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实验设计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实验步骤
(1)熟悉监控环境和分析平台的使用。熟悉监控环境的使用,并在其中运行僵尸程序,尝试和僵尸网络命令与控制服务器进行连接和通信;熟悉二进制代码分析平台BitBlaze的使用,学习利用其动态分析组件TEMU进行轨迹捕获、二进制代码插装的技术和方法,熟悉利用静态分析组件VINE进行二进制代码的执行轨迹反汇编及符号执行、约束求解等分析方法。(2)僵尸程序执行轨迹捕获。执行轨迹是僵尸程序路径空间中一条路径的执行过程的详细记录。在BitBlaze平台的TEMU中运行僵尸程序,监控其执行过程,并将从命令与控制信道中接收到的网络数据标记为污点,捕获得到僵尸程序的执行轨迹文件。可以分别捕获僵尸程序在与控制命令服务器无网络交互、有网络交互及接收到不同控制命令等情况的几组不同的执行轨迹,以便于进行对比分析,并用BitBlaze平台中的VINE将这些二进制的执行轨迹文件转换成汇编语言格式。(3)僵尸程序执行轨迹文件分析。对捕获到的执行轨迹文件进行处理和简化,然后编写程序对其进行分析:统计分析僵尸程序执行轨迹中的线程个数及线程号、污点传播过程等信息;分析僵尸程序代码空间中的代码覆盖情况,计算代码覆盖率并分析其特点;统计分析系统API调用情况;从执行轨迹文件构造僵尸程序的控制流图。通过分析,对执行轨迹的特点和僵尸程序的执行逻辑有更加清晰的认识。(4)僵尸网络控制命令提取。根据步骤(3)中的分析结果,结合僵尸程序的固有特点,从执行轨迹中定位到僵尸程序中对控制命令进行判断、处理的命令控制逻辑代码段。定位的方法可以结合参考文献[3]中提出的规律,也希望学生探索和发现新的特点和规则。然后,在可控环境中执行僵尸程序,当执行到命令控制逻辑代码段时,利用代码插装等二进制代码动态分析技术[13]提取出僵尸程序可执行的控制命令。(5)僵尸程序行为分析。在可控环境中再次运行僵尸程序,利用FileMon和Wireshark等软件对僵尸程序的行为进行跟踪监控。其一,在没有与命令控制服务器交互时,分析僵尸程序执行后会有怎样的行为表现,例如自删除、修改系统文件、修改注册表选项、试图连接命令与控制服务器等;其二,在和命令与控制服务器进行交互时,利用步骤(4)中提取出的僵尸网络命令,触发僵尸程序运行,再监控其会有怎样的行为,并总结控制命令与僵尸行为的对应关系。通过多次实验和观察,对僵尸程序的行为和特征进行归纳总结。(6)僵尸网络命令与控制机制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思考上述从僵尸程序二进制文件中挖掘未知命令方法的优缺点,并探索新的改进方法。根据提取出的控制命令及其对应的行为,分析僵尸程序和命令与控制服务器通信的方式,从整体上对该僵尸网络的命令与控制机制进行认识和思考。在上述步骤中,步骤(3)“执行轨迹文件分析”和步骤(4)“控制命令的提取”涉及较多的专业知识和二进制代码分析技术,是本实验的难点。
3实例分析
在TEMU中运行Zeus僵尸程序,在和命令与控制服务器进行通信时,动态捕获了Zeus僵尸程序的3条执行轨迹,其中的线程数、汇编指令总数和系统API调用个数见表1.对3个执行轨迹进行分析,了解Zeus僵尸程序的执行逻辑,利用执行轨迹中的代码块覆盖率特征,从中定位到满足参考文献[3]中提出的覆盖率规律的代码块,其所在代码区域就是僵尸程序的命令控制逻辑代码段。根据此方法,可以定位到的代码段地址范围为0x26e877c—0x26e87a2,其中调用了系统比较函数lstrcmpiw来进行比较,它是一个循环结构(见图3)。将Zeus僵尸程序再次放在TEMU中运行。当僵尸程序运行到命令判定循环的入口地址0x26e877c时,开始监控是否调用判定函数lstrcmpiw。如果发生调用,则修改输入命令为随机数据,使程序进入判定循环。在判定过程中,通过获取用来和输入数据比较的参数,动态捕获了Zeus僵尸网络的25个控制命令。提取出控制命令以后,就可以用这些控制命令作为网络输入来触发Zeus僵尸程序,使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掌握了僵尸网络的命令与控制机制以后,也可以尝试伪造Zeus命令与控制服务器并向僵尸主机发送bot_uninstall等命令来卸载、删除僵尸程序,瓦解僵尸网络。
1.实验原型实验装置如图1。利用热得快分别给质量相同、初温相同的水与食用油加热相同时间(或升高相同温度)。在相同时间内,由于食用油温度升得高些,如果要升高相同的温度,加热水用的时间应延长。2.不足之处本实验用热得快做热源,由于它的功率较大、温度升高过快,很难把握,有一定的危险性。教材中的实验装置还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热得快放置方法不正确,液体没有盖住热得快的发热部分,导致热得快易损坏;二是由于等质量的水和油相比,油的体积大于水的体积,在油中的热得快被浸的体积多些,导致两种液体受热不一致,数据难以令人信服。而且教材上的实验能见度不高,读取温度数据困难。
二、实验创新与改进
1.将新型硅胶加热器固定在容器底部,使得加热均匀、精度高,实现量化实验,极易控制。如图2。教学视点2.使用温度传感器及数显温度计,读取数据方便快捷。3.用220V电压做电源,实验随处可进行;内部装有漏电保护开关,保证用电安全,便于让学生操作。
三、实验器材
自制液体加热器2套,食用油、水各120克,停钟1个,天平1架,两份质量相等的水。
四、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1.实验原理新实验使用控制变量法,通过控制使物质质量相等、吸收热量相同、升高相同温度,比较需用的时间。升高相同温度时,所用时间较长的物质吸收的热量多,则此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更强。2.装置说明新实验采用两套完全相同的硅胶加热器,从底部直接给液体加热,并装上传感器及数显温度计,让测量结果清晰显现。当达到所需温度时,只要将红色开关关掉便可停止加热。如图3。
五、实验设计及结论
实验一:用加热器加热两份相同质量的水,将结果记入表1,并得出结论。结论:质量相等的同种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温度升高的速度相同。实验二:用加热器加热相同质量的水与食用油。将准备好的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倒进两个加热器中,几秒后记录水与食用油的初始温度。打开电源,同时按下停钟开始计时,观察两个加热器中温度计的变化,用停钟记下加热液体每阶段所用的时间,读取相应的温度变化量,并填入表2中。当加热时间达到80s时,记下最后温度,关闭电源,停止加热,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结论:质量相等的两种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温度升得越慢的吸收的热量较多,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强。
2实验模块
实验内容的设计是以Hook技术为基础,从影响操作系统安全的外设事件、进程保护、文件管理、网络安全等方面进行设计。Windows操作系统是建立在事件驱动机制之上的,系统各部分之间的沟通也都是通过消息的相互传递而实现。Hook(钩子)技术是Windows系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接口,可以截获并处理在其他应用程序之间传递的消息,并由此完成一些普通应用程序难以实现的特殊功能。Hook技术分为应用层Hook技术和内核层Hook技术。该实验采用Hook技术设计了全局键盘监听、进程隐藏与保护、文件监视、网络监听等具体实验内容。
2.1全局键盘监听
本模块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理解Windows的消息处理机制——回调函数、Hook技术的原理,并能运用这些原理改变系统消息的控制权,达到维护系统安全的目的。实验内容是通过回调函数定制新的键盘钩子,在主控机上通过windbg把钩子以DLL的形式加入到目标机的所有运行进程中,实现全局键盘监听。钩子函数将获取的键盘信息返回给主控机,在其dbgview上显示键盘的输入信息。
2.2进程隐藏与保护
本模块的实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系统服务的原理和执行流程,并能利用SSDTHook技术改变系统服务的地址和执行流程,达到改变相关进程的控制权并保护该进程的目的。实验内容分为两部分,首先是通过修改SSDT(即系统服务描述符表)中NtQuerySystem-InformationAPI的地址,将其替换为自定义的服务函数NtQuerySystemInformation(即SSDTHook)地址,实现在被调试机中隐藏指定进程的目的;然后,通过修改SSDT中NtTerminateProcessAPI阻止进程被任务管理器等进程管理工具杀掉,达到保护进程的目的。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性(至少不让其崩溃),应当在自定义的服务函数中调用系统中原来的服务。
2.3文件监视
本模块的实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文件监视的原理,运用相关的Hook技术保护指定文件,达到防止病毒木马等恶意修改或删除文件、维护文件系统安全的目的。实验的内容是当删除一个需要受保护文件时,利用SHFileOperationHook替换原来的API函数,禁止删除该文件的操作,并提示该文件受保护。
2.4网络监听
本模块的实验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网络抓包技术的原理,并运用相关的HookWinSocketAPI实现抓包,达到监测网络传输和排除网络故障的目的。实验内容是首先利用Hook技术完成消息的截获,提取出感兴趣的消息;其次,利用API拦截技术拦截相应的网络程序的SOCKET网络函数;第三,利用DLL技术将HookAPI拦截的代码封装,利用EXE程序将DLL映射到进程中。相关网络函数被调用时将触发API函数拦截。最后,从网络函数中提取我们想要得到的数据包。
3实施方法
操作系统安全实验是信息安全专业实践内容的重要部分,由于实验内容需要一定的内核知识基础且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将其定位为开放式实验,并安排在操作系统原理和信息系统安全等相关专业课程学习之后实施。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将所有实验信息对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开放;学生按照教师定制的学习路径,自主获取实验的基本信息、网络查询实验资料和相关技术及应用方法、自主完成实验步骤、提交实验结果,并可以在实验过程中改进实验内容。对于实验要求,教师可以在学习路径中分别指定基础性要求和创新性要求,这样既能保障基础安全实践能力的训练内容,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实验指标的设计
依据相关的实验研究方法要求,保证实验前后检测的真实性,进行相关指标的测定。指标包括:1.前测指标:实验组排球队员和对照组的柔韧、力量素质和弹跳能力;2.后测指标:实验组排球队员和对照组身体素质水平:传球技术动作的完成情况,传球的效果;队员的体育学习心理水平:体育学习的动机水平和认知水平。
(三)实验控制的设计
在任何实验性的科学研究中,由于与实验相关的条件或因素如果是可测量的、数量化的或等级化的参与因素很多,势必就会影响实验的效果,不可避免,但是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控制实验过程中的各因素、各环节的变量影响效果,就会最大限度的降低实验产生的误差,从提高实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就本实验研究的过程来看主要是控制以下几种变量:1.对实验教师的控制:论文开展前通过走访和调查,选定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师或者教练,无论从排球的教学水平、教学经验都要处于同水平,这样可以减少教师的影响误差。2.对队员的控制:参与对比实验分析的两组队员,都是普通学生,都没有运动员的经历,而且在本次实验前对两组学生分别进行指标的前测分析,保证实验前的两组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学习水平测试的差异不具显著性,从而降低学生水平差异带来的误差。3.对训练和教学过程的控制:为了实验的误差降低到最小,实验训练的场馆一般要求在同一场地,尽可能的减少场馆误差的影响。4.对测试方式和数据的控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统一编排,并打乱测试顺序,统一对具有排球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测试,并进行数据的统一记录,保证测试方式和数据统,从而降低数据的误差。通过对以上几个影响因素的控制,最大限度的降低外部环境的影响效果,实验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实验效果,因此实验的控制必须在实验前后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才能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四)实验步骤的设计
根据实验要求,在不同时期安排不同实验内容,具体步骤如下图所示实验步骤的设计是为了使训练阶段性更强,更能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实验步骤设计完成,对于今后的实验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2教师引导
对问题进行科学猜想如果学生没有经过科学猜想就进行实验设计,学生不知道实验的目的,实验设计就难以进行下去,不能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经历的探究过程也不能锻炼创新思维。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物理知识、随堂实验和生活经验,把学生引入科学猜想的情景,有理有据地对问题进行猜想,明确探究的方向。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的教学中,笔者通过下面3个现象引导学生猜想:①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电阻变化;②使用的是220V的灯泡,灯丝越粗越亮;③电线常用铜丝制造而不用铁丝。这样的设计给学生的探究指明了方向,学生一步一步地得出自己的科学猜想。
3教师引导
选用实验器材如果教师直接给学生提供实验器材,并介绍各种实验器材的功能,代替了学生的探究和猜想,学生没有学会遇到困难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可以给学生预备多种器材,包括一部分无用器材,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思考实验的原理,选用器材,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替代器材,有没有创新,体现探究的开放性。在“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笔者陈列一些实验器材:干电池、安培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电键和导线若干根等,让学生选择器材,自行设计电路图来完成实验。笔者用下面的问题来引导学生选择实验器材:①需要什么仪器,采用什么样的电路图,原理是什么;②选择什么规格的器材,被测干电池选内阻较大的还是较小的,伏特表选什么量程,安培表选什么量程,滑动变阻器选阻值较小的还是较大的。通过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重视分析实验器材与实验目的和原理的联系,分析为什么要选用这些器材,这些器材有什么用途,把本实验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问题引导
自主设计初始实验方案学生根据自己的预备物理知识,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自主设计检验猜想的实验方案,包括根据实验要求理解实验原理、先后测量哪些物理量、具体如何操作、编写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表格等。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笔者用下面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初始方案的设计。①物体的加速度与它受的力、质量这两个因素均有关,应采用什么实验方法得出加速度与力、质量三者间的定量关系?②这个实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哪些?③怎样测量小车的加速度?需要什么器材?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④我们要让细线对小车的拉力等于小车受到的合力,怎样平衡掉阻力?阻力来自哪些方面?怎样才算平衡掉了阻力?通过以上问题的引导,学生知道了实验的方法,解决了实验设计中的困难,最后大多数同学都能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
通过模拟基于XBRL数据的审计过程,帮助学生增强对审计理论与方法的感性认识,熟练掌握收集审计证据的主要方法,理解并顺利实施XBRL的信息渲染与萃取,培养动手能力。
2.实验内容。
从教学方来看,通过实验向学生展示如下内容:XBRL会计数据的生成与传递过程;传统财务报告渲染为XBRL财务报告的基本机理;XBRL信息的萃取机理;基于XBRL的审计证据的收集与处理方法。从学习方来看,通过实验掌握如下职业技能:获取传统财务报告信息;把传统财务报告渲染为XBRL财务报告;从XBRL财务报告中萃取信息;收集和处理审计证据。
3.注意事项。
一是传统财务报告的获取。通过以下渠道获取传统财务报告信息:上市公司网站;财经网站;证券交易所网站(上海证券交易所、巨潮网站);中国证监会指定的其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上海证券报、金融时报、中国改革报、证券日报、证券市场周刊)。二是XBRL实例文档的获取。可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中下载XBRL实例文档。三是取得对会计准则及相关规范的理解。主要涉及会计信息化、XBRL通用分类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等。四是取得对审计准则及相关规范的理解。主要涉及审计信息化、内部控制中的信息与沟通、审计过程中对信息的关注等。
4.设计建议:
一是教学准备。教师在准备实验时,要撰写审计案例文本,对审计环境、公司概况和审计的主要环节进行描述,以提高审计实验的效果。二是学习准备。学生在实验开始前,应回顾传统财务报告信息的编制过程、XBRL的基本理论、XBRL规范、XBRL分类标准、XBRL实例文档和报告流程。此外,还要收集或编制基于XBRL的样式表,提高实验过程的可视化效果。三是比较实验效果。通过XBRL审计只是《审计模拟实训》课程的一个环节,在实施XBRL审计实验之前,已经实施了传统审计实验。教与学双方都应比较两种实验的效果,以增强对XBRL审计实验的理解能力。四是做好实验总结。教师要撰写教学总结报告,学生也要撰写模拟实训总结报告。
二、把传统财务报告渲染为XBRL财务报告
1.渲染工具。
渲染工具(RenderingTools)是解决XBRL可视性的应用软件的统称,把电脑编码语言显示为人类肉眼能够识别的视觉元素。可分为基础工具、转换工具和浏览工具三种类型。基础工具包括XBRLGL应用软件、XBRLFR应用软件、分类标准编辑软件、实例文档编制软件等;转换工具包括文件转换软件、版本转换软件等;浏览工具包括各种解读、浏览、显示功能的软件。把传统财务报告渲染为XBRL财务报告的过程通常并不借助XBRLGL应用软件,而是通过XBRL规范直接将已经存在的财务报告信息转换为XBRLFR。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为审计实验提供资料的过程,学生只有理解了此过程,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实施审计模拟实验。把传统财务报告渲染为XBRL财务报告应遵守基本的会计业务处理的基本规则,如遵守会计等式或资产负债表平衡规则、资产负债表须列示资产(遵守逻辑,下同)、分类资产负债表须列示流动资产、资产负债表须列示股东权益,等等。
2.数据准备相关的审计实验设计。
(1)教师准备。
一是上市公司数据。根据实验的环节需要,选择适当的上市公司数据。例如,在实质性程序的财务分析环节,可选择收入、成本具有可比性的施工企业的数据。二是实验软件。教师个人往往无力采购正规的实验软件,况且即使有实验软件,学院或学校的实验室也往往不能正常保障该软件在局域网内的运行。因此,建议下载Fujitsu等主流XBRL软件商提供的免费试用版软件,安装于学生的单机电脑中使用。三是理论、技术、规范等文本。在理论课教学中,向学生传授XBRLGL和XBRLFR的基本知识、技术特点,并展示规范文本。四是上市公司实例文档。下载与上市公司数据相应的上市公司实例文档,以便检验实验成果。
(2)学生准备。
一是传统财务报告的编制。实验前学生应回顾传统财务报告的编制理论与方法,以实现对照比较的目的。二是对XBRL财务报告的理解。学生能够理解XBRL财务报告是正确实施XBRL审计实验的基本前提。三是对证监会监管要求的理解。系统回顾和理解证监会关于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四是技术准备。包括熟悉XBRL相关软件的使用、财务报告和其他会计信息的读取、验证与逻辑检验。
(3)实验实施。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实施以下环节的实验:XBRL相关软件的安装与试用;依据经济业务资料,编制XBRL实例文档;理解和运用XBRL分类标准,据以调整XBRL实例文档;考虑和分析证监会的监管要求,进一步理解和运用XBRL分类标准;XBRL网上呈报。
三、审计实验中XBRL信息的萃取
1.萃取工具。
萃取工具(ExtractionTools)是获取XBRL呈报的会计信息并进行分析和使用的应用软件的统称。在审计实验中,主要的萃取工具有:XBRL实例文档浏览软件、文件转换软件、版本转换软件、财务分析软件、文件审核软件和文件搜索软件等。其中,各类转换软件的功能与渲染工具的功能是相同的。从XBRL数据库中萃取信息,要注意检验信息的安全性和逻辑性。同时还要考虑其是否能正常应用于风险评估模型、舞弊识别模型、分析性程序和专业判断模型之中(考虑这些模型的特点和要求)。
2.相关审计实验的设计。
(1)教师准备。
一是上市公司环境描述。由于审计实验无法重现公司环境和审计环境,因此描述文本对于学生理解实验情境非常重要。二是上市公司XBRL数据库(模拟)。必要时可向上市公司动员,争取支持。三是审计软件(数据萃取工具)。可从主流上市公司网站下载。四是审计模型准备。向学生提供主要的审计模型及其解释文本。
(2)学生准备。
一是基本审计理论与方法的准备,尤其是取得对连续审计的理解。XBRL有利于实现连续审计,学生应先了解传统审计与连续审计的联系与区别。二是取得对审计模型的理解。通过教学回顾和审计模型展示,帮助学生在实验中理解审计模型的涵义,掌握模型涉及的数据的获取途径。三是实质性程序。在实验中掌握账实核对等实质性程序的运用技巧。四是审计工作底稿。掌握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求。
(1)实验信息管理。
实验信息管理主要包括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室通知以及实验室办公文件等信息的集中管理。
(2)实验课程管理。
实验课程管理是指面向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开设班级,对实验课程进行编排,以完成实验课程的统一集中管理,做到实验课程的时间、教室不冲突。
(3)实验设备管理。
实验设备是实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对实验设备统一进行信息登记和管理,有助于实现对实验设备的网络化管理。
(4)实验教学管理。
实验教学管理主要包括实验课程的准备,学生实验过程视频的保存,实验报告的电子化及成绩评定,以及实验教学总结。
1.2模式设计
该设计采用了C/S模式和B/S模式相结合的设计模式。整个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在WEB环境下运行,客户端与数据库服务器之间采用B/S模式,从而避免了客户端专用程序的开发;而数据库服务器与应用服务器之间采用C/S模式,适宜满足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系统之间的大批量数据访问和调用,从而提高了数据访问的灵活性。另一方面,由于数据全部存储在专用的数据库服务器上,而应用程序服务器和客户端只负责发出相应的数据请求指令,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后期维护也更加趋于合理。
2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实验中的设计与应用
2.1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方法
要将传统的动手实验演变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实验,必须要完成三维建模、虚拟场景重建以及动作响应设定等一系列设置,这样才能够实现实验教学的信息化和虚拟化。目前三维建模主要依赖SolidWorks三维软件完成,而虚拟场景的重新构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LabView等图形化编程软件的使用。要实现虚拟实验系统的设计,离不开数据库系统的应用,因为在虚拟实验操作过程中,离不开对数据库的实时动态访问,因此如何快速访问数据库系统成为虚拟技术应用的关键。目前应用在虚拟实验系统中的数据库访问技术,主要是依赖于数据的快速存储方式。对于底层传递来的数据,按照数据自身的属性进行分类,从而将数据自动划分到不同的数据类中。在同一数据类中,按照所定义的关键字对数据进行存储。采用分类的数据存储和访问方式,能够极大地提高数据库访问的效率。
2.2机电一体化实验的虚拟化设计应用
本研究课题以具体的机电一体化实验为例探讨虚拟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机电一体化实验主要完成传感器检测、数据滤波、数据采集、数据显示、电机控制等一系列任务。针对该实验的内容,虚拟化和信息化可以按照如下步骤实施:
(1)三维建模。
借助于SolidWorks三维软件对传感器、滤波器、数据采集卡、数码管、CPU控制器、步进电机等进行三维建模,实验室内的万用表、示波器等其他实验仪器也要建模,以增强实验环境的真实性。
(2)场景重建。
利用LabView图形化编程软件,将上述三维模型进行空间布局设置,构建与实验室完全一致的实验场景。
(3)界面接口设计。
仅仅有图形化场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LabView图形化编程软件对接口进行设计。比如数据采集卡的接口应当与传感器的输出接口保持相同的电平规格;再比如,CPU控制器的输出脉冲应当跟步进电机的驱动电流保持相同电平规格,以确保电机能够被驱动。
(4)虚拟动作响应。
设计了界面接口,就能够利用VRML工具对虚拟动作响应进行设定,通过设定使虚拟实验系统能够智能地感知到操作者的意图,从而顺利完成虚拟实验。
(5)数据库的快速访问。
在机电一体化实验中,需要保存的数据有传感器采集数据、数据采集卡的采集频率、CPU控制器的输出脉冲规格以及步进电机的相关参数。这些参数按照其自身属性可以划分为采集数据、控制数据和输出数据三大类,将上述的数据自动地划分到这三大类中。当虚拟动作响应需要访问数据库系统查询上述相关数据时,可以首先按照数据所在的大类进行查询,这样有助于提高数据库系统访问的快速性和准确性。
实验的目标是学生在经过网状拓扑式课堂培养后,在语文阅读能力上能够体现出批判性思维的相关特征,提升批判性思维品质。实验假设涉及了三方面的内容,分为三个假设:1.教学模式与批判性思维意识培养的关系。批判性思维意识应包括“寻找真理、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认知成熟七种意识倾向“,在此设置假设一:网状拓扑式课堂可以显著增强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2.教学模式与批判性思维普遍性的关系。设置假设二:网状拓扑式课堂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具有普遍性。3.教学模式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关系。批判性思维包括三个紧密联系、互相影响的阶段:“分析思维方式阶段、评估思维方式阶段和提高思维方式阶段”,具有公正性、普查性、挑战性、严谨性、独立性五种品质特点,以及思维目标、问题意识、观点分析、概念理论表达、建立假设、推理结论等六种能力。在此设置了假设三:网状拓扑式课堂可以显著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语文综合阅读能力。
二、实验变量的确定及控制措施
1.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确定。自变量是研究者出于某种研究目的进行操纵以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自变量是因变量的原因,因变量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彼此相互依存。依据假设,实验操作变量是参与网状拓扑式课堂研究的学生:实验组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采取网状拓扑式,对照组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采取传统阅读教学方式。因变量包括:(1)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总体改变和各个分量(思维目标、问题意识、观点分析、概念理论表达、建立假设、推理结论)的变化;(2)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的总体改变和原则分量的变化。(3)学生语文综合阅读测试能力的总体改变。2.无关变量的控制。无关变量,即为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因素或条件。实验者不能根据它对所得的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解释。如果不能控制或消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因变量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无法判定。所以在选择研究变量的同时,必须辨明无关变量,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加以控制那些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无关变量。本次实验设计中,因为是按自然班级进行试验,因而能对一部分无关变量进行控制。无关变量包括下面五个方面: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家庭背景、社会因素、学习环境和教师因素。从高中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中抽取样本。他们在校已有至少一年的学习生活经历,接触的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基本一致。学生自身的特点,在进入新年级分班时,皆由学校从学习成绩、综合素质、班级人员组成等方面综合平衡控制,在所属的班级层级中,随机分配,具有一定同质性。实验中涉及的教师具有高中循环教学经历,年龄接近,教学能力相当。
三、抽样及分组的设计
实验学校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为独立设置的高中,规模符合要求。学校各类设备设施齐全,配置先进。学生对绝大多数对教师的教学比较满意。学校教研组和课题组具备开发课程的能力。语文教研组承担了省级“十二五”规划课题,初步形成了较为可行的课程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体系,基本满足实验开设的需要。为了保证实验的真实与严谨,尽量减少前测与实验处理带来的交互作用,便于作对照比较,采用了随机后测控制组设计。学校按学习成绩综评、综合素质测评、班级人员性别比例、选科倾向等因素在进入新学年时随机分成若干个班级,采取等组实验法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分别从高二年级理科普通班、高三年级理科强化班、高三年级文科普通班三个不同组合中随机抽取两个,共386名学生参与实验。在每个年级的不同类型班级组合中,随机指派一个班为实验班,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网状拓扑式教学模式;对照班则采取常规教学模式。一个学期之后采用相关测量量表及常规语文阅读综合测试进行后测。
四、测量量表的选取
1.批判性思维意识倾向测量量表的选取《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测试》是一种比较成熟且使用较为广泛的思维能力测试量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2.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量表的选取《批判性思维能力检测指南》将思维元素与思维标准结合,从八个方面进行测量,比较适合人文学科检测,因而选取《批判性思维能力检测指南》作为能力检测量表。主要在实验过程中提供给学生和教师针对书面阅读报告进行分析和检测。
二、微型化学实验的特色和实施的必要性
微型化学实验仪器具有不易破碎、小巧便携、使用方便等特点,使得无论是学校还是个人都有能力去创建自己的“微型实验室”,这就为化学实验课堂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方便与可能。实践证明,微型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实施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特点:过去的课堂实验基本上被演示实验所占据,学生们处在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中,而微型实验使得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自己动手参与,使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得以实现;微型化实验具有安全性和节约性的特点,教师可以放心地让每一个学生独自动手实验,亲自动手实验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理解和形成化学概念,帮助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动手能力,同时,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兴趣的培养;方便了实验室分组实验、家庭小实验尤其是随堂实验的展开,培养了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对于资源条件较差的农村中学,微型实验的实施对其影响颇深;有利于减少废气、废液以及固体废品的排放,改善实验室环境、降低空气污染,减少对师生健康的损害。具体来说,微型实验可以:
(一)改进演示实验,激发创新
演示实验是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便捷的一种的实验教学方式,是探索新知识、学习实验操作和技能的最基本途径。因此教师在做课堂演示实验时,对课本的中实验进行了合理的微型化改进。如:做“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常常会出现现象不明显,反应时间较长的现象,影响观察和判断,其中碳和氧化铜的质量比需要控制在(9~13):1的范围内,倘若比例过高,氧化铜不能完全反应;比例太低,碳粉的量遮盖了铜的颜色,现象不易观察。对于此实验,可以做如下改进:为了减少实验时间,可以在实验开始之前将碳粉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调成糊状。取少许均匀涂抹在试管底部内壁上,待晾干后,进行还原实验操作。因为反应物的量非常少,所以加热较短时间就能观察到试管内壁紫红色铜镜的出现。改进后的实验节约药品、现象明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其创新的意识。
(二)设计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精神
设计分组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巩固知识、培养技能,更能训练其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在实验课堂上,一个合理有效的分组实验,能帮助大家节约资源、节约时间。如”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实验,教师可以将实验分为4个小组:通过上述分组实验探究,学生可以找出二氧化碳气体制取的最佳方案,并且能够举一反三,了解到其他制取方案的优劣性。
(三)展开家庭兴趣小实验,培养学生实验兴趣和实践能力
完善的设计方案需具备六个条件
一般来说,应具备以下条件:人力、物力和时间满足设计要求;实验设计的“三要素”和“四原则”均符合专业和统计学要求;重要的实验因素和观测指标没有遗漏,并做了合理安排;重要的非实验因素(包括可能产生的各种偏性)都得到了很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已考虑在内,并有相应的对策和严格的质量控抗对操作方法、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等均有一套规范的规定和正确的方法。而其中准确把握统计研究设计的“三要素和四原则”,无疑是其设计方案科学严谨的象征。
实验设计的“三要素”
实验设计三要素应着重考虑:
一、受试对象的种类问题。这里面包含以下几种情形:l、一般医学科研——常用动物、离体标本或人体内取得的某些样本作为受试对象;2、新药的临床前试验——一般用动物作为受试对象;3.新药的临床试验阶段——一般用人作为受试对象。新药临床试验一般分为4期,在1期临床试验阶段,通常用健康志愿者作为受试对象;而在其他各期临床试验阶段,常用患特定疾病的患者作为受试对象。选择什么样的患者,应有严格的规定。
二、实验因素。实验研究的目的不同,对实验的要求也不同。若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影响观察结果的因素很多,就必须结合专业知识,对众多的因素做全面分析,必要时做一些预实验,区分哪些是重要的实验因素,哪些是重要的非重要的实验因素,以便选用合适的实验设计方法妥善安排这些因素。水平选取的过于密集,实验次数就会增多,许多相邻的水平对结果的影响十分接近,不仅不利于研究目的的实现,而且将会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反之,该因素的不同水平对结果的影响规律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来,易于得出错误的结论。在缺乏经验的前提下,应进行必要的预实验或借助他人的经验,选取较为合适的若干个水平。所谓质量因素,就是因素水平的取值是定性的,如药物的种类、处理方法的种类等。应结合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选取质最因素的水平,千万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而盲目选取。
三、实验效应。实验效应是反映实验因素作用强弱的标志,它必须通过具体的指标来体现。要结合专业知识,尽可能多地选用客观性强的指标,在仪器和试剂允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多选用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客观指标。对一些半客观(如读取病理切片或X片上所获得的结果)或主观指标(如给某些定性实验结果人为打分或赋值),一定要事先规定读取数值的严格标准,必要时还应进行统一的技术培训。
实验设计的“四原则”
实验设计四原则的实施主要包括:
一、随机原则的实施:即运用“随机数字表”实现随机化;运用”随机排列表”实现随机化;运用’计算机产生伪随机数”实现随机化。
二、对照原则的实施:空白对照组的设立——此种对照一般用干动物实验中,在临床上只适用于慢性病的对比研究中,而且必须慎用;相互对照组的设立——有时要考察的某因素不能取零水平,如考察某化学实验中反应温度对实验结果影响,此时,各实验组分别人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做实验,各组在实验中起到了相互对照的作用;标准对照组的设立——为了比较某新药的疗效,往往以当前社会上被公认的、疗效比较好且比较稳定的同类药物作为标准对照;实验对照组的设立——当某些处理本身夹杂着重要的非处理因素时,还需设立仅含该非处理因素的实验组为实验对照组;历史或中外对照组的设立一一这种对照形式应慎用,其对比的结果仅供参考,不能作为推理的依据;多种对照形式同时并存。
1.1半导体薄膜表面形貌特征研究
实验在AFM上对样品表面进行了多处扫描,获得样品表面的一系列图像。在介观尺度下,半导体ZnO薄膜表面具有极为凹凸不平的特征,有很多形状不一、大小较为均匀的洼坑和突起。该样品的表面二维形貌图,图片的扫描范围为3000×3000nm。颜色的深浅不同表明了半导体ZnO薄膜表面的粗糙不平的特点,样品表面颜色深的位置代表凹坑深,颜色浅的位置表示该处表面突起。煤样的三维表面形貌,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介观尺度下薄膜表面的凹凸不同的形貌。
1.2半导体薄膜样表面颗粒研究
后处理软件对AFM形貌图进行处理,选取高度阈值,并剔除10%的最大和最小颗粒,得到半导体ZnO薄膜的表面颗粒分析结果。比例图代表各个面积尺度的颗粒百分比,每一条线段代表某个尺度(面积)颗粒的百分比。系统所识别到的所有颗粒状况,黑色区域为表面凹陷部分,灰白相间部分为所识别到的颗粒。从颗粒分析得到的粒度分布。总颗粒数为889,平均粒径为40.1nm。其中近90%的颗粒粒径小于56nm。可见,采用AFM扫描,获得了该样纳米级的表面形貌特征。
1.3半导体薄膜样表面粗糙度研究
表面粗糙度是表面结构的主要特征之一。表征表面粗糙度的参数有幅度参数(Amplitudeparameters)、混合参数(HybridParameters)和功能参数(FunctionParameters)。其中混合参数是影响表面摩擦性能的重要因素。功能参数是表征表面某些特殊的性能,如表示表面支承性能的表面支承指数Sbi等。该实验侧重于研究半导体ZnO薄膜表面形貌特性。幅度性能是表面形貌的主要特征之一,幅度参数大多与高度相关。幅度参数主要表征表面高度的三个方面的特性:(1)统计特性;(2)极值特性;(3)高度分布的形状。。半导体ZnO薄膜表面形貌的均方根偏差Sq(统计幅度参数)的数值达8.26nm,说明在AFM扫描区域内,该样表面粗糙度偏离参考基准的统计值。表面偏斜度Ssk=-0.149<0,表明该样表面的分布在基准面之上较为均匀。对于表征表面高度的峭度Sku=2.31<3,说明该样形貌高度分布分散,没有集中在表面的中心部分。
1.4半导体薄膜样表面的功率谱分析研究
AFM扫描获得的半导体ZnO薄膜样品信息,经后处理软件处理,得到扫描曲线,再经过傅里叶转换获得频谱和功率谱密度函数。不同的薄膜样品得到的功率谱密度图各异。表达了不同的频率对应的功率谱密度值。结合分形理论,通过计算可得到该样的分形维数D。分形维数是表征表面结构的特征参数。采用功率谱法计算分形维数,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薄膜样品表面的分形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