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技术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3 15:14:4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技术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技术论文

篇(1)

1茭种选择

应选择生长健壮、抗逆性强、产量高、不易发青、产茭大而嫩的茭墩为种苗。

2选地

双季茭选择海拔700m以上,单季茭选择海拔500m以上,且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有冷水流动、通风的田块种植。

3整地施肥

茭白生长期长,生长量大,要求土壤肥沃。整地时,先加固田埂,以利保水。冬季栽植施腐熟猪、牛栏粪37.5~50t/hm2或鸡粪15t/hm2、磷肥750kg/hm2、锌肥22.5kg/hm2,生石灰1500~2250kg/hm2;春季栽植另增施45%复合肥750kg/hm2,耕耙平整,灌水深2~3cm,达到田平、泥烂、肥足,以满足茭白生长发育的需要。

4挖苗、分苗

确定好种茭后,在挖茭苗前,先去除田间雄茭,灰茭墩,留10~20cm割去茭墩上部老叶,将老茭墩挖起,用利刀劈开,以一根带根的老茎为1株,劈口要直,不能歪斜,不伤芽,随挖、随分、随栽。

5栽植

高山茭白单季茭以10~11月栽植为主,也可在第二年的3月中旬前栽植,行距宽行1.1m、窄行60cm,株距40cm。双季茭为了提高夏茭的孕茭率,栽种时间以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为好。行距宽行90cm、窄行60cm,株距50cm,栽植2.7万株/hm2,栽植深度以不歪苗、不浮苗、秧苗的白色部分埋入土中即可。

6田间管理

6.1疏苗、补苗

在苗高15~20cm时进行疏苗,疏除密、弱茭苗,同时在茭墩中间压一块泥,使茭墩分蘖向四周均匀生长,以利通风透光。单季茭每墩留苗7~10根,双季茭每墩留苗10~15根。6.2灌水

茭白在整个生长期间不能断水,水位要随着不同生育阶段进行调节。茭白栽植后田间保持水深3~4cm越冬;春季茭白开始生长时,水位宜浅,保持3cm左右,以利地温升高,促发棵;4月下旬前后,可视茭白分蘖情况进行一次烤田,后灌10~15cm深水控制分蘖。孕茭期可加深到20cm的水位,但不能超过茭白眼。夏茭孕茭时天气渐热,茭白要勤换水,或活水灌溉,有利延长夏茭孕茭。秋茭收获后要落浅到3~4cm的水位。地上部枯死后的休眠期保持1cm的浅水,水位深会使薹管腐烂,影响次年的萌发。

6.3追肥

高山茭白追肥宜早不宜迟,以促苗早发,早孕茭。结合水层管理,促进前期有效分蘖,控制后期无效分蘖,促进孕茭。茭白生长期长,除施足基肥外,必须适时追肥。第一次可在萌芽时追施尿素150kg/hm2、氯化钾225kg/hm2;第二次在分蘖时施45%复合肥750kg/hm2;第三次双季茭在谷雨前、单季茭在立夏前,施45%复合肥450~750kg/hm2。夏茭采收过程中,可根据茭苗生长情况适量追肥。夏茭采收后可施45%复合肥450~750kg/hm2,以利秋茭生长。

6.4耘田除草

茭白耘田可在茭白株行间用铁耙翻动土壤,达到中耕、松土、除草的目的,并可提高土温,加速肥料的吸收利用。一般耘田进行2~3次,第一次在植株开始返青时进行,以后隔15d进行1次。

6.5清除雄茭、灰茭

雄茭和灰茭不能结茭,应随时加以去除。去除的空位,可用分蘖多的正常茭墩上的苗补上。

6.6剥枯叶、拉黄叶

剥枯叶、拉黄叶是清除枯老的叶片,增加植株间的通风透光条件。一般在夏茭采收后期开始,根据植株生长情况,把枯老的叶片剥清拉光,要求是拉清不拉伤,把拉下的黄叶踩入田间作为肥料。

6.7病虫害防治

篇(2)

二、使用Weka进行关联挖掘

Weka的全名是怀卡托智能分析环境(WaikatoEnviron-mentforKnowledgeAnalysis),是一款免费的、非商业化的、基于JAVA环境下开源的机器学习以及数据挖掘软件[2]。它包含了许多数据挖掘的算法,是目前最完备的数据挖掘软件之一。Weka软件提供了Explorer、Experimenter、Knowledge-Flow、SimpleCLI四种模块[2]。其中Explorer是用来探索数据环境的,Experimenter是对各种实验计划进行数据测试,KnowledgeFlow和Explorer类似,但该模块通过其特殊的接口可以让使用者通过拖动的形式去创建实验方案,Simple-CLI为简单的命令行界面。以下数据挖掘任务主要用Ex-plorer模块来进行。

(一)数据预处理

数据挖掘所需要的所有数据可以由系统排序模块生成并进行下载。这里我们下载近两年的教师科研信息。为了使论文总分、学术著作总分、科研获奖总分、科研立项总分、科研总得分更有利于数据挖掘计算,在这里我们将以上得分分别确定分类属性值。

(二)数据载入

点击Explorer进入后有四种载入数据的方式,这里采用第一种Openfile形式。由于Weka所支持的标准数据格式为ARFF,我们将处理好的xls格式另存为csv,在weka中找到这个文件并重新保存为arff文件格式来实现数据的载入。由于所载入的数据噪声比较多,这里应根据数据挖掘任务对数据表中与本次数据任务不相关的属性进行移除,只将学历、职称、论文等级、学术著作等级、科研获奖等级、科研立项等级、科研总分等级留下。

(三)关联挖掘与结果分析

WeakExplorer界面中提供了数据挖掘多种算法,在这里我们选择“Associate”标签下的Apriori算法。之后将“lowerBoundMinSupprot”(最小支持度)参数值设为0.1,将“upperBoundMinSupprot”(最大支持度)参数值设为1,在“metiricType”的参数值选项中选择lift选项,将“minMetric”参数值设为1.1,将“numRules”(数据集数)参数值设为10,其它选项保存默认值,这样就可以挖掘出支持度在10%到100%之间并且lift值超过1.1且排名前10名的关联规则。其挖掘参数信息和关联挖掘的部分结果。

三、挖掘结果与应用

以上是针对教师基本情况和科研各项总分进行的反复的数据挖掘工作,从挖掘结果中找到最佳模式进行汇总。以下列出了几项作为参考的关联数据挖掘结果。

1、科研立项得分与论文、科研总得分关联度高,即科研立项为A级的论文也一定是A。这与实际也是相符的,因为科研立项得A的教师应该是主持了省级或是国家级的立项的同时也参与了其他教师的科研立项,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国家级论文或者省级论文进行发表来支撑立项,所以这类教师的论文得分也会很高。针对这样的结果,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科研处要鼓励和帮助教师搞科研,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物质上的帮助,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带动整个学校科研工作的进展。

篇(3)

2提高南华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2.1改革现有教学模式

目前,生物技术专业人才不但需要掌握扎实的生物学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许多综合性大学生物类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已超过了本科生的招生规模。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应在本科阶段即开始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创新的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可以考虑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将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论文时间安排提前,在大三甚至大二时学生即可以在导师指导下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郑增娟等对某医学院校本科生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42.6%受调查的学生都希望将毕业论文撰写时间提前至大三[4]。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和应用的能力,还可以加强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完成创新性和探索性较高的课题,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目前,我校药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已开展了尝试,在新生入校起,所有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就实行导师制,一般每位导师指导2-4名本科生。这样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可以进入导师的实验室,有充足的时间来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以及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2选拔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责任感的教师承担论文的指导

要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通过制定指导教师工作细则来实现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制度化[5]。指导教师应在毕业论文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勤勉严谨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做好毕业论文对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意义。同时指导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学术道德和品行操守对学生会有深刻的影响。

2.3全程监控毕业论文质量

毕业设计过程中,要始终以指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组织管理为保障[6]。从任务书的下达、相关文献的查阅和论文的准备、开题、实施、中期检查、论文撰写阶段教师均要全程进行指导和监控。学校教务部门应制定论文开题与中期检查制度,全程监控论文的实施和完成情况。学校还应为学生建立完整的论文档案,如学生的任务书、开提报告、实验记录、论文等。指导教师在论文全程中的指导和监督是指强调指导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作用,而不是布置任务似的指导,否则会导致学生过分依赖于指导教师,无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规范论文写作、严格答辩程序、客观评定成绩

论文写作要按正式期刊的发表要求来规范,从科学术语、文献引用、标点符号使用、图表绘制、图表说明等方面都应规范化。学校从2012年起实行本科毕业论文制度,规定重复率在30%以上的必须修改后才能参加答辩,重复率在60%以上的推迟一年答辩。对答辩过程应严格监督,如采取的教研室小组答辩、院级公开答辩和校级公开答辩三种形式是一种较好的尝试。小组答辩以教研室为单位分组进行,导师一概回避,互相答辩对方评委的学生,严格规定答辩程序和时间(如学校规定陈述和答辩时间必须控制在15min左右)。成绩的评定应采用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最好是能量化的指标,如从论文的创新性、理论知识的掌握、论文工作量、实验结果、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给出具体评分标准,成绩评定的主体可采用指导老师、论文评阅教师、答辩评委三级评分相结合。随机抽取30%左右参加院级公开答辩,被评为优秀的再参加校级公开答辩。这样能有效地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最终质量进行监控。

2.5建立本科毕业论文的激励制度,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应建立完善的本科毕业论文激励制度,如学生的毕业论文公开发表在学术刊物上、获得了某些等级的奖励与表彰、获得了国家专利等,学校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可以通过物质鼓励或以增加综合素质测评绩点、评优、评先、评奖学金、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等形式进行奖励。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积极性,为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打下基础。

篇(4)

NanoscienceandNanotechnology–theSecondRevolution

Abstract:Thefirstrevolutionofnanosciencetookplaceinthepast10years.Inthisperiod,researchersinChina,HongKongandworldwidehavedemonstratedtheabilitytofabricatelargequantitiesofnanotubes,nanowiresandnanoclustersofdifferentmaterials,usingeitherthe“build-up”or“build-down”approach.Theseeffortshaveshownthatifnanostructurescanbefabricatedinexpensively,therearemanyrewardstobereaped.Structuressmallerthan20nmexhibitnon-classicalpropertiesandtheyofferthebasisforentirelydifferentthinkinginmakingdevicesandhowdevicesfunction.Theabilitytofabricatestructureswithdimensionlessthan70nmallowthecontinuationofminiaturizationofdevicesinthesemiconductorindustry.Thesecondnanoscienceandnantechnologyrevolutionwilllikelytakeplaceinthenext10years.Inthisnewperiod,scientistsandengineerswillneedtoshowthatthepotentialandpromiseofnanostructurescanberealized.Therealizationisthefabricationofpracticaldeviceswithgoodcontrolinsize,composition,orderandpuritysothatsuchdeviceswilldeliverthepromisedfunctions.Weshalldiscusssomedifficultiesandchallengesfacedinthisnewperiod.Anumberofalternativeapproacheswillbediscussed.Weshallalsodiscusssomeoftherewardsifthesedifficultiescanbeovercome.

Keywords:Nanoscience,Nanotechnology,Nanotubes,Nanowires,Nanoclusters,“build-up”,“build-down”,Semiconductor

I.引言

纳米科学和技术所涉及的是具有尺寸在1-100纳米范围的结构的制备和表征。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举世瞩目。例如,美国政府2001财政年度在纳米尺度科学上的投入要比2000财政年增长83%,达到5亿美金。有两个主要的理由导致人们对纳米尺度结构和器件的兴趣的增加。第一个理由是,纳米结构(尺度小于20纳米)足够小以至于量子力学效应占主导地位,这导致非经典的行为,譬如,量子限制效应和分立化的能态、库仑阻塞以及单电子邃穿等。这些现象除引起人们对基础物理的兴趣外,亦给我们带来全新的器件制备和功能实现的想法和观念,例如,单电子输运器件和量子点激光器等。第二个理由是,在半导体工业有器件持续微型化的趋势。根据“国际半导体技术路向(2001)“杂志,2005年前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和微处理器(MPU)的特征尺寸预期降到80纳米,而MPU中器件的栅长更是预期降到45纳米。然而,到2003年在MPU制造中一些不知其解的问题预期就会出现。到2005年类似的问题将预期出现在DRAM的制造过程中。半导体器件特征尺寸的深度缩小不仅要求新型光刻技术保证能使尺度刻的更小,而且要求全新的器件设计和制造方案,因为当MOS器件的尺寸缩小到一定程度时基础物理极限就会达到。随着传统器件尺寸的进一步缩小,量子效应比如载流子邃穿会造成器件漏电流的增加,这是我们不想要的但却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解决方案将会是制造基于量子效应操作机制的新型器件,以便小物理尺寸对器件功能是有益且必要的而不是有害的。如果我们能够制造纳米尺度的器件,我们肯定会获益良多。譬如,在电子学上,单电子输运器件如单电子晶体管、旋转栅门管以及电子泵给我们带来诸多的微尺度好处,他们仅仅通过数个而非以往的成千上万的电子来运作,这导致超低的能量消耗,在功率耗散上也显著减弱,以及带来快得多的开关速度。在光电子学上,量子点激光器展现出低阈值电流密度、弱阈值电流温度依赖以及大的微分增益等优点,其中大微分增益可以产生大的调制带宽。在传感器件应用上,纳米传感器和纳米探测器能够测量极其微量的化学和生物分子,而且开启了细胞内探测的可能性,这将导致生物医学上迷你型的侵入诊断技术出现。纳米尺度量子点的其他器件应用,比如,铁磁量子点磁记忆器件、量子点自旋过滤器及自旋记忆器等,也已经被提出,可以肯定这些应用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潜在的好处。总而言之,无论是从基础研究(探索基于非经典效应的新物理现象)的观念出发,还是从应用(受因结构减少空间维度而带来的优点以及因应半导体器件特征尺寸持续减小而需要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驱使)的角度来看,纳米结构都是令人极其感兴趣的。

II.纳米结构的制备———首次浪潮

有两种制备纳米结构的基本方法:build-up和build-down。所谓build-up方法就是将已预制好的纳米部件(纳米团簇、纳米线以及纳米管)组装起来;而build-down方法就是将纳米结构直接地淀积在衬底上。前一种方法包含有三个基本步骤:1)纳米部件的制备;2)纳米部件的整理和筛选;3)纳米部件组装成器件(这可以包括不同的步骤如固定在衬底及电接触的淀积等等)。“build-up“的优点是个体纳米部件的制备成本低以及工艺简单快捷。有多种方法如气相合成以及胶体化学合成可以用来制备纳米元件。目前,在国内、在香港以及在世界上许多的实验室里这些方法正在被用来合成不同材料的纳米线、纳米管以及纳米团簇。这些努力已经证明了这些方法的有效性。这些合成方法的主要缺点是材料纯洁度较差、材料成份难以控制以及相当大的尺寸和形状的分布。此外,这些纳米结构的合成后工艺再加工相当困难。特别是,如何整理和筛选有着窄尺寸分布的纳米元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一问题迄今仍未有解决。尽管存在如上的困难和问题,“build-up“依然是一种能合成大量纳米团簇以及纳米线、纳米管的有效且简单的方法。可是这些合成的纳米结构直到目前为止仍然难以有什么实际应用,这是因为它们缺乏实用所苛求的尺寸、组份以及材料纯度方面的要求。而且,因为同样的原因用这种方法合成的纳米结构的功能性质相当差。不过上述方法似乎适宜用来制造传感器件以及生物和化学探测器,原因是垂直于衬底生长的纳米结构适合此类的应用要求。

“Build-down”方法提供了杰出的材料纯度控制,而且它的制造机理与现代工业装置相匹配,换句话说,它是利用广泛已知的各种外延技术如分子束外延(MBE)、化学气相淀积(MOVCD)等来进行器件制造的传统方法。“Build-down”方法的缺点是较高的成本。在“build-down”方法中有几条不同的技术路径来制造纳米结构。最简单的一种,也是最早使用的一种是直接在衬底上刻蚀结构来得到量子点或者量子线。另外一种是包括用离子注入来形成纳米结构。这两种技术都要求使用开有小尺寸窗口的光刻版。第三种技术是通过自组装机制来制造量子点结构。自组装方法是在晶格失配的材料中自然生长纳米尺度的岛。在Stranski-Krastanov生长模式中,当材料生长到一定厚度后,二维的逐层生长将转换成三维的岛状生长,这时量子点就会生成。业已证明基于自组装量子点的激光器件具有比量子阱激光器更好的性能。量子点器件的饱和材料增益要比相应的量子阱器件大50倍,微分增益也要高3个量级。阈值电流密度低于100A/cm2、室温输出功率在瓦特量级(典型的量子阱基激光器的输出功率是5-50mW)的连续波量子点激光器也已经报道。无论是何种材料系统,量子点激光器件都预期具有低阈值电流密度,这预示目前还要求在大阈值电流条件下才能激射的宽带系材料如III组氮化物基激光器还有很大的显著改善其性能的空间。目前这类器件的性能已经接近或达到商业化器件所要求的指标,预期量子点基的此类材料激光器将很快在市场上出现。量子点基光电子器件的进一步改善主要取决于量子点几何结构的优化。虽然在生长条件上如衬底温度、生长元素的分气压等的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点的尺寸和密度,自组装量子点还是典型底表现出在大小、密度及位置上的随机变化,其中仅仅是密度可以粗糙地控制。自组装量子点在尺寸上的涨落导致它们的光发射的非均匀展宽,因此减弱了使用零维体系制作器件所期望的优点。由于量子点尺寸的统计涨落和位置的随机变化,一层含有自组装量子点材料的光致发光谱典型地很宽。在竖直叠立的多层量子点结构中这种谱展宽效应可以被减弱。如果隔离层足够薄,竖直叠立的多层量子点可典型地展现出竖直对准排列,这可以有效地改善量子点的均匀性。然而,当隔离层薄的时候,在一列量子点中存在载流子的耦合,这将失去因使用零维系统而带来的优点。怎样优化量子点的尺寸和隔离层的厚度以便既能获得好均匀性的量子点又同时保持载流子能够限制在量子点的个体中对于获得器件的良好性能是至关重要的。

很清楚纳米科学的首次浪潮发生在过去的十年中。在这段时期,研究者已经证明了纳米结构的许多崭新的性质。学者们更进一步征明可以用“build-down”或者“build-up”方法来进行纳米结构制造。这些成果向我们展示,如果纳米结构能够大量且廉价地被制造出来,我们必将收获更多的成果。

在未来的十年中,纳米科学和技术的第二次浪潮很可能发生。在这个新的时期,科学家和工程师需要征明纳米结构的潜能以及期望功能能够得到兑现。只有获得在尺寸、成份、位序以及材料纯度上良好可控能力并成功地制造出实用器件才能实现人们对纳米器件所期望的功能。因此,纳米科学的下次浪潮的关键点是纳米结构的人为可控性。

III.纳米结构尺寸、成份、位序以及密度的控制——第二次浪潮

为了充分发挥量子点的优势之处,我们必须能够控制量子点的位置、大小、成份已及密度。其中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将量子点生长在已经预刻有图形的衬底上。由于量子点的横向尺寸要处在10-20纳米范围(或者更小才能避免高激发态子能级效应,如对于GaN材料量子点的横向尺寸要小于8纳米)才能实现室温工作的光电子器件,在衬底上刻蚀如此小的图形是一项挑战性的技术难题。对于单电子晶体管来说,如果它们能在室温下工作,则要求量子点的直径要小至1-5纳米的范围。这些微小尺度要求已超过了传统光刻所能达到的精度极限。有几项技术可望用于如此的衬底图形制作。

—电子束光刻通常可以用来制作特征尺度小至50纳米的图形。如果特殊薄膜能够用作衬底来最小化电子散射问题,那特征尺寸小至2纳米的图形可以制作出来。在电子束光刻中的电子散射因为所谓近邻干扰效应(proximityeffect)而严重影响了光刻的极限精度,这个效应造成制备空间上紧邻的纳米结构的困难。这项技术的主要缺点是相当费时。例如,刻写一张4英寸的硅片需要时间1小时,这不适宜于大规模工业生产。电子束投影系统如SCALPEL(scatteringwithangularlimitationprojectionelectronlithography)正在发展之中以便使这项技术较适于用于规模生产。目前,耗时和近邻干扰效应这两个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聚焦离子束光刻是一种机制上类似于电子束光刻的技术。但不同于电子束光刻的是这种技术并不受在光刻胶中的离子散射以及从衬底来的离子背散射影响。它能刻出特征尺寸细到6纳米的图形,但它也是一种耗时的技术,而且高能离子束可能造成衬底损伤。

—扫描微探针术可以用来划刻或者氧化衬底表面,甚至可以用来操纵单个原子和分子。最常用的方法是基于材料在探针作用下引入的高度局域化增强的氧化机制的。此项技术已经用来刻划金属(Ti和Cr)、半导体(Si和GaAs)以及绝缘材料(Si3N4和silohexanes),还用在LB膜和自聚集分子单膜上。此种方法具有可逆和简单易行等优点。引入的氧化图形依赖于实验条件如扫描速度、样片偏压以及环境湿度等。空间分辨率受限于针尖尺寸和形状(虽然氧化区域典型地小于针尖尺寸)。这项技术已用于制造有序的量子点阵列和单电子晶体管。这项技术的主要缺点是处理速度慢(典型的刻写速度为1mm/s量级)。然而,最近在原子力显微术上的技术进展—使用悬臂樑阵列已将扫描速度提高到4mm/s。此项技术的显著优点是它的杰出的分辨率和能产生任意几何形状的图形能力。但是,是否在刻写速度上的改善能使它适用于除制造光刻版和原型器件之外的其他目的还有待于观察。直到目前为止,它是一项能操控单个原子和分子的唯一技术。

—多孔膜作为淀积掩版的技术。多孔膜能用多种光刻术再加腐蚀来制备,它也可以用简单的阳极氧化方法来制备。铝膜在酸性腐蚀液中阳极氧化就可以在铝膜上产生六角密堆的空洞,空洞的尺寸可以控制在5-200nm范围。制备多孔膜的其他方法是从纳米沟道玻璃膜复制。用这项技术已制造出含有细至40nm的空洞的钨、钼、铂以及金膜。

—倍塞(diblock)共聚物图形制作术是一种基于不同聚合物的混合物能够产生可控及可重复的相分离机制的技术。目前,经过反应离子刻蚀后,在旋转涂敷的倍塞共聚物层中产生的图形已被成功地转移到Si3N4膜上,图形中空洞直径20nm,空洞之间间距40nm。在聚苯乙烯基体中的自组织形成的聚异戊二烯(polyisoprene)或聚丁二烯(polybutadiene)球(或者柱体)可以被臭氧去掉或者通过锇染色而保留下来。在第一种情况,空洞能够在氮化硅上产生;在第二种情况,岛状结构能够产生。目前利用倍塞共聚物光刻技术已制造出GaAs纳米结构,结构的侧向特征尺寸约为23nm,密度高达1011/cm2。

—与倍塞共聚物图形制作术紧密相关的一项技术是纳米球珠光刻术。此项技术的基本思路是将在旋转涂敷的球珠膜中形成的图形转移到衬底上。各种尺寸的聚合物球珠是商业化的产品。然而,要制作出含有良好有序的小尺寸球珠薄膜也是比较困难的。用球珠单层膜已能制备出特征尺寸约为球珠直径1/5的三角形图形。双层膜纳米球珠掩膜版也已被制作出。能够在金属、半导体以及绝缘体衬底上使用纳米球珠光刻术的能力已得到确认。纳米球珠光刻术(纳米球珠膜的旋转涂敷结合反应离子刻蚀)已被用来在一些半导体表面上制造空洞和柱状体纳米结构。

—将图形从母体版转移到衬底上的其他光刻技术。几种所谓“软光刻“方法,比如复制铸模法、微接触印刷法、溶剂辅助铸模法以及用硬模版浮雕法等已被探索开发。其中微接触印刷法已被证明只能用来刻制特征尺寸大于100nm的图形。复制铸模法的可能优点是ellastometric聚合物可被用来制作成一个戳子,以便可用同一个戳子通过对戳子的机械加压能够制作不同侧向尺寸的图形。在溶剂辅助铸模法和用硬模版浮雕法(或通常称之为纳米压印术)之间的主要差异是,前者中溶剂被用于软化聚合物,而后者中软化聚合物依靠的是温度变化。溶剂辅助铸模法的可能优点是不需要加热。纳米压印术已被证明可用来制作具有容量达400Gb/in2的纳米激光光盘,在6英寸硅片上刻制亚100nm分辨的图形,刻制10nmX40nm面积的长方形,以及在4英寸硅片上进行图形刻制。除传统的平面纳米压印光刻法之外,滚轴型纳米压印光刻法也已被提出。在此类技术中温度被发现是一个关键因素。此外,应该选用具有较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聚合物。为了取得高产,下列因素要解决:

1)大的戳子尺寸

2)高图形密度戳子

3)低穿刺(lowsticking)

4)压印温度和压力的优化

5)长戳子寿命。

具有低穿刺率的大尺寸戳子已经被制作出来。已有少量研究工作在试图优化压印温度和压力,但显然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工作才能得到温度和压力的优化参数。高图形密度戳子的制作依然在发展之中。还没有足够量的工作来研究戳子的寿命问题。曾有研究报告报道,覆盖有超薄的特氟隆类薄膜的模板可以用来进行50次的浮刻而不需要中间清洗。报告指出最大的性能退化来自于嵌在戳子和聚合物之间的灰尘颗粒。如果戳子是从ellastometric母版制作出来的,抗穿刺层可能需要使用,而且进行大约5次压印后需要更换。值得关心的其他可能问题包括镶嵌的灰尘颗引起的戳子损伤或聚合物中图形损伤,以及连续压印之间戳子的清洗需要等。尽管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良是必需的,但此项技术似乎有希望获得高生产率。压印过程包括对准、加热及冷却循环等,整个过程所需时间大约20分钟。使用具有较低玻璃化转换温度的聚合物可以缩短加热和冷却循环所需时间,因此可以缩短整个压印过程时间。IV.纳米制造所面对的困难和挑战

上述每一种用于在衬底上图形刻制的技术都有其优点和缺点。目前,似乎没有哪个单一种技术可以用来高产量地刻制纳米尺度且任意形状的图形。我们可以将图形刻制的全过程分成下列步骤:

1.在一块模版上刻写图形

2.在过渡性或者功能性材料上复制模版上的图形

3.转移在过渡性或者功能性材料上复制的图形。

很显然第二步是最具挑战性的一步。先前描述的各项技术,例如电子束光刻或者扫描微探针光刻技术,已经能够刻写非常细小的图形。然而,这些技术都因相当费时而不适于规模生产。纳米压印术则因可作多片并行处理而可能解决规模生产问题。此项技术似乎很有希望,但是在它能被广泛应用之前现存的严重的材料问题必须加以解决。纳米球珠和倍塞共聚物光刻术则提供了将第一步和第二步整合的解决方案。在这些技术中,图形由球珠的尺寸或者倍塞共聚物的成分来确定。然而,用这两种光刻术刻写的纳米结构的形状非常有限。当这些技术被人们看好有很大的希望用来刻写图形以便生长出有序的纳米量子点阵列时,它们却完全不适于用来刻制任意形状和复杂结构的图形。为了能够制造出高质量的纳米器件,不但必须能够可靠地将图形转移到功能材料上,还必须保证在刻蚀过程中引入最小的损伤。湿法腐蚀技术典型地不产生或者产生最小的损伤,可是湿法腐蚀并不十分适于制备需要陡峭侧墙的结构,这是因为在掩模版下一定程度的钻蚀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个钻蚀决定性地影响微小结构的刻制。另一方面,用干法刻蚀技术,譬如,反应离子刻蚀(RIE)或者电子回旋共振(ECR)刻蚀,在优化条件下可以获得陡峭的侧墙。直到今天大多数刻蚀研究都集中于刻蚀速度以及刻蚀出垂直墙的能力,而关于刻蚀引入损伤的研究严重不足。已有研究表明,能在表面下100nm深处探测到刻蚀引入的损伤。当器件中的个别有源区尺寸小于100nm时,如此大的损伤是不能接受的。还有就是因为所有的纳米结构都有大的表面-体积比,必须尽可能地减少在纳米结构表面或者靠近的任何缺陷。

随着器件持续微型化的趋势的发展,普通光刻技术的精度将很快达到它的由光的衍射定律以及材料物理性质所确定的基本物理极限。通过采用深紫外光和相移版,以及修正光学近邻干扰效应等措施,特征尺寸小至80nm的图形已能用普通光刻技术制备出。然而不大可能用普通光刻技术再进一步显著缩小尺寸。采用X光和EUV的光刻技术仍在研发之中,可是发展这些技术遇到在光刻胶以及模版制备上的诸多困难。目前来看,虽然也有一些具挑战性的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需要克服电子束散射以及相关联的近邻干扰效应问题,但投影式电子束光刻似乎是有希望的一种技术。扫描微探针技术提供了能分辨单个原子或分子的无可匹敌的精度,可是此项技术却有固有的慢速度,目前还不清楚通过给它加装阵列悬臂樑能否使它达到可以接受的刻写速度。利用转移在自组装薄膜中形成的图形的技术,例如倍塞共聚物以及纳米球珠刻写技术则提供了实现成本不是那么昂贵的大面积图形刻写的一种可能途径。然而,在这种方式下形成的图形仅局限于点状或者柱状图形。对于制造相对简单的器件而言,此类技术是足够用的,但并不能解决微电子工业所面对的问题。需要将图形从一张模版复制到聚合物膜上的各种所谓“软光刻“方法提供了一种并行刻写的技术途径。模版可以用其他慢写技术来刻制,然后在模版上的图形可以通过要么热辅助要么溶液辅助的压印法来复制。同一块模版可以用来刻写多块衬底,而且不像那些依赖化学自组装图形形成机制的方法,它可以用来刻制任意形状的图形。然而,要想获得高生产率,某些技术问题如穿刺及因灰尘导致的损伤等问题需要加以解决。对一个理想的纳米刻写技术而言,它的运行和维修成本应该低,它应具备可靠地制备尺寸小但密度高的纳米结构的能力,还应有在非平面上刻制图形的能力以及制备三维结构的功能。此外,它也应能够做高速并行操作,而且引入的缺陷密度要低。然而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任何一项能制作亚100nm图形的单项技术能同时满足上述所有条件。现在还难说是否上述技术中的一种或者它们的某种组合会取代传统的光刻技术。究竟是现有刻写技术的组合还是一种全新的技术会成为最终的纳米刻写技术还有待于观察。

另一项挑战是,为了更新我们关于纳米结构的认识和知识,有必要改善现有的表征技术或者发展一种新技术能够用来表征单个纳米尺度物体。由于自组装量子点在尺寸上的自然涨落,可信地表征单个纳米结构的能力对于研究这些结构的物理性质是绝对至关重要的。目前表征单个纳米结构的能力非常有限。譬如,没有一种结构表征工具能够用来确定一个纳米结构的表面结构到0.1À的精度或者更佳。透射电子显微术(TEM)能够用来研究一个晶体结构的内部情况,但是它不能提供有关表面以及靠近表面的原子排列情况的信息。扫描隧道显微术(STM)和原子力显微术(AFM)能够给出表面某区域的形貌,但它们并不能提供定量结构信息好到能仔细理解表面性质所要求的精度。当近场光学方法能够给出局部区域光谱信息时,它们能给出的关于局部杂质浓度的信息则很有限。除非目前用来表征表面和体材料的技术能够扩展到能够用来研究单个纳米体的表面和内部情况,否则能够得到的有关纳米结构的所有重要结构和组份的定量信息非常有限。

篇(5)

我国羊的养殖分布十分广泛,饲养绵羊多分布于新疆、内蒙古和青海等西北部地区省份,而山羊的饲养多在河南省、山东省等中部省份。根据2007年的统计,我国的绵羊和山羊的总数量分别位于世界第一;羊肉产量位于世界第一;羊毛产量位于世界第一,我国仍是最大的羊毛输出国之一。近年来,我国已经引进了更多优良的肉羊品种,为我国的肉羊养殖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

1.2我国养羊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普遍的养羊方式仍然比较落后,饲养范围过于分散,饲养的方式较为落后,这些都制约了养羊业生产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虽然近年来已经引进了一些优良品种,但总体上的品种良化程度仍然较低。在养殖环境方面,由于近年来草场退化较为严重,加上原本单位面积的产值就不高,导致了养羊业生产水平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除此之外,我国在养羊业方面的科研进展数量质量都有不足,新的科研成果在养羊业各个环节没有得到充分应用。所以综合来讲,我国羊类的养殖业发展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发展空间,一些领域甚至可以说是形势严峻。

2科学建立养羊场

2.1选地与盖建厂舍

建立具备一定规模的养羊场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交通便利,市场条件等因素。充分考察当地的草料资源,在优质秸秆产量充分且价格合理的情况下,就可以考虑建立大规模的养羊场。选择好合适的地点后,要对厂舍进行全面的消毒。注意厂舍的房顶要留有排气孔,以防空气不流通。羊舍外要设有运动场,在运动场中设置饲槽。

2.2选择合适发展的品种

选择品种时要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条件进行选择。另外还要考虑当地市场对于羊皮、羊毛或羊肉的不同品种的需求量和市场规模。首先应选择繁殖性能好、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广的品种。选购羊只时要注意检查“种畜禽生产许可证”、“种羊合格证”和耳号等必要环节。

2.3选择合适的杂交模式

要根据国内的羊类杂交实验报告进行综合考虑,从肉羊的角度举例,对波尔山羊3槐山羊杂交及夏洛莱3小尾寒羊杂交的实验结果进行比对,最后可以得出应选择夏洛莱或无角陶塞特3小尾寒羊的品种杂交模式。

3保障养羊正常经营的措施

3.1尽量降低羊的饲养成本

在优质秸秆价格偏高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情况选择种草养羊和青贮技术,从而能够降低饲料方面的成本压力。比如引进鲁梅克斯、墨西哥玉米、皇竹草由于它们方便种植,成本低的特点,有效缓解了优质饲料价格高的难题。另外要大规模推广和应用秸秆青贮技术。

3.2重视羊群疾病的防治

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养羊场中,羊群数量多且活动范围有限,传染病等严重威胁养殖场的正常经营。合理用药、科学使用疫苗对于规模养殖场十分关键。要与具备疫苗运输保存条件的厂家合作。另外还要对寄生虫病加强防范,定期对厂舍进行消毒和驱虫工作。在发现羊有发病症状时要及时治疗,出现问题时要做好隔离的措施。对病死羊的尸体尽量深埋或焚烧,从而切断病源,防止流行。

3.3尿素的利用

尿素含氮量高,可以用来给饲料作物进行施肥。

4提高羊的繁殖率和繁殖成活率

为了提高每年养羊场能够出售羔羊的数量,要尽量提升羊群的繁殖率及繁殖成活率。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4.1编号和记录

羔羊生下三天以内,应该给羔羊刺耳号。对每只羊编号和登记,防治羊群发生近交;对怀孕的母羊进行分群或隔离,防止母羊发生意外的流产。编号还能对羊群进行统计时更加方便。还可以利用编号进行分群饲养,这样可以科学管理,针对羊群优化饲料配方。

4.2换季补青

冬季饲养时由于缺少绿色饲料,要通过加强补青的方法及时补充羊体内所需的维生素等养分,通过提升羊群的健康状况来改善羊群的存活率。

4.3改善厂舍

对养殖场内的通道、运动场等地方进行优化改进,避免羊群活动时发生严重的挤压,从而降低怀孕母羊流产的风险。比如将单扇门改进成双扇门,拓宽通道等方法。

4.4控制羊群比例

将羊群中的公羊母羊比例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同时要减少空怀母羊的比例。要及时发现羊群中不或者无法怀孕的母羊,对它们及时治疗或者处理,以减少空怀母羊的比例。

5各类羊的饲养管理

5.1种公羊的饲养管理

种公羊的品牌作用十分重要。要挑选种性特征明显、体格雄壮、运动灵活、身体各部位结实的公羊。对种公羊的饲料要保持肥瘦结合,蛋白质含量充足,合理搭配的饲料能够改善羊群繁殖中的受胎率。所以可以在配种季中可以给其饲料中增加鸡蛋、骨粉等高蛋白成分。非配种季也要适当补充一些精饲料。另外,要保持种公羊每天能够有足够大的运动量,保持其体格健硕,精力旺盛。

篇(6)

胡萝卜与青菜、马铃薯及甜瓜的间套种,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热资源,促进生育期与有利气候同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近年来,射阳县耦耕镇示范推广的近666.7hm2多效多复种田,年均净产值达12.795万元/hm2(胡萝卜4.5万kg/hm2×0.8元/kg、越冬青菜2.4万kg/hm2×1元/kg、春小青菜0.6万kg/hm2×0.8元/kg、马铃薯2250kg/hm2×1.4元/kg、甜瓜3万kg/hm2×2元/kg)。其复种要点如下:

1科学选地布局

选择地势高爽、排灌良好、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于胡萝卜、马铃薯播栽前,结合耕翻基施优质腐熟粪肥2.25万kg/hm2、腐熟饼肥900kg/hm2、过磷酸钙750kg/hm2、硝酸钾300kg/hm2;再进行深沟高畦种植,畦宽3m,胡萝卜秋播时全田撒播,苗距13cm,留苗60万株/hm2;马铃薯每畦2组合,每1.5m组合春植3行马铃薯,薯间行距45cm(留60cm空幅栽甜瓜,其空幅先种一季春小青菜),平均行距50cm,株距20cm,植9.9万株/hm2;甜瓜每畦2行,行距1.5m,株距40cm,栽1.65万株/hm2左右。

2优化选用良种

胡萝卜选用优质高产、耐热抗病、质脆味甜的扬州红一号等(须用当年新种15kg/hm2);春小青菜选用优质、高产、抗病的上海小叶青等(需种5.25kg/hm2);冬青菜选用优质、高产、抗病、耐寒的矮杂2号等(需种2.25kg/hm2);春马铃薯选用早熟、优质、高产、抗病的克新四号等(以脱毒种薯为好);播前30d再选择表皮光滑、色艳形正、芽眼饱满、匀称的无病(伤)薯切块催芽(需种2.1kg/hm2);甜瓜选用优质、高产、抗病、耐贮运的雪美、翠蜜等一代杂交厚皮种(需种0.75kg/hm2);就近销售者也可选用肉脆、汁多、味甜的海冬青等青皮绿肉型薄皮甜瓜。

3合理安排季节

据试验,长江、淮河流域胡萝卜于8月初择晴天抢墒均匀稀播;11月中旬采收。越冬青菜于10月上旬撒播育苗;11月中旬即胡萝卜采收时随即挖墒畦。选壮苗进行低沟套种栽植(东西向);春节前后上市,2月底采收完毕。春马铃薯于2月上旬栽植,随即于甜瓜预留空幅间撒播小青菜;4月下旬采收。甜瓜于3月20日左右选择晴天营养钵薄膜育苗;4月下旬(5cm地温15℃以上)待苗龄30~35d、有3~4片真叶时选择晴天进行地膜移植;6月下旬开始采收,7月下旬采收完毕。

4注重精细管理

4.1胡萝卜播前搓去刺毛,播时掺适量干细土,播后浅耧拍实,趁墒情好时用48%氟乐灵1875ml/hm2对水600kg/hm2均匀喷于土表(用药后随即浅耧),灭草保苗。齐苗后结合松土锄草,及时疏苗、间苗2~3次;定苗后用腐熟粪肥9000kg/hm2对水浇施,隔20~25d再施1次腐熟稀粪水,配施适量磷钾肥,催苗促长;肉质根膨大期经常浇水保湿,以满足植株对水分的需要。

4.2青菜须适墒播种,播后浅耧拍实,保墒出苗。因青菜为速生型蔬菜,生长期间须注重肥水管理,轻浇水、勤浇水,通常每5~7d追施1次稀粪水,因苗配施适量速效氮肥。冬青菜于越冬前施用腐熟人畜粪2.25`万kg/hm2对水浇施,结合盖草,有条件的最好在严寒来临前用遮阳网浮面覆盖,以御寒防冻,护苗安全越冬。

4.3春马铃薯地膜栽培(每组合3行覆1m宽地膜),播前先开沟一次性施足肥水,后下种覆土、喷药化除(用50%赛克津750g/hm2);有条件的在催芽前再用膨大素165g/hm2对水30kg/hm2喷拌切块,堆闷24h后上床催芽;盛蕾初花期因苗喷施1~2次多效唑(即15%可湿性粉剂247.5g/hm2对水750kg/hm2),以抑制地上部营养生长过旺,合理调节植株体内光合产物的运转,促地下块茎迅速膨大。4.4甜瓜在地膜(膜宽50cm)移栽前一次性施足肥水,喷药化除(用50%扑草净2.25kg/hm2);定植后浇足定根水,培土保湿。生长期间应注重植株调整,待幼苗有5片左右真叶时摘心,实行双蔓整枝,即每株选留2条健壮子蔓;待子蔓长至5~6叶时进行摘心,每子蔓选留3条健壮孙蔓结果(余者全部摘除);待孙蔓基部细果坐稳后留3片叶左右时进行第3次摘心,每一孙蔓留1果,每株留果5~6个,使其成熟期早而集中,果形大小均匀一致。伸蔓期因苗追施1次坐果肥,用腐熟粪肥9000kg/hm2,配施硝酸钾150kg/hm2对水开塘追施;结合坐果前期叶面喷施植物活力素1000倍液,以利早熟增产。生长期间注意查治黄守瓜、红叶螨及霜霉病、白粉病等病虫害;遇多雨季节及时清沟排水,以起到防渍保苗,促进生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春强,廖平安,靳文奎,等.小麦、甜瓜、棉花复种高效种植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30.

篇(7)

桦树是桦木科落叶乔木或灌木,树高15~25m,天山南北坡均有分布,桦树喜光,不耐庇荫,较喜湿润,对土壤、气候适应性强,耐低温;萌芽力很强,采伐后可自行萌芽更新;种子小而带翅易传播。在林区的皆伐迹地和火烧迹地上,桦树能作为先锋树种迅速侵入,形成纯林。桦树是速生树种,幼年生长快,在立地条件中等地方,每年高生长量可达1m。15年左右开始结实,且结实较丰,大、小年不明显。桦树树冠圆形,树势优美,生长迅速,树皮洁白,秋季树叶金黄,是庭院绿化和观赏树种之一。现将其育苗与造林技术介绍如下。

1育苗

1.1选种

待9月上旬种子成熟,选生长良好的健壮母树,一般在早晨有露水时采集,采回的种子放在通风、干燥地方晾晒,稍干即可揉搓、过筛除质,然后装入麻袋,进行低温储藏。

1.2育苗地的准备

(1)选地。桦树种子较小,在黏土中不易扎根,对育苗地要求严格。因而土壤必须是疏松的沙壤土。育苗地要深翻25~30cm,反复耙,使土壤细腻。

(2)土壤处理。开春后将深翻的土壤耙碎,施入基肥30t/hm2。施375kg/hm2的硫酸亚铁粉或5%的硫酸亚铁溶液进行消毒,洒在土壤中翻10~15cm,可改良土壤碱性,供给苗木所需可溶性铁质。

(3)做床。桦树种子细小,苗床不宜太大。可做成半高床,宽2.2m,长度一般为5m,中间留宽10cm、深20cm的步道,用于浇水、除草。施225kg/hm2锌伴磷粉剂,预防地下害虫。

1.3种子处理

春季将种子用35℃温水浸泡1~2d后,捞出放入木箱内,用麻袋覆盖,每天洒水2~3次,并上下翻动,早晚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温,必要时早晚生火,提高室温。当种子1/3吐白时应立即播种。

1.4播种

春季播种时间以出苗不受倒春寒的冻害为原则,尽可能做到早播种、早出苗、增强苗木的抗性,保证苗木安全度过夏季高温。播种用撒播、条播均可,但要便于田间管理,以条播为宜,播幅宽15cm,行距5cm,播种量为75~120kg/hm2。播种时种子用干沙拌匀,将种子均匀地撒在播幅上,播种后及时用锯末、羊粪、过筛土,按1∶1∶1的混合土覆盖,厚度以不见种子为易。播种后用竹帘覆盖,并立即用洒壶洒水,保持床面湿润,以利出苗。

2苗期管理

种子出土前,每天检查种子周围土壤水分状况以及种子芽尖情况,根据天气情况、土壤干湿程度,每天洒水2~3次。出苗期、生长期的管理是育苗的关键。小苗幼嫩,必须做到管理精细,每天取样挖出幼苗观察,根据根尖生长情况洒水,土壤偏湿时,根尖易腐烂;偏干时,根尖会因缺水而干枯,以土壤不积水、不干燥为原则。幼苗出土后用1∶1∶1的波尔多液每隔10d喷洒1次,防治病虫害侵染,1个月后,幼苗长出数个侧根后即可用大水浇灌。遇到连阴雨天,灌溉后2~3d撤去遮荫竹帘,降低苗床含水量。8月中下旬苗木生长缓慢,木质化加强,应少浇水。发现有病虫害危害幼茎、叶、根部情况,及时施药杀虫。

桦树为喜肥性树种,在贫瘠土壤中,幼苗生长弱、抗性差,易造成幼苗大量死亡,存活下的苗木,2年的生长量不如肥沃土壤中苗木1年生长量。因此,整地时要多施有机肥,生长期要施氮肥。追肥可在苗木生长盛期进行,一般在6~7月可追施氮肥1次。期间应加强苗木的除草工作,除草应掌握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

3造林技术

(1)直播造林或植苗造林均可,直播造林以秋季为主,即秋季种子成熟时随采随播,选择杂草较少且土壤较湿润的地方撒播,一般可不必覆土。植苗造林以春季为主。(2)用块状针叶混交,能减少针叶林的病虫害发生,并增加腐殖质含量,亦可造纯林;5~7年的移植大苗可用于庭院绿化、道路绿化。

(3)造林方法。栽植前,穴面腐殖土全部回穴底,苗木居穴正中,深浅适度、根系舒展,严格按照“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方法进行,培土深度应高于地面4cm左右。造林地宜选择在火烧迹地、小块皆伐迹地、林缘坡地或林中空地。造林后1~3年内每年抚育1~2次,几年后即可郁闭成林。

4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桦树心腐病、桦树白粉病、桦树锈病等,虫害有杨柳光叶甲和舞毒蛾等,但均不严重。老树多心腐病,应以培育中、小径材为主。

篇(8)

2测量方法的选择

船板的形状尺寸测量是一个典型的外表面三维曲面测量。由于船板是一个连续而光滑的曲面,因此,可以将整个曲面离散成m×n个点,通过测量得到这些点的坐标值后,即可通过软件拟合出整个曲面。由于传统的接触式测量,存在探头易磨损,需要人工干预,价格昂贵,对使用环境有一定要求,测量速度慢,效率低等问题,因此,虽然其有较高的测量精度,但确并不适合应用在船板多点成形在线测量中。对比三种常用的激光测量方法,测量精度均能满足船板的测量要求。本着实用而不浪费的原则,由于干涉法测量所需的测量设备成本较另外两种方法高出很多,并且使用时需反射镜,现场在线使用不方便,速度慢效率低,因此,采用飞行时间法或三角法的激光测量传感器比较适合船板三维测量,其设备价格较低,对测量表面的要求不高,并且可直接测量,使用灵活方便。

3扫描装置

扫描装置是激光测量头的安装平台,其作用是带动激光测量头沿X轴和Y轴运动,完成对整个测量表面的扫描,并在测量的同时给出测量点的X方向和Y方向的坐标值。为了提高测量效率,最终确定扫描装置采用多点方式,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船板多点成形的生产效率。由于多点测量方式使用的激光测量头数量较多,因此,在满足测量精度要求的前提下,选择了价格相对较低的飞行时间法激光测量头。扫描系统由电动滑台、联轴器、接轴、减速机、伺服电机、测量架、测头等部分组成(见图1)。电动滑台和减速机通过架子固定在上模座上,伺服电机与减速机相连,并通过接轴与电动滑台连接,测量架固定在电动滑台上。测量时,在伺服电机驱动下,电动滑台带动测量架沿X方向移动,每走一个步长测头测量当前X坐标下各点的Z坐标值,直到测量完整个板材表面点阵(见图2)。

篇(9)

2常用应急广播远程唤醒技术

从我国现如今的应急信息程度上看,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系统的统一性得不到满足,而且技术手段比较复杂,采用的唤醒式技术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接下来,笔者就对不同的唤醒技术进行深入介绍:

2.1调频副载波

所谓的调频副载波主要是在调频广播进行的过程中,根据基带中空余的频谱来进行相应数据和声音的传递。这种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出的特点就是投资少,应用范围广以及频谱节约程度高等特点。其中比较常见的技术类型包括SCA信道,RDS数据系统以及RBDS等等。从这些系统中可以看出,RDS系统的应用方式比较典型,接下来,笔者主要以这一系统为例,着重分析调频副载波传送技术的重要性。这一系统的工作原理比较复杂,在构成RSD信道之后,和相应的立体声广播中的主副信道以及导频等构成调频立体声广播的基带信号,然后对高频主载波进行调频。另外,还需要根据发射机本身的RDS功能来增加激励器。与此同时还需要和相应的数字解码器相匹配,同时加大RDS副载波的信息频率,通过记录,这一设备的待机状态和科学的运行频率是相连接的,应急信息的播放也是经过这一程序进行的。

2.2TS流方式

在应急广播信息的传输和远程终端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了自动唤醒。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根据相关信息技术的规定作为标准和依据,通过数字电视以及卫星电视等形式逐渐对传输的流程进行完善和改进。第一,适配封装。在接收广播消息时,需要对其进行解析,这一过程中主要采用适配封装的形式。最终以适应TS流的传输为主,输送到插入设备中,提供广大受众紧急信息的传输,同时还可以通过编辑软件或者是编辑系统来实现字幕的添加,在这一过程中又适配封装成字幕指令,同样传输给插入设备。控制ASI切换器,当有紧急广播消息时,切换到插入了紧急广播表的Ts流;当无紧急广播消息时。切换到正常播出的TS流;将设备工作状态信息反馈给消息接收设备。第二,播出插入:根据播出插入指令。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应急广播预警信息的:在正常播出的Ts流中插入紧急广播表;在原电视节目的视频图像中叠加字幕;将原广播节目替换成紧急广播节目。第三,ASI切换:在切换设备中,根据播出插入指令,完成正常播出的Ts流到紧急广播节目流的切换。切换时需在收到应急指令和确认紧急广播节目流正常传输的基础上进行切换;控制ASI切换器,当有紧急广播消息时,切换到插入了紧急广播表的TS流;当无紧急广播消息时,切换到正常播出的TS流。第四,数字电视接收终端,通过解码TS流,判断是否需要自动唤醒带电终端播放应急广播消息。

2.3CMMB

CMMB系统在设计的过程中将紧急广播技术融入到其中,这种系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消息格式的不同来传输紧急的广播消息。在此过程中还根据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定来对紧急广播数据的相关信息进行封装,具体来说,其步骤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紧急广播的消息主要包括上、本和下级,同时还要根据消息的相关来源和类型做好消息的排队工作。第二,在应用的过程中,要将广播消息进行拆除和封装,使其形成一个或者是多个紧急广播表,来对不同的数据段进行承载。具体来说,广播表的整体结构和复用帧运行程序比较复杂。第三,需要将紧急广播的数据段和CMMB系统相互配合使用,其中包括紧急广播表的相关数据信息,广播的顺序号码以及紧急广播的时常等等。第四,复用封装紧急广播表也是一种普遍的应用方式,可以通过无线数字广播以及卫星等系统来进行数据和信息的传播。其播放终端以多媒体终端为主。第五,在接受终端接收到广播信息之后,需要对其进行解封装,将消息进行合格处理。在实现远程唤醒工作中,需要对复用帧的格式做好分析。同时按照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相关规定来做好标识工作,实现中断设备的自动接收。这就是CMMB系统的最终工作原理,也是应急广播技术应用的主要方式。

2.4调频共缆

调频共缆技术是指利用FM频率调制技术将广播,被调制的广播音频和控制信号与有线电视节目共用CATV同轴电缆,光电网络传输,即共缆。广播音频、广播控制和有线电视信号在CATV同轴电缆/光电网络中,各自采用不同的频段传输,不会产生交互调制现象。运用到应急广播预警信息系统中,调频共缆技术可以实现上、下级信息的自动切换及终端自动唤醒接收预警信息的功能。以村镇规模为例,可以采用调频信号同频陷波式插入技术对单一行政村运用调频共缆技术。实现应急广播的远程唤醒。对单一行政村也可以采用调频信号高电平压低电平式插入技术,实现村级应急信息的插入和远程终端的自动唤醒。采用调频共缆技术可以通过广播光信号插网和电话远程播控联网等联网技术实现对由多个自然村形成的一个行政村的应急信息远程控制。

2.5双音多频信号

双音多频信号(DTMF)是由贝尔实验室开发的信令方式,通过承载语音的模拟电话线传送电话拨号信息。在应急广播系统中,通过将双音多频信号作为控制信号,实现有线网络或无线网络之间有效的通信识别和可靠的远程控制响应。第一,者直接用手机经市话网拨打应急系统的电话接入号码。第二,电话智能接入器可以自动进行来电铃流检测、摘挂机处理,可以实现语音提示、身份识别(密码认证+语音识别)、电话按键指令转发和登录者分级管理等功能。第三,双音频信号巡检码发生器产生的双音频巡检码信号用于指示用户登录的休眠工作状态,当处于电话登录休眠状态时,双音频信号巡检码发生器就不断产生连续的DTMF双音频信号,此时广播系统的终端收到该巡检码信号后,将拒绝启动应急广播。播出正常的FM调频节目。若没有双音频巡检码,终端经过判断后启动应急广播。第四,专用频点FM调制器和混频发射器,用于对专用音频信号(电话按键、巡检码等双音频信号和语音音频信号)进行调制并和其他普通频点的FM节目信号进行混频发射,通过有线(CATV)或无线FM广播方式发送到终端。

3适用于我国广播电视系统现状的应急广播远程唤醒技术

3.1完备性

要支持多部门、多传输通道、跨区域的传输和,以适用于不同应急事件、不同传输通道损毁情况时的要求。在保证中波广播、短波广播两种常用的有效传播手段的同时,尽可能实现在多种广播电视通道中的透明传输。

3.2兼容性

在尽量不改变现有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现状。实现与现有传输系统的无缝对接,实现与现有应急广播体系和各省市应急终端的合理对接。

3.3安全性

有别于普通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应急广播系统的内容极为敏感,内容与目标区域、时间有高度的相关性,所以必须在系统的全链路考虑安全防范问题。

篇(10)

榉树(ZelkovaschneiderianaH-M),又名大叶榉、血榉、红榉、黄榉、岩郎木等,榆科榉属树种,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之一,属二级保护植物,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是重要的风景园林观赏树种。目前,榉树苗木已被广泛用于园林配置、城市街道绿化美化及生物多样性方面。

榉树为深根性树种,是一种落叶乔木,主、侧根系都很发达,性喜光,喜温暖气候和肥沃湿润条件,在酸性土、中性土、石灰岩山地及轻盐碱土上均能生长。榉树初期生长较缓慢,八年生以后加快,可持续生长70~80年,成年树高达30m,胸径1m以上。榉树在我国分布很广泛,主要产于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多生于海拔800m以下山坡。

1育苗方法

1.1扦插育苗

榉树资源稀少,生产上可采用硬枝扦插和绿枝扦插育苗。硬枝扦插的枝条取自一至二年生健壮枝条,插穗长度10~15cm,粗度0.5~1.0cm,每个插条上至少含有2个以上健壮饱满腋芽,时间以春季扦插为好,其平均成活率可达16.7%;扦插时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使插条生根率达到80%以上,当年苗高可达50~180cm。绿枝扦插宜在6月上旬进行,自母树年龄较小当年生半木质化的粗壮嫩枝上剪取带2~3片叶的插穗,迅速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做到随采随喷水,随用生根剂处理,随扦插。扦插苗床基质以蛭石、河沙等为宜。扦插密度以插穗间枝叶互不接触为宜。插后喷水1次,上罩塑料膜弓形小棚,再搭起1.2~1.5m高的框架,用草帘或遮荫网在上方和两侧遮荫,保持20%~30%的透光率。扦插前期要做好叶面喷雾保湿、消毒防病、通风换气和喷水降温等工作;中期要以揭除薄膜和逐步移去遮荫物炼苗为主;后期做好消除杂草、施肥等。

1.2嫁接育苗

选择一至二年生、地径1.5~2.0cm的白榆实生苗作砧木,以一至二年生的榉树枝条作接穗,在树液流动季节进行嫁接,嫁接可分枝接和芽接2种。枝接一般在4月进行,操作时可用劈接和皮下接方法。适时嫁接、避开连阴雨天气、接穗削面光滑平整、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对准、绑扎适度是影响嫁接成活的关键因素。芽接宜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进行,方块形芽接比“J”字形芽接为优。为提高嫁接成活率,嫁接时要将塑料薄膜带轻轻插入接穗芽与皮部内皮层与砧木密接,在操作技术保证的情况下,榉树嫁接成活率一般在80%以上,枝接当年生长量80~160cm,地径0.8~1.5cm左右。

1.3播种育苗

榉树种子采集时间常在10月中下旬,采种期3周左右,选择树龄30年以上,结实多且籽粒饱满的健壮母树,在果实由青色转为黄褐色时进行采种,采得的种子去杂阴干,装入布袋或麻袋贮存备用。播种分秋播、冬播和春播。秋播需随采随播,发芽在翌年3月上中旬,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较高,苗木生长期长。春播宜在雨水至惊蛰时进行,最迟不得迟于3月下旬,播种量150~200kg/hm2。当年种子翌年播种,发芽率高。为了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可对种子进行选种、浸种、消毒、催芽、低温存积处理等。播种后,25~30d种子发芽出土,应防止鸟害。出苗后要及时揭草炼苗。幼苗期应及时间苗、松土除草、灌溉追肥。此外,榉树苗期普遍有分叉现象,应在苗期进行修剪,蓄好1个主干,以利干形通直。

1.4组织培养

利用大叶榉树未成熟种子的胚依次在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芽分化培养基、壮苗培养基及生根培养基上培养,可生产出3~5条不定根幼苗,生根率达30%,生根幼苗移植到温室花盆中成活率在50%以上。日本在榉树组织培养方面成功较早,有许多可供参考的经验。

2造林与管理

造林地宜选择在坡度30°以下,低山丘陵区土壤肥沃、保水较好的群山中下部、谷地、溪边。采用全垦方式整地,整地规格为50cm×50cm×40cm。3月上旬左右,选取无风阴天或小雨天气,用榉树一年生实生苗栽植,栽植前用10%~15%的过磷酸钙泥浆沾根,以提高成活率。栽植时要根舒不弯曲,严禁大土块和石块压在根部,回填土要实,深度为苗期地面与地相接触处印痕之上3~6cm为好。栽植密度可为1.6m×1.6m或2.0m×1.6m。另外,可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栽植不同的树种。如山顶、山脊可栽马尾松、栎类,山脚、山腰栽榉树,形成马尾松、榉树、栎类块状混交林。在立地条件好的山坡中下部可栽植榉树与山杉木行状混交林。苗木栽植后,前3年,每年抚育2次,分别于6月和10月进行。随时注意培蔸、抚正,剪去干上丛生小枝,将分叉株去除弱的分支,每年

篇(11)

二、研究空间及价值

“装饰与仿生”是汉代灯具设计研究的一个可开掘空间。通过研究汉代灯具装饰制作工艺及其仿生科学,调查与梳理相关资料,发现与整理汉代灯具工艺技术,通过科技考古与艺术复原实验的现代技术手段,还原汉代灯具的装饰工艺技术,揭示汉代灯具仿生科技发展水平及其技术文化内涵,从而填补汉代灯具制作工艺研究之不足,向世人展示中国汉代灯具装饰技术与科学文化水平,力求在技术层、装饰层与文化层等维度上弘扬中国优秀工艺文化。在装饰层面,研究汉代灯具制作装饰的艺术手段,复原汉代灯具装饰艺术风格,包括工艺、造型、纹饰、绘画、色彩等。汉代灯具装饰技术文化,主要揭示其技术历史之嬗变与演进;汉代灯具制作装饰材料文化,揭示其物质文明;汉代灯具装饰文化,主要揭示其图案、纹饰、色彩背后的时代与历史文化如何渗透到装饰制作之中。在仿生层面,通过灯具的仿生造型分析汉代人的审美的需求,以及汉代大简的造物形态和“守约以治广”“规天矩地”“自然相生”等美学思想的命题;深究仿生造型的潜在含义,佐证汉代神学思想、视死如生的丧葬观以及封建初期等级的划分;对仿生灯具的实证分析,探讨汉代环保、节能、调光等先进的科学性。对汉代灯具的研究,再现汉代灯具的可视化物质形式、工艺流程与技术发展为微观特色,其优势在于再现与复原汉代灯具工艺技术的同时,还侧重开掘汉代灯具工艺的载体、材料、工具与技术等内容,为我国灯具技术文化史的建构发展助推,为我国工艺技术文化提升软实力;通过对汉代灯具艺术发的复原,以再现、实验、传承、利用汉代灯具仿生技术遗产为宏观特色,其优势在于运用现代技术、科学实验传承与再现汉代灯具制作工艺,绘制汉代灯具工艺技术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