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冠心病的护理措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 冠心病,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自尊,人际信任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化现象的加剧,老年冠心病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严重的健康危害。40岁以后,是冠心病多发的年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增加。在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是在80年代以后,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疾病患者往往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不同的治疗方式往往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疾病治疗状况,从而影响到疾病的进程和康复水平的差异。个人应对方式、个性、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并具有一定经验和其他因素的心身认知评价,是在不断变化的心理过程,可与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因素各不相同的更改,认知行为可以对此进行调整。李宁等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方法来处理人口,疾病等单因素分析显示:ACS患者使用比国家标准的应对方式,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性格类型,付款产量少疾病的医疗费用和病人的应对方式对ACS的影响风格的地位。对于有关的方式来处理护理冠心病患者,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在进行研究的284例冠心病患者中,分布在年龄40-85岁之间,平均年龄65.45 ±6.57;住院0-12次,中位数为2。其中,180人住院治疗冠心病患者,占65.4%,平均年龄40-85 岁,68.21 ±8.47周岁;住院治疗0-12次,中位数3,冠心病的患者是84例,占30.5%,年龄分布在48 -73岁,平均为68.32 ± 6.32;住院0-12次,中位数为1。社会支持评定冠心病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价的使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12个项目,测量个体社会三个方面的关系:①客观支持,其中包括"过去一年的外部关系,在困难时,获得资金支持的来源和支持情况"等3项;②主观支持:包括"你和你的朋友,邻居,同事和你的家庭成员"4个项目;③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包括"遇到麻烦的倾诉方法,手段和协助参与有组织的活动的各个团体"3个项目等等。共有范围12-60,总得分和各分量表分数越高表明,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规模由长期的使用是合理、有效、方便、易于理解和明确的项目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信度信度专为0.85,在0.84-0.94之间的每个项目是一致的,因此我们的人们使用。在这项研究中,发放300份问卷,收回284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4.7%。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软件包。每一组数据,结果表示x ± s表示,采用t检验为P
2 结果
1)应对方式 :在应对方式上,中老年冠心病患者与常模比较有明显的差异,"屈服"应对方式与常模没有显着差异,见表1
2)社会支持 :中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脏疾病,以全距3-19分,以客观的支持范围,均值和标准偏差9.64 ± 3.01;主观支持7-28点,平均全距和标准差18.32 ± 4。 39,支持全距3-13点,使用距离均值和标准差为7.65 ± 1.90;范围为16-56点,社会支持均值和标准差16-56分。 平均全距和标准差35.61 ± 6。在冠心病患者的经济支持方面:家庭成员、配偶、雇主、亲戚朋友、同事、小组和其他官方或半官方的工会组织以及宗教、社会团体及其他非政府组织等方面,以及其他来源有 10例(3.6%),指的是没有任何财政支持的来源;情感支持来源为配偶、其他家庭成员、亲戚、雇主和同事小组和其他官方或半官方的工会组织,宗教以及社会团体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和其他组织,有4例无任何情绪上的支持来源(1.4%)。表2。
3 护理措施
疾病的进程和康复因为不同的应对方式而影响程度有所不同,从而明确指出,在疾病面前,这个特殊的应激反应所采取的方式,对临床和社区护理的病人具有重要意义。整体护理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有关应对方式的因素,对患者的应对风格进行干预,以帮助患者 了解和掌握积极的应对技能,促进积极应对患者康复的风格,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消极的应对方式使用,使以调整和促进疾病的康复的精神状态。因此,护理人员应在个别病人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和行为干预措施,以促进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密切相关,因此,在冠心病患者的护理病人的护士应注意充分调动社会支持来源,特别是侧重于对冠心病患者的家庭成员的教育。此外,还应呼吁社会各界提高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健体系,建立冠心病患者信息网络,动员社区资源,照顾老人,形成了尊重民意,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尝试避免产生屈服的消极应对方式。
4 结论
明确指出,在疾病面前特殊的应激反应所采取的方式,在临床和社区护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整体护理中,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有关应对方式的因素,干预不良的应对风格,以帮助患者了解和掌握积极的应对技能,促进积极应对患者的风格,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消极的应对方式使用,使之调整和促进疾病康复的精神状态。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094-02
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病症之一,虽然经过正规的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免于病症的威胁,但是稍有疏忽极有可能导致功亏一篑,所以在当前的冠心病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我国到2020年左右会迎来以冠心病为主的心血管病高发期,因此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对于冠心病的护理研究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工作重点,也是当前医护工作的核心基础。
1冠心病概述
冠心病也被称之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主要指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动脉内膜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经过时间的长期积累而逐步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些斑块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增多,从而造成动脉腔狭窄,使得血流受到制约而出现减缓,引起心脏缺血和心绞痛病症。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的主要作用就好比一个永不停止的工作泵,随着心脏的收缩来促进血液的循环,从而使得血液之中存在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给身体各个器官,以供各组织和细胞代谢的需要。而在这个过程中,心脏自身的影响与氧气又是如何补充的呢?通常都是在主动脉的根部分出了两条动脉,从而负责心脏本身的血液循环系统,这条血脉也被称之为冠状动脉,但是由于人们在生活中各类脂质代谢不正常,使得血液中的脂变较为严重,使得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逐步产生了一些类似于粥状的脂类物质,从而使得动脉管出现硬化病变,进而引起了较为严重的心脏堵塞病症。
2冠心病护理措施
2.1心脏的康复治疗与护理。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冠心病的治疗过程中,通常采用运动治疗法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通常情况下冠心病治疗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急性住院治疗阶段,恢复门诊治疗阶段和社区家庭治疗阶段。急性住院治疗阶段的治疗方案主要是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早期康复治疗方式,通常都是在监护病房进行的治疗过程。在这个阶段的治疗中主要包含了早期活动和早期离床治疗两个方面,在这个环节一般要对病人的活动强度进行控制,使得代谢当量约为(METS)[1METS=3.5ml/(kg・min)],在这环节的病人活动中,主要包含了生活、进食、大小便以及简单的上下肢运动等。而活动的时候所引起的血脉流动通常都是以力学性质进行改变的,同时心率不能够低于50次/min或高于120次/min,一般在这个环节之中,是不能够出现其他任何症状的过程,心电图也没有缺血现象进行改变的模式。
2.2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2.2.1焦虑心态下的心理护理。这种心态多见于冠心病初次发生的患者,而且可能通过急活交感神经系统产生不良的并发症和多发症,进而造成了不良后果与影响。由于现阶段的冠心病分析中,常常会出现患病者由于脑力过渡、精神疲劳和对自己病症是否能够得以治疗出现焦虑心态,这就造成心神不定、焦虑不安等心态的产生,使得原本不怎么严重的病症变的更为严重。针对这些现状,我们要在工作中充分的了解患者的个性心理,讲述有关本病的认识,从而消除患者的心理疏导和稳定情绪,使得病人能够正确理解护理要求,从而积极的配合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0.150
用药护理
加强药物知识的学习:①加强药物知识的学习:在执行医嘱前,要了解该药的作用与不良反应,判断所用药物与病人所需是否相符。要熟悉药品,特别是剧毒药品的剂量,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注意给予药物的剂量和浓度要在合适范围内;②加强药物通用名的学习:许多护士对于药品的商品名较为熟悉,但对通用名则较为陌生。对于心血管护士而言,不了解心血管药物的通用名是很危险的。
根据药品的本身特点合理给药:①硝酸甘油:舌下含化1片(0.6mg),一般可在1~5分钟内止痛,维持作用约半小时。首次含化后需躺平10分钟,以防头晕;②硝酸甘油贴膜:贴敷于左前胸皮肤,每次1张(2.5mg),临用前,揭去保护层,也能起到止痛作用;③硝酸异山梨酯气雾剂(异舒吉):先将气雾剂摇匀,病人深呼气后,用气雾剂对准口腔,吸气初,按揿一下,吸气持续直至最大限度,拿出喷雾剂,然后屏气10秒,一般3分钟起效;④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舌下含化1片(5mg),止痛起效很快;⑤对含钾盐的药物不宜静脉推注,以免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及心脏骤停。
掌握正确的给药时间和途径,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①洋地黄药物治疗心衰时,应补钾禁钙,以降低心肌对洋地黄的敏感性;②对口服地高辛的病人,嘱少食粗纤维食物,以免影响地高辛在肠道的吸收;③一些病人误以为空腹给药会引起胃肠不适,其实对大多数药物来讲,饭前服药吸收好且发挥作用快,所以需要我们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定时、定量督促病人按时、按量服药。
疗效观察
随时巡视,严格控制用药的速度,由于个体的差异,对药物的反应不同。输液中要随时巡视病房,严防输液中因为各种原因使输液速度发生变化。
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和血压的变化。①应用硝酸甘油扩张冠状动脉治疗时,要观察输液速度及胸闷心痛缓解情况;②应用利多卡因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时,要注意输液速度,少数病人可出现意识障碍、烦躁等精神症状,停药后精神症状很快消失;③溶栓治疗的病人可能出现寒战、发热及出血等变态反应。溶栓成功血管再通时,病人用药2小时内可出现胸闷突然缓解,心电图抬高的ST段回落50%以上,短暂的一过性心律失常(即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血清心肌酶升高的峰值前移;④对服用强心苷药物的病人,护理观察中发现病人心率
饮食措施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8.024
冠心病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1],具有手术简便,创伤小,疗效可靠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但是术后并发症时有发生,医护人员能及时观察及处理,病情能迅速好转。为提高护理质量,本文将冠状动脉造影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护理中常见的几种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相应处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科2011年9月-2012年1月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共120例患者的资料,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术80例,男49例,女31例,年龄41~71岁,平均62.8岁。PTCA及支架植入术共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40~78岁,平均61.2岁。
1.2 方法 对术后发生血管并发症者进行分析,总结护理要点。并发症及预防护理措施:术后交代患者术侧肢体制动,严密观察穿刺口敷料是否清洁干燥,与对侧肢体比较足背动脉搏动、末梢感觉、皮肤温度等,穿刺口周围有血肿的患者,要在护理记录单上注明血肿的大小,并用不易褪色笔在患者大腿部作标记,每0.5~1小时观察1次,注意局部血肿有无继续向大腿内下侧增大的趋势,每次巡视时不仅要测血压,还要询问患者的感觉,教会其利用健侧下肢适度整体性移动,以缓解疲劳不适,解除制动后,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更换敷料后,告知患者3 d内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避免污染以及用力蹲起等动作,以防止出血。
2 结果
120例患者经过及时迅速处理,均好转,住院期间未再发生不良反应,康复出院。本组常见并发症情况:局部血肿或出血18例,发生率为15.0%,尿潴留14例,发生率为11.7%,术后低血压8例,发生率为6.7%,腰痛及全身不适28例,发生率为23.3%。
3 讨论
冠状动脉造影术及PTCA术,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发生局部血肿与出血较常见。其原因有,穿刺技术欠佳与股动脉畸形股动脉粥样硬化。本组中有1例由于股动脉粥样硬化,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2 d下床活动后出现穿刺口破裂大出血,经外科缝合重新包扎压迫止血并制动后,血肿吸收。应当提高穿刺技术,术前常规行股动脉股静脉彩色B超,了解其形态结构,避免短时间内的同侧股动脉重复穿刺;拔管后压迫止血技术欠佳,应加强技术培训;术后患者过早活动及弹力绷带包扎松脱。本组中有5例患者术后1~2 h即床上活动或下地活动,导致穿刺口出血。经重新压迫包扎后止血。其中2例无继发血肿,1例产生血肿>20 cm。应当加强宣教,说明卧床的重要性,指导正确的卧姿,术后严密监护;患者常规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有些患者肝素代谢异常,导致凝血功能不全,拔管前可测定凝血时间。
尿潴留在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的发生率也较高[2]。主要原因是患者术后需卧床休息,术侧下肢制动,患者不习惯床上卧位排尿,加上精神紧张,术前禁食、入量减少等,导致尿液潴留。本组18例均属以上情况。针对原因,给予心理疏导、热敷、按摩腹部等诱导排尿方法,并详细介绍床上排尿的目的和意义,使患者认识到术后床上排尿可避免伤口出血等并发症,因而能积极配合诱导排尿。冠状动脉造影术及PTCA术、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发生低血压状态并不少见[3],值得重视。其原因有:(1)血管迷走反应(6/10)。(2)血容量不足(2/10)。(3)低血糖反应(2/10)。血管迷走反应是少见极危险的并发症[2],其特点是:血压进行性下降并心率减慢。出冷汗,伴恶心、呕吐。这种因从血管内拔管引起的血压下降并心率减慢的临床病症称为“拔管综合症”,是由于局部疼痛及情绪紧张,外周大动脉受刺激等引起血管迷走反射所致。预防措施:(1)术后入住CCU病房,严密监测心电及血压。(2)拔管前向患者说明拔管方法和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消除患者的担忧与恐惧。(3)拔管前备好阿托品、阿拉明等药物,并建立通畅的静脉通道,出现异常立即配合医生处理。(4)拔管时给予利多卡因充分局麻。(5)拔管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在床边安慰及宣教,与患者交谈,询问有无不适反应,分散其注意力,解除患者的紧张心理。本组6例患者经采用阿托品1~2 mg静脉注射、阿拉明10~20 mg静脉滴注以及快速补液后病情迅速好转。本组另外4例患者由于术前禁食禁水导致血容量不足和低血糖反应,术后嘱患者进吃易消化的半流饮食并予以快速补液1000~2000 ml后血压恢复正常。
本组28例术后发生腰背部疼痛,与长时间卧床和术肢制动有关。经适当调整,鼓励除术肢外的其他部位适当活动,疼痛减轻。压迫止血6 h后应解除术肢制动,以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冠状动脉造影术及PTCA术、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目前在临床已普遍开展,成为冠心病的重要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其创伤小,疗效好,康复快[4],但是它的术后并发症时有发生。快速诊断和迅速处理严重并发症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护士应系统掌握各种并发症的临床特征,提高认识,从而使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尽快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全国第三次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例注册登记资料分析[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2,30(12):719-723.
[2] 施海燕,孔福仙,何松明.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围手术期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5(1):29.
据我们对30例诊断明确,治疗无望,濒临死亡的住院病人,实施了临终护理体会最深的是,对临终病人在积极抢救的前提下,辅以心理治疗,使处于濒死阶段的病人可能得到快慰和生命延长。不仅可以达到相对“安乐”的目的,而且更能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符合我国国情,这就是当今提倡“临终关怀,人文护理”的内容。
利用语言的感染力及其诱导作用,提倡优质的生物环境与人际环境是心理护理的主要手段,如何发挥语言艺术的作用、注意观察临终者的心理变化和要求,以及灵活的调整周围环境,去理解、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给病人以坚强敏感的心理支持,是心理护理成败的关键。本文着重谈一下如何满足临终病人的心理需要并给予心理支持及护理措施。
一、 语言与非语言交流技巧的运用
交流是一个人把他的思想观点或感情传递给另一个人的过程。护士交流的技巧和灵敏的感觉能力,常有助于安慰病人和解决病人身体或心理方面的痛苦。只有掌握交流的技巧,对病人表示深切的同情与理解,启发病人讲出自己的思想顾虑,然后再通过交流,对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和医疗指导,在减轻病人心理负担的基础上,相应地减轻其身体方面的痛苦。结合临终者生理、心理的特殊规律,从生理角度,并不期望治愈其所患疾病,而是为了使患者置于较为安适状态。从心理学角度,使预感临近死亡,对疾病的进展感到不安和畏惧的患者,从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中解脱出来,从容地死去。我们对不治之症的病人进行临终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我们利用语言交流的方法使临终者,正视现实,摆脱困难。如:一位x线科副主任,患急性白血病,因他已感冒就诊,加上几日内周身出现大片的出血点与瘀斑症状,一系列血象检验,出于职业敏感引起他的怀疑和重视。当他被确诊为白血病时,他与其他患者一样进入否定阶段,不敢面对自己的疾病,产生了恐惧心理,惧怕死去。此时出现害怕孤独,需要有人陪,需要能多听到他的病情,他非常希望医护人员去探望,接近他,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他的病情,是否还有其他疾病可出现类似症状,不会的,一定是化验结果搞错了,渴望医生护士能常看望他。这时,护士要尽量注意倾听,表示热心、支持和理解。使用合适的神态,维持适当的希望感,但不应该采取回避或欺骗手段。我们是这样对他讲的:“您多年从事x线工作,是否有过这种症状?”他回答:“没有。”“那我们就要观察一下了,先好好休息,从饮食上多注意一下,如:多吃些花生皮煮水、肉皮、大枣……”在与病人交往中使用通俗、明确、易于为病人理解的语言,注意说话的语气音调的使用,它会起到帮助表达语意的效果。尤其是对癌症病人,随着病情加重,甚至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他们的心情沉重,情绪很坏,焦虑伴随着侥幸,悲哀,伴随着反抗,担心和忧郁,平静和绝望,在这种消极复杂的心情支配下,多数患者表现出烦躁易激怒,护士面对这种情况,除十分必要的提醒和制止外,最好的办法是坐下来保持沉默,对病人各种责问,不满等不作回答。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沉默,能很快地使病人冷静下来。
相反,对答、解释、争辩会进一步激化病人的情绪。坐下来就证明我们已经腾出时间行动上表现出同情与理解,让病人尽量倾泻自己的情感。护士也要让病人觉得你是在积极认真的特别关心地去听,不是听听而已,花上充分的时间去倾听,在谈话中随时注意病人的反应,护士善于从病人的言语特点,语调、声音大小,面部表情等方面,发现他的内心活动,然后据此而因势利导地引出问题,这是十分重要的。按上面的病例继续为例,他按着护士交代的饮食去做了,可仍有新的大片瘀斑出现,病情不断的恶化,他的情绪进入了绝望,问到了我是否快死了。在表达了“是不是白血病”这一内容的同时,话里还倾诉着痛苦和郁闷的心情。如果我们单纯的告诉他:“是的,你患的是白血病。”不如我们带着感情去安抚,关怀地答到:“你所患的病很严重,院里正在全力以赴地对你进行治疗,你所需的药品,正在想尽办法,保证用药,你知道已有专人去外地专程为您购药。有这么多同志在你身边,你不会感到孤独的,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会随时出现在你的身边。”使临终者在生前最后一段时间内看到自己价值的意义。通过临终护理,让病人看到社会、国家、家庭在自己临终前仍然对自己进行无微不至地照料,将是对他的一种极大的安慰。因而可以减少恐惧。这无疑是对临终者和活着的人的一种精神净化。临终护理也是对患者家人的一种精神宽慰和精神补偿。自己的亲人即将离自己而去,对谁来说都是痛苦和不安的,对谁来说都愿意为即将死去的人做些什么,满足死者的一切要求,以减轻自己的悲痛。这位病人在临终前说到我不在恐惧,不在忧虑,不在孤独,也没有被抛弃,没有受鄙视,看到的是尊敬,关怀。爱护我。即使我马上离别人世,也无遗憾,谢谢大家!医护人员的语言只有引起临终病人的心理共鸣,才能奏效。所以,只有细心观察,灵活诱导,抓住病人瞬间表情,言谈举止的细微变化,以窥探其复杂多变的心理特征,敏锐地选择恰当的语言,抓住主要矛盾,巧妙地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有的放矢地进行语言诱导,逐渐消除病人的愤怒、疑虑、烦躁、悲伤等有害心态,代之以镇定自若、信赖、快慰的有利心态,去正视事实,配合积极的对症治疗和抢救措施,使病人真正能在临终阶段尽可能多点的享受人间的友善和温馨,美好与幸福,在自然的安乐中渐渐离开人生。
(二)非语言交流包括眼神、面部表情、神态、体态、姿势等。非语言的行为,往往体现一个人的真正动机和内在需求,一般患者的需要常用语言方式表达,而临终病人随着病情的恶化和出现复杂的心理,这对他们的需求多为非语言式表达。在死亡不可避免时他们更多地需要身体的舒适及心灵上的平衡和安宁。维护临终病人的尊严,减轻其生理、心理上的痛苦及其家庭成员的悲痛,实行人道主义,是非语言行为护理要达到的目的,目光接触是非语言交流的主要信息通道,人们常称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目光可以传递感情,也可以影响他人的行为,可以保持双方的思路一致。如:语言障碍的病人对某些护理人员的到来会表现出欣喜、欢乐、兴奋的目光,说明他们欢迎护理人员的到来,目光中流露出信任的情绪。如病人用愤怒的目光或是面对墙壁,或是闭上眼睛,表示他有不信任感,或是有难言之处。这时护士不要回避,应找出根源加以解决才是。我们曾护理过一位喉癌术后一年,转移多处的患者。此患者已40岁,孩子只有7岁。他的心情明显的忧郁,极度的悲哀和痛苦,经常流泪,妻子怎么护理也不对,经常摔东西,又经常用乞求的目光看着护士。他的情绪进入了绝望期,逐日沉默,出现了孤独感。针对此情况,我们坐下来开始同样保持沉默,用关怀的目光看着他,似乎在问他有什么要求吗?无声陪伴在他的身旁,这种做法也是给病人温暖与力量的一种表现,等他安静下来,我们便询问加以手势进行开导式的发问,他的妻子才告诉我们,她把孩子寄托给亲属照管.他放心不下,加上有生之年已不多了,希望女儿也能在身边。我们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具体的处理方法,用真挚的语言,充满同情、关切的目光告诉他,破例让妻子和女儿一起陪伴他度过最后的时光,在病室可以摆放鲜花和他喜爱的用品。他用满意而感激的目光微笑点头向护士表示谢意。他的情绪一下就好起来了。这一实例阐述了对临终病人非语言行为的护理,它不同于一般的护理,它通过患者的细微甚至瞬间举止神态来窥探其心理状况,要研究临终者的心理,并对他们有一颗爱心,诚心和责任心。这样,护患之间才能沟通,在临床上才可以真正实施非语言行为护理,同时,也体现对其家属的关怀,从而减轻他们的负担,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共同帮助垂危病人平静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刻。
二、环境的灵活性与心理的重要性
南丁格尔曾说过:症状和痛苦一般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发生疾病常常不是疾病本身的症状,而是其它的症状,全部或部分需要空气、光线、温暖、安静、清洁……。环境对一个即将结束生命的人来说,是需要感觉温暖和情谊的,为此要为临终者创造一个优美的周围环境是极为重要的。临终护理是特殊的护理,如果仍按教条的管理病室,严格控制探视,会使病人及家属感到不尽情理,增加悲哀。为此我们采取了放宽正常的病房管理:1.对环境的处理。我们除提供充足的空气,光线及温暖、安静、清洁的环境。对病室的空间设计采取灵活的态度,病室摆设鲜花,精美的挂画,允许摆放病人喜爱的物品,避免产生死亡之屋的气氛。2.根据临终病人对生活的依恋和亲人永别的痛苦心理,在处理人际环境中,允许最亲密的人日夜陪伴,在不影响病人休息情况下,可以允许适当的探视,不规定时间,让病人多享受一份人间的情谊,针对患者对死亡的否认――回避――认可的心理。护理人员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主动关心病人,象对待其他患者一样,从他们语言或非语言的表情暗示中,了解病人的真正需要,主动询问,鼓励,而不象以往对待危重病人那样忙于处置给药,要充分理解病人的情感,协助安排处理未了的心愿,使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尽量放松,坦然的迎接死亡的来临。优质的生物环境和人际环境,会使病人在临终前的一段特别人间的温暖,社会的尊重。医护人员的关怀,会使病人感到他晚期的生命与他的死亡对人们是重要的,从而使生命垂危者安静、舒适的走完人生的旅途。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系统功能障碍的恶性疾病,在恶性肿瘤所致的死亡率中居第6位(男)和第8位(女),但在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居第1位,还有不断增长的趋势。目前化疗在白血病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治疗还需漫长的过程,因此白血病患者需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这时患者的心理护理就显得更加重要。现结合笔者临床实践对白血病化疗患者的心理护理谈以下5种对策。
一、交谈、宣教法
白血病系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人们对此病十分恐惧,对治疗和预后甚为忧虑。但随着治疗手段的进步,化疗方法的改进,大剂量强化治疗,以及干细胞移植术的开展,其生存时间及长期无病生存率已大提高。对焦虑恐惧、悲观失望、怀疑和自我封闭者,首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家长尽快熟悉就医环境,并对主管医生和护士进行介绍,护士可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满足其心理需求医学|教育网搜集,取得患者的信任;可以通过有针对性进行疾病知识的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信心;可以向患者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是针对病情需要制定的,使患者对医疗方案放心,并利用典型病例的成功之路启发、引导,以消除顾虑,克服患者角色形为缺如或强化现象,减轻恐癌心理负担;还要强调现在所用治疗方案的必要性,使患者有信心坚持治疗。
二、争取社会系统支持
癌症患者的情绪异常对预后影响很大。不良的情绪往往导致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从而影响治疗效果。有些患者,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人格特征也往往发生变化,患者开始都产生一种自卑孤独心理和愤懑情绪。他们一旦进入患者角色,立即在心理上和行为上都与周围的人们划了一条鸿沟,自我价值感突然落失,感到自己成了人们望而却步的人,成了惹人讨厌人的,因而感到自卑。那种兴高采烈、生机勃勃的形象不见了,代之以情感脆弱、被动依赖、敏感多疑,自我中心等表现。对这些患者,应掌握其产生的根源及表现形式,及时争取家属、亲友、同事等社会系统的默契配合,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心理护理应当与生理护理结合进行,做到身心积极效应互相促进。同时此类患者大都空闲时间多,就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可循序渐进诱导,开展适当形式的娱乐活动,如欣赏音乐、绘画、看电视、听广播等,活跃病房生活,使之注意力情感转移,以杜绝其寻求不良的寄托心理。
三、缓解外因刺激法
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活动比一般患者复杂,而且会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发生心理演变。有些患者还可产生悲观厌世之感,对有自杀倾向的患者,深入了解引起自杀倾向的外部原因,争取家属和社会系统的配合,医生护士应当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情绪变化,并给予理解和同情。向患者讲清白血病并不可怕,以便使他们安下心来积极配合治疗,并耐心指导他们如何适应化疗过程。对于因病情反复和病程长而失去治疗信心的患者,更要多安慰、多鼓励;对危重患者更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动作轻柔,医学|教育网搜集加强基础护理,使之生理上舒服,心理上也减轻对疾病的恐惧。根据患者的性格特征从不同角度说服教育患者以提高对挫折的应激能力,同时密切观察其情绪变化,加强防范措施,杜绝意外发生。
四、排解和优化情绪法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02-0042-0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新的健康定义内涵的深化,护理工作日趋复杂,护士职能范围也日益扩大。通常认为,患者才是我们唯一的护理对象,从而往往忽略了患者家属。孰不知,家属的心理变化也间接地影响了患者的治疗与康复,现将我科2007年对50例心血管病患者家属的心理特征进行的调查分析,采取的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7年8~10月住院的内科心血管病患者家属,男30例,女20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5岁。
1.2 方法 采用书面问卷法,发放问卷50份,回收45份,回收率95%。
2 结果
2.1 抑郁焦虑 有85%的患者家属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症状,表现为:①对患者病情的悲观;②失眠、乏力;③食欲不振;④伴发各种躯体症状包括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血压升高、心跳加速、胸闷、呼吸困难、头痛、多尿、腹泻等。
2.2 恐惧 10%的患者家属出现恐惧心理,担心患者突然发生猝死,表现为:①易激动;②紧张不安;③心慌、出冷汗等。
3 讨论
重视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要想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必须先了解家属的心理状态,根据心
理状态的程度、性质,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正确对待患者家属,使家属积极配合治疗。
老年人作为心血管病高发人群,其患者中多有不同程度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高血压性心脏病以及瓣膜性心脏病等,由于其本身较为虚弱,因此在住院期间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感染,其中尤以肺部感染居多,对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1]。有研究指出[2],依据高龄心血管病患者自身的病情与身体情况,结合其肺部感染原因,为其采取相应针对新措施,可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对其疾病治疗以及身体恢复有极大帮助。此次研究特选取本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所收治的118例高龄心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为对象,通过实施分组护理,来分析高龄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护理选择,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所收治的118例高龄心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以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中男33例,女26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71.9±5.3)岁。观察组中男32例,女27例;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71.3±4.9)岁。此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
1.2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患者常规护理。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针对护理项目,具体如下。
1.2.2.1呼吸护理 当老年住院患者出现肺部感染时,应当充分考虑其换气功能以及通气功能所受到的影响,尽可能的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以减少由此所产生的低氧血症对患者身体造成的危害。除此以外,护理人员应当定期对患者进行痰液清除,以确保其呼吸通道畅通,还应当告知患者在卧床休息时尽量以舒适来确保呼吸通道的畅通。对于痰液较多的患者,应当多鼓励其将痰液排出。若患者痰液较多并且伴有咳嗽无力的现象时,则应当协助患者翻身,并以拍背的方式帮助其将痰液予以排出。若患者痰液粘稠且咳嗽困难,则应当以超声雾化吸入的方式帮助患者进行痰液排出。对于急症、重症或者是昏迷的患者,则应当依据实际情况,以呼吸机或是气管插管来帮助患者进行辅助呼吸。同时观察患者吸痰情r,以防止出现窒息。
1.2.2.2病情观察 由于出现肺部感染的患者具有病情变化快的特点,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时应当对患者血压、脉搏、体温、呼吸等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则应当及时联系主治医师。尤其需要注意的便是缺氧问题,当患者出现呼吸骤停或者是紫绀加重等情况,并伴有心跳加快以及三凹症呈阳性时,则应当考虑患者是否出现痰堵窒息,并及时通知主治医师,协助行痰液排出以及紧急抢救处理。
1.2.2.3吸氧护理 在为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进行护理时,应当合理吸氧时间以及氧流量,以免对患者呼吸功能造成过大影响。当患者症状较轻时,可以给予其低流量供氧;而当患者症状加重,并伴有氧分压低以及急性呼吸衰竭时,则应当在短时间内为其实施高流量给氧。不可在患者症状较轻时给予其过高的供氧量,以免导致患者出现氧中毒。在为患者供氧前应当预先检查患者的动脉血气情况,并依此对供氧流量予以调整。
1.2.2.4健康教育 当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后应立即劝告患者,告知其戒烟戒酒、并为其安排合理的作息时间表,以免患者过度劳累,同时告知其注意天气与时节,以免着凉。护理人员应当告知患者加强营养摄入,以提升自身的身体机能,并告知其注意情绪的稳定,从而使其机体免疫有所增强,进而加快病体康复。
1.3指标观察 以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包括十分满意、满意、不满意三项,总满意度=(十分满意+满意)/59×100%。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以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以χ2检验,以P
2结果
由本次研究可知,在护理满意度上,观察组远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肺部感染作为高龄心血管病住院患者最为常见的一种感染类型,其出现主要是由于患者自身身体素质偏差、抵抗能力偏弱所致[3-4]。为有效确保住院患者的临床治疗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需对肺部感染的诱发因素进行,并为患者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进而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5]。由研究结果可知,采用针对性护理的观察组在临床护理满意度上远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通过为高龄心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提供针对性护理,可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极大改善,进而提升其护理满意度,可在临床护理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家鹭,张小菊,陈玉娇.老年心血管疾病并发肺部感染的特点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6):1405-1406.
[2]张艳霞.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2):104-105.
[3]吕科琼,杨利君,孙红华,等.高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肺部感染的干预措施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0):2317-2319.
[4]牛晓英,张烨.高龄股骨骨折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护理[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4):229-231.
1 原因分析
1.1 护士因素所致的隐患
1.1.1 规章制度落实不严:如查对制度不严格、医嘱执行不及时、抢救制度落实不到位、急救物品完好率不达标、危重病人交接不清楚、抢救记录不按规范书写、药品管理制度不符合要求等引起安全隐患。
1.1.2 责任心不强,工作疏忽大意:如抢救过程中把用过的安瓿顺手放在床上、躁动患者没有加上床栏、吸氧鼻导管脱出鼻孔外未及时发现、静脉穿刺后没有及时松止血带、输液时不严格按医嘱执行滴数、护士不用心观察病情、对患者主诉不重视等导致抢救力度不够,引发安全隐患。
1.1.3 业务素质低,法制观念不强:少数低学历、高龄及新招聘护士,对各种技术操作及高新仪器的使用不熟练、经验不足或协作技术技能不高而对患者的安全构成威胁[1]。这部分人在工作中对新技术、新知识、法规法律相关知识学习不重视、不积极,意识淡漠,缺乏危机和风险意识,特别是在抢救中使用的高新仪器操作时未试机造成临时故障,给患者增加技术风险,影响抢救工作引发安全隐患。
1.1.4 技术性操作由家属代劳:在护理中有些护士往往把技术性操作交给家属代劳,结果家属草率行事,造成各种隐患,如:给患者保暖时,家属使用热水袋而引发烫伤的隐患。
1.1.5 护理人员不足和排班不当:由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病情在任何时间都有突发加重的危险,特别是在特殊时间的班次,在班护理人员较少,造成人员安排及管理不当而引发安全隐患。
1.2 患者家属的负面影响所致的隐患:患者抢救成功与否是家属关注的焦点,有些家属对患者抢救的成功率期望值过高,对抢救中患者病情异常变化难以理解或接受,这给护理人员在抢救中增加了心理压力而造成隐患。
2 防范措施
2.1 加强法律法规学习,提高全体护士在抢救中的安全防范意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促使护理工作者学好法、用好法,做到知法不违法。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患权益与保护》、《临床案例论理分析》等有关内容,以本院纠纷案例和《医疗纠纷典型案例剖析》为内容,讨论分析,要求护理人员掌握与自己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明确患者和医务人员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认清自己抢救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可能引发的法律问题和严重后果,以及自己在医疗护理纠纷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吸取经验教训,杜绝抢救中的违规行为。
2.2 加强岗前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病区管理者利用早会和小课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三基”知识,专业操作规程及高新技术规范化培训和达标考核,使每个护理人员都掌握抢救技能及应急情况下的抢救程序,对典型的抢救病例及时组织回顾性分析并讨论,使护理人员从点滴中感悟工作的责任和义务,自觉加强护理专业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
2.3 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规范化管理:为进一步规范护理行为,必须认真落实查对、抢救、执行医嘱、急救物品管理等制度,以及常见病的抢救预案及程序,并打印成册下发给每位护理人员,要求认真学习和掌握,纠正抢救中不规范的行为,防患于未然,在抢救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需要进行的手术均列于手术同意书上,术前由医师与家属交流,将必要性、意义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风险等告知家属,待知情同意签字后再实施操作,避免发生并发症后,因告知不详而引发纠纷。
2.4 合理配备人力资源,实施全程特级护理:管理者得知有抢救信息后,要立即做好特级护理人员的安排,若遇到重大的抢救,向护理部请示并做好人员的调配,实行抢救一对一的全程护理,负责所有的抢救工作,书写抢救护理记录、健康教育等,给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服务,为满足患者需要提供人性化抢救护理。
2.5 加强护理人员抢救工作的质量监控:管理者直接参与并指导抢救工作,了解护理人员对抢救工作的实施情况,征求患者家属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对抢救中患者家属不满意的护理人员,经调查核实按医院管理条例给予处理,并利用晨会对抢救的安全隐患进行回顾,发现抢救中的薄弱环节商讨相应对策,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2.6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护患沟通:加强交流与沟通,融洽家属之间关系,可以促进护士与患者家属的相互理解,抢救治疗也容易得到家属的配合,从而减少家属对医疗护理行为的误解[2]。护士长是护理单元的管理者,具有一定的权威性[3]。患者家属比较信任护士长,护士长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加强与患者家属沟通,了解患者家属心理。对自我控制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容易发怒和多变的家属,要教育护士给予充分理解,并及时安慰患者家属,对提出特殊要求的家属,护士长要给予妥善处理。此外护理人员要学会倾听,取得家属的合作。当遇到有悖于患者家属意见抢救时,应避免强行或勉强进行,要注意询问原因,了解他们需要,采取对方容易接受的沟通方式,营造一个和谐的病房环境。
3 小结
在抢救全过程中,抢救工作的每个环节均可出现安全隐患,若抢救安全意识低,会增加投诉和纠纷,从而影响医院声誉。因此护理人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消除安全隐患,从而确保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 姜秋红等.护理职业风险的相关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12(22):12~52.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6(a)-129-02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危害全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冠心病是指供应心脏本身的冠状动脉管壁形成粥样斑块造成血管腔狭窄所致心脏病变。由于冠状动脉狭窄的支数程度的不同,其症状也有不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冠心病分为五类:①原发性心脏骤停。②心绞痛。③心肌梗死。④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心力衰竭。⑤心律失常。国内外医学研究发现,情绪变化是冠心病发病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了解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反应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预防冠心病的治疗和护理及预后是至关重要的。笔者通过对我院住院患者116例冠心病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心理反应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2006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356人中,用随机方法抽取116例,其中:男52例,女64例,40~50岁27人,51~60岁37人,61~75岁52人。
1.2方法
用问卷方法进行调查。根据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及医学心理学,此调查设计了20个问题反映冠心病患者常见焦虑、忧郁等4个方面的心理特征,用百分比统计。
表2116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心理特征
2结果
从表2中可以显示出,心理焦虑是冠心病患者最易出现的心理反应,其次是心理忧郁、心理恐惧和否认。笔者认为,冠心病患者的这四个心理特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冠心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效果。如果实施正确的心理护理手段,将有效地解除这些不利于治疗的心理状态,对冠心病的治疗、护理及预后产生积极的影响。
3心理反应分析及护理措施
冠心病患者大多与人的性格心理活动有很大关系,所以在我们生活中要注意心理调整。我国中医理论很早以前就曾指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表述了心理和身体健康的关系。现代西方医学研究也进一步表明,冠心病的发生与不良的心理状态有关,普遍存在四个方面的心理障碍。
3.1心理焦虑
大部分冠心病患者考虑到患病后会给工作、生活、家庭、社会活动带来较大影响,常表现出情绪比较低落、灰心丧气、心理焦虑等心理反应。特别是文化素质较高和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由于了解冠心病有关知识较多,往往表现出更多的心理焦虑。
3.1.1护理目的冠心病患者摆脱心理焦虑状态。
3.1.2护理措施要亲切和蔼地对待患者,多给予心理沟通,充分了解患者的个性,稳定患者的情绪,安慰患者及家属,利用语言的心理治疗作用及护士的语言技巧在交谈中所表现的自信可增强患者对冠心病的治疗信心,在与患者交谈中,要尽量使用稳定性的语言,如果说话吞吞吐吐或频繁使用诸如“大概”、“可能”、“也许”等不确定的语言,会使患者对护士的权威和自己所患疾病的治疗方案产生怀疑,其用药的遵从性就会大大降低。良言胜过良药,护士恰当的语言行为有一种良性的暗示作用,对冠心病患者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可与药物相得益彰,促使患者尽快康复,这便是“药物”心理反应,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医务人员给患者开的尽管是“安慰剂”,但疗效也不错的原因。护理上多给予关心、安慰、解释和帮助,使他们尽快适应治疗、护理要求,消除不适的感觉和不良反应,并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冠心病的健康指导,这样不仅配合了治疗,也调整了患者的情绪,使患者有一种被重视感,这样能较好地将冠心病患者从焦虑状态中摆脱出来。
3.2心理忧郁
冠心病患者往往夸大疾病的严重程度,多见于缓解或恢复期的冠心病患者,这一类患者担忧冠心病复发,担心出院后再发病时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护理。
3.2.1 护理目的解除患者的心理忧郁,鼓励患者对未来充满信心。
3.2.2 护理措施加强冠心病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冠心病患者及家属了解冠心病的注意事项,自我保健、自我救护等有关知识。患者出院前,护士应做好心理指导:告知患者病情已好转,定期随诊,预防发病诱因,提高对冠心病的认识就可以减少发病率。指导患者学习或培养兴趣,鼓励要心胸宽阔,遇事不怒,平时保持开朗的心境,合理安排生活,保持乐观态度。
3.3 心理恐惧
在临床中常常表现为精神紧张状态。冠心病患者担心发作时得不到及时发现或抢救,有的患者看到或听说别的患者抢救而心理恐惧,结果容易促使病情发作或加重。患者表现为忧虑、伤感等情绪,将疾病视为“不治之症”,对疾病失去信心,顾虑重重,对自己的前途悲观失望。
3.3.1 护理目的帮助冠心病患者解除紧张情绪,消除心理恐惧。
3.3.2 护理措施有的患者往往情绪不稳定,症状的轻重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如果分散注意力或进行体育锻炼,保持心理平衡,则可使症状减轻。医护人员以热情、亲切、诚恳的态度与冠心病患者接触,做好心理疏导,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消除紧张心理,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增强战胜冠心病的信心。
3.4否认心理
多见于老年患者,老年人常常表现为内疚、焦虑、自责、孤独、不安,更甚者表现为消极悲观、自暴自弃、绝望厌世心理,有时还表现为抑郁少言、脾气暴躁,遇到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此类冠心病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或病情严重,对可能发生的后果缺乏思想准备,不相信以往健壮的身体会得病,甚至认为医生诊断错误,病情稍好转,便拒绝进一步的治疗及护理。
3.4.1 护理目的使冠心病患者承认疾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3.4.2 护理措施由于老年患者大多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所以往往让患者产生复杂的心理活动,作为家属及子女应给予谅解,要热情关心、耐心引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作为医护人员,应尊重患者,与之谈话聊天要有耐心、恒心、专心。做到了这“三心”,不仅可以使患者减轻疾病的症状,还可以增强患者对疾病的治疗信心,促使患者尽早康复。医护人员采取暗示、疏导、解释等方法,让患者了解临床诊断是正确的,治疗是科学的,护理是得当的,讲清道理,提高认识程度,配合治疗。
4讨论
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问题,总结其心理护理对策,了解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反应对导致冠心病发病的影响及其护理措施,以便为更多的冠心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更周到的护理服务。冠心病患者的护理除常用的药效控制病情外,应使他们处于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要宽以待人,宽恕别人不仅能给自己带来平静和安宁,有益于冠心病的康复,而且能赢得友谊,保持人际关系的融洽,所以人们把宽恕称作“精神补品”和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维生素”。掌握两套身体锻炼和心理调节的方法,自我放松训练,通过呼吸放松,意念放松,身体放松或通过气功、太极拳等活动增强自身康复能力。通过调查发现,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反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冠心病的治疗、护理。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我们在护理工作中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的细微变化应引起重视,多与患者沟通,要善于发现患者的不良反应,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安排体育锻炼,起到调节患者的情绪,克服孤独感,使患者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正确的心理护理措施[5],为冠心患者的治疗及早日康复创造一个良好的医疗心理和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徐俊冕.医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
[2]徐慧娟.医学心理学[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3]孙勤国,王建久,郑云,等.冠心病[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06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066-02
1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方法
1.1收集患者健康问题,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经济状况,并查阅门诊病历,对照本次体检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计划。
1.2确定健康教育方式,尽量符合个体化患者的需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指导。如文字、卡片与口头讲解方式相结合;提问与讨论相结合;示教与自学相结合。
2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内容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可由多种原因诱发:如社会心理应激、精神紧张、吸烟酗酒、情绪波动等,经临床观察,这些患者突出的心理状态表现为焦虑、忧虑、恐惧、否认、角色紊乱等。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在实施健康宣教的同时做好心理护理。
2.1冠心病患者焦虑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的目的由于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呈昼夜变化,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能否治愈常常产生焦虑心理,特别当心律失常频繁发作时,患者顾虑重重,心神不定,焦虑不安,睡眠明显减少,情绪非常低落,容易使原有病情加重。针对这样的患者,要充分了解他们的个性,讲述有关预防本病的知识,给予耐心的心理疏导,稳定其情绪,使其正确理解治疗、护理、饮食方面的相关要求,从焦虑状态中解脱出来,消除疑虑,自觉配合治疗护理和饮食宜忌,正确进行适当的活动,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
2.2冠心病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恐惧心理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紧张状态。冠心病患者通常在夜间发作或夜间症状加重,有的患者每到晚上睡觉前即开始精神紧张,有的患者听到朋友因患冠心病而突然去世就紧张恐惧,促使病情加重。针对这种心态的患者,在体检反馈时主检医师应以热情亲切的态度与之接触,主动介绍冠心病发生的原因、影响其治疗的相关因素和自我预防的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讲解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增强自我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避免不必要的不良情绪引发疾病的发生。
2.3冠心病患者忧虑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措施忧虑心理在临床上表现为对未来事件及其结果的担忧。多见于疾病初发期、缓解期和恢复期的患者,这类患者非常担忧自己的冠心病复发,担心突然病情发作时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照顾。有的患者愿意让一直负责他的医生治疗,担心更换医生后,不了解病情而延误治疗,从而对医生的治疗措施形成依赖性,不相信其他医生的治疗方案。针对这种心理,我们制定措施时,更要加强有关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和掌握冠心病的发生机制、治疗休养中的注意事项及自我保健、自我救护等相关知识。
2.4冠心病患者否认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措施有的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或病情加重,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想准备,只相信自己的身体会抵抗所有疾病或者根本不相信以往健壮的身体会得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更应该主动地、有分寸地把病情和体检结果告诉患者,使患者认识所患疾病的程度,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使患者承认患病,同时讲解病情,介绍当前冠心病治疗研究的进展,明确指出冠心病不是不治之症,回避只能对自己不利。同时结合一些冠心病治愈的实例现身说法,请病情缓解的患者介绍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切身体会,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认清疾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2.5冠心病患者角色紊乱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措施针对这一类患者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是介绍同种患者康复的病例,创造机会让患者与康复者见面,让他们之间直接交谈,进行双向信息交流。由于介绍者与听者之间相同的角色,患者心理容易接受,直观形象地看到疾病是可以康复的,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2.6满足患者对疾病有关知识的需求心理措施给患者讲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一系列变化过程。心绞痛的诱因、治疗药物的使用方法、作用、副作用以及饮食宜忌。告诉患者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检查后要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患者。
3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的效果
通过对冠心病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教会患者自我护理的知识和技术,不仅有助于患者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控制疾病的发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还能促进其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生存质量。同时,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有了信任感,缩短了护患距离,加深了护患感情,提高了患者的保健意识和生存质量,促进了中医治未病的发展。
4冠心病患者的饮食与保健
4.1冠心病患者的运动与饮食指导①适量锻炼:坚持参加力所能及的户外体育锻炼;②合理膳食:避免体重超标;③心理平衡:避免大悲大喜;④科学合理地安排作息、用药、运动时间;⑤应对精神压力:寻求各种途径来调解生活上的压力,可以培养适合自己的嗜好或通过运动松懈日常生活中的紧张情绪,控制高血压、高胆固醇和糖尿病,定时检查身体并遵照医生的指示去做。
4.2冠心病保健要从细节着手冠心病要重视预防、保健,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可能很多患者、中老年人都注意不到生活中的点点细节。首先要注意以下几个细节问题:①除坚持按时服用冠心病的常用药物,外出活动还要备好保健盒,最好携带通讯工具(手机等)。②如频繁发生心绞痛,要及时卧床休息,并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③冠心病患者注意四不宜:不宜睡眠少、多;不宜清晨锻炼、锻炼强度不宜大;不宜频繁参加聚餐或聚会活动;不宜观看惊险、紧张的影视片以及竞争性体育比赛。④冠心病患者不要参与长途旅游或旅行。
除此之外,出现下列情况要及时到医院就诊:①中老年人突然出现胸闷、心慌、气短、心前区疼痛、胸背疼痛、牙痛、上腹痛等症状,不管疼痛轻重或有无放射,也不管是否诊断过冠心病,都应及时到医院检查。②中老年人还要积极预防呼吸道疾病,春季也是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好发的季节,容易引起感冒、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一旦发生也会影响心脏,诱导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和心肌梗塞发生。因此要积极预防,一旦发生,要积极有效地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