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信息技术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活跃思维
在信息技术中,由于对计算机的运用,进而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它不仅丰富和拓展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而且可以起到活跃学生思维,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迁移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比如说我在电脑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OAB中,底边长OA=100米,高OB=80米,则矩形OEDC的面积是随着哪些量的变化而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后很快就告诉了我是随着长和宽的变化而变化的,在此基础上我又接着问:假如矩形OEDC的面积为y,OE=x,用Z+Z超级画板显示点D在AB上运动时x的值和相应的矩形面积,动点(x,y)的轨迹即是x和y之间的函数图像,并单独演示取得最大值时的图形,这样学生也很容易利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得出面积的最大值.然后我又分别设计了下面两个变式题:
二、以简明、扼要的语言传递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实践操作性很强,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更需要以时间的保证为基础。但在初中各学科的教学时间安排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多,安排课时却少,因而,教师集中讲解的时间与学生练习的时间就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分配并尽量增加学生操作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讲解所选择的课堂语言必须要仔细推敲、简明扼要、合理过渡,并以明确的提示语告诉学生,哪些是学习与练习的重点,难点在哪里,具体怎样操作,步骤先后如何,力求中心突出、条理分明、逻辑清晰,便于学生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与操作练习。这里,言不在多,意达则灵,切忌罗嗦。在学生操作练习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人机交互的特点会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沉浸其中,忙于体验、探索与发现,而无暇他顾。因此,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后,要对问题进行分类,是否个别性问题与整体性问题。如属前者,则宜于进行个别辅导,避免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如属后者,则宜于选择恰当的节点,进行集体点拨式辅导与操作示范。而避免发现某一个或几个学生的问题后,不分情况与时机,即随意地打断学生进行讲解。须知,此时其他学生正沉浸于自己的发现之旅,几乎完全不会听到老师所讲内容,且有厌烦之感。教师所讲解之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三、以幽默、机智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循循善诱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孔子所谓“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是此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达此目的,以有效的教学语言作为手段是最为直接的方式。盖因为这种语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把本不相干的事物突然放在一块,使学生感到惊奇与妙不可言,又语带智慧,耐人寻味,意味深长,能给学生以哲理的启迪,感受到心领神会的愉悦、美感和教益。表现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基本概念和一些理论性教学内容的抽象、枯燥,会对学生的学习、理解与记忆造成一定的障碍。此时,教师调动自己高超的语言艺术,以语言的风趣、比喻的得当等进行讲解,就会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轻松、化繁杂为简洁,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学习,并能引发兴趣、启发动机。例如,学生有在上机操作时偷玩游戏现象,为避免发现,会在我走近时选择窗口最小化,却仍可被看到。在我教给他们隐藏任务栏的操作后,有学生立马以此与我斗智斗勇。于是我感慨“真是教会学生,就欺负师傅啊”,学生大笑。然后我发问“:这是我教你们的初衷吗?你们还想不想要我教给你们一些本领啊?”这样的话,语带批评却满含善意,学生自然听得懂,也知道接下来应该怎样做了。
四、以灵活、多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学习
有教师以为,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就已经很大,基本不再需要老师特别锤炼语言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习动机等。事实上,并不是每一名学生都喜欢这门课程,认识到其重要性与体验学习乐趣,以及来自于教师的语言引导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所以,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语言使用,也应根据教学内容、步骤与环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例如,教学导入环节的语言使用,在于引发学生对即将展开的教学内容的学习欲望,自然就不同于讲授环节中对教学内容的细致入微的条分缕析,也不同于讨论环节对讨论问题的启迪、引导,更不同于结尾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概括、总结与归纳以及新问题、新任务的产生与提出等。
由于现阶段大多教师对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的认识不够深入,且信息素养不够.在物理教学中,有的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只看重课件的形式美,强调课件的直观刺激,忽略了信息教学的优势就是直观性、便捷性、内容丰富,忘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的教师甚至过度依赖课件,而很少运用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和书面语言来辅助教学,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越来越少,从而导致物理教学效果不佳.还有的教师不用多媒体教学,只是在公开课时会借助多媒体教学.这些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缺少主动性和自觉性.甚至有的教师还不会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会制作课件,更甚至不会查阅互联网资料.这就给落实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带来困难.
2.学生基础与信息技术整合存在差距
如何发挥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教学优势,同时能够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基础对信息技术教育起到很大影响.这就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学生的学习基础好,自然能够在借助信息整合的基础上更加快速提高学习成绩.然而有很多学校,由于教学硬件条件不好,信息技术教学根本就无法开展.比如,一些农村学校几乎没有建设校园网,更不用说教学资源库了,这就导致学生上机也只是学习普通的计算机操作,更谈不上学习上网查阅知识文献,学校的计算机室形同虚设.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优势
1.有助于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目的就是让原本抽象的物理学习具体化、直接化.通过信息技术的生动直接化演示,能够给物理教学带来极大帮助,从而一改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枯燥的教学模式,刺激了物理课堂学习氛围的活跃性.例如,在讲“光的色彩”时,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教学.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提前精选的彩色唯美的图片,在播放的同时穿插优美的背景音乐,刺激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活动,能更好地落实物理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2.辅助教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教师只借助黑板教学,学生听起来也比较枯燥,无法长时间注意力集中,教学活动耗时长、效果差.尤其是在物理演示实验中,很多学生无法看清实验的细节、发生的现象等,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久而久之,学生由于长时间无法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甚至会出现厌学、抵制的情绪.
三、信息教育整合的教学策略
1.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学校以及教育部门应该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力度,提高教师的技能.同时,可以组织专家进行教师信息素质交流,提高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为更好地培训教师学习信息技术,有关部门可以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竞赛,提高教师认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对flash等软件的学习.
2.创造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是否到位,不仅要依赖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还要依靠信息技术的一些硬件设施是否到位.只有硬件设施到位,学生才能较好地查阅知识内容和文献,对学习才会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例如,在讲“熔化和凝固”时,普通的实验方法很难演示整个实验变化过程.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利用flash软件来制作融化和凝固的实验过程,然后通过课件来播放演示.这种教学活动,可以将原本很难通过传统实验来演示的实验,通过信息技术多媒体就能直观地演示出效果.这样,不仅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有效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面对社会对人才的强烈需求,初中语文的教学工作,在今后必须充分提高有效性,不要总是局限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另一方面,目前的现代信息技术在体系上和内容上,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此时若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需贴合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各项标准,以此来实现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在此,本文主要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有效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论述。
(一)网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较为丰富,但教材的固有空间是有限的,其要表达的内容相对基础,需要进一步的进行拓展,否则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包括作者信息、时代背景、事件原因等等,都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来查找,以此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较多的帮助。网页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代表产物,通过应用网页,可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初中语文知识。如在上《龟虽寿》一文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网页的功能,在网页上设置课堂探究、作者生平事迹、创作背景等相关内容。通过课堂探究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学习,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然后通过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板块,让学生充分了解曹操的人生经历,帮助学生明确诗歌创作的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容。使用网页教学的方法,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从以上的表述来看,网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其取得的教学效果是非常积极的。但是,网页在实际的应用中,绝对不能过度,否则很容易造成较为恶性的结果。
(二)课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相对丰富,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较多领域的案例进行分析,这对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而言,具有较大的积极作用。除了网页以外,我们还可以在教学工作中,通过课件的使用,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首先,课件的制作,能够让语文所描述的画面活泛起来,不再局限于文字信息,能够以一个真实的照片或者动画,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其次,通过课件来开展教学工作,能够减少学生的错误理解。初中学生的想象力较强,由于部分语文信息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因此通过课件来进行相应的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朝着正确的思想进行思考和学习,为后续的语文能力提升,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这种趋势在我国也有显现。随着酒店行业对网络销售依赖的加强,这种第三方销售方式打压了酒店价格,从上游截断客户,使酒店流失了很大一部分利润。
为了打破这种格局,一些新近加入酒店预订市场的企业尝试另辟蹊径,针对酒店既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扩大销售、又要保证一定房价水平的需求,强调提高酒店自身主动销售的能力。“万万家酒店升值软件”是今年新推向市场的,设计中充分利用规则技术,运用整合的规则和使用的规则,对酒店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但这种整合不是资本的整合,也不是资产的整合,而要起到整合的实质意义和作用。对于正在蓬勃发展的中低档酒店市场,这种新型预订软件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营销水平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万万家”之所以将主要用户定位于中低档酒店,因为这部分资产在我国酒店行业中占了绝大多数,而且单体经营的特征表现得特别突出,以前所做的整合、联合等方面的努力虽然很多,但均不成功。据北京万万家酒店商务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国仆介绍,这个软件以整合酒店的客房、客人和销售三个资源为切入点,调动酒店主动销售和客人主动入住的积极性,以提高酒店入住率5%———10%为目标。
据王国仆介绍,在“三个整合”中,客房资源的整合是基础和保证。具体操作方法是,将酒店客房总数的10%左右集中到“万万家酒店升值软件”预订总台,形成品牌统一、价格优惠、服务优质、规格齐全、规模庞大、预订便捷、遍及全国的万万家客房全国酒店预订联盟,使空置客房变为优势优质资源。
整合后,任何一家单体酒店的可销售客房数量增加了千倍以上,任何一家单体酒店空置房的专业销售人员数量也增加了千倍以上。这样一来,单体酒店培养、发展和巩固忠诚客人有了更好的基础条件,并能克服单体酒店在广告宣传和经营方面的一些制约。
1.设备状态的优化
设备状态的优化包括印刷生产环境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在印刷生产车间里,要严格执行国家印刷行业的相关标准,将车间的照明条件、车间温度调节到最佳状态,保持车间设备、印版上的清洁,以免使之受到污染,从而影响到生产质量。通过对印刷环境的标准化优化,使得纸张始终处于稳定性状态。在车间中使用标准灯箱和标准光源,为生产过程创造良好的观察环境。在印刷生产之前,选择的印刷材料要符合相关质量标准要求,选购规范化的材料,确保材料测试、性能数据等都符合要求,对材料、设备的兼容性进行测试,,规范化的管理印刷材料。在印刷生产之前,印前环境要求显示器要具有良好的呈色特性,印刷生产过程中将窗户用暗色窗帘遮住,以免强光进入干扰到印刷环境,采用屏幕校正仪来校准显示器,确保显示器的的良好特性。校准扫描仪,大多扫描仪具有自动校准功能,如果没有此功能,则要手动校准,保证扫描仪的规范化使用。为了尽量提高软片输出的质量,就要选择合适的软片,测试软片的性能,有效控制好显影液的温度和浓度等。提高传统晒版工序的质量,保证车间温度和湿度,确保车间的整洁性,使晒版机性能始终处于稳定状态,利用好各种检测工具等。
2.印刷生产过程的优化
印刷生产过程的优化包括对油墨预设定和色彩还原过程控制的优化。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确定印刷机油墨的预设值,可以通过印版扫描设定、人为经验设定等方式。印版扫描仪通过扫描并分析四色印版中的图文信息,确定油墨预设数据,通过网络或者相关的存储设备将预设数据传递到印刷机控制中心,进而在印刷机上得以反映,这就是印版扫描设定方法。印刷生产人员根据自身的从业经验来设定油墨预设值是人为经验设定,这种方法的效率和准确性主要在于生产人员的经验可靠性,难以保证数据的规范化和准确性。印刷生产过程中优化色彩还原过程的控制,是指将印刷图像通过在线印刷质量监测系统收集到一起,并进行分析,向印前环节和印刷控制台反馈分析到的结果,及时进行修改和校正。实现色彩还原过程的控制主要是要建立高效率的控制系统,建立起印前和印刷之间良好的沟通体系,从而有效提升印刷机的运行时间。此外,还有一种方式是在印前环节直接产生油墨预设数据,实现数字化工作流程,这种方法具有速度快、稳定性好等优势。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目标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一种思想、观念的变革,其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Piaget’sConstructiveLearning)。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另外,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另一种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Bruner’sDiscoveryLearning)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学生能独立探究的环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目的是要学生参与建立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应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的学习来自个人的发现。
以上两种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思想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如果教师固有的教学观点和思想一成不变,教师就会把计算机当作传统教学方法的附属物,不能很好地发挥计算机的独特潜力,只能用它作演示或练习用。具体地来说,要发生四大转变。
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活动的导演者;学生地位的转变:学生要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媒体作用的转变:把媒体从原来作为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教学过程的转变:把教学过程从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过程,转变为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意义建构过程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资源的整合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英语课程资源越来越多的呈现多媒化、网络化。如:有了信息技术的整合就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化远为近、化过去为现在,使课程的学习融声音、图象、文字、视频、动画等于一体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特别是Internet的发展,可以使更大范围的英语资源为教学所用。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访问各种英语学习网站、阅览电子书刊、访问虚拟图书馆来进行自主学习;学生们还通过办电子板报、做个人英语网页与中外的学子进行交流。利用信息技术,学生还可以进行网上在线学习或补习。总之,有了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有了更具人性化的英语课程资源,就能真正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
四、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途径的整合
英语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所谓的“任务型”的教学是指通过学生学习英语知识、运用英语知识来达到“能做某事”的目的。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使用英语完成任务。其教学基本特征是“课堂教学交际化,交际教学活动化,活动教学任务化,任务教学真实化,课外作业项目化,评价方式过程化。”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多媒体教学与“任务型”教学的整合是极为方便的。从理论上看,“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社会语言学、习得与互动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和杜威的实用主义认识论。而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也是吸收了上述理论中的合理部分而建立的。他们在教学上有共同的理论基础,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新知识必须依靠学习主体在自己原有相关背景经验的基础上建构,”都强调“意义侧重(meaning-focused)”。从实现的形式来看,他们都认为教学任务“应在一定的情境下完成”。
信息技术可以为“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的创设扫清障碍。因为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满足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同时支撑物的表征、视觉本质又促进了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于英语教学,还有利于将设计的问题具体化,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从而便于学生的“意义”建构。
五、信息技术与英语学习策略的整合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英语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如借用网上的图片、图表、图象等非语言信息进行理解和表达,改进认知策略;在调控策略方面,可培养学生自觉地控制整个学习过程。比如在网上搜寻资料、使用远程数据库和文件、与学伴进行在线交流、获得在线咨询、在线支持。学习者通过问题的解决方式,完成学习目标,在此过程中逐渐掌握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检索、评价、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而改善调控策略;在交际策略方面,我们可鼓励学生上网和美国、英语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进行交流,以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水平;在资源策略方面,我们可以告诉他们一些英语学习网站,扩大其资源范围,让学生感受自我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的快乐。:
六、信息技术与英语学习方式的整合
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包括学习感觉通道和信息加工习惯两个方面。学习感觉通道是指学习者偏好和擅长的感觉方式是什么,例如,有的学习者偏好利用视觉来获取信息;有的偏好利用听觉获取信息;有的则偏好动手(触觉)。在一个班级中,学生们所偏好的感觉通道各有不同,教师在选择课件和使用课件时,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个别化特点,将讲解(听)、呈现(看)和动手(触觉)几种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至于信息加工习惯,有的学习者是冲动型的,喜欢凭直觉,思维的跳跃性较强;有的是反思型,遇事总是爱反复深思熟虑而后才作出判断。有的是场独立性的,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的则是场依存性的,容易受他人的暗示。有的偏于聚合式思维,善于分析问题;有的则偏于发散式思维,创造性较强。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上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时,若能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交互性、即时反馈功能和个别化方面的潜在优越性,就必然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这些特点,实现学习方式的个性化。
参考文献:
陈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002年3月
许丽娜等《“课堂-网络”的整合》2003年2月
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由于教材里有关技术方面的内容远多于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分析、应用的内容,再加上教学过程中频频接触计算机软硬件,占据了这门课程的绝大多数时间;同时,具有指挥棒作用的信息技术会考中的题目也侧重于考核学生的软硬件操作的熟练程序,这就很容易让师生片面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就是学习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操作,这就背离了信息技术课真正的教学目标,走进了唯技术论的误区。
误区一 技术学习是教学目标
设立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它的学习范畴远大于计算机学科的内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的计算机及其软件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应归于信息的收集、处理,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更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即: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使他们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
与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相比,技术是第二位、浅层次的。可以设想,今天一些优秀的软件,如VB、Office、Windows等将来都有可能被更好的软件取代,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却有很大的相似性,正如对于编程而言,具体的语言是可选的、多变的、愈来愈强大易用的,而算法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却基本保持不变。这便要求教师不仅教会学生使用信息工具,更要教会学生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正确理解、判断、评价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课的设立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而不是培养计算机的操作者。
在这方面有一些反例,如社会上有些人利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机技术盗窃网上银行、制造病毒、成为黑客攻击网站等,这些现象如果没有引起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充分重视,在教学中未能有意识地对学生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难免会产生新的计算机犯罪。例如:有的老师在讲穷举法时,提到可用此算法编写破解密码的程序,立刻有学生问能不能编出破解取款机上密码的程序。可见对信息的理解、评价和正确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比计算机的具体操作更为重要,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能够经常、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素养、道德、法规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息观。
误区二 计算机是门独立学科
由于存在“学科本位”的思想以及应付会考等原因,部分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教学,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缺乏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意识,这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大误区。信息技术课应融会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时时考虑到与其他课程的渗透,教师的这种意识甚至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最近,我听了几节信息技术评优课,同是讲Word中的自选图形,一位老师只是把课本内容讲完了事,另一位老师则是用自选图形绘制了高中物理课本中的各种图形,如物体受力图形等,显然,后一位老师深刻领会了信息技术课的内涵,将这门课的学习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学生通过这节课不但能很好地掌握计算机知识也能联系到其他课程的学习。如果计算机老师都能像这位老师这样,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又如VB程序课,一位老师只讲了课本上的几个例子,另一位老师则讲了如何用VB编写一个打印数学上的正弦和余弦函数图形。从课堂气氛和课后效果看,后者明显好于前者。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如教学“认识键盘”时,我先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space键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字母。还抓住Backspace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筛除光标前面的字母,相当于咱们平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三、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学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时,老师先让学生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张张按顺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吗?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有的学生在使用帮助系统(在教学Word时就教了如何使用帮助系统)……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超级链接的方法。
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味。如教学完画图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在低年级教学“金山画王笔”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在教育部部署的"校校通"工程的推动下,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已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普及并逐步深入。学校要实现教育信息化,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还有许多。但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教师是否掌握了信息技术。我们学校为解决这一问题,已经坚持多年的教师计算机培训活动,每位老师都参加了校、市各级的计算机的各种培训和考核,投入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当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得到的思考的要更多些。老师的确很忙,他们很难找到成片时间来较系统的;有一部分老师,他们也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还未进入角色,收效不大。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下一阶段提出了: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应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老师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应融入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好形式就是在网上开展教师信息技术的继续教育。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建设培训网站,为教师提供信息技术继续教育的新模式
以往,老师的培训要找专门的时间,集中在同一地点进行。这对于老师繁忙的工作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大多都只能选择双休日或其他假期进行,了老师们的休息和整个学校教师的培训进程。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建设一个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网站,让信息技术为信息培训服务。,厦门教委信息中心建设的厦门教育宽带网已经覆盖岛内外几十所中小学,并开始建设了教育数据中心。厦门中小学的校园网络的建设也已基本完成,这为建设培训网站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市教委人事处和教育学院电脑中心的支持和指导下,我们开始规划和建设"厦门市中小学计算机继续教育网站"同时,开展了在网上进行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研究(该项目已列入"全国教育规划重点研究课题")。
在网站规划中,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问题:
(1)通过网站浏览,教师可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应该学那些内容?包含教育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的要求以及本地区对教师的具体要求等。
(2)组织教学节目源,请有经验的老师在网上利用课堂上课(以下将重点讨论)。
(3)在网站上交流各校培训所使用的教材、讲义、以及教学音像资料。
(4)在网站上开设老师的研讨空间,分门别类的组织各种论题。
(5)展示老师的各种应用事例,如教学幻灯片或其他小课件等。
(6)让老师发表教育技术在各学科应用的小论文。
(7)应用小常识等。
培训网站应该是尽力为教师服务的,无论是想系统的学习或是有什么疑难杂症,都可以通过网站来得到解决。让网站加入继续教育的服务行列,为继续教育提供了新的模式。老师通过网站参加培训,有以下益处:
(1)不受时间(不含直播)和地点的限制,这一点不言而喻。
(2)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3)可以反复学习,不懂的章节可以重来。
(4)可以参加讨论(汉字录入必须过关),实现交互学习。
(5)可以有选择的学习,学习针对性强,效率高。
(6)实用性强,直接针对老师的实际应用组织教学和讨论。
在网站培训和学习最主要的问题是交互性问题。当然,在网站是可以交互的,但交互毕竟没有面对面的真实和有感情。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
二、在宽带网上使培训更具亲临感和更强的交互功能
先了解一下宽带网络。网络是传递信息的通道,对于在相同时间内传递的信息量越大,就称该通道越宽。宽带网络就是可以在瞬间内传递大量的信息的装备。如果我们只是传递文字,就不必要宽带网。但如果传递的同时有图形、声音和影像等多媒体信息,那么宽带网将起决定性的作用了。正在建设的厦门教育城域网络为千兆宽带网络,是一个传输速度极快的网络,它可以容纳上百人直接上网来传递多媒体材料。
由于有了宽带网络的支持,我们的培训网站在主讲培训内容中将大量采用视频数据流的形式。这是因为视频流制作上较容易,其表现形式也容易让学习者接受。有关视频流的产生,将在下面介绍。我们先来讨论在宽带网的培训的三种模式,当然,它们还需应用软件的支持:
(1)现场直接播放教学节目。先在网上公布教学节目单,定时播放。在网上的任何一个用户在权限许可的条件下都可以收看(参加)。这种形式一般用在典型的示范课程或即时的现场教学等。它的特点是:由于网上采用广播的形式,在整个局域网中它只需一个数据流,因而不会占用太大的带宽即可播放质量较好的画面,参加人数也没有限制。依靠软件的功能,可以实现文字的交互。即听课着用文字的方式进行提问,讲课的老师可随时获得,并在老师认为必要的时候给予回答,这种回答可能是他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这种交互的形式对听者仍有亲临的感觉,效果较好。这种培训的缺点就是必须定时,除非你录制,否则不能重播。
(2)预制好的教学节目,分门别类的存放在中心服务器,以网页的形式让学习者点播收看。这样的节目不宜过长,每个节目只须解决一个知识点,一般在3-5分钟,学习者点播收看可随时随地(当然需要有联网的电脑,下同)。并且不需要成片的时间,这对于忙碌者特别适宜。如果一个节目没看清楚,那么可以重新再来一遍。已经懂得的节目不必点播或者只是预览一下。这种形式能不能交互呢?由于是随时随地进行,老师不可能随时等候,两种(可并存)可以解决:一是在网页上提供教师答疑交互版块,老师每天在网上查询一次,并作答。但如果学生数巨大,这种方法可能是杯水车薪。另一种方法是建立学员讨论组,利用学习者这一群体进行交互,让学习者通过讨论来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老师也可参加点评。
(3)智能型的教学节目,这种形式在制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在网上节目源并不是一条顺序的数据流,而是根据学习者在交互时提交的情况提供不同路径的节目选段。整个节目源是由计算机编程将许多节目片段按知识的层次结构组合而成。这种节目源的难度在于事先已预置了学习者可能提出的问题,并为解答这些问题都作好了节目片段。当然,假设这样的节目源可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这就无须老师在网上守侯,同时也实现了随时随地的学习的目的。
比较以上三种模式,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但第二种模式是初建网时最适宜采用的模式。由于制作较为容易,大量制作节目片段,可迅速丰富网站的内容。同时也为制作智能型教学节目源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三、如何制作适合宽带网上的培训节目源
培训网站的主要是培训节目源的制作。由于所有的培训内容(文字、图片、声音、影像)都可以数字化,因此,培训网站的建立关键就在于如何收集(采集)和组织这些数字化的培训资料,并在网页上展示出来。,存储空间的成本已经十分低廉,在网站上大量存储多媒体信息已成为可能。这里,侧重讨论由视频构成数据流的信息源的制作。视频数据流作为培训的信息源的特点是:表现形式丰富、多变,容易吸引者。在设备和软件完备的前提下,制作相对容易。以下讨论几种视频数据流的制作形式:
(1)直接对老师的上课现场进行录制。此法较为传统,市面上各种教学VCD光盘几乎都采用次录制的,因而容易收集。在培训网站上不宜直接采用,这只是课堂的搬家。
(2)对与信息技术内容的培训,它有一个特点:即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在机的屏幕中表现的。选用一种抓屏软件,录制来自屏幕演示的培训内容,它仍是一种视频数据流的形式。目前,常用的抓像软件有HyperCam、Screenrecorder等。笔者采用的是:CamtasiaRecorder(先入为主)。该软件已经为制作这类的教学资料的设计了许多十分实用的功能。如:抓屏的范围可以是整屏、窗口、自定或可变化的;录制时可将你对着麦克风的话音同步录制,也可后期加入;屏幕演播过程鼠标的表现可以用各种动画色块突出表现或更换鼠标指针的图案;提供了编辑功能等等。如果演讲老师能学会这种录制形式,只要找一个僻静的地方,一台电脑和一只麦克风,自己一个人就能完成全部的操作。
通常,把它们转换成视频流的形式(如realplay、),特别适合在网上点播。在网上如何组织视频节目源是一个值得的。我们的做法是,把一个较大的知识体系分为许多知识点,每一个知识点录制成一个视频小片段,每一个小片段的长度控制在3至5分钟。每一个小片段被组织到网页上,可以用带超链接的小标题表示,甚至可以带上一小段文字说明,让学习者决定是否点击它。
四、如何让培训网站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网站其目的是培训老师掌握信息技术,并将其于教学中。那么,如何来实现将自己的学习溶入信息技术的应用中?设想,利用培训网站的上载功能,给老师有机会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自己制作的POWERPOINT的作品或个人网页等;对于那些还不能上手的学习者,我们可以设计在网上置放某一作品的半成品,并告诉最终要完成的目标和一些提示或帮助。这样可以降低其制作的难度而达到学习者直接参与的目的。网上可以提针对学习内容配套练习和测试题目,可以直接在网上测试自己的学习效果。由于计算机是智能的,如果你的学习过程在网上都有记录(根据IP或登入帐号),通过网上编程,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跟踪和评估,并能给出下一步学习的指导意见。
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网站应该成为教师进行网上教学的示范。我们建成的宽带也必将运用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如何设计网上的教学活动?如何通过网络与学生在新的环境和空间下进行交互和沟通?本培训网站的本身将成为一个事例。老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时,老师为该网站的学生(学员),体会在网上如何学习(接受)知识。同时,网站提供老师的实践空间(主页空间和上载机制)。这时,老师是网站上自主网页的主人,通过该主页和他所教的学生进行交互学习,从而学到了在网上从事教学的本领。这就是该网站最主要的目的!
一、适应性自我学习
余胜泉教授指出“适应性学习系统主要由‘知识媒体’所组成,它可以为远程学习提供更为优越的前提条件,可以以不同于传统的方法使远程学习更为简单、更为高效、更具有个性化。在这种适应性学习系统支持下的学习,我们称之为适应性学习。”(这里的“知识媒体”是指计算机、远程通信及认知科学相结合的“知识媒体”。)与“适应性学习”相呼应,“自我学习”主要是强调学习者这一方的主动性,学习者要充分利用一切现有的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学习。“自我学习”指学习者具有主动学习的意愿并能够自己制仃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自我学习”还指学习者知识的自我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教师教给学习者的,而是学习者在与资源、他人等的交互过程中自我意义建构的结果。“自我学习”第三点是指学习的个别化,每个“我”的具体情况都不尽相同,所以学习者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适应性学习”和“自我学习”是不能割裂的,二者紧密联系、相互配合、融为一体,组成一个大的学习生态系统。这些都是为了满足信息社会和个人对“终身学习”的需求。
二、终身学习
我国学者陈东瑜认为:终身教育既不是一个教育体系,也不是现有各种教育形式的简单拼凑,而是建立一个从婴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到老年教育,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教育框架结构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也就是说,终身教育是所有教育的一种组织原则。各级各类教育都应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原则指导下完成自身这一部分的工作,并随时随地地为每个人的一生提供最适合的学习条件。按照终身教育的概念,教育应当是伴随人生到终点的过程,而不是一生中某个阶段的结果。
由此可见,“终身学习”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简单,它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教师只有深刻地理解它,才能灵活地运用它。自己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还要将这种观念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教育是成功的。”
三、终身学习的意义
1.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更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知识加速了社会的发展,人们所掌握的知识每五至七年就要老化一半,信息技术知识的老化速度更远远高于这个比例。计算机界有个著名的“摩尔定律”:计算机的速度每18个月增长一倍,价格则是每18个月下降一倍。正是这个定律推动着信息技术以难以想像的速度迅猛普及和飞速发展,从字符界面的DOS操作系统到图形界面的Windows操作系统,从单机操作到国际互联网,等等;还有一连串的新名词、新技术,比如虚拟现实,Flas,MP3音乐,等等—社会发展不断地提出新的学习内容,个人为了增强对社会和技术适应性,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内容。所以说终身学习既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个人发展的必然需求。
2.传统教育面临巨大挑战,终身学习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首要任务
面对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传统教育出现了不适应症状,于是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许多新的思想,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学习领会,更新观念,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比如以前指导我们教学的主要是行为主义的理论,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认为知识的掌握过程就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步受到重视。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也就是说,学生的知识不是教师教的,而是学生在与包括学习材料、教师、学伴等情境的交互过程中自己建构的。由此可见,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促进者,要引导学生选择研究主题、查找所需资源、开展小组讨论、共享学习经验并完成课程的学习。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性思维。
要突破传统,就要创新,创新就需要科研,科研是转变观念的动力,是一个不断学习并运用知识的过程。未来需要的不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是能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教育家”,我们每天都在面对一个不断变化的崭新的世界,教育对象是生动的,教育内容是变化的,教育手段是新的,教学方法也要相应更新,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教师必须要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既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科研已经成为教师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所以教师要努力成为“研究型教师”,进而成为“教育家”。
成为“教育家”,首先要学会独立思考,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面对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它,比如什么是应试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各有什么优缺点,素质教育是否一定比应试教育好?计算机教育,信息教育,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都是什么含义,是一个比一个好吗?这些实践中的问题和理论上的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学习知识是一方面,关键是要学会思考,通过系统的思考促进观念的转变。否则,又会重复以前的错误。比如那种“满堂灌”式的课堂,以前是“人灌”,有了电化教育手段,就变成了“电灌”,现在有了计算机,又变成“机灌”—整堂课都用计算机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成了旁观者。这些并不是技术的过错,而是观念没有跟上,滥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