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音乐与人生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5 10:45:3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音乐与人生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音乐与人生论文

篇(1)

关键词: 基础音乐教育,健全人格,审美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a person to have the perfect personality in now societys importance and the foundation music education nature, analyzed music to educate the influence which became to the perfect personality, proposed the foundation music education should take the personality raise. Elaborated how uses music the esthetic value, the creative development value and the society associates the value to come to carry on the raise to students personality.

篇(2)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090-01

无论我至今仍然是多么地不舍,敬爱的丁老师都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2011年的冬至过后,刚接到恩师于前日病逝的噩耗消息时,我正在和朋友在外聚餐,前一分钟还在欢声笑语的我顿时头脑一片空白,整个人被突如其来的悲伤席卷,顷刻,泪流,泣不成声……

我能与丁老师结下师生缘,要感谢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苏严惠老师。2006年,我刚踏入硕士研究生的第二年。苏老师作为访问学者被国家教育部公派前往意大利学习,为了让我的合唱指挥研究方向中的部分面授课程能顺利进行,苏老师赴意前将我“托付”了给丁老师。在接下来近两年的时间里,我同时拥有了两位人生导师的无私教诲和指导,至今,我都仍然为自己的幸运和荣幸心怀感恩之情!!能在人生最重要的求知阶段中遇到丁老师也是我最大的福分。

在没认识丁老师之前,就已经对他的名字如雷贯耳。国家一级指挥家,享受国务院津贴,前珠影乐团团长,曾为三十余部电影音乐作曲……接触了丁老师后,他对学生的和蔼亲切,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对音乐的严谨要求,对生活的积极热爱更使我对这样一位老音乐家产生深深的敬意。

丁老师家中客厅有个黑色柜子,贴墙摆放,高及屋顶。里面整整齐齐地摆放了几千张他多年收集的音乐CD,DVD,种类繁多,应有尽有……有得甚至同一个交响或歌剧作品有4、5个不同乐团和指挥演绎的版本。看得人眼花缭乱。丁老师最让人敬佩的不仅是他的收集,而是他亲自将这些珍贵的资料编入他的电脑系统,而且坚持更新。从专辑名字,作者,演奏者到具体目录一字不落地仔细输入。只要在他的这套系统里输入想寻找的资料关键词,电脑就会告诉你放在柜子的那一行那一列。可见丁老师对待他的工作是多么的细微极致,这样小而琐碎的事哪怕是普通人都觉得很麻烦,但丁老师都能在他日常巨大的工作量中抽空去做并坚持做下来,让人打心眼佩服。

丁老师的家住在珠影大院子里,那时候我去丁老师家上课都要穿过珠影乐团的排练厅门前。院子里时不时会回荡着交响乐团排练的乐声,我有时会自己想象丁老师在给乐团排练的情景会是什么样子的?因为丁老师常说乐团的人很怕他,因为他排练时很凶。我真的没法想象丁老师凶的模样,因为在我跟他上课的那两年间,丁老师都是十分的亲切而有耐心,从没发过一丁点脾气。只有一种情况,会让他老人家生气,那就是吃饭的时候我偷偷地去付了钱。丁老师一上起课来,就忘记了时间,经常一大早开始上课,直至中午将近一点钟时才惊觉午饭的时间快过了,然后师徒几个就在附件的小餐馆吃饭。每次丁老师都抢着买单,从来不肯让我们掏钱,他的原话是这样的“你们还是学生,你们的钱都是父母给的,怎能乱花呢?我就不同,我的钱是我自己挣的,所以饭钱必须由我来付。”不管我们好说歹说,都没有一次让我们“得逞”过。时间一长,我心里着急呀,然后终于有一次我偷偷地溜去付了钱,等到丁老师要掏钱时发现了这事,他当场不高兴了,板着脸半天不说话,当时的我还挺委屈的。现在回想起来这些种种滴滴的情景,自己都会情不自禁的感动流泪。

在我准备自己的毕业音乐会和毕业论文期间,因为要与合唱团实地排练和搜集大量的论文资料。丁老师不顾他常年的脚患,仍顶着烈日天,从珠影大院乘坐地铁亲自到大学城来指导我与合唱团的排练情况。从珠影大院到大学城要转两趟地铁,从大学城地铁口走到华南师大的排练厅还要穿过几条马路和长长的教学楼群,丁老师经常走到汗湿了一大片衣衫,但他从没有也不允许我帮他叫上一辆计程车。我的毕业论文绝大部分的资料都来自丁老师的提供,因为内容涉及广东音乐改编的合唱,甚至有些资料在市面上的出版物都很难搜集到,丁老师将他自己创作和其他作曲家创作的谱稿和他毕生收藏的大量广东音乐相关的文献资料整理出来,统统借给我回家参考,整理这些资料花了他老人家好几天的时间。因为这些珍贵而富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我的毕业论文进行得十分顺利,并获得答辩评审的一致好评。

篇(3)

试论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

学生姓名:

系 别:

音 乐 系

专 业:

音 乐 学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中国教育政策和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界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地位。”在今天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里尽管人们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舞蹈仍以其独特的美的表现传达着人类共同的享受,共同追求的情感。它为我们展现的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不仅为特定民族所接受,而且也引起全人类心的共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与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学生可以通地艺术这一窗口领略到世界各国的文化,共同体验对人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的渴求和人生的珍重。学生感受到自身的情感的波动和他人情感的交流,形成以审美的态度对于自己和他人,以审美的态度对于社会和生活,从而有利于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互动和团结,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长期以来,我国舞蹈教育的价值曾被人们所低估,许多人认为,舞蹈能力的培养只对少数将来要专门从事舞蹈工作的人是必需的,对一般的学生来说只是点缀,中国的小学教育一直到大学教育从来没把舞蹈课列入课程中,只有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在课外活动中加入一些舞蹈活动内容。面向21世纪的时常经济和技术革命的挑战,学校不但要重视素质教育,更要从学校的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以及观念上加以改革,让舞蹈教育彻底溶入心理素质教育中,且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1、舞蹈、心理素质的含义。

2、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的作用。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目前中小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2、如何通过舞蹈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网上、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

2、请教指导老师陈文红副教授,确定选题方向;

3、与同学共同讨论本课题,互相交流意见;

4、写好开题报告;

5、根据已选题目进一步搜集资料,并拟好论文提纲;

6、论文写作;

7、论文修改并定稿。

进度安排:

1、依据论文参考选题,作好论文先期搜集工作;

2、选题,写开题报告;

3、开题报告定稿,接受毕业论文任务书;

4、论文写作阶段完成初稿并接受论文中期检查;

5、修改论文阶段;

6、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国宾,平心,矫立森.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52-375.

[2] 朱培科,马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必要[j].舞蹈,2005,(3):48-49.

[3] 探索舞蹈艺术教育对少儿素质教育的作用[eb/ol].

http://.cn/net-base/news.jsp?id=68,2006-03-22 .

[4] 浅谈儿童舞蹈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eb/ol].

,2005-11-22.

[5] 安洁.素质教育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音乐天地,2005,05.7-9.

[6] 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c].人民出版社,2003.293-294.

[7] 隆荫培,徐尔充. 舞蹈艺术概论[c].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03.

[8] 刘沛译.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j].舞蹈,2002,(4):36.

[9] 武霞.浅谈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d].2004.

[10] gb/t 7-303-06069-3,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s].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篇(4)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音乐欣赏课所体现的音乐价值的基本价值和社会功能。通过传授文化知识、培养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等方面的分析,说明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中,音乐欣赏课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对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

目前,中、高等教育都设立了音乐欣赏课。音乐欣赏课从音乐教育基本价值方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丰富学识、陶冶高尚情操和培育爱国的情怀,在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个人素养、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

一、传授文化知识

在教学方面,其一是对乐曲的欣赏,与此同时也可以说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此类学习重要包括历史知识和音乐文化两种。我们从学习音乐文化来看,不管是器乐作品还是欣赏声乐作品,音乐旋律是学生首先所听到的,老师讲解音乐作品,一般涉及到作品作者、主要特色以及创作的背景等方面的分析。

音乐欣赏课不仅是多元化音乐教育的一翼,同时,也承担起了通过音乐教育传授文化知识的重要角色,欣赏音乐作品同学习历史的关系十分密切,音乐是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形式,只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就能领悟其思想内容的表达。

二、陶冶学生高尚情操

由于音乐家对人生体验的艺术真实写照,因此酝酿出了优秀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还包括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音乐就像生活中的阳光,不可与世人隔离,不然生命将黯淡无光,欲失去生活的情趣。音乐是由词曲、旋律结合而表现生活的。在众多乐曲中,主要是由音乐语言(节奏、旋律、力度、速度以及和调性、调式、声等)来表现的。其作品的艺术美和思想内容,要由音乐语言的各种要素表现出来,此形式的表演有演唱、演奏等。音乐的灵魂是旋律,所以,欣赏音乐作品,不但要用耳朵,还要学会用心来听,才能体会其中的真谛。旋律背后的美是心灵的声音和丰富的音乐语言及优美的旋律,更是历史和人生的写真。众所周之,我国历史上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极为感人。俞伯牙一曲高山流水,不但旋律优美动听还由此引出了一段千古佳话,为后世子孙渊源流传,两人一见如故,正所谓高山流水遇知音。他们友谊的力量来自于音乐。《二泉映月》的作者华彦钧所表现的月冷泉清、人静夜阑的独特意境,展开如诉如泣的旋律,让人犹如听到了作者的心声,一位历经人生痛苦和辛酸的盲艺人,向我们吐诉其不平的一生。我国为多民族国家,所以民歌极其丰富,通南到北,由东而西,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歌,形式表现各个不同。

三、培育学生爱国情怀

音乐,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自人类社会以来就有,是伴随着历史和物质生活而产生的,一旦产生,就成为重要的人类精神生活内容,对现实生活有巨大推动作用。在中外古典音乐中,大部分作品是对祖国情感的颂扬。赏析此类音乐作品,能让学生感悟到音乐的动机和主题,震撼人的心灵,激起莘莘学子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爱国主义的重要源泉是近代以来音乐的创作,从各个中外典型音乐作品中,读出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爱国的激情。由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由聂耳《义勇军进行曲》、由刘半农赵元任《教我如何不想他》……其作品都表现了对国家兴旺和民族解放的振奋精神以及爱国思乡之情,给人以莫大鼓舞和力量。作品以爱国主义的核心力量鼓励着人心,使人的心灵得到震撼,这便是力量。

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音乐欣赏课对社会文明、音乐教育的促进作用,来自于人类的团结教化作用和精神熏陶。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

(一)体会作品思想内容和丰富而深刻的意境,可使学生本身素质得到提高,精神得到升华,性情得到陶冶。精神力量的作用使学生的人格更加健全,有助于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们对于亲情、爱情、友情的珍惜,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安定与和谐,具有积极的影响。音乐欣赏课所带来的力量,充分表现了社会文明提升功能。 转贴于

(二)就学生及学生周遭的群体而言,音乐作为世界性社会性的语言,欲增加不同国度、民族、阶级的相互了解和交流。譬如,每届奥运会主曲,即世界和平的优秀典型音乐作品,体现了和平友谊进步的宗旨和对人类和平与美好生活的渴望,为世界各地各国各民族带来了相互沟通和友谊,对人类社会和谐与进步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五、结语

为了更具体的实现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的,在课程的安排中,我们要把对音乐作品的选择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在校园里,我们经常听到学生们的议论,讲到听一曲美好的音乐会感到明天会更美好,感到对学习和生活很有信心,感到活得很充实。所以,每个有责任心的音乐老师,都应该从对社会和学生负责的态度出发,在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

篇(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关怀对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上,除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外”,更应当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的阳光,以此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

一、打破“一言堂”的格局,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多元化的社会,因此信息获取的途径也是多元化的,这就使教师不再拥有知识上的“绝对权威”,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应走下“神坛”,由课堂的灌输者、领导者、训练者变为课堂商讨者、组织者、引导者、以恢复平民色彩;也应当认识到相对于文本,教师与学生同样是习得过程的参与者,不存在高低之分,师生应一起审美、品美、赏美、共同探讨生命价值、哲学精神、人文关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培养学生独立体验思考的能力,多角度、多侧面解读。增加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教学环节。实现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平行交谈,真诚沟通,民主协商,甚至共同成长。这种平等对话也是师生双方精神、情感、生命的对话,是相互信赖氛围下的启迪,也只有这中种平等对话才能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理世界中的一股甘泉。

二、以人文精神为底蕴,尊重个性意识,珍视独特体验,享受审美情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基于读者生活阅历,思维品质不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文体理解有很大差异。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应尊重读者的个性和主体意识,打破标准答案“一元化”的思维定式。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体会,抒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为名家名篇,大多文质兼美,提升审美境界;“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如在教学中多采用对比性教学,换位思考法和历史再现法等。让学生自觉地走进作品,同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喜、共呼吸,让作品中人文的魅力塑就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个性人格和审美情趣。

三、让课堂充满诗意,让人文旗帜高扬

让课堂充满诗意,就是让语文课堂像诗一样激情飞扬,像诗一样蕴含丰富,像诗一样意境优美,像诗一样充满想象和创造。一言蔽之,让人文的旗帜高高飘扬。

诗歌,是情感的精灵。充满诗意的课堂,就会有激情飞扬的情感磁场,就会有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第二部分是生活悲剧中最令人心碎的地方,也是最令人感动之处,在这部分我和同学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朗读,当读到“我已经懂得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时,音乐《懂你》缓缓响起,学生的眼中噙满泪水……。在音乐结束后,我问大家读懂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各抒己见,说出了他们对母爱的诠释和对人生的感悟。读人也就是读自己。情感是世界上最真实的东西,它发自内心,难以忘怀。诗歌,是美神的种子,充满诗意的课堂,就会有优美的意境,也就有了审美空间。教学《音乐就在你心中》要求从不同的音乐中体味不同的意境。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美,在播放《春江花月夜》时,深情朗读诵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使学生在诗意的引导下展开想象,在异度的审美空间飞翔。

诗歌,是灵感的造化,充满诗意的课堂就会有想象的飞越,就会有创造的火花,如古诗赏读课,可以引导学生为诗配画、配乐、编配美丽故事,以开启学生的想象力,点燃学生思维中创造的火花。

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有激情的燃烧,有审美的空间,有想象的飞跃,有创造的火花……有人文的旗帜高高飘扬。

四、召唤人文意识,理性提升更深切的人文关怀

篇(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关怀对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上,除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外”,更应当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的阳光,以此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

一、打破“一言堂”的格局,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多元化的社会,因此信息获取的途径也是多元化的,这就使教师不再拥有知识上的“绝对权威”,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应走下“神坛”,由课堂的灌输者、领导者、训练者变为课堂商讨者、组织者、引导者、以恢复平民色彩;也应当认识到相对于文本,教师与学生同样是习得过程的参与者,不存在高低之分,师生应一起审美、品美、赏美、共同探讨生命价值、哲学精神、人文关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培养学生独立体验思考的能力,多角度、多侧面解读。增加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教学环节。实现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平行交谈,真诚沟通,民主协商,甚至共同成长。这种平等对话也是师生双方精神、情感、生命的对话,是相互信赖氛围下的启迪,也只有这中种平等对话才能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理世界中的一股甘泉。

二、以人文精神为底蕴,尊重个性意识,珍视独特体验,享受审美情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基于读者生活阅历,思维品质不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文体理解有很大差异。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应尊重读者的个性和主体意识,打破标准答案“一元化”的思维定式。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体会,抒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为名家名篇,大多文质兼美,提升审美境界;“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如在教学中多采用对比性教学,换位思考法和历史再现法等。让学生自觉地走进作品,同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喜、共呼吸,让作品中人文的魅力塑就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个性人格和审美情趣。

三、让课堂充满诗意,让人文旗帜高扬

让课堂充满诗意,就是让语文课堂像诗一样激情飞扬,像诗一样蕴含丰富,像诗一样意境优美,像诗一样充满想象和创造。一言蔽之,让人文的旗帜高高飘扬。

诗歌,是情感的精灵。充满诗意的课堂,就会有激情飞扬的情感磁场,就会有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第二部分是生活悲剧中最令人心碎的地方,也是最令人感动之处,在这部分我和同学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朗读,当读到“我已经懂得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时,音乐《懂你》缓缓响起,学生的眼中噙满泪水……。在音乐结束后,我问大家读懂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各抒己见,说出了他们对母爱的诠释和对人生的感悟。读人也就是读自己。情感是世界上最真实的东西,它发自内心,难以忘怀。

诗歌,是美神的种子,充满诗意的课堂,就会有优美的意境,也就有了审美空间。教学《音乐就在你心中》要求从不同的音乐中体味不同的意境。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美,在播放《春江花月夜》时,深情朗读诵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使学生在诗意的引导下展开想象,在异度的审美空间飞翔。

诗歌,是灵感的造化,充满诗意的课堂就会有想象的飞越,就会有创造的火花,如古诗赏读课,可以引导学生为诗配画、配乐、编配美丽故事,以开启学生的想象力,点燃学生思维中创造的火花。

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有激情的燃烧,有审美的空间,有想象的飞跃,有创造的火花……有人文的旗帜高高飘扬。

四、召唤人文意识,理性提升更深切的人文关怀

人之可悲,不仅在不知感动,更在感动之后无所适从。因此,在学生感动之后再重锤敲击,将感动提升到理性认识。以教授《我与地坛》为例,在师生声泪俱下的阅读后,给学生提出下面问题:“作者把他用全部生命力感悟到的宝贵的东西传达给我们,用他的苦难提高了我们对生命的认识,请谈谈你阅读全文后获得最深的感悟:“生命是不朽的”“当困难到来的时候,你别无选择”“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家”“人生的过程此结果更富有意味,这是人对自身、对有限的根本上超脱”等。

篇(7)

教学目标:

《北京喜讯到边寨》一文通过艺术活动,使学生感受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及风土人情,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在乐曲欣赏中,让学生感受主题旋律所表达的情感,提高他们对乐曲的分段听辨能力。

教学重点:

1.听辨乐器的音色;

2.体会音乐色彩、速度、力度变化。

3.体验作品所要表达的情境。

教学难点:

在感知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等音乐表现要素的过程中,了解并评价其音乐表现作用。

教学准备:

管弦乐《北京喜讯到边寨》视频资料,边寨风光图片。

教学活动:

1.走进边寨

(1)导入:今天我们将欣赏具有边寨地域风格的音乐《北京喜讯到边寨》,我们先来欣赏一些边寨风光图片,里面有载歌载舞的节日场面。(让学生了解祖国边寨――云南独特的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时把自己通过多渠道收集的信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各地人们欢庆节日的方式)

(2)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这是一首以苗族、彝族音调为基础改编的曲子。(学生观看完视频资料后即兴发表感想,随后教师进行总结:乐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粉碎“”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情景。)

2.聆听喜讯

学生通过欣赏活动,感受具有鲜明舞曲特征主题(表现不同的舞蹈场面)的节奏、旋律、情绪特点以及重复手法的表现意义。欣赏音乐的同时,教师全身心地同全体学生一起体会乐曲的情绪变化。(以下为欣赏视频过程中与学生简单交流的内容)

引子:用圆号模仿牛角号的声音,奏出号召性的音乐。(教师表演吹号动作,倾听号的回音,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参与,教师还可以示意学生注意铜管乐器圆号,稍有交响乐欣赏基础的学生,教师是能够在不影响音乐欣赏的同时短时间内与学生交流许多信息的。)

第一段:音乐展现出一幅热闹的群舞场面。其强烈的舞蹈节奏,引出了热情奔放的旋律,这是第一主题。(教师同大家一起表演律动,为了能让学生体会音乐的再现,这个动作应相对固定并与第一主题同时再现。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用哪一段曲调作为结束的,速度和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第二段:姑娘们纵情地跳着轻盈、欢快的舞蹈,脚踝上的铃铛哗哗作响,歌声、笑声此起彼伏。这是第二主题。(女性化的动作,轻盈柔美,教师用眼神示意对话般的音乐表现不同的舞蹈场景。)

第三段:由小提琴、中提琴奏出昂扬而流畅的 旋律,这是第三主题。(教师提示注意在弦乐中响起的打击乐器,师生伴以舒展的动作。)

第四段:音乐简短过渡之后乐曲突然轻了下来,双簧管奏出轻快而富有色彩的音调,像一位美丽的姑娘在独舞。这是第四主题。(与木管音乐相适应的起伏更大而优雅的动作,轻盈柔美,更深情,对话般的音乐展示不同的舞姿)

第五段:小号奏出粗犷奔放的旋律,小伙子跳起健美、雄壮的舞蹈。这是第五主题。(矫健、雄姿英发的动作与第四乐段形成对比)

第六段:姑娘们跟小伙子们对以轻快活泼的舞蹈,运用小提琴跳弓的演奏方法,奏出了第六主题。 (欢快,对话般的舞蹈场面)

第七段:牛角号陪衬着第六主题吹起,仿佛在为姑娘们的精彩表演喝彩叫好。(表演长号滑奏的动作,再现主题,更加热烈、奔放)

第八段:乐声辉煌灿烂,把万众欢腾的激动情绪推向。(学指挥彭家鹏的动作,把音乐推向)

3.总结音乐特点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听这首歌曲的感受。教师简短归纳作品的审美特征:生动明快,富有舞蹈性;热情洋溢,粗犷奔放;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在以后的艺术活动中,我们将会进一步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丰富多彩。)

课后反思: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打开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因此,笔者利用了网络资源,采用将听、看、自由舞蹈、即兴交流艺术感受等艺术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理解体验音乐热烈、奔放的情绪,随着第四段音乐中明显进入优美、安详的意境,学生凭敏锐的艺术感受力随舞蹈作柔和舒展,恰当地再现了从万众欢腾共舞场面到独舞再到激昂欢腾的场面的情景。

在整堂课中,学生热情高涨。对听觉有强烈冲击力的欢乐旋律把学生一下子带进热烈的场面:号角划破了寂静,随即鼓乐齐鸣,山寨欢腾了,小伙子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孩子们看着彭家鹏指挥动作的对比,还读出姑娘们柔曼的舞姿,双簧管柔美女性般的音调与乐队齐奏的对话,把村民欢乐的特写和整个山寨弥漫的喜悦带进了孩子们的心田。

篇(8)

作为人类有意识的精神活动的产物,音乐与人类的生理、心理和行为息息相关。情感是音乐艺术中最为重要的特征,也是心理学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对音乐情感的研究,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与音乐学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当今已成为一种趋势。

音乐情感一直以来是国外音乐心理学的一个研究重点,这也应归功于19世纪中叶实验心理学派的努力,该学派促使了现代音乐心理学的萌发。我国音乐心理学起步较晚,在这之前的研究重点偏向于从专业性的音乐角度进行思辨性质的分析,而没有实证研究的支持,理论略显空泛。在音乐心理学引入我国后,音乐情感的研究更多地与心理学的实证研究紧密地结合,展现了良好的研究局面。本文就此对国内关于音乐情感的研究进行了概括性的梳理。

一、音乐情感的相关概念和研究方法概述

(一)对音乐情感的定义

音乐情感是人与音乐的交互过程中所产生的包括各种人类感情因素的心理过程(刘涛,2006),这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与音乐实践活动有关的情绪、心境、偏好、趣味和态度等,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模糊量。

扬州大学的周新叶在《音乐情感剖析》(2005)中提到,“音乐情感”应等同于“音乐的情感”,它既包括由音响直接引发的情感成分,同时也包含主体对社会生活内容联系思考而产生的情感成分,是两个源头合成的一股流。

(二)音乐情感的特征

结合音乐理论、音乐心理学、艺术情感学的研究,刘涛(2006)总结了音乐情感在信息的表现、传递与认知行为过程有一些典型特征,主要包括:主观性、层次性、客观性、模糊性、整体性、运动性、观照性、选择性等;甘露则认为音乐情感具有典型性、概括性和易感性的特征,她是从音乐存在的意义的层面出发的。

音乐情感自身的复杂特点给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视野,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它或许不能让研究者从只言片语中推出结论,也不能从部分得知整体,流动的音符所带来的情感是复杂的,这就给多种研究方法结合、多个学科联盟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国内外研究者对于音乐情感的研究虽然各自的出发点不同,涉足的领域也较为广阔,但不难总结出研究方法大致分为两类:实证性的研究和思辨性的研究。

美国心理学学会前主席布鲁斯特·史密斯曾概括提出心理学研究的两种方法(模式),分别是因果模式和阐释模式。前者历来都是立足于外部来看待行为着的人,沿袭的是物理与生物领域的各种自然科学方法;而阐释模式则从来都是从内部来看待人,即在情感、意义和价值的领域中研究人,强调人的特殊性。

根据刘沛的阐述,使用因果模式使音乐与情感的研究大受限制,因为基于该模式的研究的基本假设是:孤立的,外部的,听刺激能够对情感行为产生一种直接因果式的影响。可惜的是,事实证明,这种假设在各种验证和考验面前遥遥欲坠。“实验音乐心理学者逐渐认识到,实验设计对变量的严格控制,获得的少量的音乐心理定量研究结果非常有限。即使某一相同或相近课题的量化研究获得充分的积累,情形依然如此。有时相同的研究课题,由于变量、被试及测量工具的差异,研究结论也会有所不同甚至相反。”阐释模式在这时便显现了必要性。

音乐情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并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中间介入了人脑对声学属性的排列组合,对音乐符号的加工过程,因此,对于音乐情感的研究需要将因果模式和阐释模式相结合,将因果模式的手段作为研究的基础和根基。有了实证研究的支持,经验性的分析将能够走得更远,正所谓根深而叶茂,对于任何一方面的偏重都会导致研究局面的营养不良。

二、音乐情感的研究成果探讨

(一)音乐情感的认知心理学角度的研究

根据蒋存梅所阐述的斯洛博达的观点:认知阶段是情感阶段的先行,没有认知的基础就不可能产生情感。张前在《音乐欣赏心理分析》中也持相似观点。张前认为,人们从音乐中所直接接触到的不是任何别的东西,而是音响;音乐的一切表现内容都要由音响引发,音乐欣赏中的一切感情体验与形象联想都要以音响感知为基础。综上所述,要研究音乐与情感的关系,对中间的认知过程的深入探讨是至关重要的。国外学者塞拉芬在很早以前就提出了一般认知过程发展的理论建构,主要以实验法作为研究方法,但因为被试为欧美人种,得出的研究结果是否适应于我们东方人的特点,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实验依据,尽管如此,塞拉芬的研究也为我们指明了一个研究的方向,即探寻中国被试对音乐情感的认知的过程和发展水平,这在我国的研究领域中可以说还是近乎空白的一块,有待于开拓。

另一方面,对音乐情感的认知在我国已经受到了大脑神经科学研究的关注。由于认知心理学以大脑中的认识过程为研究对象,犹如像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一样,采用精密仪器,通过对大脑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测试,从中找出一般的规律,即得出音乐能激感的论据。因此通过认知心理学研究音乐就更加合理、更加科学、更有说服力。

根据有关学者的最新研究,音乐活动对大脑心理具有诸多复杂影响,如对青少年大脑“认知诱发电位”(事件相关电位)有显着影响,对皮质慢电位、神经细胞与分子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并且能够促进青少年的感觉皮层、联合皮层和前额叶新皮层的生理心理性发育,并使它们之间的双向交互式连接获得较早和致密的结构性塑造。

综上所述,认知科学和脑神经科学对音乐情感的研究的贡献的确不可小觑,但是,这里有两点问题值得探讨:

第一,电脑是人脑思维的产物,它只能根据人脑中已有的信息进行实验、推理,人脑的思维是极其活跃的,当测试完毕后,人脑中可能又有新的思维信息,用电脑固定的程序或人工智能等纯逻辑化的工具来测试人脑认知的心理过程,是不是过于主观?

第二,就音乐认知科学的实验效能及其解释力和预见力价值而言,同一个欣赏者在不同的时间欣赏同一首乐曲时,如果欣赏者的感受不同,两次测试的结果可以反映出来,如果欣赏者的感受完全相同的话,测试结果会不会也完全相同?这些问题涉及人脑的信息加工机制,也涉及电脑及还原性实证结果如何与人类的艺术心理、审美创造性体验和思维相互贯通并耦合互补等复杂内容,因而有待更深入地思考与探究。

(二)音乐情感的社会心理学角度的研究

人的心理机能及其复杂心理结构的形成,都离不开人的社会性活动。不同的个体,以及不同个体在社会上的身份定位、性别差异所带来的不同要求等,而造成的不同的社会认知,不同的文化经验、社会背景、结构、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个体,社会阶层中不同的群体,对于音乐的情感、情感的认知是否都是有差异的呢?个体的情感体验和群体的情感体验是否有差异,当二者相互作用时,结果是相互抑制,还是相互包容,还是产生叠加效果?这些问题向我们呈现了面对“音乐情感”的不同视角: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对音乐情感认知进行研究。

将音乐情感的研究范围缩小到特定的群体,目前的相关研究还是较少的。邢红梅的《聆听音乐与大学生情感的联系》(2007)对大学生这个处于人生特定阶段的特定的群体的音乐情感进行了分析。作者主要采用了访谈法,对大量的大学生进行了在聆听音乐时情感的反应的访谈调查。该文章细致分析了大学生的音乐情感,但也引发了更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如音乐如何被使用?聆听者如何在聆听活动中建构自我身份,进行各种不同的情感陈述?个体如何在社会情境中以音乐为中介体验和创造情感,以便自己更好地成为一种社会规律化的存在?这些问题仍旧值得深入去探讨。另外,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仅仅使用访谈法略显单薄,如果能够结合上实证研究的实验和数据支持,或许能够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结束语

在相关文献中,国内相关实验论文的数量和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国内的实证研究仅仅是集中在个别音乐治疗和音乐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报告方面。显然,国外在实证方面的历史和经验比国内要雄厚,但是,国外实验研究的被试都是白人或黑人,他们的数据结果是否能够代表中国被试的情况,是需要考虑和解决的。

随着近几年我国心理学的快速发展,对于音乐情感的研究也更加趋于实证化、科学化。在2005年11月25日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上,会议收到的论文以及会上宣读的论文都显示了这一趋势。重视应用性研究,采用实证性研究方法的学者明显增多。此外,2005年10月召开的第一届情感计算与智能交互国际会议(ACII2005)共录用论文118篇,然而,音乐情感研究的文章仅有两篇,但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形成一个热潮。不过,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科学、脑神经科学、生理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对音乐情感的研究在我国正在逐渐萌发,并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从与浙江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一个集中研究音乐情感的队伍的联系交流中得知,目前我国对于音乐情感的研究是相当重视的,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与国际接轨,在一群卓越的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音乐情感的认知模型的计算机程序已经初具规模,这将使情感的识别、表达和转化实现数字化、程序化,更好地促进音乐情感的深入研究。

通过对音乐情感的研究的回顾和梳理,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是需要计算机科学、脑神经科学、生理学、物理学、美学、心理学、音乐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背景作支撑的,并且,在实证研究的根基上结合思辨性的分析思考,将因果模式与阐释模式融会贯通起来。

此外,音乐是人类伟大智慧的产物,随着音符的流动展示着人类与大自然的精髓。音乐是灵动的,音乐是有灵性的,音乐可以激发人类的丰富情感,让人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音乐的博大精深与大自然的精髓不谋而合,或许音乐的本质也是自然灵性的体现。音乐的这些特征是与人本主义的思想相通的,尤其与倡导灵性的回归、重视精神层面的被称为“心理学的第四势力”的超个人心理学一拍即合。如果能够在今后的研究中增强音乐情感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联系,再结合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相信音乐情感在我国的研究必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王沛,苏洁.音乐知觉的神经基础研究[J].心理科学,2007(6).

2、周新叶.音乐情感剖析[J].艺术百家,2005(4).

3、甘露.论音乐的情感特征[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4(4).

4、赵冬梅,刘志雅.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2).

5、蒋存梅.国外音乐认知发展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音乐研究,2007(3).

篇(9)

一、音乐情感的相关概念和研究方法概述

(一)对音乐情感的定义

音乐情感是人与音乐的交互过程中所产生的包括各种人类感情因素的心理过程(刘涛,2006),这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与音乐实践活动有关的情绪、心境、偏好、趣味和态度等,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模糊量。

扬州大学的周新叶在《音乐情感剖析》(2005)中提到,“音乐情感”应等同于“音乐的情感”,它既包括由音响直接引发的情感成分,同时也包含主体对社会生活内容联系思考而产生的情感成分,是两个源头合成的一股流。

(二)音乐情感的特征

结合音乐理论、音乐心理学、艺术情感学的研究,刘涛(2006)总结了音乐情感在信息的表现、传递与认知行为过程有一些典型特征,主要包括:主观性、层次性、客观性、模糊性、整体性、运动性、观照性、选择性等;甘露则认为音乐情感具有典型性、概括性和易感性的特征,她是从音乐存在的意义的层面出发的。

音乐情感自身的复杂特点给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视野,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它或许不能让研究者从只言片语中推出结论,也不能从部分得知整体,流动的音符所带来的情感是复杂的,这就给多种研究方法结合、多个学科联盟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国内外研究者对于音乐情感的研究虽然各自的出发点不同,涉足的领域也较为广阔,但不难总结出研究方法大致分为两类:实证性的研究和思辨性的研究。

美国心理学学会前主席布鲁斯特·史密斯曾概括提出心理学研究的两种方法(模式),分别是因果模式和阐释模式。前者历来都是立足于外部来看待行为着的人,沿袭的是物理与生物领域的各种自然科学方法;而阐释模式则从来都是从内部来看待人,即在情感、意义和价值的领域中研究人,强调人的特殊性。

根据刘沛的阐述,使用因果模式使音乐与情感的研究大受限制,因为基于该模式的研究的基本假设是:孤立的,外部的,听刺激能够对情感行为产生一种直接因果式的影响。可惜的是,事实证明,这种假设在各种验证和考验面前遥遥欲坠。“实验音乐心理学者逐渐认识到,实验设计对变量的严格控制,获得的少量的音乐心理定量研究结果非常有限。即使某一相同或相近课题的量化研究获得充分的积累,情形依然如此。有时相同的研究课题,由于变量、被试及测量工具的差异,研究结论也会有所不同甚至相反。”阐释模式在这时便显现了必要性。

音乐情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并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中间介入了人脑对声学属性的排列组合,对音乐符号的加工过程,因此,对于音乐情感的研究需要将因果模式和阐释模式相结合,将因果模式的手段作为研究的基础和根基。有了实证研究的支持,经验性的分析将能够走得更远,正所谓根深而叶茂,对于任何一方面的偏重都会导致研究局面的营养不良。

二、音乐情感的研究成果探讨

(一)音乐情感的认知心理学角度的研究

根据蒋存梅所阐述的斯洛博达的观点:认知阶段是情感阶段的先行,没有认知的基础就不可能产生情感。张前在《音乐欣赏心理分析》中也持相似观点。张前认为,人们从音乐中所直接接触到的不是任何别的东西,而是音响;音乐的一切表现内容都要由音响引发,音乐欣赏中的一切感情体验与形象联想都要以音响感知为基础。综上所述,要研究音乐与情感的关系,对中间的认知过程的深入探讨是至关重要的。国外学者塞拉芬在很早以前就提出了一般认知过程发展的理论建构,主要以实验法作为研究方法,但因为被试为欧美人种,得出的研究结果是否适应于我们东方人的特点,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实验依据,尽管如此,塞拉芬的研究也为我们指明了一个研究的方向,即探寻中国被试对音乐情感的认知的过程和发展水平,这在我国的研究领域中可以说还是近乎空白的一块,有待于开拓。

另一方面,对音乐情感的认知在我国已经受到了大脑神经科学研究的关注。由于认知心理学以大脑中的认识过程为研究对象,犹如像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一样,采用精密仪器,通过对大脑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测试,从中找出一般的规律,即得出音乐能激感的论据。因此通过认知心理学研究音乐就更加合理、更加科学、更有说服力。

根据有关学者的最新研究,音乐活动对大脑心理具有诸多复杂影响,如对青少年大脑“认知诱发电位”(事件相关电位)有显著影响,对皮质慢电位、神经细胞与分子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并且能够促进青少年的感觉皮层、联合皮层和前额叶新皮层的生理心理性发育,并使它们之间的双向交互式连接获得较早和致密的结构性塑造。

综上所述,认知科学和脑神经科学对音乐情感的研究的贡献的确不可小觑,但是,这里有两点问题值得探讨:

第一,电脑是人脑思维的产物,它只能根据人脑中已有的信息进行实验、推理,人脑的思维是极其活跃的,当测试完毕后,人脑中可能又有新的思维信息,用电脑固定的程序或人工智能等纯逻辑化的工具来测试人脑认知的心理过程,是不是过于主观?第二,就音乐认知科学的实验效能及其解释力和预见力价值而言,同一个欣赏者在不同的时间欣赏同一首乐曲时,如果欣赏者的感受不同,两次测试的结果可以反映出来,如果欣赏者的感受完全相同的话,测试结果会不会也完全相同?这些问题涉及人脑的信息加工机制,也涉及电脑及还原性实证结果如何与人类的艺术心理、审美创造性体验和思维相互贯通并耦合互补等复杂内容,因而有待更深入地思考与探究。

(二)音乐情感的社会心理学角度的研究

人的心理机能及其复杂心理结构的形成,都离不开人的社会性活动。不同的个体,以及不同个体在社会上的身份定位、性别差异所带来的不同要求等,而造成的不同的社会认知,不同的文化经验、社会背景、结构、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个体,社会阶层中不同的群体,对于音乐的情感、情感的认知是否都是有差异的呢?个体的情感体验和群体的情感体验是否有差异,当二者相互作用时,结果是相互抑制,还是相互包容,还是产生叠加效果?这些问题向我们呈现了面对“音乐情感”的不同视角: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对音乐情感认知进行研究。

将音乐情感的研究范围缩小到特定的群体,目前的相关研究还是较少的。邢红梅的《聆听音乐与大学生情感的联系》(2007)对大学生这个处于人生特定阶段的特定的群体的音乐情感进行了分析。作者主要采用了访谈法,对大量的大学生进行了在聆听音乐时情感的反应的访谈调查。该文章细致分析了大学生的音乐情感,但也引发了更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如音乐如何被使用?聆听者如何在聆听活动中建构自我身份,进行各种不同的情感陈述?个体如何在社会情境中以音乐为中介体验和创造情感,以便自己更好地成为一种社会规律化的存在?这些问题仍旧值得深入去探讨。另外,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仅仅使用访谈法略显单薄,如果能够结合上实证研究的实验和数据支持,或许能够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结束语

在相关文献中,国内相关实验论文的数量和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国内的实证研究仅仅是集中在个别音乐治疗和音乐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报告方面。显然,国外在实证方面的历史和经验比国内要雄厚,但是,国外实验研究的被试都是白人或黑人,他们的数据结果是否能够代表中国被试的情况,是需要考虑和解决的。

随着近几年我国心理学的快速发展,对于音乐情感的研究也更加趋于实证化、科学化。在2005年11月25日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上,会议收到的论文以及会上宣读的论文都显示了这一趋势。重视应用性研究,采用实证性研究方法的学者明显增多。此外,2005年10月召开的第一届情感计算与智能交互国际会议(ACII2005)共录用论文118篇,然而,音乐情感研究的文章仅有两篇,但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形成一个热潮。不过,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科学、脑神经科学、生理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对音乐情感的研究在我国正在逐渐萌发,并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从与浙江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一个集中研究音乐情感的队伍的联系交流中得知,目前我国对于音乐情感的研究是相当重视的,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与国际接轨,在一群卓越的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音乐情感的认知模型的计算机程序已经初具规模,这将使情感的识别、表达和转化实现数字化、程序化,更好地促进音乐情感的深入研究。

通过对音乐情感的研究的回顾和梳理,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是需要计算机科学、脑神经科学、生理学、物理学、美学、心理学、音乐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背景作支撑的,并且,在实证研究的根基上结合思辨性的分析思考,将因果模式与阐释模式融会贯通起来。

此外,音乐是人类伟大智慧的产物,随着音符的流动展示着人类与大自然的精髓。音乐是灵动的,音乐是有灵性的,音乐可以激发人类的丰富情感,让人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音乐的博大精深与大自然的精髓不谋而合,或许音乐的本质也是自然灵性的体现。音乐的这些特征是与人本主义的思想相通的,尤其与倡导灵性的回归、重视精神层面的被称为“心理学的第四势力”的超个人心理学一拍即合。如果能够在今后的研究中增强音乐情感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联系,再结合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相信音乐情感在我国的研究必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摘要:音乐是以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是人类表现性艺术最早的形式之一。随着心理学的诞生,尤其是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音乐情感的研究逐渐趋向一种科学化、实证化的描述和解释。结合计算机科学技术、脑神经科学、生理学等众多学者的联盟,音乐情感的研究呈现了诸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局面,这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文章对音乐情感在我国的研究状况进行概括性的梳理,并提出相关见解。

关键词:音乐情感;心理学;认知

参考文献:

1、王沛,苏洁.音乐知觉的神经基础研究[J].心理科学,2007(6).

2、周新叶.音乐情感剖析[J].艺术百家,2005(4).

3、甘露.论音乐的情感特征[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4(4).

4、赵冬梅,刘志雅.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2).

5、蒋存梅.国外音乐认知发展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音乐研究,2007(3).

篇(10)

一个民族能否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一席之地,在国际社会得到尊重,不仅在于有钱有势,还要有文化魅力。如何推进中华文化的回归与超越,使之为我们的民族持续地积蓄和迸发力量,来酿成文艺复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九个字大体就可以显现出中华民族数千年孜孜不倦的精神跋涉之轨迹。古人用礼崩乐坏形容乱世,其实,一切乱的根本原因是心乱,价值颠倒,人欲横流,它可能是社会变革和进步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也是社会变革与进步不能不克服的障碍。如果说西方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之后又使人被神话、异化了的话,当今时代就呼唤着一场新的文艺复兴来把过度膨胀的人还原为和谐的人,必须去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新世界。

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中华文化可能就需要一个‘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回归与超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概会伴随一个从礼崩乐坏到礼兴乐盛的过程。

用今天的话来说,“乐以和其声”,也可以是支撑人民精神充实、国家强盛的一种“软实力”。

旧话重提,是因为我们要推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定是来自民间、来自大变革时代,全民族精神的激动和荡漾。

旧话重提,是因为古今中外多少智者,都有过“乐以和其声”的同感。

西方的哲学家尼采就认为:“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而交响乐是音乐中的音乐,是音乐中神圣的殿堂,而且它具有博大的、高远的、深厚的精神境界。”

今天,我们在用民族复兴中国梦来提振全民族精气神的同时,也需要“乐以和其声”。

其实,《礼记・乐记》还说过:“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这是我们的先人对交响乐的描述和想象,这也是中国文化对交响乐的认同和赞赏。作为世界经典高雅音乐――交响乐,不光属于西方,也属于中国,且早就属于中国。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应该“乐以和其声”,应该有交响乐来为她“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创造,必然创造出壮丽的史诗。

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番理想和抱负,2012年,16个省市的近百位教授、将军、部长,在李岚清同志的倡导下,组成了一个特殊的乐团――“‘三高’爱乐之友业余交响乐团”。我被大家推举为乐团团长。2012年12月,我们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举办了两场特殊的音乐会,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带来了特别的震撼。

篇(11)

 

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安塞腰鼓》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安塞腰鼓》这篇散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是巨大的。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语文教学论文,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学习目标 ⑴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⑶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二、说教法

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教学设计思路为:先从声像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通过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的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因此,本文的主要教学流程为:创设情境、整体感知、品味美句、主旨探究、课外拓展等,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其中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

三、说学法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又从更深的感悟中,准确掌握朗读的语速、停顿、重音,更能传情达意。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教学准备 ⑴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站。(可以是视频、音乐、文本等等。) ⑵教具准备:扫描仪、多媒体课件(A.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B.铿锵有力安塞腰鼓鼓声。C.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的大型演出。D.《安塞腰鼓》wav朗读。)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欣赏、了解中激发阅读的激情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来自黄土高原的绝活——安塞腰鼓表演短片,用一个词说说短片带给你的感受?。

(屏显介绍安塞腰的鼓配文图片)请同学们细看图片齐读文字,了解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安塞腰鼓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在古代,它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又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它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它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毅奔放的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与壮阔场景,我们只需看一看便能感受到语文教学论文,但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却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和感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看看他是如何用生花妙笔描绘这惊心动魄的表演,并揭示其文化意韵的?

(二)、整体感知:听读中感受安塞腰鼓的生命之劲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象安塞腰鼓表演带给我们的画面和鼓声。

2、听完老师的朗读,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请同学们用“__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屏显)对安塞腰鼓进行概括评价,可以填词、短语或句子,最好用文中的语言。

3、课文中有一句话略有变化的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这句话是──(“好一个安塞腰鼓!”)它一共出现了几次?(四次) 这四句“好一个对安塞腰鼓”的反复咏叹之中又有变化有新意,是文章具有了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来,让我们一起饱含赞美之情的来读它们!(屏显:“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4、请同学们仔细跳读课文,看看它每出现一次,分别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哪个方面的“好”? (学生回答,屏显“安塞腰鼓之劲”资料: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老师读前半句,同学们齐读每句的最后两个字,要读出“劲”来!

(三)、品读美句:感受文中排比句的气势、节奏与激情

1、安塞腰鼓表演是那样的有“劲”,作家描绘它的语言带“劲”吗?这“劲”是大量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带来的?

2、请找出文中的排比句。挑出你最喜欢的语句仔细品味,准备读给大家听,并简要说说它好在哪里。

(学生回答,教师评点并加强朗读指导)

文中还有很多铿锵的短句、激昂的排比句、节奏鲜明的反复句,从变幻的舞姿、铿锵的鼓声、击鼓的后生等角度来描绘安塞腰鼓,我们不一一举例了,留给同学们课后继续去体会。

(四)、主旨探究:体会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

1、好一个刘成章!若不是你“陕北生来陕北长,因为你魂牵着地方”哪能写出如此激扬文字!让我们从无声的文字中感受到安塞腰鼓力量语文教学论文,那你们认为安塞腰鼓体现一种“________之美”(屏显)。

(学生回答,师在空白处板书“生命力量”)

2、齐读课文25至27小节,把这种生命力量之美传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

(五)、课外拓展:借鉴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安塞腰鼓就是这样,于浪漫中宣泄生命的激情,于诗意中追求永恒的精神力量。听着同学们的朗读,使我想起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豪放之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旷达之美;想到人世间各有千秋的美。同学们,你们上了这一课,会联想到身边哪些壮观场面之美,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说一段话吧!(学生展示,师生评价)

六、教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