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信息意识是大学生主动获取信息、识别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在艺术院校,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学生利用网络和手机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普遍对信息的关注度都很高,在购物、交流、娱乐等这些和日常生活相关的基本信息活动方面也比较好。但是由于对一些潜在的信息意识不重视,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相关的专业发展前沿知识了解得很少,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缺少根据专业发展的需求主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意识。
2、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是信息能力的保障。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主要来源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从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了解到,当代大学生普遍对网络、媒体以及办公自动化软件等常用的信息技术和工具软件掌握得比好。但是对一些专业性很强、操作复杂的技术以及硬件设备等了解得很少。只有少部分学生在满足基本的学习和娱乐之外才主动学习和应用与专业相关的新技术。
3、信息应用能力
信息应用能力是整个信息素养的核心。信息应用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的信息实践和一定的信息环境。整体来看,艺术院校大学生信息应用能力普遍较弱,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落后。在日常创作中对各类资源的综合应用能力也比较弱。对信息的交流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好,但是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能力相对较弱。正是由于大学生没有切实掌握信息技术,限制了他们的信息应用能力的提高。
4、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作为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大都形成了较好的道德修养,能够文明的使用网络,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和自制能力。
二、影响艺术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原因
1、学生信息素养意识淡薄
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多注重感性思维,对直观性、观赏性强的内容比较偏爱,他们大都从小学习艺术,在平时的学习中难免存在重专业轻文化的学习特点,学习过程中感觉不到信息素养教育与自己专业的关联程度,不了解也不会使用专业相关方法进行信息检索和获取信息,没有利用现代网络或图书馆电子资源获取信息的意识,缺乏信息素养教育的主动性。在涉及自己专业方面问题时甚至认为与信息素养相距较大,无需关注,久而久之,学生信息素养意识淡薄。
2、缺乏有效的信息素养培养和教育机制
目前,在艺术院校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把对信息素养的培养简单的融合到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误认为加大课堂教学的力度就是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计算机基础、网络和多媒体等课程就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由于忽略了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才使得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的价值和作用。
3、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普遍偏低
信息素养是高校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们国家由于信息素养教育开展的较晚,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普遍偏低,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掌握还处于起步阶段,根本不能发挥信息技术应有的教学效能。然而,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这就使得高校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在艺术院校中,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很多老师在讲解专业知识和实践的过程中,通常会忽略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必然导致学生缺乏信息意识,信息能力薄弱。
4、学校信息素养氛围不足
艺术院校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大多在课堂环境下进行,缺少课外的实践环境,信息素养的校园文化氛围不足,使得学生不能积极开展各种信息活动,缺少信息素养实践的平台。
三、艺术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提高认识,重视对信息素养培养
信息社会要求艺术院校大学生不仅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也必须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及应用的能力。当今的信息应用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日常的生活、购物、娱乐、办公、管理等都离不开计算机,这就要求人们具有相应的信息素养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这种信息素养的要求使得艺术院校大学生在对信息资源的主动选择、运用信息及信息手段等方面,必须与时俱进。因此,艺术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提高认识,培养信息素养的主动性,即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加工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2、构建以信息素养为导向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首先,突出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改进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目前对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要求与日俱增,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已成为艺术院校大学生的迫切需要和必修课。这就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以信息素养为导向,有目的的开展教学活动。在信息意识方面增加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知识;在信息知识方面增加与专业专业相关的信息技术在其领域的应用;在信息能力方面,增加网上信息检索、信息处理方法与软件、多媒体技术等知识;在信息道德方面增加计算机病毒、网络游戏、网络法规和道德等知识。其次,强化计算机实践,将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于实践教学中。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在课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去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综合利用多媒体和其他教学载体,把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的呈现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促进学生间彼此交流和传递信息。课后,教师要构建一定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应用信息和知识去解决问题。这种基于信息素养的实践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进行信息的获取、交流、加工和应用,这既强化了学生的信息意识,也培养了学生信息处理能力。最后,将艺术专业相关知识融入到计算机教学活动中,营造良好的学用结合氛围。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融入艺术专业内容,能有效引导学生把对计算机的学习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养成利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工具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的良好意识,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提高艺术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
作为艺术院校的教师,应当充分认识、积极学习、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并在教学中灵活、合理地运用。从增强信息意识、提高基本信息能力以及将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实践相结合等方面入手,利用信息化素养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从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克服自身障碍,转变信息素养观念,主观上先接受信息教学的优势,结合艺术学院学生发展现状,有目的性地展开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搭建信息素养实践平台
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除注重课堂教学外,还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高等院校,搭建以局域网或者互联网为基础的教学、实践平台,开展教学互动、教学资源、教学管理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的数字化方式,使高校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完成对专业基础学习和信息技术的学习。这种基于信息化情景的体验式实践,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此外,结合课堂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外活动,既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概念
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1996年,美国学院和学校协会南部学院委员会下的定义是“具有确定、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者”。被人引用最多、最经典的信息素养定义,是由RobertBurnhein在《信息素养———一种核心能力》一文中的概括: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从以上定义不难看出,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方面,其中信息能力,尤其是信息处理创新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身处网络时代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信息素养不仅应包括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由此可见,信息素养的内涵基本覆盖了以下几个方面:对信息进行有效检索;能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能批判性地评价、鉴别信息及其来源;将所获得信息和自己从事的专业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成为终身学习者。
二、英语专业学生论文写作中信息素养的缺失
21世纪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进程,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2006大学评价报告》,超过80%的高校开办了英语专业。目前,大部分高校英语专业的发展定位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削弱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能力,即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逻辑论证能力、科学研究方法等综合能力。总体看来,英语专业学生论文写作水平、学术与研究能力不容乐观,其原因,信息素养的缺乏是重要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道德的缺失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信息道德,主要包括信息使用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学术道德与规范和学术研究活动相伴而生,只要有学术创作,就必须遵循相应的学术行为准则和规范。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范畴,自然应该遵守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但笔者在毕业论文的批改、评阅和分析中发现,不少学生错误引用或随意改变引文内容,文献引用格式很不规范。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信息素养意识和信息素养能力欠缺,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信息类课程,但是对于信息素养教育还局限在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文献检索课和怎样利用图书馆等的专题讲座这样狭窄的纯技术性范畴内。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他们很可能会把这种作风带入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造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和工作作风,后果不堪设想。
(二)信息获取能力的缺失根据抽样调查,目前大多高校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或者举办了文献检索讲座,但很少与英语学科相联系,缺乏现场操练,学生感觉抽象或缺乏兴趣,结果仍对信息检索一知半解。此外,不少学生仍习惯于利用传统纸质文献,对电子文献的利用知之不多。部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较低,不了解图书馆馆藏结构和检索方法,不能正确地运用图书馆为其提供的检索工具获取信息,尤其是网络电子信息,不能“广、准、新、精、全、快”地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信息检索手段单一,论证资料匮乏,论证过程中缺乏有说服力的文献材料。根据路文军对五所高校468名英语专业毕业生所作的实证研究: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来源于图书馆的占78%,主要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只有10%(44人),参阅相关论文的只有10%(46人)。研究还表明:2/3以上学生的参考文献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图书馆纸质资料,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使用率还很低。而对另一常用的查阅参考文献的方法———滚雪球(snowballing),也只有10%的学生使用,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同学还没有掌握这一查阅参考文献的方法。这样,英语专业学生缺乏参考文献来源并结合自己的毕业论文进行深入思考,更谈不上思维火花的迸发了。
(三)信息处理的创新能力缺失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和论证过程中,缺乏发散思维,很少能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写作思路狭窄。在写作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仅限于对现有知识的梳理与重组,对语言现象或教学过程的描述上,内容缺乏深度和新意。他们思维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思维,主要原因在于不能充分利用和检索各种信息进行广泛阅读和批判性思考。此外,他们不能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得体地论证自己的观点。究其原因,与他们合理利用、检索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不无关系,即信息素养匮乏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
三、培养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提高毕业论文水平
(一)将知识与能力培养渗透到学科论文写作教学中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受教育者适应“基于资源的学习(resource-basedlearning)”,即以信息社会存在的各种现实的信息资源作为学习工具,并利用这些工具进行信息的存取访问、组织和评价等,从而实现学习的目标。英语专业学生处于国际化前沿的学习环境中,面临着更丰富的多元化信息选择。但他们在信息检索和信息选择中,往往不加分析和筛选,或者不能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因此,应将信息素养教育和具体学科论文写作结合,现场操作,为他们创造信息实践的机会,指导他们开展信息实践活动,使他们成为信息活动的主体,培养他们自己动手的能力,从而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信息素养培养。根据问卷调查,学生对学校统一开设的文献检索课不太满意,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能结合具体学科,缺乏自己动手操作的实践环节。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学科论文写作教学之中并进行操作实践,能让他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正确、合理利用信息资源特别是电子数据库资源,最终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超级秘书网
(二)培养学生文献信息检索能力除论文写作教学课外,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还可以结合自己指导方向的实际情况,给所指导的学生“开小灶”。指导教师把信息检索与获取、信息评价和鉴别的方法渗透到论文指导的各个环节如开题报告、文献查阅、文献引用、论文结构、论证方法、论文格式的要求等。与此同时,指导教师自己也应在教学之余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探索出适合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师自身也要加强信息素养的修养,把自己的信息检索方法与所指导的学生共享。其次,定期召集所指导的学生进行讨论,把论文写作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检索工具、方法和思路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共同进步。
(三)借助图书馆培养学生自主利用信息的能力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摇篮,是提供文献资源检索、文献信息服务、信息素质教育等全方位的信息中心。因此,图书馆是培养信息素养意识和能力的重要基地。图书馆在信息检索课程中应该增加计算机检索内容,将电子资源检索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培养大学生应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与此同时,图书馆应加强与本校院系之间的合作,要有专业教师的参与和介入。图书馆界的信息素养教育应该借鉴其他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成果,让信息素养融入整个教育体系之中,而其他学科也要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认识到唯技术论、唯计算机论等观点的片面性,把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去,共同勾画出信息素养教育的新体系。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英语学科论文教学教师的合作与联系,定期举办相关的现场指导和培训,充分利用其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信息环境优势以及信息技术优势,对培养学生自主、合法、规范地使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根据已有知识和所获得的经验,构建个人理解,也即是将认识与本体结合,最终实现创新与突破,这也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渗透到英语学科教学之中,也即是英语教师对学生的论文评阅及分析中找到学生缺乏的信息素养因素,然后在论文指导和写作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培养并提高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必然会提高他们的写作与研究能力,从而提高其论文写作质量。对英语专业论文写作中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对其他语种和其他专业学生论文的改进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张厚生,袁曦临.信息素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路文军.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调查与建议[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1).
[4]卜友红.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1).
[5]张进良,张克敏,何高大.从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谈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3,(8).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6]马桂花.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构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3).
[7]符绍宏,夏方,李宁.国外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动向[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
[8]刘春静.浅谈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8,(4).
[9]王守仁.加强英语专业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8,(3).
信息素养是人们的一项基本生存技能,它形成了终身学习的基础,[1]是人们成为信息化社会中独立的终身学习者的关键。信息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敏锐的信息意识及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收集、整理、评估、利用、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良好的信息协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信息免疫能力及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将所获得的信息用于问题解决,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发能力。[2]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应该也不可能脱离专业课程的教学。为了获得最佳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必须实现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即实施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是基于学科的专门信息素养,是高等教育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前提和基础。[3]
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培养物理学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非常有效的一个现实途径。对于物理学专业学生而言,信息素养是物理学专业素养、文化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交集。[4]在物理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要素有机融入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教学资源中,在各个教学环节渗透信息素养教育,以满足大学生对海量信息的迫切需求,进而更好地实现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5]
一、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以物理学专业为例
作为物理学专业学生重要学习环节的毕业论文写作,是一种重要的专业实践教学形式,是全面发展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指出:“论文内容可以是理论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综述、调研报告或应用开发。论文应具有完整性和一定的系统性,对所研究的问题应有比较充分的调研,分析具体,结论可靠。提交的论文应符合通常科技论文的规范和要求,内容基本正确。对论文的评价重点是学生的学风、对知识的综合掌握、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因此,结合物理学专业特点制订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科学合理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将信息素养能力纳入自身能力建设中,使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随着专业知识的增长而得到不断的强化,并最终成为保障其终身学习的一种能力。[7]
对于物理学专业学生而言,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总目标是在发展学生物理学专业素养的同时,促进信息素养的发展,使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具体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一是使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策略,学会运用专业数据库,具备检索物理学专业信息的良好能力;二是使学生学会批判性的运用所获得的信息,并选择有益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会在所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学术创新;三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遵循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信息道德;四是在答辩过程中能够有效的传递、交流信息。
二、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策略
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基于物理学专业情境的学习过程。这种渗透式的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物理学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发展学术素养,全面提升信息素养。
1.通过论文选题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物理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可以是教师科研项目的组成部分,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题。例如,与教师科研项目相关的毕业论文题目:一维三原子链的晶格振动分析,一维线性谐振子薛定谔方程的数值计算,相互作用带电粒子运动轨迹的数值模拟与分析,航天器变轨过程分析,光学涡旋的产生及衍射特性,数字全息显微技术研究,光学实验中的图像处理与应用,等等。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可以增加科研实践机会,拓展物理学专业知识视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时,要综合考虑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和专业能力,并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定论文题目。学生可以从科学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以及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中自主选题,也可以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选题。无论如何选题,都是以大量信息为基础的,充分利用信息,善于捕捉为己所用的信息,了解课题的学术意义、学术创新和国内外最新进展,就会大大拓宽研究思路。[8]
在论文选题过程中,课题检索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课题检索,有助于学生掌握各种物理学专业数据库的检索途径、方法和技巧,如学会熟练运用中国知网、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维普等中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了解SCI、EI、ISTP、EBSCO、IOPP、Science Direct、SpringerLink、IEEE Xplore等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这样可以督促学生自觉主动地利用图书馆的各类馆藏文献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学会课题检索,掌握文献检索知识,丰富信息知识,巩固所学物理学专业知识,使学生的专业信息能力得到发展。
2.通过文献综述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在确定好论文题目之后,学生需要进一步进行文献的检索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指在全面掌握、分析与课题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该课题在一定时期内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述而形成的论文。文献综述一般要对研究现状进行客观的叙述和评论,以便预测发展、研究的趋势或寻求新的研究突破点。[9]
在文献检索过程中,教师要指点学生注意文献资料的新颖性、价值性和真实性,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筛选、评价所获取的信息资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并将收集到的文献资源进行分类,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在此基础上,应充分利用所获取的信息,完成文献综述。当然,本科生的文献综述只要能够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述评即可。文献综述的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充分了解课题的全面情况,把握课题的发展规律,熟悉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从事该课题工作的主要学者的成就和水平;[10]第二,可以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信息检索工具的能力以及根据主题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第三,文献综述对参考文献的要求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士学位论文的规范要求;第四,文献综述可以有效减少学生的抄袭现象,便于对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教育。
3.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物理学专业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利用所占有的各类信息资源,运用各种创造性思维,在综合归纳材料、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论文写作的各个细节,如要让学生掌握科技论文的结构:一是论文前置部分,包括封面、题名、中英文摘要、目录;二是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材料和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结论、致谢、参考文献;三是附录;四是致谢。在开始论文写作前,要列出论文的写作提纲。写作提纲要提纲挈领、主次分明、组织合理。在写论文的主体部分时,要注意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文字通顺、衔接自然、用语符合技术规范,图表清楚,格式规范。论文中的论据应该真实可靠;论证要合情合理;论述要具有科学性、专业性、创新性;结论与全文观点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4.通过论文答辩评价学生的物理学专业信息素养能力
论文答辩是毕业生在规定时间内展示自己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由答辩委员会就论文进行点评,指出优缺点及修改意见的过程。论文答辩是学生展示、交流毕业论文成果及学业成就,检验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论文答辩可以全方位检验学生对所写论文的认知程度,对物理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运用论文观点回答问题的应变能力,以及对文中创新点的解释能力。
三、结论
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的有机整合是发展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佳途径。物理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是基于物理学专业情境的学习过程,是专业素养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机整合。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信息知识,拓展信息视野,锻炼信息能力,培养信息道德。因此,毕业论文写作既是一种重要的专业实践教学形式,也是全面发展学生物理学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2-0230-02
一、研究缘起
信息素养是一个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逐渐被人们认同的概念,它诞生于20世纪末70年代。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其受众的信息素养成为研究者关注的话题。对信息素养的定义很多,其中以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qski)和美国图书馆协会1989年年会的有关阐述最为知名。保罗·泽考斯基1974年在其一份报告中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即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时利用信息的技术与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这是学术界第一次对“信息素养”这一概念予以一个明确的阐释,此后,各国学者基本沿用此概念,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和衍生新的含义,丰富信息素养的内涵。
美国图书馆协会给信息素养所下的定义则更为具体、全面:“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即,“具备信息素养的人应该知道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找到、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从根本意义上说,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那些知道如何进行学习的人。他们知道如何进行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知识是如何组织的、如何去寻找,并利用信息。他们能为终身学习做好准备,因为他们总能寻找到作出决策所需的信息。”[2]这是到目前为止使用最多、运用最为广泛的定义。
综上所述,“信息素养”作为一种较高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一起,构成了受众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习的基础。在当今信息时代,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个人的信息储备量,而是搜索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在一些社会调查中,笔者发现,当今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令人堪忧。其中,有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大学生以搜索引擎为主要信息渠道,忽视专业信息集中、利用价值很高的电子数据库,且利用率极低。调查发现,仅有“54%的学生愿意选修或学习信息检索类课程,20%的学生持无所谓态度”[3]。受调查者中,多数学生不能较好地利用专业的数据库,却习惯寻求一些非正式、非权威渠道的小道消息和不实信息。而且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另一组调查数据同样显示,“大学生中约半数了解自己专业的核心期刊,其中高年级所占比例略高。对于图书馆定期每周1—2次的文献知识讲座50%—60%的学生从没有听过,经常听的不超过10%,还有一些学生根本不知道有讲座。”[4]因此,面对信息时代的严峻挑战,高等院校必须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每个大学生也必须自觉、主动地把信息素养作为自身学习与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图书馆应开辟信息搜索教育之类的第二课堂,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必要的补给。
二、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关系
图书馆作为大学生教育的补充,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其一,丰富的文献资源可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第二课堂”。在当前国家重视高等教育的形势下,各高校的图书馆都在努力推进自身建设,尤其是加大了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扩充了数据库资源,增强了图书馆的数字服务能力。从图书、期刊的数量、种类及文献的连续性上都有了量与质的改观,使得图书信息的查询方式更加简化、数字化,更加便捷,效率更高。图书馆在日益改进与完善中,逐渐成为学生信息补给的“第二课堂”,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适宜阅读与学习的良好环境。
其二,高科技的广泛运用为图书馆普及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成为必要补充。随着现代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视听、缩微、复制、终端检索等现代化设备在图书馆被广泛采用。高校图书馆通过这些设备和场所辅导学生掌握计算机检索文献、信息的方法和途径。还可以通过获取网上数据库的使用权限,建立网上信息服务系统,形成本馆与外界信息沟通的桥梁,发展和延伸馆藏信息量。使学生能够利用各种功能强大、灵活方便的检索工具,进行光盘检索、联机检索,在网上浏览、查询信息,从而提升他们的信息能力[5]。
其三,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人员是大学生提供信息搜索方法和教育的必备条件。当前,高校图书馆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在知识结构、专业机构、综合能力等各方面不断提高对信息服务人员的要求。因此,多数图书管理人员都具备知晓图书馆藏的信息查阅能力、服务导航能力、文献搜索能力和信息识别能力,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网络技术知识,又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熟悉各种网络检索工具,懂得专题联机和光盘数据库的检索语言和结构,从而能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检索语言,掌握检索方法和技巧,能为学生提供广、快、精、准的信息。
三、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
围绕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需求,图书馆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建设。
其一,设计与开发适合我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测评工具。测评工具在国外著名大学早已普及,如美国匹玆堡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等多所高校图书馆共同参与的SAILS (Standard Assessmen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Skills)项目,就是这样一个测评工具。它共有142个问题,涵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每个学生只需选择回答其中的40个问题,即可对该学生的信息意识及信息获取与评估能力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该工具因操作简易且实用性强,可作为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测评依据,或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发一个新的测评系统。测评的问题应全面覆盖信息素养的各个方面,并且应体现信息素养在年级、性别及学科方面的群体差异性。具体测评可分阶段进行:最初,测评可利用新生入馆教育的机会进行。一方面,能使图书馆充分了解新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另一方面,在接受测评时,各种有关信息素养的提问能启迪学生的信息意识,引发学生对自己信息需求及信息能力的思考。其后,对大二、大三的学生利用图书馆时随机进行测评。测评数据可反映出学校信息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学生撰写毕业论文、需要大量利用图书馆时进行测评。这既是对过去学生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结果的一次检验,也是了解毕业生信息素养的有效方式。
其二,可对学生分年级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采取分年级分专业的方式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对于大一新生,可采取以培养信息意识为教育重点的方式,辅之以信息资源基本知识及信息利用基本技能的教育。以新生入馆教育为主,信息检索基本知识专题讲座为辅,使大一学生充分认识到图书馆在其大学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图书馆的认同感,启迪他们的信息意识。对于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可重点进行信息能力的培养,辅之以信息道德基本知识的学习。可采取分专业开设信息检索课和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由专业课老师、图书馆员共同承担。教学内容包括与专业相关的信息资源特点、功能、评估标准及方法的介绍、各种检索技能、检索方法的学习和实践等。对于大学四年级学生而言,主要是进一步加强对其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和信息法律修养的培养。培养方式主要融合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在论文指导老师及图书馆员的联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课题资料的收集、加工、分析与整理工作,可使学生的信息敏感度、信息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与提高[3]。
其三,图书馆通过开展各种学术讲座来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信息利用能力。图书馆藏的专业期刊、会议论文集、学位论文、专题资料等时效性强的文献往往比教材更快地传播科研动态和学术前沿成果。由于专业学术讲座所包含的信息视角广泛、专题讨论深入,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主动寻求信息搜索和运用。因此,图书馆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的新发展,邀请各专业既精通本专业知识又熟悉数据库使用的教师,请他们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对学生开展一系列的专题讲座,向大学生介绍本专业最新的科研动态,使学生掌握资料积累整理的方法以及文献综述的写作技巧等。此外,图书馆讲座主要针对学生,但学生听众因专业、年级、性别等不同而有各自的兴趣爱好,因此,对听众也应区别对待,如男性听众对政治、军事、经济、体育话题的热情明显高于女性听众;而女性听众对艺术、文学、礼仪话题的热情也明显高于男性听众。高年级学生更关注就业问题;低年级学生更关心学习方法和交际问题。所以,讲座选题应针对不同听众的需求而定。
参考文献:
[1] 肖自力.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J].情报资料工作,2005,(2).
[2] 张进良,张克敏,等.从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谈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电化教育,2003,(8).
专升本后高校图书馆功能的外延与内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的教育模式由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开始以教学为主向教学与科研并重方向发展。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为适用升本后学校的发展方向,应做出相应的变化与调整,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目标的实现,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图书馆应为发挥其自身的教育职能,在培育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
1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专升本院校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21世纪是信息网络和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随着大量多媒体的引入,光盘出版物的发行和Internet的完善与延伸,大容量移动存储设备的普及,信息浩如烟海,传递速度越来越快,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从社会对高校的期望看,高等学校应该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新知识和新生产力的发源地、先进文化撞击与传播的基地。为适应这种变化和要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步伐加快,各高等院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也不再局限于教会用户如何利用图书馆,而要拓展到对信息的获取、传递、分析与利用上,从浩瀚信息海洋中鉴别出对自己真正有效的信息,并加以整理,使之有序化、系统化的综合过程。因此,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技能以及所需信息的能力,已成为当代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专升本院校由于底子薄,信息素养教育起步慢,就更应该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加强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育。
1.2专升本院校图书馆为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专升本院校图书馆是加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在升本过程中对图书馆大量投入和建设,优化组合资源,图书馆在信息设备和技术等方面占有优势,在硬件方面的建设为传统图书馆功能向现代图书馆功能的提升提供了物质基础,借助于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实行超文本的链接,开展远距离检索等条件已经具备,同时,图书馆将自己的电子馆藏与校园网对接,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访问学校图书馆,学习知识,浏览信息,使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具有了主动、灵活、多样及可选择等特征,更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1.3培养创新型大学生的需要
在当今信息发达的社会,信息素养不仅是大学生生存的基础,更是将来适应信息社会和在高新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创业发展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学校的培养目标也在由培养单纯知识型人才转变为培养善于发现、捕捉信息、适应性强并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现代知识型人才。大学生要由“会学”变成“学会”,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作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和促进因素,它是所有学科学习都需要的,拥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不仅能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拓展研究范围,而且还能使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也就是终身学习所强调的自我导向学习。因此,大学生只有掌握正确的获取信息、创造知识的方法,才能不断提高获取与创造知识的能力,为走上社会、实现人生最大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从专升本院校图书馆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的现状分析其紧迫性
从国内看,我国把在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作为问题来研究和看待是90年代后期开始的,比西方国家起步要晚[1],虽然从1980年起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就要求各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但其目标基本上还是限于培养大学生利用图书馆及进行简单的文献检索的能力,尚未上升到素质教育或素养培育的高度,而且实施效果还不理想[2];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教学质量和时间得不到很好的保证,一些专升本院校图书馆还未将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培育问题纳入素质教育的视野之中。
2.1 信息素养课程体系没有合理设置
以往的专科学校很少开或不开文献检索课,即使开也是流于形式,一方面教学内容陈旧,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中文工具书、科技文献检索及计算机基础等单一课程,教学内容就是兼职老师自编的讲义,谈不上有正规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且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网络信息检索技术、多媒体信息检索、光盘数据库检索等新知识还没有及时进入教材或讲义[3],另一方面教学中存在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互分离的现象,针对转变学生观念、培养信息意识的课程少[4]
2.2信息意识淡薄
学生对信息需求认识不足,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方面的信息,如何去获取这些信息,不会主动就某一研究性课题去图书馆检索相关信息,只有到了撰写毕业论文才会去图书馆大海捞针随意地选材、收集资料,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利用图书馆资源获取信息的意识,平时到电子阅览室主要以娱乐为目的,如聊天、玩游戏、看电影、开发农场等。
2.3信息能力较差
原专科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部分来自农村的新生,平时接触电脑较少,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无从下手。部分院校大二、大三学生还不了解图书馆馆藏结构和信息检索方法,不会利用网络信息检索和光盘检索工具获取信息,不了解本专业学科的信息源,不能适时有效地利用信息源,分析、鉴别信息的能力差,面对良莠不齐“海量”的网络信息常常是束手无策,更不用说对信息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并吸收有用的信息融合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2.4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尚需培养
学生缺乏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的思想意识。有的学生设置障碍,擅自改变计算机设置,自设密码,甚至删除软件,将别人的程序、资料弄得面目全非,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和实验工作。有的学生不清楚或不遵守信息行业的网络社交安全规则,以致网络欺诈、网络成瘾以及进入网恋误区等网络社交不安全的情况时有发生。
3专升本院校图书馆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
3.1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要分阶段有目标进行
专升本院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育要分阶段、有目标、循序渐进地进行。根据大学生专科和本科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不同学习阶段,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有所侧重。信息素养教育要从新生抓起。新生入学后,图书馆应及时按专业组织新生分批进行入馆教育,可通过讲座、短期培训、PPT课件演示等形式对新生进行强化训练。一是让学生了解图书馆的服务项目、工作流程、开放时间、规章制度等信息;二是让新生了解学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藏书布局和自己专业的资源及电子化程度、信息资源的查询方法,帮助新生尽快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三是要介绍图书馆在大学学习中地位和作用,让新生对怎样利用图书馆来完成学业有一个合理的长远规划。对低年级学生,从应用层次的角度出发,通过开设计算机应用的基础课程,对学生进行信息意识和信息知识为主的教育;对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要加强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开设文献检索课,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对于大四等高年级学生开设各种高层次的专题讲座,系统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各类信息源的获得方法或报道最新的数据库及其使用方式,介绍各学科专业领域的最新学术研究动态以及有关信息利用中的法律道德规范问题,不断提高他们的网络信息素养,通过撰写毕业论文等,提高学生查找信息、利用信息、研究和交流信息技能。
3.2加快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首先,应当提高文献检索课的地位。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主干课程就是文献检索课,文献检索课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为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献检索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必须列入公共必修课,给予充分的学时保证。其次,要进行文献检索课的改革,以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文献检索课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应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其内容应在传授图书情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逐渐转为以计算机检索为主,其教学方法应逐渐趋向信息素养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提高信息检索技能。在教学中除了讲授信息、信息检索的理论知识外,还应重点讲授用不同手段,包括手工、联机、光盘、网络的检索信息的方法、途径和技能以及如何分析、利用信息来解决问题的技巧。再次,要把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渗透于学科专业的教学之中,使学生将文献检索课的方法运用到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把理论与实践、科研相结合,从而激发信息需求,继而用不同检索手段、检索途径、检索方法查找有关信息,并对查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有效利用。这是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提高信息能力的最好实践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无形中提高了大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提高信息素养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3.3开展课题实训,帮助学生培养信息操作技能。
高等学校的改革更多地强调了培养学生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技能,高等教育法也明确规定本科生必须具有从事科研工作的初步能力,因此各高等院校确保学生获得这样的能力的责任也就越来越大。在课堂上传授的信息素养的知识是有限的,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大二、大三的学生都面临着专业的深入学习和课程设计,老师也会经常布置一些小的研究课题,并要求学生撰写相关论文。因此图书馆可以与专业教师一同形成合力对大学生进行科研指导,针对某一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以及要完成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让学生在不同的数据库中使用不同的方法搜索,用这个搜索结果来告诉他们搜索的技巧;可以采取分工合作交互式的训练方式相互提高,譬如让一个班的某些学生制作所需要的资料数据库,由另外一些学生对其进行假设性或者批判性分析,然后由其他人完成课题的研究,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各自撰写总结报告,在实践中提高,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2]陆宝益.中外在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比较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6):71-74.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02
一、关于信息素养
信息科技的发展,对人们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网络上搜索“信息素养”,就会出现“Information Literacy”的英文词条,它的意思就是与网络信息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文化内涵,给人们传送的是一种文化理念。“信息素养”涵盖了多个方面的文化范畴,像信息使用者对待网络信息所采取的态度,面对数字信息的自我约束,对待网络信息应具备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现信息使用者个人的修养和情操等。与“信息素养”容易弄混淆的,还有“信息素质”一词。“信息素质”更多强调的是对于信息的搜集、整理、创新等等方面的知识,注重的是人的品质特征,主要包括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情意。其中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情意是获取信息知识和能力的重要动力。信息知识是人们通过互联网,实现对于信息的搜集、整理和传播,并且在信息交流中不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信息能力是人们在利用信息的各种活动中所具有的能力。一般而言,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对于信息的获取、处理、表达、创新等能力、对于信息的合理利用能力、信息的免疫能力等等。信息情意主要是人们对待信息所采取的态度和意识。通过上述分析说明,可以看出,“信息素养”和“信息素质”,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二者所关注的核心是不一样的,“信息素养”重点关注的是文化的传承,“信息素质”侧重于人的技术和能力的提升。本文旨在向人们传递一种现代网络环境下,利用信息的一种先进的文化理念,因此,本文研究的是“信息素养”。
二、调查过程与结果分析
为了了解当今大学生对“信息素养”的认识程度,我们选取了东北大学本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包括大一至大四的本科生,以及在校硕士生和博士生。本次调查采取问卷的形式,围绕当代大学生实际关心的问题,将信息知识、能力,信息意识、道德、伦理等等内容,设计成容易回答的选择题,随机向学生发放。近千份调查问卷,最后回收五百余份,属于有效问卷的450份。下面是针对本次调查的分析报告。
(一)调查对象
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按性别来分,男女人数比为267:183;按学生学历来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人数比为288:151:11;按学科分类,文、理、工、医人数比为60:32:283:74。从人数统计可以看出,男生、本科生、工科生这三部分学生比例较大,博士生人数最少。上述学生中,上大学前就经常使用电脑的学生有262人,接受过信息技术正规培训的学生有211人,没有接触过电脑的学生几乎没有,毫无疑问,这些学生都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
(二)信息知识状况
对于检索知识,450位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在校时间较长的学生,有近1/3参加过专业的信息素养课程培训,参加图书馆数据库培训的学生比例有近40%,这些参加过系统培训的学生,利用所学过的信息知识,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并增长自己的能力。虽然图书馆对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还有不少学生对于图书馆服务了解不多,对OPAC较为熟悉的学生接近八成,了解参考咨询服务的学生不到两成,很少有人接触过原文传递和馆际互借。在信息检索的选择方面,选择搜索引擎的最多,达到59.3%,有20.1%的学生选择了专业数据库,选择熟悉网站和书刊资料的人数较少。
对于分类目录,像最基本的《中图法》,只有84人有所认识,254人感觉模棱两可,其他人竟然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再如CALIS工程,知道的学生不到总人数的10%,很多硕士生、博士生都闻所未闻。不少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普遍一般,这从检索手段上可见一斑,近四成学生用的是布尔算符,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使用过字段检索,使用过短语检索的学生超过40%,其中十分之一的学生使用过截词符的方法。
在调查的学生中,对于电子资源的使用,主要运用的是中文数据库,点击率最高的是期刊网,排在第二的是万方,重庆维普最低,三者的人数比率分别为82.5%、42.8%和10.2%。外文数据库的使用相对较少,按照经常使用、偶尔使用、从不使用三种情况加以比较,人数比率分别为35.5%、46.7%和18.9%。针对外文数据库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学生回答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即语言障碍、检索使用障碍和专业不需要,存在这三类原因的学生认识比率分别为51.3%、35.8%和14.5%。
通过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本校大学生整体信息技术现状并不容乐观,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训提高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积极引领作用,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相关数据库的特点,向他们介绍方便快捷的使用方法,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信息能力情况
虽然许多学生经过学习、培训,具有了一定的检索能力,但在实际的检索过程中,信息能力不足仍然是大多数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检索信息时,面对突遇陌生信息源的问题,如何找出解决的方法,其中77.6%的学生求助于老师和同学,选择上网查询的占63.7%,还有21.3%的学生向图书馆管理员问询。对于信息获取障碍问题,追根求源,有45%的学生解释为对数据资源了解很少,37.2%的学生搜索不到必备的数据库,74.1%的学生承认是由于检索知识匮乏。对于通过检索获取的信息,如何快速、高效处理的问题,选择专题归档的学生有321人,选择日期归档的有52人,选择Mylibrary进行信息处理的只有13人。可能是许多学生对于Mylibrary认识不多,也可能是学生感觉Mylibrary相对难以理解和掌握,导致Mylibrary这种高效、快捷的信息处理技术没有在学生中推广使用。在这个问题上,图书馆应该担负起对学生培训的重任,要大力宣传Mylibrary的优点,通过讨论、讲座等等不同形式,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信息能力。
(四)信息伦理道德问题
信息伦理道德有利于规范学生学习信息、使用信息的行为,但是信息伦理道德问题通常会被大家所忽视。从调查结果发现,将近90%的同学对别人机器中的文件,从来没有私自进行删除或改动的行为,9%的同学由于对自己要求不是十分严格,表示有很少的改动现象,只有5个同学主动坦白自己经常改动他人文件。对病毒文件的处理方法选择通知管理员处理的占总人数的20%,将近68%的同学选择不会复制转发,只有8%的同学持无所谓的态度, 4%的同学选择会转发。
对于黑客的攻击,有将近50%的人觉得如果自己有能力,会对黑客的攻击行为进行阻止,有13%的人幻想体验黑客的感觉,有30%的人认为只要自己不受到攻击就心安理得了,自己没有必要去花费太多的精力去阻止黑客对别人的攻击行为。有关对网络中信息可信度的调查结果得知,只有10%的人对网络信任度比较高,8%的人认为网络完全不可以信,92%的人对于网络的可信度一般,认为网络信息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对于网上信息公布的有关知识产权的问题,有将近30%的同学表示对该问题从来没有考虑过,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将近60%的同学仅仅考虑过,只有7%的同学对这方面的问题比较关注,剩余3%的同学表示与自己毫无相干。
(五)学术规范素养
在这一环节,我们主要向同学们进行了学术论文方面问题的调查。学术论文首先想到的是论文的格式,论文的格式是学生写论文所必需了解的基本内容。从调查结果中得知,只有46%的同学大概知道论文的格式,但其中有一部分同学还不能说出完整的论文格式。在对同学们进行目前社会上存在的论文一稿多投、抄袭剽窃等现象的看法时,60%左右的同学认为这样的行为非常严重,20%左右的同学认为还可以接受,18%左右的同学认为这种现象太平常了,只有2%的同学对于这样的现象持无所谓的态度。对于引用他人著作超过多少字属于剽窃这一问题时,只有30多人完全答对,其他的同学答案大相径庭。对于论文的书写,有140多人愿意进行提供有偿论文服务,有170多人则不愿意为他人,剩余的人均选择不知道。现在,替别人写论文的现象在社会上普遍盛行,大家对这一现象也大都表示接受和认可。
三、调查结果讨论
我们通过对以上调查结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信息获取能力方面,在现代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情况下,大学生专业信息的来源和途径更为广阔,和以往的大学生相比,现代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信息的检索方法,检索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但是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对信息检索知识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对数据库的内容也知之甚少,所以这些学生都觉得在获取信息时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和容易,对信息的获得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体现了大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虽然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还需要更进一步努力探讨和学习。
对信息的有效利用方面,现在大学生在对信息进行获取时,能够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并且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确保获取的信息能够为己所用。同时注意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从中吸纳其精华。但是他们对信息的评价不到位,分析不透彻,缺乏敢于创新的精神,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信息价值的有效利用。
在信息伦理和安全方面,大学生虽然通过网络大致了解了知识产权有关方面的知识,但是知识产权和网络信息之间是否有一定的联系,他们还缺乏细致地了解,并且该内容还牵涉到相关的法律知识,大部分同学都略知皮毛。不过很多同学还是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他们大部分不会对使用文献进行恶意的下载,对信息有一定的保密意识和防范意识,从而时刻提高警惕,以防违规操作而违反了法律的规定。
在学术规范方面,大部分学校对学术规范知识的传播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对学术规范知识的了解途径比较狭窄,使同学们对学术规范了解甚少,或者根本就是一无所知。基于此,建议以后高校要把这方面的知识内容列入到大学生的必修课范围之内,开设开足相关的课程,使大学生在这方面的道德素养逐渐得到提升。
四、关于深化信息素养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全面普及信息素养方面的课程
目前,各大中院校都非常重视信息素养课的开设,新生入学必须接受信息素养课知识的学习。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借鉴过去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的成功经验,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发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教育。据了解,世界上一些信息素养教育发达的国家,比如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方面的教育非常重视,很早都已经实行了课程整合图书馆教育。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
对于信息素养课的教学方法,与其他专业课的教学方法一样,教学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采取传统教学方式和网络视频教学相结合,将信息素养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大学生涯始终,不仅渗透在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而且也应加强对课前课后对这方面知识教育的融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经验和学生受教育情况,根据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等有关要求,要注意及时对原有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修订和补充,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好地达到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
(三)加强图书馆的自身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现在学校的图书馆除了为学生提供借阅图书的服务功能外,由于信息素养课的开设,使图书馆又增添了一项新的职能,即,它又承担起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任务。现在各学校图书馆都在不断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文献检索讲座,经典著作导读,新书评价等,让图书馆不仅能成为学生浏览知识的场所,更成为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掌握信息知识的有效途径,让图书馆参考馆员能够真正的为学生的学习做好服务,让学生们在他们的指引下更好地获得知识,让图书馆发挥它的最佳效应。
1)单独以一门或者多门课程的形式,将信息素养教育有关内容以课程形式来讲授和实践;
2)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图书馆读者培训的一部分,由图书馆员通过讲座、短期培训、现场培训等形式开展;
3)在专业课中加入信息技能内容,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本学科领域的信息源,锻炼专业信息评判能力,并能有效地解决其专业学习和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这几种培养方式的共性是重视信息使用的知识传授而轻视信息使用的价值引导。笔者以关键词“信息素养”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从1977年至2014年共有相关期刊、学术论文119,959条;以关键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进行检索,从1981年至2014年共有相关期刊、学术论文10,421条,可见国内学者对上述两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以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和“信息素养”进行检索,检索到的记录为0条,充分说明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适时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2.主要问题及相关举措
1)课程教育体系单调
中外合作办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兼顾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一般采用国内的基础课程加入外方的专业核心课程,学生修完学分即可获得合作学校双方的文凭,因此课程体系一般也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方向课程组成,信息素养的培养一般由1,2年级几门课程的教学而实现,这种方式的培养效果远远达不到信息社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因为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依靠几门课程的简单堆砌就能实现,而是要靠全部课程的有机结合,多种培养方式相互支撑,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才。可以考虑信息素养课堂教育采用三段进阶式培养,即通过大一阶段的通识信息素养教育阶段(公共必修课)、大二/大三阶段专业信息素养培养阶段(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和大三/大四阶段创新信息素养培养阶段(选修课和和综合实践类课程),在整个培养周期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同时针对不同专业首先优选每个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大类课程,这里强调课程既要符合目前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又要体现出国际化教育的特色,然后科学地将课程分配到最优的阶段进行传授。在信息素养教育中,教师角色也应该随着发展而变化,教师应该成为课程教学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信息资源的引入者,即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即不断吸收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手段,高校还要不断完备信息素养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包含硬件资源(信息化校园)和软件资源(教师及教辅人员)。
2)实践教育缺乏
目前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且培养途径单调缺乏系统性,绝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完全是普通高校信息素养培养方式的复制,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与母校大学生并无差异。这种模式只是课程简单的叠加,并没有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系统化和突出培养国际视野人才的特色,没有引入国外高等信息素养教育的先进理念和优质资源,忽视了实践教育在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国外实践性教育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是信息素养培养中不可缺失的一环,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学校物质环境、文化氛围等环境中通过大量课外实践教学,不仅培养人才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自己能够更加顺利地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还要充分的充分发挥数字化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的功能,利用先进的数字化设备、多媒体设备基于互联网和电子文献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明确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和培养途径,构建互为促进和补充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教育模式,实现信息素养教育培养途径灵活化和多样化。
3)评价体系缺乏
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信息素养能力和水平高低、以及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进行评价时所规定的指标及其要达到的要求,它表现为具体化的目标或目标体系。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因具有其自身特点,故在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上不能照搬欧美发达国家的标准,因为目前国外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标准与中国国情和现状有一定的不符,无法很好的被采纳和利用,而国内已有的中国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具有科学性不强(指标之间没有逻辑关系)、可操作性不高(没有征求大学生意见)、可测性较差(层次不明确、未付权重)、导向性不强(无法为未来发展指引)等缺点,特别是不是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因此应在深入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和构成,并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走访调查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已有的信息素养评估标准,构建一套适合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强调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测性和导向性四个原则。科学性即要求评价指标体系之间相互独立、有穷性,能够科学、完整的反映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各项信息素养指标;可操作性即指标能够便于利用且容易操作;可测性即每个指标能定量的测量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导向性即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代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具有导向性。
1.2信息道德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应用覆盖了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62.8%的读者表明“侵犯个人隐私”是违反道德甚至法律的;82.6%的读者能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但是部分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学术规范素养较低,信息道德的范畴不明。2013年我校图书馆通过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PMLC)对部分院系的本科毕业论文进行,结果显示33.64%的学生论文率超过30%,未能通过检测;其中8.96%的学生论文率竟然高达50%以上。大部分学生表示,他们直到撰写毕业课题时才对参考文献的引用及著录等学术规范略有了解,但仍然无法明确自己的行为是合理引用还是学术侵权,是参考还是剽窃。
2文检课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一直十分重视信息素质教育工作,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总则中明文规定,“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是高等学校图书馆五项主要任务之一。我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主要有新生入馆教育、文检课、专题讲座、网络课堂等。其中,文检课是目前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文检课旨在通过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检索和利用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学术资源的能力,便于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中快速准确地获取有价值的文献信息,为将来的学习、科研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我校2013年度图书馆网上问卷调查中,约82.6%的读者认为信息素质教育非常必要,46.9%的读者希望通过文检课了解图书馆数据库的使用方法。
3文献检索课程的改革
一直以来我校对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工作都非常重视,开设有《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文献检索与利用》《信息检索与档案管理》等文检课。其课程性质几易变迁,由最初的“小范围授课”演变为“选修课”,及至今日的“综合教育必修课程”。近3年来,本馆授课教师20余名,年度授课120余班,约4000余学生,总课时超过700学时。但是我校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现状仍然不太乐观,信息意识不强,信息能力偏低,信息道德淡漠的状态急需改变,文检课的教学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3.1深———深化教学理念文检课是按照学校“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而开设的课程,其宗旨是通过检索技能的提高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文检课不仅是检索实践操作的技能演示,而且是学生利用信息资源,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培养。因此,笔者认为在学生信息素质普遍较低的现实环境下,必须认真分析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信息需求,培养大学生主动发现信息、搜索信息的习惯,从而深化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教学理念。习惯的培养一般是以兴趣或需求的产生为前提。学生对文检课的学习兴趣与他们的学习生涯密切相关。所谓“生涯”是学生当前的学习阶段及之后的多个阶段,如毕业、就业、考研、创业等连续发展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信息需求,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例如,毕业———如何选择和确定毕业论文(设计)的课题,资料如何搜集;就业———如何搜集求职行业或企业的发展动态,正确评价和预测其发展前景;考研———选择哪个院校、专业、导师或者研究方向;创业———如何发现和把握商机和市场。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涯合理设计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远比按部就班地依据教学大纲授课效果更好。课时有限,学习无限。当学生主动发现自己的信息需求,自主地搜索有用信息,并能有效运用时,他们已经逐渐养成了良好的检索习惯和严谨的检索思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信息素养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2009年,我校80后校友,商学院2007届毕业生刘鹏飞的创业事迹受到各大媒体关注,他通过网络搜索、信息分析进行市场调查,果断选择了孔明灯项目。然后,他利用电子商务等手段成功地将中国的“孔明灯”推向国际市场,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成为百万富翁,被大家称为“小孔明”和“义乌最牛80后创业大学生”。其创意独特、思想独特、模式独特、精神独特为大家交口称赞。刘鹏飞校友的成功正是开始于他对孔明灯的网上信息检索,来源于他自身的信息素养。
3.2精———精简教学内容理论知识要精简。目前我校文检课包括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两部分,二者比例为1∶1。课堂授课时一定要精简理论知识部分,结合信息检索实践讲授理论,结合本校文献资源实际讲授课程。例如,通过期刊数据库里论文全文信息页面的显示,介绍期刊论文的著录格式,特别是对摘要、中图分类号、关键词、参考文献等的讲解,既可以普及学术规范知识,又突出了重要的“检索途径”,与文检课理论知识环环相扣;利用PPT电子课件,简练表述课程大纲、授课思路,避免页面文字的大幅堆砌,采用明晰醒目的页面标题,提取精华,突出重点;站在章节高度串联知识,站在课程角度串联章节,指引学生利用配套教材、电子课件和课后习题等自学消化知识。实践操作要精练。利用各种检索工具获取利用信息的实践技巧是教学内容的重点。同类检索工具有些共性的功能和特点,对于类似数据库,关键在于向学生“授渔”,紧扣学生的专业与实际需求,通过一两个有代表性数据库的学习,和同类数据库的比较,让学生见微知著、举一反三,从而掌握此类数据库的操作要点,而无需反复赘述多个数据库的操作。如检索中文期刊论文,学生可以利用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我们可以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例,精选数据库的操作要点,选择规范又兼具代表性的实例,重点讲授该库的文献检索与期刊导航功能,同时将3个类似中文论文数据库的收录范围、文献类型、特色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
3.3新———创新教学方式创新合作教学。图书馆员与专业教师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文检课教学。在专业信息检索方面,图书馆员与专业教师具有各自优势。前者熟悉学科信息资源体系,具有较高的信息检索专业素养,却对专业内容较为陌生,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脱节;后者熟悉本学科专业内容,但对学科信息资源体系和图书馆信息服务不甚了解,信息检索技能有待提高。为了发挥两者的优点并弥合其不足,提高教学效果,采取“馆员—教师”的协助教学模式十分必要,能实现信息素养教育与课程学习的有机融合。两者可以共同制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制定考核标准以及评估课堂效果等。创新在线教学平台。利用新型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网上自助教学、网络教学和远程教学,结合面授,有利于缓解课堂上教师学生比例超负荷的矛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信息能力的实质性提高。例如,建立“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展示“课程设置”“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等课程信息;电子课件、课后作业、期末试卷等资料;实行网上在线考试,系统自动阅卷;还可利用Web2.0技术,以QQ群、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为基础,搭建虚拟学习社区,与学生实时在线沟通,答疑解惑,提高文检课的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195-04
自20世纪60年代进入信息社会,信息化、知识化、网络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社会对人才提出了包括信息素养在内的一系列要求。信息素养的培养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立足于发展,因而引起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1]。进入2012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的选择、获取、加工处理等直接影响到知识更新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后备军”,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于大学生在大数据时代获取有效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创造应用信息等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信息素养概念界定及研究概述
1.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由时任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的Paul Zurkowski于1947年提出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的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与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的技术与技能”[2]。但是信息素养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的,不同学者和群体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与研究目的定义了诸多概念。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把信息素养定义成“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寻找、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3]。纵观国外信息素养的研究,不难发现研究重点逐渐由信息技能转向更为综合的信息基本素养。
2.国外研究现状。国外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便对信息素养进行研究。1995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委员会制定了涵盖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的学生信息素养九大标准。2004年1月全美大学及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CRL正式通过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提出了针对美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5大标准及22项性能指标。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一是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概况的研究,二是研究信息素养与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关系,三是根据国家、专业、年级等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素养培训。
3.国内信息素养的研究。我国很早就重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近年来,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国内学者对信息素养的研究取得新进展,如2007年霸桂芳结合大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提出高校应通过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及大学生自身特点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4];2011年吴晓伟根据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人才培养规格和特点设计出了面向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量表[6]。但是目前国内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一方面,研究的内容与主题主要局限在大学生信息素养与高校图书馆教育之间的关系、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简单分析等方面。另一方面,研究集中讨论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等方面而较少结合当下时代背景。本研究从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出发,结合大数据时代背景,同时考虑移动互联网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深刻影响,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调查,探索大数据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关系,找到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
二、研究方法及样本说明
1.研究方法。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等形式,调查南京地区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再通过SPSS19对问卷进行分析研究大学生信息素养在专业、性别、年级方面的差异,以期为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提供可行性的策略。
2.样本。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向位于南京市仙林大学城的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南京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发放问卷500份,实际回收问卷482份,按照剔除有缺失数据,剔除答案排练完全一致问卷的原则获得有效问卷406份。
三、量表设计
综合国内外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结合大数据时代背景,笔者把大学生信息素养划分为信息意识、信息需求、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伦理与道德四个维度进行研究。量表题项根据五级Likert回答,分别为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完全不同意。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作为信息素养中的关键一环,指个人对于信息的敏感程度,是整个信息素养的前提。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会面对众多数据,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可以帮助大学生将众多的数据转化为相关的信息。信息意识分量表的设计从其定义出发,分别从学生对信息类课程的态度、遇到专业问题时的解决方法、对于高校图书馆检索课程的意见等出发设计。
2.信息需求。信息需求能力主要测量学生能否用总结概括性语言提炼自己所需信息、知晓常见信息源的类型、内容特点、获取条件,将信息源与所需信息相匹配的能力[7]。在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信息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休闲娱乐”、“学术学习”、“生活服务”三个方面。信息需求分量表从信息需求的定义出发。分别考量大学本科生在学术学习时对常见信息源的掌握情况和其对高校开设相关信息检索课的需求状况。
3.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知识与技能是大学本科生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细分为信息知识与信息技能两部分内容。信息知识是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与方法,是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信息技能则是大学本科生信息素养的核心。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成几何级数增长,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作为国家建设主力军的大学生,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形式的信息,既包括传统的结构化数据,又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半结构和非结构化数据。同时,大学本科生应该掌握一定的文献检索技能、数据分析技能,熟练掌握国内外网络数据库及网络下载工具等。
信息知识与技能分量表从检索技能、网络下载技能、数据库技能、数据分析技能等方面对于大学生信息信息知识与技能进行了考量。
4.信息伦理与道德。信息伦理与道德,是指个体在信息社会应该具备的判断和辨别信息,正确传播信息的能力。它要求个体在国家法律和公民社会道德规范允许范围内进行信息的应用与创造,不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侵害社会和他人合法权益。为了得出大学生信息伦理与道德的现状,笔者从其定义出发,结合现实生活中大学本科生遇到的实际情况,如贴吧论坛讨论、网上搜集资料、网络音乐下载、学术论文写作,进行此维度问卷设计。
5.大数据。大数据通常用来形容大量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大学生作为一个求知群体,与信息的关系日益密切。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学本科生对微信、QQ等社交软件的使用频率骤增,利用移动互联网订购火车票、查找旅游目的地信息等已不是新奇事。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会面临更多挑战,能否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有效信息并进行应用创造显得格外重要。
四、实证结果
1.信度和效度分析。(1)信度,本研究中信息意识,信息需求,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伦理与道德四个分量表的CronbachA系数分别为0.674,0.582,0.842,0.800。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5,信度较高。(2)效度,按总均分高低排序,前27%记为组1,后27%记为组2。通过对组1和组2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每一题的sig.值都在0.05以下,可见每一题都具有较高的区分度,从而整张问卷都具有较高的区分度,所以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
2.描述性统计。如表6所示,对406个个案的平均分进行描述统计,平均分的最大值为4.923077,最小值为2.461538,平均值为3.67723001,标准差为0.458346830。依据Likert五点法,结合均值,可知当前大学生总体信息素养较高。
3.影响因素分析。
(1)专业因素,如表7所示,不同专业大学本科生信息素养差异不大。按照专业分组,利用多独立样本检验,可知不同专业大学本科生信息素养渐进显著性为0.765,远大于0.05,佐证了描述性统计的分析结果。
(2)性别因素,本研究发现男女生信息素养并无显著差异,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男生信息素养总均分为3.71,略高于女生的总均分3.65。
(3)年级因素,本研究发现不同年级大学本科生信息素养具有显著差异,年级越高,信息素养得分越高。按照年级分组,利用多独立样本检验,显示渐进显著性为0.002,小于0.05,可见不同年级大学本科生信息素养具有显著差别。再根据描述性统计结果,可知大三、大四学生信息素养得分均值为3.76,大二学生得分均值为3.56,大一学生得分均值为3.68,验证了信息素养的年级差异。
4.大数据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关系。为了得到大数据与大学本科生信息素养的关系,笔者通过双变量相关分析,得到两个变量的Pearson系数为0.667,远大于0,呈正相关;且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5。可见两者的相关性较为显著,可以理解为信息素养较高的大学本科生,对于大数据的把握也较深。
5.研究结论。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整体较好,但是信息技能水平较低,不同年级学生的信息素养存在显著差异,但是没有发现专业和性别的显著影响。
五、对策及建议
1.建立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信息素养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持续关注,但是目前信息素养的内涵及教育范围等还没有一个普遍的标准。为此,应该成立一个全国性的高校信息素养研究组织,制定相关培养标准,针对目前大学生信息意识不强、信息技能较弱的现状开展专门培训,着力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以适应大学生在大数据背景下发展的需要。
2.开展高校图书馆信息技能培训工作。开展图书馆信息技能培训工作,首先应该对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教师应该探索多种教育手段,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并结合一些通识课程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应该定期开设文献检索课、专题讲座等,在学校形成一种信息化氛围。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一些信息化手段,如微信平台等,介绍相关知识及预告专题讲座,使其可以惠及更多的大学本科生。
3.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成几何形增长态势,知识更新迅速,大学生应该积极树立自主学习观念,通过多种渠道获取自己所需信息,提高专业知识储备,扩大自身知识面。通过访谈调查,大学本科生前往图书馆的主要目的是自习,而非阅读大量书籍。针对这一现实问题,相关职能部门应该着力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观念和终身学习观念。
4.培养方案增设相关课程。我国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一直受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而发展缓慢,培养出来的本科生动手能力不是很强。高校应该开设相关课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方式,使大学生可以熟练掌握常见信息检索检索方法,逐步提高信息技能。
参考文献:
[1]郭玮.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状况调查与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3,(6):119-122.
[2]汪慧芳.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群文天地,2010,(10):74-75.
[3]陈文勇,杨晓光.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研究[J].情报科学,2000,18(7):611-613.
时下,人们越来越关注新媒体,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往的阅读方式方法正渐渐远去,无论改变轮式阅读的习惯、内容、方式等,实际上真正改变的是现下的阅读文化。现如今,并非正襟危坐“读红楼”、“品三国”才叫阅读,“纸质书册”已非唯一的阅读方式,“快速刷屏”依然遍布大街小巷,人们可以进行电子纸阅读、互联网阅读、手机阅读、微信和微博阅读。读者可以通过网络时刻关注世界每个角落的最新消息,获得大量丰富准确的信息。阅读成为了主动性、即时性和共享性更强的活动。实时的动态更新,便捷的互动共享,多样的渠道选择,繁杂的海量内容等共同成就着新阅读时代。
2 大学生中的数字化阅读
截至到2012年6月底,CNNIC了《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其中表明,在众多网民的职业方向里,大学生参与互联网行为的普及率接近100%[4]。现如今大学生寻找信息、图书资料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新媒介阅读。有调查表明和统计了大学生如何获取相关信息,以及对信息的来源途径比例进行了统计,其中来自新媒介的占62%,学生辅助学习也常常依赖于新媒介阅读,普遍手段就是使用电脑和网络,搜查资料,比例高达71.2%,其中为了完成作业又占了46.2%,研究报告显示,大约有66.5%的大学生觉得新媒介技术会对日常学习造成较大的作用和影响[5]。
经调查研究发现,在大学生数字化阅读中存在了相关不良阅读的行为如逆反、猎奇、恋网、恶意阅读等现象层出不穷,这是数字化阅读道德水准在大学生之间直观反映。
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重网络信息,轻书本知识,或错把信息当知识的现象。许多大学生的数字化阅读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和心理愉悦,更多是跳跃化的,碎片化的,简略化的,整个阅读过程,保持着一种简单消费倾向,没有深度阅读,更无从谈起作品的耐读性。数字化阅读还存在“泡沫思维”,阅读内容就像泡沫一样,在脑海稍纵即逝,根本留不下任何印象。完全没有深层次的含义理解和记忆的可能,“浅阅读”、“轻阅读”、“泛阅读”比比皆是。在专业上得过且过,缺乏精益求精、艰苦攻关的精神。总之,新阅读时代,大学生群体普遍思想肤浅、文风浮躁、学风轻泛,所涉及人文、科学经典书籍屈指可数,几乎销声匿迹。消遣式的阅读完全克制内心的品味阅读。尼古拉斯?卡尔(网络作家)写到了《Google是否让我们越变越傻》,其大意表述“我们现在有的只是零碎的片断以及习惯于这些片断的思维与记忆,已丧失阅读经典的能力,甚至连阅读一段长篇文字的耐心都已经失去,”[6]。同时,这种阅读会导致大学生注意力涣散、想象力水平降低、创造能力弱化。
当前大学生因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健全和信息的阅读素养不高,在面对这个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网络环境时,没有自我辨别、筛选的能力,不知道什么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读了有用、什么读了有害的分辨。归根究底还是不了解如何正确运用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学习。
数字化阅读存在如此多的弊端,这是时展所遗留的必然负面影响。在新阅读时代,我们也应看到信息交流的积极方面,客观理性地面对海量涌动和大量增长的无数信息,更应有辨别事物的高超本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思索将这些信息流转化为自身的知识、见识。应正确对待如何在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中,控制学生“网络情结”,疏导、分散其“网络情意”,让学生意识到网络是科学工具的核心价值意义。
3 高校图书馆应发挥的教育职能
大学生的阅读,肩负着伟大的使命,是整个国家的未来和前途。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在国际社会中越来越大,一个文化综合素质越高的国家,它的民族凝聚力以及未来发展潜力越大。曾有一份总结阅读对于人类最大的益处的报告,来自于国际阅读学会,这个报告明确指出:整个社会综合阅读能力的高低,会和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直接挂钩。缺乏阅读的学校也没有真正的教育,从国家到学校的应试教育的缺陷,根本原因就是缺乏阅读,缺乏高质量的阅读。没有阅读生活,就没有人心灵成长的过程,就没有独立个体思维的全面发展。因为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适逢独生子女们成长接受教育的阶段,他们学龄儿童开始就进入了“应试教育”阶段,经历社会风雨不足“言传身教”的人文熏陶方面客观缺失,一直是实用阅读在取代审美阅读。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是教学、科研和信息文化的中心,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地方。所以,高校图书馆在阅读方面承担了重大的责任,应从道德教育、社会责任两方面强力抓手,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挥其应有的教育职能。
3.1 进行“网络情意”的引导
通过“网络素质教育”的系列讲座,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要做一个善于发挥网络这一先进工具优点的“主人”,而不能成为其“俘虏”,更不要成为其“奴隶”,这就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文明网络意识的树立,清晰认识网络价值规范,自觉遵守相关网络道德,积极抵制不良、不法信息并做好举报工作,把网络多用于自身学业、职业和事业,借助阅读的力量,立志于创意、创新和创造;
(2)学生自身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提高自身审美情趣,学会感受自然美,鉴别社会美,明了历史,跨越时代,发扬传统,立志报国;
(3)大学生要时刻警醒自己,时刻保持提醒自己“读书方恨知识浅,观海乃觉天地宽”;
(4)学校组织开展电子资源相关课程与讲座,教导学生如何高效利用网络资源,学会使用相关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相关网站资源的获取方法;
(5)馆员要做好网络导航,根据学生需求搜索集计算机考试、英语考试,远程教育,就业指导等网站。
3.2 信息素养培育
培育大学生信息素养是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之一,大学图书馆应通过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教育,使他们成为在思维、心理、行为等多方面具备多种自我学习能力的信息素养人。
3.2.1 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现状
根据对该校500名大四本科生信息素质的问卷调查分析,完全不知道如何获取外文资料的人占82.80%,53.44%没有选修文检课。西北地区15所高校曾有过调查分析,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的调查研究显示,约有45.8%的研究生和56.9%的博士生认为自己“需要掌握文献检索技能”,有32.6%的研究生和39.3%的博士生认为自己“需要了解网络资源内容”。可见,高校学生的文献信息素质状况不容乐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信息意识淡薄,信息知识欠缺,信息能力低下,信息免疫不强。总之,这一特殊群体的信息素质教育有待提高。
3.2.2 培育信息素养的具体措施
信息素养的培育极其复杂,而又常常被人忽视,有的人认为培养信息素养就是图书情报检索外加计算机技术,这就太片面了,这些知识比较低级的认知层面的行为,还谈不上素养。真正的素养是要是综合运用以上知识与技能,分析所得到的信息资料,汇聚总结出一定量针对事物的创造能力和解决能力。大学生信息素养是包括四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常识、信息能力与信息品质。根据在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情况,当下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决不能只是给学生上“信息文献检索课”这样简单。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学科馆员的作用,对在校的各个层次的学生是实行多角度,多层次,全覆盖的信息素养培训。基本步骤如下展开。
首先,深入学院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培训,要对各个学院的各类新生进行“如何使用图书馆”为主题的培训讲座,可通过录像和授课相结合得方式进行。还可以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如公告、网站宣传、参考咨询、读者沙龙等,宣传推广图书馆的服务与馆藏资源,让大学生对图书馆资源的内容、范围、重点以及可提供的各种服务得到充分的了解。
其次,开展层级培训。“授人予渔”,对大一、大二的学生,开设“馆藏图书的排架与查找”、“信息资源的类型及获取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复杂书目的检索方法,如何选择和使用数据库等;对大三、大四的学生,开设“电子资源的检索与利用”、“怎样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培训,鼓励他们参加科研活动,帮助他们制定研究计划,确定检索目标,进行复杂主题的查询等;对研究生除了设置独立的信息素质课程外,学科馆员还可以亲临现场采取面对面,一对一的辅导,解答研究生在论文选题和开题,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等阶段遇到的实际问题,将专业信息的实用技巧、科技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与技能指导有机地嵌入到研究生论文写作之中,提高学生自我创造性和创建信息等能力。长此以往,这样科学的方法,必然能提升他们的科技信息能力素养,为学生毕业后的科研创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三,在信息素养的培育中要注意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关注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在不同的年级融入不同的专业课程,配合相关的热门软件培训以及数字化制作技能培训等,并为学生们提供一定的实践空间。
第四,要注重培训的效果。①授课方式多样化,要制作丰富多彩的培训课件。②授课要有意识培养学生间的团队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如小组讨论等形式。③注意课后反馈,授课结束后应及时收集学生们的反馈意见以便及时改进授课内容。
3.3 大力进行阅读推广活动
利用节日做好宣传推广。如影响较大的“世界读书日”和“全国学生素质教育活动月”等期间,切实开展“阅读推广”、“阅读指导”等活动。
图书馆工作者应该充分了解自身的职责和使命,全面担负起向学生群体宣传、推广相关阅读的责任,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与优势,有针对性地推荐相关思想品德修养、前途理想、人生价值等方面的书籍。同时,应该根据读者的需要,编制各种类型的推荐书目,向读者大力推荐精品图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把潜在读者尽可能多的转化成图书馆读者。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4.017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ten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current Internet environment, how to cultivat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give full play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university information room, library, computer room,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of information simple, expand their knowledge structure, improve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lso for teachers to provide practical information literacy advic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network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0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各个高等院校都在加强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现在已经成为当前大学教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要信息交流工具,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互联网技术正在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前互联网技术给我们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也带来了挑战,在信息时代,信息已经成为人类的一个重大生产要素,但是由于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缺乏监督,因而导致信息泛滥、超载等,从而使得大学生在掌握信息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劣质信息的困扰。由于大学生刚进入大学,缺乏社会阅历,其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从而使得一部分大学生误入歧途,一部分甚至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犯罪,从而向我国的法制建设提出了挑战。
1 信息素养的基本问题
1.1 信息素养的概念以及分析
信息素养其实最开始是从图书馆素养演变发展而来的。对于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其素养主要指大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然后解决问题并做出决策。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使得信息技术已经成当前社会的一大生产力,而这种信息素养已经不再局限于图书馆,进而拓展到整个社会当中。实际上,在欧美日等发达地区,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其国民经济当中的重要支柱,其已经完全脱离了实体经济,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由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使得人们的信息素养在这种条件下得以进一步拓展。
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信息意识,也就是大学生对于信息的自我反映,信息意识是驱动大学生生活的精神动力,同时也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必备技能之一。其次是信息知识,这也是人们对自有的活动所必需的知识,传统社会当中包括传统文化、语言类知识等,在现代社会当中还包括信息技术、信息理论等。第三,信息技能。这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其包含了发现、获取、评价、处理、运用、创造等阶段,由于不同的人的智商有所不同,因此所具备的信息技能有所不同,这也是导致信息社会差异的重要原因。第四,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信息社会当中,其所有行为当中的道德,也就是在信息被发现、获取、评价等过程当中所有表现出来的规范,这里的信息道德与传统道德相辅相成,传统道德是信息道德的基础,也是人们在现代社会当中的行为规范。
1.2 信息素养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21世纪以来,我国面临的竞争已经涉及到方方面面,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人才储备是决定该国竞争力的核心因素。高等学府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如何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因此就要在高等院校内积极推进信息素养教育,努力使我国大学生成为当今社会的栋梁之才。
在信息社会当中,信息素养教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这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必备素质之一。现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决定未来我国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高等院校当中要积极开展信息素养教育。首先要高瞻远瞩,不断调整信息素养教育方法、方式、思路等,努力和世界接轨,使得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学到与社会接轨的信息技术,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进而使得大学生踏入社会后就具备信息发现、获取、处理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进取,因此高等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这也是他们踏入信息社会的重要条件。
2 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概况及问题探究
由于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来自农村,其对信息发现、获取、处理等方面的能力稍弱,同时对于糟粕信息的辨识能力较低,使得我国大学生的整体信息素养远低于发达国家。根据教育部门的有关统计,在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活中,前三年有超过70%的大学生未使用过中文文献检索工具,而几乎99%的大学生没有使用过外文文献检索工具,只有在毕业季,大学生迫于撰写毕业论文的压力而去使用文献检索工具,能够很好地使用中文文献检索工具的大学生也仅仅只有45%。而能够使用外文文献检索工具的大学生只有不到5%。还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图书馆的基本结构并不了解,大多数价值较高的图书常年无人借阅,这些现象都反映了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不容乐观。
造成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较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我国长期以来重视应试教育,使得我国大学生更多地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了信息素养教育,使得高中生进入大学之后,才真正接触到信息教育。(2)我国高等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不够,使得大学生更愿意玩游戏、聊天等,而不太愿意通过信息素养教育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使得大学生在信息辨识方面出现了问题。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通常局限在如何利用图书馆借阅图书、查资料,如何利用网站搜索文献等,而对于除此之外的教育几乎空白。而缺乏深度和广度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片面地认为信息素养教育并没有实际价值,这也是导致我国信息素养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3)当前高等院校的硬件资源落后,学校计算机系统仍然停留在XP系统,而带宽也很窄,使得大学生宁可使用自己的计算机或智能手机,也不愿使用学校的计算机,因此使得学校缺乏对大学生的有效监管。从而使得大学生在不甚完善的信息环境中缺乏应有的判断能力而误入歧途。从以上问题来看,每一个人的信息素养的高低,都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影响我国综合竞争力。
3 高等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策略
3.1 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到其他学科教育当中
在当前教育体系当中,要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到每一门课程当中,让大学生接受课程教育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掌握信息技能,同时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样就能够逐渐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由于我国每年都面临着大学生就业压力,而从就业市场反映的状况来看,大学生虽然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是由于对信息的接受、处理、掌握能力较低,而不能很好地胜任岗位工作,而信息素养又是用人单位除了专业知识之外最为看重的必要素质之一。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在日常的学习当中,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得以培养和提高的。因此在互联网条件下,学校应该主动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
3.2 创造良好的教育资源
对于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首先高等院校要具备相应的硬件设施,同时定期更新计算机、数据库等。当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硬件设施,同时每一所高校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园网,将学校的资源放在校园网络上,这样就能够促使大学生登录校园网站,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了接触海量优质的信息资源的机会。同时加强网络教育,使得校园网成为大学生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的中心平台。
3.3 专门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师资队伍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仍然停留在书本教育这个层面,而使用网络教学等方式依然较少。因此应该主动加强网络教育,将教学课堂由教室延伸到网络当中。为了进一步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有必要对当前高校教师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培训,努力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这样就能够为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
首先要积极发挥家庭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当中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作为父母,其任何言行都可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儿女的成长。从这个角度来说,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影响力更为重大。家长在对孩子进行信息素养教育过程当中,也提高了家长自身的信息素养,通过与孩子相互学习、相互监督,从而不断提高孩子的信息素养。
其次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明确当前网络主流价值观,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角度出发,营造一个符合道德规范的网络环境。国家通过法律等手段,建立互联网文明行为规范。由于当前对大学生缺乏有效的管束,使得大学生长时间借助互联网聊天、玩游戏等,从而误入歧途。为了杜绝这种悲剧的产生,需要加强网吧、互联网等监督管理,通过建立防火墙等方式来避免大学生误入歧途。同时要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切实有效监管我国互联网环境,使得大学生能够在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下纵横捭阖,从而提升我国大学生整体的信息素养。
4 小结
总之,从全球来看,国民信息素养越强的国家,其综合国力也越强。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已经逐渐意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为了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样就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等院校中要将信息教育作为未来教育方式的发展方向之一,同时应该汲取欧美国家的先进经验,在不同课程当中都融入信息素养教育,逐渐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使得我国在未来国际竞争当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信息化教指委2015年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研究课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途径”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LX09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