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生本科结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4 15:13:4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本科结业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学生本科结业论文

篇(1)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

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篇(2)

以我院艺术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为例,浅析一下两个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之优劣。依据我院教学计划,通常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始于第五个学期,撰写时间大概7个月左右。每一位学生都配有各自的指导教师,学校对于毕业设计(论文)格式及选题都有统一的、规范的要求。然而,在同等条件下,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这个环节的体验和收获却大有不同。通过走访和交流,艺术类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远远多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学生从选题到作品设计、材料购置、工艺制作、作品展示、论文撰写等一系列过程中完整体验毕业设计对各项能力的检验,好的作品能展示专业学子在艺术观念、艺术手段、艺术运用等方面的探索和追求,他们的智慧和才华的显现让学生更具有成就感,能大大激发学生在本领域的开拓力,同时,在文字撰写过程中有感而发、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毕业选题也更能体现专业特色和个人兴趣。相比之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环节则存在诸多问题:毕业设计形式单一无变通、学生论文选题概念模糊、内容空泛东拼西凑、方案论证不具说服力且与现实生活中英语语言运用脱节,学生对毕业设计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敷衍了事,因此,学生论文撰写便流于形式,抄袭甚至请人现象屡禁不止。

二、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问题之分析

其一,毕业设计未能充分突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特色。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参与和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学生的毕业设计环节也应充分体现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商务沟通能力、商务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然现行阶段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从形式和内容要求上均与本科院校学术性论文要求相似,而学生撰写论文的实际水平、调查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却相距甚远,自然出现上述一些问题亦是不可避免。

其二,教师指导环节形式多于内容。学生撰写论文的时间虽然有7个月左右,但真正用心花时间投入到论文写作中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大多数学生正好处于实习和找工作阶段,撰写论文只能在工作之余进行,与论文指导老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甚少,老师的指导大多基于微信或者QQ留言,这种隔空喊话的交流方式限制了指导重点更多关注的是论文格式、文章结构、字数要求等形式上的东西,至于学生的调查研究力、资料查询的深度和广度、选题内容的创新、文字表达的精炼等等都无法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指导流于形式已是不争的事实。

其三,论文答辩环节重答轻辩。参加答辩的同学应该对自己所著的论文思路清晰、观点明确、所陈述的内容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在答辩过程中对答辩委员会成员所提出的问题能够机智作答和清晰辩解,然而现实却不然。不少同学出现照本宣读,对所持有的观点只答不辩,对所引用的论证出处不详,甚至出现对自己文章一知半解之尴尬局面。鉴于此,答辩过程中对学生的答辩要求也逐级放低,因此严控答辩关亟待改进。

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环节除上述提到的几个主要问题外还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就不一一赘述。笔者就以上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策略以供大家商讨。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之策略

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毕业设计环节的重要意义之所在。在学生入学之际,就应该让学生清楚地明白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探索性、创新性等特征,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检验,也是实现学生从在校学习到岗位工作的过渡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现实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有效完成毕业设计,学校应该循序渐进地要求学生为此做充分准备,每结业一门课训练学生写课程結业论文,趁热打铁,总结所学心得,同时撰写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让学生树立独立思考、广泛阅读、勇于创新的意识,告诫学生禁止抄袭,引用语要有明确出处,论文格式要规范等。这样,学生对所学每门课程都有较为深入的探究和总结,对所学专业知识有较为综合的认知,并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之所在,为毕业选题定位,而不至于出现以往学生完成所有课程之后茫然应对毕业设计,同时还要兼顾实习就业的两重窘境。

篇(3)

作者简介:张立忠: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河北石家庄050018

多年来,高等学校坚持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全方面教育,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相对于智育、体育的评价手段与体系而言,德育的评价体系相对薄弱。如何评价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是长期以来摆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实践表明,德育答辩不失为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篇(4)

一、“六个一”体系创建的背景

人才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在企业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众所周知,石化企业是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型行业,也是高危行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很高,近年来,中石化金陵分公司员工新老交替幅度在不断加大,如何使新入职大学生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较快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实战水平,从而尽快胜任工作岗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新入职员工的培训显得越来越迫切,培训的实效性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六个一”体系的内涵

“六个一”体系是指:一个培养网络、一项培养计划、一次岗前培训、一项月度考核、一项季度考评、一次论文答辩。

1.一个培养网络

为加强新入职大学生培训的组织领导,炼油运行二部成立了包括运行部领导、装置专家、高级技师、各科室、各工区负责人和培训干事组成的培养网络。

2.一项培养计划

(1)确定培养目标

经过三年(研究生两年)的强化培养,90%以上大学生岗位业务素质达到以下水平:技能型大学生达到技师水平,具备副班长履职能力;技术型大学生达到技术员水平,具备技术员岗位履职能力;管理型大学生达到管理协办水平,具备管理协办岗位履职能力。

(2)确立工作原则

坚持系统性原则。企业培训具有丰富知识、培养技能、提高绩效等功能,更肩负培养健全完善的人格、培养未来发展的人才的重担,所以大学生强化培养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学生、所在工区和运行部等多方共同努力。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运行部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和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培训工作,既要讲授专业技能知识和一般原理,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更要培养他们解决装置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坚持超前性原则。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尽快成长,在培养内容上应适当超前,积极创造条件给大学生压担子,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接受新挑战,实现新跨越,实现培养目标。

坚持模块化原则。将大学生强化培养内容分阶段设置若干个模块,各个模块内容既相互独立、又循序渐进,每个模块侧重一到二项职业技能,采取针对性的考核手段进行强化培训。

(3)组织分工

运行部综合管理科负责制定和组织落实大学生培养的相关制度及总体方案,负责跟踪指导各工区做好大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计划,负责考核大学生强化培养工程建设情况;各工区负责具体实施大学生培养方案,制定各阶段详细的培训计划,确定具体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师傅(师傅必须是技师及以上高技能人员)、考核标准、考核方式等,指导大学生建立健全个人职业发展计划;综合管理科审核各工区的培训计划和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督促并参与对大学生的阶段性考核,并对各大学生的阶段小结情况进行公示。

(4)制订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和职业发展通道

个人职业发展计划。个人职业发展计划是根据大学生自身价值观、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等特点,结合运行部需要,为他们制订的个性化的旨在持续开发自身职业潜能的长期发展计划。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个人职业计划目标与运行部目标协调一致”的原则。首先,大学生要准确地认识自己并能客观地自我评价;其次,个人的职业目标一定要同自己的知识、能力、个人特质及工作适应性相符合,同时还要考虑客观环境和条件;再次,大学生个人要依靠运行部这个平台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职业发展通道。运行部制定了大学生职业发展通道,明确了他们的培养方向。将大学生职业定位归纳起来分为技能型、技术型、管理型等三类。大学生制订好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后,将沿着相应的职业发展通道进行职业发展。

(5)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运行部定期组织技师带徒考核,对考核合格的按标准进行奖励;运行部优先为素质好、潜力大的和年度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提供各种较高层次的培训机会;优先给予年度考核优秀者参加岗位技能竞赛的机会;获得的年度优秀大学生,其师傅优先安排带徒;在见习期提前完成实习计划的,可提前撰写并上交实习报告,实习报告经运行部考评会审核通过的可优先安排其它岗位的学习。

(6)工作程序

大学生到用人单位三个月内,在运行部和各工区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公司实际做好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各工区根据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制订阶段详细培养计划并组织实施,每个模块结束后对培养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进入下一培养模块;大学生和各工区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对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和培养计划进行动态调整完善;综合管理科每季度对各工区培养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评比。

3.一次岗前培训

利用新大学生入职两周的时间,进行一次系统地岗前培训,该岗前培训规定了培训的内容、培训课时及授课人,并进行结业考试。通过岗前培训,使他们了解运行部的基本概况、安全特点、文化建设、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员工的行为规范,工作环境,了解运行部所属装置发展史、工艺技术、原则流程、原料产品分布和单体设备的结构。同时,通过岗前培训,也使运行部了解他们的基本状况,个人在培训中的表现,达到初步双向了解的效果。

4.一项月度考核

(1)考核流程及要求

大学生月度考核由运行部统一组织,试卷命题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各工区所出的试题,第二部分各科室所出的公用试题,第三部分为运行部领导加试题,三部分分别占月度总分的55%、15%、30%;各工区主管、技术人员(包括工艺、设备、安全)、技师(包括首席、主任技师)、装置专家组成的命题小组负责工区命题部分,运行部各科室负责公用部分的命题,每季度出题作为公用题题库,当月公用题从题库中随机抽取;每月23日前各工区交月度考试卷电子版到综合管理科,各科室在每季度最后一个月23日前交下季度公用试题电子版。综合管理科将电子版试卷交运行部领导审核,运行部领导根据试卷难易程度加试1~3题作为考题的一部分。每月27日(遇节假日提前)统一考试;各工区做好试卷的阅卷工作,并及时归档,在30日前交综合管理科统一存档。

(2)奖励与处罚

制订奖惩制度,将月度考试成绩与奖金挂钩。运行部将视大学生考试情况,对表现突出的进行奖励,对表现不好的进行处罚。具体如下:

与本人挂钩。对考试成绩优秀的大学生予以奖励;在考试较差或考试作弊人员进行不同处罚。

与师傅挂钩。根据所带徒弟考试成绩对其师傅相应奖惩,对带徒严重不负责任的师傅取消带徒资格直至降低其技能等级资格。

大学生的培训成绩将纳入工区干部的绩效考核。其均分与工区干部考核挂钩,给予工区干部相应奖惩。

因培训内容大多是石化技术类知识,对于非技术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月度考试,给予一年的学习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在其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加10分作为月度考试成绩。

5.一项季度考评

大学生跟踪考评每季度一次,考评分为综合表现、学习报告、季度成绩、加分项目四项内容。综合表现、学习报告和季度成绩分别占总考评分40%、40%、20%,另设立加分项目,上不封顶。

(1)综合表现

综合表现考核内容分为学习态度、工作表现、技术水平、工作业绩、工作质量、工作效率、沟通能力、执行纪律八个方面,并列表评定。

综合表现采取运行部考核与工区考核相结合的原则,运行部、各工区成立两级考核小组。考核小组人员组成应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运行部与工区考核分数为考核小组成员打分的平均分,分别占综合表现的40%、60%。考核小组对大学生的综合表现考核要严格掌握“优秀”的比例,原则上考核“优秀”的分数要达到90分及以上,评优比例不得超过15%。要本着对大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统一尺度,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

(2)学习报告

学习报告根据季度以来的学习情况,可针对某一专题撰写,也可针对季度所从事的工作进行总结。运行部成立由部领导、各科科长、首席技师、装置专家组成的考核小组对学习报告进行考评。

设置考评档次对应分值表,考评分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五个档次。

入职不满一年大学生学习报告的要求:

第一,重点汇报总结季度学习情况,掌握的现场及理论知识,可以针对一季度以来所学知识谈自己心得体会,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语言流畅。第二,所写学习报告,师傅须写评语,同时工区主管要附上审核意见。第三,字数在1500字以上。

入职一年以上大学生学习报告的要求:

第一,针对生产环节开展技术分析和总结,要有深度,有自己独立见解,行文规范,语言流畅。第二,所写学习报告,师傅须写评语,同时工区主管要附上审核意见。第三,字数在2500字以上。

(3)季度成绩

季度成绩是根据本季度三个月的月度考试成绩算术平均所得。各工区要根据培训计划每月月底对大学生进行应知、应会考试,应知、应会成绩各占50%。

(4)加分项目

加分直接计入总分,因此加分要尽量量化、慎重。加分由各工区据实上报,运行部负责审核。

竞赛类。参加竞赛个人项目加分、集体项目加分统一设置加分表,竞赛级别与分值挂钩,规定最大加分单项不大于15分;非技术类竞赛加分必须是运行部安排的,个人自行参加的不加分。

非竞赛类。统一设置加分表,视安全环保达标立功等级、改善建议等级、技术论文、管理现代化成果、QC成果等级给予少量加分,规定最大加分单项不大于10分。其中技术论文加分遵循就高不就低,不累计加分原则。

6.一次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考核大学生知识与能力综合水平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深入分析技术问题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论文答辩原则上每年一次。

首先,由运行部领导、首席技师、装置专家组成评委。其次,确定参加答辩人员名单及顺序。

(1)答辩要求及程序

论文答辩公开举行,并做详细记录。要求不参与答辩的大学生旁听;答辩者答辩过程中思路清晰,态度应热情大方、彬彬有礼、文雅得体。

(2)论文答辩的程序

宣布答辩评委名单;答辩评委组长主持会议,宣布答辩开始;答辩者报告论文主要内容;答辩者回答答辩评委提问;

(3)答辩者报告论文的内容及要求

简介自我;答辩人介绍自己的姓名、毕业学校及专业、所在工区、答辩论文题目;简述论文梗概;答辩者就所写论文作简要报告,简述梗概应该使人对自己所写论文有一个简要而全面的印象和了解,突出文章的创新点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现实意义;答辩自述一般为5―10分钟,答辩者要很好的把握时间,把问题讲述圆满。讲述既不能过于冗长,累赘无绪,也不能过于短促,词不达意。超过规定时间者将适当扣分。

(4)答辩者回答问题

答辩者回答答辩评委的现场提问,提问一般限于文章所涉及的范围及相关专业知识,数量为2―5个;答辩者回答问题的时间一般控制在 15分钟左右。

(5)答辩成绩给予

评委针对大学生答辩情况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在《炼油运行二部大学生论文答辩记录表》上打分并签名。评分分为四级: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一般(60―79分)、较差(60分以下)。对论文中有重大原则性错误、有严重的抄袭现象或答辩时概念不清,对主要问题回答不出者,一律评为不及格。

三、“六个一”体系实施效果

1.进一步完善了新入职大学生培养体系

炼油运行二部在以前培训考核制度的基础上摸索总结出的“六个一”培训体系,从员工入职的培养网络、计划开始,一直到培训施行、考评、答辩,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切合实际的闭环培训考核体系,对加快新入职大学生的成长富有实效。

2.成批次的大学生迅速成长为所在单位骨干

炼油运行二部通过“六个一”大学生培养体系的实施,80%以上新入职大学生走向了装置内操以上技术岗位,其中多人走上了工区、运行部专业技术管理岗位,另有多人因为专业技术优良,被充实到公司各处室和兄弟单位,其实际工作能力得到了所在工区、处室的一致认可。

在中石化集团公司的技能竞赛中,运行部新入职大学生表现优异,有两人分别获得中石化集团公司催化裂化工种竞赛金奖、银奖,一人获硫磺工种金奖。

在经过富有成效的“六个一”培训体系实施后,新入职大学生较快地成为石化企业的一支技术业务过硬的生力军。

篇(5)

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评价思维中的第二种争论是理论性与实践性之争。这种争论事实上是源于上述师范性与学术性争论的进一步深化,如有人认为我国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常常演化为学科课程与教育课程在科目和课时、理论讲授与实践锻炼之间的争论。”譬如,从1998年我国开始在高等教育中设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以来,高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由于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评价模式,所以,几乎沿用了传统的高等教育人才评价的方式,即把相关课程的理论学习程度以校内静态考试的方式进行学期成绩检测,并以此作为人才评价的主要标准。尽管这种主张理论评价方式的大多数院校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也有一定的教育见习和实习时间(总共6周左右),并且每位学生有自己的见习与实习成绩评定,这好象是具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实践能力评价环节,并且能和理论评价方式“相得益彰”,共同承担起小学教育本科人才评价的重任。但客观地说,这种所谓的教育实践成绩或由于实践时间过于短暂或由于教育实践缺乏严格的组织、监督及客观的成绩评定程序而致使其严重形式化。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数高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并没有做好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从而在每年一度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来临之际,才随机联系教育实践单位,这种敷衍和应付的心态直接导致了教育实践评价方式的形式化。再者,还有许多所谓的实践基地形式上接纳了实习学生的到来,但却又以种种理由把实习学生拒之以课堂之外,所以代替教师批改作业和日记、管理课间操秩序等就成为教育实践的主要或唯一内容。于是,真正的专业实践能力及其检测就几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现实土壤。

鉴于实践运用能力评价环节的形式化问题的严重性而影响了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许多学者试图构建起一种实践评价代替理论评价的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评价方式。如有人就提出了一整套的教育实践方案及其评价机制,如把传统意义上的定期实践拓展成一种全程性、全方位的实践,即包括教育教学实践、教师职业技术实践、教育科研方法实践及社会实践四大模块。组织实施主要通过校内外实践、课内外实践、集中安排的实践这三条渠道来进行,并且进行全面的全程性的过关检查与评价。

(二)科学性与人文性之争

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评价思维中还片面强调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及运用,而几乎忽视了人文知识的教育及评价。因此导致人才评价中的科学与人文之争。长期以来,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是以一种“物化”的逻辑来评价学生的,即学生对于自己的合格与否、成才与否、成长与否等是没有发言权的,只有被动地处于服从他人评价的弱势地位。同时,这种评价方式还忽视了对于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及其实际效果的评价。目前,多数高校在进行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探讨时,把人文素养的评价引进人才评价的范围之中,这是非常值得肯定与认可的评价方式的改革。从总体上来说,大多数高校尽管也在着力进行人文教育,但并没有把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做为评价项目之一。因此,许多学者都认为在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的人才评价中有引入人文评价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但问题恰恰在于,长期以来过分注重科学性评价思维的势力与惯性还很突出。而同时对于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进行人文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结果还相对处于一种较少与不足的现状,因此,致使进行人文评价的难度还远远高于人们的想象。

二、拓展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评价思维的建议

(一)转变评价观念:人才评价思维拓展的逻辑起点

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评价思维拓展的逻辑起点在于评价观念的转变,即把传统的封闭式内部评价转变为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积极地引入社会评价理念。社会评价是指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的部分评价权利应当下放至用人单位,甚至于毕业生及其家长。如有学者认为,鉴于我国现行院校人才培养状况“自我评价,自我认可”制度的种种弊端,就需要科学认识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社会认可”机制的优越性,并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从认识上明确现行评价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建构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机制的重要意义。而且,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应该由用人单位、毕业生家长、毕业生三方认定。由这三方面来评价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要比本学校、本系统评价客观、公正和权威得多。为此,我们需要利用各种方式如大型学术报告、专家讲座、校本培训和跟踪指导等方式来具体引导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进行社会评价机制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当然,国家与政府的相关扶持政策及必要的资金资助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协调,此外,用人单位乃至于毕业生家长也要通力配合。

(二)组建社会评价机构:人才评价思维拓展的制度保障

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评价思维拓展的制度保障就在于社会评价机构的组建。笔者认为,社会评价机构应当建立在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其主要人员应当包括用人单位的代表、实习校的指导教师与主管教学的校长或副校长、毕业生家长代表、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评价组成员、实习指导教师、相关专家、中小学教师代表及毕业生本人等。这里需要强调的就是,除了用人单位、毕业生及其家长代表每年有变动外,其他人员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为此,为确保社会评价机构的正常运转,就需要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在建设自己的相对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上多下点工夫。在此,笔者认为,社会评价机构要想有效地运行,这不仅需要社会评价机构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和运行程序,而且还应当使得各组成人员明确自己具体的权利和责任,当然,还需要一个定期的外在监督和年终评估来规范与促进社会评价机构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比如,对社会评价机构的组成人员实行任职资格培训与定期审查制度,并且基于一定的经济待遇和奖励与惩罚机制,实行机构成员的动态管理。这里的监督和评估工作可以由本科院校、实习校、毕业生及其家长、用人单位等共同进行。

(三)综合评价方式:人才评价思维拓展的实施策略

鉴于现行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评价理论上的种种弊病及其日益凸显的现状,笔者认为,这种拓展就表现为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首先应当把师范性和学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考虑人才的职业适应能力的有无,又要考虑人才的学术研究能力的强弱。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对于缺失学科背景的教育系,应当适当地降低与减少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和课时,加强具体学科的课程设置与增加其课时,这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育系学生缺失任教学科背景而导致的学业空泛及就业缺乏专业竞争力的尴尬与无奈,而且还能提升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意识及能力。当然,还需要适当增加《教育研究方法》课时,把传统的教学方法由理论讲授改为理论讲解﹢实践研究。同时,规范学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方法、资料收集、研究综述、论文撰写、指导、答辩等,鉴于我国文化传统的“人情”、“面子”等负面影响,必须积极地试行学位论文全部匿名外审制度,适当加大学位的淘汰比例,以体现学士学位的学术性、评价性及激励性等本质特征。

此外,对于其他有学科背景的教师教育类院系和专业来说,应当适当减少学科的理论课程和适当增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其次应当把科学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关注人才工具性的分析教育问题与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又要重点考察人才的创新性的发现教育问题的能力。为此,就需要加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的人文教育力度,具体可以采用加强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构建人文教育的校园氛围;把人文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和人才评价指标之中;邀请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在教育方面做出贡献的人士定期进行学术报告;进行成功校友事迹报告与研讨;经常深入中小学进行实地调研、感受、交流及反思。笔者认为把这些人文教育的内容转换成相应的学分是人文评价的有效形式。

篇(6)

1.问题的提出

1984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高等院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一些高校纷纷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以下称文检课),至今已30余年。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张羽,2014)。掌握文献信息检索的方法并能实际运用,对每一位本科院校大学生都是一项必备的技能,只有较为完整地掌握信息z索方法,学会对有效信息的利用,具备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改善知识结构,丰富专业知识内容,才能在专业学习和职业道路上越走越远。文检课是一门应用性广、实用型强的课程,长期以来,在有关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的教学研究中,已有大量的教学研究成果,其理论上研究的成熟度和广泛度高于实际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由于课时少、资源有限、学生重视不够等导致的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教师注重理论知识的传递,但往往止步于让学生掌握一些文献检索的方法和路径,教学过程停留在信息检索层面(谢礼妹,2014),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训练,课程结束时也没有标志性的成果,课程没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课程学完,仍有学生无法独立完成检索任务,或者检索来的结果不知道如何使用或用在何处的情况。本研究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实用能力培养入手,通过组织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实践训练,立足“从做中学”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地获取有用信息,识别、辨别、筛选和整合利用信息,做到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课程开设的目的。

经实践,在教学中通过“理论讲授+实践上机检索+课题研究报告”的“从做中学”的模式完成学生文献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具有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该模式构想基于以下几点认识:依据“任务型教学法”,倡导“从做中学”,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主动学习、主动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地方本科院校与一般研究类院校相比,更加注重培养实用型的人才,但由于地方本科大学“大多办学时间短,很多必要的改革尤其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改革中占有重大比例的各科教学改革还没有全面铺开,还没有跟上”(王哲,苏建新,2015),且目前存在着“地方本科大学图书馆在接受信息资源挑战带来转型的同时,又迎来了向应用技术型办学转型的新挑战的双转型”(李全华,2015)。面临着“双转型”的本科院校,由于种种原因,《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的作用未能完全发挥出来,据调查,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此课程不够重视,认为学不学没多大关系,上课热情不高;教师则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没有学校元素,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需求,毫无吸引力,教学效果不佳; 学习方式恪守学生选课的原则,重视与干预不足(李全华,2015)。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二重二轻,缺乏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重“获取”轻“利用”、重“课堂讲授”轻“信息实践”(李培培等,2016)。除了上述问题在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外,以下为实践中关注到的一些具体实际问题。

2.1教师层面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使用,文检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程的内容及检索方式都已经无法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现在的大学生,是电子产品伴成长的一代,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和使用程度很高,进校前就养成了用手机搜索解决心中困惑或难题的习惯,所以,在开课之初,一些学生对开设此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缺乏认识的,以为无非就是教学生上网、用搜索引擎、查工具书等。这对教师的信息素养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手段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上都需要及时更新和提升,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也需要进行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师的在职继续教育培训和加强教学研讨需要学校重视和个人自觉意识的双重作用。

2.2学生层面

学生重视不够,没有自主检索的习惯和意识,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差,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了解不够,认识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感受不到学习的意义,学习缺乏动力和积极性。由于课时有限,学习内容难以面面俱到,稍不注意就容易出现课程教学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的问题。而且,课程貌似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往往让学生感觉到课程与专业学习无关痛痒、可有可无,因而有的学生上完该门课后还有信息观念和情报意识缺失的情况。

2.3课程定位层面

关于课程性质定位,原国家教委教高司1992年第44号文件对文献检索课的性质定位是“文献检索课是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掌握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从文献中获取知识和情报的一门科学方法课”,旨在培养学生“懂得如何获得与利用文献情报”(李培培等,2016)。这一关于“方法课”的定位,导致学生满足于只懂得获取信息的方法,而缺乏系统完整的信息素养和情报意识。

3.对策研究及建议

针对地方本科院校《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采用以任务为导向,课题为引领,授之以渔,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无缝对接,把专业学习嵌入信息素养培养中的模式,满足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依据“任务教学法”理论,“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任务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西方,随着教育全球化的推广,逐渐渗透到中国教育领域,经过著名学者的深入研究,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任务型教学理论……任务型教学法注重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强调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苏丽敏,2016)。“从做中学”是现代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以“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为依据,对知与行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举世闻名的“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理论。在《明日之学校》(School of Tomorrow)一书中,他明确提出:“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杜威认为,“从做中学”充分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也就是知与行的结合(单中惠,2002)。由此可知,依据“任务型教学法”理论,“从做中学”就是由任务驱动,目标引领,让学生在有实际活动的环节中积极大胆地实际动手操作,带着任务(学会某一项技能,掌握某一项技术,弄通搞懂一个道理),带着目的(完成任务)进行实践,任务完成了,目标实现了。将外在的驱动力(任务)变为内在的自觉力(实现目标),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任务型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实践性(苏丽敏,2016)。

(1)教学内容的选取应注重科学性、合理性、完整性和专业性,除了把握内容上的整体完整外,还要注意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紧密结合。学生系统完整地学完文检课所具备的信息素养有助于学生日后发展。在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检索能力和获取信息的速度快慢决定了赢得机会抓住机遇的快慢。与专业课程学习内容高度融合,才能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稳固和提升,有效解决信息素养与专业学习脱节甚至是两张皮的困境。

(2)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检索能力,把能力的培养嵌入专业教学中。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和保障,校园里的学习是有终点的,而人生旅途中的学习是没有的,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与个人的信息素养息息相关。如英语专业学生的文检课就注重把文献检索的能力培养与英语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把专业课程论文撰写、小课题研究报告、学位论文撰写及考研、出国等方面信息的检索能力培养相结合,使学生在上完文检课后,已完全能够靠自己的检索能力解决处理好上述各方面的问题,消除上述各方面的困惑与迷茫。

(3)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开展实例教学。用本专业学姐学长们的成功范本进行实例教学,让学生感受科研之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学,学着做,鼓励和指导学生围绕“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等问题进行实践训练,就能实实在在掌握检索技能、具备信息素养、学会利用,为自己的成才之路打好基础。

(4)加强与学生课后的交流和指导,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检索需求,对学生的检索困难或问题进行个性化的指导,重方法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知识学习结合,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参与及主动性的发挥。

(5)实际操作并拿出成果申报大学生科研课题或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让学生自主设计选题,通过信息检索,分析并模仿进行开题报告的撰写,亲身体验科研训练整个过程,避免出现重检索轻利用的情况。

4.“从做中学”实践分析

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相交叉。18课时的《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分为9次课,每次2课时。理论讲授文献检索基本概念和常识与实践上机操作检索相交叉,在对基本常识有了初步了解的前提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体会、体验文献检索;有了实际感受之后,再对进一步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和介绍,然后做实际操作。检索实习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完成一定量的实习题,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重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注重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程进行到一半时将期末课程结业报告的任务布置下去,要求学生明确任务,由任务引领进行实际操作。课程结束时完成课程报告,并在课程结束后,由教师从中挑选出质量较高的课程报告,从申报校级大学生科研课题或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入手,帮助学生进一步挖掘和深化课题,指导学生做好项目的申报,用实际效果让学生感受到“从做中学”的实效。

5.案例分析

案例学习任务一:以《中国文化英语教程》关于“天坛”和“紫禁城”的历史背景探究为例,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就课本上不同章节中针对天坛和紫禁城的修建背景和建成时间基本一致且都与明永乐皇帝相关的论述,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采用任务驱动法、问题导向法和网络法展_信息检索和探究,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寻求答案,从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学习任务之二:以《中国文化英语教程》关于被冠以“兵书中的兵书”的“百代谈兵之祖”的《孙子兵法》里所论述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上伐谋,其次伐交”等论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为什么中国古代军事家认为最好兵法就是不要打战”,通过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文献检索,查阅相关资料,培养学生信息交流及批判性思维能力,了解孙子所谈的用兵,其实包含了现代战争里所谓整体战争的理念,他谈兵,却并不强调一开始就以大规模的毁灭性的杀伤和打击,相反,他认为这是最下策,战争的目的是取得胜利,而不是杀人越多越好,所以“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本质,了解农耕民族安土重迁的思想和求稳定保和平的美好愿望等文化背景常识。

案例教学三:以《中国文化英语教程》中关于“带着永恒微笑的佛像”的介绍,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在中国已有影响力的本土宗教道教之后佛教还能够深入彻底地进入中国,并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此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信息及探究学习的能力。

6.结语

通过文检课上的实际操练,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探究,“从做中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信息素养,掌握了文献检索的技能,使学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科研训练,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完成学位论文撰写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为学生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羽.文献检索与利用本科精品课程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1):93-95.

[2]谢礼妹.知识服务理念在“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学中的应用[J].图书馆建设,2014(6):62-66.

[3]季拥政.《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J].青海大学学报,2011(6):99-102.

[4]吴慧华.信息素养教育嵌入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启发――以《大学语文》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6(9):70-73.

[5]黄燕华.专业理论知识镶入《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途径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7):61-63.

[6]李全华.地方大学图书馆在双转型中的应对与调适[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1):20-26.

[7]李全华,赵青.地方本科院校《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需求状况调查――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6):75-78.

[8]单中惠.“从做中学”新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9):77-79.

[9]王哲,苏建新.应用型本科院校图书馆文献检索课程新教学模式探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5(9):94-95.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101-02

电子技术平台课程是通信专业学生所必修的课程,学生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更加深入的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是,目前该系列的课程仍存在如下不足之处:(1)对于这类课程的学习还停留在学习书本知识的阶段,教师对学生的教授依然停滞于学会书本知识即可的水平。(2)对电子平台技术的学习需要大量的动手实践操作,但是目前大多高校的实验室环境并不具备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实践的条件。因此,学生的实验课还只是停留在对课本中一些简单电路的基本测试与设计的阶段。(3)部分内容理论性很强但是实用性不高。需要对内容进行一定的剪裁,对其中重要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其他内容进行拓展教学。由于该课程是通信专业学生的最重要的课程之一,课程的好坏决定了学生专业水准的高低,因此需要结合新世纪人才需求与培养对该课程进行改革与探索。

一、教育改革的思路

(一)课程体系的改革

应强调保证坚实基础的核心课程的建设,保证不断创新的实践体系的建设和保证完整人格的人文环境的建设。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应用”三个层次构建教学课群,强调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并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在知识培养上注重基础性、宽广性、实用性,在能力培养上突出综合性、创新性的课程体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二)培养方案的设计

确定以学科建设引领本科教学,以科学研究提升本科教学,以工程实践充实本科教学;并结合学科特色和优势,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考虑了四个课群的教学关系,强调了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和衔接性,开设了针对课群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强化学生专业综合能力。

(三)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结合专业特点,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与优化。坚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按照课群的知识体系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其中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特色实验又以若干门内容联系紧密的课程形成的课群构成实验子平台。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开设创新性设计实验,并结合工程实践、电子设计竞赛以及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和学生电子兴趣小组活动等构建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方案

(一)改革目标

通信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须要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来加强记忆与理解课本知识。所以本专业课程的改革体现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教学中,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与应用能力,了解本专业的特点与研究方向。

现代工程技术项目都是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因此还要强化我们的学生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还要清晰认识到,由于我国通信技术起步较晚,本专业的先进技术主要由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所掌握,所以许多专业文献都是以英文发表,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加强双语学习以及专业文献资料查找的能力。

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除了注重培养专业能力外,还应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能较快学习到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新的知识。这点需要教师在平常教学与学生沟通中多多强调。

(二)改革方案

1.课堂教学与实验室教学交叉进行,增加学生在实验室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以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实际操作来代替黑板教学,增加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适当安排实验任务,通过视觉教学与切身体验,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2.强化工程应用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采用分组讨论及小组整体分工协作完成指定内容的测试的方式将理论学习与应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培养学生双语学习以及专业文献资料查找的能力,除指定的必读教材以外,给学生推荐比较出色的英文原版书籍,根据推荐的原版参考书中的想关内容进行学习讨论,并鼓励学生自主推荐一名同学用英文PPT做英文发表;另外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知识点重的重点和难点部分的内容留一定量的思考题和扩展知识要求同学课后查找资料寻找答案,在第二次课堂上由老师随机指定同学上讲堂讲解,并将该环节记入平时成绩。

4.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运用现代电子设计技术进行系统设计的综合设计与应用能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实验室的全面开放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实验室开放后,学生可以随时利用自己的时间进入实验室,从事自己的实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实验项目,这些项目可以是教学规定性实验,也可以是大纲并未要求但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

5.考试方式的变革。改变以往课程结业只看理论考试的现状,本课程结业成绩的构成将强化平时的综合训练和整体表现,引导学生重视实践和扩展知识面。

(三)改革方案实施

1.第一次课时指导学生分组阅读指定原版英文教材,每隔一段时间要求学生组织一次阅读分享讨论,要求讨论时每组必须制作英文的PPT,并且用英发表,从而提高学生的外文阅读能力和查找资料的能力。

2.要求学生以分散进行的形式在开放实验室完成自主实践训练,内容涉及双踪示波器COS5020的使用方法及应用;数字实时示波器Tektronix TDS210de 使用方法及应用;二极管的参数测试及基本应用;三极管的参数测试及基本应用;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测试与基本应用;集成运放主要性能参数测试及基本应用等,而且要写实践训练报告,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文字总结能力。

3.用muitisim或pspice对单管共射放大电路、差分放大电路、负反馈放大电路、OTL功率放大器电路进行仿真分析与测试,将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与计算结果以及实验室实物调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给出相应的结论,通过实际动手操作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用QUARTUS II软件结合本课程实验进行仿真分析与测试,将仿真结果与实验室实物调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给出相应的结论,并且根据老师指定的资料自由组队用VHDL编程仿真验证常用的中规模组合集成电路和常用的中规模时序集成电路的逻辑功能并给出相应的设计报告,通过这些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EDA设计能力。

5.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前面所述的所有内容构成本课程的课程成绩。具体分配方案为:扩展分享阅读占10%,分散实践训练占10%,验证性及上机仿真设计占10%,自主仿真验证占10%,平时回答问题及课外作业与综合设计占20%;最后的理论考试占课程成绩的40%。

通过上述改革能将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扩大了同学们的专业词汇量和敢于表现自我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强化了对同学们动手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较好的实现了课程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并极大地强化了实践教学。

三、教学改革的效果

在进行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教育改革时,在设计培养方案中考虑了课群的教学关系,强调了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和衔接性,开设了针对课群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强化学生专业应用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加强“点”和“面”的实践教学环节,体现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从基础课到专业课的“点”的实验室建设;通过所建设的综合实验平台,开设设计型和创新性实验,为学生提供一个“面”的实践环节。并且结合专业特点,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与优化。通过对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和学生电子兴趣小组活动所获得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突破旧的培养计划,构建创新的教学体系。

在实践过程中,发表教学改革研究论文5篇,承担教学研究项目7项。

通信工程的学生积极参加国家或省级的大学生电子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等各类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四、结论

通信工程专业学科正在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着眼于学科前沿,不断追求卓越是我们的学科和专业持续发展的引领动力,也是国家与社会对我们的要求。我们通过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与优化;对培养计划进行革新,结合学科特色和优势,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并构建了创新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次实践也取得了良好的结果,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省级或者国家级的比赛,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我们要将本次实践所获得的成果切实地应用到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设和发展中,我们希望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全面提升通信工程专业的综合水平,为国家的强盛和繁荣培养出更强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影视教育是高等院校文理科各专业都适合的选修科目,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为尝试跨学科教学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其有利于多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最为强调的即是培养学生这样的综合素质,从标准概念来界定素质教育,指的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1]

一、贵州高校影视教育在当今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实施

(一)影视课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功用

在电视电影普及化发展的背景下,一定程度已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格局,影视艺术教育成为了一种被广泛普及的教育形式,为当代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工作提供的良好手段与途径,集中体现了大教育的观念。在传统学科教育中,各学科大多是少有交界,几乎是相互画地为牢,这样的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在迫切需要开展跨学科综合知识教育的背景下,开设影视文化课程,为我们提供了跨越的可能。其原因在于影视文化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影视是一种新兴化、年轻化、复杂化的文化,且充分利用了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具有十分强的现代性与科技性。影视的这一系列特性注定了影视教育的综合性。

(二)当今贵州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在当今贵州的各大高校中,素质教育强调的是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法律素质、道德素质这几大方面。从大的背景来看,全国大学的学科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逐渐实现了各个学科的综合叉,促进了文化素质教育。贵州的高校显然也是跟进全国的这种整体步伐的,例如在一些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增设了人文社会学科,而许多文科院校也增设了一系列理工商贸的课程,在贵州综合性大学中,利用了多学科的优势,更加着力于推进文化素质教育。随着教学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贵州高等院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的结合,广泛开展了各类社团实践及活动,包括文艺会演、文艺创作、社会各类文化展示活动及新媒体艺术交流。充分激发了学生在大学文化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文化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了文化修养及素质。

同时,在一些方面贵州高校还迫切需要加强,不足之处表现在心理素质培养的缺乏、创新能力教育不够、竞争意识培养力度有待提高。需要各高校从行动上切实重视素质教育工作,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并切实加大教育资金投入,贵州素质教育工作定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三)影视课程与素质教育相接轨

从理论上来说美育中的影视艺术,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改善当代大学生知识单一、狭窄,拓宽其知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影视作为以活动画面构成的影像语言系统,其场面调度、光影构图、镜头运动、色彩构成及机位、景别等组合形式和表现手法,如同语言文字一般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和语法结构,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地视听语言技能。视听媒介语言随时代地发展将成为未来大学掌握地必备技能,是素质教育十分强调的。在提高视听语言技能的同时,影视教育也同时能够提高大学生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面对影视,大学生不但能从光线、色彩、线条、画面、构图、音响、音乐等因素中捕捉形式美感,还能从主题、环境、情节、人物等因素中感受思想美感。影视传媒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和观念,陶冶道德情操,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切实地落实了教育部强调的以美育推进素质教育中之处的“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还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2]另外,影视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还有着塑造大学生人格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进行影视审美教育,让学生在优美的色泽声音画面中领略美好的情感,营造良好的环境与心境,这是最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二、贵州高校影视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需进行的调整与改善

(一)贵州高校影视教育近况

贵州高校影视教育在素质教育的运用中呈现出了鲜明的两面性,实践得良好之处首先表现在交流性的显著提高,贵州高校影视教育的相互交流与十几年前比较,无论是同国外同业、同行的交流还是贵州省内各高校之间的交流都有很大的进步。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在素质教育的指引下,社会构架日益开放给大学生影视作品创作带来了丰富的题材与内容,注入了新兴意识的观念,当代大学生的影视创作观念与当代媒体的影视创作观念趋于同步,大学生们毫无障碍地汲取最新的创作观念与手法,因此形成了从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逐渐转变为主动创造的良好态势。近年来,贵州高校影视教育最大的进步无疑还在与硬件上的改善,即影视摄录设备的更新。影视摄录设备的小型化、轻型化使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在设备上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小。最后高校和学生家长对大学生影视创作提供了大量技术方面、资金方面及精神层面的鼓励和支持,也十分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影视课程。

另一方面,贵州高校影视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由于扩招所带来的大量的生源,过去培养影视专业学生的“精英化”教学方案已无法适应“大众化教育”的实际要求,专业师资机器设备的不足,学生入学艺术素质参差不齐等都成为了制约贵州高校影视教育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学习人数的剧增,学习质量无法得以保证,在影视教育这一对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十分重要的学科中,教学实践的效果往往不理想,也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良好初衷。最后贵州高校影视教育最尴尬的问题还在于学生的结业问题,由于高校输出人才的质量与用人单位输入人才的标准的脱节,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与相对滞后发展的影视类专业设置之间的矛盾等,贵州高校影视类学生的就业状况不尽理想。

(二)贵州影视教育发展问题的解决与趋势预测

1.提高影视教育质量的途径

首先,面对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影视类招生的热潮,要切实提高贵州高校影视教育的质量,增强影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运作的功效,我们必须保证数量的同时也保证质量。有专家指出“本科是通识教育,而硕士层次才是专业教育”[3],也就是说本科阶段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知识和认识问题的思考方式,而到了硕士阶段,才会就影视教育某一个理念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学习与实践,这或许是解决“精英化”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矛盾的途径之一。其次,营造良好的影视教育氛围,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来说,需要贵州政府与教育机构支持联合举办大学生电影艺术界,大学影视教育高层论坛,联合全省高校从事影视教育的教师,成立贵州省高校影视教育研究会。为学生们的理论学习提供实践的平台的同时,也加强了高校影视教学研究人员和相关传播学、电影学、文学教学研究人员的交流沟通,以此才能不断提高贵州省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促进我省高校影视教育队伍的成长。

另外,与实际社会需求相结合地制定可行地影视教育目标是提高我省影视教育质量及有助于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对策之一,要充分开展影视艺术教育的实践,让学生的学习走出校园,与贵州电影制片厂、贵州电视台以及一些民营性质的文化传播企业合作,强化学生学习实践的环境,使学生们得以适应影视艺术学科发展迅速的特性,以此培养我省的影视人才才能够具有素质教育强调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竞争力。

2.素质教育实施中影视教育的发展趋势

针对以上提及的贵州省影视教育的诸多优势、劣势及解决方法,可以看到针对影视教育在素质教育实施中所强调的联系实际,全面发展,“精英化”教学与“大众化”教育之间矛盾的弥合是将来几年内还有待许多研究者提出各种不同解决方法来探索的问题之一,即是探讨出高校影视教育未来发展模式的问题。另外,加大贵州各高校各科研部门对于影视教育的探讨与研究,举办各类影视类的社会活动,以此促进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参与市场,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得以实践运用,是高校影视教育的另一趋势,也是素质教育得以贯彻实施的必然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徐宏.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成长: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论文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4-01

[2]俞国新.高校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科研成果集.2000-01-01

[3]黄会林.广播电视教育与管理文集[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06

[4]姜敏.影视艺术教育:影视艺术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3-01-01

[5]贺熊飞.世界教育艺术大观:透视教育的第三只眼[M].远方出版社

[6]金冠军.影视传播教育:品学、艺理、技能的通境[M].上海三联书店,2010-06

[7]王志敏.中国影视专业教育现状[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11

此论文为2011年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校研人文2011008

项目名称:贵州高校影视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注解:

篇(9)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高等教育管理学方向 高校战略发展与管理方向

高校资产管理与教育经济方向

比较教育学专业:

欧美教育方向东亚教育方向

教育史专业:

中国教育史方向外国教育史方向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

职业技术教育原理方向比较职业技术教育方向

职业教育管理方向

一、全国统考通过率排名第一

授课均为知名教授,80%以上为博导,且多数是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编委或阅卷成员。权威名师系统面授学位课程,根据每年考纲重点变化,紧扣考点,历年通过率名列前茅。

二、权威师资

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在教育部10个全国高校文科教育指导委员会中,有多位委员会的副主任由南开大学教授出任,居全国高校前列。

三、超级社群体验

课余可以参加专业沙龙、名家讲座或文体俱乐部活动,融入南开校友网络,汇聚高端人脉资源。

招生对象:

免试入学、资格审核;入学时必须已经获得学士学位两年以上(含两年);研修且非申请硕士学位学员可放宽至大专学历。

学位与证书:

1.具有学士学位两年以上(含两年)者,通过国家教育部同等学力申硕统一考试外语、学科综合考试,可申请进入硕士论文写作阶段,通过答辩后,按国家规定授予硕士学位(国家学位办统一监制、统一编号)。

2.本科无学士学位及大专学历的学员,研修且非申请硕士学位的,根据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要求,经过考核,培养方案规定的各门专业课成绩均合格,达到规定学分者,颁发《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证书》(钢印、红印、统一编号),成绩单(红印)。

学费与学制:

学制:两年(注:学分四年有效;共有四次参加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一考试机会)

学习方式:每两个月连续3天集中授课;每年两次寒暑假在杭州教学中心集中授课,每次10天左右

学费:2.4万(含校内专业课考试费、不含教材费)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3-0059-02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作为大学的一种思想和理念,最先由法国“百科全书派”提出,其实质是欧洲对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但真正在办学实践中贯彻并使之闻名于世的是19世纪初洪堡所领导的柏林大学。柏林大学从创立之初就坚持科研应为教学服务,一切教学均应基于科研,科研包容在教学之中[1]。千百年来,我国对教师的定义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进入现代社会,应该对这一定义进行拓展,变更为:师者,所以以传道、授业、解惑、创新也。二十世纪初,以德国大学的Seminar为蓝本,在北京大学首创文、理、法三科研究所,主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北京大学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一所中国第一流的高等学府[2]。认为:“大学无研究院,则教员易陷入抄发讲义不求进步之陋习。”因此,设立研究所,使大学高年级学生得以在导师指导下,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也为大学毕业生深造创造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到20世纪80、90年代,美国当代著名高等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发现,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们对长期流行于学界的教学与科研相融相长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伯顿·克拉克基于自己对美国大学多年的实地调查和研究,于1987年描述了当时美国大学中教学和科研日益分离的现状:“知识的生产和创造者们俨然是大学中声望卓著的优等公民,而那些整日奔波于本科教学的知识传授者则明显地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大学的学术生活必须进行重构”[3]。一些实证研究也表明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效果不一定成正相关,一些研究认为成微弱正相关,一些研究认为成不相关,甚至有的认为成负相关。根据对西南科技大学部分学生的调查,学生反而喜欢科研能力居中的老师。他们认为科研能力居中的教师,不仅具有相当的科研素养和水平,对课程内容理解充分,而且对学生也能细致体贴,讲解认真负责,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程内容。科研能力强的人可能过多地将时间用于科研而忽视教学,同时,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智商高,能轻松理解课程的基本原理,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生也能轻松理解,而不注重认真细致地讲解给学生,导致学生对这些原理不能很好地掌握。科研能力差的教师可能存在自身对课程基本原理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因而难以给学生深入细致地讲解,导致学生对这些原理不能很好地掌握。这就说明科研和教学相融相长并不是必然关系。因此我们就需要寻找到一些途径,以促进科研和教学的融合,切实达到科研反哺教学的效果。

一、转变教师对大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看法,重视课堂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教学要建立在科研的基础上,科研也要围绕教学展开,实现教学科研齐头并进的发展。“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师不仅要进行教学,而且还要进行科研工作。教师如果能够坚持开展科学研究,就会对所研究领域的动态和前沿比较熟悉,就能把所讲授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本人所研究的方向结合起来,通过自己切身的创造经验,把知识讲活,使教学充满活力,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对本专业的最新科技进展有所了解,从而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对《材料物理》专业课程的讲授,提倡学生以“研究”方式学习,强调理论教学、文献查阅与实验教学三者的结合,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教学团队经过长期努力,建成课程相关的文献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课堂布置、课外查阅、课外小组讨论、课堂学生PPT讲解与讨论四个环节,成功实现课堂教学与科研的融合[4]。比如说,《材料物理》教材中有“高温超导材料”专题,2011年是超导现象发现100周年,Nature Materials与Science等权威期刊都发表了重要评论,教学团队相应地建立了文献资源“超导百年回顾与展望”,让学生更为清楚地了解了超导的历史与发展方向。《材料物理》课程共建立了约20个专题、约80篇国外权威期刊论文为主的文献资源,并逐年随着相关学科发展而完善。通过对《材料物理》各个专题的研究式学习,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学生听、说、读与写以及文献查阅总结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通过学术讨论,许多专业问题越辩越真,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也更深入。

二、以科研促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对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的实验教学通常是一些基础实验和验证性实验,虽然有利于学生巩固基本的理论知识、掌握简单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却在运用综合实验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如果将现有科研中与本科实验教学相关的研究工作纳入到实验教学中,通过科研工作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的模式,可有以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西南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十分重视实验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学校化工涂料实训基地为此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它是依靠生态建筑涂料课题组长期的科研和开发的技术建成的,应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对应用化学、材料学等专业十分对口,在基地的设计时就明确了教学、科研中试和生产三个功能,现在已完成应用化学生产实习、“化学建材”和“涂料加工工艺”等课程实验教学任务[5]。化工涂料实训基地通过编写生产实习指南,明确实习要求、实习内容、实习方法,并布置个人作业题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习作业。个人作业主要包括:学习和了解建筑涂料的基础知识,涂料车间布置和设备概况,涂料的配方设计和配料计算,涂料生产的分散、砂磨、调漆、调色等训练,记录各工艺环节的速度、时间等工艺参数,学习涂料各工艺环节的质量判断方法和生产经验,涂料基本性能检测,涂料有毒有害指标分析,等等。化工涂料实训基地使科研有效服务于实验教学,学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同学们开拓进取精神,增强了同学们从事产业开发的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和实践能力,通过将科研成果上升到中试和生产级别,大大提高了相关的科研研发能力,研究成果更接近于生产和应用水平,具有很好的示范和推广作用。

三、教师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凝炼为适合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提升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提升实践能力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自身能力、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关键环节。一个优秀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必须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原则,应该遵循与生产、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在课题完成过程中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西南科技大学特种功能材料实验室借助承担的科研课题,较好地实现了科研反哺教学,支持了学生高质量完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该实验室完全是在导师所争取的各类科研项目经费的支持下建成的,该实验室从大一新生中开始吸纳成员,培养其科研兴趣,但核心成员是6名大三、大四学生和研究生,他们在导师指导下开始从事实验工作,导师在黑板上画图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从根本上把握实验。特别是学生参与各种标液配制和材料制备,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得学生对于所研究的材料有了更加直观的印象,而不仅仅是局限于课堂所学的各种材料的名称。学生还学会了一些测试分析软件,如X-pert,origin,Search match等。在学生毕业设计阶段,导师将一个较大的科研任务,分解成几个小的毕业设计题目,从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实验过程,到问题解决、成果总结、论文撰写等环节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在完成课题任务过程中会涉及到几乎所有的专业基础课程中的知识点,通过课题任务的完成对专业基础知识理解更透,把握更牢。学生通过无机材料的合成和表征的实验,学会了如何分析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在导师指导下,学生自学《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方法》,并在样品的分析测试中,熟练掌握了X射线衍射、拉曼散射、扫面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原理,增强了感性认识,使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更加直观、真实、具体。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将科研转化为教学环节,使毕业设计内容紧跟学科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做科研的过程,并充分利用投入的科研设备和器材,加深了学生对科研的系统认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积极组织各种创新实践班、大学生科技活动社团,作为科研促进教学的补充

李政道先生曾说,科研就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为了更广泛地让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学生对相关专业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更多学生受益,我校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开展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践班、先进机电技术创新实践小班、材料与工程学院创新人才班、大学生科技活动社团等。

“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践班,在全校每届选拔30名以工科为主、不同专业的优秀学生,配合完善的淘汰和退出机制。其培养过程采用基础训练、专题研究、系统设计等研究性教学方式,以实际工程问题的深入研究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导师为主导,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通过系统性、综合性的科研实践使学生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与实践技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首届“智能机器人”创新实践班33名毕业生经过两到三年的创新班课程学习,修完规定学分,并顺利通过了由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H.Stark、T.Wong、Dr.Y.Yang等三位教授参加并由中央电视台和学校宣传部进行现场录像的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会,获得了结业证书,毕业论文良好率达100%,优秀率达到50%,得到了答辩专家的一致好评。其中,李海南同学获第五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王卓然同学主编的教材《深入浅出AVR单版机:从ATmega48/88/168开始》2008年6月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通过开展紧密结合工程实践的探究式学习,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我校计算机学院大学生科技活动社团,是为了解决实践课程受益面广但不够深入、个别学生科技活动较深入但受益面较窄的矛盾而采取的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模式,实行“教师指导技术方案、研究生指导技术细节、本科生负责技术方案实施”的三级技术指导和文化交流体制,采用“一个学生科技活动社团、多个科研方向、若干个课题小组”的三级“集中-分散”模式进行管理。大学生科技活动社团开展活动两年多来,在参与科技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表现突出,共获得四川省苗子工程项目13项,学生获得各级项目经费共计228,800元[6]。

五、实现科研反哺教学还需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科研与教学的平衡关系。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已经对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因果关系和本末秩序进行了明确定位。但批判了多年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即使在非常注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今天,也没有明显改观,甚至有越演越烈之势。高校教师职称评聘重在科研;高校实行聘期考核,3年左右一个聘期,科研“硬指标”层层落实,易于考核,教学“软任务”软软绵绵,得过且过;高校要上台阶,申报硕士点、博士点、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甚至大学排名等,都极其看重科研。宏观和微观环境都给科研以较高要求,教学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想挤进研究型大学,向985高校、211高校靠近,本无可厚非,只是有些本末倒置。在高校,科研终究是为教学服务的,这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掌握的关键。

(二)建立高校教师进入企业的长期合作机制。尤其是为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须推动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目前我校引进的部分青年教师学历虽然都高,基本上都是博士毕业,可是却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在教学中仅有理论是不够的,没有见过生产线、如何讲解工艺流程?因此,可考虑轮流派遣青年教师到企业进修,每次至少一个学期,在这段时间里对教师教学任务不再进行考核。我校已经选派科技人员组成项目技术工作组到中核集团821厂挂职,以“玻璃固化”项目为接入点,进行项目合作工作对接,在帮助厂方消化吸收进口技术和设备,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同时,参与集团公司一些国家级重大项目的编写、申报等工作,又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可有效改善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校企双赢。国防科技学院为改变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和核工程与核技术两个涉核专业核心课程缺乏具有工程背景专业教师的现状,也拟派遣青年教师到中核集团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原五〇四厂)锻炼,这种作法值得继续推广并深入。

(三)继续加大力度建设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积极组织科研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和行业合作编写教材。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不同研究领域,因而教学应该和科研一样,强调团队合作,通过团队逐步挖掘和积累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的科研资料和素材,将团队科研成果应用于该团队对应的课程教学中,更新教学内容。通过教学科研团队加强与大型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多带学生深入一些和专业相关的实践单位,让学生接触行业一线,了解行业一线的实际工作并逐渐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加强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给教师参加实践教学培训。

参考文献:

[1] 董方,杜志强,王力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探析[J].新余学院学报,2011(5):135-137.

[2] 宋孝忠.习明纳:一种值得探讨的教学和研究制度[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67-69.

[3] 梁林梅.国外关于本科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探析[J].江苏高教,2010(3):67-70.

篇(11)

大学生考试作弊犹如一颗毒瘤蔓延在我国高校中,不断地在侵蚀象牙塔这块学术圣洁的领地,屡次根除不尽,令人十分痛心。据《中国青年研究》报道,近日,一份对892名大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有82.74%的大学生曾有过作弊行为。笔者曾在一次本科生金融学考试巡查中,查出共计64名考生竟然有46名学生有夹带作弊行为,其他方式作弊12人。通过对已经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据粗略统计,考试经常作弊的学生高达71%,本科生毕业论文造假学生高达95%……,而这样一种极其不正常的现象,有愈演愈烈的发展趋势,并呈现多样化特点趋势。

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呈扩大化趋势。当前大学生的作弊现象存在于各类高校,作弊行为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作弊现象渗透在大学各种类别的考试中,无论在结业考试还是各种取得资格证书的考试中都能发现作弊现象。另外,作弊的群体从高年级学生逐渐向低年级转化,本科生向研究生转移。

大学生作弊已成为一种习惯。作弊主体呈现多元化,不仅成绩差的学生在考试中作弊,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都存在作弊的行为,甚至,有些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在作弊后承认为了追求更高的分数,作弊是一种习惯性的保险措施。

大学生考试作弊潜在的“认同”。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学生认为作弊行为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要能获得好的成绩,采取什么手段都可以。有的学生坦言看到别人作弊就感到“自己没作弊吃亏了”。更有甚者,则在公开场合议论作弊手法,炫耀自己的作弊“技能”和“本领”,全然不把作弊当作丢人的事,更不值得上升到个人道德问题,没必要小题大做,折射出作弊者心理上对作弊不应有的“认同”。

高校管理者对作弊行为呈漠然化。很多高校由于多种原因对于作弊学生行政处罚力度越来越小,甚至采取一种漠然和放任的态度,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就从管理层面上助长了作弊风气的蔓延。

大学生考试作弊形式和手段多样化。大学生的作弊手段朝着多样化和高科技化方向发展。甚至已经商业化,形成一个公开的产业链,这一点可以从校园里出售各种高科技的作弊工具,顶替的“”,贩卖试卷答案的各种公开的广告中得到印证。

大学生作弊所带来的社会危害

大学生考试作弊给已经在给我们的社会,我们的高校教育系统,以及在校的大学生带来的种种危害。

是对我国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的颠覆和否定。中华民族经历了人类几千年的生存磨练,社会动荡和变迁,依然毅力在世界东方,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之一,最根本的依靠的就是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和诚信这些亘古不变的社会价值观作为支撑。如今,这种社会价值观正在逐渐消失。

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对社会公平的严重挑战。大学生依靠作弊,投机取巧获取一些机会和利益本身就是对于诚实和勤劳大学生的不公和嘲弄。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社会机制;动摇了大学生的原始学习动力,作弊学生的行为会使其他学生认为他们付出的努力是不值得的,加剧了“读书无用论”思潮的蔓延:作弊的存在和蔓延,滋长了社会的歪风邪气,严重破坏了社会诚信:学生作弊的盛行的直接危害就是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教学质量下降,高校毕业生素质降低,是缺乏社会竞争力的主导因素之一,导致一方面企业招不到高质量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大量高校学生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可悲局面。

大学生作弊现象深层次原因

大学生作弊的因素很复杂,既有社会环境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产生大学生作弊的直接因素。

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弊端。我国的高等教育包括大学前12年的基础教育,培养的不是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而是培养一群死啃书本,脱离实际社会需要的,一味服从教师和书本的“奴才”。这与我国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宗旨背道而驰,造成大量的教育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落后的教育体制。封建的科举制度造就了目前的这种应试教育模式,这种灌输式的应试教育模式不仅扼杀了学生们的求知天性,而且还极大地打击了学生们的学习乐趣和学习自主性。大学生一入学不管其基础的差异,按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教材、进度和标准进行教学,按统一的时间毕业离校。用同一种模式培养学生,忽视了因材施教和对大学生个性的关注,使得一部分学生因跟不上进度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专业知识更新慢,另外,所学的书本知识与社会所需脱节,使学生产生了“学非所用”、“学也无用”的思想。大学生考试屡屡作弊,也是对现行教学体制的一种抵触和鄙视。

枯燥的教学方式和单一的考核手段。枯燥的教学方式和单一的考核手段是大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靠作弊应付考试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学生形象地描述他们老师上课的情形:“他们捧着发黄的讲义像和尚念经似的站在讲台上宣读自己的“金科玉律”,而学生们则虔诚地记录着教师的“教诲”一一字不差。学生只要认真做好笔记并加以熟记,就能取得高分;而且教师也方便教学,可以照本宣科。这样,师生皆大欢喜。但这种教学至少直接造成一个后遗症一逃课成风,因为上课对学生来说没有多大意思,他们只要抄抄笔记就“功德圆满”。

僵化的人才考核选拔机制:我国僵化的人才考评机制和选拔制度也为大学生作弊立了一个错误的风向标。虽然学习成绩在大学不如在初中、高中那么重要,但它依然是衡量大学生素质的指标之一,有时候甚至被特殊化成衡量大学生素质的唯一指标。成绩好可以获取高额奖学金,可以被直接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可以得到出国深造的机会,应试教育的核心就是对学生考试分数的考量,而不是对他们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肯定。这样就会导致对学生才能的评估出现片面性和唯一性,这些都导致了不良竞争的出现,有的学生就会不择手段提高自己的分数。

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导致部分高校教师职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底下。现行的高校管理体制的错误导向使得部分高校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科研项目”而丧失了作为教师的责任甚至是良知,评职称要科研,有些毫无意义的科研却是是年终考核项目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科研项目”而忽视了正常的教学工作。一本发黄了的教案可以几年不换;要么是书本上生硬的名词解释,定义,概念,目的,意义等死记硬背的刻板试题,要么就是A,B两套试卷一直轮流使用,失去了高校作为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这一重要职能。

防止大学生作弊的教学管理性措施

要彻底脱离我国目前陈旧的高等教学体制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但在教学这个层面,完全可以通过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完善学生考试评估标准和内容,改革对教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改变和杜绝大学生作弊的现象。

更新教学理念,“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我们的高校培养的是全面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才,而非一味服从,生搬硬套的奴才。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者要从实践出发,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建立教师和学生平等的互动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现代化的教学绝不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这样的简单模式。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渠道是多样的,例如课堂讨论,学生之间的信息交往;案例分析,学生和周围环境的信息交换。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信息传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