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体育锻炼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自我概念是人格结构的重要成分。身体自我是自我相念的重要基础音分,它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币口评价,是个体自我意识中最早萌发的音分,涉及至U又寸自己丰目貌、体格、体台邑等方面的看法和评价。…身体自我是个体社会认知的结果。身体自我对健全人格有重要的影响,积极的身体自我是健全人格发展的基础。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概念整合的关键时期,研究不同锻炼方式对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影H向具有重要白勺型璺论与实践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陇东学院普通专业大学生190名为研究对象(经过半年的专业技能的学习),其中男70名、女120名。研究x寸象分另q来自太极拳和健美操选项课这两个专,其c}|健美操选项课86名,太极拳选项课98。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采用Marsh等人在1994年编市0的《身体自我描述问卷》作为测量身体自我概念的:L具。【共发放问卷190份回收问卷190份,其中有效问卷183份,有效回收率96.3%。
1.2.2数理统计法:所有调查数据都通过S/roS13.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结果
2.1.1不同性别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比较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男女大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发展以及不同锻炼方式的体育活动对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影响的差异进行考察,结果见表1.通过-V表可以看出男女生之间存在身体自我概念差异,且男生有更积极的身体自我概念;太极拳和健美掳缀炼者之间的身体自我概念也存在差异,且太极拳运动对锻炼者有更积极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性别和不同锻炼方式的体育活动对身体自尊的影响的分析发现,不同性别以及不同锻炼方式对身体自我概念都有影响,总的来说,男生比女生,太极拳比健美操对身体自我概念有更多积极的影响。
有研究指出,男性的身体自我概念要高于女性[一](Fox,Colins,Deborah;),然而Marsh的研究发现,身体素质的多层面结构不会因性别而有差异。【6J而本研究的结果证实两者之间还是存在性别差异,虽然前人的研究指出,性别之间存在差异,但是这些差异仅限在身明巴胖、和身体活动方面,但是本研究发现不同性另U的被试仅在身体健康—与身体自尊两个维度上不存在差异,可能的原因为:1.由于本研究的对象主要处于中国的大西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传统文化的观念相对强势,女性参与体育活动有更多的限制。而女性也形成了与文化相对应的对于自己身体的外观与印象,因而笔者认为本研究的被试在身体自我概念的各个领域中还是存在着传统的刻板印象。因而有必要对女性体育参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同时还有必要对个体知觉的重要陛进行研究。2.女陛叉寸自己的身体夕卜摹乏现出更大的不满,这种不满直接影响着女性X-,j自己身体自我概念的评价。
根据不同锻炼方式对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发现,倒9∈操和太极拳对被试的身体健康、身体月巴胖、外表以及身体自尊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可以推断两种锻炼方式之间的差异可能是由于性别上的差异引起的,因此笔者随后对性别与锻炼方式对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进行了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两者的交互作用不呈显著陛,也即锻炼方式的影响是独立发生的不受到性别的影响。
因此,对于太极拳比健美操对身体自我概念有更好的影响的原因,笔者认为:1.太极拳在锻炼时,不但肌肉活动有各式各样的柔和动作,同时还要做好呼吸运动,来促进心、肺、肠胃等内脏的机能活动,另外,由于每个动作都用意识加以引导,使人的精神集中,不起杂念,以致越练越纯静,也能使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更好的调节作用。2.太极拳可以通过音乐节奏使人们得到高层次的幸福感,即精神的幸福感,同时人感到空虚的时候可以通过太极拳来充实生活,提高人的自我调节能力。
总的来说,太极拳对提高身体自我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经常从事太极拳锻炼能够使人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体力、形成科学的身体自我概念、良好的身体自我调节和高自尊心,无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都能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根据研究结论分析的结果,建议以后的研究者可以通过太极拳的干预研究来对太极拳对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同时考虑加入对照组的研究,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
2.1.2不同性别、锻炼方式的多元方差分析
考虑到研究被试在选择项目时候的趋向性:即太极拳的研究对象大多数为男生,因而在选择女性被试的时候无法做到随机,同理,由于选择健美操的多为女生,因而对于男生被试的选择无法做到随机,因此,笔者考虑这两者之问是否存在交互作用。通过统计结果发现,两者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也即两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学校要树立加强体育锻炼健康第一的良好的思想基础。把提高当代学生的身体素质作为学校体育教学一项基本考核目标内容,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体育运动。学校教育要要求学生学好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是首先应该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身体健康为目标内容之一。充分落实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好学生的体育素质教育,要求大学院校以及高中、初中和小学各类学校都要依法办学,认真执行国家下发的体育教材实施,按照学校体育的授课计划搞好体育教学,可以结合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开好体育公共选修课,每堂课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上好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大学各类院校和中小学都要充分落实教育部实施的《学生身体素质健康标准》,把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第一的理念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考核主要内容之一。《学生身体素质健康标准》要很好的实施,要在这几个方面修改和推进,首先选定学生标准的及格、良好和优秀时把握好尺度,不能使学生很容易的就及格,这样对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动力明显不足。其次各地区实施的标准要有所差异,制定好各项指标的合理性,有些是对大学生可以很好实施,课不宜在青少年中实施,最后要实施好学生的阳光体育运动,使学生走出课堂,迈进体育场所,来到阳光下,加强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把身体健康第一的理念推向。做到人人都锻炼,人人想锻炼,身体健康为先的思想,这样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标准是大好的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努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在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同时,确保学生每天能够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锻炼不是锻炼一下就可以的,要贵在坚持,对没有体育课的学生也要引导他们天天锻炼一小时,尤其是中小学做好引导工作,把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要列入体育教学的计划之中,加强体育教学的管理和实施,多开体育项目,是学生可以选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参加锻炼,提高锻炼的积极性,发挥体育场馆和场所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运动会,可以举行个人对个人的比赛、班级对班级的比赛、专业对其他专业对抗赛,形式多种多样,开展体育锻炼比赛,发展好适合本学校的体育特色,做到每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锻炼特长,使竞技性的体育活动和群众行的体育活动能够积极开展。
(二)从家庭层面看
家庭教育对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有很大的影响,首先使家长要有锻炼身体的意识和健康第一的理念,对引导孩子锻炼起关键性的作用。要实施好孩子每天锻炼一小时家长是有顾虑的,因为中国的教育观还是要看学生的成绩,基本与体育不大,所以要改变家长的这种教育观以及人生观,身体健康,终生受益的思想理念,要懂得锻炼身体不是一时的事情,家长锻炼身体和健康第一的理念改变了,孩子参加锻炼的氛围就不一样了,多鼓励家长和孩子都一起参加体育锻炼,充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尤其对独生子女的家庭要充分树立体育锻炼健康第一的理念,不能娇惯孩子,要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对孩子人生道路是非常重要的。
二、总结
1.从社会关注层面来看,建立健全学生身体素质的监测机制,定期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测试,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兰考县3所初中部分教师体育锻炼情况。
(二)研究方法
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分类、统计处理,运用%、Excel等常规方法计算。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兰考县初中教师参加锻炼的目的
调查显示,69.29%的初中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增强体质,所占比率最高,说明兰考县大部分初中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比较直接。有12.14%的初中教师选择了消遣娱乐来调剂生活,说明部分教师对体育健身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增强体质。另外有9.29%的初中教师选择了减肥健美,其中以女教师较多,说明兰考县初中女教师开始注重自己形体美。
(二)兰考县初中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
不同性别教师所选择的运动项目不同。男教师选择体育锻炼项目前两位是篮球、乒乓球,分别占28.3%,21.2%。他们更多的选择篮球、乒乓,不仅因为篮球、乒乓球在我国普及程度高,同时也与男教师喜欢富有对抗性和竞争性的项目有关。女教师选择体育锻炼项目前两位是散步、舞蹈,分别占37.3%,20.4%。女教师偏爱轻松、优美、没有对抗的项目,即便是枯燥乏味的散步也深受她们青睐。
(三)兰考县初中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次数
调查发现,男教师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不到1次占20%,1-2次占55.4%,3次(包括3次)以上占24.6%;女教师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不到1次占33.6%,1-2次占43.2%,3次(包括3次)以上占23.2%。调查还发现,每次锻炼时间不足30min的男教师占62.8%,每次锻炼时间在30min与60min之间的男教师占30.4%,每次锻炼时间超过60min的男教师占6.8%;每次锻炼时间不足30min的女教师占66.8%,每次锻炼时间在30min与60min之间的女教师占18.2%,每次锻炼时间超过60min的女教师只占15.0%。说明兰考县初中教师花在体育锻炼上的时间很少,因为工作忙、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导致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都明显偏少。
(四)参加体育锻炼的方式
调查得知,有47.4%的老师选择个人锻炼,与朋友同事一起锻炼的占20.5%,与家人一起占10.4%,单位组织的占8.6%,参与社区占13.1%。兰考县初中教师在参加体育活动时表现出较低的组织化程度,他们大部分在业余时间自发进行锻炼,从另外一方面反映兰考县初级中学对教师参加体育锻炼重视不够。
(五)影响兰考县初中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调查发现,有64.4%的教师选择了工作繁忙,可见工作繁忙是影响兰考县初中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首要原因,迫于中考的压力,教师的精力几乎全部投入到教学和班级管理上,从实地考察和访谈得知,教师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与精力给学生上课、辅导来提高教学成绩。场地器材不足是次要原因,没有场地和器材保证,体育锻炼就无法正常开展。另外,由于兰考县经济相对落后,当地政府和职能部门对体育重视不够,公共体育设施很少,这也是影响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之一。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兰考县初中教师对体育的认识较深刻,增强体质是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由于工资待遇较低、工作忙、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无法达到较高层次。2.兰考县初中教师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以个人锻炼为主,说明兰考县大部分初中教师自身是有强烈的健身意识的,但当地政府及学校没有大力宣传及推广全民健身,缺乏有效的组织。3.男教师参加最多的体育项目是篮球,他们喜欢对抗性强的运动。女教师参加最多的体育项目是散步、舞蹈之类的,这些比较轻松且富有节奏感的运动,也培养着她们的气质。
认知态度体现了教师对于体育锻炼的认可程度,从调查表可知,高校教师作为高知识人群,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及作用有了较好的认识。认为体育锻炼“非常必要”的有87.2%,而认为体育锻炼“可有可无”和“没必要”的分别仅占11.7%和1.1%,由此可见,这对于体育活动的开展而言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随着社会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多数教师有着追求健康的意愿,有进行锻炼的要求。
1.2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调查结果表明,四川农业大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首要动机是“强身健体”,占总百分比的92.6%,由此印证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老话。“愉悦心情”占了71.3%,高校教师作为高校学生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领导者,面对着繁重的工作的压力以及生活中的压力,他们也深知适量的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健体魄,还可以释放压力,愉悦心情,陶冶情操。其次,“健美减肥”这一块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45.7%)。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温饱,他们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类建设,运动已成为时尚的象征,所以很多教师(35.1%)把体育锻炼作为“兴趣爱好”。也有32.1%的教师是为了“陪家人锻炼”,促进家庭和谐。颈、腰椎疾病是大多数教师都患有的职业病,有部分教师参与体育锻炼就是为了“防病祛病”,占了总百分比的29.8%。以“社会交往”和“打发时间”为锻炼目的所占比例则相对较少,分别为10.6%和4.3%。
1.3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
在四川农业大学教师体育锻炼的运动频度上,调查显示,每周参加“1次”体育锻炼的教师有40.4%,28.7%的教师每周参加“2次”体育锻炼,22.3%的教师每周参加“3次及以上”的体育锻炼,8.5%的教师“不参加”体育锻炼,其中每周只参加一次锻炼的比例高达40.4%,甚至还有8.5%的人根本就不锻炼。结果表明,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不够,总体来看还不够理想。所以,四川农业大学教师的锻炼频度还有待加强。
1.4教师参加体育锻炼时间的持续性
由问卷调查表可知可见,一次锻炼持续时间在“30min以下”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46.8%,一方面说明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不长,另一方面说明四川农业大学教师参加有氧锻炼的意识还有待提高。32.9%的教师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在“30-60min”,共有14.9%的人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在“60-90min”以上,仅有5.3%的人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在“90min以上”,此结果表明,应大力提高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有效时间,加强有氧锻炼意识,促进教师健康水平的发展。
1.5制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影响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是“工作忙”(66%),“缺少体育活动组织”(54.3%),“场地器材不足”(51.1%)。其中工作任务繁重是制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最大因素,特别是很多年轻教师为了评职称,需要利用大量业余时间去进行科研活动,压力十分大。缺少体育活动组织和场地器材不足是影响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外界因素,四川农业大学教师进行体育锻炼一般选择在业余时间进行,而这个时间段正是学生的下课时间,是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高峰期,而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终究还是为学生而设置的,并没有为教师专门设置场地以及体育设施,这严重减少了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因此,学校应当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体制的完善,为教师参加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教师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也就能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和科研中去,为社会培育出更多有利人才。雅安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多雨,这也是影响四川农业大学教师锻炼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他影响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依次有:“缺少习惯”(35.1%),“缺少指导”(31%),“没兴趣”(22.3%),“无同伴陪同”(27.7%),“健身消费太高”(9.6%)。总的来说,没时间、缺少习惯、不感兴趣这些制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说明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还不够;其次,针对缺少组织、缺少指导等制约因素而言,说明组织活动开展不够;而对于场地器材等不足的问题,就应增设一些新兴的,时尚的,教师感兴趣的器材,提高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待遇不断提高,现在需要的是培养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良好习惯,以及组织多样性的体育活动,促使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四川农业大学的教师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是较好的的,明白参与锻炼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却存在着背离的倾向。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为强身健体,经常或有时参加体育锻炼,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大多在30min以下,所进行的也是小强度运动,并未达到强健体魄的目的。影响该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主要因素为没时间,缺乏组织与指导,场地器材不足和缺少习惯。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成都市社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动机调查与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健康科学的生活观念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认识与接收,体育锻炼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越来越多样化。调查发现,动机为强身健体的有99%、祛病养生,延年益寿占99%、消遣时间,娱悦身心有98%、丰富业余文化生活93%、人际交往37%。大部分老年人都知道体育锻炼能够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丰富生活同样可以结交好友。
2.2成都市社区老年人选择运动项目的调查与分析
成都市社区老年人在参加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上呈现多样化趋势,并有着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特点。调查发现,成都市社区老年人大多喜欢从事有氧运动,散步选择的老年人有89%、健身舞蹈49%、慢跑48%、气功55%等。门球、游泳运动参与人数分别达到38%、34%;舞剑、太极拳、导引术等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分别占到28%,87%,18%,与无数相关的运动项目因为幅度不大,节奏舒缓,符合老年人身心特点,所以老年人尤为青睐。
2.3成都市老年人体育锻炼进行场所的调查与分析
调查发现,成都市社区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场所比较单一。公园是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的第一选择,占到92%,广场次之,占87%,社区健身场所也是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之一占75%,而健身俱乐部仅有28%、养身服务机构11%。可见老人们在收费的体育场馆进行锻炼所占的比例较低,主要是这些地方需要收取费用。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增高,老人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也大幅度上升,近年来收费场所参与健身比例增多。
2.4成都市社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频数和时间调查与分析
调查发现,成都市老年人参加锻炼次数能在每周1-2次及以上约占73%,锻炼频数在2-4次的达到89%,说明老年人大多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但每周健身次数在4-6次和每天锻炼的人数较少。老年人们每次锻炼的时间在30~60分钟区间的占87%,90分钟以上的锻炼人数相对较少,仅有16%。而锻炼时间以傍晚锻炼最多达到76%。晨练的人数次之,达到62%。
2.5影响成都市社区老年人体育锻炼因素
2.5.1个人因素
自身健康与运动兴趣是影响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首要因素,调查发现,由于自身身体条件的限制,不能进行体育锻炼的达到10%。而缺乏运动兴趣的达到13%;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与文化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13.3%的老年人为大学生,33.7%为高中生,28.6%为初中生,20.6%为小学生,并且还有3.8%的人数为文盲。学历越高参与体育锻炼越积极,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识更全面,体育的价值观越深刻,参与的积极性就越高。成都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处于一种没有目的、盲目跟从的老年人占总数的14%,说明相当部分的老年人对参加体育锻炼益处的认识存在一定的不足,而且在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存在不足。
2.5.2家庭因素
没时间是影响老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占62%。自己的家庭结构有着重大关系,现在的家庭日常生活中,年轻一代的认为家庭创造财富的主力军,基本在外忙于工作,而家里的一些家务和小孩子都落在退休的老年人身上,这在时间上,大大限制了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
2.5.3社会因素
很多社会因严重是影响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缺乏社区管理者、无科学专业社区指导员、社区体育设施匮乏等,调查发现其影响的比例分别达到56%、46%、32%。社区是政府的基层执行部门,在体育锻炼经费的支配上和配备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工作人员的能力上屈指可数,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经费也较少,没有合适场所进行锻炼也是影响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占35%。现今,成都市很多社区在体育锻炼的活动场地和设施建设上很大程度的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一系列的因素影响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与时间相对较少。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和项目选择已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3.1.2自身健康、文化程度、体育锻炼的价值观与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是影响成都市老年人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3.1.3老人们在收费的体育场馆进行锻炼所占的比例较低。3.1.4成都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比较匮乏,社区在体育锻炼方面投入的各种相关人才和配置资金严重短缺。
本研究拟以城市社区健身人群的性别、族别以及参与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频率等方面作为变量来研究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奠定基础,对进一步闸明身体锻炼对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维护人的心理健康、促进人的心理发展的作用以及验证主观幸福感的理论都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头屯河区、米东区、达坂城区各抽取3个社区,从每个社区各抽取30名健身人员(不分性别、年龄),共计630人作为研究对象。
(1)文献资料法。在中国知网、MEDLINE等搜索网站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运动锻炼心理效应、主观幸福感等问题的研究进展及现状,为本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2)问卷调查法。向被调查的健身人群发放调查问卷630份,回收有效问卷62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6%,其中:男性309份(占49.8%),女性312份(占50.2%),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以及从事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3)量表测量法。本研究拟选取上述抽取的健身人员作为被试,用阿吉尔编订的牛津幸福量表修订版测量其主观幸福感,该量表由29个项目组成,是a-d4点自评式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达到0.85。计分方法为:a=0分、b=1分、c=2分、d=3分,把每项得分加起来即为总分,得分越高则幸福感越强。参照积极心理学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解和国内外主观幸福感问卷的维度含义,将牛津幸福感量表修订版分为3个维度:生活满意感、人际和谐感和自我效能感。生活满意感是指对个人的生活感到满意(简称“满意感”);人际和谐感是指在与别人交往时,感到开心、高兴,热衷于别人的事情并对别人充满爱(简称“和谐感”);个体能够主宰和改变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容易做出符合自己意愿的决定,能很好地安排时间并尽职尽责等,被命名为自我效能感(简称“效能感”)。用身体锻炼等级量表(该量表由武汉体育学院梁德清等人修订)从身体锻炼的强度、一次锻炼的时间及频率三个方面来考察身体锻炼量,并以身体锻炼量来衡量身体锻炼参与水平。(4)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用EPiData3.0进行量表处理。为了探讨城市社区健身人群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是否存在性别上的差异,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其进行均值比较,比较结果见表1(显著性标准选择P<0.05,用*表示,非常显著性标准选择P<0.01,用**表示)。如表1所示,城市社区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很显著,女性主观幸福感明显高于男性。说明性别对城市社区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大,女性比男性具有更多的主观幸福感和满足感,与前期部分学者的相关研究结果相一致。为了探讨城市社区健身人群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是否存在族别上的差异,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均值比较,比较结果见表2。
依据表2所示,城市社区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的族别差异不显著,维吾尔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主观幸福感略高于汉族和回族。说明族别对城市社区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有一定影响,但不显著。从表3可看出,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城市社区健身人群生活满意度、人际和谐感、主观效能感及总体主观幸福感逐渐增强,且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中等强度和大强度持久运动时,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最强。在选择轻微强度运动时,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的水平最低。科学适当的锻炼,是在人体产生轻微疲劳感的同时,也在体内(脑内)产生一种内啡肽,使人心情愉快,这种良好的心理效应,获得了一种良好的情绪体验和满足感,从而提升人的主观幸福感。从表4可看出,随着锻炼持续时间的延长,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维度以及总体主观幸福感明显增强,且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持续锻炼时间在一个小时以上的健身人群,其主观幸福感最强。心理学家调查表明,随着运动总时间的增加,运动产生快乐的良好心理效应就会增强。体育锻炼频度通常指每周或每月锻炼的次数。设定运动频度,要根据运动目的和身体情况的不同区别对待。从表5可看出,不同体育锻炼频度对健身人群生活满意感及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影响,而对人际和谐感影响不显著,但对总体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大约每天锻炼1次的健身人群,其生活满意感最强。每星期锻炼3~5次的健身人群,其人际和谐感最强。每星期锻炼1~2次的健身人群,自我效能感最强。从总体主观幸福感来看,还是以大约每天1次为宜。
(1)城市社区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主观幸福感明显高于男性。而在族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2)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城市社区健身人群生活满意度、主观效能感及总体主观幸福感逐渐增强,且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中等强度和大强度持久运动时,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最强。(3)随着每次锻炼持续时间的延长,健身人群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维度以及总体主观幸福感明显增强,且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持续锻炼时间在一个小时以上的健身人群,其主观幸福感最强。(4)不同体育锻炼频度对健身人群生活满意感及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影响,而对人际和谐感影响不显著,但对总体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5)健身人群参加适度强度、持续时间和频度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主观幸福感的提升。(1)提升城市社区健身人群体育锻炼的意识,形成积极参与锻炼的态度,从而促进城市社区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开展。(2)健身人群选择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应根据运动目的和负荷强度来设定能引起机体产生最佳运动效果的运动时间,即必要的运动时间。据研究,每次运动持续20~60分钟对于提高心血管机能和有氧工作能力较适宜。(3)健身人群在体育锻炼时,其运动频度一般以每周三次为宜,同时还应结合每次运动的强度、持续时间、个人的身体恢复情况以及运动的适应能力综合考虑。
作者:宫铁宇单位:新疆医科大学体育部
1前言
高中生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青春期快速的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个性成熟度较低,自我认知能力不足,同时还要面临高考压力、学业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等,容易造成种种心理冲突,从而影响心理健康状况。体育锻炼知行是指对体育锻炼的认知程度和被试是否为运动群体。本研究旨在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不同群体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特点,并对其体育锻炼知行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研究,分析不同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和特点,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高中学生,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30份,有效问卷424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98.6%。
2.2研究工具
2.2.1《心理健康诊断量表》
本研究根据高中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的分类标谁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为3类,分别为健康、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可能有心理障碍,并赋予分值。
2.2.2《体育锻炼知行调查问卷》
选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殷恒蝉教授等2006年编制的《体育锻炼知行调查问卷》
3结果与分析
3.1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3.1.1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分布情况
在所调查的高中生中,有31.41%的高中生处于健康状态,有31.89%的高中生处于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状态,有36.70%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状态。
3.1.2不同群体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3.1.2.1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
对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男生中,共有36.1%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在女生中,共有81.0%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对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女生高,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3.1.2.2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一与特点
对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63.5%的高一学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有65.2%的高二学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有76.8%的高三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
3.1.2.3城镇和农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
对城镇和农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有63.3%的来自城镇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共有76.5%的来自农村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对城镇和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来自城镇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来自农村的高中生高,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3.2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3.2.1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的分布情况
对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3.8%的高中生认知程度非常高,17%的高中生认知程度较高,45.3%的高中生认知程度高,26.9%的高中生认知程度较低,7.1%的高中生认知程度很低。
3.2.2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分布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运动十认知高的高中生占36.3%;2)运动十认知低的高中生占11.8%;3)不运动+认知高的高中生占29.7%;4)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占22.2%。有66%的高中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知高,但有一半的高中生由于各种原因不参加运动。
3.2.3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中,将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的4组样本予以赋值,将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表明了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之间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3.2.4不同知行等级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性检验
通过对不同知行程度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得分进行ANOVA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知行程度在高中生心理健康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对不同知行程度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多重比较,结果发现,运动+认知高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不运动+认知高、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的高,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不运动十认知高、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的高,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4结论与建议
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者应引起关注的状态。学校、家长和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在抓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注意创建和拓展维护和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加强必要的情感和思想交流。
2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入的心理健康。对这一假设进行的检验首先来自于临床心理学,一些心因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等),在通过健身活动辅以治疗后,不仅生理疾病减轻,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改善,目前,对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
2.1体育锻炼能延缓机体衰老
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相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起到延缓机体衰老的作用。此外,体育锻炼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提高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能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2.2体育锻炼能提高自我感知和自信心
体育锻炼在个体的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体育锻炼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感知。同时,个体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锻炼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健身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笔者通过对江西省随机抽取的200名中学生调查研究表明,体育锻炼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中学生有更高的自信,这说明体育锻炼对树立自信心有影响。
2.3体育锻炼能增加社会交往
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锻炼就成为一个增进人与人交往的最佳手段。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是人们团队作战,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减轻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缓解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锻炼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增强和改善人际关系。
2.4体育锻炼有利于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锻炼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适当的强度的活动量,就有利于消除疲劳。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有利于消除疲劳。因此,体育锻炼活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2.5体育锻炼能治疗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能带来集体的温暖和在比赛中获胜的情绪体验,并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向上的协作精神,这些效益是其他的许多学习活动所不能达到的。适当的体育锻炼能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抑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而取得缓和,从而缓解和消除心理上的疲劳和抑郁,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效果。
3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锻炼早己引起人们的注意。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赫伯特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患有神经过敏性紧张,失眠中的30位老年人,分为三组:甲组服用400毫克氨基甲酸酯镇静药。乙组不服药,但愉快地参加一些喜欢的体育锻炼。丙组不服药,但被迫参加一些不喜欢的体育锻炼。结果表明乙组的效果最好,轻松的体育锻炼,胜于服用药物。而丙组的效果最差,不如吃镇静药的效果好。这说明:体育锻炼中心理因素对健身效果和医疗效果都会产生明显影响。特别是在竞技比赛中,心理因素在比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心理健康的运动员反应敏捷,注意力集中,表象清晰,动作迅速准确,有利于竞技能力的高水平发挥;反之,则不利于竞技水平的发挥。因此,在全民体育锻炼活动中,人们如何在体育锻炼中保持健康的心理十分重要。
3.1要有明确的锻炼目的和强烈的健身欲望
在体育锻炼前要有一种积极参与的锻炼情绪,要有积极参加锻炼活动的自觉性和热情,避免那种“身随而心违的被动状态”。
3.2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
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将思想集中在如何调整呼吸、如何协调身体各部分的关节和肌肉、如何掌握正确动作方法等方面上来。
3.3要尽力使体育锻炼轻松有趣
可以在体育锻炼前听听音乐,也可找自己亲人和知心朋友一齐参加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中相互鼓励,共同创造欢乐的气氛。
3.4要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锻炼项目
特别是注意多参加一些户外野游、爬山、划船、滑冰、跳舞等体育活动,尽量使体育锻炼与娱乐相结合。
3.5要掌握心理调节方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鼎城区牛鼻滩镇中学、中河口镇中学、淮阳中学、鼎城区第二中学35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期刊网查阅了大量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以体育科研方法为指导,按照研究内容设计问卷调查表,对鼎城区牛鼻滩镇中学、中河口镇中学、淮阳中学、区二中学生发放调查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16份,其中有效问卷307份,有效回收率97.2%,其中男生187人,女生120人。
2.2.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6.0软件对回收问卷数据进行处理,为本研究提供依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鼎城区中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
3.1.1中学生对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
中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在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补充,能彰显个性释放过剩的精力,满足强身健体、交友等功能,应该受到大部分学生的喜欢。调查结果印证这一点,见下表,喜欢与非常喜欢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达68%,同时发现男生比女生更喜欢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在走访中发现低年级喜欢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要多于高年级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学生。
3.1.2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
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发现,鼎城区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按照选择人数由多到少以此为:放松娱乐(155人次)、丰富课余生活(146人次)、强身健体(112人次)、交友(89人次)、升学(59人次)和其他(46人次)。从收集到的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看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主要为了强身健体,与本研究对象的选择有一定差距,这可能与鼎城区中学课余生活欠丰富、学生学习压力大、体育教师引导不力有关。
3.1.3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项目选择现状
鼎城区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项目选择受学校现有体育场地器材限制,个别无乒乓球桌(台)的学校就无人选择该项目,调查结果显示:选择篮球、散步和羽毛球的学生人数列前三位,初中男生可能受体育中考的影响,有部分学生把单杆(引体向上)作为锻炼项目,而高中男生没有一名学生选择;通过与部分调查女生交谈发现,女生也想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但苦于没有合适的场地与伙伴。
3.2影响鼎城区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
3.2.1学习负担重、升学压力大是主要内因
调查者发现57.7%的被调查者认为作业多学习负担重,学校与家长对他们升学的期望值较高,这导致原本并不充裕的课余时间被学量挤占,大部分想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但没时间。
3.2.2场地器材不足是主要外因
调查显示:48.3%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的场地器材缺乏,特别在雨雪天几乎根本就不能进行课外体育锻炼。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鼎城区中学生中超过60%的学生喜欢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他们认为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丰富课余生活;他们一般以球类项目为主进行课外体育锻炼。
2.体育锻炼有助于意志品质的形成
在单调的校园生活中,常常会产生紧张、压抑、烦躁等不良情绪。而体育锻炼能够调节情绪,使我们振奋精神,克服一切困难。长此以往,不断坚持,就会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3.体育锻炼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紧张、忙碌的生活使我们的思想封闭,人们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关系疏远。体育锻炼则会拉近人们之间的差距,大家在运动场上活动,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交往,不时地进行情感沟通,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和谐相处。
4.体育锻炼有助于身心健康
社会竞争和生活的压力会使许多人产生不良情绪,从而产生忧郁、孤独、焦虑等各种心理障碍。我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仅锻炼身体素质,还能锻炼心里素质,获得成就感,心情愉悦、精神振奋,远离疾病。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1)在体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活动既有趣味又可以自己实践,学生乐于接受,愿意参与,我们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很深,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和心理素质都有好处,也使我们的教育由身体向内心延伸,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就会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又有了坚持锻炼决心。同时,在体育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给学生讲心理健康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健康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教师要以坚毅、乐观、自信、豁达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构成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站在育人的高度上去帮助、启发、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挖掘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以便在以后地学习、工作中扬长避短,获得成功。
(2)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根据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教师应给给他们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技能形成的练习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实践,敢于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不断的锻炼,克服紧张心理和情绪,提高实践能力。
(3)个别咨询,矫正学生的不良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针对个别学生差异,对于已经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个别谈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直截了当,学生有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只要谈话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到不受限制,畅所欲言,就可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帮助、提高健康教育的成效。对在课堂上表现不同的学生,更加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在课下,我们主动地和学生接触,了解他们的特点,爱好,生活习惯,身体素质,和学生建立一种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形成强壮的体魄,健全的人格。
(4)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锻炼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体育心理学、心理学概论、社区体育、群众体育法规等书籍和文件资料.在中国知网上输入体育动机、群众体育,日期选择为“2009至2012年”,查阅了200多篇文献.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凯里市主要群众锻炼场所:万博广场、民族体育场、州老年体协、苹果山公园、小高山、金泉湖广场、罗汉山公园体育人口共1121人,以现场发放并回收的方式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56份,回收率95.6%其中有效问卷933份,有效率97.6%.从参加工作最低年龄算起分3个年龄段,A年龄段:25—44岁,B年龄段:45—59岁,C年龄段:60岁以上.问卷内容效度采用复本信度系数统计计算方法,相关系数R=0.81,该问卷具有内容效度.访谈法就有关问题和凯里市区参与体育锻炼的群众进行了当面访谈,获得了更丰富的信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