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护理病例讨论大全11篇

时间:2022-02-21 01:43:2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护理病例讨论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护理病例讨论

篇(1)

1 病例分析患者 男性 已婚 64岁 汉族。主因:患者与他人生气后,站起时突然晕倒,当时无恶心、呕吐。数分钟后,言语不清,右侧肢体瘫痪,入科后,呕吐一次,非喷射状,为胃内容物。平时有高血压病史。入院初步诊断:脑出血高血压。其他辅助检查:脑脊液为血性,压力为2.35KPa,CT示左侧内囊出血。

2 讨论:发病机理,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此次发病因生气、情绪激动,诱发血压突然升高,病变的血管承受不了加大的压力致使其破例出血。

3 诊断依据:起病突然,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意识丧失,肢体瘫痪,脑脊液为血性,颅内压高。

篇(2)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临床课中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主干课程,而《内科护理学》的教材是以疾病为轴心,按这一疾病的概述、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要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等内容顺序叙述。传统的教学模式,就以这一顺序,来演绎上述内容,基本上是教师一人在讲授,加上大部分学生对基础学科与临床护理各科的密切关系缺乏认识,对已学过知识,不能前后联系,出现明显的脱节现象,从而形成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深刻体会到病例讨论教学法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是能让学生在理论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系统的思维方式,结合临床病例进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具体教法叙述如下。

1 临床病例的准备

(1)选择病例:同一疾病,临床上的病例很多,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选择具有代表性,针对性,真实性的与教材紧密配合的典型临床病例。(2)进行整理:教师根据需要,对所选的病例亲自整理,全面阅读之后取其精华,进行归纳,使病案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恰到好处。

2 病例讨论教学法的实施:

(1)适时病例讨论教学法。针对较为简单的章节,教师在学习某个疾病前把选择好的病例在课前发给学生自己先预习,将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护理经过等简单展示,并作必要的解释,引导学生回忆、联想相关知识。最后,结合本次课教学目的和重点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此环节是病例讨论教学的关键。随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相互讨论,得出上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陈述答案,其它学生补充,教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引导学生借鉴、接纳他人的观点。最后教师针对学生陈述的内容,找出不足和偏差,最好能捕捉学生的答题思路上的错误和闪光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讲解该疾病的相关知识,可随时调整授课速度和内容,使之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的教学法不但提高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还强化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综合性病例讨论教学法。是在某些章节理论学习完毕之后,事先选择一例较为复杂的病例,供同学们阅读思考,自己查阅有关资料等准备,到时候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层层分析,取长补短,教师指导、补充,逐步完善,最后得出一个圆满的结果。例如:在上完呼吸循环系统的理论课后,选择一个病例“男性,68岁,有慢性咳嗽,咳痰史已20余年。近五年来,渐感呼吸急促,劳动时尤甚。近日因受凉后病情加重咳脓痰,伴发热,烦躁,呼吸困难,心悸,活动受限,入院前4小时神志模糊,嗜睡。体检:体温38.6℃,脉搏120次/分,律不齐,呼吸28次/分,血压120/80mmHg,皮肤口唇明显发绀,温暖湿润,颈静脉怒张,桶状胸,两肺干湿罗音,剑突下可见心脏博动,心率134次/分,律不齐,肝右肋下3厘米下肢中度水肿。”事先给学生阅读,自己思考,上课时候进行讨论。要求同学们做出完整的诊断,并提出需要与哪些疾病鉴别,哪些检查有助于明确本病的诊断,还要提出治疗原则及具体的治疗措施。同学们通过分析思考后多数都能做出相关诊断,但不够完整,有的说是“慢性支气管炎”,有的说是“慢性肺原心脏病”等等……。在同学们讨论的过程中老师不失时机的进行启发点拨,层层深入,不断挖掘,提出本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最终得出结论完整的诊断是“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上呼吸道感染,慢性肺原心脏病,心房颤动可能,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可能。”并从病例中找出支持诊断得相关依据,但是要做出这些诊断还得进行一些必要的检查:X线胸片了解肺部及心脏的情况;心电图检查明确心房颤动;血气分析明确呼吸衰竭;必要时进行肺功能检查。在治疗的原则上强调抗感染,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抗心衰及心律失常。在具体实施治疗措施时又得注意:患者年老且心肺功能差用药剂量不宜过大;因为病人二氧化碳潴留纠正缺氧给氧时只能低流量(1-2升/分)低浓度(25-29%)持续给氧;因为缺氧的心肌对洋地黄类药物耐受性差容易中毒,所以纠正心衰时主要是通过抗感染、利尿等措施,必要时给洋地黄药也需减小剂量。通过这样的讨论分析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老师的不断启发和点拨,拓宽了学生的思路,通过提出有关的注意事项以提高学生的警惕性。这样的综合讨论分析,把平时分散的理论学习得到的知识集中到一个病例里来,可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团队合作互相学习的习惯,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全面思考,避免漏诊、误诊、误治。

3 结果

对2012年至2014年在校大专某班的学生就病例讨论教学法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病例讨论教学法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此教学法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又可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提高自学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带着病例思考、分析、学习,能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且有利于较早接触临床问题增强感性认识。这种教学法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增强了对该疾病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助于养成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以问题为中心的病例讨论教学法还能让学生学会如何认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所有学生都赞成应用此法进行教学。

4 讨论

病例讨论分析的过程是对疾病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是让学生从书本知识走进临床案例的一个过渡,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利的。

(1)有利于促进教学模式转变。病例讨论教学法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改变为主动学习知识,教师通过病例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课堂一改往日的沉闷,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启发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过程。(2)激发学习动力,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病例讨论分析是缩短教学情景与现实情景之间的距离,沟通学习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桥梁。病例描述的是病人完全真实的现象,可以把抽象的疾病具体化,将学生置于一定的实际情景之中,学生脑海里就象一个病人出现在面前一样。在教师提出的恰当思考题的引导下,可意识到自己相关基础知识的欠缺,而去主动复习或学习相关知识,认真看教材,甚至积极查阅资料。这样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所学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从而结合学习过的健康评估内容,病理生理内容,来推断病人要做哪些相关检查、主要的护理问题是什么,要采取哪些护理措施。这有利于使学生学会如何认识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体会到学习医学的成就感而增进其学习兴趣和动力。(3)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病例讨论教学法将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结果呈现给学生,按护理程序提出一系列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学生必须把学到的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运用理论知识对疾病引发的相关问题进行逻辑分析,直到得出满意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加强了知识的纵横联系,锻炼了主动思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使她们掌握了护理程序的步骤和实施方法,有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学生在与同学和教师的讨论中,要发言、陈述自己的观点,这也能促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病例导入教学中,学生进行病例讨论时,必须自己组织语言,论证自己的结论。清晰、有理有据的表达才会令人信服。学生在这种师生、学生之间的不断交流中,试图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的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5)病例讨论教学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与学能力。在病例讨论教学中,教师在选择病例时,病例中的内容及问题得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目的的需要随机组合,病例的内容及问题设置得当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更能帮助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旦设置不合理、不科学,则教学无法进行、不能达到教学目的。这就促使教师必须对所讲病例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必要时要查阅相关资料,不断探究、修正。教学过程中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该教学方法还要求教师具有渊博、高深的基础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不断学习医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如心理学、高等教育学、人际沟通、行为学)等,还要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扮演学生的“导演”、“顾问”等角色。

5 结语

病例讨论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在教学效果的提高上的确有很大优势,但是它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如:知识的系统性受一定的影响;回答问题时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时间难以控制;授课班级的学生或基础差、或不预习、或不发言,教学进度和效果不能保证;教师自己科学有效地控制课堂的能力不足,同样影响教学效果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不断研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而且病例并不能覆盖教材的全部内容,我们必须把各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最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3)

1.1研究对象

选择2009年9月~2010年1月我院2007级护理本科普通班、急危重症班学生共82人,其中男9人,女73人,年龄(22.9+2.45)岁。将2007级普通班40名学生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实践教学授课法;2007级42名急危重症班学生设为实验组,采用“以病例讨论为中心”的PBL教学方法。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入学成绩、前期所学医学基础课程成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O.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以病例讨论为中心”的PBL教学方法

1.2.1.1病例准备

教师根据实践教学要求,在每次理论课授课完成后,准备各小组的查新题目(与本次实验内容有关的新知识、新动态),并查阅临床病例档案整理1~2个典型病例。这些病例涵盖前期的医学基础知识点、本系统的临床特点及相关的健康史资料,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带共性的问题:如该患儿发病的相关因素有哪些,该患儿的医疗诊断和主要护理诊断是什么,存在的符合本病的主要症状、体征有哪些,如何有针对性的实施护理措施和戚健康教育。

1.2.1.2实施教学

在理论课授课完成后,教师提前1周将典型病例、查新题目及相关资料印发给每组的学生,使学生有充足时间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讨论并查阅文献,然后在实践课上集中展示各组的讨论和查新结果。

1.2.1.3学生分组

采用小组合作性学习讨论形式。将学生5~6人分为一组,每个小组指定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小组成员轮流承担讨论的辩手、助理辩手、查新人及实验报告撰写者。

1.2.1.4讨论方式

以辩论的方式组织病例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派1名辩手、1名助理辩手和1名查新人,随机回答病例讨论中的问题,并随时就不同意见进行反驳或补充。老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纠正,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评定各小组讨论成绩。

1.2.1.5实践考核成绩以小组为单位记录实践考核成绩,其利益、风险均摊。每次实验成绩以100分核记,实践成绩包括技能操作考核、小组病例讨论结果、查新内容、实验报告、查新报告、小组合作意识等,取其均值。

1.2.2传统授课方法

采用“示范一模仿式”的单一授课方法,即教师边讲解边示教操作方法和步骤,然后由学生逐一回示、练习;病例讨论以班级为单位,无具体责任人,教师随机提问,学生随意回答,最后教师总结;实践考核成绩以个体为单位记录每次技能操作考核、病例讨论成绩、实验报告撰写成绩、考勤等,取其均值。

1.3评价方法

1.3.1实验、理论考核

课程结束后,实验组、对照组学生均采取传统的个体独立完成的方式进行统一的理论(闭卷式、满分100分)考试,其中病例分析题2题,共计20分;每次实验结束后同时评定实验成绩,共计10次取其均值。

1.3.2学习兴趣调查采用自制问卷对两组学生进行ut,科护理学》实践教学

学习兴趣的无记名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该实验方式和内容能否激发学习兴趣

有利于临床技能的掌握、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沟通及表达能力、提高团队的协助精神、拓宽书本及课堂知识面以及是否赞成该项教学方式。发放问卷82份,收回有效问卷82份,有效回收率及有效应答率为100%。

1.4统计方法所有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4-标准差(x±s)表示,采用非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O.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课后理论、实验考试成绩比较

见表1。实验组的实验考试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理论考试病例分析性试题中,实验组的成绩高于对照组(P<O.O1)。

2.2两组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

见表2。在21项调查内容中,以实验组排在前11位的结果顺序,其中实验组学生的提高沟通及表达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的协助精神、拓宽书本及课堂知识面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92.9%的学生喜欢“以病例讨论为中心”的PBL教学方法。

3讨论

3.1“以病例讨论为中心”的PBL教学,提高了学生沟通、表达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的基础上,将学习与实际的任务或问题挂钩,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好奇心和欲望是产生兴趣的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方法正是有了这种心理需要萌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日,且采取辩论的方式来组织临床护理病例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在同伴身上直接学到一些态度、价值观、技巧及信息,学会以正确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因此,“以病例讨论为中心”的PBL教学形式下的我院学生,儿科护理学的学习成绩尤其是实验考试成绩、理论考试中的病例分析性试题成绩明显提高。由此可见,“以病例讨论为中心”的PBL教学,有利于学生将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护理问题密切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并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2“以病例讨论为中心”的PBL教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团

篇(4)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0(a)-0151-02

脑梗死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病程长,致残率较高,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其主要原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控制不佳导致的全身动脉血管粥样硬化[1]。据报道,有1/4糖尿病患者中死于脑血管疾病[2]。因此,在临床工作中结合患者的病情进行有目的性的护理至关重要。该文回顾性分析该科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86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对患者实施综合、全面的护理,旨在探索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护理方法,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该科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86例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患者入院后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0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其中观察组男30例,女13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56±2)岁,糖尿病病程3~20年,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43~73岁,平均年龄(54±3)岁,糖尿病病程2~20年。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明确诊断为脑梗死,符合中华医学会颁布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的诊断标准[3]。所有患者中多发性脑梗死36例,单发性脑梗死32例,大面积脑梗18例,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肢体麻木、活动障碍、感觉障碍、呼吸困难、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伴随疾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常规护理包括:与病人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给予患者饮食指导、告知患者家属适当的帮助患者进行锻炼、监测血糖等。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具体包括:①健康教育。因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多为老年人,接受医学知识相对局限,伴随疾病较多,应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脑梗死及糖尿病的基本知识,使其在根源上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指导患者自己监测血糖,向患者宣教疾病并不可怕,严格的执行医嘱可延缓疾病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②病情护理。针对患者的不同疾病状态制定出不同的护理侧重点。长期卧床的患者要防止压疮的发生,要做好皮肤清洁工作,定期对患者翻身,用温盐水擦拭,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肢体进行按摩,必避免形成静脉血栓。应该特别注意的是保持下肢足趾的干燥,定期检查,适当保温,防止糖尿病足的发生。要不定期的巡视病房,严格按照医嘱监测血糖,注意患者血压、意识状态的变化,如有情况立即向医生报告,做到早发现、早治疗。③饮食护理。良好的控制血糖能延缓疾病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向患者及家属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特点、饮食方法,应避免高糖类食物,多食膳食纤维,根据血糖及胰岛素使用情况,每餐定量,合理制定饮食方案,按时进餐,且不可因血糖控制不佳而不进食,避免造成低血糖。④心理护理。长期卧床患者心理波动较大,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通。积极与患者进行情感交流,根据患者的文化、职业选择合适的话题进行讨论,增加患者的存在感,鼓励患者多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节目,向患者详细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能正确认识疾病,消除消极情况,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⑤康复护理。正确的康复锻炼能使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要协助患者做好功能锻炼选择合适的锻炼方法。在病情稳定后每次监督患者进行康复治疗,针对消极的患者要鼓励其锻炼,告知其锻炼的重要性,良好的锻炼能降低肢残性,防止肌肉萎缩。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1.4 疗效判定方法

显效: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生活可自理,各种临床正常明显好转,无并发症发生。有效:患者肢体功能基本恢复,生活可基本自理,临床症状有好转,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效:患者肢体功能未见明显好转。死亡:治疗无效,患者死亡。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两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出院前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比较

出院观察组的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逐渐增加。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主要是因为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障碍所致。脑梗死则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4]。相关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脑细胞损伤严重,如合并糖尿病则可加重对脑细胞的进一步损伤。因此对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及时正确的治疗、有效的护理至关重要。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多为老年人,由于老年人群体的特殊性,其病情反复、持续时间长,长期有效的持续治疗是治愈的关键。护理工作作为临床工作延续,在临床治疗的同时变得由为重要。糖尿病患者大多数以甘油三脂升高为主,甘油三脂对脑血管的硬化有促进作用,可加速血栓形成过程,所以对脑梗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程度与其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该研究对住院患者进行饮食指导,从根本上使患者了解糖尿病,更好的控制了血糖。其中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患者的饮食护理有效。此外血糖的控制应该个体化,不能盲目的追求控制到正常水平。血糖不要小于6.1 mmol/L,7.8~10 mmol/L为最佳,严格控制在10 mmol/L以下[5]。临床治疗主要集中在疾病的急性期,而既往研究结果表明,对康复期脑梗患者实施正确、有效的康复训练,可降低致残率,提高其生活质量。进行康复训练可增加患者的心肺储备,提高患者的耐受力,促进血液循环。肢体反复运动可刺激大脑皮层其它功能去来代偿补充,加速中枢神经系统的恢复。雷志萍[6]等将83例患者分别给予基础护理和基础护理+优质护理,发现治疗后优质护理组ESS评分、血糖控制情况、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基础护理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该研究从健康教育、病情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等五个方面进行全面护理,结果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79%明显高于对照组60.4%,说明综合护理能明显改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预后,提高临床疗效。

总而言之,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不论在心理还是在身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有效的治疗能改善患者预后,正确的护理方法也同样重要。护理人员要真诚的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合理的指导患者饮食及康复锻炼,结合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给予正确的护理方法,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1] 袁海成.王岭,陈晶,等.急性脑梗死病人血白细胞计数及血清IL-6的变化[J].齐鲁医学杂志,2006,21(3):219-220,222.

[2] 张秀彬,李俐乐.糖尿病合并急性脑血管病 41 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7):424.

[3] 叶强.老年糖尿病患者脑梗死原因及预后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8(11):90-93.

[4] 杨玉芬.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病患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外医疗,2014(7):154-155.

篇(5)

潜伏期6~18天。平均15天左右。

1.1前驱期(3~4天)起病比较急,发热伴头痛、咳嗽、流涕、眼睑浮肿、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分泌物增多等结膜炎表现。90%病人在口腔第一臼齿相对应的双侧颊黏膜上出现0.5~1mm大小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有时蔓延至口唇及齿龈处。出疹1~2天后逐渐消失,同时可伴有精神萎靡、纳差、呕吐及腹泻。

1.2出疹期(3~5天)发热3~4天后开始出疹。顺序:耳后、发际,逐渐延及前额、面、颈、躯干、四肢,最后达至手心、足底。多在3天出齐。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稀疏分明,压之褪色,直径2~4mm,而后皮疹增多加密,互相融合、成片,呈暗红色,疹间肤色正常,此期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可达40℃以上。精神萎靡,咳嗽加剧,呼吸急促,肺部可闻少量啰音。结膜红肿、畏光、上睑浮肿。可伴有上消化道症状如腹泻、呕吐等,重者嗜睡、谵妄等。

1.3恢复期(3~5天)皮疹出齐后,体温于12~24h内降至正常,并顺序消退,同时有皮糠样脱屑及褐素沉着,如无并发症,全身情况好转,症状减轻,精神及食欲好转。

有一定免疫力的呈轻型麻疹,症状轻,皮疹轻而淡,疹褪后无色素沉着、并发症。年老体弱、免疫力低的有严重继发感染的呈重型麻疹,体温持续高热,中毒症状重,皮疹密集融合,常有并发症(如肺炎、中耳炎、喉炎、脑炎、心血管功能不全、心肌炎等等)或皮疹骤褪,四肢冰冷、血压下降等循环衰竭表现。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符合现行高等医药院校本科教科书《儿科学》所制订充血性心力衰竭标准[4],男29例,女17例,年龄:~1岁15例,~3岁18例,~7岁8例,~14岁5例,原发病:肺炎合并心衰13例,先天性心脏病16例,病毒性心肌炎9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心肌病3例。

1.2治疗方法将46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3例,两组皆进行有关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吸氧、镇静、强心利尿等),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巯甲丙脯酸口服:每次0.5~1mg/kg,1日3次,药物从小剂量开始:首次用l/4量,第2次用1/2量,第3次起用全量,用药后每8h观察记录心率、呼吸、肝脏大小及一般情况,用药3天后评价疗效。

2结果

2.1疗效评价为便于疗效观察参考有关文献暂按以下标准,见表1。

2.2治疗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结果,见表2。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治疗结果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观察组中3例在首次用药后出现轻度血压下降,但仍在正常范围,2例有轻度恶心,1例出现一过性皮疹,经对症处理后很快消失,不影响继续用药,所有病例无明显副作用出现。

表1疗效标准略

表2治疗结果略

3观察与护理

3.1观察内容

3.1.1严密观察病情着重注意观察缺氧体征(面色灰白、紫绀)的轻重,呼吸频率及心率的快慢,有无呼吸节律不整和心律不齐,肝脏的大小、尿量的多少,浮肿的有无与轻重,以此来判断心力衰竭的轻重,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3.1.2严格控制活动量患儿要严格卧床休息,饮食少量多餐,不可过饱,若为婴儿哺乳时紫绀与呼吸困难加重,应暂停哺乳,待缓解后再继续哺乳,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3.1.3严格控制液体入量患儿尽量不输液或少输液,若能少量进食,每日输液量应不超过30ml/kg,完全不能进食者,每日输液量60~80ml/kg,张力1/5~1/4张,速度每小时3~5ml/kg,严禁输液过量和速度过快,以免加重心力衰竭。

3.1.4注意洋地黄的过量反应患儿同时应用洋地黄药物,其个体差异大,中毒量与治疗量接近,每次给药前皆应测心率、心律,若出现恶心,呕吐、色视、心动过缓、心律不齐,可能为过量征,应马上报告医生,进行相应的检查与处理。

3.2防止和注意巯甲丙脯酸的副作用[5]巯甲丙脯酸在常规量使用下作用安全,副作用少,个别患者可能出现低血压、血管神经性水肿、蛋白尿、皮疹、中性粒细胞下降、高血钾等,应注意预防和识别。

3.2.1用药前详细询问病史对既往有肾疾患史或过敏性疾患者,最好不用或减量使用,以免发生蛋白尿等肾损害或血管神经性水肿甚至喉头水肿。

3.2.2低血压多发生在原有低血钠者及首次用药后,故用药前最好查血电解质,对有低血钠者应先行纠正,用药时应停用其它降压药,剂量应以小量开始,首次用药后应监测血压至少6h,以免发生低血压。

3.2.3不同时用保钾利尿剂(如安体舒通),以免高血钾。

3.2.4定期查血常规,以早期发现白细胞下降,注意肝、肾功能。

3.2.5注意有无味觉异常、干咳等。

4讨论

4.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在心衰发生、发展中的作用[1,6],近年研究表明:神经内分泌失调在心衰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心衰时,由于心排出量下降,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小动脉收缩,致肾血流量下降,刺激RAAS,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活性增高、使更多的血管紧张素I转为血管紧张素II,后者有很强的血管收缩作用,加重心脏的后负荷,从而进一步加重心力衰竭,造成恶性循环。

4.2巯甲丙脯酸治疗心衰的机制[3~7]巯甲丙脯酸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其作用为:(1)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2)阻止血管紧张素I转换为血管紧张素Ⅱ。(3)减少醛固酮的产生。(4)抑制缓激肽的降解、刺激前列腺素生成,后者可强有力的扩张血管。(5)抑制去甲肾上腺素释放。以上作用的总效应是:扩

张周围血管,降低循环阻力,减轻心脏后负荷;减少水钠潴留,降低血容量,减轻心脏前负荷,从而减轻心脏负担,巯甲丙脯酸还可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肌氧耗,改善心肌的能量代谢,从而纠正心衰。

4.3使用巯甲丙脯酸的注意事项(1)该药个体差异大,应从小量开始,确定最低有效量,根据病情随时调整。(2)伍用利尿剂,可增强疗效。(3)该药无直接加强心肌收缩作用,故不能取代强心剂,应与强心剂合用。

5结论

巯甲丙脯酸对心力衰竭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其效果确切,使用方便、安全、副作用少,应用中注意个体差异,小量开始,随时调整。

参考文献

1沈微,陈永红,李万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病机理研究.中华儿科杂志,1995,3:175.

2李海峰,朱文政.新生儿窒息时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测定.临床儿科杂志,1998,2:88.

3邹女.巯甲丙脯酸治疗肺心病心衰的疗效观察.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999,1:44.

4王慕逖.儿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86.

篇(7)

【关键词】吸脂;术后;护理;讨论

对多余脂肪的去除,重建完美的形体,对于现代女性而言,是一个普遍的追求。在这一方面,非手术方法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不仅很难达到减肥后长久维持的效果,甚至还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吸脂术,如膨胀吸脂术、超声吸脂术、电子吸脂术、共振吸脂术等,建立于湿性吸脂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发展而来。在认真、细致、准确地操作下,吸脂术造成的出血少、损伤小,安全有效,不易反弹。在正常身体情况下,各种原因造成的局部脂肪的堆积均可以进行吸脂术,如面部、腰腹部、腿部、颌部、臀部等[1]。本研究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进行共振吸脂术的受术者88例,对受术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着重探讨受术者术后的护理措施,现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进行吸脂术的受术者88例。受术者均为女性,年龄19~38岁,平均年龄28.5岁。其中已婚40例,未婚48例。抽吸部位为:上腹部36例,下腹部62例,髂腰部25例,臀部及双大腿22例。每处吸脂量290~2800ml,平均吸脂量1700ml。于术后半年对88例受术者进行调查,对手术结果表示满意的受术者86例,基术满意2例。

1.2 方法

对受术者应用共振吸脂机进行相应部位的吸脂。其中23例受术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进行麻醉,其余受术者采用局部肿胀麻醉方式进行麻醉[2]。对吸脂部位术野皮肤进行常规的消毒,铺巾后用导管将麻醉针、共振器、吸脂针、吸脂仪以及吸引瓶连接。在隐蔽部位切开1.0~1.5 cm的切口,进行麻醉。采用共振器将脂肪打碎成为颗粒状以便易于吸出。抽出脂肪后将切口进行常规缝合,如有需要可置引流条,用大号的敷料进行覆盖,以弹力绷带进行包扎,次日将引流条拔除。

2结果

88例行吸脂术的受术者中,1例出现皮下血清肿,经换药治疗1周后痊愈,其余受术者均无严重并发症的出现,术后效果满意率为97.7%。受术者对吸脂术的效果满意情况见表1。

表1受术者对吸脂术的效果满意情况(例)

例数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满意率(%)

篇(8)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富蕴县人民医院2013 - 04 /2015 - 03 收治的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将其按入院单双号分为对照组( n = 30) 和研究组( n = 30) ,其中对照组男17例,女13 例,年龄61~74( 平均69.311.1) 岁,病程3~31( 平均17.95.3) 年; 研究组男16 例,女14 例,年龄62~73( 平均69.211.3) 岁,病程3 ~ 30( 平均17.85.2) 年. 所有患者均符合本研究课题,且其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血液透析模式一致,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告知患者注意事项等,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针对性的给予相应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①强化健康教育. 将健康宣教手册等发放给患者,为其讲解低血糖、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等对人体的危害,告知患者血糖会受血透的影响及如何护理和观察低血糖症状. 向患者讲解低血糖的含义、临床症状、监测方式等,并让患者明确遵医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胰岛素作用时间、机制、注意事项、注射方式等,勿自行加减药物. 同时,需书写治疗状况,包含治疗过程中每日的配餐种类、饮食总量、胰岛素用量、口服用药、体制状况等.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患者多交流,明确其心理状况,针对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可以本院治疗成功的病例作为案例进行讲解,增强患者治疗信心.

②进食和胰岛素使用方式.透析当日饮食需以早2 /5、中1 /5、晚2 /5 的标准进行分配,透析2 h 后可食用蛋糕或酸奶,平日需控制饮食中盐和水,可使用有刻度的杯子饮水,勿使用高磷、高钾食物,蛋白质摄入每日0.69 g /kg,能量来源可为麦淀粉、米饭等食物. 透析当日可适当降低胰岛素使用量.

③密切关注患者各体征指数. 透析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各体征指数. 定时测量血糖指数,尤其是营养不良的患者. 针对血糖指数较低的患者,透析过程中可食用糖果或点心,密切关注患者有无四肢无力、出汗、心悸、颤抖等症状. 已诊断为低血糖的患者可给予碳水化合物,如饼干、糖水等,症状严重者可以25 g 葡萄糖50%静脉推注.

1.3 指标判定

健康知识: 此方面包含血管通路维护、血透认识、低血糖认识、饮食方式、药物服用、生活方式、心理状态等,共十道题,每题设不知道、部分知道、知道三个选项,分数分别为1、2、3 分,总分为30分,分数越高则表明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越良好;依从性: 从患者的生活方式、服药情况、自我检测、合理饮食等方面进行调查,分为不依从、依从、完全依从三个选项.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行2 检验,计量资料用xs 表示,组间比较用t 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篇(9)

    1高度重视基础护理工作,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

    1.1基础护理工作是保障临床护理工作安全的基础,最能贴近病人的护理方法,是护士观察病情的主要途径,是护士与病人沟通的桥梁,是护理服务精神的最直接体现,因此有计划、系统的组织护士学习医学伦理学、护士职业道德修养等理论知识,目的是提高全体护士对基础护理工作的高度认识,能够自觉认真的完成好本职工作。

    1.2护士应具备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精神,教育护士既然选择了护理工作,就要以护理事业的先驱南丁格尔为榜样,用心去呵护每一个遭受疾病折磨的病人,一切以病人舒适为中心,把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贯穿于护理工作始终。教育护士在工作中自觉地关心病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体贴病人、帮助病人,脚踏实地做好基础护理工作。

    1.3营造积极的人文关怀氛围。新的护理理念倡导人文关怀,在护理管理中实行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务,营造和谐的护理工作环境,和谐的护患关系,倡导“团结协作、关爱生命、关爱健康、关爱病人”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服务,在这种氛围中,使护士积极愉快的工作,处处为病人着想,病人需求无小事,主动愿意为病人服务。

    2提高对基础护理工作重要性认识

    2.1充分理解和认识基础护理工作的意义,目的是让每一名护士都能认识到骨科病人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基础护理不仅仅是病人清洁、舒适,更重要的是通过基础护理工作,减少危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长期卧床、重大手术后病人的并发症。例如坠极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疮、关节僵直、肌肉萎缩等。每周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安排有资历的教师结合临床病人实际情况,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讲课、教学查房,促进当班护士认真观察病情,认真完成基础护理工作。

    2.2不断总结成功经验,纠正护理缺欠。每天早查房护士长都要对新入院病人、术后、危重病人进行全面床头交接,询问病人护士工作情况,通过早查房,进一步提高各班护士对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视,找出基础护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不断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在思考以往发生过的一些护理缺欠,吸取教训和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提高骨科病人基础护理质量。

    2.3认真落实基础护理工作,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可以调和融洽护患关系,密切观察病情,了解病人需求,及时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及时解决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通过发放住院病人问卷调查反馈表明,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由上一年97%上升到99.7%,整体护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3加强重危病人基础护理质量监控。

篇(10)

2护理要点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脊髓功能损害表现,加上手术部位的特殊,害怕手术会影响说话、进食,术后效果不满意及疼痛等,容易产生恐惧、焦虑、悲观等心理反应,故要针对患者出现的心理反应进行护理:(1)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2)请脊髓型颈椎病治愈的患者现身说法,介绍手术期间无痛,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及止痛方法,使患者有充分心理准备,配合治疗。(3)说明情绪与疾病关系,良好的心理状态会促进机体康复,否则相反。

2.1.2术前训练颈椎前路术中要求患者仰卧,颈部处于略过伸位,同时为了暴露椎体,需较长时间将气管拉向切口对侧,术后又要求患者去枕平卧至少一周,因此,为适应术中及术后的变化,一般要求患者术前一周进行气管推移训练,术前3d去枕平卧和训练床上大小便,以防术后发生尿潴留。

2.2术后护理

2.2.1密切观察呼吸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颈前路手术造成术后呼吸困难的原因有:(1)术中牵拉气管、食管引起咽部水肿;(2)颈部术区血肿压迫气管;(3)咽痛、颈部制动影响呼吸道分泌物排出;(4)手术刺激脊髓可使脊髓水肿或脊神经根水肿,造成呼吸肌麻痹,引起中枢性呼吸困难。因此术后要严密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及脸色的变化,必要时定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痰液粘稠、喉头水肿者予雾化吸入,若发现患者出现乏力、嗜睡、恶心等症状时,要警惕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发生,即在睡眠时出现呼吸暂停或低通气现象。发现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床边备气管切开包,以便急需时使用。

2.2.2注意观察伤口敷料及引流液的变化正常情况下,术后24h内切口引流液量应少于100mL,若引流液过多,色鲜红,切口敷料渗血多,周围局部隆起,颈部增粗,患者自觉呼吸费力,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

篇(11)

1.1一般资料本组48例。其中男36例,女12例;年龄38岁~74岁,平均年龄56岁。职业:工人18例,干部8例,农民19例,个体3例。文化程度:大学4例,高中20例,小学23例,文盲1例。其中行膀胱肿瘤电切术者36例,行膀胱肿瘤切除、膀胱部分切除术者8例,行膀胱全切、输尿管皮外移植术者3例,行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者1例。

1.2临床特点48例中,42例主因无痛性肉眼血尿1次~2次就诊,6例复查膀胱镜示膀胱肿瘤复发。进行入院评估后,48例病人均对自身症状及本病感到担忧。本组病人术后均留置尿管,16例留置膀胱造瘘管。

2护理程序

2.1术前护理

2.1.1知识缺乏:与信息来源受限、特定知识缺乏有关。

2.1.1.1护理目标:病人在住院3d~5d内了解有关本病的知识及注意事项。

2.1.1.2护理措施:

a)与医师共同对病人及家属进行疾病知识介绍。

b)详细、通俗地讲解治疗方法、用药目的,进行检查前、术前及术后指导等。

c)针对病人提出的疑问认真分析解答。

d)结合病人情况进行卫生宣教、饮食指导。

e)认真评估病人心理状态,有的放矢地做好心理疏导。

2.1.1.3效果评价:48例病人均在5d内了解大部分宣教内容。

2.1.2焦虑/恐惧:与对治疗条件、方法缺乏了解,不了解预后结果,现实的或设想的对自身健康的威胁有关。

2.1.2.1护理目标:病人在术前了解有关此病的治疗方法、预后等,情绪稳定,焦虑/恐惧减轻。

2.1.2.2护理措施:

a)做好入院评估,了解病人心理状态,给予倾吐心声的机会。

b)认真对待病人提出的疑问,给予解释。

c)介绍治疗效果良好的病友,给予心理支持。

d)尽快与病人进行心理沟通,做好心理疏导。

e)为病人提供安静、轻松的治疗环境,指导陪侍、探视人员调节情绪,消除病人焦虑恐惧心理。

f)协助病人完成辅助检查,做好检查前后指导,增加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g)做好出院指导,帮助病人树立坚持治疗、坚持复查的信心。

2.1.2.3效果评价:48例术前均了解有关此病的治疗方法、预后等,情绪稳定;39例术后至出院情绪稳定,配合治疗及复查;9例术后情绪波动明显,给予耐心解释与心理支持后,均能配合治疗,出院时表示坚持复查、治疗,情绪良好。

2.2术后护理

2.2.1排尿型态的改变:与留置尿管或膀胱造瘘管有关。

2.2.1.1护理目标:病人带管期间引流通畅,无感染发生,3d~10d拔管后自行排尿通畅,尿液呈黄色。

2.2.1.2护理措施:

a)妥善固定尿管或膀胱造瘘管。

b)尿管护理:用络合碘棉球消毒尿道口及近尿道口端5cm尿管,再用氯霉素眼药水滴入尿道口2滴~3滴,每日两次。

c)根据病情指导病人每日饮水2000ml~3000ml。

d)保持尿管或膀胱造瘘管引流通畅,随时巡视病房,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及量。

e)保持持续膀胱冲洗或间断膀胱冲洗通畅。

f)根据医嘱行抗炎和止血治疗。

g)每周更换尿袋一次,根据病情3d~7d拔除尿管,膀胱造瘘口每3日换药1次,有渗出时,随时换药。

h)指导个人卫生,帮助病人清洗会,每日1次。保持床单位清洁。

i)向病人宣教并示范带管活动的注意事项。

j)停止膀胱冲洗后夹闭膀胱造瘘管或尿管,1h~2h开放1次,锻炼膀胱功能,防止膀胱萎缩或收缩无力。

2.2.1.3效果评价:45例带管期间,引流通畅,无感染发生,3d~10d拔管后自行排尿通畅,尿液呈黄色。3例尿液浑浊,经拔管、抗感染治疗,效果好,出院时自行排尿通畅,尿液呈澄清黄色。

2.2.2舒适的改变:与疼痛、腹胀、置管有关。

2.2.2.1护理目标:病人术后3d~5d内不适减轻。

2.2.2.2护理措施:

a)在病情许可情况下,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

b)保持病室及床单位清洁、舒适。

c)做好皮肤、口腔、尿管等基础护理。

d)与病人共同寻找引起不适的原因,积极解除引起不适的因素。

e)根据医嘱使用解痉、镇静、止痛药物。

f)帮助病人减震咳痰。

g)宣教并示范带管活动的注意事项。

h)宣教并示范减轻膀胱痉挛、尿道痉挛方法。

i)根据病情给予按摩足三里、合谷穴或按摩、热敷脐周,减轻、缓解腹胀。

j)冬季适当增加冲洗盐水温度,以低于20℃为宜,根据病情调节冲洗速度,减轻对膀胱、尿道的刺激。

2.2.2.3效果评价:48例病人3d~5d内不适减轻,46例病人3d内均排气,进饮食,2例经配合肌肉注射654-210mg每日3次治疗,效果好。

2.2.3有血容量不足的危险:与手术创面出血及禁饮食有关。

2.2.3.1护理目标:病人在术后3d~5d内生命体征平稳,已排气,进饮食,尿管或膀胱造瘘管引流液呈黄色,尿量每日2000ml~3000ml。

2.2.3.2护理措施:

a)尽量少搬动病人。

b)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c)遵医嘱补足液量,给予止血药物。

d)密切观察尿管或膀胱造瘘管引流液的颜色及量。

e)进行持续或间断膀胱冲洗,预防膀胱填塞。

f)观察并记录病人皮肤弹性及粘膜情况。

g)根据病情给予饮食指导。

h)向病人解释出血原因,并给予心理疏导。

i)协助病人尽快排气、进饮食。

j)夏季给予减少盖被、衣物,调节病室温度、湿度,减少出汗,适当通风。

2.2.3.3效果评价:病人术后均无血容量不足体征,均在1d~3d排气,进饮食,生命体征平稳,尿量每日达2000ml~3000ml。

2.2.4有便秘的危险:与饮食习惯、年龄、卧床有关。

2.2.4.1护理目标:在进食1d~2d开始排便,每1d~2d一次,便黄、软,排便不费力。

2.2.4.2护理措施:

a)规定排便时间。

b)根据病情指导每日饮水2000ml~3000ml。

c)根据病情做饮食指导,增加粗纤维、润肠食物。

d)根据病情指导病人适当活动,促进肠蠕动。

e)根据病情按摩脐周或足三里、合谷穴,促进肠蠕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