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走进美国文化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孔子学院诞生的背景
世界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促进文化自身和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成为各国人民之间增进了解和友谊的纽带,对加强各国之间的学习和借鉴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广泛和深入,汉语的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在提升,汉语学习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民众的重视。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2003年作为文化外交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宣布了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的计划。中国国家汉办将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条件的若干国家建设以开展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民族文化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孔子学院”,并在北京设立了“孔子学院总部”。
可以说,在海外建设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积极推动的项目,也是21世纪初中国外交的一个战略。“孔子学院“的英文名称是”Confucious Institute”,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其学说在世界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中国人来说,孔子是中华文化的首要记忆;对世界来说,孔子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因此,该名称体现了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底蕴,也体现了新世纪中国文化将逐步融入世界的发展趋势。
自2004年11月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开办以来,从尼罗河畔到乞力马扎罗山,从富士山下到伊洛瓦底江边,从五大湖区到西伯利亚田野……在世界五大洲的78个国家和地区,已设立了249所孔子学院和56所孔子课堂。短短4年,孔子学院花开全球,其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孔子学院的迅猛发展,得益于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得益于世界迫切了解中国的需要。“孔子学院”是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园地,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是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合作的桥梁。毫无疑问,孔子学院的诞生、建设和发展势头对中国塑造和提高自己在国际社会的良好国家形象和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中国文化外交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二、文化外交的独特价值
文化外交指的是主权国家以维护本国文化利益及实现国家对外战略目标为目的,在一定的对外文化政策指导下,借助包括文化手段在内一切和平手段所开展的外交活动。文化外交的独特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一国的国际形象。
建构主义认为,通过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的对外放射,国家将产生文化影响力,从而建构其广泛受到国际认同的一国的国际形象。对中国而言,建立起负责任大国形象是国家形象设计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中国以国家自身的和谐发展为基础,积极推动世界的和谐化进程,积极发挥文化外交在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中的作用,从而逐渐塑造起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孔子学院具有文化外交乃至公共外交的属性,其目标就是要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让外国人民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的价值观念,做到“润物细无声”,在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的同时,增进友谊,共创和谐世界。传播文化最好的载体是语言,孔子学院在传播汉语的同时推广中国文化,成了既便于操作也很有需求的文化外交行为。陈至立在第二届孔子学院大会上演讲时说,孔子学院要成为“海外汉语推广的基地,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的窗口,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平台。
2.铸就强势文化,提升一国的文化竞争力及综合国力。
一国的文化交流状况基本与国家综合国力成正比,经济水平高、综合国力强的国家,文化外交的水平相对就高,也就容易成功实现对外战略目标。
正如汉斯摩根索所言,“较之军事、经济等因素,文化如果运用得当,将能征服人们的头脑,产生持久、稳定的战略效果”。在文化多样化发展的当今世界,能否占据文化主角地位,即是否具有强势文化,将对一国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从传播学角度看,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对强势文化的拥有者而言,在政治上、经济上对受众在吸引力方面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当今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强势文化正深刻地影响着其它国家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在国际上依然缺乏应有的影响力和认同度,中国外交在国际机制和国际事务中的实际参与度和话语权依然有待加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各国对汉语与中华文化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而孔子学院正是以传播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孔子学院在海外迅速走俏并加速了“中国热”的升温,为中国的文化外交带来不少福音。
三、孔子学院对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意义
1.加快中国文化的传播,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的推广对文化传播有巨大的推进作用。“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为渠道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各国人民更直接地接触中华文化,更有效地了解中华文化。有了汉语作载体,中国的书刊、杂志、影视、网络信息等流传于国门之外将不再举步维艰。
汉语是维系中华民族的共同感情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纽带,在汉语的国际推广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加快京剧、影视剧、文学作品等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满足国外对中国文化的向往,使中国文化成为吸引亚洲乃至世界的文化磁石;同时这也将增强海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2.促进中国的文化外交、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本国语言的国际化是国家之间软实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和象征。近代以来,中国人走出去传播汉语言文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长期仅限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领域。2002年,中国开始酝酿在海外设立语言推广机构。孔子学院是海外汉语教学推广基地,同时也是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的窗口,是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平台,也为中国的文化外交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从传播学视角看,“孔子学院”的文化国际传播应该是搭建双向的桥梁:一方向是中国输出其语言、文化以及塑造本国的国际形象;另一方向是从与国外进行交流活动过程中吸取其优秀成分,以服务于中国文化及与国际先进的发展水平接轨的事业。正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中国问题专家理查德?鲍姆所说,“中国政府通过孔子学院提升国家形象,正在向世界展示一张柔和的孔子的脸”。〔〕〔8〕孔子学院正是中国文化外交的一项创新举措,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文化外交,提升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转贴于 3. 有助于化解“中国“,优化中国国际形象。
目前,中国的国际形象,特别在西方,基本上是由以美国为首的全球信息传播体系塑造的,其向世界散布的“中国“,使中国国际形象极大受损。美前日本防卫所言旧俗史部长星岛九夫发表文章指出:“最近,‘中国’的论调甚嚣尘上,我长期以来一直作为美国战略、美国国防和战略安全保障问题的专门研究人员,对中国进行观察,得不出这种结论。成为威胁的该是别国,而不是中国。”韩国学者李映周也系统批驳了“中国”,他指出“ 认为中国在21世纪强大起来必然构成对外扩张 ,威胁别国的观点是荒谬的” 。但是 ,化解“中国” ,关键靠我们自己去澄清。“ 孔子学院 ” 的发展正是向世界大声发出自己的声音 ,向世界说明中国 ,辩解是非曲直。
2008年8月,中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在开幕式上“四海之内皆兄弟”、“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论语》中的名句,通过一幅幅缓缓展开的巨大画卷中凹凸起伏的方块汉字展示给全球几十亿人面前,我们看到的是受儒家影响的大国风范和礼仪;奥运会开幕式正是颂扬了中国的儒学价值观。中国用活字印刷版不断变换的“和”字,通过奥运会这个平台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情怀,和要与世界人们共同缔造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
各地孔子学院正赶上了这个好时机,做到了让世界人民对中国、对“和文化”价值观的尊敬、理解和赞同。孔子学院通过平和、 吸引、 寓教于乐的方式营造理解 ,释放善意,以此打破隔阂、误解,使不同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加深对中国国情以及中华文明的了解,从而有助于化解中国、优化中国国际形象;有助于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无穷魅力;有助于展示中国文化外交的独特魅力。
四、结语
21世纪是各国软实力较量的时代,也就是以文化力量为中心的时代。中国作为一个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尤其是在经济崛起、国力大增之时,更应该注重挖掘文化的潜力,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外交当中一项创新的举措,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最鲜亮品牌。孔子学院的事业才刚刚开始,虽然它在兴建中存在一些潜在问题,有待解决和完善,但从长远来看,孔子学院对中国的文化外交的促进和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实现了“让中国走进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外交战略目标,搭建了文化国际传播的双向桥梁,在这种双向文化传播中,通过自身的发展、与外来文化的不断碰撞中不断走向成长和成熟。
参考文献:
〔1〕 汉办:第二届孔子学院大会特刊〔J〕, 北京,2008.29.
〔2〕 彭新良:《文化外交与中国的软实力——一种全球化的视角》〔M〕.北京:外研社,2010.475-476.
〔3〕 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9.
〔4〕 王宁宁:关于海外“孔子学院”的全面认识,科教文汇〔J〕,2009(6):134.
〔5〕 【美】肯尼迪?沃尔兹著:《国际政治理论》〔M〕.胡少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1992.152.
〔6〕 刘乃京:文化外交—国家意志的柔性传播,新视野〔J〕,2002(3):66-68.
〔7〕 宗焕平:孔子学院的独特影响力.瞭望〔J〕,2007(11):96-97.
美国中国学家奚密没有把“归化”与“异化”对立起来,或者说,她放弃执着纠缠于两者谁是谁非,努力调和两者的紧张关系,提出了“选择性的亲和”的理想方案。她在《现代汉诗:翻译与可译性》里说“,可译的中国”必须到“选择性的契合”或者说“选择性的亲和”里寻找。以现代汉诗为例,她说,首先,译者与其翻译作品之间最明显的契合是它的“新”,即“高度原创性的前卫作品”;其次就是读者、作家、诗人、翻译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建立广泛的、在知性与美学共鸣基础上的“接触”。她的结论是,“翻译既不是对‘同’的确认,也不是对‘异’的追求。它是相遇,是亲和,是一种开启新世界的方法”。④其实,不管是谈“归化”,还是谈“异化”,还是谈“选择性的亲和”,它们还都只是在封闭的纯翻译学的“小天地”里讨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域外传播这一“综合工程”的“大问题”。其视野的狭窄,观念的陈旧,显而易见。也就是说,传统翻译学理论已经解释不了,也解决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域外传播这一庞杂的问题。我们首先有必要走出以上那些认识上的误区和盲区。从“译介学”的视角,分析制约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出去”的综合因素。与传统翻译研究不同的是,译介学“它以文学译介为基本研究对象,由此展开文学传播、接受、影响等方面的研究”。⑤这是上个世纪70-80年代西方兴起的“文化转向”在翻译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一个成果。它突破了纯粹的语言学研究视野,“转而讨论跨越语言界限的文本生产所涉及的诸多因素”;⑥也就是说,它不再追究“应该如何翻译?”、“什么是好的翻译?”、“翻译的原则是什么”诸如此类的老生常谈的问题,而是“把重点放在了一种描述性的方法是,去探索‘译本在做什么?它们怎样在世上流通并引起反响?”。⑦
美国华盛顿大学伯佑铭教授认为,“中国国际综合实力、意识形态差异、影视传播、作家交流、学术推动、中国当代文学的地域风情、民俗特色、传统与时代内容,以及独特文学经验和达到的艺术水平等,都是推动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重要原因”。⑧质言之,中国现当代文学域传播,不仅仅是如何翻译,翻译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是要综合考虑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诸多文本之外的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域外传播的因素中,首当其冲的是,传媒的介入和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电影化、电视剧化助力了它的域外传播,比如,电影《红高粱》、《人到中年》、《活着》、《边走边唱》(《命若琴弦》)、《大红灯笼高高挂》(《妻妾成群》)和电视剧《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张洁)等。谈到自己的作品在国外的影响,莫言说,客观地讲,有张艺谋的功劳在里面。1987年,《红高粱》在德国得了金熊奖,很多人先是看了电影然后找小说、找作家。80年代末,早一点被翻译出去的作家都沾了张艺谋的光,他的电影开路,后面的小说跟上去。⑨这一点是不能否定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把电影、电视剧的助力强调到极点。其实真正能持续影响读者的还是小说本身的魅力,像莫言的《酒国》、《丰乳肥臀》、《生死疲劳》等作品并没有被拍成电影或电视剧,但它们在域外的影响不比《红高粱》低。尤其是近年来,域外翻译家、出版社和经纪人开始摒弃意识形态、文化隔膜和流行“跟风”,理性化地、审美地关注中国的作家和中国的文学。比如,葛浩文对毕飞宇、苏童等作家作品的翻译就是例证。此外,中国外文局外文出版社与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国立大学合作正在建设中的中文翻译网站“译道”,专为翻译提供中国文学作品的作者和译者介绍以及翻译时间等信息,可以用中英文进行查询。它将大大便利于中国文学的对外翻译与研究,等等。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之大背景下,政府着力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对外译介和对外宣传。中国作家协会开展的与文学对外译介相关的工作有:一是中国作家百部精品工程,由中国作协组织推荐作品,如果国内外翻译家有兴趣,可以补助翻译出版费用;二是国家图书推广计划的工程,中国作协也接受汉学家、翻译家的申请;三是互译出版,中国作协与某个国家或当地文学组织相互出版文学作品,具体作品由双方商议决定,方式是各负其责;四是到目前为止,中国作协资助在域外出版的当代中国小说选有:俄文版4卷、英文版5卷、波兰版3卷、韩文版1卷、捷克版1卷、德文版1卷,涉及100位中国当代作家的中短篇小说;五是从2009年起中国作协在境内举办了中美、中法、中德、中西、中意、中澳、中日韩论坛活动。国务院新闻办每年都会提出“对外译介推荐书目”。由国务院新闻办主导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和“中国文化着作翻译出版工程”也加大了支持中国作家和作品的创作推广力度:2006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正式实施,通过资助翻译费用鼓励国外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图书的计划;2009年“中国文化着作翻译出版工程”启动,以资助系列图书为主,不仅资助翻译费,同时资助出版费用和推广费用。2005年国家新闻出版署设立中华图书特别贡献奖,已有22人获奖。2005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设立主宾国,至今有法国、俄罗斯、德国、希腊、西班牙、印度、荷兰、韩国等为主宾国,并在“文学之夜”等主题活动中提供中外作家交流的机会。高等教育出版社与美国老牌Springer出版社联合推出英文版的季刊FrontiersofLiteraryStudiesinChina,先由编委会从近年来中文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中挑选出优秀者,翻译成英文,然后交美方出版社定稿。在此基础上,有人建议:一是建立“中译外”基地,如翻译夏令营、工作坊、翻译研讨班等;二是通过网络形成了几个翻译圈子,如着名的PaperRepublic(纸上共和国)等。三是设立域外译介奖。
许多中国学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怀有深厚而真挚的情感,有个别人为此停止乃至放弃原有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对外译介和研究中来。因此,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相关部分应因势利导,募集“中国现当代文学域外译介”专项基金,奖励那些翻译、评论、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国外翻译家、图书评论员、媒体记者和中国学家,以资鼓励他们及时翻译中国文学的最新力作,撰写新书推介文章,并发表在域外主流媒体上,像当年拉美国家打开美国市场那样。真正要使翻译出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域外得以广泛传播,乃至有产生深度的接受和影响,落地生根,就必须把“走出去”方略与“中国学”建构联动起来。也就是说,鉴于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出去”和“中国学”建构的有限性、零散性和可能性,我们有必要进行如下的多维度思考:既要建设好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出去”工程;又要开展好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推广活动,让自我传播与他者传播相融,把文化认同与文化改写结合,使小众话语与大众话语互渗,同时,要处理好本土经验与普世价值、文化自信与文化自省、仿造性与原创性的关系;⑩还要分析外媒的相关报道;最后要研究现代文学的域外传播史与接受史。因为悠久的汉学传统,良好的汉学环境,以及领先的综合国力,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域外传播的坚实基础。像法国那样有着深厚汉学传统的国家,18世纪就掀起了“中国热”,还由此催生了世界的“中国热”。那时,法国的启蒙思想运动是全世界的榜样,而中国的道德哲学,乃至康熙皇帝又是法国的楷模。也就是说,经由法国,汉学在世界进入了一种良性互动的传播轨道。正是有了这样的氛围,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基本上在法国都有译介。另外,像美国这样的世界超级大国,面对中国的崛起,在21世纪加紧了对中国的研究,而在美国译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可以同时影响到整个西方国家。因此,为了使中国现当代文学更好地“走向世界”,必须把“走出去”的战略考量与夯实“中国学”基础结合起来予以通盘考虑,以使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域外传播得更长久,更有实效。质言之,我们需要从翻译层面、译介学层面、国家与社会支援层面以及中国学学科层面规划中国文学域外传播的战略方案。至此,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出去”与“中国学”建构的探讨并没有停止。在此基础上,有的专家又作出了如下进一步的提醒。他认为,不要以为仅仅“依靠文本翻译输出、文学史扩容或者文学教学课程”,中国文学就能顺理成章地走向世界,更不能以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就真的成了世界文学了,要“重新理解和建立关于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新观念”,要把中国文学作为一种世界文学来反观自身,也就是说,只有以这种“文学外位性的普遍理解”,克服民族文学僵化的片面性和封闭性,中国文学最终“才有可能在鲜活的存在层面真正成为世界文学的有机部分”。
简而言之,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不仅仅是浅表上的、空间上的“扩容”问题,而是深层次的、时空兼备的、灵活的“融入”问题。看来,重新梳理、反思我们现有的文学观念、翻译观念和译介学观念,从观念的改变着手,才不至于出现方向性错误,更不至于最终导致将西方文学永久放在“超经典”的光荣榜上,相应地,把中国文学始终钉在第三世界文学/弱国文学的耻辱柱上。对此,陈思和作了更为深入的反思。他说:“这时候‘走向世界’就成为文学界的一个时髦话题,这个语词里隐含着时代的焦虑与渴望:所谓‘走向’,即意味着中国至今尚未走进‘世界’,尚未成为世界的一个成员,那么,是什么样的‘世界’既排除了中国又制约着中国呢?(与此相伴的是当时的流行语‘落后要挨打’‘开除球籍’等,都反映了类似的时代情绪。)显然,在现代化的全球性语境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成为一种时间性的同向差距,中外文学关系相应地趋向于这种诠释:中国的现代文学是在世界文学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中国文学惟有对世界文学样板的模仿与追求中,才能产生世界性的意义。虽然在影响研究中也注意到民族性的关系,但所谓‘愈是民族的愈具有世界性’的格言,使用的仍然是‘世界’的标准,潜藏其背后的依然是被‘世界’承认的渴望”。
今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及此前许多现代中国作家获得国际各级各类文学奖项后,是否意味着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现代西方文学不存在“时间性的同一差距”了?是否能够就此证明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现代西方文学已然处于“空间性的同一位置”上了?说到底,有没有一个所谓的终极的“世界文学”?有没有一个所谓的同一性的“世界”标准?面对“中国走向世界”、“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的时代呼声,以及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纷纷建立,有的学者认为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系列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即中国文化走出去,到底是为了向世界解释中国崛起的意图?还是要另立一个足以与西方抗衡的主流文化标准?还是与西方携手建立一个公正、和平的东西文化秩序?我想,后者才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理想境界。俗话说的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以上这些思考纯属“远虑”或者说“愿景”。而愿景终归是愿景,现实终归是现实。现实是在中外文学的输出与输入中,我们的文学赤字惊人!如果我们暂时还达不到双向、多向交流,那么在“走出去”不畅达的情况下,进一步“请进来”仍是必要的。这样以退为进、攻防并举的目的是,进一步促使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互相聚首,尤其是让世界文学理解中国文学,长此以往,中国文学“走出去”就顺当了。也就是说,增强沟通、对话与理解,在“走出去”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请进来”。因为,我们既在世界中,也在世界外。同
1研究背景
走在美丽的校园里,常常会看到绿化带上有食品袋、包装盒、烟蒂等杂物,觉得非常不和谐;路上学生们隐约传入耳中的对话中夹杂着的脏话,让人感到不够美。尽管实验室门口挂着“不许带食物进实验室”的条幅,尽管老师一次次都说不要在实验室吃东西,但学生每次实验课下课后,实验室内总有饮料瓶、食品袋留在计算机键盘旁。还有的学生毕业后要出国留学,请老师写推荐信、翻译资料等,离校时连给老师道声“感谢”,说句“再见”都没有。
在送新生报到的家长队列中,还有为十八九岁的儿子掉眼泪的妈妈。她恨不能包办孩子的一切,却不知道自己无形中阻碍了孩子的正常成长。大学同住一个宿舍,有人不会打扫卫生,也有人不愿打扫卫生,不懂得基本的人际交往礼仪、生活常识和保持自己身心健康的行为方式。
学生在大学的IT专业学习四年后,走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很多企业培训新员工的课程包括商务礼仪、有效沟通、企业文化等内容[1]。如果从小学到大学,一个人整整接受了十五六年的教育(没有加上幼儿园教育),连基本的行为方式和接人待物的礼仪都不懂,只是一个“工匠”,不是一个有思想、有理想抱负和坚定信念的社会新生活开创者,就背离了教书育人为君子、成圣贤的根本宗旨。这是值得反省和深思的。
本文探讨的另一个问题,是学生的思维方式普遍存在有悖基本哲学常识的现象。谁都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可是逃课、不做课后学习功课、考试抄袭、毕业设计蒙混过关、总想轻松拿到毕业证书等做法和想法,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这本身就流露出想吃“免费午餐”的思维方式。反过来看,这样的IT专业大学生到社会后,用人单位还会觉得你达到了大学生应有的水平吗?你轻松拿到的文凭别人还会再相信吗?这一现象对那些认真对待学习生活,塑造自身良好素质的大学生们也是一种不公平。
事实上,我国适龄青年中只有23%左右的人才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他们应该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未来社会新生活建设者中的栋梁。尤其在目前的社会中,样样事情都离不开IT,社会的运转业已依托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之上了。所以,IT人才人文素质的培养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乎一个民族的兴旺。人文素质体现了一个人的志向情趣抱负、文化品位、思维方式和生活工作习惯,越早培养越好。
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教与不教,正确的教与错误的教,最终结果差异巨大。所以,大学IT人才培养必须包含、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2以不教示教
国外人文素质教育的模式是以美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归纳总结的渗透式教育方法为代表,即以“不教示教”,以音乐、体育、艺术、与企业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2]。渗透式教育以圣贤教育为主,倡导博爱、社会责任;不仅关注个人的幸福,还关注子孙后代的幸福,关注整个人类的福祉和命运。
我们应该采用开放的教育思路与手段,将寓教于乐的形式和目前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方式相结合,弥补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丰富业余体育和文化生活,成立文体俱乐部,构建既具有健身性和文化性,又有机结合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大学生文体生活方式。把传统的文体活动,如合唱团、吹笛子、拉二胡、弹琵琶、戏剧节等,以及武术中的太极拳、太极剑和舞龙舞狮运动,还有具有时代特征的野外拓展运动,如轮滑、飞盘运动、木球运动、定向运动、体育舞蹈等新兴项目开展起来,作为学生修身、健体、养心的主要训练手段。特别是野外拓展运动课程,是集体育、教育、心理、植物、动物、地质、地理、旅游、探险、法律等众多学科于一身的新型户外运动项目,值得推广。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先行后知”、“边行边知”、“愈怕愈行”等体验式学习方式,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为主的单纯文体教育模式,让学生愉快、积极、刺激地参与,在大自然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领悟道理。野外素质拓展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许多生存技能,挖掘自身潜能,还可以学会更好地与人相处等人文知识和技能。师生共同参与这些活动,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就是以“不教示教”的方法之一。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在推动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文体活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创建校园文体生活氛围,是实施IT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拓展的有效途径。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内、课外文体文化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
另一个方式,是在IT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在IT专业大学生人文价值观培养中起到春雨润物细无声,以及习惯成自然、每日三省、水到渠成的作用。如欧美的IT专业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人文教育始终贯穿于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作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等各个教学环节中。我们连续3年选用美国影印版教材《Computing Essentials》,该教材每章都有讨论IT涉及的社会、法律和伦理、自身身心健康的问题。教师要求学生课后分析IT带来的法律、道德和社会、生态环境、人身安全等问题,引导学生全方位思考IT发展与人民生活、技术发展与社会的关系。这使学生从技术里跳出来,以更宏观的视角审视IT,思考技术发展方向等人文的深层次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大学普遍为IT专业大一新生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更与我们不同。该课程的学时量大,涵盖人文知识范围宽泛。如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课时占到大学总课时的50%,常青藤学校中最少的通识教育课时也占到了总课时的20%。内容包括各种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各种观念、各种价值观;世界历史文化(如读《古兰经》);美国文化;科学核心课程;人文社会科学核心课程等[3]。因此,通识教育使IT专业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而不只是提高IT技术技能。迄今为止,为什么计算机界的最高奖项――图灵奖都被外国人拿去?我们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还有一个现象,是IT职业伦理教育的差别。发达国家的职业伦理教育已经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作为应用伦理学的一个分支,近代职业伦理十分活跃与繁荣。如医学伦理、生命伦理、基因工程伦理、生态伦理、科技伦理、经济伦理、企业伦理、政治伦理、国际关系伦理、家庭伦理、媒体伦理、计算机伦理、网络伦理、工程伦理[4]等。从理论上划分,职业伦理教育可以分为哲学层面的伦理理论教育和具体的职业伦理规范(又称为职业操守)教育,是“道”与“器”的关系。两者既相互联系又各自有独立的研究内容。
但我国的工程类伦理教育还不是很普及。如我国教育部计算机与信息类专业高等教育教学大纲中规定必须开设的计算机伦理、信息伦理或网络伦理等课程[5],到现在还只有少数学校开设,仍然没有普及。而英美等国的大学中都有计算机与社会责任,计算机与社会,软件工程师的职业伦理,哲学、科学和技术这样的研究中心。在谷歌上用关键词“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file type:pdf”搜索,获得约1 070 000条结果;用“职业伦理教育”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查找,1999年至今的文档总共只有记录13条。可见伦理教育在国内外受关注的程度有多么大的差别。
3走出校园,认识生活
做一个受社会欢迎的人,与人相处很融洽的人;做一个有抱负的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才是IT人才教育的真正目的。据我们观察,凡是在学校参与了社会企业兼职的学生,各方面都显得成熟一些,人际交往礼仪也好很多,毕业就职也顺利得多。只在学校不出门的学生,大多很害羞,不善与人沟通,就业较困难,而且适应新生活环境能力也弱。所以,鼓励、引导学生利用暑假兼职,认识社会,学习与各种各样人沟通的技能,走进企业,走进社会,都是很好的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
走进社区做志愿者,更是一个良方。因为志愿者群体整体素质比较高,而且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追求的人生目标高于一般人群,文化修养相对也高。
西方志愿者主要起源于罗马时代的博爱精神、基督教的宗教责任及救赎。志愿者活动可以传递爱心,传播文明。志愿者在把关怀、帮助带给社会的同时,也接受了爱心、感恩教育,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崇的教
育理念。参加社会上的志愿者活动,结交这样的朋友,对IT专业大学生来说终生受益。同时,学生走入社会,审视自己,也可以为将来的IT职业发展选定目标,促进学生早日转变学生身份观念,朝职业化人士身份转变。
4结论
我们认为,从社会的宏观文化环境,到学校的IT职业伦理教育和文、体、艺、户外、社区等多元化的渗透模式,再到微观课堂中的人文与技术内容融合,都需要探索和构建一套灵活适当的人文教育体系和模式。这可以为IT人才成长提供开放的空间,为塑造一个有社会责任、能够关注人类未来和具备诚实、可靠、笃信、责任心、仁爱等人类基本价值观[6]的IT技术人员提供必要的教育手段和途径。
目前,各行各业都建立了完善的职业执照认证制度和体系,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还须在IT职业伦理规范建设、微软用户行业职业道德信誉度监督、职业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开放性校园文化建设等领域与社会开展多层次合作,大力发展网络教育,为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培养合格的IT人才。
参考文献:
[1] 查建中,何永汕.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 龚志宏. 西方高校渗透式道德教育及其启示[J].探索, 2006(2):139-141.
[3] 郭斌. 通识教育师生谈(14):名著工程与美国的通识教育[EB/OL]. (2007-05-18)[2010-09-16]. fudan.edu. cn/tsjy/article.php?id=120.
[4] Terrell Ward Bynum, Simon Rogerson. Computer Ethics and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M]. Wiley-Blackwell, 2003.
[5]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0-147.
[6] Anderson, Ronald E, D Johnson, et al. ACM Code of Ethics and Professional Conduct[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92(35):94-99.
Training of Human Art for IT Education in Chinese Colleges
FENG Jixuan
全球性经济危机对世界造成了巨大冲击,我国在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时采取了及时、果断、有力的措施。其中包括积极参与国际货币组织及各种国际峰会的活动,并对许多组织和国家伸出援助之手,以负责的大国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中国模式”正在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世界许多国家都在不同程度地思考和学习中国人的长远计划和理财方式。在这一特殊背景下,使得世界更加关注和看好中国,学习中文、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已逐渐成为西方有为一代的追求,“汉语热”也成为世界语言文化中的一大亮点。而作为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代表的孔子学院,近年来正以惊人般的速度在海外落地生根。乘孔子学院之风,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代表,理应乘势发展。
1武术文化依托孔子学院传播的依据
1. 1孔子学院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平台
1988年,诺贝尔奖得主聚会巴黎并发表大会宣言。宣言提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的创始者,其“仁”、“礼”的思想核心是中国厚重文化的集中体现,在世界上影响深远;中国以孔子命名在各国建立孔子学院,正是汲取孔子智慧、传播中国文化的正确选择。诚然,中外合作创办孔子学院,是海外朋友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和进行文化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中国向国外汲取文化精华的窗口。
1.2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文化长期融汇而形成的一个巨大复合体,包含了中国各个时期的不同民族、不同流派的文化要素。虽然其主体结构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又不断地在形式和内容上吸收、融合了其他要素,以适应其演化过程中各时代的需要。它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武术源于战争、生活实践和社会活动,其发展变化受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有哲学、历史、宗教、艺术等的影响与渗透,具有内倾性、和谐性、艺术审美等特性。”在中国文化的长期哺育下,武术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是历代华夏民族不断创造、提炼的结晶和生活智慧的凝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
1.3武术文化走向世界是一种使命
“中国文化一方面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以滋补本民族的文化血脉,另一方面,在与民族文化系统的交流中,也传递出其独有的智慧之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川’〕武术自发源之始就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融人了中国文化的内涵、精神和价值,武术的民族性正是其自立于世界文化、体育之林的关键。当今世界,是多元竞争的时代,文化是国家间竞争的最有力武器,伴随着孔子学院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中国国家软实力也随之逐步提升。借助孔子学院将中国武术文化推向海外,可谓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世界文化共享,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光荣使命。
2武术文化在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
“孔子学院担当着向世界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实行中外文化互动的重任。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曾说,目前海外有109个国家、3000多所高等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估计2010年全球将有1亿外国人学汉语。从2004年中国国家汉语战略浮出水面开始,目前有8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56所孔子学院和58所孔子课堂,旨在传播中国文化。”各国孔子学院自成立以来,在汉语教学的基础上,书法、国画、剪纸、戏曲等传统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殊代表,武术也在孔子学院以其独特的形式展现着,而且国内相关机构也为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在努力付出。
2. 1武术在孔子学院的表现形式
2.1.1以表演形式出现
不同国家和地区孔子学院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自然武术在孔子学院的呈现形式也不一样。中华武术将中国人的智慧与武术技击融为一体,尤其是李小龙等人的传承与发扬,由于大多数外国人对真正的中华武术还比较陌生,因此,开展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武术表演是他们了解武术的最好方式。例如:中国政府派武术表演团到国外进行的巡回表演,其中就包括在孔子学院的表演,表演呈现出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不同拳种和门派的精华内容,为孔子学院的学生和广大民众带来了异彩纷呈的视觉享受,极大地激发了国外人们对中国武术的兴趣。另外,大多数孔子学院在节日庆典和特术活动时都有不同形式的武术表演项目出现。更可喜的是有些孔子学院的学生将自己学来的武术动作拿上表演台,他们穿上颇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服装,饶有兴致的展现着武术文化。
2. 1. 2以课程及宣传等形式出现
挪威卑尔根孔子学院把中国武术作为自己的办学特色,长年驻有两名专业武术教师,开设了太极拳、少年拳以及中医养生等课程,致力于汉语和中国文化在挪威的推广;喀麦隆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为学生开设了太极拳班,孔子学院很多同学都争相报名,热切期望学习太极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非洲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通过图片展示、影片播放、文字宣传等方式大力推广中国功夫及传统文化。在孔子学院,身着中式服装练习中国武术的非洲人也越来越多,赞比亚政府和中国签订的文化合作协定里就已包括了中国武术交流。可见,中华武术在孔子学院的热度极高。
2. 2国内为武术在孔子学院发展做出的努力
为进一步实施中华武术文化在孔子学院的推广,国内相关机构也正在做出努力。如孔子学院总部在河南篙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建立的唯一一个以武术为特色的“汉语国际推广少林武术基地”,承担着全球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武术教学与巡演任务。基地已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武术人才,并组成专业的表演队伍,以期为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开展汉语教学和武术巡演活动提供强大的后备力量。
3武术文化在孔子学院的传播对策
“出于文化猎奇,也基于文化认识,世界性学习中华武术成为潮流,中国不失时机的通过境外武术表演、派出专业教练、实施武术培训、举行武术比赛等形式积极推广中华武术,从全球192个国家拥有武术协会的数字上看,国家之多,数字喜人,但值得深思的是每个武术协会所拥有的武术人口十分可怜,而与此同时,西方竞技体育却占领中国市场。”因而,寻求一种更为实际的武术推广方法是当务之急。目前,孔子学院在各国分布广泛,发展迅速,中华武术可以孔子学院作为众多传播“点”,以“点”到“面”的进行辐射性传播,进而覆盖各个国家,这样,武术推向世界的步伐岂不更快?面临的问题是,该怎样借此契机传播武术文化。
3. 1注重表演传播的视觉效应
武术套路的动静缓急、定式与飞动之美;散打的躲闪腾挪、激烈对抗之美,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能激发观赏者的习武欲望。“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句‘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杜甫也曾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著名诗篇中有‘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的描绘。”皆体现出了武术的观赏价值。外国人通过李小龙、李连杰、成龙等了解中国功夫,通过《少林寺》、《霍元甲》、《卧虎藏龙》、《功夫之王》等神往中华武术。武术除了具有非常时效的技击作用,而且其表演功能对推动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也起了很大作用。“民国时期,中央国术馆曾派表演团在东南亚进行过表演,并促使了东南亚武术馆、武术会、武术学校的成立。后来,又参加了第11届德国奥运会的武术表演,十分成功。”因此,可在孔子学院推行武术文化巡回表演活动,选择代表性强且具有独特文化辐射性的武术项目,演练与技击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融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将武术与中国元素巧妙结合,编排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文化节目到全球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进行巡回演出。
3. 2让武术走进孔子学院课堂
“一种文化的兴衰,往往依赖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数。”仁SJ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亚洲大趋势》一书中说,“整个世界舞台正上演着一出大融合的戏剧,‘西方人正在从东方进口思维方式和传统观念。’他在书别举例说美国公园里80岁的东方人和30岁的西方人一起打太极拳,有些人还研究中国道家的打坐和内功修炼方法—气功。”武术健身和武术文化修养正在成为一股世界潮流。据回国汉语教师反馈,外国学生最喜欢的中国文化项目中,武术名列前茅。世界人们如此关注和热衷于中华武术,如果让武术广泛走进孔子学院课堂,每天为学生们上一堂武术课,既可以调节学生学习汉语的单调和乏味,提高学习效率,又可以增强其体质,同时还会保障武术在该国具有长期、稳定的传播对象。孔子学院学生是具有不同年龄、职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人,如果让每一个进孔子学院学习汉语的外国人都能了解并接触武术,从他们的言传甚至身授来扩大中国武术在该国的影响,不仅可以使武术知识和技能得以广泛传播,而且中华文化也可以借此机会发扬光大。
3. 3注重武术师资的培养和利用
中华武术以其健体防身、医疗保健、竞技观赏等特点,极受中外人民的青睐。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武术文化在世界的影响不断扩大,各国的体育文化市场及孔子学院对武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培养大量道德高尚、文武兼备的高素质武术人才到孔子学院担任武术教师是可选之举,具体做法是:
(1)为适应学生的需要,可通过培养孔子学院汉语教师的武术文化知识,以武术文化知识作为讲授内容贯穿于孔子学院课堂,学生对武术文化有一定了解之后,会产生学习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更有利于专业武术老师的技能传播。
1中国情结
传播学权威拉斯韦尔提出“5W”传播模式,五个基本要素构成传播学研究中的五个基本内容,即传播主体(控制分析)——讯息(内容分析)——媒介(媒介分析)——受众(受众分析)——效果(效果分析)。作为传播主体的赛珍珠,以中国题材故事为讯息,通过文学作品这一媒介,传播给西方受众,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赛珍珠在襁褓中就被父母带到中国,在中国接受了初等教育,自孩提时代起,她就受教于前清秀才孔先生,熟知儒家的伦理观念。她一家从未居住在秩序井然的外国租界,而是和中国普通百姓混居一起,了解熟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赛珍珠在庐山牯岭生活多年,庐山上修建的儒释道的庙宇承载中国千年的文化积淀,传教士的背景使之具有丰富的有关中国民间生活的知识,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共同模塑出赛珍珠的中国文化特性。而其骨子里流淌的美国血液,来自家庭的西方文化熏陶以及在美所受的高等教育等背景则带给了她西方文化特性。文化混血儿——这一独特的文化身份使得赛珍珠评判中国文化的眼光超越她同时代的大部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和西方学者,前者拘泥于中西文化优劣之争的一元论,后者常以西方文化本位态度审视异质文化。赛珍珠以更加客观的文化精神发掘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藏和糟粕。因此,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符合传播学上“信源可信性”标准。赛珍珠以写作为自己的主业,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勤奋在中美文坛乃至世界范围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功。《大地》是美国小说史上最著名的畅销书之一,荣获普利策奖、豪厄尔斯最佳小说奖,还是赛珍珠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因素,同名改编电影风靡世界,观影人数达到6500万人。几乎所有书写或研究中国的美国学者,如史景迁、费正清、韩德、伊罗生等史学家都在其论著中提到影响了西方中国观的《大地》[1]。作为一名主要书写异族,而文学观又面向大众的女性作家,赛珍珠对后来的美国少数族裔女性作家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华裔知名女作家汤亭亭说,赛珍珠以“如此的同情和感同身受”呈现中国角色,让她了解了她的父母,让她了解了在美华人的先祖和他们的社会[2]。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也说道:“她‘误导’了我……使我以为所有作家在书写他者文化时都是充满同情的,感同身受的,诚实而率直的。”[2]赛珍珠是她所处时代的中国通,其权威性不仅建立在《大地》上,她还是广受欢迎、享有盛誉的畅销书作家、时评家、演讲家,社会活动家,以其对中国的独特理解和作为公众人物的影响力,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达到了一定的影响力、普及率和认可度。
2巨大贡献
从广义上来讲,媒介是指一切能使双方发生关系或联系的人和事物。从狭义上说,媒介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必须借助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如信件、电话等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媒介,也可以是像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3]。赛珍珠以其中国题材的创作为媒介传播中国文化。赛珍珠最伟大的贡献是颠覆了美国乃至西方世界对中国人及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在赛珍珠于1930年代出版《大地》等系列中国题材小说走上美国民众视野之前,美国的中国形象主要来自传教士、作家、政客以及在美中国文化飞地——唐人街。中国仿佛是存在天边的乌托邦,是神秘、异国风情、浪漫的代名词。这一观点与《马克•波罗游记》一脉相承,从美国建国伊始,1784年2月,费城始发的“中国皇后号”商船,从纽约启航首次前往广州,揭开了中美贸易的序幕。而中美的文化交流则始于19世纪初叶,以西方基督教传教士的东来和他们在中国从事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文化活动为标志。其中,名气最大的是19世纪末所谓“中国问题专家”、基督教公理会来华传教士明恩溥(ArthurHendersonSmith1845—1932),他在鲁西北传教30年,写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著作,代表作是《中国人的气质》(ChineseCharacteristics),此书被认为是19世纪有关中国国民性的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位列来华传教士的必读书之首,而且是各大学有关远东课程的必读书。明恩溥从中国人的生理、心理、品行和伦理四方面提炼出中国人的26个特点,其中18个代表了中国人的丑陋形象,包括:爱面子、讲究规矩、缺乏时间观念、缺乏精确性、误解的天性、拐弯抹角的伎俩、圆滑、思维混乱、没有紧迫感、轻视外国人、缺乏公共精神、保守、不在乎舒适和便利、缺乏同情心、互相猜疑、缺乏真诚、多神和泛神崇拜及信奉无神论等[4]。明恩溥的观点代表了大多数在华传教士对中国人的看法。美国作家笔下的中国人的刻板印象最初产生于19世纪末,当时的美国人将留着大辫子的“苦力”形象作为华人独特身份的标志,旋即在美国文学中出现另一个华人形象——“异教徒中国佬”,源自西部边疆小说家布莱特•哈特1890年发表的一首讽刺诗《诚恳的詹姆斯的老实话》(PlainLanguagefromTruthfulJames)。诗中描绘了一个外表老实内心却十分奸诈的华人赌徒阿新(AhSin)如何出老千赢得赌局的故事,诗中一句“低贱的华人毁了我们”(WeareruinedbycheapChinese),成为了白人排华的口号。傅满洲,是1913年由英国作家萨克斯•洛莫尔首创的一个阴险狡诈的海外华人形象,被视为“黄祸”邪魔,他集聚整个东方民族的神秘、残忍、狡猾和奸诈于一身,恶贯满盈,但每次都侥幸逃脱。1929年,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拍摄了第一部《傅满洲》电影——《傅满洲的面具》。影片的宣传单写到:“他的手指一动就是一个威胁,他的眉梢一挑就是一个恶兆,他的斜眼一眨就是一种恐怖。”在电影海报上,白人男女主角都被画成在傅满洲的巨影之下吓得缩成一团,傅满洲的人像高高矗立,笼罩住了他们渺小的人影[5]。与“黄祸邪魔”相比,另一个知名的华人形象大侦探陈查理,显得较为正面。陈查理是美国作家厄尔•德尔•比格斯(EarlDerrBiggers)1925年出版的陈查理系列小说中塑造的角色。在他身上,虽有东方智慧正义的一面,但主要还是一个沉默寡言、口齿不清、神秘莫测、经常引用些古怪的中国谚语的华人形象。从异教徒阿新到黄祸邪魔傅满洲,再到伪英雄陈查理,主流的美国的中国形象都是负面消极,真正以平等且实事求是的态度书写中国人和中国事,并以积极正面的中国人形象走进千万美国人心中的是赛珍珠的《大地》、《龙子》等小说。赛珍珠的中国题材小说主要借助于传统的纸质媒介尤其是书籍为载体,同时也有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和舞台,影响面更大,如抗日神剧——《龙子》,极具感染力,激励了许多美国士兵奔赴中国抗日战场,在网络技术蓬勃发展起来之后,借助网络的推波助澜,赛珍珠作品达于天下所能达之处,使得中国文化更快、更广传播。赛珍珠的传播策略也独具匠心,她在创作时常考虑的是如何使作品吸引外国读者,涉及三点:一是要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是小说美学的关键,因此她必须有效消除中国文化对情感效应的阻碍,从百年来中国文化被浪漫化、异类化、妖魔化的传统中突围;其二是满足美国在新时代其国民对世界知识的渴望,但同样要避开异质文化因子的干扰,而且不能像学术专著那样枯燥;其三是打通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传统之间共同的价值通道,让读者感受到人类共同的困境与欣悦,赋予中国角色以现代性概念中的个体“人”的身份与西方读者共历“人”的一切[1]。
3细说中国文化
从早期描写中国女子婚姻家庭生活的《东风•西风》,到中国农民三世同堂的家世小说《大地三部曲》,再到小说《龙子》和中国封建大家庭故事《群芳亭》,及反映的作品《北京来信》和《梁太太的三个女儿》,还有非小说题材创作,如《东方的烹调书籍》,自传《我的中国世界》,《帝国女皇》和在杂志发表的多篇政论文,如《现代中国的创新精神》、《自由中国行动起来》等,虽然这些作品的题材内容等历经了演变,但无论是介绍中国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群体的主题也好,反映的中西文化冲突与共融的主题也好,还是对中国抗战和政治道路选择的主题也好,都没有脱离过中国文化这个母体。根据文化的“三结构”理论划分,赛珍珠创作中蕴涵的中国文化可以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加以阐释。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那些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如丝绸、瓷器、中国菜肴、风筝、观音、建筑、书法等在她的创作中比比皆是。在《中国之美》中,赛珍珠如数家珍般讲述琳琅满目的丝绸,气势森严的古典建筑,巧夺天工的雕花檀木椅子,高悬墙上典雅的丝绸卷轴古画,古色古香的家藏瓷器等。在《大地》中,描绘了中国的婚礼、丧葬、祭神、庆生等习俗,还反映了中国的茶文化。而翻译《水浒传》,这一中国民俗百科全书,更是把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介绍到西方。在制度文化层面,赛珍珠创作中体现出的中国文化最为典型的是婚姻制度和科举制。在《大地》中,王龙娶妻是依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婚后要“夫妇合”,但这种“夫妇合”是建立在“妻从夫”的片面服从关系上。封建社会为了维护父权家长制的利益,给妇女戴上三从四德的镣铐。阿兰终生操劳,任劳任怨,王龙发家后嫌其貌丑,娶了荷花做妾,她也无权干涉。旧社会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可见一斑。父权家长制还导致中国人“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观念,中国农村过去存在的溺婴现象在小说中展现,阿兰亲手溺死刚生下的女儿。王龙送三个儿子去读书,却不送女儿读书,他相信,女儿迟早是别人家的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还有“女子无才便是德”。在《东风•西风》中,母亲教导即将出嫁的女儿——女为悦己者容,含着泪水把女儿的脚裹成三寸金莲,为的是博得未来夫君的欢心,更重要的是,多生子嗣,添丁进口。秉持老观念的父亲对儿子找了一位洋媳妇怒不可遏,认为儿子大逆不道,违背祖训,把他扫地出门,取消了他的财产继承权。在《我的中国世界》中她推崇中国的科举制,认为这种唯才是举的考试制度,基于儒学“学而优则仕”的教育宗旨与“有教无类”的公平原则,相比于任人唯亲是一大进步,而且也比英国的世袭制公平,因为它鼓励年青人发奋读书考取功名,有利于国家招募到有真才实学的人。此外,赛珍珠的作品还体现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宗教感情和民族性格等精神文化。其中,较为集中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孝道和恋土情结。中国的孝文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要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就必须认识中国的孝道。孔子的孝指“孝、悌、忠、信”,孝悌就是规范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也即家庭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忠信也是规范人际关系,涵盖家庭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人际交往。《大地》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孝道文化。落荒逃难路上,乞讨来的食物要先给老父亲;王龙清早起床首要的事是烧水为父亲煮茶;父亲责骂他是一句也不还口;好赌的叔父来借钱,实为有借无还,王龙还是给了他钱。老秦对王龙忠心耿耿,绝无二心,赢得了王龙的信任。恋土情结与中国几千年来以农耕生产为主要的生产方式的传统息息相关。土地是农民最宝贵的生产资料,农民的所得几乎全部来自于土地,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对土地的崇拜升华到一种宗教般的虔诚,突出表现为“土地神”信仰。《大地》中王龙在旱灾面前,穷途末路,全部家当都卖掉,但却不舍得卖掉土地,因为只要有地在,就留住了根,就有希望从头再来。在获取意外之财时,他首先便是买下羡慕已久的地主家的肥田,待到资产丰裕时,更是广置田产。当已是暮年的王龙听见儿子们在商量在他死后卖地时,他流着泪说:“一个家要是到了卖地的时候,也就是这个家要完了。”在接妻子阿兰回家的路上,夫妻祭拜土地公公。新年时,买来红纸细心为土地神裁剪新衣服。凡家中遇到添丁进口、建房修坟或有人生病,都要祭祀土地神,乞求保佑[6]。这一切都表明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敬畏之情。
论文关键词:文化负载词;目的论;翻译策略
一、文化负载词与美剧
“文化负载词(cultural-loadedwords)是指标志某种文化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 由于负载着特殊的民族文化内涵,文化词汇往往构成了作为跨文化交际行为的翻译中的难点,甚至成为信息传递的障碍。
美剧是中国人对美国电视剧集的简称。从最早拍摄于1970年的《大西洋底来的人》到《加里森敢死队》和《成长的烦恼》再到热播的《越狱》、《别对我说谎》等,所有这些让我们走进美国,走进美国家庭,淋漓尽致的全方位的体验美国文化。现在收看美剧的观众大多数是7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人,这些年轻人受教育程度高,能够较为积极的接受西方文化,加上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网上在线观看更是观看美剧的主要方式。因此字幕译文对欣赏美剧至关重要,观众通过字幕译文就可以真实了解和感受剧中原汁原味的内容和情调。
本文根据《绝望主妇》第一季的字幕译文,分析剧中蕴含的独特美式文化内涵,探讨美剧字幕译文是否有效的把这类文化负载词传递给目的语观众,并归纳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二、目的论
目的论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盛行的功能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据费米尔创立的翻译目的论,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有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而《绝望主妇》这部系列剧的播出具有明显的目的性,要达到较高收视率,进而赢得巨大的商业利润,就必须借助精彩的字幕译文。由此,目的论的观点与字幕翻译的关系就十分紧密。目的论的基本观点如下:
翻译并不是一个转码过程,而是人类一种具体形式的行动。凡行动皆有目的,一次翻译亦由目的支配。在任何一项翻译行动开始之前,必须首先弄清楚它的目的是什么,否则无法进行翻译。
在目的理论的支配下,翻译的立足点在目标读者和翻译任务委托者身上,特别是放在目标文本他们所属文化中的功能上,译者必须根据目标文本在目标文化中所要承担的功能来决定在翻译中应当采用何种方法和策略。
从译者的特定目的来说,源文本是翻译委托的一个组成因素,也是影响最终译品形成的诸多因素的基础,但源文本在翻译中占据何种地位,它必须由译者这个专家决定,而译者做出决定时的关键因素则是特定情境中的交际目的,而不是源文本本身的地位。
三、字幕文化负载词的具体翻译方法(以《绝望主妇》中文字幕为例)
(一)直译
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采用这种方法,原语中的文化负载词就会原封不动的移入到目的语中,原语的文化内涵便得以保持。
例1:Lynette: I know someone who knows someone who knows an elf,and if any of you acts up, so help me, I will call Santa, and I will tell him you want socks for Christmas.You willing to risk that?
译文:我认识个朋友,她的朋友里有人认识一个小恶魔。所以,今天如果你们谁捣蛋,我马上打电话给圣诞老人,我会告诉他,你们圣诞节只要短袜就可以了!
这句活出现在第一季第一集中,Lynette带着自己调皮的儿子参加Mary的葬礼,为了能让儿子表现好一点,以至于不让她在众人面前丢脸,她利用圣诞老人来吓唬她儿子。Santa这里是指圣诞老人的意思,现在中国人对这个词已经不陌生了,所以直译为“圣诞老人”不会给观众带来理解上的困难。
例2:Lynette:Yes, Renee was always the one with the fashion sense. Before I met her, I’d never even heard of Gucci or Prada…Or Chlamydia.
译文:雷尼是非常有时尚感的,认识她之前,我都没听说过古琦和普拉达这些奢侈品牌…哦,还有整容后的衣原体感染我也没听过。
Renee和Lynette是大学的好朋友,她嫁给了棒球运动员,她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在Lynette面前炫耀自己,而Lynette也不甘示弱,总是挖苦她。这句话是Lynette向自己的朋友介绍Renee时说的,“古琦”和“普拉达”这些都是时尚的奢侈品牌,现在中国人也都比较熟悉这些品牌,所以这里直译就可以了。
(二)意译
当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中的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不同或者有冲突的时候,某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就出现了困难。这时译者必须要优先选择文化意义,优先完成文化意义的传递。意译能够完成功能对等。在美剧中,大量的口头俚语和文化负载词都可以通过意译产生预期效果,并符合口语表达习惯。
例3:Bree:Change in behavior is a warning sign and you have been as fresh as paint for the last six months.
译文: 怪异的行为是一种信号,之前半年都还正常。
在这个句子中,译者对as fresh as paint这个短语进行了意译。如果直译为“之前半年像油漆一样新鲜”就会让观众莫名其妙了,这样的意译比较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让人一目了然。
例4:She didn’t cook much while moving up the corporate ladder. She didn’t have time.
译文:然而在她事业蒸蒸日上的那段时间,她很少下厨,因为她没有时间。
这个句子中出现了move up the corporate ladder,译为“事业蒸蒸日上”。能够形象的说明Lynette的职业生涯情况。如果直译为“爬上……梯子”,那效果全无。
例5:Guess we found the skeleton in her closet.
译文:看看我们能不能在她的衣橱里发现什么?
这句中,“skeleton in one’s closet”就表示一个人要“极力掩盖的丑事、秘密”。Susan等四位主妇按照当地习俗在好朋友Mary Alice的葬礼之后为其整理衣物,无意中发现了一封信。她们四个与Mary的关系非常亲密,“丑事”这个词带有贬义,不能用在好朋友之间。但是在译文中的“发现什么”无法表达“skeleton in one’s closet”这个短语想要表达的含义。建议译为:看看我们能发现什么秘密不? 转贴于
(三)替换
如果原语与目的语的文化差异太大,直译与意译都不能充分或者有效的达到预期效果,影响观众欣赏作品,译者可以选用目的语中类似的表达方式来代替原语。
例6:Bree:This is half the reason I joined the NRA. Well, when Rex started going to those medical conferences, I want it in the back of his mind that he had a loving wife at home with a loaded Smith & Wesson.
译文:所以我才加入全国枪支协会, 每次Rex出差,我都让他记住,他是有老婆的,老婆爱着他,而且还有只上了子弹的制式手枪。
“NRA”表示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意思是 (美国)全国来福枪(步枪)协会; “Smith & Wesson”是指史密斯.威森公司,其1852年创始至今一直是手枪界领先的公司,这句中的“Smith & Wesson”是指这公司生产的一款经典手枪。如果直译为“史密斯威森”恐怕观众会莫名其妙。用“制式手枪”来代替这个品牌的名称,在目的语里会让观众对这句话的意思一目了然。
例7:Lynette:I have no hope. My husband’s always on business. My babysitter joined the witness relocation program. I haven’t slept through the night in six years.
译文:我都要绝望了。我丈夫总在外出差。我家的保姆突然消失,也找不到了!这六年来,我晚上从未睡好过!
witness relocation program是指证人迁移计划,即为了保护证人免遭报复,将其秘密转移到别的地方生活,是西方尤其是美国惯常的做法。在这里Lynette说她的保姆参加了“证人迁移计划”,最终的结果就是保姆突然消失。如果译成“我的保姆也加入了证人迁移计划”,对于不熟悉这个计划背景的普通观众来说无法真正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势必会摸不着头脑。因此译文用“消失不见了”来代替“证人迁移计划”,用其结果来代替原语,能够让观众在短时间内理解原语所要表达的意思。
(四)诠释
有时原语中的文化负载词在目的语中会产生词汇空缺,就是说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目的语中无法找到对应项或类似的表达方式。这样的话,为了能够准确传达原文词语中的文化内涵并消除理解障碍,译者可以在保留原语表达方式的同时对其加以解释说明。但是由于字幕在播放时的更换很快,解释说明会增加字幕的长度,所以使用的时候要慎重。
例8:Lynette:Yes, Renee was always the one with the fashion sense. Before I met her, I’d never even heard of Gucci or Prada… Or Chlamydia.
译文:雷尼是非常有时尚感的,认识她之前,我都没听说过古琦和普拉达这些奢侈品牌…哦,还有整容后的衣原体感染我也没听过。
这一句前面的“古琦”和“普拉达”都采取的直译方法,而后面的“Chlamydia”的翻译则加了注释。 “Chlamydia”是“衣原体”的意思,这里Lynette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指Renee因整容而得的衣原体感染,是在嘲笑她。如果这里单独直接译为“衣原体”,会让观众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加上“整容后”会给观众具体的发生背景,能够较好的理解原语想要传递的信息及情感。
例9:Tom: Regional manager, corporate manager, head of sales. Lynette:Margarita, cigar, sombrero.
译文: Tom: 区域经理,公司经理,销售总监。
Lynette:Margarita酒,雪茄,宽边帽。
一、在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中开设中国文化体验课程的必要性
(一)中国文化课程在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中的重要性
中国文化以其独特魅力和旺盛生命力,在世界各国掀起中国热,随着中国文化的升温,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喜欢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广西与东盟旅游合作往来是一种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和体验。从以往的在东盟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开展的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课程体系看出,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课程占到了近四分之一的比例,并且从培训质量调查来看,课程的设计及教学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东盟学员对中国文化课程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很多人是第一次来到中国,对中国的文化了解不多,因此,都希望在短期内对中国文化有个直观的了解。
(二)手工体验课程有助于外国学员理解中国文化
在培训过程中,开设代表中国人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相关的手工体验课,可以帮助他们很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如在我校开设的陶艺体验课,学员在观摩陶艺老师的介绍演示之后,自己动手制作陶艺,整个课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员通过这样的体验感受到中国陶艺文化的魅力,并且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到中国陶艺所传递的中国文化元素。在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欣赏的同时也能营造学习氛围,拉近外国学员和中国文化的距离。学员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其他课程难以具备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如何在东盟旅游教育培训中开设更多的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体验课程,让学员能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这是中国文化课教学中需要思考和研究的课题之一。笔者以为,传递中国文化把剪纸体验课纳入培训体系中,是个不错的选择。
二、在东盟旅游教育培训中开设剪纸体验课程的优势
(一)剪纸体验课可以帮助外国学员很好地领会中国文化
剪纸是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镂空艺术,通过剪刀在纸张上游走,创造出精美的图形,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从南北朝时期发展至今,剪纸早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中国传统民俗生活中的必要文化元素。
2006年民间剪纸被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剪纸体现了丰富的中国民间文化。(1)节庆文化: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中国人有在春节剪窗花的习俗,窗花的图案可以是“春”字、“福”字,可以是寓意吉祥的花鸟虫鱼;(2)福寿文化:在老人过生日时,送上一幅“寿”字剪纸或松鹤图案的剪纸,则是表示祝福老人健康长寿;(3)婚庆文化: 中国人的婚礼上, 贴“帧保表示双喜临门,婚姻中男女双方共同迎接喜庆的一天,表达婚礼喜庆的气氛和大家对新人的祝福。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剪纸, 它代表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态度,表现纯朴、鲜活的民族创造精神。
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包含丰富中国文化的民间剪纸艺术,以她最美的形式,展现她的亲和力。据何红一教授在她的论文《中国民间艺术走进美国当代社会――亲历与思考》中介绍,她在美国期间,曾在十所大学进行过民间剪纸艺术的交流,深深感到美国大学生对中国这门独特的传统民间手工艺的厚爱,在剪“春”字时,她向外国学生介绍了春节是中国最大的、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象征着生命和希望,是一个从造型到内涵都十分美丽的中国文字。通过讲解与创作,他们了解到相关的文化知识。一位教西班牙文化的教授Fred写信向她述说他的感受:“我很欣赏你们通过美丽的剪纸来介绍中国文化的方式,在这难忘的夜晚,我的心真的像花一样开了!”
(二)剪纸简单易学,材料普通易得
剪纸的工具和材料普通易得,通常,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可以进行剪纸这种手工活动了。另外剪纸简单易学,常常在懂得剪纸的人指导下,只需要掌握纸张的折叠,再经过三刀两剪,便可产生栩栩如生的图案了。因此它成为当代文化交流中简捷、灵便、具有亲和力和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的优势也不断地凸现。学习剪纸是一次创作与欣赏的过程,如能使剪纸进入东盟旅游教育培训教学体系,帮助初来乍到中国的外国学员对中国民间艺术文化的认识,让他们解中国的传统风俗习惯、审美观念,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竞争力。
三、以剪纸为例谈中国文化体验课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来自东盟国家的中国―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学员。
教学目标:通过老师的展示介绍及学员的参与制作剪纸,使学员了解与中剪纸艺术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文化内涵;同时掌握一些简单的剪纸技能,能够制作简单的剪纸带回去留作纪念。
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春节民俗剪纸(通过剪纸介绍春节习俗文化 示范剪纸 剪纸体验)。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播放视频《春节习俗.贴窗花》,引入教学内容,向学员介绍中国的春节剪纸即窗花,并向学员展示有关春节主题的剪纸图片――“福”字,告诉学员,在中国,福字的含义是“福气”,“福运”,“幸福”的意思,春节贴“福”,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γ篮妹魈斓淖T浮!案!弊终着贴表示“福临门”的意思,福字还可以倒着贴,表示“福到了”。“福”字和五只蝙蝠组成的团花剪纸寓意是“五福临门”的意思;牡丹是中国的国花,在中国,蝴蝶因为产卵多,是多子的象征,所以,蝴蝶牡丹组和的剪纸寓意“花开富贵,多子多福”。
(二)示范剪纸
1.介绍剪纸工具和材料:出示剪刀、铅笔(在纸上构图用)、红纸(介绍中国剪纸多以红色为主,因为红色在中国代表喜庆,好运的意思)
2.介绍简单的窗花剪纸有对称剪纸和团花剪纸等等,剪纸有自己的语言符号如:月牙纹,锯齿纹等等。
3.示范剪纸:剪“春”字,向学员介绍这是左右对称剪纸,并告诉大家“春”象征着生命和希望,代表欣欣向荣的意思,是一个从造型到内涵都十分美丽的中国文字。春节是中国最大的、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再让大家了解春字的构成,会写就会剪。示范六折团花剪纸,先示范纸张的折叠,并告诉学员,在中国,“六”表示顺利的意思,所以选择了六折,祝愿大家顺顺利利。然后在折叠好的纸上绘图,由于制作的是新年窗花,所以以“鱼”为主题,“鱼”和“余”谐音,鱼组成的团花寓意“连年有余”,表示人们对富足美满生活的向往。(三)剪纸体验
1.学员按4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拟定一个主题如“花开富贵”,“连年有余”,“吉祥如意”,“春满人间”等等,创作一个或多个剪纸,可以是对称剪纸,可以是团花剪纸。
2.在创作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互相商量,互相借鉴,也可以到其他小组观摩学习。老师给予每一组具体的指导。
3.课程结束前10分钟,每个小组评选出本组最满意的作品,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互评,选出最佳手艺奖,最佳创意奖,最具内涵奖。
4.老师对获奖作品进行颁奖,并对每一个小组的作品进行恰当的点评。
5.学员们通过实际操作剪纸对中国的春节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可以请学员谈谈在具体体验中的收获,通过相互交流并再一次总结剪纸向我们传递的春节习俗。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陈嘉 学 号:2003101222
院 (系): 中文系
专 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
题 目: 解析张爱玲小说的恐怖电影式镜头
指导教师: 刘文菊 副教授
2007年 3 月 27 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1。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院、系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1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址上下载)打印,不能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1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5年4月26日”或“2005-04-26”。
4、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引注标准要参照《韩山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标准》(韩教字[2005]53号)执行
毕 业 论 文(设 计)开 题 报 告
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张爱玲与电影有过长期亲密的接触,在小说写作中创造性地化用了电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文本以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为切入口,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在体会张爱玲语言的“现代性”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1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张爱玲小说的表现手法。
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
(1)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何蓓)等;
(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 》(何文茜)等;
(3)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申载春);《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张江元);《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屈雅红)等;
(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
国外研究现状:
海外研究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2阶段1985年至今,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价”。1995年9月后,她在美国辞世后,海外学者多运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剖析。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恐怖镜头繁复缤纷,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拟鬼,她笔下的人物均飘荡在凄冷荒凉的宿命轨道上。本文尝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在学术界既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张爱玲小说、相关的研究书籍及其评论等出发,分析整理资料,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当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
毕 业 论 文(设 计)开 题 报 告
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方案、进度:
2006年11月—2007年2月初:收集资料。重读作品,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资料。
2007年2月—2007年3月中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
2007年3月—2007年4月:论文修改。听取老师意见,撰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2007年4月——:定稿。
预期效果:
本文结合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阐释,尝试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5.已查阅参考文献:
书籍:
1、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金宏达,《华丽影沉》【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张新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M】。北京:3联书店,2001年12月第1版。
4、宋家宏,《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5、李稚田,《第3类时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6、吴战垒,《电影欣赏》【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7、陈卫平,《影视艺术鉴赏与评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8、聂欣如,《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学术论文:
1、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5卷第4期第51页。
2、 李祥伟《“丑”趣———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象》,学术论坛, 2005年第6期第140页。
3、 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广州广播电视大学报,2004年第4期第38页。
4、张江元《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第26卷第4期,第54页。
5、屈雅红《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6卷第6期,第33页。
6、何文茜《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02期,第39页。
7、何蓓《犹在镜中 —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0卷第4期第40页。
8、申载春《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9卷第5期第12页。
9、吴晓,封玉屏《电影与张爱玲的散文写作》浙江社会科学报, 2004年第1期第204页。
网络资料:
1、《恐怖情节心理分析》
2、《绽放在暗地里几个唯美的惊惶意象》
3、陈文珊《女性·月亮·鬼气——试论《聊斋志异》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随着雅思的崛起以及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开放,也给中国学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选择
走进雅思考场就像走进现实生活,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你应有的英语水平
徐小平:今天《新东方留学咖啡》端给大家一大杯关于留学与考试的一个重要话题。我们请到的嘉宾是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CEO、著名的雅思英语教学与测试专家胡敏老师。
在介绍胡老师之前我想讲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个学生来找我,说徐老师,我刚刚进了雅思培训班,你们现在怎么又推出一个新的雅思品种,是哪里组织的?我说没有啊,雅思就是雅思嘛。他说怎么出了一个胡雅思?胡雅思实际上就是以国际雅思而闻名全国的胡敏老师。
雅思的竞争力在于它有一套严谨的科学体系,它强调的是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
胡敏:雅思考试现在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拿数字来说,2002年全国参加雅思考试的大概是8万人,在新东方学习的就有5万人左右。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呢?因为雅思现在不仅仅是留学的途径,考了雅思还可以到英联邦国家,考了雅思还可以进入外企,还有的人考了雅思既不为了出国,也不为了留学移民,或者是进入外企,他仅仅是为了学英语,所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
徐小平:仅仅为了学英语?他也走进了雅思的课堂,备战雅思,雅思为什么会这么popular?在两、三年之内一下子跟托福分了半壁江山?它的核心的问题是什么?
胡敏:雅思的竞争力,主要是因为它自己有一套严谨的科学体系。它的语言背景强调的是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雅思满分是9分,如果考到7分的话,一定能够证明你有相当的实力。托福呢?在这里我不想讲托福不科学,但是托福有它有待改进的地方。比方说它看不到考生的口语能力,看不到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所以说如果托福在最近几年没有实质性的、革命性的改变的话,它受到雅思的威胁会很厉害。
高中生经过两个月雅思基础的封闭培训,消化吸收后可在半年内达到雅思5.5到6分成绩
徐小平:我们现在能不能分门别类的说一些考雅思的学生,因为现在的学生,我理解无非是高中届的想读本科,本科届的想读研究生,以及一些在职的人。一个中学生,比如说高一到高三的英语能力之下,要想达到雅思入学的分数, 比如6分7分之间,一般来说要多时间?
胡敏:要自学的话,这个很难说了,可能半年、一年、甚至更长。
徐小平:我特指就是从你培训的那个设置角度。
胡敏:我觉得一般参加新东方的培训2个月,然后再复习一个月,结束课程之后最好是在3个月之内考完,也就是说整个雅思应该在半年之内完成。
徐小平:OK,这是一边上高中,然后中学英语成绩是average(平均水平),那种成绩之间是可以通过3到6个月达到一个合格的分数,是吗?
胡敏:我们设置这个课程的时候,考虑他的基础是很糟糕的,还不是那种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所以他这样进来以后,应该是半年之内能够取得一个理想成绩。
徐小平:理想成绩我知道,哪里到哪里?
胡敏:比方说像中学生,他要去申请签证什么的,最少应该是5分、5.5分、6分,应该是这么一个。
徐小平:OK,非常好,因为你是雅思教育专家,你设计课程的时候想到那些成绩非常一般的普通的中学生。
胡敏:实际上这个课的推出是与我的一个经历有关。我在2001年夏天的时候专门去澳大利亚的学校去考察,接触了很多在澳大利亚学语言课程的高中生。我发现如果他英语不好的话,脸上写的是两个字:沮丧;英语比较好的就是:自信。他们在那儿学一年的语言课程结局是什么呢?让他们回国,不让他们上学,因为他们的语言水平达不到。这个现象引发了我对课程设置的动力,所以回来以后专门找了一些中学生摸了一下底,甚至对有的中学生做了一下语言测试,然后再推出的这个课程。
参加雅思基础的两个月封闭班的培训,对象一般是高中英语起点,高一、高二、高三的都可以。他可能不是最优秀的学生,然后作这里强化两个月,一个方面是学英语,因为雅思不学英语是不可能拿到高分的,这必须记住的一点;另外一个就是学完以后得有一个月的时间消化,两个月里面的高强度的学习任务,学习完了以后3个月之内争取考完。因为毕竟是一种考试,他会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应该尽快的考完,然后把这个事给忘了,这个考试目标是5到6分,实际上这样就有资格到国外去读预科,读语言学校,拿到签证。对不对?
徐小平:应该说他最后达到的分数应该是6分左右。
胡敏:5.5到6.5之间。也有学习很用功的,我们也有的高中生考到7分,那就看他努力的程度。
随着雅思的崛起以及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开放,也给中国学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选择
徐小平:下面再说第二类人,就是高中毕业以后上过大专,上过本科,然后想留学,但是呢去美国有风险或者费用太高,对于这一批人你有什么样的课程?他们有什么样的特点,你做出什么设计?
胡敏:第二类就是在校的大学生或者是大学毕业生,甚至是研究生。大专这一类是一个特大众的人群,这些人学习雅思的也特别多。像这一批人,因为他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如果说基础还可以,比方说考四级考到优秀,六级考过了,英语一直还在学,这些人只要参加我们为期6周的这种培训,学一个半月,然后再复习半个月,准备两个多月的时间,应该是差不多。当然你也可以在家里自学。
徐小平:因为这些人都是要出国读研究生的,对于他们通过雅思去英联邦国家读研究生和去美国读研究生,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建议?
胡敏:我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我觉得留学的最佳组合,比方说在国内读本科,在英国联邦国家,英国或者是澳大利亚读研究生,因为说实在的硕士生还是属于一种素质教育、基础教育。
徐小平:对,并不像我们国内拔得那么高,不是那种要发现新大陆研究的。
胡敏:所以他基本上去英国、澳大利亚都是不错的。而且他有一个优势,比方说英国的硕士研究生只需要读一年,这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来说,他显然是赢得了时间。那么,最好读博士学位的时候要去美国。
徐小平:读顶尖的学术研究当然美国是可以的。
胡敏:对。我觉得这样他还有一个好处,如果是作为一个中国留学生,他有中国文化的底蕴,又对欧洲这种古老文明了解,然后又在最发达的国家学到了最先进的技术和思想,那么我觉得他走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一定是最受欢迎的国际性人才。
徐小平:实际上刚才你讲的话透露整个留学领域里面,随着雅思的崛起以及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开放,留学出了一个大的、新的方向,这就是美国以外的、新大陆以外的各个国家,这也给中国学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选择。雅思对那些成年人,比如说,30岁上下工作很多年了想通过留学改变命运的这帮人有什么意义?
走进雅思考场就像走进现实生活,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出你应有的英语水平
胡敏:比方说大学毕业很多年以后,他在国内工作很长一段时间,他觉得可能自己要改变一下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他可能要继续移民。他可能想到澳大利亚,到新西兰,这个可能对他来说是人生一个新的决策,那么雅思能够帮助他实现他的这种理想。因为移民政策虽然变来变去,但是实际上世界各国、包括美国,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是永远会持续下去的。
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比方说去加拿大移民,然后又想到美国再去留学。我觉得他考了雅思继续移民以后,这个雅思成绩并不能帮助他进大学读研究生、拿学位,所以势必还要求再考一个托福。因为现在加拿大大概有70所大学,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承认雅思成绩作为留学的成绩。我们又知道,美国又有几百所大学也承认雅思成绩,所以我觉得最好熟悉一套考试系统。我给大家的建议就是:大家把雅思的移民考完以后,再紧接着把雅思的阅读部分和写作部分稍微换一换思路,然后再考一个雅思学术类的留学的成绩,这样的话可以省去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徐小平:考过移民类的雅思以后,对考学术的显然是有帮助的,是吧?
胡敏:帮助非常大,基本上只要稍微再花那么半个月、一个月的时间就很容易过。
徐小平:好。下一个问题,因为去美国留学有托福和GRE,这是黄金组合两大件,或者叫两件套。
胡敏:雅思没有什么可配套的考试,雅思主要是因为它是一种语言测试,证明他的英语水平的,应该说走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它都能证明它的英语水平,它不会另外的和其他的对象搭配。我举个例子,比方说到美国的大学里面去,如果是要申请读博士,而那个大学恰好接受雅思成绩,这时实际上你最好还要考一个GRE成绩。
徐小平:对对,我问的问题恰恰是这个。像英国、澳大利亚的这些学校,法学院、教育学院和管理学院,以管理学院为主的是不是还要求你除了雅思以外还要有其他的成绩?
胡敏:在英国、澳大利亚,如果要读比较好的商学院,必须再考一个成绩。我们刚才已经谈到了雅思改变了中国留学的方向,雅思是不是正在改变中国人学英语的方法?我觉得雅思考试对整个中国英语教育的冲击力在于它不像一种单纯的考试,他更多的是把你真正的推向一个英语听说读写交际的一个正式的场景,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甚至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这样的一些著名的学府的一些学院派的教授们、专家们都力推雅思考试。甚至有一个专家在写论文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到目前为止,雅思考试是唯一能够检测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测试。
徐小平:是吗?胡老师讲出来的话实际上就点破了雅思的一个核心。
胡敏:我想,除了一些公益的目的以外,雅思真正学术的意义也是使它在中国迅速走红的一个原因。
徐小平:英语属于世界,当然它也属于中国。胡老师,感谢你给我们端出一杯英语咖啡,不仅是雅思,雅思是里面的伴侣。
胡敏:我想借此机会跟广大的雅思考试的朋友说,中国考生为什么考不好,是因为大家走进雅思考场以后,还停留在原来的种种英语考试心态之中。就是说,你依然把他看成是一种考试。我的建议就是,大家走进雅思想考场以后应该想到的是,像在现实生活中一样的阅读、去听、去说、去写。
徐小平:OK,谢谢!其实我倒是愿意补充。比如说我在学音乐的时候,有的人在底下弹琴弹得特棒,但是到了年底测验的时候,许多老师坐在那儿,等于公开的音乐会,结果有些学生老砸锅。你要每次弹琴的时候都觉得有无数人在表演,这个有类似吗?
胡敏:这个道理是一样的。走进雅思考场就像走进现实生活,这样的话才能够真正发挥出来你应有的英语水平。
学雅思跟学其它的不太一样的就是,其它的考试在国内有很多种可以随手拿来的学习资料,但是雅思考试它的真题在市面上是找不到的。所以在选择市场上的资料时应该比较慎重。
无论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是使用,都要始终贯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了解学生的需要,因为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是主要实践者和参与者,校本课程要为学生服务。学生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几方面都得到了提高,比如,在开发《牵手植物》时,学生们要搜集本地所有的植物(草本、木本)名称、外形、特性等,在搜集的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不仅要深入实际生活,还要向别人请教,查阅大量的资料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收获不是一两篇调查报告和科普小论文所能体现的。同样教师也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中增长了知识与学生共同成长。
I see the moon with its round light/Is here again for fun tonight./It seeks its playmates on the ground/For in the sky no ones around.……
(我看见圆圆的月亮,今夜又来找人玩耍.它在地面寻找伙伴,因为天上无人将它陪伴……)
融融的月光下、悠扬的古曲中,50名小学生、10名大学生以及20多名美国留学生身着汉服,用英汉双语深情朗诵着我国古代经典宋词《明月几时有》。随后,小学们又用英汉双语流利活泼地诵读了鲍勃・图克(Bob Tucker)的《月亮,我的朋友》。
标准的发音,传神的表演,让应邀来校的西南大学20多位留学生赞不绝口。留学生玛丽观后说:“中英文朗诵,让我真实地触摸到中国古文化精髓,太棒了,太感动了!”而留学生杰克逊则对东西方文化中对月亮的不同意象、不同理解感到惊叹。
这是重庆市北碚区中山路小学“走进中秋”文艺晚会上的一个场景。从这个小小的场景中可以看出中山路小学――这所有着上百年书院历史文化的小学,在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用心聆听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音符,深情领略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魅力,探索创新出一条凝聚书院厚重历史、蕴涵现代东西文化的个性教育之道――“中西人文教育”。
聆听传统音符 谱写现代乐章
2002年夏,中山路小学那条140年历史的道路上行走来一位秀外惠中的女性――中山路小学现任校长邓薇。她在这里伫步凝视,满眼里灌注的是位居城市中心却狭小简陋,有着悠久历史却发展滞后的校园。凝视、沉思,沉思、聆听――140年历史的道路述说着看不见的百年沧桑。历史在这里驻足,未来将走向何方?邓薇校长以其敏锐的思维和对历史文化的尊崇将办学目光聚焦于该校“朝阳书院文化”的传承。
中山路小学创建于清朝末年的朝阳书院,以“读书立品,讲求实学,以图上进,以益身心”为办学目标。抗战时期,作为朝阳书院分部的中山路小学,根据精神,按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调整办学目标为“激发民族意识,康乐儿童身心,增进必需知能,培养国民道德”。此后的中山路小学一直贯彻“良师兴国,学子振邦”的办学理念。
纵观中山路小学的发展历史,邓校长发现:任何历史条件下,学校都以民族文化为中心,关注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悠久的办学历史所积淀的厚重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定力,中山路小学百年来形成的人文传统必须发扬光大。为此,学校树立了“童蒙养正,涵养大气”的育人理念,开展“国学教育”,以千年国学经典育人立品、益身治心。
历史的传承要跟上时代的足音,聆听、沉思,沉思、环视――当代教育要将视野放之全球,关注学生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为此,邓校长组织全校教师开展了“百年书院,现代校园”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提炼出了“培养具有文化根基和世界眼光的中国人”这一办学目标,确立了通过“双语教育”,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求知、育能,为其未来健康幸福生活奠基这一教育重点。从此,中山路小学在“中学为体,以治身心;西学为用,以应世事”的办学理念下,奏响了“国学经典教育”和“汉英双语教学”这一传统音符和现代节奏的交响乐,“立品”、“启智”、“育能”,“健身”、“治心”成为这一现代乐章的主旋律。这种着眼学生未来发展,健康、快乐、幸福生活的高品质教育,正是该校传承朝阳书院“良师兴国,学子振邦”的文化精神,坚持民族根基、放眼国际视野的现代办学理念的最好诠释。
新调曲高和寡 中山坚守独行
“国学立人,双语达人”是中山教育人的理想追求。在“培养具有文化根基和世界眼光的中国人”的办学目标导航下,学校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即将中西文化融为一体,以“国学”、“双学”为两翼,推动学校稳健发展。
“国学”是学生修身、立德、治心的教育,“双语”是学生育能、立世、生存的教育。“双语教学”不仅仅是汉、英两种语言的训练和发展,而是在语言训练中融入东西方文化,以文化育人,培养学生的东方文化的归属感和西方文化的认同感,培养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跨文化意识。“国学”与“双语”是中西人文教育的融合,也是“办民族特色学校”和“以国际视野办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的综合体现。
然而双语教学在国内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争议大、置疑多。因为它属于比较前沿的教学模式,没有现存经验和规律可循;也因为它缺少师资,推进难度大。因此,人们对中山路小学的双语实验也提出了种种质疑:一所普通小学校,能行吗?一所没有双语教师的学校能成功吗?更何况,此次中山路小学的发展目标是将东西方文化融合,将“国学教育”和“双语教学”同步推进,如同在荆棘中穿行。
但中山人有一种气魄和胆识,他们认为办学要有自己的思路,只要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师生共同成长、学校持续发展,有效推动素质教育的,就应该坚持。要有“不管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气魄。“空白处”求生存,“缝隙”中求发展,是中山人“敢为人先”的勇气。他们要把“没有”和“不可能”变成“可能”和“精彩”。在巨大压力和众多困难面前,中山路小学坚定而高昂地唱响着“中西人文教育”之歌。在六年的不辍探索中,她们坚守信念,艰难独行,既欣赏了荆棘中难得的风景,又领略了独行有的魅力。现在中山路小学已成为重庆市100所“国学经典实验学校”、“全国双语教学优秀实验学校”,也是北碚区唯一一所由教委挂牌的双语实验学校。
汉英双语合奏,人文经典传唱
(一)国学经典,传唱东方文化
为弘扬“读书立品”的书院文化、传承和传播中国经典文化,中山路小学提出了“童蒙养正,涵养大气”的德育目标。
教材――与经典同行,培育文化信仰
国学经典,是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一册册书卷积淀了几千年厚重的文化底蕴与人生智慧。为了让学生对久远而晦涩的经典感兴趣,让孩子们认同文化经典,培养文化信仰,中山路小学根据小学生的实际与高校合作编写了国学小学校本教材――《翰林小书院》(1―6年级),将古代经典诗文选录教材,并结合德育工作在教材中开设了相关链接:明镜台、我思我议话经典……古诗文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活”了起来。
诵读――与圣人同行,培育儒雅气质
学校每天开设二十分钟的读经课,全校一千多学生参与经典诵读。为了激发学生读经的兴趣,师生开展了快板诵读、节奏诵读、场景表演诵读(《论语》)、游戏诵读、配乐诵读、填歌词演唱诵读等众多诵读方法。这些别开生面的诵读形式,把古老的经典演绎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为了提高诵读质量,学校还开展了大型师生国学诵读竞赛、国学背诵擂台赛、国学课间操等一系列诵读活动。
诵读,是一种方法。读经典意在了解中国文化,认同中国文化,尊重民族文化,并以文化改变自己的言行,提升品质,从中学会做人。在诵读课中,教师们利用经典,让学生在读中顿悟思考。学校开展了“与圣人同行,伴经典飞翔”大型语言文化节、“读经典,做儒雅中山人”演讲比赛、“国学主题论坛”、“国学思想辩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弟子规》、《千字文》、《道德经》中涵养习惯、提升品质;在《论语》、《中庸》、《大学》中提升境界、拓宽胸怀;在《老子》、《孟子》、《庄子》、《荀子》中增长智慧,提升道德素养。
交流――与文化同行,培育民族意识
中山路小学把国学经典教育当作一项“文化运动”。它不仅要求师生肩负传承文化经典的责任,还让师生肩负传播经典、弘扬民族文化的使命。中山人与美、英、非等国留学生开展了“国学文艺节”、“走进中国传统节日”和“广场千人经典诵读”等活动。学生用英汉两种语言向外国友人传播民族经典,让他们参与英汉国学诵读表演,亲身感受我国民族经典的博大精深。在“走进中国传统节日”活动中,外国友人被中国文化所感染,他们争相舂糍粑、做月饼、包粽子、包饺子,学剪窗花、学写春联、学踩高跷、学编中国节……最后他们还用生硬的汉语说“中国伟大!”“节日有趣”;用不熟练的毛笔写下“伟大传统”等条幅。在文化传播中,中小师生担当起了文化使者的使命,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二)双语教学,吟唱西方文明
双语教学,不仅仅是发展英汉两种语言,更重要的是在发展双语的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教育,让学生拥有“双语、双文、双能、双赢人生”。双语教学以英语为主渠道,实施学科渗透,融入中西文化,实现跨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培育人文精神。
师资――以培训为手段,保障双语教学
师资,是双语教学的瓶颈。中山路小学将研训融为一体,确立了“教研与实践相结合”、“专家与教师相结合”、“双语教师与英语教师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成立校级双语名师工作室培养骨干,送青年教师到高校培训,组建了双语教学培训与研究专家顾问团。
双语教研组来自不同的学科,为了搞好双语教学研究,她们提出了“和而不同写精彩”的团队文化,通过专题研究、案例解析、问题解决等多种方式,探索着双语教学的途径与方法。现在,双语教师已有5人,有2名教师在全国双语研讨会上的双语示范课获得了专家高度评价。学校2次承办了全市双语研讨活动。双语教师承载使命,努力为培养双语人才做出了贡献。
教材――以文化为基本,强化人文教育
学校在三年级以上开设了双语音乐、双语科学、双语健康课。国内无现成的教材,学校引进国外教材,并根据学生情况进行了教材的编写。目前已编写出3―6年级双语、音乐、科学、健康校本教材,经过试用修改完善,学校即将正式出版。在自编教材中,教师充分考虑了西方的人文教育内容,例如健康教材中讲授中西方人文的饮食习惯,音乐教材选取了国外许多经典的名曲民歌,通过对这些外国经典文化的学习,以了解他国的风土人情,熏染不同民族的文化。
课堂――以英语为核心,学科渗透文化
双语教学,是以英语为主渠道。英语课堂,是学生信息大量输入的场所;英语词汇,习惯用法的掌握,是双语学科渗透的基础。因此,学校十分重视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在校本教研中开展了有效英语课堂的研究。为提高输入量,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英语教研组开展了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小课题研究。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们十分注意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学生有了强烈民族意识的前提下,英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走进西方,了解异国风情、生活习俗,进行国际礼仪教育,举行了“环球之旅”活动、中外英语童谣诵读和英语童谣韵律操等活动。如,童谣因来自于中西方不同国家,也蕴涵着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积淀。童谣源于生活,充满童趣,富有诗情画意,并且韵律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在诵读英语童谣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语言技能,还受到中西文化的熏染,良好的品质在童谣诵读中得到了培育。
双语教学实验,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双语学科渗透课的研究。双语学科课程,是指在非语言学科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程度地渗透英语,教师用半英语或全英语授课,为学生拓展英语运用和学习的空间。这是全新的课程,目前在国内较少现成经验可寻。中山路小学虽然培养了一批双语师资,但双语学科渗透课,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因此,校长亲自挂帅,与双语教研团队共同探索。
双语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是研究的重点。在学校优秀学科教师和英语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已有了较为成熟的基本模式,双语课程已基本成熟,教师们的优质课还被推选为全市双语教师培训示范课、全国双语示范研讨课。当然,双语学科渗透课的研究,不仅仅是课堂模式的研究,也不仅仅是英语语言的提高。它还涉及到中西人文教育,国际教育意识的培养。作为教师,应该有国际视野和胸怀,要以双语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育,要使人学会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文化,要使学生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进行沟通和对话,学会吸取优质文化的有益成果,学会对自身文化的承续嫁接。特色,要在长期积淀的学校文化中生长出来,建设发展,又反过来表征、凸显学校文化。中山路小学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坚持建设“中西人文教育”的特色,既是该校传统经典文化沉淀的延续,又是现代教育面向世界、传唱人文精神的时代彰显。
时代正行走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教育正行走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中山路小学正行走在“中西人文”融合之间。我们相信,未来,一所具有民族气质和国际形象的特色学校将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封面人物简介
邓薇,女,现任重庆市北碚区中山路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科研型校长、重庆市百名精彩女性、重庆市骨干校长、重庆市“三八”红旗手。在她优雅高贵的气度、温婉有礼的举止、真诚热情的笑容中,彰显着一位知识女性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