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营销决策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增加就业机会和维护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5%,上缴税收占75%左右,商品出口额已占全部商品出口额的75%以上,吸纳就业人数估计占城镇就业岗位的80%。但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广大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瓶颈。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2008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因次级抵押贷款无法支持债券而轰然倒下,由此拉开了局部金融风暴的序幕。同年9月,美国政府宣布接管房地美和房利美,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逐步升级为金融海啸,随即这股金融海啸以旋风般的迅速卷及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仅仅用了一周时间,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保护申请,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国际集团(AIG)被美国政府接管。随着三大投行的倒闭,金融风暴已经演变为金融动荡,整个美国华尔街一片哀鸿遍地。9月底,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被迫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全球金融业最著名的华尔街上的五大投行全部倒下,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动荡进而波及全球,并向美元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发起冲击。自次贷危机引发金融风暴以来,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冲击了全球经济,使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对我国经济而言,曾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的外向型企业,出口增速回落,贸易顺差下降,进而导致我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2008年我国GDP增长已经回落至9%。大量的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需要,渴望疏通融资渠道,解决困局。如何做好融资决策,选择融资方式,成为中小企业的当务之急。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表现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融资方式比较单一,缺乏直接的市场融资渠道,据统计,目前全国中小企业有85%存在资金不足的情况,需要进行再融资。从筹资方式上看,有70%的企业资金来源于银行,20%通过民间资本等自筹形式取得,7%通过内源性筹资,只有3%的企业通过直接融资。从银行贷款投放量总量上来看,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投放量不到总量的10%。中小企业强大的资金需求与十分有限的资金供给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
第二,借贷期限和方式、数量的局限性。目前中小企业贷款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银行贷款期限结构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在现行的银行信贷授权授信制度下,地市级和区县级基层银行机构授权很小,大部分没有固定资产贷款投放权,而只有小规模的流动资金贷款权限。通常情况下,银行借贷期限较短且数量普遍不多,主要是用于解决临时性的流动资金,而对固定资产贷款控制十分严格,难以开展项目开发和扩大再生产。贷款方式上,主要以抵押和担保为主,只有极少数企业才能享受信用贷款。
第三,现在整个社会包括许多商业银行信贷观念还跟不上目前发展形势,对中小企业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足够的重视,普遍认为将资金投向中小企业风险高、成本高、工作量大且收效不大。
三、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一直高度依赖于自有资金或内源性融资。根据权威金融机构的数据显示,在中美两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中,中国的自有资金占比60%,而美国只有30%;中国的银行贷款占比仅为20%,而美国为42%。近年来,中国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大幅提高,而中小企业的信贷比例却基本维持在5%左右,一直没有明显改观。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银行信贷额度非常低。当前中小企业融资的现实情况就已经表明,国内银行业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解决不了中小企业扩张时期的资金需求,也无力在危机时期实施救援以帮助他们摆脱财务困境。
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或金融服务不足,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在国内金融部门中,相对于传统的面向大企业与国内统一市场的金融服务与政策相比,在面向中小企业与国内区域市场的金融服务与政策方面,存在着致命的“短板效应”。过去在经济繁荣时期,一些问题因在大金融浪潮的掩盖下没有显露出来。
但是,在当前的经济金融环境中,短板的存在及其经济利害关系已经格外清晰;二是当前我国的融资服务链还不完善,融资体系尚不健全。在当前金融服务体制中,大型或全国性商业银行占据主导地位,所制定与执行的金融服务标准是全国统一的。在这类机构的硬尺度下,与个性化较强的中小企业在金融服务需求方面通常存在诸多抵触,其中的甄别成本也非常高昂,从而在中小企业或区域金融服务方面缺乏经济激励。三是我国的中小企业本身也存在许多不足和先天的缺陷,由于大多中小企业处于创业阶段,它的弱、小及其管理不规范等特点难于达到融资要求。
同时,宏观风险加剧形势下银行更加“惜贷”。当前,银行贷款仍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据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但由于金融危机造成整个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对于中小企业的不利影响除了境内外的需求下降之外,最终都主要表现为供给层面上的资金成本与生产成本的增加,以及可贷资金的减少,再加上央行的信贷规模控制,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被大幅收窄。随着中小企业经营风险与信用风险水平的大幅度上升,信贷配给现象将更加严重,可贷资金可能发生绝对性的削减。
四、要创新融资方式,构建有效的、多层次的融资体系
当前,中央提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的主张,这是推动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可以有效、更大程度地满足多元化市场主体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对资本的需求,有利于推动各类资本流动和重组,为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创造条件;有利于通过多元化的渠道促进储蓄并向投资转化,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减少因投资引发的宏观经济波动。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主要表现在融资渠道狭窄方面,因此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时候,要着眼于整个资本市场,努力构建有效的、多层次的融资体系,努力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通过金融制度创新和金融工具创新,为中小企业开拓融资渠道,以筹措更多的资金,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更好的发展。
(一)要大力加强和完善间接融资渠道,不断创新融资方式,丰富融资途径
间接融资主要指债权融资,它是在一定期限满后企业必须偿还本金并支付利息的资金。中小企业在利用传统的抵押贷款外,要加强和完善以下融资方式:
1.综合授信。银行对于工商登记年检合格、管理有方、信誉可靠、有较长期银企合作关系的企业,可以授予一定时期内一定金额的信贷额度,企业在有效期与额度范围内可以循环使用,可以根据自己的营运情况分期用款,随借随还,不仅借款十分方便,而且也节约了融资成本。
2.信用担保贷款。目前国内已经建立了许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这些机构大多实行会员制管理的形式,属于公共服务性、行业自律性、自身非盈利性的组织。会员企业可以通过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担保向银行借款。另外,中小企业也可以向专门开展中介服务的担保公司寻求担保服务。
3.无形资产担保贷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有关规定,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等无形资产作为贷款质押物。
4.票据贴现融资。商业票据主要是指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票据贴现对于企业来说,这是“用明天的钱赚后天的钱”,这种融资方式值得中小企业广泛、积极地利用。
5.BOT项目融资。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企业投资公共工程时,政府给予企业项目建设的特许权时,通常采用这种方式。采用BOT方式比较容易得到一些财团的支持,其在融资时主要是将项目抵押给财团或金融机构,然后进行建设,建设后用经营的利润来还款,或卖掉某个经营期给金融机构或财团。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投资规模较大的公共工程设施,比如公路、桥梁、大型电站等,公司可以采用股份制的形式吸收财团作为股东,然后以这个公司为工程建设承建主体,并与当地政府签订协议。政府通过银行给予一定的金融支持,并给公司一定的经营期限进行经营,经营期限满后,整个项目工程就归政府所有。
6.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是设备购买企业向租赁公司提出融资申请,由租赁公司进行融资,向供应厂商购买相应设备然后将设备租给企业使用,从而以“融物”代替“融资”,承租人按期交纳租金,在整个租赁期间,承租人享有使用权,同时承担维修和保养义务。融资租赁是一种以融资为直接目的的信用方式,它表面上是借物,而实质上是借资,并将融资与融物二者结合在一起。它为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提供了一种全新方式,可以减轻由于设备改造带来的资金周转压力,避免支付大量现金,而租金的支付可以在设备的使用寿命内分期摊付而不是一次性偿还,使得企业不会因此产生资金周转困难,同时也可以避免由于价格波动和通货膨胀而增加资本成本。
7.典当融资。典当融资是以实物为抵押,以实物所有权的转移取得临时性贷款的一种融资方式。与银行贷款相比,典当贷款成本高、贷款规模小。
8.买方贷款。如果企业的产品有可靠的销路,但在自身资本金不足、财务管理基础较差、可以提供的担保品或寻求第三方担保比较困难的情况下,银行可以按照销售合同,对其产品的购买方提供贷款支持。卖方可以向买方收取一定比例的预付款,以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困难。或者由买方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卖方持汇票到银行贴现。
9.政府基金。对于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无论从企业结构、规模、财务状况等各个方面还远远达不到银行融资或证券市场的要求,但这些企业的融资要求往往十分迫切,然而其融资渠道却并不多。为此,为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了许多基金,比如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创业基金、科技发展基金、扶持农业基金、技术改造基金等。这些基金的特点是利息低,甚至免利息,偿还的期限长,甚至不用偿还。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一项政策性风险基金,它不以自身盈利为目的,它在企业发展和融资过程中主要起一个引导作用。
10.民间资本。目前,我国民间资本总额十分庞大,仅浙江省民间资本已高达6000亿元。民间资本介入融资市场一方面丰富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并且具有融资速度快、资金调动方便、门槛低等优势;但另一方面由于现阶段各种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加大了民间融资行为的金融风险和金融欺诈的可能。为此,政府应该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和保护民间资本介入融资市场。为避免金融风险、规范管理,应引导建立一批实力雄厚、运作规范、专业的投资基金组织,统一管理分散的民间资金,作为政府投资的有效补充,政府还应当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对民间资本的监管力度,有效防止金融欺诈,降低金融风险。
(二)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渠道
直接融资主要指股权性直接融资,是公司的股东投资到公司的资本。
股权在不同的财产组织形式上有着不同的体现方式,具有资本融集速度快,流动性强的特点,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一种较好的融资选择。由于股份是按股份公司的全部资本等额划分的,它的实物表现形式就是股票,由于每一股份都是等额的且金额很小,使得小的投资者也能投资,为此,可以加速资本的集中。同时,股票经过批准后可以上市流通,流动性大,使得股票成为一种融资工具,发行股票可以筹集不用承担偿还风险的融资方式。为此,在拓展传统的间接融资渠道的同时,要充分重视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展。
要充分利用国内的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等融资渠道。中小企业国内上市基本上集中于深圳的中小企业板,自2004年6月成市,到2008年的四年多的时间里,累计已有上市公司270多家。对中小企业而言,公开发行上市,是迅速发展壮大的主要途径。中小企业公开发行上市,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自有资本的比例,改进企业的资本结构,提高企业自身抗风险的能力,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有利于企业进行资产并购与重组等资本运作;有利于股权的增值和企业整体市场价值的提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规定,公司公开发行新股,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具备健全且运行良好的组织机构;具有持续盈利能力,财务状况良好;最近三年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无其他重大违法行为。除了满足上述条件外,还需满足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合规性要求,如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3亿元;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最近一期末无形资产(扣除土地使用权、水面养殖权和采矿权等后)占净资产的比例不高于20%;最近一期末不存在末弥补亏损。对于高科技领域中运作良好、发展前景广阔、成长性较强的新兴中小型公司,今年国内又推出了创业板市场,上市条件相比中小企业板有所降低,要求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一千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五百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五千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百分之三十,发行前净资产不少于两千万元。对于符合上述条件的企业,应当抓住机遇,聘请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上市中介机构,经过改制辅导、上市材料申报、中国证监会审核、路演询价定价、发行上市等程序,向公开市场募集资金增强发展动力。
要积极开拓国际资本市场。中小企业国际资本市场主要集中于香港的创业板、美国的NASDAQ、英国的AIM、新加坡和日本等交易所。香港创业板市场设立于1999年,截至2008年历时九年,上市公司近300家;成立于1971年的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有5000多家,约有近2000家高科技公司;英国AIM市场自1999年发展进入正轨以来,已有上市公司1000家以上,近年来每年上市200家以上;新加坡SESDAQ市场也是170家左右;日本新兴企业市场设立于1999年,至今上市公司130家左右。由于这些国际资本市场发展比较成熟,市场资金充裕,上市程序相对简单、时间短、操作方便,因此近年来一些国内企业纷纷选择国外市场上市,并且通过上市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对于国内快速成长、盈利能力强的企业,特别是有国际业务的企业,去海外上市也是一种良好的选择。超级秘书网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1
应收账款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因赊销商品或提供劳务等而形成的应向客户收取的款项。属于商业信用的范畴。分销商(distributor)是专门从事将商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的活动的。分销商用自己的资金购入产品,并承担能否从销售中得到足够盈利的全部风险。赊销能够有效扩大销售额,但同时分销商需要大量资金用于赊销过程的长期占押,因此,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于分销企业尤为重要。应收账款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按期、足额收回款项。
一、分销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盲目扩大赊销规模,风险意识缺乏
在分销企业中,销售目标是企业战略目标中最重要的部分。随着分销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企业所面临的销售压力也日益加大。企业通常以赊销作为扩大销售、应对竞争的重要手段。作为达成销售目标的主要执行者,一线销售人员注重追求销售额,对于赊销背后的风险缺乏防范意识 ,忽视对于赊销客户的选择和赊销规模的控制,盲目地降低对客户的赊销标准、给与客户更高的信用额度、更长的账期……而商品一旦售出,销售人员便以为万事大吉,对后续应收账款的回收采取消极应对的态度。重销售,轻回款的观念,一方面导致赊销比例的盲目扩大,企业账面的应收账款规模激增,占压大量流动资金;而另一方面,对于赊销产生的风险疏于防范,客户资信调查、客户授信管理、赊销合同管理等事前防范措施不足,致使后期出现客户拖欠,造成逾期应收账款,甚至产生坏账、呆账。
2.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协同配合
在市场瞬息万变的今天,许多分销企业仍沿用传统的机构职责划分,由财务部门承担应收账款管理的全部职责,被动地进行事后控制;另有部分企业虽明确了应收账款管理职责由销售和财务部门共同承担,但两部门间的职责界定不清晰,也缺乏赊销风险管理所需要的一些信用管理专业知识,如客户信用调查、客户信用档案、法律维权等;近年来有些分销企业增设了信用管理部门来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但信用管理部门与销售、市场、财务、物流等部门级别相同,而应收账款从形成到收回是贯穿于企业的各个部门和环节的,信用管理部门是企业赊销政策的执行部门,实际业务中不能有效地协调各个部门,经常处于职责大于其职权的尴尬境地。机构设置和职责划分的不合理,缺乏协同配合的合力效应,使应收账款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
3.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到位
分销型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合同期内的应收账款管理和逾期应收账款的管理。时至今日,很多分销企业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还沿用陈旧的管理模式,待逾期应收产生后才设法补救,没有建立健全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缺乏完善和系统的管理措施。另一些企业中的应收账款制度尽管已经较为完善和健全,但是制度执行缺乏应有的刚性,甚至只将制度用来“印在纸上,挂在墙上,落在口头上”,有章不循,使应收管理制度流于形式。这样会导致事前忽视客户的资信状况调查,放账随意,发货凭据等未及时取得妥善保管;事中缺乏对期内应收账款的监控和分析预警;一旦出现呆坏账,往往催收无果,也无法提供完整的证明文件,事后难以补救。
4.缺乏法律意识,合同管理不善
赊销合同是企业与客户最重要的交易契约,也是法律上重要的证据。分销企业在赊销合同设计、签订、执行过程中,存在着不严格按照法律程序,验收条款、信用条款、结算条款、违约责任、争议解决等关键条款约定不明确等问题。此外,在合同执行的过程中,未取得合法有效的赊销凭证,或者由于当事人变化等原因,致使重要的书面资料散失。同时,企业用法律手段解决债务纠纷的意识不强,担心动用法律手段会“得罪”客户失去后续业务,在发现客户付款出现问题,存在收款风险后,心存侥幸,不积极催收。即使坏账形成,仍不及时诉诸法律,致使企业丧失诉讼的最佳时机,拖欠客户若趁机转移资产,后续即便企业胜诉,也很难执行法院判决。有的甚至超出了诉讼时限,丧失诉讼机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5.激励考核体系不完善,考核指标不科学
当前分销企业里,对于销售人员的绩效考核时,销售完成率和销售增长率通常是最主要的两个考核指标,所占权重也是最高的。而应收账款指标要么尚未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中,要么则只占很低的比例。这样的考核体系下,销售人员的工资报酬主要受销售任务完成情况的影响,销售人员当然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销售手段将产品推销出去。而应收账款产生在销售环节,回款的指标却不是销售人员的主要考核指标,直接导致销售人员没有收款积极性,忽视应收回款。激励考核没有在应收账款回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忽视回款的问题也就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
二、分销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解决策略
1.制定符合行业特点的企业信用政策,有效控制赊销风险
信用政策,反映企业风险控制方面的偏好。分销行业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客户分布广阔而相对固定。因此,对分销企业而言,加强对客户的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这一行业特点,分销企业制定的信用政策主要包括:
(1)明确企业的授信标准。在客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5C原则等确定客户信用等级,筛选出合格的赊销客户,从事前开始控制赊销的客户风险,并建立动态的客户信用档案库。
(2)利用全面系统的模型确定信用额度,包括企业总体额度和客户个体额度两方面。科学地确定对每个合格客户的授信,有效控制赊销规模。
(3)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和内部实力,制定合理的信用条件,包括信用期限和折扣条件等,由此控制企业应收账款的规模。
(4)制定收账政策,该政策是指信用条件被违反时,企业采取的收账策略,是企业有关收账工作的全面政策性指导。
2.健全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明确职责划分
应收账款的管理应该是全程管理,包括事前防范,事中管理、事后处理。有效的应收账款管理机制首先是合理分工、明确职责。设立在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这样的设置能够把风险管理提升到公司战略的高度,有效协调企业的销售目标和财务指标,也较容易得到其他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二是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建立应收账款考核指标体系,分析应收账龄、应收账回款天数、坏账率等,在此基础上,落实责任制,将企业的应收账款指标分解到人,增加销售人员的应收账款指标的考核权重,同时加大奖惩力度;三是加强应收账款的处置管理,通过应收账款抵押和出售应收账款方式降低企业风险。
3.加强合同管理,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分销企业为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降低法律风险,应该建立赊销合同的管理机制。科学设计合同条款,保证赊销合同的表达清晰准确、内容完备。在正式签约前,由信用部门对合同进行审核把关,除常规条款外,重点关注与赊销相关的条款。签约后合同应集中保管,对赊销合同进行登记、跟踪、检查,并记录出现的问题,将相关情况反馈给有关负责人,及时制定对策,将客户的违约风险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对于长期恶意拖欠的不良客户,企业应及时向法院提讼,采用有效的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包括:申请财产保全、申请支付令、申请破产还债、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办理公证债权文书等。
参考文献:
[1]王亚影,王芳.建立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制度初探[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5(04).
[2]张俊杰.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3).
人才薪酬水平(人才对薪酬的满意度)直接影响到人才的个人努力程度,同时也是制约企业最大化利润的关键要素。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全球人才争夺战越发激烈,长期以来,艰苦边远地区(下面简称 “艰苦地区”)的人才流失严重,特别是艰苦地区的工程项目,长期处于人才竞争的劣势,人才流失严重,不利于工程项目建设的有效实施。为有效留住人才或者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艰苦地区,需要在全面薪酬理论的指导下,强化人才薪酬满意度管理,全面的提升艰苦地区的人才竞争力,弥合人才需求与工程项目建设需要的矛盾,促进艰苦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就全面薪酬理论的模式设计,探讨了艰苦地区工程项目人才流失问题的对策,期望能够为艰苦地区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
一、全面薪酬理论的内涵
全面薪酬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被称为薪酬满意度,是员工对薪酬的期望值与实际报酬之间形成的对比性心理状态。广义上的薪酬满意度实际上是一种态度,一种员工对劳动所得所持有的期望值;市场上的人力资源价值直接影响员工的心理态度,而企业对人才所要求的回报不一定满足与员工心理对劳动报酬的期望值。另外,薪酬满意度与员工的行动力呈正相关系,即:员工的薪酬满意度越高,所产生的激励效用就越大,员工便会更加努力的工作,获取领导的认同、肯定和赞赏,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帮助企业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反之,则会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严重的人才流失。与此同时,众所周知的是员工的工作态度会直接影响到生产经营的实际成效,而且薪酬满意度直接决定着员工的工作态度,因此,企业需要进行薪酬激励,在保障员工基本的生活需要的同时,激励员工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一方面提升员工的薪酬满意度,另一方面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及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总之,实施全面薪酬理论的宗旨为: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薪酬满意度,将满意度转化为行动力,在实现员工自我价值的同时,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留住人才,提升人才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艰苦地区工程项目人才流失现状
(一)艰苦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工作环境艰苦
我国的艰苦地区经济实力整体落后,缺乏较高水平的薪酬支付能力,是导致艰苦地区人才流失的重要因素。据相关数据调查,我国的艰苦地区人均收入大约在1500元以下,较低的薪酬水平注定难以提升人才的薪酬满意度,在期望值难以达到的状态下,人才往往倾向于经济发达地区,人才逐渐的流于经济发达地区。加之施工行业的普遍特点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艰苦,工作无规律,压力大,生活单调、长期流动缺乏稳定感,两地分居无法照顾家庭,人才难以长期扎根基层一线。
(二)薪酬体制比较落后,挫伤人才的积极性
由于长期受落后的薪酬体制束缚,这些地区往往缺乏明确的工资等级划分体系,只存在极小的工资差别,而且在这极小的工资差异中,对职位的等级、职责的大小划分等均是主观判断,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因此,不能对各个职位应有的薪酬价值实现科学规范的划分,一般采取论资排辈的加薪或者以级别为主的提薪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且严重影响到人才对薪酬的满意度水平。落后的薪酬体制文化,容易挫伤人才工作的兴趣和行动力,最终导致严重的人才流失,造成不可估计的负面影响。
(三)激励认知存在严重的偏差
认为艰苦地区工程项目加薪一定能提升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过分的注重工资提高等的外部薪酬,而忽视参与决策,获得更大的工作空间或权限,更大的责任,更有趣的工作,个人成长的机会和活动的多样化等精神层次的内部薪酬。丧失了薪酬激励功能,导致员工自我膨胀,进而导致人才流失。
(四)薪酬沟通能力不足
在人才招聘时,过分的注重工作职位、职责、薪酬待遇方面的沟通,忽视人才岁秉持的薪酬价值观,而且在员工正式是上岗之后,企业更加忽视薪酬价值观的交流与沟通,导致员工难以及时的了解并掌握企业的薪酬文化,长期下来,容易与员工自身所秉持的薪酬价值观相冲突,最终导致人才流失。
(五)企业薪酬内部缺乏公平性
项目管理高层或者管理层的薪资待遇明显的高于普通员工,而他们的业绩、技能、综合素质不一定比普通员工高,这样便会造成薪酬内部不公平,增强员工对薪酬的不满意度,从而加剧人才流失。
三、问题的解决策略――全面薪酬理论的模式设计
(一)全面提升对薪酬满意度的正确认知
企业要想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正确的把握人才薪酬满意度(全面薪酬理论)的实质(或内涵)。我国艰苦地区或者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较多的考虑员工外在的薪酬满意度,如外在的总奖金、福利、津贴等物质性东西,忽视员工内在对薪酬的期望,也就是忽视内在薪酬的创建和完善(内在薪酬如精神薪酬、成就薪酬等)。因此,全面薪酬理论知识企业有待进一步强化教育、指导、应用,而且需不断的强化其内涵认知,认识到员工多薪酬的满意度,不仅仅停留在纯粹的“收入”或者“经济”问题,而是深化到“人力资源问题”,需要考虑更多的“软物质”,实施全方位、多层次且高效的薪酬管理办法,并且加强与员工的交流沟通,与形成一种稳定的薪酬契约关系,并且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提升企业管理者与人才的相互信任度,增强人才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另外,企业的管理层要多层次、全方位、多元化的了解并掌握人才的心理需求,根据人才的学历、职称、性别、年龄、工作环境、薪酬文化、个人发展空间等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程度进行科学的划分归类,为人才提供多元化的薪酬项目,并且要注重人才潜能的挖掘,诱导人才发挥自身潜在能力,将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转化为工作行动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实际利益。除此之外,众所周知的是提升人才薪酬满意度管理工作艰巨而长远,需要循序渐进,不得操之过急,需要从基础地方抓起,制定出科学而详细的实施计划,并且认真的落实执行,全面的提升人才酬薪满意度,降低人才流失率。
(二)构建并完善多维度的酬薪满意度评价体系
提升人才对薪酬的满意度,不仅仅要体现在人才对薪酬水平的满意度,更加体现在人才薪酬机制管与企业薪酬价值观的统一,因此,企业需要及时的掌握员工的薪酬价值观,不断的向这个维度空间中增添新鲜血液,将薪酬满意度的理论概念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具体管理方案,帮助人才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企业的薪酬文化,增强人才对企业的向心力,从而有效的降低人才流失率,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不断的优化酬薪管理
根据人才的事迹需要,不断的完善或者优化企业的酬薪管理,并且明确的树立外部竞争性酬薪管理策略,将有效的人工成本应用于最佳的酬薪分配体系之中,并且根据人才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市场需求等对人才的薪酬进行科学的差异化区分,提升人才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另外,还需要重视薪酬管理机制的建设和完善,且由于艰苦地区的经济因素受限,需要强化艰苦地区人才的精神激励,如:名誉激励、成就激励、地位激励等,提升人才对薪酬的满意度,从而有效的降低人才流失率,保障艰苦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供应。
(四)构建人性化、规范化的酬薪体制
企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增强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与人才树立一种相互依存、荣辱与共的情感关系,促使人才对企业产生一定程度的依恋,这样的关系,不仅仅停留在裸的经前关系上,更多的考虑到人才的心理收入,从而使得人才感觉到工作的重大意义,满足人才的心理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才流失率。
(五)强化企业薪酬内部的公平性
摒弃家长式权威思想,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普通员工,均按照能力来划分薪酬,保障企业内部薪酬分配的平衡,从而保障员工的切身利益,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薪酬满意度,避免人才流失。
总之,艰苦地区工程项目人才流失问题的对策是对全面薪酬理论的模式设计,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决定,需要全面的提升薪酬满意度的正确认知、构建并完善多维度的酬薪满意度评价体系、不断的优化酬薪管理、构建人性化且规范化的酬薪体制文化、强化企业薪酬内部的公平性,才能全面的提升员工对企业酬薪的满意度,促进工程项目有效实施的同时,促进艰苦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思穹.人才流失与流动的现状、动因与对策分析[J].西部大开发,2012(4):130- 132.
[2] 范新院.中小家族企业人才流失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以S企业为例[D].石家庄:石家庄经济学院,2014:267-268.
[3] 张娟,韩宁,于洪英等.公司人员流失诱因与对策研究- -以S公司为例[J].科学与管理,2013(5):53- 57.
运筹学是一门定量决策科学,它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数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进行科学决策以实现最有效的管理来获得满意的经济效益,是现代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
运筹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其应用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对于不同类型问题,运筹学都有着不同的解决方法,因而形成了许分支学科。它们虽然各有特性,但在运用系统观念分析问题,并对问题建立模型求解这两点上都是共同的。以下主要介绍运筹学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
一、运筹学的原则和工作步骤
1、运筹学的原则
(1)合伙原则。指运筹学工作人员要和各方面的人合作。
(2)催化原则。在多学科共同解决某问题时,要引导人们改变一些常规的看法。
(3)互相渗透原则。。要求细化渗透地考虑问题,而不是只局限于本部门。
(4)独立原则。在研究问题时,不应受某人或某部门的特殊政策所左右,应独立从事工作。
(5)宽容原则。解决问题的思路要宽, 看法要多,而不是局限于特定的方法。
(6)平衡原则。要考虑各种矛盾,关系的平衡。
2、运筹学的工作步骤
运筹学在解决大量实际问题中形成了相应的工作步骤。
(1)提出和形成问题。要弄清问题的目标,可能的约束,问题的可控变量以及有关参数,搜集有关资料。
(2)建立模型。即把问题中的可控变量、参数和目标与约束之间的关系用一定的模型表示出来。
(3)求解。用各种手段(主要是数学方法)将模型求解。解可以是最优解、次优解、满意解。复杂模型的求解需用计算机,解的精确要求可由决策者提出。
(4)解的检验。首先检查求解步骤和程序有无错误,然后检查解是否反映现实问题。
(5)解的控制。通过控制解的变化过程决定对解是否要做一定的改变。
(6)解的实施。是指将解用到实际中必须考虑到实施的问题。如向实施部门讲清解的用法,在实施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和需要修改的地方。以上过程应反复进行。
二、运筹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线性规划:线性规划是目前在企业管理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优化法,它的理论已经十分成熟,可以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生产计划、物资调用、资源优化配置、市场营销等问题。它主要研究的是企业管理活动中经常遇到的两类问题:一类是在有限的劳动力、设备、资金等资源条件下,研究如何合理安排生产计划,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另一类是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的目标(生产指标或其它指),研究如何组织生产,或合理安排工艺流程,或调整产品的成份等等,以使消耗的资料(人力、设备台数、资金原材料等)最少。这类统筹规划的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即数学模型),先根据问题要达到的目标选取适当的决策变量,问题的目标通过用决策变量的函数形式来表示,称之为目标函数,对问题的限制条件用有关变量的等式或不等式表达,称为约束条件。当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均为线性时,即为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线性规划可通过单纯型法求出最优解,现在已有专门的软件,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2.运输问题:运输问题依然属于线性规划问题的范畴,但是由于其约束方程组的系数造矩阵具有特殊的结构,因而可以找到一种比单纯形法更简便的求解方法。在企业管理中经常出现运输范畴内的问题,例如,工厂的原材料人仓库运往名个生产车间,各个生产车间的产品又分别运到成品仓库。这种运输活动一般都有若干个发货地点(产地)、又有若干个收货地点(销地);各产地有一定的可供货量(产量);各销地各有一定的需求量(销量);运输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组织调运,才能满足各地地需求,又使总的运输费用(公里数、时间等)达到最小。。它不仅适用于实际物料的运输问题,还适用于其它方面:新建厂址的选择、短缺资源的分配问题、生产调试问题等。
3.动态规划:动态规划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是一种解决多阶段决策过程最优化的数学方法,它把复杂的多阶段决策问题分解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较容易解决的单阶段决策问题,通过解决一系列单阶段决策问题来解决多阶段决策问题。以寻求最优决策序列的方法。动态规划研究多阶段决策过程的总体优化,即从系统总体出发,要求各阶段决策所构成的决策序列使目标函数值达到最优。在企业管理方面,动态规划可以用来解决最优路径问题、资源分配问题、生产调度问题、库存问题、装载问题、排序问题、设备更新问题、生产过程最优控制问题等等,所以它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种重要的决策方法。
4.物资存储:存储论又称库存论,主要是研究物资库存策略,即确定物资库存量、补货频率和一次补货量。合理的库存是生产和生活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可以减少资金的占用,减少费用支出和不必要的周转环节,缩短物资流通周期,加速再生产的过程等。在物流领域中的各节点:工厂、港口、配送中心、物流中心、仓库、零售店等都或多或少地保有库存,为了实现物流活动总成本最小或利益最大化,可以运用存储理论的相关知识辅助决策。 并且在各种情况下都能灵活套用相应的模型求解,如常见的库存控制模型分确定型存储模型和随机型存储模型,其中确定型存储模型又可分为几种情况:不允许缺货,一次性补货;不允许缺货,连续补货;允许缺货,一次性补货;允许缺货,连续补货。随机型存储模型也可分为:一次性订货的离散型随机型存储模型和一次性订货的连续型随机存储模型。。常见的库存补货策略也可分为以下四种基本情况:连续检查,固定订货量,固定订货点的(Q,R)策略;连续检查固定订货点,最大库存的(R,S)策略;周期性检查的(T,S)策略以及综合库存的(T,R,S)策略。针对库存物资的特性,选用相应的库存控制模型和补货策略,制定一个包含合理存储量、合理存储时间、合理存储结构和合理存储网络的存储系统。
4.决策论:决策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各种活动中,企业管理中的决策就是在占有充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系统的客观环境,借助于科学的数学分析、实验仿真或经验判断,在已提出的若干系统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满意方案的决策行为。如制定投资计划、生产计划、物资调运计划、选择自建仓库或租赁公共仓库、自购车辆或租赁车辆等等。企业决策多种多样,有的简单,有的复杂,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化分为很多种类型,其中按决策问题目标的多少可分为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单目标决策目标单一,相对简单,求解方法也很多,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等。多目标决策相对而言要复杂得多,如要开发一块土地建设物流中心,既要考虑设施的配套性、先进性,还要考虑投资的大小等问题,这些目标有时相互冲突,这时就要综合考虑。解决这类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现行用的较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层次分析法,一种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三、结束语
运筹学是运用科学的数量方法,研究对有限的人、财、物、时、空、信息等资源进行合理筹划和运用,寻找管理及决策最优化的综合性学科。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飞跃,运筹学也不断的发展完善成为近代应用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将生产、管理等事件中出现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运筹问题加以提炼,然后利用数学方法进行解决。运筹学将为决策者提供定量、定性分析结,有助作出全局优化决策。
参考文献:
[1]高瑞,谈运筹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法制与社会,2008(8)
[2]朱国华, “浅谈运筹学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新西部,2008(2)
[3]曹敬东,“管理科学之运筹学在企业中的应用初探”,科技资讯,2007(2).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用电的需求量增大,因此有效的电力管理成了当前各大供电企业必须强化的关键管理问题,而在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下,电费及时回收刻不容缓。文章通过分析当前电力企业及供电营业厅电费回收不到位的原因,探讨新型缴费模式的实行与应用。
1 当前电力部门及供电营业厅电费回收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电费收取的方式与传统电费回收方式相比更为多样化,包括银行托收、代收、营业厅现收、储蓄付费、计划预收等等,在电费的收取上,可根据用户的不同类型,采用与用户实情相符的电费回收方式进行收费,提高收费的便捷性[1]。随着电力改革与市场化发展,电费回收工作反而越来越复杂,一些企业用户或个人故意拖欠电费,导致当前电费回收不到位的情况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电力企业以及供电营业厅的经营管理工作,为企业或营业厅后续的用户服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另外,现阶段我国的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调整产业的步伐加快,过去一些技术落后、产品单一化的供电企业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落后甚至被淘汰,使得牵涉其中的一些电力购销合同被迫停止履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电费回收工作的管理难度[2]。我国相关部门出台的《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指出,电力用户如何逾期没有交付电费,供电企业有权在逾期的同时以电费一定比例的数额扣取作为违约金,如果用户超过30日仍未缴费,那么有权停止供电。这个条例指明了具体的停电最短时间,但这个时间实际上的最大限度却达到近两个月,如果欠费用户较多,基数较大的情况下每一个用户均有两个月未缴费,那么这将是一笔非常大的数额,甚至超过供电企业的承受能力。尤其是一些经营管理本身有问题的企业及下属营业厅,很有可能因为这种欠缴电费的行为难以维持经营。总之,电费回收不到位是电力企业以及供电营业厅管理工作的严峻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并及时有效解决。
2 电费回收不到位的影响因素研究
2.1 直接因素
当前,我国很多供电营业厅的工作人员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以及文化层次较低的问题。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电网电力企业将要实行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以培养出优秀的管理型人才来应对未来供电企业市场发展需求,但就当前各岗位的人员能力来看,选拔界定并不清晰,在任用与提拔上也缺乏依据。而长期的恶性循环必然导致上岗就业的供电营业人员文化素质与职业层次不高,年龄结构层次不合理矛盾也日益突出。此外,工作人员的素质较低也会导致其电费回收工作的责任心较差,相应的规章制度执行与法律意识不强,专业的营销水平有限,无法将电费回收的数额等具体工作做实。在内部的关系网、人情网以及权力网的情况均有存在,有的甚至对电费的具体数据进行估抄,严重缺乏责任心,而欠缺的职业素养也导致在发现此类问题时没有及时解决,事情处理能力较弱,办事效率低。另外,还表现在供电企业以及供电营业厅内部的各组织各部门之间沟通交流缺乏有效性,存在一些因协调工作处理不好等影响电费回收不到位的情况,比如用电营销部门,在进行的抄电表、审核、收费等推进过程中没有及时获取用电客户的具体信息,导致营业厅的用户资料不完整,资金流动信息也不完全,因一个用户管理环节的问题而产生后续工作的恶性循环。如果企业或营业厅长期存在这些问题,则会严重影响抄表收费员对欠费问题的预防力,甚至降低对电力市场的紧急应变能力和科学的预测能力,最终无形中增大了电费回收工作的防范风险[3]。
2.2 间接因素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有所加大,在贷款的模式上有所调节,这些政策的改变与实施影响了用电企业的资金流动,也导致高电费用户的欠费行为对供电企业与供电营业厅经营管理产生更大的影响。事实上,用电付费的行为是得到国家保护的,但当前我国依旧没有相关法律明文规定针对故意拖欠电费行为的用户予以追究责任,没有法律的约束,欠费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仅仅依靠电力企业或供电营业厅工作人员的催费行为无法从源头上扼制故意拖欠电费情况的发生。比如,拖欠电费时间已进入到停电的环节,而如果用户依旧不缴纳电费,那么双方的用电交易就进入了死胡同,且无章可循。相关法律的不完善,也给了更多本来按时缴纳电费的用户可乘之机,如不加约束,电力企业与供电营业厅的损失将会更大,对其经营与管理无疑产生更大的影响。
3 新型缴费模式的应用探讨
当前,很多供电管理者针对电费回收不到位的问题已转变了管理模式,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点:(1)通过宣传推广等方式强化用户在用电缴费上的观念,并通过签署条约等形式确保双方供用电的权利与义务;(2)加大对回收电费管理的力度,尤其是针对供电营业厅和企业的工作人员而言,要通过培训强化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提高认识,掌握催费的技巧,同时建立相应的约束体制,以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3)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手段,投入更多的高新科技及用户信息管理硬件,加强用户的电费收取管理。比如针对催费无效的用簦要采取及时的停限电措施,交涉过程中注意相关证据的保留,从而确保回收电费的时效性;(4)在抄表等工作中要积极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管理方式,加大科技含量的投入,建立健全用户信息,并通过创建激励机制等手段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事业进取心,全面提高供电企业与供电营业厅全体人员的工作质量;(5)加快建立一户一表的用电计费工作,推广银电联网、电费储蓄的缴费方式,减少风险;(6)对当前市场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同时全面掌握相关的政策,改善当下的电力经营环境;(7)加强供用电合同签署管理,以合同的方式明确供用电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减少在用电与缴费的过程中发生不必要的纠纷;(8)强化供电企业与营业厅工作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与法
律保护意识,善于采用合理的法律规范形式处理经济纠纷问题,化解企业供电管理与回收电费的经济危机,保障自身经营管理的合法权益[4]。
我国当前很多地区的供电企业均面临不少电费回收不到位的情况,其缴费模式向新型技术性转变迫在眉睫,尽管在电费回收不到位时一些管理者的解决措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人们用电需求的增大,“先用电再收费”的传统模式必将得到完善,可通过第三方收费平台以预存款的形式调拨电费,或是采用“电费套餐”的方式解决存在的问题,这也将是现今与未来电费回收的有效渠道与改进方向。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用户电费缴费不及时、故意欠费以及供电营业厅电费回收不到位的问题,首先要从电力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全面提高的方面改进,同时积极采用法律、科技、管理等方式,扭转当前大基数欠费问题为供电企业带来影响及损失的形势,尽可能减少电费回收的风险,并努力为更多的用户提供便捷电源,转变缴费模式,从而解决电费回收难题。
参考文献
[1]郝阳.我国供电企业电费风险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3(01):11-13.
[2]吴玲玲,李直.电费回收风险对策研究[A].决策论坛――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5,12(18):214-
216.
一、企业资源计划的管理思想
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irseresourceplanning)是在mrpi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经济、经营思想和it技术而产生的,它一方面强调供应链管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进行企业资源优化;另一方面重视提高企业的柔性、敏捷性、集成性、全球性和对jit(准时制生产)、bpr(企业流程再造)等的支持。erp是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的结晶及体现,是信息时代企业实现现代化、科学化管理的有力工具,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衡量企业管理现代化的一个标尺。
1.erp的核心管理思想是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是由物料获取并加工成中问件或成品送到用户手中的一些企业和部门的业务活动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网络。供应链管理则是指通过加强供应链中各活动和实体间的信息交流和协调,增大物流和资金流的流量和流速,并使其保持畅通,实现供需平衡。
erp正是基于“供应链”的管理思想,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体现了完全按用户需求制造的思想,这使得企业适应市场与客户需求快速变化的能力增强。另外,erp将制造企业的制造流程看作是一个在全社会范围内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其中包括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和客户等;同时将分布在各地所属企业的内部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如财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质量控制、服务维护、工程技术等,还包括对竞争对手的监控管理。erp系统提供了可对供应链上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的功能,这些环节包括订单、采购、库存、计划、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运输、分销、服务与维护、人事管理、实验室管理、项目管理、配方管理、市场信息管理、因特网(internet)和企业内部网(intranet)、电子通讯(edi、电子邮件)和电子商务(e—commerce)、资本运营和投资管理、各种制度及标准管理等通过这些子系统的紧密联系以及配合与平衡,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多工厂、多地点的跨国经营运作。
2、erp系统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reengineering,简称bpr)是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和实时性,扩大了业务的覆盖面和信息的交换量,为企业进行信息的实时处理、作出相应的决策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为了使企业的业务流程能够预见并响应环境的变化,企业的内外业务流程必须保持信息的敏捷通畅。正如局限于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是不可能实时掌握瞬息万变的全球市场动态一样,多层次臃肿的组织机构也必然无法迅速实时地对市场动态变化做出有效的反应。因此,为了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竞争优势,必然会带来企业业务流程、信息程和组织机构的改革。bpr旨在消除部门隔阂,强调面向业务流程管理,以客户为中心,将决策建立在业务流程执行的地方,减少无效劳动和提高对客户的反应速度。bpr的原则就是从市场竞争全局出发,在供应链系统概念的基础上,实现的快速响应和敏捷流畅。在调整企业内外业务流程的基础上,还把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强调整体全局最优而不是单个环节或作业任务的最优erp就是按照这样一种基本思想将优化的业务流程写在程序里,并能够随着企业业务流程的变化而相应地调整,能把传统mrpl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应变性(active)”上升为erp系统通过网络信息对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动性(proactive)”。bpr的概念和应用已经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与需求市场和供应市场整个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的重组。
3.erp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就。erp是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统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erp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erp系统除了已经普遍采用的诸如图形用户界面技术(gui)、sql结构化查询语言、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面向对象技术(oot)、第四代语言/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客户机/服务器和分布式数据处理系统等等技术之外,还实现更为开放的不同平台互操作,采用适用于网络技术的编程软件,加强了用户自定义的灵活性和可配置性功能,以适应不同行业用户的需要。网络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使erp系统得以实现供应链管理的信息集成。
二、应用erp实现企业管理创新
erp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从管理理念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代表了各类制造业在信息时代管理革命的发展趋势,它对传统的管理系统来讲是一场革命。应用erp就是直接使企业同国际市场接轨,可以摆脱传统管理模式的羁绊而迅速跃进到现代化管理的轨道上,而erp对企业管理的变革也是全方位的。
1经营思想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竞争加剧,市场已进入微利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管理水平的竞争以及建立在管理基础上的品牌、质量、附加值、成本、核心技术能力、市场能力等方面的全方位竞争。erp的管理思想是建立在系统工程、决策论、行为科学、劳动心理学等现代学科的基础之上,它形成的管理思想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资源来取得最高的利润。在erp管理思想的引导下,企业的竞争观念将进行新的调整:(1)把竞争对手当作合作伙伴。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条件下,任何一家企业的资源都只能保持某种核心优势,如果能与竞争对手把各自的核心优势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必将形成共同的竞争力,达到“双赢”的目的。(2)生产企业与供应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结成供应链。形成供应链后,生产商与供应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紧密合作,协调运作,对市场和适应能力将会大大提升,改变过去各自为政、散兵游勇式作战的经营方式。供应链可将各方的核心优势力量集中起来,通过协同竞争,达到“群赢”的效果。(3)形成新的生产观念。在生产方面,应从过去以“产品为核心”转变成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核心,因为产品只是满足需求的一种形式,企业只有充分地把握用户的需求,最终创造用户的需求,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2.管理目标的转变。erp的管理目标是面向企业供应链的增值效益,在企业的供应链上,除物料流、资金流、信息流外,最根本的是要有增值流。各种资源在供应链上流动,应是一个不断增值的过程。在此过程中,erp要求消除一切无效劳动,在每一环节做到价值增值,因此,供应链的本质应是增值链。
供应链上每一环节增值与否、增值的大小都会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实施erp的企业通过加强供应链中各活动和实体间的信息交流和协调,增大物流和资金流的流量和流速,并使其保持畅通,实现增值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传统管理是要求各部门做好“本部门的本职工作”再与各级领导统筹协调,但由于任务的多样性、复杂性,经常造成各部门各行其事,影响到企业的整体效益。
3.企业管理制度的改变。erp最大的优势是集成的系统、优化的流程、协同的工作流,要求对所有工作都要写出规定的流程,经过哪些岗位,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通过时间,遇到意外情况处理方式和处理权限等,相当于生产中的“工艺”,它要求明确地规定,某事应由谁做及怎样做。erp是以事为中心的管理。而传统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是管人的制度。erp是由计算机进行管理的,输入计算机的程序是规范化的,这样可以避免囡人而异,各行其事的情况。
4.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信息处理方式的变化,将引起企业组织的巨大变革首先是组织结构的扁平化金字塔式的传统组织结构,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出现一支庞大的中间管理人员队伍.造成信息上传下达的阻塞和失真现在,实施erp后由于使用了计算机网络,可以使一些主要的管理内容如计划、统计、成本核算等由多级变为一级,减少管理层次。中间管理层在组织结构图上的消失或人员规模的削减,使得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同时,虚拟企业大量出现。虚拟企业是指为完成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等任务而由众多的企业相互联合而形成的一种合作组织形式,通过信息技术把众多企业连成一个网络,可以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反映了信息技术条件下企业组织的“法定”界限已被打破,传统的组织概念要相应的更新.
erp的实施,影响着组织形式的巨大变革,最终就是要运用信息技术来彻底改造业务流程,创造新的工作方式,带动组织价值体系的重新塑造,组织结构的重新构造和组织激励机制与评价系统的重新建立,从而使整个企业组织脱胎换骨。
5管理方法与管理手段的改变。erp应用工业工程、计划与控制、质量保证体系、物流与布置、工作研究、工程经济等原理于管理上,这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在erp的应用软件中都有所体现。如滚动计划,物质a、b、c管理法等。erp管理的手段是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过联阿的计算机应用,可以使信息共享,可以迅速、正确、及时地处理企业管理中的各类信息,起到强化管理的功能。
三、中国企业需要erp
中国企业已进入“新管理时代”。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管理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企业管理在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后,从90年代末进入全面市场经济时期的“新管理”时代。新管理时代的中国企业管理是面向市场,基于现代企业制度,中国模式、价值化、系统化、电脑化、国际化和普遍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