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设计思路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本文以系统思想为指导,将图书交易的商务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研究并创建了一个适合现代化特征的图书交易系统,从而有效地解决图书交易中的信息管理需求。
二、基于Web的商务系统优势分析
与传统的图书交易模式相比,本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1.扩展了图书交易范围。传统的图书交易,竞争不够充分,交易效果也不理想,而利用图书交易系统,可将图书交易范围扩大到全省、全国,既扩大了视野,也增加了经济效益。
2.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交易时间。采用本系统实施图书交易以后,业务流程全部放在网络上进行,快速有效,经济效益好。
3.节省大量费用开支。采用本系统以后,可大量减少传统图书交易方式中的差旅费、交通费、活动费等一系列费用。
三、系统设计思想及系统结构
1.设计思想
(1)基于大型数据库的存储和管理
采用SQLSERVER2005为后台数据库。
(2)采用+Server2005为开发环境
大部分程序在服务器端执行,当程序执行完毕后,服务器仅将执行结果返回给客户端,既减轻了客户端的负担,也提高了信息交互的速度。
2.系统的概要设计
系统的主要逻辑结构如图所示。
系统的主要部分包括:
(1)用户信息管理部分。包括用户登录、图书信息管理、客户账单信息管理。
(2)图书信息管理部分。包括图书类别管理、图书交易管理。
客户成功购物过程如下:
系统的大致流程如下:
四、系统数据库设计
系统主要数据表如下:
管理员信息表:Admin(编号,用户名,用户密码,权限)
图书类别信息表:classinformation(类别编号,类别信息,是否在首页显示,顺序)
送货方式表:delivery(编号,送货/汇款方式,价钱,顺序)
订货信息表:orders(编号,订单用户名,订货日期,图书编号,图书订购数量,订单编号,状态,收货人,收货地址,邮编,留言,汇款方式编号,送货方式编号,性别,总金额,姓名,邮箱,电话,用户编号)
图书信息表:(图书编号,图书名称,作者,出版日期,积分,详注,目录,市场价格,会员价格,订购次数,察看次数,折扣,类别编号,添加日期,vip价格,出版社,ISBN,页数,开本,版本,简介)
五、系统的主要模块及实现
系统按使用流程主要分为两个功能模块。
用户信息模块。包括客户、系统用户的信息注册、查看和更新。
图书信息模块。对于客户,列出图书的有效信息,以供客户购买。
具体实现模块如下:
(1)数据连接公用模块
数据连接方法:
SqlConnectionconn=newSqlConnection("server=localhost\\sqlexpress
;uid=sa;pwd=数据库密码;database=DatabaseName");
(2)用户信息模块
主要用来实现用户的注册、登录及维护用户基本信息。
(3)图书信息模块
主要是查看图书信息列表、搜索图书信息、显示图书信息;还能实现在线网络客户对图书的购买、取消和完成结账等功能。
系统图书信息搜索中,又分为模糊搜索、高级搜索。
模糊搜索中,客户可通过图书大致类别信息查询图书信息列表。高级搜索中,客户可通过选择或输入图书的具体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或图书价格范围来进行查询。
(4)系统管理模块
主要实现图书基本信息的添加和删除,客户订单信息管理,商品类别管理等。
(5)数据导出导入模块
主要实现批量图书信息的导入和图书销售信息的导出。
(6)财务管理模块
主要实现财务信息管理。
六、系统安全性
系统采取了以下措施保证系统安全稳定。
1.身份鉴别和数字签名。系统采用了身份鉴别和数字签名技术,既防止收到伪造的信息,还要防止对方事后抵赖等问题。
2.分门别类管理用户。系统将用户分为:一般客户、系统管理员、图书管理员和财务管理员,不同的用户拥有不同的权限。
3.系统日志。系统对某些重要的数据和关键性操作会自动记录在系统日志中。
4.数据加密。系统采用了IDEA和MD5相结合的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加密。
5.防火墙。主要目的是对受保护的网络实现访问控制。
七、结束语
基于WEB的图书交易系统是借助先进管理思想,结合图书交易实际情况而开发出来的产品化系统,该系统的实施,将使图书管理、图书交易、费用结算和财务管理等业务流程得到大幅度优化,工作效益得到提高,经济效益得到改善,相信该系统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模板一:正反对比。
可以是正反观点的对比,也可以是正反例证的对比。
模板示例:
标题:《当慈善遭遇傲骨》
中心论点:当慈善遭遇傲骨,施善者与受善者均应端正心态,将慈善传递。
分论点一(正):作为一个施善者,要注意行善的方式。
分论点二(反):作为一个受善者,要视自己的情况行事,不能意气用事,盲目拒绝他人好意。
结尾:当慈善遭遇“傲骨”,施善者不能一走了之,受善者也不能固执己见。只有双方平心静气,才能皆大欢喜。
模板解说:文章开篇从材料发问:“当慈善也遭遇‘滑铁卢’,我们应该怎么办?”然后先写施善方式,以一反一正两个例证阐释说明何为正确的捐助方式――微尘团体的行善维护了受助者的尊严;接着分析受捐者心态,依然采用一反一正两个例证进行论述,指出像受助者黄中天那样把曾接受过的善意经自己的手向四周扩散,使慈善走得更远,这种行为值得点赞。最后总结全文,只有双方均端正心态,才能让慈善之树更加茁壮成长。通过分论点与例证的正反对比,很好地论证了行善与受善的问题。
模板二:相关比较。
可以是主次、轻重的比较,也可以是利弊、得失的比较。
模板示例:
标题:《点亮万家灯火》
中心论点:面对他人的善心与善举,我们理所应当以善回应。在这一来一往中,爱在传递,善在弘扬。
分论点一:戒者筑起冷酷高墙,爱无从渗入,要不得。
分论点二:虑者将他人好意化为自己的千斤重担,实属多虑。
分论点三:善者接受善意,学会感恩,点亮自己的心。
结尾:接受,并感恩,让光明传递,照亮自己,温暖他人,点亮万家灯火。
模板解说:文章先据材料总结出总论点:“一家戒、一家虑、一家感激地接受。”然后分别指出“戒者要不得”“虑者非上策”“善者感激地接受并传递爱”,并将戒者的闭塞、虑者的枯萎与善者的乐于分享相比较,演绎出“善者懂得接受与感恩,并传递爱,温暖自己与他人,点亮万家灯火”。全文通过对比,处处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二、横式逻辑思路
横式逻辑思路包括我们通常理解的并列式与总分式。
(一)并列式
所谓并列式,是指在本论部分围绕中心论点列出几个平行的具体论点,分别予以论证,从各个方面阐释中心论点。并列式的外部语言标志有“首先”“其次”“再次”,或“一方面”“另一方面”,或“其一”“其二”等。几个并列的分论点的内容不可重复,不可包容,不可交叉,不可矛盾。
模板示例:
标题:《猛虎与蔷薇》
中心论点:一个人的心中可能存在猛虎与蔷薇这看似矛盾的两面,但无论哪一面,只要自己愿意,都能活出生命的价值。
分论点一:猛虎般的人生固然值得敬畏,心有猛虎,他才能不停地奋斗,才能获得成功
2掌握基本信息特色,强化字体识别性
随着国际间交流的频繁,以及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宽泛,中国传统文化和汉字受到越来越多不同国界的人的喜爱与关注。随处可见的英文、汉字书法等元素应用的设计形式,成为设计界普及性的手法,然而在字体设计中,好的汉字设计却有着相当大的难度。在现代设计中,标准的印刷字体、富有意蕴的书法字体,成为最常见的应用形式。中国书法具有浓郁的哲学以及儒、道文化内涵,以及高度的审美意识。外国人可能不知道具体的汉语意思,但深受蜿转流变的线条,以及浓淡的色彩变化而着迷。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等作品,在实践中我们应当学会把握中西方审美的异同性,设计表现信息要点,充分思考为谁设计、设计为谁看的问题,使得文化特征鲜明。品牌文字、招贴设计、型录设计等项目应用中,文字在体现美感的同时,更应注重把握识别性,在实际设计实践中,图形与文字结合、变化字体笔画成图形等手法比较常见,如可口可乐、心相印等设计。汉字受其笔画影响,如果不改变笔画结构,单纯的添加图形、进行组合,只会适得其反。要知道任何时候文字设计都注重思想情感的传递,要使得文字设计个性强烈,视觉效果冲击力突出,不但要从信息上进行联想,还要从心理上进行暗示。在设计实践中通过多种思维方法的草图分析,激发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获取最佳方案,不仅能培养学生研究性的学习习惯,还能强化对字义字形方面的理解,不断拓宽设计创意思路。
3强化文字文化修养,做到设计个性鲜明
对待不同的文字,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文化蕴含性。东西方人在文化地域上的不同,所产生的趣味以及禁忌也有所差异,在设计实践训练时教师应注重导入这方面的知识普及。把文化底蕴融入到字体设计中,不仅能使字体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并且使得字体的个性十分鲜明。如装饰杂志的“装饰”两个字的设计,古典含蓄又有现代美感,陈幼坚设计的以文字为主的个人作品集封面设计,作品利用拉丁字母的形态结构,巧妙的设计组合成他的自画像,ALAN是他的名,胡须的文字CHAN则是他的姓,配合金丝眼镜出现,真是活灵活现。中国文化深受儒家、道家、释家三家文化长期影响,骨子里有含蓄的东方古典美学思想基础,这也成为人们为人做事的关键,试想人都做不好,设计的东西谁会欣赏,设计能好到哪去?中国古典文献思想受到国外热捧并不是偶然,而是说明其中的人文教育价值正被更多的人所认可,然而,这却正是当下在校学生所缺失的东西,因为社会炒作出“嘲笑爱国者,崇拜权势和金钱,鄙夷理想和志气”的怪相。著名设计师陈绍华、靳埭强等人的成功,最大的优势在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鲁迅也曾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对所有国家的学生都受用,可见只有加强扩大学生文化修养,并逐渐理解文化的精髓,才可做到设计上的原汁原味,以及设计的个性鲜明。当下电脑辅助设计给设计工作带来很大便利,同时也促进了一些学生惰性思想的形成,电脑特效字体虽然快捷,但缺乏个性,简单的电脑滤镜特效操作,只能博得一时视觉上的,并不能做到个性内涵的回味无穷。手写字体抒发感情、情绪特征,手写文字具有强烈的个性,以及不可重复性和亲和力。只有合理利用快捷的网络资源,以及各种渠道获得设计工作的更多信息,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才能确定若干方案并选出最佳方案,在教学中应坚持手工绘制与电脑辅助相结合的课堂实践操作方式,即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加强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并赋予了作品中更多的人情味。
一、毕业论文(设计)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分析
笔者以自己所在的地方院校铜仁学院为例,以理工科专业相关院系大三、大四即将毕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 110 份,实际收回问卷 100 份,通过对所收集的问卷进行整理后,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在选题方面的问题较为严重,90%以上为实验室研究或纯理论研究,而涉及生产一线的选题极少;其二,大部分专业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都是在最后一学年开题,有的甚至安排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因面临实习、就业等相关压力,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要求过低,只要求能顺利毕业即可,而忽略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要求;其三,有的教师对指导的学生实行“全放养式”管理,指导教师的指导计划不能更好指导学生撰写出有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二、毕业论文(设计)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由于受学校的办学性质与理念的影响,毕业论文(设计)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理工科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应根据与社会需求、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进行相关改革,应当更突出其应用性及实践性。通过调查,发现学生自身因素、教学条件因素、学校管理等几个因素是影响毕业论文(设计)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的关键因素。(一)学生自身因素其一,相对于重点高校的准毕业生而言,地方高校的准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在大四阶段,很少有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准备上,在整个毕业论文(设计)撰写的过程中,学生多数充当着被动的角色,只是跟着指导教师的步伐进行论文写作。为了应付交差,学生会用 1~2天的时间在网络上查找一些资料来拼凑论文,因而会出现严重的抄袭现象,导致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下降。其二,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为本科办学历史并不悠久的新办本科院校,学生多半来自本省各地方,生源质量并不是很高,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功底比较薄弱,独立思考的能力相对较弱,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论文的质量。(二)教学条件因素首先,相当一部分的地方院校是由专科升为本科的,在教学观念上没有完全从教学型转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综合类高校,多数地方院校还处于建设之中,学校在科研硬件条件上与其他综合院校相比条件较弱,几乎没有大型的科研设备,因条件的限制,撰写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缺乏保障。其次,随着各地高校生源的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在逐年不断增加,指导教师与准毕业学生人数比例严重失调,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时间、精力难以得到保障。(三)学校层管理因素其一,按照学校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数应用型高校将课程、毕业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的写作等环节均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人才培养方案的计划中没有考虑到各专业的见习、实习要求和专业的特殊性,导致所有专业一体化,使学生的毕业论文撰写时间与准就业时间相互冲突,这必然会影响最终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而指导教师出于对学生就业前途的考虑,往往在对待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上采取较宽松的态度,导致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多为应付态度。其二,为了提高准毕业学生的就业率,地方高校通常会鼓励学生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对学生是否实验、是否进行实习没有过多的指导,教师也考虑到实验硬件条件的欠缺,对学生的毕业设计也往往采取宽松的态度。只要毕业论文质量差不多就行,久而久之,就给往后的准毕业学生造成一种错觉,认为不需要经过太多的努力就能达到毕业的要求。
三、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对策
就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除了应具备一定的学术科研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更应当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就铜仁学院而言,应以“明德、致用”的办学理念为核心,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研究,培养专业基础坚实、实践能力较强、人格品质健全、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也是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的宗旨,这就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不能仅停留于单纯的实验室研究,甚至是纯理论研究上,更要延伸到生产一线,去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一)加强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重要性的认识,理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涉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需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意识的培养。首先,学校要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开设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指导的相关课程,以便给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时提供相关的帮助。其实,在进行大学生入学教育时,便可在入学教育过程中穿插相关的毕业论文(设计)重要性的讲座,可从毕业论文选题方向给学生做一些培训,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实践、实验操作过程中,改变常规模式下,大四才开始匆忙考虑选题方向的弊端,让学生提前准备思考;其次,在平时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应融入文献查找、实验方案准备、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学生在教学中也能得到一些锻炼,能为学生工作后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切勿让学生养成一种只要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即可毕业,不求质量的认识,要改变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惯性认识。(二)完善校企合作,鼓励学生选题于生产实践,解决生产问题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是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应用的过程,见习、实习便是毕业论文(设计)完成的沃土,无论是选题,还是毕业论文(设计)实施都可以在生产实习中完成。院系应当完善校企合作制度,鼓励学生针对所实习、见习的企业的实际案例进行课题研究。院系也可以采用校企双方连同指导的方式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相关的指导,企业方面的专家主要针对学生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毕业论文(设计)调研部分精心指导,院系专业教师则主要负责把关学生选题和毕业论文理论、写作规范及毕业答辩等相关工作。(三)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首先,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应当严格把关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应当要求毕业生制定好毕业论文(设计)完成的相关计划,合理安排好相关实验地点和时间,确保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能顺利进行。其次,学校可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中期检查,可检查毕业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情况,教师应当在整个环节中起到监督、辅导作用,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严格把控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相关教辅部门可对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完成情况进行抽查。总之,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特别是地方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更应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地改革与创新,构建符合社会、地方需求的新型毕业论文模式,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助于架构学生的就业桥梁,更有助于培养与岗位相匹配的应用技能型毕业生。
参考文献:
住宅结构设计是一项繁重并且责任重大的工作,它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适用、经济和合理性。但在实际设计工作中,住宅结构设计人员常常会发生种种概念和方法上的差错,为了避免和减少类似的情况发生,确保住宅设计质量能上一个台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结构设计中的常见病加以防范。
1、结构设计人员应该及早介入建筑的概念设计。建筑的概念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栋建筑物的设计,如果没有事先经过全盘正确的概念设计,以后的计算模式再准确、计算再精确、配筋再合理,也不可能是一个经济、合理的优秀设计工程。住宅设计无论是多层砌体结构还是框架剪力墙结构,都不同于以往的静力设计,必须从抗震的角度,采用二阶段设计来实现三个水准的设防要求。为此,结构设计人员必须及早介入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否则将会导致建筑结构设计的不合理,给以后的结构设计带来难度。为在建筑物的方案设计阶段正确地把握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应对不同形式的住宅建筑,需掌握各自概念设计中容易疏忽的要点。
1)对一般多层砌体结构住宅,应按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做到: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不宜采用无锚固钢筋混凝土预制挑檐。
2)对钢筋混凝土多、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住宅,力求做到:结构布置应尽量采用规则结构;对复杂结构,可以设置防震缝,把它分割成各自规则的结构单元,结构布置以少设缝为宜,一旦设缝,则应使防震缝的设置与伸缩缝、沉降缝相统一;框架与抗震墙等抗侧力结构应双向布置,以便各自承担来自平行于该抗侧力结构平面方向的地震力;框剪体系的各抗侧力结构要形成空间共同工作状态,除了控制抗震墙之间楼、屋盖的长宽比,保证抗震墙本身的刚度外,还应采取措施保证楼、屋盖的整体性及其与抗震墙的可靠连接。
2、防止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构件开裂预防或减少不均匀沉降的危害,可以从建筑措施、结构措施、地基和基础措施方面加以控制。诸如:避免采用建筑平面形状复杂、阴角多的平面布置;避免立面体形变化过大;将体形复杂、荷载和高低差异大的建筑物分成若干个单元;加强上部结构和基础的刚度;同一建筑物尽量采用同一类型基础并埋置于同一土层中等一系列措施。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对高层建筑而言,由于基础应有一定的埋置深度,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基础一般采用桩箱或桩筏结合的形式,此时应保证箱体的整体刚度,群桩布置的形心应与上部结构重心相吻合。当土层有较大起伏时,应使同一建筑结构下的桩端位于同一土层中,并考虑可能产生的液化影响。而对多层建筑而言,从经济的角度考虑,一般不采用长桩的方案,但是当软土覆盖层厚度较大时,需要通过地基处理的方式来达到控制建筑物沉降的目的。
常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方式类型较多,但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案前,必须认真研究上部结构和地基两方面的特点及环境情况,并根据工程设计要求,确定地基处理范围和处理后要求达到的技术指标,以及各种处理方法的适用性。同时综合考虑处理方案的成熟程度及施工单位的经验,进行多方案比较,最终选定安全实用、经济合理的处理方案。地基经处理后,还必须满足规范所规定的强度和变形要求。
3、从结构计算角度看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荷载计算的错误。诸如:漏算或少算荷载、活荷载折减不当、建筑物用料与实际计算不符、基础底板上多算或少算土重。
2)底部框架结构验算时就应注意:a.底部剪力法仅适用于质量和刚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对具有薄弱层的底部框架结构,应考虑底层变形集中的影响,通常对底层地震剪力乘以1.2~1.5的增大系数。b.底部框架结构的剪力分配不能简单地按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因为底部框架结构中只有底层框架—抗震墙,应采用双保险的方法,抗震墙承担全部剪力,框架按刚度比例承担剪力。刚度计算时,框架不折减,抗震墙折减到弹性刚度的20%~30%。c.应考虑底层框架柱中地震作用产生倾覆力矩所引起的附加轴力。
3)避免楼板计算方法不正确。a.连续板计算不能简单地用单向板计算方法代替。b.双向板查表计算时,不能忽略材料泊松比的影响,否则由于跨中弯矩未进行调整,将使计算值偏小。
4)不能盲目地对电算结果做出正确评价。目前结构计算大多采用计算程序进行计算,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必须根据工程设计的经验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确定其正确与否,决定能否作为施工图设计的依据。
4、从构造角度看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构件最大配筋率和最小配筋率的限值。尤其是在抗震设计中既要保证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具有一定的延性,又必须满足最小配筋的要求。
2)严格按照规范要求,保证钢筋在各个部位必须具有足够的锚固、延伸和搭接长度,材料选用也必须满足强度要求。
3)为了防止或减轻屋面温度应力引起的墙体开裂,屋面应设置保温、隔热层,屋面保温(隔热)层或屋面刚性面层及砂浆找平层应设置分格缝。
4)按抗震构造要求设置的构造柱,应在整个建筑物高度内上下对准贯通,上至女儿墙压顶,下至基础圈梁或伸入室外地面以下500 mm,构造柱与圈梁、楼板和墙体的拉接必须符合规范要求。
5、结语:通过对各类常见结构错误问题的分析,可以使结构设计人员加强对常见结构设计错误的辨别能力,提高对结构设计通病的防治能力,使住宅的结构设计工作做得更安全、更合理。
企业文化是以中国国有企业的共性管理为主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继承和创新。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群众的自我管理能力。
企业文化有着特殊的地理和文化范畴。从地理位置上讲,企业。尤其是石油、煤炭等能源型企业,多处于相对独立的工业矿区,多年来,沿袭城市建设模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矿区服务与管理体系。从文化渊源上讲,它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它不仅反映出企业独特的管理体制与机制,也反映出企业生产与管理、组织与营销、战略目标与价值观念、行为规则与国有大型企业管理特点的共同性。企业文化既重视人的行为,更强调企业的精神文化力量,并把这种力量引导到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中,从而凝聚人心,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精神文化。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直接表现。是企业经营者根据专业特点,经过有意识的概括、总结、提炼而形成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它是企业管理者表达管理意图:管理理念的一种体现,是企业员工自我管理和自我认同的一种追求,更是企业面向市场推介产品、参与竞争、提升软实力的集中表现。
企业制度文化。企业制度文化是社会法律文化的一种延续,是企业管理法规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企业管理的一种外置文化。’企业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企业的法规、企业的经营和企业的管理;在企业法规建设上,制度文化既融于企业法规建设,又是社会文化对企业发展方向的一种引领。它规范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也规范者员工的生产经营行为:在企业经营制度建设上。通过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建立有企业特点的经营制度,促使决策者与管理者各负其责,相互履职,共同遵守企业制度文化;在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上,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促使企业经营观念和员工价值观念的有机统一。
企业行为文化。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员工在企业的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活动文化。它既包括了企业经营与管理行为,同时又涵盖了员工精神面貌。人际关系,是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的折射。企业行为文化囊括了企业集体行为文化、企业家文化、企业形象文化、企业员工文化等,虽然文化的内容不同,但企业的指向(即目标)是一致的。
企业环境文化。企业环境文化是以企业所在地的社会环境为依托,以独立矿区建设管理为轴心,以员工生产服务、休息娱乐为主导而形成的有形文化,是一种城市与矿区的有机结合体,是社会文化与企业文化相得益彰的一种体现。
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企业文化的发展现状来看,只能说尚处于较低层次,“企业文化战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企业文化的培养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企业文化大多是传统文化在企业中的缩影。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文化存在较多缺陷。
企业文化的政治化。我国大部分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许多管理者认为企业文化工作者必须是具有较强党性的党员干部,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也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一种思想灌输、说服教育,是宣传部门、工会的事情,经常将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归属予同一部门管理。由于许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内涵理解不深刻。经常将其与思想政治工作混为一谈,这对企业文化建设非常不利。
企业文化雷同化。独特性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优秀的企业文化在许多方面具有共性。但更突出的是它的独到之处,它应该代表的是企业独有的特征。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内涵。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领导者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不明确,对企业现有状况把握不准确,盲目照搬照抄,而不是通过选择、淘汰、消化等方式,把外来先进的文化吸收进来,做到有机融合,培育自己企业的文化特色。企业文化建设普遍缺乏个性特点。
企业文化形式化。一些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过于狭隘,认为只是一些文娱、体育活动。把企业的文体活动开展好了,就是建立了企业文化。特别是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文体活动的观点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很多管理者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寄希望于通过举办几场球类比赛、搞几次文艺演出、放几场电影、组织几个职工俱乐部来达到塑造企业精神的目的。事实上,文体活动的开展只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表层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进员工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但如果仅仅依靠这些表层活动。而不进行企业文化的渗透,不用企业精神塑造员工,企业文化建设是不会得到持续协调发展的。
企业文化片面化。不少管理者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标语口号。许多企业从厂部到班组,从办公楼到工作现场,到处都悬挂或张贴“团结、拼搏、进取、奉献”之类的标语口号,看起来颜色鲜艳、赏心悦目,念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认为这就是企业文化。也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规章制度。只要把规章制度制定出来,汇编成册,每月或每季按此考核,兑现奖惩,企业文化建设就大功告成了。
企业文化建设对策
科学地确定企业文化内容。在确定企业文化内容的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注重企业文化内容的继承性。以石油企业为例。注重企业文化内容的继承性要体现在创造性和实用性上。二是注重企业文化内容的渐进性。文化的渐进是一个客观规律,也是实现民族特征,企业发展新目标、新任务的必然要求。它既不能一味地停留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又不能一味地抛弃而另起炉灶。它必须符合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符合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符合员工的心理及行为模式的发展变化。三是注重企业文化内容的创新性。要在继承性和渐进性的基础上,学习世界优秀的企业文化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采取辩证分析的方法,‘博采众长。要勇于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用企业发展的眼光来制定企业文化内容,借别人的长处、精华,并经过认真的合理改造,用于企业自身的文化建设上。
积极营造企业文化氛围。符合企业经
关键词 企业文化建设 难题 破解
近年来,随着不断的发展和拓展,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有了很大的成就,这对我国国民经济可以说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不论在哪一个行业,也不论是哪一个企业,构建特色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须。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载体,也是凝聚并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归属感的重要手段。任何一个企业在发展经营过程中,都要注重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一般而言,公司的企业文化主要包括行为规范、群体意识、道德准则以及风俗习惯等等。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能够增强人才对企业的认同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员工,而这种作用有时候比物质激励更为重要。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企业文化的相关定义有很多,其中较为典型的说法有两种:一是企业的产生,企业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一个传统的氛围,企业文化风格迥异,可以说某些时候可以代表一个企业的言行、行为以便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这些固定的模式可以是活动的模式,也可以是,管理人员以自己为榜样把这个固定模式传输给一代又一代的企业员工;二是企业文化的凝聚,企业推崇的做事方式和原则,以及价值观等能进行凝聚,重新组合。一般地,企业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人文性、社会性、团队性、差异性、综合性、时代性以及民族性等。
二、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难题
新时期下,随着知识经济不断的更新和转型,只有让每一个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才能更好的促进当下的市场竞争趋良性化方向发展。然而,纵观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现状不难看出,其在建设过程中遭遇着诸多困难,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企业文化建设“重形式不重内涵”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在我国的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然而,从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上看,仍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管理者缺乏对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认识。很多企业表面上花费很大力气进行企业文化塑造,然而收效甚微,究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企业文化建设者在塑造企业文化时偏重形式而不注重内涵,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表面化、形式化。在这种错误观念指导下的企业文化建设势必会造成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口号”阶段,而未能从深层次的建立起企业独特的文化,进而也无法真正有效发挥企业文化对现代企业发展的作用。
(二)企业家和员工素质低下
作为亚文化的一种,企业文化的建设不仅取决于所处社会和时代的文明程度,而且也取决于企业内部管理者尤其是文化建设者和员工整体素质的高低因素。据国家统计局的一份不完全统计,在我国民营企业中,大专以下文化的企业家和员工所占比例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且其中大部分民营企业都是家族式企业,企业最初是从简单的小作坊发展壮大起来的,这些企业家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素质不高已经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大阻碍,并制约企业长远的发展和壮大。
(三)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创新
此外,缺乏创新也是当前我国多数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一大难题。在当下,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创新型企业,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能力,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好写照,学习能力是企业生命力之根、竞争力之本、创造力之源。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也无法一劳永逸,其与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尤其是一种企业文化在过去可能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环境动因的变化,如果建设者们未能及时认识到变化并积极调整的话,其就有可能在某个时间点变成阻碍企业发展的“绊脚石”。所以,对待企业文化建设,一定不能惰性的对待,而是要以开放、创新的意识不断的创新、调整和完善,以此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针对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所存在问题的“破解之道”
针对上述问题,以下作者将逐一提出相应的破解策略。
(一)打造符合行业特点且贴近企业实际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不能是个人经验的总结。针对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重形式不重内涵”的问题,就需要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时,既要充分考虑到行业和企业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同又结合企业员工的实际情况,对企业文化进行构建和改良,打造符合行业特点且贴近企业实际的企业文化,最终实现员工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双回归。企业通过强化在文化方面的建设,既能够帮助实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的传递,又能行之有效的增强全体员工的向心力,一举双得。而且企业文化建设可以营造出年轻员工喜欢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可以使年轻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进而赢得年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这对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二)加强企业培训,提高企业家和员工素质
加强企业培训是提升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素质最直接且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取决于企业家和员工这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管理者的素质提升,因为企业家的素质和自觉程度直接影响企业优秀文化建设的成败。为此,首先要针对企业管理者和文化建设者进行培训,助其树立起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理念,使其更加自觉地开展企业文化理念革命。另一方面,企业文化的建设也离不开企业每一位员工的参与,员工素质的高低也对企业文化建设有重大的影响。同样地,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也仰仗企业培训。所以,企业应当从提高水平、普及科学技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三个方面入手,来提高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
(三)企业文化建设需注重培育创新精神
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创新是企业健康成长的不竭动力。具有创新性的企业文化,不仅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还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尤其是处在同等档次和水平的企业之间,培育起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就如同抢占制高点,是企业竞争的制胜法宝。为此,企业在打造贴近实际且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创新,牢牢把握时展的脉搏,结合自身所处的环境变化及其发生变化的本质因素,运用创新性思维从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四个方面对企业原有文化进行调整和创新。
四、结语
企业文化客观存在于每个企业之中,目前,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提出,其深刻内涵再次被得到了更深意义的赋予。积极的企业文化可以有效的促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增加企业的竞争力,使得企业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但是我们也不否认,消极落后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相反起着制约的作用,对企业的发展十分的不利。为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难题,并提出相应的破解之道,以促进企业实现长远可持续且健康的发展。
人文关怀与思考是社会人文类纪录片创作的重要理念特征。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没有人,一切创造只是荒芜,徒然,没有终极目的。人的生存与机遇、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外界的联系,人对世界的思考和探索,是纪录片涉及的基本命题。纪录片是直接切入社会现实创作方式,由此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就成为它首要的关注对象。
社会人文类纪录片关注的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社会现实有天然的贴近性,它所展现的是社会发展和变迁,是社会里的人的生存状态与生活际遇、情感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像记录。就其创作特征来讲,它应该与社会各方面发生联系,能够敏感碰触到时代的神经,由此才能更好地和它的观众建立联系。[1]对观众而言,纪录片提供了观照他人和自我的机会,像是一面现实的镜子,透过它,人们可以看到并理解人类自身的处境与状态。著名纪录片导演小川绅介谈到拍摄影片一个最原始的动机,认为“经由拍电影的人来描写人的心灵,在描写心灵的同时,和活在同时代的人们共同分享光明,分享和困难斗争的勇气,分享活着的乐趣和活下去的美好”,[2]真实的记录社会生活,告诉下一代现在这个时代是什么样子,是每一位纪录片工作者的使命。
创作观念转变与现状
国内的纪录片创作,在专题片时代,明确的思想主题和达成的宣传效果是首要的考虑因素,内容不过作为阐述主题的工具与手段,政治化是纪录片的总体表征和要求,充斥其中的是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功能,片中的人物更多的是以政治性的符号出现,作为个体的人,其命运与思考不过是社会大背景下模糊的影子。伴随着社会改革、媒体创作理念的改变,人的主题、百姓意识、平民化视角成为纪录片创作的主导观念和意识,由此,纪录片创作的价值取向、美学原则、与现实关系、创作手法等方面都大异于以往,社会人文类纪录片开始在中国的纪录片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人本位价值观、人文精神展现、对人性主题的表达和眷顾成为当代纪录片创作者的共识。
经过长期积累,国内社会人文类纪录片创作相较上个世纪,已经有了巨大发展,纪录作品涉及社会范围更加广阔,思考深度拓展,制作手法也更精良,但是与国外的纪录片制作依然有一定差距,另外就是在自身的发展轨迹中,也出现一些问题,下面仅从题材选择,创作手法和风格,创作态度上做出分析。
首先,在题材选择上,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在被称为“新纪录运动”为标志的创作转向中,国内的纪录片逐渐脱离形象化政论的样板,在人文关怀的旗帜下,重拾对普通人的关注,然而在经过一段繁荣之后,纪录片创作却面临选材僵化的问题,在“疏离了宏大叙事的同时,也逐渐在个人化、底层化、诗意化过程中, 掉进了琐碎、边缘、犬孺化的裂隙中。”[3]在对客观记录的强调中,一些作品因为缺乏了与时代事件的关联而失去其应有的文本重量,这种状况在栏目化纪录片中更为突出。为了应付日常播出的压力,范式化是纪录片栏目必须的选择,然而在将创作模式固定的同时也抑制了创新的机会,如何从千万个普通人中筛选出典型,才能勾勒现实社会的真正面貌,都在选材上为社会人文类纪录片设置了难题。而在近二十多年的独立纪录片创作中,虽然提供了主流之外的视野,但是在创作上还是存在只多为边缘题材的局限。
工艺工程的大幅度变动对卷烟制丝线有关设备技术水平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因为分组加工工艺带来的烟丝供求不平衡,将引起不必要的制丝线停机或卷烟机待料停机现象和烟丝质量变动等现象,这些问题目前在各卷烟企业的技术改造中可以通过对制丝线的贮叶柜、贮丝柜、风力送丝机进行重新编组,优化烟叶与烟丝的送料模式等方法来解决,如进行箱式储存烟丝或是建立卷烟牌号的分配站,这样既使烟丝的调度灵活性增加,保证储存烟丝的时间,同时又大大提高了烟丝的质量,有效降低了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的消耗。
在设备的改造方面包括开发利用新仪器新设备、对已有设备的改进及生产辅助设备的利用。在新仪器的开发利用方面,针对当前卷烟生产企业生产过程当中干燥膨胀叶丝或是梗丝高膨胀干燥机器设备的使用效果差别很大,且这些设备只能够单独处理叶丝或梗丝,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对设备投资较大,运行的成本较高。针对这一现状,目前已经开发并设计了可以干燥叶丝或梗丝的高膨胀干燥机器设备(SH9611型管道式烘丝机),这种机器可以利用过热蒸汽在低氧环境中对叶丝或梗丝进行较快的膨胀和干燥定型。其采用了管塔结合式的干燥管道,有效降低了机器设备的高度;通过全面增加气料比和干燥管道的有效长度,降低了烘丝的温度,使膨胀后叶丝和梗丝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其次设备技术改造的另一方面是对梗丝生产线设备的改造,合理地将梗丝应用在卷烟配方之中,这样不但可有效提高卷烟填充的性能,降低成本,还可提高卷烟的品质。用复切式制梗丝工艺设备代替直接切梗丝工艺设备和压梗丝法工艺设备可有效提高梗丝参配后在烟支段及烟丝柱中分布的均匀性,提高产品质量,使卷烟焦油量有效降低。针对梗丝经风送系统输送后造碎大与整丝率低的现象,可以对梗丝风送系统采取降低管道的风速进行改进,并采用提高梗丝膨胀之后的含水率来控制,这样可有效提高风送之后的梗丝整丝率,减少梗丝造碎。
课程建设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基础不均衡。
高职教育的社会基础相对薄弱,工学结合的社会意识、企业意识相对落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所需的配套制度、环境条件与发达地区相比尚有距离。作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我院在示范建设的过程中努力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沟通,寻求各方的大力支持。目前,“校政企”合作新平台的构建初显成效,地方政府支持职教发展的政策正在推进,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热情逐步提升。但要在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尚需一定的时间与资源予以推进。
(二)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需要实践时间。
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一个艰辛的颠覆性改革过程,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质量等体现改革成效的指标生成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性,需要给予充分的时间收集信息,通过比较、总结,逐步完善和提升新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
(三)教师参与新课程开发的能力有待提升。
新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一批高素质专任教师的参与,但原有的专任教师队伍课程开发经验不足。经过长期持续培训与培养,专任教师队伍仍需要一定的时间与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等,在教学一线中不断实践新理念,探索新课程开发的成熟思路。
二、未来工作思路
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各项工作都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然而建设中出现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基础不均衡、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时间较短、教师参与新课程开发能力有待提升、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评聘缺乏国家统一标准、实训基地内涵建设资源欠缺等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已有的建设成果需要一定的时间与资源加以验证和推广,因此,进一步深入推进示范建设,在新的起跑线上争创新佳绩是急切且必然的。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
在已经取得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改革成效基础上,继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专业管理委员会、教职员工和学生等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多角度多形式接触企业,不拘一格寻找校企合作伙伴,取得企业的支持,建立良好的合作运行机制,融汇各种资源,提升内涵,形成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可推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典型。
(二)进一步完善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新课程体系建设。
完善已有的新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课程开发团队教师的专项培训,促进专业教师教学思维与教辅人员理念的快速转型,动员全院师生员工积极以创新的态度、高度的责任感深入实践新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并持续收集课程教学信息,通过比较、总结,逐步完善和提升新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同时,以开放的姿态向行业、企业、兄弟院校取经,推进校企共建课程、教学方法、配套教材、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等配套研发,在推广实践新课程体系中检验示范建设成果。
一、前言
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工科材料类本科生完成全部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毕业前的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进行总结和升华的过程。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即将走向的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专业技能基础。通过毕业论文(设计)这一教学环节,还可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锻炼和增强学生在资料收集分析、科技论文写作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1-3]。因此,材料类专业均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非常重视。通常,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进行,所占学时较大。如本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学时共17周。通常毕业论文(设计)过程可分为选题与开题、课题实施、答辩总结等阶段。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需要明确每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每一阶段的具体管控措施[3,4]。下面结合本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对毕业论文(设计)各个环节的工作思路和具体做法进行说明。
二、选题原则、思路与对策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具有明显特色和实践性较强的工科类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应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实际工程问题为主,努力做到一人一题,难度适中,以便使学生得到综合训练[5]。在具体选题过程中,要结合各学校及专业的定位、行业背景与特色。选题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紧紧围绕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来选题;选题要有工程应用背景,并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做到真枪实弹,实战演练;选题难度要适中,还要针对能力不同的同学,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同学通过努力都能达到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学生一人一题,互不相同,但应允许同一研究方向下不同分工的选题,可在选题内容、要求上有所区别,这样同一指导教师名下相同研究方向的同学既需要独立工作,完成各自的主要内容,也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共性的内容,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与团结协作精神。为此,笔者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6]:(1)实行开放式师生双向选题,将选题提前向学生公布,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了解选题的内涵与目标;同时增加提高选题数量,增大选题数目与学生人数的比例,增强题目的可选性。(2)允许和鼓励学生在符合专业培养要求的前提下自主选题,以拓宽选题来源,提高选题针对性。(3)积极进行校企联合,发挥企业兼职教师的作用,进行校企联合选题,使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内容与企业实际需要相结合,为就业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4)提前选题,以延长毕业论文(设计)的有效时间。笔者通常于大四第一学期后期就开始向指导教师征集选题,并及时向学生公布,进行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以确保在学期末就完成选题工作。
三、开题目标和任务
开题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提高学生对文献资料的检索阅读和分析整理能力,进一步明确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内容,确定研究方法,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和实验设计方案,为后续阶段的工作打好基础[7]。在大四第一学期末或第二学期初,在指导教师和学生中分别召开毕业论文(设计)动员会,并进行实验室管理及安全教育。向指导教师强调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各个环节的时间结点及工作要求。积极引导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有明确认识,正确理解未来工作与毕业论文(设计)的关系,向学生明确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各环节的时间流程,介绍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及安全要求,以保证毕业论文(设计)顺利完成。在业论文(设计)一开始,就由指导教师向学生下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任务书中由指导教师详细说明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课题名称、研究意义、基本内容、工作要求、进度安排、参考文献和实验条件等。在开题阶段,通常要求学生提交文献综述、外文文献翻译和开题报告等资料。指导教师对学生所撰写的文献综述、外文文献翻译和开题报告审阅并签署同意开题的明确意见后,由专业组成开题小组统一进行评阅并组织开题考核。开题小组对学生选题的工作量、难易程度、时间进度安排、技术方案、实验条件、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议,并给出开题是否通过的明确结论、需要修改及修改的具体意见。为了做好毕业论文(设计)开题,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切实落实好指导教师负责制,建立定期的讨论和汇报制度,以加强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明确相关师生的职责[1,3]。(2)重视和培养学生文献检索和阅读的能力。毕业论文(设计)期间,可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专业文献资源的搜集及管理方法,充分发挥文献资源在毕业论文(设计)中的重要作用。(3)严格执行开题制度[8]。可由专业统一进行开题工作,并对任务书、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的具体内容、文字格式和字数等做出规范具体的要求,使指导教师与学生了解开题要求,使开题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四、指导思路与方法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是本科教育阶段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毕业论文(设计)全过程都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的学习、思想情况由指导教师全面负责。通常一个指导教师要同时指导多名本科生。指导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专业教师对他们的关怀和培养。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指导教师每年指导毕业设计的学生都不同。显然,指导教师作为保证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指导教师的素质、水平和责任心以及指导方法直接影响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1]。因而,首先要对参与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资格进行审查。一般指导教师应为讲师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学历,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一定独立科研工作的经历;工作认真负责,学生反映教学效果、指导效果好。每名指导教师指导的具体学生人数可根据指导效果每年进行动态调整。指导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光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有很强的专业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指导教师必须熟悉自己所指导的课题内容,掌握有关资料,并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除此之外,指导教师还要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作风以及真挚的教育情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爱岗敬业、奉献进取的精神境界感染和影响学生。教师要重视教学法研究,注重指导方法,多采用“提问式”和“启发式”的指导方式。通过启发、答疑和引导,耐心指导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向,直至问题得到合理解决。指导教师要勤于指导,认真负责。指导教师应把毕业论文(设计)作为一门课程对待,在毕业论文(设计)期间坚守岗位,经常与学生见面进行讨论,掌握学生的情况,检查工作进程和质量,把握正解的课题开展方向,做到及时答疑解惑。此外,教师还要定期进行阶段性检查,对学生的工作进展提出评价和指导意见。在毕业论文(设计)全过程中,指导教师要从思想上和生活上关心学生,也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做好考勤记录,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考勤纳入到评语和成绩中。
五、(论文)评阅及答辩
通常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最终成绩由指导教师打分、论文评阅人打分和答辩小组的评分等综合评分后给出。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对任务书工作内容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平时表现、论文撰写以及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运用等情况,按照一定的评分标准给出成绩。论文评阅人评分主要通过评阅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外文翻译、毕业论文或设计图纸,根据文献查阅、实验结果与分析、设计图纸、论文或设计书撰写质量等方面,判断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完成情况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后给出,并就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要求、同意参加答辩与否给出明确结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由专业统一组织。通常根据学生人数组成若干个答辩小组,每个答辩小组由5—7名指导教师组成,并邀请企业导师参加。由答辩秘书负责对答辩过程进行记录。答辩由学生自述及回答问题两部分组成,要求学生充分展示研究或设计成果,并对自己的课题内容进行讲解说明,以便答辩小组对学生的学术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以及综合应用所学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的能力给出评价,并按照相应的评分标准,给出答辩成绩。毕业论文(设计)的最终成绩由指导教师评分成绩、评阅教师评分成绩和答辩委员会评分成绩,按照一定的规则加权计算后获得。通常提交学校的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分,只需将百分制的毕业论文(设计)的最终成绩转化成五分制即可。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和评分结束后,专业需将毕业论文(设计)全套资料整理装袋后归档,以备查用和调阅。
六、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
为使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顺利进行,确保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明确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流程,建立校、院、专业三级质量监控体系与反馈体系,并加强过程质量管理与监控[2,3]。专业也要根据其各自所在的学科门类和本专业的特点制订出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使毕业论文(设计)各个环节的目标任务、进度及要求均有章可循[9]。为了督促指导教师和学生按计划进度做好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应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全程监控与跟进,并对进展情况进行检查。本校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检查组通常由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和专业教师组成,检查共分三个阶段,即初期检查、中期检查和后期检查。初期检查主要是结合毕业论文(设计)的开题工作进行,由指导教师和检查组分别完成。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开题资料认真检查,检查开题报告的内容和撰写是否符合规范以及是否达到开题要求等,并签署同意开题与否的明确意见。检查组通过任务书和开题报告着重检查选题情况、学生有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情况,课题方案的制订情况,课题进度和安排情况等,以确定学生能否进入课题实施阶段。中期检查安排在毕业论文(设计)进展的时间中段。在指导教师自查的基础上,由学生向检查组汇报已完成的研究内容、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下一步拟开展的工作计划和研究内容等。检查组着重对照任务书,检查工作内容的完成情况,是否按计划进度执行、工作方向是否与任务书相符等;同时检查学生出勤等情况。专业要责成指导教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查找原因,及时改进。后期检查安排在毕业论文(设计)的末期,主要结合预答辩和正式答辩进行。预答辩前指导教师要检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情况、论文格式是否规范、相关资料是否齐全、答辩准备是否充分等。正式答辩前指导教师要对毕业论文(设计)期间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毕业设计工作情况等进行综合量化评价,并明确学生是否具有正式答辩资格。正式答辩时,校院两级教学督导随机列席答辩小组,听取答辩过程,检查毕业论文和资料,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反馈,以供其专业持续改进。
七、结语
毕业论文(设计)是培养工科本科学生掌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基本思路和方法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高低,也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开展过程中,必须对选题、开题、指导、评阅及答辩等关键环节予以高度重视,并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管控。
作者:张忠明 马蔚蔚 李继红 邹军涛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牛锐锋,唐文亭,吕振林,张忠明.在毕业设计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4):23-25.
[2]马蔚蔚,张忠明,邹军涛.高校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黑河学刊,2015,(10):95-96.
[3]张忠明,马蔚蔚,邹军涛.做好材料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2):247-248.
[4]高琪,李位星,廖晓钟.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393-397.
[5]文九巴,张凌峰,任风章,张柯柯.材料类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2):177-178.
[6]张忠明,马蔚蔚,徐春杰,邹军涛,梁淑华.材料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4):22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