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小学数学教师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8 14:59:3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数学教师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小学数学教师论文

篇(1)

二、问题引导,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讲解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教师适当地留出一定的时间以问题引导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探究学习的情境当中,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这样的教学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小学生又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比较强烈的年龄,他们自然而然地会去进行探究学习,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小学数学中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告诉学生“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然后提出问题,“对于这样肯定的一个命题,同学们认为正确吗?”,学生肯定会产生疑问,有些学生甚至迫不及待地开始想要知道答案,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学生可以对几个典型的三角形进行内角和的测量,分别对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以及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测量,观察是否和教师给出的结论一致。通过学生仔细的测量和观察能够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真的都是180度,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对这一知识点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命题式的判定题目,自然地就会想到进行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也会有莫大的成就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常会觉得数学知识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在实际的生活中,那些数学知识离自己很远,生活中并不需要数学知识。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只是抱着应付考试的态度去学习,根本就没有理解数学学习的真正意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联系生活,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其实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并且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拉近学生对数学认知的距离,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篇(2)

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注意力就会优先集中,认识就会敏捷而深入,情绪就会愉快而高涨,思维就会活跃而有创造性,行为就会持久而永恒。数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参与操作的探索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小学生的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得到满足,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如我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我设想在道北开一家“学生书店”,请同学们帮助老师设计书店,调查学生喜欢课外书的情况。在情境中让学生展开实验操作,现场写下自己喜欢的书籍的名称,小组合作统计出喜欢各类书的人数,并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比较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画“正”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进行比较,从而清晰地知道其各自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儿童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的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再如,我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面积的含义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文具盒的盖面,数学课本的封面,课桌的桌面。然后比较文具盒的面与数学课本封面的大小,数学课本封面与课桌桌面的大小。再动口说一说面积的含义。在教学“面积单位”时,让学生动手摸,感知“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充分动手的同时,学会比较和测量面积。这样,通过数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所学的知识,而且促使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启迪、挖掘和发挥。

二、加强数学实验教学,调动学生全员参与。

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的获取知识。而使所有的少年儿童的智能得到充分发展,是每个家庭的期盼,老师的希望,社会的需要。数学实验教学则能够提供使每个学生达到他们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学习条件。在数学实验教学中,让每个学生玩自己手中的学具,看你有什么发现,提到玩,每个学生都感兴趣,无论他发现的结论是浅显,还是深刻,都是他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都已充分调动了他的参与性和探究性。再者,有的学生理论知识不足,但动手能力较强。在实验过程中,他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得到鼓励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消除“数学难、学不好”的恐惧心理,萌发要学好数学的愿望,引发学习动机,使他们以学为乐,主动进取,提高学习效果。

三、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数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新颖性,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容易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下实现由喜欢数学到努力学数学,再到刻苦钻研数学的良性过渡。在每个层次的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形成不断进取、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实验准备阶段,指导学生自制教具、学具,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美感。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准备一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和一个底6厘米、高3厘米的平行四边形,从制作的情况看,有的学生是用废弃的硬纸被做的,有的是用做手工剩下的色卡纸做的等等。

选用的材料,制作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都做的精致、美观,把学习的热情延伸到课外,又为实验教学提供了物质保证。课堂上又通过自己的动手剪、拼,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获得知识的全过程,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废物废料,变“废”为“宝”,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实验过程中良好的实验常规,教师的严谨态度,正确示范,巧妙点拨,质疑解难等,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使学生明确教具、学具不是玩具,懂得其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其次,对学具的准备要认真,运用要准确,收拾要及时,管理要妥善。培养学生自觉守纪,认真主动,勤于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的良好习惯,真正实现“省时、高效、低负”的教学目标。

四、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尤其是分组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没有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把全班学生分成了4人小组,每组商议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小组长分工,有的动手折,有的动笔记录折出的分数,然后共同探究商议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再全班交流,教师加以纠正和指导。最后形成规范的数学术语。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宏观调空,耐心指导,对学生的实验成果及时评比表扬。创设积极竞争的实验情境,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与合作,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协作精神,树立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人生态度,克服独生子女的高傲独尊和对家长的依赖性强的弱点。

五、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3)

在快速发展的教育形势下,如果依旧遵循传统的课程思维模式,就无法适应“新教育、大教育观”建设中提出的新观点、新形式、新问题。达不到学校要求的效果。由此,就要不断地探究和摸索课程思维教育与教学执行力,不仅运用简单叠加的各种课程思维手段,而且还通过在整体课程思维资源的有效整合,用积极正面的教育引领现行各类学校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氛围。

(二)现行各类学校与教学执行力机制的改革创新需要课程思维教育与教学执行力。

提高现行各类学校课程思维力度、强化学校整体教育意识水平是改革和完善学校与教学执行力机制的重要途径。学校在坚持已有的合理与教学执行力方法和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求发展和创新,在数学的快速发展中将学校课程思维中与教学执行力带进去,现行各类学校注入新的教育和血液,形成高效和充满生机的健全体制。在体制改革和创新中,现行各类学校要充分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到学校改革的大局中,实现各学校高层和基层之间的良性互动,更好地促使课程思维教育与教学执行力的影响力的扩大和生命力的加强。

二、小学数学教学人员教学思维与执教观念思考

数学学科是基础教学阶段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的学科。在学生抽象思维培养的形成以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小学数学的学习。从现行小学教学和当前教学大教育观的宏观背景出发,对教育进行整合与思考是极为必要的。作为数学教学人员来说,也是教育教学出发基础。

(一)以正确的数学学科教育为导向,全面提升现行所教各类课程思维观念与教学执行力效能。

现行各类学校的数学学科课程思维教育与教学执行力效能的是有待于提高的,要坚持围绕数学学科为中心,为学科大局、学生的课堂管理体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良好的与教学执行力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内容。同时要进行与基础数学教学执行力方式方法革新的课程思维的学习,注重创新载体的课程思维,要把现行各类学校课程思维与教学执行力放到整体教育大局中去考虑和观察,使教学过程中所进行课程思维与教学执行力能够在良性开放的环境中生存和推行。目前,网络教育迅速发展,形形的网络信息在网络平台上流传,数学教学人员必须要利用正确的网络信息,同时,引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络进行数学的自我学习。

(二)在小学教学阶段,数学教学人员要进行以开展任务教育为主要形式,鼓舞和引导现行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参与,以体验思维和开拓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为导向。

学生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数学教师在教学执行力的任务和重点也是根据教学人员的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学校课程有所把握,对数学现行所体现的思维以及基础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同时也要正视当前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特点,有战胜困难的决心,这就是开展数学任务式教育的目的。它要求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结合数学教学人员与管理人员的与教学执行力技能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在“兴趣和任务”的期待下完成具体的数学知识的学习。

篇(4)

一、加强数学教师数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目前教师的数学素养欠缺,到底欠缺在哪里?我认为,主要还是欠缺在数学本身,即数学的现代修养上。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研究成果,至今仍没有人超过他,用国外数学家和同行的话来说,“他是移动了群山才达到这一研究水平的”。这个群山就是现代数学的众多基础知识和思想观念。当然,对绝大多数数学教师来说不可能也不必要具有专职数学家那样的数学水平和研究能力。但是从《课标》中所列出的那些数学内容与模块看来,尤其是要开设的那些选修课,有许多都涉及到了近现代的数学分支,如果教师本身不具备这些必要的功底,如何能适应新的教学任务?数学的知识、能力和品质,知识是基础,没有知识,能力何在?更何谈创新与发明?

二、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构成

数学素养主要包括数学的认识、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数学的意识、数学语言的运用等四个要素。

(一)数学的认识。

完整准确地认识数学的本质,对数学教师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如果一名教师注重数学的学科结构,他就会自觉地把数学视为模式的科学;如果一名教师注重过程,他就会认为数学是直觉和逻辑的产物;如果一名教师注重社会价值,他又会把数学理解为是一种工具等等。新课程标准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数学教师对数学的认识要注重由绝对主义的静态观向可误主义的动态观转变,这是新形势下数学教师建构专业理念的一个基本条件。

(二)数学的意识。

数学意识指的是人们通过数学的学习与训练形成的运用数学思维方式的习惯,一般说来,主要包括推理意识、抽象意识、整体意识与化归意识。推理意识就是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既包括在数学理论思考中由一个或一些判断导致另一判断,也包括由经验事实引出的数学概念与数学判断。抽象意识指的是在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把适当的问题化为数学问题,进行抽象概括。整体意识是指全面地、从全局上考虑问题的习惯。化归意识则指的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用联系的、发展的、运动变化的眼光观察问题,认识问题,有意识的对数学问题进行转化,变为易解或已解的问题。数学的意识,还集中表现在用数学去描述、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借助于数学方法使问题获得解决。

(三)数学语言的运用。

数学语言,又叫符号语言,它是一种改进了的自然语言,通过使用字词、符号、图形体现数学思想,反映数学本质,具有精炼、准确、清晰等特点。将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像语言互相转换是数学语言表述的最基本的要求。

数学语言是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正确处理教学中各种矛盾,正确有效地把数学知识传递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具有审美体验的语言技能活动。是师生互动的媒介,是师生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最有效的知识信息载体。没有准确、规范、简约的数学语言作为媒介,很难想象一节数学课是优质的,或是成功的。因此,熟练掌握和运用数学语言也是我们数学教师做好未来数学教学工作的基础。

除了上述所列三类数学素养,还有诸如对数学史的明了、数学美的悟性、数学论文写作、数学信息检索等方面的能力素养也是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重要组织部分。

三、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培养

培养和提高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重在抓内因,没有个人认识上的到位,外因起不了多大作用。为此,笔者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一)提高数学教师对数学素养重要性的认识。

当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从教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无论在教学技能、还是在专业知识上。《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等基本能力”。“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这些虽是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是对数学教师数学能力的要求。作为数学教师应当具有比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目标更高的能力水平。

(二)要积极倡导数学课外阅读。

数学教师具有了较丰富的数学专业知识,对一般的数学课外读物都能尝试加以阅读。诸如,张景中院士的《新概念几何》、《数学家的眼光》,李毓佩教授著《奇妙的数王国》,谈祥伯教授等的《数学与文史》、《数学与建筑》、《数学与金融》等。在数学教师中广泛倡导阅读这些数学科普读物,不但可以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阅读理解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数学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明了数学的曲折发展历程,从中感悟数学的无穷魅力。

篇(5)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体现新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关注个性,培养兴趣,发展能力,激发创新意识,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对于老师所授予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以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被动接受教材知识的过程,而是在学生已有知识背景下,通过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主动建构的过程。

(二)再创造学习理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通过观察、操作、猜想、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主动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过程。

二、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行为、教学方式。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教师在观念上必须更新。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好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学生能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

(二)提倡和谐的教学观。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情境;师生之间的关系要谐和融洽;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余地;要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机会。

(三)形成新型的教师观。教师是教学法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者。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合理地进行教学法加工,更好地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三、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流程

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流程分为四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激活思维自主探究、合作建模拓展应用、创新求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要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首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设计了如下环节:教师首先提问学生喜欢什么样的玩具,当学生回答出喜欢积木时,就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积木拿出来,再让他们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用它的一个面在白纸上画图形,看谁画的又多又好。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积木入手创设情境,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同时,学生画出了很多的图形,也为下一步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材料。

(二)提出问题、激活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当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便为探究提供方向。例如: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当学生都已描画出很多图形后,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画的图形用剪刀剪下来,比一比谁剪的好。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面对这些图形,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如果学生提出可以给它们分类时,教师就鼓励学生,同学们可以试一试,你分为几类。学生自己提出了问题,明确了探究的目标,探究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三)自主探究、合作建模。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自主探究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感知表象模型)设计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讨论、交流等活动,自主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例如: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我们设计了如下两个环节:

.自主探究阶段。学生明确了问题之后,就会带着急于解决的心向进行自主探究,经过独立思考,有的学生把图形分为四类:①长的一类,②短的一类,③大的一类,④小的一类。有的分为三类:①细长的一类,②稍宽的一类,③正方的一类;有的分为两类:①大的一类,②小的一类。有的也分为两类:①长方形的一类,②正方形的一类……学生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把图形分成了不同的类别,表现出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这一环节,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扰学生思考,只做积极的旁观。

2.合作建模阶段。学生经过自主探究,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经过组员之间的交流,在小组内选择一种比较好的分类方法,作为本组的代表。当各个小组都形成自己的意见后,教师组织各小组进行讨论,分别谈谈各自的分类方法以及这样分的依据。最后经过全体同学的观察、对比、分析、归纳等活动形成一致的意见,这些图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长方形、一类是正方形。

(四)拓展应用、求异创新。必要的应用练习是形成技能技巧的保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当学生认识了长方形之后,设计了必要的练习:

1.基本题。①判断谁是长方形?谁是正方形?(用屏幕分别出示每一个图形)。②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表面是正方形?

2.综合题。屏幕出示一组组合图形,指出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数出一共有几个长方形和正方形。

3.开放创新题。利用学具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颜色不一)纸片,你能拼摆出什么图案,看谁拼得最美丽。

该题留给学生很大的活动空间,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美。

四、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一)学习的环境宽松、民主。自主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探索问题,大胆猜想、自由讨论,甚至允许学生到处走动,学生可以用极富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发表不同的观点。

(二)课堂学习以自主探究为主。自主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知识由学生自己发现,困难由学生自己克服,能力由学生自己在自主探索中形成。

(三)课堂上信息交流以多向交流为主。传统的课堂教学,信息交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或教师问学生答的双向交流。而在自主探究式教学中,信息交流的渠道是多向的:小组内组员之间的交流;集体讨论时全体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建模时师生之间的交流等等。

篇(6)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可让学生这样想: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l’的‘l’字要加引号?”计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56.28÷0.67时,可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应用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力求寻找更好的解法。例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可问“为什么可以用单位“l”来代替具体的数据。”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三、明确目的,处理质疑、释疑的关系

“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发现、提出了问题,怎样解决?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起组织作用,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平行”概念时,生问:“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师:“(若有所思)是啊这正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研究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谁来口答?”老师的话既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发问,又唤起了全体学生探索的热情。

四、发挥主导作用,做好质疑

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要注意如一下控制:

篇(7)

问题数学是学生小学阶段重要的启蒙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知识掌握,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充分掌握学科内容和知识点,有效设计学科教学,坚持教与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突出教育目标,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

1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生涯中的重要课题。体现着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业务能力,对学科的教学有着直接的意义。教学设计能力的高低反映出教学实践的成绩,对提高教学质量改善课堂效率有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中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尤为关键。

2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的现状和问题

当前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还处于一个较为低级的状态,缺乏成熟的设计能力和理论水平。许多教师都是借鉴国外的教学模式,虽然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和教育水平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在教学应用上比较牵强,并不是完全适应我国的教育现状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此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呈现的问题和矛盾如下。第一,不重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出现较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教师不予理解和重视。没有认识到教学设计对课程内容的促进作用和积极意义,因而就不采用这种教育方式,凭借过去的教育经验去教学,使数学教学缺乏科学的严谨性和系统的方向性。第二,部分教师一味的追求教学形式的改变,实施形式化、模式化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了解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课堂教学过于单调呆板,知识点难以走进学生内心,教学效率极低。第三,教学设计水平低。部分教师能够理解教学设计的理念,愿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意识的探索和尝试,但缺乏正确的导引和方向。例如:教学目标概念含糊,设计方案空泛模糊,文本研读不仔细,情景设置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形式单一,内容片面,无法针对问题展开深入剖析等等。教师缺乏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和学习,设计能力止步不前,课堂教学效率偏低。

3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问题的改善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态度是一个主要因素。数学教师应秉承对职业的热爱、对数学学科的喜欢和对教育的欲望去工作,探究数学教学的方向、目标和本质,主动积极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相互探究,形成数学的逻辑意识。例如,在学习三年级《量一量》时,教师全面发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学生的实践数据为积累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动手测量、合作帮助、分组交流、总结规律等几个环节的进行,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起“量一量”这一数学思维,找出问题的本源:只有统一了面积单位才能更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提出问题、设计方法、动手实践、数据分析、总结归纳的整个思维过程。小学数学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培训学习,通过细致详实的教案文本阅读,参加各种教学研讨会和培训等,不断调整、改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应具备严密的科学性和完整的系统性,通过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钻研意识,实现课堂教育内容的延展。如在学习《体积单位》教学内容时,教师首先要制定出课堂的教育目标是: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理解《体积单位》这一单元的概念知识目标——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达到能力目标——学生可以根据学到的知识建起了日常生活中体积单位的常识意义和实践经验,最后实现情感目标——可以顺利地用这些知识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应在编写教学设计时融入更多的创新,这就需要教师在领悟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元素,选取较好的切入点,创新的分析讲解教学重点和难点,编写相应的练习,使教学设计更具针对性和层次感,内容更简洁鲜明。同时,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教师在课堂上组织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自己的逻辑分析、推理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关注思维的拓展。例如,在编写《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时,紧紧围绕“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论点展开设计,循序展开、逐步深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领悟这一知识点。教师先让同学观察图形,找到特殊平面图形的特点、规律,推断结果。将由等长线段组成的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置于同一个平面,让学生理解这些等长的线段3条、4条、5条……之间的关系,再进一步想象将所有的正多边形站成一列,第一个是正三角形,第二个是正方形,第三个是正五边形……由此分析得出结论——圆是最终极的那个图形。这样生动形象化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圆的概念认识,实现教学的趣味性。

4结语

教学设计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新型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教师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能够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对促进教学改革、培养优质人才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数学教师在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同时,既要有一定的开拓创新,也要采取科学的方式措施,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作者:李玉雅 单位:广东省惠州市联和小学

参考文献:

篇(8)

一小学数学课程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1.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探究式学习是在实际生活与学科领域中明确和选择主题的教学方法,从构建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教学情景中,对学习知识点进行问题提出,通过操作、实验、调查、收集、处理、交流与沟通的探索研究模式。不仅能够从中获取知识,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与态度规正,尤其是在创新能力与探索精神上的发挥具有优势地位。2.探究式教学与数学课程的内在联系。小学数学课程传授的是关于数字以及相应的计算问题,也是数学学科中最为基础的能力培养。那么在数学学科中探究式教学的方法主要体现出其研究态度的严谨性,以及在进行学习时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形成知识总结的过程。那么在探究式教学广为应用的过程中,多数学科研究都证实了其对于知识总结与记忆的促进作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1.探究式教学的教育观念。如果要想应用好探究式教学的模式开展小学数学课程,首先教师自身就应当重新认识探究式教学的方式,产生全新的观念从而引导教学规划。通常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多数教师在应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区,其主观认为探究式教学就是提出问题,而这样的理解有失偏颇。从素质教育的目标中我们能够明确探究式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而这里的研究是以活动过程存在于数学课堂中,而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简单回答的方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教学。而数学课程仅以提问的方式进行,也会让学生过多地处于被动地位。那么教师在结合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必然要思考两方面问题。其一,如何将数学问题以利于学生思考的方式提出。其二,需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提升。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掌握探究式教学的应用方法,另一方面也要掌握结合数学内容的有效方式。从而以教师的教育经验,引导学生完成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完成。2.探究式教学的情景创设。小学数学是其学科基础的初级阶段,而学生也在此时具有相对知识少、活泼好动的特点。那么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探寻教学情景的完善,从而引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方面,教师应当构建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应用题或者图形题进行问题思考,也就是将具体问题形象化。如为学生介绍三角形的识别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中画出建筑物,让学生识别其中的三角形,在进行小组讨论与分析中,形成小组内部的最终答案,再进行问题回答。学生通过对形象事物的认知,产生自我知识的总结与思考,不仅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在教学课堂中促进气氛的活跃,促进良好的课堂效果提升。3.注重教育引导的教学互动。从探究式教学的模式中,我们能够发现不仅要让学生从中发掘知识点,同时也要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讨论,那么这其中的互动性要由教师进行引导。以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为例,其数学教师占据了主置,不仅降低了学生的互动性,也阻碍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4.探究式教学的选择性。探究式教学的模式对于数学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并非所有知识点都适用于探究式教学模式开展。那么就需要有经验的数学教师,进行甄别和选择。通常在数学概念的传授中,小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探讨尚未达到深刻掌握的程度,那么对于较为抽象的概念可以以单独传授的方式进行。而相对可以进行讨论的内容,再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进行。如果盲目使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不仅无法起到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更加会产生课堂的混乱和教学进度的延迟,其负面影响也会对学生产生误导。

作者:陈海岩 单位: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甘沟乡中心学校

篇(9)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  构建

引言:探究式教学是在贯彻落实“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时提出的教学方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探究是教育的生命线”。不可否认探究式教学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是最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特别是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小学生更加需要探究学习。让探究从小开始。让学生从探究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养成探究习惯。从而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研究能力的人,这样来为社会和国家培养研究型人才。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我从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探究式教学是“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在教师激发与引领下,学生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进而自主能动地探究和构建当前事物意义的过程。”①他的本质特征是:“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测量直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教师创造一种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有利于开展这种探索的学科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②

从内容和本质特征来看探究式教学包括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这个探究环境中有丰富的教学材料、各种教学仪器和设备等,而且这种材料是围绕某个知识主题来展开和安排,而不是杂乱无章;教师创造了一种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所以有着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使学生很少感到有压力,能自由寻找所需要的信息,自己做种种设想。总之,这种环境要是学生真正有独立探究的机会和愿望,而不是被教师直接引向问题的答案。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探究中明确方向。特别是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讲教师的引导极其重要。包括你怎样设计让学生进入探究,怎样开展探究,怎样使探究更加有意义和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也应该有新的理念——大力提倡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因为小学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持续、全面、和谐地发展。它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同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认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所谓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应该是教师通过对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整合,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究知识,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向学生提供各种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的经验。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途径,课外活动是教学的延伸。在构建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根据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提出通过课堂探究式教学和课外探究活动相结合,积极营造和谐的探究关系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

二、小学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

根据探究式教学的内容,探究式教学是以课堂为主阵地,也就是在课堂中完成的,并且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多是以定向探究为主,所谓定向探究是指“学生所进行的各种探究活动是在教师提供大量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探究。” ③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依然是主体,但是他们缺乏探究经验,需要教师的指导,比如需要教师为他们制定合理探究计划,提出探究问题,在小学甚至还需要老师帮助他们收集一些探究资料。所以我们在数学探究过程中必须有一个精美的教学设计,以便我们在课堂中能很好的完成探究教学。

(一)“实事求是”分析学生和教材

探究教学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取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究式教育的中心或出发点在于学生方面,探究是学生的探究,教只是为学生服务,而不是学服从教。”④所以我们要注意每一个探究的课题是否能适应小学生,小学生能否通过探究愉快自主地学习。在教学前探究的内容、探究的方法、是否适应学生?老师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掌握,老师要分析学生的认知技能、知识能力储备、身心发展的特点、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个性等。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探究内容和方法相结合。比如:小学数学三年级(北师大版)的第一单元---认识小数,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知识储备来看,学生常见的最为熟悉的小数莫过于他们在买文具、买玩具时看到的标价牌上的小数。所以我们要把握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并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来设计探究方法和探究内容。只有在实事求是分析学生并准确把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得到激发,问题意识形成后自然就会生成探究欲望。所以我们在设置情景的时候就不能将情境设置为“运动会中田径项目成绩的表示”,虽然孩子们对运动会中田径项目的成绩用小数来表示也会有一些认知,但却不是耳熟能详的情景,学习动机自然也不会得到很好激发。所以,我们在探究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特点。

同样我们也必须分析教材,教师对教材进行剖析,找准探究性思维训练与教材内容之间的结合点,并使某些数学思想方法螎入情境之中,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维中去品尝探究的乐趣。例如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是小学数学第一学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在本册教材中,学生将学习小数,乘法,分数,对称、平移和旋转,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内容,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与统计观念,感受数学应用的价值,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数学活动的经验。本册还安排了一定篇幅的总复习内容,帮助学生对第一学段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与反思,以期达到这一学段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比如我们在第一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就要注意分析第一单元的意图是使学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如“买文具”、“货比三家”、“买书”、“寄书”),学习小数的初步知识。这是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对小数的感受主要是和元、角、分相联系的,结合购物情境学习小数,将突出元、角、分与小数的密切联系,这有助于学生对小数的理解,并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

因此我们必须将认真分析教材和认真分析学生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探究式教学。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所谓问题,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关于教学内容或生活实际中的疑问,这种疑问主要表现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新问题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导致学生的原有认识平衡的失调,从而激发起学生产生新的同化与顺应的欲望,并由此产生新的平衡。

在探究式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应注意问题的设计。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探究与建构的突破点要围绕“认知冲突的出现、探究热情的激发、问题意识的生成”来确定。所以老师在内容上应注意设计一个能引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究点。如果没有引发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学生将没有进入探究的钥匙。所以必须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有:

1、从现实生活或实际需要中诱发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如:学习“面积”时,提出:(用多媒体演示,如图①,图中表示出一间正在装修的房间,有个工人正在用地面砖铺地面,这样一个场景。)同时还有一些数学信息,房间的长是4米,宽是2米,砖是边长为2分米的正方形。问需要多少块砖才够?这是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站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很想知道,要多少块砖才够铺满呢?地砖的面积、地面大小以及铺满砖数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什么呢?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结果,探究欲很强。

2、知识中诱导学生发现,提出新问题。如讲《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在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后提出:在两位数乘两位数中,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能不能根据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来认识发现呢?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不但会激起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观察、试验、猜测、估计,自己发现问题,找到答案,而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良好的认识结构。

3、从学生的学习中发现新问题。如在一次考试中有这样一道判断题:用同样长的绳子,围出的正方形面积要比长方形大。学生有的认为对,有的认为错。那么到底是对还是错?及原因是什么?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探究性问题进行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三)创设思维情境,启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旧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一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是针对问题定向阶段提出的实质性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办法。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渐养成观察、实验、类比、归纳等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⑴重温、回忆以前的知识与方法;⑵对数、式、图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⑶动手实验、操作;⑷进行归纳与类比;⑸联想与构造;⑹充分交流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提出猜想;⑺比较、修改、完善、分享各种想法;⑻确定最佳解决方案。特别是不拿现成的结论和方法给学生,而把课堂当作科学家发现定理的场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类比、猜想、联想、推理、判断”等,自己发现结论和方法。

(四)解释疑解惑,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传统教学证明过程都是由教师完成,这不符合主体性原则。探究式教学主体是学生,我们认为既然学生已经知道怎样解,就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加大学生的参与度。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对上等生提出高要求:用多种方法完成,并提出新问题;对后进生给予帮助,使全体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树立学习的信心。

(五)精讲总结,理性归纳,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在问题解决后要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回顾反思,使成功的经验明朗化,并组织学生归纳出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技能方面的一般性结论,再通过教师精讲,揭示这些结论在整体中的关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如讲《两位数乘两位数》总结时,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很清晰,在让学生做三位数乘两位数,以及三位数乘三位数这些题,学生通过进位方法的掌握,很容易探索知道两位数以上位数相乘的方法。这个过程让学生知道了问题可以探究解决,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小学数学课外活动探究模式的构建

实施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但是探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学生养成一种探究意识和习惯。探究式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课堂,然而学生的大多数时间却是在课外,课外活动是形成探究意识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必须把握好课外活动探究。在课外活动探究过程中应从两方面入手:

(一)教师布置课外探究活动任务,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一方面表现在教师所布置的课外探究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为学生设计一个让学生在课外进行探究的课题,当然这个课题必须是来源于实际生活,并且有完成课题所具有的社会条件、自然条件以及探究资源。比如,学了“利息、利率”这一内容后,学生理解了利息、利率的含义,知道了怎样求利息的方法,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可想而知。此时,我安排了以下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完成:(1)做自己的小会计,到银行去了解利率,然后把你积攒的钱存起来,想一想怎样存钱最合算?把你的分析汇报给大家。(2)做家庭小助手,帮妈妈理财,算一算妈妈存的钱利息是多少?到期后能取回多少元?怎样存钱最合算?学生极有兴趣,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最后存钱。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对利息的理解极为深刻,拉近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使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

(二)引导家长参与孩子的探究活动,鼓励孩子的探究活动。

教师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重视参与或鼓励孩子在家的探究活动,积极培养自己孩子养成探究的习惯,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让孩子动动脑,动动手,这样长此以往,定向探究将转为自主探究,我们的学生也将成为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社会栋梁,这就实现了我们教育的目的。所以课外探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营造和谐的探究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数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讨论、交流中体验平等、民主、理解、信任、亲情与爱护。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标新立异,敢于与老师争论,师生一起学习数学、研究数学、创新数学。这样的课堂就会呈现积极、向上、自然、和谐、开拓的新气象。

(一)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探究的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和谐是至关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在论及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时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任何压服、抑制都将窒息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创造的萌芽’。”⑤这就要求师生间要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蹲下身来,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解、学会欣赏,成为学生的知心大朋友,使课堂成为学生灵感涌动的空间。教学的过程是师生进行认知交流的过程,也是彼此情感交流的过程。在师与生创造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从而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参与学习的动机,做到敢想、敢问、敢说。课堂民主氛围的创设,源于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教师每一个亲切的眼神、细微有效的动作、和蔼的态度和热情的赞语等,都会让学生感到“心理自由”,尤其是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发扬民主,保护学生的学习自尊心,可以进一步诱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发扬教学民主,就必须要做到:耐心地听取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即使言论本身是错误的),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积极评价每一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探索;相信每一位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任何结论都充满着智慧;鼓励学生勇于发言,积极争辩,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允许学生说“不”,敢于向“权威”挑战,充分尊重学生的新观点、新看法;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数学教学,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善于吸取学生中的意见。

(二) 营造和谐的同学关系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来看,学生具有人际交往的智力和需要,在学生的人际交往中他们最希望得到的交往对象便是自己的同学和同龄的朋友,也最希望能与同学有一个民主、自由、友好的关系。这是他们的需要,只有在教学中满足了他们这种需要,我们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因为良好的生生关系在课堂了能创造一个愉快的空间,并且,学生的钻研需要心理上的安全感和保障感,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学生之间的相互认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的基础之上的。在探究教学中也是如此,学生之间的和谐,可以让学生的心理和悦,在合作中也可以为探究目标达成一致。相反学生之间没有良好的关系探究就失去了桥梁。有这样一个教学事例,有个男同学平时由于很调皮和其他同学相处不是很融洽,在学习数学三年级(下)(北师大版)——铺地面一课,每个小朋友手上有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上课过程中我请小组(4人)用自己手中的小正方行,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只有小组4人合作才能完成。结果小组成员不允许让他参与。最后的结果是整个小组的探究任务没有完成,小男孩被同学排挤,心理也受到了伤害。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老师就必须帮助孩子门营造良好的生生关系。对孩子之间进行情感教育。让孩子之间的关系平等而友好。

(三) 营造和谐的探究环境

哲学上说,一个人的发展变化是“内在”起决定作用,“外在”起影响作用。学生的学习成才我们也可以说,学生的智力、个性、努力等起决定作用,但是,学习的外在条件却对学生的成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的探究教学中尤其如此,所以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

首先,在数学探究环境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的需要,探究需要丰富的教学材料、各种教学仪器和设备等。一是因为他们的认知局限,需要更多的为他们准备更加直观的探究情景。二是因为丰富而直观的环境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其次,在探究的时间上,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需要花时间去验证自己的新想法,需要花时间通过阅读、思考、记叙及考察等多种多样的活动来理解知识,发展探究能力,小学生更是如此,所以在时间上应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不要忙于完成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抢走学生的探究时间,这样只会让学生探究前功尽弃。长此以往学生将很难形成探究的习惯。

篇(10)

二、教师加强学习,提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能力

法律意识的形成源于生活,为了在课堂中渗透教材中所蕴含的法律知识,抓好法制教育,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学习和研究,提升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能力。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学法懂法,提升自身法律素养,每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应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列为学习内容,去研读领悟。只有教师知法、懂法,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自觉地向学生讲法,否则就可能对小学数学教材中存在的契机“视而不见”。另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也要深研教材,善于研究教学活动,在相应教学内容、环节、形式中去发现契机。法制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要关注社会与生活,注重调查研究,讲究方式方法,善于创设话题,把法制教育寓于数学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在苏教版教材中,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结合课本中有关纳税习题和纳税知识的介绍,安排学生进行调查,了解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地渗透法制教育,不但让数学教学不再枯燥,也让学习过程更加有趣,学习结果更加有效。

三、教师把握好度,以免将数学课变成法制课

篇(1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多重视小学数学文化教育的发展。数学文化的深奥以及强大的实用性使小学数学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数学不只是教学工具,更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教学载体。要更加注重小学数学文化的教育,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对小学数学文化教育的认识

数学是人类用其独有的理性的思想不断地对客观世界进行的高层次抽象的创造活动,所以,数学文化体现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因此,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数学文化的培养,让学生领会到数学中所特有的数学思想、数学精神、数学学习方法以及数学的形成与发展。广泛地说,数学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加强对小学数学文化教育的实践是必要的。

二、小学数学文化教育的实践与认识

1.在小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

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文化,数学文化对小学学生的教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要让学生从繁重的数学文化的教育中解脱出来,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的奥秘,培养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学习兴趣,重视课堂数学文化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认识数学、了解数学,还应该培养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对数字的教学中,教师要在课前对数字进行整理,通过有趣的课件让学生了解数学,从中学到数学的相关知识,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在小学课堂外延伸对数学文化的教育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应发挥学生在课堂外对数学文化的感悟,帮助学生进行理性的文化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有效地将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育的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提高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