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正高医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选择2011年8月—2013年8月本院接诊的167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整个研究均在患儿家属的知情同意下进行,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随机分为益生菌组和对照组。益生菌组87例患儿,日龄为5~10d,平均日龄为(7±2.6)d。对照组80例患儿,日龄为4~11d,平均日龄为(7.5±2.3)d。2组患儿的日龄、性别、体质量及其他各种临床特征状如溶血、感染性疾病、肺炎、贫血等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临床上常用的蓝光疗法,并要求采取一些对新生儿的眼睛以及生殖系统等保护的措施,如使用尿布遮盖等,避免在治疗过程中这些部位长期接受光刺激。治疗过程中应采取环光治疗方式,每2h让患儿适当调整1次,每天根据新生儿黄疸情况保证8h的蓝光治疗,同时保证新生儿体内的酸碱度以及其他的生化指标在正常范围之内,保证患儿的体内能量的供应。益生菌组采取口服双歧杆菌三联合菌胶囊(国药准字S19993065,晋城海斯制药有限公司,210mg/粒)1粒/次,2~3次/d,服用半月。
1.3观察指标
治疗前采集新生儿静脉血,测血清总胆红素的含量。治疗期间每隔2d测量1次血清总胆红素含量,直至半个月后,记录其恢复至正常所需的时间,并且分别统计益生菌组及对照组新生儿患儿痊愈、治疗有效、无效的例数,最后计算总有效治愈率。痊愈:15d后患儿黄疸症状完全消退,血清总胆红素正常;有效:在治疗15d黄疸症状已经明显消退,血清总胆红素值虽有所下降但未恢复至正常:无效:15d黄疸症状没有消退,而且血清总胆红素比原来没有下降,或者有所增加[4]。观察免疫学指标:抽取静脉血3mL,取2支EP管,平均分装,一支添加抗凝剂,另一支使其自然凝固,最后运用流式细胞技术以及单向免疫扩散法分别定量测量新生儿血中T细胞亚群数目以及IgM抗体含量。
2结果
2.12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的含量及恢复至正常水平所需时间的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的血清总胆红素含量无显著差异(t=0.1117,P>0.05);治疗后2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降低,且益生菌组血清中总胆红素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t=7.8329,P<0.05)。益生菌组血清胆红素下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u=-5.0396,P<0.05)。
2.22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比较益生菌组治疗有效率为91.9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5401,P<0.05)。
2.32组患儿治疗前后免疫学指标分析检测治疗前后2组患儿外周血液中CD4+、CD8+、CD4+/CD8+及IgM水平,益生菌组IgM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t=13.2036,P<0.05),CD4+/CD8+亦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895,P<0.05)。
2高校思政课提高语言艺术性的措施
第一,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语言艺术需要多一点文学色彩。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不应当是一板一眼的,同样能够富有激情。例如在讲解哲学原理的主客体统一这一问题中,就能够引用坡琴诗来说明在演奏优美音乐的过程当中,不仅仅需要琴这一客体,同时需要人这一主体的动作,只有两者实现相辅相成,才可以演奏出优美动听的音乐。通过加入文学元素,同泛泛而谈比较而言,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思政课理论的意境以及学生想象力。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强调教学语言的文学色彩需要适可而止,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语言美学意味并营造教学氛围。
第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语言艺术需要多一点人情味色彩。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往往给学生以枯燥空泛以及说教的感觉,因此对于思政课的教师而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走进学生心里而让学生高度认同并加以接受。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师形象环节,思政课的教师要避免沦为僵化道德标本,其身上需要体现出人性的丰富内涵,兼具厚重的德性以及丰富的人性,这样的思政课教师才更加具有魅力以及说服力。此外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需要尽量将宏观东西微观化,并将空洞东西生活化,从而让思政课教学回归生活。最后是在教学语言方面,高校思政课的对象是人格意识较为独立的大学生,因此教师在表述的过程当中需要提高教学语言的人情味色彩,要展现出平等包容的心态以及人性关怀态度。
长期以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只注重从知、情、意、行四方面人手,力图使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上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培养正确的品德行为。一堂课的教学都是从外到内,自上而下地灌输.教师成为“知识的搬运工”。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发生严重脱节.导致课程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需要而变得抽象、空洞和苍白无力,从而使学生感到厌倦,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造就出来的学生往往是在课堂上和生活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因此,让思想政治课回归生活是使课堂唤发生命力的首要前提。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课标》明确提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可见,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是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这一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为基础设置三个课程模块,并与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为主导的生活和哲学并列,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设计为四大模块。这反映了新课程整体改革的理念、设计和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独特性质和内在价值,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也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走向生活化奠定了基石、指明了方向。那么,怎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落实“生活化”的理念,以满足学生对生活的关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政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
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涵义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政治课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把生活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生活化。体现“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的社会问题,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
(一)课前准备生活化
1.教师:立足生活,改造教材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政治书本知识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中的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用以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政治学科知识的联系.瞄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以此来诱发学生已有的真切体验,感受其境。但由于教材中呈现的案例有的与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原有知识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在高二《文化生活》模块的学习中,笔者大量地加入了本土的“宁村抬佛”汤和文化、“张璁文化”、“永昌堡抗倭精神”、“温州鼓词”等内容,与课本的相关内容有机整合。
2.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如果教学中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就无法建构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要有目的地收集相关资料,体验生活,积累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在教《经济生活》模块“股票、债券、保险”一框内容的前两天给学生布置任务:到本区的证券交易所、银行、保险公司收集有关资料;丰富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通过观察与采访,学生体会到了这些投资品种的特点,同时也初步感受到金融市场的风险。上课时,学生带着课前收集的资料,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活味浓、趣味性强。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根据多年来政治学科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三环节教学模式”。
1.激活生活经验,置疑导入
教师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由于学生只能找到一些简单的办法,不能将问题彻底解决,从而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状态。例如:在学习高二年级《生活与哲学》模块“意识的作用”一节时.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物质要决定意识。那么大家思考我们学校现在正在建造的校友楼,在建造前要先有图纸,然后根据图纸去建造,那是否意味着先有意识后有物质呢,在造楼的过程中,图纸(意识)究竟起什么作用呢?教师顺势提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意识的作用”。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的思维泛起涟漪,从而拉开了教学的帷幕。
2.创设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置疑导入使学生感受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紧迫感。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感受知识的本来面目.最终达到既学习新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知识的具体特点和实际的教学条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生活情境作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平台。
第一,创设直观化的生活情境。教师利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提出问题——合作探究——交流结论——体验成功,学习终身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方法。在学习《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课前调查龙湾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主要包括皮革、不锈钢、电器等发展状况。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写出调查报告。在课堂上我向学生展示一些直观的材料,通过提出问题、合作交流使他们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合作的快乐。第二、创设体验性的生活情境。教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现场体验.有话可说.有情可感,深刻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小记者”走出课堂,采访龙湾区相关企业、领导干部和村民,调查本地环境变差的真正原因。“小记者”争着向有关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员提问.比如:你们认为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们认为实行什么措施才能有效制止环境进一步不受污染?环保局或政府来此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吗?有没有试着改变环境,等等?采访回来后,在课堂上大家又对自己的所提问题进行分析评论,评出“最有价值”“最有深度”的问题奖项。接着,教师趁势提出问题,运用调查资料,并结合有关内容,分析局部经济利益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给学生以无限的情趣。
3.总结升华知识,服务生活
总结能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思维方法科学化,使情感体验逐步升华为价值观、人生观。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地总结学习过的知识、使用的思维方法以及涉及到的人生道理。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教师要为各层次的学生设计巩固练习题,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发展情感体验,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发展。例如在学习了《经济生活》中“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一框以后,在同学生共同总结了课堂的内容以后.让学生去分析龙湾当地养殖业的实际问题:为什么前几年价格很高的文蛤,今年价格比较低,为什么前几年收益丰厚的养殖户,今年却陷入困境,有的濒临破产?如何才能使养殖户尽快地走出困境?这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明白了价值规律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生活化教学要把抽象的学科知识还原于生活,使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完善。学生通过学用结合还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中图分类号:G641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26-03
新儒学代表梁漱溟指出“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孝悌实在是孔教唯一的提倡”。[1]谢幼伟同样认为“中国文化是以孝为主,以孝为根本的文化”。[2]可见,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狭义的孝是赡养父母,广义的孝指奉献社会,它既是一种敬本心理,又是一种管理手段,它将礼法的外在约束与仁义的内在自觉相统一,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服务[3]。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和职业观,都离不开对中国传统孝文化精髓的弘扬与运用。
一、孝文化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贯彻与落实
中国传统孝文化中,有很多是2008高考方案大学生理论课教材内容的来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彻与落实孝文化,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得以体现,并达到预期效果。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践行孝文化,树立高职大学生学以致用的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讲授孝文化知识,如引用儒家经典来增强课堂的文化厚度;同时,也要突破理论层面践行孝文化,抓住各类教育的契机。例如:在天气突然变冷的情况下,教师对同学们说:“请掏出手机,给父母们发条短信,也许就短短的四个字‘天冷加衣’,就足以让父母温暖一个寒冬”。这样,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在特定的情境下,让学生感受到学做人的重要性,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意义。学生树立这一正确的理念后,会运用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的循环,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培育道德素养。此外,还可以通过课后的活动与作业来促使学生践行孝文化。如让学生结合团、班会,举办公益活动,在活动体验中使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入孝文化,培养高职大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入中国传统孝文化,这些历经历史沉淀的魁宝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爱国专题时,讲爱国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爱祖国的灿烂文化,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教师可以通过制作一个五分钟的小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孝文化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首先,了解了中国传统孝文化,受“生则养”的思想熏陶,高职大学生敬养父母的意识会进一步增强,形成对父母的责任感,从而为家庭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学习。其次,责任感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和本质规定,高职大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会得以进一步的培养,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高职大学生在对责任的恪守中,履行自己的道德职责,会做到乐业、勤业与精业。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贯彻孝文化,培育高职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素养。近几年的招聘会有个普遍现象:“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最受企业青睐,高职生吃苦耐劳“香”过本科生。可见,在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贯彻孝文化,以培育学生吃苦耐劳的素养,才能提高职业竞争力。孝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根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自是它的应有之意,是人们处理各种困难的总原则,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推行孝文化中的“立德、立功、立言”,树立不过分挑剔的就业观;注入“立身、承志”等孝文化思想,鼓舞高职大学生披荆斩棘,勇于开拓,促使他们缩短就业岗位的适应期;主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熏陶和鼓励高职大学生奋发向上、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地建立辉煌的职业功绩。
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承孝文化,激励高职大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传承孝文化,使高职大学生践行对家、对社会的孝道之后,自然地升华为对民族、国家行大孝,即爱国精神。首先,孝是爱国心的根源。唐代著名学者孔颖达疏《诗经·大雅·生民》序时说:“祖者,始也,己所以始也。自父之父以上皆得称焉。”[4]爱国思想是亲亲感情的连锁效应,爱国主义是孝意识的演延结果。[5]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传承孝文化,就是激励高职大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如在讲《形势与政策》专题“从抗震、奥运看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追求”时,就可以从文化的角度,例举“七夕”在中国静寂,在韩国热闹;韩国欲将“端午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韩国被西方学者称为“儒教国家的活化石”,每年2月和8月,韩国人按照传统到文庙祭祀孔子;韩国人的共同道德,仍是儒家文化所信奉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推动他们创造“汉江奇迹”,促使韩国民众1997年发起献金运动,使韩国最早度过金融危机等等,提出:谁来拯救我们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其次,孝的扩展,将亲亲之爱延伸到非亲亲的领域,转化为为社会尽责,是“大公”的原始动力。高职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就是要落实到实际学习、工作中去,练就一技之长,拓展综合素质,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而贡献。使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非空洞说理,而是实在的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孝文化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挥作用应沿用情感教学法
发挥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精髓,增强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要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法,要深刻而生动地展示孝文化的吸引力,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课程理论内化为学生素质,情感教学法的运用非常关键。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的体验,会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孝文化,增强他们内在的动力,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
1.以情动情,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话里分辨出真正的热情或者是故意做作的、虚假的、慷慨激昂的情调。”我们曾做过调查,学生最讨厌的是看上去不相信理论却在讲台上夸夸其谈的人。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自己对传统孝文化有较深刻的理解,并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激励方法表露真情实感,以感染学生;同时,激发学生(尤其对孝文化比较了解与感兴趣的学生)间积极情感的相互感染,扩大情感的受益面。如孟郊的《游子吟》与李密的《陈情表》都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通过师生情感的相互交叉,渲染出感人的情绪氛围,又反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产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感。
2.以境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具有综合的情境性,这种情境性就是在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下而形成的某种综合情势氛围。所以,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为了唤起、培养和强化某种情感,就应尽力创设适合于教育教学内容需要的情境氛围。我们可运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传统孝文化构建成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画面,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遣临行前的交待和《窦娥冤》中窦娥对婆婆的深情等变成小品或flas,给学生视觉、听觉以全新的刺激。这一切连同教师的神态、语言、情感及教学内容、课堂气氛形成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
3.以行促情,激发学生的行为自觉。行为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为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6]学生只有经过具体实践,才能把理论认识转化为个人的行为需要。我们可以结合学院的社团活动,开展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的集体活动,如推广一耽学堂晨读四书,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感染,形成情感的共鸣,激发思想政治理论指引下的自觉行为。
总之,孝文化要发挥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必须对学生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教育过程。孝文化的落实与教育的开展,要多注重内容、传承孝精神,而不能流于形式。如某大学布置的寒假作业就是回家给父母下跪,媒体就此评论说,要求学生用一定的行动来体现对父母的孝,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诸如磕头之类的礼节,难免有“形式主义”之嫌。长辈最缺少什么,就给他们什么,这才叫孝道。或许是家庭的保障,或许是情感的交流,或许是一声问候,或许是一封家书。要引导大学生推行正确的孝行为,树立他们正确的孝观念,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人才,无论对父母、学校、社会来说,都是真正的、最好的孝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307-308.
[2]罗义俊.理性与生命——代新儒学文萃[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509.
[3]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诗经·大雅·生民,十三经注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528.
[5]史康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J].广西社会科学,2002,(4).
在高中政治课堂上,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高中政治教师就必须重新调整教学定位,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教学方案的设计,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激励性管理,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降低学生在政治课堂上学习的被动性、盲目性,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知识应用意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使高中政治教学更具有效性。
一、创设趣味化的问题教学情境
在高中政治课堂上,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获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学习兴趣,而教师主要是发挥教学引导作用,所以教师在政治课堂上的作用不应当是统治性的,高中政治教师要积极创设趣味化的问题教学情境,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带着问题开展学习活动,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反思、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神奇的货币”的教学中,每个高中生都在应用人民币,但是对于货币“一般等价物”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却比较抽象,对此政治教师就可以引入“你知道货币是怎么产生的吗?”“为什么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等问题情境,然后再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课堂问题进行趣味化的讲解,进而充分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知识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充分发挥高中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在高中政治课堂上培养高中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时,高中政治教师要善于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学生在发现中感受高中政治课程的学习魅力,在发现中收获更多的成功体验和情感体验,进而培养学生政治学习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养成。例如,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中,高中政治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引入:单个网眼为什么捕不到麻雀而整张网能捕到,“田忌赛马”运用的是什么样的思维方法等问题,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兴趣,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感受到哲学知识的魅力和应用价值,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三、丰富高中政治问题教学途径
在高中政治课堂上,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政治课堂的主人,而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同样不容忽视。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政治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丰富高中政治问题教学的途径,在政治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空间和自主学习时间,丰富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渠道,让每个学生在政治课堂上都可以积极思考和展示自己,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对此,高中政治教师要善于使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将抽象化的政治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成为高中政治问题教学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辅助手段,同时高中政治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合作、多交流,如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任务,让小组内的学生集思广益,多加强合作与交流,在集体的学习环境下实现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例如,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教学中,高中政治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合理分组,然后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一些与哲学矛盾相关的Flas、寓言故事情境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反思各种矛盾的两面性以及转化策略等,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营造探究性的政治教学氛围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表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同样应将政治理论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有效的结合。陶行知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问题意识往往是创新和进步的起点,所以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教学氛围的营造,这样才能保持好学生的问题探究热情,敢于在课堂上进行发问和质疑,提升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教学评价环节中,很多政治问题的解决可能会有多种途径,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对教师公布的“答案”进行质疑和完善,不要总是开展“标准化”的问题教学,这样更能保持好学生在政治课堂上的发现热情,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加强政治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所以高中政治教师需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措施,充分激发学生在政治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有效促进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097-01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居于重要的地位。医学专业是技术性和责任心要求很高的专业。它不但需要医学生要有“救死扶伤”的技能而且要求医学生要有“医者父母心”的博爱精神。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纵观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沿用传统的说教式,理论枯燥,形式呆板,不易为学生所接受,影响了教育的效果。本文试从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角度探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以追求崇高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人文教育,都是作用于大学生思想意识领域的工作,目的都是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塑造大学生完整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为二者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在教育方式上,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都强调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思想的交流,注重知识的内化和精神的实践。而且,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人文色彩,可以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条、呆板倾向,增加教育亲和力,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为人文教育提供正确的思想导向,赋予人文精神强烈的现实意义,这又促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实现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1.丰富教育内容,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渗透
“两课”作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要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塑造完美的人格。在“两课”的教学内容上,不能拘泥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就理论解释理论,要结合生动的案例,以鲜明的形象鼓舞人,以真实的情感感染人。实际上,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有着许多宝贵的可利用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老一辈医疗工作者的高尚品德和事迹、丰富的人文图书和网络资源、真实的医疗案例、传统医学中的医德思想都是很好的人文教育素材。利用“两课”和专门的“医学生职业道德”课程,可以很好地加强医学生医德培养,促使在大学时期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确立“医乃仁术”的思想理念。
2.培育校园文化,加强社会实践,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医学生将来从事的是人命关天的事业,学校有什么样的校园环境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医务工作者。因此,要营造文明、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利用校园文化具有的感染力、渗透力和熏陶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宣传阵地,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鼓励学生成立独立的学术和文体社团组织,正确引导学生在网络中搜寻一些知名论坛的人文资源,组织关于感恩、诚信教育等为主题的活动。同时,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加“三下乡”活动,深入基层,体验我国医疗卫生状况,早期进入医生角色,以病人为中心,自觉树立良好医德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3.扩充师资力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整体水平
在高校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既有专业任课教师,又有学生辅导员等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对于承担主要教学任务的“两课”教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无疑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提供了有力保障。“两课”教师,首先要树立崇高的师德和敬业精神,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真正教会学生做事、做人、做学问的能力;其次,要注重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对一些普遍性的人文知识,比如文、史、哲、艺术等,要有常识性的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每位老师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深入研究一门课程,促使整个教师队伍水平的整体提高,增加学生人文素质受教育面。而且,作为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较好的了解医学相关内容和教学环节,将这部分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密切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的联系,增加学生学习的认同感,使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更能有效发挥。
而辅导员由于与学生接触时间较多,无形中承担了更多的教育任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对学生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获得。很多医学院校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辅导员的招聘中广泛吸收非医学专业尤其是文科专业的高学历人才,充实辅导员队伍,同时,鼓励辅导员开设选修课,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兼容并包”的精神让“人文之花”开遍医学院校的每个角落。
参考文献
[1]涂又光,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2]曾玉华,何国平,胡小平,加强和改进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6.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但是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印象不佳,对这门课的认同程度不高。“选而不来,来而不听,听而不专”仍旧是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一种常态,大学生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这门课对其成长所蕴含的重要意义。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除了历史和社会层面的原因外,教学缺少实效性和针对性是关键的原因。在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基础性的环节。要想改善这门课的教学,改善其备课是首要的环节。而高校思想政治课之所以存在着教学效果不佳,与备课环节存在着的问题也有莫大的关系。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众所周知,备课主要是从备学生、备教材、备教学方法三方面入手。
一、学情的分析
之所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人生观,具有正确的政治理念、高尚的道德素养和民主法治观念,成为既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充分发展自我的人。而这些观念的培养和形成,不是受教育者被动接受所能成的,而是其主动接受、选择的结果。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受教育者才是关键因素。必须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在这里即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前提就是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观念、心理需求等各方面,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使我们所要教授的内容与学生的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所以不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学生觉得这门课程对自己没有用处,不是自己所需要的,而是觉得自己被迫上这门课。很显然,出现这种状况,不是因为这门课对学生没有用,而是当前大多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没有号准学生的脉,没弄清楚学生需要什么,没有搞好学情分析。正是因为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思想状况、思维方式,对于学生的研究不到位。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并不合学生的胃口,这才会出现“老师讲的费劲,学生听得没劲”的情况,老师讲授的内容不是学生想听的。
要做到充分了解学生,首先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传统观念,真正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自己的教学。其次,就需要教师做好以信息的搜集、统计和分析等工作为核心的基础性工作。在此基础上,才能结合学生政治思想的实际状况和时事形势的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影响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安排或调整教学内容,解决学生现实的思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养成和提高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质。而现在的问题是,绝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没有走入学生中间来,与学生很少有直接的交流和沟通,基本上是老师上完课就走,课上课下都没有交流的机会,甚至有很多学生都不知道老师的姓名,老师和学生之间都难以相互了解和沟通。同时,教师在备课时也往往忽视甚至根本看不到对来自学生的有关思想政治方面的信息的搜集和统计分析工作在整个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工作过程中的前提性、基础性地位。这些都导致了教师对于学生的思想状况并不了解,自然也就难以摸清学生的需要,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教学内容的处理
教学内容的处理是搞好教学的关键,它要求教师能够摸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弄懂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好各个教学环节。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要搞好教学,既要深蕴的基本原理,又要对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有深入的了解和体验,并能够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使用的教材都是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统编教材,这个教材的权威性、理论性和思想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这个教材并不能全面反映各个地方发展的具体情况,它更像一个教学大纲。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时事形势发展的情况、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和学生的思想动态等对于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当前,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仍存在着这样几种不好的状况:有的老师只是空洞地宣讲教材上的理论,没有与实际结合起来,让人觉得枯燥无味;有的老师则只是一味地批判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不能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完全忘记了自己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有的任务,使学生对这门课更加反感;有的老师则是泛泛而谈,仅列举一些数据,缺少有血有肉的情节,教学上缺少说服力和感染力。这些情况都是应该避免的。
对于教学内容的处理,笔者认为,可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可以把宏大的理论和细小的生活情节结合起来,每个人生活的变化都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则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选取身边的典型事例能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第二,可以引入更多的学理分析。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论修养。他们不仅仅满足于事情的描述和浅层次的分析,更希望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为学生提供有一定深度的分析既可以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也有利于加深对这门课的认识和感情。第三,要以开放的姿态宣传,要有理论自信。当前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使得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各种思潮相互激荡,而每一种思想之所以能够传播、流行,显然都有其合理、科学之处,当然也有其片面之处。不应该片面封杀或者是一味地批判、否定,而是应该加以引导,增强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既看到其科学的一面,也要看到其不合理的一面,而不是一味地批判。不应把与其他思想流派对立起来,唯我独尊,过于自大的姿态只能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反而不利于学生对于基本原理的学习和掌握。第四,既不回避现实问题,又要加以正确引导。不可否认,当前我国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方面仍旧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比如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加剧、弥漫着全社会的腐败风气、政治上的不够民主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导致民众对党和政府不满的主要原因,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受欢迎的重要原因,而这些问题又是民众高度关注的,也是广大青年学子极为关心的,针对这些问题,课堂不能回避,不能一味地宣扬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好的一面,而是要直面这些问题。当然直面这些问题并不是说一味地批判党和政府,而是要分析出产生的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让学生认识到党和国家是在认真解决这些问题的,这些问题的产生不是社会主义带来的,不是带来的,而是与我国的历史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等有极大关系。
正如前面所言,要想处理好教学内容,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这需要教师要深蕴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所谓“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只有教师首先能深刻认识和理解的科学性,才能增强自己教学的说服力。其次,需要教师能对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有深入的了解和体验。但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有许多教师对于基本理论研究不深,难以深入浅出地阐释理论。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体验和感受也比较缺乏,比如,就连很多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的教师,也很少到过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并且也很少有教师到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等去参观考察过。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不能给学生一种现场的感受,不能使自己的课堂注入一种个人亲身体验的情感性的因素,只能使课堂教学成为纯粹的知识性教学,而不是富有丰富情感的教学活动。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进行科学的教学方法设计是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我们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课堂讨论法、问题教学法、练习法和读书指导法等方法,这些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特点。而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不同学生的特点等,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都是采用大课的方式,一起上课的学生人数较多,甚至几百人在一起上课,这让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余地比较小,不太适合除讲授法以外的其他教学方法。讲授法有其优点,但同时因为这种方法难以实现教与学双方的互动,也难以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因而缺少思想的碰撞,灌输意味很浓。当然,老师们也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进行着改进,但是这种改进更多地体现在制作精美的课件等方面,力度有限。我们看到的更多的上课场景就是老师在滔滔不绝地讲授。这种较为单一的教学方法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四、小结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依旧面临着认同程度不高的问题,对我们每一位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来说这仍是一个严峻的事实,这涉及到我们工作的意义和成效的问题,因而扭转人们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极为迫切,这需要我们每位从业者认真对待,不断提高和改善我们的教学质量。所谓“功夫在课外”,改善我们的教学,就需要我们从备好每堂课做起,注重每一个环节,扎实而有序地推进我们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志荣,薛忠义.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性工作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9):171-174.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现状
(一)重理轻文综合素质不高
医学院校大学生多为理科生,由于现行高考制度的特点决定其高中阶段阅读量少、重理轻文现象普遍。升入大学后,医学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人文科学知识面儿窄、思维不够活跃、交流沟通能力不足、语言逻辑性差、字迹潦草等问题,综合素质不高。
(二)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养
在实施人文素质的实践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坚持认为医学仅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结合,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存在观念上的偏见。这种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质培育的现象直接导致医学生普遍缺乏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怀,也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离的重要原因。
(三)重实用主义轻人文精神
现代医学的发展不仅要求医生具有精湛的医术,更需要其具备以人为本的人文关心和关怀。但教育实践中,往往急功近利,并带有很强的实用主义色彩,重“才”轻“人”,只重视片面的知识传授和狭窄的技能培养。这种教育训练出来的医学专家充其量是发育不全,单面的“技术人”、“ 功利人”。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偏低成因分析
造成目前医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的原因较多,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陈旧的教育理念
从古至今,西方的教育理念基本上都是在重视人本身素质的提高和养成,强调完备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虽然这期间出现过认识上的偏差,但很快便加以调整。而我国的医学教育却恰恰相反:过分偏重技能培养而舍弃人文素养的提升。据统计,我国多数院校人文课程仅占总课时的8.85%。而美国、德国则达到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并且我国医学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并非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会贯穿始终,关联性差也是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的重要原因。
(二)消极的社会因素
首先,市场经济下医学生受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的影响普遍存在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社科的现象,并且这种物质性、功利性在社会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导致其精神信仰缺失,人文关爱减少。其次,医学院校中的课程设置又迎合了这种现象,过分注重专业教育,人文学科和专业教学相互脱节,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也是了医学生人文知识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被动的个人接受
医学生对人文社科知识多半为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学习的强烈愿望。同时,医学生对人文社科的不认可态度也与我国现行陈旧的教育理念和消极的社会因素息息相关,导致目前医学院校中普遍存在专业技能凌驾于人文素养之上。
三、思政课教学中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一)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其理论水平
1.加快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师应彻底转变“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教养”的培养倾向。只有学校和教师把培养目标从单纯的“技术人才” 转向具有道德观念、职业信仰、专业基础等方向才会切实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并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2.加强教师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要增强医学院校思政课堂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的文学功底、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不可或缺。只有教师具备夯实的理论基础,并以深厚的感情去讲授党的理论;同时以科研带动教学,旁征博引,真正展现理论的魅力,才能在思政课教学中润物无声地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3.组织教师培训提升其业务水平。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师所处部门多为边缘部门,导致其进修机会不多,与外界沟通交流较少,自豪感不强,教学无后劲儿。这种消极的信息又会通过教师传导给学生,因此,医学院校只有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经费投入,采取如进修访学、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学术交流、课程培训等形式让教师在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也将这些体会融入教学中,增强教学的厚重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和改进教学手段
1.多种教学方法并用丰富教学形式。实践证明,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采用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研究性学习以及辩论会、知识竞赛、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等形式的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使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寓教于乐。
2.创新教学手段增强课程吸引力。思政课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制作精美的课件、图表,并选取与医学生专业背景相近的案例、音频、视频等作为媒介激发其求知欲。还可充分利用网络的延伸功能用QQ、邮件、微信等形式来回复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利用与课程相关的影视片和纪录片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增强课程吸引力,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质。
3.开展校际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不同学校具有不同的办学优势,医学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与当地一些文科院校进行合作,优势互补。例如,校际间可相互选课、听课并承认学分。医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选取本校未开设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充分利用外校的人文社科资源提升人文素质。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在政治理论课中培养中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JG201301019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苏碧芳, 毛良.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社科纵横,2010:(11).
[2]张玉梅.加强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5(1).
随着国家对高等学校建设的日益重视,投资力度也在逐步增加,这为高校购置大型仪器设备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型仪器设备的引进和使用,对于高等学校办学实力的增强,科研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大型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多数属于国外进口设备,如果不谨慎购置,很容易出现资源浪费、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因此,在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充分做好购置论证,是确保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充分发挥效益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
1 大型仪器设备论证的意义
1.1 明确购置目的,完善采购决策
采购大型仪器设备首先应明确购置目的,根据购置目的判断所选设备是否满足教学科研使用需求,是否符合学科和专业建设以及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进而决定是否购置该大型仪器设备。做好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即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环节,它可以起到明确购置目的、完善采购决策的作用。这要求购置设备申请者在召开论证会前对所需仪器设备从技术指标、具体用途、使用特点以及水平档次等方面进行充分调研,全面掌握仪器设备的先进性、适用性以及在研究领域中起到的作用,全面论述该仪器设备购置的必要性。在论证过程中,专家组要充分分析该仪器设备是否能够实现申请者的购置目的,并给予客观的建议和论证意见。决策者应参考申请者的需求、专家组的论证意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做出决定。
1.2 提高使用效益,减少资源浪费
使用效益是大型仪器设备购置时需要考虑的一项重要内容,购置论证在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减少资源浪费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1]。购置论证中要对大型仪器设备所承担的科研教学任务、使用时机有明确规划,以有效避免在购置后出现仪器设备承担工作量少、使用率不高等问题。同时在购置大型仪器设备时,也需注意重复购置的现象,明确校内是否已有同类设备及其使用现状。凡是重复购置的,必须充分说明情况,谨慎购置,鼓励已有仪器开放共享,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浪费。
1.3 做好资金规划,降低购置成本
大型仪器设备的资金投入占高校投资的比重越来越大,如何降低购置成本,合理利用好大型仪器设备资金也是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工作可以起到做好资金规划,降低购置成本的作用[2]。申请者通过购置论证对所购置设备进行初步的价格调研,对不同厂商的同类产品进行价格比较,从中选优进行重点调研,并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从而降低购置成本。决策者则需要对学科以及实验室发展进行明确定位,优先购置急需发展的学科或实验室的大型仪器设备,合理安排资金,分层次、有选择地购置。
2 大型仪器设备论证的主要内容
2.1 仪器概况
主要包括名称、数量、预算金额、资金来源、产品的国别、厂家和型号、用途、主要技术指标(包括仪器设备的组成、精度、使用范围以及分辨率等)以及安装使用环境和设施条件等情况。另外还特别要对该仪器设备的附件、零配件、软件的配套经费及购置后的运行、维修费用的落实情况等进行全面关注。尤其注意的是有些大型仪器对使用环境有明确的要求,例如核磁共振谱仪、电子显微镜等大型设备需要相对独立的房间,在购置之前必须明确安装地点,避免购置之后无法顺利安装使用。还有一些电子类大型仪器设备对电源有严格要求,因而在购置该类大型仪器设备之前一定要明确购置相应的稳压电源等配套设备,保证仪器设备可以安全使用。
2.2 申购理由
在申购理由中,申请者对使用效益的分析应该以教学大纲或科研项目作为有效支撑,结合学科发展方向,论述该仪器设备在本学术领域的适用性及其用途特点,并重点强调发挥的作用以及预期效益。例如该仪器设备的购置可以弥补新领域实验研究的空白;可以进行高水平实验,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可以为承担高水平项目研究提供实验条件;可以为培养优秀毕业生提供实践机会等,从而突出购置该仪器设备的必要性。
2.3 选型理由
在设备选型中,申请者要对所选仪器设备的品牌、档次、规格、性能、价格及技术指标的先进性和合理性进行充分考虑,同时调研其他厂商同档次仪器设备的型号、价格,说明未被选用的理由。申请者要结合自身需求,选定适合的仪器设备,并充分了解本地区该仪器设备的配备和使用情况,特别是了解厂商的售后服务,避免出现后期维修和维护困难,使仪器设备具备长期正常运行保障。对于同类产品也要进行认真对比,避免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造成选型片面。
2.4 使用效益分析
对仪器设备的购置以及使用情况进行论述,需预测年工作量。年使用机时是衡量大型仪器设备使用年工作量的常用方法,它可以客观地反映该设备的使用情况,只有年使用机时达到相关要求的仪器设备,学校才鼓励购置。对于重复购置的仪器设备,更要注意核查原有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原有仪器设备使用处于饱和或仪器本身限定不能开放共享的,才进行重复购置,以避免重复购置导致的资源浪费[3]。
2.5 学校具体条件
主要包括学校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两方面,硬件条件主要指安装场地、使用环境、环境保护及各项辅助设施的落实配套情况及安装完备程度等方面;而软件条件主要是指技术人员和规章制度。对硬件条件的论证务必实事求是,确保仪器设备具备安装运行条件。软件条件需要申请者进行详细规划,确定仪器设备负责人,明确操作和维护人员,按照要求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和维护准则,建立开放共享制度,制订详细的开放计划,明确针对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预计开放机时,并利用网络共享平台、制度制约以及业务培训等措施保障开放共享机制的顺利实施,使得仪器设备得到充分使用。
2.6 专家组论证意见
专家组成员要结合书面论述材料,认真听取申请者的汇报,详细了解申请者对仪器设备的掌握程度和使用规划,仔细审核购置理由是否充分,选型和使用安排是否合理,特别要关注学科和专业中的哪些研究和教学领域需要所购仪器设备,有没有充足的科研和教学经费保障仪器设备的使用等。要求申请者对各种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并提出质疑和建议。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客观明确的论证意见。
3 大型仪器设备论证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申请者要充分做好论证准备
在论证工作中,申请者最大的问题在于对该项工作的态度。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发现申请者对论证工作的意义重视不够、态度不严肃,调研工作走过场、不充分或仅片面考虑自身使用需要[5],造成大型仪器设备的功能不能完全得到使用或者忽视仪器的功能开发利用,使得许多大型仪器设备只是单一进行某一种或几种实验,使用不合理[6]。
3.2 专家组的组成人员要科学合理
论证工作专家组人员也需要慎重选择。若专家组成员对论证设备不熟悉,在论证过程中会出现给出的论证意见不合理,最终导致购置失误。在专家组人员选择方面,尽量选择既有高职称又了解该领域仪器设备的专家,同时可以考虑邀请从事采购工作的专家进入论证专家组,提高仪器设备实施的可行性。
3.3 决策者要高度重视论证工作
论证工作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决策者要高度重视大型仪器设备论证工作,充分尊重专家论证意见,同时还要全面掌握论证准备、过程和专家的论证建议,从学校整体学科和专业建设、科研和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全方位掌握仪器设备所发挥的作用情况,做好决策。
4 讨论
4.1 建立论证责任制
对大型仪器设备申请者要建立论证责任制[7],并要求审计部门参与到大型仪器设备论证工作中。使设备从申请开始就强化责任管理,要求申请部门负责人担任责任人,组织人员对申请购置的仪器设备进行质量、价格、性能、售后服务、维修等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并形成书面材料。审计部门要全程参与论证工作,其书面材料由审计部门通过后方可上报。如果购置的仪器设备在实际使用中出现适用性不强,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等情况,则应对有关责任者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4.2 进行分级论证制度[8]
大型仪器设备论证应由院系、学校、上级主管部门逐级进行,并按照价格的不同进行分级论证。所有10万元以上的设备均先在院系进行初级论证,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交校级主管部门。校级主管部门进行二级论证,组建大型仪器设备论证领导小组,对需购置的设备召开专题会议进行认真研究,并组织专家与用户进行讨论,从应用和性能等方面论证购置大型设备的可行性、必要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校级论证通过后,正式填写大型仪器设备论证书,经主管校长批准后,上报上级主管部门,重点对一定额度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专门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并根据论证结果下达审批意见,学校按审批意见执行。
4.3 完善专家库制度,并引入新思路和新技术
对论证专家不能只看职称,而要重视专业能力,深入了解各位专家的特长,建立好专家库。大型仪器设备论证需要引入新思路和新技术,使论证工作更科学、更可信。可以召集用户单位各方代表、相关仪器设备技术专家、潜在的仪器设备供货厂商技术人员和学校纪检审计部门代表对设备需求单位根据所需仪器设备功能草拟的技术参数进行平等磋商,利用路演法对仪器论证进行有益尝试[10]。在论证过程中,可以将原有同类大型仪器设备计算智能化使用效益评价的意见,作为购置的重要依据[11];也可以通过组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网络化平台,公开征求论证意见。
5 结束语
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工作是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提供了技术性依据,并可以有效保障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笔者希望通过对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工作相关问题的探讨,从制度、方法、程序上进行有益的思考,逐步完善论证工作,使大型仪器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益,为高校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苟在康.提高大型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有效措施[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3):135-144.
[2]宋玉厚,朱榜芹,乔威.基于ERP管理思想,构建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体系[J].现代教育技术,2011(3):149-251.
[3]高红秀,金萍.大型仪器设备现存的问题及提高仪器使用率的措施[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2):46-47.
[4]许溯伦,卢青兰,施岱松.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工作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5):170-179.
[5]沈铭,黄平.高校仪器设备论证、招标与验收工作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0):6-7.
[6]高建丽,高建华.我国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0):25-26.
[7]逄冬梅,张勇,陈晓兰.加强贵重仪器设备购前论证 充分发挥投资效益[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0):130-133.
[8]李海燕.建立大型仪器设备论证申请责任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1):97-98.