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语文教育类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3 15:14:4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语文教育类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语文教育类论文

篇(1)

养成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道德教育的基本手段,在促进小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方面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伟大教育家孔子曾说: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一观点对养成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十分重视习惯的培养。他指出: “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社会习惯。”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行为习惯不只是一个人的外部表现更是其内在素质,尤其是思想品德素质的外化[1].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重视和持之以恒的坚持。注重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有利于改进和加强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同时也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培养的人才所提出的要求,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养成教育,是形成良好品质的基础,是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个性全面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应重视和加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通过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1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1. 1 养成教育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很多情况下学校更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致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实效性相对较差,存在着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而学校平时的德育教育也只是要求学生背诵日常行为规范的条条款款,通常老师只是通过口头要求来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并没有将德育教育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因此,就错过了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和良好行为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机。可以说,大多数的老师和家长只是把目光聚集到孩子的智力开发和学习成绩的提高上,却忽视了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只要孩子学习成绩足够优秀,他的娇蛮任性、粗野无礼等不良习惯都会被视若无睹。这足以说明,重视和加强德育工作,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迫在眉睫。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有利于提高学校德育教学的质量。德育工作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首要工作。学校应该坚持以德为先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要以小学生文明礼貌的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真实、善良、健康、快乐的品质,让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更好的发展。学校还应勇于探索发现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在实践中加强养成教育的工作,在老师指导下发挥学校课程在养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 2 小学阶段的养成教育是学生形成良好品质的基础

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小学生行为发展起基础性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是非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决定一个人未来行为习惯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如果忽视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不及时对不良行为做出矫正,不仅学生的良好行为得不到健康发展,反而会滋生一些不良的的行为习惯,从长远来看,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因此,我们不能忽视这个重要时期,应该让孩子在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同时就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此外,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也可以提升小学生的人格魅力。从心理品质的角度来说,健全的人格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是学会做人的先决条件。

现行的教育更多的是教师的照本宣科,而书本上生硬的知识点很难触动和影响学生的心灵深处,这就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因而,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的开发[2].

2 小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2. 1 家庭环境方面的不利影响

( 1) 溺爱独生子女现象普遍存在。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溺爱独生子女的现象越来越多,父母的疼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袒护,使他们容易养成好逸恶劳、不思进取、任性自私、贪玩享乐、我行我素等不良行为习惯。如果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引不起父母、长辈的重视,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矫正,那么就会一直延续下去,甚至会越来越严重。一旦错过了矫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关键期,以后再施以矫正就困难了,其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终身难改。

( 2) 部分父母文化水平偏低,缺乏科学教育方法。我国幅员辽阔,虽然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尤其在经济落后的西部农村地区,许多年轻的父母自己也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子女的教育上缺乏科学的知识和方法; 有些家长虽然文化基础不错,但出于生活压力,忙于生计,没有时间和耐心教育孩子,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教育科学的新知识,缺乏现代教育理念、知识和视野,他们或者是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孩子,或者是放任不管,任凭孩子自由成长,孩子缺乏足够的正确的、科学的教育引导。

( 3) 留守儿童的教育缺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城镇化发展迅猛,城市空间的拓展为闲置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很多父母选择外出务工淘金,他们的孩子就交由隔代长辈照料,而隔代长辈的教育多是简单的溺爱,只是给予孩子较多的物质方面的满足,对孩子宽容放纵,觉得只要孩子健康、吃饱、穿暖就行,而很少去关注他们的日常行为、道德品质等的养成,这就造成这部分孩子性格孤僻,自控能力较差,甚者出现暴力倾向等不良现象。

( 4) 家庭的一些不良行为影响。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孩子的良好发展,需要家庭健康文明的教育。

正如《理想国》中所说: “从我们儿童、少年时代起,对于我们来说,就有一些关于正义和美的信条,我们是从它们之中被生养、培育,成长起来的,就像是在父母双亲的养育之下那样,我们服从,跟随它们,并且尊重,崇奉它们。”不言而喻,一些家庭存在的酗酒、赌博、吸烟、脏话连篇、随地吐痰等不良习惯会使孩子也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可以说,正是家长的点滴行为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形成[3].

2. 2 家庭和学校影响的不一致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然而,家庭和学校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并没有形成合力。

( 1) 家庭和学校在教育孩子的责任心方面有差异。现在,从学校的领导到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责任心方面都是比较强的,但好多家长却对孩子颇为放任,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这种不一致使孩子深陷矛盾之中。比如,好多父母虽然都会强调孩子在学校要好好学习,但自己却忙于自己的事情,无暇顾及或者不愿意多与孩子交流,更不会辅导和检查孩子的作业,更有甚者,当孩子的行为出现不妥之时,父母不闻不问,任由孩子“发挥”.孩子的不良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矫正,单凭学校单方面的说教式的教育是很难有效果的。

( 2) 家庭和学校在教育理念方面有差异。比如不少父母时刻担心孩子吃不好,穿不好,尽其所能精细呵护着自己的孩子,无条件的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而学校中老师总是教导学生要勤俭节约、艰苦努力,忆苦思甜等,这样两种不同的理念和方式,使学生经常处于矛盾之中,影响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阻碍学生的发展。

( 3) 家庭和学校在孩子发展的侧重点方面有差异。学校虽然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但学校毕竟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毕竟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但家长就不同了,大部分的家长关注的只是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往往忽略掉孩子在学校的言行举止、道德行为等的表现,这种家长和学校在孩子发展的侧重点上的差异,同样使孩子时常感到困惑,妨碍着孩子的全面发展,影响着良好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3 改进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措施

3. 1 深化认识并提升养成教育地位

教育就是要让人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首先,我们应该为孩子区分良好的和不良的行为习惯,告诉他们那些良好的习惯可以坚持,那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改正。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比如在学校,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遵守纪律,积极思考,和老师有良好的互动交流,作业要独立完成等。此外,我们还要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通过和优秀同学之间的交流来积累经验,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从而进行对比,找出自己哪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的成绩、行为表现等不如其他同学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取长补短,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其次,我们应该改变家长的观念,创造良好的环境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激烈的社会竞争让许多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落在别人后面,绞尽脑汁给孩子灌输各类知识。并没有考虑过孩子是否能够承受,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此类的做法确实有悖教育的真实目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只有当孩子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的时候,才会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功。最后,学校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而不是一味关注学生的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起榜样,让人人肩负起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任,让每个学生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感染。

3. 2 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沟通共管

( 1) 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孩子的塑造者。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很大的作用。许多学生在学校接受了教师的正确教育引导,可是受到家庭中父母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使孩子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大打折扣。父母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好的行为习惯时时影响着孩子。

( 2) 健全的学校教育。习惯是由无数次的重复或者不断地练习而逐步形成的一种行为方式。良好习惯的养成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首先,要加强教师的身教。古语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要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师就要给学生榜样带头作用。比如,要求学生不随地乱扔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不污言秽语,教师就要举止文明。可以说,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总是非常完美的,小学生会有意识地将老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不但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良好形象去影响学生,而且还要经常鼓励学生认真地学习,积极地思考,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其次,要加强班级管理的教育。学校的班级管理与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班级班风的好坏,教师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全面健康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不断加强班级管理,强化养成教育,规范学生的文明言行,才能形成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通过班级管理活动,让每位学生都能发展自我、认识自我,找到自己的不足,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3) 和谐的社会氛围。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显着地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但也出现了一些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很不利的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只有优化社会环境,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沟通和合作,才能促进小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首先,要坚持正面教育。教师要经常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洗礼,对英雄模范人物产生敬仰之情,从而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荣辱观。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了解和认识社会,很好地适应社会,并培养学生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和自立自强的品性,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克服困难,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3. 3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作为未来接班人的学生,他们的行为习惯的好坏,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一个民族的将来如何,全在于对下一代的教育,包括对下一代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学生的自我教育。

要想培养高素质、有修养的一代新人,必须得注重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尤其是要对学生进行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要我怎样”向“我要怎样”转变,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过渡,逐步走向成熟。良好习惯的形成可以通过不自觉、下意识的重复同一动作,但主要是通过有意识的练习来形成。所以,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坚持不懈的强化和训练,更需要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觉醒和充分发挥[4 -5].

( 1) 生活方面。目前一般的小学都是走读学校,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中,而多半的休息娱乐生活的时间都在家中,因此,家长可以利用休息时间让孩子参与到家务活动之中,通过具体的事情对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训练和指导,使孩子学会怎么照顾自己,锻炼他们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此外,还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卫生环保意识,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教育学生不仅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还要有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健康的体魄。

( 2) 学习方面。学生的学习行为不能再局限在上课、作业、考试的圈子里,应该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地进行选择、探究、创新。努力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应该由领导者变成引导者,发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让学生在学校或者家庭中,都能做到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独立完成各科目老师布置的作业等一些事情。

( 3) 安全方面。学校应该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要求学生做到上下楼梯要靠右走,遵守交通规则不在公路上追逐玩耍,过马路要一停二看三通过。学校还要定期举行安全知识的教育和演习,例如进行安全知识的普及宣传教育和火灾、地震等灾难现场的紧急逃生疏散的演练,让学生知道在危机时刻如何做出正确逃生选择,掌握一些科学的自我保护技能,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总之,习惯是一个慢慢培养的过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以及学生自己的合理管理和及时矫正。对儿童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科学知识而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就是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良好习惯的养成,然后才是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增长等。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刘国正。 叶圣陶教育文集[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周 洁。 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研究[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9,31( 7) :4 -6.

[3]柏拉图。 理想国[M]. 顾寿观,译。 长沙: 岳麓书社,2010.

[4]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 邹 进,译。 北京: 三联书店,1991.

[5]谷显丽。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 蒙古教育,2010( 2) :27 -28.

小学教育类论文

这个时代是信息技术时代,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能力的掌握已成为适应社会的必须。书到用时方恨少,作为小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师的我们,不能总认为小学生年纪尚小,时间尚多,不够重视小学计算机与科学教育。恰恰相反,我们要从小学生接触计算机的第一堂课的时候就树立其正确的观点,让其知道掌握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为做好与高中!大学计算机课程的衔接打好基础。因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计算机与科学课程应将目标!课程!教学!内容等在长远目标下进行改革,进而提高小学生计算机能力。教师要结合小学生实际消化与接受能力的情况下,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认真对待有限的小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提高课堂有效性。

1、计算机信息与技术教学目标的改革

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代接轨,学生应从小学教育开始进入对计算机能力掌握过程,如了解计算机基本知识,掌握软硬件基础知识等。虽然是小学阶段,课程一旦开设了就应认真看待,珍惜课时安排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计算机科目我国教育部提出了教学目标为拥有计算机开发能力,让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工具进行分辨问题的思想意识与能力,提升学生计算机信息素质,同时也提出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按三个层次进行,分别为文化基础的教育,技术基础的教育以及应用基础的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新课程改革下,学校教育包括小学教育在内,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应以培养素质为核心目标,将知识素质作为教育目标的主体。而这些基本素质与计算机能力虽然不要求小学生就必须具备,但是应以此作为目标,对小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教学目标加以适当改革,并在小学生一开始接触计算机课程时就将掌握计算机能力的重要性灌输至脑海中,只有将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并让学生体会到掌握知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才有助于使学生的计算机科学课程的学习转被动为主动。同时学校教育应该体现的是“能力本位”,也就是说,计算机教育在从小学开始就要准确而清晰地将目标定位好,不仅注重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开始结合小学生的兴趣与接受能力,适当开始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因而,小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不能因课时少等限制因素而趋于形式,而要从目标以及课程设置上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2、遵循精简原则对课程进行设置

当下,国内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极不完善,存在普遍问题,如课程的设置并不能全面包含小学计算机教学目标,不能有效利用小学有限的计算机课时,一堂课下来,不论从理论知识还是实际操作技能上均不能让学生有着明显收获,内容单一,趋于形式化,课程的设置不能周全考虑到与其它课程的关联性,进而不助于提高小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重要性的认知度等。都使得小学计算机课程的设置显得不合理,影响了小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掌握,阻碍了学生计算机素质的提高,从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因而,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最为直接并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注重科学的课程设置的重要性,结合教育目标对课程设置进行精简,建设科学合理也不失全面的课程设置。对于新课程背景下,课程的设置要将培养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作为核心,因而课程的设置要将计算机课程作为培养这些能力的工具,而不是为学习而学习,好比“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尤其在还是小学阶段的小学生,这种课程设置观点极为重要。

而另一方面作为应用能力较强的计算机课程,这一点更为重要,不单符合课程改革核心,同时也是考核一课程是否为精品的客观标准之一。因而,我们要结合实际,以培养能力为核心,围绕技能应用进行全面课程设置改革,设置精品课程。只有如此,才有助于通过学校课程教育实质性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出具良好综合素质的学生,与素质教育接轨。

3、改革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关联起来

计算机科目实践性很强,教师要把握好理论与实践操作训练的课时与内容分配,合理安排讲与练,要做到精讲,多留时间让学生进行实际练,也就是所谓的精讲多练。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讲时,充分利用时间对教学内容的精髓给予讲解,点出内容基本知识点,而不是花大量时间“复述”与传授表面的知识,,然后节余出更多时间,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指导与讲,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因而,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计划中,要将实践操作教育作为教学内容重点,基于此,每位计算机教师,要做好科学的统筹规划与安排,将计算机实验教育体系逐步完善。教师应该将能力培养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更新教学内容。

4、完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

作为计算机教师,我们不仅应该传授给学生相关的知识,同时,我们还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计算机的更新速度比较快,这就要求么我们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果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那么学生就会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面对新出现的知识,学生就会不知所措,学生就会落后。因此,我们应该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要将教学的重点逐渐转向“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作为教师,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提相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启发,在此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引导,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鼓励他们就所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倡差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通过课堂学习,我们在让学生获得相关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所培养出的学生才能满足时展的要求,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服务于社会。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篇(2)

2大农类远程教育培养模式的现状

本校招生对象主要是具有高中、职业高中、技术学校和相当一部分普通中等毕业的求学者,从招生生源情况看,学员主要包括农业科技示范户、乡镇干部、乡镇企业骨干、科技致富能手,他们大多在区县、乡镇或乡村岗位上工作,总体上说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能力。但由于乡村基础教育相对薄弱,这些学员的文化基础不太扎实,文化素质参差不齐,自学能力有待提高。因此这些学员的学习不能简单化为知识掌握。尽管我们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员获得更多的知识,但是,在信息时代,知识是学不完的。尤其我们培养的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现代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骨干力量。因此,我们所构建的教学模式应把人的实用能力培养与发展作为追求的目标,在知识认知的基础上沿情、意、行的程度不断内化、外化实用能力,从新生入学教育到学员实习毕业,从教学过程到学生学习,无不体现实用能力培养与发展的指导思想,这里所说的“实用能力”不仅是岗位能力,更应是职业岗位群能力;不仅是专业能力,也是综合能力;不仅是就业能力,更应是一定的创业能力;不仅是再生性机能,也是创造性机能,也就是信息素养、实践技能、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和市场意识、营销意识等。

3大农类远程教育培养模式的选择

远程教育中,教育技术是手段,教学应用是目的,远程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远程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不同而各异,同时又有交叉侧重。对于不同知识基础、家庭情况的学员,模式的选择大致可以体现为以下五种。

3.1讲授型模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老师讲、学生听,它是一种单向沟通的教学模式。远程教育使用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突破了传统课堂中人数及地点的限制。在网络上授课,其学习人数可以无限多,而且不同地点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学习,不必集中于同一地点。最大缺点是缺乏在课堂上面教学的氛围,学习情景的真实性不强,并缺少学员的反馈。讲授型模式又可以分为2种形式:①同步式讲授。这种模式除了教师、学生不在同一地点上课之外,学生可在同一时间聆听教师授课。教学过程中学员通过网络视频技术(包括文本、图形、声音),学习课程,直观易懂,是当前较为广泛使用的教学。②异步式讲授。这种模式是由教师将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测等教学材料,编制成网页文件(或视频文件、图片文件、音频文件、文本文件等),存放在Web服务器上,学生通过浏览这些教学材料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便可以通过学习平台,或电子邮件等网络通讯设备询问教师,教师同样可以通过这类设备对疑难问题给予解答。在此过程中,学生还阅读一些教师提供的参考资料,就像我们在学校图书馆中查找资料一样。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教学活动可以全天24h进行,非常适合农村的部分学员,他们居住分散,难于集中,且存在工学矛盾,但同时又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时间、内容和进度,随时在网上下载学习内容或向教师请教,其主要缺点是缺乏实时的交互性,对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求较高。这种教学模式要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有一套能充分体现学习者特点,并能适合网上信息表达与传输的图、文、声并茂的优秀网络教材;要为学生提供与该课程紧密配合的大量信息资料;此外还要建立一个专门负责解答学生疑难问题,并能对学生作形成性评价的应答与评测反馈系统。

3.2面授辅导模式根据农民学习的特点和要求,面授辅导不应是系统地讲授知识,其主要目的有三个:①是课程重点难点辅导;②是指导学生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③是抓好远程学习的反馈信息。面授辅导要做到四个保证:时间保证、上机保证、质量保证,管理保证。一是要为学员安排足够的时间进行面授辅导,满足学员系统学习需求,为学员答疑解惑;二是要保证学员的上机条件、环境、资源和时间;三是辅导教师要从学员实际出发,“解难点、释疑点、清盲点,理出理论框架线”这就要求辅导教师认真掌握该门课程的知识结构、抓住教学重点难点知识、了解学生自学进度、上网查看学生提出的问题;四是学校要通过定期检查学员的自学计划、学习记录、评改学生的作业等方法,了解学员的学习进度、学习困难和学习需求,及时给予指导,从而确保学员学习的质量。这种模式优点在于针对性强,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使教学更直接,缺点在于覆盖面狭小。

3.3讨论学习模式在网络上实现讨论学习方式很多,最简单实用的是利用现有的电子布告牌系统(BBS)。这种系统具有用户管理、讨论管理,文章讨论、实时讨论、用户留言等诸多功能,因而很容易实现讨论学习模式。这种模式一般由专职教师监控,即由各个领域的专家或专业教师在站点建立相应的学科主题讨论组,学生可以在自己学习的特定主题区发言,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能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每个人的发言或评论都及时地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看到。这种学习过程必须由具有特权的领域专家控制,以保证学生的讨论和发言能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防止讨论偏离当前学习的主题。优点在于覆盖面扩大,但是能解决的问题过于片面,学员要有一定的基础能力。

篇(3)

"积累"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基本义项是:重新聚集。事实上,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形成技能的过程。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一点一滴的重要,其实语文教学也是这样。如果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言仓库就会永远贫瘠,学生的语言泉流就会永远干涸。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应将积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倡多读善思的同时,强调重视语文材料的积累,引人注目地在阅读方面做出了前所未有的量化要求,其意义非同一般。应该说,这为改革语文教学选择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因此,对语文积累的重新认识与研究成了语文教学的新课题。

一、语文积累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语文教学界重视积累的人越来越多,但认识中的模糊、偏颇也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两方面。

(一)视野狭隘

人们都在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但究竟该进行哪些方面的积累,看法却往往大相径庭。不少人谈积累都只局限在语言层面上,文化积累、生活积累都不在视野之内,这就是个"大语文""小语文"的认识转变问题。仅仅把"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视野当然就很难拓展开来,"语文"丰富的文化内涵就不会受到重视,"语文"本应有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热切关注就会被忽略,这样的语文教育能造就出"孔乙己"式的酸秀才,却很难培养出心胸开阔、涵养丰厚、有历史责任感的现代英才。语言积累方面,则要么只强调语言材料的积累,似乎只要记住一些文字符号,记住一些词语, 语文积累就大功告成;要么只强调语言典范的积累,似乎只要多记诵一些精彩语段、篇章就万事大吉。

(二) 理解机械

积累是什么,不是机械地抄抄写写,不是死背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不是不动脑筋地记诵他人语段、篇章。当前指导学生科学高效地积累,需注意纠正以下倾向:

1.切断记忆储存与理解、感悟、鉴赏的联系,把积累变成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积累是经验结构的积极重建,不是机械的累加、堆积。积累的对象必须是有意义的内容,不能是无意义的符号群。弄清内容的具体意义,识别内容的具体特征,了解内容之间、内容与原经验结构之间的具体联系,是有效积累的前提。把一切理解、感悟、品评、揣摩逐出积累的领域,一味强调记诵,学生的兴趣难以持久,"悟性"也会逐渐萎缩。古人重"多读"更重"自悟"就是这个原因,没有"悟"的"多读多背"与死记硬背何异?

2.不顾学生的兴趣愿望,以教师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把积累变成硬性灌输的过程。为什么要读要背?为什么背这些而不是背那些?只笼统地说对语文学习有好处是不行的。只有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需要和欲望,积累才会有内驱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把选择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价值判断的实践中逐步提高眼力。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把眼界打开,指导学生逐步掌握价值判断的标准,研究探索积累的方法策略,而不是充当包办太多的"保姆",硬让学生"积累"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3.积累指导偏重于内容的扩充,忽视自主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培养自主意识、能力与习惯比增加积累内容更重要。有了自觉积累的意识,学会了积累的方法, 养成了注意积累、善于积累的习惯,学生才能自己"持续发展"。

二、高中语文积累的做法

(一)在阅读鉴赏中积累

阅读鉴赏是积累的第一捷径。阅读鉴赏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积累,首先要是言语知识层面的积累。其次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积累。再次阅读鉴赏方法层面的积累。还有就是历史文化层面的积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阅读鉴赏中积累?

1.课堂阅读鉴赏教学设计,要体现积累的思想。要让学习者明白积累的目标,确定积累的对象,设计评价积累质量的标准。例如古代诗歌鉴赏要贯穿传统文化的积累,而传统文化的积累除作品背诵外,还包括积累与古诗文阅读鉴赏关系密切的古代诗词格律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这些知识积累在课堂教学中机要可以随文点拨,相机穿插,也可专题讲授,集中训练,总之知识要"精要、好懂、管用",使学生在阅读鉴赏中能自如地借助这些知识的支架作用,发展成为一个有意识有品位的阅读者和鉴赏者。

2.课外阅读鉴赏的活动组织中,要调动积累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加强引导,通过语文活动(例如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报告会、最佳阅读者评选、读书征文)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阅读积累的水平。

三是语文积累要建立一个基本限度的定量,有共同要求也有个别对待,以使学习者及时检查自己的积累状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阅读积累量的要求。

(二)在表达交流中积累

不管是语言知识的积累,还是生活素材的积累,或是文化背景的积累,对于丰富表达交流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表达中,才可能暴露积累的欠缺;在交流中,才可能发现积累的不足。同样,在积累中,才可能娴熟表达的技巧;在积累中,才能促进交流的自由。诸如开设主题读书论坛、电视新闻时评写作、课前三分钟演讲等等活动都是增进学生在表达交流中积累的有效办法。课外练笔是言语积累的重要渠道。课标中规定"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这是个最低的限度。坚持练笔,利于语文积累的流通、置换与更新。

(三)在生活体验中积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中生风华正茂,求知欲强,情感丰富,独立意识日益增强。把语文学习空间框定在课堂、教材这"一亩三分地"上,只能使朝气蓬勃的青春倍受压抑。因此大力解放语文学习空间,多方开发校外语文课程资源,是当务之急。语文教师要注意引进生活的活水,将学校语文与社会语文贯通,以增益他们的积累。诸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旅行、社区公益活动等等都是促进其生活积累的途径。

篇(4)

二、教育改革本质的分类

分类是通过实物的特征、属性、规律、性质等采取划分的,是对事物本质采取分析的一个主要形式,它提供了人们通过不同维度看待事物的方式,对于人们由不同角度认识事物十分有利。而教育改革分类研究能够由方式维度、原因维度、内容维度、结构维度、对象维度、类型维度、方向维度、规模维度、时间维度等进行,而本文中将以时间维度、对象维度、内容维度以及方向维度介绍教育改革本质的分类。

1.通过时间维度进行区分

通过教育改革本质所划分时间的长短,能够把教育改革本质划分成长期式教育改革、中期式教育改革以及短期式教育改革。长期式教育改革,时间通常要超过5年,这样的教育改革大多目标相对远大,牵涉改革的方面也相对繁琐,通常具备了全局性以及战略性的特征。它的实施需要融入庞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资源,需要通过成员的不断努力,还需要其他成员的长期配合才能够获得成效。中期式教育改革,通常时间控制在1至5年左右,它基本只涉及一项教育改革的阶段性目标,问题较为具体,可是改革的任务量相对较大,不易在短期里完成,它给短期式的改革提供了大概路线以及时间流程。短期式教育改革,时间大多是几个月或者一年,主要面对的是对一项相对具体的问题进行一种解决性的改革,问题较为单一、具体,涉及面不大,处理起来也较为简单、容易。通常而言,长期式教育改革可以给教育改革提供相对长远的目标,对总体的规划、统筹十分有利,可是长期性教育改革目标通常相对模糊,可预见性较弱,使得执行性也相对较差。可是,对于教育发展的长期性估计的欠缺,较长时间的教育改革同另一段时间的教育改革连接性不充分,还有的会产生相反的改革方向。因此,良好的教育改革应当属于长期、中期以及短期教育改革连接。

2.通过发起对象进行区分

通过改革的发起对象进行区分,能够分为官僚式教育改革、学者式教育改革、实践式教育改革以及校长式教育改革。官僚式教育改革指的是这样的教育改革主要是通过教育管理部门里的人员发展起来的,包含了教育局、教育厅、教育部等部门里的人员。官僚式的教育改革中的官僚气息相对较大,改革的过程里中等级层次相对明确,官僚意志相对较强,民主性氛围相对欠缺,可是这样类型的教育改革执行力度较为强烈,执行的效率也较为明显。学者式的教育改革指的是教育改革是通过进行学术研究的理论专家提出的教育改革,这些发起者大多是大学的专家亦或研究部门的专业研究者。这样的改革通常存在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存在相对严谨的逻辑体系,论证充足、思维紧密,可是这样的改革具有的问题却是操作性较差,同现实情况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并且更多的是就教育论教育,而对教育同社会其他系统的关联则关注的较少。实践性教育改革指的是教育改革是从进行教育实践的教职人员提出来的,比如:中小学老师、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这些人员对于现实具有深刻的感受,他们在现实体验中提出了自己的经验,这样的方式对于当时具体问题的解决十分有效,操控性较强。可是面对的不足就是就事论事,欠缺对问题整体关注以及系统思维,对于处理问题上无法长时间有效,对教育自身长期性的发展非常不利。校长式的教育改革指的是教育改革主要是通过校长发起的。校长兼具实践经验以及理论基础,应当是发起教育改革最理想的人选,可是校长常常忙于学校的各种事物,经常会被一些琐事困扰,从而会对教育改革欠缺有效的关注以及深入性的思考。对于教育改革的实践而言,教育改革由谁发起并非最关键的问题,而最关键的应当是教育改革发起以后,对教育方案进行的论证及修改。在教育方案的论证及修改上要加强多方参与以及论证,需要综合多方的观点,如此才会让教育改革更为有效。

3.通过改革内容进行区分

通常来讲,教育改革的内容相对繁琐,内容想要划分清晰则存在一些困难,可是试着通过内容层面对教育改革进行区分还具有重要意义,其能够让我们掌握到教育改革的整体方面。透过改革的内容进行区分,能够区分成体制式的教育改革以及事务式的教育改革。体制式的教育改革主要包含了全局性的宏观层面的制度式改革,关系到上下级之间的管理和权力关系的问题,比如教育领导管理体制的改革、学校党政关系以及学制改革。事务式的教育改革通常指的是同学校具体业务相关联的改革,比如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学校教育、教学形式的改革、老师评价制度的改革等等。通常而言,体制式的教育改革实施存在一些难度,改革执行相对迟缓,由于它关系到权力的再次分配以及对群体利益的再次区分,所以对于体制改革过程而言产生了强烈的斗争,会在思想上产生冲突。而事务式教育改革的执行难度系数较低,这是由于事务式教育改革,不论是监督人还是管理人都相对较多,并且同被监督人联系十分密切,所以监督有效。并且也是由于事务式改革关系到的对象通常并没有掌控过多的权力,所以其影响力相对较小。

篇(5)

1体育教育与人类生存需要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深刻地揭示出人类自身需要的本质。人类五个层次的需要与人对体育教育的需要本身就有着内在的联系。这是体育教育本质功能的表现,无论是自我价值实现,自我尊重的需要,还是自我安全、社交的需要,都与体育教育有着广泛的联系。

人类的生存需要除了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以满足自身外,还有人类生存需要所反映出的客观性,人不得不受到由人们的生存条件、生存能力、生存方式所决定的生存状态的影响和制约。人类如何生存发展,这就需要解决人类怎样掌握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形成各种本领,养成良好习惯等。体育教育应在解决人类所需的这些实质性问题上发挥出自身应有的独特作用。从目的来看,体育教育应是为人类身心健康与人的发展服务的;从过程来看,应是一种有效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体育以及卫生保健常识、技能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教与学的过程;从内容来看,应包含有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生存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的内容。

我们不仅仅在理论上认清身心培育的教育属性,而应在身心教育的实践中充分反映出具有教育属性的身心培育活动。那种在实践中单一的运动性和活动性用来达到身心培育目的的做法以及把它简单地看作也是一种体育教育性质活动的观念是错误的。这只能反映出我们某些体育教育工作者在认识体育教育本质问题上,还存在着不足,具有不完全性和不深刻性,仅仅看到了体育的特殊性,没有看到教育的普遍性。

人们知道,当婴儿开始伸展四肢,幼儿开始学习走路时,表明每个人都具备基本活动的能力,它仅仅是运动的原始状态,包涵了体育运动要素中的一些而不是全部,这还与婴儿自发的本能需要有关,并未构成内涵深刻而丰富的科学性体育运动。它的本质理应是让人们通过一般教与学的活动过程,去掌握知识、技能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去学会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备的某些生活能力和本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体育为人类生存发展服务的终极目的。

体育教育过程应是一种理论、实践、再理论、实践的过程。需要把握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以及体育卫生保健常识和技能运用于体育运动实践和人类生活实践中去的,这是体育教育的根本特征。

人的需要与人对体育教育的需要有着多方面的联系。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广义)功能也在不断拓展,这种拓展又意味着体育教育与人们社会生活方面的联系日益加强,意味体育教育在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上,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在不断地延伸。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育发展中,充分考虑到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融通、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平衡、短期与长远需要的兼容等问题。从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趋势看,我们学校体育的着眼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自我指导锻炼能力、体育运动能力等方面上来。其中,使学生学会和掌握各种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各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无疑对于学生适应生活,更好地生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体育教育在人类生存能力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体育教育过程包含着两个重点,一是人的内发性自尊、自强、自爱、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二是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而体育教育则可通过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学习过程,使他们多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和实现。

传统体育教育注意力仅仅局限在发展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上,忽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要学会生存,在体育教育中就不能仅以发展学生的身体为满足,还必须从广泛的领域,培养他们适应未来新生存环境的各种能力,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生活需要的现代人。

事实上,正确的走、站、坐、卧的姿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卫生,用眼和脑的卫生常识;游水能力;各种自我防卫技巧;防火常识;基本的运动创伤救护常识和方法;交通安全常识等体育卫生保健的内容,都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紧密相关。

由此可见,体育教育的目标应是长远和近期目标的统一,今后大、中、小学校体育教材内容应是丰富多样的、有效实用的。

篇(6)

“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某种意义上说通过“教”就是要使学生达到布卢姆所提出的“为掌握而学”的迁移目的。所谓学习迁移,就是原有的认知结构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重新建构的过程中涉及知识的意义与应用范围两个方面,通过知识意义来促进对知识的应用。所以学生在阅读写作中能成功进行学习迁移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若通过知识之间的相关联系和相互整合让学生学会类比迁移,那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类比迁移理论的具体运用。

一、纵横采撷,整合文本

奥苏伯尔研究发现:在学习新的知识点时,若提供的相同例证太少,学习迁移的效果就差。心理学的研究也说明,孤立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系统化了的知识相对容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能对教材纵横采撷,优化组合,进行横向纵向的联想类比,就可以提高原有起固定作用的知识点的清晰性和稳定度,从而使学习全过程保持积极的学习定势,使学生提高解决相同类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教材分册次按单元纵向安排教学内容,所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统筹规划”,要改变传统的单篇教法,以单元为教学单位,将单元中的同类例子作比较分析,做到融会贯通;横向分析各册及各单元的联系,必要时根据文体、风格等知识点的相近性对教材内容重新取舍组合,做到触类旁通。

以必修五的“直面人生”单元为例,专题分为三个板块:“生存选择”、“真的猛士”和“苦难中的尊严”。三个板块互相补充,层层深入,形成一个整体。本专题内涵可整合为正视人生的苦乐顺逆,勇于面对生活的选择和考验;提取类比迁移的关键词:苦难。所以我把必修一的第一单元内容也一起融入这个单元的教学设计。“生存还是毁灭”,史铁生的苦难是可感的,但真正能做选择的只能是他自己,哪怕他的母亲也只能做一个默默的“旁观者”,当然,最后史铁生选择了“直面人生”,而且成功叩开了写作生涯的大门;底层的老艺术家贝尔曼先生的苦难是现实的,但在熏天的酒气中,阴暗的潮气中,生活还得继续,但他选择了一种壮烈的“毁灭”——用毕生的杰作挽救了年轻姑娘琼珊的生命;既聋又哑,海伦凯勒的苦难是悲摧的,但她选择了做生活中得“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而且走出了人生的精彩和辉煌。而劳伦斯笔下的“鸟啼”不正是受着苦难的芸芸众生的写照吗?人生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不仅要面对死亡而且必须要承受死亡的一个苦难历程,但鸟儿依旧高歌,我们的人生也得一路歌行!这样通过已有的知识和这个专题内容的融合可以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

二、相关联想,拓展文本

这里我提倡语文教师必须做一只“獭”,一只“祭鱼的獭”,做一只勤奋又挑剔、敏锐又灵活的獭。獭是一种喜欢吃鱼的动物,在惊蛰时节,经常将所捕到的鱼摆在岸上,古人觉得这情形很象是陈列祭祀的供品,所以就称为獭祭鱼或獭祭。后来,有人用獭祭鱼来比喻写作上的喜欢翻书用典。据说李商隐作诗必大量地用典,每每将一大堆古籍摆至案头,就如水獭祭鱼。做一个语文老师就需要众多的“鱼”,来充实丰富并拓展我们的文本,且多多益善。至于如何“吃”,是整条鱼生吞,还是啄两口就弃之,这都不是很重要。关键是“有鱼”你上课才会“有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掉书袋”,语文老师就是要把我们的“书袋”摆动起来,在“本”的基础上展开相关联想,使各种各样的“鱼”游入书袋,这样才会信手拈来,有的放矢。通过老师对相关知识的的拓展,引导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合理联想,在短时间内快速建立知识之间的沟通与内在联系,这无疑会起到加深对所学作品的理解,提高文学欣赏品位的作用。 转贴于  譬如在讲授上面“直面人生”专题时,我还不吝时间向学生详细介绍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名人传》由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三人的传记组成,三人的人生都充满了种种艰难和挫折,但三人始终都未向命运低头,直面人生,乃至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挠地抗争着,最终分别在音乐、雕塑、文学方面成就了不朽的篇章。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在如今这个绝大多数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中三位巨人的生涯无疑是我们现代人的一面明镜。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也许这对我对学生都不啻为一种精神上的“洗礼”。

我们还学习了王蒙的《人生三境》,也许不是伟人的我们更多地处于“俗境”之中,但我们可以努力去奋斗使我们的人生变得“不俗”。另外,我还推荐了我自己很喜欢的两本书:《飘》和《平凡的世界》,让他们通过熟悉一些经典人物的经历去认识到苦难的多样化表现和思索人生的意义,并思考如何来走好自己的人生。

三、类比迁移,创新文本

类比迁移是对相关知识点作横向纵向联想和比较,把某一知识点的某种特性迁移、融合到另一知识点上去,或者从某一知识点升华出另外新的知识点,从而使新旧知识之间形成内在联系,实现知识的系统化,以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成功迁移。所以在具体的阅读、探究和写作中,我们要在已知和新知之间架上桥梁,激活已知的知识点,来达到“顿悟”。用格式塔心理学家的观点来讲,迁移的关键就是学生顿悟两种学习情境的共同关系,所以教学中要激活文本知识,启发和激励学生更快更准地找到“顿悟”的那个点。

如迟子建的《暮色中的炊烟》一文,其中有一考点是:文章记叙了一个俄罗斯老太太在中国的悲剧命运,为什么以“暮色中的炊烟”作标题?由“一个女人的悲剧命运”,相关联想到《祝福》中的祥林嫂,激活已知文本做类比分析:本文开头三段均重点描述暮色中的炊烟,又以暮色中的炊烟作结,中间俄罗斯老太太的死也是通过暮色中的炊烟来发现的;《祝福》与之何其相似,始于祝福,结于祝福,文中又提到祝福。答案从迁移中至少可明确:“暮色中的炊烟”是本文的线索,暮色中的炊烟宁静祥和的氛围反衬了俄罗斯老太太的悲剧性。当然这个顿悟点可以是我们以前学过文本的主要内容,当然也可以是类似的时代背景、作者风格、写作手法等等。

篇(7)

2、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根据本研究的内容与目的,在征求了有关专家的建议后制定了教师及学生问卷。发放教师问卷调查表10份,收回10份,有效率为100%;发放学生问卷调查表51份,收回51份,有效率为100%。(2)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进行统计学处理,然后分析对比。

二、结果与分析

1、学生学习舞蹈类课程的现状

(1)学生学习舞蹈的目的。通过对学生选修舞蹈类课程的问卷调查的整理统计表明(表1),有43.2%的学生是完全出于对舞蹈的爱好和兴趣而选择舞蹈课;有22.7%的学生是因为找工作或是今后的工作实际需要而选择舞蹈课;另外,有34.1%的学生只是因为学分而选修了舞蹈类课程。可见学生对于舞蹈课还是比较感兴趣,往往还带着一种好奇心。此外,部分学生对国家政策有一些了解,处于目前找工作的实际需要及今后工作的实际需要,来选择上舞蹈类课程,因为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许多用人单位在招收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时候,也往往需要学生能同时具备一定的舞蹈基础。但还有不少的学生是因为学分不够而选择舞蹈课。

(2)学生对舞蹈类课程设置的建议。目前,西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舞蹈类选修课程的设置有现舞蹈鉴赏和体育舞蹈两门课。经问卷调查统计,学生对舞蹈鉴赏课兴趣不大,选修的学生人数较少,达不到开课人数要求,所以此课程没有开设。学生对舞蹈技术课程更感兴趣。对已开设的体育舞蹈课程表示非常喜爱的为49%,体育舞蹈高尚典雅、具有贵族气派,它涵盖了国际标准舞的十个舞种,具有严谨的舞风,舞步规范,深受大中小学生的喜爱。还能提高就业面,为今后的就业工作奠定专业基础。还有29.4%的学生更希望能在今后的课程中学习到形体训练、23.5%的学生更希望能在今后的课程中学习到民间舞、56.9%的学生更希望能在今后的课程中学习到流行舞课程,以满足当前找工作的实际需要及今后的工作需要。

(3)学生学习舞蹈后的收获。据调查显示,通过舞蹈类选修课的学习之后,学生反映对自身收获很大。64.7%的学生认为对其专项的提高有一定帮助。普遍认为目前舞蹈类选修课的学时偏少,并应尽早开设。

2、教师对于舞蹈课内容设置的建议有80%的教师认为体育教育专业开设舞蹈类选修课非常必要,课程设置应面向市场,符合当今发展趋势。应体现时代性、实用性,舞种的选择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如现代舞、爵士舞、芭蕾形体等,另外,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就业单位是中小学校,校园集体舞也是很好的课程内容,可以解决中小学校校园集体舞教师不足的情况。

3、师资队伍现状西安体育学院开设舞蹈类选修课有其他的体育院系所没有的优势,即舞蹈的师资较雄厚。在体育与艺术相结合而不断发展的今天,也秉承发展之势,开设了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及舞蹈学专业(舞蹈教育方向)(体育舞蹈方向),引进了大量优秀的舞蹈教师。能充分满足舞蹈类选修课的开设需要。这也是体院的优势所在。但更多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由于舞蹈师资力量不足,不能满足舞蹈类选修课程开设的需要,因此,需要加强舞蹈教师的师资力量。

4、教学设施现状场地是开设舞蹈课必备的硬件条件之一,是上好舞蹈课的物质保障,舞蹈教室应长约20m,宽15m,地面铺设专业的塑胶地板。西安体育学院于2012年新成立的艺术馆,有符合要求的舞蹈教室4间,能充分满足教学场地的需求。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我们认为要使舞蹈课的更好的开展下去,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扩大舞蹈类选修课的影响,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舞蹈课在课程设置上,除了现在已经开设的体育舞蹈课程外,尽可能的再开设形体训练课程,课程内容选择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来教授,如将民族民间舞及流行舞的内容涵盖其中。注意内容的更新、与时代的紧密结合及实用性,并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学习舞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更易于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培养灵活的肢体并提高其艺术素养,以此来满足学生对艺术的追求。

篇(8)

2 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设计要求

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程序是高职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部分,为保障高职院校绩效评价设计的高效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确保高职院校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的顺利开展,应切实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构建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第二,开展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预期的目标是什么;第三,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第四,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是什么。

教师绩效评价者时高职院校绩效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为确保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的高效有序开展,这就需要评价者遵循以下几点要求,首先是评价者能够全面、准确的了解被评价教师的各种实际状况;其次是评价者有足够的能力将观察结果转化为评价信息,并且,尽可能的降低绩效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不准确性;最后是能够准确的获取真实的员工业绩。

3 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设计目标

健全的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有助于帮助学校领导层或者学生更好的掌握高职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能力、教学态度,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开展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能够有效的反映出被评价教师工作的履行状况,起到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开展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能够发现高职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的给予纠正。

⒈ 应用于报酬

薪金报酬是充分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与自主性的重要手段。现行高职院校薪金报酬调整是建立在教师报酬分配公正性与满意感基础之上,高职院校按照绩效评价的结果,给予教师相应的薪金报酬,切实保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⒉ 应用于认识调整

由上述可知,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能够充分的反映出教师教学状况,潜在能力、教学态度以及工作适应性等,进而,有便于高职院校挖掘教学人才,给予有能力、工作积极性高、贡献大的教师职位晋升,切实保障教学人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才能,避免造成高校人力资源浪费现象。

篇(9)

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思维工具。新课程非常重视语言积累,特别强调通过阅读积累,通过生活积累,一再强调语文教学要放弃烦琐的内容分析,要让学生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这一课程目标给每个语言教师提出了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新课题。我们都知道,一种学习习惯的养成,一种学习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教师长期的训练和培养,积累也是如此。下面我以二年级课文《李子核》教学为例谈谈指导学生词汇积累的点滴收获。

一、课外初"相识",拓展词汇空间

扩大词汇量,最佳的方法就是阅读课外书籍,这已被众多教师认同。许多积累作业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他们边阅读,边摘录好词好句。教师很少参与其中,只是进行简单地检查批阅。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小学生的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较差,词汇积累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只是记在纸上。所以教师要做恰当的引导。首先指导学生进行词汇的分类整理。例:写人类可分外貌、动作、心理、语言,写季节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物候,写物类分色、形、味。其次教师在学生课外摘抄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选择出一些词汇,或成讲义,或成小黑板,加深学生对这些词汇的印象,以备课堂上提取。比如《李子核》一文,我抓住文中三个训练点:一是看实物运用课外词汇,描写李子的外形;二是描写瓦尼亚脸红的一个比喻句;三是动补结构的名式"他吓得脸色发白"。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课外积累描述果子色、形、味的词语,描写红颜色的事物以及描写恐惧心理的词语,分类抄于卡片上。

二、课内再"熟悉",强化词汇学习

课外的积累,如果没有经过长期的提取、运用,其巩固率是相当低的,我们不能忽视这种现象:有些学生很喜欢看书,也很听话地做了摘记,但是他作文里的词汇还是那么贫乏。究其原因,就是一些好词没有经过及时的消化、强化,被遗忘了。这是很可惜的。如果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语境,让学生回忆课外获得的词汇,在加以运用,那么日复一日,所掌握的词汇量就相当可观了。在《李子核》一文的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1、看图用词。将一幅逼真的李子图持在黑板上,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我先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李子,然后说出李子的颜色、形状和味道。由于课外的铺垫,学生的学习难度已相对降低了,学生一下子就说出"红艳艳、红通通、黄里透红,又大又圆、圆溜溜、香喷喷、香气扑鼻"等词语。学生通过运用课外所学词语对李子的描述,加深了对李子的认识,这对理解文中主人公瓦尼亚吃李子这一情节也无疑起到了过河拆桥的作用。

2、比较用词。课文第三小节,描写瓦尼亚难为情的表情,用了一个比喻句:"瓦尼亚的脸红得像大红虾。"我出示大红虾的图片,请学生找出大红虾和瓦尼亚的脸的相同点,通过比较,学生一下子说出两者的共同点是"红"。然后请学生根据这红的特点,瓦尼亚的脸还像什么,学生马上就说出了红苹果、红樱桃、红辣椒、红石榴等十多种物品。这样,既巩固了学生词汇,加深了学生对比喻句的认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篇(10)

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教育中存在的有些问题跟基础教育有一定的关系,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甚至可以与基础教育相关。中国人口众多,各个地区都面临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后就选择了报考硕士研究生,导致研究生也难就业的问题。这些光追究学历不考虑质量的教育体系为什么会蔓延?是学校教育,即教育体制所导致的。我认为中国的孩子负担最重,他们一生下来会走路以后就承担了国家未来发展的艰难任务。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是不是忘记或忽略了非正式教育的环节呢?按照生物进化论的观点,劳动是创造人类的重要环节。那么现在的孩子们学会了生存的基本技能了吗?就像现代人对电脑或网络依赖性越来越强一样,他们对正式教育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没有自己的设想、爱好,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没有创造力等。我们的教育似乎在在制造一些机械性的机器,总想把孩子培养得十全十美,让孩子什么都要学,课外学习音乐(钢琴、小提琴等等)、美术、外语、数学等,当然以上课程对于孩子的思维发育有好处的,但是强迫的学习会使孩子对这种正式教育产生怀疑,失去积极性。有些孩子怕长辈,只能应付性地学习,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会起反面影响。“家有小儿,一天,忽地问道‘:爸,我明天可以不上学吗?’父亲一时没有反应过来,随口应了一声:‘嗯!’却突然听见了欢呼声:‘哦!明天不上学了!’父亲这才想起,明天即非周末,也非公休日,怎么就可以不上学呢?于是狠狠地说:‘不行,明天得去上学!否则周末不带你去玩儿。’在今天的中国,我们有理由想象,这样的状况绝不仅仅只发生在一个家庭……”越来越多的都市孩子面临如此的困惑,而想上学而没有条件上不了学的偏远的牧区、农区孩子也很多,这种问题教育学和人类学等学科也在研究并寻找解决的方法。现代人对于工具的依赖远远超出了原始人使用工具的情况,虽然原始人所创造的工具很粗燥,但那是他们在艰难的自然环境中的斗争中所制造的,是普通生活中发现的。因此,培养孩子也要考虑地方特色和非学校教育中所学到的内容。

(一)教材和教师梯队缺乏,是影响双语教学顺利进行的根源

边疆民族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不相同,因此具有地方性知识的文化传承和非正式教育的家庭教育以及社会化教育并存的特点。所以全国统一进行的双语教育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各地区的教育实际。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学校教育时统一的教材(统一编的小学、中学汉文教材)不能普遍使用的原因就是统一的语言———汉语。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们也非常渴望学会一口流利的汉语,但是没有很好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甚至缺乏优秀的汉语教师,而且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新疆,辽阔的土地上分散地居住着众多民族)学校设立在偏远的牧区或山区,教学环境很差,教师的待遇也不高,因此很少有教师愿意在那里教学。个案:“为了传承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阿依特斯”文化的传承和培养接班人,我们从2011年开始编纂阿勒泰地区青河县中小学通用的课外教材《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文化教材》(1)(2)(3),目前已经在青河县各中小学开始试用,如果自治区政府和教育厅同意使用,我们想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等哈萨克族聚集区普及使用,这在哈萨克族社会转型期的关键时期对哈萨克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起到保存和传承作用。”以上个案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地方性教材(尤其是文化类的教材)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保存和传承少数民族优良口头传统文化。

(二)民汉合校和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富裕人民和解决这些地区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政府推出一系列政策,包括牧民定居、奔小康、建设食宿学校(在牧区)、民汉合校(最近几年全疆市、县、乡学校都实现了合校)、进行双语教学工程等,其中我认为存在问题最多的应该是民汉合校和双语教育工程的实施。民汉合校指同一个市、县、乡的民族学校和汉族学校一体化,并统一管理,统一授课。在这种一体化过程中明显发现汉族学生和民族学生的差别,文化、习俗、教育等方面的差异。民汉合校的初衷是好的,是想提高民汉学生交流学习、提高团结、共同学习,但是交流肯定带来一些冲突,尤其是文化上的冲突,这种冲突不是明显的、容易发现的身体间的冲突,而是在思维方式、文化差异、习俗方面的冲突。民汉合校后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在小学、中学理科类课程都用汉语授课。这种教学方式,第一,对授课的民族教师带来压力,以前一脉相传的用自己的母语进行教学的老师,一夜间要求汉语授课,使这些教师很难接受。第二,对于刚在小学和中学开始学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以他们的汉语水平接受这种教育会很吃力。一门学科最关键的部分应该是专业词汇,小学、中学物理、数学、化学等课程都有自己的很多专业词汇,这些孩子所学的只是初级汉语,只掌握了日常使用汉语,专业汉语学习还很差。这种情况下有些孩子会受到歧视,对学习不感兴趣,越往后越没有学习的兴趣,严重时会导致退学、逃学等现象。也有部分都市孩子适应很快,容易适应这种学习氛围,但是这些占少数。我们分析问题时不要用少数的成功案例来分析民汉合校、双语教育中的问题,其实在这些教育模式中仍有很多问题。这些学生考入大学后,在大学基本上都用汉语授课,由于基础很薄弱,在大学的专业学习和汉语学习中都遇到很大困难。甚至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利用他(她)们业余的时间学习外语(英语、外语、日语等),而不愿意学汉语,问题的根源出在基础教育层面上,使他们对汉语学习失去了兴趣。这些问题一方面说明中小学以及大学教育教学中没有地区特色,教材中缺乏地方性的文化内容,另一方面在大学教育教学中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很差,缺乏书本知识和实际实践联系能力,缺乏创业意识的培养。

三、解决的措施

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在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是民汉合校后,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改革,其次是中小学教材和相关课程设置中的问题。双语教学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的核心,也是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由于在小学、中学里教学方式的不妥当,导致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受挫。由于突然实行民汉合校、汉语授课措施,给没有心理准备的教师和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应该实行教育改革之前对少数民族教师进行培训,在专业和汉语授课方面能够全面发展。在小学(民族班)课程里设立一门专业汉语学科,包括小学数学、物理、化学的专业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词汇相对应的内容。而初中和高中也同样设立这样的专业汉语课程并编出教材,同时从小学开始教授初级、中级、高级汉语课程。这样学生进入到大学对于汉语授课的环境并不陌生,容易适应这种教学环境。大学教育教学中,设立专业时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并且设置一些地区特色的课程让更多的人了解该地区,如全校设立民俗、民族文化等公共课,以便更多的人了解新特的民族风情,设立旅游专业时也要考虑民族文化、民族民俗、人类学的有关知识跟旅游资格证等挂钩,让民族文化以正宗的方式介绍给旅客。在大学教学中尽量塑造条件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改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学生也应该在大学能接受到创业、企业操纵等工作的运行过程和创建过程,从而及时适应社会,转变观念,把知识转变为职业能力,减轻社会就业压力。

篇(11)

1.小学教育对象的独特性和小学教育的关键性。相对于学前教育和中等教育,小学教育阶段的教学任务更为繁重。因为小学阶段一共有6年,孩子从6岁入学,一直到12岁毕业升初中,他们从一个懵懂、幼稚的儿童逐步成长成为一个青涩的少年,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他们对外在世界的逐步认识与评判,这些都会在这关键性的六年时光内得到发展,除了家庭、社会之外,学校与老师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进入小学后,他们对外在世界的认识会随着他们的识字量、阅读量以及人生经历的增多而增多,他们对外在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会越来越强,同时他们会根据自身的想法对外在的世界做出自己简单的评判。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引导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的认知事物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审美能力,这些均需要小学教师具备有强大的知识容量和浓厚的责任意识,需要小学教师付出更多的耐心、爱心和热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些名言警句从一个共同的层面强调了丰富的学识、高尚的人格、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思维等美好品质对于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一名小学教师而言,他更是应该具备以上种种优良品格。试想一个人格不健全、审美能力低下、思想境界不开阔的人又如何能作好孩子们的引路人?在当下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时代,孩子们的思想极容易受到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利益至上、梦想被无情粉碎的时代,如何引导孩子们去求真、求善、求美,是每一个教师肩负的重任,可以说,当今的小学教师乃至于大学教师都肩负着前所未有的对学生进行有效人文教育的重任,相比于中学和大学教师而言,小学教师身上的担子更重。

2.现有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文学就是做梦。因为有了这个梦,单调的生活将变得复杂,窄小的心灵将变得广阔。文学鼓励我们用别人的故事来补充自己的生活经历,也鼓励我们用别人的体验来扩展自己的精神边界———每一次阅读,我们仿佛都是在造访自己的另一种人生,甚至,阅读还可以使我们经历别人的人生,分享别人的伤感。”[2]无论是中国古典文学还是现代文学,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外国文学,无论是还是儿童文学,它们实际上都具有开阔人的视野与增长人的见识、拓展人的思想与精神边界等作用。在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中开设文学类课程,这既是专业教育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需要。两千年以前,孔子曾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对文学的审美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发现和重视为后代的文学教育和文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我们今天的大学教学不仅要从孔子的教育观上吸取经验,更是要在具体行动上加强对大学生特别是教育学专业学生的文学教育。只可惜,现在很多大学开设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根本不重视文学类课程教学。笔者随机抽查了十所学校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居然发现有个别学校没有开设任何文学类课程。而在另外九所学校当中,我们发现它们开设的文学类课程却各不相同,自由度非常大。在这九所学校中,它们开设的文学类课程比较集中于儿童文学、古典诗文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古典文学作品选读、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等七门主干课程,其中儿童文学这门课程的开设较为普遍,而后几门课程的开设在不同的学校情况各不相同。每所学校基本上开设了两门及两门以上的文学类课程,除了儿童文学之外,它们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三门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着一定差异,课程的安排、课程的性质、课时的多少各不相同,在它们之中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相通点。例如,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它们存在的差异比较大。宁波大学、南京晓庄学院比较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学,其课程学分均为6分,湖北理工学院没有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分三阶段进行教学,共6学分。对于“外国文学”这门课程,各个学校似乎不大看重,除了湖北师范学院开设了“外国文学”这门课程之外,其他学校均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另外,重理论轻实践,也是现有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存在着的不足。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是综合性较强的实用型教育人才,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要养成良好的人格素养、具备科学的教育理念,同样还应该有着较为宽厚的文化基础。因而在制定相关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一定得注意各类文学、艺术等课程教学方式的合理安排。而在所抽查的几所学校当中,大部分学校的相关课程教学方式均为理论教学,它们的课程教学基本上是通过讲授的方式去完成,而缺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文学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于学生而言,进行有效的文学品读、欣赏,既可提升学生的知识容量、扩展他们的阅读视野,同时还可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虽然有几所学校开设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或“古典诗词鉴赏”、“文学鉴赏”类课程,可它们对学生文学品读与鉴赏的实际训练并未做硬性规定。从这些现状均可看出相关学校对该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认识上的不足和重视力度的不够。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的科学设置

鉴于目前部分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文学类课程教学上存在着的不足,要改变这种不良的教学现状,要求相关的教学部门重新认识文学教育的强大功能,要求他们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上做出变革,在相关课程教学上也应该做出具体、详细的安排。总而言之,相关教学部门可从以下两个层面着手进行教学变革,进而使现有的这种不良教学现状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