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教育教学设计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前言:无可厚非,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具备特殊的界定标准,在遵循合理性规律环节中,依照特定对象进行理念疏导,使得摆在面前的各类隐患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整个过程当然需要匹配极度稳定的调试原则。此类方案的制备要诀其实是在尊重小学语文沟通原理基础上,释放动机探索效应,使得暂时处于分散形态的元素有力规整,为阶段情感交流和文字修饰功底奠定适应基础,这是教学设计原则存在的基本价值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内涵标准鉴定
教学设计任务是我国长久实践开发的一项综合型学科项目,其主张依靠科学方式实施课程资源整合任务,对于个体之间的联系效应开展合理设想,最终达到动机标准,至于整个结果的塑造流程,就还是需要设计主体予以详细说明。而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就是需要在授课活动开始前期,对单元组合思路和协调方案进行客观审视,使得后期任何决策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的,杜绝突发状况的一再侵扰。
在目标内涵的规划上,需要联合知识素质和情感态度进行综合解析,使得目标范围下的基层要素得到改良,这种过程化的目标记录手段已经成为语文知识讲解的重点任务,属于一种隐性界定指标。知识运用能力是价值维度拓展的最终结果,形式意外的具备外显特征,是推动阶段学习基础的动力能源,也是人员素质规划的必要疏通媒介。教学过程中不能将各类目标对应放置,更重要的是透过系统维度进行综合审视,使得单位侧重点之间能够融会贯通,不致于遗留任何偏移对待效果。教师在规划这一内涵标准环节中,应该要贯彻学生的主体地位,认同全面性发展诉求,关注其全程发展结果,使得语文学习任务特征与单位学员身心健康协调交流,这样后期差异特征的界定工作就更加轻便一些,在相对轻松的气氛中满足学生求知欲望。令整个主观探索、进取思路一触即发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仍旧需要联合教学设计原则进行间接调试,这样遗漏危机就得到暂时性压制,何乐而不为之。
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原则分析
(一)主体效应的强调原则
现代教学活动中的基础能力以及学科传授特征共同表明,在细化设计原则过程中,必须围绕主体个性形态进行有力疏通。首先,学习者动机标准就是设计流程的重要支持元素,人的学习动力呈现外放形趋势,根据知识、写作能力和主观认同态度标准进行层层包裹,所以大部分教学活动就是针对这部分群体内在潜能实施深度挖掘。此类设计活动应该围绕学习能力以及核心潜质进行动机效应探索,全程予以正确的引导方式,使其行为习惯能够贴合设计要领,内部主体地位自然不断提升,所谓的素养架构也就更加清晰、完整地呈现了。另外,语文知识本就秉承人文情感元素的实效,任何工具以及人文传统的协调效应,都在彰显学生主体交流的动机诉求。在设计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将异质化人员的个性、人格梳理完全,切实把握其心理动向,使得教学设计基础点恒定效应保留,后期学习主体全面性发展目标设定自然水到渠成。
面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活动,主体性特征具体围绕下列层面内容拓展,具体包括学生主动参与计划制定和评价规范活动;学习流程中充满动力效应的支撑,认知、监控行为互相协调;语文知识学习就是情感基础建构的过程,是贯彻主体性能效的出口,学习主体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无疑能够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成果。
(二)整体性呼应原则
依照传统语文知识综合特征审视,关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会联合整体架构审视流程进行逐层延展。在既定原理规范空间内部,整体衡定效应永远强于分散元素之和,当各类节点效应瞬间集聚时,整体架构也就获得重新组装,后期延展意义就获得新生。课文资料作为教学工作中的必要载体资源,其构成的整体性原则告诫师生,设计教学方案环节中,应该主动规整基础读写能力和情感交流成果,并将其视为某项整体架构。例如:在设定教学目标活动中,要做到三维效应共同包揽,使得整体推进效应勃然壮阔;教学内容调试上,要利用既定语文素养标准调试,使得能力形成规律与教材编排实效合为一体,课文内部机理关联性与外部情感环境得到有机协调;在教学策略的规整上,应该联合初始动机、过程疏导方案和后期评价机制进行系统审视,使得统筹规划效应全面扩散。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基础内容、扩散情境或是目标整体元素的协调性价值,都是围绕整体优势进行开发、设计的,这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核心准则,更是贯彻全新素质型标准的必要渠道,全体师生应该对其实施有效认知并全力秉承。
(三)启发性诱导原则
主要就是教师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架构描绘,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思维兴致。这就要求教学主体本身对教材机理有着深入的认识力度,并且能够跟随学生思维动向进行结构调整,维持观念交流的积极实效地位。理论架构提炼过程中,要具体围绕文字精炼和准确效果进行关键节点烘托,力求表现形式能够标新立异并且具备合理存在特性,能够符合儿童审视需求;符号应用得要恰到好处,使得中心思路贯穿效果更加显著。
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围绕人员性格特征以及知识适用潜质进行系统开发,利用各类先进设备以及演练技巧进行中心理念的传输,使得单位学生素质架构形态和认知标准能够得到进一步校正,为后期贯彻人文情感深度交流指标提供疏导渠道。这是此阶段教学目标的基本趋向,教学人员应该时刻秉承,不得产生任何消极对待情况。
参考文献:
语文作为其他学科的基础性课程是小学教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有效途径。小学生通过课堂合作学习能够形成一定的集体观念,使其能够更好地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推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1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自主探索阶段的组织设计流程
在搭建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模式过程中,应该将自主探索阶段视为是最主要的前期准备阶段来设计。在这一阶段,学生主要通过教师引导来围绕已设定问题展开以合作学习为核心的讨论过程,并在讨论中总结归纳和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索阶段中,教师应该尽可能改善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让他们对语文内容学习产生强烈渴望。因此自主探索阶段作为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基础阶段,它也是关键阶段,能够对后继教学工作产生重要的直接性影响。
2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互动阶段的组织设计流程
在设计合作互动这一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部分时,应该考虑它的主旨思想,那就是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工作,提出教学任务,并探讨合作学习任务的可行性。学生在合作互动学习阶段需要拥有自我自由表达想法的空间与时间,在相互听取并讨论意见的过程中来实现有效信息交流,最后制定一套完整的、统一的教学活动方案。换言之,合作互动阶段学习应该有效展示学生自我表现力,同时有效发挥他们的团结协作与融合能力,非常关键。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更多的分工操作、创意设计及题目练习来提升他们的自我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1]。详细讲,教师应该首先基于学生学习能力与课堂教学实际状况为学生分组,确保每组人数在4~6人左右。在分组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效把握每一学习小组成员的能力分配,要做到优劣搭配,让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与学习成绩中等及较差的学生分为一组,以达到小组分配理论中的科学性与高效性标准,实现学生之间的优化互补效应,这也是合作学习能取得良好成效的有利途径。再者,应该在实施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为每一小组成员小学生划定成员责任范围,以发挥小组成员中每一个人的个体优势,在优势发挥过程中来促进他们的合作意识与集体观念。为此,教师应该为每一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资料查询员以及专门发言人。例如,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教学工作者可以运用汇报表演的形式组织开展诗歌、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等题材的阅读活动。由于这些题材的文章比较适合用作舞台剧的素材,所以,教学工作者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些阅读材料进行改编,使其成为音乐剧、课本剧、诗歌朗诵等活动适用的素材,让学生通过表演对作品进行演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现知识的内化。以《精卫填海》为例,教学工作者需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课文相关的材料,然后结合材料对以神话故事《精卫填海》为主题的话剧进行编排,通过分角色扮演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深刻的理解,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
3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组际交流阶段的组织设计流程
组际交流应该被视为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因为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更大规模的相互互动。当学生通过组内交流彼此之间探讨语文知识内涵并强化对语文学习内容认知以后,他们的发言人就会在班级内向其他组同学公布该组讨论结果,并发出提问,促成组际交流氛围。在组际交流过程中,其他小组学生会对所提出问题进行回答,并补充和评价已发言小组的讨论结果,而此时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汇总每一小组的报告思路,以此来更好组织组际交流过程,引导学生强化思维逻辑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再通过讨论与协商来向学生传授学习技巧,以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组际交流,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都能得以提升。具体来说,以苏轼的《赠刘景文》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工作者可以先让学生对这首诗进行预习,学生通过预习能够对与这首诗有关的内容形成一定了解,然后,教学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等引导学生对诗中的情感、内涵产生感悟。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动画、视频和音频,使其通过视听体验对诗文内容中苏轼勉励友人刘景文的情感产生相应的感悟,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围绕诗文内涵和情感展开小组讨论和组际交流,在组内讨论和组际交流过程中,若是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教学工作者需要及时给予引导和指导,帮助其加深对诗文的理解,使阅读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
4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成果展示阶段的组织设计流程
成果展示阶段是对上述教学流程的总结,是教学成果的收获与分享过程,同样需要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个案进行分析,评价学生在个案中所展示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提供相关学习思路,最终做到统一评价标准,在统一标准过程中也发现学生问题,从而让其对语文学习认知与解题思路有所提升,这些工作都能为最终的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模式总评创造有利条件。在成果展示阶段,教师也鼓励学生对学习问题进行相互之间的不断辨析,通过互动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思路,让他们在踊跃的发言过程中实现潜移默化的学习信息交换与共享,最大限度丰富自身学习范围,在这一流程中,学生的文学素养也能得以快速提高。
5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总结评价阶段的组织设计流程
总结评价阶段的主旨就在于展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成果。这一阶段中,学生的所有学习成果都会得以展示,并在结果中展开组内评价与组际评价过程。在这一阶段,教师也会根据学生的自评、互评结果包括互动行为来给出教师总评,这其中就包括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在总评阶段,教师要对学生做出实时引导与监督,以达到协调学生课堂行为的目的,同时快速推动教学进度,特别是要对学习进展缓慢的小组做出特殊指导。在总结评价阶段,教师工作者既要做客观的总评参与者,也要做合作学习的总体监控者[3]。同时,教师也应该更加倾向于主观技术来实施总结评价过程,主要是以更多客观数据来展示学生学习成果,以此来设计更多教学情境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学习技巧,帮助他们理解语文知识中的相关内涵与实质,最终提高学习能力。具体来讲,合作学习阶段的组织设计一定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当给出引导与监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合作学习流程。如果出现任何差错,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整,梳理问题,积极参与到监督合作学习的全流程当中,切身掌握合作学习的进度与内容。
6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必须经历一定实践过程才会见到成效。本文也提出了关于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相关设计流程,希望以此来督促学生提升团结协作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帮助他们在该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为未来的学习生涯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王凤娟 高清军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经棚镇中心完小
参考文献
在传统教学的设计理论中,教学内容为教师所教的及学习者要学的,没有在技能和知识操作方面加以描述,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全面,也不符合实际情况,面对这些抽象且远离生活的内容,学生并不感兴趣。学习内容缺少生活中的具体元素,不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生活有所了解和认识。
2.教学设计有两极化态势
优秀的教学设计,要有恰当、准确的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中,课堂教学设计应使学生理解并应用语文知识,语言得到丰富积累,语感和发展思维得到培养。但教学设计者在设计教与学的目标时,更对认知领域有所倾向,认为教学核心是:积累字词句,学习语法知识,这种设计观带有较强的片面性。课堂教学应该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知识及发展能力,更要使学生的全身心都得到发展。又因为目前注重合作学习,在课堂设计中不管学生本身的想法,都要加入小组,而且学生在激烈争论后期待教师给予明确答案,但教师经常会说:你们都很棒,这使学生很迷糊,甚至产生误导。
3.过分使用现代教学媒体
在小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频繁使用多媒体技术等教学媒体,但很多教师都属于“黑板搬家”,在课件中呈现较多的知识和内容,依旧让学生阅读和背诵,没有得到较好的效果。该种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但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对于“工具至上”的这种思想,使实际教学中缺少师生交流。
二、课堂教学设计中应采取的对策
1.深层次融合科学与人文
目标制定方面,要对人文思想与科学思想进行批判的扬弃和吸收,并对认知领域的行为目标与情感领域的目标进行兼顾,达到共同实现的效果,保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活动为有目的的活动,掌握基础知识,包括语法和字词句的学习能够取得某些方面的成功,但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二者进行相应的扬弃和吸收,针对具体教学情境制订教案,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从而指导和鼓励学生进行知识探索。
2.合理使用教学媒体
传统的学习方式要与现代的教学媒体有机结合,如何才能有效结合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最佳学习效果呢?例如,教学中学习生字,教师可先以板书的形式,一笔一画地为学生展示,随学生反应,强调书写中的注意事项,学生可一边听讲解,一边模仿,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正确地掌握生字。在学习生字的后期阶段,要应用教学媒体,使用生字的学习软件,对生字的读音、笔顺和笔画都进一步巩固,也直观、形象地进行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将传统板书这类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有效结合,既能使学生得到情感刺激,又能更形象生动地理解汉字,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新课改中不断提高对学生的要求,这就会导致课堂气氛较为压抑,很多学生因为过于压抑而讨厌上课,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要为学生营造轻松、简单的课堂气氛。这就要求教师把精讲多练化繁为简,理清脉络、突出主干,使教学简单易行。其中会话为实践性的能力,教师要加强在课堂中进行会话训练,根据交际情境设置相应题目,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比如,《观潮》这一课,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对大潮之前、来潮之时和潮头过后的段落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然后使其根据经历描述自己认为最美的景色,从而促进学生语言表达和修辞使用能力的提高。
二、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以及发展
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还要最大程度的展示数学的发展。小学数学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数学教育也必须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所以运用现代科技和统计知识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地区特色,在数学课程内容上的安排也存在差异,但是目标是相同的,都是让学生可以在生活中熟练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学生对数学学习必要性的认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课程内容主要在两个方面发生了变化,第一,数学课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第二,数学课程设计的理念与人们对数学的认识也在变化。在对课程进行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还要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
数学课程有两种,一种是针对全部小学数学教育的通识课程,还有一种是针对理科学生的课程。在此,我们对第二种进行分析。
1、必修基础课程
数学基础课的主线是几何、代数、分析。在高等代数的学习中,由于新概念的引入,形成了抽象代数。抽象代数在很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计算机方面,通信领域。抽象代数的思想在基础教育的很多学科中都有体现。基础知识的讲解要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对数学家的介绍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分清主次,用现代的数学方法讲述传统知识。
2、必修应用类课程
这类课程包括模糊数学应用、数学建模以及概率论与统计等。而其中,概率和统计是新课程标准新增加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学会用随机的思想来分析数据。数学建模是一种使用数学工具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形成具体数学结构,然后再进行求解的一种方法。数学建模是一种可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方式,其主要是对数学方式进行全面的介绍,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数学。
3、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
新课程标准中的学习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学习兴趣。这两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具有丰富完整的知识结构,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根据当地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明白数学不仅仅是“工具”,也是文化的一种,是对人类社会进步非常重要的文化之一。
1.与文本对话,开发探究的内容
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以现行的语文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筛选,作出创新处理,其关键是要挖掘蕴含于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开发可供学生探究的内容。就阅读教学而言,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在质疑问难处探究。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或语言,或多或少会有疑难迷惑,或者表面看似无疑,但经教师点拨后又发现疑窦丛生。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这些疑惑之处,探究文句之间的联系,揣摩文本字里行间蕴含的意义。
(2)在品味赏析中探究。语文课本中不乏名家名篇,这些文章或用语流畅、文笔精美,或语言朴实、准确自然。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精美得体的语词加以揣摩、体味,感悟其精妙,领会其诀窍,丰富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如《荷花》一课写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作者用“冒出来”而不用“钻出来”、“长出来”?在词语的辨析中感受这满池荷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冒”字的生动传神。
2.以学情为依归,确定探究的主题
探究离不开问题,语文探究型课堂教学主要围绕“问题情境”进行,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进而发现产生新的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探究的主题。只有那些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才能为学生提供深读探究的内容,成为课堂教学探究的主题。因此,作为探究主题的问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问题的广度,是文本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问题是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但如果只是在知识的记忆和是非层面上设问,学生只是简单的一问一答。那么,问题再多,也不能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只有覆盖面大,穿透力强,足以激发学生“头脑风暴”的问题,才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极大地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情感的升华。
(2)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小学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要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状态,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情感特征来设置探究领域。超出相应的领域则太难,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还会不同程度地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若低于相应的领域,则容易流于肤浅,冲淡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即使勉强开展了探究性学习,也只能限于低水平的课文阅读与理解,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指导策略
1.创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营造探究的氛围
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和谐的心理环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是探究的最佳情境。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状态,思维极易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这就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互动的课堂氛围,与学生建立友善、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论,把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
2.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建构探究的操作平台
问题意识是学生探究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也就没有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因此,在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更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给学生一片探索的空间。最初学生的疑问往往是零散的,浅层次的,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引疑工作,帮助学生对疑问归类整理。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给以积极的帮助,引导学生产生新的疑问。
3.强化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拓展探究的渠道
探究本身是一种富有创意的发现过程,有一定难度,它既需要每位学生的独立思考,也需要同学、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而探究的成果则需要通过交流达到互助互补、互激互促,使得个体对问题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才能逐渐形成共识,或达到成果共享,感受合作共事和分享成果的愉快。这样,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既成为探究问题的必需,也是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过程。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营造和谐的探究氛围,给学生探究的权利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亲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才能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才华,也才能给学生以最大的发展空间。
一、评价的概念
1.教学评价的概念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和教师系统测量,并评价其价值和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
教学评价的种类很多。按评价目的分,有预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按评价对象分,有学生成绩评价、智力评价、能力评价。由于涉及面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综合评价和单项评价;又可分为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从运用方式上说,有主观性评价和客观性评价;还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等。
2.教学评价的功能
教学评价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①导向功能。主要指通过制定评价指标和编制测量工具的内容,引导教学过程更符合客观规律,更趋于合理,使学习不断深化和提高。
②激励功能。通过评价使受评者看到自己的成就和缺陷,成功和失败,从而激励起责任感,激发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③改进功能。主要运用反馈原理,通过评价,了解教和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纠正偏差,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优化状态。
④鉴定功能。教学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行为。这就要对教学的结果进行测量和评价,以确定教学方案是否成功,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以及达到的程度。
⑤决策功能。评价的结果可以作为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
3.微格教学中评价的意义
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要对教学质量做出恰当评价并非易事。因为它是一个多因素、界限较为模糊的事物,很难像物质产品那样用一个具体的标准准确地加以衡量。但是,现代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都是处于定量化的趋势,教学质量定量化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去探究出比较完善的、科学的定量化的评价理论和方法来。在教学技能的学习和形成这一动态的过程中,评价又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没有评价,就不能进行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中的评价是形成性评价,也就是指在活动过程进行中的评价。它评价活动本身的效果,并用以调节活动的过程,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而进行的评价。评价应及时获得反馈信息,适时的调控,缩小过程与目标的差距,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二、微格教学评价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一)微格教学评价的基本过程
1.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教学评价是以教学技能实际情况与预定目标相比较从而做出的价值判断,因此,建立合理的教学技能评价指标体系,是微格教学中评价工作的关键。
根据教学规律对教学技能目标在各个方面做出规定,使目标成为具体的、可测的、行为化的、可操作化的,通过它们来判断目标要求是否达到。
对每一种教学技能提出若干条要求作为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的集合就是评价指标体系。
例如,导入技能的评价就有以下指标:自然导入新课、衔接恰当;导入时间适当、紧凑;与新知识联系紧密、目的明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感情充沛、语言清晰;确实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能面向全体学生。
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受训者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广泛征询意见的基础上,做到突出重点,而不能太多,一般五至十条为宜。
2.建立各项技能的评价标准
①将评价指标划分若干等级并订出每一等级的评分标准。评分等级不宜太多。分得过细表面上看来似乎更精确,其实并非如此。由于评价人员不易掌握各等级之间的界限,并不能提高评价质量。因而一般以三或四级为宜(即好、中、差或优、良、中、差)。也可给出各等级标准的分值数,如好=90分,中=75分,差=55分;或优=95分,良=80分,中=65分,差=50分。
②确定权重。所谓权重就是某一项指标在整个技能指标中的重要程度,用数量表示出来。关键的、核心的项目权重应该大一些,其他项目的权重应该少些。各项权重之和必须等于1(100%)。例如,在导入技能中,导入时间适当、紧凑,确实将学生引入了学习的情境,引起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三项较重要,权重各占20%=0.2;其余四项次之,权重各占10%=0.1。
3.制定评价单
制定评价单就是将各项指标条款内容、等级标志和所占权重列成一张供听课人评价使用的表。
(二)微格教学评价的方法
微格教学的评价应采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1.定性评价
这是微格教学常用的评价方法,应采取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在角色扮演之后立即进行效果最好。首先自评,由角色扮演者自己找出优缺点,这样在互评时可以有心理准备。然后由指导教师组织互评。在评议时注意优点和缺点都要指出来。如果只说缺点不说优点,会挫伤受训者的积极性;如果只说优点不说缺点,会使受训者不知怎么改进,产生自满情绪。特别是指导教师的评议,指出的优、缺点要并重。因为定性评价是对照技能理论分析成败的原因,所以有很强的激励功能和改进功能,对于调动受训者的积极性和及时发现不足、明确改进方向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1.灵活新颖,激发兴趣
1.1 多样化的作业设计。作业的内容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选择和设计,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可以不做,可现在我们多数老师布置的都是大量的巩固性练习。很少有老师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弹性作业,使学生达到更高层次的理解,相反,许多老师布置大量的抄写生字之类的机械性作业。不少老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并没有明确的理由和清晰的意图,对作业训练缺乏精心挑选,使大部分学生做作业都处在应付老师检查的层面,很少有学生怀着充分的兴趣去完成作业。长此以往,就导致学生对作业产生了厌烦情绪。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活动中捕捉时机,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内容。新的作业设计应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参与学习。①观察性的,如:养蚕宝宝、种蒜苗,观察其发展。观察大自然的四季变化,写观察记录。②兴趣性的,如:成立童话、故事小组,收集、汇报故事、童话。朗读、演讲小组经常交流。③竞赛性的,赛诗会、速读会、语文智力会、成语接龙等。④游戏性的,如猜谜语、游戏写话、对对联等。
1.2 兴趣化的作业设计。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会自觉认真地完成作业。要让学生有兴趣,教师设计的作业就应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语文作业设计兴趣化,既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又要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如教《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儿歌时,先引导学生满怀深情地歌唱电影《祖国的花朵》中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这样让学生唱一唱与课文有关的歌曲,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再如"演一演",小学生有好强好动的特点,对教材中故事性较强或感情丰富的课文和片断,可以组织学生即兴表演。如学习《祁黄羊》一文时,可以指导学生表演祁黄羊和晋悼公的对话,体会对话中有关词语含义,从而领会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做事光明磊落、一心为国的品质,大凡寓言、童话题材的课文都可以布置这类作业。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中人物的性格和文章主旨,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2.清楚明确,言简易懂
布置得好的作业对于激发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是相当重要的。大部分学生只要知道教师要他们做什么以及怎样做,通常}他们都是愿意做作业的。但令人遗憾的是,不少学生都曾在不知道做什么的课堂里,这样的错误可以说是很常见的。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做什么,那么他就不会去做任何事l作业的功能就是使每个学生任务明确。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业必须清楚而具体。较少的作业可以写在黑板上。较多的作业可以用复印的方法,以书面的形式发给学生。因为书面形式的作业既可以减少学生对作业的遗忘,还可以减少学生对作业的误解――这里既有教师的责任,又有学生的责任。下面这份表格式的作业是我给五年级学生设计的暑假语文作业,其中有每周主题、每周任务指向、温馨提醒等。虽然贯穿一整个暑期,却能使人一目了然。假期中,我与二十几个孩子进行了情感上的交流――收到二十几封暑期的问候,有通过邮寄的,有留在学校辅导网上班级留言栏的,也有发E-mail的,我都会"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开学报名时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打印成册的《童年不同样》、……也有手抄装订的(朝花朝拾>、《浪花集》、《幻想天空》……
首先,我想和大家说的是欣赏课的选题,这也是我们上欣赏课的前期工作,这里我用了一对反义词:生僻与熟知,老师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取不同体裁不用类型的音乐欣赏课题,有的耳熟能详,有的却了解甚少,但是不一定你熟知的乐曲就能上得入情入境,生僻的曲子就会索然无味,草草了事,这里最关键的就取决于我们的耳朵,多听,多听,吴斌老师在《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中点评一课欣赏课时,他引用了一位美国大学教授的例子,我也搬来用一用:我拿到一首曲子的时候,首先是要熟悉它,在我准备决定开始上这个课的那天起,无论是吃饭、睡觉、走路的时候,我无时无刻不在听这首曲子,当把这首曲子听了上百遍之后,当这首曲子的任何一段响起我都能和着唱下去的时候,我才发现这段音乐最具有表现力的地方在哪里,我才知道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学习这段音乐最有效。我想我们老师肯定也有同感,在没听几十遍之前,完全不知道这音乐是怎么回事,对音乐的理解只是表没有里,但听了无数遍之后,音乐会从我的内心中自然的流露出来,这时候的理解才是发自肺腑的。
宁波市音乐教研员黄老师说过:艺术音乐有别于其他音乐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艺术音乐一开始听大部分人都觉得不好听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不知道在描述什么,但是你多听多听,会觉得越来越好听,百听不厌,灵感也就会一触即发。其实道理和我们的美国大学教授一样,前期工作就要做到:一个字,听,两个字,多听。
二、案头工作:撷取与舍去
我这里指的案头工作,就是我们下笔的工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听曲上百遍,下笔是否真有神,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你会出现另一种极端,想法越来越多,资料越来越多,这个也想讲,那个也觉得该让学生知道,这个好像是重点,那个也是难点等等,各种方案各种设计涌上心头,千头万绪,不知道该怎么取舍,结果可能会导致教学预设重难点不突出,教学超时,顾此失彼,本末倒置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撷取与舍弃。
有位教师在备课《图兰朵与茉莉花》一课时,花了三四个小时,为求一个答案:歌剧《图兰朵》的选曲《东边升起月亮》是根据3235 6516 这个曲调还是335 6116 曲调?资料一,由沈阳音乐学院音乐理论系的学生写的文章,认为是335,不一定是权威,资料二,图兰朵的渊源,有个截图,在外国出版的旧报纸上,外国的旅行家将其搜集到的中国的音乐写在了五线谱上,是335,而不是3235,感觉有将近100年,但思前想后,怕引起争议,抓小辫子所以还是不再钻进去,决定舍去,我认为是理智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在撷取方面,选择聆听民歌《茉莉花》的环节上,这位教师选取了对比较明显的江苏和河北茉莉花,舍去了其中一首《茉莉花》,既抓住了教学重点也把握了教学的节奏,更为图兰朵的欣赏作了较好的铺垫。又如在分析对比江苏茉莉花和图兰朵中茉莉花的两个主题旋律的环节,教师在黑键上随意弹奏12356,让学生在中国民族五声调式中感受旋律的神奇与优美。
这些环节的撷取与舍去都是考验我们教师的预设能力,找准重点与难点,学会取舍。
三、实践工作:
1、有效与无效
前面两项工作的预期达成只是成功的一半,因为你对作品的理解和你的教学预设都要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展现,而出现的教学效果有两种:有效与无效,因为这里有个主体,那就是学生,老师们都会这样想一个问题,一首作品教师听了百遍后才能感受到音乐的内涵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才能哼唱,那在短短四十分钟里,我们的孩子能理解音乐吗?几年级的学生,怎样的生活经验,有多少信息储备量,需要怎样的引导与讲解,理解感悟音乐达到哪种程度等等,都是我们考虑的范围,这就需要我们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a)教师讲解:分为教师的讲述与教师的语言引导。其一教师的讲解必须是正确的,不能将错误的或者模棱两可的答案传达给学生。其二欣赏课中的语言引导最多的就是教师在提问后的再次追问,让学生有个问题先行,音乐充盈,追问跟进,思维碰撞的过程,自己理解音乐。
b)视频欣赏:我们较多采用的是与音乐作品相符的视频图像,且不说它有较强的视觉冲击,还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与理解音乐作品,视频的精彩剪辑运用不仅为课堂增色不少,还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激起学生探求的学习欲望。
c)主题哼唱: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学唱乐曲主题,有利于学生在聆听中更好地把握主题的变化和重复,使学生的音乐思维充分调动起来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
d)图谱感知:小图谱,大作用。在欣赏教学中重视和强调视觉辅助材料是不可或缺的,将抽象的音乐用简明的图画、线条等方式表现出来,在强化学生音乐审美感受的同时还能提高音乐记忆效果,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e)体态律动:律动是走进音乐的另一种方式,体态律动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欣赏音乐,律动以即兴为主,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学生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f)多元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讨论是学生表达自己情感的一个平台,很多时候情感体验是一种个体行为,但如果能在体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也可以起到深化理解音乐的作用,同时也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g)文化承载: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其实音乐创作的背后有更多更多的话可以讲,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思想,如《蓝色多瑙河》、《1812序曲》、《沃尔塔瓦》《北京喜讯到边寨》、《春节序曲》《蓝色狂想曲》等这些好的音乐作品能真正的催人奋进,发人深省,深入人心,所以音乐欣赏既有感受、认知、体验的感性成分,也应该有理性的一角,通过教师对作品创作背景的深刻挖掘,音乐所承载的文化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极大推动力。
2、卷入与跳出
刚刚所讲到的是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实践成功的课例,但纵观我们的很多的公开课评优课不都是那么水到渠成,而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试教与研磨,所以说这个过程使我们很多老师很纠结很痛苦,两个或多个实践中有个调整,因为我们是本着一次比一次好的想法进行磨课的,这个过程我深刻地体会到一对反义词:卷入与跳出。所谓卷入,有两种,一种是过分依赖教参,唯书是从,当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不被理解,当教材所呈现的理念不被教师所领悟,机械地执行教材与运用教参,最终会使我们的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得不偿失。第二种卷入是过分坚持自我,认为自己的设计已经很不错了不想再大动干戈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推倒重来。这样的卷入只会让我们的思维狭隘,钻牛角尖,所以这里我想说我们需要跳出,跳出原本的设计,跳出教参的束缚,这里我的一节《木偶的步态舞》让我记忆犹新,我看见书本画着学生的手指木偶,我用了50个画有木偶的手套,还设想它们去野外郊游,后来一试教效果不好,陈老师张老师都给我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手套变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设计也存在凭空想象牵强附会之嫌,于是我选择了“跳出”, 再设计中我通过动作猜谜导入新知——提问交流熟悉木偶特点——柯达伊手势进一步感知木偶形象——跟随音乐边哼唱边做木偶动作等手段,一系列的引导都是在过程中形成与实现的。经过一步步的有效引导,学生从观察到交流,从猜测到模仿,从哼唱到表现,都是一个投入再投入、提高再提高的过程,之后的A段、B段以及再现段的欣赏我也采取了学唱主题旋律、画画旋律线、引导想象和教师自己弹奏乐曲等多种有效手段进行了二次实践,没有手套,没有课件,我基本上了一节裸课,但是效果好多了,这个跳出的过程让我觉得在教学实践中用心去感悟,时时审视自己的教学,才能做到愤起悱发、以三隅反!
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
作为高职高专中的师范类学校,培养对象是从事基础教育的小学教师。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培养则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而师范生专业发展潜能的培养是迈向教师专业化的第一步。如何培养师范生的从教素质,提升其专业发展潜能则成为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高职高专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坚持以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为指导,准确合理地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中,既要传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从教技能。但是目前使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特点是章节多,内容多,而实际的授课时数少,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处理这种矛盾?首先,要更新观念、更新内容、更新体系、更新要求,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和运用能力,使教学具有实用性;其次,要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本着“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的原则,加大从教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坚持“实用为目的,训练为手段”的原则,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
“实用为目的,训练为手段”的原则是要求我们在教法课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其学科特点——实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课堂对于师范生来说是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记忆。虽然学校每年都安排一周的教育见习,但是时间短,学生只了解些皮毛,不能深入地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所以就出现了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时候做不到理论联系实践。教师讲课的时候举了很多的教学案例,很有代表性,可学生听过之后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效果并不理想。最后只能是累垮老师,耽误学生。现代教学理论强调“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等多种角色。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应该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沉闷局面,把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的教学案例融入教法课堂中,加大学生收集和整理教育教学信息的能力训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兴趣。通过模拟教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探索中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依据学科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在教师指导下,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师生教与学的共同活动,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复杂的学习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活动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主要活动,所以对教学过程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效果是否理想。下面以笔者一节研讨课为例,谈谈如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为指导,在教法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
1. 适当地进行教材内容整合,便于学生的学习和运用
笔者讲授的是第四章“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第四节“教学策略”中的第三个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五个内容:预习指导、课堂导学、作业辅导、板书设计、教学机智。这么多的内容不可能一课时完成,基于新课程、新课改对教师把握教材、挖掘教材和整合教材提出的新挑战,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这节课的安排是学习课堂导学中的导语、提问、讲解、板书设计,然后进行模拟教学,利用拟教过程中的偶发事件引出教学机智的内容,其余内容自学完成。整合之后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可以更深层次地领悟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更快、更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加大课前的预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整合之后的教学内容也很多,所以要让学生充分预习教材内容。授课对象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经过高中的紧张学习的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学流程是这样的:布置预习作业——收集整理相关的课外资料——上课伊始进行预习汇报。通过汇报,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通过预习还可以减少课堂教学的负担,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适当缓解因“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而产生的矛盾。
3. 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质量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合一”的教学理论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笔者采用的是点拨法、案例分析法、拟教法。 点拨法,在学生充分预习、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使他们更快地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案例分析法,使教学内容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结合得更紧密,让学生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与研究,能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模拟教学法,是一种锻炼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方法,同时在拟教过程中,师生可以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教学角色。
4. 精心设计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要精心选择引入课题的材料,因为导人环节是教学活动的序幕,要力求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如本节课给同学们讲《公鸡吃米》的故事:“1938年,教育理论家陶行知先生到武汉大学作演讲。走上讲台,陶先生从皮包里抓出一只大公鸡,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讲桌上,陶先生按住公鸡头逼它吃米,公鸡只叫不吃;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公鸡挣扎着仍旧不吃。当陶先生松开手,把公鸡放在桌上,不一会儿,大公鸡就开始吃米了,而且吃得津津有味。”陶先生用这个深入浅出的道理批评了生活中那种“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的现象。其实,学生学习就如同公鸡吃米,应该是自觉自动的行为。这就涉及如何处理“教”与“学”的问题,我们要做好哪些工作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的第三个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采用讲故事导人,达到“有趣、生动、引起注意的目的”,同时又为学生的练教作了榜样。
5. 合理安排教学活动,落实“教学做”合一
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是自主-合作-探究-拟教。在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教材内容,并收集整理相关的课外资料。上课伊始进行预习汇报交流,教师适当进行点拨、评价,然后引导学生共同研究“怎样才能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计和使用‘教学实施策略’”。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案例,做到教法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结合,填补教材的空白,便于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同时也达到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求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学。最后以模拟教学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师生共同评议,讲课者自评,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征,在“教、学、做”中把发现、感悟、交流、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规格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就要求中等职业教育结合实际在教学思想及教学模式方面进行全面改革。语文具有人文性、知识性、基础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中职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中等职业在培养数量和质量上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现阶段我国的中职教育课程结构设置并不合理,由于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许多课程的内容显得相对陈旧,知识的更新与教材内容滞后的矛盾日渐显现,课程设置和教材改革滞后于现实需求,专业课程偏重学科建设,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忽视学生综合能力有培养。这个问题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传统教育模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教师仍然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张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仍在沿用。教师大都只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和简单的模仿练习,偏重于理论型、知识型逻辑思维训练,因而学生难以获得事物具体表象的支撑,语法概念、人文伦理、文体表达方式、语体风格、语文结构在不少学生的头脑里只是干巴巴的知识条文,缺乏活灵活现的具体形象,更缺乏日后工作中的实际运用能力。由于语文教学的欠缺,使学生对抽象概念出现较多的文言文和一些科技文的理解产生困难,影响了学生全面思维的发展,认知和实践能力较差。用这种方法培养的学生显然是“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这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语文教学是一种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的工具操作性很强的教学,是科学教学的基础。弱化了这方面的培养,就会导致学生只强调学技能的职业特点,而忽视个人发展的文化内涵,使他们在掌握从事某种岗位技能的同时却无法达到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文化程度,在走向工作岗位时,因其专业技能低,文化素质较差,而难以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主要是指其服务于适应职业社会需要的教育教学质量,即培养具有通专多能实用型、适用型、适需对路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其核心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度,是毕业生的认可程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走向市场后给社会带来的物质与精神利益的多少,则会成为中等职教生存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而要把全部的精力用于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上来,使其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促使人才规格质量培养与劳动市场的流向趋于一致。为此,中等职业语文教育尤其重要,作为科学文化学习的基础学科,与有效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职业素养、自学能力、心理素质等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局”的主导地位和事半功倍的效能。
创新教学模式,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提供平台。在学生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身的各种情感、态度、意志、兴趣对技能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职业教育中作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点的语文教学,应在选文和教学形式上下功夫,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在职业方面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读职校当工人低人一等”的思想在语文教学中选取一些歌颂当代劳动者的诗歌、散文。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角色互换扮演等形式让学生经历审美和情感体验,正确认识到劳动者的光荣和伟大,找回自信;组织学生听取有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做典型报告,写出感想认识,语文课上进行评讲,使学生了解成功者背后的付出;以语文教学为平台,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良好的理性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经营能力、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语文教学由于自身的特点,其人文性在解决学生各种非智力因素对专业技能形成影响的问题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一个人的道德和品行的体现,如对人的接纳、容忍、理解、尊重关怀和爱护、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体现出极大的社会性和人生价值追寻。作为职业学校的语文课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专业课教师沟通,互相配合,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的具体问题,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各种新途径、新方法。通过语文教学不断地转变学生的观念,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动力,强化学生学习和练就专业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获得适应将来就业所必需的专业技能。
实行灵活模块的教学策略,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学中把语文课编为文选预读训练、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文刊板报编辑与排版训练四个能力模块。每个模块分为基础语文能力训练和职业语文能力训练,既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基础知识的提高,又适应和满足技术专业的需要,从而强化学生今后岗位实践活动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岗位工作需要的“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教学时效、培养学生把握语文的能力和提高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探究平抛运动规律”实验中,教材采用铅笔多次试探找到小球平抛运动经过的位置,通过拟合各位置得出平抛运动的轨迹,用这种方法虽然能探究出平抛运动规律,但误差很大并且费时,很难在一节课中完成整个实验。由于条件限制很多农村学校无法用数码相机和摄像机等现代科技的手段进行探究。为了能在实验中直接准确地确定小球经过的位置,并直接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减少因试探小球位置给实验带来的误差,我们对实验装置进行如下改进。
[实验目的]:
采用直接记录轨迹方式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实验材料]:
斜槽轨道2个;木板1块,注射器1个,自制滑块(两端有橡皮塞的铁管),小球3个,电磁铁3个(与电源连接),白纸、图钉等
[实验装置说明]:
如下图,将木板安装在竖直的直角支架上,上下分别固定两个相同的斜槽,通过调节支架可以使斜槽末端水平,在两斜槽上端相同位置分别安装一个电磁铁(由同一个开关控制),在木板右上角也安装一个电磁铁(它可以通过上方斜槽末端的两根系铜丝控制),其下边沿水平高度比斜槽的水平末端高出一个球的直径。自制滑块是一小段铁管,其两端固定轴承,一端装有注射针头的一根细长软塑料管穿过轴承与注射器连接。
装置图:
[实验步骤]:
1.在竖直木板上贴上白纸,并调节斜槽末端水平,然后在注射器中注满黑墨水,将自制滑块的铁管放在上方斜槽的电磁铁处,接通电磁铁的电源,使滑块被电磁铁吸住,断开电源,铁管由静止开始沿斜槽滚下,在滑块离开水平端之前,推进注射筒,墨水从注射针头喷出小学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在白纸上留下一条抛物线,它代表了自制滑块的运动轨迹。
2.在下方斜槽的水平末端安接一根水平木板条,把两个相同的铁球分别放在上、下斜槽的电磁铁A、C处,接通电磁铁的电源,使铁球均被电磁铁吸住,断开电源,两个铁球同时由静止开始沿斜槽滚下,请同学观察两个小球是否同时到达木板条的同一位置。
3.把一个铁球放在上方斜槽的电磁铁A处,另一个铁球放在木板右上方的电磁铁B处,接通两电磁铁的电源,使两铁球分别被电磁铁A、B吸住,断开电磁铁A的电源开关,A处的铁球由静止开始沿斜槽滚下,当铁球运动到斜槽的水平末端,将两铜丝接通,把电磁铁B短路,电磁铁B放开另一个小球,请同学观察两个小球是否同时到达木板条论文的格式。
4.取下白纸,在白纸上从平抛起点沿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画上坐标。进一步分析白纸上所记录小球打点位置的是否符合观察结果,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实验说明]:
1.以往许多实验方案经过多次释放小球才可以画出平抛运动的轨迹,耗时较长,而且采用多次释放小球误差较大,本实验装置一次释放滑块就可以画出平抛运动的轨迹。
2.本实验还采用两个小球运动的对比,引导大家从感性认识上得出平抛运动的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分别做怎样的运动。
3.验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一定要调整两斜槽末端水平,两斜槽末端在同一条竖直线上,电磁铁安装在两斜槽上端的相同位置。
(2).要尽量使铁管两端沿斜槽滚动一致,在释放铁管时要将注射器抬高一些,当铁管抛出时再放低注射器。
(3).在白纸上以小球开始做平抛运动的点作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竖直向下方向为Y轴,水平方向为X轴。即斜槽轨道水平末段的重垂线与Y轴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