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水运工程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终检验收局限大。与一般的建筑工程一样,在水运工程建设完成后,不可能通过拆卸或者解体的方式对其内部质量进行检查,因此,在项目终检验收的过程中,通常很难发现工程中存在的内部质量问题和隐蔽缺陷,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水运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质量风险和隐患,影响工程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如果仅仅依靠被动控制,对已经发生的质量事故进行处理,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可能会产生难以弥补的后果。对此,工程监理人员应该将水运工程质量控制的重点放在主动控制上,也就是以预控为主,做到“防患于未然”。在针对水运工程项目进行监理的过程中,监理人员应该从制定监理规划、编制监理细则等方面,加强对于工程建设中各种因素的分析,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超前预测,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不仅如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全过程控制,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现场管理和控制,严格监督,尽可能将质量事故消灭于萌芽之中。
2水运工程监理质量控制主动控制的强化措施
在水运工程项目的施工中,监理的质量控制,主要是监理单位组织专业的监理工程师,按照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对施工承包单位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测和检验,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和解决的过程。水运工程监理质量控制的基本流程包括:对施工质量的各项标准、参数等实际状况进行收集和整理编制相应的工程状态报告将实际状况与计划质量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如果实际状况符合计划目标,则工程质量合格,可以交付使用如果实际状况不符合计划目标,则应该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督促施工承包单位消除其中存在的差异,并再次进行检测,确认合格后,交付使用。对于主动控制的强化,应该贯穿于以上质量控制流程的整个过程,在每一个控制过程中,都必须做好投入、转换、反馈、对比、纠正等基本工作。为了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应该预先对可能出现的质量隐患进行分析和预测,并拟定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做好前期调查工作。在施工前,需要切实做好前期调查工作,对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明确。调查的范围不仅要包括地质地形、周边环境、气候条件、水文条件等各种外部环境条件,对工程设计施工方案的科学性进行分析,还要包括各种内部条件,如施工单位及人员的资质、施工设备、施工工艺等,明确那些可能影响质量目标实现的各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对有利因素进行充分利用,对不利因素进行管理和控制,充分考虑其可能对于施工质量造成的影响,做好切实的质量控制,以确保水运工程的施工质量。
(2)做好质量风险识别。结合前期调查的相关数据信息,监理人员应该结合自身的经验,将各种影响质量目标实现的潜在因素揭发出来,为质量风险的分析和管理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做好水运工程质量风险的识别工作,结合质量风险的影响,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针对不同的风险等级,制定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在质量控制过程中切实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3)制定科学管理计划。在进行水运工程质量控制的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计划,针对施工中存在的,可能造成资源浪费、质量缺陷、安全风险等的各种错误和因素,要尽可能地消除或控制,为工程的施工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以及人力、物力、财力支撑,并以此为基础,对质量控制工作进行规范和优化。在实际施工中,管理计划越明确,内容越完善,就越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系统,使得质量控制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4)明确质量控制目标。对于监理工程师而言,要想确保质量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制定合理明确的质量控制目标,并且结合实际情况,对质量控制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确保其能够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个人,做到职权与职责明确,使得全体施工人员可以通力协作,确保质量控制目标的有效实现。
(5)完善备用方案。在水运工程建设中,由于质量影响因素众多,要想完全避免质量问题时非常困难的,对此,监理工程师应该充分重视起来,制定出必要的备用方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影响质量目标的情况。当这种意外情况发生时,通过备用方案的应急处理,可以有效减少目标的偏离量,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6)确保计划松弛有度。在制定相应的施工和管理计划时,应该做到松弛有度,留出相应的余地。这样,可以有效避免那些经常发生又不可避免的干扰对于计划可能造成的影响,减少施工中出现的意外情况,使得工程监理人员在质量控制中,可以始终处于主动控制的位置。
(7)强化重点控制。对于那些关键工序和重点位置,应该设置相应的质量控制点,做好重点控制工作。对于这些质量控制点,监理人员应该充分重视起来,对可能引发质量问题的因素进行事先分析和考虑,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如对关键工序和重点位置进行旁站监理等,切实做好质量控制工作。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事前控制、事中控制还是事后控制,需要将控制的重点放在对于工程施工质量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上,包括人员、材料、设备、方法和环境等。以材料为例,不仅需要对采购到的原材料的质量进行控制,还必须对半成品和构配件的质量进行控制,以为工程的建设质量提供良好的材料支持。
2影响水运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2.1施工规模对水运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
前文已经谈到水运工程规模大、投资高,在这样的规模与投资下,如果水运工程施工企业没有进行科学的施工设计,没有制定有效的工程项目管理计划,在水运工程施工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材料浪费、施工事故等问题,从而导致水运工程的施工质量受到影响。
2.2施工条件对水运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
水运工程施工条件的复杂性与多变性,会对施工人员的状态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旦遇到台风、潮汐等自然现象,水运工程施工人员就必须停止水运工程的施工工作,并且在平时的工作中,水运工程施工人员会经常到水中作业,这对施工人员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运工程施工企业也很难对施工人员的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与控制,从而导致水运工程的施工质量很难得到全面的保障。除此之外,水运工程施工条件与施工环境的复杂性与多变性还会对未完成的水运工程产生不利的影响,进一步地影响了水运工程的施工质量。
2.3施工环节对水运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
前文已经谈到水运工程具有施工工种多这一特征,水运工程施工工种多就会使水运工程的施工环节变多,相应的施工流程、施工技术、施工管理、施工标准也会变得非常复杂。水运工程施工企业在进行水运工程施工作业时,如果没有科学的工作流程与工作规划,在施工人员的实际操作中就很容易出现工作失误,如果没有健全的监管控制体系,就会导致水运工程施工企业的管理存在漏洞,从而无法发现某些潜藏的施工错误。显而易见,这些情况的出现都会对水运工程的施工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
2.4施工人员对水运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
在水运工程施工中的主体是施工人员,如果施工人员的素质达不到水运工程施工的标准,水运工程的施工质量就很难得到有力的保障。就目前而言,我国许多水运工程施工企业还存在滥收农民工的情况,在进行人员招聘时,水运工程施工企业没有对应聘者的素质进行严格的要求,在新进施工人员入职之后,也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水运工程施工培训,导致施工人员素质较低,从而对水运工程施工质量产生了不良影响。
3保障水运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3.1施工材料
施工材料是水运工程的基础,施工材料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水运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网络上流传的“豆腐渣”工程就是因为施工材料的质量不过关,因此,水运工程施工企业应正确认识水运工程的重要性,端正工作态度,对施工材料的采购、存放、检验、使用进行严格的管理与监督,务必保证水运工程施工材料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将高质量的施工材料应用到水运工程的施工中,保障水运工程的基础质量。
3.2施工设备
施工设备是水运工程施工中的必需品,施工设备的质量不仅会对水运工程施工质量产生影响,还会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产生无法预估的影响。对此,水运工程施工企业应采购足够数量的施工设备,务必保证施工设备的先进性、耐用性,必须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施工设备进行水运工程施工。除此之外,水运工程施工企业还应设置相应的检修人员对施工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与维护,保障施工设备的质量,从而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与水运工程的施工质量。
3.3施工工艺
水运工程施工企业所使用的施工工艺决定了水运工程的施工效率与施工质量。先进的施工工艺可以提高施工效率,更可以保障水运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水运工程施工企业在设计施工工艺时,应参照国家的相关标准以及国外的成功范例、根据水运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保证施工工艺的有效性与可行性,从而保障水运工程的施工质量。
3.4施工人员
施工人员是水运工程施工中的主体,在水运工程施工中,施工管理者决定了水运工程的施工效率,基础施工人员决定了水运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水运工程施工企业应注意提升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对基础施工人员进行系统的水运工程施工培训,提高基础施工人员的工作能力,二是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道德素质培养,并以此来培养施工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1.1施工难度较大
施工难度较大是造成内河水运船闸工程建设安全隐患的客观问题。由于内河水运船闸工程的建设项目相对来说规模较小,但是与此同时存在着施工强度较大、施工组织难度高、施工技术应用复杂、施工场地面积狭小等问题,从而导致了施工安全较难得到有效保障。除此之外,施工难度较大还体现在了船闸工程建设的交叉作业面较多,这意味着其作业安全风险是很难得到有效控制的。另外,施工难度较大还体现在内河水运船闸工程建设的进行会受到环境、水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雨、水位上涨等情况的出现都会导致施工安全性的下降。
1.2责任意识不足
责任意识不足是造成内河水运船闸工程建设安全隐患的主观原因之一。在许多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都没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认识。例如许多安全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并没有很好地做到调动建设各方参与安全管理的主观积极性,这使得其他组织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境界很难得到有效的提升,并且无法使参与安全管理成为每个建设者的自觉行动。除此之外,责任意识不足同时还体现在了在工程的安全管理过程中,许多安全隐患突出问题反复出现并且始终无法得到积极的改善,对这一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是工作人员责任意识不足导致的,因此在这一情况下对于责任意识进行提升就显得极为必要了。
1.3安全生产制度不完善
在我国许多内河水运船闸工程建设过程中安全生产责任制并没有得到逐级的有效落实。即工程的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都存在较为严重的安全生产责任“踢皮球”问题,这会导致参与工程的各个部门和单位无法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责任与职责。除此之外,安全生产制度不完善还集中体现在了工程的每一管理层和管理者都无法将安全生产制度落实到实际的施工工作当中。即安全制度只能存在于纸面上而无法存在于实际工作中,没有强有力的落实手段和执行手段,都会对于内河水运船闸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来损害。
1.4管理体制不健全
管理体制带来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通常来说管理体制不健全往往会导致其安全责任制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安全目标和责任没有办法得到明确。例如在内河水运船闸工程建设过程中奖惩机制没有得到有效的建立和贯彻、安全检查制度并没有起到良好的督促作用,即检查还不够严、安全责任制不落实或落实还不到位,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内河水运船闸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就有着非常高的必要性。
2内河水运船闸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
内河水运船闸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了完善安全生产制度、进行风险评估、提升管理水平、提升责任意识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内河水运船闸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进行了分析。
2.1完善安全生产制度
完善安全生产制度是内河水运船闸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众所周知在完善安全生产制度的过程中有关单位应当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形成相应的安全管理联动机制,需要注意的是安全生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建设各方密切配合和团结协作并且及时做好工程的安全风险评估。除此之外,在完善安全生产制度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明确安全生产制度执行和落实的重点,从而能够将重大危险源监控和管理作为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并且保证项目安全风险管控工作能够有序并且有效进行,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内河水运船闸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2.2进行风险评估
进行风险评估对于内河水运船闸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通常来说在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有效的通过安全风险评估来确定该工程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安全风险评估的成果,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效明确这一工程的具体危险性。例如工作人员可以注重关注搅拌站大型储料罐安装和塔吊安拆中的起重作业,从而能够杜绝起重伤害事件的发生。除此之外,在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将不同时期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析与对比,即通过横向评估、纵向分析的有效应用来促进内河水运船闸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自身效率的不断进步。
2.3提升管理水平
提升管理水平是内河水运船闸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通常来说在提升管理水平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明确安全生产目标和主要安全设施以及安全生产费用的支付条件,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对安全生产费用进行管理,这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手段。除此之外,在提升管理水平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应当清晰安全费用组成、计量支付、使用范围和监管措施,并且通过参与专家审查会等工作来促进内河水运船闸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可靠性的持续提升。
2.4提升责任意识
提升责任意识是内河水运船闸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在工程中安全管理应当是人人参与的。例如监理单位可以通过在内部每人印发《安全管理工作手册》来将安全管理监理职责和施工现场安全监理控制要点分类、分项宣贯到每个监理人员手中,从而能够使非专职安全监理人员也能懂得如何识别施工不安全行为,最终能够促进内河水运船闸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精确性的持续进步。
1引言
近年来,我国公路水运工程建设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公路水运工程事故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究其原因,与现阶段公路水运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法制不够健全、安全管理理念落后、安全管理技术水平跟不上形势、施工人员整体素质低下有很大关系。而这其中,安全生产费用投入处于基础主导地位,作为安全生产保障性措施的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管理成为影响目前公路水运工程安全形式的主要因素。尽管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交通运输部出台了关于企业安全生产费用使用和管理的若干规定,但是还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因此,健全安全生产费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对安全生产费用投入管理的重要性以及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逐一分析。
2安全生产费用投入的重要性
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安全生产费用是指企业为辨识、分析、评估危险源并对危险源采取控制措施进而消除事故隐患,实现施工作业人员本质化安全而投入使用的费用。因而,安全费用投入在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中处于基础和主导地位。安全费用投入不足,是导致各类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从20世纪90年代统计的各国安全费用平均万人投入与职工死亡率对比表(表1)就能得出以上结论。
3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费用使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3.1安全生产费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
我国在公路水运工程施工安全生产费用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很少,交通运输部2007年1号令的《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只在第二十二条中针对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和使用有所规定。其规定为:“施工单位在工程报价中应当包含安全生产费用,一般不得低于投标价的1%,且不得作为竞争性报价。安全生产费用,应当用于施工安全防护用具及设施的采购和更新、安全施工措施的落实、安全生产条件的改善,不得挪作他用。”。但本管理办法中未对安全生产费用的管理方法做出相关规定,随后也未出台相关的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此后在2012年,财政部和安全监管总局以财企[2012]16号文印发了《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本办法第七条规定了公路水运工程安全费用提取标准为工程造价的1.5%,比交通运输部2007年1号令的规定有所提高。同时,本办法第十九条对建设工程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范围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但对于公路水运工程施工而言,财政部和安全监管总局的管理办法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差,不能满足实际管理工作的需要,而交通部至今并未出台针对本领域的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办法,这就造成了目前公路水运工程施工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基本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目前,只有江苏、浙江和福建等少数省份出台了针对本省的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办法,但是还不太成熟。因此,由交通运输部出台本行业的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2安全生产费用使用范围不明确
《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对建设工程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费用使用范围作出了以下规定:1)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施设备支出(不含“三同时”要求初期投入的安全设施),包括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系统、洞口、临边、机械设备、高处作业防护、交叉作业防护、防火、防爆、防尘、防毒、防雷、防台风、防地质灾害、地下工程有害气体监测、通风、临时安全防护等设施设备支出;2)配备、维护、保养应急救援器材、设备支出和应急演练支出;3)开展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评估、监控和整改支出;4)安全生产检查、评价(不包括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安全评价)、咨询和标准化建设支出;5)配备和更新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用品支出;6)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支出;7)安全生产适用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装备的推广应用支出;8)安全设施及特种设备检测检验支出;9)其他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但是以上规定是面对整个建筑行业的,对于公路水运工程而言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差。2013年,交通运输部工程质量监督局组织编写的《公路水运工程施工安全标准化指南》中针对《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所列的9类安全生产费用制定了安全生产费用清单。但此指南还未上升到行业标准的高度,对行业内安全费用列支范围还不能起到强制执行的作用,而且其中所列举的安全费用清单还存在诸多争议,与若干省份的相关规定存在诸多差异。因此,由交通运输部出台关于安全生产费用实施细则等强制性规定是目前1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3安全生产费用计量支付方法不健全
当前,大多数公路工程施工招标文件中只对安全生产费用计量范围进行了笼统的规定,而未在招标清单中单独计列,这就造成了安全生产费用计量范围模糊,施工单位存在扩大安全生产费用投入范围、转嫁工程实体投入为安全生产费用以及安全投入以包代管等行为。《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09年版)对安全生产费用的支付方法规定如下:“安全生产费用由监理人发出开工通知后支付总额的50%,在承包人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方案说明被监理人批复后支付总额的25%,按规范要求及监理人指示落实安全生产措施后支付剩余的25%。”以上这种将工程进度和安全生产费用支付挂钩的安全生产费用支付方式是不合理的,不能保证施工单位按阶段计取的安全生产费用全部用于安全生产投入,不符合《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中关于不得挤占、挪用安全费用的规定。交通运输部应该结合《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及公路水运工程自身特点完善安全生产费用计量支付方法,确定安全费用支付子目,同时明确安全生产费用超支和结余的处理方法,写入《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范本,统一指导全国的安全生产费用计量支付管理工作。
3.4安全费用监管不到位
《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各级财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依法对企业安全费用提取、使用和管理进行监督检查。而在实际执行过程当中,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交通行业安全监督部门很少对公路水运工程施工企业在项目上的安全生产费用投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由于我国在公路水运工程施工安全生产费用管理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管理规定方面的不统一、不健全,造成了各省招标文件和合同文件里面对安全生产费用的计量和支付方法的规定千差万别,也就造成了监督检查部门缺少相关检查依据,从而在大多数安全检查中,都对安全生产费用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避而不提。这就造成了施工单位随意扩大安全生产费用列支范围、安全生产费用票证依据造假等问题,从而严重减少了安全生产费用实际投入、降低了安全生产条件。
4结语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更关乎社会发展和稳定大局。而安全生产费用投入是决定安全生产水平的基础性和决定性因素。2006年12月财政部与国家安监总局联合下发的《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06]478号)、交通部2007年下发的《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交通部2007年第1号令)、财政部与国家安监总局联合下发的《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财企[2012]16号)仅对安全生产费用的计列与使用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具体实施细节并不明确,各省在安全生产费用管理的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与争议。虽然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市已先后制定了当地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费用管理规定,但是各省又存在着安全生产费用使用范围不统一、安全生产费用计量支付办法各异等诸多问题。因此,由交通运输部统一出台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办法和相关实施细则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作者:严默非 单位:河北省交通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一、工程概况
北疆供水工程总干渠为大(2)型II等工程,渠线全长100多km,主要有引水明渠、隧洞、渡槽、分水闸、节制退水闸、防洪工程以及伴渠公路、35KV输变电线路、通讯光缆-等组成。运行期为每年的4月至9月,主要任务是向沿线农业开发区及下游地区输送工农业用水。
二、工程特点
(一)工程地处荒漠、戈壁,环境条件恶劣
该工程深居大陆腹地,自北向南横穿荒漠、戈壁,远离人群,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冬季寒冷、夏季高温,最低气温-42.7℃,最高气温39.6℃,多年平均气温3.4℃,季风活动频繁,特别是4月至5月风速极大、风力极强,最大定时风速高达28m/s。
(二)规模大,运行管理难度大
该工程规模大、渠道长,全线采用自流输水,辖区各种水工建复杂,对供水过程的控制要求较高.从而加大了运行管理的难度。
三、组织机构
该工程于2001年建成投入运行,主要由运行管理处在上级建管局的领导下全面负责运行管理工作。通过8年的运行管理实践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科学的运行管理体系。
总干渠在运行前成立了工程运行管理处,运行初期处机关设置运管科、办公室,渠道沿线设置2个管理站、10个管理所,共配置管理人员87名。经过多年的运行管理实践与自动化系统的逐步完善,运行管理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更加科学合理,目前人员配置按照“一人多岗、一岗多能、精简高效”的原则。由2站10所缩减为2站3所,岗位定编5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占51.72%,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占63.79%,是一支结构合理、专业齐全、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四、运管体系
(一)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
ISO9000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在1994年提出并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现在该标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规范市场行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2000版IS09000核心标准之一,该标准作为通用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可适用于各类组织,不受组织类型、规模、行业范围的影响和限制。因其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先进性、广泛适用性、标准体系的严谨性和认证审核的公正性等方面满足了组织对质量管理的需要,各行业的组织能够取得IS09001:2000标准认证已成为企业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与国际市场管理接轨的重要标志。
北疆供水工程总干渠投入运行后,如何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发挥工程最大效益,是工程管理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2002年运行管理处开始推行ISO900h2000标准,并通过了北京恩格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中心的认证审核,成为全疆水利行业最早贯标的单位。运行管理处在贯标中将IS09001=2000标准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的管理理念与工程管理实际有机结合,通过对文件、记录、人力资源、基础设施、运行过程、内部审核及认证审核等的控制,大大地提高了运行管理水平,规范了质量行为,降低了运行成本,发挥了工程最大效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信息系统管理的运用
北疆供水工程非常重视工程的现代化建设和科学化管理,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信息系统的运用。建设期在渠道沿线埋设了通讯光缆,主要解决了沿线的通讯,也为运行后信息系统建立奠定了基础。
运行以来通过陆续的建设现已经建成了一套适应工程特点的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集成了计算机网络、数据中心、工程安全监测、水雨情、水质监测、闸门远程监控、无网电区电源自动供电、动力与环境远程监控、远程图像监控、办公自动化系统、会议电视系统等专业应用子系统,实现了两大功能:一是为工程运行管理提供安全、可靠、经济、科学、先进的技术手段;二是为科学、合理的输水、配水、防洪、工程的安全运行提供实时数据和专家决策支持功能。通过信息系统的运用减少了管理人员,节省了管理成本,有效地保证了工程安全输水、精确量水、实时监测和科学调度,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目标管理考核的实行
制定出目标管理,有利于科学评价和衡量管理处的管理水平和年度业绩,激励管理处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主动性、创造性,确保管理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建管局对管理处实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制,每年由建管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技术标准,制定北疆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处考核办法和标准,对考核目标、考核方法、内容、等次、标准及奖惩措施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将目标管理考核作为日常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管理处目标管理考核实行千分制,主要从供水生产、安全生产、设备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工程维修与技术改造、水费征收、内部管理、政治工作、平安单位建设和综合治理、关心职工生活等方面制定考核目标。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每年由建管局成立考核组,年内不定期的对管理处工作进行抽查,年终进行现场考核评分.考核优秀进行相应的奖励,不合格进行相应的处罚。
1南水北调西线第一期工程概况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以下简称西线工程)是从长江上游干、支流调水到黄河上游的一项跨流域的重大水利和环境保护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解决黄河水资源不足和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基础设施。实施从邻近水资源丰沛的长江上游调水到黄河上游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势在必行。
根据西线工程总体规划,选择位于四川省、青海省和甘肃省境内的雅砻江的支流达曲、泥曲,大渡河支流的杜柯河、玛柯河和克柯河的联合自流方案为南水北调西线第一期工程。工程主体由“五坝七洞一渠”组成,“五坝”指调水所建的5座引水枢纽,坝高分别为63~123m;“七洞”是指7段输水隧洞,总长度为244km;“一渠”为隧洞出口后的16km明渠。一期工程年调水量40亿m3,引水线路总长260km。
2问题的提出
西线工程属于国家基础性大型工程。投资巨大,由于工程施工期较长,调水入黄后各种效益的产生具有滞后性和因某些原因带来的不确定性,由此带来的资本运作的周期相对较长。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强化过程中,工程资本运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资金风险性。按国家地域划分,西线工程受益的西北省区,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完全依靠省区的财政力量来进行资本运作,完成西线一期工程显然是“力不从心”。如果完全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来进行工程的资金运作,在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的体制下,起码可以说不是一个日益完善的资本运作体系。
如何进行西线工程的资本运作是工程建设的关键问题。西线工程的出资人是谁?其出资形式如何实现,如何体现西线工程投资的多元化和融资方式的多样化,如何可靠、高效、安全的实现资本的运作是西线工程实现和发展的基础。
3西线工程资本运作模式选择的思考
西线工程的资本运作模式拟采用以下方式。
3.1组建国资公司
国资公司作为政府出资人代表,具有企业化和政府导向型的双重利益取向。国资公司是代表政府经营管理授权范围内国有资产的授权经营专司机构,并完全拥有管人、管事和管资产相结合的出资人权利,它们是具有一定意义的特殊企业法人。因此,国资公司既是企业,又要按照政府调控国民经济的意图对授权范围内的企业发挥出资人代表的职责。作为企业,国资公司必须以追求投资回报、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生存发展的根本,但作为政府出资人代表又必须以政府的政策意图为指向去经营和运作。
组建国资公司是明晰和确立政府国有资产所有者与资本运营机构、资本运营机构与企业的产权关系,建立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的关键环节。政府授权后的资本运营机构,与其权属企业之间是产权关系,不兼有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它与政府之间是委托关系,代表政府对权属企业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所有者职能,资本运营机构形成政府与企业之间的隔离带,使政府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从而实现政企分开,并依法承担对企业出资额的有限责任,从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职能到位。
根据西线工程的基本性质,参照国际上的成熟经验并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国资公司出资比例在60%左右,具体指标可根据工程的投资指标确定。
3.2发行市政债券或企业债券
3.2.1债券的发行所谓市政债券或企业债券,指的是各省以及省以下市政机构和企业发行的一种长期债券,发行机构在发行债券时需要指明其所确定的偿还本金和利息的固定日期。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是重要的资金筹措市场,如美国市政债券市场已经成为美国各州、县政府以及下属机构筹集公共事业所需资金的重要市场,美国市政债市场与股票市场、国债市场以及企业债市场并列为美国四大资本市场。规模庞大、功能上与股票市场互为补充的债券市场,是成熟资本市场的组成部分。债券市场介于银行存贷款和股市之间,正好能够满足投资人对特定风险收益的偏好,也方便筹资者选择不同的条件来筹措资金。债券市场的不发达,减少了投资者的投资选择,大量的资金涌向有限的股票市场,导致了市盈率畸高,资金的廉价又会造成巨额的资源闲置和浪费。如果投资人以直接融资的方式投资于市政债券等资本市场工具,其对项目的关注必然增大,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融通资金的正常有效使用,解决了投资人监督缺位问题。对政府和投资者而言,允许企业发债和允许其发股的风险度是相同的,发行条件的成熟程度也是大体一致的。认为机构或企业发债的风险较大,更容易出现偿债困难,导致更大不良后果的观点是偏颇的。投资者应当认识到,有垃圾股同样也会有垃圾债,风险是客观存在。如果要进行比较的话,投资者购买一个企业的股票比之购买其债券往往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当然,在发行市政债券时要获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税收优惠,比如免税或低税率优惠。
对于市政债券或企业债券的发行,要从筹集、使用到偿还做出严密的制度安排,保证债券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债券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主要通过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所发行债券的有关控制和管理手段来保证。由于一些市政债券可以免国家收入税,因此这部分市政债券的发行受到国家的控制。要严格规定,此类市政债券所筹资金必须并仅能够用于西线工程的公共事业,不得用于套利交易。要从国家和各级政府以法律文件的形式,对于偿债资金储备、违约赔付率、年度收入与年度偿债之间的比率等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拥有较强的制度约束和控制手段,保证市政债券或企业债券的公众信誉度。
根据西线工程的基本性质,发行市政债券或企业债券实际比例在可占工程资本的20%左右,具体指标可根据工程的投资指标确定。
3.2.2债券的偿还关于市政债券或企业债券的偿还,我们通过以下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出西线工程是完全有能力在工程运行的有效年份偿还的。:
西线工程的基本功能是将长江的水通过工程措施调到黄河流域,这是西线工程的“主产品”,而且可以说是唯一的主产品。但是,在生产这单一的主产品的过程中,由于水资源的特殊性,即它不但可以以水这种形态投入于社会之中,而且,从物理的角度来看,它本身带有巨大的动能和势能。从调水入黄的3400m处进入黄河,一直到黄河的受水区的末端400m处,存在近3000m的空间高差,按基本的势能和动能转换原理,调水40亿m3的水量就存在着近380万kW的装机容量,其发电量190亿kW·h。当然这只是理论值,其调水入黄的动能和发电指标和黄河上已建电站的数目及各省区从不同河段引水有关,根据目前的黄河电站规划成果,调水40亿m3可增发电量86亿kW·h,而这一电量是在不增加黄河已建电站机组扩机的情况下取得的。也就是说,调水入黄后,不需要任何投资,西线工程的调水即可获得这每年的额外经济效益。可以说是西线工程调水的“副产品”。而这一“副产品”却是偿还债券的基础。满足偿还债券的红利和本金的支付。
至于调水后的水费的收入同样可支付债券的偿还。
3.3商业银行贷款
西线工程还可以通过商业银行贷款进行资本的运作。其贷款比例一般可占工程资本的15%左右,具体指标可根据工程的投资指标确定。
由于从商业银行贷款,其严格的贷款条件使得工程必须从根本上采取措施,详细地把握工程的整体和局部的效益的产出,做出实际的偿还计划。这从另一方面反而促进了工程的资本金的周转,有利于和国有资产、债券之间的良性竞争与循环。
鼓励各级政府通过贴息的方式支持公益性项目建设。过去公益性项目大都由地方财政全部投资,而各地财力有限,相对建设资金的需求是杯水车薪。那些有条件转为经营性或半经营性的公益事业单位,有一定的自筹资金能力,各级政府都应鼓励它们增强自身的生存发展能力。将政府通过各种渠道下拨的建设资金,部分或全部改变为贴息资金,可以引导更多的银行信贷和其他资金,不仅有利于减轻地方财政的负担,而且还有利于这些事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4结语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通过以上的资本运作模式分析,可以看出不但能有效地支持工程的建设,而且较好的解决了国家公益性基础工程和经常盈利性工程的资金筹措问题。当然,在进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资本运作模式的过程中,许多问题还会发生,甚至个别措施还有可能与国家现行的货币政策发生冲突和矛盾,还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一一解决。在客观存在的实际资本运作中,还需要从理论上、实际操作中进行相应的政策和法律制度的建设,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以上仅是笔者的一点思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S].
由于受到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我国城乡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权重比例存在较大程度的失衡现象,特别是在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上,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饮水安全问题作为一项基本的民生问题,是政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更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农民身心健康的根本前提。饮水安全工程做不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也就难以顺利开展,我们应意识到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不是某个地区所面临的个别的、暂时性的问题,而是在全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长期性问题,这个问题的有效解决不仅有赖于饮水安全工程的投入与建设,还需要依靠一个有组织的、系统的、可持续的饮水工程运行管理模式和机制的建立。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主要内容
鉴于我国农村地区分布范围广泛,分布跨度大,地区与地区、村落与村落之间的水资源分布基本面差异性强的特点,我国整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内容:①根据当地水资源分布的基本情况,制定水质、水压标准,确定各个阶段、季度的用水量,选择合适的水源并建立相应的保护和节约用水措施;②选择适当的供水模式,针对性的设计饮水工程的流程环节和水处理工艺,以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关要求,保证农村居民的安全饮用水;③选择适当的水处理设备,以及有利于净化当地水质的助凝剂、混凝剂,在选择中要注意对工程的成本控制;④加强饮水工程的安全运行管理模式,努力完善农村地区饮水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立水厂自动化的供水系统以及对水厂水质进行实时监测的运行管理模式。
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类型和现在的状况
2.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类型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主要有以下的两种:①集中式的供水工程,这种供水工程以乡、镇以及多数的村为一个整体建设的。②分散形式的供水的工程,这种工程比较的小,只是以单户或多户为单位进行建设的
2.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发展现状
2.2.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乡镇和新农村的发展状况
乡镇和新农村一般经济发展状况都比较好,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比较高,人们对于高品质的生活质量是有追求的,对于饮水的安全问题是高度关注的,同时在乡镇和新农村,这种集中式的供水工程都有较大的规模,并且大多有十分完备的净水手段和技术,在乡镇和新农村的水大多数能够达到国家安全用水标准,而且有较为先进的饮水资源管理机制和技术。能够做到安全饮水。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小小的问题,例如说,这些净水工程企业的收益一般不是很高,他们的收益过低,导致工作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降低,对于饮水资源的管理力度也会降低,这会间接导致饮水质量的大大的降低。这些是因为乡镇和新农村缺少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
2.2.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单个村的发展状况
因为单个村的人员比较少,村里的经济收益也不是很好,这些农村一般主要使用的是井水这样的饮水资源,那些分散式的饮水安全工程的规模不是很大,同时也缺乏较为先进的净水技术,水质一般不是很高,而且饮水资源缺乏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对于饮水资源的长期发展是不利。
2.2.3总结上面两个发展现状
虽然乡镇和新农村的供水安全工程的发展趋势非常好,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管理上的问题,这些管理问题需要我们去高度关注并且解决。而分散式的供水工程的问题更加的严重,不仅仅是管理上的问题,同时也存在着技术上的缺乏。我们要不断的发展先进的净水技术,为人们提供安全的饮用水。
3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3.1没有有效的管理思想,同时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要使饮水安全工程能够长远的发展下去,对于供水工程的有效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的调查可以得出,现在的对供水工程的管理意识还是非常的薄弱,可能有的在做表面上的功夫,但是却没有具体的操作,对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置之不管。
3.2没有大力的宣传饮水安全工作,使得群众的参与度大大的降低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的提高,人们对于饮水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现在的饮水安全工程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与饮水安全宣传工作不到位有关,这使得群众的安全饮水意识以及对于饮水工程的积极关注度大大的降低。使得人们对于安全用水的认识发生了曲解,有的地方的人们认为看上去干净的水就是安全的可以饮用的水(尤其是那些老人),他们认为饮用自来水不仅要花费钱财,同时有时候会停水,还没有自己的井水好用这样会使得已经建好自来水没有人使用。
3.3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的管理机构的职权不明
由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管理机构在供水工程建设的时候没有明确它的职权,可能会导致对于供水的管理不够,这就会大大的降低饮用水的质量,同时有的地方缺少专门的管理人员,对于安全供水来说有不良的影响。
3.4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来说存在着资金的短缺问题
由于在有些农村地区他们的经济发展不是很好,建设的供水工程的效益不能正常发挥,这样就导致了供水系统不能长久运行下去,对于这些地区的人们安全饮水是非常不利的。
3.5农村安全供水工程的管理水平不高,没有健全的制度支持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供水的要求质量很高,但是安全饮用水工程是在近些年的时候才逐渐的发展起来的,因此并没有健全的制度作为支撑,同时也缺乏一些专业的人才作为管理饮用水资源的人存在,导致在供水系统发生问题的时候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对于供水系统的安全使用有不良的影响。
3.6水质方面存在着的问题
对于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的建设而言,水源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对于水源的污染是非常严重,在有些农村地区,当地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是很高,垃圾随处乱扔,导致对水源造成污染,而且这些污染是长久的,大大的降低了水源的质量,如以前的井水可以不用烧开就可以喝的,并且是甘甜无比的,但是现在的污染使得这样干净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而安全供水工程的建设要依靠的就是干净的水源地,缺少干净的水源地对于安全供水工程的建设的影响非常的大。
4关于改善水质的建议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人体内含量最多的就是水,因此如何安全用水和安全用水工程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水源,保护饮水资源对于人们来说越来越重要。而这里主要的是从三方面来讲:水源地的人、政府、供水部门。
4.1对水源地的人的要求
对于水源地的人来说主要是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可以不到处扔垃圾,这会大大的降低水源地的污染,而且在农村地区,要少用化肥,适量的使用自然肥,减少农药对于水源的污染。
4.2对于供水企业的要求
对于供水企业而言,对他们的建议主要是加强技术发展以及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这里的技术主要是指净水技术,只有好的净水技术才能够有效地提高水的质量,改善百姓用水质量,同时也要减少供水工程中对于水源的污染。
4.3对于政府的要求
对于政府而言,其本身对于水资源的保护主要起监督治理的作用,加大打击污染水资源的行为(这里主要指的是那些大型的污染企业),因为污染度高,要加大打击力度保护珍贵的水资源。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对农村水资源保护的财政投入,环保也是有需要物质支持的。
4.4总结上述三个
只有三位一体才能更好改善水资源质量,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如果缺少了这三个方面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只能做到治标而不治本,对于饮水的长久安全使用是不利的。
5案例分析
水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保障,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十一五”规划期间,在西部某地区,地处深丘区,水资源相对较丰富,某镇地方政府对水源保护方面未引起重视,将辖区内海拔较高、水质较好的某小(2)型水库承包给私人进行肥水养鱼,经过几年的养殖,将原本清澈的水库水污染成水库以外几百米都能闻到的臭水凼。“十二五”规划全面普及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该政府想在该水库下游规划建设一个农村集中供水站,取上游承包养殖水库的水,但因水源水质原因,规划不能通过,该镇政府考虑民生问题,将已承包多年的养殖合同单方中止,并支付了高额的违约金,使已污染严重的水库水还为清水,下游的村级集中供水站也顺利建成,组建了专业的供水管理机构,该供水站建成后基本能覆盖全镇80%的农村居民用水,使该镇的农村居民饮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同时也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帮助。说明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个好的解决民生问题的工程。
6结束语
随着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重视程度的提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在资金、技术等投入方面势必得到更大力度的支持。然而农村安全饮水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我们要把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作为一个整体的项目工程来考虑,要把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和建设后的运营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加强饮水工程的运行管理,为我国农村地区营造一个可持续的安全饮水环境。
作者:代思容 单位:泸州市纳溪区水务局
参考文献:
[1]王金枝.宁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绩效考核研究[D].宁夏大学,2014.
前言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广泛应用是水利工程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在水利工程越来越为经济和社会进步提供可能和发展空间的同时,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成为衡量水利工程施工企业技术能力和相应资格的关键。大体积混凝土一般是指横断面在1m2的混凝土构件,由于大体积混凝土体积庞大、施工复杂、相关影响因素多,这会导致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因温度原因而出现裂缝,进而产生对水利工程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是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从科学的角度看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产生是一种必然,同时,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又是可以控制的,这就需要发挥水利工程建设者的聪明与智慧,认识到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的因果关系,形成有效的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防范措施,确保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稳定和安全。做好对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温度控制应根据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实际,要做好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原因的梳理,寻求有效的措施预防水利工程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产生,切实提高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有力地提升水利工程的整体技术和质量。
1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产生原因
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有几种产生原因,其一,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内部的水化热累积,导致混凝土的结构物出现温度阶梯,进而引起结构内部不同部位产生温度应力差,最终导致温度裂缝的发生。其二,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对入模温度、约束条件控制不良,导致在混凝土部位出现温度控制失调,进而引发温度裂缝的发生。
2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施工方法
客观地看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需要在水利工程施工中,针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我们就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或者避免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因此,通过以下几点,分析了造成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因素,并且进行总结。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围绕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控制进行不断探索,创造各种有利的技术条件和环境,确保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有效控制。
2.1降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水泥水化热的积累
首先,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主要热量是水泥水化热而产生的。所以,在水利工程施工中选购原材料时对于混凝土来讲要选用低水化热的矿渣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其次,要针对水利工程设计和施工实际,合理有效的运用混凝土后期强度,进而达到切实降低水泥用量的效果,进而降低水泥水化热。其三,通过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的条件控制改善混凝土的性能,以选用颗粒大、优良的骨料为基础,融合添加粉煤灰和减水剂等技术,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减少水泥用量。其四,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一定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塌落度,在施工现场派专人进行对塌落度的工作的测量和监控。最后,为了有效实现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温度的控制,还可以通过循环冷却水的方法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内部进行降温处理。
2.2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混合料的入模温度
首先,在浇筑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时候,应该根据天气和气候的特点选定好施工的日期和方式,技术人员要选择合适的气温,注意在炎热的气温下不能进行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施工。在夏天的时候要在温度极低的环境下、同时采用地下水搅拌混凝土,那么对于一些骨料,包括在运输和浇筑的时候,必须对骨料采取遮阳、密闭等方法进行降温,这样作的目的是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其次,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建议适当的加入一些缓凝型减水剂,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最后,应该采用对混凝土结构通风的办法降低温度,在混凝上入模时,为了能够尽快的使模内的热量散发出去,可以加大对模内的通风。
2.3加强混凝土施工中的温度控制
首先,在混凝土浇筑后施工技术人员要做好混凝土的保养工作,在夏季的时候不要曝晒,同时还要注意保湿,在冬季的时候要对混凝土采取保温覆盖的办法,以免发生急剧的温度梯度发生。其次,在合适的时间内进行拆模,延缓降温时间和速度。其三,加强测温和温度监测与管理,实行信息化控制。最后,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对施工工序进行合理的安排,控制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均匀上升,避免温度的积累。
2.4改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约束条件
如果出现的温度应力可以得到有效释放,那么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同样会得到有效控制,可以在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运用沥青形成滑动层,释放约束应力。
3结语
综上所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控制在当前的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需要水利建设单位和科研单位的高度重视,特别在当前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今天,我们需要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控制作为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攻关的突破口,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和技术提高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温度控制,实现水利工程施工的质量提升和安全保障。实际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控制工作应该落实到水利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通过严格的技术控制和程序要求,实现对水利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温度控制,保证水利工程的工程质量和安全。
参考文献:
[1]黄典忠.浅析水利工程的质量问题及其控制措施[J].China’sForeignTrade.2011(14).
[2]于光林.浅析水利工程中混凝土裂缝成因及预防控制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33).
中图分类号:S2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农业综合开发是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活动,包括了涉及农业的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其中,防洪、除涝、节水灌溉、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基础性工作。泵站是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就目前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现状来说,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是重要的内容,而中小型泵站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农田水利工程中小型泵站的建设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为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满足农业生产灌溉除涝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对生态环境以及其它自然环境起到了改善作用,且投资小,见效快,使用方便,发展至今,对我国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我国农田水利工程中小型泵站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泵站的管理与维护保养不够重视,运行多年的泵站往往存在运行效率低、能源单耗高的问题,甚至一些投入运行时间并不是很长的泵站也存在着这些问题,突显出泵站在运行管理以及维护方面的弊病。基于此,对农田水利工程中小型泵站的运行管理以及维护问题进行必要的研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与维护办法,提高泵站的运行效率,是确保我国农田水利工程泵站发挥应有作用的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
1.农田水利中小型泵站运行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建国起便对农业十分重视,为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我国实行了一系列的鼓励农业快速发展的政策,包括大兴水利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工程中小型泵站的建设便是从此时大规模开始的。中小型泵站的建设对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满足了我国农业生产中灌溉排涝的需求。但由于建设初期技术水平的不足,以及要求与标准的落后,使用至今,很多泵站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灌排需求,特别是对灌溉上的高要求,这一方面是发展的变化所致,另一方面的原因也是泵站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缺乏维修保养,导致的运行效率低,能耗大,灌溉能力减弱所致。而一些新建的农田水利泵站由于缺乏完整的规章制度在管理及维修保养上,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我国农田水利中小型泵站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1 泵站设计不规范,标准落后
我国从上世纪60-70年代开始大规模建设农田水利工程中小型泵站,受当时设计水平以及技术条件的限制,设计不规范、配套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虽然在一些新建的泵站中也存在这一问题,但属少见),往往是由人为认识不足或疏忽导致。因此,这一问题更多的是历史问题。我国中小型泵站设计不规范,运行可靠性差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泵站在功能性的设计上较差,也不全面,使得泵站的排灌功能未能充分有效的发挥;泵站的防洪标准设计偏低,很多泵站的防洪标准为5-10年一遇,无法应对如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泵站机泵在设计上采用小流量、多台数的方式,对于管理与维护来说,增加了难度且存在着能源单耗高,经济性效益低的问题。
1.2 泵站管理水平较低,重建设而轻管理
就我国目前农田水利中小型泵站的管理来说,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在泵站建设阶段往往能够确保投入,具有较高的重视度,但对于建成后使用过程中的管理与维护,却往往不够重视。究其原因,一是泵站的运行管理与维护难度相对于泵站的建设要大,且是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与精力;二是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水平较低,随意性较大,没有建立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由此,造成泵站的经营效率差且管理混乱的现象。
1.3 泵站设备陈旧,更新换代慢且技术水平不足
我国相当一部分泵站的使用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年限,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泵站来说,使用至今都已经超过了30多年,设备的陈旧老化,使得泵站普遍存在着运行效率低且能耗较高的问题,即使在使用过程中有过部分更换,但泵站的更新换代速度远远跟不上需求的增加,且由于技术水平的不足,泵站在维护与更新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泵站达不到良好的经济运行的目的。
2 农田水利中小型泵站运行管理问题的相关对策
我国农田水利中小型泵站运行管理所存在的问题,一部分是属于历史问题,一部分是现实问题,但归根结底来说,还是认识问题,是人的问题。针对问题的成因,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可以很好的提高我国农田水利中小型泵站的运行效率。
2.1 强化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就管理问题而言,管理意识的强化是最重要的,不能从思想上重视管理的重要性,就不能在行为上以及工作中体现出管理的作用。对于我国农田水利中小型泵站的运行管理来说,很多问题都是管理意识薄弱,管理随意性大,甚至没有管理导致的。因此,要强化泵站管理 人员的管理意识,开展多种宣传活动提高对于泵站运行管理的重视,要从根本上,从思想上解决“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
在强化管理意识的基础上,要着力提高泵站的管理水平,要从制度上形成完善的管理流程,建立健全泵站的的管理机制,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要用制度约束人的行为,摒弃以人管人的管理模式,让管理规章制度成为泵站运行管理的无形之手。
2.2 加强日常维护保养,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对于农田水利中小型泵站的运行管理来说,日常维护保养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加强泵站日常维护保养,要本着养重于修的原则,将日常维护保养工作落实到位,才能减少设备维修,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使用效率的目的。泵站的日常维护保养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细致开展的工作,要提高对日常保养的重视程度,才能有效的落实到位,具体来说,要保持机房的清洁无尘;要定期检查电气设备的运行状况,对机泵的运转部件定期保养加油、止水密封,要确保电气设备动作正常,无漏电、短路现象,接地可靠;日常维护保养记录要详细,要做到每周一小查,每月一大查,要每查有记录,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设备维修要及时,要彻底,做到不留隐患。
泵站的日常管理维护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关键。要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开展岗位练兵,多层次、多渠道组织泵站全体人员尤其是一线操作人员进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专业方面,要大力开展电工基础知识讲座,加强泵站运行工与维修工的机械基础业务知识和安全知识培训,提高泵站管护队伍的专业素养。
2.3 大力推进泵站的现代化、信息化进程
中图分类号:U612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水运工程建设也得到较快发展。在水运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质量对工程整体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为避免出现安全事故,需要加强混凝土质量控制,提高工程施工水平。
二.水运工程施工混凝土的质量影响因素及基本控制措施混凝土是指将水泥、砂石骨料、水、掺合料和外加剂等原材料按一定比例拌制成混合物,经凝固硬化而黏结、养护成为具有一定强度的实体。原材料是组成混凝土的根本,原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混凝土质量的好坏。因此要选择优质原材料,在满足国家标准要求的情况下,还要满足水运工程的标准。1.水泥。水工建筑物在不同的环境下对水泥的品种质量有不同的要求。大体积混凝土常用中低热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环境水对混凝土有侵蚀时,应根据侵蚀类型及程度采用高抗硫酸盐水泥、中抗硫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掺30%以上的I 或Ⅱ粉煤灰。水泥细度对水泥的水化速度、水泥的需水量、放热速度以及强度都有较大影响,水泥颗粒愈细,水化反映越快而且充分,水泥早期强度也越高,但是水泥颗粒越细,其发热量也越大,而且放热速度快,体积收缩率大。水泥细度还会影响混凝土的抗冻性、抗裂性。另外,减少水泥熟料中铝酸三钙(C3A)含量,可提高混凝土的抗裂和抗耐磨性能。
2.砂。砂的细度模量、空隙率以及杂质含量将会对混凝土的质量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砂越细,所需水泥浆量也就越大;空隙越大,不仅所需水泥浆量越大,而且会对混凝土的强度以及耐久性造成影响;杂质含量具有侵蚀效果,将会对混凝土的强度、抗渗性以及抗冻性造成不利的影响。通常情况下,要求砂满足以下标准:(1)中、粗砂,且细度模量在2.5-3.5之间;(2)孔隙率≤40%;(3)杂质含量≤5%(300号以上混凝土,则≤3%)。砂中泥土类杂质含量较多情况下,可采用清水清洗的方法;有机物类杂质含量较多情况下,最好采用先石灰水清洗后清水清洗的方法。实际施工环节,施工单位还应该重视砂石厂家的选择问题,从而保证砂石的质量。
3. 石子的级配和最大粒径对混凝土质量影响较大。级配越好,其空隙率及总表面积越小,不仅能节约水泥用量,而且混凝土的和易性、密实性和强度也越高;石子粒径太大,增大水泥用量,导致混凝土收缩量加大,产生收缩裂缝。 4.拌合用水的质量和种类也将影响混凝的质量,因为它和水泥能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生成硬质胶凝状的物质。 5.外加剂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减水剂、加气剂可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抗渗性,减少拌合用水量,促、缓凝剂可加快和减缓混凝土的凝结时间,方便施工。
6.搅拌、浇筑、养护对水工混凝土质量的影响。除原材料的质量与配合比对水工混凝土的质量影响因素外,水工混凝土的搅拌、浇筑、养护也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因素,具体表现为: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对水灰比控制不严,任意增加用水量;骨料称量不准,搅拌时颠倒上料顺序,搅拌时间过长,混凝土拌和不均匀等;浇筑时对混凝土振捣不密实,发生离析泌水现象,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造成混凝土强度不够;养护时没有按规范要求的养护方法、养护时间对浇筑完成的混凝土进行及时妥善的养护,以致造成混凝土的质量低落。另外混凝土拌和用水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凝结时间、强度、耐久性的影响等方面。拌和水中如果含有氯离子或二氧化碳,会造成建筑物强度和耐久性降低,危及混凝土结构安全,使建筑物使用寿命缩短甚至毁坏。
三.水运工程施工混凝土质量防控措施
1.原材料质量控制 (1)为了充分发挥水泥的特点,改善混凝土的质量和施工条件,在配置混凝土时应根据工程性质和施工需要选择不同品种和标号的水泥,水泥主要性能、品质、强度、技术要求和使用范围选择标准严格按照建筑施工手册技术标准实施,水泥出厂超过3个月以上时,应经过鉴定试验后按试验得出的强度使用,受潮或过期水泥应尽量避免用于高标号混凝土和重要结构部位中。 (2)砂的质量需符合细度模量、空隙率和有害杂质最大含量3方面的要求。一般要求细度模量以2.5—3.5之间的中、粗砂为最合适,空隙率不宜超过40%,砂中泥土物质的含量在一般混凝土中不大于5%,300号以上的混凝土中不大于3%。当砂中泥土杂物较多时,可用清水冲洗;有机物质含量较多时,宜先用石灰水冲洗,再用清水冲洗,以改善砂的质量。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到生产规模大、设备好的厂家去购买砂石,以确保砂石质量。 (3)一般要求石子的空隙率应不大于45%,为获得理想的级配,最好先将石子按颗粒大小适当分成几段,在拌制混凝土时,再按适当的比例掺用。石子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钢筋最小净距的3/4,不超过构件断面最小边长的1/4及板厚的1/2,且在任何情况下不大于150mm;人工拌制的混凝土,最大粒径以不超过80mm为宜;石子中的有害杂质先用水冲洗清除,使泥土杂物、有机物质等含量不超过施工验收规范中的规定值。
(4)粗骨料对混凝土强度也有一定影响,当石质强度相等时,碎石表面比卵石表面粗糙,它与水泥砂浆的粘结性比卵石强,当水灰比相等或配合比相同时,两种材料配制的混凝土,碎石的混凝土强度比卵石强。因此我们一般对混凝土的粗骨料控制在3.2cm左右,细骨料品种对混凝土强度影响程度比粗骨料小,砂的质量对混凝土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砂石质量必须符合混凝土各标号用砂石质量标准的要求。由于施工现场砂石质量变化相对较大,因此现场施工人员必须保证砂石的质量要求,并根据现场砂含水率及时调整水灰比,以保证混凝土配合比,不能把实验配比与施工配比混为一谈。混凝土强度只有在温度、湿度条件下才能保证正常发展,应按施工规范的规定予以养护、气温高低对混凝土强度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2.配合比 水灰比过大,混凝土将会出现粘聚性差、保水性差、密实性差以及强度低等问题;水灰比过小,混凝土将会出现流动性差以及结构内部松散、表面蜂窝等问题。砂率过大,将会造成混凝土流动性差;砂率过小,将会影响混凝土的粘聚性以及保水性,进而出现粗骨料离析以及水泥浆流失等质量问题。
混凝土实际施工要求混凝土必须具备良好的施工工作性,即用水量大、水灰比高,因而导致混凝土的孔隙率很高。要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就必须降低孔隙率,即减小用水量和水灰比。混凝土水灰比在0.38以下时,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密实性。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首先应从选择最佳配合比入手,并应尽量降低水灰比。但降低水灰比,会导致和易性差,为此常采用减水剂。特别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高效减水剂。采用高效减水剂可以有效的吸附于水泥颗粒表面,减少多余电荷,使水泥颗粒与水拌和后絮状结构分解对于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强度具有明显的效果。掺入高效活性矿物掺料,混凝土的工作性、抗冻、抗渗、耐久性都有显著改善。 配合比的控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施工过程中,应及时、准确地测定砂、石骨料中的实际含水率,然后计算出施工配合比,并制作试件予以检验,检验内容包括和易性、坍落度以及强度等;(2)为保证混凝土配合比的合理性,要保证材料用量的准确性,水泥及干燥的外加剂、砂石、水及外加剂溶液各自的偏差控制标准分别是±2%、±3%、±2%。
3. 混凝土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1)搅拌。混凝土拌合物应搅拌均匀,连续搅拌的最短时间应按搅拌设备出厂说明书的规定并经试验确定。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和含气量,应在搅拌地点和浇筑地点分别取样检测,每一工作班应对坍落度至少检查2次,含气量至少检查1次。 (2)运输。根据运输机械设备技术要求选择相应的运输机械;运输时间越短越好,应控制其稠度和坍落度,以保证其具有良好的和易性;施工场地的运输道路应尽量平坦,避免产生分层离析。混凝土拌合物运送至浇筑地点如出现离析、分层或稠度不满足要求等现象,应对混凝土拌合物进行二次搅拌。二次搅拌时不得任意加水。稠度不足时可同时加入水和胶凝材料,保持其水胶比不变。采用泵送混凝土时,供应的混凝土量应能保证混凝土泵的连续工作。如因故间歇,间歇时间不应超过45min。
(3)为确保结构整体性,浇筑应连续进行;浇筑应分层进行,分层浇筑量应控制在混凝土初凝前能完成浇筑的数量为准;浇筑应在初凝前完成;浇筑前混凝土的坍落度应符合相应的要求,混凝土初凝之后,终凝之前应防止振动。混凝土要连续浇筑,不能长时间中断,中断时间不允许超过有关规定。为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混凝土必须在5小时内浇筑完毕(从发车时起),为防止混凝土浇筑出现冷缝(冷缝:指上下两层混凝土的浇筑时间间隔超过初凝时间而形成的施工质量缝),两次混凝土浇筑时间不超过1.5小时,交接处用振捣棒不间断的搅动。浇筑过程中,振捣持续时间应使混凝土表面产生浮浆,无气泡,不下沉为止。振捣器插点呈梅花形均匀排列,采用行列式的次序移动,移动位置的距离应不大于40cm。保证不漏振,不过振,避免出现混凝土蜂窝等严重质量问题。
(4)混凝土养护用水应与拌和用水相同,浇水次数,应根据温度及水的蒸况,使混凝土始终处于湿润状态,养护时间对普通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对掺用缓凝剂或有抗渗性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
四.结束语
水运工程中,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因素较多,水泥、砂、石子的级配和最大粒径、拌合用水的质量和种类等都造成影响。为提高工程质量,要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合理调配级配比,加强过程控制,提高施工水平。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288-03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关于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研究现状
1.1.1 国外研究进展
世界各国在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后评价方面所进行的研究总体上比较晚,近年来,随着各种新兴学科的兴起,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西方国家在原来经济评价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种社会学家参与分析的项目评价,将社会学、经济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综合运用于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评价过程中。例如,STUDIO FROSIO(2000年)出版的刊物《ENERGIE》一书,书中对小型水电站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研究;Mr.Vincent ROQUET(2006年)在对大坝工程及其配套工程进行后评价时,引入了补偿的政策机制。
美国在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后评价方面起步较早,前苏联、德国、英国、日本、印度等国家随后也开展了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后评价活动。这种后评价活动综合考虑了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社会和经济两方面的效益,并重视环境影响评价。
国外在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后评价过程中所取得了成功,政府的积极参与是首要因素。政府的积极参与是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后评价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有公益性,属于公共物品,其主要功能是为社会提供服务。政府作为公共物品的主要提供者,一方面要保证其质量与功能效果;另一方面,政府对水运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该起到规划、评价、监督等作用。在国外,大多数的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关的评价过程中,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保证了评价的公正、顺利。
1.1.2 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开展得较晚,20世纪80年代,水运项目评价工作的制定、颁布和实施与整个国家的后评价步伐是一致的。1983年交通部制定并了《水运投资效益计算的试行办法》,经过实践,于1988年对试行办法进行了修改,了《水运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办法》,使得水运建设项目评价工作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关于水运建设项目后评价的规范、办法相继出台。1996年交通部水利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水运建设项目评价手册》,为水运建设项目后评价提供了一套规范,推动水运项目后评价工作的开展。
根据查阅的资料,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对于水运建设项目的评价多数是建设前的可行性研究,对项目后评价的研究较少。
目前我国水运建设项目后评价存在这些问题:评价内容单一、重点不突出、评价深度不够、后评价方法的研究不够透彻、后评价反馈机制不健全。
总体上来讲,我国对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后评价的不多,经验不足。船闸建设项目的后评价目前尚处于探讨阶段,没有现成的工作方法可以借鉴,国内外也没有统一的后评价方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纵观国内外文献资料,对于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研究不多,经验尚缺。船闸是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水运基础设施。目前国外没有专门针对船闸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研究,而国内在此领域研究的学者也不多,目前只有章恒全、许长新(2003年)蚌埠闸扩建工程项目后评价;吴凤平(2007年)京杭运河谏壁二线船闸项目绩效评价及(2009年)世界银行贷款第二个内河航运项目(江苏段五座船闸)绩效评价。
本论文以船闸为研究对象,试图寻求船闸建设与运行的发展规律,在深入研究和充分探讨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适合于船闸建设项目的后评价的指标体系,这也是本论文研究的价值所在。
我认为在作船闸建设项目后评价时,应该吃透选题,根据这个选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来构建指标体系才能达到正确评价的目的。普遍性就是船闸作为建设项目、水运建设项目,在进行后评价时,指标的选取应该围绕评价目标,确定相互影响和相互关联且能反映方案优劣的各项指标;特殊性,要求对船闸进行后评价时,要考虑到船闸建设项目是一个综合性工程,除了发展航运外,还兼有发电、水利灌溉、排涝、城市用水、水产养殖、旅游等功能,指标的选择要兼顾经济、技术、社会和环境等方面。
2 船闸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船闸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准则
船闸都具有通航、防洪、发电、供水、灌溉、除涝、水土保持、旅游等多项功能,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其它项目无法比拟的社会性。本研究中评价准则借鉴2008年7月1日起施行的《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中的相关性、效率、效果、影响和可持续性准则。这五个准则评价了项目立项、项目施工过程、项目运营阶段各个环节的工作,具有全面性。根据这五个准则,本文开发了子准则。
(1)相关性。相关性是指项目与国际、国家和地方发展政策的相符程度,包括“前相关”和“后相关”,即项目设计之时的相关性和进行后评价时的相关性。在项目批准之时必须与国际、国家、地方的优先发展重点相关,所以“前相关”基本能够满足。而评价“后相关”则可以检查项目实施完成以后是否仍然针对当地的实际需求,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这对于后评价更有意义,同时也可以避免因只评价“前相关”导致的相关性准则评价过高的情况。故将相关性准则细分为前相关和后相关两个子准则。
(2)效率。效率是指项目的实际产出与预计产出的相符程度。效率评价的内容包括项目实施的时间效率、产出效率即在使用既定资源下的产出情况和资金效率。
项目实施的时间效率考察项目是否按计划的时间开工、是否在计划实施周期内完工。在使用既定资源下的产出情况是指项目是否实现了所有的预计产出,它衡量资源使用的有效性。资金效率是指资金使用和管理的效率,其中项目经济内部收益率是指项目周期内经济净现值累计等于零的折现率,是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贡献的相对指标。一般来说,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都会对项目经济内部收益率进行测算,以便判断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并且会对项目完工后的经济内部收益率进行测算,以便判断项目是否仍然具有经济价值。故将效率准则细分为时间效率、产出效率、资金效率三个子准则。
(3)效果。效果是指项目的实现程度以及实际产生的效果和相关目标群体的获益。效果从基础设施改善程度和受益群体的瞄准度两方面进行评价。对于船闸建设项目,基础设施的改善程度可以从航道基础设施等级、大型船舶航行能力、船闸通过能力等方面进行测度。项目瞄准度是指考察项目成果是否真正地被目标群体享有。也就是说,项目效果的评价不仅取决于项目实现预期目标的程度,也要考察其成果(一般表现为项目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使目标人群受益。故将效果准则细分为基础设施改善程度和受益群体的瞄准度两个子准则。
(4)影响。影响是指项目产生的长期作用,包括其对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作用。社会影响指项目对扶贫、减灾、人口就业的影响;经济影响侧重于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考虑项目对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环境影响是指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和运营阶段对所在地区或相关地区的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故将影响准则细分为社会影响、经济影响、环境影响三个子准则。
(5)可持续性。可持续性是指项目实施完工后,其独立运行的能力和产生效益的持续性。它通过考察保障项目持续运行并发挥成效的各方面因素进行评价,这些因素包括与项目实施有关的政策制度、项目维护和利用、运营管理机构、人力资源及项目建设资金的可持续性。故将可持续性准则细分为政策制度的可持续性、船闸基础设施利用的可持续性、运营管理机构的可持续性、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建设资金的可持续性五个子准则。
2.2 船闸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的初选
船闸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四层,第一层为目标层,即船闸建设项目后评价;第二层为准则层,即相关性、效率、效果、影响和可持续性准则;基于系统理论、反馈控制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根据相关性、效率、效果、影响和可持续性准则,设计了第三层子准则层,十五个子准则为:(1)相关性:前相关、后相关。(2)效率:时间效率、产出效率、资金效率。(3)效果:基础设施改善程度、受益群体的瞄准度。(4)影响:社会影响、经济影响、环境影响。(5)可持续性:政策制度的可持续性、船闸基础设施利用的可持续性、运营管理机构的可持续性、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建设资金的可持续性。
第四层为指标层,根据文献调查法和频度统计法初步拟定船闸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阐述如下:
(1)相关性。
①项目立项的依据,用来衡量前相关;②项目运营过程解决的实际问题,用的来衡量后相关。
(2)效率。
①项目进度和及时性,通过计划开工时间与实际开工时间、计划完工时间与实际完工时间的比较来衡量时间效率;②土建工程、机电设备、船闸信息化是船闸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三个子项目,因此选择土建工程完成任务量、机电设备安装情况、船闸信息化程度实现情况,来衡量项目的产出效率;③项目操作规范性、工程质量合格率、工程质量优良品率、工程技术指标达标率,反映工程质量的优劣,用来衡量项目产出效率;④资金管理的规范性、资金使用的有效性、资金筹措能力、配套项目资金比重、项目经济内部收益率的实现情况,是反映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指标,用来衡量项目资金效率。
(3)效果。
①航道基础设施的改善情况可以通过航道基础设施等级的变化、大型船舶航行能力的变化、船闸通过能力的变化、船舶平均吨位提高比例、航运事故降低比率、航运周转次数增加比例来体现;②项目的实际受益群体与计划受益群体的相符程度的比较,来衡量项目受益群体的瞄准度。
(4)影响。
①船闸建设项目对地区做出的扶贫贡献、减灾贡献、就业贡献、社会安定贡献,可以用来衡量项目对社会产生的影响;②船闸建设项目对沿线地方经济发展竞争力做出的贡献可以用来衡量项目对经济产生的影响;③船闸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保护、建成后对沿线环境的改善、对船闸管理所环境的改善,反映了船闸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5)可持续性。
①船闸建设项目的可持续性要考虑政策制度的可持续性,与项目实施有关的政策满足项目持续运行的程度、与项目实施有关的制度满足项目持续运行的程度反映了政策制度的可持续性;②船闸基础设施的维护状况和利用状况、对综合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对减少运输能耗的贡献及货运量预测值,是船闸建设项目可持续性运营的体现;③项目的管理机构设置的健全程度、项目运行的制度健全程度,是项目运营管理机构可持续性的表现;④项目人力资源的配备情况、项目人力资源的培训情况,是项目人力资源可持续性的体现;⑤项目建设资金分年度到位情况、项目经费满足项目持续运行的程度、借款还款情况,是项目建设资金可持续性的体现。
2.3 船闸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的精选
初步确定的指标层,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1)包含的指标比较多。初步建立指标体系时,往往认为指标个数越多代表指标体系的越完备,从而不断提出新指标,使指标增多,但很多指标信息重复,有些存在操作性较差、相互之间缺乏独立性、重要的指标得不到突出的特点;(2)选择指标存在很大的主观臆断性,往往依靠自身或部分专家的经验选择指标,未能采用科学有效的指标精选方法。
2.4 船闸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通过以上研究,一个完整的船闸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应该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及指标层,如表1。
3 结论与展望
3.1 主要结论
(1)本文通过对船闸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研究,得出从相关性、效率、效果、影响和可持续性五个方面考察船闸建设项目,为船闸建设项目决策者研究未来船闸建设以及对未来船闸建设项目的项目管理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2)32个指标是对基础设施改善程度、受益群体的瞄准度、时间效率、产出效率、资金效率等15个子准则的进一步分解,所构建的船闸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既考察到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普遍性又兼顾船闸建设项目自身的特殊性,为船闸建设项目的评价活动做了贡献。
3.2 展望
本文存在的不足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简化到32个指标,但在实际操作中,应简化指标,以达到更简洁、更实用。
(2)采用这一指标体系可以运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对运营的船闸建设项目进行评价,以检验指标体系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STUDIO FROSIO.ENERGIE[M].ITALY:STUDIO FROSIO,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