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糖尿病护理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疲乏、倦怠,尿量增多,口渴,饮水量增加,易饥饿,饭量增加,但是体重减轻。简言之为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减轻,即“三多一少”。
1.2病理变化
血管病理变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目前威胁糖尿病病人生命最严重的病理为心血管病变,约70%以上病人死于心血管性病变的各种并发症。
2血脂异常特征
糖尿病患者典型的血脂特征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甘油三脂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或升高,但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比例升高。以上这些异常都有致动脉粥硬化的作用,并共同构成一组相关的危险因素,其中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最危险。应为它更容易被氧化,更容易被巨噬细胞吞噬;另一方面,体内低密度脂蛋白被糖基化,糖化密度脂蛋白也易被氧化,并且加强内皮受损。
3血脂的降脂策略
首先要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0毫克∕分升,其水平降低30%~40%。其次要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然后是降低甘油三酯,措施包括控制血糖;当甘油三酯在150~199毫克∕分升时,其治疗措施是:非药物性治疗。包括治疗性饮食,减轻体重,减少饮酒,戒烈性酒等。
4降脂的治疗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动脉粥硬化斑块形成的最主要因素。在临床上多用他汀类的降脂药物。因为该类药物在使用起来安全、有效、价廉,属于广谱的调节血脂的药物,对动脉硬化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降血脂药物:他丁类和脂比妥。
4.1他丁类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6种。在相同剂量下其调脂强度依次为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氟伐他汀。
洛伐他汀:由土曲霉菌培养液提取,是世界上最先上市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口服。
辛伐他汀:口服吸收良好,辛伐他汀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调脂药物,有良好的安全性。对糖尿病、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高危患者有较好的效果。
普伐他汀:为半合成品,是不经肝脏CYP450酶代谢的亲水性他汀药物,对肝脏的毒性小,具有更好的安全性。普伐他汀降低胆固醇的作用较明显,但降TG作用较弱。
氟伐他汀:为人工合成的亲水性他汀类药物,口服吸收迅速且完全(98%),几乎全部经肝脏代谢,因此,其为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首选调脂药。氟伐他汀亲水性强,不良反应及肌病发生率远较其他他汀类药物小。
阿托伐他汀:为新型长效他汀,近年来广泛用于临床调脂,多数人用药10mg/d即可得到较满意的疗效,最大用量可为80mg/d。阿托伐他汀是唯一被证明在减少心血管事件方面优于血管重建术的调脂药物。
瑞舒伐他汀:为新型高效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调脂作用为目前上市药品中最强。
其中,对于治疗糖尿病的降脂处理的,唯有辛伐他丁效果甚佳。下面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
4.1.1治疗
对53例患者进行详细的治疗与观察。男3O例,女23例,年龄(61.7±9.71)岁;对照组60例,男3O例,女30例,年龄(58.1±7.89)岁。口服辛伐他汀20mg/d。服药前及服药后八周对患者分别测定TG(甘油三酯),TC(胆固醇),HDL-ch(高密度脂蛋白),LDL-c(低密度脂蛋白)。治疗前TG为1.95±1.09,治疗后为1.57±0.90,P值为0.02;治疗前TC为4.13±1.10,治疗后为3.47±1.05,P值为0.0004;治疗前HDL-ch为1.01±0.30,治疗后为1.12±0.26,P值为0.03;治疗前LDL-c为2.07±0.99,治疗后为1.78±0.94,P值为0.04。结果证实了患者在口服了辛伐他汀8周后,可见,TG,TC,LDL-c水平降低,HDL-ch水平升高。患者经过一定时期的治疗后,均疗效甚佳。
4.1.2功能
辛伐他汀对患糖尿病高脂血症,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及LDL-c升高有明显降脂作用,对三酰甘油也有降低作用。口服吸收良好,1~2h血药浓度到达峰值,肝内广泛首过代谢,蛋白结合率高达95%,半衰期为3h。辛伐他汀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调脂药物。常用量为10~20mg/d。辛伐他汀40mg/d降低TC、LDL-c、TG的幅度明显优于20mg/d,达标率明显提高,且均有良好的安全性。对糖尿病、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高危患者的起始剂量可调整为40mg/d。
4.2脂比妥
4.2.1治疗
对30例高脂血症患者,进行12~24小时禁食后的采血检测确诊,其年龄均在68±3岁。口服脂比妥(中国科学院成都地奥制药公司生产)1.05g,每日3次口服。治疗期间均保持日常饮食。治疗八周过后:治疗前收缩压为18.6±1.8,治疗后收缩压为17.9±2.2;治疗前舒张压为11.0±1.5,治疗后舒张压为10.8±1.3;治疗前心率(次∕min)74±4,治疗后心率(次∕min)76±8。治疗前后的血脂变化:治疗前总胆固醇为6.7±1.1,治疗后总胆固醇为5.8±0.9,P值<0.01;治疗前甘油三脂为3.4±0.9,治疗后甘油三脂为2.1±1.1,P值>0.05;治疗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8±0.11,治疗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31±0.17。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显效为19,有效11;无效0。总有效率为100%。
4.2.2功能
脂比妥是一种降脂新药,含有甲基羟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它对HMG-COA还原酶有特异性的竞争抑制作用,能抑制肝脏HMG-COA还原酶催化的HMG-COA向甲基二羟戊酸合成TC的前体物质变化,从而使血清中的胆固醇(TC)和甘油三脂(TG)水平降低,并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3],而HDL-ch已被证实对冠心病有预防作用,从而对糖尿病也具有预防作用。该药在使用后血压及心率明显的下降。另一方面,脂比妥是中药红曲制剂,有健脾消食,除湿祛痰,活血化瘀。用于脾瘀阻滞,症见气短,乏力,头晕,头痛,胸闷,腹胀,食少纳呆等;也可用于高血脂症及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其他心血管疾病的辅助治疗。其效果显著。
4.3结果
2糖尿病足的预防
2.1严格控制血糖
根据病情及时调整降糖药剂量,给予糖尿病饮食,将血糖控制到接近正常水平。在饮食治疗中注意[2]:①按时进食。②控制总热量,在保持总热量不变的情况下,保证饮食平衡。③严格限制各种甜食。④体育锻炼时不宜空腹。⑤控制体重。
2.2足外伤的预防
足外伤和感染是引发足溃疡的危险因素。积极预防足外伤,应做到:①每日检查双足,观察足部皮肤的颜色、温度和疼痛感觉有无变化。②每日用温水(以不烫手为宜)清洁足部,保持足趾间的清洁、干燥;保持足部清洁,嘱患者勤换鞋袜。③避免足部受伤,不要赤足行走,不要赤足穿鞋,以防刺伤、碰伤。④注意保暖,尤其是冬天,要选择柔软、前头宽大合脚舒适的鞋子。⑤修剪指甲时注意剪平,不可过短。⑥正确处理鸡眼、脚癣。
3糖尿病足的护理
3.1心理护理
糖尿病足患者因足部溃疡给工作和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和影响,特别是面对截肢的危险,对健康和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消极、悲观,甚至有恐惧心理。及时将糖尿病足的发病原因,防治知识和护理方法告知患者和家属,可以让患者对糖尿病足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同时还可以:①向患者介绍糖尿病足痊愈病例,鼓励患者保持乐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多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情绪和期望,做好心理疏导。③耐心、细致地给患者讲解治疗和护理的疗效,增强治疗信心。在与患者交流时,要注意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多用安慰、鼓励的语句。
3.2创面处理
根据溃疡局部坏死组织及分泌物的情况,选用双氧水或生理盐水对创面进行反复冲洗,伤口及周围皮肤用碘伏消毒,每次擦拭两遍,方法自伤口周围边缘向外5cm,视创面情况清除分泌物,将已溶的坏死组织锐性剥离去除,如创面成痂者锐性剥痂或用磺胺嘧啶银乳膏外涂包扎,促进痂皮自溶,有利于创面早期愈合,然后给予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照射创面30min,再用普通胰岛素4~8U、盐酸庆大霉素4万~8万U、生理盐水2~3ml均匀喷洒于溃疡面,然后用无菌凡士林纱布贴敷,无菌纱布包扎。视创面情况,每日或隔日换药一次,同时选择敏感高效抗生素给予全身治疗。在换药过程中,若分泌物减少,可在用抗生素喷洒前,先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喷洒创面,以加速创面肉芽组织生成和上皮细胞增殖,从而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换药时应严格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4结果
16例糖尿病足患者经上述治疗,15例均痊愈出院,其中,9例足部溃疡2~3周愈合,6例3~4周愈合,1例因入院时溃疡深入肌层,创面愈合较慢,后因家庭经济困难,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此病例出院时,溃疡面已成痂干燥)。
5讨论
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称分布,下肢常较上肢严重。发生率为30%~45%,它可表现为感觉神经障碍、运动神经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3]。微循环障碍、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典型改变,再加上糖尿病患者机体内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导致组织低氧[4],更促使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糖尿病足正是由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及微血管的病变而引起的皮肤、组织等一系列病变的结果[5]。感觉神经的减弱或消失,造成患者肢体极易受到外伤,一旦受伤,如处理不当或不及时,伤口感染且难以愈合,给糖尿病足的治疗带来一定难度。所以,糖尿病足的治疗,一方面要积极控制感染和降低血糖;另一方面,应加强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护理和重视局部创面的处理,足部溃疡者,可通过采用胰岛素加庆大霉素喷洒创面等方法,改善局部高渗状态,控制感染;后期加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可加速创面肉芽组织和上皮细胞增殖,从而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有资料表明,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使50%的患者不发生足部溃疡或截肢[6]。良好的心理护理可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有利于控制疾病,防止糖尿病足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糖尿病足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元鲁山,王永山.糖尿病足护理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0):741-743.
[2]李秋萍.内科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12.
[3]王瑛.糖尿病足护理体会[J].沈阳医学院校报,2001,4(3):169-170.
[4]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4.
[5]王向荣.116例糖尿病足的防治与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11:13-14.
1临床资料
我科近年收治糖尿病足9例,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42~74岁,创面5cm×3cm到2cm×1cm不等。我们对9例患者进行了精心护理和治疗,除1例患者自动出院外其他8例均得到了治愈,而且由于加强了住院期间的健康宣教力度,8例患者出院后至今没有因复发而再次入院。
2护理
2.1饮食护理控制总热量。一日三餐合理分配,一般按1/5、2/5、2/5或1/3、1/3、1/3的比例。总热量按每公斤体重每日30~35千卡,其中蛋白质每公斤体重每日0.8~1.2g,糖类在总热量中占50%~60%,脂肪每公斤体重每日0.6~1.0g。
2.2控制血糖(1)口服降糖药应从小剂量开始,在餐前服用,有肝肾功能减退者不宜使用。(2)胰岛素在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1次,确保进餐后血糖升高时间与胰岛素开始作用时间一致,不会诱发低血糖。注射胰岛素注意每毫升所含单位量,确保时间、剂量正确;注射部位经常轮换以免皮下硬节影响吸收;注射后观察有无疲乏、饥饿、头昏、出汗、心慌等低血糖症状,若有发生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40~80ml。治疗过程中根据血糖、尿糖变化及时调整用量。
2.3足部护理(1)对已经发生感染的患者,可采取局部渗液作细菌培养或药敏试验。根据结果选用抗生素,一般全身静脉滴抗生素,局部用生理盐水10ml+敏感抗生素+普通胰岛素8U。按比例配成混合液体,将无菌纱布用上述混合液体浸湿,敷于清创后的创面上,每日用注射器抽上述混合液将创面上的纱布滴湿2~3次。在肉牙组织生长并有治愈倾向时停止使用。也可采用中药红油膏或八二丹外敷创面后覆盖无菌纱布,每日1次,达到生肌去腐作用。(2)对局部皮肤有红、热、疼,但感染未发生扩散及没有水疱者用中药金黄散加入醋酸中捣烂后外敷,每日1次。嘱咐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保持局部清洁避免受压。
2.4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对满不在乎的患者告诉他们若不注意足的保护,任何细小的足部伤害均可引起溃疡和感染甚至坏疽截肢。对焦虑,恐惧的患者告诉他们积极的治疗糖尿病,注意足的卫生,防止足的受伤,糖尿病足是可以预防的。即使发生了糖尿病足,只要积极配合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3预防
3.1加强卫生宣教利用查房,健康宣教等形式进行糖尿病足知识的教育,强调绝对戒烟,积极治疗糖尿病;保持足的清洁卫生,避免足部损伤。同时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具有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促进足部血液循环
3.2.1步行运动每天晚饭后快步行走30min,运动时以不感觉足部疼痛为宜,尽可能定时、定量,量立而行并持之以恒。有高血压,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则不宜参加。
3.2.2按摩指导或协助患者从趾尖开始向上到膝关节按摩。加强对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等穴位的按摩[1]。动作轻柔,防止擦伤皮肤。早、中、晚各1次,每次10min。
3.2.3腿部运动一只脚踩在砖上另一只脚提起,双手扶椅子,前后甩动提起的脚,甩动10次后脚尖着地,踝关节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各旋转2次,然后再交换另一只脚,重复做上述动作20次,每天3次。
3.3加强防护,避免皮肤损害
3.3.1指导患者保持足部的干净温暖穿柔软、宽松的袜子,鞋子要方头,不宜过宽或过窄,鞋面应柔软透气。不可赤足行走或光脚穿鞋。
3.3.2冬天注意足部保暖,避免双足暴露在过冷处洗脚水温度不应超过35℃,泡脚时间不应超过20min;使用热水袋温度不超过50℃,电热毯睡前要关闭电源。
3.3.3不帖敷有损皮肤的胶布不可用力抓搔皮肤表面,修剪趾甲不要太短以免皮肤摩擦受伤,趾甲也不要留得过长,避免自我刮伤。
记录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前后的血糖平复情况、眼病临床症状、临床治疗方案实施时间以及治疗结束后患者的低血糖症状复发率,根据两组患者的身体指标情况,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糖尿病眼病患者的糖尿病临床症状和眼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低血糖症状完全消失,临床效果评定为显效。患者的糖尿病和眼病症状明显减轻,低血糖情况明显改善,临床效果评定为有效。患者的所有临床症状均无明显改善,临床效果评定为无效。
1.2统计方法
该研究治疗过程中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χ2进行检验。
2结果
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治疗一段时间后,两组糖尿病眼病患者的血糖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与接受护理前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者的血糖情况要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血糖改善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71%,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总有效率存在明显差异。
两组糖尿病脑梗塞患者均选取充盈、粗犷开静脉部位上端血管,选取留置针(江西华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进行穿刺,确保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并采用3M带透明贴(3M医疗产品企业部生产)进行固定,并将留置时间控制在4d内。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首先应向患者说明相关操作步骤,以及在治疗期间要注意的内容,确保患者输液以及穿刺部位高于心脏部位,进行输液操作后采用含量为50μ/mL肝素液药物进行封管正压操作,并对患者穿刺部位进行检查,观察是否存在红肿、出血等症状。
1.2.2研究组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留置针护理,在留置针输注甘露醇药物前将其加热到37~35℃,并在穿刺前期采用温度适宜的毛巾敷在穿刺部位上端5~10cm处,敷置时间约30min。患者睡觉前期应合理饮水,并按照季节变化合理调整饮水量,常规饮水量通常为300~500mL,每次进行肝素钠封管操作前采用含量为0.9%氯化钠注射液20mL对管道进行冲洗,然后再对患者进行输液,液体输入结束后采用绷带把外部套管、留置针两者轻轻环绕并进行内部固定,避免因习惯性摩擦致使内部留置针脱落。
1.3护理判定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分为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满意:留置针部位无感染、无堵管现象,患者身体状况完全恢复;一般满意:留置针部位堵管、感染现象较轻,患者身体状况基本恢复;不满意:留置针部位堵管、感染现象较为严重,存在病情加重现象。总满意率=(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两组护理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护理的总满意度为66.00%,研究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97.7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糖尿病足的预防
2.1严格控制血糖
根据病情及时调整降糖药剂量,给予糖尿病饮食,将血糖控制到接近正常水平。在饮食治疗中注意[2]:①按时进食。②控制总热量,在保持总热量不变的情况下,保证饮食平衡。③严格限制各种甜食。④体育锻炼时不宜空腹。⑤控制体重。
2.2足外伤的预防
足外伤和感染是引发足溃疡的危险因素。积极预防足外伤,应做到:①每日检查双足,观察足部皮肤的颜色、温度和疼痛感觉有无变化。②每日用温水(以不烫手为宜)清洁足部,保持足趾间的清洁、干燥;保持足部清洁,嘱患者勤换鞋袜。③避免足部受伤,不要赤足行走,不要赤足穿鞋,以防刺伤、碰伤。④注意保暖,尤其是冬天,要选择柔软、前头宽大合脚舒适的鞋子。⑤修剪指甲时注意剪平,不可过短。⑥正确处理鸡眼、脚癣。
3糖尿病足的护理
3.1心理护理
糖尿病足患者因足部溃疡给工作和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和影响,特别是面对截肢的危险,对健康和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消极、悲观,甚至有恐惧心理。及时将糖尿病足的发病原因,防治知识和护理方法告知患者和家属,可以让患者对糖尿病足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同时还可以:①向患者介绍糖尿病足痊愈病例,鼓励患者保持乐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多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情绪和期望,做好心理疏导。③耐心、细致地给患者讲解治疗和护理的疗效,增强治疗信心。在与患者交流时,要注意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多用安慰、鼓励的语句。
3.2创面处理
根据溃疡局部坏死组织及分泌物的情况,选用双氧水或生理盐水对创面进行反复冲洗,伤口及周围皮肤用碘伏消毒,每次擦拭两遍,方法自伤口周围边缘向外5cm,视创面情况清除分泌物,将已溶的坏死组织锐性剥离去除,如创面成痂者锐性剥痂或用磺胺嘧啶银乳膏外涂包扎,促进痂皮自溶,有利于创面早期愈合,然后给予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照射创面30min,再用普通胰岛素4~8U、盐酸庆大霉素4万~8万U、生理盐水2~3ml均匀喷洒于溃疡面,然后用无菌凡士林纱布贴敷,无菌纱布包扎。视创面情况,每日或隔日换药一次,同时选择敏感高效抗生素给予全身治疗。在换药过程中,若分泌物减少,可在用抗生素喷洒前,先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喷洒创面,以加速创面肉芽组织生成和上皮细胞增殖,从而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换药时应严格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4结果
16例糖尿病足患者经上述治疗,15例均痊愈出院,其中,9例足部溃疡2~3周愈合,6例3~4周愈合,1例因入院时溃疡深入肌层,创面愈合较慢,后因家庭经济困难,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此病例出院时,溃疡面已成痂干燥)。
5讨论
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称分布,下肢常较上肢严重。发生率为30%~45%,它可表现为感觉神经障碍、运动神经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3]。微循环障碍、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典型改变,再加上糖尿病患者机体内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导致组织低氧[4],更促使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糖尿病足正是由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及微血管的病变而引起的皮肤、组织等一系列病变的结果[5]。感觉神经的减弱或消失,造成患者肢体极易受到外伤,一旦受伤,如处理不当或不及时,伤口感染且难以愈合,给糖尿病足的治疗带来一定难度。所以,糖尿病足的治疗,一方面要积极控制感染和降低血糖;另一方面,应加强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护理和重视局部创面的处理,足部溃疡者,可通过采用胰岛素加庆大霉素喷洒创面等方法,改善局部高渗状态,控制感染;后期加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可加速创面肉芽组织和上皮细胞增殖,从而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有资料表明,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使50%的患者不发生足部溃疡或截肢[6]。良好的心理护理可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有利于控制疾病,防止糖尿病足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糖尿病足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元鲁山,王永山.糖尿病足护理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0):741-743.
[2]李秋萍.内科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12.
[3]王瑛.糖尿病足护理体会[J].沈阳医学院校报,2001,4(3):169-170.
[4]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4.
[5]王向荣.116例糖尿病足的防治与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11:13-14.
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4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20例,其中男73例,女47例;年龄65~88岁,平均年龄77.6岁;病程3~20年,所有病例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服务模式,由护士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和一般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服务”下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实施全方位的护理。
1.2.1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到对患者的护理服务中,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科里多次召开护士会议,学习优质护理精神,深入了解护理内涵,建立优质护理小组,由资深主管护师或护师任组长,选取业务技能水平较强的护理人员组成小组,对每个患者实行专人负责到底。熟悉掌握患者的饮食、运动计划以及血糖控制情况,根据自身情况指导治疗与开展健康教育。
1.2.2夯实护理基础:
住院期间对患者进行规范、系统的治疗与护理,基础与专科相结合,了解患者的需求,为患者提供及时、个性化的基础护理服务。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对生活不能自理及部分自理的患者,依照基础护理服务内涵,为患者实施生活护理、健康指导等,如对糖尿病患者每天给予擦身、泡脚等,操作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皮肤及末梢血液循环情况,严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固定的护士负责固定的患者,能够为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增强护士的责任感,同时也拉近了医患关系,使患者易于交流,易于掌握相关的疾病知识,提高遵医行为。
1.2.3注重细节管理:
改善病房环境,创造温馨、舒适的氛围,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及空气清新。在多功能厅为患者设有糖尿病食物模型、糖尿病杂志、VCD光盘等,供患者学习、休闲。病区走廊墙上,张贴糖尿病教育展板,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控制目标、饮食运动疗法及控制并发症等知识,供患者学习参考。为方便患者,病区设有微波炉、坐便椅、针线盒等。对待患者要来有迎声,去有送声,检查有人陪,服药有人送,用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全程为患者服务。
1.2.4加强健康宣教:
我们通过责任护理小组对患者从入院一开始即进行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重点宣教,通过一对一的护理服务,对饮食、体育运动、心理、用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健康教育。鼓励患者主动参与治疗、护理,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监控,提高遵医行为,为有效控制血糖打下坚实基础。患者出院时,为患者制订出院计划,我们为患者发放自制的爱心健康卡片,标注糖尿病饮食、运动、用药及相关知识。建立出院随访电子档案,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健康信息,为健康宣教奠定基础。
1.2.5提升护士综合素质,完善护理质量管理:
护士要掌握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专科知识,拥有精湛的护理技术。根据患者病情及时有效的完成治疗、专科护理、健康指导等,使其尽快恢复健康。完善护理质量管理,建立护士绩效考核。将护理工作质量以及住院患者满意度与护士的奖惩、评优相结合,激励护士的主动性,保证护理工作及时、有效进行,真正让患者得到实惠。
1.3评价方法
患者出院后3个月,比较2组在治疗依从性方面的差异。采用自制问卷表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分为饮食依从性、运动依从性、用药依从性、自我监测4项共20题,每题按照总是(5分),经常(4分),有时(3分),很少(2分),没有(0分),分别计分,满分100分。得分60~100分为遵医嘱,0~59分为未遵医嘱。该问卷信效度经检验均在0.8以上,符合要求。调查时责任护士采用谈话沟通方式进行解释,患者自填问卷调查表。
1.4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糖尿病患者在饮食、运动、用药、自我监测等治疗方面依从性明显提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本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0例。观察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65~82岁,平均(76.06±2.61)岁;病程2~14年,平均(8.06±1.30)年;合并疾病:21例合并高血压,17例合并高脂血症,9例合并心脏病;受教育程度:9例小学,16例初中至高中,25例大专及以上。对照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67~81岁,平均(75.27±2.43)岁;病程1~12年,平均(7.51±1.48)年;合并疾病:23例合并高血压,19例合并高脂血症,7例合并心脏病;受教育程度:8例小学,19例初中至高中,23例大专及以上。2组患者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病例选择
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内分泌学》中拟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②年龄高于60岁;③治疗依从性较好;④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感染症状;精神异常;由其他因素的引发的血管病变。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行常规护理。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度;加强饮食干预和运动指导,嘱咐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对患者动态心理的监察,了解是否存在消极情绪,分析消极情绪的诱因,并行针对性护理干预;遵医嘱取药物治疗,告知患者用药方法、用药时间、不良用药反应等。
2.2观察组
行中医一体化优质护理。平衡膳食,中医学认为饮食不节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因此,必须加强对患者的膳食指导。五味配合得宜,可补肝、肾、脾等组织,若偏食一味,则可能造成五脏失调。同时,应遵循少吃多餐的原则,“过之”“不及”均无法达到调节阴阳的作用。因此,可嘱咐患者进食大豆、杂粮、玉米、燕麦片等食物,忌食蛋糕、奶油、白糖等高糖分食物。情志护理,七情过极易损脏腑,不仅会引发不寐,还可能造成肝火郁积,导致多种症状并发。护理人员可嘱咐患者多卧床休息,并根据患者的动态心理,行针对性干预,例如:语言开导法、移情法、胜情法、借情法等,促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运动养生。指导患者于餐后1h进行有氧锻炼,例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每次维持30min左右,并持之以恒。控制运动时间和运动量,若感疲劳可适当休息。运动期间可携带糖果、蛋糕等,若出现低血糖症状,则及时使用糖果等。中药沐足。遵循益气活血、祛热等原则取当归30g,生姜、桂枝、川芎、熟附子、赤芍15g等药物,用水煮沸后,再用文火慢煮,40min后取出,待药物温度凉至40℃后,行中药沐足,额头微汗即可。耳穴压豆,辅助患者取坐位,术者立于其身后,对耳廓部位行常规消毒后,取耳贴于神门穴、垂前穴、心穴、肾穴等穴位粘贴、按压,合并肝火过胜者,加肝穴;合并心脾受损者,加脾穴和小肠穴。每处穴位按压2min左右,每天3次。
3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观察指标
①2组患者均干预15天后评估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②分别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PSQI量表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如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等7方面,每个因子记为0~3分,分值越低提示睡眠质量越高。HAMD评分内容包括认知障碍、焦虑、体重等7方面,各因子均记为0~4分,分值越低提示焦虑程度越低。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文中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并行t检验。
4治疗结果
4.12组血糖水平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A1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22组PSQI评分、HAMD评分比较
2组患者护理前PSQI评分和HAMD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2组护理后PSQI评分、HAMD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讨论
目前,临床并无根治糖尿病的有效方法,常通过饮食指导、运动干预、用药等方式,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但治疗周期相对较长,可能增加经济负担。中医学对2型糖尿病有深入认识,与“消渴”相似,《素问•经脉别论》中指出,食入胃后,精气上输于脾后外散。当脾胃受损,则津液不足,则脾脏失养。《灵枢•本藏》提出“脾脆善病”,而过度思虑、久卧不行是诱发脾脏失调的重要因素。随着中医护理技术的发展,逐渐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护理中,在控制患者血糖水平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中医学认为,食物可分为酸、辛、甘、苦等几种,基于其性质的差异,在脏腑中的作用也存在差异。因此,护理人员应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膳食指导,嘱咐其多进食粗粮、大豆等,忌食甜食,不仅可调节脏腑组织,还可达到生津、止渴的效果。在饮食调节的基础辅以运动养生、情志护理,可促使患者舒缓情绪,改善心肺功能受损状况,不仅可降低不寐的发生率,还能够调节气血。足部是人类穴位的会聚之所,取中药沐足期间可促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经热水渗入足部经络组织,可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生姜、当归、桂枝、川芎、熟附子、赤芍等药物具有活血、补气等功效,不仅可调节脏腑功能,还能够改善经络阻滞状态。国内研究表明,耳穴压豆主要于垂前穴、心穴、肾穴等取耳贴粘贴、按压,具有调节气血、宁神静气的作用,能够消除患者的忧思情绪,提高睡眠质量。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控制和睡眠质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提示,中医一体化护理在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生活质量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刘琴研究中医特色糖尿病健康教育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发现观察组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度和知晓率均较对照组高,有利于控制疾病的发展,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本研究结果从侧面证实了该结论。
1病因
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由于体内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不足,再加上环境因素,而引起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的紊乱,其主要特点是高血糖及尿糖。临床表现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主要特征。
2方法
为了让患者了解更多有关糖尿病的知识,护士应积极主动地通过小讲座、个人示范指导、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予以耐心详细的指导。
3护理
3.1心理护理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异常心理是对自己患糖尿病持否定、怀疑心态,因而延误了早期治疗的机会及必要的饮食控制。也有患者对糖尿病存有恐惧心理,认为本病会终生不愈,早期治疗及并发症的预防上采取消极态度。因此,护士要经常与患者谈心、交流,尊重患者,理解患者,帮助患者树立具有战胜疾病的信心。还有的患者由于饮食控制,长期服药带来的烦恼,对并发症的忧虑,对低血糖症状及各种并发症防治所致副作用的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使其对生活失去信心,表现悲观失望、烦躁易怒、因而,护士应针对以上性格特征,多关心体贴,加强沟通,耐心听取患者提出的问题并予以解答,指导患者解除恐惧、忧虑情绪,以良好的心境主动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3.2饮食指导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环境因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2型糖尿病,饮食不合理,热量摄入过剩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控制饮食是使糖尿病患者维持理想体重及代谢平衡的有力措施。
3.2.1饮食总热量的计算方法和分配饮食控制可减轻胰岛B细胞负担,降低血糖。每日所需的饮食总热量,成人在休息状态下每千克标准体重给予105~126kJ,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进行估算。1型糖尿病中青少年比例较高,考虑其生长发育所需应酌增10%~20%,肥胖者酌减。将计算出的总热量换算成三大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分别约占总热量的50%~60%、15%~25%、25%~30%。三餐热量分配可分为1/5、2/5、2/5,参照食物营养素含量及替换表进行合理配餐。
3.2.2膳食调配注重点限制糖摄入,忌食葡萄糖、蔗糖、蜜糖等。提供食用纤维素含量多的食物,如绿叶蔬菜、南瓜、山药等。少食油腻煎炸及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3.3运动指导
3.3.1作用原理运动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方法之一,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使轻型糖尿病肥胖患者减轻体重,增加胰岛素受体,改善心、肺功能,消除紧张、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适当的运动也可促进血中葡萄糖的利用,改善血液循环,帮助肌肉保持弹性,同时减轻胰岛素或降糖药的剂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1]。
3.3.2注意事项指导患者要在相对固定饮食及日常生活前提下辅以运动疗法,安排运动要循序渐进,不宜突然中止,出汗过多时及时适量补水,注意保暖以防感冒,对使用胰岛素患者,胰岛素应注射非运动部位,以免吸收过快产生低血糖,对老年人要有监护或随身携带有关姓名疾病资料卡片,防止意外。而糖尿病并发坏疽、严重冠心病、眼底出血、严重糖尿病肾病等不宜运动疗法。
3.3.3运动形式运动形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习惯以及糖尿病类型、有无并发症酌情选择。如平路快步行走、太极拳、下楼梯、轻微家务劳动等低强度运动,适用于老年糖尿病及妊娠患者;慢跑、上楼梯、擦地板等中等强度的运动,适合于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高强度运动,仅适合于轻度糖尿病且无并发症的患者。以餐后1h开始运动为宜,运动前做5~10min的热身运动,运动后要进行5~10min的放松运动或伸展运动,可有效防止运动性低血糖。
3.4糖尿病的监测
3.4.1血糖监测耐心告知患者学习和掌握血糖监测技术是十分重要的,通过监测血糖,可迅速获得血糖信息,使血糖水平量化,及时发现低血糖和高血糖,减少酮症的发生。在进行指尖血糖监测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使用性能可靠,操作简单的血糖仪,熟练掌握血糖仪的使用功能。(2)选择指端两侧消毒(因该区皮肤神经末梢分布少,痛感较轻),待干后点刺,轻压指腹,利用试纸的虹吸将血吸入试纸即可。(3)血糖试纸应在有效期内使用,注意保存,避免潮湿,注意避光。(4)血糖要按计划进行多点监测,即进行不同时间的血糖监测。指导患者即使是出院以后只测空腹血糖是不够的,不能满足治疗要求,而应该是1周内测定不同时间的血糖,既可以在1天内不同时间进行4点或7点血糖测定,也可以在数天内完成不同时间的多点血糖监测,如周五完成白天,周六完成夜间的。(5)做好血糖监测记录:良好的血糖监测记录,可以帮助分析和找出血糖不稳定的原因,并加以纠正。记录中应包括每天血糖监测的时间、血糖值和饮食量、进食时间以及用药时间,特别是胰岛素量与注射时间。每天的运动量,运动时间和一些特别的事件,如发热等。
3.4.2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监测指标之一,其反映采血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目前反映血糖控制好坏最有效和可靠的指标。一般认为<7%为控制良好,<9%为一般,>9%为控制不良,每3~4个月测定一次即可。
3.4.3尿液的监测尿糖测定分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现在常用的测试尿糖的方法是尿糖试纸法,此法简便、准确、携带方便。但在应用时应注意试纸的防潮和有效期限,测定时试纸浸入尿液的时间应在40s~1min,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另外,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有重要的诊断治疗意义。
3.5低血糖的预防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与进食量不够、运动量加大、药物剂量不准确有关。护士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与医生协商制订用药方案,使用药时间与患者的工作、生活不产生较大冲突,培养患者了解低血糖症状和掌握低血糖预防措施。一般来说,症状较轻者常出现头晕、饥饿感,较重时出现心慌、手抖、出冷汗,甚至低血糖昏迷。为防止其产生,应让患者掌握所用药物的作用高峰时间,勿擅自停药或改量,保持药物、饮食、运动三者之间相对的恒定。保证饮食定时定量、营养均衡、避免空腹及药物作用高峰期运动,宜在餐后1h开始运动。患者外出时随身携带高糖食物,如糖块3~4块、饼干5~6块,一旦发生低血糖,及时自救并咨询医生及护士。
3.6酮症酸中毒的预防及观察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一种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常由于急性感染、过食、创伤、妊娠和分娩及突然中断胰岛素而诱发[2],要反复向患者及家属强调正规胰岛素治疗,合理安排饮食;做好口腔、皮肤、足部及会清洁护理,注意日常起居,防止感冒;出现嗜睡、恶心、呕吐、呼吸深快或伴烂苹果味等早期中毒症状时,及时就医。
4小结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糖尿病大、小血管并发症,如脑卒中、尿毒症等引起的死亡率也随之上升。糖尿病及并发症不仅给患者的健康及家庭幸福造成很大影响,同时也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现代综合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包括:教育、饮食控制、运动疗法、降糖药物及自我监测5项,可见,良好的护理及必要的健康教育是保证治疗效果的主要措施,也是延长糖尿病患者生存时间的关键。
【关键词】糖尿病;脑梗死;护理
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约占脑梗死患者的14%,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较非糖尿病老年人更为严重,病死率也较高,约1/3患者脑梗死发病前不知患有糖尿病,仅于全面检查或出现合并症时才被发现。但因常用药物,如静滴葡萄糖、甘露醇及低分子右旋糖酐等与治疗非糖尿病脑梗死相同的药物都含有葡萄糖,如未查出原发病,机械应用上述含糖药物就会加重病情。所以及时诊断关系到患者的治疗及预后。为此对脑梗死患者入院后及时排除有无糖尿病甚为重要。实施护理时要根据脑梗死伴糖尿病患者的特点,重视对原发病的护理。
1临床资料
我院于2000~2002年共收治糖尿病并发脑梗死老年患者56例,男40例,女16例,年龄63~82岁,平均73岁,均为2型糖尿病。其中患糖尿病≥10年28例,<10年20例,起病前未诊断糖尿病8例。参照WHO诊断及分类标准,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确诊为脑梗死,其中瘫痪肢体肌力0级7例,Ⅰ级9例,Ⅱ级12例,Ⅲ级8例,Ⅳ级20例;伴高血压23例。
2护理
2.1饮食护理糖尿病饮食治疗是一项基本治疗措施,不论糖尿病的类型、病情轻重、有无并发症、是否应用药物治疗,都应严格控制饮食才能稳定病情。护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患者的标准体重、病情轻重、营养状况及饮食习惯,估计出每日所需总热量,合理安排饮食。一般按早、中、晚1/5、2/5、2/5的规定,定时定量供给患者应摄入的食物。并仔细检查热量卡的过量与不足;(2)脑梗死患者多系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形成,故应少吃或不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蛋黄、黄油、甲壳类鱼和动物内脏,特别是心、肝、肾、脑等,应选用瘦肉、鱼、禽类。禁用动物脂肪,食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多的植物油,以降低胆固醇,可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和减少复发;(3)脑梗死患者多有吞咽难而需鼻饲,故应准时、定量,保障供给所需热量,避免引起餐后高血糖及空腹低血糖,以能调整代谢的紊乱及控制病情;(4)脑梗死患者多长期卧床,易造成排便困难及便秘,故主食应用高纤维素饮食,通过胃排空延缓,肠蠕动时间改变,可溶性纤维在肠内形成凝胶等作用,使糖吸入减慢,还可通过减少肠激素,减少胰岛素释放及增高周围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葡萄糖代谢加强。此外,还有软化大便,减少胆固醇被肠道吸收的作用[1]。
2.2严密观察病情注意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随时观察瞳孔的改变,如患者出现瞳孔不等大,并伴有呼吸节律的改变如:节律加深加快,或变慢变浅且不规则甚至发生陈—施呼吸等,则应考虑脑疝的发生,应立即报告医生,采取紧急措施。
2.3密切观察血糖的变化定时监测血糖,静脉应用胰岛素者,要做到:(1)严格控制输液速度,若血糖高于25~30mmol/L,即采用小剂量胰岛素6~12u/h加于生理盐水中静脉滴入;血糖为20~25mmol/L时,按5~6u/h滴入;血糖在20mmol/L以下,可按糖∶胰(2~4)∶1的比例加于糖盐水滴入,逐渐使血糖控制在8mmol/L。(2)观察低血糖反应,脑组织的糖原贮量极少,需从血中摄取葡萄糖。脑组织缺糖、缺氧、缺能量,会引起脑组织功能失调,出现低血糖症状。低血糖>6h,即会有不可逆的脑组织损害,病愈后可遗留各种脑病后遗症。当患者出现心慌、心悸、饥饿、无力、手足颤抖、皮肤苍白、出汗、心率增加、精神不集中、反应迟钝、头晕、恶心、烦躁、嗜睡甚至昏迷、瞳孔对光反射消失时,应考虑是否有低血糖的发生。一旦发生则应立即停用降糖药物,轻者食用糖、进餐即可,重者应静脉注射葡萄糖。
2.4口腔及预防褥疮的护理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口腔黏膜易被细菌感染,为了减少口腔内细菌的繁殖,可用漱口液漱口。对伴有意识障碍及吞咽困难患者要及早鼻饲,并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床铺清洁、平整及皮肤干燥,并勤翻身按摩,避免骨骼隆突处长期受压,尤其对潜在性皮肤损害要及时发现并加强护理。
2.5心理护理由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恢复较慢,有的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少数患者悲观失望。应根据慢性病的特点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及时告诉他们目前的状况、化验数据及预后,依据个人背景不同,采取患者能接受的形式做好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6功能锻炼应视患者的年龄、性格、爱好、病情特点选择安全、简便的肢体功能训练及恰当的活动方式。长期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改善肌糖原的氧化代谢,使最大摄氧量增加,肌肉活动能力增强,锻炼可使肥胖患者的体重减轻,胰岛素的受体数可上升。相反,长期休息可引起胰岛素抵抗及葡萄糖耐量减低。锻炼可使肌肉更多地利用脂肪酸,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这样极有利于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的防治。运动也是促进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之一。
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足的预防重于治疗,早期对糖尿病患者的预防教育及足部保健护理,可显著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率及致残率。
一、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
长期下肢血管病变使血管硬化狭窄、影响血供。长期神经病变可使足部皮肤痛觉、压力感觉阈值上升,足底压力承受部位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患者足部如出现损伤极易引起感染、溃疡和坏疽。另外,由于长期高血糖导致糖化血红蛋白增高,因蛋白质的糖基化使动脉壁的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结构的稳定性破坏,血管弹性降低,血流阻力增加,导致局部血流灌注不足。再者,高血糖导致的代谢异常是神经病变的潜在启动与相关因子,持续高血糖组织内的蛋白质发生糖基化,使神经纤维节段性脱髓鞘神经递质的运输障碍,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末梢感觉减退或异常。总而言之,血管和神经的病变,再加上感染,共同促成了糖尿病足的发生。
二、糖尿病足的症状
早期表现为肢体皮温下降,足部发凉,上举后变苍白,下坠后发紫,静脉充盈迟缓,肢体抬高45°1~2min后才出现浅静脉充盈,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后期皮肤变薄、萎缩、趾甲增厚,最终出现溃疡和感染,如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坏疽。
三、糖尿病足的分级
参照Wagner分级标准。0级:指有发生溃疡的高度危险足,如周围神经、植物神经、血管病变,以往有足溃疡病史,足畸形,下肢水肿等;1级:足表面溃疡,无感染,常为神经性溃疡;2级:较深的穿透性溃疡,常合并软组织感染;3级:深部溃疡,常影响到骨组织,并有深部脓肿和骨髓炎;4级:足局部或特殊部位坏疽,足缺血性特征,常合并神经病变;5级:坏疽影响到整个足。
四、糖尿病足的预防
4.1预见性健康教育对防治糖尿病足的作用预见性健康教育是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病情进展进行评估,及时针对病人的健康问题,制定预防性健康教育计划,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对重点、难点的健康问题进行形式多样的、系统的指导、随时评价教育效果。预防教育应从低危者着手,中、高危者列为重点预防对象,早期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是有效预防糖尿病足的关键。据调查,大部分病人早期对糖尿病足的防护重视不够,缺少足部护理的有关知识。因糖尿病病人大部分在院外治疗,对足部的防护知识极为缺乏,盲目错误的足部护理不但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有可能引起足部组织抵抗力减弱、损伤、感染。因此,抓住病人在院的机会,系统有效地灌输预防、诊断、治疗糖尿病足的有关知识非常必要。研究结果表明,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40%~80%的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所致截肢的发生率。
4.2通过提高糖尿病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预防糖尿病足强调并注重糖尿病患者自我关怀的七个行为是预防糖尿病足的首要任务。①吃健康食品,知晓最佳饮食时间是控制糖尿病的核心。②坚持运动:适当的运动对整体健身、控制体重和血糖非常重要。③监测病情:每日自我血糖监测将为患者提供糖尿病的即时消息。④药物治疗:有效的药物治疗与健康的生活方式相配合,将降低血糖水平,减少糖尿病复发的风险。⑤解决问题:糖尿病患者自己必须有一套明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高血糖或低血糖疾病都要求患者对食物、运动和药物作出明智的判断与决定。⑥健康心态:有利于疾病的恢复。⑦减少风险:
防止糖尿病复发并保持健康取决于减少一些具有风险性的行为,例如做到戒烟或定期做身体检查等。只有具备这些积极的自我保健知识,并掌握了自我管理技能,才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病情的发展,从而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4.3强化足部保健措施,消除诱发因素足部皮肤疾病是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足的常见诱发因素。因此,要积极预防和治疗足部真菌感染及其他皮肤病。当糖尿病足部病变出现时,血管壁的结构损伤已不可逆,治疗困难。因而要向病人特别强调这方面的知识。穿鞋不当是导致糖尿病足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应指导患者保持足部卫生,鞋袜要合脚,袜口宽松,以棉质、透气性好的面料为佳;最好选择下午购买鞋子,双足试穿;穿新鞋时要逐渐延长试穿时间;每次穿鞋前均要检查鞋内有无杂物,不要穿有破损的鞋子;养成穿袜的习惯,袜子应每日换洗,保持清洁。注意足部保暖,预防足部冻伤。对有鸡眼、胼骶的患者,禁止乱用成药或手撕死皮,可将足浸泡在温肥皂水中,用砂纸、浮石磨掉死皮。有脚癣要及时治疗。经常检查足部有无危险因素,并妥善处理。指导患者每年至少全面检查足部1~2次,包括感觉的改变、血管搏动情况,尤其要重视提高患者对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危害性的认识,学会识别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早期发现病情变化是糖尿病足预防的关键。
4.4局部皮肤护理由于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改变,皮肤循环障碍使皮肤屏障防御能力下降,注意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每晚用温水泡脚5~10min,水温在40℃左右,用柔软毛巾轻轻擦干足部皮肤。经常检查足部颜色,比较足部皮肤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查看足趾之间的部位,可用一些柔软的棉物保持足趾之间的干燥,特别干燥的足部,可用护肤油脂轻轻涂抹于足部表面皮肤(不能涂于脚趾间)。皮肤瘙痒或脚癣切忌挠抓。剪趾甲时应沿着足趾甲平行修剪,不能剪向趾甲边角的深部或剪得过分朝里。冬天禁用热水袋,防止因周围神经感觉迟钝而烫伤。夏天禁止赤脚行走,防止坚硬物碰伤,诱发溃疡。尽量减少足部小静脉的穿刺机会,以保持皮肤的完整性。
4.5促进足部血液循环生物全息学原理认为,人体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整个机体的生理病理信息。故全面按摩足部反射区和穴位,可有效激活脑干网状系统,通过神经反射启动人体的调节机制调节代谢,从而快速而有效地调节血糖;其次,足部在血液循环中相当于“第二心脏”,刺激足部反射区和穴位,能使血管扩张,全身血流量增多,血液循环加速,血液黏稠度降低,改善组织缺血缺氧,使神经得到充分营养,从而可有效预防糖尿病足部病变的发生。
五、糖尿病足的护理
5.1积极控制血糖长期的高血糖是糖尿病血管和神经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故应积极配合医生控制血糖,遵循有效、平稳地控制血糖的原则,力争达到空腹血糖<61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9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615%。根据医嘱指导患者按时按剂量服用降糖药,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服药,更不允许私自停药;对使用胰岛素的患者,须在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并教会患者自行注射技术,注意抽吸胰岛素时每毫升所含单位量,确保时间、剂量准确;注射部位经常轮换,以免皮下硬结影响吸收;了解胰岛素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每日监测血糖,根据血糖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
5.2足部护理每日评估四肢感觉、知觉,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皮肤色泽及温度,足背动脉的搏动和弹性。如皮肤温度降低、肢端变凉、皮肤逐渐变白或由暗红色转为暗紫色,甚至紫黑色,足背动脉的搏动逐渐减弱,提示局部缺血缺氧,容易出现溃疡并形成坏疽,应引起高度重视。
5.3皮肤水泡的护理糖尿病性水泡病是诱发肢端坏疽的危险因素,好发于四肢末端及循环不良的部位,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处理不当易合并感染。保持水泡部清洁,对紧张性水泡避免切开,可在无菌操作下抽取渗液,预防继发感染;对于小水泡一般不需抽液,可给予无菌纱布包扎,微循环改善后可自行吸收。水泡干枯后形成的痂皮,利用其保护作用可预防感染,任其自然脱落,切勿剥脱。
5.4创面护理5.4.1感染伤口的护理对已经发生感染的患者,可采取局部渗液作细菌培养或药敏试验,根据结果选用抗生素,一般全身静脉滴注抗生素,局部用生理盐水10ml加胰岛素10U加敏感抗生素混合液浸湿敷料敷于创面,每日用注射器抽上述混合液,将纱布滴湿2~3次,在肉芽组织生长并有治愈倾向时停止使用。对有感染的伤口首先进行清创处理,清除坏死组织应以不损伤正常组织或不出血为宜。对于合并有化脓性感染的创面,可用封闭式全创面持续负压引流,此方法效果好,创面愈合快。此外,应给予患者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膳食,以增强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
5.4.2皮肤溃疡的护理对皮肤溃疡者的局部护理应保持创面清洁,必要时盖无菌纱布。如溃疡面较大,用胰岛素加生理盐水均匀滴于创面,每日2次,10天1个疗程。溃疡面明显缩小后改为每日1次,以加速溃疡的愈合。
5.5心理护理糖尿病为慢性终身性疾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治愈的可能,患者长期受疾病折磨,容易丧失治疗信心。随着对糖尿病的进一步了解及并发症的出现,患者易过度紧张焦虑,表现为苦闷、焦虑、抑郁、焦躁不安。糖尿病足溃疡、异味,使患者自尊心下降,依赖别人增加,社会支持减少,生活满意度下降。因此医务人员要关心体贴患者,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介绍同类患者康复的实例,指导患者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宣传自我防护对控制病情的意义,尽量让患者参与治疗方案的确立,以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能平静、乐意地接受治疗,使治疗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六、小结
通过合理的足部护理预防措施和糖尿病足的健康教育,可以达到预防糖尿病足的目的,降低截肢率。临床护士或专科护士不仅要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而且要进行跟踪评价,了解患者对糖尿病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不合格患者要反复讲解、多次指导、重新评价,直到正确掌握为止。只有在患者充分掌握了正确的足部护理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有效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仕明。糖尿病足与相关并发症的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7.
[2]常保成,潘从清。糖尿病足的诊断与治疗[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2,22(1):25-28.
[3]南海荣,许玲。神经缺血性及神经病变性糖尿病足患者足底压力增高[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0,20(6):332-333.
[4]王晶,元梅,张静波。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易患因素分析[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2,10(4):13.
[5]张梅,梁秋蓉。糖尿病足的病因与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9):1451.
[6]范丽凤,张小群。糖尿病患者足病预防护理知识与行为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7):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