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城镇建设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人员缺乏凝聚性。目前,我国许多新建的小城镇的人口数量不多,通过统计分析建制镇的平均人口数量小于3000人,人口组成主要以当地居民为主,只有少量的外来人口,并且还有一些建制镇的人口数量还表现降低的趋势,城镇建设严重缺乏凝聚性。
(3)小城镇建设采用生搬硬套的方式,缺乏独有的特色产业。目前,我国许多小城镇的建设依然采用生搬硬套的方式,小城镇建设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同时也没有形成小城镇独有的特色产业,导致小城镇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
(4)环境状况较差。目前,我国许多小城镇为了加快经济发展进程,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大量引入污染程度高、能耗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同时,小城镇中乱扔垃圾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方面是由于城镇居民素质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小城镇政府并没有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导致生活垃圾、工业垃圾随处可见,严重的污染小城镇环境。
(5)粗放用地,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普遍较低。我国尚未创建完善的节约用地调控机制,许多小城镇在建设的过程中采用粗放用地的方式,导致小城镇的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用地结构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此外,还有许多小城镇在建设的过程中只考虑短期利益,侧重于新区的经济建设,对于旧城改造等方面的投资相对较少,导致小城镇的土地利用率普遍不高,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6)小城镇建设质量方面的问题。在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过分重视追求进度和美观而忽略了过程中的控制与管理,放松了对小城镇建设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导致小城镇建设的住宅存在许多质量问题,一些房屋不仅使用寿命短,还经常出现质量问题,这不仅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还限制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进程。
2加快小城镇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
(1)多形式、多渠道的筹集资金,加快小城镇基础建设。首先,国家应该平衡对于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增加对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让农民群众充分的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在政策方面,国家还应该鼓励外商、个人、集体等增加在小城镇发展与建设方面的投资,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筹资方式,增强对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再者,还可以采用有偿使用的方式,实现城建资金的良性循环,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有效提高小城镇的凝聚力。小城镇建设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小城镇建设要有品味,要体现珍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镇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因此,为了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应该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针对小城镇的现状,采用属地和职业的方式对居民进行户口类别的划分,如果在其他小城镇具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或者固定的工作,则允许其落户,并且和原有居民享有系统的权利和待遇,例如,就业、社保、子女入学等;其次,针对农民宅基地,采用以县为基本单位的方式,对原有以及其他居民的宅基地进行统一的规定和筹划,这样能够加快农民向小城镇迁移的速度,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3)发展特色产业与优势产业的有效策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小城镇建设对地方经济的依赖程度在不断的提高,特色产业以及优势产业已经成为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因此,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应该创建地方的特色产业与优势产业,始终坚持走特色产业和优势经济的发展道路,集色产业逐渐的形成优势产业,这样能够吸引更多投资者的眼光,这对于小城镇经济的发展以及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小城镇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的特色资源,创建多元化的筹资机制与投入渠道,对于具有经营价值、商业价值的市场资源、文化旅游资源、土地资源等进行重新包装、策划以及创意开发,鼓励外资、民间资本以融资、联营、合作、合资、独资的方式参与到小城镇的建设中,这样能够将自身的特色产业发展成优势产业,尽快的形成优势经济,加快小城镇的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
(4)加强环保工作,实现小城镇环境、社会、经济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小城镇在规划以及发展地方经济的过程中,不能以污染环境为代价,而是应该重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同时采用多种措施与方法治理环境,实施以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为中心的环境治理战略。此外,还应该在小城镇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增加风景林地、环城绿化、企业绿地、公园绿地建设等,有效的改善小城镇的环境条件。
(5)加强总体规划,强化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土地利用直接关系到小城镇的规划与发展,通过加强总体规划,能够对规划区内的全部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所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的是各级人民政府贯彻和执行国家关于土地利用政策,根据当地发展整体规划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土地供给能力、建设用地需求以及环境保护等要求,编制的土地资源利用计划。通过加强总体规划,能够有效的协调各个部门在用地方面存在的矛盾,同时对于小城镇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城镇规划等具有指导、协调以及宏观调控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小城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为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指明方向,以此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6)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小城镇建设的整体管理。想要提高小城镇的建设水平,必须有懂技术的专业人才,一方面,可以邀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小城镇建设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并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选送青年学生到大中专技术学校进行培训和再教育,通过专业性的教育,能够为小城镇的基础建设以及特色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人才。
2.巧妙设计,分层授课。
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采用集体授课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一般来说,优等生基础知识扎实,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他们采用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的自主性得到锻炼,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中等生基本能够掌握基础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缺乏勤奋好学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对这一层的学生按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后进生缺乏自信心,知识欠缺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应按学科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注重基本知识的落实,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潜能的开发,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会思考,掌握学习方法,督促完成学习任务。
3.针对差异,分层练习。
中小学教学中,学生的课业练习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分层教学中,分层练习的作用更是不容轻视。如何使各层次学生能真正从练习中有所进步,“掌握尺度”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是分层练习的重要一环。练习题的设计要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程度设计了高、中、低三个层次形成性练习,第一层针对优等生可设计对新知识深度挖掘、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激发优等生的探索欲望。第二层根据新知识点的变化设计稍有难度的习题,中等生仔细思考后可以顺利完成,后进生努力后也可以做出来。第三层针对学困生,尽量根据大纲的基本要求设计基础练习题,提高学生练习的自信心。
4.根据差异,分层评价。
小城镇是城乡共融的对接平台。小城镇的发展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开启了城乡交融的大门。具体体现在:小城镇是城乡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信息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对农村的制约尤为突出,在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和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农民无法全面及时地得到市场信息,必然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节奏和农产品的销售,小城镇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协作能力相对较强,信息相对灵敏,人才比较集中,是促进城乡信息交流的最好平台;小城镇是城乡市场对接的平台,我国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城市大量工业品积压,农村商品供应品种少,选择余地不大,同时随着城市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对绿色食品、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大,小城镇成为城乡互通有无、完成市场对接的平台;小城镇是城乡人才流动的平台,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性问题突出,一方面城市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相对过剩,而另一方面农村急需大量高素质人才,同时又滞留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小城镇可以发挥在城乡人力资源的双向流动中的纽带作用,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引导城乡人才有序合理流动。小城镇是深入农村腹地,传播城市文明和辐射农村经济的桥头堡。小城镇向处于广阔农村腹地的农民传播了城市的思想观念、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生活方式等,成为广大农民接触现代城市文明的媒介。小城镇的发展使许多农民的进城愿望变成现实,率先进城的农民以自己抚育文明的生活体验,向“后来者”展示着城市的魅力,为城市化做着无声的宣传。而且小城镇的乡镇企业在资金方面对农村的“反哺”作用,使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提高,小城镇涉农企业的发展有效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
小城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首先,城镇是农村乡镇企业的最佳聚集地,这既可以解决“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侵占耕地、污染环境等问题,又可以资源、环保、规模效益、公共设施等综合优化理想效果,同时小城镇也是未来变动升级为小城市乃至中大城市的前提。从农业现代化内涵看,小城镇为农业环境现代化提供了空间环境,而空间环境是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依托和载体,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其次,从农业产业方面看,小城镇发展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小城镇发展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迁移并逐步实现“农转非”,这样可以实现农村土地的合理流动和土地集中化、经营的规模化、管理科学化,从而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条件;第三,小城镇发展为农民现代化,即农民知识化、智能化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可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教育、文化、卫生、餐饮、娱乐、信息、保险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为进入小城镇的农民知识化提供各种方便条件,另一方面也对农民实现非农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改变及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快自身现代化步伐。
小城镇是繁荣农村市场的有效途径。是继续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需要。农村非农产业以及小城镇的发展虽然有效弱化了城乡二元结构,但城乡差距依然存在甚至一定时段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缩小城乡差距、改变二元格局的根本途径是减少农民增加市民;发展小城镇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小城镇具有聚合辐射功能,在一定范围内能将各种生产要素聚集起来,将生产与消费结合起来,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商品生产和流通,建立各具特色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小城镇作为农村的区域中心,是提供各种服务和信息的基地,发挥着纽带作用,有效地把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将城市与农村连接起来,把封闭和分散的农村市场纳入到以城市为中心的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中。小城镇是开拓农村市场,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重要载体;加快推进城镇化,尽早改变我国城镇化滞后的状况,以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全社会已形成共识。而通过大中城市来吸纳农村人口,其潜力是不大的。如果以小城镇的人口占我国城镇总人口的比例作为小城镇对城镇化贡献率,可以看到小城镇对推进城镇化进程、 提高对城镇化的贡献率发挥着重大作用;发展小城镇是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内需的需要。小城镇的发展能够带来农村人均占有资源的增加,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务农农民的收入有较快增长,从而最终缓解我国内需不足的矛盾。发展小城镇是农民集中到小城镇居住,有利于引导农民移风易俗、革除陋习,破除封建迷信,崇尚科学,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小城镇改变了农民的居住方式,打破了一村一族的居住格局,有利于促进农民转变小农意识,树立起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市场经济意识、法制意识、道德意识、开放意识,养成讲卫生、爱清洁、讲公德的良好风尚。发展小城镇,拓宽了农民就业空间,有利于减少农村纠纷,净化社会空气,维护农村稳定。
二、东兴区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历史回顾(3个发展阶段)
(二)现状分析(国际、国内城镇化水平发展,目前正进入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加速时期,如何把握机遇、审时度势,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
东兴区1989年拆县建区以来,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有进城求发展的迫切要求,农村城镇化的条件已经成熟。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为东兴区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战略提供了保证。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对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要“搞好小城镇建设”,十五届三中全会《决议》进一步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在十五届四中全会闭幕会讲话中又强调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小城镇建设,都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应该提上议事日程,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拿出方案,加紧实施”。20__年,又颁布《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省、市、区党委、政府对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战略都高度重视,建立了由主要领导参加的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加强了对这一工作的领导。他们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对搞好小城镇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对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研究解决。所有这一切都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证。经济结构调整,为东兴区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战略提供了前提。在结构调整中,城市较小城镇而言,土地资源紧缺,劳动力成本高,于是就将一些产业转移到农村小城镇;而许多富裕起来的农民又到小城镇兴办企业,发展二、三产业;一些传统的产业,也转向发展二、三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于是作为乡镇企业载体的小城镇就发展起来了。农村经济实力的增强,为东兴区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战略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为小城镇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为东兴区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经验。实施“小城镇、大战略”的方针,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到20__年底,东兴区共有建制镇(不包括三个街道办事处)25个,镇区人口达万人,特别是中心镇发展较快,一些条件较好的中心镇被区上作为发展重点,在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了优惠政策;住宅建设稳步发展,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到20__年底,小城镇人均建设面积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远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新建住宅中,楼房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到20__年达。住宅内部设施日益配套,功能趋于合理,居住条件和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城镇的基础设施、生产设施、教育文化设施、公共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大,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到20__年底,小城镇人均公共建筑面积平方米,的建制镇用上了自来水,全部建制镇通了电,部分小城镇建起了液化气供气站和有线电视。涌现出了一批规划合理、特色突出、环境优美、卫生整洁的小城镇。这些小城镇的发展,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也为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经验。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是中国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战略的不竭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特别是广大农民要求进城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由于政策鼓励,一些在农村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民,纷纷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以求在城市作更大的发展,有的在城市买房、买车,把子女送到城镇接受教育,享受城市的现代文明;有的农民,由于农村耕地少,就业困难,就到城市打工,每年上万农民工进城务工,就反映了就种状况;还有农民自己起来建造城镇,广大农民这种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进城和造城,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不竭的动力。
(三)存在问题
1、思想不解放。东兴区在小城镇建设上长期走一种固定保守的建设模式,没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没有认识到小城镇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是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促进乡镇企业适当集中和结构调整,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的根本途径。
2、规划不严肃。东兴区在小城镇建设上没有因时制宜地对小城镇规划进行深化,规划随意性大。
东兴区在小城镇建设中没有因时制宜地对小城镇规划进行深化,规划随意性大。规划在先,建设发展在后,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的小城镇,必须用成熟的思想指导其建设,以保证小城镇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但长期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存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造成城镇布局不合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上级政府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科学的管理;城镇干部大多来自农村基层,对城镇建设的规律不很熟悉;城镇干部更换频繁,由此带来的短期行为使规划执行丧失了连续性,一方面使得小城镇数量盲目扩张,布局分散,乡乡有镇,另一方面又使得小城镇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小城镇规划单纯地就城镇论城镇,忽视了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当前的小城镇规划,往往只从小城镇本身出发来考虑问题,忽略了其所在县域的城镇体系规划。各个小城镇过分扩大各自的中心地位和对外所产生的吸引力,导致各个小城镇性质相似,毫无特色可言。并且,由于缺少宏观调控,小城镇内部基础设施呈现“小而全”的局面,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小城镇的盲目建设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生态环境质量难以保障。在目前我国西部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这一问题表现地比较普遍。过境公路穿越镇区,“马路经济”较为普遍。从我国西部现有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多数小城镇往往是沿过境公路两边逐渐形成的,形成了明显的“马路经济”。这在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中也比较普遍。在这种情形下,公路与小城镇之间并不分设,也没有明确功能分工,过境公路既是小城镇内部的主要交通性道路,也是小城镇内部的主干道,逐渐形成了小城镇公路两侧商业服务业集中、行人密集、交通拥挤等混乱现象。究其原因,这些类型的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是因为小城镇在建设中资金紧缺,而过境公路无疑是利用国家投资、搞活本地经济的切入点。这种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盲目沿过境公路进行小城镇建设的行为,在建设初期,无疑会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带动小城镇的相关产业,为小城镇提供了商品交易机遇,传达了外界需求信息,使小城镇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更加密切。但从长远来看,这种轴向开发模式大大降低了过境车流的通达性,给小城镇布局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造成了资源的更多浪费。过分强调小城镇的轴向发展模式,必然会导致对小城镇核心区的建设,使商业、服务业集中于国境公路两侧,忽略了小城镇内部居民的生活需求,影响到小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这类建设用地多是夹公路建设,纵深不足,致使小城镇内部市政工程措施无法开展,各项市政工程也无法发挥其正常的功能。
3、体制不健全。东兴区在小城镇建设上没有建立健全有利于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机构及管理办法。
4、服务不到位。东兴区在小城镇建设上没有研究制定更多的有力有效举措,不能及时分析处理好小城镇建设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三、加快东兴区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1、强化领导,突出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性。农村经济要发展,农民要增收,依靠农业本身提高效益的思路不足以取,要坚持思想大解放、认识大提高,针对个别基层干部在东兴区小城镇建设上的错误认识,始终坚持发展是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把发展经济作为小城镇第一要务,积极引导干部、群众认识生产力,掌握资本;挖掘生产力,积攒资本;发展生产力,增加资本;扩大开放,引进资本。要积极引导农民进镇做工、经商、办企业。一切以发展辨是非,以发展评得失,以发展论英雄。要大胆改革,大胆实践,坚持先干不争论,先试后评论,先做再议论,面对矛盾不回避,面对改革不动摇,面对议论不争论,允许试,允许闯,争取时间发展,让实践作结论。坚持正确的,完善不足的,引导扭曲的,改革错误的,宽容失误的。真正做到创新不跟风,争先不争论,依靠不依赖,引导不误导,使大家立足镇情心系群众,开拓创新,大胆实践,把思想集中到发展上来,把精力用到改革上去,招商引资放手发展私营个体经济。要进一步强化对小城镇建设的领导,
2、因地制宜,突出小城镇建设的特色性
小城镇建设切忌“千城一面”。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城镇化的进程,小城镇建设的速度也随之加快。但在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之中,不能忽视小城镇风格特点的研究,对小城镇自身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个性特质的把握。由于小城镇建设属于城市的范畴,所以规划工作者不能以大城市的规划模式来指导小城镇的建设,不能以棋盘式道路为主、小城镇中心不宜设市场、民用建筑不能般高,不能套用大城市的建筑布局。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小城镇外部交通的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与心理因素的变化等因素也影响着小城镇的发展规模。一般而言,当小城镇的人口规模达到5万人以上,才能发挥集聚作用,而东兴区小城镇规模大多在1万人以内,小城镇内部的生存环境、就业状况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城市;同时,小城镇内部例如住房制度、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和社会公用设施水平等诸多因素构成了农村居民进城的门槛。因此,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将目光由大中城市转向小城镇,首先要使小城镇实现经济上的飞跃,带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集聚效应。
对于小城镇发展中没有特色的问题,在对小城镇进行规划时,应首先对其所处的大区域背景进行宏观分析,确定小城镇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突出小城镇的产业特色;其次要尽量保持小城镇原有的格局,小城镇小巧近人的规模尺度、环境优美的山水风光、自然亲切的田园气息都可以巧妙地利用以强化小城镇的建设特色。一个城市,只要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城市才有了自己的个性与灵魂,才有生命力。
3、科学布局,突出小城镇规划的严肃性
小城镇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陈怀录认为,在明确了这一点要求之后,解决目前我国西部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对于小城镇规划就城镇论城镇的问题,要重视城镇体系规划。小城镇不可能脱离其所在区域而独自发展,而必须在大区域背景下,协调好“点”与“面”的关系,才能使之健康、合理地发展。所谓城镇体系规划,就是要通过区域人口、产业与城镇的合理布局,协调体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体系之间、体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方面的联系,运用现代系统理论与方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效益最优化,实现体系整体利益的不断增长。同时,通过城镇体系规划,综合分析小城镇所处的特定环境与其所具备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资源状况等特殊条件,合理确定小城镇在区域中的功能、地位与作用,进一步确定小城镇的性质、发展方向与规模,从而合理规划小城镇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使之更好地带动小城镇经济的发展。
对于小城镇沿马路轴向式发展的问题,应采取“近而不进,惠而不扰”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过境公路给小城镇带来的发展机会,又要将干扰程度降到最低,避免片面回避。在小城镇规划的过程中,应当首先优化小城镇内部的路网结构,突出小城镇核心区的吸引与辐射作用,尽量将小城镇沿过境公路一侧发展,合理组织小城镇内外交通。过境公路与小城镇内部道路要做到有效的衔接与组织,充分发挥过境公路的交通职能,合理规划小城镇内的生活性主干道,尽量减少小城镇内部道路与过境公路的平交道口,可适当采取局部立交的方式,减少二者的相互干扰。同时,可以通过对小城镇人口规模、经济状况和各行业优势的分析,客观地评估小城镇的实际消费水平,从而合理地确定小城镇商业、服务业规模,使小城镇各功能分区趋于合理化。
小城镇建设规划要有深度。首先编制小城镇规划要搞好“五个结合”与东兴区区域规划体系相结合;与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积极培训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积极培育农村市场相结合;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理相结合;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其次要处理好四个关系,第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第二要处理好生产与生活的关系;第三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第四要处理好需要和可能的关系;其三要注意八个问题;①乡镇企业要相对集中;②居住区的按排要合理凑;③处理好交通和城镇的关系;④处理好公共设施与生活设施;⑤要注意绿化的配套;⑥要做好各专业规划的配合;⑦要注意突出地方特色彩民族特色;⑧总体规划批准后要抓紧编制详细规划。
小城镇规划要着眼全局,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突出特色
要准确定位小城镇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首先,要尽快编制县(市)域内城镇体系规划,尽快形成“县城(市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的城镇体系新格局。准确定位中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在体系中的职能、性质。在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搞好小城镇规划。这个规划,要做好五个结合:一是小城镇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二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三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四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个体私营企业相结合;五是小城镇建设与调整社会结构相结合。规划要突出经济特色,突出社会发展,形成各自的特点。同时,力求从规划布局,从环境、绿化品位等方面反映出每个小城镇的个性与特色,形成自己的自然特色、人文特色和建筑特色。
在小城镇的规划中,要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既要坚持建设标准,又要防止贪大求洋和乱铺摊子。
中图分类号:F552文献标识码: A
概述:
巩留县地处新疆伊犁地区中部,伊犁河上游南侧,北濒伊犁河,南倚那拉提山及伊什格力克山,气候湿润,水土丰沃,植被繁茂,矿茂丰富,是伊犁交通要冲,也是伊犁州连通南疆的必经之地。巩留县小城镇作为初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农业产业化的服务平台,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地区城镇组合群体,使地区性经济发展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小城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经济的带动力量,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系统科学的观点,从微观到宏观,从静态到动态,从外部条件到内部功能,从时间到空间相互关连的因素来思考小城镇的建设问题。
一、强化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必要性
1.缓解大城市社会资源方面的压力
农业现代化使广大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城市由于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共设施等方面的明显优势,使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人口涌入城市.资料显示,截止2010年北京外来人口已由过去的500多万迅速突破1000万人,加上本地人口总人口超过2000万人,大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入学难、看病难、出行难、房价飙升,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时还应该看到,城市人口过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违法犯罪问题对社会治安造成的恶劣影响。如果城镇化水平有相应的提高,大城市所面临的这些压力将会得到有效缓解。
2.以小城镇建设为契机促进新农村发展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两个轮子、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关键在于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和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来增强农村自我发展活力。推进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路、桥梁、供水、供气、电力、通讯、排污设施、绿化、亮化工程等使小城镇的居住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同时健全新农合医疗保障制度,改善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发展提升小城镇居民的幸福感受度。通过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打破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尽可能让农民就地就近进城安家落户、安居乐业,促进新农村建设,尽早实现美好乡村,美丽中国的愿望。
二、我国小城镇建设与发展问题的新思路
1.确保小城镇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和规划执行的严肃性。在小城镇规划的过程中,要确保规划体制严密,明确规划的框架和体系,细化具体程序和形式要求;要确保规划内容科学,发展状况、需求变动和产业发展要求出发,通过实证调查统筹考虑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等相关因素,要确保规划过程公开,认真听取公民的意见,积极鼓励公民参与规划;要确保规划执行严肃,既要依法执行规划,又要引入公民监督。
2.形成特色产业。一方面,加强小城镇建设的经验交流,分析当地实际情况并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利用小城镇自身优势,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另一方面,拓展产业链,发展配套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如具有特色农林牧畜渔业的小城镇可以进一步发展深加工业,也可以发展生态旅游业等产业。
3.加强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和政府监管的力度,提高小城镇政府和居民的环保意识,提高资源利用率,鼓励他们走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道路。同时,加快小城镇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杜绝污水随意排放和生活垃圾乱扔乱倒现象。
4.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多建高层建筑,另一方面在其它基础设施建设时,不盲目图大图全,避免大办公楼、大广场等建设误区。
5.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城镇风貌,发展人文产业和旅游服务业,以保护促进发展,以发展加强保护。利用小城镇具有的较好自然环境的优势,吸引城市退休居民到小城镇养老,增强小城镇的消费能力和人口凝聚力。
6.提供良好的政策氛围,鼓励具有技术能力的外出务工人员回到家乡从事生产生活。向回小城镇创业的外出务工人员和大学生提供优惠的创业贷款,帮助他们将先进的生产技术用于生产活动,创造经济效益。加强小城镇与科研教育机构的联系,加快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7.保证小城镇建设所需的资金。提高上级政府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拨付额度,加强道路、通讯、电力和供水设施建设,提高交通物流能力,保障小城镇企业所生产产品的迅速流通。上级政府的资金支持应避免平均主义的影响,应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已经较成熟的、有较好发展预期的小城镇,待其取得较好经济成果时,再鼓励他们帮扶、带动周边的小城镇,实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引入私人资本进入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公私合营模式”资金来源丰富和管理运营效率高的特点。
8.放宽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取消城乡二元户籍结构,加快人口流动。取消大城市公民的特殊福利,统一全国公民的就业、求学、医疗、社保等方面的政策,使小城镇居民享有同大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同时也解除了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结束语:
我国的城镇化与小城镇的建设源已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在发展中要善于总结失败的教训,采纳推广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同时要借鉴我国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取得显著效益的兄弟县市的先进经验,进行不断的创新,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追寻城镇化与小城镇建设的新路程。
参考文献:
【1】张桂萍,如何推进我国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期刊论文],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9
小城镇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城镇建设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二、三产业提供条件,创造良好投资环境,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合理布局与健康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云南作为我国西南边陲的民族省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2.2上升到2003年的26.6,但仍远低于全国40.5的平均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云南的贫穷就是农村的贫穷,云南的落后就是农村的落后。因此,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小城镇建设,对有效破解贫困问题和“三农”问题,推动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云南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云南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建设速度加快。1999年至2002年,全省小城镇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34亿元,年均33.5亿元,到2002年底,全省各种小城镇已达1419个,建制镇发展到547个。同时,从1999年开始,省政府每年拿出30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扶持100个小城镇建设。与过去相比,全省小城镇体系初步得到调整,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提高,许多小城镇改变了过去几十年不变样、“以路为市”、“有房无路”等落后状况,小城镇的聚集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不同程度地增强。然而,目前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仍不高,尤其农村贫困面大,2002年底,全省仍有261个乡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贫困人口高达1050万人。由于受现有发展基础的制约,云南小城镇建设中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
1.小城镇发展不平衡,地域分布差异较大。由于云南境内山高谷深,94的国土面积为山区半山区,只有6的坝区(山间平原),各地的历史文化、经济基础和地理环境存在较大差异,造成全省城镇分布极不平衡。2002年,全省16个地州市中位于滇中、经济发达程度较高和地理环境较好的昆明、曲靖、玉溪和楚雄四州市集中了全省37.5的城市和39.9的建制镇,建制镇密度达22.7个/万平方千米,远高于全省13.9个/万平方千米的平均水平,而其它地区,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昭通、文山、思茅、迪庆、怒江等地州则因经济欠发达和地理环境及位置相对较差而城镇稀疏,建制镇密度不到8个/万平方千米,城镇化水平较低,小城镇对当地经济文化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
2.小城镇规模偏小,功能不全,经济基础薄弱。由于小城镇基本按行政管理权限和区划分布,空间布局不合理,加上投资分散和重复建设,导致小城镇规模偏小。2002年底云南包括建制镇在内的1419个各类小城镇中,90左右都是乡镇政府所在地,小城镇平均面积和人口分别为0.45平方千米和4656人,建制镇为0.84平方千米和6000人。由于规模小,各类要素的聚集能力差,市场发育不足,城镇功能难以完善,对周边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二三产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不发达,经济基础的薄弱导致小城镇的就业空间十分狭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十分有限。
3.小城镇规划建设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很多小城镇的布局缺乏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存在盲目铺摊子的现象,往往形成沿公路干线延伸的城镇带,房屋低矮占地面积过大,建筑没有特色和品味,生产、生活区混杂,没有进行合理的城镇内部功能分区,环境脏、乱、差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了城镇的整体外观,加大了环境治理的难度。另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相应的供水、供电、环卫等配套设施和邮电、通讯、金融、保险、文教、卫生等公共服务,投资环境较差,难以吸引外来投资和人才,而且建设资金短缺仍然是制约云南小城镇发展的突出问题。
4.相关政策不配套,障碍性制度改革滞后。城镇现有行政管理体制与小城镇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导致行政管理效率低下,很多问题难以协调解决。尤其是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计划生育政策、住房制度等成为农民离土进城的重要制度障碍。同时,农村以集体所有制为主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滞后也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缺乏挤出力量,农民“离乡不离土”、候鸟似的“两栖人”较为普遍,成为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聚集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加快云南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制度政策环境与之相适应。为了促进云南小城镇的健康发展,真正发挥其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应有的重要作用,目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优化布局,突出重点,分层次非均衡发展小城镇。云南是一个山区、民族省份,各地自然条件、人口规模、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有很大差异,因此小城镇建设必须改变过去按行政区划各自为政、遍地开花的做法,确立“控制城镇数量、扩大镇区规模、提高建设质量”的基本发展思路,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分阶段、有重点地组织实施。首先,以现有县城为骨干,同时选择基础较好、条件具备、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建制镇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实行重点扶持、壮大规模、提升层次、完善功能的发展战略,实现以点带面,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其它各项生产要素有序地向城市和这部分优先发展的小城镇聚集,形成规模效应,增强辐射能力,强化对周围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其次,在抓好重点小城镇建设的基础上,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对一般小城镇的发展也应积极给予扶持引导。对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一般但有发展前景的小城镇,应加强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监督与引导,在适度扩大规模的基础上重点提高小城镇的建设质量,逐步打牢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对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不具备发展条件的小城镇以及过近过密、分布不合理的小城镇,可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撤并乡镇,必要的可实行易地搬迁、转移安置,这样既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县乡财政负担,也可以集中力量,优化配置有限的建设资源。
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发展有特色和个性的小城镇特色是小城镇的灵魂,而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过程正是小城镇特色形成的重要时期。各地应围绕把云南建成“民族文化大省、绿色经济强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战略目标,高起点、高标准地制定小城镇发展规划,在立足城镇长远发展、增强城镇综合功能的基础上,努力在塑造城镇特色上下功夫,使各个小城镇的建筑群体景观、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都能充分体现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丰富内涵,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切忌贪大求洋、盲目模仿发达地区的做法。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先规划、后建设,长远规划、分步建设的原则,注重土地资源的合理节约使用,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加强污染治理,增强绿色意识,增加绿色空间,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大力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是衡量小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保证小城镇各项功能正常发挥的基本条件,必须把完善基础设施作为小城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针对目前云南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结合发展要求,下一步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完善能源供给、供水排水、道路交通、邮电通讯、垃圾处理,搞好镇区绿化美化、环境卫生,积极发展文教卫生事业等方面,以优化小城镇的发展环境。同时,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城镇的市场体系,根据当地的资源、产业优势和市场供需状况培育相关的专业市场、特色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搞好市场配套建设及相关服务,使市场成为带动小城镇及周围农村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加速器”,以增强小城镇对人口和产业的聚集功能。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has drawn high attention of the nation. As "the tail of the city, and the head of the country ", the small towns is showing its core status. So far, the governments at various levels have implemented the state policy of focusing on small towns construction and devoting to the guidance of planning. However, in today’s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re appears increasing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which means that we should take new measures to guide the health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Keywords: small towns;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green small towns
中图分类号: 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近几年国家加大对小城镇的建设力度,并出台了相应的文件和规范,促使小城镇快速发展,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小城镇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在党的十六大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为解决我国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克服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倾向,应树立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以绿色小城镇为中国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模式。所谓绿色小城镇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同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小城镇。”这便为我们指明了处于转型期小城镇的发展方向——注重绿色小城镇的建设。这是在转型期小城镇所应顺应的趋势(即在转型期中对已有一定基础的小城镇,我们应注重将其投入到建设绿色小城镇的行列之中),但首要的是要做好对绿色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
我国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小城镇规划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现状首先表现为城乡分割,无论是从物质环境还是经济层面来看,小城镇建设问题多是由于资源投入的方式所引起的,而资源投入的方式又会受到行政管理体制的左右。从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来看,多数都是对大中小城市问题的考虑,反而对与乡村有着密切关系的小城镇建设则兼顾不够,这便产生一些问题就是导致城市规划的有关法规和行业标准不太适用于小城镇的建设和管理,而小城镇本身单独立法和制定标准却很困难。因此,小城镇规划建设发展具有较大差异的现状就呈现出来,但自上而下的小城镇规划也只能依赖现有的小城镇规划标准而有所作为,间接导致了规划管理体制只能被动的与之适应而无法得以调整;其次是地域分割,小城镇建设一直存在着自发性和盲目性,其中表现在行政区划中,由于无法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建设,导致整个小城镇在建设中的重复浪费等;再次是部门的分割,由于城乡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在整个小城镇建设中各部门的划分有着一定的制约因素;最后是在管理制度方面,各级政府对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都很高,对管理和维护却很被动和滞后,这是在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现状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2.2 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管理制度,多数建设小城镇的行政管理部门都是盲目的扩张和盲目的攀比,使得小城镇在规划建设中脱离了实际。毕竟,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人口少,规模小,布局散,基础设施薄弱,这些都无法达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所必要的“经济门槛”,而小城镇一直处于农村系统中自然存在规划管理和政策导向不明确等突出问题。
小城镇建设管理应当明确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小城镇是城市的起点,是尚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属于“市”的范畴,从理论上已经完成城市化过程,不应包括在小城镇的范围之内,这是小城镇在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其二,小城镇建设为了避免不顾客观条件和经济发展规律盲目发展的倾向,对不具备城市化基础,水平较低的乡村集镇不应该作为大力发展的对象。
3 转型期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研究
3.1 规划编制完善度
对于小城镇建设来说,第一方面应有相应的总体规划,这是各级政府投入小城镇规划时必须做的,就目前来看,对所规划的镇来说并没有投入很大的建设力度,只是片面的对其规划,没有做深层次的调查研究。那么对处于转型期的小城镇我们应投入到绿色小城镇的建设中。因此,今后国家或各级政府在对小城镇做总体规划时应确切了解小城镇的基本情况,然后对其做更加切实可行的规划。
第二方面,规划编制的完善度还体现在对镇总体规划的实施上,无论是作为规划师的我们还是各级政府机构,尽管我们对镇总体规划经过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做出了一套完善的总体规划,但更重要的是将其落到实处,这对小城镇的发展和管理建设才有重要意义。
第三方面,主要是针对处于转型期的小城镇应注重绿色重点镇建设整体实施方案。在规划中应更多的注重“四节、一环保”,针对土地应做到合理利用,适时适地、合理规划。对建设绿色重点镇应在建筑设计方面尽量采取节能降耗技术。
3.2 管理机构建设
小城镇在管理建设机构方面需要一个城市和乡村全面协调的工作体系,而不是单一结构体系,这就需按照各级政府的职能进行分工,比如说设立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无论针对城市还是乡村建设,都应当做到管理层次分明,每个部门分工明确并配有相应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一定要体现出设立专项部门的意义。
3.3 建设管理制度
转型期的小城镇目标投向为绿色重点镇建设,那么管理制度也应侧重于此方面的设立。除设立健全的管理机构,还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便要求各级政府制定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健全城建档案、物业管理、环境卫生、绿化美化、镇容秩序、道路管理和防灾管理制度。
总体来看,无论是设立管理机构还是建设管理制度,前提是一定要得到上级政府的支持。首先,县级政府创建绿色重点镇要做到责任明确,真正发挥出指导作用,进行详细的工作部署,给予基层提供便利的条件。其次,在市场经济越发紧张的今天,建设小城镇的基础必然要有资金的支持,这也就需要县级政府对创建绿色重点镇提供经济和政策的持,以便建设绿色重点镇顺利进行。
3.4 镇容镇貌
小城镇建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其镇容镇貌,这可以说是评价小城镇建设好坏的门户。因此,各级政府应注重对镇容镇貌规划的投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居住小区和街道。居住是城镇居民的必备条件,也是最重要的。于是就要求各级政府关注其是否有乱搭乱建的现象。
(2)卫生保洁。环卫情况体现了小城镇的整体建设风貌,所以要求各级政府设立相关部门进行管理保证城镇无垃圾乱堆乱放,无乱泼、乱贴、乱画的行为。
(3)污染排放。如果城镇中有河流湖泊景观,就要保证工业企业或私人无直接向江河湖泊随意排放的现象。
(4)商业店铺。一般城镇的主干道是商业中心,是城镇最繁华的地带,人流最多。为维持良好的镇容镇貌就应当执行让商业店铺无违规设摊及占道经营的现象。
(5) 户外广告。小城镇的主干道还是街道旁应做到灯箱、广告、招牌、霓虹灯等设置符合建设管理要求。
(6) 道路管理。镇容镇貌完整性主要表现在道路管理这一层面,因此,规划建设管理在道路方面要保证路面及照明设施完好、井盖完整及盲道的建设。
4 结论
我们可以从国外小城镇发展的经验中了解到小城镇应当是“三分在建、七分在管”,而相对于我国来说多数小城镇的发展是“重建轻管”。本文特对转型期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转型期小城镇应向绿色重点镇方向发展。此外转型期小城镇应加强管理建设,重要的是提高小城镇的管理水平,注重专业型人才的引进,同时也要转变各级政府职能,使得转型期的小城镇更好更快的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城镇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之一。城镇化(urbanization)从根本上说,就是有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寻找到与其相适应的职业,稳定地在城市居住并生活的过程。是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农村地域广阔。农业人口占全国劳动人口7120%的背景决定了中国将走一条与西方工业化国家不同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就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基本特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城镇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提高了人口素质,改善了生活质量。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和纽带,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小城镇在城镇化大战略中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小城镇发展水平仍然滞后,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小城镇发展缺少经济依托。小城镇是城市和农村的结合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是对外发展的重要窗口。发达的二、三产业应该是城镇赖以生存的基础。目前,虽然我国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总的说来政府部门的投资仍然是最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在当前的财政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下,镇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上的投入力度还受“吃饭财政”状况的制约。乡镇企业到处布点,使积聚经济和人气的功能减弱。由于城镇城市功能残缺,企业进城的成本较高,往往是非农企业不愿进城,城镇因缺乏支撑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外来劳动力和人口难以进城立足,使城镇发展受到限制。
第二、小城镇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没有科学的规划,小城镇建设就会无章可循。就会变成一团乱麻。也将给小城镇的长期发展和未来建设造成隐患。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很多建制镇都没有一个明确的长远的、科学的规划。在管理体制方面,城镇的发展基本上被纳入农村发展的范畴,是实现农村城镇的主要途径,但是缺乏统一完善的布局和规划,有些地区在城镇建设时片面追求“高、大、新、全”,规划脱离实际,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增加了保护土地的压力。有些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缺乏超前规划,城镇内部工业、商业、住宅功能分区不明确,城镇基础设施薄弱,镇容镇貌差,城镇迟迟未形成规模。一些新建制镇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规划不到位导致畸形发展,重点不明显,特色模糊。
第三、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在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步伐的同时,由于“重建设,轻保护”,不少小城镇建设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环境管理严重滞后,随意排放和倾倒废气烟尘、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各类垃圾,导致大气和水体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重。据载,在东部沿海的辽宁、山东半岛、浙江、福建和珠江三角洲5个经济开发区,除厦门漳州等地区水质较好外,其它地区水源受污染河段竟达60%-90%。
第四、小城镇地方特色丧失。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融合当地自然环境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传统特色在逐渐淡化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些地方不重视千百年来形成的各自独特的景观和风貌特色,盲目建设。山地城镇模仿平原城市,平原追求水乡风格,与山比高低、与水比深浅,喧宾夺主,抢人视线,导致景观风貌破坏。如滇西北中甸建塘镇,其东城区建筑群的扩展不仅损坏了原有的城镇南北主线结构,而且五花八门的建筑式样也掩盖了藏文化的内涵。突出地域民族特色是规划的本质要求。
二、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一)、形成有利于促进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现有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要延伸到小城镇,而且一定要涵盖新进人城镇的居民。逐步打破长期限制劳动力流动、影响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根本约束。同时,要积极探索对新落户的城镇居民进行工作技能培训的措施,提高他们对城镇生活的适应能力。要加快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必须改革现行的行政体制,使镇一级政府能够统一组织和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各项工作,克服县(区)与镇条块分割的弊端,使镇政府成为一级比较健全的政府。镇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实现由以农村管理为主逐步向城镇、乡村管理并重的转变。镇政府要更多地履行其市场建设、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职能。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镇化新体制。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要抓好城镇规划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维护平街。其次要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要将基础设施企业化,要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和改革户籍制度。同时也要合理调节城镇产业结构和人口容量。提高城镇的消费水平。我们有理由相信,乘着十六大的东风,我们的城镇化道路会走得更好。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进城务工经商是农村城镇化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要正确认识农民工问题。善待农民工。对进城农民工要“减负、服务、留退路(不要急于收回承包地)”,以降低农民城镇化的成本,减少社会稳定的风险。 转贴于
二)、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小城镇建设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依托。资金紧缺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功能不完备,是制约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的重要因素。要积极稳步地发展小城镇,必须解决资金问题。而要解决小城镇发展中的资金障碍不可单纯依靠政府投资,而应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小城镇建设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在小城镇建设中,既要政府增加必要的投资,建立新型的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从制度上为城镇的发展提供资金,增强城镇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也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开拓资金筹集渠道,充分发挥民间资金的优势,建成后项目的管理权和收益权同时交给投资方,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回报。
三)推动规模生产和集约经营。城镇要依托特色产业,形成生产要素聚集,增强带动周边地区的能力。传统的农业已不适应目前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必须有步骤地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变。最重要的还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要认真选准启动项目,精心培育支柱产业,增强小城镇建设的经济基础。必须努力创造条件,把有条件的企业吸引到小城镇周围,使之适当集中,连片发展。规模生产和集约经营一方面要求人口集中居住,从而带来城市化效应,另一方面会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一部分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排挤出来。这部分从农业中游离出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必然要在农业以外的行业去寻求新的就业机会。
小城镇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角色,随着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如何合理地规划小城镇建设是一个核心问题。小城镇环境规划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努力解决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城镇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1小城镇规划设计遵循的原则
1.1以人为本,营造人性化的城镇新区
“以人为本”是小城镇新区规划设计应遵循的最基小的首要原则。因此,小城镇新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到城镇区居民们各方面的需要,针对老城区中显现出的各种弊病,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全面的人性化的规划设计。
1.2特色原则
特色是小城镇的灵魂,它可以树立小城镇良好形象提高小城镇的知名度,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如果有历史传承下来的特色固然很好,但即使没有我们也可以积极去创造,特别是生态景观特色方面,由于小城镇规模小形成特色的景观要素也少,故在小城镇的生态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个性与特色”,小城镇景观要“小而精,小而特”,要综合运用生态、文化的观点去创造组织这些景观形成“以人为本”的各自特色,也将避免“千城一面,万屋一统”的尴尬。当然,我们所说的特色一定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而不能生搬硬套。
1.3对现有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的节约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原则
水、土是人类的生命之源,生存之本,是小城镇居民赖以生存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基础,对它的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小城镇生态环境系统结构的演变与优化。目前许多小城镇土地利用粗放,摊大饼式扩张,有的是搞政府形象工程,有的是圈了地闲置几年不管。而对于日趋紧张的水资源,不仅因给排水设施简陋导致污染严重,而且从人为的节约意识上而言,造成的浪费也十分惊人。绝对不能把水土资源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即使是土地扩展潜力大、水资源暂且充足的小城镇,随着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人均资源必然减少。
2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以物质环境建设为尺度的规划设计模式,缺乏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
物质性的规划设计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表现为:“经济理性”和“发展优先”的思想。在小城镇规划与设计中,一般也将反映自然特征和状态的地形测量资料、气象资料和水文资料等作为分析和考虑的主要内容,并作为土地适宜度分析的主要评判依据,而地形地貌存在的生态价值则考虑较少。小城镇规划中的景观与绿地规划仍停留在追求空问视觉效果的形式层次,强调人工对环境的改造,以期在短期内获得崭新的景观。小城镇规划中的可持续生态环境规划仅仅注重于技术的运用,而忽视了规划手段本身。环境保护规划缺乏对小城镇总体的生态环境的保护观念,仍停留于运用技术手段控制环境污染的层面。
2.2注重“摊大饼”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历史文化的保护观念淡薄
小城镇规划中历史保护规划往往以旅游、景观等作为出发点,注重物质层面的实体保护。在保护规划的手段上以保持特定历史时期空间特质形态作为目标,而对非物质层面的因素,例如城镇的社会网络、居民生活的改变等涉及较少。以旅游、景观文物保护作为小城镇保护规划实施的前提。目前小城镇的保护规划往往是以文物保护作为原始动力和前提,以旅游开发作为保护规划的目的和尺度,以景观的建构和规划作为保护规划的成果和模式。在小城镇保护与更新规划的编制中,不注重本地特点,套用规划师心目中固有的特点与模式,往往造成保护规划完成后小城镇特色风貌与文化的缺失。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与矛盾在于对历史与文化的忽视,在小城镇规划中不注重本地的历史、文化与文脉,形成诸多的建设性破坏。景观的保护不应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小城镇景观的保护并不全是保护形象风貌和人知觉心理的连续性,还应充分重视小城镇景观深层文化内涵的连续性;景观的保护并不只是“建筑的文化特征演化的历史记忆的静态保留,更重要的是对形成该地区的建筑文化性的深层方式的留存和借用”。
3现代小城镇规划设计与建设的思路
3.1小城镇整体物质形象空间的塑造
3.1.1小城镇的主要公共空间
传统的小城镇除街道空间外,往往缺乏良好的公共空间。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城市设计要注重小城镇的重要公共建筑空间、街道空间、广场空间及河流绿地等公共性空间的营造。城市设计要结合建筑的功能、用地的性质以及人流活动规律来形成不同功能和不同性质的小城镇公共活动空间,如居民公共活动空间、交通空间及自然风光地带等,从而满足小城镇居民多种活动方式的需要。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要结合主要的公建如活动中心和商业建筑等布置;交通空间要结合居民的出行方式、重要的交通场站和小城镇的布局特征进行布置;自然景观空间的塑造要结合河流、山体、林地等自然景观因素,同时考虑园林绿地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对自然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建立小城镇良好的自然景观空间。要丰富小城镇的空间层次,空间层次的丰富不仅要建立不同功能和性质的公共空间,而且要建立不同规模的相同性质的空间。如绿地的建设要分类别,按照服务不同地域范围来确定,按照镇区、片区来设定;如广场的建设要考虑不同功能组成,交通集散、休闲娱乐、集会、市政等不同内容。
3.1.2小城镇的实体
小城镇的实体是指城镇的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等,是小城镇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小城镇的实体,城市设计主要考虑公共建筑的组织,小城镇建设规划中城市设计主要重视小城镇公建的组织,目的是保护城镇景观,创造和谐与协调的城镇面貌,并控制建筑实体与空间的比例关系。城市设计道德要使公共建筑合理分布,形成小城镇的主要景观节点和次要景观节点,从而建立小城镇的实体景观系统;其次,要注重小城镇轮廓线的控制,城镇轮廓线组织的关键是合理控制建筑物高度、体量和体形等,使主要因素成为城镇轮廓线的主要控制,使次要因素处于从属地位,从而使城镇轮廓线具有一定的清晰性,丰富小城镇的总体空间。
3.2小城镇整体人文形象的塑造
小城镇一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历史遗产,在每一个特定地区,种族群体的文化传统及其演进对城镇空间的组织与发展产生影响,形成了城镇空间的文化特色。因此城市设计要注重城镇历史文化形态的延续性。在城市设计方面:①要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强化地域文化特征,把历史文化因素融入到小城镇景观设计的总体构架之中,保护一切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如居民生活方式和民俗民风等,使小城镇的人文特色得以延续,对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如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等进行重点保护;②要处理好特色保护和小城镇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等的关系,使特色保护和各项用地布局、社会环境效益相结合;③由于小城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空间环境,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还要反映当代城镇生活,创造出既具有浓厚人情味,又具有时代感和个性特色的小城镇风格。
3.3突出文化内涵,塑造地方特色
“历史文化是城镇所特有的,它是城镇特色中最内在最具有恒久力的东西”。因此,城镇新区规划设计应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新一轮的城镇新区规划仅仅当成规划去做,而要更深一层“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规划人员在对城镇新区进行规划设计之前,要全面地考察、掌握小城镇历史、地域、建筑、民族、产业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4强化生态理念,打造园林式景观
生态园林城镇是今后小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设计是县域城镇走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生态建设进行景观设计,使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协调统一是建设生态园林城镇的必然选择。因此,强化生态理念注重景观设计是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该遵循的必不可少的原则。
4结语
小城镇规划涉及的专业很广,牵涉的问题也比较多,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发展规划,是一个大战略、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和努力。在具体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布局合理、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各具特色,为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文明的新小城镇而努力。我们规划设计人员也要紧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更新小城镇规划观念,丰富规划手法。以解决小城镇现实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符合小城镇发展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规划的有效性、指导性,促进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2】李国武.扩散与聚集:原发型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理论及经验研究 [D].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3】顾强,王缉慈.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发展与新型工业化道路[Z].北京:国家经贸委行业规划司《新型工业化研究报告之六》,2003
【4】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宁海县西店滨海二期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Z】,2011.
【6】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宁波市工业用地指标研究【Z】,2003.
【7】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宁波市宁海县西店镇镇域总体规划(2010-2030)【Z】.2010
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姜华
性别:男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当前世界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从20世纪至今,全球城市化水平从世纪初的15% 飙升到世纪末的50%。21世纪更是被誉为“城市的世纪”城市发展趋势不仅会对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由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改变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类也带来了巨大负担[1]。近50年来,中国GDP增长了10多倍,但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2]
基于上述问题,各国学者和科学家积极地研究如何高效节约的利用能源,保护生态环境,让人类和城市的未来永续发展。这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以减少碳排放和以生态足迹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的一系列研究。绿色GDP理念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绿色GDP也称为可持续收入(Sustainable Income-SI),,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就是绿色GDP,其基本思想最早是由希克斯在其1946年的著作中提出的。[3]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中国做出了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碳的排放量降低40%的承诺。[4]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中小城镇缺乏系统科学的长远计划。首先未对自身,历史基础,资源禀赋考虑很多。贪大求洋,不顾经济实力盲目拉大城镇框架。[5]一些中小城镇忽略了城市化与工业的协调发展。大肆圈占土地搞新区开发。导致大量土地长期搁荒浪费,本来具有优质绿色本底的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绿色GDP理念通过以下几点改善城市:
(1)研究城市总体生态格局,对城市用地的开发进行控制,使城市集约高效的利用土地,防止造成摊大饼的现象。
(2)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产业,以减少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加强建设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是城市具有完善的网络生态系统,加强城市抵抗环境污染和吸收碳排放的能力。
(4)改善路网体系,建立以公交系统和绿色慢行系统的为主导的绿色出行方式。
2 琼中县发展现状分析
琼中县位于海南省中部,正处于海南岛的“生态绿心”,境内森林覆盖率高,拥有良好的生态本底。2010年县域人口21万、县城城区人口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75%[7]。
表1 琼中县城市发展的SWOT分析
3 发展策略
营根镇不仅被琼中县域范围内四大旅游片区所包围,是黎苗文化风情带的重要节点,而且其自身有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规划以旅游为导向,带动相关产业群。在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把旅游开发与饮食业、商贸业、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和其他服务产业共同规划发展。
3.1 产业发展策略
继续发展优势产业,推广特色产业。琼中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是琼中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呈现出了特色化的趋势。围绕着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琼中提出了“山水优势互补、山区特色鲜明、民族风情浓郁”,琼中作为海南岛三江源头的生态中心,黎族苗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地以及宜居的生态胜地的旅游特色,旅游业将成为琼中发展的新的方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扶贫开发,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由粗放低效的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发展,科学发展水果种植业。初步创建“五月荔枝,七月龙眼,九月绿橙”的特色农业产品品牌;重点建设绿橙基地,突出“绿橙节”品牌效益。(图10)
基于绿色GDP理论下的产业应该是把生态因素考虑进来。不能再继续以往的发展道路,片面追求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那样的结果可能会换来短期的“繁荣”,但却很可能永久失去可持续发展所赖以存在的基础。
发展资源型精、深加工业,包括南药、竹藤、茶叶、橡胶、 水果、木薯等加工,从中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发展高科 技绿色产品加工业与环保产业紧密结合,高度强化生产与消费领域的环境无害化处理,发展生态产业,提高聚集效应。(图11)
现代物流业是计加工、运输、仓储、信息、金融等服务功能为一体,运用先进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技术,进行高效率计划管理、配送的新型服物业,成为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竞争力的基础性支撑产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先导性产业。(图12)
3.2县域体系发展战略
生态本底县域范围以生态为建设本底,强调琼中海南生态中心的地位。优化交通县域范围以贯穿全县纵横交通为交通骨架,发展遍布全县的支状交通。中心突出强调营根镇在全县区域、交通、产业等各方面的中心作用。合理布局各乡镇沿主要交通网络沿线发展,优化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在整体上认清了生态本底和山水格局,通过对区域内山体,水体,植被等场地要素的解读和生态敏感性分析,构筑以“十”字型生态内核和城市生态屏障。以紧凑城市和田园城市理论为依托对城市进行合理布局。形成土地高效混合利用。(图13)
3.3 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开放空间发展战略
营根镇地形起伏较大,主要为丘陵地貌,山清水秀,空气质量上佳,是理想的生活环境居所。通过对规划区内水体、山体、植被等场地等景观要素的解读和生态敏感性分析,构筑以“X”字型的绿色开发空间。将水系、农田、森林、绿地等生态开放空间联系起来,并且与城市建设空间协调发展,形成生态宜居的城镇空间。(图14、图15)
4 总结
琼中县城概念性总体规划的过程紧扣绿色GDP理念,深度发掘海南省琼中县低碳策略对我国小城市生态城市的发展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由于各项低碳策略的实施均考虑了与现状的密切结合,并且注重规划理念贯穿在规划的始终,从而确保了各项略能够落到实处,是生态城市研究的一种新的尝试。对城市规划的科学性。研究是有益的补充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我国中小城镇循环经济之路探索王玮2005年中国环垅资派法学研讨会(年会)( 2005. 8. 5}9.江西枯州)论文集
[2] 生态小城镇建设的循环经济思考赵恩超 包景岭 土小春
[3] 长沙市宜居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系统耦合研究胡伏湘
[3] 绿色GDP的认识误区及其辨析高敏雪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4年第3期
小城镇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角色,随着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如何合理地规划小城镇建设是一个核心问题。小城镇环境规划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努力解决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城镇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一、项目简介
本城镇总体规划范围为:镇行政辖区32个村,镇域总面积82平方公里,总人口20万人。该城镇区建设总体规划面积15.59km2。初步规划方针是把该城镇通过规划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三级等级结构。第一级为中心城区;第二级为重点镇;第三级为其它乡镇,为需要与县域城镇体系协调的城镇单元。
二、城镇规划原则
(1)进行小城镇规划时要的贯彻实施“小城镇,大战略”的设计思想,充分发挥小城镇自然的优势,坚持将城镇传统风貌与城镇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保护相结合,科学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体现出小城镇独特的历史文化。(2)突出重点,统筹兼顾。规划方案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相结合。以建制镇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建设为重点,既要满足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为后代预留可持续发展空间。处理好保护、改造和新建的关系,同时还需充分利用当地有效的资源能源;进行统筹兼顾规划设计,对产业进行合理布局。(3)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规划时必须保护城镇原有环境,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实现农业、城市之间的良性循环,保护城镇水土、绿化、动物等生态环境。(4)因地制宜、合理使用和节约土地,通过挖潜改造,提高土地节约化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合理利用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节约建设资金,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充分考虑周边其他村镇的相互影响,通过规划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5)坚持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服从区域、流域的环境保护规划。注意环境规划与其他专业规划的相互衔接、补充和完善,充分发挥其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综合协调作用。(6)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既要立足当前实际,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又要充分考虑发展的需要,使规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三、城镇功能分区
结合本小城镇总体规划,根据土地、水域、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与目前使用功能、可能具有的功能,同时考虑到该城镇未来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对不同区域的功能要求。本城镇划分不同类型的功能区(如工业区、商贸区、文教区、居民生活区、混合区等),并提出相应的保护要求。尤其是对于规划区内饮用水源地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小区、自然保护点的保护。各功能区通过合理布局,对在各功能区内的开发、建设提出具体的环境保护要求。严格控制在城镇的上风向和饮用水源地等敏感区内建设有污染的项目(包括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分区原则以有利于满足居民生活与生产需求与生态环境保护。(1)分区方法。确保城镇的功能与规划相配;结合城镇的自然条件划分;依据环境的开发利用潜力划分;依据社会经济的现状、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分,依据行政辖区划分;依据环境保护重点划分。(2)城镇分区。根据上述的分区原则,整个城镇功能分区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镇(乡)建成区:划分出工业区、商贸区、文教区、居民生活区、混合区等;二是镇域辖区:农业种植区、特色产业区、养殖小区、水源保护区、沼泽草地区、自然保护小区、重点保护(风景名胜)区。在进行功能分区时,每个规划区应说明位置、面积、主要发展的产业,具体环境保护要求等;严格控制在城镇的上风向和饮用水源地等敏感区内建设有污染的项目(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垃圾处理场、供热锅炉);规划区控制在3~5个区为宜。
四、城镇城市道路规划
1.铁路交通及布置。铁路由铁路线路和铁路站场两部分组成。鉴于本小城镇所在的铁路站为中间车站,而且客货合一,采取横列式的布置方式。铁路站的布置往往与货场的位置有很大的关系,鉴于本小城镇用地范围小,工业仓库也较少,为了有效地避免铁路分隔城镇、互相干扰,铁路站场布置在小城镇一侧的边缘,而且把客站和货站用地布置在小城镇的同侧方向。同时把客站设置在接近小城镇生活居住用地,而把货站则设置在接近工业、仓库用地。对于铁路线路不可避免地穿越城镇时,配合城镇规划的功能分区,见图1所示。为此,本小城镇把铁路线路布置在各分区的边缘,在铁路两侧各分区内均应配置独立完善的生活福利和文化设施,以尽量减少跨越铁路的交通。另外,对于通过城镇的铁路两侧植树绿化,这样既可以减少铁路对城镇的噪声干扰、废气污染及保证行车的安全,还可以改善城镇小气候和城镇面貌。铁路两侧的树木不宜植成密林,不宜太近路轨,与路轨的距离最好在10m以上,以保证司机和旅客能有开阔的视线。
图1 小城镇铁路布置与城镇功能分区配合
2.公路交通及布置。公路线路与小城镇的联系和位置分两种情况,即公路穿越小城镇和绕过城镇。采用哪种布置方式要根据公路的等级、过境交通和入境交通的流量、城镇的性质与规模等因素来确定。进行城镇公路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到公路穿越城镇造成公路与城镇之间的相互干扰,但对过境公路穿越城镇也不能盲目外迁,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对交通量不大的过境公路,采取适当拓宽路面,在镇区内路段可以改造为城市型道路,做到一路两用;但要结合城镇用地布局的调整,严格控制公路两侧建设项目,尽量减少交通联系,并且不宜作为小城镇的生活性干道。
五、城镇管网规划
(1)给水系统规划。根据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采用300升/人日,经计算,城镇总用水量16000立方米/日,最大小时用水量1810立方米/小时。规划改造利用望江厂自来水厂,并在后山新建高位水池,水厂规模30000吨/日,兼向城镇的旅游区等地供水。鉴于地形限制,城镇的供水管网采用环状与枝状相结合,其中以树枝状管网为主。(2)排水系统规划。城镇的排水体制采取雨污分流制;城镇各片区污水经无害化处理后排入城市污水管网,然后汇入镇区下游污水处理厂进行二级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