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教育教学方法型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7 16:40:0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育教学方法型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教育教学方法型论文

篇(1)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目标中的一个主要方向,同时也是衡量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首要标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探究性阅读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有效突进几个,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感受、理解和欣赏等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利用阅读过程中的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的精神,进而使学生具备创新能力。

一、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几个关键环节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应当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通过自由朗读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或者默读,当学生读完后,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如果按照以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则会使学生的思维收到限制,因此我们在阅读之前,不做任何限定,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整体感知。

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当每个学生都阅读完以后,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对阅读材料中的写作手法、情感的体现以及其中的语言和词汇等进行归纳和总结,比如说说在这个文章中,你对喜欢的一部分是哪里,或者是作品中想表达一个怎么样的思想。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特的欣赏角度。

3.教师的总结和点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当学生通过自由阅读和小组讨论对文章有一定的了解之后,他们也必定对存在一些无法解答的疑难之处,这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疑问提出来,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最后进行总结。这样的方式能够不断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探究兴趣,同时也是符合新课改中自主探究合作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

二、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方法

1.以学生的兴趣作为根本出发点

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注重将问题的正确答案教给学生,却很少会教给学生探究答案的过程,这不仅容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学生对阅读逐渐失去兴趣。而事实上,阅读正是教师、学生与课本相互对话的一个过程,探究性阅读教学法使这个过程能够连接的更为紧密,取得更好的效果。探究性教学法首先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要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才能够激发起他们探究的欲望。对于新鲜的未知的事物,人们都是具有好奇心的,如果教师能够把握好学生的好奇心,适时的进行探究性教学,则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大幅的提升,如在讲解《杨修之死》时,教师可以一改往日的教学顺序,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杨修超乎常人的处事方法进行播放,这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如此的人才,怎么会被曹操杀害了呢?这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当进一步探究故事的主题时,学生就会在认识到任务的性格和心理之后,对杨修进行一个评价,进而对其死因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较好的展现,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了研究型教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2.注重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初中是学生语文知识体系构建的关键时期,而语文阅读教学是其中的关键,因此,在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时,应当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积累和构建,逐渐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

第一,应当重视课文的阅读。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而被选入的,这些课文的选择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风格上,都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应当鼓励学生多多阅读教材中的课文,同时注意对日常生活中知识的积累,这是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才能够使学生不断激发阅读的欲望,不断提高阅读的能力。

第二,注重对课外阅读知识的积累。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材中的课文虽然是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但是却无法代替课外阅读的地位。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和学习中,收到大量文学作品的熏陶,进行深切的感悟和体验,不断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文化的精华,在阅读和思考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课外阅读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教师人格魅力的熏陶。作为语文教师,自身应当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阅读空间,才能够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进而在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下,能够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对阅读材料进行探索,并且进行大量的交流与沟通,与作者产生共鸣。只有教师的言传身教,才能够使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成为现实,也才能够使教师更加轻松的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

三、开展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反思

篇(2)

一、主体性目标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1.主体性特征。

所谓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练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它是学生个体主动要求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目标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主导思想,变被动训练式教学为主动参与式教学,在教学观念上由“教授”向“学习指导”转化,把学生确定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活动的主体,发展创新的主体,完善自我的主体。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确定学生主体地位是学生主动学习、练习、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体育教学组织活动,都要作用于学生身上,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的活动,来感受教学的效果,所以学生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并在教学活动中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2.目标性特征。

学生在课上积极主动地确定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通过一段运动实践后,学生以“目标”为核心进行自我评价,反馈调节目标,经过感知、思维、练习提高了运动技术水平。

3.主动性特征。

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参与目标的意识和完成目标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创造参与目标设计、评价的机会。学生在学习、练习时根据自身水平选择学习方法,自定目标,每一次目标的升级是学生自我评价“学会”还是“不会”的,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自律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现能力、自控能力、自我反馈调节能力,使学生逐步接近学习目标,最终达到目标。

二、主体性目标体育教学模式的功能

教学实践证明:主体性目标体育教学模式具有四大功能,即导向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传递功能。

1.导向功能。

体育目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明确方向、引导执行、提高效果的作用。教学活动中,追求练习什么?要达到什么?结果如何?都要有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教师围绕目标设计学法,学生围绕目标进行练习,因此,确立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在问卷调查中,明确目标、围绕目标进行练习的学生中男生占88%,女生占82%。在目标设计中,要体现出学生的学习练习能力、探究调节能力、体育实践能力及开拓能力,这样才能体现出体育目标教学的导向功能。

2.调控功能。

体育教学目标一经确立,就对体育课整个教学过程及每一环节、每一练习内容起到控制作用。教学目标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凝聚在一起,使之与学习、指导、练习协调进行,以达到教学目标高效完成。学生能以目标控制参与练习过程的,男生占84%,女生占86%。课上制定的体育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练习目标,是教师、学生共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和完成的。

3.激励功能。

设定目标后,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目标的设定和实施都必须有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共同实施,共同感悟,将抽象目标变成教学实践,变成具体活动。

学生的调查显示,90%的男生和86%的女生喜欢上体育课,对体育活动有兴趣。这样一来,就使学生加深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和理解,调动起学生投入学习锻炼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学习锻炼的高度热情。

篇(3)

【关键词】

应用文教学 误区 必要性 方法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下,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针对市场需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具有适应现代社会就业岗位需求的能力和具备随着未来社会发展应有的转岗、转业的适应能力与敢于自主择业、创业的素质能力。应用文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文体,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应用最广泛的文体。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写好应用文,是衡量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应用文内容比较枯燥,加之写作时思维方式特殊,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学生听课心头发闷,完成教师偶尔布置的应用文写作训练题,苦恼厌恶,应对对待,甚至弃之不做,总之,应用文的写作教学与训练并未得到我们语文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在所有的文章体裁中,应用文跟人们生活,工作的关系最为密切、直接,使用频率最高,使用范围最广。现代生活中人们在交流思想,处理事务,互通信息,解决问题时有谁能离得开应用文体呢?正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所讲的“在这个知识知识密集的社会,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具有基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尤其是应用文写作”。这是因为应用文是一种综合性文体。很多应用文,根据其反映的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可以用单一记叙,或单一议论,或单一说明,更多的是以两种或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文并用。有的应用文根据需要还用描写(如描绘物质的形态及其内部结构等的产品使用,安装说明书)和适当抒情(如人物通讯)。由此可见,指导学生进行应用文写作训练,让我们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准确地掌握应用文体写作的技巧,不仅对培养他们运用语文的能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是实现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他们今后就业能力教学目的的重要措施之一。

那么,如何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基础知识差的实际,通过应用文写作训练,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的的教学目的呢?

一、讲究层次,激发学生应用文写作的兴趣

应用文的写作应当讲究其层次性,通过阶段性训练,激发学生应用文写作兴趣。具体表现为:既有初层次应用文,也有鸿篇巨制的高层次应用文,在进行格式刻板,内容又较为枯燥的应用文写作训练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为此如果我们在应用文写作训练教学中,依据学生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在起始阶段,从格式固定,内容真实的初层次应用文写作训练开始,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不仅让学生从相对易学,见效快的应用文写作训练中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且这成功的喜悦无疑能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热情,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二、营造氛围,引发学生学习应用文的需要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其特定的生存状况和认识水平,往往缺少写作应用文的强烈需要,没有需要的写作是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的,也是人们所不感兴趣和不需要的。而需要却是应用文写作的基本前提。因此,我们在进行应用文写作教学时应想方设法引发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写作需要,营造 “只有写好应用文才能解决相应事务”的氛围。如根据学生学习、生活中接触的一些实际情况,象丢失(拾到)一件学习用品写一张遗失(招领)启示;教师节时要求学生给教师写一封慰问信;学期结束时为表示对食堂师傅一学期的关怀,写封感谢信等等。让学生产生急于掌握应用文写作的方法、技巧的欲望,形成强烈的内心需要感,进而主动地学习。

三、改革教法,提升学生应用文学习的效率

应用文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应用文正确的格式。于是,我们的语文教师为了强调重点则采用传统的“灌输”教学方法:反复讲授格式的写法,在黑板上反复示范其格式。如果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兴趣性的多媒体,设置动画的形式进行“启发”性的教学,音、色、图结合,容易引起学生大脑的兴奋,让学生在课堂的任务变“记忆”为“思考”。如教“计划”(苏教中职版《语文》第三册)时,就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演示结构,内容上有明显错误的例文,让学生在阅读教材上的“训练指导”后,动手对所演示的有错误的例文进行修改,然后再让学生对照例文进行相应地训练。学生在阅读——修改——习作中,经历了“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认知过程,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理解再训练,通过训练去巩固、运用。

四、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的水平

篇(4)

所谓“深”,就是实事求是、有的放失、有针对性地教育好学生;就是要观点正确、说理明白、深入浅出、讲求实效;就是要把大纲吃透,把教材吃透,把学生的情况吃透,把大纲用活,把教材讲活,把学生教活。在思品课教学中,我们引导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挖掘教材。设计好问题与习题。实践证明,只有挖掘教材,才能理解教材中的观点。只有理解教材中的观点,掌握要求,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所设计的问题和习题才能符合教材要求,具有针对性;才能触及学生的思想实际,达到统一认识、提高认识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让教师吃透教材、更深刻地认识理解教材中的观点呢?

我们的做法是:

第一,组织教师学纲。大纲是讲课的依据和遵循的指导思想,所以我们在每学期开学伊始,都组织教师认真地学纲,为把思品课推上一个新台阶而打下了良好的基矗

第二,抓住备课这一关。给时间让教师自己备课,找时间让教师集中备课。把共性问题和疑问提出来共同研究探讨,这样能深刻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驾驭教材。如,在研究新教材三年级下册《拾金不昧》一课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让大家研究:“拾到一分钱或巨款交还失主或交公,应该表扬谁?”“拾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拾到十元钱或更多的钱交给爸爸,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由于教材掌握得好、道理讲得明白,使得课堂气氛活泼,收到了良好效果。

2.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运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辩是非,自己教育自己。”这是大纲对思品教学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在思品课上采取了故事启迪、情景激发、行为辨析、示范训练、录音录像、幻灯图片、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3.运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正面教育。少年儿童具有模仿性强,可逆性大的特点。我们运用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动,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使少年儿童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对少年儿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在这方面,我们向教师提出了如下要求:其一,选择榜样要注意典型性、针对性和可接近性。思品教学中,我们在贯彻“深”的精神的同时,还贯彻了“厚”的精神。由于每课教材都反映了大纲的一个教育要求,但因篇幅所限,都不够“厚”。因此,我们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补充几个小故事,或让学生搜集更多地反映课文中观点的事例,使得说明观点的材料更加丰富。比如,我校教师在教学《拾金不昧》一课时,为了使这一课“厚”起来,组织学生表演了《归还飞机票》的小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气氛活跃,加深了对本课观点的理解。我们还采取了演课本剧、小品、歌咏舞蹈、参观访问等使课文内容丰富起来,以求得学生对教育观点的深刻理解。

二、狠抓系列化活动,拓宽思品课的教育空间

由于小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实践为基础的,并通过反复训练、不断强化的过程逐步形成发展的。所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光靠思想品德课是远远不够的。在实践中,我们根据思品课的教学内容,采取了系列化活动向学生进行多渠道的思想品德教育,做为思品课教学的补充。

1.注重思品课的社会延伸。我校在抓好思品课课堂教学的同时,非常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社会延伸。如我校思品教师董秋梅在教学《在集体中想着别人》一课时,在总结全课内容时有这样几句话:“同学们,在我们集体中关心别人一次、两次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想着别人,主动关心别人,把方便让给别人。雷锋叔叔之所以受到大家的爱戴,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都向他学习,就是因为他能始终想着别人。希望你们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关心别人。”董老师这番话,不单单是本课教学内容的总结,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思品课的社会延伸,突出了导行的持久性和永恒性。在老师的激励下,我校黄涛等8名同学主动坚持常年照顾翠竹小区的孤寡老人,受到了学校及社会的好评。在他们的影响下,全校学生开展了净化、美化一条街活动,定期清扫红梅小区部分居民楼环境卫生,得到了小区居民的称赞。目前,全校学生争做好人好事已蔚然成风。

2.根据思品课内容,结合学校特点,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我校的学生来自天南地北。由于各地教育的差异,造成了每个学生的道德水平及行为习惯都有很大的不同。针对这一实际,我校思品教师在教学《自觉遵守学校纪律》一课后,向学生进行《楼内规则》、《红梅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纪律卫生具体要求》、《校园秩序管理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的教育,使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了逐步的形成。目前,我校学生都能自觉地遵守校内外各项规章制度,文明、守纪、团结、友爱、勤奋、向上的校风已经形成。

3.根据思品课的内容,结合少先队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去年是大连开发区建区十周年。我校思品教师在教学《祖国在我心中》一课后,与少先队大队部联系,开展了“我爱家乡——开发区”的系列活动,向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这个系列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1)祖国——我爱您。(2)开发区,您好!(3)开发区的发展——父辈的建设。(4)开发区长大我长大。在开展“开发区,您好”这项活动中,我校每个中队的队员,在思品教师、中队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自编自演了20余项文艺节目。这些小队员抽业余时间,围绕着“开发区,您好”这个主题,查找资料,采访先进人物,排练文艺节目,讴歌了大连开发区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所取得的举世中瞩目的辉煌成就。这次活动,尤其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篇(5)

一、体育人文精神的涵义

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育人思想组成部分之一,张岂之先生在其《中华人文精神》中指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有七点: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刚柔相济——穷本探原的辩证精神;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生生不息——中华人文精神在近代的丰富与发展。人类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在体育这种特殊的人类活动中的全面展现,就是我们所说的体育人文精神。体育人文精神还体现在强调培养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由己及人,由想到自己逐渐关心他人,具有爱心,从爱自己,爱家人,爱同学朋友,到爱社会、国家、世界。进而关爱天地万物。

二、体育人文精神塑人功效

2.1体育文化是完善人的必备环境

人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是知识的积累过程,是技能的学习过程,更是文化熏陶的过程。从一个个体的人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是一个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更是人文精神形成与发扬的过程。人文精神是健全的人所必备的精神素质,是健全人格的保障。纵观历史,不同的文化是影响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人文精神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个人人格各方面的影响不可估量。中国两千五百多年的儒家文化充满了治国、齐家、修身、正心的大智慧,其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内涵隽永,意存高远,不但阐述了人格修养、人生家庭、社会宇宙等诸多哲理,更于当今时代具有振聋发聩的反省意义,其超越时空的不朽价值,至今依然放射着卓越的思想光辉。

2.2体育人文精神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

社会化这一概念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即社会学家们对社会化的对象和社会化过程范围的看法越来越大,人们不仅在童年、少年期有社会化问题,在青年期、成年期,甚至老年期也有社会化问题,社会化过程贯穿了人的一生。它不仅仅指“生物人或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同时还包括个人适应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学校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中集体主义等主流价值观越来越淡薄,片面追求个性而显得自私;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缺少认同,崇尚国外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缺少高尚追求和传统的伦理观念,讲求铺张攀比、爱慕虚荣、心灵空虚、沉迷于上网。

三、体育人文精神的现状及问题

3.1人文社会现状

随着充满了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展开,在物质财富日趋丰富、人类物质生活越来越富有的同时,人类精神生活上也发生了越来越显著的变化。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以物质文明的大跨度进步为显著标志,许多人跌入了越来越疯狂的、不能自主的物质漩涡之中,同时也越来越深重地感到精神的失重、虚无、迷茫、无所依托和绝望。这种危机正向体育领域蔓延,使得本来就是绽放于人文精神枝头的体育文化之花,也面临体育人文精神缺失的危害。这种危害正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体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影响体育的正面社会效益的发挥、引发各种各样的体育社会问题。就像现在中国足球所面临的问题,假球,黑哨,受贿,甚至绑架,恐吓等行为都在足球体制中出现,这怎能让我们的青少年儿童得到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这些问题深深地提醒了我们,只有在体育人文精神的养育中,才能消除体育中的精英至上的极端走向、现实的功利主义追求等异化现象。

3.2少年儿童的健康问题

而且在现在的年轻一代中,众多的心理疾病层出不穷,人格素养面临挑战。伦理学和教育学将人格主要理解为人的品质,人格基本等同于人品,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折射。人格心理学家陈仲庚认为:“人格是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的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而如今,特别是当代的教育,强调知识,强调技术乃至强调谋生的能力,却很少告诉学生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做人的标准是什么,生命的价值衡定标准是什么。在传统文化面临冲击的同时,青少年一代的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忧郁症、自闭症、狂躁症、以及暴力倾向已经是在中小学学生问题中的高频词汇,年轻一代的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难题。关注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事在必行。

四、中小学教育贯彻体育人文精神的意见与建议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民族精神最有利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提高学生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华民族那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忧国忧民、可为祖国现身的爱国热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这些传统的优秀人格品质,需要通过普遍化的人格教育去挖掘、去发现,使之在现代年轻一代学生身上发扬光大,弘扬我国民族精神。

4.1课程补充传统文化的知识典故,弘扬传统文化

著名教育学者黄济老先生说:“弘扬不是复古,继承而不是简单照搬,而是一个吸收、改造、创新发展的过程。”我们要通过对传统文化合理内核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挖掘其具有现代教育价值的内容。并以此来促进学生的价值认同、塑造健康的品格、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整体思维和文学素养,把学生培养成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个体;使学校成为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使传统文化成为教育的重要资源和手段。

4.2体育与健康课内容落实,注重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实际联系

现代的生活方式,营养过剩和运动不足所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等“现代文明病”正逐渐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为了提高体育人口质量,推动体育健康和谐发展,提高体育人口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育势在必行。体育必须以人为本,高举体育人文精神的大旗,使我们深刻认识参与体育运动的最高价值和理念。

4.3体育课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教育和体现教学中要点面结合,细处着手,在教学细节中突出人文精神教育学生的思想、意志、道德、品质、毅力等往往会通过具体的言行表现出来,对这些表现要认真对待,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抓住典型事例采取批评表扬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在现代化的今日,体育现代化建设是个综合性体系,体育人文精神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规范着运动员对体育、对社会的责任感、正义感、使命感、荣誉感等;对运动员个人的人格尊严、价值观念、理想情操、文明意识要求等,属于体育现代化建设的软件部分。所以,我们要从娃娃抓起,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刘丽.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人格教育中的作用[J].西安理工大学,2007,3.

篇(6)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如何认识开展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必要性

1.1 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实践者

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针对跨文化交际提出了各派学者的多种定义。从这些定义里面,可以总结出,“跨文化交际”就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因此,不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是跨国组织的交往,都属于跨文化交际。在这种情况下,语言专业的学生可以说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实践者。英语专业的学生既要处理和父母、朋友、同学之间的跨文化交往,也要面对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跨文化现象,在后来的社会工作中,学生还要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跨文化交际任务。

1.2 英语专业对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迫切需要

语言专业的学习者对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高很多,而在学习语言的学生中,学习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的学生又相对地比学习日语、韩语的学生面对更复杂的跨文化交际现象。

中国、日本、韩国都属于中国文化圈,因此在词汇的文化内涵方面存在较多的共同的成分。例如,数字“四”在中国和日本都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数字“四”不被中国人和日本人喜欢,是因为其发音无论在中文还是日语里都与“死”的发音相似。另一方面,面对相同的交际场景,中国文化圈里的国家其交际反应和其他国家的反应有着比较大的区别。例如,面对喜事,中韩两国都选择红色作为主要的背景颜色,而美国、英国则选择白色为表达喜庆心情的颜色。而白色,无论在中国、日本还是韩国,都被应用在丧事中。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反映,思维模式不一致导致他们难以进一步地学习英语,对于一些专业内容的理解也有偏差。比如说,在汉语里,面对问题“你还没意识到这个错误吗?”学生的回答应该是“不,我意识到了”,但是在英语里,学生应该回答:“Yes, I did”。面对称赞的时候,中国学生选择“不,过奖了”作为礼貌的回复,而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则直接地以“Thank you”接受称赞。

因此,英语专业的学生相对某些语言专业的学生,更需要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培训,以提高学生在交往中的自觉性和理解能力。

1.3 跨文化交际现象对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作用

在我国,学生的母语是汉语,而进入英语专业,其学习的对象是英语。汉语和英语是截然不同的语言,中文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则属于印欧语系。分属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也就存在着极大的区别。汉语无论在发音、词汇以及语法方面,都和英语有着极大的不同。例如,和英语相比,汉语单音节词较多,而且单个的词语可以自由使用,根据不同的声调可以表现不同的意思。但是英语则比较严谨,要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构成句子,比如时态和语态。因此,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感到不适应,是正常的现象。但是,由于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导,许多学生因此羞于开口。许多学生对于自己的英语发音不自信,因此除了必要的练习之外,并不敢多说英语。但是当学生观看了英国各地区英语口音的教学视频之后,得知在英国地区也有十多种不同的口音,学生开始接受自己的口音,并能够鼓励自己朝着视频中展示的Standard English(标准英语)口音努力,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多说多练达到标准。

2 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效果

2.1 以案例教学法为基础

纵观多种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最适合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跨文化交际并不是非此则彼的内容,跨文化交往是动态的,是以人的交往为前提的,因此应辅以学生的经验、感受为教学内容。简单地传授学生面对一个跨文化交际现象应该怎么处理,并不能真正地使学生理解跨文化现象,也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枯燥、沉闷、难以理解,是一部分学生对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感受,这种感受来源于长久的跨文化交际教学过多地以教师为主导,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忽视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有效开展教学互动。面对跨文化交际如此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学以致用的课程,教师应该调整方向,以案例为基础,启发学生思考,从做中学,可以安排角色扮演、案例讨论等活动,丰富课程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授“各国饮食文化”的时候,可以先布置学生提前准备各自家乡饮食习惯的介绍,在当节课上,先让学生通过介绍地区饮食文化的差异,再进一步引入国家之间的饮食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跨国交际,还有跨地区、跨民族、跨种族交际等等,通过从身边的案例开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跨文化交际在专业中的重要性,也更能融入到课程的学习中。

2.2 以创新内容为支点

上文提到,跨文化交际是一门动态的课程,因此,教师不能单纯地以教材、课件为教学的支点,必须创新性地开拓多方面的教学材料。

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跨文化交际作为实用性强的科目,除了要认真学习好教材上的知识之外,还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创新教学内容。例如,在教授“各国穿衣文化比较”的时候,可以就学生热爱的美国电视剧和英国电视剧做出讨论,选取具有典型风格的图片进行比较。如果单纯从课本的文字着手,由于文字描述和实际有偏差,学生难以理解,即使在课本上所见的图片,也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要求学生课后准备图片,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能让学生去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内容作为教学材料。

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必须紧跟社会进行调整,文化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如果不能创新内容,一味地以教材为主,不但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使教授的知识变成了残羹冷炙,索然无味。

2.3 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载体

在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和精读、语法等课程不一样,单纯的教材、黑板并不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要。跨文化交际课程呈现给学生的应该是世界上文化的方方面面,只有多接触不同类型的文化,学生才能接受文化冲突,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采用多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录音、对话、视频和情景演示等都是理想的教学工具。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分享世界上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学生通过欣赏不同的音乐类型感受不同国家的民族特性,也可以作为体验跨文化交际的一种方法。

3 结语

跨文化交际应当作为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开展,这是由英语专业的专业特点以及跨文化交际的学科特点决定的。学生对英语专业的学习是建立在对跨文化理解的基础之上。而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跨文化交际必须注意运用与其他课程有区别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让学生发挥出主体作用,是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的突破点,因此,应该提倡互动、创新和直观的教学方式,以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篇(7)

1、第1-3年度目标:认真学习、知识储备,争取成为学校“书香型”教师。

(1)认真研究教材:正确把握《大纲》精神,领会教学意图和教育目标。通读中学英语教材,明确知识体系和阶段性要求。深入研读文本,针对各年级学生英语学习教授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了解整套教材体系,熟悉新教材,做到融会贯通。抓住新教材的特点,结合本地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开展活动,会做相关的调整。

(2)科学备课:根据学校的要求,认真及时的备课、上课。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学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对课堂进行深度的思考梳理,写好教学反思。争取在教学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教学风格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到教育路线上走情感路线,做学生喜爱的老师

(3)作为年青教师与老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要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能力,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讨教。努力钻研,拓展自己的教学思路,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气氛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快乐成长。

(4)认真做好教学反思:对教学的成败及时地进行总结和反思,是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的重要过程。将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失误及时记录下来,从主观和客观上去寻找原因,并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案,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前车之鉴。并且对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忽然产生的灵感和好的教学方法记录下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

2、第4-5年度目标:厚积薄发,提升自我

(1)通过5年的理论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2)认真听取意见,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努力使自己的教学风格明晰。

(3)认真记录教学过程的点滴感受、理性思考,以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发表。

(4)争取成为校级骨干教师,勤学型教师。

总之,在这5年中,我要努力做到三坚持:坚持多看、多写、多动。

①多看:多看一些书籍,丰富自己的阅历,多看一些教学刊物,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每学期至少研读一本专业类的书籍,还有其他的相关教育书籍。

②多写:多动笔,把自己的教学感悟、教学发现及时撰写下来,努力使自己的论文或案例等能发表获奖;每学年写读书笔记5万字以上。

③多动:这“动”包括自己多运动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此外,“动”还包括多与学生互动,保持良好心态。

XX年个人专业发展培训计划:

(1)认真研究教材,掌握这一学科的知识框架,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一学科的概念、特点、结构、法则等一些基本知识点,并根据从事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的基本知识体系。

(2)掌握这一学科的学生学习点,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自然的特点,然而我们的学科学习对象是学生如何能顺利的学习这一学科,学生如何能学会这学科的基本知识,学生怎样能学懂这些知识,完全需要教师的间接转嫁,通过教师将这一学科知识理解、消化、重组后用一种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和学生能够接受的内容传授给学生。

(3)掌握与教学相关的知识、 教育和心理理论是从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出发,研究带有一般规律的教学问题,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应当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通过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提高自身对学生的认识和教学的认识,改变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力求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4)参与学院、学校等各级部门组织的相关学习,包括各种论坛,理论培训,讲座,沙龙等。

XX年个人专业发展培训计划:

(1)自我学习,阅读学校推荐及自己选择的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性着作,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对现代教育的前沿理论有一个应有的认识。

(2)作为年青教师与老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要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能力,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讨教。努力钻研,拓展自己的教学思路,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气氛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快乐成长。

(3)认真做好教学反思:对教学的成败及时地进行总结和反思,是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的重要过程。将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失误及时记录下来,从主观和客观上去寻找原因,并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案,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前车之鉴。并且对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忽然产生的灵感和好的教学方法记录下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

(4)青年教师要全程参与学生管理,跟随指导班主任学习并实践各项班主任教育及管理工作,尽快适应班主任工作。

XX年个人专业发展培训计划:

(1)通过3年的理论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2)经常向身边优秀教师请教、交流,请领导听课,使领导能够更及时了解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

(3)认真听取意见,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努力使自己的教学风格明晰。

(4)认真记录教学过程的点滴感受、理性思考,以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发表。

(5)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在比赛中锻炼自己,让比赛成为自己不断提升的舞台。

XX年个人专业发展培训计划:

(1)通过4年的理论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2)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践行所学理论,寻找差距,查找自身的问题,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3)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研讨,对比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实现自我教学能力的提高。

(4)认真记录教学过程的点滴感受、理性思考,撰写经验总结及论文,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理论层面上的提升,以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发表。

XX年个人专业发展培训计划:

篇(8)

摘要:现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很多学校摒弃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着重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高中教学中的作用也得到了重视,提高高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可以提开学生们的身体素质,而且有利于建立学生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坚强的学习意志。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体育教学的概况以及目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这些建议的提出能够为高中体育教育教学有效性的提开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育教学;有效性

一、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

要提高中体育教学的效率,必须要让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现自我价值与愿望,发挥自我优势与才能,这样才能建立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信心,作为一名高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体能领域,特别是对于那些在传统体力结构中表现较弱的差生,教师尤其要发现他们的不寻常之处。一般鉴别学生的优势体能有这样几种方法,首先是观察,教师要根据学生课内及课外的表现,分析他们是哪一类型体能的佼佼者。例如,在排球课上进行比赛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经常用脚接球,可能足球是他的运动强项,那么教师应安排其进行体育项目的鍛炼;有的学生移动能力强,但总接不好球,可能短跑是他的运动强项,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短跑的锻炼;有的学生自己的个人技术不好,但是能看出其他同学的技术问题,并对战术配合有一定的认识,说明他可能是自然观察智能和空间职能的优势个体,那么教学可以让其进行小组练习的组长或指挥员,发挥其智能优势。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因为每一个学生的体能与智能发展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一概而论地进行教学,就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巧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大胆地给学生留足充分的活动时间,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自学、思考、质疑、讨论、实践的条件与机会,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不断创造获取知识的机会。

(一)直观法

运用直观教学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发挥主观能动性。如课件、挂图、投影、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学生易于理解、想象,尤其对于一些难点的突破更易收到极佳的效果。以乒乓球内旋球的发球与接球为例,借助课件,学生观看乒乓球世界冠军在内旋球的接发过程,在发球和接球的瞬间进行定格,并通过慢放让学生自己体会。同时,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实现图形和动画的同步解说,让学生生动直观地建立了正确的动作概念,掌握技术要点,迅速形成运动表象。

(二)对比法

它能使学生的思维从比较中得到鉴别,从比较中得以升华,从混淆中得以明晰,产生一种云开雾散的轻松愉快的环境。如为了让学生明确快速跑与加速跑的技术差异性,可着重从“躯干、摆臂、后蹬”等技术要领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较快、较正确地掌握知识并在实践中熟练运用

(三)设疑法

设置疑问能激发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学生有了疑问后才会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教师应不断给学生创造“问”的空间与机会,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探求问题、解决问题。如:进行篮球投篮教学时,为了提高投篮的准确性,教师结合示范,并设置疑问:“投篮时,球出手后在空中飞行的弧度是怎样?”疑问提出后,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就会被激起,创造学习的激情也会油然而生。

(四)质疑法

俗语云:“多思长智,质疑人聪”。“质疑”是学生动脑筋的一种表现方式,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异议,以求解决问题的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答疑、解惑”,而且要“启思、设疑”,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权威,怀疑书本,不满足于获得的、现成的答案或结果,而应于捕捉质疑点,大胆质疑,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去学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积极地给予肯定、鼓励、表扬,绝不能把这种思维的积极性抹杀,让他们养成思考、分析、抽象、创新的良好习惯,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五)提问法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提出与教材紧密联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的难易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回答问题的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随问随答,比较难的问题,可以在上课开始时提出,让学生在课中或下课前回答,同时可以允许学生互相讨论研究。如:在足球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处理高空球的技术要领,教师提出问题:“当球从高空下坠时,应该用什么部位接球?接球的方式是借力打力,还是以柔克刚?”这种提问,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接球的方法,体会完整的用力过程,建立正确动作概念,活跃课堂气氛,对教学起到一种积极的作用。

三、总结

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增强体质,增强心理素质,就必须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策划和安排,制定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全面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高中体育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是进行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步骤,也是响应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目前的高中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存在问题和疏漏之处,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技术对现有的体育教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并及时的总结相关的经验和教训,提高体育教学的课堂质量,进一步促进提高高中体育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体育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探讨如何创新中学体育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德智体美劳是我国强调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其中体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兼顾一部分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过程中,中学体育教育也面临着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重大改革。本文从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创新的必要性入手,分析并探讨创新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具体方法,为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水平提供一些助力。

关键词:中学教育;体育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13-251

一、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从根本上来讲,创新就是指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不同的手段,借此来达到改善教育教学现状的目的,提高中学体育教育水平,培养更符合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的综合人才。

(一)转变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单一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中学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十分单一,教师通常在讲解理论知识后要求学生不断地练习,整个教学过程死板、枯燥,不利于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运动意识和习惯。创新能够有效改善传统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教学现状,丰富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而实现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二)提升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

与传统的中学体育教育教学不同,在进行教育教学创新时,教师必须开动脑筋,不断从教学能力、课堂控制、学生交流等方面提升自己,才能更好的应对教学的创新要求,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当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开展创新时,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这有利于中学的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和服务。

(三)促进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创新不仅是改善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还能够有效提升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除此外,创新还是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要手段。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对个性化成长的潜在需求巨大,传统中学体育的教育教学模式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反而会抑制他们的需求,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当中学体育教育教学进行创新时,教师在课堂中引入游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满足中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享受体育运动,这样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二、创新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具体方法

创新是新课程标准改革时期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要工作,创新需要结合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从根本上改善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薄弱之处,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

(一)将多媒體技术应用于中学体育教育教学

多媒体技术早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基础配置,被广泛应用于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重要的学科之中,但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还比较少,无论是频率上还是总量上。中学体育教师要更积极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上,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辅助作用,利用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的教学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体育知识,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学习兴趣。除此外,体育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让学生了解体育技巧、体育运动规则,了解体育运动中的危险动作和保护动作,提高学生对体育理论的掌握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对安全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还可以在理论教学中加入一些知识竞赛等形式的教学活动,增加体育课堂趣味性,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体育方面的知识。

篇(9)

二、现状分析(个人因素分析)

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已经16个年头,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幼儿教育工作的繁重和琐碎,更让我深切地意识到幼儿园工作的小中见大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这么多年的工作,根据自己个人的秉性,在工作中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为人谦逊,守信,不计较个人的得失。面对荣誉,我不骄傲自大;面对打击,我也不妄自菲薄,只是更加提醒和督促我需要为今后的发展树立信心,快马加鞭,争取更上一个台阶。

同时我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我在教学业务上还需要不断努力、突破和创新,对于问题的发现和分析还不够全面和到位,还存在经验粗糙、学问不深的问题,还有待今后的进一步摸索。具体问题如下:

1.教育教学的理念虽有了转变,但对问题的反思和重构的能力还需要加强。

2.教学的效果还没有明显地凸显。

3.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距离“关注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要求还存在差距。

4.对于上级下达的每一项工作,我都作为一项任务去认真完成,而很少去考虑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做更有效、还不善于去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发展目标

(一)总目标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抓紧分分秒秒学习充电,使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内需,通过学习提升师德修养,丰富知识结构,增强理论底蕴;工作中,积极投身教育科研的实践与探究,关注幼儿发展,积极探索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实践中,不断探求、感悟、反思,时刻提醒自己用脑子工作,使自己逐步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二)阶段目标

第一年,进一步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完善自我,在实践研究中学习理论、摸索方法、形成经验。

第二年,深入学习和领会学前教育理念,不断拓宽和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第三年,力求使自己的综合素质更全面、更广泛、更实际,促使自己向一专

多能、研究型方向发展。

四、具体措施

(一)业务知识

1.勤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玉,可以剖金。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前人和他人,了解过去和未来,关照反思自我,从而获得新的生成。所以,要做到“三学”。

(1)坚持不懈地学。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多渠道地学。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在书本中学习,学习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学习他人高尚的师德修养,丰富的教学经验,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3)广泛地学。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特别要学习现代信息科技,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注重个人理论的提高,多看学前教育研究类杂志、抓住一点展开深入研究。选择一些研究案例,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A.长远计划:

坚持阅读幼教理论书籍,提升自己的理论高度。

B.日常计划:

1)坚持每天看书半小时。

2)坚持每天弹琴半小时。

3)坚持在博客上撰写教学心得。

4)每月认真写好教育笔记二篇,并保证笔记质量。

(二)教育教学能力

1.进一步钻研《体验探究交往》教材,深入领会教材精神,并付诸实践。能结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制订切实可操作的教学目标,运用生动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充满激情和活力,提高教学效率。

2.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锻炼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发展:

1)提高智慧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等。切实把握幼儿的真实情况,密切关注幼儿的发展情况。

2)提高教育能力。包括全面了解幼儿的能力、正确评价幼儿的能力、指导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教师“身教”的能力等。尽管已有16年的教龄,但面对今天的教育教学对象,必须不断加强学习,特别是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有了理论的支撑才有底蕴。只有采用适合今天幼儿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3.积极创设生活化、情景化、游戏化的教学方法,探索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特征的幼儿实际水平的,教有实效的,能促使孩子综合发展的愉快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

4.注重班级管理方法的探索,一方面在教育教学中积累管理幼儿的好方法,一方面主动与每一位家长沟通,实事求是与家长交流,选择合适的沟通策略,努力成为让自己满意,让幼儿喜爱,受家长欢迎的好老师。

A.长远计划:

逐渐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三年)。

B.日常工作:

1)备好每一节课,并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2)随时跟进主题,做好班级环境和区角的创设和更换。

3)每日关注幼儿的活动发展情况,及时与家长联系,热心细心地与家长交谈,反馈孩子在园情况。

五、研究反思能力

1.形成研究专长。在三年时间中,我将不断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重新审视,选择研究内容,在托班保教工作中寻找课题研究的突破口,抓住一点展开深入研究,注意研究的实效性。做好资料积累,形成自己的研究专长。

2.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探求、感悟。要坚持用脑子工作,力争做到

反思昨天——在反思中扬长;

审视今天——在审视中甄别;

前瞻明天——在前瞻中创新。

时刻把工作与思考相结合,在思考中工作,在工作中思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乐于动笔,提高教育科研水平。

(1)积极撰写课题。

(2)认真撰写教学反思,积极撰写教育案例。

(3)通过撰写论文,把自己的专题研究从实践层面提升至理论层面。不断提高论文质量,每年能写出质量较好的论文1—2篇。

A.长远计划:

1)写出质量较好论文,并争取得奖。

2)撰写课题方案,并争取立项。

B.日常工作:

1)选择班中一些特殊幼儿进行跟踪观察,不断调整教学措施,撰写个案。

六、协同工作能力

1.有开朗的性格,乐群富有同情心,有自我调节能力,有民主平等合作精神。

篇(10)

十多年来,很多高师院校都提倡向学术性和综合性大学看齐,在教育教学上,过分地强调学科专业研究,忽视了师范院校本身的培养目标,脱离了教育教学实际,对教育研究不重视,致使学生的教育研究能力越来越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其掌握程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全面综合的考察,更准确地了解和评价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检查和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并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素养。它直接关系到是否全面执行全程人才培养方案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可以说是学生科研能力的统合体现。因而也是体现其教育研究能力现状的主要方式。因此,本文主要从师范生毕业论文撰写的现状来略谈其教育研究能力的现状。

1.1 教育研究意识现状

师范生的科研意识主要指的是他们在主观上有没有开展教育研究的愿望,包括对教育教学中问题的发现与探究,其主要体现在学生论文的选题上,教育研究类论文的数量,往往体现出该院(系)整体师范生的教育科研意识。但近几年来,毕业论文质量逐年下滑的同时,在选题上,一边倒的全是学科专业研究类课题,严重缺乏学科教育研究类课题。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素质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严重偏离培养“教育研究型”师范人才的目标。以韩山师范学院生物学系为例,本文对近三届(2010届-2012届)师范类学生毕业论文撰写的情况作了简单统计:近三届的师范类毕业生总共有340人,在论文选题上选取教育研究类的共有25人,占三届师范生比例的7.35%。因此,从整体而言,其学生的教育研究意识还是相当薄弱,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不善于发现与探究,缺乏对教育研究的兴趣与愿望。

1.2 教育研究素质现状

良好的教育研究素质不但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具有及时发现、科学分析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必须具有收集资料和信息处理的能力、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创新精神等等^。但目前很多师范生,缺乏作为一名未来教师所必应具备的教育研究素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写作基本功不够扎实。表现在有的论文中心论题不突出,论文结构不合理,缺乏基本的逻辑层次,思路不清;遣字造句的能力差;二是,收集和整理各种文献资料以及信息处理能力不强。具体表现在缺少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造成缺乏第一手资料,没有宽阔的资料收集来源,且引用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科学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薄弱。

2.提高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加强教育研究类论文指导

尽管不少高师院校十分强调要提高师范毕业生的教育研究能力,鼓励并加强师范毕业生对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的撰写,但是并没有落实到实处,以致在选题上,一边倒的全是学科专业研究类课题,严重缺乏学科教育研究类课题。其主要原因有:1)学院政策上偏差,每年每位毕业生的毕业论文研究经费只有区区几十元(有的院系甚至没有),要对师范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全方位训练,的确有点困难;2)传统的高等师范院校在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上存在着重基础知识教学、轻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现象;3)在校师范生缺少教学实践经验,盲目地进行教学研究,容易出现脱离实际,流于资料堆砌的现象,而进行学科专业类毕业论文,他们都有模可仿,有的甚至做做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再将同类例文的数据修改并将其注释略作改动,即可成为自己的毕业论文;4)在高师院校中,老师缺少面对中学的专业教育研究类课题,大多数的教学改革课题都是针对高校课程,学生参与度不高;5)许多老师带学生做毕业论文,所给的课题基本都是该教师的专业研究方向,甚至是其所持有研究项目中的子课题,学生所做的研究有利于他们的课题研究,故而大多数老师不愿带学生做教育研究类的毕业论文。

显然,传统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及培养目标已无法满足基础教育对“教育研究型”师范人才的需求,高等师范学院应以培养“教育研究型”教师为目标,及时地调整培养模式,特别是在毕业论文上,应加入、加强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的指导,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努力培养学生教育研究的能力及素养,为其从教后的教育教学科研打下良好基础,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

3.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实现途径

针对毕业论文是对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培养途径。接下来本文探讨如何对毕业论文进行改革,以达到提高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目的。以生物学系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革:

3.1 毕业论文方向内容改革

扩大师范生毕业论文研究方向,加强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在鼓励学生做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的同时,予以一定的要求。对有能力带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的老师做出硬性规定,规定其至少带4位学生做教育研究类课题,而对每届师范毕业生硬规定至少要有50%的学生做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有的学生要考研,因此其毕业论文方向可选学科专业类的)。鼓励师范生积极参与面对中学的教育研究类课题,自主发现问题并作出选题方向,尽可能满足自身作为一名未来教师的需要。

3.2 毕业论文方式方法改革

以往的毕业论文绝大多数是学科专业类论文,因此其论文形式比较单一。但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这种单一的毕业论文形式已无法满足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应拓展毕业论文方式方法。师范生在撰写毕业期间,应积极地走出实验室,到教学一线去开展毕业论文,学校为此应该多与中小学合作,建立长久的见习实习联系,让学生能在做毕业论文时,有学校可去、有对象可研究,学生也可以回到自己的母校开展研究。鼓励学生在教育见习和实习中开展毕业论文,实习中或见习的学生就是师范生完成教育研究最好的研究对象(在我们从业之前)。在见习、实习等教学实践环节中,将课堂所学的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以此作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成果形式也应该多样化,除了撰写论文之外,还可以将制作的优秀课件、优秀教案、优秀教具作为毕业论文的成果,但必需附上一定字数的说明。优秀的课件、教案或教具,不仅展示出作品本身的内涵,更是学生对课程深入了解与剖析的体现,只有具有较好较强教育研究素质,才能更好地发挥想象,展开思维,制作出新课标改革下适用于面向新时代学生中学课程教学的课件、教案、教具。因此,应鼓励学生针对中学课程教学,进一步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制作相关优秀课件、教案、教具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的成果。对毕业论文成果是课件、教案形式的,应以一定章节的课程量制作。而教具应是以某一知识框架内的所有相关可行可用教具或模型。在质的要求下,对量进行一定要求,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教育研究,而不是给学生逃避进行其他繁难毕业论文提供便利或途径。

3.3 毕业论文考核方式改革

针对毕业论文方式方法的多样化,毕业论文考核方式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改革。学生完成初步的毕业论文初稿后,经指导老师审查,再进行相应的修改。而以非论文形式作为成果的毕业论文,也由指导老师审查,以及有经验的教师或相关人员给予意见后,做出完善和修改。对于学科专业的毕业论文应由学科的资深教授组织团队进行审核,再给予评价;而教育研究类的论文应由从事教育研究的专业教师进行审核并给予评价。从而确定优秀毕业论文的选取与确立。除此之外,在答辩方面,对每种形式毕业论文的答辩,应由相应资深教授主持并当任答辩审核员,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毕业论出审核考察并给予建议和补充,尤其是教育研究类的毕业论文,更应如此,学生可通过老师们所提的问题和所给的建议作进一步的探究,不至于因为毕业论文的完成而停止了对教育研究的进行。

3.4 毕业论文管理制度改革

改进传统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从院到系再到导师,再由导师到学生,建立“院-系-导师-学生”四者于一体的管理模式,相邻两者相互监督,导师应定期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指导和指正,学生应多向导师请教与探讨。每篇毕业论文,导师应不低于10次指导次数,做毕业论文期间师生见面不低于10次。学院(系)应对参与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的学生给予经费,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给予发挥,为学生联系中学以便开展研究。对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在政策上也应有所倾斜,放宽学生教育研究的方向,提供更多的优秀毕业论文名额和奖励,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研究,选择教育研究类课题作为毕业论文,为其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作铺垫。

篇(11)

1、尽可能要避免的选题:

(1)选题太大、太宽泛。如《当前实施素质教育中的若干问题》、《谈家庭教育》、《论高中课改》等。

(2)只谈某学科的细节,缺乏概括和提炼。如《解数列题的两种常见方法》、《并联和串联的区别》、《作文的开头技巧》等。

(3)空谈理论不联系实际。如《新课程与建构理论的关系》《校本教研的理论依据》《合作学习理论探究》。

(4)只有案例没有反思。如《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固定装片实验观察》教学设计、《我最难忘的一节生物课》。

(5)老生常谈缺乏个性。如《谈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

2、如何选题?好的题目能大体反映出作者研究的方向、成果、内容、意义。题目引用语要确切、简洁、精炼、通俗和新颖。确定题目时,题目要专一,开掘要透,道理要深,立意要新。

(1)切口小探讨深,以小见大。如《课后小结——教师成长的助推器》、《感恩行动从这里起飞》

(2)提出一种新的观点或设想。如《儿童焉能丢失了人生“余裕”》、《教育是被遗忘筛选过的记忆》。

举例:            

(3)研究容易被大家忽视的普遍现象。如《一个被忽视略的问题:教育人际关系》、《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

(4)具有争鸣性的话题。如《校长是管理者还是领导者》、《“现代私塾”收获的将是什么》。

(5)充满着教育智慧与思想。如《教师管理“方”和“圆”》、《教学“意识流”》、《这样的“合作学习”有价值吗》。

(6)散文式的论文,真情实感。如《自信,点亮心智的明灯》、《把悄悄话装进我的行囊》。

(二)教育论文的写作技巧

1、功夫在文章之外。成功属于“有心人”,平时抽空看有关的论文。碰到问题要善于思考,发现可研究的问题。将有关的问题写下来,记一些笔记。(勤于积累)

2、写文章最好先写提纲。如果可能的话,写论文前拟一个提纲。层次清楚,前后呼应。(提笔写作)

3、给文章取一个精致的标题。能抓住文章精华,体现出创新的地方,标题能吸引人。(精心构思)

4、观点和内容。观点要正确,又有一定的新意。论点是什么?如何展开论证?开头和结尾的呼应。文字表达恰当,修辞加工润色。文章体现了一个教师的创新能力,选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体现一个教师的思想和情感,能写好文章的人通常是有思想的人,情感丰富的人;文章体现一个教师的精神面貌,消极忧伤的人也许能写好艺术作品,但很难写好教育论文。写好教育论文需要激情和智慧,只有“有心人”才会具有这样一颗好奇心和敏锐感。(标新立异)

(三)教育论文的写作要求

1、方法型教育论文的写作?

(1)方法型教育论文。这是一种介绍具体教学方法和经验的论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常会摸索出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操作方法,或者是探索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当这种方法和经验相对成熟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总结和提炼把它写成教育教学论文。这种论文的标题,通常是用《……的尝试》,或者是一个具有操作性的句子。

方法型教育教学论文,最实用;最易写。因为它来自自己的实践,都是自己曾经做过的和想过的,写起来比较顺手。

(2)方法型教育论文的写作程式:

A、阐述运用方法的依据。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方法?依据是什么?背景(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概念诠释。

B、介绍方法的实施过程。介绍方法实施的过程是教育教学论文的重点部分,必须对方法作详细的叙述。介绍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方法是渐进式的,有逻辑顺序,这就应该按逻辑顺序一步一步地介绍;有的方法是并列式的,没有严密的逻辑性,这就可以根据先主后次的顺序来介绍。在介绍时,小标题中不要用空洞的、玄乎的词语,也不要用表示结果的话来代替操作,要尽量用操作性的语言,直接写明怎么做。介绍过程时,最好用小标题,分条列项。如果操作步骤较多,在小标题下还可以再分几个方面来说。总之,方法的介绍要有层次性,力求让读者读起来方便。

C、陈述方法实施的效果。一种科学而新颖的方法实施后,往往会取得理想的效果。作为方法型的教育教学论文,有必要把效果陈述出来,以引起读者的关注。

效果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对显性的效果,能够用数据说明的,尽量用数据;对有些无法用数据说明的,可举例说明,选择一两个典型事例。

陈述效果时,最忌讳的是光说些大而空的话,比如“提高了积极性,激发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