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职数学教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创造学习情境,诱发学习动机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在“掌握学习”中提到,在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所产生的作用,情感因素必定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为学生打造舒适的学习情境,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相关知识的时,借助创造情感情境的教学理念,设置了“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教学情境。与此同时。教师设置问题:“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真正能赛过诸葛亮吗?例如:《三国演义》中的一场知识竞赛,分析得出三个臭皮匠所能正确回答的概率依次为:45%、50%、40%,而诸葛亮正确回答的概率高达了80%。这里设计一个问题:将三个臭皮匠组成一个答题小组与诸葛亮进行比赛,要求是各位选手必须独立回答问题,不能相互交流,团队中若是有一个人胜出,即为胜利,回答题目速度快者为胜方,这样哪方可以取得胜利?这样设计问题,整个问题的方式都不一样了,充满了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预期的教学质量。又如在讲解等差数列一节,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假设学生A第一天从爸爸那里得到1元钱的零花钱,第二天得到3元钱,第三天得到5元钱……这样一个季度后他共得到多少零花钱?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列的兴趣。另外,一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是在数学教学中介绍数学原理背后的趣味故事,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在几何六边形教学时,给学生们讲化学家凯库勒的故事,凯库勒发现了许多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唯独对苯的分子结构怎么也想不出来。一天做梦梦见碳原子跳着像首尾相咬的六条蛇一样的环舞,从而悟出了苯分子的六边形结构。学生听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创造情境时,需要从中职学生的实际出发,需要联系到学生的需求,部分专业知识也与数学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在步入社会也需要一定的数学能力。例如:中职学校的模具专业,这个专业重点是模具设计与制造各类操作与安装的展开。在实际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模具专业经常涉及到三角函数的相关的知识。针对这类专业数学教学,教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对专业实际认知情况与需求。抓住中职学生的心理实际需要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大量的相关实际资料,例如:模具设计的相关图纸等等,让学生感受到在实际的应用中设计到的三角函数知识,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数事例的证明,学习要有目的才能更好的增强学习的动力。
三、加强实际操作,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是以实践中的空间图形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将之作为对象进行研究的学科,因此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遵循认知的规律,而且中职学生由于年龄的特征富有探索的精神,爱交流,爱操作,因此在进行中职数学教学的时候要重视学生的进行实践操作活动的环节,将教具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正确、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重视实践,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我们在学习“棱锥、圆锥体积”的相关知识时,督促学生动手制作一个三棱柱,然后引导学生将棱柱分成三个三棱锥,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了解这三个棱锥体积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进行分析,得出结果是这三个棱锥的体积相同,而且在实际动手的操作过程中,还能得出三棱锥的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三棱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相等,抓住时机,教师让学生熟悉教材,实施分组探究讨论。整个教学过程,将课堂交给了学生,学生直接参与学习,亲自动手操作,在经过观察、分析、讨论、总结,从而提高兴趣,增强信心,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四、实施角色转换,体验学习乐趣
2提升中职数学教学的方法
第一,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情境,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职学校数学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符合中职学生心理的教学环境,从而引起学习学习的巨大兴趣。老师可以把优秀的学习方法融人到教学方法中,把自己的学习心得融会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学习,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运用自己的教学技巧,选取幽默流畅的语言传达学习内容,从而把课堂教学的氛围灵活的调动起来,活跃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设立民主的课堂教学,从而让学生不再畏惧数学课程的学习。老师应该平等的对待学生,确保师生的交流沟通可以畅通无阻,让学生养成敢于发言提问,敢于阐述自己观点的习‘惯。
第二,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老师要经常引导、鼓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提出疑问,耐心地为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如果老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模糊或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就会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哪怕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多大价值,老师也应该为其找出合理的部门予以肯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让学生高效学习的基础。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方案,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第三,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分层教学。根据中指学校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出发,老师必须选用因材施教的策略进行数学教学。针对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自身的特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等展开有效的数学学习的指导,使得每位学生都可以依照适用于自己的办法进行数学学习。这种形式不仅可以获得高效的学习效果,也会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学习技巧。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一样的教学标准和要求。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分别做到熟记、理解、掌握的层次。
第四,突出学生占据主体地位的教学活动。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通常占据主导地位,现代的教学理念推出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置。数学是一门较为严谨的学科,数学教学活动是以改变人的思维为己任。我们所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以人的认知为依据,不应该是某种臆想或假象的假设。数学教学课程的设计必须符合思维的发展规律,可以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老师设计课程的时候必须认清学生出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把课本的知识和数学史加以合理整合。尽量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自主思考和共同参与的学习机会,设计数学教学,从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发现数学的运算规律。老师可以在每节课结束之后,布置几道少有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课下解答。可以采用发放小奖品或班上表扬的形式,激发学生课下做题的热情。
案例:“我”在某市购物,甲商店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而乙商店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5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店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活势形成,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曾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和启发。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导学生思维为立足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所以,课堂上不论是设计提问、幽默,还是欣喜、竞争,都应考虑活动的启发性,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何使学生心理上有愤有悱,正是课堂情境创设所要达到的目的。
二、强化感受性:
情境教学往往会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矛盾时动机的根源。”课堂上,教师创设认知不协调的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消除剧烈矛盾,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此外,还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更不能运用不恰当的比喻,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案例:在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诱人的问题情境:
在ABC中,AB=AC,倘若不留神,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了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请问,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学生先画出残余图形并思索着如何画出被墨水涂没的部分。各种画法出现了,有的学生是先量出∠C的度数,再以BC为一边,B点为顶点作∠B=∠C,B与C的边相交得顶点A;也有的是取BC中点D,过D点作BC的垂线,与∠C的一边相交得顶点A,这些画法的正确性要用“判定定理”来判定,而这正是要学的课题。于是教师便抓住“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引出课题,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即“ABC中,若∠B=∠C,则AB=AC”。这样,就由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证明方法。
除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创设新颖、惊愕、幽默、议论等各种教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化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这正象赞可夫所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三、着眼发展性:
数学是一门抽象和逻辑严密的学科,正由于这一点令相当一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对其缺乏学习热情。情境教学当然不能将所有的数学知识都用生活真实形象再现出来,事实上情境教学的形象真切,并不是实体的复现或忠实的复制、照相式的再造,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在原有的知识上进一步深入发展,以获取新的知识。
案例:在学习完了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之后,如何进一步运用这些定理去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的习题课上.我先带领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以及四条判定定理:
1、平行四边形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对角线相互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从这五条判定方法结构来看,平行四边形定义和前三条判定定理的条件较单一,或相等、或平行,而第四条判定定理是相等与平行二者兼有,如果将它看作是定义和判定(1)中各取条件的一部分而得出的话,那么从定义和前三条判定定理中每两个取其中部分条件是否都能构成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呢?这样我创设了情境,根据对第四条判定定理的剖析,使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提出了猜想:
1.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平行且对角线交点平分某一条对角线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相等且对角线交点平分某一条对角线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一组对边相等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一组对角相等且连该两顶点的对角线平分另一对角线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7.一组对角相等且连该两顶点的对角线被另一对角线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在启发学生得出上面的若干猜想之后,我又进一步强调证明的重要性,以使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达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要求学生用所学的5种判定方法去一一验证这七条猜想结论的正确性。
经过全体师生一齐分析验证,最终得出结论:七条猜想中有四条猜想是错误的,另外三个正确猜想中的一个尚待给予证明。学生在老师的层层设问下,参与了问题探究的全过程。不仅对知识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而且从中受到观察、猜想、分析与转换等思维方法的启迪,思维品质获得了培养,同时学生也从探索的成功中感到喜悦,使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强化,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渗透教育性:
教师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情境教学中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法国著名数学家包罗•朗之万曾说:“在数学教学中,加入历史具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如果将数学科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适应地选择数学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案例:圆周率π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为了回答这个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数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中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一成就的意义,从中得到启迪,我选配了有关的史料,作了一次读后小结。先简单介绍发展过程:最初一些文明古国均取π=3,如我国《周髀算经》就说“径一周三”,后人称之为“古率”。人们通过利用经验数据π修正值,例如古埃及人和古巴比伦人分别得到π=3.1605和π=3.125。后来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利用圆内接和外接正多边形来求圆周率π的近似值,得到当时关于π的最好估值约为:3.1409<π<3.1429;此后古希腊的托勒玫约在公元150年左右又进一步求出π=3.141666。我国魏晋时代数学家刘微(约公元3~4世纪)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弧矢割圆术”计算π值。当边数为192时,得到3.141024<π<3.142704。后来把边数增加到3072边时,进一步得到π=3.14159,这比托勒玫的结果又有了进步。待到南北朝时,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更上一层楼,计算出π的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求出了准确到七位小数π的值。我国的这一精确度,在长达一千年的时间中,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记录直到公元1429年左右才被中亚细亚的数学家阿尔•卡西打破,他准确地计算到小数点后第十六位。这样可使同学们明白,人类对圆周率认识的逐步深入,是中外一代代数学家不断努力的结果。我国不仅以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数学方面也曾在一些领域内取得过遥遥领先的地位,创造过多项“世界纪录”,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就是其中的一项。接着我再说明,我国的科学技术只是近几百年来,由于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才逐渐落伍。如今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新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重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在同学们的肩上。我们要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奋发图强。
为了使同学们认识科学的艰辛以及人类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我还进一步介绍:同学们都知道π是无理数,可是在18世纪以前,“π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一直是许多数学家研究的课题之一。直到1767年兰伯脱才证明了是无理数,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然而人类对于π值的进一步计算并没有终止。例如1610年德国人路多夫根据古典方法,用262边形计算π到小数点后第35位。他把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花在这项工作上。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个数刻在它的墓碑上。至今圆周率被德国人称为“路多夫数”。1873年英国的向客斯计算π到707位小数,194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弗格森分析了向克斯计算的结果后,产生了怀疑并决定重新算一次。他从1944年5月到1945年5月用了一整年的时间来做这项工作,结果发现向克斯的707位小数只有前面527位是正确的。后来有了电子计算机,有人已经算到第十亿位。同学们要问计算如此高精度的π值究竟有什么意义?专家们认为,至少可以由此来研究π的小数出现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对π认识的新突破进一步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几千年来,没有哪一个数比圆周率π更吸引人了。根据这一段教材的特点,适当选配数学史料,采用读后小结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人类对圆周率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也是学生深受感染,兴趣盎然,这对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五、贯穿实践性:
情境教学注重“情感”,又提倡“学以致用”,努力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特定的情境中和热烈的情感驱动下进行实际应用,同时还通过实际应用来强化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数学教学也应以训练学生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并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在拓展的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让学生扮演测量员,统计员进行实地调查,搜集数据,制统计图,写调查报告,其教学效果可谓“百问不如一做”,学生产生顿悟,求知欲得到满足更加乐意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了。同时对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训练。
案例:“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就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的办法来创设教学情境。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角的有关概念,三角形的概念,还具有同位角、内错角相等等有关平行线的性质。这些都是学习新知识的“固着点”,但由于它们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不十分明显,大部分同学都难以想到要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进行一番研究,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数学情境:首先,在回顾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会不会存在某种关系呢?”这是纲领性提问,对学生的思维还达不到确定的导向作用,学生可能会对角与角的相等、不等、两角之和(差)与第三个角的大小比较等等问题进行研究,当发现这些问题只对某些特殊三角形有意义时,他们的思维可能会指向“三个内角的和是否有一定的规律?”我适时地提出:“请同学们画一些三角形(包括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再用量角器量出三个角,观察一下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什么联系。”经测量、计算,学生发现三个内角的和都在180°左右。我再进一步提出:“由于具体测量会有误差,但和数都在180°左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是否为180°呢?请同学们把三个角拼在一起,看一看,构成了一个怎样的角?”学生在完成这一实验后发现,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构成一个平角。经过上述两步实验,提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为180°”的猜想就水到渠成了。接着,我指出了实验操作的局限性,并要求学生给出严格的逻辑证明。在寻找证明方法时,我提出:“观察拼接图形,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可凭借实践操作时的感性经验,找到证明方法。实践操作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定理的猜想,而且受到了证明定理的启发,显示了很大的智力价值。又如:我在初三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学数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思维和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的最后出了一道开放型命题:
将一个50米长30米宽的矩形空地改造成为花坛,要求花坛所占的面积,恰为空地面积的一半。试给出你的设计方案(要求:美观,合理,实用,要给出详细数据)。这题是一道中考题,是应用数学的典型实例,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学生讨论得十分激烈,不断有新的创意冒出来,有的因无法操作而被别人否定,也有不少十分不错的设想。通过这次讨论,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是有潜力可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虽有强弱,但我们教师更应该多培养多点拨多激励,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创设情境教学的主要方式
一,创设应用性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数学命题(公理、定理、性质、公式)
案例1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两个实际应用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关于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
①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降价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q折销售,第二次找p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p+q)/2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
②今有一台天平两臂之长略有差异,其他均精确.有人要用它称量物体的重量,只须将物体放在左、右两个托盘中各称一次,再将称量结果相加后除以2就是物体的真实重量.你认为这种做法对不对?如果不对的话,你能否找到一种用这台天平称量物体重量的正确方法?
学生通过审题、分析、讨论,对于情境①,大都能归结为比较pq与((p+q)/2)2大小的问题,进而用特殊值法猜测出pq≤((p+q)/2)2,即可得p2+q2≥2pq.对于情境②,可安排一名学生上台讲述:设物体真实重量为G,天平两臂长分别为l1、l2,两次称量结果分别为a、b,由力矩平衡原理,得l1G=l2a,l2G=l1b,两式相乘,得G2=ab,由情境①的结论知ab≤((a+b)/2)2,即得(a+b)/2≥,从而回答了实际问题.此时,给出均值不等式的两个定理,已是水到渠成,其证明过程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
以上两个应用情境,一个是经济生活中的情境,一个是物理中的情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二,创设趣味性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案例2在“等比数列”一节的教学时,可创设如下有趣的情境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
阿基里斯(希腊神话中的善跑英雄)和乌龟赛跑,乌龟在前方1里处,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当它追到1里处时,乌龟前进了1/10里,当他追到1/10里,乌龟前进了1/100里;当他追到1/100里时,乌龟又前进了1/1000里……
①分别写出相同的各段时间里阿基里斯和乌龟各自所行的路程;
②阿基里斯能否追上乌龟?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列的特点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三,创设开放性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案例3直线y=2x+m与抛物线y=x2相交于A、B两点,________,求直线AB的方程.(需要补充恰当的条件,使直线方程得以确定)
此题一出示,学生的思维便很活跃,补充的条件形形.例如:
①|AB|=;②若O为原点,∠AOB=90°;
③AB中点的纵坐标为6;④AB过抛物线的焦点F.
涉及到的知识有韦达定理、弦长公式、中点坐标公式、抛物线的焦点坐标,两直线相互垂直的充要条件等等,学生实实在在地进入了“状态”.
四,创设直观性图形情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
案例4“充要条件”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并且是教与学的一个难点.若设计如下四个电路图,视“开关A的闭合”为条件A,“灯泡B亮”为结论B,给充分不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以十分贴切、形象的诠释,则使学生兴趣盎然,对“充要条件”的概念理解得入木三分.
五,创设新异悬念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案例5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节的教学中,引出抛物线定义“平面上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之后,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初中已学过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就是抛物线,而今定义的抛物线与初中已学的抛物线从字面上看不一致,它们之间一定有某种内在联系,你能找出这种内在的联系吗?
此问题问得新奇,问题的结论应该是肯定的,而课本中又无解释,这自然会引起学生探索其中奥秘的欲望.此时,教师注意点拨:我们应该由y=x2入手推导出曲线上的动点到某定点和某定直线的距离相等,即可导出形如动点P(x,y)到定点F(x0,y0)的距离等于动点P(x,y)到定直线l的距离.大家试试看!学生纷纷动笔变形、拚凑,教师巡视后可安排一学生板演并进行讲述:
x2=y
x2+y2=y+y2
x2+y2-(1/2)y=y2+(1/2)y
x2+(y-1/4)2=(y+1/4)2
=|y+14|.
它表示平面上动点P(x,y)到定点F(0,1/4)的距离正好等于它到直线y=-1/4的距离,完全符合现在的定义.
这个教学环节对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无疑是非常珍贵的.
六,创设疑惑陷阱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案例6双曲线x2/25-y2/144=1上一点P到右焦点的距离是5,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A.P到左焦点的距离为8
B.P到左焦点的距离为15
C.P到左焦点的距离不确定
D.这样的点P不存在
教学时,根据学生平时练习的反馈信息,有意识地出示如下两种错误解法:
错解1.设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由双曲线的定义得
|PF1|-|PF2|=±10.
|PF2|=5,
|PF1|=|PF2|+10=15,故正确的结论为B.
错解2.设P(x0,y0)为双曲线右支上一点,则
|PF2|=ex0-a,由a=5,|PF2|=5,得ex0=10,
|PF1|=ex0+a=15,故正确结论为B.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辨析:若|PF2|=5,|PF1|=15,则|PF1|+|PF2|=20,而|F1F2|=2c=26,即有|PF1|+|PF2|<|F1F2|,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矛盾,可见这样的点P是不存在的.因此,正确的结论应为D.
进行上述引导,让学生比较定义,找出了产生错误的在原因即是忽视了双曲线定义中的限制条件,所以除了考虑条件||PF1|-|PF2||=2a,还要注意条件a<c和|PF1|+|PF2|≥|F1F2|.
通过上述问题的辨析,不仅使学生从“陷阱”中跳出来,增强了防御“陷阱”的经验,更主要地是能使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自觉地辨析正误,取得学习的主动权.
总之,切实掌握好创设情境教学的原则、重视创设情境教学过程的特性,合理应用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充分重视“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忘经常创设数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为的、价值的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进入一种全新的情境境界,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师生融洽,感情交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意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内容提要:本文着重阐述了中学数学素质教学中的情境教学的创设情境的五个原则,创设情境教学过程五个方面的特性,创设情境教学的七种主要方式,并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示分析,揭示了中学数学素质教学中的情境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创设情境教学原则特性方式案例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学的主阵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怎样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怎样变单纯的“知识输入”为“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如何大面积提高中学的数学教学质量,这是摆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众多教学改革的原则中,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乃是主体参与的条件和关键.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柳斌《学校教育科研全书》(九州图书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
3、肖柏荣《数学教育设计的艺术》(《数学通报》1996年10月)
4、章建跃《关于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的几个问题》(《数学通报》1994年6月)
5、盛志军《今天,我没有完成授课计划》(《数学教学》2004年第11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其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就如苏格拉底的观点:知识本身存在于学生的大脑里,教师的职责就是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将学生的知识引导出来(即所谓“产婆术”).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还要负责班级的管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很多学校都分了“快班”和“慢班”,归根究底,就是根据班级的学习环境和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划分的.所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极具重要性的,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基础.
2.教师与时俱进,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被普遍采用.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省去了教师板书的时间.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可以对一道题进行更为详细的讲解.因为高中的数学题计算量较大,费时较多,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便会省去一些步骤,但是这样就容易造成知识的缺漏.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则不用担心这一点,在电脑上可以快速地进行计算和解题过程.可以说,通过多媒体教学,有效地提高了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学生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1.学生应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学生作为教学主题,其学习态度直接关乎教学质量.目前,很多学生都出现了“偏科”的问题,尤其是数学,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考到一百三四十分,成绩不好的连及格都难,这些主要就是由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造成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就舍得花时间去钻研,去学习,从而使得自己的成绩有所提高;但是对数学没有兴趣的学生就不愿意将过多的时间花费在学习数学上面,没有付出,自然就不可能有收获.因此,学生首先就得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培养自己对于数学的兴趣,这样,才能确保自己愿意去学习数学,才能促使数学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2.学生在课余时间多练题
数学和绝大多数的科目一样,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几十分钟是不够的,学生难以真正的有所收获,更多的是需要课余时间的练习,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在课堂上学生看似记住了知识,实则只是短期记忆,如果在后面不加以巩固的话,很容易就会忘记,而做练习题则是对数学知识最有效的巩固措施.一般来说,学生手里的资料主要以教材为主,因此,教师需要广泛地去查寻资料,或以课堂练习,或以家庭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多做习题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解题速度.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真正地学得知识,教学质量也就自然提高了.
二、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中职数学教学新模式的实践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职学生厌学情绪比较严重,所以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一节课开始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国王和大臣下棋的故事,伴随故事的递进和音乐带来的氛围,将学生带入到学习情境中,之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大臣能否满足国王的需求,需要多少麦粒?从故事中进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欲望.中职的数学教学并不是追求严密的理论知识体系,而是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经验为教学起点,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到数学,并学习数学.
2.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中职的教学课堂,学生能够攻破教学的重难点,能够反映出教学的质量.中职生在数学学习上要通过观察、操作、思维、感知等心理活动,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老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对重难点知识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从而掌握学习内容.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将传统静态的知识点动态化、抽象的数学概念生动具体化,让学生的各个感官能够协调使用,参与到思维和感知中,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比如《二次曲线》的学习是中职数学的重难点,尤其是二次曲线之间的内在关联,会让学生在学习时很吃力.老师在教学中可以使用三维立体动画技术,将圆锥曲线的形态变化和离心率的大小变化生动具体展现出来,让学生能够看到双曲线、抛物线、椭圆之间存在联系,在动态演示中更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重难点问题.
3.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将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本质.在数学学习中很多问题和动量变化有关.传统的教学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只能通过讲述概念知识,让学生自己想象和理解,往往效果不佳.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帮助解决这个难题.函数是数学学科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也是以运动变化也是对现代数量关系的一种体现,而且函数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材料.为了解决函数中数形结合的问题,在传统教学中一般使用手绘制的图,不但速度上较慢,而且也存在误差,利用几何画板就能很好的克服手绘的弊端,提升课堂效率.但是在用计算机演示的时候,要注意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进行思维上的理解,不能就用计算机直接播放一遍,这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利用几何画板,不仅能够快速画出函数图象,并能够在一个坐标系中画出多种类型的函数,方便函数之间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清晰认识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让学生对函数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4.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专业与数学课程的结合中职学校在教学中主要是以就业为主要教学方向,也是必须遵循的教育理念.将中职数学教学和学生的专业课程进行结合是中职数学教学构建新模式需要考虑的问题.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和学生专业有关的丰富资料和信息,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数学学习对自己今后踏入社会,参加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从而让学生认真学习数学课程为自己的专业知识打好坚实的基础.老师在教学中也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内容上都要有所侧重,对学生专业知识有帮助的数学知识有所强化.比如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异面直线”时,利用远程教育模式展示企业中的六角螺母,让学生在观察六角螺母两条棱不在任一平面,引出异面直线的概念.或是在电子技术专业学习正弦函数的初相位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日光灯中加装电容后省电的情况展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帮助作用,将学生专业课程与数学结合,很好体现了基础课程服务专业课程的特点.
二、将法制教育与数学游戏有机结合,上好法制教育渗透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法制教育与数学游戏教学相结合.通过数学游戏活动的开展,实时、合理、有效地进行法制教育渗透,将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同时增强了学生法制意识,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使教学达到法制与文化知识教学双丰收.例如,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性》时,一些学生在摸球游戏这一环节中不遵守游戏规则,影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这一现象,我在讲清游戏规则的同时,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大家在游戏中不遵守规则,游戏就会失去辅助学习的意义.这就好比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不遵守法律、法规,我们的国家就不能安定.所以,同学们要从小养成遵规守纪的好习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样,既将抽象、相对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法制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同时对学生心理、行为等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可见,在数学游戏教学活动中,教师如能结合教学内容,恰当渗透法制教育,将使课堂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三、将法制教育与数学习题教学相结合,上好法制教育渗透课
作为数学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在练习题中做到结合时事、结合法制知识,把有关法制方面的资料编入题目中,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接受法制教育.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小明说,他我制作了一面国旗,长5分米,宽4分米,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结合课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部分内容,我作了如下的说明: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尊重和爱护它,不能随便制作国旗.同时出示《中国人民第一届全体会议主席团公布的国旗制法说明》,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国旗制作的严格与严肃,实现了法制知识与数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完成了学生数学实践与法制的同步提高.又如,在《认识百分数》后,我以教师工资征收个人所得税为内容,设计了有关税率的计算习题,从而引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对学生进行税法的教育,明确缴纳个人所得税是每个中国公民的义务.这样将百分数的实际应用与法制教育紧密结合,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对税法的认识.走进数学,我们发现,它就是一本“法制教育”,只要善于挖掘,它总会给你无穷无尽的法制知识,为你教学的有效、顺利开展提供无限的资源.因此,在习题教学中恰当、合理渗透法制教育,将给教学增添新的色彩,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将法制教育与数学生活情境相结合,上好法制教育渗透课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可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的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将法制教育与数学生活情境相结合,“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例如教学四年级《折线统计图》一课时,我引用生活实例:某少年上网成瘾,每天沉浸在虚幻世界中,思想堕落,学业荒废,最可耻的是竟要挟自己的父母,向家庭索取上网费.父母含辛茹苦,得来的却是这样的后果.适时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能抚平泪水涟涟中的父母心理上的创伤.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沉迷于网络的危害,认识到上网的错误,使班级中的“网客”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间接地受到法制教育,了解了法律知识,避免了学生因自小无知走上犯罪的道路.在数学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充分挖掘生活中数学资源所蕴含的法制常识,合理进行法制知识的渗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中处处有法制,形成良好的“数学法制新课堂”.
2.通过高中数学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策略
2.1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非常注重思维品质的提高,思维品质的培养不仅有益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还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是教学的核心,所以,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是高中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例如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注重解题的灵活性,通过一题多解等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要多与学生沟通,通过沟通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适时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找到疑难点,使学生在思考中自省,增强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2.2重视教学思想的转变
高中教学中,很多教师本着成绩第一的教学理念,不重视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渗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然而,一切教育变革和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作为信息的传递者,对教育事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师自身的教学思想对培育出新一代人才,更具有深远的影响。教育改革中,一些教育方式不适合学生发展,教师需要针对这一问题做出相应的改变。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改革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更要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教师需要做的是改变教学模式,由原来的封闭式课堂变成开放式课堂,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教学为辅,体现学生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另外,在改革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不能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视频,如关于课堂所学内容的历史或者数学家在思考数学问题时发生的趣事等。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从视觉上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注意力,使教学更顺利。当然,也可以让一些思维方式独特的同学以演讲的形式给同学们讲述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等。
2.3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随着中国不断向前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学生步入社会后,大部分人会意识到课本上的知识不足以应付实际工作,所以,为了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数学人才,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已经是必然趋势,数学能力的培养很重要,终身学习趋势不可避免。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仅是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还有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能力包括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针,从而让所有同学面对稍有难度的问题时,养成勇于钻研、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例如学习三角函数时,通过图形结合的方法讲解相关知识,既便于学生理解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又能加深记忆,了解公式的推理方法,在日后学习过程中,偶尔忘记公式,学生也能够自己推导出计算公式,提高数学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穿插一些数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让学生了解更多数学知识。
科学的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体系的盛行,象征着我国教育愈发成熟。游戏教学法在中职美术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来调节课堂气氛,高涨中职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课堂游戏,达到充分利用45分钟课堂的效果。教师在设计课堂游戏时,要根据当堂的教学任务来安排,使学生充分理解美术知识和掌握美术技巧。比如,讲解色彩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准备颜料,然后在墙上任意绘画。这会使学生体会到绘画的乐趣,也放松了紧张的心情,同时让学生掌握色彩之间的搭配和明暗纯度对比以及领悟色彩的奥秘。
2、提高学生的兴趣
游戏教学法就是趣味教学,就是体现“新奇”二字。由于中职学生在美术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比较薄弱,在无限循环的练习中,容易产生厌恶的情绪。此时,教师就要利用游戏教学法去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人与生俱来就有好奇和爱玩的特性,所以游戏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使他们在不知不觉当中吸取当天所教授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授课当中不应局限于教室内部,而是要走入大自然。艺术来源于生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欣赏这个美好的世界。近几年,国外盛行人体彩绘,虽然我国教育没有如此前卫,但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园里创作彩绘。比如,校园里的井盖比较单调,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在上面绘画,达到装饰校园的作用。同时,教师可以将传统的工艺品引入课堂,引导学生鉴赏优秀的民间艺术品并且动手制作。脸谱和剪纸是最流行的工艺品,学生也很喜欢和好奇,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空白的脸谱上绘画和剪出自己喜欢的形状的剪纸。通过游戏制作,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传统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和历史由来,增强了艺术气息的培养。
3、培养创新能力和想象力
美术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其能提升人自身的素质涵养。学生可以通过深刻领会美术其中的奥秘来达到人生的升华,进一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当然,优秀的画家肯定具备前卫的创新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这也是经过日积月累的练习而具备的。教师通过美术鉴赏课,可以让学生听一首歌,例如“荷塘月色”,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脑海里的画面绘画出来,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诗歌让学生自由创作,例如“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唯美的画面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艺术离不开创新和想象,增强学生在这两方面的能力迫在眉睫,通过游戏教学法可以实现。
4、促进相互合作
游戏不仅是教师提高中职生美术技能的过程,还体现了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团结。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相互合作,培养相互之间的默契,促进了青少年的人格魅力发展。教师可以利用一个趣味小游戏,来培养中职生的默契和责任感。例如,教师把一张大的白纸放在桌上,每个同学只可以在上面画一笔,画之前不能看其他同学所画的内容,当所有同学都参与后,大家再看纸上所绘画出的成果。如果最后想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这相当考验学生之间的默契和绘画的技巧,但是游戏过程却能勾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游戏就是学生关系的一个枢纽,联系着他们的共同利益,这使他们不但收获了知识还获得了友谊。在艺术领域里,创作并不是一个人埋头苦干,而是靠与人交流,灵感需要启发,培养学生相互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目的。
二、游戏教学法在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游戏教学法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其是为中职美术教学而服务的,并不是课堂的核心内容。往往大部分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游戏时,没有根据教学目标来设定,使课堂的重心转移。比如,教师会放一些比较色彩鲜艳,内容欢快的动画给学生欣赏,由于教师没有事先引导学生去观察动画人物的神态,表情和服装等细节的东西,导致课堂教学任务失败。即使游戏教学法比较生动形象,赋予课堂丰富多彩的魅力,但是教师运用不准确就会导致学生完全投入到游戏中,吸取不到教学的内容。除了避免学生过分投入到游戏中而忽视学习,教师还要注重所设计的游戏要符合中职学生年龄段,不然类似于小学生的拼色块,找青蛙等低级游戏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乐趣。游戏教学法运用得当会促使学生在美术上发展的更好,相反则停滞不前。
(一)缺乏整体统一规划
目前,大部分中职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仍停留在硬件投资上,对软件建设还不够重视,存在着有路有车而无货的现象。对于教学资源库建设缺乏统筹规划,购置教学软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造成了有些专业教学软件重复投资,而有些专业教学资源又严重老化的现象。自制资源缺乏管理,校内教师自主开发的教学课件、软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往往是学科教师根据课程实际需要而开发制作的,缺乏规范性、完整性,资源内容重复、形式单一。有些中职校在着手进行教学资源库建设时,缺乏交流沟通环节,使许多相同的内容在不同的资源库中重复,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造成了资源内容的冗余。[1]
(二)缺乏优质教学素材
目前,中职校教学资源形式比较单一,仅仅能满足传统信息化教学,交互性差。大部分素材仍局限于一些文字材料、图片、积件、单机版课件以及试题,即使有动画也只是二维动画,缺乏三维动画,缺乏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料以及中职校迫切需要的网络课件、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等高质量的实用教学资源。
(三)缺乏专业特色资源
中职校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仍处于边缘化状态,没有一家教育机构、软件开发商能提供一套针对中职校的教学资源库(不包括单独开发的专业学习软件),远不及中小学教学资源丰富,中小学教学资源有专门软件开发商、教学仪器生产商和出版机构。中职校购买的大多数资源库都是由商业化的非职教经历人员开发的,既粗糙又不能直接运用。有些专业教师从网上下载的资源也需要进行二次加工,主要是中职校专业门类太多所致。(四)缺乏校际与校企合作由于中职校普遍实施数字化教学的要求较晚,没有专门管理与研究机构,因此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都在按照已有的经验、想法各自为战,使有限的优质教学资源未能得到交流共享和有效利用,更没有在中职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另外,很少有学校在软件开发时聘请行业专家参与,在教学资源库结构、资源内容组织形式、资源文件类型和技术处理方式等方面都没有一个统一标准,这不仅给使用者带来了不便,也影响了教学资源库之间信息的交换和共享。[2]
二、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有效途径
由于中职校专业课程门类多、教学资源严重匮乏和教学软件开发人员紧缺,应当从建立教学资源建设队伍、完善数字化教学设施入手,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框架体系,加速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进程,从而加快中职校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一)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队伍
根据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状,首先应当建立由学校领导、课程专家、软件企业专家、学科骨干教师、学校软件开发人员组成的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与审核学校各专业、学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其次以专业或学科为单位建立以学科(专业)骨干教师、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资源开发团队,同时聘请相关专业软件公司技术人员担任顾问,进行项目论证与评估;然后在此基础上以学校学科(专业)教研室为单位,组建教师和管理人员全员参与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运用与评价团队,通过具体教学过程的实施,提出相应整改意见和新的需求,供教学资源库开发团队进行调整或二次开发参考。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当根据具体校情,除学校组织教师自主开发外,还可以通过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方式进行,利用教学设施供应商和出版社的教学素材资源进行开发。对于目前有些学校暂不具备条件开发的教学软件如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应当采用先购买、后合作开发的方式进行,并在合作开发的过程中提升学校教师开发与运用软件的能力。
(二)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设施
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设施除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高配置计算机和一体化编辑机外,还需要有一系列图像、动画、音视频和编辑软件,需要百兆乃至千兆接入、百兆到桌面到校园网系统,需要海容量的储存系统和各类服务器群,甚至需要云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为了使教学资源得到较好的运用,不能停留在一个学校有几台液晶投影仪,而需要装备多媒体网络教室。在目前全面实施数字化教学环境下,学校除了为所有教学人员配备笔记本电脑,所有教学场所装备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系统外,还得配备标清或高清智能录播室,利用多方位标清或高清摄像头、自动拾音仪器用于全自动采集师生教学过程,并自动合成教学资源,而对于技能教学场所可以采用移动式定位型自动采集系统进行,从而提高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效率。
(三)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框架
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必须遵循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下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角色观的改变原则。因此,在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重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具体体现在:支持教学过程的多样性,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讲授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多种教学与学习模式;支持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实现师生间畅通无阻地交流与协作;体现网络化的特点,具备大容量、大规模、开放式、共享性、共建性、实时性等特性;体现资源丰富的特点,形式多样;充分体现多媒体的特点,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交互界面设计友好,建立超文本链接,管理及使用便捷,能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为全方位、多层次的数字化教学提供服务。[3]
三、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运用效能
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可提升教师收集、整理、加工和开发教学资源能力,可以实现多种教学模式,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总之,教学资源库是动态变化和开放的,可以延伸学生学习时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
(一)提升了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字化信息技术与各个教学环节有机融合起来,更新了教学理念,掌握了数字化教学理论,从而使教师具有高效获取信息与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和开发能力,具备数字化备课和课程整合的能力。
(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成后,教师在网上备好课后,可将课件存储在与中心交换机直接相连的资源体系服务器上,或上传到个人教学网站的相应位置,上课时,利用教室内的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调用已备好的文件进行上课。这种课件图、文、声并茂,可有效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兴趣与热情。
(三)构建了新型教学模式
数字化教学模式是依托数字化教学环境,综合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数字化教学工具,师生通过对数字化教学信息的展示、收集、利用、探索、发现、创作、重组等方式进行的各类教学活动的模式。这种模式让自主交互式学习模式、网络资源利用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和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教学。
二、流媒体技术概述
流媒体是基于流式传输技术进行传输的一种连续实时媒体数据流,主要包含音频及视频数据流等内容,流式传输技术是流媒体得以顺利应用的关键技术。在以往的网络应用中,多媒体文件需要先下载然后进行播放,这属于非实时的播放,也就是说播放与下载是分开进行的,两者所要求的速率也是不同的,相互之间不存在联系;文件传输与播放在时间上也是不相等的,如果网速慢,下载的时间就会相应的加长,而播放的时间则取决于文件自身的大小,这种网络传输方式,需要用户在文件下载完成之后在进行播放,对音频或视频的直播是没有办法完成的。而流媒体技术就与这种传统的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别,它可以实现文件的边下载边播放,这样就大大减少了用户的等待时间,使网络文件的传输效率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提升。在中职网络教学中应用流媒体技术能够使教学过程更加灵活,在教学中上传到网络的视频或者音频能够进行直播,也可以进行点播,这样使教学在时间上更加自由,学生在学习时如果遇到没有掌握的部分也可以进行重复的观看或收听,对自身需要巩固的知识也可以再次进行点播,这样教学过程就会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单播、组播以及广播等形式的自由切换,促进网络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流媒体技术在中职网络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增强网络教学的多样性。在以往的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显得比较单调,通常所呈现的模式就是文本资料与部分静态图片的搭配组合,这种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缺少吸引力,长期单一的学习也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其所包含的信息内容也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教学效果较差。另外,利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存在体积大的特点,这就阻碍了其在网络上进行流畅的传输,使教学价值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一部分多媒体课件能够通过网络进行下载播放,但在实际的交互上还存在很大的困难,学生在学习中也只能被动地获得其中的知识内容,这对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展是不利的,也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在流媒体技术的应用基础上,上述问题能够得到较好的解决。将原有的多媒体资料转变为流媒体文件,而且利用相关的采集设备还能够实现音频、视频的现场采集,在存储到流媒体服务器上之后,就能够进行随时的点播或者广播了,不会占用很大的缓存区就能够对多媒体进行播放了。(二)增强师生之间的交互性。在传统的教学中,师生之间进行的交互是比较贫乏的,仅有的交互方式也已经变得比较落后。经过长期的教学积累,教师手中已经掌握了较多优秀的网络教学资源,而网络传输的不通畅阻碍了这些优秀资源的传播与推广,使这些资源难以发挥其自身真正的价值,师生之间也不能很好地进行知识信息的交互。现代学校教学中发展起来的教育网络也已经比较完善,带宽也符合信息传输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其具备的网络教学优势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在流媒体技术的支持下,相应服务器与播放器之间能够实现双向的交流,能够接收数据,也能实时收到相关的反馈,这样在网络教学中,师生之间就能够进行第一时间的交互沟通,在相关的文件播放过程中,还可以对其播放的流程进行操控,对已经掌握的部分快进或者直接跳过,对理解较为困难的部分则可以选择后退进行重复播放学习。
四、流媒体技术的网络教学特点分析
流媒体技术在中职网络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特点:(1)实现了教学信息的实时性,通过网络能够实现教学视、音频教学信息的实时直播。这样学生就能够及时地获取教学的第一手资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网络上进行教学资源的点播,满足学习中的各种需要。(2)教学信息具有了更强的交互性特点。在流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在网络教学过程中能够进行相关信息的点播与广播,对服务器上传输的音、视频进行随意的进退选择,也能够暂停或者重复,包含的交互性操作更加灵活多样,通过这些方面的功能,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媒体之间的多层面互动,对学习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3)增强了教学资源的多样性,流媒体技术的应用使网络教学中包含的相关资源更加多样,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可以利用其具备的直播或者点播的功能,在终端上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地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内容,更好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4)教学系统会变得更加开放,通过网络进行的教学与学习不再受时空的约束,学生能够按照自身的时间安排去选择学习段,只要能够连接网络,学生就能够打破地点的限制,而且教学内容也能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进行灵活的选择,这样学习过程更加自由,学习效率也会更高。
五、流媒体技术在中职网络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流媒体系统的实现技术。网络教学的发展是对构建主义理论的体现,也是现代学习体系得以构筑的支撑,它能够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流媒体技术的应用首先需要缓存置换功能的支持,服务器的缓存所具备的空间是有限的,在空间装满的情况下难以进行新内容的缓存,而通过缓存置换则可以及时将原有的缓存清除或者移走,实现对资源更合理的应用,优秀的置换策略能够实现对网络流量的节省,实现服务器效率的提升。在流媒体技术应用中还需要选择合适的算法,需要在实际的应用中根据技术上的要求对原有的算法进行改进或者综合。最后就是前缀缓存技术的应用,一般的多媒体文件所占的内存都比较大,而磁盘所具备的容量又是有限的,将一些不必要的文件保存下来实际上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分段缓存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对媒体文件进行切割,对其中的部分片段进行缓存,就能够留出很多的磁盘空间了,对文件分割后前面的连续片段进行缓存就是所谓的前缀缓存,在实际的资源播放中能够显著地减少启动过程中的延时。(二)实现网络教学的同步性。通过流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教学的实时性,它属于网络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借助现代化通信技术对现场的授课进行实时的上传,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对正在进行的教学进行收听或者观看,就像身临现场一样,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获得的教学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而在一些热门的课程教学中,这一方法能够带来更大的便利,热门课程往往师资比较紧缺,通过网络实时授课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通过流媒体技术就能够接收到优秀师资传授的专业课程了。另外,在这一授课体系中主要包含有双向交互及单向广播这两种形式的系统,双向交互顾名思义就是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能够在现场与学生进行直接的交流,听到、看到学生的声音及表情、动作,这种模式获得的效果会更好,而单向的广播则具有比较广的涉及范围,但是交互性不足,所以在教学效果上比双向系统要差。(三)形成交互的协作学习环境。在流媒体技术中应用其具备的音、视频交互功能,处于不同位置的师生能够利用摄像头与麦克风实现直接的探讨与沟通,进而完成协作学习。流媒体技术所具备的这种文件信息的交互性,为师生创造了一种交互协作学习的可能,学生可以在网络教学中选择一个问题进行集体探讨,还能够就自身的学习体会进行互相交流,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及时地进行求助,学生之间实现了对知识的探求与分享,达到了互相学习的效果,每一位学生也都成为知识的生产者及传播者,更是知识的享受者,在整个协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能够得到更好的重构,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达到不断学习的目的,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六、结束语
流媒体技术在中职网络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教学内容及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为网络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现代人的工作生活已经与网络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因此,在中职教育的发展中也应该认识到网络教学的重要性,将流媒体技术应用其中,使教学过程更加多样化,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使广大学生在学习中能更快、更好地获得更加先进的知识,成为优秀的新型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春源.浅谈流媒体技术在中职网络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3):114-115.
[2]马健.流媒体技术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1(21):40-41.
[3]何昭青.流媒体技术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长沙大学学报,2008(2):104-106.
大多数中职学生的成绩都不尽如人意,在中考中失利,为了学习通信技术而报读该校的通信技术专业,但各个学生间的学习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较为保守,使教学内容受到一定的限制。
1.2教师能力有限
教师是为学生传授知识的人,没有教师引导,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失去方向和目标,但现在的教师专业知识不足,且缺乏专业的教学素养,学校也未就其制订严格的教学评价体系,使得部分教师在教学时态度不够认真,部分教师能力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专业的教学内容,学生常常觉得一堂课下来,自己并未学到知识。
1.3教学设备较为落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更新,该专业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完善教学实验设备,以使该专业教学能够顺应时代的脚步,满足教学需求,但大部分学校能力有限,无法为学生提供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学生无法通过实验设备进行学习。如果学校缺乏设备,就会导致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理论教学获取知识,这样的教学效率明显低下,阻碍了该专业教学的发展。
1.4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目前,大部分学生学习该专业只是为了毕业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但社会竞争压力过大,不少优秀的学生走出校门后找不到较好的就业单位或工作与自身所学专业不符,导致大多数对该专业没兴趣的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教学效率普遍较低。
2提高中职通信技术教学水平的策略
2.1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中职学校的通信技术教材中涉及了数字通信、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多种通信教学内容,但并未对现代最新的通信技术原理、应用和发展进行讲解。由于现代通信技术中理工专业的知识较多,因此,需要在满足教学大纲可行性的教学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学习背景选择与之相应的教材,教师在进行授课前需了解教材的内容,然后结合学生的专业确定教学内容。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使用的教材应以计算机通信网为主,然后讲授数据通信、程控交换和用户接入网等方面的知识;测控或自动化类专业的学生使用的教材应以基础通讯技术为主,将系统升级方面的相关知识作为重点,向学生讲授一些通信预备方面的知识。
2.2改善教学方式
当前的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涉及范围较广,但授课方式仍旧以理论知识为主,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机会。应根据不同的课程采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利用专业通信软件或数学分析工具转化为直观的曲线分析图像,多鼓励学生在课后编辑程序。此外,还可利用设备或多媒体软件对一些技术进行演示,利用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3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为了真正发挥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基本理论知识,填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空白和盲点,让更多学生开始热爱学习,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教师自身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不断扩展自身的知识面,还要紧跟社会最新研究的脚步,将最新的知识带入课堂。例如,对物联网和三网融合新技术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穿插一些传感器网络、电信网络和ID技术等相关知识。由于该科目的教材无法对新科技的理论知识进行及时更新,因此,需要教师考虑并决定讲授内容的难易程度。
2.4实验教学的改革
我国该课程的实验大多采用的是试验箱,但在实验课中,学生真正动手的机会和范围都较少,主要是因为实验设备的增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学校无力承担。针对这一问题,可以研究发明一些仿真软件来弥补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有效实现该课程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相互结合的实验性教学,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例如Matlab和LabVIEW软件,在对卫星通信系统进行设计时,可在模板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对其传输链路系统进行分解。课前要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课上加强师生互动,共同完成通讯系统的实验工作。该类仿真技术在教学中有较大的价值,教师需合理运用该技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