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工作室教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数字化引领教育技术化
当今社会已逐步进入数字化时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领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从而使得学习者能够充分挖掘出自己的独特潜能与创造性。相应的,教师的教学模式也需要从传统的集体授课改变为能依据学习者的个性化特点进行定制,教师的授课习惯需要实现从关注教材的呈现到重点分析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需求的转变,让学习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成为合作学习者。
教育是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而技术也是人类发展的产物,是使人成为人的一个基本条件,必然先天地以人的价值判断、以人的需求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教育技术的存在基础是教育与技术之“和”———使学习者不断“文化”和“人化”,从使得教育与技术相互交叉融合。例如美国新版NETS•T中十分注重数字化环境中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完备。数字化的学习教育环境使得教育逐步呈现技术化的特征。
顾名思义,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某种目的或者满足某种需要而人为规定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变换方式及其对象化的结果。技术规定了如何将一种物质(形态)变换为另一种物质(形态),将一种能量变换为另一种能量,将一种结构、形态的信息变换为另一种结构和形态。教育技术化是指在教育与技术“之间”的,特征式微妙转化,“教育技术”不在教育中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技术中。同时,“教育技术”是教育与技术的相遇,“教育”是实质内容,原本作为载体的“技术”也日益呈现教育的特征。在此前提下,教育与技术相济相合,育生教育技术,并促使其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对技术的要求是不同的,因为技术是多维的,人的价值和需要也是多层次的。
二、教师在教育技术化过程中的作用
有学者指出,作为教育功能的技术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解决学习者学习效率的问题,二是解决技术应该怎样为学习者人文化服务的问题。而教师恰恰在这两者的兼具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如前所述,进入新世纪,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此中教师运用其学科知识教和学,并运用数字化技术更新教学理念和模式,以便获得促进学习者学习、激发学习者创造力与创新性的经验。可以说,新时代的优秀教师必然应成为数字化时代工作和学习的表率,教师应展现出全球化和数字化社会中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与工作方法。
通过展示与推动有效运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树立终身学习的典范,在学校和专业共同体中表现出领导力。如果说20世纪末还可以成为传统学习方式和数字化(E-learning)学习方式的混合。如今后者已明显在挑战前者的管有地位。例如我们说教师最常用的技术是PPT,而PPT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代替粉笔黑板来呈现课堂讲授内容。但如果教师固步自封,就会造成教师改革理念的滞后,并由此引发对其他先进技术的降格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技术的深层影响。
在当今教育技术化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拥有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以培养学习者具有高度创造力为目标,能够决定何时选择何种技术,从变革需求出发,创建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架设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平台,改变学习方式、学习文化以及相应的组织方式与学习关系。
这一点在语料库语言学领域体现比较明显,数据驱动语言学习是语料库应用于语言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可以建立在语料库的研究基础上,同时吸纳语言习得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在语料库语言学的授课教师看来,教学研究所依赖的真实语言数据只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这种可观察、可量化和可描述的数据是探索社会文化语境中语言的意义与功能时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数据,教育在这里已经体现出明显的技术化特征。
三、有效利用教育技术化的价值特征
柯利认为,技术本身不负载价值,而是在技术的使用中,人的思想意识和经济利益导致了技术的价值负载。教师作为数字信息化社会教育技术的使用者,教育技术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掌握好各项技能的使用。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替代了教师的部分教学活动,但不管技术怎样发展,在教育这样的人文学科,更注重的是人本主义的发展,信息技术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利用教育技术化的价值特征,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是信息时代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挑战。此外,学校的管理人员也要正确地对待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技术推动教育的发展,发挥其价值的正向导向作用,而不能过分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须知技术是手段,达到教育的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
有学者成技术化是人类存在的方式。只要人存在,他就要追求自由,而人类追求自由离不开技术化。教育的技术化必然使得教育技术学成为显学,而教育技术的出现不仅仅改变了教育实践的面貌,而且也会带来理解教育的新方式———一种基于复杂性理论和开发取向的理解方式。
参考文献:
[1]安涛,谢英军.关系思维视野中的教育技术图景.电化教育研究,2009,(10):10-14.
[2]程桂芳,徐恩芹.新版NETS•T对我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启示.继续教育研究,2009,(11):59-60.
2.移动互联网技术实训要求
移动互联网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与该技术相关的课程教学方法必然要区别于其他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在汲取基础理论教学中积累的有效方法的同时,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技术、新知识。
2.1创新教学理念在实训过程中,除了要理论联系实际,更重要的是发扬移动互联网的“开发、分享、互动、创新”的精神,彻底打破旧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项目为驱动,使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及提交的项目成果来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并以此作为判断学生是否完成课程要求的核心指标。
2.2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移动互联网时代也给校企合作带来了新模式,校企合作将充分调动各自的资源,实现产学研结合和优势互补,为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打下了基础。
(二)课程的开设缺乏系统性和内在衔接课程的开设缺乏系统性和内在衔接,导致教学上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各门课程授课教师大多依据自我经验和风格进行授课,导致学生所学技能也因各教师授课要求不同而产生较大差异,由于各课程间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缺乏内在衔接和系统性,最终不能按照动漫企业一线的需求进行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三)学生的技能同企业要求脱节高职院校动画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行业所需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动画设计制作人才,但由于大部分动画专业缺乏深度校企合作,学校教学缺乏实战训练,导致大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动画人才同企业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缺乏实战能力。
二、“动画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优势
“动画工作室”是以行业需求、职业能力为导向,借鉴企业化管理,把“教室”当做“生产车间”,以动漫企业实际生产项目为任务进行动画教学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实际项目实战能力。采用动画工作室教学模式正符合高职院校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思想。这种教学既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意创新能力,也培养他们的时间观念、团队合作和执行能力,使之在校期间就培养为“准职业人”。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促进动漫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融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有效促进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同时也可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和科研水平;深化校企深度合作。这对于动画专业教学将是一种创新和有效的改革。
三、“动画工作室”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一)“动画工作室”教学模式基本思路动画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主要目标,以专业教师和企业一线专家为主导,实践与理论、课上与课下相结合。通过动漫企业专家的指导,按照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科学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设置和教授技巧,将企业式培训方式引进课堂教学中。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室变成可以进行项目制作的“工作室”,这样充分利用教室这个“主战场”进行企业化“工作室”的培训教学,遵循规律高质量完成教学目标。
(二)“动画工作室”教学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以动漫企业所需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按照动画项目制作流程,遵循教学规律对课程进行科学设置和合理安排。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课程,使课程衔接密切,互补性强。邀请动漫企业专家作指导,以企业实用项目为课程设置载体,按教学阶段合理安排。以动漫企业内实际工作项目—原创动画公益广告《煤矿安全生产警示动画宣传片》为例,根据动画学习规律,按照动画的制作流程:动画角色和场景设计—脚本和分镜设计—原画动画制作—后期合成,围绕制作项目进行设置。前期阶段,学生的动画设计基础几乎为零,可设置《动画素描》、《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和《动画场景设计》课程,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动画项目设计意识,夯实动画角色和场景设计绘画基础,经过严格训练,最终设计绘制出合格的项目所需动画角色和场景(煤矿工人、煤矿环境、道具等)。中期阶段,学生的动画基本理论已有认知,基础设计能力已初步具备,可设置《动画分镜设计》、《动画原画设计》,主要目的是按项目进程设置,衔接前期课程,将已有文字剧本转化为可视分镜头脚本,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镜头语言设计能力,用镜头的艺术表达出主题思想(煤矿安全注意事项);并按分镜进行动画原画设计和制作,培养学生掌握动画运动规律和动画运动设计的能力(矿工、道具、环境的运动关系)。后期阶段,学生较好的掌握动画制作基本原理,较好具备动画运动的设计制作技能,可设置《3D建模和贴图基础》、《3D动画基础》和《影视后期》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三维空间思维和创造力,培养三维动画技术和后期数字特效技术能力,通过训练使前期和中期阶段的项目制作成果进入三维影视提升阶段,使学生掌握3D软件和后期软件,将项目中的角色、场景和运动用三维技术制作出来,最终运用后期技术进行合成输出,至项目完成。这样三个阶段,以项目为载体,将其分解成具体任务到各个教学环节中,使各阶段教学如同企业工作流水线,做到无缝衔接,互动性强,将教师—学生—企业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动画工作室”的管理模式教室即“工作室”,教室要看作是“工作车间”,因此借鉴企业化管理模式,建立行之有效的系列制度,教研室负总责。围绕项目主要制作成员—学生,制定项目实训考勤制度;围绕工作室内公共财产安全和维护,制定保护工作室财产安全管理制度;围绕项目实训过程,为保证项目按时保质完成,对工作组及成员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考核制度包含考勤、行为习惯、项目任务工作规范、沟通与团结协作素质等内容,并合理分配考核比重;围绕教研团队的项目教学质量,制定企业专家对教研团队考核制,包含学生对教学评价、项目制作规范程度、进度执行情况、项目完成质量等,特别指出的是,企业专家对项目制作的每个重要阶段,如动画角色、场景设计—动画分镜头脚本设计—动画原画设计—三维模型—三维动画及渲染—后期合成几个阶段的制作成果严格考核,以保证制作前后的契合。
(四)“动画工作室”的教学组织“动画工作室”教学按企业实际项目进行组织,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课上和课下相结合,“课上”教学即企业正常的工作时间,师生共同严格遵守管理制度,按照项目制作要求,进行科学计划,做好项目成员分组和任务分配,制定项目任务制作进度,项目制作严格按企业标准执行推进。“课下”教学即正常工作以外的时间,“工作室”对自愿继续进行项目制作和研究的学生实行定时开放,并由一名指导老师现场指导。项目制作的每个重要阶段,由企业专家进行督察和指导,提供和帮助教师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借鉴动画“工作室”成功案例的模式和经验
培养学生成为职业动漫人良好的素质许多比较成功的动画片都是将民族文化元素和动漫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再通过各种技术处理,使得这些动画片带给观众强烈的感官享受和巨大的内心冲击力,例如由上海美影厂制作的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大闹天宫》等动画片。由此反观我们新疆高校动漫专业的教学,发现这些成功案例的模式和经验在教学中都可以借鉴。在教学过程中,将动画“工作室”的工作流程合理地安排到每个学期,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参照这些成功案例的模式和经验对学生在设计理念、学习情境、岗位设置和学习成果社会化进行合理而有效地引导,使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专业学习,学生在实训项目的设计与制作中也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培养了学生成为职业动漫人良好的素质。
三、将新疆民族文化元素在动画“工作室”
化教学中进行深度推广,是学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新疆原创动漫作品的重要条件近年来,新疆本土动漫作品陆续投放市场,作品中大量的新疆民族文化元素带给观众的是感官上的亲切感和独特性,基于这一点,给我们的动画教学带来许多思考和启示。我们有动漫专业的学生,有着充足的教学设备和良好的学习环境,还有丰富的新疆民族文化资源,这些设想都可以在动画“工作室”化教学中得以实现,当然,要想使学生创作出更多独具新疆民族特色的原创动漫作品,我们还要将新疆民族文化元素在动画“工作室”化教学中进行深度推广,主要体现在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性上。学生进行新疆原创动漫作品设计时,要全程设计脚本角色的造型、性格、服饰、动态、表情以及经历,赋予了这些角色以生命和感情,这些角色也因为学生的用心投入而鲜活起来。随着对角色设计的深入,学生对于作品中的新疆民族文化元素逐渐变得熟悉和亲切,对于新疆民族文化元素的认识逐渐清晰和准确,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对自己作品的深厚感情,也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感情和能力是新疆民族文化元素成为动画“工作室”化教学的主体内容的重要基础,为学生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创造了条件。
四、通过校企合作,认识到新疆民族文化
元素是新疆动漫行业良好发展的关键,在动画“工作室”化教学中强化学生进行新疆原创动画创作的意识,进而提高学生作品的质量“十一五”以来,新疆逐步培育了一批本土动漫企业,如乌鲁木齐新漫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新疆映像天山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等,创作出了《江格尔传》《吐鲁番十八怪》等一系列反映新疆风土人情的原创动漫作品。由新疆映像天山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设计与制作的新疆原创动画片《西行总动员之楼兰传奇》也于今年在新疆卫视等频道播出,备受国内外业界广泛关注和好评。这些作品中的新疆民族文化元素使得作品独具艺术魅力。我们与其中的部分公司是校企合作单位,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我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新疆动画行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和顽强生命力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运用本土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工作室”化教学中我们已经借鉴了这些新疆动漫企业成功案例的方法,学习他们在进行新疆原创动漫作品设计时的先进理念和制作方法,从多角度鼓励学生在新疆民族文化元素上多思考,多做文章。借助新疆民族文化元素在动画“工作室”化教学中的合理而巧妙地运用,从中寻找新疆传统民族文化与动漫艺术的关系,也就是从新疆传统文化元素中寻找当代人所缺、所想、所需的精神和文化境界,使新疆原创动画作品具有生命力、时代感和民族性,与观众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进而提高作品的质量。
五、新疆民族文化元素在动画“工作室”化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新疆民族文化元素在动画“工作室”化教学中的应用使得学生的作品都是完整的动漫作品,这些作品既是学生的平时作业,也成为学生参加自治区内外动漫大赛的作品。这些新疆原创动漫作品在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参加了由中国工信部组织的“全国大学生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以其独具特色的新疆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分别取得了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学生哈力在优酷网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且上传多部由他设计的新疆原创二维动画片,为新疆原创动漫的传播尽到了自己的一份努力。学生参加动漫大赛既是对作品的展示,也可以在展示中对自己的作品和能力做一个综合的评价,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为再次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六、动画“工作室”化教学使教学团队开始转型
教学模式更加多元化动画“工作室”化教学使传统教学开始转型,首先是教师的身份发生了变化,教师是动画总导演,指导和督促学生完成动画设计与制作流程的各个项目。再者就是教师团队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校内教师队伍的变化。一部动画片需要2~3个教师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所有参与的教师在项目制作的各个流程中一定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为学生顺利完成项目提供条件;另一方面是企业教师的参与,企业教师丰富的实战经验使学生的作品更加成熟。
艺术工作室的建立,一方面为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工作室的建立给学生才能的发挥以及在教授上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学生在课余能够将理论更好地付诸实践。这样的空间也将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借助工作室教学还可以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在授与练的过程中,寓教于图、寓教于乐,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学习艺术的积极性。
2.工作室教学有利于实现双赢
如今随着中国商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建筑装、服装设计、数字多媒体艺术等设计行业迅猛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而在教学上,学校在艺术上的教学不能完全符合社会要求,而这份培养任务,转交到了企业。另一方面,一部分学生受到市场短期利益诱惑,心态随之浮躁,于是投身于培训机构的培训上。然而往往因自身的审美能力、理论素养等综合能力不强,不仅影响了学业,还对自身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再者,工作室教学采取双向选择模式。师生可根据专业方向、艺术风格、等因素确定师生关系,完成工作室的选择工作。通过这类双向选择的方式,提高竞争性,保证教学质量。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到,推行工作室教学,建设现代艺术工作室是培养开放型设计人才,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教学模式。
3.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方面,完善的工作室建设将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实践环境,在那里学生可以天马行空地发挥,而后将这种灵感注入到真正的实践项目中。这不仅是一种开放的教学,也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力,从而能够立瞻远瞩,投身于艺术行列。另一方面,现代艺术工作室主张在工作室中边教、边学、边做,将理论教学、技术服务与实践融为一体。营造在教学过程中体验真实的工作气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推行现代艺术工作室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
(一)招生的规模过大
这个问题在艺术设计类专业较为突出。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艺术类专业的学费通常要高于其他专业。同时,许多综合性大学有了参差不齐的专业设置。再者,一些学校薄弱的师资,不完善的教学设备也让人担忧,也让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建立迫在眉睫。
(二)在某种程度上,与市场需求脱节
从很多学校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的艺术设计教育是从美术教育中分离出来的,是将美术教学作为设计基础,忽视了技术、市场、社会的联系。在发展过程中,更多的只是更新了教学手段,在很大层面上并没有实现设计教育的现代化。
(三)缺乏实践教学
在如今的教学中仍保留大量美术的传统。课程循规蹈矩,从而使设计脱离市场,没有实现艺术本身的创造性。同时,一些课程所必备教学条件并不完善,不能提供相应的硬件设施与相对接的实践基地,这在现代艺术工作室的建设上也将满足不了人才的培养。
三、提高教学质量,推行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措施
(一)务实培养人才,适应社会需要
面对当前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这种教学模式模拟企业的工作方式,是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外面公司的运作节奏,了解到具体的工作情况。
(二)注重实践,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硬件设施,在模型设计时,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学生通过制作,加深对工艺地进一步了解。
(三)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
艺术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注重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其中包含技术材料、构思能力等等。同时,教育必须联系到社会经济、贸易,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使艺术设计教育良性循环。
(四)教学模式的更新
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教学模式的存在意义。目前,许多高校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正在完善深入。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学生可根据自身的专业与企业所给出的项目来学习。在这种有着多种交叉学科的工作室里,学生不仅能学习人文知识、设计构思,也能根据自身的兴趣,选修相应的课程,即工作室教学课程,其内容和方法在教学模式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在师资队伍建设上
合理的师资配备对工作室的运行起到关键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地区优势、文化优势等,吸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专职教师。这不仅是文化的碰撞,也是一次创作灵感的激发。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能够带来不同的设计风格。在教授方式、项目构思上将能够带来很大突破。
工作室教学最早源于德国1919年成立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包豪斯学院建立了自己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即包豪斯体系,并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注重学生的艺术设计技能和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由此思想,包豪斯学院成立了“工作坊”的教学模式。这种集教学、研究、实践相结合的设计教育模式影响着世界各地的艺术设计类教育,工作室教学模式就是沿袭了包豪斯学院“工作坊”的教育思想体系。
2、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有利于项目化教学
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校企合作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之路,工作室教学有利于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和校企合作的实现。学校可以利用校企合作将企业的真实案例和项目引入工作室中,在工作室内真正实现课堂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并在工作室中让学生与教师一起进行项目设计实践,边教边学,增长实际工作的能力,真正实现与实际行业“没距离”。
二、高职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中的工作室教学的管理制度的建立及完善
1、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工学结合
《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中指出:“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职业院校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普遍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一年、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半年的制度……”由此可见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要求我们将工学结合深化到我们高职艺术设计的教学中,将学校、企业、工作室三个主体紧密联系,学校把企业实践项目带到工作室的教学中,由企业的指导老师、学校的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实践项目,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企业和学校的老师要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积极学习,以学生为本,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将实际工作经验在项目化教学中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边学边做,加速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将来毕业后的顺利就业增加砝码。
2、工作室日常工作管理制度——引进企业管理机制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离不开日常的管理和培训。工作室作为连接企业和学校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场所,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场所,也是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手段,为了实现专业教学的特色,开发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们必须要模仿企业的管理机制,制定比较完善的日常管理规定。学生与企业的职员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我们在引用企业管理机制的同时要考虑到这一点,因此我们不能生搬硬套,既要引进也要量身定做。我们将一些注意点列出:①学生没有项目工作的实效性概念,不明白设计工作需要在规定时间完成稿件,所以往往会有项目完成滞后,进度跟不上,导致项目不能及时被企业所应用。②学生的日常课程学习与工作室学习时间上有冲突,要加强课程改革,将教学计划优化。③学生在工作室学习状态与企业工作状态相差较大,这是由学生的特殊身份所决定,应及早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④缺乏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工作室内引入的企业工作项目要既能提高学生的设计技能,又能注意设计思维、创新思路的培养。所以对于企业的引进项目要进行挑选,同时要组建设计团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工作室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
对于高职艺术设计特色专业的工作室教学管理中,我们一般采取的是学分制管理,每个工作项目都有相应的学分,有必选的工作项目也有可选的工作项目,以此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完成工作项目,真正实现以工促学。
4、工作室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
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有校内外行业专业与专业教师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共同商讨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将企业的设计项目和设计开发课题引进工作室的教学中,有工作室的专业指导教师和企业项目负责人共同以项目驱动教学。这是我们艺术设计专业普遍采取的工作室教学模式,也是符合国家高职教学改革创新标准和要求的模式。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来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具体岗位的职业能力、掌握实际工作的操作技能和设计工作的创新技能,以项目工作促进学生的学习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优化和提高专业教学的质量。
5、工作室培养模式——订单式
订单式是学校按照企业的人才需要或岗位需求定向培养人才,一般从大一就开始为某一企业或者单位定向培养人才,这样培养的人才较单一,只能为某一企业或岗位存在,虽然入职方便,但是无法满足国家和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要,所以在工作室教学中我们将这一方式改革提升为培养一专多能综合性人才,根据不同的企业和岗位在毕业前再做订单式的强化培训,学校还是要将多元化和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担为重任。学生在校两年时间内,按照企业的岗位需要和行业标准进行培训,在第三年学生进入相应的企业前再做一个月的岗前培训。
三、高职艺术设计特色专业的工作室教学的实践探索
1、工作室教学的人才模式改革
结合高职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和艺术设计行业对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参考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与多家装饰公司、广告设计公司、印务公司、会展服务公司、策划公司及制作单位合作,形成项目化驱动教学、以工促学、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上要搭建新的职业能力课程模块,成立不同的设计实务工作室,在各个工作室内以不同的岗位引进不同的项目,通过完成项目来培养相应的岗位技能和专业设计的创新思维。
2、校企深度合作,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通过加强校企合作,聘请企业专业来工作室担任指导老师或项目负责人,加强与工作室内的专业教师密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鼓励教师轮流到企业定岗或挂职锻炼半年以上,真正实现教师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密切融合,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的实力,增加教师的专业设计能力,扩大学院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真实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打造出具有较高实践工作能力和高水准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3、以赛代考,训赛结合的新制度
全国大力推行职业技能大赛,其目的就是鼓励教师带领学生通过比赛的各个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这也是工作室教学必不可少的途径。“以赛代考”的含义是以比赛的项目代替考试,在工作室中,我们的学分制的可选项目可以采用各种比赛项目。“训赛结合”的内涵是在工作室内,以各种国家级、省级、市级、院级或者行业协会内举办的各项比赛项目为实际工作项目,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成立各个技能比赛的小组,积极组织和开展参赛工作,达到“以赛促学”的效果。
4、把握市场,精准性的培养人才
根据市场上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的需求、各个岗位细分的特点,教师在进行工作室教学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做好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功课,将培养学生基本的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作为根本,全面提高学生项目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根据艺术设计行业的特殊性,按照岗位的细分,将工作室教学更加倾向于向一种非集约方式的发展。
(二)工作页式教学。“工作页式教学”,简单的说就是以学生工作页做为工作对象的项目教学或任务引领式教学。
二、常见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分析
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三、系统化的工作页教学模式
(一)工作页在课堂上实现“工学结合”—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工学结合”做为一种教育模式,在发达国家上百年经久不衰,主要在于它切合实际的理念,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目前具有“工学结合”特征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情境教学、虚拟教学、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实训教学等。无论是哪一种方法,“工学结合”的核心在于有一个工作任务,这个任务当然是真实的、甚至有报酬的最好,是模拟的、虚拟的也未尝不可。如果是真实的,工作页只用来记录工作过程、评价工作结果就行了,如果是模拟的、虚拟的,就只能用工作页作为载体来呈现这个任务。
我们的主导教师应该在开展整个技术项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坚持自我超越的理念,使学生在这种精神理念的带动下,树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相联系的操作意识,摆脱安于现状、被动式的接受知识的狭隘思想,在执行任务时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应该承担的责任,从而能深切认识到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必要性。
2.注重培养表述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桥梁,人们可以通过语言的表达来完成自我形象的定位,通过外在语言的表达来完成内在性格的确立。语言扮演的不仅仅只是交流工具,更是对某种动机、某种秩序、某种选择、某种观念的导向和维护。由此可以看出,语言的表述在当代教育体制中不应该单纯的被认为是个人独我观念的陈述,还应该被认为具有协调各层级、各立场不同思想意见的作用,使不同层级、立场相通并随缘自适。工作室教学方法向来提倡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行业与专业相结合。对于一名专业的教师来说,真正最困难的并不是将知识点进行归纳、分配,而是与学生间互动式的答疑解惑。所以,在推行工作室教学的教学方法时,应该充分认识到语言表述的真实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语言的魅力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加强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通过不断地进行互动式的鼓励,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自我表达,明确自我价值,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广告设计课程的分析探讨
广告设计是一门集心理学、市场营销、传播以及美学等多种学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这一在市场经济、网络媒体等高速发展下出现的新型学科具有应用学科、边缘学科等多重特质。伴随着市场经济、网络媒体的持续发展,社会各业对广告设计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广告设计人才更是求贤若渴。对此,我国的很多高等院校陆续将广告设计专业加入院校专业之列,计划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广告设计人才。但是,实现这种输送人才的伟大目标,各个院校在广告设计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培养方法等方面还有很多亟需完善的地方。如何进一步完善教学方式,建立最适合的教学体系,成为了各个院校必须面对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工作室教学方法在广告设计课程中的应用探讨
1.培养学生树立实践的意识,激发其实践创新能力
以教学过程为载体,将教室、教学内容、实践工作等有机融合是工作室教学最大的教学特色。它完全的打开封闭的教室大门,将课堂扩宽到网络、图书室、资料室、甚至是广告市场,拉近了课堂与真实社会的距离,使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式的接受前人定下来的结论,而是自由的进入到网络、图书室、资料室、甚至是广告市场,主动的去探索、归纳、汲取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这种将实际合作项目纳入教学重心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培养了自身的实践意识,而且使老师在教学形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通过一些独特的教学形式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性,拉近与学生的教学关系。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可以让老师实时掌握学生各方面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式的学习。而探索式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思考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和实践创新能力。
2.加强学生的专业课知识的学习能力
项目式教学是工作室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它主要将“培养学生的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作为教学导向,将相关单位的设计项目搬进课堂,结合相关职业岗位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需求,来设定教学系统中的教学目标。这样一种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单一课程内容教学的形式,扩张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利用开放式的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利用各类学科的交叉和渗透,锻炼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3.提高学生离校进入社会就职以后的适应能力
工作室教学还致力于通过组织素材、市场调研、企业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前直接参与到广告设计的设计实践活动中。这样一种教学形式能够让学生将课堂学习到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直面企业和市场,通过理论知识技能与实践的相互摩擦,来完成工作经验的积累。学生在这样一种学习过程中,总结和归纳广告设计市场的真实需求,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进一步完善自我,完成自我的改造与建构,在提升自己学习能力的同时,磨练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4.培养出极具现代特色,满足时展的优秀教师团队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工作室教学最大的不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这就要求工作室教学中的授课老师不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需要具备更为突出、更为优秀的实践教学能力。为了引进一批优秀的教育人才,很多高校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大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设计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种方式,让广告设计的社会需求以一种顺理成章的形式进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企业与学校为了实现培养高等艺术设计人才的共同目标,会自觉的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企业设计师与院校老师之间会积极的进行交流与学习,在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教学氛围中建立一个极具现代特色、满足教育需求和时展的优秀教师团队。
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运用
1.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教学模式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统筹管理工作室的机构,以保障各个工作室的顺利运行。从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具体人员由艺术设计院系的管理人员和教师组成较为合适。具体的管理工作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要负责全系所有工作室规章制度的建立、日常运行的管理以及发展规划的制定等,从大方向上保证工作室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该机构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职责,那就是代表学校和社会的相关企业进行广泛接触,积极促成工作室和企业的合作,推动工作室走向市场。微观方面,则是面向每一个工作室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他们在工作室中的表现予以全程关注。因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开放和自主的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脱离了一定的监管后,都有可能处于松懈的状态,并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所以需由管理机构来关注每一项工作室的日常运行,定期检查工作室的运行情况,并根据实际制定出合理和详细的考评细则。通过健全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从根本上保障工作室的顺利运行,达到工作室制模式推行的初衷。
2.选择合理的运行方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其存在和运行的意义都是以具体的项目设计为基础的。而一个项目的完成既需要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又需要学生掌握综合的专业实践技能,所以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应采用不同的运行方式,以凸显该学习阶段的侧重点,并为下一个学习阶段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首先是与课程相结合的运行方式。进入工作室之前,所有学生都要进行艺术设计的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包含艺术概论、平面构成、素描、色彩等。在这个通识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将项目设计和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充分结合起来,既可以是对一些经典设计作品的赏析,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际设计。比如在讲到中国色彩法则时,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主要运用了中国色彩的优秀作品,就其色彩的设计理念、设计手法等进行详细的讲解,并要求学生利用色彩法则设计一幅作品。通过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明确理论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从而在理论和实践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慢慢向独立设计靠近。等该阶段的学习完成之后,学生就既掌握了扎实和全面的理论知识,又初步具备加入工作室的前提条件。其次是以项目设计为主的运行方式。在接受完通识教育后,学生则可以利用双向选择的方式,进入到真正的工作室中。工作室的负责人一般由专业教师来担任。在日常运行的过程中,工作室要主动面向社会,积极承接各种设计任务,并根据具体内容的不同,对工作室的人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其大致流程为:选择项目——明确分工——各司其责——汇总完成,这其中需根据客户的意见进行相关修改和调整。若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则可以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工作室的各种建设。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施,真正实现了理论知识和设计实践的无缝接轨,从而为学生的独立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双师型”的师资建设工作室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对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从客观上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的实际状况是,多数专业教师都是科班出身,毕业于一些名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有着较为扎实和全面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实践能力上却存在着很多不足。他们和现在所教授的学生走的是同一条求学之路,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阶段,都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所以要想运用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加强“双师型”的师资建设。“双师型”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即教师不但知道该如何设计,而且能够拿出最终的设计作品,也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满足“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实际需要。具体来说,作为学校方面,应充分认识到实践能力对于该专业教师的重要意义,应主动为教师提供多种学习渠道和机会。如可以鼓励教师参加各类设计研讨会、设计培训,也可以和一些设计单位展开积极的合作,委派教师到企业顶岗等,从而真正让教师参与到具体的设计实践中来。作为教师自身来说,也应该多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积极参与到其中。比如多参加一些设计比赛、设计展览等,最终的成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利用这些机会,让自己的设计实践技能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且除了提升设计实践技能外,教师还要注重综合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在工作室教学模式下,教师成为了具体设计项目的统领者,而不再是单纯的一两门设计课程的教师。这种角色的转变,需要教师具备较为全面的综合知识和能力,如此才能领导学生顺利完成整个项目。所以说,教师要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从多个方面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相信通过学校和教师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会逐渐成为一名知识全面和技能熟练的“双师型”人才,从而为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坚持为学生创造健康的学习环境
快乐与成功的先决条件是:要身心健康、生活中的大部分领域里心理健康的作用远远大于身体健康,世化无常,心情变化随世化而阴晴圆缺。漫漫人生路,荆棘总与快乐相伴,阳光总在风雨后。生活就是一只纸老虎,打败弱者,成就强者。机会往往留给生活的强者,弱者只能回忆蹉跎岁月。
1.教师要注重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小学阶段,教师要注重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这个年龄阶段,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很是迅速,从对世界的懵懂认识,开始熟悉这个千变万化的社会。他们学习的语文学科又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通过学习文字,对自己开始有一个全新的了解,自我意识和思考能力逐步成熟。学生敏感地感知社会,情绪和情感易受社会的影响。
在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毅力和约束力逐渐养成,思考能力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心智还未真正成熟,所以情绪和情感如海浪般波澜不惊。教师在这个阶段应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2.注重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永远都是我们教学的核心内容,曾有人问: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其实教育的本质就是在学生离开校园以后忘掉自己所学的知识,剩下的就是教育的本质。
品德教育的第一位就是要培养学生豁达的心境,面对生活有积极的态度,多赞美学生,多跟学生交流,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在能力。在学校曾经有一位一年级的学生,经常被高年级的学生欺负,被自己班里的同学嘲笑。在一次美术课上,偶然发现这个学生在画一条巨大的蛇,蛇的嘴里站着好几个人,我走过去问他:“蛇的嘴里为什么有人啊?蛇是吃鼠类的,怎么能吃人呢?”他的回答立刻让我心神不定,他说:“很多人欺负和嘲笑我,我要让这条蛇把他们都吃掉。”我定了定神面带微笑地对他说:“你想想啊,如果他们都不在这个世界上了,这里只剩下你,你会不会感到孤独,会不会哭泣,你会快乐吗?”这位学生变得迷惑和不解,我立刻解释道:“我们生活在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遇到不开心的事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悲伤,这就需要我们勇敢坚强地面对生活啊,但是前提是我们不能干涉别人的生活啊。”这位学生的眼睛开始变得明亮,我拍拍他的肩膀对他说,以后有困难可以找老师的。看着他嘴角上扬的弧度和把那条可怕的蛇擦掉,知道他已经选择了人生正确的方向。善良豁达的火苗已在他心中慢慢燃烧。有时候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没有好坏之分,没有优等生与差生,教师只有一个目的: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懂科学,道德高尚的优秀人才。
二、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永远都是团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学生是学习的核心”的全新观念,不断探索新的知识,构建新的教学观念。为给学生树立榜样,教师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遵循学生的学习特性和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运用创新思维能力掌握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如高中某化学老师把高中重点内容编排成流行歌曲,这样不仅学生学起来轻松,而且在枯燥的学习中能感到快乐。
必须改变传统观念中以教师为核心,学生被动地学习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把学生当作是学习语文的中心,教师应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兴趣爱好活动为中心,逐步展开教学内容。例如,在课堂教学前,把自己的教学目标告诉学习委员或者班长,让学习委员或者班长通知本班的学生进行课前阅读,学生阅读之后根据自己选定的学习目标再让学生进行讨论,增强学生的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然而,教师可出多种作业题目让学生自己进行选择,当然,学生也可以自己设定作业题目,教师给予一定的评价。这样每位学生都会参与到学习语文知识当中,他们发现学习语文不但不是那么乏味,而且还会发现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循序渐进地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大大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而且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才是教育的结晶。
参考文献:
[1]余华.新课改下高师思政专业法律课程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5):78-79.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现状
2003年的夏季是我国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的第一批本科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的时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到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60多万人,一年的供给增幅高达46.2%,供需矛盾产生了。2004年以后至今的数年间,我国的高等院校毕业生仍然保持大幅度增长。根据我国教育部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毕业生人数有413万人,2007年毕业生达495万人,比上年增长19.9%。2010年我国有630万大学生毕业。预计2011年7月,将有毕业生671万大学生毕业,毕业人数将创历史新高。具体毕业生人数从2002年到2010年分别为:145、212、280、338、413、495、559、611、630万人(数据来源:2011中国教育年鉴)。
二、工作搜寻基本理论和假设
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J.Stigler)是第一位提出“搜寻”的概念的人,他的关于搜寻理论的论文现在已经成为信息经济学的代表作。工作搜寻理论是在搜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针对市场信息不完全的情况,在一定的行为假定条件之下,描述个人如何采用一套理性的决策法则。工作搜寻理论有四个假设:(1)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是完全的;(2)搜寻时间与高薪成正比;(3)失业是一种投资;(4)失业是有成本的。
三大学生工作搜寻模型的建构
(1)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所获得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根据简单的劳动力市场的模型,劳动力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的相互搜寻所获得的以及交易是瞬间完成的,不需要花费太长的时间和金钱,只要双方在工作环境与薪酬待遇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谈妥,则交易在瞬间就完成。(2)大学生的预期工资水平与进行工作搜寻的时间成正相关。大学生用于工作搜寻的时间越长,越有可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因此,大学生的预期工资水平与找工作的时间成正相关的关系,但是,未来工作工资水平的提高幅度递减,就是说工作搜寻时间的边际收益递减。(3)大学生进行工作搜寻需要成本。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大学生为获取就业信息,参与就业招聘等等活动是需要花费成本的,这些成本包括现实成本和隐形成本、现实成本包括通讯费用、材料打印费用、交通费用以及用于应聘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隐形成本属于机会成本的范畴,所以这一成本比较难于统计。(4)大学生拥有自己的“保留工资”。大学生在进行工作搜寻之前,已经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获得了相应的收入水平信息,因此,他们对某一行业的收入水平有一个清楚的心理价位,这就是“保留工资”。
根据以上假设,可以为大学生就业行为构建如下的数学模型:大学生的预期工资水平函数为:W(t),它是进行工作搜寻时间t的增函数,也就是W(t)对时间t求导数大于0,但是因为工作搜寻时间t的边际收益递减,因此,其二阶导数小于0;大学生进行工作搜寻的成本花费为:C(t),它也是进行工作搜寻时间t的增函数,C(t)对时间t求导也大于0,但是因为工作搜寻时间t的边际成本递增,因此,其二阶导数大于0。根据以上分析,大学生进行工作搜寻的工资水平和成本花费与搜寻时间t构成的函数关系便能在二维空间表现出来(图1)。
图1工作搜寻收益曲线W与成本曲线C
从图1,我们可看出工资水平W和成本花费C都是时间t的增函数,W(t)是凹函数,而C(t)是凸函数,两者随时间t的改变,而相应的调整上升幅度,W(t)的上升幅度越来越小,而C(t)上升幅度越来越大。同时,在某一个时间点,两条曲线的斜率分别在A点和B点时相等,这一时刻,工作搜寻时间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根据经济学上的效用最大化原则可知,这个时候大学生会选择工作,从而停止工作搜寻,在这一时间点之前,大学生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大学生会继续进行工作搜寻,而在这一时间点之后,大学生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如果这个时候大学生仍然进行工作搜寻,那么得到的将是负收益,因此,大学生会停止找工作。
四工作搜寻模型对大学生就业的启示
(1)大学生毕业后的失业现象是一种正常现象。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只要大学生用于工作搜寻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大学生就会继续的进行工作搜寻,在这期间并不是说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只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也是在大学生所获得信息的不完全的情况下所做出的一种战略选择,有些大学生不愿接受不满意的工作而宁愿选择待业或者失业,是因为他们想获得更高层次的待遇和收入水平,想在未来的工作当中获得更高报酬,而并不着眼于眼前的短期收入。这是因为,他们接受不满意的工作会获得降低的工资,而一旦找到满意的工作,相应的工资也会很好,更重要的是能够获得满意的发展前景,因而终生待遇水平会比较高。所以,为了找到满意的工作,他们宁愿选择一定时期的失业,并承担这一失业成本(这一成本相对于已经参加工作的人来说比较低),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暂时性的自愿失业其实是一种投资行为。(2)大学生的“保留工资”较高,导致就业难。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保留工资”决定着W(t)的走向,因此,如果大学生的“保留工资”相对比较高的话,大学生找到自己所中意的工作的时间就会延长,从而导致大学生失业期延长,而出现就业难现象。根据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独家撰写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2009年全国本科主要专业大类毕业生的月薪期待的底线是2073元,其中工学毕业生期待月薪为2162元,理学为2080元,历史学为2054元,经济学2050元,法学为2045元,医学为2027元,文学为2023元,教育学为2008元,管理学为1982元,农学为1927元。哲学大类因样本不足,没有包括在内。而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我国2009年的各地区按行业分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18198元,平均一个月为1500多元,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保留工资”设定的过高,对自己的工作薪酬期望过于理想化,这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五、结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进行的模型分析,我们得知有一部分大学生出现就业难问题,只是正常失业的一种显性表现。要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三方面着手:第一,大学生应降低自己的“保留工资”水平,使自己的预期薪酬符合时代的步伐,不能定的太高,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就业地的工资水平来设定合理的“保留工资”;第二,高校应不断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多做一些具体的工作,比如引进人才招聘会到校园,以及帮助大学生进行网络招聘等等节省大学生资金与时间的活动;第三,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增大处罚力度,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禁止用人单位在的招聘信息中出现的一些模糊性语言以及不确定性的信息等。
参考文献
[1]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