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航空航天概论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7 16:39:4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航空航天概论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航空航天概论论文

篇(1)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发展的过程中,民航产业的做大做强,对民航人才需求不断加强,而能够服务民航的航空法学实务人才更是促进民航由大到强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但由于目前我国民航院校的法学教育培养模式存在问题,没有形成以航空法为特色的法学教学体系,导致我国航空法学人才并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人才数量与质量均与民航强国战略不太适应,不仅在微观上影响民航院校法学学生的就业及航空法学的发展前途,而且在宏观上影响民航强国战略的实施。为此,民航院校的法学必须改革现有的教育培养模式,在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的前提下,主动适应民航经济的发展,重新定位办学目标、教学培养模式等,形成系统的综合的职业化实践性教育培养模式,以促进民航工科院校法科学生的就业,同时也促进民航强国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我国航空法学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科专业体系缺乏特色性。目前,全国共有近600所院校设置了法学专业,其中将近一半以上的工科院校也设置了法学专业。民航院校属于典型的行业特色工科院校,不仅工科专业较多,而且立足于特色民航专业。这样院校中的法学专业,相比较政法类专业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中的法学专业,在办学规模、师资力量和学生生源等方面确实存在一定劣势,不具备其他综合性院校和法学专业院校培养的法学本科生的就业优势,缺乏较强的竞争能力。我国高校中专门的航空类院校仅限于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四川广汉飞行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但专门设置法学院的只有中国民航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wWW.133229.CoM目前我国民航院校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或方案中普遍没有区分专业方向、特色课程,没有充分发挥民航行业与法学相结合的优势,没有形成以航空法学为特色的完备学科体系。

2.教育培养模式缺乏实践性。目前的民航院校法学专业由于受人才传统培养模式、办学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没有重视教育教学的实践性主旨,忽视了将法律运用到民航生产工作一线的要求,导致培养的法科学生只懂法学理论,不懂民航实践,这种教育培养模式将严重影响法科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危及就业。

3.教育培养方式单一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培养的学生必须符合企业的需求,适应市场的需求,这就需要产学研的通力合作。而目前民航院校的法学教育培养方式单一,缺乏与民航行政机关、企业的合作,挖掘利用多种教育资源不够。一方面不能体现航空的行业特色;另一方面也不能发挥民航企事业单位实践的优势为教学所用,培养出来的法学学生不能很快地融入和适应民航企事业单位。

4.教学体系不能切合民航实际的需求。第一,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主要围绕国家统一的法学十四门核心课程,缺乏航空法学系统课程体系。虽然目前有些民航院校的航空法学专业安排了部分航空法课程,但缺乏航空法学的法律实务实训等技术性课程。第二,教学方法。只有改革教学方法,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教授课程内容。我国目前的航空法学教育缺乏调动学生主动性、思考性和动手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旦接触到实务便束手无策,一筹莫展。第三,考核与评价机制。当前的航空法学教育对学生的考核一般以书面的试卷考试为主,缺乏对学生航空法律掌握能力的分析评价,没有形成综合的实践考核与评价机制。

三、我国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育培养模式的构建

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育本文由收集整理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结合民航强国战略精心设计,从基本框架、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合理构建。

1.基本框架。为了构建具有明确目标性、系统性和特色性的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育模式,我们提出“四个一”工程。具体是指:“强化一个重点,即建设民航强国为重点;发展一个专业,即建设与发展具有行业特色的航空法学专业;夯实一个平台,即打造航空法学职业化实践教学平台;培养一批人才,即培养大规模的服务民航的航空法学人才。

2.培养方式。积极加强与民航实务部门的联系,进行校企等联合培养,以拓展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成果。民航企业和民航院校共同构建基于行业标准的教师与学生培养平台:一方面选派教师到航空企事业单位学习,打造具有行业认可、理论实践结合的“双师”素质航空法学专业教学团队;另一方面,选派优秀学生到航空企事业单位学习实习,加强产学合作,满足市场需求的航空法实务技能人才,实现“双赢”。目前,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导师遴选实行“双导师”制,研究生可在“二导”所在单位实训,参加他们的课题或案件。

3.教学体系。法学具有的先天职业背景决定了法学教育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特点;而民航业更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所以航空法学天生具有职业化、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体系上必须满足航空法学的职业化性质和民航的实践性本质。具体表现在:

第一,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上既要强调学术性,更要强调实践性。具体包括两大模块:第一模块是民航与法学基本理论知识,第二模块是航空法理论与实践课程。第一模块以民航概论和法学十四门必修课为导航课,具体包括民用航空基础、航空器基础知识、空中交通管理、机场及空港、航空运输及运营、航空运输安全及监管、法理、宪法、民商法、刑法、诉讼法、国际法等。第二模块的航空法理论课主要分为航空法概论、航空法律文献检索、航空公法、航空私法,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院校的优势和特色细分为航空商业与法律、航空运输法律和政策、航空保险法、航空电子信息服务法律、航空航天知识产权法、航空器事故调查与法律,航空刑法、航空犯罪与预防、航空保安法、卫星通讯与法律,民航行政监管、国际航空法、比较航空法、航空航天法、外层空间法、国际航空法等。

第二,教学方法。航空法学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航空法学理论,而且还要让学生运用相关理论解决航空运输生产实践中碰到的法律问题,这就需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养。听是指听教师传授各部门法的课程;说指通过辩论法、情境模拟法、案例教学法、探讨教学法等锻炼学生的语言功能,将之用于民航法律的实务中;读是指大量阅读在法律文献课程中查找到的文献书籍、法院判例等,深入了解民航与法律知识;写是通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读书报告、案例分析报告、实习报告、模拟法庭法律文书等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总之,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航空法学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提升他们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

篇(2)

后来,我真的走进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离“医生”和“博士”两个梦想都非常接近。多少次梦见大学城秀美的校园,真正走进协和。却感受到了大学的另一种内涵。协和医学院的校园很小,几乎位于北京市中心,在东单三条,距王府井非常近。在这样的闹市当中,协和医学院却算是个非常安静的地方。在这片不大的校园里,处处可以看见学生夹着书本匆匆走过的身影。我喜欢走在宁谧的校园里,看着大家奋斗的身影。

协和医学院有悠久的历史,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于1917年创办,是我国最早设置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本科教育的重点医学院校。同时,她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实行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为学校提供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条件。此外,协和还与清华保持着紧密的联合办学关系,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和研究生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会盖上“清华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一清华大学医学部”两个公章。

回首近百年校史。多位医学大家从协和走出,成为各个专科领域的栋梁。黄家驷、吴阶平、巴德年、林巧稚……一个个辉煌的名字书写着协和的历史,而年轻的我们,将带上青春的热忱与医者的责任,在医学史上写下新的一笔。

中国地质大学 屈霜琳

中国地质大学为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共建,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强势专业,是一所理、工、文、管、经、法多学科共同发展的“211工程”重点大学。

仍然清晰地记得接到地大通知书的那天,喜悦之外,还感到了一种压力。地质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时普遍被认为将从事比较艰苦,常年外出的工作。作为女生,我的压力尤其大。好在,后来几年的大学生活改变了我原有的想法。

其实,在地大像我这样的女生并不少,有些在文科院系,当然也有典型的工科女。而我们,并没有太多地去想将要面对怎样的艰难旅程,更多是抓住现在的梦想。我在大二的时候决定了要考研,并希望将来能从事矿物学的科研工作。而每年,也都有很多毕业生去到国内外各大科研机构和高校,在地质科研领域走得更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立于建国后的1952年,现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两个独立的办学实体。地大(北京)有博士生导师13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7名,俄罗斯外籍院士4名。他们作为学科带头人,为地质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使得各个实验室的实力日益雄厚。目前,学校拥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实验室。两个国家级专业实验室――矿物岩石材料开发与应用实验、地质超深钻探技术实验室,以及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四个国土资源部开放实验室等,这些并不仅仅是荣誉的光环,更体现了学校雄厚的科研实力。

转眼,我在地大已经度过了四年的时光,未来的三年,我仍然会在地大延续我的梦想。作为地道的地大人,总理提出的“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将时刻鞭策我们,走向更远的未来,更努力地去追求我的梦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陈卓

喜欢在初夏温暖的早晨,拿上一本外语书,在晨读园的一个角落里读课文,阳光洒在身上,那一刻,我是幸福的。喜欢和同学坐在湖边,谈谈现在,还有未来,看着眼前秀美的校园,那一刻,你会觉得过去所有的努力都值得。喜欢一个人坐在篮球场边,看男孩们卖力地打球,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服,那些帅气的脸庞绽放出年轻的光彩,那一刻,恍若回到了中学时代。

在北航,帅气的男生是一道风景,从图书馆、教学楼到体育场、航空馆,处处都有他们的风采。作为国内航空航天领域的最高学府,北航每年都是报考热门,承载着一代代年轻学子的梦想。

北航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重点高校。自1952年建校以来,北航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大学,为国家航空行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学校现有在校本科生1.3万人,共有26个学院,54个本科专业。14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教学质量居国内前列。为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为以航空航天为特色的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吸引了无数学子的目光,分数线年年居高不下。

如果你有邀游蓝天的梦想,北航一定是你的最佳选择。1993年,北航飞行学院成立并第一届招生。飞行学院由北航与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办,旨在培养高素质民航飞机驾驶人才。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参加飞机构造、发动机、航空气象等专业理论课学习,还要赴澳大利亚南航西澳飞行学院进行为期12个月的实际飞行训练,在高年级返回北航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和理论执照考试,之后再到南方航空公司各分公司进行实习。

作为工科见长的大学,北航学生的业余生活也毫不逊色。我们不仅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同时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学校现有一百余个学生社团,紧张的学习之余,我们奔波于各个社团之间。不仅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作为曾经的文学小青年。我加入了凌云文学社,在北航的校报上留下了自己的青春记忆。

这就是我的母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这里,梦想起航。

北京化工大学 丁健东

仍然记得去年入学时的兴高采烈,是的,我终于来北京了。

走在北化的校园,第一次体会到了真实的成就感。这一年,我十九岁,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北京化工大学。听学长说,在北化的四年,我们要在两个校区生活,大一大二在北校区,位于昌平东关,离市里较远,这里远离都市的喧嚣,环境不错,交通也比较便利。清静的环境非常容易使刚刚进人大学的我们静下心,开始大学的专业基础学习。大三大四和研究生则住在东校区,处于东城区与朝阳区的交接处,校门口就有地铁,交通十分便利。

在北化这一年,我对北化人勤奋刻苦的精神有了越来越深的体会。从早上的晨读,到晚自习图书馆的奋笔疾书,校园里处处都有我们奋斗的身影。

北京化工大学建校于1958年,是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大学。学校的工科实力十分突出,文、法、管、经济等人文学科也独具特色。学校设有化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等11个学院,涵盖42个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学和化工过程机械作为3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术水平处于国内一流,国际前列。

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有人性化与多样化的特征。考生入学时按大类招生,方便后期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做好专业选择。此外。学校还建立了优秀生重点培养模式。优秀学生可自主选择专业并实习导师制,享受优秀生奖学金。

大学之大,还在于大师。北化现有博士学位教师484人,两院院士9人,他们中的多人从北化走出,如今又将汗水洒在这片热土。他们书写了北化的历史篇章,而未来,还需要我们这代年轻学子去拼搏。

北京印刷学院 李薇

如今。国内以传媒见长的大学并不少,而将印刷作为特色的高校,北京印刷学院则是唯一一家。这正是我选择她的原因――地处北京这个文化中心,专业设置独树一帜。

篇(3)

【关键词】社区矫正;社会工作;介入

在我国两高两部发的关于社区矫正的通知的中,社区矫正被定义为:“与监禁矫正相对的一种刑罚方式,是指将符合条件的罪犯放在自己家庭生活的社区,由专门国家机关在相关的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刑罚执行和社会工作的统一,社区矫正的方法理应以社会工作的方法为主。但是在我国,社工大规模介入社区矫正工作的情况还不普遍,我国目前的社区矫正工作者基本上由从各监狱、教管所以及司法行政部门里抽调出来的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民警为主;专业的社工和社会志愿者十分稀少。因此如何让拥有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矫正成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了解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矫正面临的困境。

一、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矫正尚缺乏相关法律规范,没有足够的法律依据

虽然社区矫正立法工作在已经在我国开始展开,但是因为法律的相对滞后性,我国法律并没有对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矫正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2012年1月份颁发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里提到 “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社区矫正机构的组织指导下参与社区矫正工作”。这是我国目前社会工作者和与社会工作相关的社会团长以及民间组织想要介入社区矫正唯一能够的依据的法律条文。法律没有规定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社区矫正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怎样的工作,如何开展工作,在开展工作中其行为又负有怎样的法律责任,该如何与国家司法机关配合、协作等一系列问题,没有法律依据的社会工作者们在介入社区矫正工作中,往往有着监管的责任却没有法律规定的相应的权力,从而导致服务对象不配合社工的工作,矫正工作开展困难,收效甚微。

二、社工介入社区矫正的制度不健全,完整的体系尚未建立

除了法律没有规定社工在介入社区矫正工作时的明确定位和主体地位导致社工在开展工作过程时常受到限制之外,社工介入社区矫正工作的另外一个难题是体制的问题。制度的不健全,体系的不成熟,使得社工即便能够介入社区矫正工作也难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社区矫正是我国司法体系改革的一项创新举措,这项制度最初是由政府部门提出,也是由政府部门设计、由政府部门举办、最后由政府部门实施。上文提过,我国目前社区矫正体系中仅有部分一线工作者来自社会招募,绝大部分都是体制内或从体制内分离出来,行政色彩浓重。机制的不健全带来的是社工介入的困难和开展工作过程中的处处牵制,社工的专业工作方法难以实施,这直接造成我国社区矫正社工工作专业性的缺乏。

三、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总体偏低,难以胜任社区矫正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近十年才在国内兴起,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的社会工作者培养工作也起步较晚。而社区矫正又是有别于其他普通社会工作的一种特殊形式,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所接触的都是罪犯,服务对象和案主也都将是罪犯,案主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介入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要求和能力比普通社会工作者要高。

从本质上来讲,社区矫正是一种刑罚制度,如果没有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做支撑,缺少必要的职业资质,矫正的效果将很难有保证,自然也就达不到社区矫正的根本目的。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的社工除了要求有基本的社工专业知识外,还要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以及其他别的知识基础,有过一定的工作经验。我国的专业社工培养工作开展才几年时间,很多社会工作者都是刚从大学校门出来,在学校学习的都是些社工理论知识,真正实践的机会很少,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很多已经介入到了社区矫正社会工作中的社工们,在面谈、倾听、观察等些技巧上都显得不足,这也是许多地方社区矫正工作不录用、少录用社工专业工作者的原因。社工要想真正的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发挥其本身的专业作用,还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

四、经费上的短缺和缺乏致使很多介入工作开展受阻,操作困难

社工介入社区矫正工作并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作为支撑,因此这方面的经费支出很多地方都未纳入到地方的财政预算,本应承担大部分费用的政府机关在这方面的投入匮乏致使相关社工团体和民间组织的经费周转都面临困境。

事实上,矫正社工的基本工作除了要为矫正对象提供专业的矫正服务,帮助其改正错误,重新融入社会之外还要“借助各种社会资源帮助罪犯及其家属解决因犯罪带来的个人和家庭的生活困难,以促进罪犯的改造。”这些工作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没有充足的经费可供支出,矫正工作将难以开展下去,取得的效果也不如预期。也就是说,矫正经费能否做到充足、有效、及时地供给,也是关系社工能否能真正的介入社区矫正工作,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一个重要部分,值得我们去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 佟丽萍.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矫正的难题[J].中国社会导刊,2006(16)

[2]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张昱,费梅苹.社区矫正事务过程分析[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篇(4)

专利

信息素质教育

卓越计划

专利检索与分析

专利课程

2010年6月,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目前已有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被批准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教育部在5个方面采取措施推进这一计划的实施,其核心是在企业设立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高校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要以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为主。

以国际专利为基础的自主知识产权是衡量科技创新的重要指标,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世界上90%以上的创新成果可在专利文献中找到,了解专利信息可以节省60%的研发时间。因此工程类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应当顺应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加强专利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和拓展。国内文献称之为“专利情报教育”,在“卓越计划”背景下.应在过去专利情报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因此在名称上宜用“专利信息素质教育”。

1专利信息素质对于工程类学生的重要意义

首先,专利信息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查找、收集、分析专利文献和专利信息的能力。

其次,只有具备相应的专利信息素质,才可能提升创新能力。

第三,基于工程类专业的特点,多数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或科研单位从事或涉及技术研发、科技管理,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拓展海外市场,需要进行专利申请和保护,而专利信息的收集、分析与服务是其中最基础的一环.在从事新课题研究之前,若忽视专利信息的检索和分析,将导致重复研究、盲目研究、专利侵权或落入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陷阱等严重后果。

第四,增强工程类学生的就业优势。目前许多高科技企业亟需有工程技术专业背景的知识产权人才,特别是专利流程工程师、专利许可工程师、专利工程师和专利分析工程师等。

2我国工程类学生专利知识及专利文献利用现况

我国工程类学生的专利知识的总体状况表现为:专利知识欠缺、专利文献利用意识薄弱、专利文献检索和分析的技能缺乏、很少查阅专利文献进行科技创新,更谈不上对专利文献的有效利用,即使有了科研成果也不知道是否适合申请专利、专利申请文件如何撰写、专利申请的步骤等。

以浙江某工科大学为例,我们对在校工程类大学本科四年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了专利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共9道题.对1554份有效答卷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

为何学习过知识产权相关课程的学生比例非常高,但了解专利知识的学生又非常低?原因在于大部分工程类学生学习知识产权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法律基础课,同时有少数学生通过全校公选课或讲座进一步学习知识产权法律、专利文献检索等知识。但是这些课程中涉及的专利及其检索利用知识的相关章节非常有限,有的学生学过不用就忘了.51%的学生知道专利文献,但极少利用专利文献。当被问及为何冷落专利文献时,学生回答是:不知如何检索专利文献;或查了专利文献但存在阅读障碍;或认为写毕业论文不是创造发明,不需要参考专利文献。

从全国的情况看,我们通过检索和统计万方数据系统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年国内主要高校工程类学位论文发现,学位论文的学术参考文献中各文献类型利用的比重从高到低分别为期刊、图书、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科技报告、标准和专利。专利被排在末尾,且参考文献中有国内外专利的绝大多数是博士论文。

以上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工程类学生对专利的认识存在误区,以及我国工程类学生专利信息素质教育缺乏针对性,导致高校培养的工程类学生存在软肋,即专利的检索分析技能以及专利法相关知识非常欠缺,国外专利文献的阅读能力较差,丧失创新能力。

3我国程类学生的专利信息素质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

3.1工程类学生专利信息素质教育薄弱

我国有一些高校对专利知识的普及以及在创新教育方面还是比较重视的,且有了一定的积累,例如:武汉大学近几年开设了通识课“专利信息与发明创新”,18个学时。这是图书馆脱离“科技文献检索”类课程在学校单独开设的有关专利知识的课程;2002年起山东建筑大学张明勤教授开设全校公共选修课“创新与专利”;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设置“专利文献与专利”课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面向研究生新生开设“知识产权与专利申请”课程,从入学开始就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湘潭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开设选修课“专利信息检索”;中国计量学院教授梁嘉麟开设“发明与专利”选修课。但是这些与专利相关的课程除了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其余均以选修课形式开设,专利信息素质教育没有被提高到应有的程度。课程内容也不够系统化,有的偏重创新设计、有的偏重文献检索、有的仅是基础知识普及。各高校图书馆在专利信息素质教育方面也做了许多努力,但是以讲座形式的偏多,没有形成专利信息素质教育的体系。

我们对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单位――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61所高校的专利信息素质教育状况进行网络调查,仅有不到半数的学校开设专利相关课程。大多还是选修课.其中80%以上的高校图书馆设有专利检索、专利文献利用的讲座。但是仅靠讲座,无法对工程类学生的专利信息素质有实质性的提高。相比之下我国台湾地区的专利教育较系统,有16所大学开设专利相关课程,涉及专利申请、专利分析、专利实务、创意设计与专利突破等各个方面。

3.2企业更需要掌握工程知识和专利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于2011年2月2日在中华英才网主页搜索职位,输入关键词“专利”进行检索,结果显示1552条,每页20条,选取前15页,总共300条招聘信息。

主要岗位有专利检索员、专利流程师、专利分析师、专利人、专利工程师、专利主管、专利翻译、专利律师,其中专利人、专利工程师和专利分析师的职位数排在前三位,分别占43%、3l%和14%

从各信息的单位性质来看,企业对专利人才的需求超过知识产权机构,分别占51%和43%,其余为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和律师所。

主要工作内容为专利及商标申请、专利分析、专利开发规划、专利检索、专利文件撰写和专利挖掘。

其中专利申请是招聘单位最需要的工作内容,其次是专利分析以及对专利开发的整体规划。专利分析和专利检索的要求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层次,对高级检索及分析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即专利挖掘。同时招聘单位要求具备工程学科背景,所以企业需求的是既懂技术又懂专利的检索、分析和申请的复合型人才。

4国外工程类学生的专利信息素质教育

在调查中,某国内知名企业的专利主管说,在讨论专利问题时,能明显感觉出国外研发者的专利意识大大强于国内。具体表现在:他们是真的懂得专利文献是什么,比如有哪几部分组成;知道权利要求的作用,并知道如何解读权利要求;会自觉运用专利文献,并自觉避免专利侵权问题;就专利问题很容易沟通,不用再对基础知识作解释,等等。这要归功于国外先进国家从小到大不断灌输创新意识和实施创新教育,其中包括专利意识和专利教育。

日本根据不同的对象实施有针对性的创新教育,从幼儿直到成人。针对大学生和研究生推行的是实务能力的训练,工业产权标准教材《专利篇》,以职业高中(工业)和理工大学工学课业的学生为主要对象,目的是使他们能够把握日常研究活动中可成为专利的技术,掌握从申请文件的制作直至权利取得的实务能力。

德国凯泽斯劳滕工业大学、德国洪堡大学等工科高校在校内设立专利信息中心,支持对大学生的专利信息素质教育以及科研成果的工业转化。德国2002年出台鼓励大学教师创新发明的法案,明确规定学校作为产权所有机构,负责发明创造的保护和转化,发明人享有从发明的推广和转化中受益的权利,发明人从发明实施净收益中获得30%的奖励。这极大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教师的专利意识大大加强,教师一般都会检索和分析专利文献、撰写专利文件,带动了学校专利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

5国内工程类学生专利信息素质教育的设想

5.1课程的总体框架

国外专利信息素质教育真正体现了为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的目的.目前国内企业对工科背景的专利复合型人才需求也比较旺盛,而相应的人才非常缺乏,短期培训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所以有必要在高校建立工程类学生专利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使工科学生对专利信息在企业的应用有更深的了解,从而便于今后迅速进入职场,从事研发工作,增强企业乃至整个国家的创新力。我们借鉴国外专利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提出课程总体构架,见表2:

5.2课程中需要加强的容

目前各高校基本把《知识产权概论》作为通识课,但是针对工程类学生应侧重专利制度、专利权、国内外专利法、WTO相关条约、专利战略等内容。

“专利检索和专利分析”部分应加强培养工程类学生对专利文献的分析利用,其中对外文专利文献的阅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重要方面,另外特别需要增加专利地图制作的内容。

“专利申请实务”是国内工程类学生专利信息素质教育中的空白项,其中专利说明书的撰写又是一种法律与技术相结合的文件,所以这类课程对目前国内的教师和工程类学生是一个挑战。

篇(5)

中图分类号:TP315

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最后的环节。现在的大多数高校,就毕业设计指导来说基本上都是通过师生见面来完成的,或者是通过电话联系。这样导师有时既浪费时间又不能及时给予指导和答疑。对于学生来说和老师过于频繁的见面也会浪费一定的时间,面对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应届毕业生面临着找工作的难题也就越来越严重,学生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和导师见面讨论毕业设计中的各种问题。因此,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采用网上的方式作为指导和答疑也不失是一种好的选择。

基于ASP的毕业设计指导网站是用ASP动态网页技术和SQL Server 2000开发,它涵盖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两门学科。是提供给毕业生和指导教师之间沟通交流的好的平台。也是弥补目前许多高校的网站系统中一个小的漏缺,可以作为高校网站系统中的一小部分。正是这一不起眼的小部分,却给毕业生和指导教师带来了许多方便,节省了许多时间,又能及时地得到老师的指导,从而提高指导效率。

1 网站总体功能设计

基于ASP的毕业设计指导网站管理系统的主要用户分为三种类型:管理员、教师、学生。针对不同的用户类型,登录进去都有不同的权限和操作功能。

2 系统功能实现

主要包括数据库设计和网站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主要是创建数据库和添加数据表,并创建触发器和存储过程等;网站功能设计主要是功能模块的界面和程序代码的实现。

2.1 数据库设计

(1)创建数据库和数据表

4)触发器。触发器是用户定义在关系表上的一类由事件驱动的特殊过程。一旦定义,任何用户对表的增、删、改操作均由服务器自动激活相应的触发器,在DBMS核心层进行集中的完整性控制。触发器比约束更加灵活,实施比约束更为复杂的检查和操作,具有更精细和更强大的数据控制能力。

在tbGuest表里创建了“update”触发器,“update”触发器用于当更改tbGuest表中strTitle时,其他视图关于该strTitle也相应更改。

2.2 网站功能设计

网站功能设计主要是各个功能模块的界面设计和程序代码的实现。

点击“管理个人信息”便可以进入该界面。该模块有查询个人信息、修改密码、查看公告的功能,其中学生和教师用户还有查看群发消息的功能,但是管理员不必要有此项功能,因为管理员群发消息时在当前的页面就可以看到,管理员还具有公告的功能,师生可以在管理个人信息中点击查看公告查看管理员的公告。还必须说明的是查询个人信息项中学生和教师用户没有权限,只有管理员有添加、删除和修改的权限。

上传和下载文件模块所有用户都有,该功能主要是方便用户的文件交流,点击上传文件可进入上传界面,点击下载可进入下载界面。

向指导老师提问模块是集结学生的提问,教师的回复和管理员的提醒答疑(管理员还可以选择公告的方式提醒教师答疑)为同一模块,该模块功能可以提供多方交流沟通,点击选择的方式可以进入相应的界面,学生可通过三种方式完成提问;教师通过相应的方式回复;管理员通过三种方式提醒教师答疑。

查询问题模块的实现,此模块只有留言方式可以查询,其他不必要。在学生和指导老师之间提供三种交流方式,查询中学生和教师没有权限,只有管理员有添加、删除的权限。

首页模块和退出系统模块,单击首页则返回首页登录界面,单击退出系统则实现关闭网页。

3 系统测试结果

本系统曾经移植到多台计算机上对不同配置的计算机进行兼容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Web在不同的环境配置下运行正常。

4 结语

本设计是基于B/S架构,采用ASP动态网页技术和SQL Server 2000,结合Dreamweaver软件开发出来的。网站根据不同身份的用户实现了不同的应用操作界面,各个界面的功能稍微不同但相差不大。整个系统界面友好,运行可靠,系统功能基本满足用户要求,从而加强了指导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论文写作的效率。本系统可作为一个单独的毕业设计指导网站,也可以嵌入到高校网站系统中作为一个子系统。

参考文献:

[1]李林,申时凯,王卫星.Visual Basic程序设计[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2.

[2]尚俊杰.网络程序设计 ―ASP(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6.

[3]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4]赵文耘,牛军钰.软件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

[5]张克非网络程序设计及应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6.

[6]何薇,舒后.网络数据库技术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4.

[7]吕云翔,王洋,肖咚.软件测试案例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

篇(6)

作者简介:王平(1977-),男,浙江杭州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009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119-02

一、在本科教学中开展本专业导论课程的必要性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建立在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光学、自动控制和计算机技术基础上,以工为主,多学科综合的专业,探讨各种精密测试和控制技术的新原理、新方法。开发激光、传感器、光电检测和计算机等新技术在精密测试仪器仪表中的应用,及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面向机电运动、面向自动化生产的控制技术,使精密仪器仪表及测试和控制技术向高精度、动态、自动化、综合和多功能等机电一体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因此,本专业本科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包括:

1.课程门类较多,具有交叉学科特征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学、微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光学、测控电路、光电检测技术、传感器技术、智能仪器仪表设计、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技术基础、误差理论及应用、计算机程序设计、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涵盖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门类的主干课程,课程信息量大。

2.注重复合能力的培养

本专业从培养人才方面来看,培养包括面向零件几何精度参数、机械量和热工过程参数的计量测试和控制技术,及仪器的应用和开发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广泛适用于质量监督部门、机械、电气、汽车、造船、航空、航天、动力、冶金和石化等多方面产业和科研部门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机、电、计算机等多个领域的专业技能。

而本专业的学生入学情况则比较复杂,呈现如下几种特点:很多学生是在高考时报考的是通信、电子、自动化等其他热门专业,后经过调剂进入本专业学习,对本专业的特点缺乏认识,对于本专业课程多、跨学科能力培养的情况不太了解;存在与高中学习习惯的衔接问题,对大学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对于90后的新一代本科生而言,普遍对于社会具有一定程度的认识,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但是对于本专业的就业前景以及如何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还缺乏清晰的认识。

针对这种情况,在高等学科开展本专业的导论课程对刚入学的学生进行专业特点、课程体系的设置、就业情况等方面的介绍和学习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初步建立起概念体系,了解专业的知识体系以及后续学习的科目,明确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合理分配时间,明确学习目的、用法。此外,应使得学生了解专业的应用和发展过程、发展前景、毕业分配和可能职位。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在于,本科新生不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只能用大量的、实例、类比去定性解释基本概念以及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的深浅较难把握。同时,导论课的课时一般较少,通常在16学时左右,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建立对专业的初步认识具有难度。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通过4部分进行讲授,主要包括:

1.基本概念

如测控技术、仪器仪表定义的介绍,包括什么是仪器仪表以及测控技术,并对现实生活中的仪器仪表分类举例,包括医疗、家电、工厂自动化、军事领域、航空仪表、宇航测控等应用的介绍;仪器的历史简介以及仪表的最基本功能组成部分,包括传感器、信号处理、转换、传输部分、信号显示、与人交互部分等;仪器仪表的分类,以及各部分功能的演变、评价指标等。

2.介绍传感器技术

包括其基本概念、分类、相关课程(如“传感器技术”),以及性能指标(包括静态指标、动态指标等)。介绍信号调理,用图示方式介绍噪声概念,模拟信号放大、模拟信号滤波的作用,以及相关课程(如“模拟电子技术”);介绍信号处理,包括频谱分析、滤波等应用简介以及实现平台,包括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及工具简介;介绍相关课程如“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DSP等相关技术;介绍可靠性设计,包括特定条件、特定时间、完成特定功能的含义;介绍一般可靠性设计方法,包括电源、信号调理、屏蔽、改善应用环境等方法;介绍通讯技术,简单介绍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

3.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仪器仪表的设计方法,回顾仪器仪表的评价指标,并讨论选择如下功能模块的实现技术:包括传感器的类型、原理、使用环境、寿命、精度、厂家、成本、对后续处理的要求;处理部分采用什么结构,模拟电路部分设计、模数转换设计、数字电路部分设计主要芯片选择、处理结构和算法;仪器整体结构,包括PC虚拟仪器结构、独立仪器结构,以及显示方式、输入方式以及主要模块的选择;根据信息存储要求、存储手段、数据导出特征选择存储技术;并考虑可扩展技术,如多台仪器能否联网、如何协调工作、选用何种协议等问题。

4.总结

仪器仪表(检测技术)与别的学科的关系以及检测技术在工科体系中的地位,指明信息学科的最前端,使用最广泛,需求最迫切。

四、教学方法的运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缺乏交流,尤其专业导论课程内容抽象,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精心制作PPT教案

由于教学内容是以专题形式组织,且尚缺少成型的教材,因此需要制作教案。采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表现形式,以利于将背景知识及应用情况讲透。教学过程中利用大屏幕投影的优势,将一些需要教师在黑板上动态演示的过程作成FLASH动画,既可以在课堂上演示,也可以由学生在课后自己观摩。

在应用实例讲解中,对现实生活中的仪器仪表分类举例:医疗器械:例如心脏起博器、肠胃镜、X光、B超、核磁共振、检测监护仪器等,反映了检测技术造成医疗手段的进步;家电行业中空调、热水器、GPS定位导航系统技术进步造成消费者舒适度的提高;在工厂自动化中对温度、压力、转速的测量,以及生产需要的信息资料的获取等;在军事领域,包括对敌监控等直观、学生感兴趣的应用作为切入点介绍。在对传感器的定义介绍,举例包括:温度传感器,可以是双金属片:温度转换为机械变形;热电偶:温度转换为电压;数字传感器:温度转换为数字量等不同类型,但是功能相同。对信号处理、转换、传输部分的介绍,采用图表方式,表现各种信号处理、转换、传输举例:在信号显示、与人交互部分,用图举例,包括指针表盘、LCD显示、计算机屏幕等。在介绍评价指标时,以测温度为例举例,对于体温、环境温度、实验室精密生化反映温度控制、发电厂生产车间炉温监测等几种情况下需要的量程以及测试精度的对比。目的在于使仪器仪表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2.教学形式上引入课堂讨论

组织学生就感兴趣的背景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和辩论,讨论议题包括仪器仪表的应用、就业、学科在社会上的作用、前景等有争议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明确学习目的。

3.考核方式的选择

专业导论考核方式应采用能反映学生对专业认识掌握程度的一些方法,如采用课程论文、调研等形式,既可以避免死背书的弊端,又可以培养学生专业的兴趣。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学生不需要记忆枯燥的概念,而需要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

五、教学效果

经过16课时的学习,大学一年级新生对于本专业的概念体系、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对后续学习的科目以及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做了主动的调研,为今后四年的本科学习合理分配时间、明确学习目的打下了基础。此外,学生对专业的应用和发展过程、发展前景、毕业分配和可能职位均做了一定的了解。经过六年的教学经验证明,开设本课程对于学生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樊秀娣.开设大学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想 [J].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5(1):85-89.

[2]侯媛彬.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刘光明,于斐,周雅,等.大学低年级课程中开设专业导论课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7,(1):37-39.

[4]罗福午.提高对于专业概论课的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1992,(2):82-85.

篇(7)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是一个国家财富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这一资源的丰富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而理工类大学生,是知识产权创造型人才和知识产权中介型人才的重要来源①。通过此次调研,对南京地区理工类高校理工科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我们期望能比较全面的了解当前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状况,以寻求高校大学生知识产权教育的新思路,发挥高校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增强理工科大学生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与水平。

一、南京市高校学生知识产权意识现状

1.调查方法和调查对象

调查以问卷抽样调查为主,辅以数据搜集和一对一访谈,以南京市内七所理工科高校的理工类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前期实地调研,问卷发放具体情况最终确定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放500份,南京理工大学发放500份,东南大学400份、河海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各发放150份。共发放问卷2000 份,回收1923 份,回收率为96.15%,由于本次问卷调查样本数量相当大,因此本次调查的结果准确性应当较高。(见图1)

2.调查数据分析

综合对比分析反映出以下具体问题:(1)知识产权总体认知比较欠缺。大部分同学对知识产权的认知仅限于发明、商标、著作,而对商业秘密、厂商名称、原产地名称以及不正当竞争则较为陌生(见图2)。对于它面向的对象以及有何具体保护措施则不甚了解。同时,多数高年级学生认为现在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令人堪忧,可是由于自身对这方面知识的欠缺,也就不能给出相应的一些合理化建议。在多数人的观念中,知识产权只是法学专业的课程名称,跟其他专业关系不大,其他专业的学生也不了解知识产权的知识,自己试验出来的产品也没有意识要保护专利权,到最后往往被别人申请了专利, 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 既给自己也给他人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2)知识产权教育亟待加强。大多数高等院校将知识产权课程作为法学专业的必修课,忽略了对非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在多数人的观念中,知识产权只是法学专业的课程名称,跟其他专业关系不大,其他专业的学生也不大了解知识产权的知识。自己试验出来的产品没有意识要保护专利权,到最后往往被别人申请了专利,这样的事情在高校屡见不鲜,既给自己也给他人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多数高等院校知识产权法只作为全校选修课开设,大约只占全校学生的百分之一,这对于知识产权教育的普及是远远不够的。

调查反映出,互联网、报刊杂志、书籍材料、学校以及相关工作经历是大学生了解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学校并没有发挥主阵地作用(见图3)。学生在知识产权普及的过程中参与度不高,现有的知识产权的普及宣传活动没有吸引广大学生的兴趣。学校知识产权保护教育严重缺失,学生对于知识产权实践课程的渴求度较高且不希望单一、理论性的教学模式。有学生表明,知识产权课的教材专业性、理论性都很强,而且大多以论文的形式结课,多数同学选这门课目的就是赚取学分,公选课程也就流于形式了,根本达不到教学目的。也有学生说,开设知识产权实践课程与法制教育普及性讲座以及课外科技活动,将是普及知识产权知识的主要途径。

(3)维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淡薄。知识产权是人们依法对其在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领域作出的创造性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经济权利和精神权利的总称。它具有无形性、专有性、地域性及时间性的特征。然而,调查却显示有很多大学生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见图4)。如今,国家、地方和高校对知识创新、培养人才都很重视,特别是对知识创新、科技和教育的投入。但是对于学生创新成果却忽视,没有进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使很多智力成果白白流失,这充分表现出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认识不足。理工科大学生作为未来知识创新的主要群体,他们毕业后将直接从事科技研究、发明创造、经济贸易等各方面的工作。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其智力成果将难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也就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但是有些大学生却认为:我学好自己的本专业就可以了, 不想涉猎其他专业,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对文科知识知之甚少,更没有想过运用法学知识保护自己的实验成果,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只知道自己经过努力把科研成果弄出来了,至于版权或专利问题并不重要,是不是申请专利,对于研究成果本人意义不大。

绝大多数接受调查的同学都表示自己会在互联网上下载音乐、电影、电子书籍以及游戏。同时购买盗版的行为受他人影响较大,对此行为后果缺乏自身的理性认识,有着盲从的倾向。与此相对应的是,他们在购买了盗版产品之后并没有认识到自身的行为对他人合法权益的侵犯,相反地,认为这是很合理、很正常的现象,甚至有的同学将原因归于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完善,从而忽略了自己在这一行为中所应付的主要责任。

(4)知识产权教师有关知识素养有待提高。据我们的调查资料显示,知识产权课程教师绝大多数系纯法律专业出身,缺乏多学科,特别是理学、工学学科知识,而知识产权多数科技创新成果以理学、工学学科为背景,因此,这些知识产权课程的教师很难在科技成果和法律保护中找到一个契合点,在进行讲授时往往就法律规定讲规定,如专利的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很难举实例讲清楚。知识产权教育本身是跨学科的,特别是在理工科专业当中,具有专业背景知识的知识产权教师的信息接受和反馈能力强,对技术性问题认识深入,特别是对专利、软件和数据库等问题更具有优势。再者,知识产权内容从表面看属于法学学科,但它集理学、工学、文学等多学科背景,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授课和加强实践教学非常必要②。知识产权教育和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是跨学科培养的复杂过程,尤其是针对理工科专业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需要结合不同的专业背景知识,具有较高难度的跨学科特性,如何有效配置和利用教育资源,也是我国目前知识产权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二、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与能力的有效途径

1.普及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

首先,各理工科院校应针对全校法学和知识产权专业以外的本科生知识产权教育普及低的实际情况,在全校内开设知识产权通识课程。面向本科生在全校开设《知识产权法》必修课或选修课,鼓励学生积极学习知识产权知识,了解知识产权的内容,增强知识产权对于理工科本科生的重要性。其次,理工科院校内的法学专业要开设知识产权方向,每年选拔一定比例的法学专业本科生专修知识产权方向,在法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列出知识产权方向的系统课程,供知识产权方向的学生从大三就开始专项学习,以期通过系统的知识产权教育,使本科学生成为学有所长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最后,在理工科院校应开设知识产权专业,因为知识产权是科技、法律和管理交叉的学科③,所以我们应向着这方面发展,提供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所需要的平台,我们应重点培养理工科背景的高素质的知识产权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创建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特色的高水平、国际化的知识产权学科。按照不同层次构建培养模式,形成开放式的知识产权教育体系。

高校是为社会打造和输送各类人才的基地,在大学阶段利用高校的正规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知识传授,使之对知识产权制度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知识产权课程应被设置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让知识产权走进每个学生的课堂、深入每个学生的头脑,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需求。具体采取的形式可以是“知识产权概论”或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增加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可喜的是,目前高校的知识产权教育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都曾发出通知,要求加强高校知识产权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单独开设知识产权课程。在课堂教育之外,高校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如编印宣传资料、开辟专栏或板报、举办知识产权论坛和专题讲座、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和小发明比赛、成立知识产权社团等,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尊重知识产权,创造知识产权”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知识产权素质。

2.开设必修与必选相结合的知识产权课程

首先,目前已经针对理工科大学生开设知识产权课程的高校往往采取的是选修课的开课方式,特别是在涉及专利申请文件撰写、工业版权保护的具体条文等学习内容繁杂、难度较大的课程时多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应当将知识产权课程确定为必修课或者必选课。其次,由于理工科学生专业背景不同,同专业的大学生在除了知识产权基本知识之外往往还需要了解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产权知识。因此,针对理工科大学生的知识产权课程应当采取必修与必选相结合的方式,根据不同专业背景开设不同的课程。开设的具体课程可以详细划分为:(1)面向所有理工科大学生选修的知识产权基础课程,该课程应当注意讲授知识产权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框架和知识产权策略等宏观性内容;(2)要求部分理工科专业学生必修专业课程,如《专利法基础理论》等,培养学生的专利创新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3) 需要专门专业背景知识必选课,是对知识产权问题的深入了解,实质上是一个知识面的扩展与提高问题。

3.深化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形式

当前,对知识产权意识教育的认识存在一种误区,认为这是法学院的专业教育。其实,在国外,知识产权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通识教育,知识产权意识教育也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民意识教育。所以,在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不是个别学院的工作,而是整个学校的重要工作。此外,高校也可以以第二课堂、模拟法庭、文化活动等形式拓展知识产权意识培养的教学途径(见图5)。通过各种手段,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知识产权教育是跨学科的教育,授课特点不同于一般专业课程。因此在加强知识产权教育课程的同时, 还应不断提高授课效果。应注意结合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来加强和改善教学效果,此外,还应注意跨学科的知识学习,多举办综合性的知识产权讲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引导学生关注知识产权的最新动态。针对教师实务经验欠缺的问题,高校可以定期聘请实务界人士举办知识产权专题讲座。通过聘请有关实务专家做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讲座,进一步提高理工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技创新能力。

4.壮大知识产权师资力量

虽然有些高校针对理工类大学生开设了知识产权法课程,但承担教学任务的老师往往是法学专业的专职教师,这些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经验不足,所以高校应针对理工类大学生引进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注重提高授课教师的知识产权水平。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教师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知识产权教育的需要④,另外由于知识产权的跨学科性,引入具有理工科专业背景,同时又有知识产权实践经验的教师来进行知识产权教育,相信会对大学生知识产权教育形成良好的效果。

5.加强对大学生知识产权创新活动的鼓励措施与管理工作

学校可设立专项经费,用以支持大学生进行创新研究,对于优秀的创新成果,学校还应再给予明确的奖励。在知识产权的管理方面,一些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重成果,轻专利,忽视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发展,科研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相脱节。对此,高校应积极进行改革,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组织管理机构,制定符合高校自身情况的知识产权制度规范以及促进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发展的激励和配套机制,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对其所取得的科技成果申请专利,并对大学生申请专利予以专门的指导和帮助。

引文注释

①田文英.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知识产权教育[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2006.(9).

②易健雄.浅议大学生知识产权素质的提高[J].科教文汇,2010(3).

③孟彦娟,孟天财.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和认知状况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篇(8)

收稿日期:2006―09―11

项目来源:海淀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作者简介:张桂凤(1979-),女,汉族,河北唐山人,硕士,北京 市海淀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专业教研室,主要从事专业学科教科研和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一、背景现状

终身教育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关键,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则是体现终身教育思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措施。目前,海淀区已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中小学继续教育制度,也开展了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对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起到一定作用。然而,由于海淀区职教系统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起步晚,无相关经验可以借鉴,目前并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评估体系,在开展继续教育活动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培训机构多,导致重复培训,影响质量

教育部门和非教育部门的各项培训活动,都可作为集中培训的登记范围,于是,很多培训机构都在举办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市里、区里、校里、信息中心、培训中心、进修学校等等,举办理论学习、知识讲座等常规活动,在教学内容上难免重复,而教师为了完成继续教育学分,不得不接受重复培训,以达到修够学分的目的。这样势必影响继续教育的质量,造成精力和财力上的浪费,同时也使教师对继续教育产生反感和误解。

2.学分来源范围广,质量难以考核

由于学分来源范围广,培训部门多,可记学分的也名目繁多,这就出现了管理上的混乱,且有些培训部门不论学习质量高低,都给予相同学分,孰优孰劣,很难定性。而作为职教中心,在汇总继续教育学分时,对于多渠道的学分也只能统一登记,质量难以考察。

3.培训内容多样,质量难以评估

在很多培训活动中,要检测培训质量并不容易。如聘请专家做报告,培训部门很难检测培训质量和效果,现在大多只能按出勤和培训笔记给予相应学分,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掌握多少理解多少无从考证,这样只能用量的尺度决定分值。

二、构建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前提

由此看来,要使继续教育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必须构建和完善继续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体系。要建立这样的体系必须有相应完善的基础和前提。虽然教师继续教育在教育行政部门下统一领导,但是由于可以登记学分的培训部门多,这样容易出现管理上的混乱。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可以建立“两纵一横”的管理体系。

“两纵”是指市里、区里、校里分级培训,各负其责;学前、小教、普教、职教、成教分类培训,各尽其所。不越级培训,充分发挥网络的辐射作用,使继续教育培训灵活多样、有针对性的安排培训计划,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活动。

“一横”是指以提高教师思想素质为主的培训,应当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以提高教师知识水平为主的培训,应当由教师所在学校来承担,提高教师教研能力的培训,应由教科所或教研室等教研部门负责,根据培训目的和内容进行“归口"安排,不能越俎代庖,各部门履行各自的职责。这样形成“两纵一横”为主干的管理体系,无论哪种级别、类别的继教培训班,其认定和登记学分由一个部门监控,这样就给继续教育培训质量的评估提供了前提。

三、构建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由于目前继续教育质量的评估体系尚未完善,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采用的都是相同的学分制。参加一项活动,举办一个培训班、人人都是一样学分,有的甚至花钱买学分。要激励教师们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构建和完善质量评估体系,是继续教育能够顺利推进的重要措施。

首先,要建立自学质量检测体系。在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中往往由培训部门指定一本书或是本专业的继续教育教材,学到什么程度,取得什么效果,仅凭读书心得是难以衡量的,应该建立自学质量检测体系。对于不同的专业可以指定不同的专业教材来提高各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对于自学教材内容完全可以用考试的方法进行检测,统一考试,按考绩折计学分。或是用考核的办法,按专业特点指定一本继续教育课本,通过自学,按教材所要求的内容进行作业,以完成作业量来评估。对于基础性的读物,写读书心得责无旁贷,但还应该通过交流提升的方法加强自学质量检测,从学分上体现自学质量。

其次,要建立培训质量评估体系。培训质量的高低可以从多个方面用具体指标来检测,比如:

1.及时反馈培训内容

作为继续教育培训往往介绍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聘请有名专家学者讲学、作报告,多采取互动交流方式,不空谈理论,与教师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实效,有的放矢,培训一堂课后,可以就当堂传授内容结合自身实际留一道作业题,当堂反馈,并记录成绩。这样可以避免有些教师出于应付,人在心不在,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收效甚微。利用及时的信息反馈,监督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

2.基本功用分值量化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最重要的一项基本功就是课堂教学能力。区级研究课和校内研究课分别以不同的分值加以区别。而对于上区级研究课的教师其教学质量可以逐步分解,与学分挂钩。根据不同的上课效果和质量给出相应不同的分值,折算成继教学分,用学分高低加以区别同样上课的教师的教学质量。这样,精心准备的优秀教师可以获得高分脱颖而出,打破相同学分的模式,甚至可以进行评比。对于上校内研究课教师的这部分打分工作由学校完成。这需要有统一的评分标准,按统一的标准打分,把档次拉开。

3.细节用学分督促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继续教育培训的最终目的,可以用出题考试或者撰写论文考察,以达到提高培训的目的。以撰写论文为例,通过以往的经验,很多上交论文的格式和内容都达不到要求,即便再三强调还有很多教师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样可以采取与继教学分挂钩的方法加强管理,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在格式上,如论文的题目、摘要、关键字、参考文献以及字数要求等方面可以赋予相应分值,督促教师注意细节;在内容上,可以有一个及格分值,论文的分值根据内容质量以及格分值为准上下浮动,拉开距离。

再者,要建立实践质量评估体系。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要求定期到用人单位或生产第一线参加社会实践,而专业教师继续教育也把社会实践作为一项重要的培训和考察内容,这就要求用人单位和培训中心通力合作,共同监督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由用人单位仅仅出示实践证明远远不够,可以要求撰写实践体会,提炼优秀文章共同交流提升,而优秀者应在继教学分中加以体现。

最后,要建立培训质量反馈体系。质量反馈是继续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通过调查,才能了解到培训的实效,才能从反馈的信息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培训工作提供借鉴。我们在培训的过程中经常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海淀区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各学科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129人调查表明: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认为培训很有必要。经过培训的教师开阔了眼界,充实了自己,在教学理念的掌握和教育技巧的运用上都有所提高。这些反馈回来的信息说明,我们的培训是有成效的。当然,有些教师也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对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下一步制定继续教育培训方案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通过跟踪调查不断的修正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了继续教育的质量,使继续教育培训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中。

四、小结

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和基础,而继续教育工程则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法宝。继续教育培训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前期的规划,中期的管理,后期的评估也相当重要,它保证继教工作能持续健康的发展。总之,构建教师继续教育评估体系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继续教育管理者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总结,一定能够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

篇(9)

一、背景现状

终身教育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关键,而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则是体现终身教育思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措施。目前,广安市已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中小学继续教育制度,也开展了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对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起到一定作用。然而,由于广安市教育系统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起步较晚,且无相关经验可以借鉴,目前并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评估体系,在开展继续教育活动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培训机构多,培训内容重复

教育部门和非教育部门的各项培训活动,都可作为集中培训的登记范围。于是,市里、县里、校里、信息中心、培训中心、进修学校等培训机构都在举办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举办理论学习、知识讲座等常规活动。在教学内容上难免重复,而许多教师为了完成继续教育学分,不得不接受重复培训,以达到修够学分的目的。这样势必影响继续教育的质量,造成精力和财力上的浪费,同时也使教师对继续教育产生反感和误解。

2、学分来源范围广,质量难以考核

由于学分来源范围广,培训部门多,可记学分的名目也很多,这就出现了管理上的混乱。且有些培训部门不论学习质量高低,都给予相同学分,孰优孰劣,很难定性。而作为继续教育中心,在汇总继续教育学分时,对于多渠道的学分也只能统一登记,质量难以考核。

3、培训形式多样,效果难以评估

在许多培训活动中,要检测培训质量并不容易。如聘请专家做报告,培训部门很难检测培训质量和效果。现在大多只能按出勤和培训笔记给予相应学分,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掌握多少理解多少无从考证,这样只能用量的尺度决定分值。

二、构建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前提

由此看来,要使继续教育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必须构建和完善继续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体系。要建立这样的体系必须有相应完善的基础和前提。虽然教师继续教育在教育行政部门下统一领导,但是由于可以登记学分的培训部门多,这样容易出现管理上的混乱。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可以建立“两纵一横”的管理体系。

“两纵”是指市里、县里、校里分级培训,各司其责;学前、小教、普教、职教、成教分类培训,各尽其所。不越级培训,充分发挥网络的辐射作用,使继续教育培训形式灵活多样。有针对性的安排培训计划,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活动。

“一横”是指以提高教师思想素质为主的培训,应当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而以提高教师知识水平为主的培训,应当由教师所在学校来承担;提高教师教研能力的培训,应由教科所或教研室等教研部门负责。根据培训目的和内容进行“归口”安排,不能越俎代庖,各部门履行各自的职责。这样形成“两纵一横”为主干的管理体系,无论哪种级别、类别的继续教育培训班,其认定和登记学分由一个部门监控,这样就给继续教育培训质量的评估提供了前提。

三、构建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由于目前继续教育质量的评估体系尚未完善,在职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采用的都是相同的学分制。参加一项活动,举办一个培训班、人人都是一样学分,有的甚至花钱买学分。要激励教师们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构建和完善质量评估体系,是继续教育能够顺利推进的重要措施。

首先,要建立自学质量检测体系。在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中往往由培训部门指定一本书或是本专业的继续教育教材,学到什么程度,取得什么效果,仅凭读书心得是难以衡量的,应该建立自学质量检测体系。对于不同的专业可以指定不同的专业教材来提高各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对于自学教材内容完全可以用考试的方法进行检测,统一考试,按考绩折计学分。或是用考核的办法,按专业特点指定一本继续教育课本,通过自学,按教材所要求的内容进行作业,以完成作业量来评估。对于基础性的读物,写读书心得责无旁贷,但还应该通过交流提升的方法加强自学质量检测,从学分上体现自学质量。

其次,要建立培训质量评估体系。培训质量的高低可以从多个方面用具体指标来检测,比如:

1、及时反馈培训内容

作为继续教育培训往往介绍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聘请有名专家学者讲学、作报告,多采取互动交流方式,不空谈理论,与教师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实效,有的放矢,培训一堂课后,可以就当堂传授内容结合自身实际留一道作业题,当堂反馈,并记录成绩。这样可以避免有些教师出于应付,人在心不在,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收效甚微。利用及时的信息反馈,监督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

2、基本功用分值量化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最重要的一项基本功就是课堂教学能力。区级研究课和校内研究课分别以不同的分值加以区别。而对于上区级研究课的教师其教学质量可以逐步分解,与学分挂钩。根据不同的上课效果和质量给出相应不同的分值,折算成继教学分,用学分高低加以区别同样上课的教师的教学质量。这样,精心准备的优秀教师可以获得高分脱颖而出,打破相同学分的模式,甚至可以进行评比。对于上校内研究课教师的这部分打分工作由学校完成。这需要有统一的评分标准,按统一的标准打分,把档次拉开。

3、细节用学分督促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继续教育培训的最终目的,可以用出题考试或者撰写论文考察,以达到提高培训的目的。以撰写论文为例,通过以往的经验,很多上交论文的格式和内容都达不到要求,即便再三强调还有很多教师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样可以采取与继教学分挂钩的方法加强管理,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在格式上,如论文的题目、摘要、关键字、参考文献以及字数要求等方面可以赋予相应分值,督促教师注意细节;在内容上,可以有一个及格分值,论文的分值根据内容质量以及格分值为准上下浮动,拉开距离。

再者,要建立实践质量评估体系。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要求定期到用人单位或生产第一线参加社会实践,而专业教师继续教育也把社会实践作为一项重要的培训和考察内容,这就要求用人单位和培训中心通力合作,共同监督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由用人单位仅仅出示实践证明远远不够,可以要求撰写实践体会,提炼优秀文章共同交流提升,而优秀者应在继教学分中加以体现。

最后,要建立培训质量反馈体系。质量反馈是继续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通过调查,才能了解到培训的实效,才能从反馈的信息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培训工作提供借鉴。我们在培训的过程中经常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广安市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各学科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129人调查表明: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认为培训很有必要。经过培训的教师开阔了眼界,充实了自己,在教学理念的掌握和教育技巧的运用上都有所提高。这些反馈回来的信息说明,我们的培训是有成效的。当然,有些教师也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对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下一步制定继续教育培训方案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通过跟踪调查不断的修正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了继续教育的质量,使继续教育培训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中。

四、小结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和基础,而继续教育工程则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法宝。继续教育培训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前期的规划,中期的管理,后期的评估也相当重要,它保证继教工作能持续健康的发展。总之,构建教师继续教育评估体系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继续教育管理者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总结,一定能够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

篇(10)

中图分类号:F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1-0196-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企业正以积极的危机意识和崭新的姿态迎接国际性的挑战,中国媒体也迎来一个广告发展的黄金时期。在2006年,企业广告投入额是1 573亿元;而到2008年,广告额达1 899.5614亿元。这充分显示了中国企业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以及广告投放意识。企业的发展和成熟是可喜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企业在广告投放中存在的问题。尤其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许多企业的经营受到严峻的挑战,在广告投入方面的风险也大大增加。下面就结合传播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对企业广告投入认知偏差作简单分析。

首先我们来关注企业对广告媒体的认知,一般来讲,企业希望用最少的广告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回报,而媒体正是连接企业和消费者的最佳途径。所以企业在选择媒体投放广告时,往往会关注媒体的收视率/发行量、受众群、广告价格等因素。具体如下:

1.媒体的影响范围。通常人们会认为大的覆盖范围和高收视率、高发行量代表了其最大可能影响的受众群体数量。所以媒体影响的范围越大,企业为了争取更多的消费者,就越愿意在它上面投放广告。

2.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尽管企业在媒体投放广告是一种商业行为。但实际上,媒体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不仅决定了该媒体节目的可信程度,也对在其中的广告的受信任程度产生很大影响。一般而言,媒体级别较高,公信力越好,广告达到的效果就越好。以全国电视媒体为例,央视的市场份额占有绝对优势。究其原因,中央电视台正是凭借其权威、快速的新闻节目资源,广泛的受众面以及深入人心的公信力,才赢得了众多企业的青睐,央视每年的大型广告招标会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3.媒体受众群的商业价值。在广告投放中,不仅应该关注媒体的视听率和发行量,更应该关注其在目标消费者中的表现。如在CCTV-5的广告中,体育类广告可以说占了很大比重,像国外的体育运动品牌NIKE,ADIDAS、国内的Lining,ANTA等都旗帜鲜明地打出了自己品牌的特色。很明显,央视5套有着一大批体育爱好者作为其核心受众,这些企业正是瞄准了这潜在的巨大市场,所以才不惜大量成本在国内级别最高的体育频道上大做文章。

4.媒体的广告价格因素。在企业广告投放费用有限的情况下,媒体的收费高低,将决定广告的频次,要使广告在受众中留下印象,并刺激其购买欲望,需要一定频次的积累。而在广告几乎“泛滥”的今天,频次太少的广告很难形成持久记忆。所以企业在投放广告时,对于投放的成本,还有投放的时机、次数,一定要有一个科学的方案。

5.媒体的广告投放环境。媒体的广告投放环境是指媒体和企业广告的契合程度,它主要取决于媒体的类型、企业广告和媒体栏目的契合程度以及在媒体上投放的其他广告。切合程度好,广告可以取得更好的记忆效果和说服效果。反之,即使频道收视率很高,广告也可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甚至还可能引发消费者的抵触和反感。

下面我们来看看企业广告投放中存在的几种认知偏差:

1.基于企业经营者自身的认知偏差。主要有过于自信、过度乐观、损失厌恶、后悔效应导致的偏差。其中过度乐观与过于自信相似,在金融学中过度自信是一个很普遍的概念。企业投资者对于自己专业领域方面的知识显得特别自信,从而导致他们在面对决策时,一般都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力。然而自信度的高低和成功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当企业经营者投放广告时,往往对自己的产品市场的预期充满憧憬,对自己的产品和企业前景充满希望。

损失厌恶是指行为人对于财富的损失比财富的获得显的更加敏感,即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财富和损失时,损失会使他们产生更大的情绪波动。当面临损失时,人们往往表现为风险寻求。于是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企业面临市场危机时,企业经营者愈加愿意选择广告。而在此时,企业所承担的风险要远远大于它所期待的广告效果。

后悔厌恶是指人们通常有这样一种倾向,即在发现自己的判断错误之后,会感到痛苦、有挫败感。人们为了避免悔恨可能带来的痛苦,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行为,除非能够充分说明那种可能的痛苦。正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人们对失败总是讳莫如深,而对成功则会津津乐道一样,当企业经营者发现有对自己决策后悔的行为时,为了避免后悔,常常会想方设法继续执行原有的行为决策。美国雪佛兰公司由于广告导向失误使同行福特汽车站在了第一品牌的宝座。事后雪佛兰就一直希望继续坚持用自己的广告经营策略以期挽回颓势,但一切都于事无补,因为福特已在美国消费者心中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2.基于广告投放决策方式产生的认知偏差,包括参照效应、框架效应、沉没成本效应、代表性偏差等。

参照效应是指相比于结果的绝对数值而言,人们通常对结果相对于一个参考水平的偏离程度更加敏感。也就是说,相对于外界条件的绝对水平而言,人们对外界条件的变化更敏感。这种现象被定义为参照效应。在相同的条件下,由于参照点的不同,会激发决策者内心不同的风险倾向,从而让决策者做出完全不同的决策。参照点选择的不同,同样一件事情该不该做、价值如何评价都会完全不同。

这种在受益时偏爱保守而受损时偏爱冒险的抉择行为违背了理性选择的不变性原则,因为某种形式上的改变从而改变对同一问题的风险偏好所示范的效应被定义为框架效应。拿企业广告投入来讲,若一家企业在正常广告投入的情况下取得了相应的回报,这时企业可能会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和广告宣传力度,以获得更大的收益;但相反,如果企业正常的广告投入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则很有可能大幅度增加广告投入额,以期转亏为盈。

沉没成本效应是指企业经营者在决策时会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在发生未实现的损失后,仍会继续自己的投资行为,不愿意接受投资遭受损失的事实,继续追加投入。不少广告并没有实现预期效果,但是由于前期已经投入,一旦撤出,损失即成事实,于是多数投资者开始对广告侧重点或者广告代言人、广告形式进行调整,继续投资行为。2002年李宁公司进行重组,并聘请中国足球明星李铁等担任形象代言人,取代之前广告效果不佳的代言人瞿颖。当时李宁的新广告语是“一切皆有可能”,但是仍然难以使消费者体会到产品的运动精神,广告效果依然不佳。后来,李宁公司聘请NBA球星奥尼尔等作代言,才扭转了被动局面,获得成功。这种更换广告代言人的方式就是受到前期沉没成本效应的影响,继续执行广告,但是进行相应调整。

代表性偏差是指群体示范效应,是一种“羊群行为”,“羊群行为”是一种有意识地模仿他人决策的现象,普遍出现在经济生活中。“羊群行为”的出现有两个潜在的必要条件:第一,他人的决策是可观察的,否则无法模仿;第二,各决策有先后次序,而不是同时作出决策,否则就无模仿他人决策的机会。在广告市场上,企业广告投入决策羊群行为的产生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1)行业内其他人拥有某种有用信息,而他人的行为揭示了这种信息,引起广告决策者的模仿;(2)由于从众的心理,决策者可能有与其他人保持一致的内在偏好;(3)决策者是不完全理性的。

3.基于广告投放市场信息环境的决策偏差。首先就是可得性偏差。这种理论认为,某件事情比较容易让人联想到,行为者便误以为这件事情经常发生;相反,如果某类事件在人们的记忆当中相关信息不明确,行为者就会不自觉的低估该事件的发生率。心理学研究发现,与那些不熟悉的信息相比,熟悉的信息更容易被相信是真实而且相关的。

而与此类似的有锚定效应,它是指人们倾向于把对将来的估计和过去已有的估计联系起来,同时易受他人的影响,所以经常会因思维定式或保守而造成判断上的偏差。一些企业广告策划者经常迷惑不解:夸自己产品“物美价廉”、“信誉保证”,究竟有什么不对?这不正是消费者期望得到的吗?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每天都处在海量信息的包围之中,类似广告根本无法进入消费者心智,这正是造成很多广告资源浪费的根本原因。一言以蔽之,真正成功的广告应找到生产和购买的结合点,达到产品和市场在突破点上的统一,产品与消费者在心智上的统一。

另外,还有本地偏差效应,它是指人们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习惯性的将思维局限在当地现有的条件和资源之上,而忽视了外在的可行的解决办法。就企业广告投入来说(以电视媒体为例),虽然各省市卫视台市场空间无差异,但是由于企业对本地媒体的“偏爱”,所以企业在进行广告投入时,往往会优先考虑当地媒体。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往往会有习惯性思维:本地企业在本地媒体做广告,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其实不然,因为企业广告的到达率与当地媒体的收视率有很大关系。若本地电视台收视率低,那企业在当地媒体进行再大的广告投入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企业在广告投入方面很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偏差,尤其在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市场环境变得更加错综复杂。这使得企业广告投入风险系数大大增加,鉴于此,如何进行有效的广告投入就不仅仅是经济学或传播学一个学科的问题了,应该是需要多学科多角度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央电视台一网打尽各级市场传播优势明显[J].中国广告,2009,(10).

[2]赵敏.风险决策行为分析的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8.

[3]胡林春.企业广告投入羊群行为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31.

[4]陶应虎.广告理论与策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甘忠泽.现代广告案例――理论与评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6]方博亮.管理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吕一林,岳俊芳.市场营销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蔡嘉清.广告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王.消费者行为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0]黄合水.广告心理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篇(11)

作者简介:宋建尊(1981-),女,河北衡水人,重庆交通大学教务处,讲师。(重庆 400074)薛爱兰(1979-),女,山西方山人,山西药科职业学院基础部,助教。(山西 太原 030031)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改课题“基于学分制背景的通识教育改革策略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20308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001-01

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对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文化修养影响深远。自从《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文化素质教育在全国高校中大规模、全方位展开。教育部通过在高校设立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提高了学生人文素质与道德修养等,但目前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不少高校对“文化素质教育”这一概念尚未清晰明了,常常将其狭隘化;缺乏长远规划和明确的目标,建设中存在诸多误区;急于模仿国外经验,未能通过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扩展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资源等等。文化素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值得高校思考的主题。

一、厘清文化素质教育的概念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大量探讨。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化素质教育要坚持以人文教育为主。在教育部1998年2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杨叔子认为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当成文化素质教育的最核心任务,要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独立完整的人格。在这个观点的引导下,许多理工科院校开设了大量的人文学科课程,目的是改善工科专业学生人文知识缺乏的状况,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

以王义遒等为代表的研究者则提出了另一种观点,他们指出文化素质教育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虽然每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程度不一样,但要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看成是文化素质教育中最全面、最本质的要素。同时王义遒进一步指出,文化素质教育还承担着培养学生如何做人的使命与任务。

总之,我国教育界是在针对大学生专业教育培养所造成的知识狭隘、文化素质普遍缺失现象,借鉴国外通识教育的理念,提出并倡导在大学生中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以笔者看来,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指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更应该包括创新思维与批判意识。如果不能对这一内涵有全面的理解,也很难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

二、当前文化素质教育建设中的问题

第一,混淆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很多工科高校认为,文化素质教育即是传播人文知识。在实践中,各大高校纷纷开设大量的人文学科课程,想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实际上,这是把文化素质教育狭隘化的一种表现。前面已经探讨过,文化素质教育应包含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培养两大内容。文化素质教育不能满足于把传授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当成自己的目标与任务,而是要传授思维方法与批判能力,要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基本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第二,将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起来。许多高校在基于改善学生知识结构、改善专业教育造成的知识褊狭的背景下开设文化素质课程,一是为改善工科学生的人文知识缺乏状况,二是通过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及综合素质,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但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依然存在着相互对立、两张皮的现象。很多高校对文化素质教育并未给予充分的认识,而是将其当做专业教育的一种补充,只是改善知识结构的一种方式而已。如果高校不认同文化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理念,不精心组织、设计课程并做出长远的计划与安排,文化素质教育只能成为空谈。

第三,文化素质课程设置散乱、随意性强。一般来说,我国大学的文化素质课程体系呈现出散、乱、杂的状况,缺乏精心设计和整体规划。主要体现在课程随意拼凑,常以概论型、常识型或者休闲型为主;教学内容肤浅,难以体现综合性、跨学科性及师资水平普遍差强人意等方面。学生对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效果依然是一般性知识点的获得,难以达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具备批判思维的人才。

第四,文化素质教育功利主义色彩浓厚。许多高校认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是专业教育的一种补充,在整个本科生教育中占据很小的比重。对于教师而言,文化素质课程不能对自身评职称、晋级、科研等方面带来根本性利益,因此对此项工作没有兴趣;对学生而言,学好专业课才是找好工作或者考研的基础,学习文化素质课程是为了完成学籍管理制度中学分要求的任务。

三、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建设的措施与建议

第一,设置专门管理机构,配备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通过成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对通识教育理念与目标、课程优化设计、课程管理评价、师资推荐选拔等方面进行精心组织与深入研究。

第二,依托学科优势,构建合理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进一步挖掘优势学科中蕴含的通识教育元素,发掘其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通过综合、渗透各学科精华,形成具有体现办学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群;同时,合理调整文、史、哲等学科门类在文化素质课程中的结构和比例,对各类课程进行精心组织、合理设置,使其在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中发挥最大效能。

第三,抓住文化素质基地建设机遇,实现优质师资与课程资源共享。各大高校以基地建设为契机,探索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总结文化素质教育的经验。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素质活动的同时,通过举办研讨会,交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其他高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通过编写教材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资料,进一步推动全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四,挖掘地域文化教育价值,开拓隐性文化素质课程。高校除了为学生设置科学合理的文化素质课程体系外,还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可以结合地域文化,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凝练出相应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形成系列的隐性文化素质课程。

第五,建设系列跨学科复合教材,实现课程的文理渗透。为避免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出现教授内容过于专业化、零散化的情况,高校有必要开发文化素质课程专用教材。这些教材应该能够体现跨学科、综合性、文理渗透,同时能够体现高校的专业特色,例如南开大学开设的“文科数学”、“文科天文”等,堪称为文化素质课程教材的典范。

第六,培育文化素质课程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师资水平是提高文化素质课程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通过组织文化素质课程教材编写、建设文化素质精品课程、鼓励文化素质课程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先进个人评选等系列措施,给予教师相应的教学经费及政策支持,提高教师申报积极性与投身于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荣誉感。同时为拓宽优质教学资源,可通过在兄弟院校遴选高质量师资与优秀课程解决工科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资源紧张的局面。

文化素质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提高文化素质教育建设水平,高等院校除了需投入足够的人力、财力、物力,避免建设中的各种误区外,还应该因校而异,因地制宜,以自己的办学特色与培养目标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科资源优势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探索适合本校发展的文化素质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王义遒,金顶兵.文化素质教育问题再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60.

[2]王义遒,金顶兵.再论文化素质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8,(2):

12-13.

[3]曹明倩,周业琴.浅析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误区[J].高教探索,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