角度上看,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就对景观中一系列的生态进行整合规划,此种整合是在整体和生态设计观念基础上的创造。与柯布西耶“光明城市”的伟大理想不同,整合思想的核心是对现成结构的把握及改良,此种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想不谋而合。

在整合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总目标是改善城市景观结构与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具体有如下目标:①生态稳定性。即维持城市景观的生态平衡,景观的结构功能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②通达性。有效地确保城市生活的方便,各斑块间有廊道共同,交通易于到达。③舒适性。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去创造一种能融合技术与自然于一体的理想环境。④美观性。通过景观规划使景观结构适量有序又富于变化,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并富含文化特征。

五、总结

现代城市景观是文化和自然的载体,它在百年间的历史演进中,承载着民族艺术追求、实用性理念与时尚精神。在突飞猛进的城市设计浪潮,冲击着现代城市的景观设计的迅速发展,它将对未来全球化的城市景观设计的形成和趋势产生重大影响。本文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城市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构建现代城市景观结构生态优化模式,对于指导城市空间结构的改造和重建过程,以及维护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秀珍 肖笃宁著:《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5年 第2期 维普资讯网。

篇(3)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2-0094-0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研究方兴未艾,城市管理学俨然已成为一门“显学”。城镇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心,近20多年来,有关城镇问题的研究在我国得到长足的发展,研究城镇的大量专著和论文得到出版和发表。目前学界对城镇体系下的市镇研究颇为关注,论著层出不穷,多集中于研究市镇的经济功能和市场框架。有些学者从经济史、社会史的角度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对市镇的研究日益深入,在宏观和微观方面都取得很大的进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吸收城市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方法,以探求历史地理学视野下的市镇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1市镇发展与城镇体系的完善

市与镇在宋代以前是不同的,市是指商业贸易之所,镇则指军事重镇。自宋代以后,镇开始演化成工商业中心,其军事上的意义已经降到了次要地位。明清时期,市与镇已经同列。市镇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们是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出现和兴起的。市镇的发展是农村市场发展的产物,它们主要是作为农村市场中心地而存在的,并发挥着城乡市场媒介的作用。[1]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探测器,既属于乡村研究的范围,也可视作是城镇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商品化程度、交通条件和人口密度等因素。

任放给市镇定义为:“明清时期介于县城和村落之间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商业实体。”[2]在樊树志看来,市和镇作为地理概念和地理实体,是社会经济发展到某种特定阶段的产物。市是由农村交换剩余产品而形成的定期集市演变而来的,镇是比市高一级的经济中心地。[3]胡如雷强调市镇的建立必须以一定数量的工商业户的定居经营为前提,它与市集的“朝实暮虚”有明显的差别。[4]刘景纯认为,市镇是适应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的以经济活动为主要功能的小城镇。[5]在笔者看来,市镇是构成城镇体系的基础环节,是沟通城乡的重要桥梁。同时,作为一地理实体,市镇有着独特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经济职能,是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历史城市地理学不仅要研究历史时期的都城,而且要研究历史时期一级行政中心城市、二级行政中心城市甚至集镇及其相互关系,把区域内的各级城镇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因此,作为城镇体系层级中的市镇体系也是历史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随着国土开发范围的扩大,地域经济的繁荣,也导致了边防军事重镇和大城市草市的兴起,成为我国小城镇发展的伊始。据记载,我国军镇设置始于北魏,沿长城一线设置六大防御北方民族的军镇。到唐代,这类军镇除仍在北方设置外,范围进一步扩大到西北、西南、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小城镇前身的草市,兴起于南北朝时期。中唐以后,由于经济繁荣集中表现在手工业、商业的兴盛上,随着水陆交通的发展,草市的设置也因地方经济的需要而迅速发展起来。在广大农村交通要道之地逐渐兴起了大批集市,从而发展成为农村的商品交换中心。不仅如此,有些草市由于其形成因素不同,又具有不同的职能,从而向专业市镇发展。这样就形成了由都城——道级驻所城市——府州级驻所城市——县城——镇及草市组成的比较完整的城镇系统。

五代、宋元时期,草市逐渐演化为商业性集镇。镇市是比草市更高层次的经济中心地,宋代镇的性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镇市成为县市与草市之间的市场建置,并在镇市设置监镇官,“诸镇监官,掌警逻盗及烟火之禁,兼征税榷酤。”镇这一地理层级,各地称呼差异不大。至于市这一地理层级,各地称呼各有不同,诸如:市、店、步、埠、墟、集、场、行之类。市的用法最普遍,因而市镇并称,使市镇成为一个专门名词。市也称为店,以北方为多。它们大多处于交通要道或交通发达之所,政府常在此设置场务征收商税。市也称作步。宋代扬州附近的瓜步镇在唐代称为瓜步,是“舟舻津辏而遥系江南”的一个草市,瓜步镇就是在瓜步草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6]。市也称为集,盖取市集之意,市镇因而也可称作集镇。北方的地方志中多有市集、镇集或集市镇店的条目。市也称为亥市和场,多见于四川等地,当地俗称“场集”。市也称作行,苏松一带较常见。市也称作墟,岭南尤为多见,《广东新语》有对其的详细描述[7],李龙潜先生认为:“明清时期广东的墟市大体上有三种类型:一是没有固定字号商铺的定期市场,称为“墟”;二是设有固定字号商铺,“常日为市”的常开市场,称为“市”;三是“市与墟兼之”的市场,可称为“墟市”。”[8]加藤繁先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认为清代广东的农村墟市比中国其他地区发达[9]。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广东清代以后一口通商成为对外贸易中心,商品流通发展的结果[10]。市的名称存在地域性差异表明,市的兴起和发展是一个普遍现象。它的名称虽因地而异,但结构功能却大致相同,体现了历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在宋代,随着地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镇体系等级系列逐步完善,已有明显的等级规模关系,市镇体系初步形成。明清时期是市镇迅猛发展的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崛起,带来了城镇数量的增加、地域分布的扩展和城镇间经济联系的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市镇间人口规模等级形成。②农村集镇大量兴起。③小城镇人口增长迅速。明清时期城镇地域空间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江南市镇蓬勃发展。由于商品性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对外贸易量增加,从而促进了沿海地方港口市镇的发展,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形成。

2市镇与城镇化

城镇化是乡村变成城镇的一种复杂过程,也被称作城市化、都市化。对这一过程的理解,不同学科有很大的差别。归纳起来有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和地理学的不同概念。社会学家认为,城镇化是一个城市性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它意味着人们不断被吸引到城镇中,并被纳入到城镇的生活组织中去,而且还意味着随城镇发展而出现的城镇生活方式的不断强化。人口学家认为城市生活方式的扩大是人口向城镇集中的结果。城镇化就是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种过程可能有两种方式,一是人口集中场所即城镇地区数量的增加,二是每个城镇地区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性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以非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因此他们把城镇化看成是由于经济专业化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离开农业经济向非农业活动转移并在城镇集聚的过程[11]。上述对城镇化的不同理解,不是互相抵触而是互相补充的关系。城镇化过程是一种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它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镇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并,以及城镇景观的地域推进等看得见的实体的变化过程,也包括了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在城镇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进入乡村地区的过程。甚至包含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的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

在纵剖面上,对城镇化也有不同的理解。国外有人把城镇化过程追溯到几千年前城镇出现的年代,分古代的城镇化和现代的城镇化。国内也有人把城市在地球上出现之日起到乡村城市化完成,城乡融合时止这样一个长过程作为城镇化过程。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城镇化只是工业革命以来开始的过程。笔者认为,自从城市产生之日起城市化就揭开了序幕。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城镇化方式,中国的城市化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即:①古代传统城镇化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指明清以前的城镇化过程。②近代时期,主要指明清时期。城镇化出现了新的因素。③近现代时期,主要指晚清民国时期。④当代城镇化阶段。历史地理学着重探讨前三个阶段的城市化进程,其中主要侧重于对城镇化的空间发展过程及对城镇体系层级的探讨。

市镇网络体系也应是历史地理学应研究的内容。所谓市镇网络,是指市镇在空间上的分布,包括平均每州县市镇数、市镇密度、市镇平均间距等方面,通过市镇网络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的市镇发展水平。市镇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市镇数,可用区域内的市镇数除以区域单位面积求得。市镇密度的计算可以采取不同的标准,据研究范围而定。有的学者将市镇密度称为市镇率,认为市镇密度是指每平方千米内的市镇分布状态,可以用单位面积内的市镇总数和该单位的总面积相比,求得一个百分率来表示[12]。与市镇密度相关的概念还有市镇贸易范围和贸易半径,能反映出市镇体系的层级关系及市镇群体的辐射力量。市镇是最基层的中心地,它总是分属于一定的行政区划中,与行政中心地构成相互联结的网络。因而,州县区划的几何形状和治城的位置往往影响市镇的空间布局。一般而言,县治在其区划中的位置有三种,从而导致市镇空间位置亦不尽相同。一是县治位于区划范围中心。在这一情况下市镇往往较均匀地分布于县治辐射而出的交通要道上,形成“众星拱月”式结构。二是县治位于区划中心,市镇偏离两翼,这种结构发生在条形区划中。三是县治居于一隅,市镇分布呈扇形。[13]

城市化、城镇化代表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历史证明中国的城市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不像西欧的城市是在与领主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中国城市起源早,与王朝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成为各级政权机构的所在的,是按“王制”规划而构筑的。但是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城市化出现了新趋势,即大众城市发展基本上停滞了,只是逐渐地增添了某些经济职能的色彩。城市化的道路则更多地表现为许多市镇的兴起,城市化的主流则演化为由经济职能为主导的市镇群的形成。市镇是城市的微型或缩影,是城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城市通过市镇与广大农村保持着密切联系,形成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完整体系。市镇是部分地脱离农业生产,以从事手工业、商业或服务业为主的经济实体,它占有一定的地域,拥有相当数量的非农业人口的居民集结点,它是一个社会实体和地理实体。

综上可知,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差异,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市镇风格各异。因此历史地理学视野下的市镇研究不仅要探求其空间分布的地理差异和其内部空间结构特征,更要注重对其产生如此差异和特征的自然环境的探讨。不仅要进行对微观市镇社区的研究,而且要进行对区域市镇的比较研究,力求做到点线面的结合研究。

参考文献:

[1]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59.

[2]任放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6.

[3]樊树志市镇与乡村的城市化[J].学术月刊,1987(1):63.

[4]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社会形态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275.

[5]刘景纯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5:27.

[6]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79.

[7][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地语·墟》)[M].台北:广文书局,1978:97.

[8]李龙潜明清时期广东墟市的类型及其特点[J].学术研究,1982(6).

[9][日]加藤繁清代村镇的定期市[J].东洋学报,1936,23(2).

[10][韩]朴基水清代珠江三角洲的商品生产和墟市之发展[M].清史论丛,2002:31-54.

篇(4)

1.数据来源

文章的基本数据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1]。受数据限制,对2006~2011年的研究,采用抽样方法选取2006年、2008年、2011年三个截面数据。

2.研究方法

2.1首位度

首位度概念,原指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规模的比值[2]。后来又有学者提出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首位城市指数。

本文引用该概念,计算《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以下简称“学报”)刊载论文数量最多的来源城市(本研究中各年度均为徐州市)与第二位城市发文数量的比值,以及与所有论文数量的比值,以此反映载文在徐州市的集中化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2城市指数:S2=P1/P2

首位城市指数:Sn=P1/(P2+P3+P4+……+Pn)

其中,P1,P2,…,P11为载文数量从大到小排序后的城市发文数量。

2.2位序-规模法则

位序—规模法则是从城镇规模的位序来研究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指一个区域内大小不等的城镇,规模越高,城镇数量越少,等级越低,城镇数量越多,城镇规模分布呈金字塔型。通过对一个区域的城镇规模等级体系对比分析,可发现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2.3改进的赫佛因德指数

鉴于使用罗特卡公式追踪指数变化趋势须进行幂函数回归,受样本数量和相关系数检验的限制,部分年份的数据、变化趋势难以真实反映学报载文源地的动态分布特点,本文进一步引入集中化指数进行研究。

3.计算结果与分析

3.1载文区域集中程度研究

3.1.1首位度研究

由计算所得的历年载文源地2城市指数(图1)发现,载文源地的首位城市始终为学报编辑部所在城市徐州市。1997~2011年期间,2城市指数主要围绕20上下波动变化,说明徐州市处于载文来源城市中的处于绝对首位的地位,第二位载文来源城市难以干扰徐州市的首位强度。

历年的首位城市指数的变化趋势(图2)总体呈下降趋势,仅在2000年、2006年前后出现较大波动。表明学报载文源地在15年间不断扩散,徐州市的首位地位在不断弱化。

*由于受样本数量的限制,1997、2000、2004、2001等年的幂函数回归难以通过R2检验。但结合首位度、改进的赫佛因德指数的变化情况,幂函数回归能够体现学报载文源地的总体趋势。

3.1.2位序-规模法则与集中化指数(CI)

以1997~2011年载文来源的所有城市及其发文数量位序数据,对各年的载文源地的罗特卡模型进行曲线回归模拟(表1)。2006年之前│-q│值均大于1表明学报载文地分布长期处于集中的状态,甚至在1998~2001年和2005~2006年的两个时段出现两次递增的趋势,载文源地向编辑部所在地徐州及其周边的淮安市、连云港市、盐城市、江苏省会南京市等城市的集聚。2008年之后,│-q│值开始小于1,表明载文源地由之前的集聚状态转变为发散状态。│-q│值总体变小的变化趋势表明15年之间学报载文地分布以扩散势能为主导。

对比历年罗特卡模型的│-q│值与CI指数的变化,可以发现,两类数值的变化趋势总体一致。(受研究方法的限制,CI指数仅在0~1之间表征集散程度,所以罗特卡模型的│-q│值的变化趋势具有更强的敏感性。但由于罗特卡模型的│-q│值由曲线回归所得,其准确性逊于CI指数。)

结合学报载文的来源城市数量的变化情况(图4)发现,前文首位度分析、│-q│值与CI指数在1998年和2006年前后存在的波动恰是学报载文的来源城市数量的两个波谷区。因此对总体呈扩散趋势的载文源地造成了较大的干扰,而期刊载文集中刊载同一来源区域的论文受人为作用影响较大。因此,可以认为15年间,学报载文源地虽长期处于集中状态,但其扩散势能大于集中的势能,总体呈扩散趋势。

从载文的具体区域可以发现,学报载文源地呈现出以下地域特征:由集中于编辑部所在地徐州、集中于苏北地区、省会南京,转向向淮海经济区、邻省主要城市(如安徽合肥、浙江金华)扩散。进而扩散地由淮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转向全国主要省份的重点城市,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国内省际联系,甚至在2011年出现印度、美国等国外学者在学报上发文,显示出学报初具国际影响力。

从1997年、2001年、2005年、2008年和2011年五个截面时段的载文地分析,学报载文源地空间分布,并对各年分布区域重心的轨迹进行追踪。1997年,载文源地主要集中于淮海经济区,分布呈扁平状,区域重心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北侧。2001年,载文源地的区域重心发生东移,位置大致位于安徽省蚌埠市东南侧。

4.结论与讨论

(1)通过引入城市地理学中的首位度分析和位序规模法则以及区域经济学中的赫佛因德指数对《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进行分析,发现近15年间,学报载文源地虽长期处于集中状态,但其扩散势能大于集中的势能,总体呈扩散趋势。

(2)分析载文源地的空间布局与区域重心发现学报载文源地在多年间处于不断扩散的进程中,并呈现出由经济区内横向扩散转向全国性纵向延伸,而后又转向全国性横向扩散的变化路径。

(3)江苏师范大学作为省属高校,其学报的影响力受到母体高校级别和期刊级别的限制,故载文源地长期集中于编辑部所在城市徐州市及周边省份、城市,这也反映了江苏师范大学的区域影响力和学缘关系。

(4)江苏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须以尽早进入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为近期目标,提高编委、审稿人学术水平,严格审稿要求,规范期刊论文格式,强化期刊板块性和学术风格,进而改善刊载论文质量和学术影响力。(作者单位:1.江苏师范大学城建与环境学部自然地理学;2.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单集镇中心中学)

参考文献:

[1]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DB].北京:CNKI工程集团,2012.

篇(5)

从另一角度看,微区位研究涉及共性和个性研究两方面。前者主要涉及城市空间、环境结构、区域场势等背景基础研究,后者则结合区位主体的自身性质,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市商业微区位关联效应研究探讨不同主体的区位选择特征。本文以商业区位研究硕士论文为切入点,探讨区位关联问题;其中既包括区位关联本质、形成机理等共性的探讨,也对商业区位中的关联类型及其特征、不同关联类型间的相互联系等个性问题进行分析。

首先,从逻辑实证主义角度入手,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手段,利用MapInfo制图功能,对商业研究样本进行空间定位,直观反映出不同商业行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Excel、SPSS10.0等通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从中观层面对各商业行业研究样本进行系统、高效的研究分析。

其次,以结构主义方法论为指导,从城市空间结构、商业网络结构的背景入手,通过对微区位共性研究的背景影响因素探讨,研究分析在城市空间,这一差异场势平台下,商业区位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引入经济学中的外部经济理论,对区位关联的本质及形成机理进行理论分析。

再次,在共性研究的基础上,同样注重个性研究。不同区位主体,其区位选择特征也不同,不存在超脱于主体的共同区位理论。尽管本文仅以商业为研究对象,但不同商业行业间,在经营门槛限制、店铺规模、行业自身空间结构等内容上依然存在较大差异。研究注重案例收集,在对微区位关联类型进行划分时,通过对同类案例的分析,归纳总结不同关联类型的特征表现,探讨各关联类型间的发展联系。避免与实践脱节、实用性差等研究缺陷,进一步加强本研究的实际指导意义。

最后,关注现代居民消费行为特征,从人本主义角度,研究不同亚文化人群消费行为差异所引起的商业微区位关联现象。一方面,对亚文化人群密集区域周边的不同商业区位关联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对已具备一定规模的商业中心(街),因主体消费群的社会文化类型不同,所引起商业中心(街)购物消费文化差异,而最终导致新入驻商家文化定位的关联效应也进行了探讨。

商业区位研究,相对于其他区位主体研究,较为成熟。但以往商业区位相关研究多为对传统区位理论的验证与补充,或利用商业经营理论,对商铺区位选址过程进行探讨。其中较注重硕士论文商业集聚效应对区位选择的影响分析,对于城市微观环境下各商业经营单位由于经营内容、行业性质、销售特征等引起的相互联系及其空间区位效应尚缺乏深入研究。

本文以人本主义方法论为指导,从消费者购物行为偏好入手,借鉴近年来城市地理学及区位论研究中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结合不同商业行业区位选择特征,试图较为深入、全面地探讨商业区位关联效应这一论题。

篇(6)

朱翔。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南师范大学副校级督导,湖南师范大学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府长株潭智力办公室副主任,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省政府经济规划专家组成员,湖南省政府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政府院士专家咨询组成员,湖南旅游学会首席专家团专家,教育部课程改革核心组成员,国家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1年度全国模范教师。

简历。1978―1982年,湖南师范大学学习;1985―1988年,华东师范大学学习。1993―2000年担任湖南师范大学国土学院院长,2000年至今担任湖南师范大学区域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底起担任湖南省政府长株潭智力办公室副主任。

主要著作。《区域综合开发理论与实践》,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城市地理学》,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推进湖南城市化进程研究》,主编,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国家初中地理教材》(第1―4册),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2003年;《国家高中地理教材》(必修3册,选修7册),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2004年;《中学地理地图册》(初中4册,高中8册),主编,星球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2004年;《三峡工程与洞庭湖关系研究》,合著,湖南科技出版社,2002年;《生态文明――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合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环洞庭湖经济圈建设研究》,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模式研究》,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中国地理大谋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土地资源学》,主编,气象出版社,1995年;《城市与开发区规划》,主编,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年;《洞庭湖治理与开发》,合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构筑中部发展轴心》,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中国省会城市地图集》,合著,湖南地图出版社,1999年;《国土与房地产辞典》,合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湖南――名人的星空》,合著,外文出版社,2006年;《长江开发开放与湖南经济发展研究》,合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沙漠之谜》,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另外,在《自然灾害学报》、《地理学报》、《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研究》、《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

主持课题。先后主持课题50多项,主要有:《洞庭湖水灾减灾的经济学研究》(国家基金课题,2001年);《长江中游地区平垸行洪与退田还湖研究》(国家软科学课题,2004―2005年);《推进城市建设生态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007―2009年);《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模式研究》(湖南省政府课题,2009年);《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建设研究》(湖南省发改委重点课题,2006年);《长株潭3+5城市群城镇发展研究》(湖南省建设厅重大课题,2005年);《长沙市芙蓉区CBD建设规划》(长沙市规划局重大课题,2007年);《长沙市橘子洲旅游开发概念性规划》(长沙市课题,2003年);《湖南省城市化推进研究》(湖南省建设厅重点课题,2005年);《湖南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研究》(湖南省科委重点课题,2002年);《湖南省可持续发展研究》(湖南省科委重点课题,2004年);《湖南省十五期间和到2015年城市建设研究》(湖南省发改委重点课题,2002年);《株洲市协调区“两型社会”建设规划》(株洲市重点课题,2008年);《南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整体规划》(沅江市课题,2004年);《环洞庭湖经济圈建设研究》(湖南省社科重点课题,2002年);《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控制研究》(湖南省发改委课题,2001年);《湖南省“十二五”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湖南省发改委课题,2009年);《环洞庭湖经济圈“十二五”发展规划研究》(湖南省发改委课题,2009年);《岳阳市产业发展规划》(岳阳市课题,2008年);《沅江市产业发展规划》(沅江市课题,2007年);《株洲市土地利用优化研究》(株洲市课题,2007年);《湖南省山河库湖综合开发研究》(湖南省科委重点课题,2003年);《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研究》(长沙市规划局重点课题,2004―2005年);《国家初中地理教材开发研究》(教育部、湖南出版集团重点课题,2003年);《国家高中地理教材开发研究》(教育部、湖南出版集团重点课题,2006年)。

篇(7)

    乡村研究很多学科都能够找到切入点, 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对其研究较早。乡村社会学研究侧重乡村社会变迁, 乡村地理学则侧重于从地域分布、空间的观点分析乡村的各种问题[1]。随着乡村的演进及学科的发展, 二学科研究内容交叉重叠的现象比较明显。乡村社会地理即是针对乡村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现象, 从地理学视角进行分析: 时间上以乡村社会变迁为主线, 空间上探讨社会现象对乡村各主体空间分布及分异规律的影响。

    1 研究进程

    1.1 乡村社会地理研究溯源

    1.1.1研究时序分析

    乡村地理学发展较早, 二战前, 其研究内容主要是农村聚落的历史分析( 包括农村聚落的起源、结构与类型) 、土地利用问题, 同时有一些对于乡村社会现象的研究, 如德国学者如魏伯、奥特伦巴描述并研究了土地利用形态、乡村道路网、农舍、村落等农业活动所引起和制约的文化景观或乡村景观, 但总体上研究较少[2]。

    二战后到1970 年, 各国( 不仅是欧洲国家) 的城市重建以及经济发展引发的城市化浪潮, 毕业论文推动了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高涨, 而忽视了乡村的研究[1], 另一方面, 这一阶段由于把对乡村区域的研究简化为对农业问题的研究, 世界各国普通存在农业地理兴盛而乡村地理极度薄弱的现象[3], 这一阶段是乡村地理学的衰退期[1], 而乡村社会地理因而没有发展起来, 但社会学对乡村社会现象的研究较多, 地理学也存在一定研究。

    1970-1990 的二十年间, 环境压力及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导致对乡村可持续发展研究, 乡村地理学出现“再生( rebirth)”现象[1], 这一期间对乡村社会的研究一直成为国外乡村地理学的一个热点, 推动了乡村社会地理的发展, 但不同国家研究内容存在一定差异[2]。表现在研究者的重视, 组织了许多学术活动, 并提出了一些发展理论。如美国经济史学家Johnson 在1970 年代初所提出乡村增长中心发展理论; 弗里德曼( 1975,1979) 等人提出了乡村社区发展理论等[4]。随着研究的深入, 相关研究范围逐步扩大到包括乡村发展的许多方面, 主要有乡村社区、乡村人口结构、迁移和就业, 居住问题、乡村城市化、城乡相互作用以及乡村规划等。一些研究中寻求地理学者和社会学者共同研究的关键主题。1980 年代许多学者还进行了乡村地区发展政策效果评价的研究。对乡村社会现象的研究具体如下: Ambrose 认为乡村仍然是明显的等级社会, 包含至少五个明显区别的阶层; Newby( 1979) 认为乡村居民被多种因素所束缚( 如贫困) , 因而形成社区以寻求互惠[5]; Bunced 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乡村居住模式演化; Gilg 研究了乡村区域人口和雇用问题; Roger 对于乡村住房问题有一定研究; Lewis 运用新的方法对乡村社区进行了研究; Tanner对乡村区域娱乐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Robins 总结了乡村规划和环境保护的不同方面[6]。

    1.1.2研究对象分析

    从研究对象角度分析, 1990 年代以前的乡村社会地理研究基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研究客体主要为物质实体, 并由1950、60 年代增加的量化和科学化所加强, 这反映了环境决定论持续的影响; 伴随人口的减少和逆城市化, 在一系列乡村研究中出现对人口学特征的研究, 如列举人口数量、分布和密度; 对社会公正的研究, 如Harvey 提出地理学要与社会公正相连接; 对家庭和社区的研究, 许多地理学者在研究中寻求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关联, 认为这类研究至少也是社会地理学的一个方面[7]。

    1.2 新的研究进展

    1990 年代以来, 国外社会地理学主要研究如下方面: 围绕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来确定研究出发点; 从社会问题的空间表述、空间因素、空间过程和区域特征来确定研究角度; 针对社会问题中受害一方来确定侧重面; 重视城市社会在西方社会中的主导地位来确定重点区域[8]。此时的乡村地理学出现两个明显转向, 其一是社会文化转向。与二十世纪人文地理学第三次转型趋于一致[9], 乡村地理学研究也开始由侧重空间分析向社会文化转型, 特别是近年来特别明显, 使得社会文化成为地理学“社会论”的核心理念, 并构建了明晰的新的研究内容[10]。许多学者将社会和文化研究的理论用于乡村社会地理研究。Pratt 指出了乡村和文化地理学融合的形势; Seymour 在乡村地理学理论发展讨论会中, 也提到放松文化和乡村地理学的明确的边界; Halfacree 把乡村作为“非物质的感知构建”来研究。这些研究显示乡村社会地理超越了自身和文化地理学的界限。其二是乡村地理研究的后现代转向。1990 年代早中期, 很多学者开始认为对乡村的研究已经、或将要、或必须向后现代转型。人们开始着眼于从更加人文化的角度研究乡村的优势、局限和问题, 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①陆续有一系列的对乡村“被忽视方面”的研究; ②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性别关系角色进行了重新认识。Murdoch 和Pratt 在其研究中, 对乡村的现代主义进行了分类: 作为时间概念的现代主义; 抽象理论的现代主义; 结构分类的现代主义( 特别指乡村和城市间的划分) ( 表1) [7]。此时许多乡村地理学的研究, 已超越了早期有限的地理思想的界限, 开始了明显充满政治色彩的研究。Philo 认为关注不公正、开发以及乡村居民生活的改善推动了此种研究, 并认为此时的乡村具有多元的文化结构和意义; Phillip 认为此时在乡村社会地理研究中, 已将政治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因素联系在一起[7](

    具体来说, 除继续关注早期乡村现象外, 乡村社会地理顺应上述趋势, 其研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主题。Michael Roche在2001 年对乡村地理学研究进行总结后, 指出现在缺少对乡村可持续性的研究, 并针对广泛的争论, 对后生产主义者的乡村空间进行了再思考[11]; 之后他又基于对乡村地理学2002 年出版的期刊总览, 认为许多传统的研究没有减少, 只是近年有些转变, 研究并指出三个共生的乡村发展模式: 农业—工业化、后生产主义和乡村可持续发展[12]; 基于人们对乡村过于理想化的印象, Cater 和Valentine 等人对于乡村剥夺( exploitation)进行过相关论述[5,13]。

    另一方面, 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网络与信息对乡村的社会影响。Grimes 研究了信息社会中乡村地区的发展前景, 他认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大量信息的掌握, 缩减了乡村与市场的距离, 并提高了乡村地区的对外学习的能力与机会, 但远距离的工作( teleworking) 即使被夸大为乡村地区最美好的前景, 将来也只会给城市和市郊而不是偏远的乡村, 带来绝对的发展优势[14], 此外他还对信息技术对乡村发展的利弊及乡村网络社会的增加状况进行了探讨[15]。

    1.3 发展的路径

    纵观乡村社会研究的整个历程, 不难看出乡村社会地理发展而来的两条路径。首先, 乡村地理学研究向社会转向。地理类的文献中, 关于乡村社会的探讨和研究十分丰富, 并且包含乡村社区、乡村景观、城乡关系、乡村旅游、各种乡村冲突和问题及政策制度等诸多方面[5,13]。其次, 社会学者开始关注涉及乡村空间的问题。早期乡村社会学者研究中就部分涉及到地理学的内容, 近年来出于研究及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逐渐将空间现象纳入研究范围, 相关学术论文明显增多。Lobao 和Saenz 指出“: 在乡村社会学科中忽视空间的分析, 地理空间在组织阶级关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6]; Friedland 对于乡村研究虽然从乡村的社会学表象写起, 但对农业和田园风光的问题分析, 却有着强烈的地理气息[17]。

    2 当前主要研究内容

篇(8)

国外对城市空间格局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城市形态研究、实证主义分析和以结构主义为代表的多元研究范式,基本走向是转向对深层制度性因素的关注。

早期的城市形态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出现了欧文的“新协和村”,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等假说。20世纪20-40年代,形成了芝加哥学派有关城市形态的三种经典的城市发展模式,即同心圆、扇形和多核心。20世纪50年代以后,实证主义分析兴起,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引入了大量的计量手段,试图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归纳和抽象再现城市结构。这一方法在今天伴随着“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手段的繁荣仍然得以延续。特别是克鲁格曼等一些声名显赫的经济学家延续了阿隆索、克里斯塔勒等学者演绎分析的传统,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将城市空间视为自组织的系统,通过数学模型论证了城市发展的多中心模式。代表性的理论如克鲁格曼(1996)的多中心城市结构空间自组织模型。麦克唐纳(1987)对次中心的识别方法进行了评述,海基拉等(1989)提出了多中心都市区人口密度分布的三种理论模型。此外,一些学者通过对洛杉矶等城市的实证分析,支持了城市空间布局正在向多中心发展的趋势(比如,朱利亚诺、肯尼思,1991)。

与城市经济学不同,在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和城市规划学的范畴内,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由于对经济停滞、贫富不均等现实问题的内在机制缺乏解释,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主流开始转向行为主义、人文主义和结构主义等多元范式。特别是结构主义方法影响最为深远,代表作有哈维(1973)的《社会公正与城市》等,这一流派主张决定城市空间结构的是隐藏在表面世界背后的深层社会经济结构。他们将“社会-空间”视为辩证统一的整体,对于城市空间格局与社会公正的关系给予了莫大关注,从这一学说出发,优化城市空间格局与改善社会公平是一体的,给予城市贫民同等的公共服务是优化城市空间格局的核心问题。21世纪初,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兴起,形成了所谓的洛杉矶学派和纽约学派。他们以各自城市为模板,对于传统的芝加哥学派所主张的三种城市发展的经典模式发起了挑战。洛杉矶学派认为在全球化和后工业化的背景下,城市发展具有低密度和随机性,特别是迪尔(2002)的《城市与社区》一书提出了相应的主张;纽约学派(代表人物哈勒,2003)则主张城市空间的集中性,将紧凑集中的纽约城市发展模式视为最理想的城市空间格局。总之,国外对于城市空间格局的探讨仍处于争鸣状态,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理想的现代城市空间格局。但是,关注社会公平公正、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是各流派对于城市空间格局探讨的基本出发点。

二、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城市空间格局的研究同样给予了高度重视。在中国知网以“城市空间格局”为篇名搜索到文献286条,以城市空间结构为篇名达到1242条。这些研究从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全球化、区域协调发展等角度对城市空间格局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

生态视角主要有俞孔坚(2009)、汪劲柏(2006)等,他们认为需要从空间上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精明增长与精明保护的双赢。俞孔坚等应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方法,提出保障北京生态长远安全的土地利用格局与实施战略,主张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并不在于必须牺牲很多或更多的建设用地,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空间格局设计,用尽可能少的土地来获得尽量好的生态效益。

经济视角的研究最多,谭遂、杨开忠等(2002、2003)基于自组织假设探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数学模型。王铮等(2001)以上海为案例,尝试进行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研究,指出不仅存在人们认识到的多中心,还有可能存在产业带动的多重结构(比如多个伯吉斯环相间出现),呈现混沌特征。张芸、梁进社等(2009)认为在专业化和外来投资双重推动的产业功能郊区化进程中,北京呈现出具有多个亚中心的网络化空间结构。冯健、周一星(2003)利用五普数据研究1982-2000年北京都市区人口增长与分布规律,发现1990年北京都市区双中心结构刚刚发育,2000年多中心结构比较明显但并不成熟。吴文珏、马西亚(2006)用多中心模型研究上海都市区,结论是上海人口空间结构已经由1990年的单中心结构演变为2000年的多中心结构。随着GIS技术的成熟,很多学者应用这一手段研究城市产业的布局,比如,张景秋等(2010)通过对北京城市写字楼2009年调研数据的空间统计,研究北京市办公业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模式。张晓平、孙磊(2012)指出北京市的制造业在中心城区的集聚度明显减弱,呈显著的郊区化集聚,总体空间格局呈现出大都市区尺度上的扩散及产业园区尺度的再集聚特征。

社会视角的学者主要关注了城市内部的不均衡发展,特别是北京南北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顾朝林、克斯特洛德(1997)描绘了在流动人口涌入之后,北京社会极化和空间分异现象。于涛方、吴泓(2009)认为在全球化战略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具有全球控制和命令职能的城市功能,如金融保险业、商务服务业、科研等方面在各种积极要素(如国际航空枢纽、大事件、战略空间)推动下不断集聚在北城区,从而直接导致了北城区的经济运行本质上领先于南城地区的事实。

文化视角的城市空间格局研究最少,包书月、张宝秀(2011)阐述了北京城中轴线发展历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提出依托这一传统文化轴线,打破现有的单中心发展空间形态,发展多中心,进而也使交通打破多层次环状结构,发展网络新格局。周尚意、赵继敏等(2006)通过对西城区地上不可移动文物价值的评价,指出文物保护对于城市文化空间格局具有重要影响。此外,高宏存(2010)指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重塑着城市空间结构,赵继敏(2010)对艺术区的分析,部分印证了这一说法。

全球化视角,伴随着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国内很多学者关注了城市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致使空间格局产生的发展变化。比如,顾朝林(2012)针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提出了北京城市功能区调整的建议。庞晶、叶裕民(2012)认为全球化和产业链垂直分离将推动城市的扩张和多中心城市形态的形成。

区域协调发展视角,由于北京的城市发展与周边地域是不可分割的,一些学者探讨了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与京津冀协调发展问题。比如,赵坚(2008)指出北京应当形成从中心大团出发以轨道交通为主轴向东向南发展的城市形态,这不仅为北京的长期发展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推动京津冀区域的协调共同发展。

除了以上几方面外,还有大量的研究对北京为代表的城市空间的演变进行综合分析,它们或基于历史资料,或运用GIS、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对北京的城市空间格局演变进行预测,比如,柴彦威、塔娜(2009)分析了北京市64年来在人口、居住、产业、社会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及相应空间格局的演变;龙瀛、毛其智等(2010)开发了基于元胞自动机(CA)的北京城市空间发展分析模型(BUDEM),用于对北京的城市空间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及预测。王静文、毛其智、党安荣(2008)利用1982、1993、2003年北京城市地图,通过句法分析建立了解释北京城市空间演变的模型。

由于城市空间格局内在成因的复杂性,对于如何优化北京城市空间格局,学界有多种建议。比如,俞孔坚等(2009)基于生态安全视角的满意城市空间格局;赵弘(2009)基于经济全球化视角提出的北京在中心城和新城之间落差过大,需要学习东京等城市的经验,建设三个副中心;于涛方、吴泓(2009)基于全球化背景和区域公平发展的目标,提出对北京南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要节事安排等。这些建议具有重要价值,但这些往往基于以上提到的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某些角度,而综合考虑各种视角,并提出明确优化方案的研究较少。

与西方城市空间研究相比较,国内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对于空间结构的内在机制探讨较少(殷洁、张京祥等,2005),仅有的一些研究,比如胡军、孙莉(2005)、石崧(2004)等,指出推动中国城市空间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呈现多种力量博弈的态势。因而,我国城市空间格局的优化也应当综合考虑政府、企业和居民三方面的作用。由于政府、企业和居民对于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利益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企业更关注经济利益,居民更关注生态环境),城市空间格局的优化综合考虑各种视角尤为必要。

三、当前城市空间研究的启示

由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不同,纽约、洛杉矶、东京等世界城市形成了不尽相同的空间结构。因而,我国大城市空间布局不能简单模仿,需要从城市发展的基本原则进行推导。

城市社会经济与空间结构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无论国内外,城市空间格局有着共同的推动主体(政府、企业和居民)和相似的目标导向(追求经济发展、社会公正、生态安全和文化繁荣等)。因而,城市空间格局的优化需要分析各利益主体的诉求,从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维视角综合考虑,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确立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的原则和标准,在统计资料的支持下,测算适宜城市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发展的空间区域,提出城市空间格局的优化方案,并对其进行综合集成,得到最终结果。

四、北京城市空间格局研究的基本思路

在我国城市中,北京城市空间布局出现的问题非常复杂,城市交通更是被冠以“首堵”之称。如前文所述,城市空间格局的研究应从自身特色出发,分析城市空间布局的核心问题。比如,《2004-2020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北京规划委网站曾指出这一规划是科学的。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北京的人口规模等指标已经超过了预期,PM2.5等生态环境问题凸显。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在综合国内外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各研究流派观点的基础上,通过综合集成的方法和实地调研的手段,面向2020年,对优化北京城市空间格局的探索性研究,笔者认为其思路应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通过访谈、问卷等手段深入调研北京典型的产业集聚区、大型社区、文化功能区和生态保护区,综合考虑政府、企业、居民(包括非政府组织)等利益主体对城市空间的诉求。从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几个方面分别提问,汇总调查结果,发现各方最关注的核心问题。确立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在整体空间格局优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2.运用GIS和空间分析技术,判别出维护生态安全、经济发展、社会公正、文化繁荣的关键性空间格局,进而综合、叠加各单一过程的格局,构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空间格局优化方案。

3.综合集成多目标导向下的空间格局优化方案。在步骤1调研结果的指导下,综合步骤2的各种优化方案,得到多目标下的空间格局优化方案。

4.在不调整空间政策和调整空间政策两种前提下,预测2020年北京城市空间格局。这里,空间格局变化的预测可以利用相关分析和知识模型与空间分析相结合来实现(知识模型是用数学方法和知识表示方法相结合共同完成的对系统的描述)。

参考文献:

[1]Harvey,D.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 Oxford: Basil Blackwell.1973.

[2]Krugman,P.The Self-organizing Economy.Cambridge,Massachusetts:Blackwell Publishers,Ltd.1996.

[3]理查德·格林、詹姆斯·皮克,著.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译[M].城市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顾朝林.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空间结构调整(英文).北京论坛(2012)城市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 2012.

[5]殷洁、张京祥,等.基于制度转型的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初探[J].人文地理.2005(3):59-62.

[6]俞孔坚,等.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及城市增长预景[J].生态学报.2009(3):1189-1204.

[7]柴彦威.城市空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篇(9)

一、引言

政治、历史、地理传统地被认为是文科学科,文科学科一直被强调需要用心去记忆,所以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一味灌输“死记硬背”的传统观念,造成许多同学反映文科也不是那么好学。那么现阶段的地理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呢?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碰到的困难有哪些呢?为了有效提高广大同学学习地理学科的积极性,应采取何种有效措施呢?

二、存在的问题

地理学科在高中阶段被划入文科,但是在大学学习阶段,地理的学习一般被归类在理科学部。由此可见,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的不仅仅是文科思维,而且需要同学们有一定的理科思维,甚至在高阶段的学习中,理科思维显得更为重要。据笔者观察,现阶段地理学科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部分老师忽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了应付高考,高中课程设置偏重于语、数、外等学科,像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课程被压缩。如何在仅有的、短暂的时间内,将高考大纲所要求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这对广大高中地理任课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由于时间有限,大部分任课老师抓住一切时间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管学生实际掌握多少、吸收多少,能否有效应对考题的变化等等。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使他们缺乏灵活应对考试的能力。当然,这也是不利于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提高的。

2.过分强调背诵在地理学科学习中的重要性。地理学科的学习不同于生物、化学、物理,同时地理学科的学习与同为文科门类的政治、历史学科的学习也大不一样。地理学科与数学有紧密的关系,地理学科的学习不仅仅需要学生能够背诵记忆相关地理概念和名词等,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数学工具进行推导。

3.没有有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当今社会,科技发展速度加快,教学手段随之丰富起来。在地理学科教学的课程中,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指导学生的学习,对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同学们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然而并不是所有同学都具备这种能力。那么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呢?老师不能一味地强调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很重要,而应该采取有效的手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直接的结果就是使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不重视、缺乏兴趣,更进一步地讲,这不利于学生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很不利的。

三、解决措施

每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有一定的方法,地理学科当然也不例外,掌握科学的方法,当然会事半功倍。那么针对地理学习中存在的难题,有哪些方法呢?

1.老师在教授过程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应该学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仅要按照教案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还应该在已有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索学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生活中发生的时事与地理基础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己去搜寻资料并进行分析。

2.老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并且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地理学科是一门很有趣的学问,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学生们对祖国山川、五湖四海、四季交替以及昼夜变迁都能够有很好的理解,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素养是很重要的。那么老师在教授这门学科的过程中,应该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学习地理学科带来的欢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3.学习地理应该掌握好的方法。俗语有言,磨刀不误砍柴工。好的方法能够加快我们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地理学科的学习同样也有一些方法。地理学科同其他文科学科一样,也需要记忆,但是不能死记硬背,而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效地记忆,这样才能记得牢、记得久。同时地理学科的学习还应调动全身各种器官参与其中。

4.提纲挈领,融会贯通。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要经过将书先读厚、再读薄的过程。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首先要明白地理学科大概总体涉及那几大板块,同时要分清轻重和难易,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合理分配时间,最后应该对所学的所有内容融会贯通,学会跨章节解决考试或者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只有先让自己对所有知识有所了解,然后进行有效整合和吸收,这样才能算是掌握了一门学科。

如同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没有捷径可走一样,地理学科也需要扎扎实实地去学习、领悟、理解,若能够在上述有效方法的基础上展开对地理学科的学习,那么地理学科的学习将不再是难事。

参考文献:

[1]陈德贵.用科学的方法学地理[J].中学政史地.2007年3期.

篇(10)

中图分类号:F5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9-0105-02

前言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对于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和区位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是在理想状态下进行的分析,是在人口和需求均等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因素、交通因素和行政因素的制约,形成三种类型的中心地结构。在这三种体系当中各个级别之间都是全息的,也就是说各个级别局部放大与整体是一致的。在中国目前有关中心地的研究中,没有去考虑各个级别之间中心地和同级别中心地之间的连接性,只是考虑空间结构上与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相似性而已。实际上,所有的中心地及其腹地构成一个体系,而将各部分连接起来的是交通线。中心地城市与周围环境的连外交通线是影响城市运输和城市交流的最主要的途径。若从中心地连外交通线的角度分析,中国华东地区的中心地结构是否也如克里斯塔勒所言呢?

一、确定研究区域和资料来源

本文之所以选取华东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因为华东地区位于中国大江大河的下游,使其拥有广阔的内陆腹地。华东地区北、西、南三面分别于华北区和中南区接壤,长江横贯全区腹地。这种向四个扇面辐射江海相交的位置状况,使得它有可能凭借天然的海上和内河运输,沟通与其他大区和国际的联系和交流,承担部分西南区和中南区的过境运输任务。华东地区近代运输方式出现较早,经济发达,天然内河航道条件得天独厚。海上交通相当发达,港口较多,联系范围广泛;内河水运发展水平高,航道覆盖面广,已形成一定体系;铁路网密集,拥有一系列基本骨架主要运输线路;公路网四通八道,将华东区与华北区以及全国有效相互连接沟通起来;交通网结点多,交通密度之大位于全国各大区之首;区内交通网分布面广,通达性高。同时拥有铁路、公路、河道等运输方式,对于连外交通线的研究具有全面性和代表性。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中的中心地概念是:中心地具有供给商品和服务的功能,并且可以为外部提供一定的服务范围和能力。同时城市为外部居民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越多,等级越高,那么该中心地的中心地位也就越高 [1]。本文研究的中心地连外交通线是指在陆地上,以某个中心地为出发点与相邻行政中心之间的交通线。本文研究的行政中心是指省会城市、地级城市和县级市(县)。这里的交通线既指单一的交通线(包括公路、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也指多种交通线交织在一起的交通线。

二、华东六省中心地连外交通线的省区差异

(一)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交通线的分布情况

从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体系图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还是行政原则下,每个中心地体系都是联接完整的,同时放大后局部和整体结构模式都是一样的。每个中心地之间用交通线连接起来同时也形成一套完整的交通系统。这些交通线的分布规律也是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在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模式中,同一等级的中心地,有6条连外交通线与相邻同一等级的中心地连接;高等级的中心地,有6条连外交通线与相邻次一级的中心地 [2]。

(二)华东六省中心地连外交通线的统计

华东六省各个省的面积、地理条件以及行政中心的数量不同,因此对于中心地连外交通线的研究,只对各个中心地连外交通线的平均值进行分析,通过数据下表可以看出,无论是省会城市、地级城市,还是县级市(县)的连外交通线都是具有一定分布规律的:也就是同等级的不同中心地之间,高级别的中心地与低级别的中心地之间的交通线都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能够反映出一些实质性的问题。

1.同等级中心地的连外交通线。在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中,每个中心地交通体系中,同一个等级的某个中心地与周围相邻行政中心的连接交通线是6条。华东六省在省会城市这一等级上,一个中心地与相邻同等级的行政中心的连外交通线分布不平衡,表现为由于安徽省、江西省省会城市中心地与相邻同等级中心地的连外交通线满足6条,而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这四个省会城市中心地的连外交通线与相邻同等级中心地的连外交通线小于6条。华东六省在地级市这一等级上,一个中心地与相邻同等级行政中心的连外交通线发展情况较平衡,华东六省地级城市中心地与相邻同等级地级市市之间的连外交通线均小于6条。而在县级市(县)这一个等级上,一个中心地与相邻同等级行政中心的连外交通线分布平衡,华东六省县级市(县)中心地与相邻同等级行政中心地的连外均小于6条。

在同等级中心地连外交通线平均值中可以看出,由于江西省、安徽省属于内陆省份,而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均是沿海省份,因此江西省、安徽省这两省的省会城市中心地与相邻同等级省会城市的连外交通线比其他四个省份较多。

2.高等级与相邻次一级中心地的连外交通线。在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中,在每个中心地交通体系中,高等级的中心地与相邻次一级相邻行政中心的交通线为6条。华东六省在省会城市中心地这一等级上,一个中心地与相邻次一级的行政中心地的连外交通线分布不均,其中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这三个省份的省会城市中心地与相邻地级市中心的连外交通线大于6条,而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三个省份的省会城市中心地与相邻地级市的连外交通线小于6条;华东六省在地级市这一个等级上,一个中心地与相邻低等级的行政中心的外交通线均大于6条,说明华东六省地级城市与相邻县级市(县)之间的交通线数量较多,发展较平衡。而在县级(市)县这一个等级上,一个中心地与相邻低一等级行政中心之间的交通线都不足6条,集中于3条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华东六省县级市(县)与相邻乡镇的之间的交通线分布较平衡,但是不同省份之间略有差距。在高低等级中心地连外交通线平均值中,由于福建省省会福州市沿海,因此省会城市与地级市县的连外交通线较少。

通过对华东六省中心地连外交通线平均值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1)在华东地区中心地与同一等级行政中心的连外交通线中,省会城市中心地与相邻省会城市的连外交通线分布不平衡,安徽省、江西省凭借内陆省份的优势,其省会城市中心地与相邻省会城市的连外交通线均为6条,而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都是沿海省份,因此这四个省份的省会城市中心地与相邻省会城市的连外交通线均小于6条。华东六省地级城市中心地与相邻地级的连外交通线均小于6条,华东六省县级市(县)与相邻县级市(县)的连外交通线均小于6条。(2)华东地区中心地与次一级相邻行政中心的连外交通线分布,发展不均衡。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的省会中心地与次等级行政中心连外交通线发展较好,高于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中的6条,而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的省会中心地与次等级行政中心的连外交通线发展较落后,低于6条。地级市中心地连外交通线的发展情况普遍较好,各个省的地级市中心地与相邻县级市(县)的连外交通线普遍都在6条以上。而县级市(县)中心地与相邻乡镇的连外交通线均不满足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中的6条。

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出现经济条件较好,发展迅速,集中众多优势条件的经济中心,也就是所谓的“极”,这个极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区域内的中心地。同时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区域差异其实就是中心城市发展极差异。那么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就必须依靠造极,将条件较好的中心地重点建设,然后通过扩散,辐射效应,带动其周围腹地的发展,同时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全面向前发展。而连接“极”,与周围腹地最直接的工具就是“轴”,也就是本文所研究的中心地的连外交通线。对于中心地理论的研究人们都是注重于形态和结构上的相似性,本文通过同时将华东六省中心地的连外交通线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对华东六省同等级连外交通线,不同等级连外交通线进行分别统计分析,看出华东六省中心地连外交通线的目前发展状况,整体发展情况较好,但是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性。表现为经济状况发展较好的地区,中心地连外交通线发展情况也比较发达,因此在今后中心地建设需要对中心地连外交通线建设提高重视。在区域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通过造极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切实可行的,对于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连外交通线使得中心地连外交通线的发展水平必须紧跟上中心地城市的发展水平,加强腹地与中心地的联系。

参考文献:

[1]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小健.经济地理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11)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031-03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国家、地方、高校以及大学生个人都极其重要。国外许多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全面参与科研等方式进行研究型创新实践学习,培养创造性人才。我国许多高校也正在大力推动本科生加强科研活动,开展实验调查等,以促进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然而,目前我国地方高校数量占全国高校总体的大部分,它们与重点研究型高校相比,在为学生提供的科研项目、资金及科研平台及实验设施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这必然要求地方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必须努力寻找与本地区、本校情况相适应的因地制宜的创新途径。而探索有效的创新实践教学途径则是地方高校弥补不足的最重要方式。创新能力就是推陈出新的能力,具体是指人们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能力。本文以贵州省凯里学院为例,探索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一、地理科学专业加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研究和解决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吴传钧院士认为,地理科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交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地理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专业,已经在社会经济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其人才培养目标已经不仅是为中学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地理学科教师。地理科学研究对象的综合性还决定了实践教学是地理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地理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促使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环境事物发展与演变规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等知识,还对培养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为国家构建战略创新体系提供支持具有重要基础意义。

二、地方院校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面临的困境

凯里学院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因其建设时间较短,在学科建设方面与国内许多高校相比,还存在多方面的不足,在建立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机制方面还面临许多困难。

从凯里学院内部因素来看,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师资队伍不完备,整体教学与科研队伍水平不高;实践、实验教学设施不完备,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激励等管理体制不健全;实验实践基地数量少,资源整合利用度低,没有充分发挥实践实验设施、基地的效能;实践教学方法还存在不足,对促进创造性和创新思维发展的方法还较少。

从凯里学院所处区域环境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劣势:区域经济落后,地方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小;生源质量不突出,教育资源整体匮乏;地处西部山区,地理区位条件差,对高级人才吸引力弱;当地社会企业数量少、层次低,对高校实践支持力度弱,能提供校外实习基地数量少,产学研实践平台层次与水平低。

目前,凯里学院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过程中,在人才创新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设计,因地制宜地构建合理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与方案、高效的管理制度、评价考核体系等方面都亟待提高,并且还面临着资金不足等问题。因此,努力探索、研究适宜本地院校的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地方、国家的经济发展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构建培养创新能力的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不少学者进行了地理科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例如,朱爱琴对地理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提出了地理过程实验模块、地理教育实践模块、地理应用实践模块、地理技术实践模块。

1986年钱学森提出,地理学应当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等并列的大科学体系,故称“地理科学”。它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理论层次(基础科学)、技术理论层次(技术科学)、技术层次(工程科学)。杨开忠认为科学体系应是客观存在的科学研究分工和协作发展的系统反映,并总结和概括出地理科学体系包括地理科学哲学、基础地理科学、应用地理科学和技术地理科学四个层次。构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也应该是以科学的地理科学体系为基础。本文以钱学森、杨开忠等人构建的地理学学科体系为基础,根据凯里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将其分为地理科学基础实践课体系、地理科学应用实践课体系、地理技术实践课程体系、地理科学综合创新实践课程体系。

(一)地理科学基础实践课程体系。主要是通过地理科学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践去深刻认识地球表层,理解人地相互作用关系及过程。包括核心基础实践课程与基础实践课程。

核心基础课程有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气象学与气候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植物与土壤地理学、水文学与地貌学等。基础地理科学是核心基础地理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合作领域。主要有人文地理学、环境生态学、文化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专业课程。

在基础实践课程体系中,通过设置验证性和探究性等形式,在室内、室外分别进行观察、测试、分析、考察及综合自然地理实习等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对实验操作、数据采集、分析处理等能力,并通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分析、研究、探索出结论,促进学生在实践训练中对地理现象、地理环境客观规律、人地关系的深刻认识,培养并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地理科学应用实践课程。主要是把基础地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应用于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主要包括地质、环境、资源、生态、城市、经济、社会等领域。主要的应用实践课程有经济地理学、岩溶学及应用、区域分析与规划、旅游地理学、乡村旅游学、环境学概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学、城市地理学、灾害地理学、生态旅游学等。

在应用实践课程体系中,主要让学生通过室内资料准备与分析,室外实地综合考察、观测、调查研究,去获得地理环境中自然要素、人文、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数据资料,运用地理科学专业知识去分析与研究地理环境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各方面及综合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与办法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科学专业思维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地理科学技术实践课程。技术实践课程是专门研究和开发地理科学技术手段的科学,是地理科学的技术支持系统,它包括传统地图测量技术、数学分析方法、新兴信息计算机技术与“3S”技术,是地理学与计算机、信息学、图像学、遥感、卫星等新兴技术的结合。主要技术实践课程有地图学与测量学、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学的数学方法应用、计量地理学等。

在技术实践课程体系中,主要让学生在运用计算机技术实践中,通过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掌握及相关软件技术运用,对数字化地图、遥感影像等资料中提供大量的地理信息数据资料,进行提取、分析运用的实践训练,以及运用数学方法对地理事物的空间规律的分析、建模的实践训练,建立认识、分析地理空间事物信息系统的新思维、新思路、新技能。

(四)地理科学综合创新实践课程。主要是地理教学技能与理念的培训实践,以及科技竞赛、科研课题、学术(毕业)论文写作等综合性创新能力训练的实践,它还是运用地理科学专业知识水平及创新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包括教育教学实践训练、科研课题研究实践训练、学术(毕业)论文写作实践、科技竞赛实践训练等。综合实践课程有地理教学论、中学地理教学技能与教材精读、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教学见习、社会综合实践调查、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毕业论文写作讲座等课程。

在综合创新实践课程中,主要让学生参与课程教学技能的训练与实践,通过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过程的实践及撰写学术(包括毕业论文)论文等实践训练形式,逐步培养具备良好的中学地理教学技能的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数据分析、研究写作等科学研究能力。

从地理科学专业创新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结构可知(参见图1):基础实践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侧重于对自然环境特征及其演化规律认识的实践训练;应用实践课程侧重于对自然环境整体系统中的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认识与研究的实践训练;技术实践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新技术与方法进行地理科学领域进行研究的实践训练,它也是当代研究地理科学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和工具;综合创新实践课程则是综合运用地理科学专业知识进行教学技能、科学研究能力的实践训练。其中基础实践课程与应用实践课程体系在地理科学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中,起着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基础知识铺垫作用,技术实践课程体系起着训练学生具备运用地理科学系统理论与方法、先进信息技术与数学方法进行综合实践创新的技能,综合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则是训练、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科学知识、理论与技术进行实践创新的能力。

图1 地理科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结构

四、地理科学专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措施

凯里学院尽管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过程中面临许多困难,但也在不断向国内外优秀高校学习,努力寻求适宜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不断弥补不足,并根据本学院及地理科学专业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实践教学措施。

(一)重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地理学是对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与关系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因此地理科学专业对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通过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可以使科学与人文教育的紧密结合。学生不仅可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外,还可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为综合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对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非常有特色,要求学生所学知识必须包含文、理两大领域的基础知识,通过多学科知识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创新能力。因此,加强通识课程体系的建设,对促进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基础作用。

(二)打造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教学平台。地理科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区域野外实地观察力、运用“3S”技术处理区域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区域经济综合分析的能力等。通过打造建设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教学平台,促进学生在参与科研过程中去创新、设计实验过程,主动观察、分析地理科学现象,促进其创新思想与创造力的形成。

(三)重视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虽然凯里学院资金困难是其实验室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但只有加强建设才能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创新实践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厉行节约、务实,集中资金优先购买急需的设备。加强对高水平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育与引进,注重引进教学与实验兼具的“双师型”人才。对实验室的管理,从实验室管理制度与学校实验室资源整合等方面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全校所有实验设备、设施的功效。

实践基地建设是地理科学专业创新实践教学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选择典型的、具有区域综合性强及区域特性突出的实践教学区,作为稳定野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必须达到的要求。凯里学院充分利用黔东南州及周边区域特色,有效地建立自然、人文景观为实习实践基地。如剑河县八郎国家地质公园、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风景区等极具区域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作为实习基地。此外,还应积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改变以前将其作为实践场所的观念,寻求与实践教学基地所在单位深入合作途径,建立校企互利机制,促进实践基地建设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四)加强教师创新实践教学素质的建设。高素质创新实践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具有创造能力的教师队伍。只有教师具备地理科学专业的前沿理论以及对相关交叉学科的最新理论有深入理解,才能在教学中讲出新思路、新方法,并引领学生在科研实践中去创新、探索。当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时,才能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开展有利于创新实践培养的教学组织形式,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

(五)建立地理科学专业实践课程的质量考核与评价体系。合理、有效的实践课程质量考核与评价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制度保障。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需要从实验室实验、野外实践基地的调查研究、教学技能训练与见习等几方面分别进行建立,从实验实践的准备、流程设计,实验实践参与过程,实践作业及教育实习效果等几个环节进行考核,其中实践作业按实验报告、实践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等形式进行评价。从学生与教师的角度分别建立考核体系,并对考核体系建立量化考核指标。

总之,高校肩负着培养学生具备创新实践能力的历史重任。虽然地方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还存在许多限制性因素,但只要能因地制宜制订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方案,从教师队伍、实践课程体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践基地建设及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做好创新实践基础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定能建设优良的创新实践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参与文献】

[1]陈晔,徐晨.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1(3)

[2]鲍玉珩.美国大学的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策略与模式[J].电影评价,2012(22)

[3]曹建,王海欣,朱若珊.以本科生科研促进创新能力培养―北京大学的个案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03(1)

[4]王亚娟.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之路径探析[J].价值工程,2011( 14)

[5]付军龙,温恒福,王守纪.大学创新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6)

[6]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1991(3)

[7]朱爱琴,周勇,谢双玉.地理科学专业“模块式、层次化”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

[8]钱学森.关于地学的发展问题[J].地理学报,1989(3)

[9]杨开忠.论地理学体系建设[J].地理学报,1991(4)

[10]郑度,陈述彭.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J].地球科学进展,2001(5)

[11]吴怀宇,程光文,丁宇.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索[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公文、讲稿、总结怎么写?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
发表咨询 投稿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