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林业工程建设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5 10:46:3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林业工程建设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林业工程建设论文

篇(1)

1.2地形地貌扎兰屯市位于亚洲大陆中部的内蒙古高原东缘,地处大兴安岭山脉中段东麓、松嫩(辽)平原西侧,属大兴安岭山地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地貌按照地貌形态和成因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4种地貌,由西北向东南渐次分布,构成了扎兰屯市地势变化的基本骨架。地形特点可概括为:境内绝大部分山体浑圆,山势较缓,河谷开阔,海拔高为248~1218m,平均海拔在700m左右。

1.3土壤条件扎兰屯市境内土壤水平性地带为黑土,属于松嫩平原黑土带。受土壤垂直分布规律控制,海拔250~500m的东南部为基带地壤黑土,海拔500~800m的山地多为暗棕色土壤,海拔800m以上的为棕色针叶林土。扎兰屯市主要6种类型土壤,即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黑土、草甸土、沼泽土、水稻土。土壤厚度一般为30cm,谷地及局部缓坡地带土层厚度可达60cm左右,土壤肥力较高,物理性状和通透性良好。

1.4水热条件扎兰屯市境内的河流均属嫩江水系,均发源于大兴安岭东麓,自西北流向东南,最后汇入嫩江。境内河流主要有雅鲁河、音河、绰尔河、罕达罕河和济沁河等大小河流40余条。其中:音河、雅鲁河、绰尔河属嫩江一级支流,卧牛河、济沁河、根多河及库堤河等属嫩江二级支流,对调节嫩江水量、水质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境内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丰富,由入境水资源、流域内地表径流和流域内地下水资源3个部分组成,入境水资源不计入全市水资源总量中,全市水资源总量为25.67亿m3。扎兰屯市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太阳辐射较强,日照丰富,年日照时数平均在2434~2876h,昼夜温差大。冬季漫长、严寒干冷,夏季短而温热,雨量集中,春季升温快,秋天降温快,风向呈河谷走向。西部和北部地区属于大兴安岭东部林缘温凉湿润、半湿润林牧业区,东南部地区属于温暖半湿润农业区。年平均气温为2.4℃,平均年降水量为480.3mm,多集中在6~8月份。无霜期为123d左右。

1.5生物资源扎兰屯市植被的地带性分布与气候热量的空间变异相适应,自西向东依次是大兴安岭中低山针阔混交林、低山丘陵阔叶林。针叶树种主要有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阔叶树种主要有白桦、黑桦、杨树、榆树、柳树、山杨、柞树等,灌木树种主要有榛子、胡枝子、山杏、绣线菊、兴安杜鹃等。扎兰屯市野生经济植物种类有维管束植物96科334属709种。其中,野生药物植物100余种,占全市植物种类总数的14.1%。扎兰屯市境内野生动物种类约2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种,主要有细嘴松鸡、貂熊、梅花鹿、金雕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47种。境内各河流、湖泊等生长各种鱼类46种(包括亚种和人工养殖品种)隶属12科(以鲤科鱼类为主,共有29种,占鱼类总数63%),其中,经济鱼类15种(包括亚种和人工养殖品种),主要水生植物是芦苇。天然草场划分为5类,即山地草甸类草场、山地草甸草原类草场、丘陵草甸草原类草场、沿河低湿草甸类草场和河泛地沼泽类草场。

场、山地草甸草原类草场、丘陵草甸草原类草场、沿河低湿草甸类草场和河泛地沼泽类草场。

1.6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资源扎兰屯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驰名遐迩,远近闻名,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城市生态文明资源主要由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三部分组成。自然风光包括柴河风景区、浩饶山风景区、关门山风景区、秀水风景区、红光(断桥)风景区、成吉思汗旅游区、喇嘛山风景区等一系列景区,其中,久负盛名的柴河风景区为重点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柴河风景区地处原始森林腹地,这里森林茂密,水网如织,山峦叠嶂,动植物种类繁多,由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形成神奇的火山岩地貌,使这一地区山高谷深,水流湍急,且草木葱茏,花草葳蕤,形成山、水、岩交相辉映、声、色、情浑然一体的独特景观。也因为这里拥有以月亮天池为代表的天池群以及月牙湾、月芽岛等月亮系列景区景点,因此,有“月亮小镇”这一如诗如画的美誉,使这片神奇的土地成为休闲度假、健身养生、浪漫圆梦、休养心灵的极好去处,也是一处天然氧吧。扎兰屯市既具有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磅礴的气势,同时,又具有江南水乡的清幽和俊秀,所有这些构成了比较丰富的城市生态文明资源,是扎兰屯市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2森林资源现状及其特点

2.1森林资源现状随着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生态建设和林业经营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大,扎兰屯市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据2012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结果,扎兰屯市土地总面积为867988hm2。其中,林地面积580108.0hm2,非林地面积287880.0hm2,分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6.83%和33.17%。森林覆盖率为55.38%,林木绿化率为58.40%。有林地面积480722.0hm2,占林地面积的82.85%;疏林地面积1016.3hm2,占0.18%;灌木林地面积25158.0hm2,占4.34%;未成林地面积1119.1hm2,占0.19%;苗圃地面积216.6,占0.04%;无立木林地面积4286.2hm2,占0.74%;宜林地面积32112.4hm2,占5.54%;林业辅助生产用地面积35477.4hm2,占6.12%。

2.2森林资源分布特点扎兰屯市位于大兴安岭山地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西部和东北部低山区森林资源丰富,东南部丘陵区为农林结合区,森林资源相对较少。境内植物种类既有温湿树种和灌草植物,又有寒温性植被。又因山丘起伏,河谷纵横,地形复杂,地带性植被与隐域性的草甸和沼泽植被呈相间分布。森林资源呈不连续分布。有林地共分布有31个植被类型,主要有:胡枝子柞树林、胡枝子黑桦林、杜鹃白桦林、榛子落叶松林、榛子白桦林、榛子黑桦林、榛子柞树林、草类柞树林8个类型,面积占全市有林地的79.66%,蓄积占全市有林地的81.09%。在各植被类型中,草类柞树林占绝对优势,占全市有林地面积的20.54%;其次是胡枝子黑桦林占12.38%。森林资源主要以天然林为主,面积485178.9hm2,占全市林地面积的83.63%;蓄积量20862688m3,占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的95.72%。

3森林及生态工程建设现状

3.1重点工程概况经调查统计,近年来实施的生态建设面积达到15949.9hm2。其中:三北防护林工程面积2241.9hm2;退耕还林工程面积13355.2hm2;流域治理工程面积28.6hm2;其他林业工程工程面积324.2hm2.

3.2三北防护林工程全市三北防护林工程面积2241.9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135.9hm2,占三北防护林工程林地面积的50.67%;其他灌木林地面积182.4hm2,占8.13%;未成林造林地面积41.7hm2,占1.86%;其他无立木林地面积881.9hm2,占39.34%。

3.3退耕还林工程全市退耕还林工程面积13355.2hm2。已形成有林地面积6392.4hm2,占退耕还林工程林地面积的47.86%;疏林地面积1.5hm2,占0.01%;其他灌木林地面积4069.2hm2,占30.47%;未成林地面积216.2hm2,占1.62%;无立木林地面积2675.9hm2,占20.04%。退耕还林工程中,退耕面积6589.5hm2,占退耕还林工程面积的49.34%;还林面积6765.7hm2,占50.66%。

3.4流域治理和其他林业工程完成流域治理工程面积28.6hm2,其他林业工程面积324.2hm2。

4林业及生态工程建设对森林资源的影响分析

通过对扎兰屯市1997年和2012年的森林资源数据进行动态分析比较,分析林业及生态工程建设对森林资源的影响的动态过程。

4.1林地面积变化林地面积580108.0hm2,与1997年林地面积566188.0hm2比较,增加了13920.0hm2。林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有:退耕还林工程中耕地造林面积6589.5hm2;退耕还林工程荒山造林、三北防护林工程、流域治理、其他林业工程在非林地中造林;实施公益林工程建设后,经过多年封山禁牧,在非林地中天然更新形成了有林地、灌木林地。

4.2蓄积量变化活立木总蓄积量为21796404m3,与1997年为13856861m3相比,增加了7939543m3。通过林业及生态工程建设的实施,提高了林分质量,单位面积蓄积量显著提高。

篇(2)

中图分类号:[DF4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6-0428-02

一、概述

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就是森林,经过了反复的自然选择下的生存竞争,天然林就会形成一个和谐的森林生物与森林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森林生态系统就是一个稳定的、抗逆行较强的生态系统,但是一旦被外界干扰,超出所能承载的能力时,系统就会崩溃。从生态学角度来谈,造林绿化工作就是一个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或人工重建的工作,对园林生态工程建设有重要影响。

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林业发展应采取的措施,其核心就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工程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促进林业生态建设。

二、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及类型

1、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 与生态工程原理,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所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最终形成的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林业生态工程本身包含了传统的造林绿化内容,还有一些成功的单项造林技术与新技术的筛选与应用。

2、林业生态工程的类型

(1)生态保护型林业生态工程;

(2)生态防护型林业生态工程;

(3)生态经济型林业生态工程;

(4)环境改良型林业生态工程。

三、实施林业生态工程的重要意义

我国林业的一个整体发展历程是一个森林资源经受破坏、恢复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建设指导思想逐步弱化的过程;更是对林业地位、作用、性质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21世纪后,我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也有了大调整,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新跨越。因此,人们在林业的需求方面也有了根本改变,即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直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首要需求;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存和生产方式,对森林资源的单一经济需求,已经逐渐转变为提供林产品,保护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森林文化等多样化需求。

四、推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新途径

1、加大投入,从多个渠道去筹措资金

首先,以政府投入为主,吸引多方社会力量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其次,税收、信贷、服务等方面实行倾斜,对一些重大项目应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或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第三,提高地方公益林补偿标准,逐步扩大公益林补偿面积,多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向林业生态建设投资。

2、突出重点,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

首先,加强植被恢复工程、沿海防护林建设;其次,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从根本上提高林业建设水平,确保建设质量;第三,不断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对环城绿化带、郊野公园、隔离林带等应大力发展。

3、科技引导,增加工程的技术含量

首先,开展困难立地造林技术、植被恢复技术,加速林地改造;其次,围绕林业良种壮苗选育、中幼林抚育、速生丰产林建设、森林病虫害防治、多种经营等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第三,侧重种群选择及种群匹配工程,综合考虑植物种群之间在生长时间、节律上的搭配。

4、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建设激励机制

探索多渠道筹集补偿基金制度,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完善省、市、 县三级地方补偿基金制度。探索分级管理、分类补偿政策,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合理的公益林采伐利用政策,探索分步实施公益林国家赎买机制。此外,还要努力形成生态建设的激励机制和内在动力政策体系,使地方政府、投资者及群众的积极性都得到发挥,这样就保证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稳步、协调发展。

五、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

现代林业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加强森林生态环境意义。折中当前的情况,有一大部分国家的林业发展都在做新的选择,并做出了深刻的改革。依照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无论是对林产品的提供、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增长,还是森林的环境服务功能的发挥、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都应建立一个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并做好维护工作。

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面,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法国等都纷纷发展水土流失控制的工程措施和快速的工程绿化技术,从而形成以森林为主的流域治理的森林工程体系。

在我国,我们从林业生态工程领域的研究所得到了很多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并不是都具有学术性和应用性。因此,还不能从林业生态工程?高效、稳定、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目前,在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稳步发展的状况下,也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后林业生态工程学科将要面临的以下热点及难点问题:

1、人工防护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

2、区域森林植被建设适宜度与生态用水的关系;

3、干旱地区林木水分生理,植被――土壤水文生态过程;

4、区域性防护林恢复与重建的生态经济评价;

5、抗性植物材料的选择和繁育。

六、结语

综上所述,要实现林业生态工程的高效、稳定、持续发展,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目前,国家已经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纳入为重点发展项目,并积极推进植树造林工作,同时也提高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技术。

参考文献

[1] 李大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建议》[J],《绿色科技》2011年12期第103页.

[2] 洪雪、杨清福、张光华、郝延喜《“三北”平原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森林工程》2008年04期第87页.

[3] 付娜、姚淑荣《浅析林业生态工程与区域生态环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年02期第112页.

篇(3)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4-0092-01

近些年来,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任务越来越重,黑龙江省实施风沙治理工程的任务量很大,导致种苗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些都给黑龙江省种苗生产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黑龙江省在种苗生产基地建设这一基础之上,继续巩固以及发展苗圃育苗生产基地的建设工作,积极发展林业社会育苗,初步形成了一种以国有苗圃作为主体,社会育苗作为补充的黑龙江省苗木生产体系。面对当前我国林业生态发展形势,黑龙江省虎林市将建设绿色生态示范区作为中心内容,将市场作为导向,将科技作为动力,对科学发展观进行贯彻以及落实,加强和加大执法的力度,强化林业行业的管理,对生产结构进行优化,对优良品种进行选育以及推广,尽最大努力推进黑龙江省虎林市林木种苗得到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进而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笔者就对林业种苗的培育与发展进行探析。

一、林业种苗的培育与发展要实施科技兴种

近些年来,黑龙江省虎林市实施科研和生产相互结合,提升林业种苗科技的含量,已经成为了林业种苗事业得到快速、持续以及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在林业种苗生产的过程中,黑龙江省虎林市加大了林业种苗生产适应技术的不断推广以及不断应用,先后对地膜覆盖育苗技术、根宝育苗技术、营养钵育苗技术以及ABT生根粉育苗技术进行了推广,与此同时,加强了新品种引种示范的工作,黑龙江省虎林市先后从中国林科院、黑龙江省林科院引进了多个新品种,并且对其实施了引种试验以及示范工作,逐渐培育出了适当以及适宜的良种壮苗,进而为林业生态建设奠定了技术服务工作的基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黑龙江省虎林市想要保证林木种苗的培育质量,使其得到良好发展,必须要不断实施科技兴种的政策。

二、林业种苗的培育与发展要依法治种

黑龙江省虎林市通过认真学习、贯彻以及落实我国《种子法》的相关规定,初步形成了一种依法开展种苗经营、种苗生产这样良好的氛围,首先,要实施林木种苗生产的六证一签制度,严格把好林业种苗的质量关,禁止不合格的林业苗木进入到重点工程中,这些都从本质上保证了我国林业建设工程高质量实施以及高标准实施。其次,要实施林业种苗供应的招投标制度,禁止关系苗、人情苗的出现,把优质苗以及合格苗用在林业工程上面,这样能够真正保证工程造林质量。最后,要实施种苗价格听证制度,坚决制止哄抬种苗价格以及垄断种苗市场等行为的出现,通过对各个方面的意见进行倾听,确定一个合理的林业苗木价格,进而有效维护用苗单位自身的利益,最终保障了苗木生产者合法的权益不受侵害。

三、林业种苗的培育与发展要夯实基础

近些年来,黑龙江省先后实施林木种苗工程项目,按照黑龙江省所制定林木种苗工程管理办法以及所提出来的质为优和慎用钱的要求,必须要严格执行相关审批规定以及相关建设的程序,认真落实以及贯彻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度以及林业工程质量监理的制度,确保相关资金做到安全运行以及专款专用,最终保证了林业工程建设的质量。

四、林业种苗的培育与发展要深化改革

所谓的深化改革就是指深化国有苗圃的改革,国有苗圃一直都是林木种苗行业中最为重要的骨干力量,能够有效促进虎林市林业种苗得到健康发展,黑龙江省对于国有苗圃实施了内部的整合,进一步将管理的体制进行了理顺,进而实现资源的整合,统一规划、合作发展以及分组管理这样的体制。扩大种植规模,合理实施规划,促进科学发展以及我国国有苗圃快速的发展。在苗圃内部也要组建四组一队,所谓的四组一队就是指绿化队、科研组、育苗一组、育苗二组以及营销组。在内部实施十分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度。

近些年来,人们在抓好林木种苗生产供应的过程中,将苗圃服务的领域进行拓宽,将重点放在了种苗市场的营销以及营林绿化施工方面,这些从本质上为国有苗圃发展添加了一定的活力以及后劲。伴随着林业种苗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虎林市必须要借助自身所具有的地理位置优势,建立营销队伍,这样可以从本质上讲地区性种苗供应以及需求结构性的矛盾进行了解决。

五、结语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林业种苗的培育与发展要实施科技兴种、林业种苗的培育与发展要依法治种、林业种苗的培育与发展要夯实基础以及林业种苗的培育与发展要深化改革这四个方面对林业种苗的培育与发展进行了探析。

参考文献

[1] 陈幸良.洑香香.施季森.林同龙.CHEN Xing-liang.FU Xiang-xiang.SHI Ji-sen.LIN Tong-long 南平地区林木种苗产业发展分析[期刊论文]-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2).

篇(4)

掩州市地处福建省南部沿海,面积12 680 hm,介于汕头、厦门两 经济 特区之间,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地理、 自然 环境、区位优越,山、海资源丰富, 历史 上就是农业较发达的地区。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我市的 现代 化农业建设开始进人崭新的 发展 阶段。市委、市政府根据我市的实际,提出“海上再造一个津州,山上再造一个漳州”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战略,极大地推进了我市现代化农业的建设进程,海峡两岸农业的开发合作,更是注人新的动力和希望, 农村 已基本实现小康,绿色的山、海、田已为漳州现代农业的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林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成为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如何针对现状.结合实际提出一套适合我市建设现代化林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模式,加快现代化林业建设发展进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也是省委、省政府对我们的要求,任重而道远。

1漳州林业生产经营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我市的林业生产经营体系建设有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我市的林业生产建设开始步人快车道。199l年落实“三五七”造林绿化工程基本实现宜林荒山的绿化,随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关于巩固绿化成果,发展绿色产业,建设林业强省的决定,市委、市政府提出“林、果、竹一起上,绿化致富一起抓”的口号。几年来,我市林业围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立两大体系,大力实施五大工程,进一步提高造林绿化和林业产业化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1森林资源的现状及基本结构

    根据我市1997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产显示,我市现有土地总面积12.68万hsn,其中林地面积8.88万h时,占土地总面积的7a96,有林地面积7.81万hm,各类森林总蓄积量128.76万时,有林地平均蓄积量为16.5 sn3 " 1im-=森林覆盖率61.696,各林种面积比例如表1所示。

总体上看,我市经济林、防护林、用材林占的比重较大,林种结构比较合理,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比重已由“八五”期末的sa:2o:30调整为。主要原因是由于林业的分类经营,调整部分用材林为防护林,且近几年由于种果热潮使以果树为主的经济林的造林面积逐年加大,比重攀升较快。

1.2森林资源消长及木材生产现状

    “八五”和“九五”期间,我市严格控制森林采伐消耗量,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m$年资源总蓄积比mss年增加13 .76万耐,森林资源得到进一步的保护,近sa来森林资源消耗及木材生产情况见表2。

1.3营林生产经营现状

    营林是整个林业生产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林业发展的基础,我市的造林形式以集体造林为主。近年来,我市每年均完成和超额完成年度造林计划任务,并且注重 科学 造林,在良种繁育、林种、树种结构调整、抚育管理等方面加大了力度,取得了成效。同时.积极认真做好一些重点工程建设:沿海防护林la年来共完成重点工程造林0.33万hinz初步形成了海岸林成带、农田林成网、荒山荒滩林成片的“带、网、片”结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多功能、多效益的综合森林防御体系;封山育林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完成1998一2000年封山育林总体规划,每年年均完成新封面积a,万hind.封育成效十分显著;此外,速生丰产用材林与 工业 原料林、竹林与名、特、优经济等重点工程建设也取得长足进展。目前,全市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己达到0.13万恤铲,竹林和名、特、优经济林等3万}z。营林投资机制呈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几年来,完成世界银行造林工程0,11万hrn群众自发开山种果种竹及外商开发承包山地已占造林总面积的50 9yo ,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办林业的良好气候。

1.4其他林业生产经营及林业社会总产值状况

    我市林业生产经营在认真抓好营林、森工生产的同时,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环境、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广辟资金渠道,发展林业特色产业。投资近5 000万元,建设多功能、大规模、综合性的闽南林产品交易市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市林产品的产、供、销经营体系;积极做好林区多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开发笋制品、竹制品、木制品、果蔬罐头食品等综合加工及林区小水电的开发利用等;开展森林 旅游 和生态旅游,建立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开展花卉、盆景、绿化苗特色经营。首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在我市成功举办等,极大地推进我市林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延伸和产业体系的完备。据统计,全市林业社会总产值1998年为24亿元,占我市全年农业总产值的13.69.占我市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5.596。

1.5主要存在间题

    我市林业生产经营体系经过50年的建设,已逐渐趋于合理和完备,但总体素质仍然不高,离林业现代化生产经营体系仍有一段较大距离。首先是森林资源总体素质不高且有下降的趋势,有林地面积、蓄积量虽有增加,但林分平均单位,积t由1978年的34 .2衬下降到98年的2b.7耐.;第二,林种、树种结构不尽合理,重果轻林、重针轻阔仍比较突出,毁林种果、俊占林地种果时有发生,加上长时间阔叶林的采伐,植被、林木种样已严重衰退.森林的效能降低、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另外,龄组结构十分不合理.幼、中、近、成过龄林的比例为44:42:11:7,龄组比例严重失调,近期可采资源已经很少;第三,林业生产经营总体素质不高,营林工作未能摆脱传统林业粗放经营的方式,森林的分类经营、集约度难以达到现代林业要求,“重造轻管”现象依然存在;第四,林业生产缺乏规模经营,缺乏效益,科技含量明显不高,新技术、新成果、新的管理模式的研究、推广、应用急待普及和加强;第五,全社会对林业的重视仍然不够.资金投人不足.营林生产资金紧缺,营林质急剧下降;此外.毁林盗伐现象时常发生,森林管护仍豁进一步加强。

2建设林业生产经曹体系的基本思路

    我市林业的 发展 具有很大的潜力,现有0.57万hm的宜林荒山荒地可供开发利用,此外,还可以通过对相当一部分的低产林分进行改造,创办各种林业生产基地。可以说.我市的林业生物生产量和林业产值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应利用独特的气候区域条件,建设具有潭州特色的林业产业。首先要贯彻林业分类经营的思路,明确我市 现代 化林业发展的目标、途径、重点和生产格局,全面统筹, 科学 规划。其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围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建设现代化林业生产经营体系总目标,根据漳州市林业发展的需要,建设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巩固扩大造林绿化成果,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加快林种、树种优化及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大力实施科教兴林,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竹则竹,加快山地综合开发,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 经济 林、竹林、花卉盆景、速生丰产用材和特种林。往重改善生态环境和天然林、阔叶林保护,加强以各种类型保护林为主的生态林业体系建设,提高生态工程管理水平;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林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特别是加强海峡两岸的合作。积极培育和发展以基地促加工、以加工带基地、以贸易促发展的适度规模和数量的龙头 企业 ,实行营林、木竹采运、林产加工、多种经营和森林 旅游 经营一体化。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最终实现林业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建立起综合性、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型绿色林业经营体系。

3建设现代化林业生产经营体系的目标与任务

    到2010年,林业社会总产值由现有的24亿元增加到1(1a亿元(现有林业产值统计口径),年平均递增12.796,初步形成现代高优林业产业群体,力争进人全省林业发展前列;森林覆盖率由现有的61.696提高到68 96;活立木总蓄积由现有的128.8万衬提高到230万时,林果产量由现有的13,5万t增加到25万to

    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认真做好现有的1.98万hrn’天然林的规划、保护工作和1.92万hrn2生态公益林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和江河源头生态林保护一期工程,新建和完善保护区2处,保护小区333处。做好九龙江流域一、二级支流源头封山育林、植树造林0.84万hrn的规划设计和实施,继续沿海防护林体系三、四期工程建设,实施人工造林。.14万hrn’。

    加快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继续做好闽南林产品交易市场二期工程,依托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建设花卉盆景绿化苗生产基地。至2010年,将现有速生丰产用材林和短周期 工业 原料林基地由a .13万hrn,发展到a,4万x,改造和新建名特优经济林基地0.47万hm,将现有的1.67万hrn发展到2.13万h时,竹林基地由a.3’6万h心发展到0.53万hm。加大科教兴林力度,优化林产品加工和多种经营、第三产业等经济体系。注重建设质量和效益,逐渐把我市建设成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和林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的林业强市。

4对策和措施

    为确保加快我市现代林业生产经营体系建设,促进林业生态工程和产业工程建设,各级党政部门都必须切实行动起来,为林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采取有效和必要的措施。

4.1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研究制定政策和规划,抓好重点,推动工程的全面实施

    林业生态工程和产业工程建设是林业生产经营体系两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的重要而又实际的步骤,各级党政、部门必须加强对这一系统工程领导,抓好宜传,提高认识,使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得到根本转变;要研究制定一套推进现代化林业生产经营体系建设的政策;要加强宏观指导并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本地区的林业生态工程和产业工程规划:要抓好重点,抓好示范并推而广之:要搞活机制,采取政策倾斜、支持林业生产建设;要健全法制,依法治林,以法兴林,使林业的生产经营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4.2依靠科技,切实加大“科教兴林“力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建设现代化林业生产经营体系中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提高科技进步因素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要贯彻“科教兴林”战略,组织有关部门和科技人员开展科研攻关协作,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提高良种普及率,引进和推广国内外新品种、新成果、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结合我市实际积极推广现有的科技成果的成功经验,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同时还要建立和健全科技培训体系,发挥科技示范作用。

4.3加快林业分类经营实施,促进林业的社会化发展

    从林业发达国家的森林经营现状看.我国的林业生产经营体系必须走向分类经营,要在现有森林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林业分类经营的总体规划以及实施;建立森林分类经营运行机制,加大森林管护力度,促进林业生产经营体系向社会化发展,提高森林总体经营水平。

4.4积极培育和开拓林产品营销市场体系

篇(5)

在塞罕坝森林资源的发展与保护中,封山育林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更新造林中进行封山育林不仅促进林木的良好生长,还可促进林木的良好繁育,在林木的生长中,不仅要对林木进行良好的管护,还要对林木的生长质量有一定的评判标准,封山育林是培育森林资源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封山育林的作用下,不仅可促进林木的良好生长,还给森林资源的不断扩大提供优质的林木。封山育林是保护森林资源和促进森林资源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说在更新造林中,进行封山育林将对林业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对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也有推进作用。

1 塞罕坝封山育林具有的特点以及它的对象

1.1 封山育林特点

恢复与建设植被最省钱、最省工、最快的方法就是封山育林,它的作用就是使森林的生态系统达到最稳定、森林的结构达到最好、森林的生态功能达到最大。根据一些学者的分析,在南部地区已经出现的完成全面绿化的省中,大概占一半以上的森林植被都是靠封山育林来实现恢复的。

1.2 封山育林的对象

综上所述,封山育林是可行的集约型经营类型,但是对条件也是有限制的。我们应该根据防洪固沙、涵养水源以及保持水土等的需要,选取郁闭度不是很高的天然的次生林、灌木林地、疏林地、宜林地等一些林业用地作为封山育林的地方。

2 塞罕坝封山育林采取的方式

封山育林作为一个群众性非常强的工作,如果想让人们接受并且遵守,先要做好教育工作,让人们知道封山育林的社会意义、生态意义以及经济意义,然后人们才能够自觉行动。与此同时,还需要制定一些比喻的封山育林举措以及不准入山的方法,从而保证封山育林的工作能够顺当的进行下去。封山的时候一定要为群众提供放牧以及砍柴等副业生产的地方,不然,群众的生活受到影响,封山育林就不可能得到实现。所以,需要靠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制定周详的计划,保障群众的利益。依照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通常采用如下几种方式:

2.1 全封

把封山育林的地区彻头彻尾的封闭上,不准进山从事任何的生产生活活动,这一办法的实行必须通过一定的调查研究,划分出无数的地段作为人们必要的生产活动地点。

2.2 轮封

把封山育林的地方划分出众多的地段。开始的时候在某些地段实行封山,剩余的地方开放,人们可以在那些地方进行自己必要的生产活动。当被封的地段的植被恢复之后,放牧也不会影响小树的成长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一地段开封,接着再封禁过去开放的那些地段。这种轮封对于育林是有益的,同时也解决了群众的利益问题。

2.3 半封

平时的时候不准到封山育林区去,但是某些特地的时节就允许人们进去。在确保林木不受到损害的状况下,有组织的同意人们进山砍柴、采野菜、割草等行为。这种方式一方面对育林有利,同时也考虑到了山区人民的生活。

3 塞罕坝封山育林采取的技术举措

3.1 开设围栏

对牲畜活动比较多的地方,用刺丝以及挖沟等方式设置一些围栏,或者栽种一些有刺的灌木等进行围封。

3.2 放置标志

在一些封周边明显的地方,比如说那些主要的沟口、河口、交通路口等放置标牌公示。

3.3 人工巡护

依据封护的面积和对人畜的危害程度设定专门的护林员等进行巡护,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在林区的要道以及沟口设卡。

4 塞罕坝封山育林在更新造林中的措施

造林更新的建设发展中,对于封山育林一定要良好的进行管理。在造林更新中进行的封山育林措施也要进行综合的分析在实施,一定要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地貌特征等进行综合的考虑。接着,在造林的更新中在进行具体措施的实施。

(1)搞好规划设计在土地利用区划和资源调查基础上,根据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需要,对封山育林地区的不同土地类型作出总体布局,具体确定封山育林的土地和林种。同时在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每一块封山育林的地形、土壤、气候、植被及林柴矛盾等特点,具体设计全封、半封和轮封的方式和培育措施、管护设施。具体设计时要发扬民主,反映民意,群众讨论,几上几下后才正式公布和印发执行。

(2)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成立县、乡、村的封山育林委员会、领导小组或禁山会,设置专职或兼职的办公室、护林队伍或护林员。逐山逐沟落实,明确范围四至,区划小班,成效期限。按山林权属把封育区落实到农户、集体林场和国营林场,签定合同,明确权责利。通过群众民主讨论,订立封山育林公约、乡规民约,印发到各单位各户,张贴或书写于主要路口、明显地方,群封群护,共同遵守。

(3)建立管护设施,立界标、树标牌:按封育区的范围、四至边界设立界标以便管理,防止发生纠纷。并于主要路口设立标牌,注明封山范围、四至、面积、公约或民约、管护单位和责任人等,使人一目了然自觉遵守;开设防火线、带:一般以山脊为界的防火线10—15m宽,可用生土防火线和防火林带2种,可选用木荷、油茶、茶叶、杨梅、苦槠、火力楠等耐火革质阔叶树种或混交林带;逐步建立通讯网:建设无线或有线电话通讯网,密度每667hm!达到5km左右。

5 小结

封山育林虽然能够有效地恢复森林的植被,但是这种方法也不是完满的,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也要合理安排、因地制宜,根据条件以及需要适当的确定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的比例,就算是人工造林,在树苗的幼龄期也需要进行封禁处理。在退耕还林和别的林业建设的工程当中使用封山育林的措施还得根据实际状况,从而制定恰当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吴旭海.热带雨林养生度假旅游城市的范例——海南五指山市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与思考[A]. 海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2013年)论文集(下)[C]. 2013

[2] 毛静泽.基于SWOT分析的白河林业局森林生态旅游协调发展研究[A]. 创新驱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吉林省第七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 2012

[3] 郭占亭,杜远征.浅谈林区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与利用[A]. 创新驱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吉林省第七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 2012

[4] 刘子胜. 浅谈森林经营管理现状[A]. 创新驱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吉林省第七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 2012

[5] 齐卫.发展全民创业 推动林业产业发展[A]. 创新驱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吉林省第七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 2012

篇(6)

学校的知名度是吸引考生报考,扩大生源和提高招生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学校的知名度越高,考生报考的人数,尤其是高素质考生的报考人数就越多,就越有利于提高招生的质量。

学校的知名度除了取决于学校的历史积淀外,还取决于学校现实的办学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林业高等院校的知名度普遍不高。北京林业大学虽然是林科高等院校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大学,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所以林学为主导的单科性大学,学校的知名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招生质量。近几年,我校抓住了教育大发展的机会,在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林学、林业工程学等学科为特色,理、工、文、管、经、艺术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学校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2000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试办研究生院,在全国林业院校中率先进入研究生院的行列;2001年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校的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生源得到了扩大,招生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1983年以前,我校每年招收科学学位研究生不足20人,但1999年上升为163人,2003年高达900人。仅1999年至2003年间的招生人数就扩大了5倍。以前报考我校的生源比较单一,主要是来自本校和其他农林院校的毕业生。近年来,包括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全国其他综合大学的考生逐年增加,研究生的生源扩大,招生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

严把培养质量,是提高学校知名度,进而提高学校招生质量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各个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研究生生源竞争激烈,如果在报名条件、入学考试、录取及其后学习、考核和毕业论文的要求上比较严格,将会影响本校的生源。但我们的体会是,只有严把学生入学和培养质量关,培养出的研究生能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一致认可,学校才能真正吸引高素质的考生。些学校,只为盲目扩大生源,降低入学门槛和培养标准,短时期内达到了扩大招生规模的目的,但这种做法却损害了学校的声誉,长期下去,考生和社会最终会摈弃这些学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使他们真正能学到知识,增长能力,顺利地成为生产和科研上的合格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大量吸引高素质的考生报考,最终提高本校研究生的质量,实现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我校通过硕士生提前攻博、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资助研究生在国内外高水平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建立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制度、建立优秀论文激励机制、资助出版优秀博士论文等措施,显著地提高了研究生的质量。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是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块试金石,目前我校已有森林培育学科和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两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博士论文,林业院校唯此一家,在全国农林院校中并列第二,在全国大学中排名并列第八。2002年1月参加北京市研究生英语学位统一考试,我校硕士生的一次通过率达到62.3%,博士生达到41.6%,已进入北京市高校先进行列。

三、多渠道筹集科研经费

研究生的培养和本科生不同,培养目的主要是为企业和教学科研单位培养具有独立科研能力的高级科技人才。只有具备一定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一名硕士研究生平均每年的培养经费为9000元,3年需要2.7万元;一名博士研究生平均每年的培养经费为1.1万元,3年需要3.3万元。林业科学具有明显的特点,它主要研究的对象树木和森林生长周期长,进行科学研究环境艰苦、工作量大,需要的科研经费较多。因此,林业高等院校要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导师就必须拥有较充足的科研经费。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一部分导师的研究经费明显不足,使正常的研究生培养计划无法落实。因此,我校要求研究生导师和学校有关部门在积极申报国家自然基金和各类国家科技项目的同时,加强和地方及社会上各单位的横向科研合作,弥补科研经费的不足。

我校研究生院除了配合导师和学校有关部门广开各类科研项目的申请门路外,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研究生培养基金,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经费,资助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科研经费不足的学生。2001年资助33人,投资13万元;2002年资助53人,投资20万元;2003年资助70人,投资25万元。我校计划在多方筹集资金的基础上,资助人数每年增加20%,资助金额每年增加25%,加大资助范围和资助力度。

四、对专业学位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

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一种新型的学位类型。与林学及相关科学硕士学位相比,农业推广硕士(林科)专业学位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应用,为林业技术推广和林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针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为保证招生质量,我校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严格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按照国务院学位办下达的当年录取限额,根据考生入学考试的总成绩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并对拟录取人员进行复试,复试着重考查考生从事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的潜在素质、岗位经历和业绩。为了向农业生产第一线上的优秀人才倾斜,保证符合招生条件的优秀在职人员有更多的入学机会,真正达到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目的,对有中高级技术职称,或获得一定级别奖励的基层单位业务骨干,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录取。在培养方面,针对农业推广(林科)研究生注重应用的特点,我校在云南、贵州、福建、江西、浙江、广西、山东、山西、辽宁、河北、内蒙古、北京等地区建立了教学实习点,许多应用性和现场性强的课程均在教学实习点进行。在论文选题方面,要求农业推广(林科)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和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先进性。上述措施的实施,使我校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在林业生产单位和社会上建立了良好的口碑。随着学校声誉的提高,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稳步增加,近年来的招生人数一直居全国农林院校的第2位,生源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保证。

五、就业状况对学科招生质量的影响

一个专业的就业率和考生的报考数量和质量是呈正比的。如果某些学科和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率高或就业前景看好,这些学科和专业的报考人数将会显著增加,招生质量也会相应提高。反之,如果一些学科和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小,就业率长期偏低或就业前景不好,这些学科和专业的报考人数将会减少,招生质量也会相应下降。

我校研究生的招生,在保证国家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及对国计民生和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有重要基础作用的学科专业外,在国家招生计划允许的范围内,向那些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率高或就业前景看好的学科和专业倾斜。例如,我校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林业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近年来的招生和就业均很好,生源质量较高。我校已有计划地提高这些专业的招生比例,将研究生的扩招名额适度地向这些学科倾斜。

六、积极有效的宣传

有的放矢,积极开展宣传活动,针对考生的各种问题,解疑释惑,对学生的报考和招生质量的提高有积极促进作用。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项目的力度,相应的科学研究项目大量增加,林业战线上对高级科技人才的需求量也大量增加,林业科学的高级科技人才大有用武之地。林业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招生单位,应结合当前这一大好形势,在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中广为宣传,积极引导高素质的考生投身到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宏伟事业中来。

1999年以来,我校在研究生招生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全国建立了10余个招生基地,派专人在全国不同地区进行了数十次招生宣传,宣传地区的研究生报考和录取人数明显增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有效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招生信息或在影响面广的报纸等媒体上进行招生宣传。我校每年举办2次咨询会,深入到院系学生中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引导和促使一批素质较高的应届毕业生报考本校研究生。

篇(7)

学校的知名度除了取决于学校的历史积淀外,还取决于学校现实的办学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林业高等院校的知名度普遍不高。北京林业大学虽然是林科高等院校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大学,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所以林学为主导的单科性大学,学校的知名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招生质量。近几年,我校抓住了教育大发展的机会,在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林学、林业工程学等学科为特色,理、工、文、管、经、艺术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学校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2000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试办研究生院,在全国林业院校中率先进入研究生院的行列;2001年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校的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生源得到了扩大,招生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1983年以前,我校每年招收科学学位研究生不足20人,但1999年上升为163人,2003年高达900人。仅1999年至2003年间的招生人数就扩大了5倍。以前报考我校的生源比较单一,主要是来自本校和其他农林院校的毕业生。近年来,包括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全国其他综合大学的考生逐年增加,研究生的生源扩大,招生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

严把培养质量,是提高学校知名度,进而提高学校招生质量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各个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研究生生源竞争激烈,如果在报名条件、入学考试、录取及其后学习、考核和毕业论文的要求上比较严格,将会影响本校的生源。但我们的体会是,只有严把学生入学和培养质量关,培养出的研究生能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一致认可,学校才能真正吸引高素质的考生。些学校,只为盲目扩大生源,降低入学门槛和培养标准,短时期内达到了扩大招生规模的目的,但这种做法却损害了学校的声誉,长期下去,考生和社会最终会摈弃这些学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使他们真正能学到知识,增长能力,顺利地成为生产和科研上的合格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大量吸引高素质的考生报考,最终提高本校研究生的质量,实现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我校通过硕士生提前攻博、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资助研究生在国内外高水平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建立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制度、建立优秀论文激励机制、资助出版优秀博士论文等措施,显著地提高了研究生的质量。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是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块试金石,目前我校已有森林培育学科和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两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博士论文,林业院校唯此一家,在全国农林院校中并列第二,在全国大学中排名并列第八。2002年1月参加北京市研究生英语学位统一考试,我校硕士生的一次通过率达到62.3%,博士生达到41.6%,已进入北京市高校先进行列。

三、多渠道筹集科研经费

研究生的培养和本科生不同,培养目的主要是为企业和教学科研单位培养具有独立科研能力的高级科技人才。只有具备一定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一名硕士研究生平均每年的培养经费为9000元,3年需要2.7万元;一名博士研究生平均每年的培养经费为1.1万元,3年需要3.3万元。林业科学具有明显的特点,它主要研究的对象树木和森林生长周期长,进行科学研究环境艰苦、工作量大,需要的科研经费较多。因此,林业高等院校要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导师就必须拥有较充足的科研经费。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一部分导师的研究经费明显不足,使正常的研究生培养计划无法落实。因此,我校要求研究生导师和学校有关部门在积极申报国家自然基金和各类国家科技项目的同时,加强和地方及社会上各单位的横向科研合作,弥补科研经费的不足。

我校研究生院除了配合导师和学校有关部门广开各类科研项目的申请门路外,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研究生培养基金,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经费,资助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科研经费不足的学生。2001年资助33人,投资13万元;2002年资助53人,投资20万元;2003年资助70人,投资25万元。我校计划在多方筹集资金的基础上,资助人数每年增加20%,资助金额每年增加25%,加大资助范围和资助力度。

四、对专业学位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

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一种新型的学位类型。与林学及相关科学硕士学位相比,农业推广硕士(林科)专业学位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应用,为林业技术推广和林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针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为保证招生质量,我校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严格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按照国务院学位办下达的当年录取限额,根据考生入学考试的总成绩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并对拟录取人员进行复试,复试着重考查考生从事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的潜在素质、岗位经历和业绩。为了向农业生产第一线上的优秀人才倾斜,保证符合招生条件的优秀在职人员有更多的入学机会,真正达到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目的,对有中高级技术职称,或获得一定级别奖励的基层单位业务骨干,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录取。在培养方面,针对农业推广(林科)研究生注重应用的特点,我校在云南、贵州、福建、江西、浙江、广西、山东、山西、辽宁、河北、内蒙古、北京等地区建立了教学实习点,许多应用性和现场性强的课程均在教学实习点进行。在论文选题方面,要求农业推广(林科)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和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先进性。上述措施的实施,使我校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在林业生产单位和社会上建立了良好的口碑。随着学校声誉的提高,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稳步增加,近年来的招生人数一直居全国农林院校的第2位,生源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保证。

五、就业状况对学科招生质量的影响

一个专业的就业率和考生的报考数量和质量是呈正比的。如果某些学科和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率高或就业前景看好,这些学科和专业的报考人数将会显著增加,招生质量也会相应提高。反之,如果一些学科和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小,就业率长期偏低或就业前景不好,这些学科和专业的报考人数将会减少,招生质量也会相应下降。

我校研究生的招生,在保证国家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及对国计民生和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有重要基础作用的学科专业外,在国家招生计划允许的范围内,向那些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率高或就业前景看好的学科和专业倾斜。例如,我校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林业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近年来的招生和就业均很好,生源质量较高。我校已有计划地提高这些专业的招生比例,将研究生的扩招名额适度地向这些学科倾斜。

六、积极有效的宣传

有的放矢,积极开展宣传活动,针对考生的各种问题,解疑释惑,对学生的报考和招生质量的提高有积极促进作用。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项目的力度,相应的科学研究项目大量增加,林业战线上对高级科技人才的需求量也大量增加,林业科学的高级科技人才大有用武之地。林业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招生单位,应结合当前这一大好形势,在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中广为宣传,积极引导高素质的考生投身到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宏伟事业中来。

1999年以来,我校在研究生招生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全国建立了10余个招生基地,派专人在全国不同地区进行了数十次招生宣传,宣传地区的研究生报考和录取人数明显增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有效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招生信息或在影响面广的报纸等媒体上进行招生宣传。我校每年举办2次咨询会,深入到院系学生中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引导和促使一批素质较高的应届毕业生报考本校研究生。

篇(8)

这些年来,我校紧跟投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变化,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该课程进行改革与完善。第一,选择最新和最适宜的教材,并根据需要补充相关内容,介绍林业投资领域的研究成果,使学生在掌握投资基本理论的同时,了解林业投资领域的动态;第二,注重案例教学,在学习微观投资部分时,以讲解和分析案例为主,而且注重选取林业项目案例,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技能;第三,进行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进,通过做习题、写论文和开展讨论,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动手能力。当然,这门课在我校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投资经济学”在林业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林业行业极具特色,一般投资理论和方法难以涵盖,尤其是今天面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严峻挑战,林业投资领域出现了很多亚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尽快建立具有林业特色的林业投资经济学;其次是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落后局面,严重地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儿年来教学实践积累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我们开始了对林业投资经济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工作。

二、林业投资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的结构与内容

(一)课程教学体系的结构

课程体系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大纲以及教案构成的一个系统,其结构如图1所示。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原则,结合教材和具体的教学对象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边协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和学的效果既不是单纯看教师“教”得如何,也不是单纯看学生“学”得如何,而主要是看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各自的发展变化。也就是说,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思想认识、知识积累、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决不是在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教学活动中能反映出来的,而是体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可见,一门课程的教学体系是否完整对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二)林业投资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的内容

林业投资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是由教师、林业投资经济学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及学生构成的一个系统,其结构与一般投资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的结构相同,只不过给其具体内容赋于林业特色。通过林业投资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使我们的学生既掌握一般的投资理论和知识,又懂得林业投资领域的特殊规律;既使其就业面拓宽,又使其能从事较专门的工作。目前,林业投资经济学教材的编写工作己基本完成,计划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一般投资经济学理论,第二部分为林业投资经济专题研究,第三部分为林业投资经济案例。另外,为配合讨论和做练习,我们又选编了一些相应的论题和习题。在案例教学中采用先进的手段,充分利用最新的教学研究成果,如在林业投资项目经济评价一章的教学中,就可采用新近由我院完成的“林业技术经济案例教学法研究”中的《林业技术经济研究多媒体教学软件》。

(三)林业投资经济学及课程教学体系的特点

1.领先性。国内还没有院校开设林业投资经济学课程,故无论从教材,还是从教学大纲与教学方案来说都具有创新的意义。此外,适应林业投资经济学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方法来说也都具有领先性。

2.系统性。林业投资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建设重视各构成部分的建设,特别强调各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教师借助于教材、大纲、教学方案及适宜教学方法的选择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得到最大的满足与最全面的发展。

3.范围大。林业投资经济学是关于投资规律和投资行为、投资方式的学科,涉及空间范围广阔,既有政府关于全国范围生态体系建设乃至跨国林业工程建设的林业投资问题,也包括企业和个人的投资问题。由此,林业投资主体多元、受益多向、涉及面广,构成了林业投资经济学的一大特点。

4.理论广。林业投资经济学是关于林业投资运动规律的学科,由于林业集产业性、公益性和基础性为一体的特点所决定,林业投资经济学理论跨度大、难点多,其内容既包括一般投资经济理论、方法,也包括林业行业独具特色的生态林业投资问题的研究,后一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明显地具有体系建设的创新性。

5.实践性。林业投资经济学是一门与经济建设活动联系十分紧密的经济学,它虽然也揭示投资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更多地研究投资主体(政府、企业、个人等)、投资方式、投资渠道、投资工具、投资决策、投资评价、投资效果等具体的投资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决定了林业投资经济学教学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实际。三、林业投资经济学教学组织

(一)教学内容的组织

在林业投资经济学教学体系中,组织教学内容是重要的环节之一。林业投资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经济类和非经济类)的需要,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有所侧重。对于经济类专业,除了总的教学内容较丰富外,教学的重点内容放在林业投资经济专题和林业投资经济案例方面;而对非经济类专业,教学内容相对较少,教学的重点内容宜放在一般投资经济理论原理和方法上。一般而言,林业投资经济学已向着实用性、实践性方向转变,投资工具、投资方式、投资决策是教学重点。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环节的综合组织

林业投资经济学今后的教学,除了遵循一般的教学改革趋势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之外,根据林业投资经济学的特点,具体的教学组织要注意以下几点。

1.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

我们认为,林业投资经济学教学应充实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其一,增加作业量。通过作业使学生掌握和巩固课堂讲授的一般工具和方法。其二,加强课堂讨论。课堂讨论、辩论、讲演在林业投资经济学教学中占有较大比重,要求学生有较为充分的课外阅读、资料收集、发言提纲的准备,要有总结。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相关内容能够能动地、切实地掌握,并使学生之间思想观点得到厂‘泛交流,相互启迪,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其三,撰写学术小论文。根据教学需要和进程情况,林业投资经济学教学中宜安排一两次学术小论文,针对目前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给学生较充裕的时间,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以培养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工作、论文写作的能力。这些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能力和强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是一种综合的训练,反映了目前和今后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2.模拟教学和案例教学

根据林业投资经济学与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在其教学过程中,采取一些模拟教学和案例教学是十分有益的。比如,在讲授证券市场和股票、债券等投资工具的内容时,可采取“模拟股市”法,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在课堂上模拟股票交易的实际过程,学生分别以不同的角色进行具体操作,并取得各自的“收益”。另外,在教学中,除了随时列举事例外,还应采用案例教学法系统地讲授有关实例,特别是投资项目、投资微观评价与决策方面,案例教学法可以增强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9)

青海省共有土地4644.9万亩,其中林地面积占据了4.3%,即39.66万公顷。随着当前青海林业发展的不断进步,其在和我国的其他省份的林业发展相比,其还处于落后的发展模式。在青海省实施可持续发展对提高青海省的林业资源的发展,提高其在林业管理中的管理的规范性,为其后续的发展创建有利的条件。

1 当前青海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林业资源发展成为了现代化自然资源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到本世纪中叶,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实施,主要以“山川秀美”为目标,由此可以看出,在当前林业发展中,相关部门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处理好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确保林生态建设的顺利落实。青海地区的林业的发展其在我国政府机关单位等的重视下,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性政策,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改善了青海省发展的生态环境的同时,资源浪费的现象有所缓解,并且其还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

林业资源是一项公益性事I,是资源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生态性资源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林业资源的建设和发展造福人类子孙后代的大事,因此,这是一项公益性质的,需要社会共同参与的重大公益事业。

2 青海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模式

林业资源发展的过程中,可持续性发展模式的制定是依据青海省的林业资源发展现状以及青海省的当前的各项林业政策制度性文件制定的,是结合了青海省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其土地情况制定的。青海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实际制定中,结合现有的发展模式,在弥补其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时,促进了当前青海省的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其主要的内容有:

2.1 大力开发生态经济林

随着青海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生态经济林业的开发是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了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效益的提升。根据目前青海林业发展的现状来看,进行林业的发展和种植是需要根据其发展的现阶段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水利条件等综合考虑的,优质的林业发展是需要其筛选优质的树种,这样才能保证基本的种植的树木的质量,这样才能保证其林业的经济效益,才能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在这一方面青海的林业部门其选择的是一些经济价值比较高的植物,其包括一些可以实现果实利用的浆果类植物。这就使得其在发展中不但形成了自身的产业优势,还能提高果农的实际的经济效益,促进地域内的经济发展。

2.2 加强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开发力度

相比国外发达国家的林业发展,我国的非公有制林业在发展比较慢,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森林的发展逐渐向着利益化目标发展。这些就为我国的林业资源的发展提供了机会。机遇。青海林业资源在进行非公有制发展时,在相关部门及科研人员的指导帮助下,取得了一定的程度。在其实际开发中,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青海省的现状来看,青海省荒山众多,其都需要绿化,这就会为林业的发展提供了土地条件。

其次,我国目前在工业化发展阶段,国内的建设离不开木材,木材当前是供不应求。非公有林业模式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满足我国当前工业化发展的需求。

最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很多,这就为林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人力资源。

这些都对我国的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目前我国在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法律方面还没有形成规范的法律体系,导致非公有制林业发展还缺少必要的法律依据,这就直接影响了我国的林业建设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

2.3 充分认识和全面发挥人工林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作用

根据目前我国林业资源的实际的发展情况,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人工林的种植面积变得越来越大,不但充分的发挥了自身具备的经济价值,而且还为环境保护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根据清海地区现有的林业资源,通过不断的开展园林种植活动,使清海地区的森林面积得到有效的扩大,清海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并且还能够取得多种森林经济效益。除此之外,对于人工林在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外,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推广人工林种植。

3总结

总而言之,加强对青海的林业资源的发展和建设应该从其根本上认识到青海省目前进行林业建设的迫切性,以及林业建设对青海省的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的作用,然后才能根据科学、高效、实际的原则制定青海省林业发展条例,结合不同地域内的实际的自然条件,将林业资源和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青海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樊金拴,颜茹,何玉杰;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李磊;;浅析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4年

篇(10)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所在。进入21 世纪之后, 林业经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过去单一、粗放的经营管理向精准、系统的模式转变,因此提出了“精准林业”的概念,即指尽可能的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对有关林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进行收集、存贮、传递、处理、分析和利用,建立包括林业数据库、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森林资源核算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模拟模型系统、计算机网络、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远程通讯等一体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现代林业技术体系,而这一切都必须依赖于信息技术[1]。

1 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是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功能的技术。

1.1内涵和外延

信息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融合,将形成以智能多媒体信息服务为特征的时空大规模信息网,是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主要手段实现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利用等功能的技术总和[2]。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技术:

1.1.1传感技术——信息的采集技术。传感技术是扩展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功能。进行信息识别、信息提取、信息检测,它几乎可以扩展人类所有感觉器官的传感功能,传感技术、测量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遥感技术,使人感知信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1.1.2通信技术——信息的传递技术。通信技术可实现信息快速、可靠、安全的转移。可以看成是从“现在”向“未来”或从“过去”向“现在”传递信息的一种活动。

1.1.3计算机技术——信息的处理和存储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主要实现对信息的编码、压缩、加密和再生,存储技术有内存储技术和外存储技术,主要实现计算机存储器的读写速度、存储容量及稳定性的管理。

1.1.4控制技术——信息的使用技术。控制技术即信息使用技术是信息过程的最后环节,它包括调控技术、显示技术等。

1.2信息技术功能

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①信息识别:包括文字识别、语音识别和图形识别等。通常是采用一种叫做“模式识别”的方法。②信息传递:实现信息快速、可靠、安全的转移。③信息处理与再生: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基础上,还可形成一些新的更深层次的决策信息,这称为信息的“再生”。信息的处理与再生都要依赖于现代电子计算机的超凡功能。④信息施用:是信息过程的最后环节。

1.3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高速、大容量。速度越来越快、容量越来越大,无论是通信还是计算机发展都是如此;综合化。包括业务综合以及网络综合;数字化。一是便于大规模生产,数字设备是单元式的,设计非常简单,便于大规模生产,可大大降低成本。二是有利于综合,每一个模拟电路其电路物理特性区别都非常大,而数字电路由二进制电路组成,非常便于综合,要达到一个复杂的性能用模拟方式往往综合不起来;个人化。即可移动性和全球性。

2 林业信息技术的发展

2.1林业信息技术

林业信息化并不是一个新概念, 发达国家60 年代初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化开始进入各个领域, 并逐步实现了系统化、深入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随着DBMS 的发展和完善, 以属性数据管理为主的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盛行一时, 这类系统采用数据库技术进行组织、存储、处理和分析, 提高了数据处理的质量和速度, 推动了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不难发现, 这种单纯分析属性数据的方法, 缺乏对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的综合分析, 因此利用它形成的决策信息, 有明显的局限性。到90 年代, 林业信息化有了全面的扩展,形成了以3S技术为支撑,采用RS监测与地面调查技术相结合的双重分层抽样遥感监测体系[2]。

2.2林业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林业部门从80 年代初开始使用DBMS 进行生产管理, 采用的是局部( 部门) 引进, 局部消化的方式。80 至90年代末, 国家林业局( 原林业部) 在1992 年设立信息中心,开始了信息化建设的点滴积累, 提出了“数字林业”建设目标, 建立了森林资源数据处理系统(DPS)、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MIS)、森林资源决策支持系统(DDS)、林木良种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经济树种在线查询系统等。进入21 世纪,“数字林业”建设进展顺利, 林业信息系统已覆盖全国, 基于“3S”技术的森林资源、造林绿化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现代化林业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建立。林业档案数字化工程已完成,国家林业局政府网站建设进一步完善, 内容不断丰富, 信息量不断增加, 并与新华社、国家图书馆等70 多家网站建立了链接, 林业信息化建设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3]。

3 信息技术对林业的影响

3.1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根据林业政务信息化“十一五”工作的核心内容[4],林业政务信息化建设围绕国家“三网一库”建设的要求, 利用网络技术搭建了技术先进、运行稳定、功能相对齐全的网络平台, 建设了国家林业局门户网站、办公业务网、办公业务资源网和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及专业数据库。提出了林业信息库建设方案,实现人员、树种和野生动植物数据收集、存贮、传递、处理、分析、利用、,基本完成了无纸化办公[4]。

3.2林业经营由粗放转入精准

围绕“精准林业”,各级林业部门在二类调查中利用遥感、航片、卫片、无人机、地面近景摄影、三维激光扫描、电子角规、GPS定位等技术进行数据的精确获取,通过GIS进行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管理,完成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和林业专题图的制作;在森林火灾的预测预防上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实现火点位置查询和林火蔓延模拟,并计算最佳扑火路线和扑火时间,科学合理的制定扑救方案;在造林地块和造林方式上利用GIS将坡度图、坡向图、土壤图、高程分带图和森林区划图进行叠加作为立地分析的复合因子图,进行适地适树的分析,使林业由粗放经营转入精准经营[1]。

3.3规划森林资源管理

在发达省份的林业部门已经将GIS技术、ES技术、DSS技术、空间数据挖掘技术结合,依据森林资源管理的基础信息,建立了造林专家知识库、决策支持模型库,在数字化图上实现造林决策、获取造林规划图,并对林分和单木的区域生长量进行预测和模拟,实现森林资源管理的优化和规划。

4 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4.1应用不够深入,信息资源浪费

林业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投资巨大,但目前林业信息化开发、应用不够,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5]。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森林资源核算系统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才起步,目前只限于利用计算机进行林业数据采集、处理、属性数据管理及各类专题图制作等研究,对于进行空间数据分析和从这些数据中进行挖掘,宏观快速提供森林资源信息,优化森林资源管理上没有形成规模。因此应该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合理建设适合我国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网络体系,实现资源充分共享。

4.2精准计测、监测在林业上的应用没有普及

目前,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正加速渗透和武装林业。特别是“5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已成为科技兴林的重要手段。卫星遥感、红外监测、飞机化学灭火等高新技术使森林预测、监测、控制、病虫火害防治、荒漠化防治、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等过去无法用常规技术或手段解决的问题,现在由于RS和GIS的介入开始变得相对容易。但在森林经营和管理中的应用范围和水平,完善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网络,提高森林灾害发生的预测预报率,实现森林培育和管理中的减灾增效,探索建立森林养分和肥料信息系统,完善林木育种软件及丰产栽培模型,适度发展“精细林业”,精准森林资源核算的应用上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普及应用。因此国家林业局应宏观调控并加快国家林业局网络工程建设,建立并完善各类林业专业库、各类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决策支持系统设,促进林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

4.3林业高新技术人才缺乏

林业信息化对人才的要求很高,不但要有专门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RS技术、GIS技术,还要对林业知识有所掌握,目前我国特别是基层林业单位,从事林业信息研究、网络管理,3S技术的专业性人才奇缺。因此应该加大林业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培养更多的林业高新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冯仲科、赵春江、聂玉藻等著。精准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6第1版.

篇(11)

中图分类号:F30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森林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过度的幵采以及不合理的利用方式都在不断削弱自然资源基础,不但缩短了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寿命,还影响了可再生资源的更新速度,结果就是将自然资源变成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纵观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已经成为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更为有效的保护与管理自然资源,并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已经成为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森林资源有着重要的地位,是生态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森林资源起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充足原材料的作用,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传统的林业资源经营和管理工作中,通常都是将工作重点集中到木材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上,而很少忽视森林资源中其他价值,这就造成整个森林资源中出现明显的管理不平衡缺陷,给森林资源发展带来影响。现代社会发展中,林业工作人员基于森林资源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就林业生产经营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工作将实现资源新价值作为主要的工作重点,进而采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来进行森林资源管理。

2 我国目前森林资源管理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中,其管理主要对象为林地、野生动物、林业环境以及林木材料。而在现阶段管理工作中,通常都是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体制为主,优化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和提高管理工作水平,结合现代化科学技术实现信息化管理系统。在现阶段林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2.1 森林资源经营范围发生变化而产生新的管理问题

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森林管理资源是围绕树木生产经营为中心展开的林业管理工作。这种管理工作是围绕树木这一核心进行林业资源面积、树木生长情况和森林资源的采伐现状进行调查,并作出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近年来,随着人类对林业资源认识的不断提高,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也由传统的管理模式朝着现代化、多元化管理模式转变。森林资源管理工作随着目标的不断丰富和拓展,其传统的专注于林业生产的管理体系逐步朝着森林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的方向发展,生态建设也逐渐成为森林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伴随着近年来各种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不断更新和推进,森林资源经营对象也出现了新的改变,其由传统的人工存林和用材林的经营范围不断扩大,拓展到目前天然林的领域当中,同时由于森林资源繁衍出的各种生物质能源和生物材料的广泛采用,森林管理工作也逐步囊括了这些方面,将这些管理工作形成了一种新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的出现与产生给企业经营发展带来了新的难题,同时其与传统经营管理策略存在的不同方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与经营。在近年来社会发展中,无论是森林经营管理工作对象、目的以及调查结果和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并且森林管理经营工作也充分体现了我国森林资源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

2.2 林权变动带来新要求

在目前的林业生产经营工作中,以科学化发展观为主要指导思想,深入分析森林资源的管理现状和形式,结合目前社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基础进行深入总结和研究,进而制定出新的林业资源管理工作模式。

3 我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取得较好的成绩

近年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工作中能够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强化管理体制。在森林资源管理中强调服务至上,在工作中积极努力,不断进取,同时要培训员工的基础知识和创新管理理念,这种做法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应用较为明显。

3.1 森林管理体制完善逐步完善

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主要是围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工作,同时对其相关配套任务提出了完善的思考理论。通过多年的林业改革和创新,其逐步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利、利有其责的林业管理体制,这种管理措施和方法的广泛应用为林业生产发展提供了改革动力,极大的解放了林业生产能力,提高了林业管理技术水准。就目前我国社会生产技术发展中,林业管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得到了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农民群众的全面配合。这就为林业管理体制和技术的完善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依据。

3.2 林地林权保护更加规范有序

在过去的社会发展中,由于林业破坏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十分严重,在现代化科学技术下,实现合理有效的科学技术管理是目前工作人员探究的重点,也是林业企业发展的主要前提。在林业发展中能够,既要保证现代化林业建设覆盖率目标,同时还要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通过过去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得出,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林业征地目标基本编制明确,林地保护利用逐步规范,同时对于林业生产技术管理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与优化。

3.3 森林资源监督执法能力明显提高

一是森林资源监督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经过多年实践,我国森林资源监督工作逐步形成了联席会议、监督通报、案件督办、跟踪检查等一系列制度,为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监督机构还聘任了基层森林资源监督工作联络员,充实和完善了监督体系,使森林资源监督的整体功能得到有效发挥。二是森林资源管理队伍素质得到切实加强。

4 正确把握我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工作的方向和原则

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和林权制度改革对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林权制度改革是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重大举措,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激活各类林业生产要素,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

4.1 高质量地完成林业发展区划、矿区植被恢复规划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这三项工作都是国家林业局党组确定的重点工作。

4.2 认真组织实施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及林地保护管理的相关政策。一是要做好征占用林地定额的分解落实工作。二是要抓紧出台征占用林地专家评审办法,今后原则上对征占用自然保护区、重点公益林区和森林公园等生态区位重要的林地,都要经过专家评审,各地也要抓紧建立省级评审专家库,出台相关办法。三是要尽快建立征占用林地预审制度。

结束语

森林资源是林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森林资源状况是衡量林业工作成效最重要的标准。森林在发展过程中因受人为经营活动和自然因素影响,森林资源始终处于消长动态变化之中,因此,必需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与监督,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

[1]徐永飞.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法律制度研究.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04,01:

[2]张美华.中国林业管理体制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2,05,01:

[3]邢红.中国国有林区管理制度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6,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