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绿色财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3 15:14:5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绿色财会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绿色财会论文

篇(1)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空前严峻,传统会计已经不能有效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绿色会计便适时而生。我国绿色会计自葛家澍、李若山(1992)引入至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从CNKI数据库查得,至2012年12月有关绿色会计的论文共754篇、环境会计论文共1952篇),尤其是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01)的成立揭开了绿色会计研究新篇章。从大量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绿色会计的理论研究还需深入,很多问题上尚未达成统一的看法;实证研究进展缓慢,多数都集中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

一、绿色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研究

与传统会计一样,绿色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也是由概念、主体、目标、对象和要素,以及基本假设、原则、确认与计量、信息披露等组成。

(一)绿色会计的概念

关于绿色会计的概念,孙兴华、王维平(2000)从其理论依据、计量单位、职能目的、核算内容及学科归属等方面进行了诠释,但冗长不易记;另有学者(孟凡利,1997;张博莉,2004)进行归纳后将绿色会计概念概括为“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这一说法常被学者们引用于阐述绿色会计的概念,原因或许是因为简明概括了绿色会计之精髓。

(二)绿色会计的主体

关于绿色会计的主体存在两种观点:政府主体论和企业主体论。二者的实质性分歧在于:绿色会计的核算责任和最终风险由谁来承担。张劲松、邰磊(2007)分别从产权角度、博弈理论角度和会计角度三个方面来分析比较认为:政府作为绿色会计的主体更加契合绿色会计的本质和发展方向,而企业自身的环境披露行为可以算作一种补充。相反,刘鹏(2012)通过对污染博弈的分析认为:只要政府负责好宏观上的调控,制定出合理的政策和运行机制,企业作为绿色会计的主体是完全可行的。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为了避免企业提供不真实的信息,政府和企业都应作为绿色会计的主体,随着研究的发展,逐渐将会计主体过渡到企业(王琳、肖序,2010)。

(三)绿色会计的目标

理论界对绿色会计的目标存在着三种比较有代表性观点:其一是决策有用观(孟凡利,1999;李建发、,2002),即绿色会计的目标是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满足其决策相关的信息;其二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张英,2006);第三种则是把绿色会计的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基本目标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最优化,具体目标为组织相应的会计核算,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李颖,2007)。这是前两种观点的融合。

(四)绿色会计的对象和要素

孟凡利(1997)认为,绿色会计的对象包括企业发生的与环境有关的所有活动,即能以货币计量的环境活动和不能以货币计量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传统财务会计的核算对象是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本运动。孙兴华、王维平(2000)认为,与传统会计相比,绿色会计的对象增加了自然环境内容,它所考虑的是除了资金之外的资源环境、整个社会生产消费以及生态循环价值,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资本运动范畴。

相应的绿色会计要素界定,出现百家争鸣。有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和环境成本的“三要素论”(孙兴华、王维平,2000);有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的“四要素论”(李芳,2009);有绿色资产、绿色负债、绿色所有者权益、绿色费用和绿色收益的“五要素论”(胡晓春,2006)。最为全面的是在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提出的,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入、环境费用和环境利润的“六要素论”(陆玉明,1999)。

(五)绿色会计的基本假设和原则

多数学者都认同绿色会计应该继承传统会计的四项基本假设,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同时又应有其特殊性。宋东亮(2005)将会计主体假设从微观扩充至宏观,货币计量假设扩充至多元化计量,还新增了环境价值假设、国家干预假设。王湘志等(2004)把持续经营假设改造为可持续发展假设,这样可以体现持续经营和环境资源良性循环的双重含义,同时,把受托责任假设、环境资源稀缺性假设也作为绿色会计的基本假设。

大多数学者认为绿色会计核算原则应在继承和发展传统会计原则的同时,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原则。孟凡利、许家林(2004)认为绿色会计应该继承传统会计的基本原则,同时满足统筹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外部影响的内部化、强制和自愿相结合特有原则。李颖(2007)认为绿色会计的独特原则体现在社会性、相对性、强制与自愿结合原则三方面。目前被提及最多的绿色会计的独特原则是:政策性原则、社会性原则、强制性和自愿性相结合的原则(陈建光,2008)。

(六)绿色会计的确认和计量

如何对绿色会计要素进行确认,多数学者都是从绿色会计要素的定义、特征、确认标准和方法等方面来进行研究的,绿色成本的内容以及绿色成本如何资本化和费用化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于敏(2009)从环境资源、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损益的定义、特征、确认标准等方面对绿色会计要素进行了确认:环境负债与或有环境负债的区别是看是否具有现时义务;绿色成本是指某一主体在其持续发展过程中,因进行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而付出或耗用资产的转化形式。吴玉雪(2007)则从广义的循环成本观出发,认为绿色会计成本包括自然资源成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的总和。对绿色成本的处理方式,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若发生的绿色成本符合资产确认标准,能够提高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产的能力、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就应该将其资本化,在以后各受益期摊销;反之,则作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许家林、王昌锐,2006)

绿色会计的计量研究主要围绕着计量单位、计量基础、计量方法进行。在计量单位方面,多数学者都主张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货币计量为主,兼用实物单位、文字表述等多种计量属性。在计量基础方面,既可以采用历史成本,也可以采用现行成本、重置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和替代成本等。在计量方法上,学者们以劳动价值理论或边际效用理论为理论基础,建立了以直接市场法、间接市场法和假想市场法为内容的绿色会计计量方法体系。其中,直接市场法包括人力资本法(即收入损失法)、机会成本法、恢复费用法、影子工程法、市场价值法(即生产率法)和防护费用法等;间接市场法包括资产价值法、旅行费用法和工资差额法等;假想市场法又称意愿评估法,主要包括投标博弈法、比较博弈法、无费用选择法和专家调查法(特尔菲法)(宁福顺等,2006)。夏长会(2010)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从立体空间考虑资源的开发使用,提出了积分计量法,并就其应用进行了仿真运算。

(七)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

目前,国内学者对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研究主要集中在披露的内容和形式上。在环境信息披露内容方面,孟凡利(1999)认为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是环境问题对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二是环境质量情况、环境法规制度的执行情况、环境治理和污染物回收利用的情况等环境绩效;杨鸣晖(2012)则认为环境信息披露内容应该包括经济效益信息、生态效益信息、社会效益信息和关于或有负债的说明等方面的其他效益信息。在环境信息披露形式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存在两种类型:补充报告模式和独立报告模式,在具体披露环境信息时适用哪种学者们各有看法。孙兴华等(2002)考虑到传统会计报表无法反映资源、环境价值运动的信息,主张采用补充报告模式。李建发、(2002)基于目前我国绿色会计具体准则空缺的情况下,建议采用独立报告模式;待绿色会计具体准则制定和颁布后,再采用补充报告模式。李玉敏(2010)认为,我国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企业规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披露模式:对于小型和一些中型企业可以采用叙述性的披露模式;对于中型和一些大型企业可以采用在传统三大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项目或者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对一些大型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和污染严重的企业,应该采用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模式。

二、绿色会计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我国对绿色会计的研究逐渐由规范研究向实证研究转变,并且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披露环境信息的影响因素等方面。

(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现状分析的实证研究

学者们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现状分析的结果大体一致,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选取的研究样本的范围不同。耿佳梅(2012)研究了60家(重污染36家、非重污染24家)上市公司披露的2010年度报告、社会责任报告,根据环境信息披露内容和得分情况总结出:上市公司对环境信息内容的披露较简单,基本只披露对企业有利的信息,且大多都是历史性数据;行业间环境信息披露差异较大,重污染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状况明显好于非重污染行业。黄丽萍、宋娴(2008)选取了40家钢铁行业的企业作为对象,研究发现:我国钢铁行业环境信息在年度报表中的披露少于招股说明书;披露内容分散且主要为历史信息,披露形式不规范,披露的环境信息没有连续性,总体缺乏可比性。李勤(2010)分析了2009年度5份对环境信息披露比较充分的社会责任报告,认为我国环境信息披露以自愿披露为主、强制披露为辅,定性描述为主、定量描述不足,披露的环境信息可比性较差、实用性较低、不够规范和充分,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初宜红(2012)以紫金矿业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会计处理为例,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的披露普遍存在不及时、披露内容避重就轻且披露方式多为非货币形式等。

(二)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影响因素

近几年,不少学者开始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但研究出来的结论却并不一致。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财务状况因素、公司治理因素和外部因素三大类。财务状况因素包括公司规模、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等;公司治理因素包括独立董事比例、股权集中度、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审计委员会的设立等;外部因素包括法律法规、公众环保意识、社会舆论监督等。在财务状况因素方面,公司规模大的上市公司会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即公司规模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李晚金等,2008;何丽梅等,2010);盈利能力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之间,有的学者认为是正相关(封思贤,2005),有的学者认为是负相关,但是影响并不显著(何丽梅等,2010);资产负债率与环境信息披露呈正相关关系(张俊瑞等,2008),何丽梅等(2010)认为资产负债率与环境信息披露负相关,但并不显著,而李晚金等(2008)认为资产负债率不影响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在公司治理因素方面,李晚金等(2008)认为法人股比例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直接控股股东性质、股权集中度、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二职合一及独立董事比例等因素对环境信息披露没有显著影响;蒙立元等(2010)同意独立董事比例对环境信息披露没有显著影响,但认为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董事持股人数比例、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二职合一是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影响因素;与前面两位观点不同的是,阳静(2008)认为独立董事比例对环境信息的披露影响重大。至于外部因素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关系,何丽梅等(2010)认为外部监管和压力较大的上交所上市公司披露水平明显好于深交所,由此说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受相关监管和外部压力的影响显著;张彦、关民(2009)对诸如政府环保投入、公众环保意识、区域经济水平和社会监督水平等外部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因素从整体上来说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是负相关的,其中,政府环保投入、区域经济水平、公众环保意识、社会监督水平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关系分别是显著正相关、显著负相关、无显著影响、无显著影响,这些足以说明现阶段我国企业环保工作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三、绿色会计研究成果的评价

绿色会计在我国的研究已经初显成效。多数学者都赞同绿色会计的理论框架是建立在传统会计之上的;报告模式也有多种选择,补充报告模式、独立报告模式或者二者兼容;信息披露方面,则尤为突出环境信息的披露,形式则更加多样化。但目前的绿色会计研究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很多问题的认识存在相当大的分歧,尽管我国绿色会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总体上表现为:理论研究滞后,实务方面进展缓慢。

要怎样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这是学者们长期坚持绿色会计的研究的动力之所在。我们只有坚持以理论来促进实践、以实践来丰富理论,这样才能推进绿色会计在我国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孙兴华,王维平.关于在中国实行绿色会计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0(5):59-61.

[2]孟凡利.环境会计的概念与本质[J].会计研究,1997(12):45-46.

[3]张博莉.浅论我国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J].现代会计,2004(2):40.

[4]张劲松,邰磊.环境会计主体分析[J].会计之友,2007(4):7-8.

[5]刘鹏.对当前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的几点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200.

[6]王琳,肖序.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现实困惑与前景展望[J].财会月刊,2010(3):5.

[7]李建发,.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现状,需求与未来[J].会计研究,2002(4):45-50.

[8]张英.构建我国环境会计体系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7-31.

[9]李颖.我国绿色会计核算的若干问题探讨[J].现代会计,2007(6):26-29.

[10]李芳.论环境会计要素确认,计量与披露[J].企业技术开发,2009(2):119-121.

[11]胡晓春.绿色会计的要素确认及计量[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9-132.

[12]宋东亮.关于我国环境会计基本假设的研究[J].现代会计,2005(3):28-29.

[13]王湘志,林华,盘晓娟.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J].零陵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04(2):75-76.

[14]许家林,孟凡利.环境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21-122.

[15]陈建光.关于实施绿色会计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外资,2008(7):98.

[16]于敏.环境会计核算问题探讨[J].财会月刊,2009(21):5-6.

[17]吴玉雪.关于企业绿色成本及绿色会计核算问题探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1517-1519.

[18]许家林,王昌锐.论环境会计核算中的环境资产确认问题[J].会计研究,2006(1):25-29.

[19]宁福顺,邵周元.环境会计计量方法简介[J].财会月刊(综合),2006(3):44-45.

[20]夏长会.绿色会计计量新模式:积分计量[J].财会月刊,2010(3):46-47.

[21]孟凡利.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J].会计研究,1999(4):22.

[22]杨鸣晖.绿色会计问题探讨[J].中国市场,2012(13):82-83.

[23]孙兴华,王兆蕊.绿色会计的计量与报告研究[J].会计研究,2002(3):56-57.

[24].李玉敏.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框架[J].绿色财会,2010(2):8.

[25]耿佳梅.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J].知识经济,2012(6):132-133.

[26]黄丽萍,宋娴.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问题探讨[J].价格月刊,2008(12):70-72.

[27]李勤.谈完善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J].财会月刊,2010(36):16-18.

[28]初宜红.上市公司环境会计应用探讨——以紫金矿业为例[J].财务与会计,2012(3):33-35.

[29]李晚金,匡小兰,龚光明.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沪市201家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3):47-51.

[30]何丽梅,侯涛.环境绩效信息披露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经验证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99-104.

[31]封思贤.公司业绩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5(6):89-93.

[32]张俊瑞,郭慧婷,贾宗武,刘东霖.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化工类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5):32-38.

[33]蒙立元,李苗苗,张雅淘.公司治理结构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关系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0(9):20-23.

[34]阳静,张彦.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08(11):91-92.

[35]张彦,关民.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外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6):103-106.

作者简介:

篇(2)

绿色会计的产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基于环境资源瓶颈及生态环境破坏等社会经济现实问题,在利用会计方法核算环境问题时,将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对象,借助于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对企业的环境资源进行适当的货币计量和重要性判断,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的影响,绿色会计应运而生。建立实施绿色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从发达国家绿色会计发展的经验看,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是绿色会计能否真正实施和快速发展的关键。本文就政府在绿色会计发展中的作用、问题和建议进行初探。

一、政府要在绿色会计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政府必须而且有能力、有责任在绿色会计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一)政府有责任主导绿色会计发展,更好地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首先,资源的粗放、浪费性使用,使自然资源日益匮乏。1980年以来,我国的能源总消耗量每年增长约5%,是世界平均增长率的近3倍。其次,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承载能力不断削弱。环境问题是工业化进程的伴生物。我国一些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因此,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已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紧迫性问题。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要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国家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国家的长远战略选择。绿色会计是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能够引导和监督企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因此,政府有责任主导绿色会计发展,更好地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多。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把一些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转移到我国,致使国家蒙受长期的损失。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制定严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法规和环保标准,由此产生了绿色壁垒,给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设置了障碍。作为国家利益的代言人,政府应该高度重视绿色会计,以便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维护自身权益,促进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二)政府有能力在实施绿色会计的发展中担当主导角色

政府在推动绿色会计时,扮演着主导角色。以日本为例,日本绿色会计就是由政府通过持续的企业调查、咨询专家意见等来推动的,首先设立了“环境会计制度纲领”、“统一遵循准则”,并提出了“发展环境会计系统2000年报告”,推动日本企业掀起了实施绿色会计的。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大部分资源都集中在国有企业。这就决定了政府可以通过对企业绿色会计进程的推动,来达到环境治理和资源合理利用的最终目标。我国的绿色会计体系在21世纪初逐步建立,2001年3月国家成立了“绿色会计委员会”,2001年6月中国会计学会又成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绿色会计发展已迈出了重要一步。

二、政府推动绿色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政府对绿色会计推进重视不够,对绿色会计的研究不足,对绿色会计制度的建设不足,对经济主体未能进行全面的计量考核和奖惩监督,导致各部门没有形成合力来推动绿色会计发展。

(一)政府对绿色会计缺乏足够重视

美国早在1992年,就认为环境会计将带给企业正面影响,环保署便开始环境会计计划,针对绿色会计设置专门网站,陆续推出绿色会计相关的使用工具册和个案研究报告,推动了绿色会计的实施普及。美国一些企业也早就开始实施绿色会计,并社会责任报告。而在我国目前实行绿色会计的社会大环境尚未形成,我国的立法机构、环境保护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工商税务部门等都各行其责,对绿色会计的认识并未统一,有的忽视环保,只注重企业的经济利益,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甚至在生产过程中,各利益方还会发生局部与全局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上的冲突。由于传统GDP的核算方法使得有的部门并未形成绿色政绩观,因此,对绿色会计缺乏足够认识,更谈不上积极形成合力,来共同研究措施、大力推进了。

(二)政府对绿色会计研究的推动不足

我国在2001年就成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但是一直以来,社会各方对企业披露环境信息和社会责任报告的要求不迫切,致使社会和企业没有实行绿色会计的迫切需求,绿色会计依然躺在教科书里,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我国绿色会计体系的构建是在发达国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发展完善的,目前我们对于绿色会计的理论基础、会计实践方面都有很大争议,且缺乏可操作性。

(三)政府对绿色会计制度建设不够

目前,尚没有完善的绿色会计法律制度,这使得绿色会计的推进缺乏制度保障。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并不能如实披露其对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2011年,道农研究院、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用友公司等为助力企业实现可持续增长战略决策,发起了“企业绿色会计项目”,这为绿色会计实行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量化指标,但应者无几,很少有企业愿意接受该公益项目,并以会计报表的方式公布环境影响和劳动权益。政府没有以法律形式确定绿色会计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强制性监管经济主体的绿色考核,以有效防止企业的短期行为,促使其更多承担社会责任。

三、充分发挥政府在绿色会计发展中作用的建议

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绿色会计实施效果,政府就要通过各种举措来推进绿色会计发展。

(一)政府要树立绿色观念,重视推进绿色会计

1.改变传统政绩观,增强环保意识。政府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从长远和大局着手,真正认识到实行绿色会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推动绿色会计的发展,要真正从源头、从基本数据入手,在绿色会计推进中取得一些突破,而不是口头喊喊绿色GDP。

2.成立专门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会计实施规划。政府的行政优势是各种学术机构、民间组织所不具备的,强制性是绿色会计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要成立专门机构,制定绿色会计实施规划,推行环保理念,在社会和企业中形成实施绿色会计的良好氛围,促进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二)政府应加大对绿色会计的研究支持力度,推动绿色会计理论发展

1.作为推进的主导力量,政府应尽快在绿色会计理论上有所突破。要尽快成立由经济、环境、资源、会计、法律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绿色会计研究会,在绿色会计的理论基础、确认与计量、会计记录、会计报告的编制等方面达成共识,并尽快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实用方案来指导绿色会计的实践。

2.选择绿色会计推进试点,推出个案研究报告。可考虑选择部分国有企业进行绿色会计试点,先行披露绿色会计报告,督促企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要不断总结试点经验,推出绿色会计个案研究报告,并且尽快向全社会推进。

(三)政府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绿色监督有法可依

1.尽快修改《会计法》和完善会计准则。政府相关部门应将绿色会计的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其地位和作用,这是将绿色会计付诸实践的最有力的手段。要将绿色会计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统一规范绿色会计核算的对象、计量单位,并强制企业扩充报表体系,在会计报表中披露绿色会计的相关内容,以有效防止有关部门和企业的短期行为。

2.要建立相应的绿色监督制度,确立绿色考核和奖惩制度。政府各相关部门要联手进行绿色审计,考核经济主体真实的经济绩效,并从政策上鼓励积极推行绿色会计和取得成效的企业,包括减免税收和在投融资上进行支持。同时,各部门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对污染环境和资源损耗严重的企业进行相应的惩罚,只有做到奖惩分明,才能促使企业尽早考虑环境和资源成本,规范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有效推动绿色会计的进展。

(四)政府进行绿色会计等知识的综合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绿色会计的实施作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首先,政府要进行广泛的环境教育和培训,只有公众都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绿色会计的实施才具有紧迫性。政府要将环境教育从基础抓起,加大环保宣传力度,不断普及环境保护理念。其次,组织会计专业培训,对专业领域人员进行绿色会计、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等跨学科领域的培训。在大专院校增设绿色会计、绿色审计专业课,培养能胜任绿色会计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绿色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培训。最后,企业领导者是确保绿色会计顺利推进的关键,应该让他们对绿色会计的作用有正确认识,能以战略眼光推进绿色会计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陈薇.可持续发展下绿色会计在我国的推行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 陈留平,张珊珊.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会计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1(1).

[3] 丁静.“绿色会计”将会助企业发展一臂之力[N].财会信报,2011-05-30.

[4] 武琦.浅论绿色会计[J].现代商业,2009(9).

[5] 潘钧.绿色会计:原因、特点及对策[J].绿色大世界,2009(1).

[6] 张晓阳.构建我国绿色税务会计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 李宏伟.浅谈绿色会计[J].魅力中国,2008(14).

[8] 高丽.西方绿色会计发展给我国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7(29).

篇(3)

(一)机电与数控专业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在机电与数控等理论课中贯穿环保机械理念,在数控车床、数控铣床、钳工等实践课中将数控设备的噪音污染和数控加工的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渗透其中,鼓励学生积极研究。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节约实训材料,节电的习惯和合理管理利用废料爱护工作环境的良好习惯。

(二)电子专业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我国是电子电器产品、电子电气设备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今后几年我国电子废弃物的产生量将大幅度上升。电子废弃物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如果贮存、拆解、利用或处置不当,将会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电子企业的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制造、绿色回收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三)财会专业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财会专业课可结合诚信教育与节俭教育,引导学生在从业过程中把好企业财务关,做好企业参谋,减少资源浪费。

(四)烹饪专业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保障我们健康的生活,在烹饪专业课教学中要教育学生重视食品卫生,这和环境保护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教育学生在烹饪过程中注意减少油气污染和污水排放。

(五)物流专业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物流专业结合提高货物流通效率,控制物流成本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六)计算机动漫专业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教育学生使用计算机时节约用电;影视作品是宣传环境保护非常好的平台,教学中要始终向学生灌输环境保护意识,指导学生在作品中环境保护。

(七)文化课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1.语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在语文学科中要通过名人、名言、名篇,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情景教育,对一些典型课文中的环保科学知识有侧重地讲解。语文课不能只满足于进行语言训练,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尚情操。通过演讲、辩论,编写故事,写建议书等形式,把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树立环境意识,并在生活中成为保护环境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2.数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数学教师要明确数学学科在环保教育中的意义与作用,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利用关于环境的计算题或推理题等题型,对学生适当地作环境教育,有机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结合数据分析、统计、计算、绘制图表等形式进行渗透,通过具体数据使学生发现保护环境是刻不容缓的现实。

3、英语学科渗透环境教育: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结合书本有关环境保护的课文、短篇等,不但要传授学生相关的单词、词组、句型、语法等,还要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

4.物理学科渗透以下教育:振动和噪声污染、能源的利用和开发、能源与环境、提高能源利用率、电磁辐射污染、光污染的影响、放射性污染。

5.地理学科渗透以下教育:只有一个地球、人类活动对气候环境的影响、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自然资源和资源保护、能源和能源的利用、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人口与城市、人类和环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6.生物学科渗透以下教育: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学、遗传和变异与环境的关系、生物进化与环境、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7.化学学科渗透以下教育:卤素单质来源及危害、空气污染、硫化氢污染及危害、二氧化硫污染、防止大气污染、酸雨、砷污染、氨氧化物污染、氨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合成氨与硝酸工业中的污染、亚硝酸盐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磷与环境的关系、农药和磷肥与环境、硅酸盐工业中的污染及治理、电冶铝的污染、重金属污染、钢铁工业废渣综合利用、沼气、芳烃污染、石油污染、燃煤污染、煤的综合利用、卤代烃污染及危害、氟里昴、酚对水的污染、油脂污染。

8.德育学科渗透环境教育:德育课要在爱护家乡、学校一草一木,净化、绿化、美化学校的环境,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方面进行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环保的社会意识、道德意识。

此外,计算机应用学科也要渗透学科教学,计算机应用课不仅仅要成为学生掌握信息与传播知识的一门学科,而且要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环境知识,提高环境意识,促进学生们的环境素质的发展,最终促进环境的改善与保护。在计算机应用课上,通过教会学生使用因特网,让学生能更好的在网络上寻找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进行学习,也为其他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有些学生的绿色作品,教师应将其上传到网上,使更多的学生看到,了解到相关环境知识。

二、工作要求

1.学校要求每位教师人人都做环保教育的带头人,在自己任教的学科中,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地渗透环保的内容。每位教师须在每学期的教案中选择一份最能体现渗透环境教育的教案参与学校评比,并根据评比结果进行奖励以调动教师积极性,牢固树立渗透意识。

篇(4)

[ 3 ] 王喜文.日本强化ICT领域国际竞争力[N].中国电子报,2012-06-15(003).

[ 4 ] The White House. Big Data Across the Federal Government[EB/OL].[2014-08-08].http://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microsites/ostp/big_data_fact_sh-eet.pdf.

[ 5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Big-Data Success Stories: Splunk[EB/OL].[2014-08-08].http:///ve-nturecapital/2011/10/21/big-data-success-stories-s-plunk/.

[ 6 ] The New York Times. Harvard Releases Big Data for Books[EB/OL].[2014-08-08].http:///2012/04/24/Harvard-releases-big-data-for-books/

[ 7 ] Spolanka. OverDrive announces a series of “Big Data”reports[EB/OL].[2014-08-08].http://libraries.wr-ight.edu/noshelfrequired/2012/04/11/overdrive-an-no-unces-a-series-of-big-data-reports/.

[ 8 ] Xavier Amatrain,Justin flix公布个性化和推荐系统架构[EB/OL].[2014-08-08].http:///article/2013-04-04/2814767-netflix-ml-architecture.

[ 9 ] 云推荐[EB/OL].[2014-08-08].http:///.

[10] 中国科学院.李国杰院士:大数据成为信息科技新关注点[EB/OL].[2014-08-08].http:///xw/zjsd/201206/t20120627_3605350.shtml.

[11] 李奕.大数据应用方式:从数据服务、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N].中国计算机报,2012-07-09(024).

[12] Big data: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EB/OL].[2014-08-08].http:///Features/Big Data.

[13] 李晨晖,崔建明,陈超泉.大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构建关键技术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3(2):29-34.

[14] 秦晓珠,李晨晖,麦范金.大数据知识服务的内涵、典型特征及概念模型[J].情报资料工作,2013(2):18-22.

篇(5)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23903

1引言

矿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和前导性产业,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其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强化,而目前的大部分矿山企业一方面高度重视资源采掘数量和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却有意无意忽视环境保护质量和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采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事件时有发生。

在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理念的指引下,矿山企业开始关注对资源开采活动导致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成本,绿色会计或环境会计的理念和方法也逐步进入大家的视野,并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探讨了矿山企业建立绿色会计的必要性,分析了矿山企业建立绿色会计面临的各种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2绿色会计的内涵和发展历程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是运用会计的原理和方法,以货币为单位,将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以成本的形式加以计量,从而更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的一门新兴的会计分支。与传统会计只关注人工材料和能量等硬资产和成本不同,绿色会计还特别重视和强调天然生态和环境等软资产和成本,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会计领域中的具体反映。

从正式文献看,世界范围内绿色会计或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个世纪70年代,以比蒙斯和马林两位学者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为代表。1971年, F.A.Beams 在《会计学月刊》上发表《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首次提出了污染控制的“社会成本”与“企业成本”之间的转换问题,探讨了企业个体如何承担污染成本的问题;1973年,J.T.Marlin在《会计学月刊》发表《污染的会计问题》,针对如何准确、合理计量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了论述。其后,欧盟和联合国等相关机构,以及日本等国家也相继在绿色会计方面开展了大量实践活动,进行了相关研究。

1992年,我国的《会计研究》期刊发表了《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首次把西方的环境会计理论引入到中国,标志着我国也开始关注和重视绿色会计的理论探讨。此后,我国开始参加相关的国际会议和活动(1995年3月),成立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01年6月),制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条款,并对绿色会计的基础理论和方法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讨论。

3矿山企业绿色会计建立的必然性

3.1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正是因为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使得人类在用各种先进的生产工具征服和改造自然、取得辉煌工业文明成果的同时,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和激化。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人类对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和检讨后作出的明智选择。

就整个国民经济而言,我国在计算GDP时,主要关注和计量的是人类耗费“正能量”所创造的财富,而忽略了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副能量”对原本具有极高价值的自然生态的破坏和天然环境的污染——如果忽略这些成本,GDP就必然因水分太多而“虚高”;只有运用绿色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从GDP中扣除这些虚假的财富,才能获得相对客观和真实的 “绿色GDP”。

矿产资源是地质作用的产物,矿体和周围环境在长期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在采掘地下资源的过程中,必然要打破这种平衡状态——只有停止采掘,矿区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才不会发生,因此,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在于,如何在矿业经济运行过程中形成一种真正重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机制。生态和环境不是无价的,是有价的;这种价值不是不能计量的,是可以计入成本的;采用经济手段,可以激励矿山企业保护生态和环境的行为,也可以惩罚矿山企业破坏生态和环境的行为。

3.2矿山企业增强自身竞争力的要求

从我国各类矿山企业来看,在通过采掘地下资源,不断提供各种原料或原材料的同时,后备资源不足、矿山生态恶化、矿区环境污染等各种问题和矛盾越来越突出,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社会效益,并最终导致企业的自身竞争力下降。这种“一边消耗资源,一边污染环境”的矿山企业生产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需要。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矿山企业只有顺应“绿色潮流”,将“绿色理念”贯穿和渗透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企业发展和社会责任并重,真实、准确、客观地向社会披露自己在生态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担当,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进而在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

绿色会计对矿山企业的作用不仅仅是一种计量和核算手段,更重要的是促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和能力的重要工具。要考虑天然生态和环境等软成本,就必须想方设法通过科技创新、改革传统生产工艺、强化管理来降低人工材料和能量等硬成本,从而真正增强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

3.3矿山企业会计制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目前,世界范围内倡导绿色意识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许多国家都有意识地采用绿色会计,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成本进行计量和核算,但我国企业,特别是矿山企业在绿色会计的建立方面还相对滞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矿山企业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变得日益频繁,矿山企业的会计制度必须与国际接轨,顺应世界范围内会计的改革与发展潮流,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矿山企业绿色会计面临的问题及其解

决对策4.1 绿色会计理论和方法不成熟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我国绿色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是通过学习和借鉴建立的,由于起步晚,研究力量薄弱,在许多重大的理论和方法问题上还存在争议,还未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与方法体系。首先,绿色会计要素确认比较模糊,学术界有“三要素说”、“四要素论”等,跟传统会计的“六要素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还存在不少尚需对接的问题。其次,绿色会计的计量方法尚不完善。传统会计关注的人工材料和能量,是产权明晰的硬资产,其成本和收益完全可以用货币计量;而绿色会计重视和强调的天然生态和环境,是属于公有产权的软资产,其成本和收益很难甚至无法完全用货币计量。计量是实施绿色会计的重中之重,如果不解决计量问题,就无法真正实施绿色会计。

重视并加大绿色会计理论探索和研究的力度,是推行绿色会计的当务之急。国家应从战略的角度,成立国家级的绿色会计研究机构,有条件的省份也要成立省级的绿色会计研究机构,重点财经大学的会计系也要设立相应的教研机构,组织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研究绿色会计的理论和方法问题,并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探讨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间绿色会计的交流与合作,逐步提升我国的绿色会计理论研究能力和水平。

4.2绿色会计法规制度不健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现行《会计法》作为指导我国会计工作的基本准则,尚未明确涉及绿色会计方面的条款。虽然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 3号——或有事项》、《企业会计准则第27 号——石油天然气开采》中规定了土地污染修复治理等方面的环境会计条款,但从总体来看,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法制体系。

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也缺乏强制性的统一规定.大多数矿山企业出于各种目的和考虑,会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低调处理环境会计信息,以减少这类信息披露对企业可能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对环境政策的宏观调整和决策,也侵害了社会公众的环境知情权。

目前,在我国企业一味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的大背景下,建立健全绿色会计法规制度体系,以确保企业绿色会计规范有序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各相关部门可考虑共同制定《环境会计准则》,阐明绿色会计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明确绿色会计要素和项目的确认,规定绿色会计的计量和核算准则,为企业实施绿色会计提供规范和标准,防止企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各行其事。

由于违法成本较低,全凭矿山企业自觉自愿的环境信息披露模式并不可取。政府相关部门应作出强制性规定,企业环境信息在环境报告中必须充分、真实、客观地披露,不仅披露的具体内容,而且报告书的格式也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明确。

4.3绿色会计人才缺乏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绿色会计不仅是会计学的新分支,同时也涉及环境生态哲学、经济学、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等多门社会和自然学科,但由于我国的会计专业教育还局限于传统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会计从业人员也普遍缺乏相应的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知识,从而制约了绿色会计的有效进行。

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使矿山企业会计人员树立强烈的生态和环保意识,引起他们对绿色会计的高度重视。只有他们真正认识到了传统会计的局限性和推行绿色会计的必要性,才能在具体的业务工作中有意识地建立和完善适应本企业的绿色管理系统,实施绿色会计,进而逐步主动地、自愿地进行绿色会计信息披露。

其次,要对会计专业教育,特别是重点大学的会计专业教育进行改革,增加绿色会计课程,开设环境生态哲学、经济学、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等方面的选修课,使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初步具有绿色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可以考虑培养会计学专业绿色会计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最后,要加强矿山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在会计继续教育课程和内容中增加绿色会计的知识,特别是要给矿山企业会计从业人员提供相关的典型案例,提升他们的绿色会计业务能力和操作技能。

4.4绿色会计监督和审计力度不够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因为要考虑自身的社会形象,不少矿山企业一般不会客观、全面、真实地向社会和公众披露对生态造成的破坏、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情况和信息, 或者在片面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的经营观指导下,不一定能自觉自愿地执行既定的生态环保措施和政策。

政府在绿色会计的建立中起着主导作用,必须对企业实行严格、有力的环境监督和检查,否则,企业绿色会计的建立和实施将会流于形式,甚至成为一句口号。

引入第三方,对矿山企业绿色会计进行审计。有资质的社会环境审计机构,可以对矿山企业环境报告书、绿色会计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独立审计鉴定,做出审计报告,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从某种意义上说,引入绿色审计,就是对绿色会计的再监督,有助于矿山企业绿色会计的规范运行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许家林.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与创新[J].会计研究,2009(10):36~43.

[2]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0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年鉴[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3]王琳,肖序.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现实困惑与前景展望[J].财会月刊,2010(3).

[4]干胜道,钟朝宏.国外环境管理会计发展综述[J].会计研究,2004(10).

[5]肖序.环境会计制度构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6]王建明.企业绿色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5.

[7]马靴.我国环境会计现状与对策浅析[J].经营管理者,2012(11).

篇(6)

1.绿色gdp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 1国内外绿色gdp理论研究与探索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联合国、界各国政有以及一些著名国际研究机构就如何建以“绿色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索。

197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先提出了“生态需求指标”eri,试图利用该指标定量测算与反映经济增长对于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的对应关系。

    1972年,托宾(james tobin )和诺德豪斯(wil-lien nordhaus)提出净经济福利指标(net economicwelfare ),主张都市中的污染等经济行为所产生的杜会成本从gdp中扣除,同时加进去被忽略的家政活动,社会义务等经济活动。

    1989年,卢佩托等(robert repetoo)提出净国内生产指标(net domestic product ),重点考虑了自然资源的耗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1995年9月,世界银行首次向全球公布了用“扩展的财富”指标作为衡量全球或区域发展的新指标。

    1997年,constanza和lnbchenco等人首次系统地设计了测算全球自然环境为人类所提供服务的价值“生态服务指标体系”(esi )。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实践从政府层面上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1一1981),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度基本上属于mps,即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第二阶段(1982一1991),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度的转型阶段,mps与sna两种核算制度并存。

    第三阶段(1991一1995),我国正式启用sna核算体系(1968年修订)。

    第四阶段(1995一现在),sna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和向联合国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2修订)与seea体系(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过渡阶段。

1.2传统gdp的缺陷

    gdp ( 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国内生产总值,表示一国居民在一特定时期生产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gdp代表着目前世界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gdp作为政府对国家经济运行宏观计量与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进步的重要指标。20世纪60年代,随着全球性资源短缺,生态恶化问题日渐严重,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gdp只反映了经济总量的增长,即没有全面真实地反映出经济增长对资源损耗与环境退化等难以计量的社会经济发展成本,因而不能全面反映一国当前和将来的净福利变化。这一问题对当代

2.绿色gdp核算

2. 1国际上的绿色gdp实践

    上世纪90年代初,只有挪威要求在财会年报中披露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采用的计量方法,然而不到10年,许多国家已非常重视绿色gdp的实施,即从gdp中挤出水分—环境污染负债,生态赤字的资源损耗等。

    在挪威的自然资源账户中,自然资源被划分为实物资源和环境资源两大类,构建了包括森林、土地、水资源、石油、天然气等在内的一系列完整的实物资源核算体系。

    芬兰按照挪威的自然资源核算模式建立起自己的自然资源核算框架体系其资源环境核算的内容有三项:森林资源核算、环境保护支出费用统计和空气排放调查。

    法国的自然资源账户是一个范围很广的账户,描述并度量了环境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其实物账户类似于挪威的实物账户。

    1990年,在联合国支持下,墨西哥将石油、各种用地、水、空气、土壤和森林列人环境经济核算范围,再将这些自然资产及其变化编制成实物指标数据,最后通过估价将各种自然资产的实物量数据转化为货币数据。这便在传统国内生产净产出(ndp )基础上,得出了石油、木材、地下水的耗减成本和土地转移引起的损失成本。然后,又进一步得出了环境退化成本。

2. 2绿色gdp核算体系

2. 2. 1  现行的gdp核算体系

2. 2. 1. 1生产法

    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消耗

    gdp二艺各行业增加值

2. 2. 1. 2收人法

    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2. 2. 1. 3支出法

    gdp=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

2.2.2绿色gdp核算方法

2. 2. 2. 1生产法

    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消耗一资源环境损害+环保部门新创造价值

    资源环境损害=生产过程资源耗竭全部+生产过程污染全部+资源恢复过程资源耗竭全部+资源恢复过程环境污染全部+污染治理过程资源耗竭全部+污染治理过程环境污染全部+最终使用资源耗竭全部+最终使用环境污染全部。

    环保部门新创造价值二资源恢复部门新创造价值全部+环境保护部门新创造价值全部。

    绿色gdp=艺各行业增加值

2.2.2.2收人法

    绿色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绿色净效益

    绿色净效益=原有环境效益现实使用价值+改善环境效益现实使用一环保费用现实使用价值一潜在污染损失的现实使用价值。

    2. 2. 2. 3支出法

    绿色gdp=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一环境保护成本

    环境保护成本=环境治理费用+为预防环境破坏而投人的费用+给受害者补偿的费用+发展环保产业投人的费用+资源闲置的损失+按新生产要素组织方式而可能导致的损失。编辑

3.我国推行绿色gdp核算面临的问题

    

    一是矿产能源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的价值核算。这些资源的现行市场价格是建立在资源无偿占用,永续不竭基础上的,没有包含资源所有者权益价格、时间调节系数和环境调节系数,资源价格明显偏低;二是环境资源的耗减核算。因生产和生活的消耗及大自然自身的侵蚀,导致环境资源的物质总量的耗减,这些耗减意味着原有的社会财富积累的净减少和未来生产潜力的降低;三是环境资源损失成本的核算。因对环境资源的不合理耗用或缺乏有效保护措施及因对环境资源的人为污染、破坏导致环境资源质量的日趋恶化,而对整体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潜在经济损失。这些核算实现过程较为复杂,用货币计量都存在一定的技术上的困难。

    其次,是观念上的,绿色gdp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观念,它只反映出国民经济收人总量,它不统计环境污染,不统计生态破坏,不反映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绿色gdp则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综合性地反映国民的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包括生活环境的变化。绿色gdp建立在以人为本、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之上。

    除此之外,绿色gdp的核算还存在其它一些困难,如现行的gdp核算已成一种惯性,如立即停止有一定的困难,所以需要一段过渡时期,在逐步完善其技术的同时,逐步完善其管理和实施效果。

4.推行“绿色gdp”的对策和措施

4. 1推行绿色gdp要从下到上做起

    要完整、准确地核算绿色gdp值就要从基层做起,先要做好企业、事业单位的环境成本,环境效益核算,再做好区域环境成本及效益的核算,最后才能做好绿色gdp的核算。

4. 2完善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作好环境成本的计量,不仅要会计学的理论还要有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会计与自然环境的联系越来越明显,用会计处理一些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代和未来会计学发展的趋势。但是我国目前大多数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多不具备环境科学的知识。因此,要加强会计人员的环境、生态知识的培训。

4. 3建立和健全环境会计核算制度

    目前,我国还没有有关环境方面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具体规定,所以大多数企业对各种与环境业绩有关的环境成本进行会计处理时,一般直接计人管理费用或制造费用。这使得会计部门很难给企业管理层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环境信息,管理层在决策中也就无法就企业的环保措施、减少废物流产生量做出相应的反应。

    开展绿色审计,有利于对计量了环境成本的绿色会计的再监督,加强绿色审计,有助于绿色会计的创建和不断完善。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能如实地反映对社会环境的责任。政府开展绿色审计,即国家审计机关依据有关的环保法律、法规及会计准则对企业绿色会计的合理性、合法性、真实性进行审查,促使企业加强环境保护。

4. 4采取一定的国家强制手段

    国家要制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遵守。从企业的审批、注册登记到生产经营进行全过程的严格把关。从源头杜绝企业污染现象的出现,一旦发现绝不留情严肃处理,做到处理一件就一定解决一件。我国一直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70年代末就制定了(环境保护试行条例),之后又将此条例完善为《环境保护法》。

4. 5将绿色gdp产值与政府绩效挂钩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考核经济领导机构和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都是考核单纯的经济增长,而忽视了许多指标,如社会、人文、基础教育、公共设施、能耗、环境生态等,是造成经济可持续发展乏力以及环保型企业得不到重视的重要原因。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建立将一些忽视的指标补充进去,完善干部考核体系,使他们放弃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思想采取科学的、先进的经济技术措施,去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把环境污染降到最低限度。

4. 6给予企业一定的环境保护激励

    企业将环境成本记人到生产成本中,特别是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这必然使企业的总成本增加而使企业的利润减少,因此企业不会对计量环境成本充满热情,只有当企业会因此而获得一定的效益时才会调动企业的自觉主动性。如,对环境保护有成绩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减免税或一定的激励基金或一定的优惠政策,让企业在环境保护中切实得到好处,鼓励企业的环境保护行为。

4. 7实施is01400()认证

篇(7)

中国自然资源先天不足,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水体污染,城市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已对生态环境安全及人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威胁,且污染面积增加,污染领域扩大,给治理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由于现行的GDP制度没有反映出在产生利润的同时所耗减的环境资源,及造成的环境退化及破坏。也就造成了人们只关注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环境利益,甚至为了取得经济利益不惜牺牲环境利益为代价。通过绿色GDP核算,将环境资源损耗,环境恶化这些环境效应货币化,使人们深刻认识到资源有价,环境有价。

绿色GDP核算方式可以反映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之间的巨大差异,使更多的人意识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资源减少,环境恶化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让人们放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1绿色GDP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 1国内外绿色GDP理论研究与探索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联合国、界各国政有以及一些著名国际研究机构就如何建以“绿色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索。

197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先提出了“生态需求指标”ERI,试图利用该指标定量测算与反映经济增长对于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的对应关系。

1972年,托宾(James Tobin )和诺德豪斯(Wil-lien Nordhaus)提出净经济福利指标(Net EconomicWelfare ),主张都市中的污染等经济行为所产生的杜会成本从GDP中扣除,同时加进去被忽略的家政活动,社会义务等经济活动。

1989年,卢佩托等(Robert Repetoo)提出净国内生产指标(Net Domestic Product ),重点考虑了自然资源的耗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1995年9月,世界银行首次向全球公布了用“扩展的财富”指标作为衡量全球或区域发展的新指标。

1997年,Constanza和Lnbchenco等人首次系统地设计了测算全球自然环境为人类所提供服务的价值“生态服务指标体系”(ESI )。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实践从政府层面上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1一1981),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度基本上属于MPS,即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第二阶段(1982一1991),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度的转型阶段,MPS与SNA两种核算制度并存。

第三阶段(1991一1995),我国正式启用SNA核算体系(1968年修订)。

第四阶段(1995一现在),SNA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和向联合国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2修订)与SEEA体系(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过渡阶段。

1.2传统GDP的缺陷

GDP ( 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国内生产总值,表示一国居民在一特定时期生产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GDP代表着目前世界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GDP作为政府对国家经济运行宏观计量与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进步的重要指标。20世纪60年代,随着全球性资源短缺,生态恶化问题日渐严重,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GDP只反映了经济总量的增长,即没有全面真实地反映出经济增长对资源损耗与环境退化等难以计量的社会经济发展成本,因而不能全面反映一国当前和将来的净福利变化。这一问题对当代中国而言尤其值得注意。据世界银行估算,中国1995年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8%,与此同时,中国单位产出的自然资源也远高于发达国家。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加强“绿色控制”促进协调发展的报告中也指出这个指标最大的缺陷,就在于它没有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成本纳人其中。例如病人愈多,医疗产业就愈发展,GDP就愈大,所以说传统GDP指标不是以人为本的衡量指标。

1.3绿色GDP的内涵

1992年里约会议之后,可持续发展观被世界各国政府广泛认同,人们普遍意识到需要对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正,从传统意义上的GDP中扣除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从而再现一个真实的、可行的、科学的指标,即“真实GDP",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GDP",使其能更确切说明增长与发展的数量表达和质量表达的对应关系。根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的199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的理论上,绿色GDP二传统GDP一自然部分的虚数一人文部分的虚数。传统GDP仅仅衡量经济过程中通过交易的产品与服务之总和,它假定任何的货币交易都“增加”社会福利,但在交易过程中到底是增加社会财富还是减少社会财富,它并不能加以辨识,因此GDP中包括有损发展的“虚数”部分,从而造成了发展的不真实表达;与此同时,它只反映了增长部分的“数量”,尚无法反映增长部分的“质量”。

“绿色GDP”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的比重越高,表明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即为社会创造的财富越多;负面效应越低,即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排放废物或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越少,反之亦然。

2绿色GDP核算

2. 1国际上的绿色GDP实践

上世纪90年代初,只有挪威要求在财会年报中披露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采用的计量方法,然而不到10年,许多国家已非常重视绿色GDP的实施,即从GDP中挤出水分—环境污染负债,生态赤字的资源损耗等。

在挪威的自然资源账户中,自然资源被划分为实物资源和环境资源两大类,构建了包括森林、土地、水资源、石油、天然气等在内的一系列完整的实物资源核算体系。

芬兰按照挪威的自然资源核算模式建立起自己的自然资源核算框架体系其资源环境核算的内容有三项:森林资源核算、环境保护支出费用统计和空气排放调查。

法国的自然资源账户是一个范围很广的账户,描述并度量了环境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其实物账户类似于挪威的实物账户。

1990年,在联合国支持下,墨西哥将石油、各种用地、水、空气、土壤和森林列人环境经济核算范围,再将这些自然资产及其变化编制成实物指标数据,最后通过估价将各种自然资产的实物量数据转化为货币数据。这便在传统国内生产净产出(NDP )基础上,得出了石油、木材、地下水的耗减成本和土地转移引起的损失成本。然后,又进一步得出了环境退化成本。

2. 2绿色GDP核算体系

2. 2. 1 现行的GDP核算体系

2. 2. 1. 1生产法

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消耗

GDP二艺各行业增加值

2. 2. 1. 2收人法

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2. 2. 1. 3支出法

GDP=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

2.2.2绿色GDP核算方法

2. 2. 2. 1生产法

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消耗一资源环境损害+环保部门新创造价值

资源环境损害=生产过程资源耗竭全部+生产过程污染全部+资源恢复过程资源耗竭全部+资源恢复过程环境污染全部+污染治理过程资源耗竭全部+污染治理过程环境污染全部+最终使用资源耗竭全部+最终使用环境污染全部。

环保部门新创造价值二资源恢复部门新创造价值全部+环境保护部门新创造价值全部。

绿色GDP=艺各行业增加值

2.2.2.2收人法

绿色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绿色净效益

绿色净效益=原有环境效益现实使用价值+改善环境效益现实使用一环保费用现实使用价值一潜在污染损失的现实使用价值

2. 2. 2. 3支出法

绿色GDP=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一环境保护成本

环境保护成本=环境治理费用+为预防环境破坏而投人的费用+给受害者补偿的费用+发展环保产业投人的费用+资源闲置的损失+按新生产要素组织方式而可能导致的损失。

3我国推行绿色GDP核算面临的问题

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竺谈谈绿色GDP,中指出,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面临着技术和观念上的两大难点。

首先,是技术上的,GDP通常以市场交易为前提的,产品和劳务一进人市场,其价值就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它传达出来的是以货币为手段的市场价格信号。一个产品值多少钱,得在市场销售中才能确认。这就是说,市场供求规律所决定的自由市场价格,是GDP权威性的唯一来源。但是由于生产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损失就没有计人在内。简单地说就是环境的外部成本内部化有一定的困难。具体说:

一是矿产能源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的价值核算。这些资源的现行市场价格是建立在资源无偿占用,永续不竭基础上的,没有包含资源所有者权益价格、时间调节系数和环境调节系数,资源价格明显偏低;二是环境资源的耗减核算。因生产和生活的消耗及大自然自身的侵蚀,导致环境资源的物质总量的耗减,这些耗减意味着原有的社会财富积累的净减少和未来生产潜力的降低;三是环境资源损失成本的核算。因对环境资源的不合理耗用或缺乏有效保护措施及因对环境资源的人为污染、破坏导致环境资源质量的日趋恶化,而对整体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潜在经济损失。这些核算实现过程较为复杂,用货币计量都存在一定的技术上的困难。

其次,是观念上的,绿色GDP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观念,它只反映出国民经济收人总量,它不统计环境污染,不统计生态破坏,不反映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绿色GDP则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综合性地反映国民的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包括生活环境的变化。绿色GDP建立在以人为本、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之上。

除此之外,绿色GDP的核算还存在其它一些困难,如现行的GDP核算已成一种惯性,如立即停止有一定的困难,所以需要一段过渡时期,在逐步完善其技术的同时,逐步完善其管理和实施效果。

4推行“绿色GDP’,的对策和措施

4. 1推行绿色GDP要从下到上做起

要完整、准确地核算绿色GDP值就要从基层做起,先要做好企业、事业单位的环境成本,环境效益核算,再做好区域环境成本及效益的核算,最后才能做好绿色GDP的核算。

4. 2完善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作好环境成本的计量,不仅要会计学的理论还要有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会计与自然环境的联系越来越明显,用会计处理一些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代和未来会计学发展的趋势。但是我国目前大多数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多不具备环境科学的知识。因此,要加强会计人员的环境、生态知识的培训。

4. 3建立和健全环境会计核算制度

目前,我国还没有有关环境方面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具体规定,所以大多数企业对各种与环境业绩有关的环境成本进行会计处理时,一般直接计人管理费用或制造费用。这使得会计部门很难给企业管理层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环境信息,管理层在决策中也就无法就企业的环保措施、减少废物流产生量做出相应的反应。

开展绿色审计,有利于对计量了环境成本的绿色会计的再监督,加强绿色审计,有助于绿色会计的创建和不断完善。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能如实地反映对社会环境的责任。政府开展绿色审计,即国家审计机关依据有关的环保法律、法规及会计准则对企业绿色会计的合理性、合法性、真实性进行审查,促使企业加强环境保护。

4. 4采取一定的国家强制手段

国家要制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遵守。从企业的审批、注册登记到生产经营进行全过程的严格把关。从源头杜绝企业污染现象的出现,一旦发现绝不留情严肃处理,做到处理一件就一定解决一件。我国一直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70年代末就制定了(环境保护试行条例),之后又将此条例完善为《环境保护法》。

4. 5将绿色GDP产值与政府绩效挂钩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考核经济领导机构和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都是考核单纯的经济增长,而忽视了许多指标,如社会、人文、基础教育、公共设施、能耗、环境生态等,是造成经济可持续发展乏力以及环保型企业得不到重视的重要原因。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建立将一些忽视的指标补充进去,完善干部考核体系,使他们放弃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思想采取科学的、先进的经济技术措施,去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把环境污染降到最低限度。

4. 6给予企业一定的环境保护激励

企业将环境成本记人到生产成本中,特别是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这必然使企业的总成本增加而使企业的利润减少,因此企业不会对计量环境成本充满热情,只有当企业会因此而获得一定的效益时才会调动企业的自觉主动性。如,对环境保护有成绩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减免税或一定的激励基金或一定的优惠政策,让企业在环境保护中切实得到好处,鼓励企业的环境保护行为。

4. 7实施IS01400()认证

篇(8)

一、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规模的扩大,环境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大的危害。对于我国环境资源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能够有效地利用资源,另一方面应该认真治理环境污染,让优美的环境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发展低碳经济,发展环境会计,我们事不宜迟。环境会计作为现代会计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在发现经济的同时从资源、环境的角度出发,对企业各项相关的环境资源进行反应和核算,这将促使企业认真履行自身相应的环境责任,改变过去传统会计中对环境资源无节制利用的错误观念。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完善环境会计的实施条件,在我国具有深刻而现实的意义。如果照成环境污染的相关企业都能够重视自身环境会计的发展,保护环境,那么我们就可以获得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二、低碳经济环境下环境会计的发展

(一)我国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1、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助于降低我国的国际政治压力

我国在1998年5月签订于2002年8月核准的《京都议定书》虽然未曾说明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前的标准减排要求,但该协定于2012年到期,我国在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中面临着来自国际巨大的舆论压力,将给我国带来不小的政治影响,严重的话则会波及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商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一继《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会上的问题集中在了"责任共担"抑制气候变暖,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而中国走低碳经济富国强国的道路,可以使我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有更多的话语权,不至处于被动地位。

2、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提升环境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自然资源消耗量过大,生态环境有不同程度的破坏。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导致我国生态环境破坏,这严重威胁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改善经济发展过程中影响到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状况,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要求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自然生态环境状况江河日下的问题。因此,实行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降低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现有的以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求经济的高速发展的模式也将不断改变。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将不断提高与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

此外,十报告中指出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也是调整产业结构不可或缺的手段,目前,我国作为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的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以第二、三产业为主要动力,其别是工业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崛起的最主要动力。而发展低碳经济,可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的消耗总量,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工业结构的完善与升级。而且,低碳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产业结构,寻求环保、低碳、绿色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催生新兴技术产业的,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低碳经济环境下环境会计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由于自然环境资源恶化的现实状况和传统会计不够完善的实际情况环境会计应运而生,然而传统会计却难以对类似于空气、海洋等事物进行核算计量,会计核算主体并没有对这些自然资源的使用和损害记入成本,没有对其进行核算与监督。会计报表中由于不会考虑这部分的成本费用,将会使企业利润虚增,但这也是对以牺牲自然环境谋取经济利益这一不良行为的默许。

在2012年12月十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三、低碳经济环境下环境会计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用于规范环境会计的法律法规仍不完善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环境法律责任的要求,但是我国环境会计起步较晚,缺乏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有实施性、参考性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法律法规以及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另外社会各界和各类企业在早些年对环境保护意识较弱,所以自20世纪以来我国没有形成的可直接拿来使用的环境会计法律法规,在企业会计制度和信息披露的相关法规中也很少涉及环境会计相关问题。

(二)环境会计研究缺乏系统性

社会化大生产要求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原来的单一追求经济发展,转变为追求经济、社会、自然环境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要求对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环境资源、排放物、污染物等进行综合研究考察和计量,确认企业为发展经济牺牲的环境成本和得到的环境效益。

但是我国在环境会计领域的的研究还处于理论研讨中,与环境会计核算、业绩考核相匹配的会计研究系统有待完善,政府和企业未能有效了解到环境发展与经济发展中形成的环境成本,所以环境会计的系统建设方面基本上还没有最新研究。因此,环境会计在我国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实际情况下进行推行需要合理的系统性作为支持。

(三)环境会计理论的应用亟待发展

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在现在得到了很大的突破,而面对日趋严重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建设问题,环境会计的研究大多数还是停留在了理论研究上,关于环境会计的学术论文较多。研究的重点也停留在理论上,可真正运用于实践,对实务的操作性问题则缺乏系统的研究。理论和实务真正相结合的方面较少,在进行环境会计的实务操作存在一定难度,阻碍了环境会计可实施性的发展。

(四)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不完善

环境会计的核算、计量、确认和记录是环境会计有效实施的重中之重。核算环境会计的会计核算体系是环境会计得到应用的重点。而目前,没有完善的一整套系统的关于环境会计核算的指导方针、核算体系、会计计量模式;众多企业也只会把污染收费作为管理费用计入账簿。并且学术界对环境会计计量问题还没有统一的看法,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不完善,对企业在环境方面作出的支出、收益得不到有效的检查和监督。

(五)企业仍不接纳"环境会计"

环境会计通过充分强调环境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环境数量的有限性,对其做以价值参考,对环境资源予以成本计量。若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就应该受到相应的经济处罚,若情节严重者,则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但是很多年来,政府部门没有正确引导企业,使得其在进行经营活动过程中,能够将自身的经济效益与实际生态效益综合考虑,实现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进行环境会计的核算与计量,客观上要求企业将自身发展与环境紧密的结合起来,可就是这样的一种"转变",从短期看,这会增加企业核算的负担,在环境会计的计量问题上要做多的功课。而有些企业目光短浅,没有看到自然资源成本、环境影响成本、企业清洁生产、产品市场规律将会给企业未来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

四、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发展环境会计的对策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审计、税务制度

我国环境会计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部分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始将现代环境会计方面的资料和方法引入国内机关,并逐步在校园内展开了相关课程和进行相关人才的培养。但是到目前为止,只是简单的引用外国文献,并没有真正形成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环境会计法律法规,同时我国没有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

基于以上原因,政府部门应该首先考虑完善相应的环境保护体系,同时,将环境会计体系纳入法律保障体系范围内,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环境会计的使用范围,并表明违反相关法律,将受到的处罚。如将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规定列入《会计法》,并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和环境会计制度,强制各相关企业在会计实务处理中采用国家统一的环境会计核算标准。

并且要建立有效的审计、税务检查机制,为环境会计在低碳经济模式下能够正常运行创造条件。如对废气、废物排放征收环境税,对一般性废弃物污染征收成本支付税。对一些治理污染、综合利用资源的非常优秀的企业可以实行优惠税率,对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加重税收,鼓励企业对环保做出贡献。

(二)相关部门要进行监督,明确责任

我国相应的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地方政府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职责,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责,以及各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责,但长期以来以上职责在法律法规中界定不清晰、不明确,有关规定也散见于各相关法律法规,法律法规对此并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规定,造成了环境保护工作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的现状,进而阻碍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会计相关工作,明确界定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监管职责,有效落实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环境保护行政责任。

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环境保护部门也应当建立相应的监察机构和制度,为企业主要污染指标数据并提供理论支持等,要政府部门和审计机关根据环境保护部门和资源部门提供的资料对企业进行更好的监管和审核。

同时,政府应当将相关监督责任具体到各个部门,使得每个责任点有相应的负责机构,以防在发生相应的环境问题时,不同机构间相互推诿,从根本上保障环境会计的顺利实施,以实现政府部门的监察责任。

(三)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环境会计的专业人才

目前在我国国内,从事环境会计研究的主要还是相关的会计人员。他们大部分人受各自知识背景和各人研究习惯的制约,在环境会计理论方面研究相对较多,但是在环境会计实务方面和环境会计的另一分支即环境管理会计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贫乏。

并且这些人受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影响较大,研究环境会计的学者大多热衷于探讨环境会计的目标、假设、原则、对象和要素及其环境会计理论结构、框架、体系等相对空泛的命题。而对借鉴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来研究运用于环境会计实践的操作性问题则缺乏实质性的研究。

如果将环境会计不仅需要我们熟练掌握会计学、经济学等会计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要求我们应熟练掌握环境学、管理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综合知识。这就要求现阶段的大学生培养过程中,能够培养一大批懂环境会计的综合性人才,在对在校学生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加强他们对环境会计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积极加强在职会计人员关于环境会计的理论培训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四)积极宣传环境问题,进行环境会计试点推广

现阶段,我们都面临一个日益严竣问题--环境资源紧缺,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是等待相关环境会计理论完善并且成熟后才在单位相关核算中实施审核,而应该两手同时抓的方式--一手研究相关理论,完善相关体系;一手进行实践研究,两者缺一不可。

在进行环境会计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在对传统财务管理体制和其核算成本理解的基础上,同时应该积极主动去完善环境会计的核算体系,尽快出善的核算指南及相应生态业绩考核指标。在进行试点企业的选择适,应该选择业绩较好,服务范围较广的国有企业如中石油、中石化、煤炭局等企业单位,同时认真总结这些企业在施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而完善相应体系。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逐步加以推广,最终确立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主导地位。

(五)增强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

工业污染是城市的主要污染方面,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和守法意识,在防治污染方面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国家应通过加强保护环境资源的立法,加强环境保护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尤其是增强企业环境保护意识,鼓励企业实行绿色采购,清洁生产,环境会计核算,企业是国家经济的细胞,每个企业做到了绿色经营,则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可以实现的。我国企业环境保护意识薄弱,所以我们应该从根本上着手,应该加大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让环境污染企业承担对社会造成的损失,或者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

同时,政府部门应当以"教育、执法、经济杠杆"手段并行,加强企业的环保法规宣传工作。在执法过程中,注意发现环保工作做得较好的企业,组织企业之间观摩学习,交流推广环保经验,提高企业整体环保水平。同时,认真做好环保服务,在一些企业出现排污超标现象时,不是一罚了之,而是仔细观察、分析,帮助企业查找原因,协助企业完善污染防治措施。

(六)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社会审计对企业环境报告书、环境会计进行审计鉴定,做出环境审计报告,通过对环境政策、环境活动、生产经营及其他正常本职活动的环境影响、环保机构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进行审查和监控,以发现所存在的环境问题和违反环境法规的风险。

人类是经济发展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因经济发展带来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所以社会大众对环境问题最敏感,只要全国人民都动员起来采用低碳消费,抵制因资源、环境破坏而生产的产品,则视消费者为上帝的企业则会转变经营理念,实现低碳经营,则环境会计的实务操作也将指日可待。

五、结语

本文为解决当下十召开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针对我国现阶段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结合环境会计的研究方法,讨论了中国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环境会计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实施的必要性、以及对环境会计进一步有效施行的对策。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经济高效、持久、有序、平稳发展的理念在论文得到体现。具体研究工作过程中,综合运用前述的各种原则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解与探讨。

《低碳经济下的中国环境会计问题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里我只进行了小部分浅显的研究分析和探讨工作,论文尚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董凯斌.发展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道路[J] .中外投资,2010,(22).

[2]王夏静.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环境会计的可行性研究[D] .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7.

[3]邵芳.绿色会计在我国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 .企业导报,2010,(10).

[4]燕利霞.浅谈我国绿色会计的建设[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7S).

[5]莫文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及策略[J] .广西社会科学,2010,(7S).

[6]刘海英.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综述与展望[J].财会月刊,2010,(5)..

[7]张鹏.浅议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和完善[J].商业会计,2011,(1).

[8]赖建阳,鲍晓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经贸,2011,(2).

[9]曹慧婷.关于发展我国环境会计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0,(4).

[10]孙利萍.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7).

篇(9)

一、绿色证券的基本内涵及发展概述

1.绿色证券的基本内涵

所谓“绿色证券”,学术界目前尚未对其形成一个统一的界定,其最初的形成实质上仅仅是我国环保与证券相结合的一项政策,主要是指公司发行证券之前必须经过环保核查。其内容是指根据国家环保和证券主管部门的规定,重污染行业的生产经营公司,在上市融资和上市后的再融资等证券发行过程中,应当经由环保部门对该公司的环境表现进行专门核查,环保核查不过关的公司不能上市或再融资。随着环保“一票否决”政策的推广和强化,与之相关的环境信息披露、环境绩效评估也逐渐成为公司公开发行证券以及上市公司持续信息披露的要求,并纳入绿色证券的内涵,发展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绿色证券制度是环境保护制度与证券监管制度的交融。它要求政府部门在监管证券市场时引入环境保护的理念与方法,将市场主体的环境信息作为衡量其在证券市场表现的重要指标。同时,要求环境保护部门借助证券监管的渠道以履行其环境监管职责,督促市场主体切实履行其环保义务和责任。换言之,绿色证券可以说是环保主管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对拟上市企业实施环保审查、对已上市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评估并向利益相关者披露企业环境绩效内容,从而加强上市公司环境监管,调控社会募集资金投向,并促进上市公司持续改进环境表现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和实施手段的总称。

绿色证券推行之前,环保部门陆续与银监会、保监会联合推出绿色信贷、绿色保险两项政策,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以及绿色金融体系的初步框架。“绿色信贷”重在源头把关,对重污染企业釜底抽薪,限制其扩大生产规模的资金间接来源;“绿色保险”通过强制高风险企业购买保险,旨在革除污染事故发生后“企业获利、政府买单、群众受害”的积弊;绿色证券对企图上市融资的企业设置环境准入门槛,通过调控社会募集资金投向来遏制企业过度扩张,并利用环境绩效评估及环境信息披露,加强对公司上市后经营行为监管。

2.绿色证券在国内外的发展概述

绿色证券制度最早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被社会广泛接受的背景下,在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提出来的。随着近年来环境问题的凸显,发达国家上市公司越来越重视其社会责任,并有意地提高自身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企业自身形象,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开始通过立法或者标准,规范上市公司年报环境信息的披露,要求上市公司进行环境绩效报告。例如,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于1993 年开始要求上市公司从环境会计的角度,对自身的环境表现进行实质性报告。继美国开始实施绿色证券政策之后,英国、日本、挪威、欧盟等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进行了多种证券市场绿色化的尝试和探索。

相比发达国家,中国证券市场的“绿色化”起步较晚,始于2001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关于做好上市公司环保情况核查工作的通知》。随后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陆续了相关政策,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2003年,又出台了《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自此开展了重污染上市公司的环保核查工作。原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做好上市公司环保情况核查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对存在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发生过重大污染事件、主要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或者核查过程中弄虚作假的公司,不予通过或暂缓通过上市环保核查。该《规定》对核查对象、核查内容和要求、核查程序作了具体的规定。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重污染行业经营公司申请上市或再融资环境保护核查工作的通知》以及《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核查工作指南》,进一步规范和推动了环保核查工作。此外,该《通知》还规定了环保核查结论的公示制度,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地方各级政府也陆续开展了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工作,收到了良好效果。2008年1月9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了《关于重污染行业生产经营公司IPO申请申报文件的通知》,要求“重污染行业生产经营公司申请首次公开发行的,申请文件中应当提供原国家环保总局的核查意见;未取得环保核查意见的,不受理申请。”此通知被社会各界称作“绿色证券制度”并备受重视。2008年2月28日,原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的绿色证券制度的正式建立,并彰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绿色证券存在的问题

1.环保核查部门衔接及监管不力

首先,关于核查信息公开的问题,《规定》未作要求,而《通知》仅规定了对环保总局进行核查的结论予以公示,对于由省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核查的信息是否也应当进行公示,该《通知》未作明确规定。其次, 由于大部分企业的环保核查由省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而申请上市的企业多是地方的利税大户,省级环保部门是否会迫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压力而做出有失公允的核查结论,仍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再次,目前的环保核查是由环境保护部门一家进行,如何保证其核查结论的公信力尤为重要。对上市公司的环保核查涉及到证券市场主体的准入资格问题,对于企业能否顺利上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上市是市场行为,环保行政部门作为行政机构,其行政权力对市场行为的介入是否适当的问题,尚需探讨。最后,环保行政部门的核查意见对企业的利益具有重大的实质性影响,因此,如何救济的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若企业对于环保部门的核查意见不服,是否可按照《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寻求救济,目前的环保核查政策尚未解决这一问题。

2.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

通过对国外信息披露制度的研究可以看出,披露环境信息的主要是上市公司和一些大型企业。信息披露内容具有多样性,但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信息披露的形式多样,但以环境报告书为主。企业对环境信息的披露主要还是依赖企业的主动性和自愿性。政府环境管理部门、会计执业组织在信息披露中的作用明显。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对环境信息的披露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对比我国,可以发现我国绿色证券信息披露目前上存在一些问题:

(1)信息披露内容不规范、不全面。目前我国已开始有环境披露制度,但主要集中在申请上市的企业或重污染企业,并且通过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情况调研发现,目前大部分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内容还非常不规范不全面,所披露信息主要为企业环保认证、环境风险、财务信息等,其中包括关于环保投资、资源利用、税收优惠等,而尚缺乏关于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污染物治理措施及效果、环保负债及收益等公众关心的重要信息。

(2)信息披露缺乏统一标准。信息披露内容不规范、不全面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2003年起,国家对上市公司的环境保护要求力度加大,并先后出台了《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以及《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公开的范围、公开的方式和程序等进行了要求,但对公开是否强制、哪些企业哪些情况下可自愿公开、哪些企业哪些情况下须强制性公开以及公开的内容等并未做细致的规定,导致目前企业信息披露仍不统一规范,且实用性较差。

(3)信息披露形式较为单一。虽然在《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公开办法中规定了“自愿公开环境信息的企业,可以将其环境信息通过媒体、互联网等方式,或者通过公布企业年度环境报告的形式向社会公开”,但在实践中,企业大都通过企业网站或公司年报等形式公布信息,报刊、多媒体等方式应用极少。

(4)披露信息内容陈旧,连续性不强。通过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很多企业的披露信息不够及时,或信息内容已过时很久,并不能体现本年度或本季度的环保信息;同时披露信息缺乏连续性,因此也就达不到通过信息披露帮助公众及股民了解企业环境保护实施情况并决定是否选择这家企业进行购股投资等的目的。

(5)缺少对公开披露的环境信息的鉴证。萧淑芳等在对1000家公司的年度报告的分析过程中发现,在审计报告中完全没有涉及到环境披露方面的内容,而在报告的其他地方也没有发现对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的鉴证。这点反映了我国环境信息披露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须加强对环境信息质量的鉴证。

3.持续改进机制欠缺

2003年,我国出台《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对重污染企业申请上市和再融资两个环节提出了环保核查的要求和规定,但对于上市或融资后的时段却是一块空白,并没有环境保护持续改进的机制,环境绩效评估只是在国际上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国内并未形成制度化的机制,推广并不普遍。

(1)欠缺适于我国国情的评价体系。诸多国际组织都将一些先进的环境管理手段应用于中国,以帮助中国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改善环境质量。环境绩效评估就是国际上广泛应用的环境管理手段之一,以评估环境政策实施后的环境效果。亚洲开发银行(ADB)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先后在中国的云南省和国家层面就环境绩效开展了评估。2007年12月,亚行又启动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战略框架(Ⅲ)项目,该项目将在“压力――驱动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框架下进一步推动次区域的环境绩效评估,并在中国将评估区域扩展到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但就我国而言,目前并未有一套适于中国国情的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持续改进评价体系。

(2)欠缺上市公司持续改进评价机制。2005年,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导致100吨左右的苯类污染物进入了松花江水体,造成严重水环境安全事故。2011年初大连大孤山新港码头附近中石油的一条输油管道发生爆炸起火,灭火使用的500多吨泡沫及20吨干粉再加上泄漏的原油污染了至少数百平方公里海域。由此可见,上市公司不仅在申请上市和再融资两个时段,而且在上市或再融资后的环境情况对环境和社会也十分重要,诸如此类环境污染事件一旦发生,将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造成重大且长期的影响。建立对各个时段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持续评价和改进的机制,才是避免重污染企业等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上市公司出现环境问题,推动其不断在节能减排上做出新成绩的有效途径。而上述事件的发生,正说明了目前重污染企业上市后的环境保护持续改进机制尚有所欠缺,通过环保核查后的评价和改进机制十分必要。

三、完善我国绿色证券制度的对策建议

由于绿色证券主要是政府部门行政推动的结果,目前尚处于政策性探索阶段,其在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面临许多问题,正确认识并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才能更好地运用绿色经济杠杆,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经济结构的良好转型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转变。

1.完善上市公司的环保核查制度

目前,国家对上市公司在申请上市和再融资两个时段要求进行环保核查,但证监部门的人员对环保知识了解很少,环保部门拿出的核查报告对企业能否申请上市或再融资成功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此重要环节亦缺少监督管理。因此,可以设立环保核查监管部门,并对证监人员进行一定的环保培训,对于重污染企业的主要污染物防治、排放标准、治理措施等做到一定的了解,有助于协助环保部门完成环保核查,同时对环保部门起到监督的作用。

2.建立基于动态评价的绿色证券持续改进机制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础,同时也更容易造成环境污染重大事故。因此,对上市公司的环境效益把好关是防治重大环境污染发生的有效措施。然而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的要求仅针对申请上市和再融资两个环节,缺少上市后其他时段的环境绩效评估和持续改进机制。

3.完善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对于督促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保护证券市场投资者的利益和防范环境风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据环境保护总部副部长潘岳的说法,2007年之后要重点推进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加大公司上市后的环境监测。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以《公司法》、《证券法》为主体,以证监会的一系列关于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准则为具体规范的较为完善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基本框架,以及首次披露(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 、定期报告(中期报告、年度报告)和临时报告(重大事项报告)三部分组成的信息披露制度。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一信息披露制度中尚未专门包含环境信息的披露。国家环保总局2008年2月22日的《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上市公司重大环境事件的临时报告制度,对重大环境事件予以明确界定,这一临时报告制度也应纳入到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中。在我国当前的环境会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应当要求企业(主要是重污染行业的上市公司)定期编报企业环境报告,专门披露上市公司在报告期间内的环境信息,其报告内容可参考发达国家的环境会计报告制度。此外,还可借鉴上市公司的其他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在按照要求公开其财务报告的同时,披露其在该报告期间内发生的与环境有关的重大事项。环境监管部门应当加强与证券监管部门的进一步合作,环保部门应及时向证监会通报并向社会公开上市公司受到环境行政处罚及其执行的情况,公开严重超标或超总量排放污染物、发生重特大污染事故以及建设项目环评严重违法的上市公司名单,由证监会按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办法》的规定予以处理。对未按规定公开环境信息的上市公司名单,也应及时、准确地通报中国证监会,由中国证监会按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办法》的规定予以处理。

4.建立上市公司的环境绩效评估制度

所谓绩效,一般理解为成绩、成效,指从过程、产品和服务中得到的输出结果,并能用来进行评估与目标、标准、过去的结果等进行比较。绿色证券要求上市公司加强自身建设,培养普遍的社会责任感,在严格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同时,努力做好环境绩效评估工作,以减少利益相关者的投资风险。我国环境绩效评估制度的建立应当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组织研究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选择比较成熟的板块或高耗能、重污染行业适时开展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试点。要在试点上市公司中,运用绩效管理的理论,对其进行全面的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一个闭环的管理流程,主要环节为绩效计划――绩效评估――绩效诊断与反馈――绩效再计划。证监部门和环保部门要通过与上市公司持续开放的沟通,使上市公司达到绿色证券的要求,并推动管理部门和上市公司做出有效的行动以保证绿色证券的目标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绿色证券在我国已经初具雏形。但是,由于目前尚处于政策性探索阶段,距离构建起成熟的制度还很遥远。当前环保行政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最需要做的,应当是尽快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的具体实施办法,加快推进试点工作,并借鉴国际上的先进制度,不断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绿色证券制度。

参考文献:

[1]别智.“绿色证券”――污染减排的助推器.环境经济,2008年第5期

[2]张澄澄.关于推行绿色证券的思考.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9期

[3]阳露昭,张金智.建立我国绿色证券法律制度研究.学术交流,2008年第11期

[4]陈植雄,彭敏玲,曹裕.积极发展绿色金融的现实意义及策略探析.金融经济, 2007年第12期

[5]焦若静.美国、日本两国企业对环境信息的披露.世界环境, 2001年第3期

[6]黄勇.绿色证券促企业环境友好――国际经验为中国环境经济政策实施提供借鉴.中国环境报, 2008年2月29日

[7]孙喜平.上市公司环境治理的现状与对策.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8]葛兆强.循环经济、环境金融与金融创新.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9]闫天池,张庆龙.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导向:现状评析与质量改进.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10]黄琳.浅析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财会,2009年第6期

[11]杨莉.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现状及对策分析.商场现代化,2007年12月(中旬刊)

[12]王珍义等.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2006年年报业绩前50名的公司为例.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2期

[13]徐建荣.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财金研究,2009年第13期

[14]王珍义等.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研究――基于纺织业的实证.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第4期

[15]唐久芳,飞.环境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化工行业的经验数据.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5期

[16]钱水苗,郭蔚冉.论中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其完善.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年第7期

[17]季建邦.论绿色证券制度的完善.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7期

[18]蔡芳.环境保护的金融手段研究――以绿色信贷为例.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年6月

篇(10)

一、环境问题与环境会计

(一)环境问题与环境会计在环境与社会经济领域,有再次重要的国际会计具有里程碑性质:一次是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与环境会议,另一次是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这两次由世界各国元首或政府首脑参加的会议之重要性在于,人们开始认真思考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以及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问题成为政府议事日程中的重要项目之一,各国在解决环境问题上开始协调行动。

在近30年中,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各阶段都有若干主要标志:第一阶段,1968年罗马俱乐部发表著名的《增长的极限》一书;1972年联合国举行人类环境会议。第二阶段,1987年被确定为欧洲环境年;联合国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第三阶段,1992年联合国举行环境与发展大会;英国政府著名的《绿色经济计划》。第四阶段,英国颁布世界上第一部有关环境管理制度的国家标准文件BS7750,欧共体颁布第一部有关环境管理和环境审计制度的国际性标准文件EMAS;国际标准组织开始起草全球性环境管理和环境审计的标准文件ISO1400系列。由上所述可见,国际上对环境与经济、环境与社会之关系问题的关注,正在日趋具体化和标准化。

在环境会计领域,首先进入实务的是环境信息披露(环境报告),即披露公司各种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信息。在80年代中期,首先提出的披露方式是在公司年度报告中的“管理分析与问题讨论”部分,以后成为年度报告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并最终成为独立的年度环境报告。最近几年中,联合国关于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的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对跨国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问题作了连续的追踪调查和分析,并将其作为每届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秘书处每年的国际会计与报告专题年度评论,在1996年就是以环境会计作为主题。

以斯堪的那维亚(北欧)航空集团公司(SASGroup,由瑞典、挪威、丹麦三个国家的若干航空公司组成,均为上市公司)为例看,1995年SAS单独编制并其第一份年度环境报告,该报告涵盖其航空运输业的机场、机上贸易业务的相关环境信息(旅馆业务的环境信息另外处理),与公司的年度报告同时。这份年度环境报告的内容非常详细,主要包括:(1)SAS的环境战略;(2)SAS在飞行,机上服务,地面服务的各种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平衡表,分为投入与产出两方);(3)总裁就环境事项的年度总结;(4)董事会就环境事项的年度总结;(5)分别各种业务的环境信息;(6)对大气影响的专题分析;(7)公司环境管理实务;(8)为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而进行的新技术开发工作;(9)各种有关的知识栏目;(10)公司环境管理机构及通讯联系,等等。

我们知道,公司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其年度报告,其中与财务会计有关的内容均需经过注册会计师进行独立审计并出具审计意见书(审计报告)。由此,对于公司的环境信息(特别是与财务会计有关的环境信息),就顺理成章地提出了环境会计法规及环境审计问题。

(二)环境会计与相关法规当环境信息披露(环境报告)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除了引伸出环境审计问题以外,也引伸出了对公司在环境治理、保护、预防、管理等方面费用支出的会计处理(包括确认、计量等)问题。环境会计问题较之环境报告要涉及到更多的方面,如环境会计对象、环境会计基本原则、环境成本计量等,并且最终会落实到是否需要专门订立环境会计准则。可以说,环境会计问题是目前会计界面对着的最大的挑战之一。其困难之处在于,既要适应不断增加、变化和完善着的环境法规(国际的、国家的、地方的),还要建立和健全有关的会计标准,同时还与环境核测和计量技术有关。

二、环境成本之界定及计量

对于环境成本,很难给予精确的定义(从国内外文献资料看,讨论环境成本时往往有其特定的立足点),可是在会计领域讨论成本项目,又不能不给出较为明确的界定。这里首先从不同的视角对环境成本概念加以阐释,进而讨论其确认与计量。

(一)不同空间范围的环境成本不论怎样界定环境成本的内容,从一个企业看,总是可以区分为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这种区分是基于当期(会计期间)是否由本企业承担可计量的环境成本。这里的“是否应当由本企业承担”,并不是一个会计问题,而是一个法规问题。内部环境成本指应当由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包括那些由于环境方面因素而引致发生,并且已经明确是由本企业承受和支付的费用,比如排污费、环境破坏罚金或赔偿费,环境治理或环境保护设备投资,等等。

内部环境成本与外部环境成本相比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其已经可以作出货币计量(尽管并非一定合理和精确),从而才可能作为内部成本。外部环境成本是指那些由本企业经济活动所引致但尚且不能精通计量,并由于各种原因而未由本企业承担的不良环境后果。正是由于对这些不良环境后果尚未能作出货币计量,所以尽管已经被认识,却不能追加于始作俑者,因而还不能称之为会计意义上的“成本”。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环境质量确实已经受到了影响甚至破坏,即事实上已经发生了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的“内部”、“外部”之分,并不是绝对的,对此可以从下述几点理解:

第一,某些情况下内部和外部环境成本同时并存。譬如“排污费”是由于本企业向外部排放有害气体、污水中废弃物质而向环境管理机构交纳的费用,由本企业负担,因而属于内部环境成本。但是外部环境成本亦同时存在:从数量上说,计算交纳排污费是按照环境管理机构制定的标准,在实务中,这种标准往往偏低,不足以弥补环境污染引致的各种损失。从性质上说,即使全部排污费都用于治理环境,也存在污染和恢复之间的一段滞后期。在这段时间内,环境污染的破坏作用已经漫延开来并导致新的更大的环境成本。

第二,某些情况下内部环境成本会早于或晚于外部环境成本而发生。譬如,本企业考虑到某经济事项对环境的潜在损害可能性而提取准备金,在会计处理中先发生了内部环境成本,而外部环境成本此时尚未发生。再譬如,对环境污染受害者的赔偿金,往往由于法律程度而耽延一段时间,而会计处理总是要等到实际赔偿时才作为内部环境成本,这时显然已经晚于外部环境成本。

第三,从会计配比原则讲,外部环境成本最终都应当转为内部环境成本。但是在会计实务中,两种环境成本之间既存在“转化时间差”,还存在“转化数量差”。而且象空气污染导致酸雨以及生态破坏等引发的社会环境成本,几乎不可能做到“会计配比”。因此,究竟外部环境成本在多长时间内和有多大比例可以转化为内部环境成本,取决于环境法规的完善程度及环境会计标准的可操作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法规的建设与环境会计体系的建立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

(二)不同时间范围的环境成本

着眼于对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与其实际发生的时间吻合性,可以将环境成本作三种类别划分:过去环境成本,当期环境成本及未来环境成本。换句话说,在会计期间内作为环境成本而确认处理的有关费用支出项目,其所补偿的可能是以前的环境损失,也可能是当期环境损失,还可能是预见到的将来环境损失。

1.对过去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指本会计期间内发生的环境性费用是基于清理以前造成的环境污染或补偿以前造成的环境损失。当具有追溯效力的新环境法规或会计法规生效时,这种会计事项就会增多(有时也可能是法律诉讼的结果)。也就是说,企业以前的经济活动在当时并未与环境法规不合,或者在当时的环境检测水准下企业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并不明显,但是在今天的新条件下情况有了变化,企业不得不为过去的负面“产出”承担后果。在会计处理中,这就引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会计盈亏是分期计算的,当期因为以前若干年的经济活动之不良环境影响而增加了了环境性费用,事实上的结果是当期的和以前的会计盈亏都不完全符合实际,那么怎样评价企业的财务业绩才为合理?第二,企业当期的经济活动及产品都可能与以前年份有所不同,如产品已升级换代,甚至已转产完全不相同的产品,这在实务中会有千差万别种情况,那么在实施会计配比原则时,当期的环境支出怎样与以前的活动及产品相对应?可见,对过去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既引发了财务会计方面的经营业绩计量甚至税赋疑问,也引致了管理会计方面的业绩考评疑问。

2.对当期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指本会计期间内发生的环境性费用是基于清理当期环境污染或补偿当期环境损失。从一般意义上说,在会计实务中不会对此产生认识上的疑问,可能存在的难点是怎样在测定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合理地分配和归集环境性费用。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备较好的的环境管理和会计计量基础。

3.对将来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指本会计期间内发生的环境性费用是基于对将来环境污染和损失进行清理和补偿的经费准备。就会计处理特点而言,这使我们联想到了各种会计准备金(如坏账准备金),因而或许可以为了叙述的方便而暂且称其为环境成本准备金。

在会计处理中,设立环境成本准备引出了两个问题。第一,由于环境成本准备金是以对将来不良环境影响的估计为基础,当期并没有发生真正意义上的会计支出,而环境成本准备金列为费用成本项目,会影响当期盈亏进而影响纳税,所以需要有可操作的法规依据。如果企业是以纳税以后净利润中的一部分提取作为环境成本准备金,则需要以企业内部法规(如章程,董事会或股东会决议等)为依据。第二,当期环境成本准备金的数额提取之估计,与各种经济活动或产品的配比对应,既需要环境测量标准,也需要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可见,对将来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并不仅仅是一个会计问题,还涉及到环境法规和企业规章,并且与如何判断将来的环境事务趋势有关。

会计职称论文高级会计师,高会评审,财会论文,工业企业制造企业商业外贸房地产建筑施工交通,行政事业单位,医院,学校,高校财务管理,会计教育教学论文论文写作指导。

(三)不同功能的环境成本着眼于企业所发生的环境性支出的功能,可以将环境成本作三种类别划分:弥补已发生的环境损失,维护环境现状、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的不利环境影响。这种功能分类也可以表达为基于环境支出动因的分类。

第一种弥补已发生的环境损失所引致的环境性支出,所弥补的可能是以前时期的环境破坏后果,也可能是当期的环境破坏后果。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环境损失已经发生。企业所支出的环境性费用,其目的仅在于或只能够用于弥补已经发生的损失(现实中往往不足以弥补!),而不可能形成任何资产增量或收入增量。针对实物的支出只是对因污染而导致的物质耗损的弥补,针对人的支出则是对因污染而导致的健康耗损的补偿。可见其补动性支出的明显特点。

第二种用于维护环境现状的环境性支出,与不良环境影响是同步发生的,用以维持环境现状而不致于恶化。从会计处理看,应当认识到这样两点:其一,这类环境支出虽然不会形成企业的生产能力增量,但是会形成其他资产增量或收入增量:用于环境保护设施或环境治理设备时增加了资产存量,用于环境保护人员的工薪支出则增加了人员收入。其二,当支出是针对环境保护或治理设施(备)时,本会计期间应当承担的应当只是其一部分,即会计处理中的费用化与资本化之区分问题。总起来看,这类环境支出仍然是被动性支出,但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主动性。

第三种用于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的不良环境后果的环境性支出,是发生在环境损失出现之前,并不是专门用于弥补性项目,所以属于主动性支出。会计处理中需要考虑到这样三点:其一,这类环境支出不但会形成资产增量或收入增量,而且可能会增加或改善生产能力(比如购置了有助于改进产品环境属性的设施或设备)。其二,对于形成的物持资产增量之会计处理,显然会有分期摊销或折旧计提,这时会与环境法规及会计法规有关。其三,总起来看这类环境性支出更象是一种投资行为,只是其目标具有特殊性,既不属于生产能力投资,又不属于非生产性设施投资。

三、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追踪与分配

由前所述可以联想到,在现行的会计准则框架下,对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会遇到许多疑问,不能不涉及到会计界以外的环境法规根据。毋庸置疑,环境成本的追踪与分配应当作为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一个主题,从而对环境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考虑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目前需要着重讨论环境法规和会计法规两方面问题。

第一,所依据的环境法规。没有环境法规就不会有会计意义上的环境成本。在经济社会中,利润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第一导向作用力或内在基本动力,没有来自社会的环境法规压力,环境会计不可能在企业内部自然生成。回顾环境会计在欧美发达社会的产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即使是许多自觉计量环境影响后果和披露环境信息的大型跨国公司,也是在其长远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而行事,绿色(环境保护)形象与企业长远经济利益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各个国家的环境法规都会逐渐增多。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内部的高层管理人员及财务会计部门主管人员必须对环境法规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关注其对本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影响,关注其对本企业远期及近期财务业绩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措施。

从务实的角度看,立足于环境法规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可以作这样三种判断:其一,现行环境法规。这是指那些已经由立法机构或政府部门公布并生效的环境法规。当然必须不折不扣地遵守;其二,可预见到的环境法规。这是指那些已经由立法机构或政府部门提出的草案文本(征求意见稿),其实施之日已经可以预见。企业对此应当做积极主动的准备;其三,潜在的环境法规,这是指那些虽然尚未有正式的草案文本,但是已经被人们广泛注意到,并且在专业部门,实务界及各种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刊物)成为讨论内容的环境法规题目。企业对此尚不需要在行动上有所准备,但是企业在制订长远战略中不能不予以考虑。

第二,会计法规及原则。从会计实务角度看,大多数环境法规对于会计事项处理并不具有可操作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会计界就可以因此而忽视环境法规,因为环境法规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企业经济活动,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并且必然或迟或早会落实到会计实务中。在会计实务初始阶段,对各种环境事项的处理可能做法不一,久而久之,无论从企业内部还是外部,都会提出对会计法规及会计原则的需求。

从前面所述可以归纳,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在会计方法论上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会计期间引出的资本化与费用化之划分;二是由配比性(可追踪性)引出的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之划分。

关于环境成本的资本化与费用化处理,一般而言比较清楚。企业用于环境有关项目的支出,从受益期间看总会有短期性与长期性之分,从而引出环境成本的资本化与费用化处理之划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不同会计处理的后果,即对当前及未来财务业绩的影响,以及对企业持什么态度开展环境管理活动的影响。换句话说,环境成本的资本化或费用化处理之分,其核心问题并不在于会计技术,而是在于后果判断和比较。对此,只要回顾一下研究与开发(R&D)支出在会计处理中的资本化与费用化之几十年争议,就不难理解了。

关于环境成本的追踪,在环境成本核算中,如何针对不同的环境费用起因去追踪环境成本,即针对不同的环境成本核算对象,对已发生的(会计)环境成本鉴别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并加以分配归集,这是一个会计技术问题,也是环境会计中的主要难题。

从设计思想看,立足于环境费用的可追溯性,可以对已经发生的环境费用作这样四种判断:其一,很确切属于直接费用,即费用发生动因很清楚,譬如在某种产品过程中排污量超标发生的环境费用,又譬如针对某种产品生产过程而增加的环境保护设备投资。其二,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直接费用,但不很确切,即若干种费用发生动因有所交错。譬如某种材料使用于若干种产品生产,在该种材料初加工阶段发生的环境费用,就具有这种特点。其三,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间接费用,但也与直接生产有关,譬如仓库等建筑物改建工程引致的环境费用。其四,很确切属于间接费用。对于上述四种情况,会计处理中对第一和第四很清楚,对第二和第三则比较复杂。特别在环境费用金额比较大时,怎样对之处理,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业绩和内部责任业绩评估。这时应当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费用?与哪些产品或设备有关?有没有相关的生产作业记录?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是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基础工作,特别是各种基本记录。有了完整详细的工作记录,对成本费用的追踪、计量及分配归集才会有根据。

四、环境成本管理

如同成本会计具有双重目标

生命周期评估(LifeCycleAssessment,LCA)是在环境经济问题研究中建立起来的一个特定概念,它是指这样一种环境分析体系:对一种产品,一种作业加工或一种作业活动的全过程中对环境施加的负面影响作全面分析和评论,目标在于将其减小到最低取度。与LCA类似的一些概念也常在有关文献资料中看到,包括:LifeCycleAnalysis,GradletoGraveAnalysis/Assessment,Eco-balanceAssessment,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等等。

会计职称论文高级会计师,高会评审,财会论文,工业企业制造企业商业外贸房地产建筑施工交通,行政事业单位,医院,学校,高校财务管理,会计教育教学论文论文写作指导。

作为一种环境影响评估体系,LCA包含四个组成部分:设立目标,存量分析,影响分析,改进分析。作为一种实施系统,LCA由三个阶段组成,即上述后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阶段存量分析涉及面很大,对某种产品或作业之生命过程全部环境性能源、资料以及排放物加以确认和计量。第二阶段影响分析,针对第一阶段的存量测定,测算和评估潜在的生态环境影响。第三阶段改进分析,对通过诸如产品和加工的重新设计等各种途径,减少、消除所测定环境影响的潜在可能性作出判断。

3.FCA与LA

全部成本会计(Full-CostAccounting,FCA)将产品带给环境的未来成本(如废弃物的处理)纳入会计核算范围,并追溯分配予各该产品,是一种全新的成本会计架构。就功能而言,FCA的作用在于:(1)从远期看,为公司发展战略提供完整的成本信息基础,让企业管理者对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现时成本和未来成本有清醒的了解和认识;(2)从近期看,为企业产品定价及生产经营调整,提供成本信息基础。在企业会计实务中,尽管已有企业接受全部成本概念(如英国石油公司年度报告),但是显然还看不到全面运用FCA的案例。因为企业在产品定价中以FCA信息为基础,显然不利于自身的竞争地位。所以FCA作为企业制定长期发展战略中的一种信息工具可能更为现实。这时全部成本可以从几个角度分析: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现时成本和未来成本;生产成本与环境成本。

作为FCA的一种替代,遗留物成本计算(LegacyCosting,LC)出现在了成本会计领域。LC是对企业产品及生产经营活动之环境影响(后果)的专门核算。遗留物成本包括:(1)为了将负面环境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而发生的预防性费用;(2)评估环境影响程度的评估费用;(3)修复环境损失的费用。这里,第三种涉及到的环境损失,又可以分别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来可以通过产品设计、生产、工艺使用等环节的预防措施而避免的损失(但未能避免),另一种是由意外因素导致的损失。

五、环境审计及国际“六大”的实践

环境审计(EnvironmentalAudit)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并且目前对其存有许多争议(争议不在于应不应该进行环境审计,而是在于其内容、方法和实施)。一般而言,环境审计是对任何商业性生产经营活动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及后果的系统性考察和分析评估。环境审计当然应当有其基本的法规依据,但又不仅仅限于符合法规要求。

环境审计的提出有两个起因:一是作为社会审计延伸出来的一个新的分支,主题在于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其中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当就业压力较大时,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怎样对待维护环境标准和生产增长造成的环境破坏(污染)这对矛盾。由于社会审计涉及面非常广泛,社会审计方法又缺少其特性,所以环境审计位于其中也受到了一定局限。环境审计的另一个起因是越来越多的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环境报告)。由于缺少关于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技术标准,当越来越多的大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纷纷加入到环境报告的行列中时,人们就不能不提出这样的疑问:怎样对不同公司的环境报告加以比较呢?如何看公司环境信息的可信程度呢?前一个疑问是针对环境会计(即环境会计标准或准则),后一个疑问是针对环境审计。由于公司年度财务报告是经过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公司、会计师行)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于是很自然地,会计师们也就对环境审计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我们不能不面对这样两个问题:第一,注册会计师能够担当环境审计职责吗?毕竟环境审计并不是只针对环境会计事项。第二,注册会计师对所审计的公司财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书(审计报告)并签署后,要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鉴于环境事项的复杂性和环境效应的长期性,以及环境标准的变动性,对公司环境报告进行审计并出具签名审计报告,也能承担其法律效应的责任吗?这是目前争议较大的两个问题。我们在这里不再展开讨论。,但是可以提出一些基本想法:(1)注册会计师不可能当然地具有从事环境审计工作的资格和能力,但是对与环境相关的财务收支事项则具备审计能力。(2)环境审计涉及面很广泛(不象财务收支审计那样专门化),应当由一个审计团队集体负责(不同专业的人员)。(3)对环境审计的结果(审计报告)之法律责任要求,可以分别期限,比如在几年以内承担何种责任,几年以后承担何种责任,并辅之以比较清楚的条件界限(比如有重大的法律修改就应除外)。

国际“五大”会计公司在会计和审计各方面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包括实务和研究两方面),在环境会计方面也是如此。近年来,“五大”会计公司都雇用了环境顾问,并积极开拓环境会计方面的业务和开展环境会计方面的问题研究。

ArthurAndersen(AA)会计公司开发出了一种“生态会计”(Eco-Accounting,1994,Chicago)”模型及配套软件程序。其功能在于,帮助企业对环境总成本及其主要组成部分进行确认、追踪、累积、估算及管理。该模型定义了一百多种环境活动,以成本矩阵形式组织和表达所有数据,并对所有各种主要环境活动的业绩加以计量。整个程序包含三个阶段:一是确认环境成本,二是计量环境业绩,三是分析评估并提出替代方案。各个阶段中都包含有一系列的实施步骤。AA生态会计模型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它并不试图取代现行的企业会计体系,而是一种补充和延伸。

DeloitteToucheTohmatsh(DTT)在1992年为一个全球性企业环境管理组织开发出一项“环境自我评估规划”,一方面帮助适应国际商会(ICC)的可持续发展战备,同时帮助公司优化环境改进措施。DTT还在1993年进行了一次公司环境报告实务及动机的调查(对70多家跨国公司),并了详细的分析报告。

KPMG在1992年进行的环境报告国际调查,包含十个国家的近七百家公司。据回答,有四百多家公司将环境话题融入了其年度报告,有一百多家公司编制单独的环境报告。调查表明,大多数公司都将环境信息置于年度报告中的管理分析部分。

PriceWaterhouse(PW),已经在1990、1992、1994作了数次连续性环境报告及环境会计问题调查,每次调查都详尽的调研报告,并且从调研报告之题目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其主题进展:“EnvironmentalCosts:AccountingandDisclosure(1992)”,“AccountingforEnvironmentalCompliance:CrossroadofGAAP,Engineering,andGovernmant(1993)”,

“ProgressontheEnvironmentalChallenge:ASurveyofCorporateAmerica’sEnvironmentalAccountingandManagement(1994)。”先是环境成本核算与披露,进而由环境会计实务延伸到会计准则及政府行为,再进一步将环境会计与环境管理相系。

综上所述,国际性大会计师公司对环境会计问题予以了相当大的重视,这对于推动环境会计实务和理论的发展非常重要。

六、借鉴和启示

如何考虑建立我国环境会计体

系这一课题呢?我们在前面曾经指出,环境会计实务及环境法规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更要依据技术处理方面的专业标准。环境会计的建立与发展,有赖于政府有关部门及职业团体的有组织的行为,即建立环境法律(法规),制订和实施专业标准。进入90年代以后,环境会计问题已经不再仅仅是社会团体(如绿色和平组织)和学术界所关注和探索领域,而是进展到了具有政府组织行为的行动领域。

会计职称论文高级会计师,高会评审,财会论文,工业企业制造企业商业外贸房地产建筑施工交通,行政事业单位,医院,学校,高校财务管理,会计教育教学论文论文写作指导。

1.以英美为例看政府行为

先来看英国。英国的“环境管理制度BS7750”作为一项国家标准于1992年正式颁布执行,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正式颁布实施的环境管理法规。BS7750对公司环境管理系统的开发、实施及维护都提出明确要求,督促公司实现其已确定的环境目标和政策。在环境报告方面,环境信息披露最早是作为社会责任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进入90年代以后,官方和公众接受并强化“绿色化”意识,也对公司信息披露产生了更大的压力,所以大公司纷纷在年度报告中增加环境信息部分,甚至单独编制环境报告。1996年7月11日《会计时代》介绍,根据KPMG的一项调查,披露环境信息的大公司,1994年为65%,1995年增长为77%,而最大的100家公司则全部编制和提供环境报告。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第一,众多公司编制和披露环境信息,并没有共同接受和依据的专业标准。正如《每日电讯》1996年12月19日一则短评所说,大公司的“绿色”报告中充满了晦涩的专业词汇表述。第二,目前环境报告中还缺少比较有效的财务信息,因而环境会计及环境审计都有待发展。有鉴于此,英国政府环境部在1997年2月颁布了一份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文件“环境报告与财务部门:走向良好实务”。它虽然不是强制遵循的,但作为政府部门的一份文件,自然是发挥其规范化的作用。

再来看美国。美国的环境会计法规建设分为联邦、州及地方政府三级。与环境问题有关的法规可以大体上划归两类:一类是关于环境破坏之清理与复原的责任;另一类是关于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以及与标准有联系的个人或财产损失负债。

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的会计准则架构下,企业对环境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主要依据1975年的第5号准则(SFAS5)或有负债会计,以及与之配套的财务会计准则指南FIN14。由于这两个文件都是针对一般性或有负债,所以在确认和计量(估计)环境负债方面并不具体。FASB从1989年起,指定工作小组(EITF)专门研究环境事项的会计处理,并很快提出了“EITF89-13石棉消除成本会计”和“EITF90-8污染处理费用的资本化”。按照这两份文件,环境污染的处理费用,一般都应作为当期费用支出处理(即费用化),只有在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时,才允许资本化处理:(1)延长了资产使用寿命,增大了资产的生产能力,或改进了其生产效率;(2)减少或防止以后的污染;(3)资产将被出售。以后,1993年提出的“EITE93-5环境负债会计”,要求将潜在的环境负债项目从一般的或有负债中单独列出并加以估计。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在环境会计方面也作了许多工作,特别是其组织编写的《环境会计导论:作为一种企业管理工具》一书,不但从概念上澄清了环境会计的三种含义,而且在环境成本计算、成本分配、环境会计信息应用等方面为企业管理实务提供了技术指南。证券与交易委员会(SEC)针对上市公司规则,规定其环境事项的披露要求。

2.国际组织的努力

自从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以后,许多国际组织都设立机构或工作组,研究环境问题。

先看联合国。联合国有一个关于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的政府间专家工作组(SIAR),每年开一次工作会议,环境会计是每届会议的主题之一,并且是1995年会议的核心议题。该工作组也组织专题调查,调查研究报告,内容一般集中在跨国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相关问题。SIAR的工作无疑大大推动了环境会计的推广,但其工作本身主要是讨论和调研,尚无有约束力的规则性文件产生。

再看欧共体。欧共体国家环境部长会议于1993年3月达成共识(1990年第一次提出草案),通过并了“环境管理与审计计划(EMAS)”,并于当年7月生效。在此之前,1991年曾提出了两项重要的草案“生态审计(Eco-audit)”和“生态认证(ECO-labeling)”,鼓励成员国和成员组织在“自愿”的基础上接受。EMAS鼓励成员国企业设立环境目标和政府,并由外部独立审计师验证其执行结果,为合格的企业颁发“绿色证书”。EMAS被认为是有关环境管理体系的第一份国际性标准。

最后看国际标准组织(ISO)。ISO于1993年5月成立了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计划在5年内建立若干重要标准作为一般行动指南,这就是ISO-14000系列。其中包含六方面内容:(1)环境管理制度;(2)环境审计;(3)环境标志;(4)环境业绩评价;(5)生命周期分析;(6)环境方面的产品标准。1995年,作为ISO-14000系列之一的“国际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1”和“ISO-14004”的修订稿完成,经过最后征询后正式生效(由于各国意见不尽一致,生效日期计划表一再推迟,正式颁布于1996年9月)。与此同时,三项审计标准草案“ISO-1410,ISO-14011,ISO-14012”也开始被审议。

以上所述,最重要的是欧共体EMAS和国际标准组织的ISO-14000系列。这两套国际性环境管理标准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都比较接近,但也存在很多差别,以致于已经出现了专门比较ISO-14001和EMAS所谓“桥梁文件(bridgingdocument)”1997年在欧洲和美国举办了一系列的工作会议和学术会议专门讨论研究这两个标准系列,以及环境会计和环境管理的其他问题。由此可见,环境会计和审计法规(标准)的建立,的确不是在短时期内就很容易完成的参考文献:

篇(11)

中国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4-0154-02

企业实施环境会计及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于我国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企业更好地进行环境成本管理。通过对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使企业能够以最少的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生产尽可能夺得产品,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使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是现最合理化。

(2)帮助企业管理者制定顾及环境和社会的决策。这样可以体现会计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的决策价值,调动企业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以保证实现最佳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3)有利于投资者、债权人了解企业环境情况和环保形象。投资者只有了解了企业与环境有关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债权人也只有了解了这方面的信息,才能真正把握企业的偿债能力。

1 国外的研究成果

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和探讨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比蒙斯(F・A・Beams)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马林(J・T・Marlin)的《污染的会计问题》这两篇论文为代表,揭开了环境会计研究的序幕。环境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联系,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环境资产与负债,以及环境污染、防治、开发和利用的成本与费用。分析环境绩效与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新兴学科。它是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而如今各国在环境会计研究上都取得一定成果。

1.1 加拿大环境会计的研究及成果

加拿大是在环境会计领域较为先进的国家,这可能与加拿大全国上下、各行各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有很大关系。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在环境会计方面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关于环境会计与审计的研究、环境会计与审计准则的制定及其相关的出版物。到目前为止,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已经完成并正式出版了以下几份研究报告,它们分别是:

(1)《环境成本与负债:会计与财务报告问题》,该报告涉及的基本议题主要是:环境成本与损失的认定以及资本化抑或列作当期费用问题。它的出版对于在各个领域就职的会计师、管理当局、政府有关机构等都是很有意义的。

(2)《环境绩效报告》。它所解决的问题是想为公司提供哪些和如何提供环境绩效信息提供指南。主要涉及的问题是:企业对外报告环境绩效时考虑的因素以及单独的环境报告和年度报告中的环境部分的列示、披露。

(3)《环境审计与会计职业界的作用》,该报告广泛地讨论了企业环境影响和环境绩效上的受托责任,分析了建立在这一框架内的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与审计,探讨了执业会计师如何提供环境审计服务并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建议。

除此以外,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还出版了《企业与职业界环境事务指南》、《特许会计师》、《对话》等出版物,适应一般企业与会计职业界的需求。为企业妥善地编制财务报告和环境报告、为企业加强环境管理、为会员们从事环境事务审计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指导和帮助。

1.2 美国环境会计的研究及成果

美国环境会计研究主要是从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的确认、计量与报告角度进行的。美国二三十年来颁布了一系列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和法规,主要有《清洁空气法案,及其修正案、《有毒物资控制法案》、《安全饮水法案》和《污染预防法案》等等。这些法律法规对企业的环境污染预防、降低和治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些要求的兑现相应招致了一系列环境成本与环境负债的发生。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5号公告《或有事项会计》是指导企业进行环境事项会计处理的重要文件之一,主要涉及的是如何确认或有负债与损失。在如何记录环境支出上,其新兴问题特别工作组先后发表了3份公告:《石棉清理成本的会计处理》、《处理环境污染成本的资本化》、《环境负债会计》。前两份公告就某些由环境问题引发的支出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做了说明,第三份则就环境负债的估计提出了建议。

2 国内环境会计研究的现状

(1)实证性的研究成果偏少,环境会计实务研究巫需加强。从我国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虽然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规范研究领域,实证性的偏少。另一方面,成熟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还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形成,所以目前应该加强环境会计实用性理论的研究。尽快开展环境会计实践。环境会计的实施不能等到理论成熟了才开始,而应该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

(2)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在披露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还不完善,没有建立起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框架。这一问题的存在,无疑成为制约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一大“瓶颈”,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无章法可依,已经取得研究成果也无处可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环境会计实践研究的发展。

3 我国当前环境会计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中国政府于1994年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传统的GDP统计核算方法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需要修正,而“绿色GDP”的计算和核算,又需要以微观企业的环境会计核算为基础。环境会计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引导企业对环境支出和环境成本的重视,并探索环境成本管理控制的方法。然而,我国当前环境会计发展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

(1)相关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有待健全与完善。建立和实施环境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同样也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必须得到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有关环境会计制度规则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使得环境会计的实践没有规范可循。

(2)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尤其是企业的环境资源意识较差。当前,国内全社会范围的环保意识还没有形成,公众对美化及治理环境的认识不够,导致对企业的环境保护业绩也不够重视;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造成对自然资源的严重损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各种重大的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不对外或极少对外披露企业的环境事项及由此而起的潜在风险。

4 对我国未来环境会计发展的建议

(1)推进环境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发挥政府部门对环境会计的宏观规范作用,推进环境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建设。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

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在体系、覆盖面、实施细则及可操作性等方面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使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统一的标准,增强实务的可操作性与统一性。虽然2006年2月,财政部新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中并未涉及环境会计的内容,但这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相信环境会计准则的制定只是时间问题。

建立健全会计制度,依据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有关环境会计原则设计会计制度,以指导和规范企业的环境会计核算,使其更具可操作性,便于会计人员进行环境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保证环境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并且可以实行环境会计奖惩制度。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为鼓励企业自觉保护和治理环境,政府财税机关有必要研究并订立相应的业务规则,使得环境管理涉及到的经济支出的处理有规可依,也有比较一致的评价标准。

(2)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促进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同步发展。发达国家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早,目前在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上已有经验可循。我们应在了解其环境会计发展历史、现实状况,把握其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有目的、有针对地吸收和借鉴有益于我国的环境会计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同时。要加强与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减少开发中的重复劳动,加快我国环境会计理论、实务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创造条件,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环境审计工作,另一方面在会计职业团体内部设置专门的委员会或小组开展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工作。

(3)重视环保、资源部门作用,通力合作推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环境会计是环境科学与会计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应用性学科。因此,在实践中要处理好环境会计与环境保护部门、资源管理部门的关系。实施环境会计并不是要分担环境保护、资源管理部门的部分职责,它是企业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部门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实现他们之间的通力合作,是推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前提。

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国家环保部门应对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做出技术性基础规定。如:确定强污染行业名录、协助国家立法机关建立和健全环境审核制度、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应披露的主要污染指标数据、在审计机关对上市公司进行环境审计时提供理论支持等;政府部门在制定会计法规,准则时,应参考环保部门的规定及资源管理部门提供的相关数据将环境问题纳入会计法,企业的会计部门则应按照国家会计法规、准则的规定,准确及时地对外披露本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并接受环保机关、证券监管部门和社会审计机构审核。

总之,要更好地进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工作,各部门必须既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又要加强合作,共同努力。

(4)增强公众和企业的环保意识,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素质。建立实施中国环境会计是一个跨世纪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复杂,除了需要加强法律等的强制作用外,还应调动社会各界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教育,包括加强对公众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引导设立绿色投资机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