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经管类课程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7 16:39:5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经管类课程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经管类课程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8-0011-03

经管类研究生是我国经管类科研队伍的主要来源,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经管类科研队伍的科研质量。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体制虽然一直将科研能力作为培养的重点,但是,通过多年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观察发现,我国现行的经管类研究生培养机制并未实现科研能力的核心目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理念,从经管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出发探讨科研能力培养和以其为核心的培养制度构建的研究较为匮乏。本文拟对经管类研究生科研能力核心化的培养机制进行研究,努力弥补上述不足,以提升经管类科研队伍水平。

一、经管类研究生培养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经管类研究生培养环节概述

目前,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包括完善知识结构和培养科研能力两个环节,其培养时间的分配比一般为1∶1。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即传统的“教与学”方式)来完善知识结构;通过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写作并辅以社会实践来培养科研能力。

培养单位对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两个环节有着明确的时间安排,即分列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而学术论文的发表及社会实践则在这两个阶段中自由安排。

(二)经管类研究生培养环节的问题

1.教学与科研相脱节

伯顿・克拉克教授在《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一书中曾指出,国际上高等教育普遍存在四个共同趋势,即大众化高等教育运动趋势、劳动力市场对各行专家需求的增长趋势、前沿知识和可教知识之间不断增长的断裂趋势、政府赞助和监督的增长趋势。克拉克教授同时指出,这四个趋势常常使得“科研从教学的环境中漂离,教学活动从科研场所拉开”。

克拉克教授所指的问题在我国目前经管类研究生的培养中十分突出,这使得国家对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的培养,不仅仅在时间上有明确的划分,而且在培养的实质内容上、培养效果上也存有明显的非衔接性。

2.学术论文要求重量不重质

我国在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要求方面虽有弱化的趋势,但是仍有多数高校存在硬性要求。①从相关规定来看,各高校仅是将“是或否”发表学术论文与“是或否”准予毕业相挂钩,而对发表学术论文的途径、创新性、专业性等方面不予考量。于是,以功利性为目的发表学术论文不可避免。结果,虽然研究生按照规定发表了学术论文,但其科研能力是否真的获得了提高呢?姚利民等(2008)通过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研究生并不认为与科研能力相关。这表明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学术的制度性要求脱离了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质。

(三)社会实践环节的设计缺乏科研能力内涵

目前,较多高校对经管类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安排,仅仅是套用本科阶段社会实践的经验和做法来组织,即把社会实践停留在参观访问走过场的形式上,而缺乏深入具体的科研实践活动。这种安排,不能够实现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专业特长和提高科研能力的目标。

(四)未形成以培养科研能力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和相应的制度安排

通过对经管类研究生各培养环节中有关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在研究生的培养中,缺乏把科研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目标的整体意识,并没有形成以培养科研能力为核心的系统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和相应的制度安排。正是由于缺乏这种具有系统观、全局观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导致研究生培养中的各个环节相互脱节;社会实践环节甚至流于形式;学术过于指标化;教学、社会实践环节相对于本科生的教育而言,体现不出是针对科研工作者的培养而设计的培养模式。就整个培养环节来看,仅仅是形成了单纯以学位论文为科研能力培养方式的培养模式。

二、科研能力核心化的经管类研究生培养机制设计

(一)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与科研并重是19世纪初德国大学改革中威廉・洪堡提出的一个理念。这个理念一直是各国研究生教育追求的目标。对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来说,也应秉承这一理念。

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过程是掌握知识的过程,而科研锻炼则是运用知识的过程。因此,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开展科研实践是合理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研究生是经过了大学本科教育或者说是经过了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测试的。这样,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阶段就应以“专业知识深化、专业知识运用”为理念来进行,将研究生尽早纳入课题研究阶段,让课程学习作为课题研究的同步理论学习,这样就可以将科研能力的培养纳入到教学环节中,实现以科研为核心的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因此,研究生的课题研究与课程学习的安排应该同步进行,并且力争实现课程设置可围绕课题研究进行弹性选择。首先,在研究生入学伊始,导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学识背景和专业,与学生共同探讨后,确定出大致的研究方向。其次,学院需要根据研究生的专业提供较为宽泛的课程选择;导师在明确学生研究方向以后,协助学生完成以研究方向为核心内容的课程安排。在此基础上,研究生由入学起就可以将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综合起来;在课堂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所从事的研究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向任课教师提出要求,并且可以提出专业知识应用性方面的问题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和问题来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

(二)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柔性学术机制设计

发表学术论文制度设计的本意是通过撰写论文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及学术水平。但是,单纯的数量追求是无法实现这一根本目的的。由于高质量的期刊相对于投稿者的数量而言是九牛一毛,同时由于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尚处于培养提高阶段,因此,通过规范发表期刊来要求研究生,以达到提高科研能力的目的是行不通的。这也是截至目前,一些高校对发表学术论文要求弱化的原因。而发表学术论文是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培养途径,因此构建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学术制度势在必行。

1.柔性学术机制设计

一是学校对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应该有“数量”要求,目的是通过外力强制约束研究生“进行科研能力的锻炼”。二是通过对学术论文的质量要求提高其科研能力。“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学术制度”的设计如下(见表1):将研究生依研究方向设立研究团队;允许和鼓励以研究团队为单位发表学术论文;针对学术论文设立专门的发表途径;设定针对研究生的评审环节;对已发表的论学术探讨和交流;对的激励以进步最大为原则。针对研究生论文评审的基本原则可以设定为:存有学术不端态度问题的不予发表;积极发表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至于这类论文在方法上、结论上的合理与否可以再度探讨。

2.柔性学术机制预期实现目标

通过柔性的学术制度设计可以实现以下五方面的目标:(1)通过团队成员间的合作进行专业知识的迅速补充;(2)通过特设的发表途径,使研究生的努力成果都能有所展现;(3)基本评审原则设计的目的是:端正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态度、鼓励研究生科研工作中的创新精神;(4)对已发表的论文设定学术探讨和交流环节,可以使研究生在所钻研的领域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5)的激励原则是使所有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不断获得进步,而不是单纯谋求论文的发表数量。

(三)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社会实践环节的机制设计

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应不同于本科,应该以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进行设计。经管类研究生的社会实践环节应该依照经管类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指导性特征,采取“参与课题”的方式来进行。我国大部分研究生导师会组织自己的学生参与到其课题中来,但这种实践活动的参与仅是导师自发性的,是局部学生的参与,还未形成制度化。

国外许多高校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生科研组织,这些组织由社会、科研机构、 企业、 学校等多方组建,目的是为研究生提供科研机会并推动相应的科研成果转化。在这些组织中,研究生不仅可以参与课题的研究,而且还可以申请独立承担课题。

以上方式为加强我国经管类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借鉴,即组织专门的研究生科研机构,该机构以高校的科研力量为支撑、以高校教师为指导团队、以研究生为业务骨干,按照市场的运行机制,承揽社会组织、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面的研究课题,目的是让研究生通过参与完成实际的科研课题,真正在实践中使科研能力获得培养和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尚处于培养阶段,科研团队的组织设计应该仍以团队为基本的工作和考核单位,以科研进步最大化为主要的激励原则来进行。

三、结论及建议

经管类研究生的培养应以教学围绕科研进行安排、以量为约束以质为目标、社会实践以“参与科研项目”为根本内容,从而形成“提高科研能力”贯穿始终的经管类研究生培养机制。

在以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下,培养院校应该着手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围绕研究生的专业方向提供宽泛的课程选择,对每一门课程设置教学团队,从而为研究生课程提供即选即开的条件。二是根据研究生的科研方向,设置科研团队,团队中配置相应方向的指导教师。三是为研究生提供专门的途径、设定专门的论文评审专家团队,包括匿名评审专家团。四是为研究生科研团队设定专门的科研奖励基金和科研奖励机制。五是制定鼓励各学院承担各级课题、通过课题参与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激励机制。六是制订旨在提高研究生指导教师业务能力和指导动力方面的激励机制。

[注释]

① 通过各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到:姚利民等(2008)对重庆、湖南高校学生问卷调查显示,93.4%的学生指出学校要求;56.6%的学生指出学校要求在核心期刊。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秀珍,符得团. 再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5,(1).

[2][3](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译. 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

篇(2)

一、国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传统的实践教学目标强调的是对已有知识的教学和验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而应用型人才的实验教学目标,则应该是对学生动手能力、信息采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下,许多院校的实践教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实验。国内高校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一般主要是依托计算机,围绕课程知识传授,进行理解性的课程知识点的实验,以此建立的实验室,在功能上主要以满足单一课程的实验教学为主,没有很好地实现课程与课程之间、跨专业及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相融合的实验。实验内容较为落后,如一些验证性实验项目的内容比较陈旧,许多实验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这样的教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使实验成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在实验教学方法上,基本是借鉴传统理工科实验的教学方法(教师理论知识传授教师实验示教学生实验),使得学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常常处于被动状态,因而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

2、实训。实训教学在职业技术类院校开设的比较成熟,但在普通综合高校,一直以来,并没有引起重视,实训教学概念模糊,定位不清,导致实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在专业教师之间意见不一;教学状态与管理要求不相适应。

3、实习。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是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一直是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主要场所――企业,因为市场竞争的严峻,或出于保护商业秘密的需要,不能或不愿给经济与管理类学生提供适合的、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加之学生出于就业竞争的压力,往往选择在拟就业单位实习,导致学校实习集中安排越来越困难,学生的实习较以前分散,学校管理较难,因此实习走过场的现象比较严重,实习环节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学习的作用越来越弱。

4、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一方面,目前,高校毕业论文多以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为主,由于受到就业的压力,毕业生忙于找工作、考公务员和考研,在一定程度上对毕业论文这一实践环节重视不够,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存在抄袭现象,毕业论文的教学功能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毕业论文这一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管理工作。另一方面,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一般都比较重视毕业论文而忽略毕业设计,实际上毕业设计对经管类专业的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毕业设计的目的在于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系统性的训练和提高。因此,经管类专业要改变只重视毕业论文不重视毕业设计的观念。

5、专业社会实践。专业社会实践是大部分财经类专业都普遍忽视的一个环节,许多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得到体现,没有进行有计划的、和一般社会实践相区别的专业性的社会实践。即便安排了专业社会实践的学校,在具体实施中,出现了教学内容偏少、空洞、缩水和甚至放羊的现象,有的甚至无法落实,这样的社会实践实际上是减少了实践教学的时间。

6、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许多高校的实践教学方法和实验手段比较落后,一些教师的实验教学改革意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编制实验教学辅助软件的能力还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能够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实验教学的课程还相对较少。

二、安徽新华学院商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基础与现状分析

(一)商学院实践教学已具备的基础和优势

1、在实验教学方面的探索,从建院之初,商学院经管专业就已经开始进行课程实验教学,发展较快,成果突出。进过多年的探索和改革,在实验教学方面,已经完成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等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2、在实训方面的探索,随着实践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来在学校内被忽视的实训教学环节,已开始受到重视, 为开展实训教学,探索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实训课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方法,学校组织了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兄弟院校进行调研,在校内开展研讨, 逐渐明晰了实训的内涵,并通过精品课程(实训)项目建设促进了实训课程的建设。

3、在实习教学方面的探索,开展了以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模拟实习的改革,近年来将实习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探索校内模拟实习和校外实地实习结合的毕业实习新模式上,已取得一定成果。重视在专业实验室中创造模拟社会、经济活动的条件,使学生针对社会、经济模拟现象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校外实习方面,商学院已与宝供物流公司就学生实习事项达成合作意向;在2011年3月,又选送09级物流、商管专业的部分学生赴浙江润迅移动科技有限公司实习。

4、在实践教学文件的规范性管理方面,加强了对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教学计划、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实践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教材)等是规范实践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商学院陆续对这些文件进行了重新规范和修订。这些文件反映了我院广大实践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对于实践教学的探索,凝结了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智慧,目前这些文件在指导和规范实践教学方面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方面,商学院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管理与质量提高,从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导、写作、评阅、答辩、格式等各个环节进行了严格的规范,还对应届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入选论文进行评选和编辑工作,多篇优秀论文被选编到《安徽新华学院学报》,调动了毕业生写作毕业论文的积极性,使我院毕业论文工作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二)商学院实践教学的问题的思考与分析

1、应用型的实践教学理念还要进一步总结,商学院正在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还需要总结和提炼,要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引领作用。

2、实践教学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不足主要表现在专业教师对于实践教学的研究尚显不够,对于实践教学的有关问题,存在认识模糊、定位不准、意见不一等现象,影响实践教学的全面实施。

3、实践教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学校的实践教学管理理念和手段跟不上实践教学的教学需求,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队伍、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实践教学保障均滞后于实践教学的现实发展。因此,有待进一步完善我院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

4、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待进一步科学完整地固化。由于实践教学的随意性较大,我院正在逐步加大力度规范实践教学环节进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

5、实验教学评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我院初步对毕业论文建立了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答辩检查等一系列质量监控环节,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对于实验、实习教学质量还缺乏有效的监控制度和手段。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实践教学的效果,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及投资效益均得不到及时的评估和反映。

三、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

1、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

(1)实验教学课程的优化与开发。使学生通过优质实验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外显”,提高综合素质。具体做法是,以知识为导向,进行课程实验(理论课中的实验内容)的优化和开发,以能力为导向,进行实验课程(独立开设实验课)的优化和开发,按照单项性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学科综合性实验、跨学科综合性实验、模拟实习的实验层次进行实验课程(或课程实验)的建设。

(2)“精品”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实验项目是实验课程的基本单元,建设高质量的实验课程,首先必须有高质量的实验项目,我院正在加大精品实验项目的建设力度,在精品实验项目规模建设的基础上,力争建设一批精品实验课程。

(3)实验教材的建设。实验教材是实验课程的载体,应加大实验教材的建设力度,以有效固化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成果,以形成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实验教学改革成果。

2、实习课程体系的设计

实习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要研究和明确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的教学目的和特点,同时加大课程实习的开发力度。深化总结校内模拟实习和校外实习基地相结合的毕业实习模式的改革,积累校内模拟实习的数据资料形成有新华学院专业特点的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毕业实习的培养方案。

3、研究能力课程培养体系的设计

课程设计、学术论文、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虽然都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但三者之间有着明显的目的性与阶段性的区别。目前,我院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在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方面比较薄弱,需积极倡导,加强研究和实践,鼓励各专业开设课程设计,鼓励学生进行毕业设计。使课程设计、学术论文、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在培养学生研究能力方面发挥不同的功能与作用。

参考文献:

[1][美]戴维・罗伊斯,苏瑞提・S.多培尔,伊丽莎白・L.罗姆菲.社会工作实习指导[M].屈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程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诠释与对应[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篇(3)

一、就业导向下经管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在社会经济日益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大量的外企、合资企业、物流、管理机构等迫切要求经管类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能够在实践领域英语化,不仅能看懂和翻译资料,还要能开口说、动笔写。相对理工科学生来说,经管类学生的工作使得学生必须更多地使用外语,熟练的英语应用能力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学生想进一步学习深造,想出国旅游、定居等,都要求极高的英语应用能力。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标,勇于实践,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复合型人才。

二、目前经管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经管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传统教学模式的先天缺陷使得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及专业理解力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互动效果也不够理想;大部分双语教师的英语水平也并非太高,不能胜任;考核方式过于死板,学生没有展现自己才华与风采的舞台等。

三、就业导向下经管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把商务英语讲授纳入到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之前即在学生大二第一学期开设商务英语相关课程,即把商务英语课程作为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的桥梁和纽带,承上启下。

同时,双语教学的课程安排也要与其他专业课设置进行通盘考虑,形成有机的整体。比如《管理学》、《基础会计》、《市场营销学》、《物流学基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课程可以作为学生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适应性课程,在教师讲授中穿插双语,可以尝试中英文结合,核心概念可以使用英语讲解,难点分析以中文为主进行展开。

(二)积极探索经管类课程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

1、情景模拟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要引导并指导学生进行一定的自学。经管类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中,可以模拟招聘会英语面试现场,也可以设置相关专业场景让学生来解决实际问题,设立工作项目,能让学生有切身感受,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学习热情。

2、Presentation教学模式

Presentation在英语中的释义有“提供”“显示”“演示”“报告”等,用于商业和教育领域时指“演讲”“演示”简言之,就是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给每个小组布置课题,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准备,课题可以是教师规定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选的。学生准备充分之后,各小组用Presentation进行课题演示并演讲,最后进行师生互动,给出相应分数。这种形式不仅给老师一个良好的反馈,也让学生学习如何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在转杯与讨论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个人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与此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选定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完成小论文。

3、案例分析教学模式

经管类课程大多实用性极强,教学中应该结合章节内容,选择贴切的精彩案例,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分析,也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完成案例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主体是学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在分析过程中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英语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4、教学手段多样化

经管类课程双语教学中,由于合适教材选择方面的困难,应该充分利用其它资源,比如网上的资源,可以编写专业术语对照表,搜集多种教学辅助材料,比如找一些英文解说,中文字幕的视频,不一定局限在专业领域,相关的都可以。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语音室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培养学习兴趣,提高专业素养和实际的英语应用能力,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可以开展英语角、英语沙龙等活动帮助学生提高相关技能。

(三)积极开展经管类课程双语教学的考试方式改革

传统的考核方式可能只是期末的一张卷纸,学生一开始学习就是结果导向的,来上课也只是为了学分,以通过考试为目的,并没有真心想从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到什么。在经管类课程的双语教学中,可以改变过去一张期末卷纸给分数的情况,建议改成考查方式,提高平时表现成绩的比重,比如采取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式,可以适当增加口语多占比重;再比如进行更细的划分:课堂发言占10%,小组讨论表现占10%,案例分析占15%,小论文占15%,期末卷纸占50%等。总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提高英语应用能力,不要严格局限在考核方式上。

(四)加强双语教学师资建设

双语教学推行过程中,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是关键,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现有教师的双语教学培训;二是积极引进优秀的双语教师。学校院系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一切为教学服务。

(五)其它应注意的问题

1、课前应该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学生英语的底子不同,领会能力及关注点也不同,为了更好地上好双语课程,必须在开课前对学生进行问卷、访谈式调查,以便有针对性地上好课。

2、课堂外语使用比例应渐进式增加,由易到难。比如可以制作中英文对照的PPT,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讲课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先培养学生兴趣,慢慢提升英语使用比例,如果学生不懂,也可以用中文再讲授一遍。英语只是学习的工具,不能一味强调使用英语,最重要的目的是学生领会专业知识,提高英语能力,不可在教学中本末倒置。

3、提倡小班授课,以30人为宜。经管类课程双语教学中非常注重课堂效果,有时还会进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所以班型不宜过大,课堂上的讲授、沟通也方便,教师可以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便于学生的自我展现。

参考文献:

[1]欧阳强.“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2]吴志平.《管理学》双语教学中的Presentation教学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2010(6)

[3]郭虹.《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模式探析[J].市场论坛,2012(10)

作者简介:

篇(4)

G642

随着经济管理类专业就读学生的逐年增加,如何培B合格的经管类拔尖人才成为高校关注的一个问题。目前经管类拔尖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定困境,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正如刘宝玲(2007)指出,长期以来我国许多高校的经济类课程的教学依然围绕教师、教材和课堂三个中心开展,教师以教材为依据,以课堂为中心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通过课堂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源自于教材的知识,从而导致了教师讲课没有创造性,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教学效果没有务实性[1]。基于这些问题,本文探讨经管类专业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成因和措施,为经管类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借鉴。

一、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成因及措施

(一)经管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成因

1.教材选择存在失误

经管类教学存在过于热衷使用国外教材,忽略国内教材的问题,从而会产生脱离中国经济体制而进行理论研究的现象。例如,李刚(2009)提到,目前部分高校在经济学教学中直接使用国外原版教材,由于这些教材依据的是西方国家的具体经济体制和具体经济实例,学生学完课程之后,只知道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如何运行,却对中国经济体制运行状况不甚了解,从而使他们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在研究我国的经济问题时简单套用美国范例来对照,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2]。

2.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少

大部分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对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安排较少,经管类课程实验和相关软件操作的教学内容缺乏,难以满足学生的应用需求。尤其在硕士教育中,部分高校注重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的安排,而忽略了学术硕士的实践能力培养,造成学术硕士只通晓理论分析而缺乏实践操作能力的现象。

3.课程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

课程内容是大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现实中仍存在课程体系落后于实际需求、课程内容滞后、教材版本陈旧等问题,进而导致社会岗位和人才需求不匹配。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措施

1.优化经管类教材建设

在经管类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国内经典教材为主、国外教材为辅的模式,即选择国内高水平经典教材,例如规划教材、获奖教材等进行主讲,同时,由于国外教材保证了知识发展的前沿性、利于拓展学生视野,因此可辅助于国外教材,从而形成合理的教材体系,既符合我国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实际情况,又注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前沿性和系统性。此外,还可鼓励教师出版适合本校拔尖人才培养和专业特点的教材,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自主的、适应自身需求的教材体系。

2.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可按照课程开设经管类实验课程,例如经济金融专业可开设金融分析软件操作、证券分析、保险实践、期货实践等课程;财会类专业可开设财务管理软件操作、会计软件开发技术操作、会计实习模拟、财会办公软件应用等课程;管理类专业可开设管理实践课程、企业经营战略模拟、供应链管理模拟等。此外,还通过建立经管类实验室,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经管类实验课程中,使用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技术来模拟经济管理环境,使学生运用软件进行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又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推动教学内容改革以社会需求为依据

跟踪市场需求及就业需求的变化。深入考察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留学、升学、创业等等方面的流向,对目前高校的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整合与优化。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优化,打造优势突出且特色明显的课程体系,力求做到大学毕业生能够以己之长适应社会某一邻域的具体需求,增强人才培育的方向感与适应性。

二、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成因及措施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老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然而,我国高校的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和问题。

(一)经管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成因

我国经管类课程教学方法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正如张静(2010)指出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方法仍然以讲授法为主,方法比较单一、重教法轻学法,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不能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主体性未得到充分尊重、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脱节,教学方法缺乏探索性、教师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和发展等问题[3]。

1.教学方法单一

我国大多数高校的课堂教学方法依旧以灌输式讲解为主,教师仅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案和课件进行讲解和演示,学生只负责听和记,缺少参与、思考、探索,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课堂主角错位

目前高校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是老师为课堂主角,主导课堂进程,而学生被边缘化,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被迫跟随老师的讲课节奏,全盘接受老师讲课内容,从而使得知识仅仅是单向由老师流向学生,互动机制断档,从而降低了老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

3.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呈现所占比例逐渐增大的趋势,而青年教师由于步入教师岗位时间短、积累少,通常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且实践应用能力较低,尤其对于应用型人才的教法较为欠缺。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1.丰富教学方法

第一,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填鸭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在于唤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听”统一起来,要打破知识和信息由老师向学生的单向流动,创造师生互补互动的高效课堂。

第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实施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探讨和研究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事先提出问题和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课后自主查阅文献资料、探究知识规律、n堂进行个人汇报,从而既可以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使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及时完善和调整教学内容,进行“因材施教”。

2.转换师生角色

第一,创建学生的讲台、教师的课堂。在课堂上形成教师 “去中心化”、学生“中心化”的教学模式,实施从“教”到“导”的转变,教师更多扮演建议者和辅佐者的形象,引导学生们走上讲台讲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观点,教师走下讲台倾听学生、向学生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同时学生可以根据疑惑之处给教师“留作业,提问题”,并由老师解答。

第二,建立师生平等关系。传统课堂中教师具有绝对权威性,虽然教师的权威性有效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但过度的权威却起着反作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不敢反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因此,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需要老师走下权威的“圣坛”,形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三、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成因及措施

(一)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成因

1.学生轻视课堂学习

现阶段部分高校的课程考核仍存在学生不重视课堂学习和平时积累、应对考试采取临时突击法的现象,从而使得课程考核很难考察和真实反应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并造成学生的投机应付心理强、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

2.闭卷考试存在不足

闭卷考核方式通常内容固定、形式单一、过于死板和教条,学生只需要背诵固定范围和固定内容,将记忆的内容临摹到卷子上就可拿到高分,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努力程度。此外,闭卷考试容易使学生产生侥幸心理,在考试过程中作弊,违反了学术诚信、违背了考试的公平性、甚至导致学业中断等严重后果。

3.应试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传统的应试方式不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而知识又是能力的来源,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就没有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没有能力的提高,最终只能是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双重缺失,进而导致素质的缺失。因此,以应试为主要考核方式的教学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素质,更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经管类拔尖人才。

(二)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措施

1.注重课堂平时考核

鼓励教师将授课内容阶段化,注重课堂平时考核与阶段考核,而不是将知识内容一次性集中在期末考卷上,从而可追踪和反应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和努力程度。例如,随机的课堂考试;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等等。此外,为保证平时成绩的质量,教师在设置平时考试内容的时候难易程度应当合理,不可因为是平时考试而降低考试难度。

2.采取多样化考核方式

多样化考核可以采用撰写学术论文、课外调研报告、项目计划书展示等等形式。为了保证论文和报告的撰写质量,应当综合考察论文选题、报告内容、框架设计、语言规范性和表达性,并依据这些指标设置评分标准。考核方式可通过小组形式,或是个人的课堂讲演来进行,并由学生和老师的共同评判给出成绩。通过实施这种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可弥补传统笔试考核的不足,进而达到既重视考试结果也重视平时学习效果的目的。

3.完善实践课程的考核体系

在完善理论课程考核体系的同时,还应进一步规范实践课程的考核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考核对学生未来考研、毕业、就业等方面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经管类的实践课程考核的方式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和性质进行,例如考核模拟公司经营的效果,考核金融相关软件的操作、考核计量软件的操作等。

参考文献

篇(5)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成了中国民生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为尴尬的要属经管类毕业生。目前我国企业对经管类人才、特别是高职层次的初、中级人才的需求是广泛的、普遍的、海量的。一方面,企业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来做事而苦恼,另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又为找不到理想岗位而发愁。经管类专业人才供求错位的问题非常严峻。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加强学校的实践教学,努力使学生在学习了足够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足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位置不突出

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位置不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没有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二是在教学计划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分在总学分中所占比例虽有所提高,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以理论教学为主;三是课程教学大纲仍沿袭学科教学方式,课程教学大纲中没有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大纲,仅有的是理论教学部分的大纲要求。

2.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虽然经管类专业开展了到企业参观考察、实验教学、实习、第二课堂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90%的课堂,案例教学法一直是各类专业教师采用的主要实践教学手段。

3.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虽然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了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学校经费欠缺等原因,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以洛阳师范学院为例,目前制约商学院实践教学开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经费投入不足,实践教学所需要的软硬件设施无法购买。有的软件即使购买了,但由于缺乏资金维护或更新换代,也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4.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和运作存在困难

为解决实践资源缺乏的问题,高校也加强了同企业的联系,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由于部分用人单位不太配合学生的实习活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际运作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洛阳师范学院在校外挂牌成立了30多家实习基地,但利用率非常低,校企之间的联系很少,学生实习主要是分散实习。

5.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不足

许多高校教师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的优势,但是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人都是从校门到校门成长起来的,完全没有参与过企事业单位的实际经营管理工作,缺乏实践经验及解决各类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无法胜任实践教学需要。虽然学校也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业中去锻炼,但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对教师的考核和收入分配仍然以课时量为主要杠杆,教师的积极性也不高,实践能力无法提升。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1.以“二平台三能力”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的原则

要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就要构建以“二平台三能力”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二平台”分别是指理论教学平台与实践教学平台,它们相辅相成,前者为后者服务。“三能力”分别是指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的竞争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划进行,同时还应及时关注社会对经管类人才需求的变化,形成动态的实践教学体系。

2.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在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中,要坚持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发挥组织者、指导者、监督者和考核者的作用。学生要充当策划者、经营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全面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培养相应的技能。

3.长期性原则

实践教学应当贯穿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全过程,实践课程的教学计划也应当同理论课程的教学计划一样详尽和完整,以保证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商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洛阳、面向河南,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根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为:学生通过掌握经济与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企业的基本业务流程、操作方法和组织管理模式,能够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快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借鉴国内外高校实践教学的先进经验,结合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的实际情况,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为:对校内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整体规划,形成以实验课程体系为主干,以专业核心课程大作业(小论文)和第二课堂学科竞赛体系为重点,并辅以校外实习。

(1)课堂实践教学

课堂实践教学包括两类:一是设置于各门专业课程之内的实践教学,内容形式如案例分析、企业实地参观、小组设计策划等。这是洛阳师范学院教师经常采用的实践教学形式,这种形式在课程设计规划等方面做的比较完善;二是在学习完一门课程后,集中完成一些实践任务。如:工商管理专业可设置会计实务模拟、市场营销策划模拟;国际贸易专业可以设置商务谈判模拟、国际结算模拟等。

(2)仿真实训

由于经管类专业课程的特点,专业实践大多在模拟实验室利用计算机和软件进行仿真实训。这一环节必须重视,因为在校外实习基地无法充分利用的情况下,更要以仿真实训为主导。目前,商学院已经建立了ERP沙盘实验室、购买了市场营销软件、电子商务软件、国贸实务软件。相对于整个课程体系来说,还远远不够,而且由于教师没有接受相应的培训,利用率也不高。因此,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良好的实验教学硬件平台和功能完善的实验教学软件平台。

(3)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让学生以竞赛、游戏、活动等方式了解专业相关知识及业务流程,培养学生的相关技能。目前,商学院比较有特色的活动有金牌营销员、营销实践节、挑战杯等。但这些活动近年来已陷入瓶颈,参与人数逐年减少,学生的积极性不高,高质量的作品也不多。学院可借助全国市场营销大赛、ERP沙盘大赛等活动的开展,扩大赛事的举办规模和影响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可开展证券交易模拟大赛、电子商务模拟竞赛等。同时,可结合各个专业的具体情况,设立几个有特色的协会(如成立经营管理类协会、创业协会),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主要由学生自主组织、自主管理。

(4)校外实习

无论是课堂内的实践教学还是以试验、第二课堂为主的仿真实践教学,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生要真正地提高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就必须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实践,到企业去实习。

此外,还可创造条件进行多种形式的校外实习,如参加学校组织的实践小分队,或者到公司、企业、商场等进行短期定岗实习,或者进行自主就业和创业实践。

(5)毕业论文

目前,洛阳师范学院对毕业生的考核仍以毕业论文为主。学生通常是参考已有的文献资料,然后归纳总结,创新不够,缺少实际应用价值。为了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应该以策划、设计为主,要求学生以某一实际背景为基础,完成一个项目策划方案。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综合所学理论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1)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对教师的考评,可通过领导和督导考评、同行互评、学生助评的全方位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来进行,并根据考评结果实施相应的奖惩办法,进而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敬业度。

(2)学生成绩评价考核体系。合理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激励和约束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可根据各实践教学环节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项目的要求,合理制定各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的考核与成绩评定办法。

4.实践教学监管体系

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监控,是保障实践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稳步推进的必要手段。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监控:(1)教务处及其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可循,教学监督和检查有制度可依。(2)建立以专职教学督导专家为主,教学管理干部为辅,有关教师参加的教学质量督导队伍,负责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和调研(如实验教学计划及执行情况的评价、校外实习组织情况评价、第二课堂计划及开展情况评价等)。

5.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要求有“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较完备、先进的软硬件设施,仿真性的实践教学环境以及大量的校外实习基地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三个重要条件。所以,对于商学院而言,(1)要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2)要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各种专业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引进与专业实习相关的模拟试验系统;(3)要实行开放式办学,实现学校、企业、政府之间的联系合作,提高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和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张迎春,吕宏芬.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

构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185-188.

[2] 杨淑萍.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022-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需要亦是与日俱增。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以思维创新和能力创新为核心的创新教育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摇篮,因此,做好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非常关键,尤其是应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对经管类课程的教学进行重新思考。文献[1]比较了中美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中国在创建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文献[2]结合了经管类学生的特点,提出应尝试教学方法的改革。文献[3]提出在经管类人才创新应重视学生的个性。文献[4]提出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不同作用。以上分析没有专门具体到课程,经管类课程如何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教学方法改革还有待研究。

二、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体系设计

课程教学方法应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目标。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素质结构包括敬业进取精神、系统思维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具体表现为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激励能力、识人能力、用人能力、判断能力、规划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传统的经管类本科生教学模式有很多缺陷,主要有两点:一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创新精神不适应,师生关系基本上处于课堂见面、单向传输状态,缺乏学问探讨、情感交流;二是教学考核制度单一,缺乏弹性,不够科学。经济管理的特点表明,管理尊重科学,讲究艺术,强调权重,注重体验。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以社会和市场需要素质和能力为导向,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应围绕素质与能力培养目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体系设计如下:

1.教学课件的创新。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提高了教学课件的教学效果。因此,在经管类大学生教学课件的设计上,注重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多利用多媒体、录像、图片、动画等,这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

2.教学内容的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学内容应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到实时更新。教学设计创新的教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以问题情境为主的内容;(2)设计以问题解决过程为重点的内容;(3)设计非常规、非形式推理和开放性的问题;(4)设计让学生动手实践和交流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关,也应进行配套教材的内容更新,让内容与时俱进,体现经济管理理论及应用的时效性。

3.教学方法设计的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方法应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在课题背景下自己寻找问题,老师辅助解决问题。注重小组互相讨论,充分挖掘学生的课外时间,做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教学方法创新的途径主要有:(1)借鉴国外的先进教学方法。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进行方法的改进,并将其引入到课程中。(2)基于科研工作自创或改良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积累了企业管理中的经验,要基于科研,独创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在课下,教师可互相交流教学经验,通过与学生交流及时评价自己所上课的教学效果,并针对学生的意见反馈做出相应的教学修正。(3)适当将企业员工培训的方法引进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我国企业员工培训强调实用性,并已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与实际结合紧密。教师可以通过与这些机构的合作,将其引进到课堂的教学之中,将课堂教学和实践相结合。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主要包括:(1)合作性学习教学方法的课程教学。这种方法分三个步骤:第一步,根据课程组对内容的设计讲授主要知识点和前沿理论,提出学习目标,鼓励学生课下自主创新学习,多布置自学与合作完成的团队作业,引导和启发学生研究兴趣,提高思考问题能力等。第二步,教师通过任务分配调动学生课堂以外自主学习积极性,通过组建团队和角色分配(包括:主持人、资料收集人、记录人、汇报人、发问人、答辩人等)使学生之间共同研究一个主题,提高团队合作学习和研究的能力。第三步,在课外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小组研讨,根据课程性质类别可采用课堂辩论、PPT成果汇报、社会调查、案例讨论等多种形式,改变长期以来单一的、固定班级的课堂理论授课形式,采取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2)实践性教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也能穿插实践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创新能力。所以,应改变只有实验课才能进行实践教学的误区,将实验引入课程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创新能力。因一般在大学,创新创业比赛将计入一定的学分,若可能,可以将经管类比赛引入课堂,和课程结合,提高同学们参加课程学习的兴趣。

4.教学考核设计的创新。教学考核不在以一份期末试卷成绩确定成绩,而是充分考核其团队协作与研究能力、平时对问题看法与辩论等的成绩等,以考核同学的创新能力为核心来设计考核的方式,如加大论文答辩考核等。

三、《综合评价方法》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

1.《综合评价方法》的课程特性。评价是人类社会中一项经常性的、极为重要的认识活动。《综合评价方法》课程涉及多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并且强调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很强的实用性课程。

2.《综合评价方法》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综合评价方法》课程教学中,由以教师为主体逐渐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应从注入式改为教师启发,同学合作小组创新式。教学考核制度也要由以前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改为教学过程各个阶段的综合评分考核。让学生自主地履行实践内容,将该结果计入课程考核,通过创新实践学分来激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实践参与和创新的能力。同时,加大同学结合科研项目来进行综合评价方法的探讨的激烈力度,创新考核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同学的创新能力。

3.《综合评价方法》课程教学中创新环境的营造。《综合评价方法》教学课程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营造。应用以上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综合评价方法》教学课程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学生以合作小组的方式进行案例分析、小论文写作、情景模拟、社会实践论文、结合课题的研究论文写作与展示、综合评价方法应用大比拼等,在这些方法的应用中,可以获得较好的创新环境。

四、结论

当今时代的发展需要学生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的考核模式等,营造创新环境,提高经管类课程的社会适应性,为国家培养出更具创新能力的经管类人才。

篇(7)

摘 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当前学院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首先论述了创新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意义,接着分析了其现状并针对其现状给予了创新措施建议。

关键词 :实践课程;经管类专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4-0209-02

收稿日期:2014-11-20

作者简介:冀红梅(1982-),女,辽宁阜新人,硕士,讲师,从事理论经济学、企业管理研究。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和对经管类人才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随着大众化教育带来的学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实习实践环境资源相对紧缺,传统的固定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外部环境,经管类专业必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重新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适应不断“升级”的人才培养方式和不断变化的人才市场的需求。

一、教学体系创新的意义

近年来,经济管理领域人才供需两难的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热点话题。从供给来看,大量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从需求来看,用人单位又常常抱怨招不到胜任企业需求的实用性人才。这充分反映出高校培养的许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不具备企事业等用人单位所要求的管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差的状况。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管类专业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即学校开的单项专业课程常常偏重于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实际操作过程偏少,缺乏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经管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有差距。另一方面是经管类专业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即缺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实践教学体系是涵盖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实验实习基地建设、考核评价和管理在内的多层次复杂结构 。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目标体系是核心,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具体体现,实践教学目标决定了实践课程教学的方法 。因此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创新“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对改革完善现有的经管类教学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二、实践教学课程的现状分析

对经济与管理学科来说,建立一套适应我国国情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实验教学体系,是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地位不明显

一是无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长期以来,实践教学一直处于理论教学的附属地位,实践教学安排也只是作为理论教学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仅仅用于验证理论教学内容。二是实践课程的设置未能按照课程体系综合地考虑实践能力的阶段性培养,与学生未来就业目标的培养产生脱节,使学生在就业市场缺乏竞争力,不利于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三是在理论教学计划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分在总学分中所占比例偏低。这与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理念明显不符。四是实验教学设施投入太少。近几年来,高校的扩招带来了学校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因此与实践教学相关的配套设施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难

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企业单方面为学校服务的传统实习基地模式已难以维持。即便是有协议的实习基地,也存在管理方面的问题,基地也不便安排过多的学生实习。实习很难得到企业的同意和配合,造成大学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难,已有的也有减少的趋势。

(三)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能力不足

当前制约实践教学质量的瓶颈之一是实践教学的师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业务素养上,都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高校教师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的优势,但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人都是从校门到校门成长起来的,完全没有参与过企事业单位的实际经营管理工作,缺乏实践经验及解决各类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加之受传统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那些热衷于教育事业的教师为了教学、评职称,不得不把时间和精力大都用在钻研书本理论和撰写论文上,想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靠他们去指导学生的实践,必然“功底”不足而影响实践的效果。

(四)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手段落后

除课程设置外,教材和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相当突出。在教学手段方面,不少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但还是属于课堂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轻案例教学重理论灌输。国内适合实践运用的教材和光盘都很少,所用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及启发性不够,与企业的实际管理工作联系也不是很紧密。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有效的途径,对于经管类人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更是不够重视,这导致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

(五)缺乏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的考评考核标准

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比课堂成绩评定复杂得多。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是一个多因素、多目标的综合评定,是用量化指标来评判一个边界模糊不清的复杂对象,如何科学地制订出学生实践的质量评价标准是提高实践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

三、实践课程的创新措施

(一)转变实践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错误观念,形成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单独制定一个实践教学计划,以构建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培养目标体系。在设计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时,应把对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整体目标分解成各个子目标,并落实到各具体实践教学环节中去。应注意合理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改变零散的、平均分配学时的、实效较差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设计相对集中的实践教学活动模式。增强实践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将实践教学内容与拟培养的主要实践能力相对应,使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具有可操作性。

(二)建立完善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实践基地互利互惠,长期合作

经管类专业应依托区域经济的结构和特点,充分采取多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模式,如定期定岗实习、订单式培养、校外实践教学外包等方式,努力拓展校企全程合作、互动互利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研究校企合作模式,针对各种培养模式创新运行机制,形成实践教学全面发展的局面,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学校和企业可以在科研、教学、培训、实习等方面开展多层次的合作。通过教师下企业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服务、员工培训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开创校企共赢的局面。

(三)提高实践教学师资水平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可以采取“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办法:一是从企事业单位引进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充实教师队伍。二是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聘请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以及在实践基地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组建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三是鼓励教师“走出去”,到企业对口部门参加实际工作。四是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教师和科研人员应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开展科研工作,企业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条件,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亦可有效提高教师的实践素质,从而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进一步完善与规范实践教材,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根据社会对经管类专业人才的人才需求,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课程的安排由学校为主导逐步转变为以学校和企业行业为主导,实践教学内容将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或国家通行证书所涵盖的内容为依据,做到校企双方的接轨,使实践教学内容逐步合理和完善,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要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围绕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技能,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上。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索性和创意性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尽可能做到应对真题,即结合实习单位实际要解决的问题和教师的课题。同时改革传统“灌输式”“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建立新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的考核既包括对教师实践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实践成绩的评价。在对教师的考核中,可以采用学生问卷调查反馈的信息、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的结果,实践教学评估委员的意见等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考核评价,实施相应的奖惩办法,进而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敬业度。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中,可设计一套完整、科学的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评价体系。

总之,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多管齐下和整体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经管类人才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日益提高的社会对经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迪,李立辉.基于虚拟商业环境实践中心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交流探讨,2013,(3).

[2] 郝建平,王成涛.构建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9,(2).

[3] 厉敏萍.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J].教育与现代化,2008,(3).

[4] 姚泽有.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9).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73-03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大学阶段的教学以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为目标,大学阶段的考试也应围绕此目标,真正发挥其检验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双重作用,既要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更要激励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和能力提升。在实践中,传统的课程考试往往形式单一,内容以知识记忆为主,一次期末考试往往决定了学生成绩的最终评定,使得学生以突击复习、死记硬背应对考试。同时,由于考试成绩往往是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标准,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具有了功利性,只重视考试内容的复习,对其他具有学习价值的知识不花时间钻研,甚至为追求成绩而在考试中作弊。这样的考试很难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业水平,还使学生形成了错误的学习观和考试观,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不利于形成优良的学风。如何克服上述弊端,更好地实现考试的功能,是每个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本文以经管类本科课程为对象,研究了国外大学经管类本科课程的考试方式,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借鉴。在本校的教学资源库中,有国外一些高校的开放课程,这些课程一般都有包括课程纲要(syllabus)、教学日历(calendar/schedule)、讲义(lecture notes)、课件(slides)、作业(assignments)、考试(exams)和资料(readings/study materials)等内容的详细课程信息。通过查阅经济及管理类的二十多门本科课程,可以发现国外高校的本科课程考试具有如下特点。

一、结合课程特点选择不同的考核形式

国外课程的考核形式灵活多样,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考核方法。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史课程采取回答问题的方式,学生仅需回答三个问题,但对问题的回答以掌握老师课前布置的阅读内容和参与课堂讨论为基础,综合阐述观点;政治经济学的课程以撰写论文作为考核的方式,学生需完成指定题目的论文两篇(每篇要求12~15页)或一个主研究论文(15~20页);经济学课程的考核则由3次小测验和若干次习题作业构成;而经济研究课程的考核办法为撰写小论文、完成主课题研究及做两次课堂演讲(presentation)。可以看出,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的不同,老师们采取了灵活多样的考核办法,这些办法力图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避免要求学生死记知识点。有些课程,老师通过考查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综合评定,而对一些需要对理论模型进行分析和应用的课程,老师则注重通过习题和测验巩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针对不同课程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种考核方式的长处,增强考核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达到最佳的考试效果。

二、考核成绩构成不单一

国外课程的分数评定往往由几部分构成,最简单的成绩构成也包含作业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三个部分,而大多数课程的成绩往往由四五项内容构成,举例如下。

A课程:

B课程:

C课程*: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国外大学的课程尽量从多个方面对学生做出评定,避免由一次考试,或从一个方面决定学生的成绩。这样做的好处是能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评定,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应对考试,使学生通过提高全方位的能力,获得更多展现自己学业水平的机会。

三、考试政策提前说明

在国外大学的课程纲要里,教师会对课程和考试的安排做出明确的说明,尤其是在课程考核方面,学生能够在选课时就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内容及教师的要求有清晰的认识。关于考试的政策说明往往包含考试分数构成、作业次数和要求、论文内容和页数要求、作业及论文的提交日期,等等,这些说明往往会非常具体。例如,老师会明确提出:课后习题为必交,占总成绩的25分;必须按时提交答案,不按时提交一律不计成绩;习题成绩在12.5分以上才可以参加期末考试;习题可以和同学讨论,但提交的答案必须为自己完成。又如,针对考试,老师明确告知:一共3次考试,占60分,每次20分;前两次考试在第7周和第13周随堂考,最后一次在期末考试期间考;每次考试的内容仅针对之前的授课内容,考过的部分不再重考;考试基于教材、习题、指定阅读和课堂讨论。针对习题,老师明确提出:习题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取自教材和课堂讲解,一部分基于阅读和课堂讨论;习题提交日下午5点以后再交不计成绩,无例外。针对论文,老师会给出内容方向、页数要求等,有些老师还会给出参考书目和提示性思考方向,对论文提交日期也会有明确的说明,如要求第15周提交论文,大纲和初稿在此前2周上交等。对考试政策提前说明可以让学生有所准备,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学生之后的讨价还价,建立学生对考试制度的尊重。

四、可选择性

可选择性有两个具体的体现:其一,老师在布置论文时,往往会给出多个题目由学生选择完成,例如从3个题目中选择1个作为研究的方向,其好处是老师既对考核内容有一定的控制,又给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及能力自主选择的自由,减少学生在对待论文写作时的任务感;其二,老师在进行作业评定时,往往会从布置的多次作业中选择其中完成最好的若干次计入成绩,这样使得有一两次作业没有完成好的学生(不论因何原因)还有新的机会做得更好,对学生形成一种激励。

五、重视过程性考核,而非终结性考试

篇(9)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13202

近年来,社会对经管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应用型高校经管类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并未大幅度提升。应用型高校学生在就业层面上,既有重点大学毕业生的竞争威胁,又面临着高职高专替代者的挑战,成为就业的夹心层。如何加强质量工程,推进教学改革,探索一条适合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该类高校积极关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

一般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按照教育理念的指导,为实现某种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相关的若干要素通过有机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系统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强调实质上的人才培养规律,而且注重形式上的人才培养规律,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操作性,可以供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实施。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培养过程等要素。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处于指导地位,制约其他要素的发展。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的具体标准和质量规格。培养规格规定了各专业学生应当具体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基本素质。课程体系是在紧扣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前提下,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进行优化设计。培养过程是实现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施环节,由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和相应的教学条件组成。人才培养模式中各要素彼此制约、相互作用,构成复杂的综合运作机制。

2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理念在进步,但培养目标大同小异

很多应用型高校已经意识到社会对经管类人才的需求变化,提出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但培养目标并没有及时调整。很多应用型高校都参照重点大学,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从事经济、管理方面的教学及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显然这不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应用型高校经管类毕业生特色不足,人才培养类型较为单一,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和应用性,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精神与社会、企业的要求不协调,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比重点大学低,而动手能力又比高职高专院校差,夹在中间处境尴尬。

2.2定位为应用型高校,但实际培养内容应用性较差

很多院校虽然正在或已经转型成应用型高校,但在人才培养过程和内容方面应用性较差。课程体系的设置没有体现出应用性特色,仍然强调“重基础、宽口径、知识结构全面”。教学中,学生常常缺乏有针对性的专业实践锻炼,即使在教学中开设了实践课程,仍然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欠缺新意,缺乏针对性,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课外实践、专业实习等环节,常常由于经费问题、学生统一安排实习难度大、实习基地有限等原因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2.3学生能力评价单一,教师队伍亟待加强

很多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教学仍然以教材为核心,教师为主导,没有体现应用性的特点。实验教学教材、教学质量评价滞后于高校经管专业教育的发展。应用型高校对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考核仍以考试成绩为主,评估模式单一,缺乏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系统掌握的考核,忽视实践能力的考核,不利于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经管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主要由实验教师、实验室管理人员和部分理论课教师组成,这些人员从整体上缺少实践经验,很多都是从学校毕业就进入高校工作,没有实际的操作经验。学术研究见长的教师仍然是教学中的骨干力量,这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虽然也承担实践课程,但他们对企业所需的实践技能,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明显力不从心,为此,需要学校形成机制定期派教师去企业和相关岗位学习实践,才能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目前很多高校还缺少相应的经费持续支持和制度的长期保障。

3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

3.1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创新课程体系

根据社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特点和要求,应用性本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在:“基础扎实、应用为主、口径适中、素质为重”。应用型人才在培养中要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学习的重点是知识的学用结合,重在知识的应用实践。人才培养口径的宽窄应该与行业发展相适应,不必一味追求全面,要突出专业性和应用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否能够顺利毕业,取得证书,最终的评价标准应当重点体现在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根据经管类各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基本素质,按照够用实用原则对教学体系进行分解,构建“公共大平台+专业小模块”式的课程体系。公共大平台课程保证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专业小模块体现各专业的具体知识和能力要求,主要实现经管类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大学本科阶段前两年侧重基础知识讲授,形成专业的基本技能;从大三开始主要围绕专业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构建专业模拟实验、企业顶岗实践、专业技能训练、课外商业项目运作、社会调查、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毕业设计以及毕业论文写作等实践教学环节。根据经管类各专业自身特点,加大经管类实验室的建设力度,不断增加实习基地的数量,打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将校外实习和校内专业模拟训练有效结合。强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学校和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共同商定人才培养计划,在办学条件、技术、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统筹合作,有效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资源优势,采用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3.2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要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讲授知识的课程实施方式,积极实行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渗透教学、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开发和引进各种好的应用软件和教学软件,鼓励教师广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在课程评价上因为应用性知识与实践能力难以用传统考试手段进行考核评价,必须重视学生和来自社会的评价,真实反映学生的发展水平。应用型人才既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培养这种人才,需要建立一支既相对稳定而又动态优化的教师队伍,要提高学生的实习效果,指导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提高教师能力上,应用型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社会的密切联系,定期选派教师到合适的岗位进行实践锻炼,积极聘请具有工作经验和一定理论基础的企业、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到学校兼职或进行讲座教学。要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扩大教师与国外先进高校的交流,开阔教师的视野,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实践技能。

3.3调整考试评价体系,完善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制度

调整考试评价体系,明确课程实验、教学实习、毕业论文或设计、社会实践等环节具体的考核要求,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适当减少理论考试比例,加大实验、实践考试比重,着重考核学生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应加强实践过程的监控,建立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监控与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孙德彪.地方高校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7).

篇(10)

燕赵都市网于2010年调查数据显示,68%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缺乏专业经验和实际技能。由此可知,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是缺乏实践能力。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这样,经管类的大学生要求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在实际中,能够解决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所以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学生就业的联系非常紧密。这就要求经管类的大学生更应注重实践教学体系。

一、高校应明确经管类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尤其是经管类大学生的能力与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这一情况,经管类专业在教学中应围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强化实践教学,摸索适应岗位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提到一定高度。

二、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体系

课堂教学是影响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因素之一,也是影响实践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影响着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首先应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在课堂上就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据课程性质和需要,采取 “角色模拟”、“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对综合知识的运用;还可以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

三、建立科学的经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在应用型经管类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地位非常重要,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就业力大有好处。实践教学活动体系主要由“实验教学模块”、“实训教学模块”两个模块和实践教学管理平台构成。

1.实验教学模块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经管类专业所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多交叉的内容,所以,经管类的很多实验可以共享。实验教学体系设置如下:

(1)课程单项基础实验。使学生掌握经管类相关的软件的使用、经管类的一些基本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主要是对学生的基础进行训练,为以后的更综合的实验打下基础。(2)课程综合实验。据课程的需要,将各个独立的知识点贯穿起来组织与安排实验,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理解,又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3)专业综合实验。据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完成对本专业的一些主要理论的验证,并进行一些相关的设计,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综合实验包含了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

实验教学模块可依据各专业特色、目标和任务,知识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平行设置,建立辅助理论教学的实验课程体系,通过优化实验教学内容,逐渐加深实验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让学生通过实验有一定的收获,提高其实践技能。以上三种实验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实践技能,可以作为必修课程。同时,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开设学科综合实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2.实训教学模块

实训教学模块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需在实训环境中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这样可直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对接。

(1)校内实训。校内实训是通过营造出仿真的环境,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指导,使学生提高其职业技能。在实训室,让学生在仿真的实践环境中,既学到了理论,又锻炼了实践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商业意识和职业素养。(2)社会实践或校外实习。通过不同类型企业的参观、走访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对企业运作的了解。学校要建立校企协作机制,建立稳定的、多行业的实习基地。学生利用实习基地,培养其实践能力;再有学校要探索 “校内实训—校外实训—顶岗实习”的实习模式。这样缩短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为学生毕业后顺利上岗创造良好的条件。(3)竞赛项目。学校应组织开展各类竞赛或技能比赛,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通过这些竞赛,为学生创造了实践平台,同时也为一些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创造了交流机会。此外,对崇尚守正出新的校园文化氛围也大有帮助。(4)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各专业教学计划中最后的教学环节,为突出其实践性,可与毕业实习相结合,由学校的教师与企业的专业人员共同指导,结合企业实际经营情况进行选题。

总而言之,加强实训教学,首先,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上也有着重要意义。其次,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制订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方案,并编制实践大纲和实践指导书。

3.实践教学管理平台

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还必须要构建实践教学活动管理平台。

(1)构建基于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学科的特点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明确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并将其分解到实验教学、实训教学、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各个实践环节中去。明确各实践环节的目标,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的合作小组,规范运行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完善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2)保证实践教学质量需加大经费投入。建设实践基地需要投入;实践活动的运行需要资金的支撑;建设高水平的实验教学平台,需要大量经费支持;实践教学研究等方面都需在人、物和财等方面予以支持。所以,经费保证是实践教学成功的基础。(3)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要求教师既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学校要为老师创造更多的到国内外企业交流、学习、和实践的机会,让教师的知识不断地更新,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同时,聘请丰富经验的企业骨干兼职指导。总之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11)

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会议,启动了全国范围内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该计划目前已向教师教育、法学、医学等领域扩展,这是高等教育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的重要举措,也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此举在全国高校引起强烈反响,无论是入围还是未能入围改革试点的高校,都在着手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工作,由此也拉开了全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序幕。

常州工学院是第二批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之一。学校经管类专业一直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在教学改革、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和改革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教育部针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启动了卓越计划,其基本要求对目前所实施的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卓越计划”对应用型经管类专业的要求

尽管“卓越计划”的本意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经管类专业目前也没有纳入卓越计划的范畴,但此计划中“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三个特点,使得我们完全可以运用卓越计划的理念,根据卓越计划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卓越的经济师、管理者和创业者。

目前我国大部分经管类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该类人才是相对于高、精、尖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而言的,更多地需要掌握直接应用型知识和具有更具体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能适应社会建设需要,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经济、管理,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要求学生具有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

根据“卓越计划”的基本定义,目前我国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在培养宗旨上与卓越工程师并无太大区别。但要成为卓越的管理人才,目前的经管类人才培养应更多地关注社会和学生的需求,要求教师和学生有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建立合理的机制,形成企业及学校的无缝衔接与深度合作。培养学生具备多学科与社会化的视野、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

二、应用型经管类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常州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依靠理工科的背景条件,结合跨学科优势,探索并建立行之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学校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主要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段式”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以理论知识或陈述知识为主体,虽然普遍设置了实践课程,但大都是理论课的附属品,实践课程中较多的是验证性的实验和定向性的基础研究,综合性、设计性模拟实验少,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少、周期较短;课程间的实践教学环节衔接不够、彼此相互孤立、缺乏联系,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没有体现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学生的学习考核环节也大多以书本知识为主,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评。

2.人才培养缺乏企业的深度参与

目前校企合作层次较浅,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在制订过程中较少邀请企业参与其中,企业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意识。企业希望的是学生能够为其生产经营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以谋取企业的最大利润,而不是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将学生安排在与其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培训和锻炼。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时间偏少,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实习一般只能参观内容,而不能进行真正的实训操作,也很少提供劳务报酬。学生接触企业人员较少,没有机会了解企业的实际问题,对企业采购、生产、经营等环节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影响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3.课程设置较少考虑学科交叉融合

用人单位一般要求学生一专多能,对专业人才的沟通能力、理论知识、行业知识、领导能力、应变能力、人文素养、工程技术等各方面要求很高。比如,搞企业管理特别需要了解企业工程技术,具有一定的工科知识。但是,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单一性和较少与相关学科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使得培养的学生能力单一,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三、创建应用型经管类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1.创建原则

(1)多元化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选拔方式与评判标准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着重点多元化、人才素质构成多元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多元化、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多元化、学生评价多元化等方面。

(2)融合化原则。人文与科技、知识与应用、传承与创新、借鉴国外经验与独立探索相融合是人们对本科经管类专业教育发展趋势的普遍共识。现代经管类专业教育离不开知识的集成、学科间的相互交叉、课内与课外、国内与国外的融合。

(3)实践性原则。经管类专业教育要求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实践中去,培养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积累经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对经管类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卓越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最主要特征之一。

(4)创新性原则。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创新能力,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本身要有所创新,要结合学生个体的实际、学校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和所处地区的经济文化环境、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等情况,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

(5)开放性原则。面对全球化的人才竞争,我国经管类专业教育必须走出封闭,走向开放。要能够深谙各国多元文化,具有国际眼光和视野,就能够分析国内外不断出现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并借鉴其合理可行之处。

2.培养目标

卓越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要符合卓越计划对经管类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另一方面要体现出参与高校自身的特色与不同的侧重。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不同,其衡量人才的标准和要求也不同。因此,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必须针对卓越计划的国家通用标准、学校标准,以及行业标准三个层面的标准体系,确定本校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经管类卓越计划培养目标分为三层:总目标、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如图1所示。

图1 卓越计划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

(1)总目标:卓越计划培养总目标是以通用标准为宏观指导,符合卓越计划对经管类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结合学校标准和行业标准来制定,培养具有合理知识结构与较高专业水平,具有国际视野和卓越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经管类创新创业人才。

(2)一级指标:卓越计划通用标准中强调各层次各类型经管类人才必须在知识、能力和素养三方面具备竞争优势与发展潜力。所以,在制订专业培养方案时应将知识培养、能力培养,以及素质培养作为衡量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计划安排是否合理的评价指标,即判断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能否达到对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培养的要求。

(3)二级指标: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具体化,可根据学校标准和行业标准对一级指标进行细化,其标准和目标不同,二级指标也不尽相同。图1将一级指标中的知识培养细化为基础知识、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三个二级指标;将一级指标中的能力培养细化为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四个二级指标;将一级指标素质培养细化为工程技术、人文知识和卓越精神三个二级指标。相对于一级指标而言,利用细化后的二级指标能够更明确更具体地衡量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计划安排。

3.创建校企联合模式

纵观国外高等教育,德国应用科学大学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工程师是非常成功的典范。与国内生源情况不同,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学生入学前一般均应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与国内培养目标亦不同,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是掌握了科学的方法、能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从学制来看,虽然也为4年,但采用了3+1学制结构,两个学期即1年的企业实习期。与国内人才培养方式不同,德国应用科学大学采用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合作的教育模式,学校承担理论教学,企业则承担实践教学。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学生有大量的机会去企业参观学习,考察企业实际的工作流程。同时,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毕业设计的题目中有一半以上来自企业实际,并大多在企业工作实践中完成。

为了达到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模式及成功经验,创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通过了解行业的发展需求,邀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共同负责学生的培养。确保学生有一年在企业的学习培养时间,学生的本科毕业设计课题应紧密结合企业实际。

学校按经济管理大类招生,学生进校时不分专业。第1~4学期学习相同的基础知识,第4学期结束时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专业,第5~6学期学习专业主干及专业方向课程,第7~8学期顶岗实习、专题报告、撰写毕业论文。将课程体系划分为通识教育模块,技术、经济和管理互通模块,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块,专业主干及专业方向模块,企业顶岗实习模块,专题报告和毕业论文模块。各模块见图2。

图2 课程体系设置模块

这样的设计,一是有利于学生获得人文、自然、技术、经济和管理的基础知识并根据兴趣选择专业;二是实习提前,时间延长,既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企业运营各个方面的环节,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又有利于学校根据实习暴露出的问题或市场需要开设一些专题报告、讲座等来查漏补缺。

四、应用型经管类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措施

常州工学院从2000年本科招生以来,经管类本科专业每年都根据学科和专业发展需要对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对未来,今后应加大改革力度,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

1.以教学改革为抓手

(1)教学形式多样化。除了常规的课堂上课方式外,积极探索采取每学期集中理论教学、聘请校外知名专家作热点问题专题讲座或报告、观看资料片,以及通过企业家进课堂等方式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强调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法多元化。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突出学生主体作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改变“满堂灌”的说教方法。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除讲授、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方法外,探索并完善案例互动教学、经管情景模拟、科研课题渗透、团队学习、课业训练等多种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提高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3)双语教学过程化。要注重学生的外语听、说、写的基本能力训练,加强双语教学课程设置研究,规定双语教学基本要求,组织优秀教师编写切实可行的双语教学教材,逐步扩大双语教学范围,使外语教学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

(4)实验学习开放化。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学生可在任何时间申请自主选定的实验,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实验率,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2.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为突破口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个体,盈利性是其本质特征。能否盈利是其是否参与校企合作的根本因素。企业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得不到国家任何的优惠政策,反而增加了麻烦和负担。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需要到生产现场接受有关项目的训练,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企业会为学生安全承担风险。因此,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在校企合作之前,要先考虑校企合作可以为企业解决什么问题、带来什么效益。大多数企业都会面临对员工培训及新技术研发的问题,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对员工进行培训,企业员工在学校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企业可以将学校作为企业新技术的研发地,企业与学校合作可以节约成本,实现双赢。政府应在政策导向上,制定和规范旨在鼓励、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让企业看到校企合作的好处。让企业全场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真正开展诸如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编著教材、互派人员等实质性的教育合作,形成校企合一、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

3.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

培养出企业需要、社会需要、服务地方的应用型经管类卓越人才的关键在于教师。高校需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生产实践、技术应用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1)让教师走进企业。高校教师如果没有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不熟悉岗位操作,那么是很难在课堂教学及教学实践环节中给学生以具体的启发和有针对性的指导的,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需要派遣中青年教师进企业实践进修,实施不少于一年的实践能力培养计划或让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让教师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在实践生产中得到升华。

(2)引进企业有实践经历的专家。面向社会和企业聘请具有丰富理论及实际经验的高级技术、经济管理人员,让他们在学校兼职授课,参与学校培养方案的制订,保证每年能够有一定的时间开展现场实习或指导现场实习。让教师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在共同的教学交流中提高教师的钻研兴趣,促进教师向“双师型”的转化。

五、结语

根据卓越计划以及经管类专业的特点,本文认为,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以社会发展背景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个性化的培养方法和手段,加强企业的参与性,建立与企业界的紧密联系,多渠道、多形式、多环节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通过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定的创新空间与自主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社会适应性,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出具有卓越精神的卓越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2]刘建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6).

[3]周雪梅,滕靖.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