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新技术推广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灌溉设备:突破以往的浇灌技术,信息技术将“灌溉”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自动灌溉技术。传统的务农人员对于灌溉时机的把握是很有限的,基本是靠经验,透过以往的经验来确定哪里需要进行大面积灌溉,哪里水分充足。而当今的先进灌溉设备可以更加准确地工作。由于之前对地质进行过调研,因此人们可以将灌溉设备有选择地安置在耕地上。通常设备露在地表部分长宽高大致在30厘米,因此不会占用过多的空间。其内部有采集系统,定期对当前地表水成分含量进行收集并发送至务农人员的接收设备之中,继而可由务农人员对灌溉设备进行操控,控制其是否对土地进行浇灌以及浇灌的水量,或将数据写入到浇灌设备中,当土地的含水量达到某一数值时,浇灌设备便自行停止。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上的应用,能为农业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
监测设备:由于部分农作物需要种植在大棚内,因此,监测设备就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通常监测设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温湿度无线传输设备;一类是红外摄像装置。温湿度采集器可以将大棚内的温度以及湿度进行采集,然后通过无线模块将数据进行传输,在无线传输模块的接收端链接PC,就可以实时准确观测到当前大棚内的温湿度。这样做可以清楚的知道大棚内的环境,如果存在问题可以及时进行改善,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红外摄像装置的作用是对部分植物进行实时监控,对于一些长势较差,不太理想的植物,寻找其存在的问题并且解决后,可以利用红外摄像装置对其进行后期观察,目的是了解其后续生长情况。监测设备也是农机技术上的信息技术应用,确保了农作物生长时外界环境的良好。
收割设备:信息技术在收割设备上的应用,想必是务农人员最想看到的。以往成熟的农作物收割,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与人力,效率很低。面对大量要进行收割的作物,手工作业的确不是最佳途径。而收割机的出现与进步,使得收割作物变得轻松很多。常见的联合收割机是人力进行控制的,工作效率已经有了很大提升。而较为先进的收割机则是运用了信息技术,智能化、全自动的进行农产品收割工作。将收割区域的大小编入收割机的控制器中,然后通过测试将电机的驱动步数做一个合理的调整,最后便可以让收割机进行收割工作。其收割过程不再需要人力进行参与,这就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因此,在对农作物进行收割的时候,有一台智能化联合收割机会让自己事半功倍。
不难看出,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农业工作的快速进步。其实,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农业这一方面,在很多的领域上,信息技术都有所涉及。主要体现在设备仪器上运用信息技术,其宗旨是将设备仪器变得更为智能化、自动化,这也是符合当前人们对于设备仪器的发展要求,更是满足人们对生活以及工作人性化的具体表现。
作者:邵金艳单位:公主岭市农机技术推广总站
在农田或大棚中安装具有光照、温度、湿度、土壤等采集器,并通过建立相应的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将数值的空间分布图详细绘制出来,再以设定好的报警值为依据,向管理电脑发出联动报警。例如,利用空气湿度、土壤温度等传感器以及摄像头等将大棚内的气候条件及作物的生长状况详细记录下来,并以无线信号的形式将这些信息参数上传至互联网,再利用电脑等在网上输入相对应的IP地址及密码,便可对作物生长情况随时随地进行查看。同时,如果要对作物进行施肥、灌溉等操作时,只需点击网络操作界面上相应的命令即可,从而实现了作物的远程管理。
1.2在作物精准种植技术中的应用
精准种植技术指的是在精量播种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导航等技术,并根据播种期土壤的墒情、生产能力等,对开沟的深度、播种量等进行调控,从而达到均匀、精量的播种目的。采用精准播种技术不但可充分节约种子,还可使作物获得最佳的田间分布,在为作物创造最佳的生长环境的同时,实现作物生产量的提高。
1.3在精准施肥技术中的应用
精准施肥技术指利用电子地图中的土壤类型及其含有的养分情况,并参考作物的类别,从土壤采样、数据分析、建立施肥量拟合模型及信息系统,从而定位控制农田中的施肥量。此外,在开展土壤测肥的同时,对农作物所需的氮、磷、钾、微量元素及有机肥等进行科学配方,做到有目的性施肥,从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因施肥造成的环境污染的目的。
1.4在精准收获技术中的应用
精准收获是指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并在合理时机利用精准作物收获机械,从而确保颗粒归仓。此外,农作物生产者还可根据产量分布图对下一季作物种植计划进行确定。
1.5农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农机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目的便是在计算机中录入管理人员、动力机械以及农机具等的管理情况以及农机历史资料等,并将其上传至网上以便查询。在农业生产管理中引进农机管理信息系统,可对信息的收集、储存及传递等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强部门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农机化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此外,农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打破了区域不平衡的制约,在实现资源优化共享的同时,实现了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1.6农机信息交流平台的应用
为宣传农机化政策及技术等方面的信息,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农机化发展,就需加快农机化信息服务网的建立,通过搭建起相应的信息交流平台,将农机市场动态分析、相关政策及农机质量等信息及时出来,从而促进农机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农机信息交流平台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短信群发系统:此系统利用手机用户覆盖面广、快捷等优势,分类整理群众所需的生产信息,并将农业技术、气象、田间管理等知识编制成通俗易懂的短息,进而下发给各级领导、农业技术人员、农民等群体。
2)视频会议系统:这一系统指的是两个及以上位于不同地方的群体,利用多媒体及传输线路等设备,将文件资料、声音、视频等进行互传,从而进行即时的互动与交流。为向各区的农业技术及管理交流提供便利,可采用视频会议软件开展多节点语音、视频会议及网络培训等工作。
3)农机技术推广网络:一方面,可建立起农机技术信息系统,收集各种农机具的操作使用、维护说明书,以及底盘、发动机等的拆装教学视频等技术资料,并将其存放在农机信息中心的服务器中,为农机技术、管理人员对农机的使用、维修及教学培训提供便利;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远程农机培训系统,让农机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登录相应的培训网站进行农机技术的学习。
2农机技术推广的相关建议
2.1加强对农机技术的认识,推动农机信息化发展
在农机信息化过程中,应加强对农机技术的重视,大力推广研发出来的新成果,使其成为重要的生产力。通过大力开展信息管理工作,从而将政府部门的统筹、组织、管理及营造机制等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延伸到农业生产前、中、后等各个环节。此外,在推广农机技术过程中,还应利用计算机网络、视频及现场讲解等手段对生产管理及技术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向其传授新农机具及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促进农机技术推广服务水平的提升[2]。
2.2对农机技术的推广展开科学规划
对目前农机化与信息化统合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建设标准及发展规划。同时,加强农机管理部门与农机生产商及用户之间的联系,利用多媒体、网络统计及虚拟技术等信息技术对最新的农机信息进行实时了解,进而对收集的信息资源展开科学的规划与配置,确保信息管理技术在农机化发展中发挥出最大化作用。
2.3加大农机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通过建设信息网络体系,加快农机技术推广、科学信息、生产经营及市场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此外,相关部门应坚持保护环境、节本增效等原则,加大适合我国国情的智能农机及农业机械装备的研究力度,并通过运用导航等信息化技术,促进田间管理、施肥灌溉及套种等技术的机械化发展。农机企业同样需要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在提高实际生产工作中农机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力度的基础上,实现新型技术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变。
0前言
农机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机化服务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环境、对象、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各种农业机械购置者和使用者已经由集体为主,逐步变为以农户(特别是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为主;二是农机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也由集体统一组织逐步变为市场化,并由一般性的宣传示范转向全程服务;三是农机化从以追求数量为主,转向注重质量、提高效益上来;四是农业生产逐步转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在实现这些重大转变的过程中。迫切要求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要有更大的发展。目前我国现行的农机技术推广体制是在省、地推广总站的基础上,实行以县农机推广站为中心,以乡、镇农机站为纽带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体系。这种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政府主导下的单一推广组织体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竞争的氛围淡化了行政推广方式的垄断权威,某些传统的推广措施的效用在逐步退化,这种政府主导下的单一化推广组织体系已不能实现上述农机推广工作面临的重大转变,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对农机新技术的需要,不适应农机科技新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向广大农民和农机户传播的需要。不适应广大农民对通过普及使用新机具、新技术达到致富目的的迫切需求。因此,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必须进行创新和完善。
1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社会建制
1.1.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
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主要包括:调整市、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的设置,以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调整和创新县、乡(镇)农机站机构设置,可组建区域性的中心农机站,或按优势产业带设置的跨区服务专业农机站,亦可按特色产业综合设置。
1.2培育和发展多元化不同所有制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
培育和发展主要包括国家农机科研部门的技术推广组织、高等农业工程院校的科技推广组织、社会团体性质的农机推广组织、专业合作经济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农机企业的科技推广组织、中介服务组织以及民间的农机协会组织等,“官办”与“民办”的组织共同发展。
1.3对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实行政府统一管理体制
政府应加强对不同所有制、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的引导,鼓励发展,并制定统一的推广政策和法规,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应使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在竞争中得到优化配置。
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
2.1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笔者根据自身参与校企合作进行农机具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与推广的实践,并对目前农机推广工作的市场运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探讨了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应是“官办”(国家企事业单位)与“民办”(民营企业及民间组织)相结合,以官办为主的双轨多元化的组织体系。
多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双轨多元化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具有双向性、适应性、协调性、社会性的特点,其推广工作既代表政府的意愿又能满足农民对农机技术的需求,使推广工作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生机。因此,目前在强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地位、作用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突破政府主导的单一推广组织机构的格局。在健全国家推广组织机构的同时,大力调动农机科研机构、农业工程院校、社会经济组织、农机企业、中介组织、农机协会、农机户及各种传媒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来,实现推广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多样化,加速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2.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组织体系
根据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践与调查,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什么样的模式进行推广非常重要。对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同的推广项目,可采用不同的推广形式与组织体系。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其组织体系有以下几种。
1)政府支撑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政府推广机构,推广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适宜于公益性强、社会效益显著、机具投资大的农机推广项目。推广组织体系的主要形式有“政府推广机构+示范基地+农机户”及“政府推广机构+农机大户”等形式。这种模式主要由政府提供政策、法律及推广资金,推广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在对机具进行试验的基础上),示范基地和农机大户进行示范作业。
2)农机企业带动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农机生产企业。资金筹措主要以企业投入为主,适宜于经济效益明显、技术简单直观、投资少、农民易接受的农机推广项目。推广组织体系的主要形式有“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大户”、“研发单位+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大户”、“农机生产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农机户”等多种形式。这种模式由中介服务组织沟通生产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产销信息,研发单位或企业自主研发提供科技成果和技术支持,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并提供推广所需的资金和设备。且进行具体推广工作的市场运作和售后服务,研发单位进行技术指导,农机大户开展示范作业。这种模式,企业在推广过程中形成了(科研)生产、推广、销售、服务一体化的经营体制。
3)民间协会组织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由政府扶持、农民自发组织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它是一种在自愿、自由、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联合。这种民间推广组织主要有农机协会、研究会、合作社等形式。资金来源是由会员提供的会费,协会组织会员开展农机作业、技术推广、经营等活动,协会在向会员提供服务的同时,又保证会员家庭(农户)独立经营的基础不受影响。这种民间推广组织能及时了解和反馈市场信息,减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缓解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能弥补当前因国家专业部门人才不足和其他服务跟不上而不能满足农机户经营多种农机需求的缺陷:能在协调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中发挥枢纽作用。这种推广组织形式很受农民和农机户的欢迎。
3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保障条件
3.1建立和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政策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已正式颁布实施《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科技进步法》,这为农机推广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持。但现有的政策和法规还不够完善,对执法情况的监督力度普遍欠缺。因此,面向新世纪,适应新形势,借鉴发达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良好的政策法规体系,以指导和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为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和政策、法律保障。
3.2建立和健全多渠道农机技术推广投资体系
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WTO规则中的保护和扶持政策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积极出台当地的农机化发展政策,强化对农机技术推广的财政支持,逐步提高农机技术推广经费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例,以保证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泛吸引企业、社会经济组织和个人等社会资金投人农机技术推广。从根本上转变农机科技投人和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鼓励推广部门与农机科研、教育、生产部门相结合,共同开展推广工作;鼓励推广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农机科技开发,兴办实体,特别是县乡农机站可兴办或领办农机股份作业公司和租赁服务公司,以有偿服务来弥补经费不足,拓宽农机技术推广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形成以政府财政“输血”和自我“造血”与外界“补血”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系,改善农机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促进各种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
3.3建立和完善农机科技创新基础和机制
农机科技开发和创新是技术推广的前期工程。农机科研院所、教学单位、农机龙头企业是农机科技成果产出的源头。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其科技优势进一步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科技人才创新工程;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产权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持久、有效的动力,促进农机高新科技成果的产出,为农机产品换代和技术推广提供技术贮备和技术支撑。
3.4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
1.2农村基础建设薄弱,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污染环境比较严重。其主要表现在:四川地区大部分地方处在边远山区,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导致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致使农民对新型现代农业技术知识的匮乏,阻碍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在这些贫困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牛耕作业普遍;同时,农村污染较为严重,如许多农户没有用上卫生厕所;农村卫生院设施条件普遍较差。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四川地区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
1.3农民综合素质较低由于历史原因,四川地区的文盲和半文盲基本上集中在农村,这些人接受科技知识和应用技术的能力很差,综合素质发展进程比全国水平落后好几年。近几年四川地区的农民虽然人均纯收入有所提高,但其收入水平比城镇居民相差甚远。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有限财力难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致使经济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农民综合素质低导致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是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障碍。
1.4农民受教育程度低,观念落后由于历史原因、近似封闭的生活环境、习俗文化以及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致使一些农民综合素质相对较低,这些保留着封闭生活传统和方式的农民对现代科学农业技术的接受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四川地区由于农村大量身强体壮和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外出打工,而留守人员大都是文盲、半文盲以及一些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孩子,这些人知识缺乏,种田不科学。这些低素质的人群成为影响新型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的原因,农民思想保守,观念封闭导致这些人排斥新型的、先进的、科学的农业技术推广知识和信息。
1.5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三农”投入严重不足对于四川地区而言,发展新型现代农业技术的最大障碍是各级党政府的领导同志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识不到位。四川地区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负增长,政府在制定农业发展战略和提供配套设施等方面工作进展速度远远跟不上新农村发展的速度。政府还在补充、修改和完善农业政策和规章制度等方面投入进展缓慢。虽然每年都有少量的资金投入,但相对农村的需求来说,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在偏远的农村则尤为突出。政府在“三农”政策中投入力度的不足间接的制约了四川地区在新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近二十年来,现行农业科技推广在农业技术扩散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的长足发展,然而,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的很多弊端日益暴露,严重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当今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1.1政府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转轨滞后,运行机制与市场要求不相适应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农技推广体系,其运行机制都是按照计划的模式建立起来的,选择什么项目推广,推广范围多大,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不能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生产经营什么,选择什么技术,理应成为农户自己的权力,而行政式推广方式,剥夺了农户作为市场主体的权力,使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推广技术,造成推广效率低下。
1.2推广主体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弱化了农户应用科技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由于科技供给系统与应用系统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交流,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者实际经济利益脱节问题突出,使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主体都缺乏积极性。其表现:一是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联系松散,政出多门,形不成强大的合力,科研单位长期处在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中,立题、科研、试验、鉴定、申报成果,这种管理模式,与推广部门没有直接联系,使一大部分科研项目变成了以获奖为研究目的,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之需要,真正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不多,造成大量农业科研成果的无效供给。而对于农业推广部门来说,不了解农业科研进展情况,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没有列入科研计划的正规途径,由于没有顺畅的技术来源,对于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而言,往往需要的技术得不到,得到的技术又不需要,造成供求矛盾。二是农协组织、企业与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的关系问题,目前农协组织及一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生力军,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服务,在档次、规模上很难适应农户的需求。
1.3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与农业生产脱节
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农业科技体制、运行机制是农业科研机构只管科学研究,很少考虑研究成果如何推广应用、应用后会产生多大的效益等问题。加之政府倡导科学决策及受某种意义上的科学主义甚至泛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学者的建议往往成为决策的依据。这突出地表现在中国农业科技研究项目均是在专家的参与下制定的,他们往往把自己的见解、观点带进决策中,研究的优先领域实际上是由专家而定。专家则偏好“高、精、尖”研究项目,往往忽视实用技术研究项目,导致农业科技研究与农业生产实际相脱节,一方面大量的“高、精、尖”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则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实用技术供给严重不足。同时,大学与研究机构把论文与获奖作为晋升与发展的主要考核指标,从制度安排上诱导科研人员去选择“高、精、尖”研究项目,这也是农业科技研究脱离生产实际的原因之一。各级各类农业学校虽然一直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实际教学当中却以理论为主,特别是农业高等院校的教师既有教学任务又有科研压力,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最好也就是介绍一些本领域的研究动态而已,至于如何掌握一些实用技术,多数教师自己心中也没底,而且对动手操作一类的实用技术不屑一顾,这样必然导致农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相脱节。此外,在现行体制下,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自主性很小,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推广什么样的新技术不是由这些部门在调研的基础上来确定的,而是由政府决策,但政府的驱动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与偏差,造成所推广的技术与农户生产需要的技术不一致;二是由于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特别是基层推广人员还不具备综合的知识与技能,难以自主提供综合的技术服务;三是农业技术推广应当是应用研究的继续和延伸,但是受到人员素质、科研手段方面的限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自主研究难以展开。这种状况势必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与生产实际相脱节。
1.4以推广“科技”为中心,而不是以对农户的推广教育为中心
由于缺乏诱导和激励机制,推广人员的推广结果,往往与其利益并不挂钩,使推广部门及推广人员在方法上只注重“推”,忽略对农户的推广教育,致使推广人员与农户之间缺乏有效信息沟通,使推广工作陷入被动状态。
2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的对策建议
2.1优化推广资源
农业科技推广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工程,以公益性为主,必须依靠财政投入支持。各级政府每年财政用于农业、科技、村建等方面的投入,要拿出相当一部分用于补助农业科技推广。要通过现有的农业干部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科技函授学校等,广泛开展不同层次的农业学历教育;要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依托,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推广,大力推广绿色证书制度,帮助每个农村劳动力掌握1~2门现代先进种养技术,全面提高乡、村干部和农民接受农业科技教育的程度。
2.2加强农业技术的熟化和规范
确定推广的农业技术除了先进性外,还必须具有成熟性,以保证技术应用后效果的稳定。农业生产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严重制约,因此,农业技术不仅一定要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也要适应当地的耕作制度。为此,在新技术推广前一定要先进行小范围的实验,结合当地实际条件进行改进,提高其成熟度。为了使广大农民尽快应用新技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该结合当地条件,对所推广的技术和技术体系制定出通俗易懂的操作规程。这应该是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2.3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完善多层次、多元化推广体系
国家应制定相应政策,从制度上,保障农业科技推广的正常运行。目前,适应市场要求的,以政府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农业科研、教育,农协组织,公司或企业共同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已经形成,并初具规模,各地要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推广模式,或多种模式,实行政府行为、科技行为与农民行为相结合,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与生产需求相结合。政府部门的推广体系,要转变观念,改变等任务、靠项目、要经费的做法,主动适应市场,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2.4实行分类推广,建立一个分工明确、竞争有序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鉴于农业技术的特殊性,必须进行明确的、系统的、科学的分类,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业技术,由不同的推广组织进行承担。对于需求弹性比较大的农产品,可由生产者或企业出资进行推广;对于弹性比较小,又涉及国计民生的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必须由政府进行承担。
2.5加强各推广体系之间的协作与联系
农业科技推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鉴于目前形成的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必须由政府去协调和统筹管理,改变目前的政出多门,联系松散,甚至脱节的现象。可设立推广委员会或联络办公室,由从事科研、教学、推广、农民、企业有关人员代表组成,加强联系,建立正常的双向沟通渠道,形成以各种利益为纽带的联合体。
3致谢
本论文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
我还要感谢同组的各位同学,在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里,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于你们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参考文献
[1]张玉珍,尹振君.关于农技推广队伍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7(1).
[2]赵映峰,易超峰,郝新远.浅谈新形势下的农技推广工作[J]
近二十年来,现行农业科技推广在农业技术扩散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的长足发展,然而,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的很多弊端日益暴露,严重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当今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1.1政府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转轨滞后,运行机制与市场要求不相适应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农技推广体系,其运行机制都是按照计划的模式建立起来的,选择什么项目推广,推广范围多大,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不能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生产经营什么,选择什么技术,理应成为农户自己的权力,而行政式推广方式,剥夺了农户作为市场主体的权力,使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推广技术,造成推广效率低下。
1.2推广主体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弱化了农户应用科技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由于科技供给系统与应用系统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交流,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者实际经济利益脱节问题突出,使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主体都缺乏积极性。其表现:一是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联系松散,政出多门,形不成强大的合力,科研单位长期处在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中,立题、科研、试验、鉴定、申报成果,这种管理模式,与推广部门没有直接联系,使一大部分科研项目变成了以获奖为研究目的,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之需要,真正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不多,造成大量农业科研成果的无效供给。而对于农业推广部门来说,不了解农业科研进展情况,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没有列入科研计划的正规途径,由于没有顺畅的技术来源,对于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而言,往往需要的技术得不到,得到的技术又不需要,造成供求矛盾。二是农协组织、企业与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的关系问题,目前农协组织及一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生力军,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服务,在档次、规模上很难适应农户的需求。
1.3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与农业生产脱节
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农业科技体制、运行机制是农业科研机构只管科学研究,很少考虑研究成果如何推广应用、应用后会产生多大的效益等问题。加之政府倡导科学决策及受某种意义上的科学主义甚至泛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学者的建议往往成为决策的依据。这突出地表现在中国农业科技研究项目均是在专家的参与下制定的,他们往往把自己的见解、观点带进决策中,研究的优先领域实际上是由专家而定。专家则偏好“高、精、尖”研究项目,往往忽视实用技术研究项目,导致农业科技研究与农业生产实际相脱节,一方面大量的“高、精、尖”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则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实用技术供给严重不足。同时,大学与研究机构把论文与获奖作为晋升与发展的主要考核指标,从制度安排上诱导科研人员去选择“高、精、尖”研究项目,这也是农业科技研究脱离生产实际的原因之一。各级各类农业学校虽然一直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实际教学当中却以理论为主,特别是农业高等院校的教师既有教学任务又有科研压力,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最好也就是介绍一些本领域的研究动态而已,至于如何掌握一些实用技术,多数教师自己心中也没底,而且对动手操作一类的实用技术不屑一顾,这样必然导致农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相脱节。此外,在现行体制下,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自主性很小,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推广什么样的新技术不是由这些部门在调研的基础上来确定的,而是由政府决策,但政府的驱动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与偏差,造成所推广的技术与农户生产需要的技术不一致;二是由于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特别是基层推广人员还不具备综合的知识与技能,难以自主提供综合的技术服务;三是农业技术推广应当是应用研究的继续和延伸,但是受到人员素质、科研手段方面的限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自主研究难以展开。这种状况势必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与生产实际相脱节。
1.4以推广“科技”为中心,而不是以对农户的推广教育为中心
由于缺乏诱导和激励机制,推广人员的推广结果,往往与其利益并不挂钩,使推广部门及推广人员在方法上只注重“推”,忽略对农户的推广教育,致使推广人员与农户之间缺乏有效信息沟通,使推广工作陷入被动状态。
2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的对策建议
2.1优化推广资源
农业科技推广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工程,以公益性为主,必须依靠财政投入支持。各级政府每年财政用于农业、科技、村建等方面的投入,要拿出相当一部分用于补助农业科技推广。要通过现有的农业干部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科技函授学校等,广泛开展不同层次的农业学历教育;要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依托,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推广,大力推广绿色证书制度,帮助每个农村劳动力掌握1~2门现代先进种养技术,全面提高乡、村干部和农民接受农业科技教育的程度。
2.2加强农业技术的熟化和规范
确定推广的农业技术除了先进性外,还必须具有成熟性,以保证技术应用后效果的稳定。农业生产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严重制约,因此,农业技术不仅一定要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也要适应当地的耕作制度。为此,在新技术推广前一定要先进行小范围的实验,结合当地实际条件进行改进,提高其成熟度。为了使广大农民尽快应用新技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该结合当地条件,对所推广的技术和技术体系制定出通俗易懂的操作规程。这应该是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2.3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完善多层次、多元化推广体系
国家应制定相应政策,从制度上,保障农业科技推广的正常运行。目前,适应市场要求的,以政府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农业科研、教育,农协组织,公司或企业共同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已经形成,并初具规模,各地要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推广模式,或多种模式,实行政府行为、科技行为与农民行为相结合,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与生产需求相结合。政府部门的推广体系,要转变观念,改变等任务、靠项目、要经费的做法,主动适应市场,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2.4实行分类推广,建立一个分工明确、竞争有序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鉴于农业技术的特殊性,必须进行明确的、系统的、科学的分类,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业技术,由不同的推广组织进行承担。对于需求弹性比较大的农产品,可由生产者或企业出资进行推广;对于弹性比较小,又涉及国计民生的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必须由政府进行承担。
2.5加强各推广体系之间的协作与联系
农业科技推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鉴于目前形成的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必须由政府去协调和统筹管理,改变目前的政出多门,联系松散,甚至脱节的现象。可设立推广委员会或联络办公室,由从事科研、教学、推广、农民、企业有关人员代表组成,加强联系,建立正常的双向沟通渠道,形成以各种利益为纽带的联合体。
3致谢
本论文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
我还要感谢同组的各位同学,在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里,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于你们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参考文献
[1]张玉珍,尹振君.关于农技推广队伍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7(1).
[2]赵映峰,易超峰,郝新远.浅谈新形势下的农技推广工作[J]
农技推广人员想要肩负起对新农村进行建设的重任,实现将传统农业逐步转向现代农业的目标,就需要对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不断学习,保证自己精通气象监测、政策法规、互联网信息化、栽培技术等相关专业的知识。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在各行各业发展过程中具有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渐完善,可以说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新知识诞生,立足于当今社会的这一现状,农技推广人员想要保证对农业新技术的大力推广,最重要的一点在于通过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加知识储备。农技推广人员需要明确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自我加压的方式,保证学习的高效开展。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专业书籍或杂志进行阅读,定期参加单位开展的专业培训,认真记录学习笔记,形成相应的论文在专业杂志上进行发表。除此之外,针对在农业新技术推广过程中遭遇的问题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并且与同事进行交流,也是保证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提升的有效方式。
二、大力实施宣传工作,提升农民对推广的认知
我们都知道,农民和有关推广部门是负责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主力军,但事实上农民才是属于整个农业推广的重要参与者,缺其不可。因此,农民对于农业技术的大力推广过程而言是主角。因我国农村在经济方面发展并不理想,信息传达速度也不快,交通还存在泥路的现象,这也造成了我国农民在科学文化素养方面存在普遍低下的情况,对于科技认知极为薄弱,思想理念过于守旧,仍然习惯于传统理念上的耕耘?谧鳌6?这样的情况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来说是有着很大弊端的。因此,必须要对相关部门的技术推广人员提出要求,要求他们?ε┟袷凳┧枷肷系淖?变,对农民加大农业技术引导和宣传,让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相关媒体渠道,来增强对农业新机器的熟悉和新技术的了解,让他们改变对农业新技术的看法,从思想上明白技术推广对提升农业经济的重要性,用自己所看到的科学文化知识去武装自己的大脑,让传统的小农经济思维产生转变,建立新型的农业生产理念。
三、对推广工作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
想要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进程,不仅需要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综合素质、对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不断学习,还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对推广工作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创新工作的开展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内容:农技推广人员需要对党和国家现阶段针对三农所提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内容进行大力的宣传和推广,尤其是针对市级、区级和县级的人民政府,农技推广人员应当将自己了解并掌握的方针政策内容向农民进行简明扼要的讲解,供农民在对自己的农业生产活动进行安排的过程中进行参考;结合我国国情,农技推广人员应当将工作的侧重点放在对科学施肥观念和技术进行推广的方面,保证农业技术具有的优势可以被最完整的呈现出来;农技推广人员应当结合所在区域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通过适时的引导,让农民主动对农业新技术进行应用。例如,农技推广人员所在区域如果存在干旱的情况,农技推广人员就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地膜覆盖技术进行推广,引导农民对该项技术进行应用,降低干旱带来的多种农业生产问题;农技推广人员应当结合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针对农业新技术开展相应的示范以及培训工作。这主要是因为想要保证农业新技术得到大力推广,最重要的核心步骤在于针对新技术所开展的一系列科学、高效的培训工作。
第二条林业技术推广项目的管理包括:项目的选题、立项,组织实施,验收和档案管理等内容。
第三条经省林业局审批立项的林业技术推广项目按本办法进行管理。
第二章选题、立项
第四条林业技术推广项目的选题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围绕全省林业发展重点,优先安排生产中急需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成果。
(二)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的项目。
(三)对已推广的科技成果不能重复立项。
(四)生产中已普及的常规技术不再立项。
第五条承担单位申报项目时,需经有关专家论证,由主管部门把论证意见、审核意见填入"项目申请书"(见附件一),于每年六月底前报河北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河北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对申报的项目进行筛选和综合平衡,报河北省林业局批准立项。
第三章组织实施
第六条林业技术推广项目立项后,由河北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甲方)同主要承担单位(乙方)和主要承担单位的主管部门(丙方),在计划下达后一个月内签定"林业技术推广项目合同"(见附件二),各方按合同规定的责任与义务组织实施。
第七条林业技术推广项目在实施期间,项目承担单位要于每年六月底前向河北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上报项目进展情况,十二月底前上报年度总结及"推广项目年度进展情况报告表"(见附件三)。
第八条林业技术推广项目经费的使用,分别实行无偿、部分有偿、有偿的办法,并逐步扩大有偿使用的范围和比例。
第四章项目验收
第九条林业技术推广项目承担单位在完成项目合同所规定的任务后,要向河北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提出项目验收申请,并填写"林业技术推广项目验收申请表"(见附件四)。
第十条林业技术推广项目验收,需申报以下材料:
(一)林业技术推广项目工作报告。
(二)林业技术推广项目技术报告。
(三)林业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方案。
(四)林业技术推广应用时间、范围、效益证明材料。
(五)林业技术推广项目验收申请书。
(六)林业技术推广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
(七)林业技术推广项目经费决算表(见附件五)。
第十一条林业技术推广项目的验收经局审核,由河北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组织。验收人员名单,由河北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审查确定报省林业局备案。
第十二条参加验收的人数要根据推广项目的范围大小等因素确定,一般以7-11人为宜。验收组一般由同行专家、上级主管部门和生产单位的代表组成,承担项目单位和人员不得参加验收组。验收时要提前半个月将验收的有关材料送参加验收的人员审阅。
第十三条推广项目通过验收后,验收结果报省林业局备案。
第五章立卷、归档
第十四条推广项目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项目申请书。
(二)审批文件。
(三)协议书、合同书。
(四)年度计划执行情况报告。
(五)实验、测试原始记录。
(六)图表、照片、录像带等声像资料。
(七)会议记录。
(八)阶段工作报告、专题总结。
(九)论文、专著。
(十)实物、样品标本的目录。
(十一)项目评价意见及有关验收材料。
(十二)应用报告、得奖材料。
(十三)推广项目经费予决算材料。
关键词:林业技术推广 基层林业站 问题与对策
我国国民经济基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就是林业。而林业不断的科学化以及技术化是发展以及培养现代化林业的基本,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林业的保证。因此,林业技术的进步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将林业技术推广至基层林业站。林业技术推广至基层林业站工作,并不只是为了进行有效基层林业科技工作提供了研究技术,并且还在很大的程度上对林业生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护。将项目通过实验,实施,技术培训等手段,更好的将实用的林业技术以及成熟有效的科学成果推广延伸到林业生产过程中,从而更好的提高现代化林业生产的管理水平以及生产技术含量,用以对其质量以及效益进行确保,是林业技术推广至基层林业站的主要内容。传统的林业集体制度进行改革,无疑是为林业的发展增添了新活力,同时也对基层林业站的林业技术推广活动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一、林业技术推广在基层林业站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基层林业站的林业技术推广活动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相比较国外成功的例子来说,还由于缺乏经验而出现许多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于林业技术推广在基层林业站,政府给于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基层林业站进行林业技术推广时,乡镇等有关林业站是林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中极为重要的载体,在推广应用,示范试验以及引进技术,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并且做出相关技术咨询以及培训方面会起到极大的作用。然而,由于乡镇机构人少事多,因此在改革后,将县镇林业站中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技术人员从事或者安排包揽了其他工作,导致于维持林业技术推广的力量极为薄弱,如此对林业技术推广造成了极大的阻力。
(二)基础条件较差
由于基层林业站大多技术设备不够,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直接导致其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不能高效率的吸收转化科技成果,因此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林业环境中很难以适应。
(三)林业技术推广在基层林业站的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在对新品种的林木进行选育,良种林木推广,以及在对基地栽培丰产林木等科学技术推广示范以及管理等方面,是基层林业站普通的员工技术培训远远无法满足的,实施缺乏老成的经验人员,而推广又缺少科学技术人员,直接导致了基层林业站里林业技术推广力度不过,技术指导以及咨询无法服务到位。
(四)有待提高工作方式
以国家下达的相关政策为中心,在根据实地情况采取措施,以此方法基层林业站进行林业技术推广是目前我国的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方式。但是,目前社会环境下,广大林农较多只会由自身的经济效益角度出发,不多考虑与其他方面的因素,这直接对我国林业技术推广至基层的活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担,使得农民的参与积极性直线下降,不愿意无自身利益的接受国家下达的指令,成为林业技术推广入基层的直接阻碍。
(五)基层林业站的林业技术推广无法被大多数农民的劳动力结构以及劳动意识所满足
目前,我国大多数乡镇的青壮年劳动力均选择了进城务工这条路,使得基层留守大多是年龄较大的人员,这样一来直接影响了整个基层林业站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展开。大部分林业新技术都需要体力的支持,由于年龄较大人员的体力有限,直接使得基层林业站被推广的新技术难以得到落实。再加上年龄较大的人员思想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影响较多,以及其综合能力文化素质水平不够高,导致在对基层林业站在对新型技术进行宣传推广时,容易受到一定的阻力,从而对林业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阻碍。
(六)基层林业站的推广资金缺乏
林业技术推广以及研发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作为背景,但是,基层林业站往往都存在于或大或小的资金问题。缺乏活动资金,直接导致林业技术推广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无法提起积极性,甚至是把基层林业站的推广工作当成是负担,产生严重的惰性心理,只求敷衍了事。大部分工作人员无法将林业技术推广当成毕生伟大的事业,只是将其当做普通单纯性的工作,无法投入全部的精力。
二、林业技术推广至基层林业站问题对策
(一)适当适时的对员工进行培训
林业技术推广有关人员需要通过新项目的详细解读,新技术的示范以及指导来对基层林业站职工进行培训,鼓励以及指导,降低其对新技术,新思想的排斥性,才能根号的配合技术推广工作。同时,有关政府部门也需要一些有力的措施作为更好的开展林业技术推广的后盾,如创新培训,定向资助,贷款等,吸引流失的青壮年重新回到基层,参与基层林业站的林业技术推广,更重要的是这些青壮年会将在外习得的新思想,新技术,一同带回基层林业站,为林业站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二)建立起林业技术推广至基层林业站的推广体系
首先,高素质的基层林业推广人员是首要,必须明确其人员职责以及归属。其次,学习企业等单位的经营管理模式,使得基层林业站推广工作实行无偿服务以及有偿服务项结合,促进基层林业站适当的加速市场化。最后,需要以林农以及市场的需求为推广出发点,想林农与市场所想,即林农与市场需要什么,便推广什么,不可以自己思想代替林农以及市场的需求,主动为林农服务,使其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基层林业站林业技术推广带来的好处与便利。
(三)增加投入推广资金
需要乡镇等推广部门及时将基层林业站的林业技术推广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且适当适时的增加保障金,对于社会闲散资金也需要广泛进行吸纳,多种资金筹集渠道并存并且灵活妥善的运用。建立起脚踏实地的,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资金筹集体系,以确保基层林业站的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得以顺利的进行。
(四)充分发挥出示范典型作用
林业技术推广至基层林业站的工作需要由点至面,以点为起始,面为终止,坚持将推广与示范,实验结合统一,对于示范项目选择重点进行培养,以成功的典型带动整体,对有效的推广工作体系,有价值的实践经验,以及实验效果好的科学技术进行总结推广。以点带动面,以示范典型带队其他项目的推广开展,逐渐形成规模效应,并且对林业技术推广有重大贡献者,需要以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以促进其以及其他人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发展林业技术推广活动。
青草平凡,却成就了山河的碧透春意;碎石平凡,却铺就了通天大路。生活中许多平凡的人却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男,36岁,汉族。自年月进入兴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站,踏上农业技术推广战线的那天起,他就立志要出色地干好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工作中不论是对待领导同事还是工作,总是不计较个人得失,讲奉献,讲学习,讲团结。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平凡的岗位上留下了踏实的脚印,忠实实现着为兴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站的事业增光添彩的誓言。
如今,当荣誉纷至沓来,芸芸众生的脸上,只有钦佩与羡慕的表情。然而,他患难与共的同事们,他朝夕相处的亲人们,才真真切切地知道他荣誉背后的艰辛。
他,埋头苦干,岗位建功
了解的人都说,是一位相当了不起的人。他衣着朴树,却神采奕奕,他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他和蔼可亲,笑容可掬。自从年迈入兴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站这扇大门,就全身心地扑入这神圣事业之中。光阴荏苒,汗水伴着泪水,荆棘伴着鲜花,陪伴着他走过了苦乐与共、无怨无悔的青春年华。在这平凡的岗位,同志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创造出了令人欣羡的业绩。多次被兴化市农业局表彰为先进个人。2002-2005年“里下河地区棉铃虫综合治理技术”“水稻重大病虫发生规律及无公害防防治技术研究”“水稻轻型栽培杂草种群动态及防治技术”,分别于2002-2005获兴化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一项。2006年“兴化市香葱甜菜夜蛾发生规律及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2009年“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技术集成与推广”分别获兴化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爱岗敬业,任劳任怨
荣誉里,饱浸着辛勤耕耘的汗水;喝彩声中,凝聚着太多的付出。有一种精神,看似平凡渺小,它却能成就不平凡的业绩;有一种精神,看似豪情万丈,它却代表着最平实务本的人文精神。那就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同志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不动摇,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组保持一致,坚定政治信念,按照的岗位职责要求和领导的具体安排开展工作。
凭着几分热爱,几分执着,几分赤诚,同志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广大员工的认可,但他却从不为这些荣誉和领导的认可而骄傲。他常说,在成绩面前我们要看到不足,我们的工作与上级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要关心群众生活,反映群众呼声,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以开拓进取的态度不断探索创新,才能够把我单位建成社会真正信得过的单位。
他,上下求索,追逐梦想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当面对掌声、鲜花和荣誉时,他没有骄傲自满,而是以更饱满的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一)心系农业,听从安排,热爱本职工作
工作以来,同志一直从事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他始终坚持以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为己任,努力将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业务上刻苦钻研,解决了生产上许多实际问题。听从领导安排,努力钻研电脑与软件知识,使农资王在公司全面应用,实现了财务的电算化,该系统的运用在我省农资经营中处于领先地位。
(二)注重基础工作,坚持田间调查
预测预报是植保工作的主要内容,田间调查是预测预报的基础。他参与了所有的田间调查工作,调查时力求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不畏艰苦,无论刮风下雨按时到达田头,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做好每一次、每一项的调查,为大面积防治提供大量数据,准确及时地病虫预报,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三)积极试验示范,不断探索生产应用上的新农药、新技术
试验示范是探索植保新农药、新技术的切入点,他根据生产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困难,做了大量的试验示范工作,并摸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农药、新技术。在完成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形成论文80多篇,并有“江苏省兴化市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江苏里下河地区2005年褐飞虱大发生的特点及其原因分析”等15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多项植保技术在大面积生产得到应用,如调查、撰写的《兴化市烟粉得的发生为害及控制》在全省植保系统优秀论文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他,求真务实,乐于奉献
现代农业对科技的要求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必须为农民提供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推广新品种方面的服务,才能完成现代经济对农业生产的要求。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农业现代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乡镇范围内推广新型农业技术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现在这方面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我国农业发展,要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去解决。
一、我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 . 1 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投入不足
很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点存在财政困难、经费缺乏、供给短缺的问题,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很少,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长期发展目标。甚至部分乡镇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的工资也不能足额发放,严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导致了工作人员把工作重心放在经营盈利上而忽视了农业技术的服务推广。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工作做得不到位, 新品种实验示范和推广方面也有心无力。农业设施物资的检验和化验分析的工作也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1 . 2 管理不完善,运行机制顺畅
管理机制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人员安排上随意,人才大量流失;部分在岗人员无法胜任岗位工作,整体上降低了服务推广水平;农技人员大量存在“在岗不位”,被调去搞其它工作;机构职能上也很混杂模糊,缺少明确的工作重点。
1 . 3 农技推广人员的数量需要扩大,素质有待提高
对某县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调查分析表明,其中种植技术的推广人数只有1 9 人。技术人员的短缺使得岗位工作负荷过大,一人要承担多方面的工作。现代农业对技术的专精的要求,让工作人员很难胜任不同种类的技术工作。被调查乡镇农技推广部门有大专学历的 7 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 9 人,其中仅 1 人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的能力无法独立承担实验示范和重大的技术推广项目。岗位培训太少,先进新技术和知识获取途径缺乏,难以提高业务素质,难以适应新农技推广发展形势和要求。
1 . 4 设备物资落后缺乏,工作条件艰苦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没有固定办公场所或办公场所很差;乡镇农技人员缺少必要的社会地位,由于农技推广工作大多在农村,工作环境艰苦,高学历的技术人才能够找到条件、待遇和发展更好的工作,不愿来农技推广部门。看不到未来的发展和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使大量农业院校毕业生对农技工作望而却步,直接造成了农技推广体系的人才严重匮乏。
二 加强乡镇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措施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主导力量,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中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笔者针对目前情况提出一些具体解决措施。
2 . 1 保证财政供给充足,经费及时到位
如果把正式的农技人员纳入到财政预算中,足额到位的发放资金,对经费的使用做到专款专用,并对账目进行严格考核监督,就可以大力建设农技推广区域站点。引进推广实用新技术和新品种, 采购设备仪器, 开辟科技实验示范基地, 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为农技推广站点配置专门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打印机、传真机等必须的设备, 这样才能畅通信息渠道 ; 采购一些必须的交通工具,比如汽车和运货车等。
2 . 2 健全的运行机制有利于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
针对不足进行改革,强化公益性和专业化职能。科学界定农技推广部门的职能,把经营性的服务推向市场。以现代化的网络沟通协调管理,统一的体系更发挥信息优势。大力开展各种农技推广的服务活动,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和形式多样的格局,农技推广机构和农业企业、农民的合作,以大胆的创新把农业技术注入到农业产业化中,为农业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原料,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对各个业务部门的协作分工保证农技推广顺利为农业的增收提供科学技术的支持。
2 . 3 加大农技推广的宣传
通过网络和报纸电视等现代的媒体来加强对农技推广的宣传,鼓励农技推广人员在专业的刊物上,或者建立网站来推广。针对具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建立科技观摩园或在城市郊区建立农产品采摘园,还可以建设优质品种展示和农业技术示范园来作为传播基地。
2 . 4 对农技人员素质的提升
用优惠的政策鼓励农技人员和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加入农技推广体系中,淘汰不合格人员。用引进、培养、联合的方法建立人才培养制度, 比如农技人员的聘用制度和工作考核制度, 培训制度,农技推广的责任制度。 有步骤有计划的对在编技术人才培训深造,请外部专家来做讲座或派遣骨干外出考察或到院校进修、鼓励自学等,以拓展专业知识技能和知识的及时更新。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竞争上岗,以岗定酬,优化其体系的人员结构。以工作业绩和业务水平评定待遇,建立流畅的人才自下而上的发展流动渠道,调动其积极性,增强农技推广体系内的活力。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取得过很多成绩,然而由于一些历史和现实原因导致了问题的存在,采取相应的措施十分必要,不但能让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从中受益, 也可以更好的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美、日农业推广组织建设及其启示 第五届海峡两岸科技与经济论坛 - 2006
[2]创新农业推广方式实施科技入户工程 华东六省一市农学会2006年学术论坛 - 2006
[3]农业技术推广中政府行为研究 - 法制与社会 - 2008(16)
[4]中国农业推广组织改革初探 第五届海峡两岸科技与经济论坛 - 2006
[5]发达国家农业企业化的经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7(4)
[6]期刊论文 我国农业推广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 - 农村经济 - 2004(7)
[7]依靠管理创新深化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 - 农业科技管理 - 2001,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