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校美术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我国传统美术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形式丰富多彩,不同地域有自己的特色文化风格。传统民族美术文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流传于民间的美术文化有:民间印染艺术、民间剪纸艺术、民间刺绣艺术等,这些美术艺术都创造于劳动活动中,有着土生土长的乡土文化色彩的烙印,经过世代相传,制作工艺不断精益求精,不仅丰富了生活的文化内涵,也表现了人民的思想品德、人生信仰等。民族美术透过民俗活动展现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节假日、婚丧嫁娶活动中春花灯、年画、泥塑等美术形式会隆重登场。可以说,民族文化融合了生活实用价值与人文审美价值为一体,体现了一定的艺术水准,是人民精神生活一个侧面的写照。
2.扩宽民族文化的教学应用
高校美术教学方式应该大胆创新,可以因物设景,根据高校的人文环境特点,利用本地乡土文化书籍作为教学教材,重新梳理美术知识课堂教学主线,设计和优化美术教学知识授课体系,有计划、分步骤地在美术教学中贯穿进民族文化教育。我国高校美术关于民族文化方面的内容还是以鉴赏性教学为主,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够。民间美术能够跨越悠久的历史也证明了其生命力的顽强,主要原因还是其与人民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劳动生活中产生和不断创新。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民族美术的根文化,美术教师可以带领大家走访一些有特色美术文化的地区进行实地调研,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民间美术弘扬活动,比如“年画你我他比赛”“剪纸现场学活动”“泥塑最漂亮”等活动,不仅扩大了美术专业学生以外的群体,还培养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3.更深层体会民族文化内涵
民族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很多民间美术艺术品都有着相似的特点,它们是劳动过程的产物,由劳动者亲手制作,制作材料取材简单,制作手艺精湛,构思设计巧妙,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不同的民族保留着自己特有的文化特点,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多种途径还原民族文化的立体形象,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认识民族文化在空间和时间坐标上的印迹。比如系统讲解民族文化知识体系,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馆、博物馆等。还可以通过对比不同民族艺术的产生背景、工艺特点、艺术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美术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提高对本民族文化产生真挚的热爱,提升美术的鉴赏力、审美品位,从内在改造学生物化的价值观念。
二、高校美术教学中传承民族文化的途径
随着高校美术教学方式的现代化改革,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很普遍,美术课堂上通过与音乐作品、影视作品等融合,生动地展示了美术作品的特点,延伸了美术作品的教学范围,但是有些美术课堂过分依赖和重视现代教学手段,使得教学内容与形式无法做到有效统一和结合,片面注重美术知识灌输,没有回归到美术教学的深层次的人文素养、文化内涵、艺术鉴赏场面的培养上。有些高校美术课堂为了丰富美术教学内容,扩大与其他领域知识的融合性、关联性,安排了大量与美术不相关的内容,这些知识太零散、太庞杂,导致学生们无法理清不同领域的知识与美术之间的关系,无法真正消化和吸收。有些美术教师急功近利,很看重美术技能性、专业知识等方面的教学,对美术的人文价值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并不关心,这也弱化了美术的美学观、文化观的教学目的。
1.高校方面:提升民族文化教学地位
高校美术教学应该将民族文化教育重视起来,将民族文化作为教学资源利用起来,提高民族美术教学的课时和学分。高校组织美术教师创立自己的民族美术资源信息库,以当地民族文化为主,以其他地区、其他民族文化为辅,对民族文化资料进行系统整理,提高民族文化信息库的文化的多样性,为民族美术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来源渠道,也加强了美术教师对当地民族文化的研究能力。其次,相关教育部门组织民族文化专家、美术专家等共同编写教材,该教材要兼容时代特点和传统文化内涵,通过与其他课程、其他活动的结合,对学生做好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为学生创设一个可以耳濡目染学习民族文化的氛围。再次,高校美术教学应该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美术的知识体系,提高美术的专业技能,加强创新能力意识。合理调节及平衡好传统民族文化与新技术、新知识、新理念之间的关系,相互汲取两者的特长,互相弥补两者的不足。美术专业学生既要学习经典的、传统的美术作品、美学理论和文化,又要学习现代美术发展的新思想、新技能。
2.授课方面:不断改善课堂教学方式
为了提高民族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入程度,需要制定教学计划,完善教学方案,改革教学方式。由美术教师对我国浩瀚的民族美术作品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从中筛选出适合该阶段教学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播放民间美术杰作,告诉学生这些美术作品的来源、产生的文化意义、历史的发展变化等,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艺术的鉴赏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审美观。为了提高美术专业学生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在课程设置环节可以大胆创新。美术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自主性的、探究性的作业,比如请同学们利用互联网搜索工具对某个民族美术作品的发展脉络、表现特点、文化起源等做专题分析。请同学实地去调研当地的某个民族文化美术作品的生存及发展现状。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成,通过组员互助完成一些较难的学习任务,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实际体会,还会提高对民族文化的深层次理解。
3.教师方面: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建设
高校应该提高民族美术的重要性,而美术教师是其中的重要参与者,其自身的专业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高校应该注重美术教师的队伍建设与业务考核,由学校出面成立美术作品研讨会、民族文化交流会、原创民族美术作品欣赏大会等,鼓励艺术院系教师相互之间公开或私下交流,互相汲取经验,加强对民间美术深厚文化内涵的理解。学校还应该鼓励美术教师自己主动去学习,建立起持之以恒的终身学习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任务中,为学生起示范作用。此外,学校还应该加强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方面的考核。为了提高美术课堂民族文化教学的地位,可以提高该项的考核分值,以督促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上课的责任心。
美术专业具有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学科特点,强调日积月累的实践创作与艺术感悟,科研成果的形式大多是作品而非论文及著作,如绘画或雕塑作品参展获奖,企业形象设计或标志设计作品被采用等。各省市按照现行的科研管理条例对高校进行综合评价时,往往没有考虑到美术类学科的专业特性,经常以文章发表及专著的数量进行衡量,以至于在美术高校填写的上报表中,许多很重要的专业成果找不到相应的填写位置,因此很难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及成果奖励。更重要的是,由于各高校的日常科研管理条例及成果统计形式都是针对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制定的,因此,这些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直接影响到了教师的职称评定及对优秀成果的奖励。
2.学科建设及管理模式的滞后性
目前,美术院校科研管理观念相对落后,管理模式僵化。美术院校传统的学科建设组织形式以设立二级学院及直属系为主体,按专业特点进行划分:造型学院、设计学院、媒体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国画系、史论系等。科学研究层级结构以校、院、系、研究所、教学研究室、课题研究组等形式进行设立,课题间及学科专业间的联系相对闭塞,缺乏长期有效的合作和沟通,阻碍了项目研究及学科专业的交叉与融合。近20年,国外新兴的视觉文化研究领域对以视觉为核心的各学科综合性研究非常重视,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相对而言,国内一些传统学科的组织形式制约了人才的流动,已经不能适应科学研究多样性与灵活性的需求,如何科学有效的利用软件和硬件的科研资源及人才队伍,是提高美术院校科研水平的重要环节。近些年,伴随高校绩效考核制度的深化及各校间科研成果的竞争,美术院校科研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许多美术院校普遍存在重艺术创作而轻学术研究,重设计实践而轻理论总结,重教学工作而轻专业研究的问题,这些现象不断地积增,违背了大学教育发展的规律,迫切需要建立切实有效的科研管理创新模式。
3.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
美术院校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良莠不齐,引进人员的教育背景几乎和岗位工作内容没有相关联系,其大部分管理人员的实践管理知识都是通过实际工作中的经验积累形成的,缺乏针对美术管理专业的系统培训。院校对管理人员经常重使用而轻培养,继续教育的环节薄弱,进一步造成非专业的管理人员与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之间的差距。同时,高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科研成果数量的激增,不断对科研管理者的工作提出更多的要求。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科研管理工作者,不仅要具有高度的爱岗敬业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服务态度,相应的科学管理知识储备,还需掌握全面的艺术专业知识,关注文化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这样才能适应美术专业科研管理创新模式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
4.美术专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
美术专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工作一直是各大院校科研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美术院校师生创作的艺术成果丰硕,但成果转化与推广程度不容乐观,这一现象与美术院校科研管理体系建设的不足有密切的关系,现行的科研成果量化与奖励制度只重视项目数量,专利总数、、刊物级别等,没有协助教师建立成果转化相应的渠道及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同时,大部分教师缺乏成果转化的意识,大多数艺术家只埋头进行专业创作,忽略了艺术成果和市场经济的对接。因此,许多艺术成果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职称评定、论文撰写等层面,没有积极地进行推广,使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致使科研成果严重浪费。
5.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弊端
美术院校科研项目负责人大多以副高级职称及以上的教师为主,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只能是项目参与人,以这种金字塔结构为主体的固有模式进行配置,致使项目研究人员的组成缺乏多样性与灵活性。然而,科研项目的创造性劳动,绝大多数是由这些年轻人承担,他们长期大负荷的工作,却无法成为项目的主要承担人,这种过于严格的项目申请资格的规定,虽然符合国家的项目管理要求,但在实际应用中,却间接抹杀了青年教师及学生的创造热情,无法直接地激励他们的创新思维,阻碍了艺术创新成果的产生。近年来,国家对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逐年增长,而对于承担人员资格的过度限制,使得大量的科研经费集中于少数人的手中,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不能得到有效的监控和保证,出现了同一成果多头结项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科研经费的良性运转。
二、提升美术院校科研管理水平的策略与途径
1.科研资金组织与资金管理优化
美术院校的科研资金组织与资金管理需要根据学科特点进行优化,参考国外诸多大学的管理模式,对我们的管理创新颇有启发。比如,我国科研项目的管理经费的报销环节,人工费用还需通过其他途径进行支付,这凸显出管理制度中相关条款的不合理现象。国外大学从申请项目时,就已经严格进行了预算明细审核,项目研究过程中的经费使用严格按照预算来执行,报账的管理体系与预算的管理体系完全分开。项目经费以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部分进行划分,间接费用的比例可占到实际费用的一半以上,项目研究中的材料费及研究人员的福利都很多。同时,项目研究中对学校内设施的使用也要收取费用。这种资金组织及管理的透明化是需要我们借鉴的。
2.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
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同时进行,已成为国外高校科研管理中的成功案例。在美国,人才培养与一些项目研究相联系,导师招收博士生的数量与项目直接相关,博士根据导师的项目经费及研究需要来做助研工作。导师可招收博士生和博士后的数量很大,在国外一流的大学里,学术研究的辅助队伍是相当庞大的。这种管理模式为我国美术院校的科研建设提供了诸多启示。回望美术创作的发展早期,可以追溯到师傅带学徒的作坊,在规模庞大及有名望的作坊里,一位师傅拥有众多的学徒,完成大的艺术定件。这种传统的艺术创作模式与国外的科研体系有很多类似之处。首先,它可以降低进入研究领域的门槛。其次,它可以在创作与研究中培养学生。最后,它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的学费资助及科研人员工作费用。需要严格把关的是相应制度的建立,当学生参与学校的研究项目时,对该生的各种成果及学术能力的综合评定,必须有相应的顾问来监督,并设立学科组对该学生进行评分和最终的资格考核。
3.发展战略组织与科研理念优化
西方发达国家中许多大学科研管理制度的建设比较完善。美国所有大学几乎都有科研管理手册,手册中对不同专业的科研管理都有详细的规定,而且各大学的管理制度如出一辙,普遍性原则对所有研究人员及机构都是适用的。统一的标准,营造了公平的学术环境。因此,我国高校美术专业科研管理也应根据学科的特殊性,设立行之有效的统一管理模式,美术类院校与其他高校科研管理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众多复杂多变的艺术成果形式的评价与鉴定,全国美术类高校的科研工作基本相同,统一的艺术科研管理体系在全国院校都是可以使用的,具有共通性。因此,全国统一的美术科研管理体系有待建立,这既是提高管理效率及各院校横向比较的迫切需要,又是全国学术水平认定规范化的必然举措。
4.营造良好的管理文化环境
国内美术院校科研管理的文化有很多弊端,整个管理模式都是行政体制下的管理,缺乏学术研究的管理文化。许多高校把科研管理制度简单理解为项目管理、工作室制度、科研经费管理等,这是非常片面的,高校的科研管理制度不只是用于规范教师与科研人员的日常工作,更应自然成为每位教师心中的管理符号,形成普遍的约束力与认同感,同时对所有教师的行为与意识产生潜在影响。因此,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是高校科研管理的核心及发展方向。所谓人本管理,就是指在高校科研管理的所有活动中,首先应把教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以服务教师学术研究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宗旨,充分调动教师和管理者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从而使高校的学术成果获得效益的最大化。
5.美术专业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数字媒体为代表的互联网管理技术的研发水平日新月异。经统计表明,全国绝大部分高校已采用了计算机和管理软件进行日常科研管理工作,但缺少适合不同学科特色的管理软件研发。因此,结合美术专业自身特点,自主开发适合美术专业科研管理的信息系统是十分紧迫的工作。现代信息技术监测在科研成果认定、质量监控、制度决策及成果创新过程中广泛应用,对于简化科研管理的流程,提供科研信息与数据的统一与利用,加强管理的科学性具有重要作用。互联网管理技术不只是信息化管理的媒介,还将成为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伴随着数字媒体网络技术在美术院校科研管理中的应用,美术院校科研管理工作必将走向信息化与规范化。
现在高校美术通识课选修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纯鉴赏型为主的偏重理论灌输的美术通识课。尽管老师备课很认真,课上讲了很多道理,可是学生却昏昏欲睡,因为学生还是觉得和其他课一样处于被动(灌输)一方。由于他们一定的生活阅历与感受,加之缺少较多的艺术实践,所以学生很难理解并认同这些高深的文艺理论。二是以传授技术为主的偏重单纯实践的美术选修课。老师按美术专业训练办法,不考虑非美术专业学生的想法,一开始就教学生们素描、速写等,然后再上色彩写生课,从头到尾,学生只是学到了一些素描、色彩的模块技术,其实他们仍然不懂得艺术。三是只强调继承,不强调发展的美术通识课。老师从工笔花卉临摹为起点教学生,历经山水、人物,让学生学到一些传统中国画的技术。好处是有继承,坏处是难发展,也难创造等。这些教法固然有一定的益处,但确实也有偏颇之处,表现为这种不以学生为中心,单一的,重技术、轻艺术与人文的教学模式,往往容易形成千人一面、大同小异的艺术教学效果。这不是当今时代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精神的理想通识课教育模式,这种脱离社会实践、知行分离、“闭门造车”的教学模式迟早要被新的美术教育模式取代和改造。WWw.133229.cOm
二、构建新的美术通识课教学模式
面对高校美术通识课普遍课时少、一般大学生又缺乏美术基础的实际矛盾,我们选择了利用乡土人文景观资源,以构建学生实践创造能力为主、边做边学的综合美术创作教学方法。这让不具有写生基础的学生一开始就较快地进入我们所倡导的重过程、重行动,以创造为主的美术学习,把专业技能掌握与创作、综合运用结合起来,这种互相融合的创作与技能训练,会使学生在动眼、动脑的认知训练和动手、动口的实践过程中,更快地懂得艺术与技术的不同之处,开阔他们的艺术创作视野,培养他们的艺术创作修养,积累他们的艺术创作经验。在此基础上,加快形成非专业学生的艺术诸元素的应用经验和形式美构成能力,如对构图、形体、黑白、色彩关系、疏密、点、线、面的处理能力等。创作课强调美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重视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我们期盼用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手段,去提高学生富有创造性的、积极的认知、动手技能和情感体验水平,使他们内在发展需求与美术学习相吻合,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美术通识课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
结合美术通识课的特殊要求,笔者着力把激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学重点,把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标新立异,具体运用到美术创作的各步骤与各阶段学习实践中,结合各个环节中的问题与困难,通过美术教学平台,贯通与开发学生的认识方法、思维方法、实践动手方法、解决问题能力和表达他们情感的能力。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充分鼓励与肯定学生表现出来的任何有个性的想法与做法,在形象思维与创造中,发现与张扬每个学生的天性与爱好,用平等、民主、协商的态度,营造创造性思维发挥的教学氛围,积极与学生切磋、讨论,解决碰到的各种问题,想方设法让学生逐渐认识自我的价值,鼓励学生自信,充分发挥自身无穷的潜力与智力,和老师共同努力,实现美术创造的成果。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激发学生“标新立异”的创造力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选择本地人文景观,突出美术课程“视觉直观”的特点与优势,强调“开眼”“开心”的艺术学习方法
我们学院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是典型的南国水乡景观。我们可以把学生从苦读多年的书斋带到水乡深处,带到既熟悉又陌生的桑基鱼塘,“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色之中,这样他们满眼都是富有人文景观的教学环境,处处都有新鲜生动、无限多样的创作原料,无疑会使学生美术写生的情绪高涨。但是,作为美术通识课程的组成部分,自愿报名参加学习的学生实际都没有受到专业写生绘画的训练,面对崭新、陌生的美术创作课,学生难免既缺乏方法又有点紧张。为此,教师应先在校园内做大约十课时左右写生技能的练习铺垫,着重教学生“开眼”的线描写生方法。面对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虽然他们在美术技能上如一张白纸,但是只要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培养他们学会“开眼”的观察方法,也能让他们画出新颖、别致的画。在教学中,老师要特别强调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为基础,引导他们客观地看待周围的物象,提倡独立思考和认知,让他们各自选择喜爱的景观,注重每个学生的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用新的角度和方式看待平凡事物。特别带学生到水乡写生的时候,更要保持这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意,通过写生手段提供教育机会,来帮助与鼓励学生形成独立的、积极的认知能力,让学生非常自主地看待客观景物,培养他们敢于形成自己创新画法的行为。
老师让学生各自学习运用唯物主义观点看自己喜欢的、画自己看到的,甚至想到的物象。他们绘画表达时,要完全自我地、自由地画出来。对处于这种敢于“开眼”状态的学生,老师的任务是肯定与表扬,让他们“开心”,更有信心地去画。老师要让学生了解到只有“开眼”,才会“开心”,也才能“开心”。我们要关注和突破这个重点,对提高艺术创作质量和效率,用美术发展学生认知智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与创作主动性可以起到重要的、示范性的作用。由于非专业学生没有美术专业学生的清规戒律,在老师的“开眼”“开心”教学氛围的引导下,学生容易形成自己的个性想法以及他们喜欢的写生画面。至于他们的技法教学问题,通过多次下水乡写生,可以逐渐提高。通过写生,学生也为创作积累了很多不同的视觉表达的原始素材。同时,学生在写生过程中,用美术的手段,培养了唯物主义认识观,也容易理解那些观察、选择、思考等知识创新的道理。在贴近生活的过程,学生们了解到了社会的实际生活情况,陶冶了学生的情感。
2.下乡写生后的专题座谈,有益于师生互相交流“开眼”“开心”的学习心得
回到学院后,我们采用讲下乡心得体会的方式召集同学座谈,总结所见、所闻、所感。他们可谈与美术创作有关的专业内容,也可以联系写生谈社会、政治、哲学、经济、文化、科学等。在让同学们互相讨论的过程中,老师也会乘机从画写生入手,谈“开眼”“开心”在知识学习过程,艺术与科学的方法过程,艺术与哲学的过程,艺术与人文创造过程,艺术与人生过程的同样重要意义。让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自由畅谈,让学生在深入生活中“开眼”后,不仅画得“开心”,而且在课堂中要谈得“开心”。如何把“开眼”的写生画,变成“开心”的创作画,是老师要具体解决的一个棘手的教学问题。如何把“开眼”“开心”的艺术过程,迁移到做人、做事,以及贯通到求学基本能力的学习过程,是老师想追求的教育目标。
3.选取“开眼”的写生素材,构成“开心”的艺术画面
和每个同学讨论“开眼”后的写生,分析素材,找到每个同学最“开心”之处,并让他们形成最有画趣的画面,或每个画面最“开心”的部分,然后各自“搜尽奇峰打草稿”。对没学过画画的同学,只要让他懂得动手画画就是独立观察的个性反映过程,他们的画面自然会产生很新鲜的、富有创意的画法与画面形式效果。老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肯定与保持学生们各自表达出来的差异和特点,让学生们得到赞扬后,“开心”地画,自由地画,这就是在培养学生形成创造力的教学氛围。可惜我国艺术教育不太重视保护学生的个性,特别是美术教育,往往教出来是千人一面,没有差异,画得像一个老师画的,越教越没有真正意义的创新,越没有创造力。
其实学生有无穷的创新潜力,关键在于老师怎么引导、肯定、保护。我们的校园艺术创作为什么是闭门造车?为什么有人感叹创作上“江郎才尽”呢?关键就是师生不去体验与深入生活的大课堂,寻找挖掘艺术创作的源泉,体会人民的感情和生存现实。学生深入生活写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取舍后,可以形成很多“开心”的画面构图,有的同学还创造一些不太可能的、耳目一新的形式与构成,这是学生敢于突破陈规,从新的角度和方式处理平凡景物的富有创新性的具体成果。这就是艺术创新的思维过程,是艺术培养、启发人的创新精神、认知方法、过程的学科优势。在教创作的全过程中,对学生不断出现的阶段性困难与疑问,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和帮助,但是,要提醒自己保护学生色彩组合的创新、技法处理与形式的创新、情感表达的创新。例如版画创作,要放手让他们处理形,用什么色彩、采取什么处理手段都可以由他们自己做主,老师只是起引导的作用。
四、争取社会教学资源参与美术通识课教学
1.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寻找差距
鉴于笔者所在院校是综合性的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短,美术师资、经验等方面比较欠缺,而美术创作仅仅是大学生选修的通识课程。要搞好校园高雅文化,做好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肯定不能仅仅依靠校内资源,而要积极主动争取借用校外社会教学资源,获得各方面专家和教授的指导和帮助。我们主动邀请省级、国家级著名专家学者如广东著名版画家郑爽教授、现任广东省美协主席许钦松老师,请他们给同学们上课。他们的讲话与评述,指出了今后“开眼”“开心”努力的方向,以及现今艺术上存在的诸多问题,这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成效,鼓舞了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学术氛围。
2.积极参与高层次展览,进行学习对照
学生的作品要推向社会,进而影响社会,服务社会。其中重要的途径就是参与高水准且影响大的国家级与省级展览。一是我们看重展览的社会影响,二是看重展览的专业性与公平性,三是有助于学校整体提升教学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课外投入的积极性。这给师生带来了挑战性和竞争性,将有利于师生的教学打破课内、课外的时空,打破院内、院外限制,有助于检验学院校园文化实践的水平。将课堂教学效果放在国家级、省级的竞争平台上,借鉴其他专业院校、专业团体的不同艺术思维与艺术方法。从学生角度讲,利于他们在更大的舞台上,通过竞争激励自己,逐渐树立自信心,走向艺术创作前沿。从老师角度讲,他们可以总结“开眼”“开心”方法的体验和感受,以及由“标新立异”带来的创造成就感。他们可以参与展览竞争,感受到学术和专业要求的高度,体验到创作过程的艰辛与突破的快乐,肯定学习创作的过程与方法。
笔者认为面对普通大学生的美术通识课教学,要真正以艺术学习为手段,突出学科人文精神育人与创新育人的优势,追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与实践方法的应用,重在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及艺术创新、科学创新的能力。这是当今时代对高校美术通识课改革和发展的期待!
2.美术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高校美术教师多数毕业于师范院校,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虽然美术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一是大多数高校由于基本建设任务繁重、建设资金紧张,对美术教师社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在教学硬件建设、教师队伍培训资金上投入不多,导致学生实践教学分组率不高,实践教学效果不好。二是美术教师队伍知识结构老化。社会在进步、知识在更新,美术教学改革必须紧跟形势。但是部分教师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很少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技法,只是在教学和工作中被动地学习。久而久之,美术教师专业知识老化,教学形式和手段单一,甚至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三是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美术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广泛涉猎与美术专业相关的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3.忽视文化课程学习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目前我国教育考试制度还是“严进宽出”,这就造成了高考就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形势,家长和考生面临高考的激烈竞争和巨大压力,有些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就选择美术或者音乐,但是自己并不喜欢美术或音乐这类专业。另外,我国现行教育制度是对艺术考生放宽上线分数,艺术生相对于普通考生更容易考上理想的大学。在这种制度和观念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高校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忽视了文化课的重要性,学生自己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认为只要把美术专业课学好了就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事实上,美术的内涵和精神只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才能理解,美术的创造力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只有绘画技巧而没有文化内涵和底蕴的人不是新形势下需要的人才,这样的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美术教育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和训练,但是有些高校缺乏美术实践教学基地和设备,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不强。
4.学生综合素质下降,美术学习兴趣不浓。当前,大多数高校把办学效益放在首位,单纯追求办学规模的扩大,不断扩大招生数量,忽视生源的综合素质和美术教育教学质量,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下降。而且,受到社会功利性和浮夸之风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90后”学生的非主流思想的广泛存在,导致很多美术专业学生只追求另类和独特,忽略培养扎实的绘画功底,不能体会真正的艺术精神和艺术内涵。高校美术教师很多时候只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对学生的个人内涵、品德和思想养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学生学风不好,学习兴趣不浓,如课堂上使用手机玩游戏、沉迷网络等现象目前已经成为共性问题,高校和教师也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不断提高美术教学效果,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
二、新形势下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美术教育以独特的方式在完善人格、提升素质、陶冶情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家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同样需要在教育发展理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定位、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顺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确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是保证课堂教学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因此,高校美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高素质的、符合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一是教学思想的改革。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教学思想的改革要求师生首先要共同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美术家,而不是只会照葫芦画瓢的“美术匠”。如在进行色彩的静物写生训练时,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先让学生对静物进行临摹,学生能熟练搭配色彩后再进行全新的色彩搭配,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二是高校在确定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紧跟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开展调查研究,邀请行业、企业的技师和工程师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同时,邀请行业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为学生授课或者做学术讲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后实践能力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2.提高教师队伍实践能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高校要想提高美术学生培养质量,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提高美术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通过国内外研修和项目支撑,培养国内知名的美术专业领军人物;二是通过选送美术专业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轮训、实训和顶岗,提高教师美术教学实践能力;三是实施校外美术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和校内专任美术教师“结对子”,兼职教师全程参与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通过以上三点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使美术教师成为具备深厚艺术知识底蕴和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传授者,并使教师可以在对学生的传道授业中渗透人文精神,使教师可以借助美术教育帮助学生净化心灵,从而使学生的自我人格得以升华。
3.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构建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培养实际的美术专业教学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一是高校要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和美术专业基本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开设美术相关理论和实践课,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提高学生整体美术理论素质。二是在教学内容上由于学生课程较多、学校设计的课时量是有限的,教师的授课内容一定要针对学生实际和就业需求,决不能泛泛而讲,要学有所用;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深入浅出、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因为美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三是在教学手段上要不断创新,要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要结合专业发展和学生实际,运用多媒体、视频、图片等种媒介,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要广泛涉猎相关专业知识和课外知识,充分备课,扩大课堂的知识面和内容含量,授课内容既丰富多彩又重点突出,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4.提升学生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艺术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专业学生由于从小就侧重艺术理论和专业课学习,忽视文化基础课学习,导致学生文化课底子薄、基础不好。但是,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对美术学习和美术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很多艺术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涵盖历史、文化、哲学、文学等多个学科,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才能感受领会高雅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和寓意,才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融汇到自己的艺术创作当中。因此,高校在做好美术学生专业课教学的同时,要有重点加强学生文化国学等课程教学,切实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和文化内涵。而且,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启迪、引导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开放思维和想象力,这是教师美术教学的核心任务。
二、外师与内省的体悟式、穿透式学习
青春勃发的大学生对艺术的敏感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并未完全进入社会生活的学生而言,生活的深层、内在的艺术韵味对他们尚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何穿透自身生活中惯常的、平凡的生活表象,以至造型形象,体悟到其间的艺术性、审美性,必得令其亲身体会方能渐悟一二,并一通百通。“度物象而取其真”②,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积累,对于社会生活的体悟更多来自于日常生活的向外观察、发现,并内化到对人性的深层剖析,借由全面直接的介入体验,开启内省的、体悟式的思维,培养审美的眼睛,以个体内在的生命体验洞察外部社会乃至宇宙的律动。只有在对社会生活深刻认知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才能更加契合现下多元的文化生活、体验式消费的经济时代。所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③,这里的造化并非仅指自然存在,而是自然的内在审美属性,是必须通过内心的感悟达成的内外通透。这种穿透式体悟方法的领会不是将现成的知识学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形式结构,而是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转化、提升成自身的能量结构,汇聚所见、所闻、所知、所感,在创作中发现自我,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使作品具有深度表现力,并为未来的美术创作打好基础。
随着当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趋显著,部分大学生有比以往更加浓厚的追求高生活品质的意愿,同时对“物质生活带来的赏心悦目及便利”也越发依赖。如此高校难以安排学生到条件相对艰苦的偏远地区完成相应的实习环节任务,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承受社会压力的能力”的目的。
2.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较低,难以胜任实习岗位工作和完成实习环节任务
由于各种原因,部分美术教育毕业生在校期间缺少主动培养自身文化素养以及专业技能的意识,导致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不高,最终难以胜任实习单位分配的任务,难以适应实习单位环境,欠缺实践能力及实践操作的培养能力。该环节不足主要表现为:
第一,部分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对相关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够、对专业知识的积攒不足,导致其后期学习能力和主动性不强;
第二,部分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思维局限严重、阅历较浅、知识储备不足、综合素质较低,为后续的实习任务加大难度;
第三,部分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正确处理社会现实和个人理想的能力较欠缺,并在日常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养成了“我行我素、自我中心”等不良习惯,甚至到实习单位后无视实际教学状况、条件,脱离教学实际,单方面奉行“艺术至上”的宗旨,难以完成“培养自身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实习任务。
3.部分高校美术教学专业学生欠缺科学有序、有计划而相对完善的技能训练和指导
当下,部分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对形式美表现能力教学序列概念及其理解并未达到相对清楚的程度要求,对相关技能的掌握不够牢固。并且,很多学生仅对专业课程、课本知识展开机械、死板的学习,其所在高校很少为其安排相应的技能训练环节,学生自身更是很少主动寻找运用知识、训练技能的机会。很多高校美术教学专业缺失科学有序、有计划而相对完善的技能训练和指导,直接导致了学生自身相关技能的欠缺。
二、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不足,各高校应有意识地培养并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个人物质方面的补助、精神方面的褒奖等)引导大学生到条件相对艰苦的偏远地域展开实习,完成、达到培养自身适应环境、承受当今社会压力的任务和目的。对于创新意识、实践精神较为突出的部分学生,教师应相应地及时投入并加大对“培养创新”的投入力度,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合格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具体的教育实习环节中,指导教师还应格外注意对学生具体教学任务的安排,以便学生能在该环节内充分理解、掌握教材中的难点、重点;注重对学生个人潜力的挖掘、调动其实习积极性,使得学生的特长能充分发挥,促进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和自身素质的完善。当然,实习环节的重中之重便是制订“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并且针对性较强的”教学实践计划和实习指导。教学实习展开之前,做好准备工作和计划,以便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各方面专业能力和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重视对参与实习的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便达到以培养创造力为基础来提高个人技能的目的。安排实习是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必要环节和有效途径,为提高高校美术教育实习环节的成效,教师应该实时分析实习环节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针对实习环节中的不足和弊病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采取合理的改进措施保证高校美术教育实习环节的顺利展开。
沙坡头、沙湖是自然风景的典型代表,除此以外,六盘山也是宁夏境内自然风光的代表,被称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岛屿”,其风光旖旎,久负盛名,更是革命纪念地。率领到此,曾作词《清平乐·六盘山》。其他还有贺兰山、火石寨地质公园等,这些自然风光共同构成了沙漠、绿洲并存,风景与历史积淀相融的美景。
2.历史文化资源
早在1038年,西夏就在宁夏设立都城,西夏存在时间较短,但党项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西夏艺术从内容到形式丰富、多样,“折射出丰富多彩、众多民族艺术个性的融合,凝聚成西夏艺术的结晶”。目前西夏艺术遗存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内蒙古、陕西以及国外博物馆中。西夏艺术在宁夏主要以西夏王陵、拜寺口双塔等为代表,内容主要包括雕塑、建筑、文字、绘画、工艺美术、碑刻等。丰富的西夏艺术资源是我们了解西夏历史、社会状况等的重要资料。除此之外,在宁夏还有原始社会时期的贺兰山岩画、清代古居董府、同心清真大寺、中卫高庙等。这些历史遗存包括了从原始社会、明清以至近代的文化艺术,真实地记录了汉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不断交融、吸收的历程,也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发展和新的民族美术形态熔铸的历程,其艺术价值无与伦比,是取之不尽的美术资源宝库。
3.社会文化资源
宁夏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民族特色处处体现在各类环境建筑中,比如回乡文化园、清真寺等。同样,民间艺术也有着浓郁的地域特征,散发出回族特有的审美意蕴。宁夏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包括回族剪纸、刺绣、阿文书法、回族服饰、砖雕、日用瓷器、泥哇呜、编织等。其中很多项目现在都已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在民间工艺美术中,首屈一指的是贺兰砚,在宁夏聚集了数名贺兰砚雕刻大师,他们的作品体现出浓郁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回族服饰也以其强烈的民族特色而备受关注,它真实地反映了回族人民的和审美心理。目前,宁夏民间工艺的许多品种已形成了传统产业,成为当地文化和经济的象征。
二、宁夏高校加强区域美术资源建设的教学探索
1.梳理、整合宁夏区域美术资源
区域美术资源是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美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弘扬、传承区域民族文化和保护民族美术资源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对宁夏各个地区的美术资源进行全面的调研,通过采风,专家走访,查阅文献、地方志等,把收集到的美术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建立相应的数据资源库,逐步形成主题性的区域艺术资源区间和立体化的区域美术资源框架。在此基础上,整合宁夏区域美术资源的原始数据和第一手素材,建立区域美术资源的专题网站和网络体系,科学地制定宁夏区域美术资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确立短期和长远的目标,积极地促进这些资源合理地融入高校艺术教育中。
2.建立自身特色的宁夏区域艺术教育体系
随着艺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宁夏高校艺术教育应树立多元的艺术教育观,将少数民族艺术纳入艺术教育体系中,构建新的艺术教育体系。台湾艺术教育家郭帧祥认为:“在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之际,决不能仅仅从事物表面的关联出发来设计课程,而应深入寻求艺术教育与人文活动、地区文化认同与多元文化、物质环境与精神世界等两类或两类以上事物之间的关联点,从而开发出具有丰富性、关联性、回归性和严密性特征的艺术课程资源。”首先,应该在现有公共美术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纳入区域美术资源系统;其次,对区域美术资源进行系统化、类别化建立;再次,要考虑区域特色和区域优势,充分发挥宁夏地区的两个主要特色即回族特色和西夏特色,从而形成有主导,又多元共生的艺术教育体系结构和课程设置。
3.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教育实践
艺术实践是高校艺术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古迹实地考察,比如在对西夏艺术学习时,可以参观宁夏博物馆、西夏王陵,以至延伸到区外的敦煌莫高窟、西夏博物馆等,让学生从壁画、雕塑、版画、文字等几个方面对西夏艺术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请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进入课堂,不但让学生对民间美术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让学生学习剪纸,可以请宁夏各地区代表性的民间艺人,如同心的田彦兰、海原的伏兆娥等,不但使同学们学会剪纸,也可以感受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民间剪纸的魅力。此外,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对民间的民俗、手工等进行调研,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寻找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加强对民间传统美术的了解与掌握。
二、高校美术教学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发扬了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我国的传统美术作品包含了大量的真实情感,每一幅优秀的传统美术作品都经过历史的积淀,如今保留下来的我国传统美术作品都是精华。近年来,我国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在这快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由于我国的传统美术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因此,高校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以传统美术作品作为教学工具,可使学生在学习美术创作技巧的过程中学习民族文化精神,使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得以发扬。
2.激发了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高校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资源,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教学资源的使用,能够有效充实高校的美术课堂。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保留下来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含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在美术课堂上能够给学生带来非常有价值的内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深化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认识,从而能够激发其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之情。也正因为如此,我国高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引入美术课堂的做法具有很大意义。
3.有助于大学生实际艺术素质的培养
现阶段,我国一些高校的美术教学中更倾向于西方的艺术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在形式上注重艺术表现的手法和视觉美感的培养,而对我国民族美术技巧的教学较少,这种教学思想和方法导致学生创造出来的作品往往与我国实际生活不符。我国民间艺术充满了智慧与技巧,民间艺术作品既能够作为艺术进行欣赏,也可以作为工具使用,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包含了作者的真实情感。因此,在高校美术教学课堂中增加民族文化,增加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作品创作手法教学,能够使大学生的创作更加贴近实际生活,不仅可以传承我国的民族文化,还有助于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研究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与地方高校美术创作实践教学体系的整合。尝试把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引入高校课堂教学当中,实现民族文化与学院艺术的相互转换,促进高校美术教育的课程实践、改革与发展,力图构建当下高校美术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1.研究思路
首先,制订实践研究方案;搜集、整理民间与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研究的相关资料,为实验研究的开展做准备。其次,搜集、整理可利用的少数民族美术教育教学公共资源;考察云南省范围内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人文、风情;整合收集到的少数民族美术教育教学资源。再次,把论证成熟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应用到课堂美术创作实践教学中。最后,对实验教师的工作成果进行汇编、整理、总结。
2.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研究政府相关档案、地方县志及民间书籍筛选公共资源。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考察、调研。对比不同民族的文化传承、人物外形与性格、服装与服饰、生活习性与劳动工具等的研究,找出共性与特点。对研究成果的综合应用,进行自我审查、自我评估,建立相对严谨、合理的评价体系。
三、研究结论
1.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美术创作的新生命
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如此丰富,难为了美术创作者兼有熊掌又要鱼的选择,我们不难想象美术创作的主题有多重要了。美术创作的主题是指从某个具体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角度切入,去表现这个民族整个的审美内涵本质。如当代实力派画家艾轩先生,就从藏族小女孩形象大而明亮的眼睛里闪烁着对未来的企盼,定格在永恒的沉寂里,表现出冷冽、宁静、凝重、神秘的地域特点,以及画家饱含忧郁的诗意审美取向。因此,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创作的题材的选取,只是给画家印象深刻的一个切入点,真正展现出的作品意境才是画家表达的主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纯正、直接、质朴而又真实地反映出民族的文化特征与内涵。运用于美术创作的素材,无须过多的提炼加工,便能感染人、启发人乃至震撼人,已经是很好的表现题材。如少数民族史诗般的服装服饰,不仅以其强烈的形式美感吸引着艺术家,还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征服了很多艺术家。又如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风光纯净优美,自然天成,无人工斧凿,不仅风光各异,而且体现着多彩多样的地貌特征与气候特点,不同时节赋予不同的美。再如,少数民族朴实的人物性格、丰富多彩的节日节庆场面、细数不尽的生产娱乐用具等等,都是美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创素材。从当代越来越多追随“民风民俗”的著名画家,即可见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对美术创作的影响将是持续的、深远的。
20世纪末,随着网络技术、光电技术、通讯技术的全面开发与广泛应用,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和世界文化的大融合,“网络化的生产关系、数字化的生产力”的出现,使全世界的科研与教育正经历一场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历史变革。教育的“信息化”,将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兴起的重要标志,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基石。①高校的美术教育在现代媒体技术的推动下,教育的方式与手段已产生了质的飞跃与变化。
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是一种极具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艺术。它具有形象性、可视性、审美性、前卫性与文化性。高等学校的美术教学,以往总是采用理论讲述、图示、演示、观摩、欣赏等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知识面窄、信息量少、教学方式单一,已经远远不适合时展的要求。现代多媒体数字信息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学的信息化与集约化,运用现代媒体、以数位集成的形式传授知识。它具有直观性强、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等优点,同时也避免了教师大量的个体重复性劳动。研究与策划如何使高校美术教学信息化,对于信息时代美术教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设立专门的美术教育数字信息中心
美术教育数字信息中心的主要职能是负责美术信息源的采集、整理、分类、存档、以及课件制作、网页制作、信息交流及美术教育网络的建立与管理。WWw.133229.coM配置人员主要有美术信息采集人员、信息中心管理员、打字员、影像师、课件开发与制作人员、网络技术员等;基本设施有电脑、扫描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打印机、影像编辑系统及相关软件;专用办公室、设计室、录音室、美术资料室、档案室以及网页、课件制作室、数码影视演播室等。信息中心的规模与技术人员的配置应根据本校的经济条件、办学规模与专业特点、岗位需要来确定。
美术教育信息中心的采编人员根据该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层次与方向在专业教师的参与指导下精心选取与采集,经过技术人员的加工与整理,制作成相关教学资料,为师生提供教学与管理信息,提供师资交流、学术交流、实习考察、远程教育等方面的信息与服务。
二、建立美术教育网络,整合美术教育资源
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其主要表现形态为资源全球化、教材多媒体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集约化、办公自动化、环境虚拟化。早在2001年4月,mit的“网络课件开放工程”(ocw),历时十年,在国际互联网上两千多门网络数字课件。这一创举,大大拓展了教学的时空舞台,使大学教学从教师的个体行为转变为真正的群体合作,并同技术、艺术、网络教学设计专家共同组成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建设、管理与服务的团队,不仅减轻了教师的个体性劳动,而且向全世界的同类课堂宣战!②在我国,2002年12月江苏省教育厅王斌泰同志在全国教育厅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③研究加入wto后教育新的运作方式与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扩大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的构想。2003年,教育部开始设立国家级精品网络课程,计划在五年的时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网络课程。它向全世界的人民免费开放,节约了数万计的教师数千万课时的个体性、重复性的劳动,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网络数字教育对于高校美术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我们的美术教学提供了一个无限的虚拟空间、学习空间,使教师从传统的教案、教参、资料室、图书馆的小圈子里走出来,走进一个全球化的大美术教育背景下的大教室。因此,建立一个全球范围内的美术信息网络与数据库,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信息化美术教学模式是高校美术教学信息化的一项实际性策略。具体措施如下:
(一)创建美术教育信息库,开设数字图书馆。打破教材只限于书本的传统,为学生个体学习提供专业化的信息网络资源。书籍是不说话的教师,多媒体信息是会说话、会表演的教师。与媒介中心结合的现代化图书馆,它的电子检索系统,使学员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获得最需要的资料。④
(二)建立跨校跨国美术教育同盟,互通有无,实现教学资源的交流与共享。譬如:教学课题的研究,专业课件的共同开发,数字教育信息的交互使用等。有条件学校的师生还可以跨校讲课、听课、评课。教育同盟包括了同级兄弟学校、不同级别的上下级学校及相关单位。近十年来,中国的高校之间或联合或合并成综合性大学,或开发为大学城,这都是一种资源共享、提高办学综合实力的一种做法。
(三)进一步提高多媒体教学设施的覆盖率。在师生宿舍、教室及公共教学场合安装网络设施。文化教室要有智能寻址调频广播系统、vod多媒体教学系统、智能监控教学评估系统、电脑、电视、音响、投影仪、网络、操作系统教学软件等电子教学设施,画室要有电子演示板、便携式投影仪等,电脑设计室应有标准配置的pc机(最好是苹果机)、交换机、双向互动dvb-c系统等,以及相关软件。
(四)实现教学管理的数字化与办公系统的智能化。教育行政系统日常工作中会产生大量的基本数据,如学校基本信息、学生基本信息、教师基本信息、教学安排信息、课堂教学信息、教学评估信息、学籍信息、成绩统计信息等等。这些数据经常需要进行整理、保存、统计、上报等处理。真正的教育管理现代化需要建立一个相对完备和稳定、面向管理的基本数据库。智能化的管理与办公系统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实现教材的电子集成化。教师的大部分讲义可采用“电子课件+讲义提纲”的形式,取消传统手写教案的备课方式。要求图文、音像、形色、版式、直观性、交互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及操作性的高度统一。以网盘、电子邮箱、移动硬盘、光盘等形式存储或在互联网上直接,这种方式空间小、容量大,下载、携带都很方便,经济实惠。对于部分课程,完全可以取消传统教材(以课件代替教材)。但任课教师对此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教学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实施建议、考试范围应做出相应的界定与说明,并给学生提供阅读书目及相关资料。对于学生,可以普及掌上多媒体学习机、mp4数字播放器等教学辅助工具。新开发的掌上多媒体学习机、mp4数字播放器可以上网下载,为学生提供电子教材、课件、名师课堂等数码视屏,不愧为美术教学的好帮手。这些工具均由校方购置,学生可以低价租用。
(六)普及“移动教育”(mobile education,也有人称为mobile learning)。移动学习具有移动性、高效性、广泛性、个性化等特性。移动互联带来“随时、随地、随身”的信息交流和服务手段,从而实现了真正的信息传达的梦想。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学习者不仅可以依靠掌上电脑上网,还可以用手机、pda和智能电话等小巧、便于携带的移动终端上网,尤其是3g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可以实现瞬间上网和永远在线,使信息获取也更加便捷,信息处理更加实时高效。“移动教育”的发展将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三、不断提高美术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信息时代的教学重点已由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传授方法与发展能力为主,从发展标准化的共性为主转向发展多样化的个性为主,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可见,信息时代的学校教育已对高校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美术教师除了常规的职业技能素养以外,还应该具备与信息教育相关的信息处理能力,如多媒体教学、影像技术,以及外语能力、创作能力、公关能力等。其中信息处理能力包括获取信息,管理存储信息,分析和使用信息,信息的再创造能力。⑤普通美术教师应该掌握这些常规软件操作与应用。对于设计专业的教师还要精通相应的专业软件。外语,特别是英语,已经成为国际互联网通用的一种文字语言,作为高校的美术教师,应该掌握其读、写、听、说的基本技能。
新一代的美术教师应具备现代教学的组织与策划能力,应是教学的策划师。美国教育心理学家d.p·奥苏伯尔曾创造一种“advance organizers instruction model”(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他认为,获得信息是教学的基本目标,教学的组织与策略是决定能否很好地获取并得以保存知识的最重要因素。教师不仅仅是把本人的一点可怜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采取更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将人类优秀的教学成果加以组织与整合,使之符合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并应用于美术教学实践。
当代美术教师除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学习经验与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主张用自学辅导等多种新的自主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形式来取代班级授课制。
美术教师还应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充分发挥团队优势。教学课件的共同开发、科研课题的共同研究,需要集体的智慧,从而缩短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益。
四、强化学生的信息素养
当代学生除了要有较高综合素养与专业水平、自学能力外,还应该具备信息时代所特有的信息素养。教育部部长周济说:“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⑥培养学生以信息素养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能力,形成为适应在信息社会生存、终生学习和持久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能力。⑦最近,南京大学桑新民教授从三个层次、五个方面归纳了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第一层次:①高效获取信息和批判地评价、选择信息的能力;②有序地归纳、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③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新的写作能力;第二层次:④将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包括跨时空、跨文化的学习与交流能力;第三层次:⑤培养和提高信息文化新环境中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身处网络时代的当代大学生,除了课堂教学以外,特别要注重网络学习。web quest(网络探究学习)的创始人bernie dodge教授,他的web quest理论十分重视学生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发展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为美国教育带来了重大革命。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李芳乐在web quest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提出的资讯素养对如何培养信息素养问题极有借鉴意义。
五、不断完善与更新教学设施
数字信息教育离不开科学技术与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数字信息化教学的设备主要包括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cai)、智能监控教学评估系统、vod多媒体教学系统、双向互动dvb-c系统的设施,国际互联网、校园局域网以及其他辅助设备(accessory equipment),如学生掌上多媒体学习机等。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教学设施需要与日俱进。培养一流的美术人才,相应配置一流的、前沿的教学设施。
六、做好美术教育信息化服务工作
采用网上互动教学系统,构建教师、学生、专家、家长为主体的信息交流平台。充分利用internet技术,使internet成为整个信息教育服务的核心。电子信箱、qq语音和视频聊天、网络信息传输服务的廉价优势,使得现代教育能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而进入到全新的境界。增强网上的交互性,学校的业务数据能够在internet上被家长、学生或其他访问者受权访问,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美术教学的视频点播与课件下载技术,实现内外统一,与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学校并网,畅通无阻地通讯、交流。
美术教育的数字信息化是信息时代一项崭新的课题,我们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认真探索信息化发展的运行机制,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美术教育事业,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注释:
①叶平.抢占教育信息化制高点湖北教育信息网 /20011230/3015856.shtml
②桑新民.探索信息时代高校课程与教学的新模式 [j].中国大学教学 高等教学出版社, 2005(6)p38
③/gov
④王大根.美术教学论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p70
二、人文精神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关键性
应该可以说,人文精神在高等美术教育中具有显著的地位,其对于美术教育全面系统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推动人们的个性发展。目前很多高校生的个人综合素质非常高,其继续一定的时间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弥补自身的缺陷。其关键性的表现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入手分析:首先是人文精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美术教育的个性化发展。在一些高校中,因为不同学生受到来自于自身因素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其每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内涵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其必须找到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在这样的契机下,人文精神就正好应运而生,其主要的核心本质就是充分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其利用对人个性化发展的尊重,可以让不同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自身的学习模式。
其次人文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协助高校老师更好的实施个性化教学,尽管当前很多高校老师自身拥有大量的知识以及教学经验,不过因为其长期以来都是进行美术教育方面的工作,对于美术教育也具有自己单独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老师们会将自身的经验具体的实践运用到美术教学过程中。虽然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美术教学的发展,不过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这些教学方法也存在自身的不足和缺陷,也很难达到目前高校学生以及社会的预期目标。如果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美术教学的话,那么这样不但能够让美术老师在传授自身经验的同时,也有助于改进和汲取其他一些良好的教学手段和思想。再其次人文精神的融入,可以有助于推动美术教育模式的全面进步,随着综合素质教育脚步的不断加快,目前一些高校美术教育也开始不断的对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反思和研究,最终让美术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
因此把人文精神同高校美术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可以最终实现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模式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一般情况下,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尊重个性,它非常鼓励高校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这同时为很多美术教育老师提供了一定模式的参考,为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方式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后人文精神可以将美的定义进行具体的明确。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美都是处在不断的追求过程中,其实不同的人对于美的定义都存在各自的见解。在美术教育中,美也具有不同的表现意义。通俗的来说,人文精神对于美其实类似于起到一种助推效果,其可以有效的协助高校学生以及教师在没有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对美进行个性化的定义,这样就使得美的表现方式也存在多样化。人文精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打破了传统高等美术教育的束缚,汲取了更多良好的知识,定义出丰富美的展现方式[2]。
三、高校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必须得到不断提高
当前,高校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强化必须成为其工作的重点来抓,很多人觉得高校美术教育非常注重美术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实践的学习,但是却很少将学生在美术理论中感知的美术创作情感的体验以及审美意识重点关注,所以高校美术教育在向学生传授一定技能的同时,必须要相应的将美术中的文化以及人文精神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以此来提升学生审美的综合能力。
在传统美术教学的实践课堂教学过程中,还主要都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要模式,但是却很少让学生参与到整个过程中,仅仅只是重视技能,却没有将文化内涵引入其中。很多高校的学生对于社会学,自然科学等其他相关的综合文化知识了解非常浅薄,另外还有很多美术课基础理论老师以及专业课教师存在轻视文化精神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在目前社会经济快速的变化发展形势下,一些美术教师根本就没有将注意力放在教学实践中,只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进行其他方面的活动。另外高校美术教育也必须营造出良好的文化环境,人文精神在文学诗歌中,在历史地理等其他方面都大量出现。当前不同学科同美术教育的关联性非常低,整个社会并没有构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因此人文精神的形成也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和酝酿,必须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分析[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