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校音乐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课程设置方面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行与音乐教育的发展,新音乐课程标准应时而出,对音乐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一直将课程改革作为音乐教育改革的突破点。从课程名称调查结果可知,吉林省各高校开设的“音乐教育学”类课程不尽相同。但从名称分析,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学”类课程内容多具有理论与实践并存的特点,这也显示出吉林省音乐教育学科发展逐渐趋于理性、成熟。课程数量。在所调查吉林省高校中开设1门“音乐教育学”类课程的院校有3所,占调查总数的42.86%,这类院校多分布在综合类高校或者音乐艺术学院;开设3门课程的院校有1所,占14.29%;开设4门课程的院校有1所,占14.29%;开设5门及以上课程的院校有2所,占28.57%,分别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和省级重点师范。课程学分数量。学分的数量能够反映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对必修课《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的学分规定为6学分。样本校中只有2所高校的音乐教育学类课程达到或超出6学分,其他高校均不足6学分,最低的高校仅对这门课程分配2学分。由此可见,各高校应切实提高音乐教育学课程学分比例,提升学生基础知识素养。实践课程。样本高校对音乐教育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各不相同。在所调查的7所高校中,有5所并未开设“微格教学”课程,有4所在教育实践课程中缺少“教育见习”的环节。在教育实习过程中,高校均要求实习作业反馈,但只有28.57%的高校配有实习教材。有71.43%的学生认为教育见习的课时不足,有60.31%的学生没有听说过“微格教学”这门课。在音乐教育实践课程中,“教育实习”环节基本能够满足师学生的需求,而“微格教学”和“教育见习”两个环节都不同程度地显示薄弱。
三、教材选用方面
教材是教学系统化开展的工具,教材的选择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导向与社会需求。如今的音乐教育课堂已不拘泥于完全依靠某一本教材传授知识,教师经常参考多本教材,结合自己及他人的教学经验,开发校本教材。从调查结果中发现,有50.6%的教师使用多本教材作为参考。“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是音乐教育学必修课程,选取尹爱青编著的《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作为其参考教材的比例最高,为85.71%,这是否有本土化因素影响还不可知。《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和《中学教育实习行动策略》的使用率皆为14.29%,《音乐学科教育学》的使用率为28.57%,《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的使用率为42.86,《音乐教育与教学法》第二版的使用率为28.57%。此外《音乐教学论》(陈玉丹)、《新版音乐教学论》(吴跃跃)、《音乐教育学导论》([奥]沃尔夫冈•马斯物纲克著;余丹红,张礼引译)等也是在高校“音乐教育学”教师中使用率较高的教材或教参。由上可见,吉林省高校音乐教育学教材的选定还是存在活力不足的问题。教材的内容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是相对不变的,但是音乐教育学科的发展却是日新月异,教师应有与时俱进的意识,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文化、社会、时展相适应,以反映音乐教育学科发展的前沿。
四、教学方式方面
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实际的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案例分析”和“音乐活动”是学生最喜爱的教学方式。教学案例能很直观地让学生感受真实的音乐课堂,并从优秀教学案例中学习直接经验;音乐活动是最能体现音乐课堂生动性特点的方式,音乐律动、音乐游戏是如今基础音乐教学课堂中使用最广泛的教学方式,学生对这样教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由此可见,教师应根据音乐教育内容的不同灵活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2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2.1数据库设计原则
数据库作为音乐辅助平台最为基础的数据来源,其系统运行的好坏,与数据的设计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因此,在进行数据库进行设计的时候,其必须遵循以下的设计原则和标准:第一,在命名上其必须要规范。而在系统的设计中,其命名的规范将直接关系到后期对系统维护和升级。因此,在对系统数据库进行设计的时候,其必须遵循严格的命名标准,并将其注解到所有的列信息。第二,在数据进行验证的时候,则按照数据库设计的相关规范作为依据,并在设计中以规范化和标准化对数据的结构进行设计,以此保障在系统进行运行的时候,数据的一致性。第三,对数据中出现的数据冗余以及数据范式的规范性等,都将对后期数据的检索的速度构成影响。因此在对不同的数据表格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掌握好对数据表格设计的度,从而是系统能够达到快速的检索速度,并将少用户和系统交互的时间。第四,安全性。在对该系统进行设计的时候,严格进行身份认证方可实现对系统的登录,并根据不同的访问权限,对不同的功能进行操作,从而保障系统的安全性。第五,并发控制的原则。通过触发器以及存储过程等的使用,对表的同时操作进行严格控制,确保同时修改访问的控制,减少数据的不一致性,查询可不受此控制。
2.2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对数据库进行概念设计其主要的目的则是实现对已有的数据的抽象。而所谓的抽象则是根据现有的情况,对相关的概念、事物和人的关系进行的一种抽象的处理,并针对共同点特性进行提取的过程。而通过这种方式所抽取到的特性再进行一定的描述,从而形成一定的模型的结构。在该系统当中,我们选用SQLServer2008作为对数据库开发的工具,以此实现数据库中不同表格的连接。而根据上面的结构分析,并结合系统需求分析,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分为试题表、课件表、基本信息表、院系表、专业表、试题参数表、系统参数表、公告信息表、论坛讨论表等不同的表格。
3系统的开发环境
对该系统的开发,主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从硬件方面其服务器的要求则为应用服务器的CPU要求Intel奔腾2GHz以上,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将数据服务与应用服务进行分开的配置,同时每个服务器其内存的配置不得低于4G的容量。数据服务器则全部采用磁盘阵列形式自动增量,应用服务器空间不低于50G。而客户端的要求则是只需要安装IE浏览器,并且其版本在6.0及其以上即可实现用户和系统的交互。而从系统的软件方面入手,服务器的操作平台在WindowsServer2003或者为更高的操作版本。数据库则采用现阶段比较流行的SQLServer2008数据库。
二、高等院校提高音乐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以现代视野来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同为人类文明的双翅,是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彼此不可分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一致性,其实就是人类所追求的客观规律性与主观目的性的统一。离开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只会是一种残缺的人文精神,而离开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目标是追求善和美,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只有二者的共同尊重和统一才构成人类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也可以说,科学精神牵手人文精神,体现了理工科大学加强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的功能。具体地说,创新精神是理工科大学具有先天优势的重要功能,而处于理工科大学的整体环境下,音乐艺术教育相对先天准备不足,因此创新精神方面则会显得被动,因此,打造复合型音乐艺术人才,就是将理工科这种先天所倡导的创新精神融入到以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为基本功能的音乐艺术专项教育之中,从而让大学生的创造冲动得到激发和提升,从这个角度来讲,理工科大学的整体创新氛围反而能够在其音乐艺术人才培养中得到突出和重视。
三、高等院校提升音乐艺术教育的路径
(一)宏观上强化音乐艺术教育针对性,加强对音乐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
“重科学,轻人文”现象历来在理工科大学中成气候,针对音乐艺术专业人才的模式创新往往受制于技术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约束,因此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示人,这体现了这样一种必然性和必要性,即要从全面提高音乐艺术专业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高度。一是要认清音乐艺术教育的开放性,改变音乐艺术教育重感性轻理性,重想象、轻逻辑的传统教育观念,使大学生在科学与艺术、审美与求真的双赢中得到和谐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要认清音乐艺术教育对象的多元化,淡化单向度标准化意识,强化多元性引导,使大学生都能在多元化、复合化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进步;同时,还应协调好两者关系:一方面,处理好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与其个性发展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学生群体的共同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要把音乐艺术教育工作作为一个发展性潜力型项目,潜入学校年度规划、五年规划甚至长期整体战略性发展规划中去,并以相对应的规章制度予以保证;同时合理设置音乐艺术学院的相关教育机构,配合专业教育管理团队建设,以及专项服务机构的设立,从而对音乐艺术教育、科研活动进行规划、督导和组织,从而确保这项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二)完善音乐艺术教育的课程系统
要完善音乐艺术教育的课程系统,就要在理念上对美育、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清晰梳理,三者之间不可相互替代也并不互相涵盖。经济建设在我国近三十年来已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繁荣,但这并不代表这就是真正的发展,因为在激增的物质文明面前,精神文明建设整体上的滞后和匮乏相当让人担忧,特别是音乐艺术教育,要么落入虚无主义,要么打造成功利主义。可以说,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项工作推行下去,并不代表学校内部的音乐艺术课程教育得到了有效的推行。这种倾向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们轻易就忽略了音乐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激发人的综合素质上的突出作用。可以说,对这一类型的教育存在着普遍的忽视现象已经构成一个较为顽固的模式现状,而要想改变和革除这种现象就必须要多方面的努力,当然这里少不了领导层和社会精英的支持。因此就要有针对性地对音乐艺术课程综合化合理设置进行强化,在课程内容建设上,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为基本的教学目标。
(三)提高音乐艺术教育师资的整体水平
建设一支有较高艺术理论水平、爱岗敬业和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首先是重视对外交流,强化学术合作,从高位着眼促进音乐艺术类教师教研综合水平的提升。通过对现有的音乐教师进行周期性的培训和进修,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实力和科研视野。其次是打造科学完备的评估考核体系,其指标一定要全面考察音乐教师独特的工作内容、作品产成规律,确保他们能够不失创作的激情,还能保证工作的热情,从而实现规范性与创造性统一。
(四)加强校园音乐社团的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从音乐艺术类社团建设和活动的线索来加强高校特色社团与音乐艺术类社团的支持和合作,尤其是挖掘不同类社团的相关性,如将计算机制作技术引入到原创音乐社团中用于负责后期制作、音频处理和旋律设计参考等,从而发挥科技类社团的技术优势,激发音乐艺术类社团在组织社团活动过程中的含金量。
教育中,作为组织教学过程的依据,培养目标是保证高职音乐教育高质量的基础。然而在实际中,高职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不是很清晰。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他们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普通的高等院校培养的是高级理论人才、音乐教育家等,而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是实用型人才,即能够快速进行实践活动的人才。然而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高职音乐教育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在强调以市场对音乐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的今天,高职音乐教育片面地采用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似的模式来培养人才,这种做法显然是不科学的。这样不仅导致高职音乐教育缺乏特色,没有系统的教学体系,而且高职音乐教育的学生质量也不会太高。
(二)教学模式的单调性
由于高职音乐教育的起步比较晚、规模上比较小,在较短的时间内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大部分还是模仿了音乐学院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担任了“说一不二”的角色,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则变得非常被动,难以主动去接受新的知识,于是“填鸭式”教学就会出现在高职音乐教育中。其次,由于没有对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进行具体地分析,因此在传统的理论知识教授中,教师们就没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迎合性,没有考虑学生在以后社会上就业和创业的情况,没有考虑所培养的人才能否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这就导致教学的相对盲目性,不利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
(三)课程设置的随意性
目前,在大多数普通高等学校中,音乐课程都是以“公共选修课”的身份来供学生们选择的,这就导致了高职音乐教育的发展处于一种比较尴尬被动的状态。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出了音乐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而且不利于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此外,在大多数学校中,音乐课程多以音乐欣赏的形式来呈现,而且音乐课程课时的安排总体偏少,可以供学生们选择的课程比较单一,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学校对音乐教育的不重视不无关系。
二、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建议
在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对高职音乐教育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教学培养目标的不明确、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以及音乐课程设置的随意性,针对以上几个主要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对的改革建议。
(一)明确培养目标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理念,在机遇和挑战共存的时代,我们感受到教育观念直接会影响到我们的得失与进退。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高职音乐教育必须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全球性的发展方向。第一,把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作为办学指导思想,遵循高职院校音乐教学规律,高职院校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式,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贡献力量。第二,在定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时,既要考虑到音乐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又要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出既有个性和创造性,又能在社会上“实用的”人才。
(二)革新教学模式
大学的教育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拘泥的教育只会教出呆板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作为教师,其教育出的不仅是音乐专业学生,而且是具有高素质,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学生。因此,我们可以开展灵活多变的教育活动,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比如,我们可以积极倡导、帮助学生成立合唱团或者乐队,鼓励他们多进行音乐方面的创作。我们还可以组织音乐方面的讲座活动,让学生们与音乐专家们进行近距离的交流,向他们请教和学习音乐知识。
(三)科学设置课程
课程的设置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音乐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高职音乐教育必须重视课程设置。首先,可以建立专门的艺术教研室,对音乐教育研究提出科学的培养方案,并编写科学的教材及大纲,把音乐教育融入到基础课程教学中。其次,改善课程设置结构,在增设公共选修课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音乐选修课,让学生的专业知识与音乐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由于高职高专的学生基础较差,我们要加强音乐基础课程的设置,夯实基础,然后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减少不必要的专业课程,在学习技能的同时不能抛弃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可以更新教学观念
高校公共音乐教学不是为了培养艺术专家,重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健全大学生人格魅力,培养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的才。无疑,音乐是融德育、智育、美育等为一体,学习音乐可以铸造完美人格,培养高尚的情操。这种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脑、乐于探究,培养自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旧有的一人堂的教学不适合高校音乐教学,音乐教师应该寓教于乐。高校公共音乐教学首先是人的教育,而后才是音乐的教育,育人是基础。高校教师,能够用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来支配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有一定的思想指导,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可以改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是两个概念,很多人把他们弄混。教学模式是较为系统化的操作体系,而教学方法是具体操作手段,是教学模式体系中构成要素或有机的组成部分。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模式是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选择过程中不断的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是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
(三)公共音乐教学模式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优化教学过程是在考虑所有教学规律、方式、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内外部条件,选择最优的的组织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的选择,正式考虑了优化教学的原则,认真进行贯彻执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本身教学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过程,而是随着时间和环境、要求的变化而不断改进和提高,经过修订的教学模式,更能灵活指导教学实践,是教学过程不断优化,最终能够改善和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二、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最初我国高校设置公共音乐教学是为了陶冶情操,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之后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主要是为了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生活,培育情感,完善个性。当前教育部提出把音乐教育纳入正规本科教育体系,设置公共音乐课。但是由于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学起步比较晚,很多教学模式都是模仿正规音乐院校的教学,教学模式古老传统化。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使得课堂气氛凝重,学生学习被动消极,尤其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实施随意性强,偏离学生课堂主体的思想,不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思维,课程设置流于形式。特别是一些高校,只把音乐作为公共选修课,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教师也是为了应付任务,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另外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模仿了艺术院校的方式,没有根本上形成自己独立的模式,片面强调音乐文化教育,成为应试教育的变形,与普通高校教育目的偏离,不能完全去感受音乐的内涵和情感,完全成了知识的复制。尤其是高校课堂要留有固定的作业,其实就是复制和背诵原有的观点,没有创新性,音乐中隐藏的,潜移默化的情操没有被挖掘和探讨,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创新审美能力。在以灌输知识为主的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成了复制他人思想的课堂,过分强调教学一致性的高校,执行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忽略大学生个体差异,限制了个性发展。由于高校公共音乐教学的种种问题,切实需要一套全新的适合时展的教学模式,高校音乐教学模式改革是必要的。
三、建立新型的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有三个因素起着主导作用,而这三个因素的结构,是决定现代教学模式的基础。这三个因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体。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改革教学与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升华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可以发挥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而依靠书本等媒体为主的教学,可以丰富课堂氛围。通常情况,一套优秀的教学模式,是合理组合三者的关系,调节三者结构才能让教学模式发挥最大效能,有序进行教学。探讨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模式应适合时展。
(一)以人为本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教与学重新解读
现代认知理论以人为核心,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符合高校公共音乐教学特点,学习是获得信息后经过理解加工的过程,重视人的内心和感悟,是发现价值的过程。但是实践中,如果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网络媒体等,实现视觉和听觉并用,提高教学效果。关注学生,以人为本,让个体的个性最大限度发展。学习是知识在学生心里重新构建的过程,学生作为主体,主动的学习才能达到知识构建,改变教学中心,以学为主替代以教为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媒体,以人为本,教为辅助,学为目标,构建知识。
(二)由知识传递向学生自主转变,由学生接受到学生参与转变
高校公共音乐教师应当以“导”和“助”为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创设环境,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教师摆正位置,变教为导,课堂上教师多加引导,给学生提供积极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大学生自由联想能力,领悟音乐真谛,并且在不偏离音乐的共性基础上,让学生对音乐进行再创造,感受音乐美感,升华音乐的美。独立思考,认知音乐,发现音乐的美感,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
二、学习音乐艺术对大学生的影响
从就业角度来讲,音乐艺术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我国的音乐艺术文化还是比较源远流长的,古典音乐艺术、流行音乐艺术等在我国有着深远的文化影响。我国的老艺术家对我国的音乐艺术有着重大的贡献,对于新一代的青年大学生应该延续音乐事业的发展,音乐本身是具有影响力的,它不像其他课程给人带来的是知识的传播。音乐不仅可以传播知识还可以给人带来心灵的洗涤,可以给人带来一种正能量,可以提升自身的修养,陶冶情操,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可以在人失意时给人带来心灵的抚慰,从精神层面得到升华。作为一个高校学生,对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认识和学习一定要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两者既有差异也有共通之处。国外对中国的音乐情有独钟,喜欢中国古典音乐丰厚的底蕴和文化涵养,对下一代古典音乐的教育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作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对音乐艺术教育要提高重视。
三、针对目前高校音乐教学的解决对策
学校提高对音乐教学的重视,合理安排音乐课程,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应该更注重音乐基础知识和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学习,而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在公共选修课上,注重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利用有限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做到课程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提高学校和自身对音乐的重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解决高校音乐设备不足的问题
解决学校音乐设备不健全的问题,在学校里加强对音乐设备的管理,加强音乐教室的建设,对音乐设备的选择也要适当合理,尽量有健全的设备,无论声乐室还是琴室,都要加强建设,实现音乐教学的丰富多样化。
(三)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发展
音乐教学的方式有许多,音乐是一门艺术,采取一种死板的方式是不能领会到音乐的真谛的,要多种方式相结合,如多媒体教学、形体教学、表演教学等。多媒体可以让学生直接看到、听到真实的画面,通俗易懂、简洁明了。表演节目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设置课程,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结合时势的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的节目,节目教学增加了表演性,通过节目表演,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音乐的内涵,达到更好的舞台效果。
(四)结合传统教学,走创新道路
在音乐教学和音乐的选择上要加强音乐的创新,不能一味的追求音乐的特殊化,选择多种教学方式共同发展,推崇出新,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条件创造出真正适合学生发展的音乐教学方法,才能达到一种音乐艺术的高境界。
现在还有很多高校的教学模式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材讲解模式上,这样一成不变的音乐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现代教学发展的速度,也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在阻碍音乐教学发展的同时,也会制约当代音乐学科的发展。所以,高校在音乐教学模式方面要注意跟上社会教学发展的水平,在讲解教材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他们的学习能动性。第一,情感体验型教学模式。从历史上来看,我们知道,19世纪开始,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思维与情感。心理学从这个时期开始转成热门学科。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是在声乐艺术领域,很多人对单纯地追求技巧的声乐艺术提出了质疑,开始了情感在声乐艺术中表达的探索。其实,情感体验声乐教学模式是现代声乐教学的基本模式。因为音乐是人们情感的声音表达方式,歌唱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不过,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我们要注意以下两点:主要是情感环境的构建原则和审美情趣教学原则。第二,情感环境的构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设备和现场环境,为学生创造出一种与声乐课程格调一致的极为动人的教学环境。这样,音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进入到声乐的美感体验中。第三,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现象学的理论告诉我们,人在每种情景中都有选择和行动的自由,人的行动受自己的意识控制。具体到高校的音乐教学领域中,我们发现,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中,教师主动教,而学生是被动地学的单一型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学生的反应来自于教师所传达的信息。这种教学模式的缺点是“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缺少主动思维和自由的行为能力,因而,他们的学习兴趣将会大大降低。所以,笔者认为,开放式的音乐教学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这主要是指要建立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和和谐愉悦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这样,可以实现学生主动探究,合作提高和自我教育。这种教学模式重视教师主导作用,同时使学生真正作为教育的主体,并不采取特定的教法。第四,兴趣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模式。众所周知,主动,兴趣,合作是新型教育的三大特征。所以,高校的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如演唱,演奏,创作等活动。声乐教师还要改变传统音乐教学体系对高校音乐的影响,改变只强调学科的严密性和完整性的陈旧认识。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要寻求音乐教育的兴趣性和多元化,彻底改变沿袭多年的传承式音乐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大学生正处在一个人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让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通过丰富音乐艺术形式,讲一些生动有趣的音乐故事,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中去。
1.2加强高等院校音乐的教材建设
音乐教学是一门技能教学,仅仅依靠教师讲解书本的理论知识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音乐教材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依据,但是很多高校的教材十分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所以高校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加强教学配套设施建设,否则将会因为教材的落后而影响教学质量,从而制约音乐学科的发展。
1.3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不管培养哪一方面的人才,都离不开优秀的教师。如果高校的音乐教师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不高,就很难做好音乐教学工作。所以,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高校音乐教学和当代音乐学科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高校要注重培养创新型的教师,这对于高校音乐教学和学科的发展非常重要。创新型的教师不仅自我要求高,求知欲望强,而且有着创新教学的精神和能力,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让当代音乐科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2加强文化建设
2.1在不同层次上加强文化建设
高等院校的人文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的优秀程度,所以高校应该注意加强文化建设。目前,高校的音乐教学都比较注重技能而忽视文化,这和社会的发展是不相符的。高校音乐教学不只是培养音乐人才,更要注重的是学生各方面的共同发展。只有将音乐教学融合到文化的领域,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展需求的音乐人才。
2.2注重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培养
从我国目前拥有的大批优秀音乐人才可知,我国的音乐教学水平在不断提高。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音乐也逐渐走向了大众化,音乐教学也慢慢走向基础性的教学。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要更加注重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音乐文化的熏陶。教师要让学生不仅在音乐技能方面有所进步,个人的音乐素养也要不断提高,让他们不断吸收音乐文化,让当代音乐学科得到不断发展。
声乐的学习离不开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同时每首歌曲的创作年代及创作背景不同,在学习和演唱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投身到作者创作的时代,结合歌词来理解歌曲表达的故事和思想感情。增长了学生的历史知识、文化知识以及民族风俗等。
(二)掌握声乐的演唱技巧,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的创新也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近年来,卡拉OK的兴起,促进了KTV行业的发展。走进KTV,拿起麦克风已经成为许多人日常消闲娱乐的方式之一,“麦霸”也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汇。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同样离不开KTV。但是仍有许多人由于不自信而采取只听不唱,或者没有经过专业的声乐训练,导致“声嘶力竭”以及“带同伴去旅游”(跑调、走音)的现象。大学生活中也会经常组织一下文娱活动,能够站在舞台上一展歌喉,甚至拥有大批的“粉丝”无疑会给学生增添无比的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艺术审美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力
声乐演唱是作品的二度创作。在演唱声乐作品的过程中,歌者往往会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来演绎作品,这种做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激发大学生的创作潜力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时,随着声乐学习的不断深入,在掌握了乐理的基础知识和歌曲创作的基本手法,一些有思想的年轻人也会将自己内心的感情世界通过歌曲创作的形式表达出来。
(四)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声乐教学能以健康向上的内容、优美动听的旋律,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同时,通过学习和演唱不同题材的声乐作品,体会作者的意境,扩大了文化视野,提升文化修养,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高职院校针对非音乐专业学生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声乐开设的条件缺失
声乐课是教师示范和学生演唱相结合的授课方式,需要专业的一体化的音乐教室,其中,最重要的是钢琴。同时,为了避免在上课的过程中对他人造成打扰,一般要求音乐教室的隔音效果较好。但是目前在许多非音乐专业的高职院校中,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导致声乐教学成了虚设,只能通过多媒体来开设音乐欣赏、影视作品欣赏等课程。
(二)声乐教学的不延续性
高职院校音乐课一般采用公共选修课的方式开设,公选课的授课范围要覆盖整个学院,因此班级人数都比较多。而声乐课的教学和学习存在着特殊性,每个人的声音特点都是不同的,而对于同样一段曲目的演唱,不同的学生存在不同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和指导。另外,高职院校的公共选修课一般是一学期选择一次,在选课的过程中,由于选课人数较多,可能导致想要继续选修声乐课的学生由于人数过多而选不上声乐课。有些院校甚至规定学生不能重复选修公共选修课,导致每一学期的声乐课都是从头开始。而每个学期的课时也很少,这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和实际需要,也会影响老师教学的积极性。
(三)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缺乏
通过两个学期的声乐公选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喜欢唱歌的非常多,但是对于音乐的基础知识十分匮乏。大部分同学都不会识五线谱和简谱,也不会视唱。唱歌只是跟着MP3学习。对于节奏、节拍等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导致授课老师每次都要在有限的课时分出一部分普及音乐的基础知识,既耽误了学习的进度,也影响学习的效果。另外,学生对音高和调的了解非常少,甚至不能准确地唱出钢琴上的某一音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多次带唱才能到正确的音高上。
(四)选课学生人数要求多,教师没得选
高职院校音乐课一般采用公共选修课的方式开设,公选课的授课范围要覆盖整个学院,因此班级人数一般都要求多少人以上才开班。而声乐课的教学和学习存在着特殊性,每个人的声音特点都是不同的,而对于同样一段曲目的演唱,不同的学生存在不同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和指导。高职院校学生在学期初通过选课平台来选择声乐课,选课的人数有限,但是老师不能选择学生,只能随机选到哪些就是哪些,也许错过了基础条件好的同学,这也是声乐教学的缺失。
三、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声乐公选课的开展
(一)学院重视声乐课的教学音乐教育对于塑造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开设了音乐欣赏、声乐等公选课,同时根据课程开设的需求,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备教学设施,鼓励教师开设声乐课
学院在原有的多媒体教学设施的基础上,购置了钢琴等硬件设施,尽量满足声乐课上课的需求,更好地促进声乐课的开展。同时,成立组织音乐专业毕业的老师成立艺术教育教研室,鼓励老师开展各种类型的音乐专业课程教学。如:音乐基础、音乐欣赏、声乐入门、声乐提高班、节奏与打鼓等。
2.开设不同级别的声乐公选课,师生双向选择
由于公选课的延续性不强,声乐公选课在以往总是重复带新生的情况。既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水平提高也起不到好的作用。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特地从学生大一上学期就开设了声乐基础课,授课内容主要是基础乐理知识以及声乐的入门。选课人数控制在50—100人,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逐渐了解每一个学生。学生也通过10次课的时间了解声乐课的知识点和上课的形式。在学期末师生根据对对方的满意度进行双向选择,进入下一学期的声乐提高班。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每位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第二学期的声乐提高班在人数上会有大幅度删减。
3.教师灵活组班,选课学生梯队式排列
针对声乐课的授课特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小班式教学。采用小组一起练声和个人单独练声相结合的方式。小组一起练声或演唱时学生可以听老师整体地讲解或指导,单独指导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对某一错误发声提出指正。小班制教学使学生学唱与听唱相结合,即使学生在听老师单独指导别的同学,也能体会到别的同学的发声方式是否正确,发声位置是否科学,与自己的发声有哪些区别,自己存在类似的问题以及如何改正等。通常第二学期选修声乐课的同学已经熟悉了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促进他们的学习热情,也使学生的演唱水平有显著提高。
(二)加强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普及
大学生对音乐普遍存很高的学习兴趣,渴望更多地了解音乐作品和知识,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是自己能自如地进行声乐表演。针对大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匮乏的问题,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艺术教育教研室经过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设《音乐基础》公选课,课程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主要是向学生介绍音符、旋律、节奏、节拍、音程、和弦、调与调式等基础乐理,让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有一定的了解。为学生后续的选择音乐专业的公选课打好基础。同时请几位教授不同科目的老师轮流授课,展示声乐、器乐、舞蹈、健美操、音乐欣赏等课程,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的选修。
(三)声乐教师加强自身专业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教学水平
作为教授声乐课的教师,首先要具备基本的理论和教学能力。其次还应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教育科学修养,良好的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最后为了提高声音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专业教师必须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基本功扎实。在教学过程中,思想集中,在教学中与学生做好配合,并能准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在教学中不断融入新鲜的元素,使学生更容易、更愿意接受。
(四)选择学生喜欢的曲目教学,卡拉OK进课堂
针对学生对传统声乐曲目和近代流行通俗曲目的好恶,组织校内音乐专业的老师根据学生的爱好,结合传统声乐的教学方式,选择学生熟悉的部分传统曲目和喜爱的通俗歌曲,编写校本教材,组织实施。在教学中重复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将KTV接入课堂,让学生在课上练习KTV里的曲目,指导学生如何更好更轻松地演绎歌曲,使学生在K歌中体验到声乐学习的乐趣。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声乐表演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学习学习声乐的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31-01
一、提高民族音乐教育水平的重要性
(一)是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需要。音乐是一种艺术载体,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特征和历史文化,是民族精神内涵的展现。各个国家非常重视自己本国的民族音乐,并将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进行弘扬。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风俗习惯和音乐形式差异很大,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有利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弘扬,有助于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二)是新时期我国音乐创新的需要。我国音乐近些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中国音乐急需创新。音乐文化传承是音乐创新的前提,而音乐的创新是传承的继承。民族音乐是一切音乐的起源,提高民族音乐教育有利于提升音乐的发展水平,现存的优秀音乐形态都是充分借鉴民族音乐的特点发展而来。吸收民间音乐,对音乐再创造是音乐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民族音乐的教育,开辟我国音乐发展的新纪元。
(三)是培养高素质音乐人才的需要。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音乐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还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的音乐技能。民族音乐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是历史和政治的反映。通过对民族音乐的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知,提升学生的艺术气质。
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的关系
(一)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提高音乐教育的前提。高校音乐教学是一门基础课程,用民族音乐范例加强音乐教育,利于音乐教育水平的提高。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民族性和历史性。民族音乐作品十分经典,一般作为音乐教育的典型案例,因此,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高校音乐教育的基础。
(二)高校音乐教育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文化是一个综合体,音乐文化是其中的一部分,想要传承音乐文化,各高校就要肩负起使命和责任,开创新的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方法,继承和发扬传统音乐文化。目前,我国的民族音乐的发展主要依靠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这种宣传力度不够,高校必须要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作为一种使命去完成,做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进而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三、加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提升高校音乐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转变传统观念,优化音乐教育理念。首先,我国教育部门要制定规范、合理的民族音乐教育的相关制度,并加大制度的执行力,进而做好民族音乐的传承保护工作。其次,高校要用科学的民族音乐理念指导教学,音乐教师要对学生施加正面引导,借鉴优秀的文化成果对当前音乐教学加以改进和完善,在教学中找到现代音乐与民族音乐的结合点,寻找到适合我国的民族音乐传承的方法。
(二)加大高校音乐教材改革力度。首先,要选用有代表性的音乐教材,激发学生的热情。其次,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快教材修改,结合当地的民族音乐特色进行编写,将地方音乐与大众音乐有机结合。学生要加强对本土音乐的了解,提升对外来音乐的认知,将西方音乐与中国音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开创新的音乐教育形式。
(三)开展活动,提高教师与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素质。高校在音乐教学中要多组织各种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学生自我提高。有些高校经常举办艺术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通过社会采风加强对民族音乐的认知,加大对民间音乐素材的收集,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掌握和认同,有利于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弘扬。教师通过组织和开展活动,逐渐提高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与专业教学水平,学生也在实践中获得大幅度提升。
四、运用科技手段,加强民族音乐教学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将一些民族音乐的典型案例通过音频、视频的格式展现给学生,进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和传统音乐之间的距离。其次,音乐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加强学生的传统音乐审美和现代音乐审美,在多元文化并行发展的今天,如何调整音乐教学,开创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高校音乐教师的重要责任。
五、结语
民族音乐有着自身的特点,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形式多样,各有特色。高校要以传承民族音乐为出发点,提高音乐教师综合素质,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将我国的民族音乐推向世界。
在建设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中,高校校园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教育部思政司关于2006年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早在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素质教育中的美育就已被正式列入国家教育方针,明确了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实施美育教育,最根本的就是实施艺术教育(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和美术等),艺术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基础,而音乐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主体。音乐教育由于它独特的情操陶冶、深化认识、智能开发和心理平衡等功能,能够达到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和其他艺术形式所难以达到的感化、悟化、净化等作用。音乐教育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美育的实施,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因此,发展校园文化中的音乐教育应着眼于全面提高青年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的音乐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其分别定位为:以乐辅德、以乐益智、以乐促体、以乐怡情。
现阶段,我国大学开设的各类专业课程所教授给学生的仅仅是将来服务于社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新时期的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不仅应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学术方法,同时更应具备全面的文化底蕴与个人素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受教育者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使其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法国文豪雨果说过:“文字、数字、音符是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三把钥匙。”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以乐育人的观点,他认为,人之学,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音乐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以音乐为其学习的最终完结。《礼记•乐记》中对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也有着深刻的论述:“乐者,通过伦理也。闻宫音,使人温舒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好施;闻羽音,使人齐整。”因此,音乐是高校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没有校园音乐文化的素质教育既是存在缺陷的,也是缺乏科学性的。
那么,校园音乐文化的建设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作用如何呢?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首先,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音乐作为一种审美表演艺术,它表现的手段、创造的形象,以及表达的情感,都极具强烈的时代性,民族性,蕴涵着深厚的审美经验。
普通高校实施音乐文化教育,目的在于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高尚的情操塑造人”。我国自古就有“闻其乐而知其德”、“以乐观德”的论述,审音乐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之处,正在于音乐的声音形式同人的内心生活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音乐的审美优势在于培养人的审美情感,学生之所以从音乐作品中感受到政治、道德、伦理方面的影响,主要是音乐中的情感对他们发生了巨大的作用,而审美情感往往和人们的道德情感相联系。欣赏和理解好的音乐作品,如优美的旋律、生动的唱词、高超的演奏技艺等,能够愉悦人的情感、引起共鸣,高雅的音乐还能够激励人心、振奋精神,可以使大学生在触景生情、借物咏志的音乐旋律中,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等受到洗礼和提高。因此,对高校学生中实施音乐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人格,陶冶心灵,塑造高尚的精神情操,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转
其次,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智力包括感知、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音乐思维是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音乐对人的大脑的启发作用,主要是通过音乐对大脑右半球的刺激来实现,进而对人的精神状态和意志心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塑造具有伟大的力量。
凡是杰出的科学家,都有很好的空间想象与形象思维能力。据统计,世界上多个领域的1000多位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中,百分之七八十都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爱因斯坦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和钢琴手,他对古典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很高的造诣。1905年,他发明狭义相对论时,正是在弹钢琴时突然灵感来临,便连续工作了两周而完成的。后来他曾说:“没有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在哪一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他甚至认为“艺术使他比从物理那里获得更多的东西”,“从艺术而获得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曾谈到:“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蒋英的歌声让我豁然开朗,受到启发。这是艺术对科学的促进作用。”美国两千多所大学中,就有一千三百多所大学设有音乐学院和音乐系,因此,音乐艺术对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思维方式的拓宽、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再次,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的青春期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稳定,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健康的心理品质对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通过欣赏音乐影响学生的情感,从而直接作用于他们的心灵,在音乐美感的愉悦和享受过程中,使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学生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就必须使其生理健康与心理、精神上的健康达到和谐统一。
基于以上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作用,不少高校已经明确提出了“崇尚品位”的校园音乐文化建设方向,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坚持“以音乐教育活动为龙头,努力提高师生的音乐素养”的方向,积极开展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例如:开设音乐欣赏课、举办校园艺术节、进行爱国主义合唱比赛、校园原创歌曲大赛、建立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举办高雅艺术、古典音乐进校园活动,邀请艺术家到校园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音乐艺术交流,组织合唱队、舞蹈队、铜管乐队、交响乐团,运用各种表演形式给学生以自我表现的空间,达到认识自我、增强信心、满足学生精神需要、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如何从高校各类学科教育的高度上认识音乐文化建设的独特功能,从音乐文化建设的发展上看待高校在引领社会发展先进方向的作用,是需要我们长期而深入思考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志军,《对加强高校音乐文化素质教育必要性的探讨》,现代教育科学,2003-6〔总第175期〕。
在教学现状上,“非师范性”现象在高师钢琴教学中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虽然也承认一般钢琴专业训练与师范钢琴专业训练有所区别,但在教学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倾向一般钢琴专业训练,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没有把知识、技能技巧的学习和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起来,贯穿在学习过程中,而且,在时间安排上将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分开,学生在大部分学习时间里很少主动意识到自己的未来角色及其与现在学习的关系,从而模糊了培养中等学校音乐师资的总体目标,后果是所培养的师资质量下降和人才的流失。因此,在高师音乐教育总体改革的形势下,钢琴教学改革也必须跟上。为此我们结合在教学中的实际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为喜爱钢琴音乐的学生提供一点思路和参考。
一、首先认真进行各种基本练习
学习弹琴不止是学习弹奏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理解音乐,表现音乐,需学会在钢琴上通过自己的弹奏来表达一定的情景,感情以及思想。要做到这些具体说来就是要让钢琴发出圆润、饱满、结实的声音,要能弹出连、断、挑等不同性质的音。高师学生多为成年人,通常认为成年人的手臂僵硬,不管用什么弹奏方法,弹出来的声音听起来总有些僵硬,缺乏美感,因此,只要能弹出声音就行了。我认为虽然高师生年龄确实偏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在钢琴学习上没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和希望,正因为成年人的手臂比较僵硬,更应当学会放松,这可以减少其因年龄偏大而带来学琴上的不便。学会放松是“重量弹奏法”的关键,要掌握这种正确的弹奏方法,首先要学会手臂、手腕和身体的放松,弹奏时动作要协调,避免一切多余的动作。要充分发挥生理上的自然重量,节约用力,在放松的前提下,进行积极的手指训练。对年龄偏大的学员来讲,不要对学琴缺乏信心,良好的“重量弹奏法”将会帮助你走上钢琴演奏之路。它的音色应该丰满而富于弹性的,可参考下面方法进行练习:先从断奏入手。掌握断奏的关键是手臂自然垂落与手指支撑的相互结合。
二、加强学生了解钢琴的表现力
欣赏钢琴音乐作品,首先是听的问题。音乐作品是靠演唱、演奏进行传播的。传播手段都有一个“演”字,所以音乐是表演的艺术、表现的艺术。谈到表演、表现,我们就应该了解什么是表演?其实,钢琴的表演和其他舞台艺术一样,都是一种艺术创作。而这种艺术创作是靠情感和乐器来进行艺术生产的。也可以说,它是靠技术和表现力来进行艺术创作的。解决了技术之后,就必须具备优秀的表现力。艺术产品是精神产品,产品的优劣就要看表现力(艺术的再创造)如何了。有了优秀的表现力,在表演过程中才能有激情洋溢的创作热情与理智,以及自我控制结合起来,才能在演奏中做到真与美的交融。许多从事艺术的人都知道,艺术审美的第一位就是感觉,艺术生产的第一位也是感觉。钢琴演奏表现力的第一位,我认为还是对音乐的感觉。 因此,具备优秀表现力的人,一定有非常好的乐感。音乐艺术是感情的艺术,这种艺术也靠情感升华。钢琴就是通过旋律来表现人世间的喜、怒、哀、乐。音乐是一切艺术中最抒情的。既然音乐是表现情感,创造情感的艺术,那么作为演奏主体的人,有了浓烈的情感,才能和演奏的客体钢琴合成一体,进行生动的演绎,艺术的再创作。除此之外,人对艺术的情感和对作品的情感都能引发持续的、高昂的竞技状态。欣赏者只有通过理性的认识、理智的分析,从更广阔的视野,在更高层次上去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才能使感受到钢琴表现力的魅力。
钢琴作为一种乐器,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它时而雄浑,时而柔美的音色,即可表现小溪流水潺潺,也可表现波涛汹涌。它蕴涵着无限的戏剧表现力,无论是花前月下,情意绵绵,还是慷慨激昂,威武雄壮,它都可以以自己不断变换的音色来体现。
三、循序渐进地欣赏钢琴音乐作品
欣赏著名钢琴曲应该不仅是觉得旋律优美,还要听出特别之处。欣赏著名钢琴曲应该也像欣赏诗歌一样要讲究方法,做到循序渐进地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