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思维能力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notmasteredit.Whentheyusetheforeignlanguage,theyshouldtrytoforgetallabouttheirown.Iftheycannotdothis,theyhavenotreally
learnedthespiritoftheforeignlanguageandcannotuseitfreely.”。
依据上面的这段话,我们认为学习外语的目的在于应用。而要达到应用自如,首先要在外语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排除母语的干扰。如果在外语学习中不能排除母语的干扰,外语的实际水平也不会有真正的提高,外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也不会产生质的飞跃。在短期内培养和造就外语实用型人才也只能是纸上谈兵。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外语思维能力,尽快地培养出外语实用型人才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分步实施:
一、狠抓语音语调的基础训练,培养良好的语音面貌
语音语调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阶段。如果语音语调不正确,学生就不敢轻易张口,会严重影响听、说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不厌其烦地把正确的语音语调传授给学生。要求他们大胆地张口,大量地模仿和练习。重点解决学生发音中普遍存在的长音不长,短音不短和重音掌握不好的问题。真正做到发音准确,语调自然。在打下正确坚实的语音,语调基础之后,结合语法教学展开第二步的培养外语思维能力训练。
二、以实际应用为基点、强化句型,词汇及词组的训练
在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上,全面突出句型,词汇及词组训练。这个阶段的教学要加大听、说的力度,尽量减少语言互译。教学中一是要鼓励大家多听、多讲。二是要注意结合实物、实景,使尽可能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实践中,忘我地进入实际角色,也叫情景语言训练。对学生的要求是:摆脱母语、进入角色、认真模仿、反复磨炼。在机械训练阶段,要强调模仿和记忆的作用,对实用的句型,词汇和词组要用心记,反复练。通过大量的演练增强记忆,再通过记忆提高演练效果。我们在训练指导中应注意将所讲的内容分门归类,适时加以扩充和展开,使学生的知识视野不断地拓宽。让大家感受到自己所学的语言知识得到了实际应用,提高了兴趣,觉得自己的语言知识即有用,又不够用,从而激发起更大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掌握的一点是要求大家能用外语表达的,就不用母语讲。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习惯。使学生对外语的应用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不自然变成自然,熟巧程度不断提高。三、安排好课外活动,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在课堂训练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课外外语实践活动。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好学习、训练内容并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做到学有目标、学有内容、学有压力和学有动力。在训练中,应注意安排学生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地扩大机械记忆和背诵的范围,从单词、词组、短语、习语到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章,对一些实用有趣的内容,应做到倒背如流。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模仿原文,用外语写有关的文章或段落,并能熟练地脱稿口述。课外活动内容应避免干枯。要多安排情景性语言会话内容,结合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到相应的场所,如车站、银行、商店、饭店、邮局、办公室等场所进行实地的语言训练,以增强趣味性和真实感。让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在实际应用中产生、发挥和提高。逐渐培养成外语习惯性思维,而不是先由母语转化为外语。
坚持课内、外训练内容和目标的协调统一,有助于加快培养学生外语思维能力的步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到自己不是单纯的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为了实际应用去学习外语。从而摆脱学习的被动状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利用音像设备进行跟踪录音和拍摄,对每次的课外语言实践活动情况进行研究和总结,从中找出不足,再加以改进和提高。
总之,外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够实现的。它是外语人才培养的关键。只要做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的目的就能够达到,教、学双方的水平都会有更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近几年来,我在化学教学实践中为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整体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现就一些感悟简述如下:
一、导入要奇——兴趣性。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该课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一阶段可直接作为新课导入,也可以设计在新课导入和进入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过渡,但它决不等同于导入过程,而是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因为它直接牵动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如果教师通过导课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在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以设计几个非常有趣的实验:(1)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热水中,水会沸腾起来,为什么?(2)向盛氢氧化钠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观察显示的颜色。同学们带着一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一下,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这一阶段,从教育教学目标上,否定了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探求知识,把教学的基点定位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从教学内容上讲,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显现的内容,必须和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关联,但最好不要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结构上讲,这一阶段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二、精讲点拨——科学性。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学生基本上都能进入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但千万不要认为直接讲授知识的时机已经成熟,否则,将截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过程。教师应当承接第一阶段给学生呈现的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内容,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对于知识的讲授,无须讲求立论、讲解、分析、小结的完美程序。要知道这种完美的程序,只对教师“完成任务”的自我感觉有用,甚至是一种变相的对学生不负责任。教师必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捕捉学生学习的障碍和思维的灵感方面,并及时开导启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沿着思维的阶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胆识,培养他们的能力。在教学结构上,该阶段表现为通过教师的非定性讲述,勾勒出知识结构的模糊概况。学生在形式上是被动的,但在思维活动中,仍然居于有意义的主动地位。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通过讲解,勾勒出知识结构的轮廓,教师处于主导角色的位置。教师若要成为“主导”,重点应放在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上。那么,教师必须转变备课只熟悉教参和教材,上课“照本宣科”的轻备课,重授课的教学思路,确立重备课,活课堂的教学思路。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仅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线索,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而且要着重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广泛搜集现实的材料,设定使用的媒体和教学方法,并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扎实、科学、全面的备课,将会使课堂教学厚积薄发,游刃有余。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备课的工作量要远远超过上课的工作量。
三、巧设疑问——思维性。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段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日本的课堂提问研究者把提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徒劳的提问”;另一类是“重要的提问”,而区别两者的重要标志,就是看提问是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疑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实验事实入手,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课时等因素的影响,大学数学老师课堂教学的时间受到限制,无法对课本中的理论定理、公式、概念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即使有的老师讲解的非常细致,仍有学生听不懂.而听懂的学生在自己做题时却不知如何解题,这是学生没有得到充分训练的结果[1].大学数学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陪着学生做大量练习,这就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课本知识多做预习和复习.预习的过程中,要理解相关的概念、公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课前的预习,有助于学生有侧重点的听课,有利于学生跟上老师上课的节奏.课后的复习是学生对已学内容的巩固和掌握,是提高其数学水平的重要环节.由于学生数学水平的不一,数学老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布置作业的方式来指导学生预习和复习.例如,让学生解释数学内容的某一定义、某一解题方法等.教师可在每节课结束之前安排好下节课的内容,便于学生提前做好预习.
三、引领式教学
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数学老师可以故意设置一些陷阱引导学生自主的思考.学生自主预习、复习、老师适时引导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做到举一反三.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提问,培养学生综合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数学老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把学生分组,让他们互相交流,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思考方式,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只要是能够启迪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数学老师都可以进行尝试.比如在数学课上进行知识竞赛,学生为了比赛,必须做好十足的准备,既要弄明白相关的知识点以及解题的方法,还要准备好语言表达.学生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已经学习到的知识点,还锻炼了思维能力.
四、注重课外培养
1.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大学数学和其他课程不同,除了课上时间,学生也要花一些课余时间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在自主学习期间肯定会遇到难题,需要在老师和学生的帮助下才能解决.由于大学数学自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联系到数学老师,只能先与学生进行交流来获得解题思路和方法.数学老师可以帮学生介绍一些数学成绩比较好的数学专业的学生或者是研究生对他们进行辅导,帮助完成他们课后的复习工作.通过彼此之间的沟通,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会提升,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拓展.
2.借助新媒体
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学习逐渐成为学习的一种方式.信息网络在学校的普及,使学生在学校中就能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为自主学习打开便捷通道.数学教师可以有目的性的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网络有针对性的查询并作出总结报告,最后完成任务.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数学软件在课堂上的应用.老师可以提供一些数据,让学生在课后对其分析,促使他们去学习相关的数学软件.
思维共振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手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双方认知基础、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方面步调基本一致,在同一平面进行互相交流,创设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情境。在学有障碍时,以教师或部分学生的先进思维触发、点活学生自己的思维,达成共识,优化思维,让全体学生共享集体互助学习的快乐。
二、“思维共振”的作用
首先,“思维共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师生之间是教学相长的合作关系。教师不再是课堂中机械的知识传授者,学生不再围着教师“人云亦云”,通过自己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独立的见解。在交流中,师生、学生之间展开积极而广泛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讨论,在传递、加工信息的同时,诱发着学生悟性的启动,促进学生多层次、全方位的释疑思维的展开,在这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美妙情境中,学生不难创设出新颖别致的解题思路和构思,最终获得准确而清晰的解题途径和方法。这样的思维是深刻而又创新的。
其次,“思维共振”充分把认知纳为学生探究的过程。在“温故引新”的情景中,学生之间你争我辩,互助互学,不乏对以前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方法和技能的再现、统摄、迁移、重组、变换、改造和升华。使学习过程不再苍白、单调,激发学生思维活动走向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利于知识结构的系统化,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从而主动的提高教学效果。
再次,“思维共振”着眼于“作为个体的学生”向“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学生个体”的转变。在这一社会环境中,个人与整体、个人与个人之间存在着,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关系,彼此提倡不同意见、不同认识的充分交流,乐于自我剖析,善于借鉴先进思路,促成最佳共识。每个个体都力争成为一名有学习能力,有合作精神又不乏个性的学生。
三、“思维共振”对教师的要求
1.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在数学知识面前,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认清自己只是知识的已知者,学生是未知者。已知者不能轻率的把自己的思维投射于学生,要站在未知者的位置,以平等、互助的示范者、顾问、解惑者的身份出现在他们面前,尊重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鼓励学生大胆阐述对问题的见解,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激发、开放、活跃,这是形成思维共振的基础。
2.把握结构设好坡度。
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有的观念和意识往往难解释和接受新的概念和方法。因此,备课时教师要深钻教材,理清脉络,形成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以此为依据设计出学生学习的过程结构,尽量使学习的坡度得以平缓。容易受阻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必要的加工,使原认知结构与新旧知间相互作用,产生同化和顺应,减少思维受阻的强度,创设出切合学生心理、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诱发学生思维上的突破,形成知识与思维间的共振,最终促使知识内化。这是形成思维共振的关键。
3.学会倾听即时评价。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求突出知识结构,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与步骤,面对学生的讨论发言,教师要学会倾听,即时评价。遇上学生因语言组织能力有限而词不达意的现象,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点滴信息,迅速进行加工、提炼,然后反馈给学生,让其他学生补充完善。遇上偏离论题的回答,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调整,让学生“笑着站起来,笑着坐下去”。保护好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这是形成“思维共振”的重要保证。
四、“思维共振”的实施
1.问题为基础──引发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究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开始于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要想引发学生的思维,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为学生提供一个情景,启发学生在认识上产生问题,创设问题的情境。
如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课一开始,并出示课题,问:“看到课题,同学们想到了什么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迅速开启了思维大门,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什么是余数?”“余数是怎样产生的?”“有余数的除法竖式该怎么列?”“余数该怎么表示呢?”“学余数有什么用?”等等。学生的提问也正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经过“一问一提”学生的认知方向与教学目标达成一致,在学生统一需要、动机、目标的召唤下进入了新知的学习,为引发思维共振打好了基础。
2.探讨为阶梯──展开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借助这一点,我在教学“除法竖式”是,并不急于端出问题的结果,而是出示56÷8一题,请学生尝试竖式计算的方法,得出了等多种答案。“到底哪个对呢?请同学们说说理由。”顿时,教室里象砸开了锅,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为自己的新创造辩解。在热烈的环境中,暂时思维混乱或受阻的学生吸取、借鉴同伴的精彩思维片段畅通自己的思维。思维灵活的学生通过表述,也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明朗。这种“先知带动后知”的合作研讨,大大增加了思维含量,促进了全体学生思维的展开、创新意识的培养。
当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回答定有不足或错误,教师在指出思维偏差的同时要肯定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保护学发表不同意见的积极性,创设全体学生思维的情境。
3.讲评为关键──集中思维。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非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什么也不讲。教师的引导和讲评建立在学生的思维基础之上,根据学生的发散信息,结合教材,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最终概括出解题方法,总结出共同规律。使学生发散的思维条理化,系统化,集中化。寻求思维的最优化,促成思维的共振。
如在除法竖式列法这一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争辩后,对这两种列法还是各持所见,互不相让。此时我让学生认真阅读书本,细心讲解除法竖式的意义,问题终于解决。并告诉学生学了后面一节就能更清楚为什么除法竖式的写法要采用第二种。这样不但很好的解决了学生的疑点,还激起下节课学习的兴趣。
2高校数学创新教育的内涵分析
创新教育理念的提出更多的是依据创新素质结构的基本内涵来确定和提出来的。在我国,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来提高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并根据此基础来影响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在这样的基本理念之下,高校数学教学的创新教育过程就必须要贯穿于整个的教学各个环节当中,通过对学生施加更加科学的干预,使其能够在整个的教学领域中有更加崭新的发现,获得更加崭新的思想、尝试更加新的学习方法。在掌握一般的应用规律的同时,培养自身的数学能力,从而为将来成为创新型的人才奠定数学教育的素质基础。而在这一个过程当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对于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科学的创新教育则是关键所在。
3高校数学创新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分析
高校学生的思维和意识相对比较的稳定和成熟,尤其是对于一些事物的价值的判断也日趋完善,在这个阶段对其进行创新教育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就变得尤为的重要。针对高校学生的实际特点,高校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3.1引导想象,诱发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校数学教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首要要主动的去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想象,最大程度的释放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以此来缩短学生解决问题的相应时间,从而更好的获得更多的数学发现的机会。另外,教师在锻炼数学思维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根据教材的潜在因此,创设出更加合理的想象情境和相应的空间,提供给学生想象的相应素材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想象。
3.2开感直立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品质进行培养,创新学生人格
有学者曾经指出,“创造者具备一定的智力是高创造力的重要条件,但是,具备高智商并不是唯一的先决条件。由此看出,创新过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智力活动,特也需要将创新的主动性和创新情感融入到整个的过程中。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以良好的个性和品质来作为基本的后盾。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个性的品质和相应的人格教育,更应该更加均衡的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和全面的进步和发展。
3.3诱发学生进行思维发散,拓宽创新的广度和深度
在高校的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努力的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提供各种有利条件,首先,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出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实践,主动的鼓励学生去多思考、多提问、大胆的尝试,尤其是在面对同一个问题的时候,应该寻求不同的方式进行解决。以此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和敢于创新的思维和意识,以此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思维,拓宽学生创新的广度和深度。诱发学生进行思维扩散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着重对学生的创新广度和深度进行把控,使学生能够在一个正常的、合理的过程中来进行创新性学习,避免学生偏离正常的范围。
3.4巧妙的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
教育学教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由此看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的、积极的进行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关键所在。在巧设数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的去寻找在我们身边经常见到的、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一些例子,使学生能够很快的、更好的进入到教学情境中,从而提升整个的教学效果。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类比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具有重要作用,类比思维能力也是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能力,因为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类比思维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帮助人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例如,人们可以根据今年冬天的降雪量以及温度推测出明年粮食的收成,可以根据晚上的天气状况推测出第二天的天气状况,这些问题能够推测出来,依靠的都是人类的类比思维能力。类比思维能力在数学学习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她主要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利用已知的条件,推测出未知的答案,例如,等边三角形ABC的高是6,已知D是BC的中点,DE垂直于AB,DF垂直于AC,求:DE+DF=?这道题就要求学生利用类比思维解决问题,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求出正确答案。这也说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是很重要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
小学低年级课本中有大量的插图,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培养学生阅读形象思维能力。在看图中,先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各种观察方法,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看图的习惯,看过图以后要求学生了解并记住图画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看图中还引导学生逐步抓住事物的特点,并展开想象和联想,丰富图画的内容。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明显地得到提高。如第一册课本看图学文《秋天到了》,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然后回答“图上画的哪些地方说明秋天到了”,最后让学生用“因为秋天到了,所以……”的句式练习说话。又如第二册《小八路》一课,我们充分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说说:小八路坐在哪里学习,为什么坐在石头上学习,他看书时会听到什么声音,等等。教师每次指导学生观察说话时,都让学生各抒己见,而且要求尽量做到说出的话不跟别人相同。这样不仅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还培养了他们的求异思维。
二、依话作“画”,以“画”示文
这是本项实验的一个重要训练内容。在学生读文时,要求边读边想象,尽量想象出课文中描述的画面(场景)来。有的课文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内容之后,按照课文的描述画出图画(简笔画),画完后再与课文对照。这一步骤对于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都有好处,也能检验学生对于课文内容是否真正理解。如教第一册《小小的船》一课,在学生读文时,让学生依据想象作画。通过作画,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并且依据作画理解了“弯弯的”“小小的”“两头尖”等词语。然后借助能抽动的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叠词“闪闪的”“蓝蓝的”。这样通过直观的画面,学生初步感知了蓝天星空的美景,既激发了探求新知的欲望和兴趣,又为学习诗句打下了基矗当然,在检查学生头脑里形成的画面时,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不要因为学生没有画清楚而挫伤学生想象的积极性,也不要以为画得越多越好,如果已脱离了课文的内容,就千万不要表扬这个学生“想象力丰富”。因为我们的训练目标是依“话”作“画”,把“话”变成“画”。
三,比较分析,体会形象
对有些课文,教师则可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比较分析,可用填表法上k较观察法等。如教第一册《比尾巴》一课,可先把猴子、兔子、松鼠三种动物的身子遮盖起来,让学生对比观察三种动物的尾巴及各自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说出它们分别是哪种动物的尾巴。教第三、四节时,先提问: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然后再让学生对比观察三幅图,看后回答问题。教学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可设计下面的表格,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四、设计补充练习题
二、联想
联想指由某现象某概念而想起其它相关的概念。能引发联想的现象或事物,往往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即在大脑留下深刻痕迹的现象或事物。
三、对比
比较是初中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只有比较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及特点,才能获得准确、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灵活运用。对比,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从相似的事物中寻找差异;一是从有差异的事物中寻找共性,其目的是维护概念的真理性,防止概念的混淆。
四、网络
以某物质、某产品、某概念为中心,建立有关知识和概念的网络,使学生把学过的知识、概念“网络”在一个线型或体型的结构之中。
五、拔高
拔高即引伸,让试题有梯度设计,让难度步步递升。在初中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处于形成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我们在训练过程中,不可急于求成,好高骛远。“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在训练程序上有个恰当的梯度安排。
六、改错
对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在审题,或使用知识、技能,或判断推理过程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如果我们不能防止错误,那么出现错误时一定要认真加以纠正,并从中得到启示和教益。这里要注意:①在哪儿跌倒,在那儿站起来。要有的放矢。②容易犯错误的地方,经过改正以后,还可能重犯这样的错误,为此纠正必须彻底。要从概念上、方法上、心理上深刻挖掘原因,总结出教训来。必要时应进行复查。
改错用在教学中,往往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教师采用“谬误法”教学,有意识把学生引到错误的做法上,然后进行改正。欲擒故纵,从一反一正的曲折迂回中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还有一种方式,如某学生的错误,在教师指导下让全班学生来纠正,这样全班同学都陷入积极思维的漩窝之中。敞开思想的火花,对吗?错在哪里?怎样改正?为什么?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七、抽象
把具体物质或数据用字母代替,指出问题并给出条件,让学生进行推理或判断,这就是抽象法。
八、总结
只有牢固地、系统地掌握化学知识才能灵活地去分析解决问题。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归纳、整理已有知识,使其形成系统。这就需要进行总结。总结的目的是便于记忆,便于形成系统,便于掌握方法,更便于培养思维能力。
九、干扰(迷惑)
以往评估护士对重症患者的护理水平从患者床单位是否清洁、患者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是否到位等进行静态的评估及从护士是否掌握“七知道”来了解护士对病情的掌握程度,然而患者的病情变化是动态的,当病情突然出现变化时护士是怎样判断并解决的,这需要进行动态评估才能了解。目前,重症护理记录还不能充分体现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不能看出重症护理的动态信息。我院护理小组2004年建立了重症及死亡讨论制度,在重症及死亡讨论中采用护理叙事研究的方法,让参加重症及死亡抢救的护士讲述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的护理场景,再现护士的分析判断及处理过程,评估护士在重症护理中的思维能力,这是对重症护理质量管理方法的重要补充,也为优化护理队伍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依据。
1临床资料
选取2005年1月一2006年8月我科急诊收治的糖尿病重症患者38例,男18例,女20例,年龄岁。糖尿病合并心脏病心功能Ⅳ级8例;糖尿病合并肾病尿毒症期10例;高渗性非酮症昏迷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5例。死亡8例,好转30例。护理人员12名,学历:全日制本科2名(均为主管护师),夜校大专4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2名),中专名(护师2名、护士4名);平均工作年限:主管护师年,护师8年,护士4年。
2方法
由12名护理人员及参加救治的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1名、科主任1名成立重症及死亡讨论小组,在38例重症患者好转出院后或死亡后1周开始讨论,由参加救治的主要护理人员3—4名(其中必须有主管护师1名,护师1名,护士1名,当参加抢救的护士多时可随机增加1名护理人员)回忆患者的护理场景,主要讲述患者当时的总体状况如何,护士对患者进行怎样的整体评估与分析,发现的病情变化有哪些,当时的护理重点在哪里,对患者及家属作如何指导,向医生如何反映情况及与医生如何协商,怎样根据病情准确判断护理问题并果断处理。先进行集体讨论,确定该患者的护理标准,用于评价参加救治护士的分析与处理是否正确与全面,然后发放评分表,评分表按照提前发现病情变化、全面对患者整体分析与评估、充分把握护理重点、随时指导患者与家属、根据病情准确判断护理问题并果断处理或其他处理这项进行4级(很好、较好、一般、较差)评分,分别是分、3分、2分、1分,总分为20分,最低分为5分,由其他9名护理人员及以上3名医生对叙述救治过程的3名护理人员进行打分,去掉1个最高分和1个最低分,计算出平均分。规定18分以上为优秀,分为良好,12分以下为不合格。每个护士均被评分次(即随机护理10个不同重症患者),统计出不同层次护理人员优秀、良好、不合格的人次,将数据输入.5软件,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3结果
3.1不同学历护理人员重症护理思维能力比较显示:不同学历护理人员重症护理思维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日制本科学历护士的重症护理思维能力明显好于夜校大专学历护士和中专学历护士;夜校大专学历护士与中专学历护士重症护理思维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2不同职称护理人员重症护理思维能力比较显示:不同职称护理人员重症护理思维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管护师的重症护理思维能力明显好于护师与护士;护师与护士的重症护理思维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讨论
4.1不同学历护士重症护理思维能力分析及管理对策重症护理要求护士要有较广泛的专科护理知识,有一定的病理生理学知识,善于创新及应用逻辑思维发现问题及总结经验并不断学习[21。表1结果表明:
全日制本科学历护士重症护理思维能力明显优于夜校大专学历护士和中专学历护士。本科学历护士理论知识全面,工作细致,能够提前发现患者病情突发的先兆并能理解和积极配合医生工作,采取预防措施,减少疾病突发,此外,她们分析能力强、表达能力较好,在I临床工作中能够迅速把握不同患者的护理重点,并能有效指导患者和家属,共同促进疾病康复。夜校大专学历护士与中专学历护士重症护理思维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提高护士重症护理思维能力首先要鼓励护士提升全日制学历,增加全Et制本科护士的比例,还要在临床注意对护士进行继续教育,以增加护士多学科的医学知识和多种专科护理知识。可对护士进行集中培训,还可请本科医师讲述常见危重症的临床表现、抢救及监护,并在学习后进行书面考试。护士只有掌握了多学科疾病的临床表现,特别是各种疾病病情加重的先兆,才能早期观察病情变化。
有了理论知识作基础,如何将理论用于实践又是一个问题。长期以来护理工作以被动执行医嘱为主,养成了很多护士遇到问题过分依赖医生,不养成自己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这对提高思维能力是一个障碍。只有护士学会遇到问题首先独立分析病情,并给予医生必要的提示,从护理角度与医生共同商量处理的办法,才能提高自身的能力。
4.2不同职称护士重症护理思维能力分析及管理对策重症护理要求护士要有较广泛的实践经验,积极稳定的情绪,操作敏捷、工作细致耐心,善于用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来减轻患者及家属的依赖和焦虑心理,有顽强坚韧的意志品质从容面对紧张的局面和复杂的情况【21。表2结果表明:主管护师重症护理思维能力明显优于护师与护士。本组主管护师平均工作年限较长(15年),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重症病例较多,能够掌握不同重症患者的护理对策,对突然出现的病情变化能够冷静果断地处理,并且操作技术熟练,与家属沟通交流较好。护师的工作年限相对短,约有113的人重症护理思维能力处于良好阶段,她们经过一定时间的经验积累与学习,其中的优秀者重症护理思维能力会出现新的飞跃。护士临床经验和专科知识都较少,临床思维还以护理操作为主,不能全面整体评估患者,把握护理重点。如何更快地提高低职称护士的重症护理思维能力是目前需要探讨的另一个问题。国外研究表明高水平的护理不把护理视为单纯的操作,还通过患者的血液循环、灌注、营养状况、皮肤完整性等全身的物理状况来评估患者的总体情况【3】,而我国目前的护理正是以护理操作及急救技术为主,忽视了对护士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最好途径是医护查房和病历讨论,在其中可以学习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的处理方法、诊疗思路等,从而促进临床经验的积累。此外,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点应定在学校教育,尤其是在护生的临床实习期间,在实习期间多开展各种个案查房,在查房中要求护生对患者的病情首先进行整体评估,然后用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学生思考患者的护理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护理措施的实施阶段,让护生学会如何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对患者及家属作必要的护理指导,与患者及家属配合共同促进疾病好转。超级秘书网
4.3积极推进护理的分层次上岗根据美国健康护理质量研究机构报道:1993年由于较高水平的注册护士护理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尿路感染、失去抢救机会、休克或心衰、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时间延长等危险明显减少,护理的技术越全面,患者痛苦的机会越少【41。医院不仅需要有足够数量的护士,而且需要有足够的具有一定经验、学历和技术水平的护士才能满足人民健康服务的需要【5】。不同层次护士重症护理思维能力有所不同,如何优化护理队伍整体结构,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成为护理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部分医院推行的护理分级管理模式是应目前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现状提出的新的发展思路与趋势,这种分层次上岗赋予了护理人才结构的新形式,有利于加快学科建设【6】。本研究对不同层次护理人员重症护理思维能力进行评估,为护理分级管理模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王磊,蒋晓莲.叙事研究一护理质性研究的新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352—354.
【2】王志红,周兰姝.重症护理学嗍.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
【3】侯桂英.美国注册护士与非注册护士对护理质量影响的比较【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2):70.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硝酸的氧化性时,可提出:酸能跟多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但是为什么在制备氢气和硫化氢时,却要用盐酸或稀硫酸,而不能应用稀硝酸?在讲述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时,可利用其性质的对比和分析,从而提出除去杂质二氧化氮的方法。在进行硫化氢还原性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1、硫化氢是酸性物质,为什么不用浓硫酸干燥?2、硫化氢和浓硫酸会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3、硫化氢在反应中作氧化剂还是还原剂?通过设置总是情境,把学生探索的热情激发出来。
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二、采用多种形式训练思维能力
思维方法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手段,是使思维运动通向客观真理的途径和桥梁。科学史上大量的事实证明,没有正确的思维往往就没有科学上的新发现。没有分类法和归纳法,就没有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没有理想实验方法和演绎法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模型方法就没有原子世界微观结构的发现,没有类比和模拟法,就没有维纳的控制论。
掌握了辩证的思维方法,并实际运用于认识和实践,就能使我们的主体思维能力发生层次的飞跃。
1、基本思维方法的训练
1)分析、比较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新知识不断地涌现,新概念不断的引入,这些知识和要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比如:量筒、移液管、滴定管、容量瓶,都是容量仪器,都能量出一定体积的液体,所以学生使用时容易混淆。只有引导他们从容量范围,刻度规格以用形状对精确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每一种仪器的用途,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哪一种仪器。
教师应经常将易混淆的概念有意识地提出来让学生展开思索,进行比较,注意抓住某些模糊或有错误的认识,将原因加以分析,使学生掌握概念的精髓,将错误扼杀在萌芽之始,这样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正确可靠,而且思路正确,并提高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
2)抽象、概括思维的训练
信息的输入诱发了思维,引起了质疑,从而产生了问题,提出问题总是希望解决问题,实际上是寻找解决所需要的信息。对一个问题的解决有时需要几分钟或稍长时间,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学生的认识过程大部分属于前者,课堂教育更是如此。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对若干对象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认真探讨点拨的最佳时机,选择最优的知识媒体。例如在讨论胶体的稳定性时教师提出为什么制得的胶体没有沉淀呢?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播放Fe(OH)3胶体的电教录像,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红色的胶团在阴极附近上下浮动的情境,仅用五分钟就看到了Fe(OH)3的制备、净化和电泳的全过程,使学生很快得出胶体之所以稳定,一是带电胶粒的相互排斥,二是布朗运动的扩散作用。这一认识结果的完成,实际上是对客观对象的本质的规律性的反映。是对所见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3)推理能力的训练
推理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可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即从个别的特殊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例如:在讲到导体时,从铜、铁、铝、金、银等金属导电,推出一切金属都导电,这就是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则是从一般到特殊,即从一般原理到个别特殊事例的推理。如以“碱金属元素都具有较强的金属活动性”和“钠是碱金属元素”这两个判断推出“钠具有较强的金属活动性”的结论,在学习元素及化合物时,在学习了某一族元素的代表元素后经常可推理出同族其它元素的主要化学性质。就是演绎推理。在化学教学中经常要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演绎推理,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学生立体思维训练
立体思维是在基本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以智慧为轴心,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打开一个又一个的空间。变点的线的思维为立体思维,变静态思维为动态思维。培养多系统、多方位、多功能、多角度、多途径的高效率的思维方式,提高思维的品质,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开启智慧的大门,打破传统和习惯的惰性,产生大量的创造性思维。
1)整体思维。整体思维就是思维的广阔性、高度性和整体性。站得高,看得远,既有广阔的视野又有把握全局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跟工业、农业、国防、日常生活、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和其它自然科学、哲学等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应经常地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在讲二氧化碳时介绍“温室效应”,讲二氧化硫时介绍酸雨的形成和危害,讲卤化银时介绍变色镜的原理,讲乙酸时介绍我国中医用食醋滴鼻治疗感冒等等。在化学教学中结合教材适当地联系实际,不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
2)动态思维。就是用动态平衡的观点观察现象,理解概念,探究物质的性质,掌握物质的制备原理,分析反应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时,通过观察红色喷泉的演示实验后,使学生认识到氨跟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并在氨水中存在以下动态平衡:
NH3+H2ONH3•H2ONH4++OH-
运用上式的动态平衡规律,组织讨论下列问题:
(1)氨水中存在哪些微粒?氨水跟液氨有何区别?
(2)氨水应如何保存?为什么?
(3)如何鉴别某一气体是否为氨气?
(4)为什么可以在浓氨水中加入固体烧碱制以氨气?
(5)夏天打开浓氨水瓶子时应注意什么?
通过讨论,增强了氨的性质跟组成、制备、贮存、检验的联系,活跃了思维,变静态为动态,同时也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逆向思维。英国化学家戴维了现了七种元素,这在元素牟发现史上是罕见的。那么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就在于他运用了逆向思维。当1990年意大利科学家伏特,发现了伏特电池,第一次将化学能变成了电能。化学家戴维则思其反,进行了电化学研究,用电解法制取物质。1907年,他选用电解熔融的苏打和苛性钠制得了钠。同年用电解硼酸制出硼。1908年用电解法制备的汞齐加热制得钙、锶、钡、镁等碱土金属。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从事物的相反功能去探索、质疑,不仅加深了知识理解,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也有利于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甚至会发现个令人惊奇的新天地。如在讲化学键时,可要求学生思考以下是非判断题:
(1)极性分子一定具有极性键,那么具有极性键的化合物一定是极性分子。
(2)只有非极性键的物质一定是非极性分子,那么非极性分子一定具有非极性键。
(3)具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一定都只有离子键等。
1、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形象思维可以直接利用感官接受具体形象信息,然后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使抽象的语言变成具体的,直观的,且有些趣味性的概念,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产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比如:《物质结构》中讲述电子在核外运动遵循统计规律时。可以通过启发和讨论的形式获得以下共识:蜜蜂在某一朵花采蜜时,没有确定的飞翔路径,似乎没有规律。但长时间多次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蜜蜂在这朵花的近处远处都可能出现,但蜜蜂总会在离花近的地方出现机会多。可以说这就是蜜蜂在对一朵花采蜜时的运动规律。然后引出电子运动的统计规律。学生就好象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统计规律,由好奇,成功到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2、是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概念,理论,推测实验本质,提高教学效果。学生们运用形象思维通过直观的类比,联想等思维加工,使抽象难懂的概念、理论变成易学易懂的,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而且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我们要讲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电子、质子和中子都是微观的,如果只是用语言去描述,很难把学生的思维给打开,让其相信没有任何印象的东西。而如果我们通过宏观物体,如太阳与地球的相对运动的形象描述,根据其相似性来引出电子对于原子核的相对运动,由宏观物体的运动特征对比归纳出微观电子的运动规律特征。通过形象的类比,及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又较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潜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是有助于学生其他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形象思维的培养,使学生的联想能力、类比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等都会有相应的共同发展提高。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必然会应用和带动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多种思维能力间是相辅相成的,比如我们在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就会用到类比,创新、抽象和辨证等多种能力,从而得到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二、在化学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的途径可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运用形象的化学用语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术语特别是对于分子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等符号模型的掌握和理解,大都是比较复杂和抽象的,但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利用这些素材去引导和探索,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比如当我们在讨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作用很强时,可以运用时,我们可以运用离子化合物熔点来形象的讲述,对于氯化钠中的钠离子与氯离子之间有较强的静电作用,即钠离子与氯离子间的离子键的键能较大,我们可以我们可以对氯化钠的熔点的讲解,来说明破坏离子键是不易的,引出离子键是很强的作用,运用形象的化学用语把感念特性具体化。再者对于我们遇到的一些分子式,也是很好的形象思维培养素材,分子式中原子间的结合一般是具体的,我们可以根据其分子式特点来对其结构、连接方式和形成元素间的质量比关系加深了解,形成表象,培养形象思维。通过我们把化学用语的形象化,把概念本质的具体化,可以比较好的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枯燥的知识感念转化成兴趣型的。达到教与学相一致。
2、由化学实验现象、化学反应的本质去引导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化学是从实验入手研究的,化学实验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是我们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最佳场所。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对知觉进行整理,组织感觉信息,使感觉材料进行秩序化、整体化以形成直接的感性反映形式。在讨论金属钠与氯气反应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象来进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验前钠存放在煤油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很容易得出钠是比较活泼的金属,然后通过反应时的剧烈程度引导使学生能对氯气的氧化性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再者通过生成白烟过程的思考,可以得到金属钠与氯起化合,用形象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使微观的感念和反应具体化、形象化,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