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电子设计工程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7 16:40:3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电子设计工程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电子设计工程论文

篇(1)

1.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初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能从事电子及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和应用工作,富有创新精神的宽口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知识面宽容易使学生产生困惑,往往形成“什么都学又都学不精”的印象。让学生的学习具有方向感,明白学习的众多课程之间有什么关系,学完之后能够具备什么能力,通过树立培养方向去除学生的这些疑问。从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名称及培养目标来看,该专业主要由“电子”和“信息”两方面构成;当然二者是不能简单分开的,但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可有所侧重,即形成偏重于应用电子类和信息处理类的两大方向。应用电子方向强调学生在硬件方面的能力,通过电路、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单片机、DSP、嵌入式系统、EDA等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以电子系统的设计开发为发展方向。信息处理方向则强调算法开发与软件编程能力,以信息处理与信息系统开发为主攻方向,重点课程包括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语言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计算方法、高级语言编程、数据库等。上述大部分课程都是电子信息工程两个方向的公共课,两个方向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1.2课程设计的方向把握

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两个不同方向的学生,专业方向课程设计的组织实施是分开进行的,即分成应用电子技术方向课程设计和信息处理方向课程设计,这两类设计课程都安排在学生修完各方向的主干课程之后。课程设计题目的拟定要体现方向性,如应用电子类的题目可设定为小型电子系统的开发设计,如“室温控制系统”、“智能小车”等的设计开发,信息处理类的题目如“语音识别”、“人脸识别”、“车牌检测”等。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知识结构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课程设计题目。完成各方向的设计题目需要的实验条件是不同的,相应的成果形式、成绩评定方式也不尽相同。

2专业方向课程设计实施实例

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处理方向注重算法开发与编程实践,主要研究利用信号处理、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等信息分析处理手段及编程工具进行相关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专业方向课程设计中常采用图像处理类的设计题目。数字图像处理是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课,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内容多、跨度大、覆盖面广,主要学习应用计算机对数字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的基本理论、方法。要求学生在掌握有关图像处理和图像分析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典型方法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编程实践技能[5-6]。充实设计内容并改进组织形式,通过课程设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2.1图像处理类课程设计的拟定思想

图像处理类课程设计要突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图像处理基础理论的巩固提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二是至少熟练掌握一门编程语言、选择适当开发平台实现具体的图像处理算法[7]。为此在题目选择、设计方案制定等方面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设计题目的选择。课程设计不同于教学过程中的实验,与之相比要更加突出设计性和综合性;而从工作量和难度上讲低于毕业设计。题目不能太大太难,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查阅资料和分组讨论,利用所学知识能给出解决方案或提出思路。设计内容要突出实用性,可以是实际问题的简化。解决问题需要综合应用图像处理多方面的知识点,但要避免图像处理算法的简单叠加,讲究合理应用。

(2)开发平台的选择。针对具体的应用实例可以采用不同的开发平台,如利用普通计算机下的Windows或UNIX平台、利用DSP、FPGA或其他嵌入式开发平台。

(3)编程语言的选择。图像处理中主要的编程语言是VC和Matlab,二者优缺点都非常突出。VC功能强大但要做到熟练使用难度较高,Matlab中有图像处理工具箱、包含了大量可直接调用的图像处理函数,应用简单但程序运行速度偏慢。不同的设计题目可能适于在不同的开发平台下选择不同的编程语言来解决[8]。题目设计时不仅要考虑题目自身的难度,还要兼顾各开发平台及应用不同编程语言的难度差异,比如在Windows下应用Matlab可以选择难度稍大的题目,而使用DSP或VC的设计题目相应要简单一些。

2.2课程设计范例—基于DSP的车牌检测

按照课程设计大纲的要求,考虑到具体设计中的多方面因素,实际教学中设计了多个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知识水平及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现举一个具体实例,借以说明图像处理课程设计的组织管理过程。车牌定位是进行车牌自动识别的前序步骤,定位结果对车牌的识别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综合运用所学的图像处理及相关课程的知识,建立基于DSP图像处理综合实验平台的车牌检测定位系统。

(1)设计要求与指导

布置题目,给学生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同时提供课程设计指导书,让学生明确设计题目要解决什么问题、具体完成哪些内容,以及大致的解决思路。该设计题目要求在DSP平台下完成,完成该题目的关键在于两点,即车牌检测方案的制定和DSP平台下的编程[9]。制定车牌检测方案首先要对含有车牌的图像进行分析,找出车牌区域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及所学图像处理知识设计检测方法。为了便于进行车牌检测,通常还需要对图像进行预处理以提高图像质量。要在DSP平台下完成该设计,必须熟悉DSP的开发环境,同时具备较强的编程实践和算法开发能力。与学生进行初步的沟通,使其明确要完成该设计题目,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分析车牌区域的特点及与图像中其他区域的主要差别。②设计车牌定位的实现方案,主要包括图像的预处理(如平滑、锐化、消除光照不均匀等)、车牌边缘提取、干扰区域抑制、牌照搜索与截取等。③利用DSP实验系统编程实现设计方案,处理结果要求实现车牌区域的自动截取。

(2)组织协调与方案制定

承担设计的课题小组选出组长负责课题分工及组员间工作的协调。课题组长选择平时成绩较好、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同学担任。组员分工以能圆满完成课题任务为原则,兼顾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如动手能力和编程能力强的同学可主要负责DSP平台下图像编程工作,理论知识掌握得比较好的同学可主要负责算法分析与流程设计。当然,分工时也可以考虑有针对性地进行“补短”,通过课程设计促进各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提高。针对车牌检测这一问题,课题小组制定了处理流程。即首先对采集到的车牌图像进行预处理,以降低噪声干扰;然后根据车牌区域的灰度特点选择适当阈值将图像二值化;提取图像边缘,并可利用数学形态学的开闭运算或自定义模板中值滤波进一步去除干扰;牌照区域搜索利用投影法,即通过检测图像向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的投影数据确定车牌区域;最后根据投影检测的结果截取车牌子图像[10]。

(3)算法设计与编程实践

根据处理流程,分工实现各步处理算法开发与代码编程。经过程序调试及对多幅车牌图像的测试改进算法,以逐步提高车牌检测的可靠性和算法执行效率。采集到包含车牌的图像,经过预处理、二值化、边缘检测、投影法定位,最终得到车牌子图像,为后续针对车牌的识别分析等工作做好准备。

(4)设计总结

学生根据自己所做的工作对课程设计进行总结,提交课程设计报告。设计报告重点反映个人所做的工作,交待清楚课题背景和设计内容、方案选择与理论分析、方案实现方式、结果分析以及设计总结等内容。

篇(2)

2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是决定整个毕业设计质量好坏的关键。基于专业导师制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实施,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有助于解决指导环节存在问题。专业导师负责制,即从大三开始,每位学生都选择一名专业指导教师,由专业导师指导专业课程学习、专业技能训练,由专业导师布置和指导其毕业设计。实施专业导师负责制,专业导师来自于科研教学骨干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建立专业导师制度;其次,三年级学生即可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在导师指导下,确定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

3毕业设计质量管理

3.1建立毕业设计规范制度

建立毕业设计管理办法与实施细则、毕业设计大纲、指导教师职责、评阅教师职责、成绩考核标准、答辩工作规范、工作流程、论文格式规范等系列文件制度,从过程管理上形成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的规范和标准。

3.2选题规范化管理

制定科学、合理、规范化的选题申报制度,毕业设计选题实行一人一题、题目不重复。严把指导教师质量关,选派有教学和科研经验、具有讲师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3.3毕业设计过程监控

毕业设计质量监控机构有学校、院(系)及专业建设组(或教研室)三级,采取院(系)自查和学校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明确各级监控岗位职责。监控环节分为初期检查阶段,包括指导教师资格、选题、开题;中期检查阶段,包括教师指导、设计进度、学生工作情况等;末期检查阶段,包括设计质量、答辩资格审查和答辩情况,整个监控环节形成了毕业设计质量监控闭环。

3.4毕业设计量化考核

毕业设计工作的量化考核应以毕业设计规范制度为依据,对质量监控过程进行量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分为一级指标(质量监控、题目选择、论文或设计质量),二级指标(组织领导、质量监控、选题、成绩评定、总体水平)及主观观测点,最终达到对毕业设计工作的量化考核。

3.5毕业设计网络化管理

毕业设计网络化管理系统实现了教师网上出题、开题下任务、中期检查、论文审阅的全过程指导,提供师生互动平台,为教学管理人员的组织立题、中期检查、答辩分组、论文评审、归档全过程监督管理提供了工具,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毕业设计管理水平和毕业设计的质量。

篇(3)

2CDIO模式下的课程改革探索

2.1教学定位

通过与相关企业的座谈与对本地小家电企业的调研发现,企业需要的工业设计师应该具有:对产品工艺和结构等技术方面的了解、熟悉与外形设计有关的国家标准以及满足产品造型安全性的检测等。由此确定了工业设计专业开设《电子电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需要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电工电子技术,了解常见电子产品的结构,为该类产品造型设计提供必要的工程依据。

2.2教学内容制定

根据调研结果和企业需求,将教学大纲作了相应的调整,制定了符合工程的教学内容。其中,课堂授课部分的内容作了如下调整:将以往的电子电路的基础知识进行压缩(约占总课时的1/2),增加与电子类产品造型相关的标准,例如3C、UL等常用标准(约占总课时的1/4),电子产品安全性测试方法与产品造型设计安全性原则等内容(约占总课时的1/4)。同时还会根据调整过的教学内容,编制一本能够适用于该校工业设计专业特点的《电子电工》教材。实验教学方面,基本思路是“从模仿到设计”。即将实验教学的场所由学校搬移至产学研合作基地,学生通过学习已有产品(例如灯饰、小家电等)的设计过程、设计方法、设计经验等,让学生对实际电子类产品的结构设计与造型设计的方法、思路、经验等有了足够的认识后,再将学到的这些实际经验应用于自己的设计中去。将验证性实验的教学由实验教师完成变为由企业中的特聘教学完成。这样可以将课堂的抽象理论学习转化为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学习效率显著提高。

2.3教学实践

依据CDIO理念,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学习该课程,增强学生的“构思-设计-实施-运作实践”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将课堂教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基础专业知识的讲授,由工科的教师担任,主要是建立学生对电子电工技术中常用的基本技术和方法的使用原则;第二部分,工程实践的讲授,这部分以讲座的形式授课,邀请相关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特聘教师,以企业实际项目为例,系统全面地剖析产品造型与产品结构、工艺之间的联系,同时,解答学生在实验或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验教学部分,改“学校———学校”的训练方式为“学校———企业———学校”的训练方式,安排学生深入产学研企业,通过对企业中各类电子类产品开发周期的了解,学习其开发经验,开发的方法。回到学校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观到的某一具体产品作为训练项目,仿照学习到的开发过程,重新完成开发过程。这种训练方式让学生在课程中将学习和实际应用相配合,能够充分了解工业设计实践教学的动机;从基础学习阶段深入到实际应用与技巧的使用,切身体验实际项目的经验与专业设计知识的均衡发展,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设计理念的真谛及实践教学的真正意义;由于实际设计项目的参与,使学生日后的设计相关工作经验更为丰富,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看到的和学到的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和理解。具体完成过程如图2所示。除此之外,还将这门课程学到的内容与工业设计专业其他课程进行“嫁接”。比如与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产品包装等课题联合,形成综合性大实验项目,让学生通过这些综合性项目对工程类课程与艺术类课程很好地结合与应用,锻炼其综合分析运用能力。

2.4综合评价

根据CDIO理念,针对《电工电子》课程改革的目的,对学生评价方法也做了调整。改原来的纯理论考试为理论考试与实验考查各占50%,其中,在实验环节的成绩又分为几个方面:学生在团队中起的作用,与团队的合作与交流占10%,综合利用工程方法能力占30%,作品展示期间,由参与评价的其他老师和同学的打分占10%。这样一来,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对工程实践的认识,加强学生人际技能、团队与沟通能力。

篇(4)

2.对电气自动化进行的积极改进立足科技,电气自动化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注重实用性,开发新产品,运用新材料。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侧重自主研发和创新,将节能作为重中之重,提出节能降耗,在运行中使用新工艺和新工具,重视思想的创新,尤其是注重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更新,促进与自动化技术的有机整合。从信息方面进行考虑,电气自动化的信息化主要突出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对于设备的研发和制造要广泛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加快智能化的发展速度,在电气工程中,加重网络通信技术的使用。

二、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中节能技术的体现

选择合理的变压器变压器的损耗会造成电能的浪费,但是,其使用范围有很广,因此,要注重对变压器的类型的选择。首先要注重变压器自身的能耗,其次,要注重节能性,减少有功功率的耗损。降低传输进行中电能的损失电能在传输的进行中,能量损耗无法避免。但是,根本的方式是减小电阻。首先,要重视导线的布局,防止出现弯路,缩短导向的长度;其次,导线材料要进行电阻率较小;再次,在统一的条件下,选择横截面积较大的导线;最后,靠近负载中心,减少实际供电的距离。选择有源滤波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借助对谐波的去除,降低误操作的频率,其根本途径就是使用滤波器。

三、节能设计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具体应用

1.不断提升电气系统的运行效率在进行电气设备选择的时候,要注重其节能的特性,目的是为后期的节能功能奠定基础。同时,还可以对无功功率进行补偿,对运行负荷进行有效均衡,减少电能输送过程中的损失,这些做法的目的都是为了提升节能的效果,也可以在设计中,对负荷值进行合理调整,运用科学的设计参数。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系统安装和运行进行中,电源的高效、综合地运用,增强设备运行效率,降低能耗。

2.对配电系统的设计进行不断优化电力系统的功能就是为系统安装提供必须的动力。因此,在具体的配电设计中,最基本的就是充分考虑适用性,保障对电气设备的有效控制,与此同时,要达到用电设备对供电设备的综合要求,对各种不良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在配电工程中,在达到设备有效运行的基本要求外,还要保障整个电力系统的全面、可靠、稳定的运行,促进系统的灵活性,保障操作的便捷性。另外,要全面考虑系统运行的安全性。要重视导线的绝缘性能,在进行布线的过程中,要保障合理的绝缘距离,以提升导线的稳定性,提升配电和用电的安全性。另外,要做好接地,安排和设置防雷设施。

篇(5)

基于此种形势,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理念开始树立,而且在资源建设的实践中得到落实,图书馆界积极开展了资源整体布局的研究,也采取了诸如文献联合采购,统一编目,出版联合目录和实行馆际互借等一些具体的资源共建共享方式。然而在传统条件下,信息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载体而存在,文献信息内容与文献载体不可分割,资源建设过程中信息的共享问题实际转化为物质载体的共享问题,信息的可共享性得不到充分体现:一个单元的文献不能同时满足两个以上用户的信息需求,另外还存在文献信息传输等诸多障碍。因此,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还多是立足个馆,各图书馆只能围绕自身的用户群进行资源建设,共建共享在传统条件下得不到最有效的实施。在这种情况下,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不能突破传统文献资源建设理论的桎梏,无法发生质的变化,只能继续强调个馆满足自身用户信息需求的能力。

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使文献信息摆脱了载体的约束,信息能够实现跨时空的存取,真正做到一方建设、多方利用,信息的可共享性得以充分体现。数字技术和网络环境不但提供了资源共享的全新发展环境,而且提出了重构资源建设理论的迫切要求。重新审视资源建设理论,我们不难发现,信息资源数字化并不等同于资源的共建共享,如不努力创新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数字化建设实际上是“大而全”、“小而全”建设模式的再现。那么,基于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理论与传统的文献信息建设理论是何种关系?是继承还是颠覆?本文将研究共建共享对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的影响。

2 共建共享理论与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的总体比较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文献信息机构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有计划的积累和合理布局,以满足、保障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的全部活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宏观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指根据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国际间的需要而进行全局的文献信息资源布局和协调发展工作;而微观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指各个文献信息机构对文献信息的收集、组织、管理、贮存等工作。

共建共享是指在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过程中,文献信息机构建立广泛的合作、协作、协调关系,宏观布局和科学规划文献信息资源,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共同揭示、建设、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追求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完备保障,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全部活动。

共建共享理论同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一样,也分为宏观建设和微观建设两个层面。不同的是,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微观建设即馆藏建设可以独立于宏观建设而存在,而资源共建中的微观建设如脱离宏观建设就失去了共建的意义;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在微观建设的基础上进行宏观建设,而资源共建是在宏观建设的指导下开展微观建设。可以认为,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微观建设决定宏观建设,而资源共建是宏观建设决定微观建设。因此,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资源共享在建设范围和服务范围两个方面存在不同的效果。(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

图1和图2分别反映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资源共建所产生的不同建设效果。在图1中,由于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在微观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宏观建设,因此各个图书馆所建设的资源不可避免地存在重复现象,甚至有部分资源重复现象十分严重(如图中交叠部分所示),重复建设就意味着资源覆盖范围的缩小,因而不利于提高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率;在图2中,由于资源共建是在宏观布局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的,避免了资源的重复建设,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率。

附图

图1 传统建设的多馆文献信息资源覆盖范围

附图

图2 共建共享的多馆文献信息资源覆盖范围

图3和图4分别反映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资源共建共享的不同服务范围。在图3中,由于各图书馆是在微观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宏观建设,因此个体资源的服务范围之间存在交叉重复,使整体资源的服务范围小于个体资源服务范围之和,只有图中交叠部分所示的用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共享资源;在图4中,由于各图书馆在合作协调的基础上共同发展用户群,因此服务范围得到最大扩展,并且可共享资源的用户范围就等同于全体用户。

附图

图3 传统建设的多馆文献信息资源服务范围

附图

图4 共建共享的多馆文献信息资源服务范围

由此可见,资源建设过程中是否将系统布局和科学规划放在首位,是资源共建与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根本区别。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立足个馆,强调依赖个馆的资源建设来满足特定用户信息需求,从而不能在根本上放弃“大而全”、“小而全”的建设理念。资源共建以系统布局和科学规划为出发点,强调以整体的资源建设来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完备保障,以满足社会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包括潜在需求),资源建设的广度(覆盖范围)由整个共建系统来保障,而资源建设的专深度则由各图书馆来保障。

3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的具体影响

共建共享对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建设原则、结构理论、资源补充、资源组织、资源评价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3.1 对建设原则的影响

在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被普遍接受的建设原则有:实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特色化与协调性原则。下文将就共建共享对这三条原则所产生的影响做具体分析。

3.1.1 对实用性原则的影响

篇(6)

从当前的应用技术而言,电子信息工程在日常工作、生活当中的应用已经较为普及,其具备较大的影响力。电子信息工程主要包含数据的收集、处理以及储存,电子设备信息软件系统的应用等,就是手机、电脑在电话、短信、网络等过程都属于电子信息工程范围。同时,电子信息工程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便利性,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降低人们的工作量等,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所使用的笔记本、平板、手机等设备当中都具备相应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其内容包含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等。

2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领域中的设计与应用

2.1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

射频识别技术主要是一种无线通讯技术,能够借助无线电讯信号识别特殊的信息目标并进行读写相关数据,从而无需识别系统和特定目标之间建立相应的机械或光学接触。快捷并且高准确性的射频技术在工业领域当中应用非常广泛,当前射频识别技术主要在航空包裹以及汽车生产方面应用较为先进,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全新的自动化识别技术,其能够显著提高读取信息的速度,并实现能携带大量信息的优势。在工业领域当中,射频识别技术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利益。

2.2工程造价中的应用

工程造价主要是指在一个项目开始之前对该项目进行开支预算,并对实际开支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进行统计。应用套件软件编程工程预算和造价,应用数据库技术构建收集指标的能力。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建筑行业当中的应用越发广泛。电子信息工程在工程造价等方面的主要应用在控制造价、制定造价而定、投标报价等多方面。在工程造价方面合理应用电子信息工程,能够实现对工程的信息化、电子化管理。

2.3交通建设中的应用

在交通建设方面,普遍会应用到许多的数据并需要对其进行处理,在交通设施的建设中,也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上必须有解决方式,仅仅是借助人为的力量,不仅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会发生无法规避的损失。当下,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也能够在交通建设当中进行,主要是负责解决施工当中存在的问题,例如预测施工中的风险以及设计施工风险规避措施,从而为交通施工的建设质量及效率提供基础性保障。

2.4机械领域的应用

针对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领域的发展及应用现状,很容易发现,电子信息技术在机械制造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的手扶电梯中,便可以应用电子信息工程,实现自动化加速与减速。电子信息工程在机械领域当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实现智能化与自动化,还可以使机械的使用效率、能源消耗量得到明显优化,从而实现提升工业生产、工业服务的效率及质量。

3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

3.1缺乏技术性人才

一直以来,我国电子元件都是依靠国外进口,这也导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国外,电子信息工程产业是一种人才密集的快速发展产业,通过模仿与守旧是无法体现电子信息工程的作用,再加上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起步时间比较落后,人才培养制度不完善等,导致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开设存在严重问题。虽然我国高校教育能够培养出一部分电子信息工程人才,但是大多数人才都是理论分析能力强、实践操作能力弱,这也导致真正能够应用于市场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性人才并不多,制约着行业的发展。对此,应当培养学生学习信息的处理及获取、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等多方面的理论性知识,促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从而真正具备应用、开发、设计、创新电子设备及信息系统基本能力的人才。与此同时,这不仅仅是高校的任务,还是国家与企业的任务,国家应当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市场的开发,企业应当重视人才的引进与人才的提高。

3.2缺乏合理的产业结构

在20世纪,电子信息工程便有了初步的發展,并且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是,电子信息工程在我国真正普及和应用是在21世纪,电子信息产业是一种持续发展和进步的产业,只有持续的创新,生产全新的电子产品,才能够真正地适应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此,导致电子信息产业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例如,信息服务业和软件的比重部队称、数据库与产业规模较小等等。大多数关键性的技术仍然需要从国外的国家进行引进,缺乏自主性的发展与创新,这也导致我国当前的电子信息产业处于被动的趋势。对此,就应当针对我国实际情况,以国家管理部门为手段,有效的优化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结构,促使电子信息工程继续发展。

3.3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篇(7)

[1]冯祺我国国产手机市场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2]刘玉松中国手机市场分析及国产手机营销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3]陈博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现状分析[J].中国市场,2013(1).

[4]李玉韬浅析摩托罗拉的战略风险管理[J].财务与会计,2012(8).

[5]敏行联想乐phone的战略风险与定位关键[J].广告主市场观察,2010(5).

[作者简介]刘晓红(1989—),女,山东日照人,会计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审计理论与实务。

附1:《对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智能手机应用软件界面设计的几点探讨》

参考文献:

[1]杨东润.数字媒体中的交互设计对用户体验的影响—以资讯类手机APP应用为例[J].传谋,2015(12).

[2]林刚,张碧涛.基于互动装置艺术的手机美图APP品牌运动研究[J].今传谋,2015(3).

[3]陆远蓉.基于移动用户体验的APP设计[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14(8).

附2:《智能手机中传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鲁建全,贾晓燕.传感器在手机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2013(03).

[2]牛利.移动设备上的传感分析[C].第十二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报告集,2014.

[3]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学会网站:自主知识产权便携式智能有害金属电化学分析仪诞生[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13(04).

[4]黄善洛等:基于Android平台的便携式痕量重金属离子检测仪的研制[J].分析化学,2015,43(07):1098-1103.

[5]王骥,王莜珍,任肖丽,沈玉利.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污染监测系统[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29(03):247-250.

[6]OFweek仪器仪表网内置传感器将为智能手机应用带来新的革命,2014.

[7]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背景及发展趋势[J].中国科学人,2015(18).

附3:《智能手机电源管理模块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徐进.智能手机电源管理模块和音频模块设计[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2]刘平.智能手机电源管理系统设计与故障分析方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3]陈熹,陈英,戚正伟.一种智能手机电源管理方案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8(09):80-82.

附4:《锁屏Android智能手机的取证方法》

参考文献

[1]戴明.手机取证及其电子证据获取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5(58).

[2]杜江.智能手机取证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69).

[3]赵毅.智能手机取证方法研究[J].取证技术,2016(59).

[4]刘欢.手机取证及具体分析研究[J].电脑技术,2016(123).

附5:《智能手机SD卡数据恢复初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陶荣,饶佳艺,严丽娜等.智能手机RS-MMC存储卡数据恢复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2.20(17):180-182

[2]周立功.ARM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实例(二)[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3]刘素花,龚德俊,徐永平等.SD卡在海洋数据存储中的应用[J].海洋科学,2009.33(3):16-20

[4]李志强.常见硬盘数据损坏的类型及恢复方法[J].硅谷,2011.23:124-126

篇(8)

 

EDA技术是以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知识为基础,具有较强实践性、工程性的专业课程。将数字电路设计从简单元器件单元电路设计,EWB软件仿真提到了更高一级的可编程操作平台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电子电路综合设计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将两门课程分开,先上数字电路,后上EDA技术,分两学期授课。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弊端,减弱了课程之间的联系,降低了学生对数字电路理论的认识程度。通过对EDA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实训的方式采用项目教学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EDA技术基础及其实验系统,从数字系统的单元电路,如译码器、计数器等入手,加深对数字电路基础理论的认识,逐渐完成数字系统设计。

1. EDA技术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1.1 EDA技术

EDA技术即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Automation)是以计算机为工作平台,融合了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及智能化技术的最新成果而形成的一门新技术毕业论文格式,是一种能够设计和仿真电子电路或系统的软件工具。采用”自顶向下”的层次化设计,对整个系统进行方案设计和功能划分,系统的关键电路用一片或几片专用集成电路(ASIC)实现,然后采用硬件描述语言(HDL)完成系统行为级设计,最后通过综合器和适配器生成最终的目标器件。图1为一个典型的EDA设计流程。

图1 EDA设计流程图

1.2 EDA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EDA技术利用计算机系统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以及配有输入输出器件(开关、按键、数码管、发光二极管等)、标准并口、RS232串口、DAC和ADC电路、多功能扩展接口的基于SRAM的FPGA器件EDA硬件开发平台,使得在电子设计的各个阶段、各个层次可以进行模拟验证,保证设计过程的正确性。从而使数字系统设计起来更加容易,让学生从传统的电路离散元件的安装、焊接、调试工作中解放出来,将精力集中在电路的设计上。同时,采用EDA技术实现数字电路设计,不但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也增强了系统的灵活性,方便学生对电路进行修改、升级,让实验不在单调的局限于几个固定的内容,使教学更上一个台阶,学生的开发创新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2.课程教学改革实施

2.1课程改革思路

课程改革本着体现巩固数字电路基础,掌握现代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原则来处理和安排EDA技术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从EDA技术概述、VHDL语言特点、VHDL语句等入手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以设计应用为基本要求,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将EDA技术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可编程逻辑器件、硬件描述语言、软件开发工具、实验开发系统,其中,可编程逻辑器件是利用EDA技术进行电子系统设计的载体,硬件描述语言是利用EDA技术进行电子系统设计的主要表达手段,软件开发工具是利用EDA技术进行电子系统设计的智能化的自动设计工具,实验开发系统则是利用EDA技术进行电子系统设计的下载工具及硬件验证工具。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以实训的方式展开,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2.2课程改革措施

以电子线路设计为基点,从实例的介绍中引出VHDL语句语法内容。在典型示例的说明中,自然地给出完整的VHDL描述,同时给出其综合后的表现该电路系统功能的时序波形图及硬件仿真效果。通过一些简单、直观、典型的实例毕业论文格式,将VHDL中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解释清楚,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有效地掌握VHDL的主干内容,并付诸设计实践。这种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VHDL语言教学模式和流程,将语言与EDA工程技术有机结合,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大大缩短了授课时数。表1为课程具体内容及实训学时分配。

 

能力

目标

学习情境

项目载体

课时

QuartusⅡ开发工具使用能力

QuartusⅡ开发环境、实验系统

二选一音频发生器设计

6

VHDL语言编程能力

VHDL语言基本结构

计数器电路设计

6

VHDL语言并行语句

8位加法器设计

8

VHDL语言顺序语句

7段数码显示译码器设计

8

VHDL语言综合运用

数控分频器的设计

8

层次化调用方法

4位加减法器的设计

4

综合开发调试能力

8位16进制频率计设计;

十字路通灯设计;

数字钟设计;

波形信号发生器设计,等。

(任选一题)

20

总计

篇(9)

中图分类号:TM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824(2013)04006707

0引言

数控直流稳压电源应用非常广泛,是学习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等电类专业学生必然涉及到的一个电工电子课程设计项目。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曾于第一届A题、第二届A题和第七届F题(电流源),全国首届高职院校技能竞赛样题以及省级院校竞赛都有涉及,用来检验学生的电子设计能力,可见其普遍性。

虽然较多论文都涉及,但电路设计的多样性以及制作经验篇幅鲜少,不足以使读者完成作品并举一反三。笔者参阅数十篇关于数控直流电源系统的设计,发现许多很难读懂的问题。例如,给出参数设计输出达20 V电压,但运放直接驱动达林顿管明显无法输出达22 V以上。又如,通篇无关紧要的内容,唯独缺少比较放大环节设计及关键电路的完整连接,也就是说DAC输出到调整管之间内容匮乏,这也是本文解决问题的初衷。

直流稳压电源按照功率管工作状态,分为线性稳压电源、开关稳压电源2种。鉴于电类专业课程设计的需要,本文重点解析线性稳压电源之关键设计,如与OP放大器设计联系密切的部分,希望对读者制作该项目或写论文有所帮助。

1设计要求的性能指标与测试方法

1)输出电流IL(即额定负载电流),它的最大值决定调整管(三端稳压器)的最大允许功耗PCM和最大允许电流ICM,要求:IL (Vimax-Vomin)

2)根据输出电压范围和最大输出电流的指标,U/I可计算出等效负载阻值。例如,输出电压要求达30 V,最大输出电流1 A,因此模拟负载应满足从几Ω到30 Ω之间,调整管耗散功率应满足30 W以上,考虑加散热片。

1.2质量指标

纹波电压:是指叠加在输出电压Uo上的交流分量。在额定输出电压和负载电流下,用示波器观测其峰一峰值,Uo(p-p)一般为毫伏量级,也可以用交流电压表测量其有效值。纹波系数是纹波电压与输出电压的百分比。设计中主要涉及滤波电路RLC充放电时间常数的计算。一般在全波式桥式整流情况下,根据下式选择滤波电容C的容量:RL・C=(3-5)T/2,式中T为输入交流信号周期,因而T=1/f=1/50=20 ms;RL为整流滤波电路的等效负载电阻。

稳压系数Su和电压调整率Ku均说明输入电压变化对输出电压的影响[2],因此只需测试其中之一即可。电源输出电阻ro和电流调整率Ki均说明负载电流变化对输出电压的影响[2],因此也只需测试其中之一即可,具体操作参照指标的定义来实施。

2.2DAC接口电路的设计

2.3调整管控制电路、电压采样与电流采样电路的

2.4ADC接口电路的设计、同时具备电压源与电流源功能的设计

2.6具备电压预置记忆存储部分的设计

2.7保护电路的设计

2.8.2滤波电路的设计

3结语

曾经查阅数十篇类似稳压电源电路图,深感模拟电路设计的重要性。本文将电压源与电流源的设计方案同时罗列,便于读者理解设计要领。重点解析DAC输出后的电路设计,图中电压、电流数据全部基于proteus交互式仿真完成。电路设计的连贯性、采样电路取值、运放电路与驱动电路设计等,是同类论文较少论述的环节,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助于读者提高电路解析能力。仅此抛砖引玉,希望本文的设计能对读者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帮助,不当之处请多指教。

参考文献:

[1]高吉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培训系列教程――基本技能训练与单元电路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邓坚,杨燕翔,齐刚. 数控直流稳压电源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8,16(12):19911993.

[3]杨秀增,黄灿胜. 基于Nios II的高精度数控直流稳压电源设计[J]. 电子设计工程,2009,17(9):4749.

[4]许艳惠. 一种智能化高精度数控直流电源的设计与实现[J]. 微计算机信息,2007,23(32):136138.

[5]DAC0832手册.National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DS005608[EB/OL].(20020120)[20121011]. http:///product/dac0832.

[6]冈村迪夫.OP放大电路设计[M].王玲,徐雅珍,李武平,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7]铃木雅臣.晶体管电路设计(上)[M].周南生,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8]江海鹰,孙王强,孙杰,等. 实用高精度数控直流电流/电压源[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0(3):249251.

[9]彭军.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0]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1]黄智伟.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

篇(10)

一 电子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模式

以单片机课程的教学为例。

1 在实例中传授理论知识

打破传统上以“讲概念说原理”为主的教学模式,消除电子设计类课程的神秘感及学生的惧怕心理,提高和改进学习效果,使此类课程被更多学生所接受[2]。设计几个较基础的实例,将理论知识融合其中,使学生对课程有着最直接的深刻认识,可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授单片机的I/O口资源时,直接给学生演示键盘控制LED的效果,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I/O口作用的理解,同时也熟知某引脚具备输入或输出功能时的应用。

2 课程实践项目的设计

“会考试,不会做”是目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实际项目的开发过程和方法为主线,采用“项目驱动、案例导向”模式进行启发式教学,将“边做边学、以做促学”的教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原来只停留在书本上的专业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而且每个学生或项目团队都能完成一个完整的、甚至有创造性的作品。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显著提高课程教学效果[3-4]。

本课题通过建立“三层次实践项目”(基本型项目、提高型项目、研究创新型项目)教学模式和与该模式配套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5],在每个实践项目中,提出了“基本”与“扩展”内容的不同要求,保证了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和实践环节的完整性,形成了“基础―提高―创新”的研究型实践教学新体系,从而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6],使所有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实验项目,从根本上解决了“单片机只是为少数学生开设的课程”这一问题。单片机实践项目的设计如表1所示。

3 课程考核方式

以项目考核代替笔试。以表1中的实践项目完成情况及期末作品(期末作品完全由学生自由选择,可以参考“研究创新型”项目)进行综合评价。为了防止学生拿他人成果作为作品,按毕业设计的要求来验收作品项目――提交完整的设计报告、设计源代码、分组进行答辩,其中设计报告需包括目录、设计题目、设计任务、设计思路(原理组成框图、资源分配)、硬件电原理图和连接图、程序流程图、设计心得和参考资料;设计源代码要有较为详细的注释。这样的做法将是学生对毕业设计过程的一次预练,也有利于督促学生在项目上多花时间和精力,真正掌握单片机的知识及其设计方法。

4 项目在课程结束后的延续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课程结束后都会存在项目(特别是提高型项目和研究创新型项目)的部分功能未完成或想进一步完善的情况。这时如果继续给学生提供实验室平台和相关资源,将会使学生更进一步。可以按本科毕业设计的难易程度对项目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功能的添加,修改成毕业设计题目,有助于学生学习的延续,也为毕业设计提前做了准备。

二 基于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应用实践

学生在做毕业设计中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从毕业设计题目下达到毕业答辩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部分学生考研或找工作占用了大四的绝大部分时间,真正进行毕业设计的时间不够;二是学生对所选题目不了解或不感兴趣使得很难进入设计工作状态。这两方面因素最终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不高,部分学生到了答辩时还不清楚自己的设计方向,甚至为了应付完成任务,少数人去抄袭或购买毕业设计作品或论文。

为了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很多人提出了各种办法和建议,如:适当延长毕业设计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深入研究一个课题[7]。增设命题介绍环节,提供选题依据,允许自选题目;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8]。增强指导教师责任心,严格毕业答辩[9]。不可否认,这些方法都能从一定程度上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认为,毕业设计质量能否提升,真正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或管理手段。必须让学生先对题目有深入了解,根据自身的专业水平选题,进而产生兴趣,才有可能真正投入到设计工作中[10]。

将设计类课程的项目开发延续到毕业设计中(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作为毕业设计的提前准备),学生有了更充裕的时间和更明确的设计任务,可以和指导教师协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毕业设计课题,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实践表明,平时在课堂上按教师的指导完成课程任务的学生对单片机系统设计有较为深入的认知。以课堂上完成的项目为基础,提前进入毕业设计环节,普遍使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由学生自由组队进行实践项目开发,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鼓励学生自选题目,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想象力和创造力。文中的教学过程主要以单片机为例,项目的设计稍加修改可以推及到嵌入式系统、电子系统设计等课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宗键.从一门课程到一个专业――同济大学移动与嵌入式课程经验谈[J].计算机教育,2008(17):48-50.

[2]纪昕成. 高校电子信息工程创新教育策略探讨[J]. 信息系统工程, 2014 (4):158-158.

[3]赵国安,郁斌.以学生团队学习和课题开发模式改革嵌入式课程[J].现代教育技术, 2009(19): 136-138.

[4]李莉,路而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8(z1):59-60.

[5]刘鑫,陈丽霞,王虹.电子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8): 86-87.

[6]朱金秀,朱昌平,范新南,等.“以学生为本”建设电子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12):

93-94,97 .

[7]陆静. 提高高校毕业设计质量途径的探索[J]. 大学教育, 2014(2): 37-38.

篇(11)

 

一、引言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由教育部高教司和信息产业部人事司共同主办[1],从1994年到现在,先后举办了近十届全国竞赛和四届专题竞赛。大赛从一开始就确立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宗旨,不断推进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1][2]。我校从1997年开始面向全校召集优秀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成绩斐然,先后获得国家一等奖三项,国家二等将五项,山东省一、二等奖励多项。这些成绩对学生的鼓舞很大,要求参赛的学生逐年增多,参与的专业范围也不断扩大。参加过电子设计竞赛的学生在系统设计、方案论证、整机调试、选用新器件及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高,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他们在毕业设计和以后的科研工作中,独立工作的能力较强,受到了教师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通过组织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期刊网,对程体系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二、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促进了电子技术相关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通过组织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及赛前选拔与培训,发现我校本科生存在理论基础较好而动手能力较差、参与意识较强而工程素养不足等缺点。这反映出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软件轻硬件,也说明现有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急需改革,如:在平时实验课中,验证性实验多而自主设计的实验少,单科性实验多而综合性实验少,采用传统的方法多而应用最新的技术少,反映电子技术应用的前沿课程少。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电子类课程体系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革。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由于新技术、新器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开出了“可编程逻辑器件及其应用”、“电子设计自动化”、“现代电子系统设计”、“条形码与IC卡技术”等新课程,编写了教学大纲,经过多年实践,效果良好,丰富和完善了电子技术课程体系。配合课程体系和电子技术竞赛编写了新的理论教材“电子设计自动化”和实验教材“电子技术测量与实验”。在新教材中,舍弃了过时陈旧的内容,引入新的内容,增加了电子线路软件仿真的内容,使硬件软件相结合,丰富了实验手段。新教材还增加了大量的设计性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实验教学环节已由单纯的“验证”实验向“单元验证、分析设计、系统综合”实验相结合的方向转变。根据新教材构建了模块化的EDA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具体框图如下图1所示:

其次从教学目的和教学摘要求学生按照已知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操作即可,这种实验方式在基础训练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但因为其本身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自由发挥,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非验证性实验因可让学生自主设计和拓展实验,从而提高了其挑战性,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非常有利的。

图1 模块化的EDA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同时对教学方法也进行了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是与教学内容的改革相辅相成的[1][3],竞赛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期刊网,新的内容迫使有相应的教学方法与之适应,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的新课程体系和教材给学生更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学方法上也应留给学生更多时间,因此,我们将原来的集中实验教学方法,改为集中实验与开放实验、虚拟实验、分布实验等多种实验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实验模式由过去的单一模式向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模式转变。我们的开放式教学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即时间开放和内容开放。时间上的开放即在规定了学生的实验内容以后,学生可以在相当大范围内选择完成实验的时间,这样学生可以在时间上有较大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内容上的开放是指学生在实验中除了可以进行规定的实验内容,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爱好,选择规定以外的实验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通过教学体系、方法的改革与不断完善,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能给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提供实践实习的条件和空间,逐步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实际动手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本上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促进了实验室硬件水平和综合适应能力的不断提高

电子设计竞赛的场地是由参赛学校自己提供的。能否适应电子设计竞赛各种题目的要求,体现了该实验室的应变能力和综合适应能力。长期以来,由于电子技术各类实验室的装置基本上是老三样(电压表、信号源、示波器),学生在实验中接触不到先进的实验手段和先进的仪器设备,这个缺陷在常规实验中的表现并不明显,但在电子设计竞赛惜时如金的场合下就显得非常突出。谁采用的仪器工具先进、自动化程度高,谁就会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赢得更多的时间,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比如我们在竞赛中使用的先进的数模混合型示波器以及数字示波器,受到学生的一致认可,通过多年的竞赛,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电工电子学教学中心的实验室建设起点高期刊网,设备先进,为电子竞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推动了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内容和体系的不断发展

课程设计是学生相对集中,实践功能较强,比较能真实反映一个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项教育教学内容[4]。因此,为了不断适应电子技术发展的要求,同时也为初步选拔电子设计竞赛学生做一个基本参考,整个课程设计体系也要不断发展与完善。

首先从设计内容上,设计的内容不断更新,难度也不断增加;其次从软件设计工具上,随着电子设计开发工具的不断发展,通过各种渠道将ispExpert、ispLever、ModelSim、Synplicity等各种流行的仿真软件及开发工具逐一介绍给广大学生使用;再次从软件编程语言上,Able、VHDL、Verilog等多种流行的硬件编程语言都被广大学生所逐渐熟悉;最后从硬件设计和测试工具上,自主设计制作了小型的“SZD-III型PLD实验开发系统”、大型PLD课程设计演示仪器、电子竞赛系统开发板等。

五、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使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电子设计竞赛使那些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实践动手能力强,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学生有了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他们不循规蹈矩,不死读书本,而是积极进取,学以致用,理论密切联系实际,通过赛前的培训以及大赛的洗礼,使他们在各方面更加成熟。参赛的学生报考研究生时也受到硕士生导师的青睐,而没有上研究生的同学在联系工作时也极受欢迎,不少公司在招聘时深有感触的说:“像这样的学生有多少我们要多少”。这些学生的成才,也在低年级学生中产生了良好的辐射作用。

对于教师而言,由于我们的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任务比较重,为提高效率,施行的是模拟、数字、电工电子学三门课程教学人员相对固定的方法。每位老师基本上只负责其中一门课程。这样一来,虽然教师能够对所负责的这一门课程内容比较熟练,但时间长了对其它两方面的知识期刊网,缺乏必要的联系,从长远看,不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因为学生将来面对实际的电路系统,所需要考虑的问题是综合性的,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帮助学生树立一个综合考虑问题的思想,这是教学上的一个遗憾。而通过组织教师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培训工作,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一状况。教师们在辅导参赛学生训练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业务素质,而且认识到在教学中贯穿综合考虑解决问题的思想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六、创立了一种实践中较为成功的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培训内容体系和组织运行模式

经过多届全国、山东省、学校竞赛,根据历届电子设计竞赛所涉及到的领域,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合理的培训体系,培训内容涉及电子系统设计、EDA、单片机、制作与安装工艺、功率电子、软件设计等内容,经过多年实践,效果良好。同时也创立了一种实践中较为成功的大学生学科竞赛的组织运行模式。

(1)平时积累。通过电子技术相关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使得有兴趣和能力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能够获得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机会,使得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设计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择优选拔。在电子设计竞赛开赛前,通过报名、笔试、实物制作、面试、推荐等方式择优选出30-50名学生参加培训和比赛。

(3)强化训练。培训开始时,根据历届电子设计竞赛所涉及到的领域邀请相关教师为学生进行授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对相关领域知识有较深入的理解,打好设计基础,然后由负责老师带领参赛学生在现有硬件条件下对学生的软件、硬件综合设计能力进行强化训练。

(4)模拟竞赛。根据现有的硬件设备和条件,尽量节约开销,选择合适的可以完成的设计题目,把培训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利用现有的器件和设备完成一次设计,强化锻炼并检验参赛学生的设计水平和动手能力,并让学生对真正的竞赛有初步的认识和体验。

(5)合理组合。在培训和模拟竞赛期间,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可能会有各自突出的表现期刊网,比如有的学生硬件水平很好,有的学生软件水平很高,有的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很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并把突出的学生有机的组合成一个整体,保证参赛队伍的质量和水平。

七、总结

竞赛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方位考核,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践动手,是全面素质的培养[1][2][5]。在专题竞赛中既培养了学生面对众多社会需求选择最佳实施方案的能力,又使学生经历了由策划、设计、制造、调试、试用全研制的开发过程,很多学生反映这段特殊学习经历终生难忘。“通过前期培训和选拔以及四天竞赛,胜读四年书本”,有不少学生这样评价电子设计竞赛,这种说法不免夸大,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在学生眼里竞赛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巨大作用。

在该项竞赛的引导下,电子技术相关课程已经和正在经历着一系列调整和改革—优化传统基础知识、大胆引进前沿技术、不断拓宽学生专业口径、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创新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姚建永、吴贻文.参加电子设计竞赛,促进教学改革.高校教育研究,2008(17):31-33.

[2]陈立章、宋学瑞、彭红.组织电子设计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总结和体会.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8(4):95-97.

[3]林寿英.以电子设计大赛促进电子技术课程本科教学改革.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8(11):103-105.

[4]许利霞、赵文锋、彭孝东等.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探索与实践.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9):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