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系统解剖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3 15:13:5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系统解剖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系统解剖学论文

篇(1)

选择赤峰学院医学院2009级至2012级连续四届蒙古族预科班197名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系统解剖教学实践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称为传统教学组,四届共99人,实施TBL教学方法,称为TBL教学组,四届共98人。

1.2教学方法的实施

1.2.1传统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学目标,课程设计,课堂提问,由带教教师为主,进行填鸭式理论讲授,然后教师对本节课重点、难点提问,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根据本节课教学效果进行课后小结。

1.2.2TBL教学方法

第一步,蒙古族预科班每届每班22人左右,随机每5~6人为一组,分为4组,每组选一名组长,进行团队学员联系,主要根据民族预科班学生在解剖学习过程中实际存在问题与教师沟通等相关工作。在学习解剖学相关内容后,给出和所学解剖知识内容相关的4个题目,每组选择本团队感兴趣的,要求学生两周后以PPT汇报,考虑到蒙古族预科班的底子薄,基础差等诸多实际,给出的题目要符合蒙古族特点又不宜过难,例如在学习消化和心血管结束后,检验专业给出学习题目是肝包虫病为什么在牧区多发?肝包虫病的病因解剖学基础是什么?而护理专业的学习题目是布氏杆菌病是人畜共患疾病吗?患此疾病进一步发展会累及哪些器官?要求学生就此问题涉及的解剖学结构的研究现状有所了解,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以及此类疾病在农村牧区是否多见以及是否得以重视等。这一幕所提出问题务必新颖又切近蒙古族实际生活,而且问题难易适中,学生还要感兴趣,感觉问题所联系疾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一点是TBL教学效果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下一步顺利进行的基础。第二步,每组领到题目后,讨论、分工、合作,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材料,此过程中团队学员间要经常相互碰头沟通,组长及时和任课教师交流题目解决的进展,并对自学期间存在问题和困难进行汇报,以便在教师的引导下,高效解决,设计下一步努力方向,接近尾声时,指导学生制作课件。第三步,团队学习任务完成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对该组制作的PPT的核心内容利用25min左右时间向全班同学汇报,其他同学提出问题、讨论5min左右,师生互评。第四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际讨论情况,对本次团队学习做简单小结,并给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1.3TBL教学效果评价

在完成一学期系统解剖学的TBL教学后,期末理论考试,满分为100分,对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进行对比。问卷调查填写前对学生统一解释说明,自行填写,掌握学生对本组教学法实施效果评价,共发出调查问卷98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2结果

2.1两组学生考核成绩比较

TBL教学组的理论考试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的学生。在2009~2012级连续四届蒙古族预科班期末考试的理论成绩中,传统教学组优秀总共9人,良好共16人,中等共42人,及格共32人,而TBL教学组连续四届优秀共13人,良好共25人,中等共43人,及格共17人。可见,TBL教学组优秀、良好、中等的人数比传统教学组人数多,而传统教学组的大部分人数集中在及格的比例,我们对TBL教学组的成绩感到高兴,同时也及时总结了这种新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恳请同仁们提出宝贵意见。

2.2学生对TBL教学方法的评价

TBL教学方法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了知识面,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等,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学生认为TBL教法调动学习积极性95.92%,拓展了知识面93.88%,培养了协作能力85.71%,归纳总结能力得以提高77.55%,提高语言表达能力78.57%,课堂气氛活跃94.90%,师生间沟通增强79.59%,希望在今后教学中应用98.98%。

2.3教师的随堂观察

每组学生均用心准备,制作了精良的PPT,同学们还合理的利用了板书,小组长在汇报时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自信流利的表达了本组的自主学习收获,因为汇报结束时有5min的讨论时间,所以其他同学集中精力,认真投入,整体课堂学习气氛浓,在讨论的过程中,组间同学对各自的学习体会和知识文献进行了分享,甚至对个别知识点有意见分歧的还进行了辩驳,老师还发现个别同学由于性格内向不爱发言,经老师及时鼓励后,在后几次的讨论中也变得自信,而且课堂表现还很积极,大大的提高了同学们参与性学习的乐趣。

3讨论

篇(2)

人体解剖学是中西医院校的基础必修课,也是基础课的基础,是一门古老而又不断发展的宏观形态学科[1]。我院解剖学课程包括《系统解剖学》以及《局部解剖学》,另有《断层解剖学》、《麻醉解剖学》、《神经解剖学》等选修课程,因此,建设好解剖实验室,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是提高学生学习以及思维能力、探索未知领域的重要基础[2]。

1 加强解剖学实验室建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1.1 实验室人员

长期以来,解剖学专业一直属于紧缺人才专业。由于传统观念或者工作环境的原因,从事专职的解剖实验技术的人员较少[3]。而专职的实验技术人员是实验室建设、管理的最重要力量之一。因此,对于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建设和管理应当如下:1)具备一定的解剖专业理论基础,掌握解剖学实验技术方法并能够准确运用解剖学知识;2)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给实验技术人员提供进修学习机会,定期开展培训班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支持实验技术人员外出参加实验技术以及实验教学的研讨会进行学习交流;3)支持实验技术人员进行科研工作,能够撰写论文或申请实验课题基金;4)适当提高人员待遇,出台相关政策引进人才。

1.2 实验室标本、模型、挂图的管理

解剖实验室的管理,大部分的工作是对标本的管理。解剖实验室的标本数量大、种类多。因此,对标本的有序化管理显得十分重要以及必要。在标本管理中,我们的原则是根据系统分类管理,即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感觉器以及神经系统。

我院现用标本主要为瓶装标本,对于骨学标本,每个实验室有一付完整的骨架,并用透明有机玻璃密封好,同时,备有一些完整的游离骨骼标本,对每块骨骼按结构顺序编号并登记造册,便于查找。对于瓶装标本来说,每个体统都制作多套变笨,并在有瓶中进行编号和内容标注,对每套标本都简历相应的档案资料(纸质资料以及电子版备份),放在专门的标本储物间,按系统进行摆放。

对于模型和挂图,我院配备专人进行管理。这些模型和挂图同样进行编号并登记造册,按照系统和局部解剖层面分类存放。放置模型或者标本的贮藏柜上标明编号和内容以便查找和存放。模型使用及使用完毕要轻拿轻放,其材质遭遇外力时容易破损。挂图要及时修补、补充和更新,同时要注意防霉、防潮、防蛀以及防火,加强室内通风,远离火源,配备良好的消防设施。

1.3 多媒体的应用

随着教学的改革创新,我系不局限于挂图+模型的教学模式,将解剖实验室统一更换大屏幕多媒体。多媒体的应用相对于传统的挂图教学有着极大的优势[4],首先,每堂课需要大量的挂图,而多媒体能够随时调出所需教授的挂图内容。其次,挂图缺乏立体感与动态感,多媒体上播放的三维解剖图谱将解剖学的局部与整体关系以及层次感更直观的体现。相较之下,多媒体教学有着信息量大、直观、生动等独特的优势,弥补了已经发展成熟的传统挂图教学的不足,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最后,我院的多媒体每一台都配备有优秀的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以及断层解剖学课件和视频,并配有对应的三维解剖图谱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我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查缺补漏、强化学习,这一设备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2 开展“第二课堂”,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课堂”的开设极旨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5-7]。“第二课堂”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助”的原则,配有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并且师德高尚的临床教师队伍带领。临床教师以临床应用为纲,串联解剖学知识点以有效的培养学生解剖学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这些知识点与临床紧密相关,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第二课堂”开展的过程中,小组定期在临床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反馈问题,这一形式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环节,在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用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和解剖学名词进行口头以及书面描述,这是将来书写病历、手术记录以及病情报告、科研论文的基本功,是每一个医学生必备的能力。另外,小组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树立了团队合作意识。

3 必不可少的人文教育

3.1 医学教育中开展人文教育的意义

除了教授医学专业知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必不可少[8]。在当代医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关心人的内在精神需求,尤其是当今医疗纠纷的频发,近80%是因为义务人员的冷漠和言语不当引起的[9]。因此,在医学院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促使医学生们怀着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的人文关怀精神进行日后的医务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3.2 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利用一些捐献遗体者的事迹对学生进行伦理观教育,培养学生献身医学事业的崇高品格。在首次解剖前,教师带领学生在尸体标本旁肃立三分钟以表示对遗体捐献者的缅怀和尊敬,培养学生敬重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同时,在实验课以及“第二课堂”中,教育学生尊重、爱惜遗体标本,坚决杜绝任何不尊重尸体的行为。通过点点滴滴的人文教育,逐渐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为医学献身的高尚情操。

【参考文献】

[1]董梁.解剖学实验教学发展的新趋势[J].职业与健康,2006,12(22):24.

[2]令狐艳.对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5,6(6):438-439.

[3]张莲香,靳国华,马新伟,等.人体解剖学实验室管理模式改革[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32(6):66-67.

[4]肖朝伦,余资江,李宏伟,等.多媒体实物演示双向控制教学系统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9,18(1):45.

[5]张力,解庆林,朱义年,等.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探索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2):216-218.

[6]陈德碧,杨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0,8(4):42-43,133.

篇(3)

近年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已经在国内多数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育中得到较广泛应用[1],但在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尚未见报道。研究生教育需要注重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仅依靠课堂基础教学会造成与临床实践的脱节。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将PBL教学模式引入《运动解剖学》研究生教学中,针对骨外科研究生及人体解剖学专业研究生探索一种新的医学教育模式。课题组通过对2010级、2011级选修《运动解剖学》的研究生中开展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探讨PBL教学模式的应用及其效果,为扩大研究生各学科PBL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0级40名(对照班)、2011级48名(实验班)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均于第二学期选修硕士研究生课程《运动解剖学》,2010级研究生采用传统教学进行教学,2011级研究生每8名同学为一小组,共分6组,实施PBL教学。两年级均为同一老师授课、均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学生,持续时间均为48学时。

1.2方法 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理论讲授+标本操作;实验班采用PBL教学,具体步骤:①教师根据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设计案例,案例教学目标与理论授课内容相互补充,基础与临床结合,包含学习目标、运动系统标本操作、具体临床应用及常见手术病例的手术方案;②小组同学制定学习计划,查阅收集资料;③小组讨论,查阅收集资料撰写相关科学论文、相关信息共享,分析标本操作中观察及常见外科手术入路的选择等,由1名研究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④集体讨论,论证研究,分别总结,最后由教师综合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对学生有争议的问题或难点问题进行解答,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意见。

1.3教学效果评价 为公正客观和实事求是地评价PBL教学效果,我们对传统教学与PBL教学分别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在定性评估上,采用匿名的调查表及调查问卷对PBL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进行了系统评价;在定量评估上,通过标本操作、撰写综述及闭卷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依据。在PBL教学过程中和结束后,征求学生对PBL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反馈意见,并以书面形式提交给教研室作为教学改革的依据。

1.4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17.0中文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考核成绩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均值间比较用t检验,P

2结果

2.1问卷调查 多数研究生对PBL教学模式在《运动解剖学》教学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查阅文献并撰写相关论文。课后问卷调查统计,实验组85%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模式不仅提高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还能锻炼综合分析和解决临床外科等常见疑难问题的能力,紧扣扎实基础、服务临床,教学效果好;10%学生认为PBL教学模式的讨论及查阅资料占用太多时间,不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效果不明显。

2.2两组标本操作能力及撰写科学论文水平比较 通过表1可以看出,无论在标本操作能力方面,还是在撰写科学论文的方面,实验班明显优于对照班,有统计学意义(P

2.3对照班与实验班考试成绩比较 通过表2可以看出,实验班与对照班比较,主观理论考试成绩差距不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方案优化选择的成绩,PBL教学班级的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班,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PBL是一种把学生置于混乱、结构不良的情境中,让学生成为该情景的主人,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最终解决问题的新的教学模式。由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最初主要用于医学教育,它以"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的教学代替传统教学,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2]。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实用于各学科的教学方法。

3.1 PBL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在PBL整个教学活动中,主体为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将运动解剖学基础和临床应用的知识点相互渗透,通过提问、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讨论及实验论证、教师归纳总结等,将基础与临床课知识点的衔接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对知识整合的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占绝对主导地位,教师以"讲"为主,学生以"听"为主。教师"一言堂的讲授",学生学习起来缺乏情趣,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无法发挥,合作学习、创新精神的能力严重受到抑制,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3.2 PBL在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究生在学习《运动解剖学》之前,均在大学本科时期的学习了《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并通过临床1年的实习,部分研究生同学尚有1~2年的工作经历。在开展PBL教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涉及到运动系统的骨性结构、沟管孔裂等标志、关节的组成及结构特点、肌肉的配布及各肌性标志等方面与临床外科常见手术入路的选择、相应疾病的关联上。把运动系统的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整合起来,达到基础与临床医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在2011级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中开展PBL教学试验,经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可以在我院研究生《影像解剖学》、《头颈解剖学》、《脉管学》等教学中进一步的深化和推广。

3.3 PBL在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年来在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PBL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行PBL教学时,学生还需花大量的时间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分析和讨论,导致学生在课前准备的时间远远多于传统式教学[3]。他们对解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临床知识了解不一致,无法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篇(4)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如何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把解剖与护理融为一体,在深度和广度上满足护理专业的要求,成为解剖学教师不断思索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提高高职护理解剖学教学水平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 紧密结合护理专业特点,精选教材内容

目前医学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护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学生都希望今后能够成为一名有用的医护工作者,因此,教师要强调解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与其他医学课程的紧密联系,还应强调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知识点,与护理临床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解剖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体现系统解剖学的特点,全面了解人体的结构,掌握主要器官的形态特征、功能及其相互作用,还要增加与护理操作、治疗、病情观察、抢救知识、护理诊断和生活护理等需要的应用解剖学内容。例如,在运动系统中,要重点讲解易骨折的四肢骨、常用注射的肌肉、易脱位的关节;在内脏系统中,重点掌握与常见疾病护理相关的内脏知识,如插胃管、导尿管等各种护理操作;脉管系统中,重点掌握与注射和急救有关的血管,如表浅静脉注射、动脉注射等。对涉外护理专业,则要求老师们应把常用的解剖专业英语词汇在上课时重点介绍给学生们。

2.重视体表标志教学

人体解剖学学习的是正常人体的结构,护理人员面对的是活的标本,掌握常用的体表标志及深部结构在体表的投影,对以后掌握规范的护理操作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时要求学生对照自身和相互对照,进行体表标志的观察和触摸,并给学生讲解—些重要的标志在临床上的应用,使学生十分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书本中抽象的描述。如在讲骨学和肌学时,可以触摸一些重要的骨性和肌性标志,例如胸骨角、髂前上棘、髂嵴、坐骨结节等;如学习臀大肌时就结合临床护理,讲解与肌肉注射有关的体表标志;学习关节时,讲解并表演关节的运动和脱位表现;讲解呼吸系统时讲解如何触摸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和颈段气管;讲解脉管系统时,让学生找准并触摸心尖搏动点的位置、全身主要动脉的体表搏动点及急救时压迫止血点的位置;讲解视器时请同学互看对方的双眸,辨认角膜、虹膜、瞳孔、结膜和巩膜等结构。

3.重视解剖与其它基础医学学科的联系

系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病理和药理等其它基础医学有紧密的联系。教师不能仅在自己的学科领域进行深入的钻研,还要对其他学科加强了解,在备课和讲授中提高融会贯通性。例如通过了解胚胎学,联系胚胎发生,让学生理解器官的不对称分布。消化管在发生时逆时针方向旋转使得胰、脾、胃与肝分别处于的消化管左右两侧;横结肠和升、降结肠反折向上,位于十二指肠前方的冠状面内;与此同时支配食管与胃的左右迷走神经成为前后的位置关系。心在发生时顺时针方向旋转,导致心的2/3位于人体正中矢状面左侧,1/3在右侧。例如通过联系药理知识,讲解药物在体内的循行,有助于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的掌握。

4.病例式教学法的应用,将临床病例与解剖知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中

基础课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临床各科的理论教学及临床实践打基础,解剖学除了是基础医学课,更渗透到了内、外、妇产、儿科学、神经病学、影像等几乎临床的各个学科。在讲解解剖学知识的同时,联系临床,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肝门静脉侧支循环,解释肝硬化出现呕血、便血原因;讲解眼的结构,解释一些青光眼、白内障的眼部疾病;讲解神经系统病例有核上瘫与核下瘫,脊髓半横断损伤、内囊出血、脊髓灰质炎、桡神经损伤等。

5.重视画图

画图在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多媒体无可比拟的,不但老师要自己画图,还要让学生也动手画图.画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等。例如在讲述最复杂的脊髓内部结构或者脑干内部结构过程中,画图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在讲解眼球壁、女性生殖器等,可以随讲随画,吸引学生注意。

6.重视标本模型考试

标本模型考试是检验实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督促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高职学校培养的学生,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解剖知识方面,更要重视人体解剖学的实验教学。认识解剖模型和标本是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逐渐培养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要认真地对待标本考试,并将分数计入期末总评中。

篇(5)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进展,影像设备越来越先进,影像诊断学要求医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人体断层解剖学知识,从而使断层解剖学成为医学生继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后的又一门人体解剖学课程。我校于2001年对影像学专业开设了断层解剖学课程,并不断的开展教学改革和科研的工作,以求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以下就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其他院校的教学经验,对断层解剖学实验教学提出几点体会,供同行参考。

一、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

1.教师应有丰富的解剖学知识

断层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各种方位断面上器官和结构的形态、大小、位置和毗邻关系的形态科学。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的知识,同时对每个断层的器官结构位置毗邻关系以及各个断层间的变化都应了如指掌。因此,我们先后选送中青年教师全脱产到山东大学医学院及其举办的断层解剖学学习班学习,以丰富教师的解剖学知识。

2.教师应有熟练的操作技能

断层解剖学实验教学必须有足够的标本让学生观察,所以教师应该具备熟练的标本的制作技术,如分离脑、肺、肝等主要器官的断层标本制作技术。熟悉断层标本在制作过程中会出现的磨损情况,标本的变异情况等,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指明。

3.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临床知识

一个合格的断层解剖学教师,不仅要知道解剖学知识,教授尸体断层解剖知识,更应该了解相关的影像学知识,包括各种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特点及进展,能熟练讲授dsa、ct解剖、mri解剖和ect解剖的器官结构。因此,我们进医院影像科学习正常ct解剖、mri解剖和ect解剖,同时了解各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影像诊断。讲授时能使基础和临床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建立以疑难问题为中心,学生自行观察在体器官、断层标本、亲手切制离体器官断层标本,并对照ct、mri图像学习的实验教学模式。[1] 这种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锻炼他们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1.设立“疑难问题”,做好课前预习准备

在实验前给学生出几道能概括实验内容的问题,让他们围绕这些问题做好课前预习。学生通过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学会了自学的方法,树立了自学的信心,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整体-断层-整体”断层解剖思维

实验课要让学生观察在体标本,反复在大体上模拟做断层,再结合断层标本让其知道断层标本上结构什么时候出现,为什么会出现;最后亲手切制离体器官断层标本进行比对。让学生明白学习断层解剖学不能光知道一个器官的整体,也不能光从断层到断层,而应该让学生建立起“整体-断层-整体”断层解剖思维。

3.断层标本与影像图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断层解剖教学过程中,实物标本的观察和临床ct及mri图像的观察是重要的内容。临床ct及mri图像的观察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整体-断层-整体”断层解剖思维,观察每个器官的立体结构及平面结构,再通过ct及mri图像一一进行比对。这样从大体标本到断层标本,从断层标本到ct及mri图像,反复进行观察。从而达到记忆ct及mri图像及断层标本上的器官组织的形态结构,提高学习的效率,为学习影象诊断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实验条件和教学设备

1.模型、挂图、标本及ct、mri图片

实验室内必须具备足够数量及较高质量的教学标本,这是完成一次实验教学最基本的条件。我们根据教学计划提供和断层解剖学相关的局部解剖标本和盒装的系统化的断层标本及临床正常的ct、mri图片。同时准备相当数量的模型和挂图,因为有些结构不能在标本上直接观察,必须借助模型或挂图来显示。

2.标本陈列室

标本陈列室是解剖学科乃至一所学校的窗口,陈列的标本是解剖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们建立了大体(系统解剖、局部解剖)陈列室和断层解剖陈列室两间。尤其在断层陈列室内陈列四套全身各个部位的横断层、冠状断层及矢状断层的标本,在每个标本旁边摆放该标本拍照放大过的教学照片(35cm*40cm),并对照片上的结构进行标注。学生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一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大的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四、教学效果及评价

篇(6)

1.利用图片培养兴趣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并对所学的知识也能牢固掌握。解剖学属于形态学科,描述性语言偏多,内容繁多,对中专一年级的护生来说,学习起来往往较为费劲,并且感到枯燥乏味的同时还常常会遗忘。因此,如何让学生能有较强的兴趣来学习解剖,是学好本门课课程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理解性地去记忆解剖结构名词,在此类学生中有一共同的特点,她们在记忆过程中是结合图片记的。这说明一点,学生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学习,效果可以达到最佳。但是很多学生在记忆过程中,只记文字不看图片,书本上的图片常常是忽略的,而教师在教学过程所运用的多媒体彩色图片与课本的黑白图片还是存在较大差别的。学生也会反映,上课时课件中的图片看得懂,但书本的图片无法辨认。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效率较高的学生能利用彩色铅笔,参考课件上的图片配色,将课本上的黑白图片涂成彩色,以便于自己在课后以图配文复习知识。这表明,学生对美丽的彩色教材还是比较偏爱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将课本中的黑白图涂成彩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还能让学生慢慢学会以图配文的方式来学习解剖结构,这样更利于记忆,记忆过程更具有较大的优势,将理论文字转变成彩色图片来记忆,更利于学生对名词的理解性掌握。培养她们学习解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提高学生的医学逻辑思维能力

熟练地掌握解剖学知识,并和美学有效结合,培养护生的识美能力的同时,还能提高她们的医学逻辑思维能力。传统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将现成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很难有机会自己去通过图片理解解剖学理论文字。图文结合是要求学生根据图片,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将所看到的文字逐一在图片中通过色彩展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巩固相关的解剖学知识,增强知识点间的纵横联系,扩大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提高学生医学逻辑思维能力。

二、应该注意的问题

1.慎重选择图片

把彩色填图引入课堂教学中,学生面对的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黑白教材,而是一页页自己创作的彩色插图。此时的图片应当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来有选择性地选取课本相关插图,制作于多媒体课件中,并着色。这样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教材中图片哪些部位还需要涂色,颜色的选取也较为方便,而不会过多地将时间浪费在色彩的选择和重要结构部位的选取。这样一来,学生尝试着将黑白的图片着色成亮丽的彩色图片,不仅获取成就感,还不断地从彩色填图中获得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随着学生掌握的解剖学知识增多,可以选择较难的图片,比如,涵盖多个解剖学重要结构的图片,例如“眼球”,学生在上色时需要知晓眼球的组成,还需将眼球壁的三层结构逐一区分,这样的图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渐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树立起学习解剖学的整体观。

2.合理控制病例教学的时间

解剖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传授解剖学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满足学生学习其他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的要求。彩色填图虽然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往往会将大量的时间和注意力放在图色上,对教师的讲解一听而过,错失了重点知识的讲解,这样会造成解剖学知识不足,对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将色彩先小部分标记,而在课后复习过程中将图片加以完善。这样不仅节约了填图的时间,还增加了学生复习解剖学的时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以及课后学习效率。

篇(7)

    2分层次设置实验内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按照“扎实基础、自主开放、鼓励创新”的原则,大幅度调整实验课程内容和授课程序,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呈渐进式衔接,按基本技能实验(50%)、综合设计性实验(40%)、研究创新性实验(10%)三个层次设置实验项目,编写与之相适应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教材,逐渐形成从宏观至微观、从形态至机能、从简单至综合、从基础至临床,纵横相互联系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根据不同学科特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基本技能实验结合理论课教学,开设传统的经典验证性实验、基本仪器使用、实验动物手术操作、实验数据和图形的记录、采集和处理,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操作和技能。综合设计性实验引导学生以“一个问题”为中心,综合多学科知识点,从人体器官、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遗传特性、生理生化到疾病发生的分子机理、基本病理过程、药物作用等多个角度来设计实验,使学生以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建立整体的概念,增强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设计性实验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独立设计并开展带有研究性质的综合性实验,搜集必要的实验数据并加以分析,写出实验论文,以学术交流会的形式,讨论各自的实验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3]。研究创新性实验结合学校“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支持基金”,学生自行组织课外科研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设计感兴趣的小型科研课题,申请创新实验基金或参加指导老师的在研课题。该实验从实验设计、科研实施、结果整理分析到论文撰写,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2007年以来,我校7年制及5年制医科各专业学生共获得资助15余项,资助经费达10万元,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8篇,获得各种奖励及发明专利20余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创新实验,采取自主式、学导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接受了较全面、严格、系统的科研训练,启发了他们在科研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提高了独立工作和科研创新能力[4]。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中心实验教学改革的另一大特色。富有内涵的第二课堂活动,既强化了学生实习、实践环节,也提供了互动的师生交流空间,创造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缩短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医学昆虫学课程教学中,采取了专题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结合所讲授的专题,把学生组织成若干社会实践小组,利用周末开展小型调研活动。学生们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走出实验室,制订医学昆虫调查、防治技术方案,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研工作的能力及兴趣。临床药理学将实验课搬到工厂车间,让学生现场亲眼目睹制药过程。人体解剖学在课余时间将学生组织成若干课外实践小组,参与解剖技术室的尸体解剖与标本制作,使学生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掌握解剖学知识[5]。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既强化了学生实习、实践环节,也创造了互动的师生交流空间和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有利于加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2001级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赵菁同学,从大二开始,就参与了“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基金资助项目”的有关课题研究。她提出的将物理和化学中有关载体模型的思想引入到生命科学领域的原理,在我省大中专院校尚属首例。其研究课题“小鼠IFN-γ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转染鼠腹腔巨噬细胞抗肿瘤效应研究”已在基础研究中获得了肯定的治疗结果,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在大学学习的几年里,赵菁同学将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全都用在了科学实验和科技制作上[6]。当中心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来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时,赵菁就找来理工科的学生成立课外科研小组,常常领着小组成员研究生物、电子技术,搞科技制作,一项一项的创造发明问世,并连续在“挑战杯”竞赛中获奖。在第二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针剂破口器》、《新型解剖床》荣获二、三等奖;在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针剂破口器》荣获三等奖;在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赵菁同学主创的《河南医美乐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创业计划荣获铜奖;在第三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赵菁同学的两件作品《解剖室空气净化装置》和《便携式电子防晕动装置》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优秀奖。在校期间,她连续四年在全省、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奖,2003年被授予“中国大学生跨世纪人才奖———建昊奖”,2004年荣获“青春中华―首届中国青年文化周特别奖”,2005年8月被授予“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05年11月被授予“首届河南省十佳青少年读书成才奖”,2005年12月荣获“中国十大年度大学生创意人物入围奖”,2006年2月荣获“首届河南省十大教育新闻暨教育新闻人物奖”,2006年6月获得“郑州市学习标兵奖”,截至目前,她已拥有7项国家专利,被誉为“学生发明家”[7]。2004级临床医学专业卢沛琦同学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活动,将所学知识与科学实践结合在一起,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在指导教师的带动下顺利完成一项科研内容,其撰写的科研论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为心肌细胞的实验研究》,在2006年郑州大学组织的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中,荣获“郑州大学学生科技创新与科技论文”一等奖。

    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中心将网络信息技术引入实验教学,建设了一批数字化、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平台。包括人体解剖学虚拟实验室、数字网络多媒体解剖学实验室、数码显微互动形态学实验室、多通道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和机能学仿真实验网络教学系统实验室等。各实验室根据不同需求装备相应的数字化网络设备,使实验室信息网络硬件建设处于国内高校实验室领先地位。虚拟、仿真实验软件与实验硬件配合,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三种教学手段,进一步强化了实验教学效果。我们自行研发的一套局部解剖学虚拟教学软件,利用虚拟的人体三维技术实现了“虚拟人体解剖”,学生通过鼠标、键盘等工具输入相应的变量,进行逼真的人体解剖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和省内外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8]。借助校园局域网和中心网络实验平台连接,应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开辟了试验项目网上预约、网上预习、网上复习、在线实验等方式消除空间和时间上的障碍,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猎取本专业发展前沿信息和新技术的方法。在中心网站创建的局部解剖学虚拟实验室、机能学网络仿真实验室、形态学网络标本陈列馆。由于网络教学的个体性和交互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与创造性。

    5完善实验考核方式,科学评价实验教学效果

篇(8)

[关键词] 解剖学;教学改革;素质教育

全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全社会创新能力的提高,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趋势。如何在解剖学教学中淡化应试教育,真正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是我们一直思考并探索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为适应教学改革与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我们必须转变传统教育模式,探索出适应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改革方案。

1 制定符合素质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学目标

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之成为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解剖学作为医学基础课程,是学好其它医学课程的基础和前提。为此,结合军医大学特点,解剖学教学目标必须达到以下要求:①熟练掌握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形态结构特点、位置和配布规律,为学习医学基础及临床学科打好基础;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军政素质的临床医师。

2 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材配备、教学大纲制订、教学内容各有侧重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临床专业五年制本科生,采用大体解剖和中枢神经解剖两段教学模式。大体解剖教学以小班课为主,讲习比例达1∶3,强调学生动手、观察、描述能力的培养。中枢神经教学以大班课为主,讲习比例为1∶1,强调学生理解、融会贯通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尽可能地结合科研和临床的实际推荐参考书籍,拓展学习视野,使学生对神经系统的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其他专业的学生,则以系统性为教学主线,精简内容,侧重于学生系统化掌握人体各系统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3 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方法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学习,这种“填鸭式”授课,容易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不能适应临床需求。应当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更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我们在实践中的体会是:①教学内容的抽象化与形象化相结合。授课时应密切联系临床病例与日常生活事例,生动讲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轻松掌握所学知识。②充分应用学导式教学,促进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通过布置提纲和问题,安排学生自学,锻炼学生概括、表达及分析的能力;再通过教师的启发及师生间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③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借助辅导、参观标本陈列馆、制作标本、课外兴趣小组、讲座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针对教材中有争议性的内容去查阅相关文献,阐明自己的观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4 完善教学考评制度

教学考评制度是检验授课质量的尺度。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立新型考评制度。①对教师的监督机制,加强备课、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效果评估等监督,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把关,尤其是把教师对启发学生思维分析能力、因材施教、因课施教的能力作为重点,由教学专家及授课对象共同评估科学分析,并回馈给授课教师,利于改进。②对学生掌握情况的考评,主要是将过去单一的笔试形式改为多层次的以培养适应型人才为目标的考核形式,将考核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实行的结构评分制考核中笔试成绩仅占40%,而标本考试占到30%,其余部分为课外论文、课堂讨论、解剖操作等平时成绩。考试形式上,采用笔试、口试、开卷、闭卷等多种形式。

对学生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的考核,可通过考试内容的拓展和综合分析能力、科研思维的培养来实现。因此在教学考核中应当鼓励学生勇于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向未知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1 解剖第二课堂活动的界定

医学生在学好解剖课堂上要求的书本知识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自己查找文献或做相关实验对一些解剖局部和系统知识联系临床进行深入学习,是对书本知识的有益补充。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学好解剖对临床的重要性,同时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可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开展解剖学第二课堂活动时要有意识的引入创新教育理念。

2 解剖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形式

在解剖学开展课堂教学开始布置任务,在第一个学期结束前通过学生报名,层层筛选出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同学,每3人1组分派给不同的指导老师,由老师指导学生选择课题,通过几个月准备,进行初赛,复赛选择出优胜者,同时所有参与同学最后要制作论文小册子,通过这个过程极大的提高了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巩固了书本知识,同学们准备的报告联系临床和基础,给其他同学耳目一新,是很多优秀的科普作品。同时在此基础上组织部分同学开展创新课题研究,培养创新能力。

3 解剖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职能结构基础, 是创新力的核心。创新人才的教育和管理必须着力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第二课堂活动内容要来源于书本又要高于书本,既要有丰富的书本知识又要联系生活和临床。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角度来看, 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是课内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补充, 具有课内教育无法比拟的优越性。(1)课内教学内容基本固定,很难顾及每一位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能力水平, 而第二课堂活动的选题和内容是可以完全自由的,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学生个体的素质特点能够得到自由发挥。(2)课内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太多的余地, 不容易与学生个体的兴趣和智力周期合拍, 而第二课堂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基本由学生自己掌握, 容易达到与学生兴趣与智力周期的同步发展。(3)课内教学的交流以教师为主, 不容易产生思维的碰撞, 而第二课堂活动多以几个人的团队为主要形式, 团队成员之间可以充分交流, 有利于创新过程中的相互启发和激励。因此, 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为医学生发挥和实现他们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如学生在选择药物致聋的第二课堂课题时来源于他隔壁邻居家小孩在一次输液时因输注庆大霉素时导致听力下降,他们学习了感官之后,就在想这个课题,这个药物是损伤了听力传导通路中的什么结构,最后导致的听力下降。他们注意到一个关键环节,听力产生时首先是机械震动最后是如何转变成电刺激的神经传导信息的呢,可以设想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的关键结构作用肯定非常重要,药物致聋跟这个结构有没有关系呢,结果他们就去查文献发现这个结构是毛细胞,是听力产生的关键细胞。通过学习查找他们对整个听力的产生和传导过程非常熟悉,给大家讲时其他同学也觉得受益匪浅,因此这个主动学习过程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4 解剖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0)

 

根是植物重要的地下营养器官,其主要功能是从土壤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根的解剖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吸收与输导能力,从而影响地上部分的生长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21世纪桃树(21stcentury peach,21CP)(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园艺科技学院培育)是以毛桃(Prunuspersica,MP)为砧木、21世纪桃树的芽为接穗嫁接而成的优质果树,和其他晚熟桃一样,在栽培过程中常发生冬害。郭学民等[1]报道,在风力强劲的冬季,21世纪桃树茎导管分子的巨型性容易使导管形成空穴和栓塞,水力结构破坏,致使输水系统受限,可能造成冬害。而茎输导系统的水分直接来源于根导管分子,因此,研究21世纪桃树根的解剖结构,对于进一步了解果树发生冬害的深层结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有关根的解剖结构(横切结构)及其吸收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砧木矮化的预选指标上,一般认为,根皮率、皮率、木质率、根导管密度、根导管总面积等都与果树植株生长势呈负相关[2, 3];对导管分子的研究往往集中在观赏植物[4, 5]、分类上存在争议的植物[6]和一些果树[7-11]的茎上;刘霞等[12]比较柑橘实生砧木和2种体细胞杂种根系导管分子的结构。而在根导管与植物抗寒性关系方面,迄今仅见到李荣富等[3]对苹果砧木组织结构特行与抗寒矮化效应关系的报道,他们认为抗寒矮砧根系木质部的导管密度小且导管面积小,而乔砧木质部导管多而大。

我们采用石蜡切片法和组织离析法,以晚熟桃21世纪桃为试材、典型耐寒品种珲春桃为对照,对2个材料根木质部和导管分子进行了观察,以期为21世纪桃冬害的深层解剖学机制研究、果树的遗传育种和生产实际提供解剖学参考资料。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试材于2008年10月取自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园艺科技学院试验基地。21世纪桃为5年生嫁接苗,珲春桃为5年生实生苗。

取样后洗去泥土,取根尖直径在1 mm左右且成熟度相对一致的部位,然后分为两部分固定,一部分用于石蜡切片,一部分用于导管离析。

1.2 方法

石蜡切片参照李正理[13]的方法略有改动:将根切成5 mm 长小段,FAA固定24h,15%氢氟酸30℃下软化12d。将根漂洗后进行乙醇梯度脱水、包埋、切片,切片厚度10~14 μm,用番红-固绿双重染色,中性树胶封片。Olympus BX51显微镜下观察,DP70数码相机拍照。2种材料根横切解剖指标测定时分别选择20张切片进行测定。

导管离析参照郭学民等[1]的方法进行。以Olympus BX51显微镜观察,DP70数码相机拍照,每种材料导管分子测定100个导管分子,依据Tippo的描述方法对导管进行描述[14]。

1.3 数据统计

利用DPS v3.01专业版数据处理系统,对2个品种各项数据进行Duncan新复极差法比较。

2 结果

2.1 根横切结构特征

2个品种桃树根横切面的主要结构从外向内均为周皮、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21世纪桃维管射线宽、数量多,而珲春则相反(图1),说明21世纪桃维管射线发达;加之,21世纪桃导管密度和木质部面积/横断面积均大于珲春(表1),这为生长季节旺盛的生长势奠定了良好的结构基础,但是导管总面积和导管总面积/木质部面积却小于珲春(表1)。

 

表1 供试材料横切解剖构造比较

Table1 Comparison of anatomical structure of material tested

材料

Material

导管密度/

(个·mm-2)

Trachea density

导管总面积

/mm2

Trachea area

导管总面积/

木质部面积

Trachea total area/

xylem transect area

木质部面积/

横断面积

Xylem area/

Tansect area

21世纪桃21CP

144.65

0.1363

0.1451

0.6078

珲春桃HP

89.68

篇(11)

【关键词】教育,医学;教学方法;教育改革;神经系统;学生

神经解剖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是人体解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神经系统相对于人体解剖学的其他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结构更为复杂,抽象;(2)各部分结构之间的功能联系更为紧密,网络化;(3)在临床应用及科学研究方面的新观念和新技术。因此,神经解剖学的学习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有空间想象力,还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神经系统功能,这成为初入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过程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难点。尽管医学生对人类神经系统的神奇结构和功能均有极大兴趣,但大多数医学生反映难学、难记、难理解,从而导致学习的主动性降低,最终影响教学效果。多元性教学就是以多元性哲学思想为指导的一种教学理念,主张教学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应变性[1],针对在神经解剖学的教学中存在的困难,本校在临床本科生教学中采用了多元教学法,对提高神经系统的教学质量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1优化传统教学法,强化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医学生在神经解剖学学习中面临的第一个难点就是“记忆难”。这个困难来源于神经系统结构复杂和抽象,形态和位置难以辨识,结构多且分布广,却在功能上形成网络联系。形象思维是通过抓住客观事物的具体性和形象性,将该形象保持在“内心视觉”中,并进行科学的抽象,取得优化的思维结果[2]。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助于医学生记忆神经系统结构特点,理解功能联系。传统解剖学教学法以直观式教学为主,通过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促进医学生对解剖结构的掌握,符合形象思维能力培养所需的“观察-类比-想象-模拟”四个基本要素,是神经解剖学教学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因此,本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归纳教学经验,结合新的教学资源和技术,逐步优化传统教学法,从而强化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本校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提供传统的挂图、标本、模型、视频、图像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材料外,还充分利用三维重建技术构建可视化人体神经系统。利用多种展示技术,使神经系统的抽象结构形象化、微观形态宏观化、复杂过程具体化。例如,豆状核、背侧丘脑、红核、黑质等重要的脑神经核团分布于端脑、间脑和脑干深部,形态不规则且无法直视,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挂图或标本均只能在某个二维平面上展示这些神经核团的某一部分。

针对特定某组神经核团的模型能展示其三维结构,但又难以显示其在脑内的定位和与其他结构的毗邻关系。学生在以往学习中只能依靠空间想象能力进行记忆,学习效果不佳。通过依据可视人体数据集所构建的脑深部核团三维可视化模型,更为清晰地显示各核团在脑中的立体形态和空间位置关系,学生能直观、准确地观察该核团的二维和三维形态,了解其在空间坐标系中的位置和大小,记忆效果显著提升。另外,将大量的语言文字这类抽象的知识信息转化为以数字为主的口诀或框架结构,这类记忆法也是神经解剖教学中非常有效的手段。例如,在学习臂丛各分支时,可以总结为“锁1,臂2,肩3,胸4,分支5”,分别代表锁骨下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等臂丛各大分支。在学习脑神经时,将脑神经与脑神经核的对应关系按3类框架结构归类:(1)1对1(一条神经与一个核团相关),比如Ⅱ视———外侧膝状体;(2)1对多(一条神经与多个神经核相关),比如Ⅲ动眼———动眼神经核、动眼神经副核;(3)多对1(多条神经与一个核团相关),比如Ⅸ舌咽、Ⅹ迷走、Ⅺ副———疑核。

2合理运用CBL教学法,激发医学生应用逻辑思维

在神经解剖学学习中,教与学所面临的另一难点就是“理解难”。学生渴望揭开神经系统神秘的面纱,探索其如何复杂而精确的调控人体各个系统,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不但能适应环境,还能认识和改造世界。但是,由于神经系统在形态上和机能上都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每条传导通路都涉及很多知识点,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对神经系统知识点归纳总结,区分比较,找出规律,理清头绪,最终加强理解记忆。然而,初步接触医学知识的医学生欠缺应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只能靠死记硬背,因此感觉难以理解。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learning,CBL)在国内外医学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在神经解剖教学中引入CBL教学法,希望引导学生充分调动逻辑思维能力[5],提高主动学习的效率,增强对神经系统的理解。教师按照选择神经系统典型病变案例的原则精选临床案例,设计问题紧密结合解剖形态。CBL教学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教师在提前将病例及讨论问题交给讨论小组,各组查阅文献资料后,以多媒体幻灯汇报的形式进行病例分析,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思路。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提问和答辩。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随时调节讨论氛围,聚焦讨论思路。例如,教师准备的1例CBL案例:女,20岁,18岁时曾患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用大量青霉素治疗了6周;8个月前,忽然晕倒,神志不清约1h;当意识恢复后,仍神志模糊5~6d,不能说话。检查发现:右上肢痉挛性瘫痪,随意运动消失,无肌萎缩;右眼裂以下面肌麻痹,吐舌时舌尖伸向右侧,无萎缩;右下肢和左上、下肢无改变,无视觉和躯体感觉障碍;唇、舌能够运动;但不能说出规则的言语,问话时,只能回答简单的几个字,如“是”或“不是”。试分析该患者的病变部位。通过这个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四肢,头面部的下行传导通路,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区,同时也通过查找心源性脑梗的诱因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开始逐步建立临床思维模式。

3导读式教学法培养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型医学人才是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的新目标,教育中应着重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近30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神经科学发展迅速,美国、欧盟、日本相继推出了“人类脑计划”,旨在以探索人类大脑工作机制,绘制脑活动图,针对脑疾病开发新疗法。“中国脑计划”[8]也将从认识脑、保护脑和模拟脑三个方向全面启动。如何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紧跟神经科学发展的脚步,也是近年来本校在神经解剖教学中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导读式教学的培育原则是培养创新性思维,以教师为导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9]。本校在神经解剖教学中开展文献导读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术视野,了解科研前沿。例如,在学习传导通路的课程中,选取关于小鼠全脑神经元的连接图谱的研究论文[12],引导学生如何阅读文献、查阅文献涉及基础知识、最新科学研究技术,激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通过阅读文献,有效地激发学生产生获取新知识的兴趣,有助于学生了解大脑的不同区域,学会如何沟通与交流。采用导读式教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神经解剖的研究前景;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效果良好。

总之,在神经解剖教学中灵活采用多元教学法,综合培养和提高医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多方面的能力,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浓厚,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动性和能力得到极大提高,能够更好地运用神经解剖基础知识来解决临床问题。教师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中也获益匪浅,教学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多元教学法在神经解剖教学中的应用是本校为探求更加符合现代医学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模式做出的有益探索,希望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探索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扈中平,刘朝晖.多元性教学理念与创新素质的培养[J].教育研究,2001(7):20-24.

[2]于秀彬.试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性[J].社会科学战线,2008(1):239-242.

[5]朱小敏,谢琳,刘莛.PBL联合CBL教学方法在眼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重庆医学,2016,45(8):1138-1140.

[6]张燕,蒲丹,吴立玲,等.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1):29-32.

[7]李霞,张绍异.创新思维培养与“设疑式”教学法改革[J].重庆医学,2010,39(18):2446-2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