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3 15:13:4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篇(1)

二、调整课程安排,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

根据具体的实践教学经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们的主体性并没有充分的被调动起来,主要原因有这两点:一是,地理教学与现阶段的生产、生活严重脱节,而且还缺乏社会实践的空间;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突出地理科学的基础性与综合性的特点。学生们也没有充分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基于此,可做如下调整:比如,利用周末或者是假期的时间,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民众生活情况调查”,让他们设计出活动的方案、调查问卷,然后再总结调查的报告等。这样,学生既能够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一些地理课本中的知识,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还要注重补充一些边缘的知识和交叉知识,这样也会使得课堂教学更具创新性。例如:在教学《地球在宇宙》这节课中,地球上的水平物体偏向问题可以用牛顿第一定律进行解释,地球公转速度的年变化也可以和开普勒第三定律相联系进行解释。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其他学科的知识与之相联系进行知识的讲解,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这也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的生动有趣,既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三、地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新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教学也提出了要求:要学习对实际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改变过去单纯的依靠书本的教学模式以及死记硬背的陈旧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引入到课堂当中,在生活中去学习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去体验生活。教师如果能够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教学,则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例如,在教学《人口的数量变化》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提议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在的城镇或者是乡村人口的变化进行有效的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在这个学习过程当中,学生不再是旁观者了,而是获取知识的实践者和组织者,只有当他们自己通过调查,研究,然后再通过分析等得出来的知识,才能让他们记得更牢,而且还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因此,地理教学中,适当地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授课,对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无疑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篇(2)

1.1地方时、区时、时区、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

地方时:以观测者的子午线为基准的时间,因经度不同的时刻。地球上有无数个地方时。有地方恒星时、地方真太阳时、地方平太阳时。而通常所说的地方时指的是地方平太阳时。

时区——空间概念——全球按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各占经度15°。

区时——时间概念——每一时区一般采用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全区的标准时。

北京时间:我国统一采用的标准时间为东8区的区时或东经120度的地方时。北京时间并不是北京(东经116.4°)地方的时间,因东经120°正好穿过杭州,所以杭州当地时间与北京时间的误差最小。

国际标准时间:中时区的区时,即格林尼治时间,是1884年10月13日正式采用的。

1.2日界线与划分两个日期的界线

日界线:为避免日期混乱人为划定的一个界线,大致与180度经度重合。

划分两个日期的界线有两条:日界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

1.3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是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而非高度。可表示昼夜状况,大于0为白昼,小于0时为黑夜,等于0时在晨昏线上。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是地方时为12点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的分布特点是由直射点向四周做同心圆状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某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例如:北京时间6月22日12点时,全球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由北纬23度26分,东经120度向四周递减;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1.4天文四季、气候四季与一般划分方法

天文四季:以四立为起点,夏季为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季节。

气候四季:以候平均气温10度和22度为划分界线。

一般划分:北温带国家一般的划分方法,以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依次类推。

1.5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

昼夜现象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周期24小时。

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赤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1.6五带、热量带与温度带

五带是地球表面热量带的粗略划分,以南北回归线和极圈为界线,分为南寒带,南温带,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南、北温带又可以分出亚热带、亚寒带等热量带,找找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与极圈的关系。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北回归线的关系。我国的温度带是根据日均温大于等于10度的积温分出的热量带,有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一个青藏高原区。

2强化基础知识体系

每一个知识点的遗漏都有可能成为学生解题的障碍,因此必须要让学生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让学生们对各个基本知识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进行巩固与完善。“地球运动”这一部分的考点众多,知识也比较繁杂,如果学生不能够自己构建起一套完善的知识体系就不能从宏观上把握基本的规律和原理,很容易对知识形成一知半解的认识,甚至会是东拉西扯。

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要为学生强调地球运动的“动”态,让学生用动态的眼光来对这些运动规律与原理进行分析,不可以让学生对书本上的规律死记硬背。在地球运动的规律中,起“动”的核心是“点”(太阳直射点)的运动。正是因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了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但是很多学生却没有完全掌握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例如有的学生只是掌握了两分两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但是却没有能够掌握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的运动情况。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示意图(图1),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通过该图中由A至B的时间长与纬度跨度,让学生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约是8°/月)等进行推断。

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够拘泥于教材,要重视对教材知识的重组,帮助学生树立起自己的认识,让他们能够自己领悟教材中的知识点。在“地球运动”中,要加深学生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晨昏线位置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太阳高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的认识。例如在复习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时,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半球的侧视图,归纳出太阳直射点与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关系;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昼长与夜长之间的关系;同一纬度地区一年中最长昼与最短昼之间的关系等。

3对学生的能力的提升

3.1要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地理学科基本技能的应用能力

要提高学生地理学科基本技能的应用能力,就必须要分清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自然地理其着重点在于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人文地理的重点在于原理和观念的运用和建立。区域地理的重点在于重在区域空间的定位和区域特征分析。

在复习的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四种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地理思维能力;提取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现四个主要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例如下题:

读图回答:图中河流有无凌汛现象,晨昏线是晨线还是昏线?

通过对这幅图的观察,学生应该提取出这些信息:(1)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2)河流和等高线的关系;(3)时间是1月份。

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学生应该要能够做出以下判断:(1)该地地处北半球;(2)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高纬流向低纬);(3)昼短夜长。

最后得出结论:无凌汛;昏线。

3.2通过知识专题复习,帮助学生构建综合联系线索

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联系:

四季的形成与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自然景观、气候的季节变化之间的联系。

要能够根据不同季节等温线弯曲方向的判断出海陆、月份、南北半球。

掌握夏季风与冬季风的形成、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

掌握台风、寒潮、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

掌握相应的水文现象的季节变化,例如海水温度、盐度、季风洋流等都会随季节变化;河流补给类型不同,径流季节变化也有差别;山地雪线高低及地下水水位变化与季节变化有关等。

对外力作用强弱的季节变化进行掌握。例如物理风化与不同季节的温差、降水有关;河流丰水期和枯水期的侵蚀、搬运、沉积强弱不同;泥石流滑坡多发生在多雨季节;不同季节的气压和风对风力作用的强弱有关等。

篇(3)

(一)课堂教学开始时不存在导课的环节

有很多高中地理教师认为,导课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甚至有些教师更是认为课堂开始的导课艺术实质就是在作秀而已,因此就导致了上课铃响起了之后教师就开始了自己的表演,对于学生有没有进入学习的状态完全没有进行了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课间休息的时间是很短暂的,当一节课开始的时候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上一节课的学习情境之中;有的学生则是在窃窃私语、交头接耳;有的学生在忙着寻找教材和学习用品。因此在课堂开始的一阶段时间内,学生的精神都是非常疲惫的,而且注意力也不是十分集中,很难投入到学习当中。因此,教师应该以一些精彩的导入让学生兴奋起来,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完全将注意力投入到学习当中。

(二)导课设计比较平常

在一些高中学校中,在进行地理教学过程中也是存在着导课环节的,但是经常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导课在设计过程中缺少了一定的艺术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导课方式比较单调,没有新意,形式非常呆板,而且缺乏一定的感召力,很难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语言艺术运用的程度比较低,内容也十分平淡,没有震撼力,很难让学生陷入深度的思考和探究当中。3.导入的形式看似新颖,但是过于渲染和浮夸,使导课艺术的作用并不是十分明显。学生在上课前一般都是处于冷淡的“被动接受”的心理状态,同时学生对于地理这一学科并不是十分看重,对于地理学习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从而导致了学生不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如果能够运用比较新颖和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导课,立即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让学生对新课充满好奇和求知的欲望,从而有效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导课方式

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教师对于导课的设计都有自己独具匠心之处,因此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学过程当中。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导课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以教材的内容和师生之间的感情作为依据。高中地理教学的导课方式有很多,其中最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复习导入方式

复习导入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是最为常见的,其做法就是以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作为联结点。在开课刚开始的阶段,对旧的知识进行询问和质疑,让学生对旧的知识进行回顾,在学生回顾旧知识的过程中将新的知识导入其中,让学生在回顾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对新的知识也充满了渴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提高学习的效率。

篇(4)

二、结合学生水平,制定分层教学目标

要想发挥出分层教学的作用,教师首先需要明确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之后需要达到什么水平,这是保证分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之后,要根据学生的地理水平,为每个层次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一般来说,对于学困生教师只要求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并逐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中等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还要求他们能够简单运用所学知识,逐渐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对于优等生在达到前两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之后,教师还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做出进一步的探索。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时,对于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教师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在本部分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教学案例分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水平,做出进一步的要求。对于学困生教师只要求他们根据所学知识做出大致的分析;对于中等生教师要求他们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对于优等生,教师要求他们能够进行详略得当的细致分析。教师要做到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就需要深入对教学大纲、地理教材以及新课标进行深入的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只有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才能够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做到胸有成竹。

篇(5)

地理学科的视角独特,具有丰富性与广泛性,向学生描绘的世界是完整的,包括技术、人文、社会和自然等多个方面。而高中地理课程内容标准的一个依据就是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体现出来,从而使地理教学的主题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选修与必修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两个部分,区域地理知识、人文地理知识与自然地理知识属于必修部分,而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则是由选修部分表示的。人地关系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体系的主线,其重点是人类社会需解决的问题,如粮食、环境等,使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得到全面体现。因此,人文精神约束的结果就是高中地理课程,它也是培养人文精神的素材。

(2)人文精神与地理课程目标的关系

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就是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不同层次的当代人文精神。其基础层次要求对地理基本的知识与原理初步掌握,即教育学生爱护地理环境;其发展层次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地理技能,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对解决地理问题的手段与方法加以掌握,使其个体素质提高;最后是其实现层次,要求学生有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使其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

二、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

(1)创造人文环境

创造能体现“以人为本”观念的校园人文环境,使学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领导和教师建立良好关系。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关系需要相互理解和尊重,而且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只有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而学生和教师建立关系的基础则是平等对话,使教师关怀学生与学生尊重教师都能得到体现,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也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处事。学校的代表是领导,因此应以关爱学生成长、尊重教师工作为学校管理模式的基础。另外,地理教师应将自己在人文与地理方面的知识都加以丰富,与地理学科的发展及特点相适应,满足学生逐渐增长的知识需求。同时,教师应使自身修养提高,使自己的信念与人格成为学生的良好榜样。

(2)充分利用教材和课堂

学生和教师最多交流的地方就是课堂,因此无论任何学科,其人文教育的主阵地都应该是课堂,地理也不例外。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氛围等不同方面都应体现出人文教育。首先,教师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人,要营造好的课堂氛围,使课堂人文环境和谐而平等,体现在教学语言、情感与方式多个方面。其次,教学模式应符合人文精神的发展,改变传统方式,采用探究式教学等,使学生的能动性得以展现。最后,应选择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体会到真实的人文气息。

(3)利用校外资源,组织实践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校外资源进行整合,并辅以实践教学,以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来培养人文精神,而不能采用传统、封闭、滞后的地理教学过程。平时教师应使学生与社会多接触,对地理和自然、社会的关系加以理解,自然而然地感受人文精神。例如教师可在学校组织一些环保活动,如“垃圾回收”“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用电”与“节约用水”等,使学生具备环境道德意识。另外,可与区域资源相结合在校外进行人文教育,比如西安的千万富商戴俊为解救被劫女青年而牺牲,进而体现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精神;一些老一辈如乔冠华、胡乔木等为代表所体现出的“努力奋发,爱党爱国”的精神;两万五千里,翻雪山过草地在延安会合所体现出的“艰苦奋斗,不畏苦难”的精神。这样,通过讲解不同地区所发生的事迹,进而让学生对该地区的人文精神有更深的了解,从而了解其地理环境情况,培养学生崇高的人文精神以及综合素养。

篇(6)

高中地理教学观念中环境问题的渗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相互关系。人文环境这个概念是新课改之后增加在地理教学里的新观点,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学生可以理解到人文环境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古代的水利工程是受到洪水的侵蚀,人类创造的人文环境,同时现代的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都会有人文环境的变化与之相适应,人类的生活永远脱离不了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在这个自然环境里要想可持续生活繁衍下去,为子孙后代留下资源就只能和平共处,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的环境。二是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现代社会中的环境问题已经是十分严重的,在教学观念中逐渐渗透环境教育就是想让学生明白,我们现在生活的地球已经是千疮百孔,伤痕累累,未来环境会发展成怎样无法预料,但是人类可以尽自己的能力对现在眼前的环境进行治理和保护,让这个地球不再伤病交加,保持基本的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教学资料的渗透

在现代的高中地理的参考资料中除了原本的几套基础教材之外,还有一本新增的人文和环境保护,这本新增的教材就是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中教学资料的渗透。这本教材主要是讲解环境与人类的发展关系,现在社会中主要出现的环境问题,关于主要的环境问题的应对策略和处理方法,还有国际社会上对于环境保护的相关理念和文件性知识,最后还有环境污染对人类的警示作用以及人类对于自身发展的新见解。通过这本新增加的地理参考书,学生可以很清晰的了解现代社会中所存在的环境问题,对于自己所生活的环境有了清楚得看法,加深学生对自身处境的理解,同时可以利用相关的思维引导,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针对参考书中提到的环境问题解决的途径可以力所能及的实践,增加环境保护的实践能力和人类的普遍实践能力。

3.教学方法的渗透

现代的高中地理教学都是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针对主要的问题可以有多方面的答案。在高中地理的教学方法中环境教育的渗透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实现。第一,环境问题的现状展示。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将污染环境与破坏环境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利用图片和影视等直观印象让学生看到环境问题的现状,激起学生保护环境的热情和积极性,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就要做到保护环境。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的影响

丰富了高中地理的应用领域。高中地理在新的课程改革之后,关于环境问题的增加是其中一项比较重要的部分。环境问题关注人类的社会现实环境,同时对现代的环境变化和气候变化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将环境教育的理念渗透在高中地理教学的理念之中,不仅是增加环境保护的宣传,而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将先进的环境理念应用于实践,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保护环境,将环境问题的危害逐渐降低,同时起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最重要的是环境教育对于学生对于各们各科之间的触类旁通是有很大的帮助的,环境教育是一个渗透式的学习模式,而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理解,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都会帮助学生在保护环境上有很大的突破,拓宽了环境教育的学习方式环境教育的目标是增加人们对于人类和环境相互依赖关系的知识,同时给予每个人保护和改善环境所需要的知识、价值观、态度和技能,在整个社会中创造出新的有利于环境的行为规范。关于环境教育的学习方式有很多种,高中地理教学的这一种教学方式拓宽了环境教育的学习方式。高中地理的学习方式对于环境教育学习方式的拓宽主要可以从三方面进行。一是将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到各们学科之中,透过各门学科课程化整为零地实施环境教育,这种课程模式便于将环境领域的各方面内容分门别类,使学习者在各学科的学习中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情感,针对一个环境问题可以调动各门各科之间的融会贯通,相互理解。二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环境教育让学生更能设身处地地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明白作为一个地球人应该担负起的保护地球的重任,这个方面主要是对学生心理和观念的改变与影响。三是对于一个问题可以做多方面的探讨与考虑,主要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思考。

篇(7)

所谓的教学软件其实就是指课件,是软件应用于教学领域内的独特称呼。在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软件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软件,一般都是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以及Flash等软件。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地理教学灌注了新鲜血液,它把难以用语言表达出的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但是,有时由于教师准备得不充足,或者没有完全发挥出其主导作用,导致课堂气氛虽然活跃了起来,但这些都只是表面现象,学生从中能够真正了解和接受的知识其实很少。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于课件的使用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要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来选择和制作课件,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接受和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对教学软件的具体应用

高中生处于青少年阶段,其思维正逐渐从感性思维转变为理性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课件的内容一定要进行科学选择。课件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其所具有的科学性。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固定概念和比较感性的内容是不需要使用课件的。如果是单纯的概念,只要教给学生合理的方法对其进行记忆就可以了。对于比较感性的内容,例如旅游地理这一类知识的讲解,只需很少的一部分图片便可以完成教学任务,根本没必要去制作大量的课件。课件的运用主要针对的是那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这样在课堂上可以直观地将其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只从旁引导即可。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要认真,可选择合适的时机插入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动态画面或者是图片,以便对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阐述。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播放一些音频和视频,以活跃课堂气氛。但是,在使用课件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将教学内容作为依据,在课件中体现出教学目标,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更好地感悟。例如,在对《地球宇宙环境》一课进行讲解时,如果以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即单纯地用语言叙述,那么无论教师的口才多么的出色,讲述得多么清楚,学生也很难理解。但如果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教师在讲解之前,可以将太阳系的运行画面以动态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然后教师再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就会更好地进行理解了。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学生不但能够快速地接受和理解知识,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软件的作用

(一)常用的教学软件及其使用简介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教学软件就是GoogleEarth,这款教学软件是由Google公司用于提供地图搜索服务的网络软件,它能够提供非常清晰的遥感影像,小到居民的住宅,大到整个空间都能够非常清楚地展示出来,可以让学生在封闭的校园内对宇宙进行观察,掌握全球动态。将这款软件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完成“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在安装GoogleEarth软件时,教师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自己在旁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当软件安装完成之后就可以利用它进行高效率的地理教学了。

篇(8)

二、增加读图方法和技巧

在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有了地图的参与,教师才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能力,确定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地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教给学生一些有效的读图方法或者技巧,让学生学会把地图中比较隐藏的重要因素发掘出来,为今后地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地理成绩的关键其实就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重视这个环节的教学。首先,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图习惯。俗话说,熟能生巧。学生在多次用图过程中可以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读图方法。因此,在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时,地理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地图进行学习相关知识的习惯,要让他们勤用图。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要概括某个城市的基本特征的时候,学生就要结合某个城市的地图进行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和运用。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对中国铁路的一些分布图进行有效观察,这就需要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也要对铁路沿线的一些地区或者是主要的河流和省市以及工业基地等给予有效的观察。此外,教师再配以精练的讲解,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在结合地图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时,要选准图像,使学生学会识图和用图,通过读图来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在解答“中国地形”特征的规律时,就要让学生懂得如何使用《中国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学生通过与地图知识相结合进行图像记忆,可以有效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再如,如果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知道了某个城市的位置是在北纬35度某大陆的西岸,根据这些相关的信息,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推断出它是地中海气候,这种气候的特征是冬季多雨,夏季少雨,春季景色最美,并且没有长久的冰冻,适合生长比较耐旱的、树皮很厚的常绿灌木。相关的信息使得相关的地理问题解答起来也容易很多,这样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促进他们利用地图进行解决地理知识的动力。此外,在学生对地图有了一定的掌握,并且还能有效地进行运用的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注意进行及时复习巩固,同时注意让学生在运用图导法的时候要建立起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的选择题进行迁移突破,从而化难为易,有效地推导出学习地理知识的规律与原理,促进自己学习地理知识能力的提升。

篇(9)

要更多地将素质教育中知识和个人实际结合,在教学前目标的计划中,要结合上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明确学生的个人发展状况不同,吸收能力也不相同,从实际出发,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优势,让学生能够真正热爱高中地理,从中掌握到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2.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的确,在现阶段很多的地理课老师在上课时仍然带着传统的教学理念上课,对课程的教学处在机械的状态,地理教学也只是形式过程,没有实质性的改革教学模式导致地理的尴尬局面,很多老师只是流于上课内容,无视了课后训练和加强,课堂上课中也是独立枯燥地讲述,没有让学生与其一起互动交流,这样取得的效果往往是低微的,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非常重要,要摆脱地理课程沦为鸡肋的局面,需要老师自身对这门课程采取重视的态度。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够将知识准确而生动地表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主动思考背后的意义,这才是高效教学的最好方法。每当老师上完课后,要学会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反思自己课前的准备中是否存在不足的地方,在下次上课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尊重每个学生学习的特点,进一步提升和优化课堂,让学生主动思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结合实际和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多方位教学

很多时候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摆脱机械化的教学状态,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形式,不让课堂流于形式化,不让课堂过于偏离实际轨道,而是要结合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讲述,这样能让学生更多地理解和加深印象。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个性,老师还要在上课过程中多方面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单一的教学模式,面对不同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选择性地教学,这样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一些成绩稍微落后的学生也会因为得到教师的关注而尝试进步,尝试努力,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4.教学过程合理,课前准备充分

单调,翻来覆去重复讲的教学内容无疑会让学生感到无趣、乏味,随着时间越来越长学生就会自然地对高中地理教学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效率也会大打折扣,所以,老师要制订合理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上课表现和课后训练成果,来制订符合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内容,尽可能让学生更多地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让课堂真正变得生动活泼。结合新的教学方式,不单单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还要让他们参与到其中,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课外学习情趣,树立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意识,让他们能够真正意义上学懂地理,而不是单单为了将来的高考而机械化地学习,也让他们为今后的深造提前打好个人基础素养。

篇(10)

人教版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内容为工业的区位选择,包含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变化两部分内容,涉及一个案例(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一个阅读材料(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三幅独立图像。本部分对应的课程标准为: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活动建议为: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本部分内容是在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基础上进行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相关问题分析能力。

2.授课群体及过程

授课教师为华师一附中高一地理备课组长李斌老师,授课对象为华师一附中高一年级6班(普通理科班)。教学课时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工业区位因素(结合多媒体教学)。首先在对比农业生产特点基础上,介绍什么是工业以及工业区位因素。按照学案内容,分小组阅读材料,归纳分析武钢的区位条件。然后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武钢区位图,上讲台分析武钢位于青山区的原因。第二课时: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本节内容依然以学案武钢为教学主线。首先,分析为什么武钢由原来的青山区搬迁至阳逻区。接着进行小组角色扮演,分别作为武汉市长、武钢集团执行总经理、阳逻经济开发区领导、阳逻居民,如何看待武钢在阳逻建立子公司的行为。最后,对区位因素的变化进行归纳总结。

二、研究方法

从实际出发,本研究采用具有“解释的”和“实证的”特征的质性研究。“质性研究”属于“解释主义”的范式,虽然其哲学基础不属于“实证”,但其研究形态却是标准的“实证的”,它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如深度访谈、开放式观察、实物分析等),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主要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同时,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具有探索社会现象、阐释意义、发掘整体和深层社会文化结构的作用。

1.直接访谈法

鉴于与授课教师有长达三个月的连续接触,所以,直接采用非正式的直接访谈法,在授课结束后随即进行。访谈问题主要围绕为何如此准备本节教学内容进行。另外,本部分内容有一位华中师范大学研二学生一同观摩听课,该生在2013年于华师一附中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教育实习,遂也对其进行了直接访谈,主要围绕听课后对本节人文地理教学的看法进行。

2.参与观察法

进入现场观察在质性研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可能影响到研究的成败。所谓观察,就是一边看,一边想。也就是说,观察不仅仅是一种外显行为,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在本研究中,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深入课堂,全程参与听课。为尽量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使课堂更为接近实际,事先未给学生进行任何特别说明,同时,进入教室听课时,从教室后面进入,以减少对学生的心理干扰。

三、研究结果分析

1.教师访谈

根据访谈内容,主要整理出如下信息。学生大都对人文地理不感兴趣。在进行人文地理内容教学时,需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案例教学,可提高学生兴趣以及认同感。鉴于学生缺乏对工业的直观认识,遂采用多媒体把课本第58页进行图片化处理,以钢铁工业为例向学生展示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不能为了案例教学而进行案例教学。本节内容,武钢的区位选择作为一条教学主线贯穿始终,且在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也可以作为案例继续分析。但是一定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充分提高综合分析和辩证思维能力以及课堂参与度,减轻学生的疲劳感。但需根据实际需要,结合班级具体情况开展。

2.研究生访谈

访谈对象在2013年参加教育实习时,主要是必修一自然地理内容。针对本节内容听课之后,她感叹做好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对于初入职教师而言是很难的一个坎。同时,认为要将如此困难的内容讲解有趣严谨实属不易,需要教师的信息整合、课堂调控能力,案例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离不开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3.参与型观察

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对三段材料独立阅读分析,而不以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不会因为小组讨论而存在蒙混心理。同时,教师注重引导,注重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讲解区位选择时有理有据。学生在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能力方面得到有效训练。在让学生上讲台分析为什么武钢位于青山区时,首先要求画出武汉市的盛行风向以及河流流向。在这里,体现了人文地理教学中,同样离不开对学生认识地理图像的能力的培养和分析问题的严密逻辑性。第二课时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变得十分活跃,热烈讨论。最后由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人。令人惊讶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小组内部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意见,如作为武钢集团的执行总经理小组,其中一位成员就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武钢由青山区搬迁至阳逻区,会由于一部分工人因为家庭、距离等原因不愿意跟随工厂走,另一方面也存在阳逻区这边不一定能寻找到掌握核心技术并娴熟的工人等,以致增加生产成本。面对如此临时突况,教师机智应对,先肯定武钢集团内部其实也可以有不同声音,但随即进行深入分析为什么搬迁至阳逻区利大于弊。

四、讨论与建议

1.充分运用乡土资源

生活案例教学是案例教学的一种,它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引述地理问题、印证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规律,将抽象的地理原理、过程和规律具体化,达到降低教学难度、缩短理论与实践距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本节内容直接采用武钢为教学主线,贯穿始终,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运用发展变化观点

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来源于人类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区的人文地理现象也在不断变化。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运用“历史分析教学法”实现人文地理教学的过程化。这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发展过程,探究人文地理规律,以及有利于学生对人文地理问题进行动态分析。本节内容分析武钢随着时间推移,区位因素发生变化,很好地体现了“历史分析教学法”。

篇(11)

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基础教育,学科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要不断探索教育规律,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适应地理教学的需要。

一、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创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创新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的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和美好的人生去创造。

应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确定探究课题,自主探究,自主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不论是学生探究的能力,还是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创新精神,都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逐步形成。

二、在搜集思考中求最佳

中学生已经养成一个问题连续思考并产生多种想法的好习惯。针对这一特点,教师拟定一个问题供大家讨论,集思广益,待大家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方法后,教师从中选择出共识,得出一个最佳方案,这种思考方法与学习方法的作用在于,学生讨论选择中都会提出有创见性的独特见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在热烈的讨论中迸发出创新的思想火花。这些设想与建议是地理课本中找不到的,是学生自己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创新意识思索出来的,也体现了学生集体的智慧。

三、将相关学科知识运用到地理教学中

作为自然学科,在地理学习中还要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相关学科知识并恰当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促使学生创造能力和多方面思维能力的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是对教材的补充和延伸,教师要有的放矢,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地理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打破常规求创新

现在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课堂上的知识转化成现实中的问题,以提问的方式讲授知识。这类问题的提出会使学生不拘泥于固有的思维定势,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从而摆脱了固定思路的束缚,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并有创造性地认识地理现象,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独创热情。教材中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是已知的、现成的,常常是一个答案。仅对教材中已有的标准答案进行记忆,思维会在定式化了的、封闭狭窄的、受到各种限制的单轨思路上发展而导致思维的刻板僵化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这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十分不利。教师要注意搜集克服思维定势的信息并设计独具匠心、激发学生探究心理、打破思维定势倾向的问题,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相反方向、不同途径去思索和探讨。

五、培养综合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类型,而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创新活动本身是一种探究活动,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包含着许多曲折反复的因素,因而需要有多种思维方式的参与。只有突破刻板思维的约束,综合灵活地运用多种创造性思维方法,才会有非同寻常的创造。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综合。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结合的。

为此,地理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种地理现象的分层剖析,将各个组成部分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这样既能获得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思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让学生将所学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而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它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有吸引力的大课堂。

综上所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相信,在高中地理中不断深化创新教学,一定会为学生开辟出一片创新教育天地,为21世纪培养出更多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涌2006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