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双语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笔者对比了双语幼教专业的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现,两者在语言表述上基本一致,缺乏清晰的人才差异定位。没有体现出中高职的教育层次性,也没有体现出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层次性,体现不出中职技能型人才和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差异性。没有体现出高职是中职的延续和提升。在访谈相关教师的时候,也问过是否了解本专业的中职和高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中职和高职培养的人才的落脚点在哪。相关教师认识到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有高低,但是却不能较为明确的说出不同点在哪。这直接影响后期的课程设置,这说明了教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清楚,直接会导致后期的课程教学中的偏差。
(二)课程设置重复
课程的设置决定着学生的能力结构,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要经过企业调研,从岗位(群)工作任务出发,结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反推出课程。但在调查中发现,双语幼教专业中职和高职的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上大抵相同,根本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不同层次人才的自身特点,同时也没有考虑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整体性。在访谈中职起点的高职学生的时候,不少同学就反映高职所开设的许多课程在中职阶段已经学习过,甚至有些课程的教材都是一样的。相同的课程,相同的教材,中职学习一遍,高职又学习一遍,这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疲倦性,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同时也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高职是中职的延续和提升,因此中高职专业课程有一定的重复是可以必须的,但是像这样大规模的重复是违背了教育教学的规律,也是背离了经济学中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反映出,乐理与试听练耳、钢琴、声乐、现代体育舞蹈、学前心理学、教育学、幼儿形体与舞蹈创编重复最严重。在对比中高职专业必修课程发现,高职开设的17门专业必修课,有11门与中职有所重叠,共计课时754,占所有专业必修课的63%。有中职钢琴基础开设126课时,在高职阶段又开设了64课时,合计有190课时。乐理与试听练耳中职126课时,高职82课时,合计208课时。声乐,中职126课时,高职64课时,合计210课时。幼儿形体与舞蹈创编,中职126课时,高职208课时,合计334课时。在五年的职业教育学习中,前面所述的课程就学习了4年,虽然这些课程是日常的幼儿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专业技术知识,但是重复性的课程,过多的课时量会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而缺少其他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
(三)课程衔接认识不够
在访谈教师时,问到中职之前开设了这门课程,高职又开设了同样的课程,你认为这样有没有必要,中职和高职课程的区别在哪里,中职和高职的课程应该如何对接呢,或者说中高职课程有没有对接的必要。超过50%的专业教师都有与我类似的经历,但是面对课程的重复,他们更多的是表现出来的无奈,并没有想过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换句话说有些专任教师认为中高职课程的有一定的重复时必要的,但至于为什么重要,又不能说出具体的缘由,只是感觉很重要。他们有些认为高职的课程应该比中职的课程,在深度上和广度上都要更进一步,理论上是如此。但具体如何拓宽深度和广度,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知识需要,实际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他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即使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更多地还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准备授课过程。在针对中职学生的调查问卷中笔者都设立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进入高职学习,有没有必要开设和中职重复的课程。中职学生普遍认为,中职已经学习的课程,如果高职再开设,就没有什么新鲜感,会觉得没有意思。但是如果非要开设的话,希望能够学到不同的东西或者更多的东西。同样的问题在问到已经升入高职的学生时,则得到了不同的回答,也是目前我们碰到的一个现状。高职学生认为目前高职开设的许多课程已经中职阶段已经学过,从内容上并没有多大的不同,对他们来说无疑就是再炒了一下剩饭,缺乏学习的兴趣,所以觉得高职没有必要开设同样的课程。总之,在中高职课程的衔接上,专业任课教师思想认识不够,即使有些老师有一定的思想认识,但是缺乏正确和清晰的理论指导思想去引导,使得中高职的课程衔接具体操作出现了教师上课再认真,学生还是没有兴趣听的局面。这并不是说老师不用心,学生不认真的原因,而是从源头上就存在的问题。教师的理论认识不够,造成了高职学生对课程产生错误的认识和偏见。而恰恰是中职学生的想法正是我们迫切需要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在课程衔接中,教师是主导者,需要教师的正确认识和具体的教学实施。更需要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牵头领导,因为这关系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构建
针对之前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来着手构建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课程体系衔接。
(一)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衔接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指南针。课程衔接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因此,为了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必须要找出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共通性和区别性。其次要确保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兼顾性,即突出中职学生就业技能的同时,又要兼顾学生继续深造的需求。最后,要确保高职教育是以中职教育为基石,根据中职学生的能力知识特点,量体裁衣,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最终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真正对接。中高职教育都是为社会培养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只不过中职教育培养的是初,中级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即高端技能型人才。
现行的一类模式它依从母语教育的现代教育基本原则,以学生的母语优势为基础,用母语来教学各门学科知识,不仅没有语言障碍的存在,同时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也极为有力,这是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的最可靠的语言信息。所以,所谓的教学语言障碍并不是因为学生本身母语造成的,而是教育机构对于学生教育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对于教育可以循序渐进,当学生掌握一定汉语后,逐渐加大汉语教学力度,对其他课程也进行汉语教学。这可以使得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第二类模式藏语文或者蒙语文仅仅作为一门语文学科,教育者追求的是它的继承和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没有充分体现它的工具性。二类模式藏语文或蒙语文的课程价值具有单一性。
所以把现行的两种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将对双语教育教学有积极的作用,从而提高牧区教育的普及力度。通过教学实际分析,一类模式对于学生的发展更有积极作用。
现代社会是知道全球化的社会,同时也是双语以至多语的社会。“双语教育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它既是民族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1]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双语教育受到了相当广泛的重视,双语教育的低龄化也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开展双语教育成为我国学前语言教育的“热点”。
一、双语教育的概念。
“双语”的英文表达为“bilingual”,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给出的解释是:一个懂得听、说、读、写,但通常也有他的一种语言知识和能力比另一种语言好的情况。[2]早在公元一世纪,罗马著名的教育家昆体良,就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育”(BilingualEducation)问题。他所提出的“双语”是指希腊语和拉丁语。昆体良主张,在语言的学习上应先难后易。时至今日,为了适应时代、社会的需求、变化,我们提出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所谓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在幼儿首先习得母语的基础上,对第二语言(主要是英语)的兴趣和敏感性以及初步的双语口语交际能力,旨在培养幼儿听说双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
二、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前儿童双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和国际间交往的日趋频繁,一个以汉、英两种语言为媒介的双语教育正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阶段蓬勃兴起。双语教育成为了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与趋势,更是21世纪培养适应全球一体化,是世界激烈竞争中取胜人才的需要。而许多生理学家和教育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幼儿期是人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将是总的趋势,势不可挡。而据有关调查表明,目前在我国,有80%的以上的幼儿园和家长对学前儿童的杀、双语教育表示赞同。
(二)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理论基础。
学前期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因此,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应该是在发展母语的同时所进行的第二语言的启蒙教育。它是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发展母语的同时,为幼儿提供良好第二语言学习环境,通过幼儿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方式,将第二语言的意识灌输给幼儿,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以及其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
有研究表明,0—9岁是儿童语言发展发重要时期,特别是5岁半左右是儿童综合语言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每个孩子都有形成两种以上语言中枢的可能性。但是,
孩子在这一敏感期内若未获得第二语言的刺激,则第二语言的中枢机能就不可能转入活跃状态。[3]可见学前期儿童不仅有能力并学习第二语言,而且是第二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
另外,根据彭菲尔德(Penfield)和米勒(B.Milner)等人的调查,学前儿童似乎有一种“转换机制”[4],如果他们的左半球语言中枢受到损伤,言语中枢就会转换到右半球,
其语言能力仍然可以发展,只是不那么完善。而若成人的左脑受损伤,则会出现失语症,
而且语言机能不能恢复。
神经生理学研究证明,最初儿童的大脑两半球都存在着发生语言的形态学基础。对患病儿童施行大脑部分剖离手术研究发现,10岁前的儿童仍能恢复语言能力,而10岁以后则会形成永久的言语缺陷。这一实验表明,儿童的语言中枢尚未定位,此时大脑的可塑性使得幼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可以不受大脑语言中枢定位的影响,大脑的两半球都可以参与语言的学习。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不易受母语的干扰。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幼儿期是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在此时期幼儿对语言学习刺激特别敏感,故而在生理心理上也较易接受这种刺激,从而建立与该种刺激联结的行为(形成经验和知识)。因此在这一时期对幼儿实施双语教育,可以使儿童的语言的获得更轻松、更容易,发展也更迅速。
(三)双语学习对学前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学前期幼儿具有惊人的学习潜力,一些专家认为,让学前期儿童大量接触外语将会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语言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对学前期儿童进行双语教育有助于儿童思维的发展。拥有两种语言的儿童思维的灵活性比只拥有一种语言的儿童要强。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对此进行对比:“如果允许你给事物任意起名字的话,你是否可以把“狗”称为“母牛”,而把“母牛”成为“狗”?”有50%的双语儿童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而单语儿童作出肯定回答的只有20%,差别产生的原因在于双语儿童能较早的意识到物体与名称之间是一种语言代码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并不是天然形成的,但单语儿童这方面的意识明显比双语儿童要差[5]。
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还是交际的工具。双语学习是在真实的或者模拟的社会情景中进行的,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见双语的学习不仅发展幼儿的思维,提高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
三、开展双语教育注意的问题
(一)合格、称职的师资
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保证有合格的、高水平的幼儿教师。所谓称职的师资就是“外语教师幼教化,幼儿教师外教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能胜任学前双语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能力:一是熟知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状况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内容,能采用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组织活动,并通过双语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二是有较为扎实的外语基础,能运用规范的语音进行正确示范,掌握丰富的词汇并能随机灵活运用,能了解外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习俗、传统,等等。
目前我国的双语教学师资相当匮乏,因此我人为应大力开展双语师资培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专门师资,是促进双语教育发展的关键。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高等院校里的学生,使其具备相当的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知识,把学前双语教育设置为独立的专业,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前双语师资现状;其次,在学前师资培训内容上,特别要考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重视应用性内容,强调英语口语化,包括一日活动组织用语、教学用语、日常交际用语等等。
(二)教育教学的方法应灵活多样,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对学前儿童实施外语教育时所要采用的方法与成人不同,施用于成人的教学方法在幼儿身上是完全行不通的,但是同时不同的教学方法又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对于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必须要寓教于娱乐,寓教于生活中,寓教于应用,这样才能让学前儿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形成对第二语言的兴趣和愿望。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6]同时,幼儿期儿童是认知能力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他们的思维方式又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并不严格强调知道的逻辑体系与知道的掌握程度,强调的是孩子们构建知识时的感受性,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对语言的兴趣及敏感性,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因此,学前儿童的外语教学应尽量采用游戏化、生活化、情景化教学。如儿童节快到了,可以以儿童节为主题开展主题活动,其主题就是“Children’sDay”,组织一系列的活动及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明白“Children’sDay”的意义,并学会说;当然可以选则国外的文化进行游戏教学等,如当圣诞节来临之际,多组织一些有关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了解圣诞节的来历,学会说圣诞节相关的句子,如“MerryChristmas”等等。
双语教学的教师还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语言的完整性,用外语来学习外语,而不是借助于母语。保持语言的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对培养幼儿的语言是相当重要的。例如:你一边洗苹果一边对孩子说:“I’mwashinganapple.Doyouwanttoeatit?”会比教师先用汉语把要说的话要做的事说清楚后再告诉幼儿要好的多。前一种方法保持了语言的完整性,使幼儿在没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而不知不觉得学会可外语。而后一种做法即会让幼儿有种除母语以外的语言不是很重要的想大,不仅降低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还会引起语言上的混淆[7]。
另一方面在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教材的选取方面也是尤为重要,要根据学前儿童本身身心发展的特点,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选择对学前儿童有利的,让其感兴趣的教材。再结合教材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发到及至。
(三)明确双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前儿童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初步的外语听说能力
从教学目标上看,以培养学前儿童兴趣以及语言是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主要目标。兴趣的培养是幼儿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而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幼儿喜欢以快乐的方式接受新知,他们是在玩耍中得到知识、锻炼能力等。其次,孩子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在直接感知和实际行动中进行的。结合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让孩子在直观中感知、在游戏中记忆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产生学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当孩子积累了若干个动物单词后,教师可自编一个边讲边练边玩的儿歌:Icanrunlikeahorse;Icanwalklikeaduck;Icanjumplikeafrog;Icanswimlikeafish……。
由于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实施直观教学、教学与游戏相结合,教学的全过程都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沟通,这就使得幼儿在没有教学任务压力的情况下,自然轻松地学习语言。另一方面鉴于幼儿有天生的好奇心,一种新的语言本身对他们就有强烈的吸引力,这对他们兴趣的培养也是一个有利的条件。实验说明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加,幼儿学习外语的积极性也在增强,并促进了汉语的学习。遵循幼儿语言发展规律就要,就要强调听说领先、以听促说、听说结合的原则。当儿童在早期逐渐获得学习第二语言的兴趣后,就会逐渐用所获得的语言同母语者同老师以及他们的伙伴进行思想的交流和情感交流,这个时候教师或是家长一定要给予幼儿一定的鼓励与肯定,让幼儿在经常性的使用中,逐渐形成了第二语言的思维习惯,从而促进了第二语言的习得和发展,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同时,家庭也是学前儿童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
生活中有许多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家长要有目的地选择日常的事物,作为激发幼儿兴趣的素材。如逛超市时,家长要时刻注意孩子的眼光,适时地用双语来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如在游玩时,家长要主动地运用英语问候语向外国友人、朋友打招呼,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问候语的使用。又如,孩子喜欢看卡通片,家长可选择卡通和英语相溶的碟片,让孩子在看看、玩玩中习得英语。
(四)开展多形式的活动
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幼儿活动主要以兴趣活动为主。通过活动,儿童可以获得身心自由,处于精神愉悦状态。
自由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形式生动,范围广泛的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在自由自在的情景中自由学习是相当重要的,不能让幼儿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进行双语教育的学习。
当然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活动都应根据学前儿童的特点、水平、需要以及内容的不同而选择。教师或是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而采取适合的有效的活动方式来促进幼儿第二语言的学习,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五)创设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
有人说,教育实质上是环境的再造。而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刺激性原则[8]。儿童的语言习得特别需要有大量的无处不在的听、说、读的多重语言信息的刺激。即要求为幼儿提供时时复现的语言环境,不仅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有机渗透,同时在儿童接触的其他环境中也要尽可能地出现,使语言多次循环,不断得到强化。可见环境的创造相当的重要。环境的创造主要是指物质环境的创设和精神环境的创设。物质环境包括场地、电教设备、操作材料(图片、粘贴、手偶、服装等)、教师用书、儿童用书、家长用书以及各种印象资料等。精神环境指的是:创设一个能够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的语言学习环境;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爱说、并能够得到积极应答的语言交往环境;为幼儿提供一个接纳、自由、宽松、和谐、关怀、鼓励、愉快的人际交往环境。要利用一切条件尽可能为学前儿童创设丰富的外语学习环境。学前儿童学习语言主要靠“习得”而不是“学得”,就是说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上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然习得的语言机会。如在活动室播放外语歌曲或儿歌,选播英语录音带、电脑软件等。在区域角投放双语故事书、卡片等,让儿童耳濡目染的认知环境。
另外在家庭方面,创设学习第二语言的情景,也是促进幼儿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与孩子形成一种良好、亲切的个人感情交往的氛围。多与他们玩,多给他们讲故事。在玩玩讲讲中自然渗透已学会的英语内容,互动中给孩子把听到、看到的内容进行充分复述的机会。如:将孩子已学会的单词标贴在家中相应的物件上,创设语言学习的氛围,增加孩子看、说、练的机会。又如,孩子前几天刚学会rabbit,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讲rabbit的故事,做rabbit的动作,看rabbit的图书等等。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孩子练习、运用已学会的英语。
总之,同其他教育活动形式一样,对学前儿童实施双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它该成为对全面发展有益的教育过程。虽然学前儿童具有学习第二语言的潜能,但是同时需要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社会全方位的支持与努力,发挥教育合力,摆脱目前存在的误区,正确处理好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关系,学前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在幼儿在快乐中学习第二语言,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享受快乐。
参考文献:
[1]郭卫东.论双语教育的功能[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4,(3)
[2]任良玉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4—3,3:78—79
[3]彭杜宏,刘电芝.家园结合的第二语言获得模式探究[J].早期教育,2002,12
[4]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张婷.论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J].济南大学学报,2002,12(6)
2软件工程课程的教材选取
软件工程学科最早从国外引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将软件工程教育与软件产业紧密结合,出版了一批优秀的有影响力的经典教材,国际著名软件工程权威Roger.S.Pressman所著SoftwareEngineering:APractitioner’sApproach被世界上很多著名高校选为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用书[8],该书内容丰富,全面、系统地展示了软件工程的最新技术和发展,“在国际软件工程界占有无可置疑的权威地位”[6],国内很多985高校都将该书作为教材,我国机械工业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等纷纷购买该书的版权,目前,该书已经出版第7版,在国内可见到不同出版社的十几个版本,说明该书被业界的认可度高。我们在双语教学软件工程课程时也一直使用Roger.S.Pressman的教材。该书内容丰富,价位相对较高,教学中只能用其中的一部分。双语教学对学生来说本来难度就大,所以导致绝大多数学生不买书也不看书,影响了教学效果。为此,在学校的支持下,笔者编写了规划教材《软件工程》,并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学生的中文教学参考用书,教学中的课堂教学内容则仍然全部为英文。这样,学生们既领略了国际大师的精髓思想和内容,同时也降低了接受难度,课下可以通过阅读中文教材,进一步体会英文内容或不理解的内容。
3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实践
3.1课前认真准备
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我们在第一次课将全部英文PPT拷贝给学生,使他们对内容、进度、难点有所了解,便于预习和复习,教学进行中再不断细化和充实。即使对非常熟悉的内容,在每次上课之前笔者都要认真准备,反复思考,对这一次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找出重点和难点,确定时间分配,确定上课时的几个关键时间,笔者一般把上课内容分为2部分,每部分都在一节课(50分钟)内完成。另外,确定几个时间点,对于重点内容和难点多花时间,对于便于接受的内容或者看书能容易看懂的内容,则尽量少花时间。对于一些非常重要的理念性知识,教师直接给出大师的原话,让学生们去感受原汁原味的大师思想,如在讲授第6章“软件测试”内容时,直接给出国际软件大师Myers提出的3条“Softwaretestingobjectives”,以及10条“Softwaretestingprinciples”[9],让学生们感受理念性的基本思想,以及科技英语的基本表述。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每一部分教师都介绍一些著名的参考文献,引导学生去进一步探索和学习。
3.2努力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学生普遍对软件工程课程兴趣不大[10],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讲课不能太深奥。一旦学生听不懂了,就更没有兴趣了。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安排讲课节奏,并增加互动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注意力转移的时候将兴趣重新回到课程上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要考虑如何让他们接受课程内容。有些知识本身就很枯燥,如何让这些枯燥的东西变得有趣,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加工”和“包装”。为此,教师在幻灯片制作上下功夫,尽量使PPT漂亮、精美、有动画,接近学生,文字中必须有插图,同时增加一些有趣的内容,活跃课堂气氛。针对双语教学趣味性差,课程本身内容枯燥的特点,尽量增加趣味性,如在讲软件体系结构的时候,要求好的软件结构尽量成为mosque形式,避免pancaked结构。为了使大家印象深刻,笔者举了一个脑筋急转弯的例子,“一个体重40磅的女生能否用重1磅的锤子砸烂一块重1吨的石头”,几乎所有同学都认为不可能,因为女生的体重太轻,力气不够,锤子的质量也太小。可是当笔者给出答案,这块石头形状为扁平的时候,同学们一致认为这个女生不费吹灰之力就会把石头砸碎,同时一下子就联想到了软件结构,pancaked结构没有力量,就像一块扁平石头一样没有力度,很容易被打碎,这样的软件结构应尽量避免。
3.3努力使教学内容既有质又有量
除了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知识能力以外,每堂课都要内容充实、丰富,不走过场,不让学生感觉这次课来不来都可。每次课要力争达到的效果是,如果学生不来,通过课下自学要比来上课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很难达到上课的效果,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听课有价值。为此,教师一方面增加信息量,让大家感觉每次课都有收获,不上课就会有损失,课上增加很多课本之外的内容。对于每项技术、方法都讲它的起源、来龙去脉,为了让同学们听着有趣,笔者每次都要收集很多相关资料,介绍一些人物、故事、技术的起源。另一方面,为了增加信息量,每次都有效、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让多媒体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实践表明,使用多媒体可以使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增加近一倍,但不能成为黑板的替代品,每一页PPT的信息量也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效果,特别是文字性的PPT不能一闪而过。在多媒体的使用上要重视动画、图片和趣味性。在讲授的过程中,要让每一页PPT停留的时间能让多数学生完整地阅读完,否则起不到好的效果。为了使PPT美观有吸引力,笔者增加了很多相关动画、剪贴画,自己还拍摄了以校园风光为主的很多标志性的背景照片,让PPT接地气,不但使PPT增加了可理解性,也更贴近了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
3.4正确处理学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针对目前高校高年级中普遍存在的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现象,笔者也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全方位提高出勤率。单纯点名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人来了心不来等于没来。笔者采取的措施一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内容的故事性、趣味性,讲授时增加书本上没有的内容,让学生感觉上课值得,不来有损失,自己课下难以补上。二是表扬先进、促进学习,对于作业完成情况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增强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动其他人赶超先进。对于抄作业的现象,这本来也是教学中屡禁不止的现象,不可能杜绝,关键是如何处理、如何面对。第一次发现有完全雷同作业时,在课堂上只说现象、不说具体是哪个学生,他感到不妥时就会收敛。此外,在批阅作业时,对抄作业和被抄作业的学生,除认真给他们批阅作业以外,最后在双方的作业本上均写一句醒目的大字“你的作业与某某某的完全一样”。有时三本、四本甚至五本作业都雷同,笔者并不追查谁是原始作者,谁是抄袭者,而是在几个同学的雷同作业上都醒目地用红笔写上“你的作业与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的完全一样”,两次以后就再也没有抄作业的现象了。虽然作业数量明显减少了,但交上来的作业确实都是原创,原创的人为了自己的作业“清白”,不让别人抄袭,抄袭的人也不好意思再去抄了,有效地杜绝了抄袭现象。三是重视过程考核,增加期中考试,对期中考试成绩落后的学生提前敲警钟,不是等到期末“秋后算账”,可最大限度降低不及格率。对于学习自觉性高,期中考试不理想的学生,则能起到鞭策的作用,使其奋起直追。期中考试成绩好的同学,在享受喜悦的同时会更加积极,以保持领先,并在期末取得更好的成绩。实践表明,每次期中考试后,出勤率都会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提高,学习风气也会改进。
在招生制度上,法国大学校与综合大学截然不同,前者主要通过两个步骤来实现其对高中毕业生的筛选,一是通过设立大学校预科班来选育专门的生源,二是开设极具竞试特色的入学考试。上预科班是法国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校的最重要途径,但其想进入大学校仍需付出“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努力,这是因为大学校有着非常严格的招生制度。入学考试是大多数大学校所采用的招生方式,也是绝大多数学生进入大学校的必经之路。法国大学校以其激烈的入学考试而著名。我国现任中央外办副主任孔泉曾在法国国家行政学院进修,对该校的招生方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曾写道:“每年都有上千名考生争相参加国家行政学院的入学考试,竞争70个入学名额。……总计逾20小时的考试涉及的题材之广———从历史到现状,从神话人物到某工厂罢工的原因,从企业生产能力要素到拉美外债前景,往往使幸运的被录取者产生在学校已无可学的感觉。”除了入学考试外,大学校还有两种招生方式:一种是个别大学校通过直接审查学生学业资格,从高中毕业生或有同等学历的学生中择优录取;另一种是大学校录取普通大学第一阶段或大学技术学院的文凭持有者、获得高级技术员合格证书的在职人员,以及具有学士、硕士学位的优秀学生。但这两种方式录取学生的比例均很小。正是通过上述严格的竞试和生源选育,大学校不仅确保了其高质量的精英教育地位,而且向世人展示了其“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入学机会公正性,然而事实究竟如何?
2.大学校入学机会不平等日益凸显
长期以来,法国大学校就是少数优势阶层子女所享有的精英型高等教育。1984年~2002年间法国政府进行的就业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表明,1919年~1968年间,不同年代出生群体中考取大学校的比例始终低于6%。其中,大众阶层子女考取大学校的比例约为1%,优势阶层子女的考取比例高达18%,两个阶层子女的入学机会差异十分显著。在当今高等教育的民主化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法国优势阶层对大学校的垄断非但没有减轻,反倒愈演愈烈。在大学校日益成为法国普通民众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地”的同时,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法国民众都意识到这种“精英生产”的状况已不利于法国社会基础的更新和多元化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学校的入学机会不平等问题亦受到了法国当局的重视。1998年,法国高等教育改革委员会在其《建立高等教育的欧洲模式》的改革报告中承认,大学校招生从社会阶层的角度看极不平衡,报告还指出:“尽管30年来历届政府都竭尽全力,状况仍在恶化。大学校学生中工人和职员子女的比例下降幅度大大高于这些阶层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今天的状况已经是这样,一个在不利郊区环境中读小学的儿童,实际上无任何机会进入名牌大学校。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许多社会阶层将无丝毫机遇在某一天进入经济和管理精英行列。对于民族统一,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二、大学校:为何不能“人人平等”
1.经济因素
法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是免交学费的,即使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的高中、大学校预科班,以及大学或大学校也基本上只需缴纳少量的注册费。如此看来,在法国接受教育的经济花费貌似是比较少的,但实际上,有关研究表明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的学习生涯有着直接影响。2005年,法国教育部对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主要科目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小学五年级中工人阶级和优势阶层子女的法语成绩相差9.2分,数学相差13.3分;小学六年级学生成绩的差异更为明显,法语相差14.5分,数学相差16分。对于预科班和大学校的招生而言,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发挥着其潜在的影响。尽管除少数私立预科班外,大学校预科班基本上是免收学费的,但相关资料显示法国预科班学生的花费实际上是非常高昂的。例如,2004年综合大学的大学生年均花费约为6700欧元,而大学生预科班学生的年均花费约为13760欧元。而法国全国统计及经济研究所(IN-SEE)统计表明,2008年,法国人均年收入为1.9万欧元,其中占人口总数10%的富裕阶层年均收入为35550欧元,占人口总数10%的最低收入阶层年均收入为10520欧元。据相关调查与分析,大学校预科班花费较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预科班大多位于生活成本较高的城市,特别是享有盛誉的几所预科班基本上都坐落于法国的大城市,例如约有19%的预科班位于巴黎,31%的预科班位于大巴黎地区,生活在大城市中,学生的生活成本自然会相应提升;其二,预科班的学习强度大,学生需要购买参考书等学习工具。由此可见,大学校预科班较高的学习和生活成本对工薪阶层家庭构成了很大的经济压力,费用相对低廉的普通大学或者职业技术类学校自然成为了大部分学生的最佳选择。
2.文化因素
除了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学业产生的直接影响外,家庭的文化背景对学生的学业成功率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例如,2002年考入大学校的学生中,59%的入学者家庭中还有别的成员同样具有大学校学历。伯德洛从学生家长受教育水平方面对学生的学业选择和学业发展做了更为详尽的考察。他就2002年高中毕业优等生的学业选择与其父亲受教育水平之间的关联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显示,父亲拥有硕士、工程师或博士学位的高中毕业优等生中有49%选择进入大学校预科班学习,28%选择进入综合大学,只有3%选择进入技术大学或高等技师学校;而父亲无高中学历的高中毕业优等生中只有26%的学生选择进入大学校预科班,44%选择进入综合大学,选择进入技术大学或高等技师学校的则有16%。可见,同样是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其父亲的学历水平对其未来的学业选择存在显著的影响。这从某种角度表明了父母自身的文化特质可被下一代继承或转移。法国参议员雅克尼•伯丹在2006~2007年也就大学校入学分层问题做过类似的分析,他认为大学校及预科教育对于很多人来说仍是“黑匣子”,信息的缺失让他们无所适从……只有具备知识的人才能更好地掌握并进入这一系统。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伯丹发现那些家境一般的孩子常常具有自卑的情绪,他们会认为自己不是上“大学校”的料,即便愿意接受高等教育,也大多选择了大学技术学院或高级技术员班。上述分析表明,看似公平公正的大学校招生制度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充当了“过滤器”的作用,它有效过滤了在经济条件或文化背景方面相对落后的大众阶层,并为优势阶层上升为国家精英群体保驾护航。社会学家皮埃尔•麦乐(PierreMerle)因此犀利地称法国高等教育为“有区别的民主化”。
三、调适中的法国高等教育“双轨制”
1.政府推进高等教育民主化的思路
1998年,雅克•阿达利领导的高等教育改革委员会在其《建立高等教育的欧洲模式》的改革报告中客观分析了法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危机,提出了法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方案。改革方案特别强调大学和大学校要相互靠拢,要成立共同的“高等教育校区”,设立共同的或协调一致的课程,建立等值的学科文凭,交换和流动教师,共同使用设施。该方案提出法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地理位置上应相对集中、平均分布,并设计了由8个“省区大学集团”组成的新的大学分布图。方案还建议改革法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三个阶段的学制,施行高等教育的“LMD”(又称“358”)模式,即高等教育划分为2个基本阶段、设置3个基本文凭。第一阶段为3年,学习结束获学士学位;第二阶段分为5年或8年,5年获新硕士学位,8年获博士学位。大学和大学校将共同组建博士学院,共同培养新硕士和博士。1998年和1999年,法国先后签署了《欧洲高等教育体系和谐建构联合宣言》(又称《索邦宣言》)和《博洛尼亚宣言》,并在新世纪伊始就开始了包括“LMD”模式在内的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改革。2006年,为了促进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法国议会支持并通过了设立“高等教育与研究中心”的法案。随着社会民主化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教育机会均等亦成为法国执政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原则。例如,法国政府将2006年设为“机会平等年”,并于2008年调整了对“大学校”中贫困学生的社会救济标准。新的标准更多地倾向于收入平平的中产阶层以下人群,规定凡是家庭年收入低于32440欧元的学生均可享受这类按社会标准颁发的奖学金,而2007年享受同类奖学金的家庭收入要求是低于27000欧元。该政策使进入大学校学习成为了更多贫困家庭的学生可以企及的目标。除此以外,法国还推行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这一政策为经济有困难的学生或是缺少第三方担保的学生提供贷款,学生在还贷期到后可申请延期,如确实无法还贷,将由政府承担其中70%的还贷责任。2008年,法国大众银行、合作银行等5家银行共发放了1.5万欧元的贷款,2009年总计6800万欧元贷款获批。
2.大学校采取促进教育机会平等的新举措
在社会的关注与压力下,大学校自身也逐步认识到了其在入学机会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下,一些大学校先后采取了新的措施,试图从多个方面改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平等的现象。鉴于意识到社会文化因素是大学校入学不平等问题的重要原因,一些大学校首先实施了对弱势家庭出身的优秀学生进行文化资本方面“补偿”的“文化资本补偿计划”。2001年,巴黎政治学院开展了一项名为“优先教育公约计划”的“文化扶贫工程”,由此开创了“文化资本补偿计划”之先河。“文化扶贫工程”旨在使来自贫困地区或弱势家庭的子女获得进入精英学府的机会,为他们带来通过教育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希望。“优先教育公约计划”创立了针对“优先教育区”高中生的特殊录取制度,规定“公约”高中的优秀生可以一次“严格的口试”替代巴黎政治学院的传统入学考试进入该校。这一特殊的录取制度不仅限于在录取考试上为贫困学生另辟蹊径,也体现在教学中的实质性合作和指导中。巴黎政治学院委托合作高中的教师在毕业班中挑选具有学习潜力的学生,并派出学院的教师对他们进行特别辅导,以帮助他们获得通常只有富裕家庭的子女才能在课外获取的知识。学校同时还与一些赞助商合作,为这些学生提供听取讲座、参观博物馆或展览等各类文化活动的机会。尽管巴黎政治学院的“文化扶贫工程”在一开始引来了众多怀疑,但几年的实践表明,通过“优先教育公约计划”进入巴黎政治学院的贫困学生在成绩和就业竞争力方面均不亚于通过传统考试录取的学生。在巴黎政治学院的影响和带动下,其他大学校也相继采取了类似的措施。例如,法国最著名的商业大学校巴黎高等经济与商业学院设立了“大学校:为什么不是我?”这一项目,旨在为弱势家庭背景的优秀高中生提供文化方面的“补偿和护送”;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巴黎理工学校和国家统计与经济行政学校联合实施了“跳板计划”,计划通过选派志愿者学生赴合作高中担任学生辅导员,帮助高中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树立起信心。2005年1月,参加大学校联席会议的57所大学校还签署了《争取精英教育机会均等》。尽管各个大学校进行文化资本补偿的具体做法和侧重有所不同,但其所采取的措施均旨在帮助来自中低收入家庭的优秀高中生挖掘潜力,以弥补其家庭所属社会地位给他们造成的“文化资本”的不足。大学校的这种做法显然比单纯降低分数线“特招”弱势家庭的学生更有意义,它不仅能帮助弱势家庭的学生提升学习能力,从而在学业上树立起信心和目标,同时在客观上为学校争取了更多优质生源,确保了其培养“精英”的地位不受动摇。除了“文化资本补偿计划”以外,大学校还对其招生制度进行了调整,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通过传统的大学校预科班进入大学校的学生比例显著降低。据统计,2010年法国大学校的大一新生中,只有约50%是通过大学校预科班考试后入学的,其余的学生则主要来自综合大学大一、大二年级。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LMD学制及学分互认系统,其有效促进了高等教育双轨之间的学生交流,为大学校扩大生源创造了条件。此外,大学校内部还出现了一种“直升系统”,该系统通过成立专门的教学组织开展大学校预科阶段的教学,而后不经考试或仅采用面试方式就可直接升入大学校学习。例如,格勒诺布尔、南锡和图卢兹三地的综合理工学院联合推出的“综合理工学院预备班”,学制为2年,所有获得高中理科会考文凭的学生都可以申请就读,校方通过一对一面试决定是否录取,其中约有85%~90%的学生可以直接升入理工学院,而余下的学生则被转入综合大学就读。2010年,在机会多样化和平等委员会的见证下,高等教育和研究部部长、高等商校联合会和法国工程师学校校长联席会共同签署了一项关于进入优质高校的机会平等的特别协议,该协议的签订进一步提升了高等商校向社会的开放度。
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它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师应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
二、通信专业双语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高校语言的教学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进行日常交流,更多的是为了专业知识的交流,从而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最终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学生也学到了本专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但是,传统通信专业英语课存在一个教学误区,课堂上只是阅读一些英文专业文献的片断;老师将原文翻译成汉语,再讲句式或篇章结构和专业词汇;学生主要记忆一些专业词汇,学一些书面英汉互译技巧。学生主要通过专业英语课来学习普通英语,而不是用普通英语来学习专业知识,如果要学生将所学英语用到实际的专业中去,有时他们连最简单的数学公式都无法用英语表达出来。这种局面的改变不能单纯依赖英语语言教学来改变,而应该在英语语言教学的基础上通过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来改变。这主要包括教师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以及教学所要训练学生达到的由用汉语思考专业问题到用英语思考专业问题的转变。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教育功能,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搞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双语教学正是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素质教育探索的一个新的突破口,“以育人为本”是双语教学的最根本目标。通过开展双语教学更好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外语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三、通信专业双语教学的设计
(一)教材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无论是国内、国外通信专业教材的变化都很大,国外教材中有不少新技术、新思想,双语教学若采用这样的教材,可以把这些先进技术结合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之中。双语教学必须使用英文原版的各类学科的教材,没有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教材的选择上,国内已经有了大量的国外影印版教材,特别是在电信、通信等领域,所有的协议、国际标准以及辅助设计软件都是英文的。这为双语教学提供了很大的选择余地。互联网上也有大量的内容可供选取,为教师备课、写讲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通信专业的“数字信号处理”理论随着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高校通信专业大多数都选用了国际知名大学的英语原版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已影印出版的《DigitalSignalProcessing——AComputerApproach))(2ndEdition)和优秀原版教材《CommunicationSystems(4thedition)》(SimonHaykin著)进行双语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涵盖完整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将通信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并与之有机结合,并且通过自制生动形象的英语多媒体课件来帮助授课,大部分学生表示这种方法好。
(二)双语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项目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包括:1.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浸入型双语教学。2.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下转第207页)(上接第192页)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保持型双语教学。3.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过渡型双语教学。
中国不像新加坡、加拿大、印度是一个双语国家,语言环境并不是中外并重,学生接受能力有限,教师自己的英语水平都是原因。所以中国的双语教学环境决定了它的目的性,属于“外语”教学范畴,而不是“第二语言”的教学范畴。中国的双语教学只能是上述界定中的“保持型双语教学”。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适量适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专业词汇是可行而且是可取的。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在每一章开始之前,先布置预习或讲解相关专业词汇;在学期初适当讲授一些课堂常用语,并鼓励学生积极使用这些用语参与课堂活动;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内容要求和实际应用状况,计划一些讨论题和课堂讲座,这样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想表达自己观点的情感,调动学习积极性,释放学习潜力。此外,针对一些学生英语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差的现状,加强学生课外作业中的阅读量,通常是针对课后某几个问题布置一段文字阅读,然后要求其用英文写出问题答案并准备口头解释。
除此之外,通过充分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的优势,集动化效果、声音、图片等于一体,不但可以大大地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而且采用多媒体授课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双语教学课程,这样能够减少板书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留给英文讲授和与学生的交流上。学生可以把精力放在思考如何用英语来表达所选知识和与中文的表达有何不同等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由汉语到英语的转变。
(三)存在的问题
双语教学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就学生方面而言,在我国多年英语应试教育的特殊情景下,再加上高校扩招,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要达到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国目前培养的教师因为知识单一,外语语言能力不强,一般不具备用外语进行各种学科教学的能力。所以学校应该大力引进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高,将青年骨干教师推到双语教学的第一线去锻炼。
四、结语
2.课堂教学方式鉴于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外语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能力明显高于听力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整个课程采用了全英文课件的教学形式。然而,在本调查中,认为最合适的教学方式是课件用英文,但讲授全部用中文的学生占8.7%;课件用英文,讲授时中英文相结合,英文比例不低于50%的占20.1%;课件用英文,讲授时中英文相结合,英文比例不低于20%的占28.9%;课件用中文,讲授时中英文相结合,英文比例不低于50%占21.5%;课件用中文,讲授时中英文相结合,英文比例不低于20%的占16.8%。在老师教学内容的评价中,59.6%的学生认为教学中引入了学科新成果,67.5%的学生认为采用了引导式教学,74.2%的学生认为老师仔细解释了课程内容,68.2%的学生认为注重了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合,而60.2%的学生认为老师和学生在课后进行了充分的接触。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老师的教学努力给予了充分的认可,但对双语教学还具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3.双语教学的困难学生们普遍认为双语教学相比纯粹的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本调查中列举了引起双语教学困难的7个主要原因,并根据重要性的程度让学生依次选三项。调查发现,48.6%的学生认为英语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是引起双语教学困难的第一重要原因,40.4%的学生认为听力及口语能力不足是引起双语教学困难的第二重要原因,28.1%的学生认为没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和氛围是引起困难的第三重要原因。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不足是引发双语教学困难的根本性原因(剩下的四个选项是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但缺乏专业词汇、老师的外语水平很低,讲不清楚教材内容、没有适合的原版教材、其他)。
4.学生学习情况双语教学不同于中文讲授课程,为了确保听课效果,学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阅读英文教材,预习课程内容。然而,调查显示学生课外投入明显不足,只有32.5%的学生预习了即将学习的课程内容,也只有35.1%的学生认真复习了已经学过的内容,58.9%的学生认真听取了老师讲课的内容,66.9%的学生认真完成了布置的作业、案例报告书等内容。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很差,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大部分只是被动地完成所布置的作业和案例报告书,影响了双语教学效果。
二、改进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对策建议
1.选用合适的双语教学教材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和知识载体,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专业词汇和把握学术前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选用的双语教学教材内容既要合适、先进,又要符合教学的基本要求,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双语教学教材尽量使用原版进口教材,同时配备中文教材作为参考,并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适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提高双语教学的有效性。
2.丰富和完善双语教学方式学生英文能力不足是引起双语教学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在双语教学的初期,全部用英文授课,学生容易产生畏惧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在课程初期,可以采用英文板书、全部用中文授课的方法,及时总结专业词汇,放慢教学速度,配套使用中文教材,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学生适应了双语教学,就逐步增加英文授课的比例,同时减少中文资料的使用比例,并组织用英文进行小组讨论,采用案例分析等方法,增加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参与度。
3.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现行的双语教学体系中,教师更多地考虑如何在规定的教学时数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考虑。因此,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例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游戏式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考试和评价方式上,应适当增加小考次数,给学生造成一定的紧迫感,督促他们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同时,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重,通过布置英语作业、查找资料等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Abstract:Thebilingualteachingisanimportantdevelopmentgoalofourcountry''''shighereducation,buteveryschoolhastheirspecialdetails,discoveringsuitablebilingualteachingpatternnowbecomesoneofthehotspotsincurrenthighereducationresearch.Accordingtomyschoolrealityofthebilingualteachinginbiochemistry,thisarticlemakesanpreliminarydiscussiontothemainquestionanditssolutionofthebilingualteachinginordinaryuniversities,soastoprovidereferenceforotherschools.
Keywords:Biochemistry;Bilingualteaching;Practiceandexploration
为了培养出适应激烈竞争的现代化医务人才,应对中国加入WTO后教育发展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英语(包括专业英语)水平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教育部也于2001年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还特别强调“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双语教学也因此受到各高校重视[1]。目前各高校相继开展了双语教学,但由于办学条件、师资、学生英语水平的不同,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双语教学模式是当前研究热点。我校也于2005年开始开展生物化学的双语教学。本文结合我校实践对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以期能对双语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1生物化学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生命科学是本世纪的主导学科之一,而《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中的基础课程,其理论和相关技术已渗入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作为医学院校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在医学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该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对诸如《遗传学》等的双语教学具有铺垫的作用,对推动和促进我国医学院校教学与国际前沿接轨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研究的进展,这门学科不断出现一些新的专业术语和研究成果,而这些最先进的信息多数储存在英文中,把这些概念译成中文,意义可能会变得模糊。我们双语教学的实践表明:采用英文原著上的表达,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其含义。这是单用母语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2生物化学开展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材的选择与应用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没有合适的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目前我们尚缺乏统一的医学英语教材。我院目前是授课教师将现行的中文教材翻译成英文讲稿,一是难度太大,二是出现一些中式英语的情况。
2.2教师水平有待提高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同时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我院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英语水平相对较好,但多为阅读理解好,由于老师未受到公共外语的专门培训,其听说能力无法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因而上课时难以展开解说,讲解时无法发挥自如,这样势必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加上大量陌生的专业词汇,使学生丧失继续学下去的信心。
2.3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在生物化学实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同学存在着英语基础,尤其是听说能力较差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双语教学的推进。由于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较深奥,很多知识只能靠抽象思维来分析、消化,原本学习成绩和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在接受大量的中文和英文新知识时感到非常吃力,因而在上课时产生抵触情绪,这些学生在上双语课时打磕睡或看别的书,有的学生甚至提出请老师用汉语授课。若对这样的学生强行进行双语教学,结果必然是舍本逐末,不但达不到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反而使学生连基本的知识都掌握不到。
2.4教学时数不够双语教学中的另一个难题就是学时不够充足,由于课堂上的部分信息要用英语传授,一些基本概念和定义等用英语讲完之后,还要用汉语对其中的难点作进一步解释,这样就延长了教学时间,使得原本一个学时(40min)的内容至少还需增加10min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2]。
3生物化学开展双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3.1选用适用教材生物化学的英文教材很多,如何选用合适的教材是搞好生化双语教学的重点。目前,由于生物化学学科的迅速发展,使英文原版教材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此外,原版教材大多为煌煌巨册,价格昂贵,学生难以承受,不适合作为教材使用[3]。因此可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教学情况,参考原版教材,结合国内现行教材,编辑出合适的生化双语教学教材,并在上课前两周发给学生,将重要而常用的专业词汇列举出来,标出音标及中文翻译,便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堂理解以及课后复习。
3.2加强师资建设师资水平是实施双语教学的保证。目前我国的医学院校普遍存在双语教师短缺的现象,以非英语科班出身的教师来进行双语教学,对大多数教师来讲,都是一个不小的困难,所以目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口语和专业外语的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素养,在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双语教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校可以有目的地组织部分教师到外语院校进行集中专门的英语口语培训,我校组织过两次此类培训,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3.3探索教学模式鉴于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又缺乏专业外语的基础,双语教学一定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不能不顾学生实际情况盲目进行[4]。可以针对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分成不同的班级,制定出不同的双语教学方案。如英语水平整体较好的学生可以加大英语授课的比例,而针对英语听说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适当减少英语授课的时间和部分章节,以保证他们掌握专业知识这一首要教学目标的达成。
3.4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对于双语教学中教学时数不够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需要用英语解释的概念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尤其将那些学生比较生疏的专业词汇,用形象的图片或者动画来演示,既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节约了时间,也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以外,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好高骛远,不能为了片面追求用英语教学而影响到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教学中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滕晓英.双语教学的探索和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5,7:31.
Abstract:Theauthorthroughto"Managementaccounting"bilingualeducation’sexperienceandtheexperience,elaboratedtobilingualeducation’sunderstanding,hasdiscussedthebilingualeducationteachers’raiseandteachingmaterial’schoice,theChineseandEnglishteachinglanguageproportion,teacheswithstudyquestionsandsooninteractiveandprominentheuristicteaching,sceneteachingmethod.
keyword:Managementaccounting;Bilingualundergraduatecourse;Undergraduatecourseteaching
前言
构建国际化的会计教育,是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切入点。管理会计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自20世纪初产生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会计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许多财经类院校都对该课程实施了双语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管理会计的理论及前沿;另一方面对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也有好处。笔者在两个学期《管理会计》双语教学中遇到不少问题,现将心得和思考阐述如下:
一、对双语教学的认识
双语教学的英文为BilingualEducation。这一概念来自美国这个拥有150多种语言的移民国家。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Theuseofasecondorforeignlanguageinschoolfortheteachingofcontentsubject”,直译的含义是“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
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双语教学主要指用汉语和英语课堂讲授英文原版教材内容的教学制度。双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外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加深学生对国外先进的知识体系、思想方法以及前沿的学术理论的了解,促使其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树立国际观。据此目的,《管理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双语教学首先应是管理会计专业知识教学,而不是英语教学,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仍是首要目标,双语教学的次要目标才是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在此目标指导下,笔者认为双语教学绝不能是“汉语”和“英语”两张皮,即先用汉语讲解,然后用外语重复,或者先念一段课本,而后用汉语解释。双语教学要淡化“双”的区别,将母语和英语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学生真正领会英文原版教材中专业知识的精髓。
二、《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教材问题
教材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性依托,其选择应以是否“有助于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为基本规范和根本评价标准。双语教学选用原版英文教材已经成为各高校通行的做法。南京财经大学《管理会计》双语教学中,选用的是Atkinson,Banker,Kaplan,Young编写的“ManagementAccounting”,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由于此版教材是目前比较权威的管理会计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它的中译本。虽然教师不要求学生中英文对照学习,但是大部分学生自行购买。笔者认为这种“准双教材制”在教学中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部分学生会过分关注和依赖汉语信息,忽略原版英文教材的学习和体会,从而削弱双语教学的作用。
运用原版教材可以使学生领略到原汁原味的东西,包括专业词汇的使用,专业内容的表达,西方的专业教学思路和对知识的认知程序。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能够与世界主流技术和思想接轨,对培养学生未来的就业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原版教材的另一个特色是其先进性。一些前沿理论或方法,在国内本科教材中见不到,或者一带而过,或者仅仅做抽象介绍,而原版教材中却会有原汁原味的阐述。比如管理会计中的作业成本法,这种方法被誉为是成本会计的里程碑,国内由于应用极少,故教材中多为简略和艰涩的解释,没有可以信服的完整的案例加以说明。国外教材轻松解决了这一尴尬。类似的内容,比如成本企画、平衡计分卡等等。另一方面,原版教材中案例、佐证、背景阐述比较多,洋洋千余页的教材中,知识点比较散乱,对于习惯了国内教材风格的学生,对原版教材的知识体系编排还有一个渐进的适应过程。所以,双语教师既要努力让学生熟悉西方教材的风格,又要帮助学生整理思路,梳理知识点。双语教学中,教师一般都要求课后学生对应国内教材进行学习,作为参考。但是,原版教材与国内教材相对照,同样的知识点经常会出现在不同的章节和场合,如在Kaplan等编写《管理会计》的教材中,成本差异分析,不同于国内教材出现在标准成本法的介绍中,而是出现在弹性预算的章节中。笔者建议,使用原版教材可以不必拘泥于原版教材的体系编排,教师可以考虑以国内教材的内容体系编排为主线,调整穿插原版教材内容,这样容易使学生通过中文教材与英文教材对照预习复习,把握管理会计的主要知识与脉络。
三、双语教学的师资问题
双语教学的师资一直是制约双语教学实施的“瓶颈”。在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的目标下,双语教师首先应是“专家型”人才,具有很强的专业素质;其次才是具备良好英语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管理会计发展至今,其学科体系涉及很多领域和方法,双语教学首先从专业上要求教师能够通晓管理会计的发展和研究前沿,现代通畅的信息交流,使得这个层面的要求相对容易达到。目前《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最大问题仍然是语言。
对于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学校应该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笔者认为,近年来高校本科扩招,各学校会计专业师资均相对匮乏,所以对双语教师的培训不一定就是一步到位送到国外去学习,可以分步骤、分批次进行。第一步,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外教资源,对双语教师进行培训,包括语音、语调和日常用语训练;第二步是“请进来”,可以从以英语和汉语为主的双语国家(如新加坡)或多语地区(如香港)聘请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会计学专业教师或有意从事教学且具备双语能力的高级管理会计人才,或者聘请其他高校在双语教学上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教师,对教师的专业英语授课的语言交流技巧、授课方法等进行交流和培训,互助教学,观摩指导;第三步是“送出去”,即经过一定程序的挑选和考试,选派双语教学中的优秀教师分期分批地到国外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和英语水平,同时也可对双语教学的教师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在大力培养双语教学师资的同时,还应该建立健全合理的激励和考核机制。双语教师备课工作量太大,不仅
要查询和吸收大量的外文资料,还要考虑如何与我国实践相结合,其工作量往往是非双语授课的数倍。另外,多数财经类院校《管理会计》双语的授课对象是十多个班级,在师资受限的情况下,不得不多班级授课,而且学生的外语基础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到授课质量和学生对教学的评价结果。如果没有特别的工作量核算、教学质量考核、教学研究科研立项、职称评审等政策倾斜,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激励教师坚持做下去。
四、《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
二、双语教学促进医学高等院校教育方式的接轨
医学双语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重要内容之一,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提高医学院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随着对外交流及国际间往来的增加,医疗行业的国际化进程加快,涉外医院、外资医院在我国相继出现,护理职业的国际化趋势,影像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新的临床医术的传播,医学模式的转变也对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既懂得专业知识又具有相当外语水平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成为医学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的医学院毕业的本科生,基本英语素质较低,专业英语的词汇贫乏,口语表达能力较低,与患者或医生进行英语沟通和交流具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双语教学成为医学院教育方式的改革的重要尝试,许多医学高等院校的教师针对特定的医学专业开展了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践,对医学专业双语教学进行多方位探讨,对促进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和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双语教学推动世界医学交流合作的接轨
英语是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在国际医学领域,英语逐渐成为第一语言,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医学会议,都以英语进行交流,。据统计,全世界有关医学、生命科学的文献、专著中使用英文的占86%,权威性的医学期刊大多使用英文出版,国际医学会议大多使用英语交流。要促进我国的医疗事业向着国际化迈进,就必须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的素养,帮助学生掌握查阅最新外文资料,了解国际动态和信息的能力,更直接快捷获取最新的医学信息引进新学术思想、了解学科动态和学术方法的能力,而且随着越来越严峻的全球疫病防疫形势,跨越国界的国际医疗合作将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高等医学院校培养拥有丰富双语知识的人才,才能实现与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理念的接轨,更快到达医学学科前沿,从而提高我国医学学术水平,缩短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四、双语教学促进中国医学传播中的海内外的接轨
首先,各级电大尤其是下级电大对“双证”模式不够重视,对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缺乏深入的了解,被动依赖于上级的政策,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能积极主动地将“双证模式”推向深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电大的“证书课程”教学都没有按照职业资格的标准去进行,造成了学生实际能力达不到证书考试的要求。
2.师资水平良莠不齐,管理困难
“双证”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非常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熟练掌握专业职业技能。但各级电大能够满足上述条件的“双师型”教师十分缺乏,基层电大的教师情况更差,加上教师分散,管理起来十分困难,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难以保证“双证”模式的教学质量。
3.学生基础差,能力不足
开放教育专科的学生来源复杂,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也较差,又面临工学矛盾突出的困难,所以,学生学习的压力大,一旦课程成绩不理想,部分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从而影响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积极性。
4.学历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试课程的衔接不顺
在开放教育“双证”模式中设置的“证书课程”,应与学历和职业证书双重相关,通过学习,学生应达到学历和职业证书双重标准,但在实际上,电大“证书课程”的教学和职业资格证书内容却没能很好地衔接。“证书课程”统一使用中央电大的教材,这些教材在内容上侧重理论多一些,实践性的内容偏少,与职业资格考核的内容也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仅凭“证书课程”的成绩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二、解决策略
1.充分了解市场需求
各级电大应全面摸排开放教育学生对于职业资格证书的需求情况,如果市场预测有潜力,学生需求量比较大,那则需对这个群体全面加强宣传、引导、组织和管理,使学生能主动提高其学习目标,电大应提供充足的资源、师资、管理和服务,严格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使这些学生达到并获得职业资格水平;如果市场评估结果不乐观,那就取消“证书课程”,避免造成各种资源浪费。
2.试点先行,逐步推开,完善“双证”管理体系
电大不同于普通高校,系统有优势也有劣势,从目前来看,“双证”在全国范围内推开的时机还不成熟,要改变“大锅饭”的做法,先在部分教学点进行试点,通过试点,完善教学资源建设、完善教学过程管理,建立一套相对成熟的“双证”教学管理体系,再将这种模式加以推广。为此,中央电大应将成人教育的“双证”培养模式科研项目分解为若干子项目,吸纳下级电大教师积极参与,共同研究如何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如何开发适用的教材、如何建设优秀的教学资源、如何进行组织和管理等课题,切实发挥电大的系统优势,建设优秀的教学资源,系统内免费资源共享,互相取长补短,才能不断提高“双证”教学的质量。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双证”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需要教师不仅有广泛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扎实的专业实践功底。从电大系统来讲,通过以下方式可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第一,有目的地选派教师“走出去”参加进修和访学,或者把“双师型”专家“请进来”授课或培训,不断提高本校教师的教学水平。第二,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热情。“证书课程”的教学面临职业资格考试的压力,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各个教学环节与普通课程不同,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为鼓励“证书课程”教师积极进行“双证”教学探索,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如以立项的方式给予一定量的课程启动费,鼓励电大教师积极进行“证书课程”的教材开发和教学资源建设,使之与职业资格的标准相适应。
4.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一是在开放教育教学管理上,对“双证”模式的学生要加强监督与管理,完善面授考勤制度,狠抓课堂纪律,最好有相对固定的学习场所,这样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引入淘汰机制,每学期结束后筛查,对于“证书课程”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应建议其重修课程,直至合格,才能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